顏回的故事范文

時間:2023-05-06 18:20: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顏回的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文云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顏回的故事

篇1

今天,我們在這里召開全區(qū)預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會議,主要任務是深入貫徹落實全市預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會議精神,分析當前全區(qū)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形勢,總結經(jīng)驗,安排部署年的工作。剛才,大隊長通報了我區(qū)年及近期的道路交通安全情況,客觀的分析了存在問題,并對年的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我完全同意。

今天,我們與各鄉(xiāng)、鎮(zhèn)、街道辦事處簽訂的年度預防道路交通事故責任狀,是我們面對日益嚴峻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勢,借鑒先進地區(qū)經(jīng)驗所做的一個新的嘗試,希望大家結合各自實際,認真貫徹落實。下面,我就圍繞做好預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講三點意見。

一、認清形勢,提高認識,切實增強做好預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道路交通運輸是國民經(jīng)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道路交通管理工作關系國計民生,涉及各行各業(yè)、千家萬戶,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tǒng)工程。交通安全工作的好壞,不僅關系到我區(qū)交通運輸業(yè)的健康發(fā)展,而且直接影響全區(qū)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大局;不僅關系到國家與人民生命財產(chǎn)的安全,而且關系到全區(qū)社會的穩(wěn)定和政府的形象。各部門、各單位一定要以對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chǎn)安全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切實把思想統(tǒng)一到中央、自治區(qū)和烏海市關于加強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一系列精神上來,并真正從思想上重視起來,克服畏難情緒、麻痹思想和僥幸心理,切實消除那種只說不干、紙上談兵的不良作風,正確處理安全與生產(chǎn)、安全與效益、安全與發(fā)展、安全與穩(wěn)定的關系,集中精力抓好交通安全工作,堅決把道路交通事故上升的勢頭壓下去,防止和減少重特大交通事故的發(fā)生。

從年我區(qū)發(fā)生的交通事故來看,事故四項指數(shù)三降一升,全年未發(fā)生特大交通事故,道路交通安全形勢基本穩(wěn)定。但從全區(qū)各類交通事故死亡人員的絕對數(shù)和今年以來我區(qū)道路交通事故發(fā)生的情況來看,形勢不容樂觀,甚至是相當嚴峻的。年,我區(qū)發(fā)生交通事故68起,死亡14人,傷22人,死亡和受傷人數(shù)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00%和175%,特別是今年年初在世紀大道發(fā)生了一起特大交通事故,死亡3人、傷2人。因此,我們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一定要從講政治、顧大局的高度出發(fā),牢固樹立“興一方經(jīng)濟、保一方安全、保一路平安”的思想,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花大力氣、下真功夫,堅決把交通事故預防好、控制好,為全區(qū)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營造一個安全、暢通的道路交通環(huán)境。

二、綜合治理,標本兼治,著力解決影響道路交通安全的突出問題

預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作為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tǒng)工程,僅靠公安交警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動員全社會方方面面的力量,聯(lián)合行動,綜合治理,標本兼治。我們今天的會議,參加的部門和單位很多,大家的主要工作職責也并不是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但也間接或直接地肩負著宣傳、教育、監(jiān)督、審核等各方面的責任。今天,我們以這樣的規(guī)模和方式召開會議,專題研究部署此項工作,就是要把過去由公安交警一家管交通安全向各部門各盡其職、通力合作、齊抓共管的方向轉變,盡快構筑起全社會綜合治理交通安全的工作格局。特別是今天會上簽訂責任狀的各鄉(xiāng)、鎮(zhèn)、街道辦事處,一定要切實擔負起本轄區(qū)預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安全責任,將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要像抓經(jīng)濟工作一樣,抓緊抓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定期組織相關部門召開會議,認真分析道路交通安全形勢,大力開展各類交通安全宣傳教育活動,不斷增加道路交通安全投入,切實消除事故隱患,努力提高本地區(qū)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

做好新形勢下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必須準確把握交通安全形勢,抓住影響交通安全的突出問題,逐項整治,逐一突破。當前,影響交通安全的突出問題概括地講,主要集中在交通安全宣傳、交通事故黑點治理、交通違法行為整治、交通安全源頭監(jiān)督管理這四個方面。對此,各鄉(xiāng)、鎮(zhèn)、街道辦事處和有關職能部門要認真研究,強化措施,狠抓落實。同時,各部門、各單位之間也要加強協(xié)調,主要領導要親自過問,組織聯(lián)合整治。對一時無法完成整改的,必須落實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并制定應急預案。安監(jiān)部門要組織開展專項督查,對整改措施不到位、隱患沒有徹底消除的要責令重新整改;對整改工作不力或工作難度較大的,要組織有關人員蹲點、督辦,直至問題解決。

篇2

關鍵詞:20世紀;炎黃文化研究;回顧與思考

一、前言

早在先秦時期,即出現(xiàn)了“百家言黃帝”的局面,自漢代司馬遷“厥協(xié)六經(jīng)異傳,整齊百家雜語”,“擇其言優(yōu)雅者”作《史記·五帝本紀》以來,中國上古史研究經(jīng)歷了信古、疑古到考古這樣一條漫長而曲折的道路。

司馬遷建立了“五帝”的上古史體系后,后世多認為信史,把黃帝時代看作中國上古史的開端,并把黃帝或炎黃二帝看作是華夏的人文始祖。一方面,這種民族與文化的認同感形成了極強的凝聚力,在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歷代添加甚或虛構而“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也使治上古史的學者們產(chǎn)生了許多困惑和懷疑。于是20世紀20年代,疑古思潮盛行,認為東周以前無信史,主張“寧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然而正如中國考古學的創(chuàng)始人李濟先生指出的,“這段思想十分混亂的時期也不是沒有產(chǎn)生任何社會價值,至少它催生了中國的考古學”。正是考古學的出現(xiàn)開辟了認識上古史的新途徑,才為解開中國史前史之謎找到了一把鑰匙。中國上古史的研究經(jīng)歷了信古、疑古,最后走向考古。

從20世紀20年代中國考古學的誕生起,經(jīng)過幾代考古學家們數(shù)十年的發(fā)掘和研究,獲得了大量的前所未有的考古資料,中國的史前文化和三代文明,在考古學家的鋤頭下逐漸顯現(xiàn)出來;人類的起源、農(nóng)業(yè)的起源、文明的起源這些重大的學術問題也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就炎黃文化研究而言,“考古發(fā)現(xiàn)已日益清晰地揭示出古史傳說中‘五帝’活動的背景,為復原傳說時代的歷史提供了條件”。人們認識到,只有把文獻資料與考古資料乃至其他學科的資料結合起來,相互印證,才是重建中國上古史、研究炎黃文化的正確道路。

然而,“對古史的懷疑與對古史的重建是二十世紀中國古史研究的最主要的兩種思潮,這兩種思潮不但貫穿于二十世紀的始終而且將波及下個世紀?!币虼?,對中國上古史和炎黃文化的研究歷程的回顧與總結,是十分必要的,但實際上,筆者并沒有能力對數(shù)十年來炎黃文化的研究做一個全面的總結,只能從考古學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歷程做簡略的回顧與思考,企望能對今后的研究有所促進。

二、炎黃文化研究的回顧

(一)20世紀50年代以前

20世紀前期,考古發(fā)現(xiàn)對中國上古史研究的最大影響,是“用地底下掘出的史料,慢慢地拉長東周以前的古史”。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殷墟甲骨卜辭和敦煌漢簡等的發(fā)現(xiàn)開始,學者們就開始嘗試將地下材料與文獻材料相結合研究古史。特別是王國維利用甲骨材料撰寫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證實了《史記·殷本紀》記載殷商世系基本可靠,進而建立了“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的二重證據(jù)法。由殷墟甲骨發(fā)現(xiàn)而引發(fā)的殷墟考古發(fā)掘和一系列新發(fā)現(xiàn),則進一步把殷商史建立在無可置疑的實物證據(jù)基礎之上。

20世紀20年代中國史前考古的一系列新發(fā)現(xiàn),則把中國境內有人類的歷史追溯得更為古遠。1920年法國學者桑志華在甘肅慶陽首次發(fā)現(xiàn)了舊石器;1921年在北京周口店發(fā)現(xiàn)了猿人牙齒化石,同年在河南澠池發(fā)掘了仰韶村遺址進而確立了仰韶文化;1922年在內蒙古河套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河套人”化石和石器;1928年在山東章丘縣龍山鎮(zhèn)發(fā)現(xiàn)了龍山文化。這些考古新發(fā)現(xiàn)、特別是北京猿人化石的發(fā)現(xiàn),使學術界認識到,中國有^、類及其文化的歷史已很古遠了。

新的發(fā)現(xiàn)改變了上古史茫昧無稽的疑古觀點,一些學者開始嘗試利用考古資料并結合古代文獻來探索中國古史。如徐中舒先生根據(jù)當時所發(fā)現(xiàn)的仰韶文化的分布地域及其文化特征,結合文獻記載的夏部族的活動地域,認為“從許多傳說較可靠的方面推測,仰韶似為虞夏民族遺址”。而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東、西對立分布似乎為當時頗為流行的“夷夏東西說”提供了依據(jù)。特別是徐旭生先生,20世紀30年代在陜西渭水流域調查時,曾發(fā)現(xiàn)了西安米家崖、寶雞姜城堡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并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一書中將傳說時代的部族分為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集團,認為“炎帝氏族的發(fā)祥地在今陜西境內渭水上游一帶”,“黃帝氏族的發(fā)祥地大約在今陜西的北部”。

但新的考古發(fā)現(xiàn)對古史傳說時代的研究而言,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化石及石器的發(fā)現(xiàn),雖然證明中國在距今數(shù)十萬年前的遠古時期就有人類生活、居住,但這些文化與傳說時代或炎黃時期相距太遠。新石器時代大約相當于傳說時期,“尤其是仰韶、龍山兩大系文化同傳說時代的古氏族的關系一定很密切。但關系的詳細情形如何及如何地變化,我們一直到現(xiàn)在還是幾乎毫無所知。我們也不敢捕風捉影地去附會,所以暫時也還不能談?!碑敃r的考古學家們對炎黃文化的研究大都掙慎重的態(tài)度。

(二)20世紀50—80年代

20世紀50年代以來,大量的考古發(fā)現(xiàn)不斷拓展著人們的視野,學者們相信:“很古時代的傳說總有它歷史方面的素質,核心,并不是向壁虛造的?!币恍┛脊艑W家們開始自覺地將考古發(fā)現(xiàn)和歷史文獻相結合來研究上古史。隨著考古發(fā)現(xiàn)確立了夏、商文化,中國文明起源問題成為上古史研究的重要課題,而文明起源的探索又必然涉及到夏以前的“五帝”時期。因此考古學界關于炎黃文化的研究多與文明起源的研究相關聯(lián)。

20世紀50年代,石興邦先生主持發(fā)掘了著名的西安半坡遺址,使學術界對仰韶文化內涵有了更多的了解。安志敏先生在河南陜縣廟底溝遺址發(fā)現(xiàn)的由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廟底溝二期文化,初步建立了中原地區(qū)從仰韶文化到龍山時期的史前文化連續(xù)發(fā)展的體系。這些發(fā)現(xiàn)使學者們似乎看到了從仰韶文化經(jīng)龍山文化到夏商周文化的一元發(fā)展軌跡,而在這一過程中,中原地區(qū)是中國文明發(fā)生地和演進的中心。這樣,一個祖先——黃帝,一條母親河——黃河,一個中心——中原地區(qū)就構成了“中原中心論”的主體認識,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中國文明起源的研究。而當時已知最早的仰韶文化自然被看成是中國文明的源頭,并與“黃帝文化”相關聯(lián)。如范文瀾先生認為:“仰韶文化所在地,當是黃帝族的文化遺址?!?/p>

1959年,徐旭生先生依據(jù)文獻“伊洛竭而夏亡”(《國語·周語上》)的記載,來到豫西尋找“夏墟”,并在偃師二里頭遺址找到了一種晚于龍山時代而早于商代的考古學文化。以后的多次調查、發(fā)掘表明,二里頭遺址是一處面積超過300萬平方米,由大

型宮殿式建筑和圍墻、高等級的墓葬、青銅器和玉器構成的復雜社會的遺存,它廣泛分布于文獻記載的夏人活動范圍——豫西和晉西南。大多數(shù)考古學家傾向于二里頭文化屬于文獻記載中的夏文化,二里頭遺址應是夏代的都城。二里頭文化的發(fā)現(xiàn),使得從仰韶時期,經(jīng)龍山時代到夏商,形成了一個文化連續(xù)發(fā)展的鏈條,初步顯現(xiàn)了由史前文化到夏文明出現(xiàn)的軌跡,從而揭開了考古學探索中國文明起源的序幕。

20世紀60年代,隨著考古資料、特別是史前考古資料的增多,考古學家們已不滿足于證史或補史,而是尋求解決如何重建中國的上古史問題。李濟先生指出:“現(xiàn)代中國考古學家的工作,不能僅限于找尋證據(jù)以重現(xiàn)中國過去的光輝,其更重要的責任,毋寧說是回答那些以前歷史家所含混解釋的、卻在近代科學影響下醞釀出的一些問題。這樣產(chǎn)生的問題屬于兩類,但兩者卻息息相關。其一是有關中華民族的原始及其形成,其二為有關中國文明的性質及其成長。”之后,如何重建中國的上古史問題,成為史學界的一個重要學術課題。

20世紀70年代,在河南登封王城崗發(fā)現(xiàn)了一座距今4 000年以前的龍山時期古城址,安金槐先生提出的王城崗城址即文獻記載的“禹都陽城”的觀點,引起了學術界極大的關注和討論。這一發(fā)現(xiàn)為探索夏文化的起源提供了線索,客觀上把夏文化與史前文化聯(lián)系起來。不久,在山西襄汾陶寺找到了比“禹都陽城”更早的陶寺文化,先后發(fā)掘清理了上千座墓葬,其中大型墓隨葬有石馨、鼉鼓、彩繪龍盤、玉鉞、玉琮等分禮樂器,還出土了1件鈴形銅器。晉西南向有“夏墟”之稱,先秦文獻有“封唐叔于夏墟”(《左傳·定公四年》)的記載。因此,有學者認為活躍于“夏墟”,以龍為族徽、名號的陶寺類型文化,應是探索夏文化源頭的重要線索之一。也有的學者認為,陶寺遺址當為陶唐氏堯部落中心的所在。

(三)20世紀80年代以來

20世紀80年代以來,農(nóng)業(yè)考古的新進展和新石器時代初期陶器的發(fā)現(xiàn),使得中國新石器時代開始的時間推進到距今10 000年前后;聚落考古在探索史前居民的社會組織結構及其演變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環(huán)境考古則為探索文明起源的外部條件提供了許多新資料。在這些發(fā)現(xiàn)與研究的基礎上,文明起源的理論與研究方法也不斷發(fā)展,促使相關學術研究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首先,考古學和文明起源理論有了較快的發(fā)展。1981年,蘇秉琦先生提出“區(qū)系類型理論”,把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分為6個區(qū)系。而這一文化時空分布格局表明,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發(fā)展有著多個區(qū)域演化中心,于是傳統(tǒng)的中國文明起源“一元論”或“中原中心論”受到了挑戰(zhàn)。蘇秉琦先生指出:“中國古代文化是多源的,它的發(fā)展并不是一條線貫徹始終,而是多條線互有交錯的網(wǎng)絡系統(tǒng),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區(qū)系既相對穩(wěn)定,又不是封閉的。通過區(qū)內外諸考古學文化的交匯、撞擊、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通過不斷地組合、重組,得到不斷更新,萌發(fā)出蓬勃生機,并最終殊途同歸,趨于融合?!睆埞庵毕壬仓赋觯骸爸性幕皇沁@大系統(tǒng)中的一個子系統(tǒng),它有它自己的歷史,也有它作為大系統(tǒng)中一部分的歷史,即影響其他文化與接受其他文化的歷史?!碑斎?,在強調中國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的同時,并不能完全否認中原地區(qū)在文明起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嚴文明先生認為:“由于中原在地理位置上處在各文化中心區(qū)的中間,易于接受周圍中文化區(qū)的先進成分,在相互作用和促進下最先進入文明社會,從而成為這種多元一體結構的核心?!边@樣,“多元一體”文明起源觀點逐漸成為學術界的主流認識。

其次,文明與社會演進過程的研究受到普遍的重視,提出或借鑒了多種社會發(fā)展理論與模式。1983年,張光直先生首次將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塞維斯(elman serrice)的人類社會演進由游團一部落一酋邦一國家的4個階段構成的模式介紹到中國,并對中國古代社會的發(fā)展階段進行了初步研究,認為龍山時代屬由平等社會向國家過渡的酋邦階段。之后,所謂的“酋邦理論”受到國內一部分學者的重視,并開展了相關的研究。1986年,蘇秉琦先生提出了“古文化一古城一古國”的文明起源過程三階段模式,古文化指原始文化,古城指城鄉(xiāng)最初分化意義上的城和鎮(zhèn),古國則指高于部落之上的、穩(wěn)定的、獨立的政治實體。嚴文明先生認為:依據(jù)相關文獻記述,“五帝時代是一個普遍筑城建國的時代,這恰恰與考古學上的龍山時代相合”。中國古代把城叫做國,城外的鄉(xiāng)村叫野,包括城鄉(xiāng)的政治實體有時也叫邦。如果套用酋邦的說法,龍山時代似乎相當于酋邦階段,但“我主張先不要硬套,就用中國古代習用的名稱叫國。因為這時期的國剛剛從部落社會中脫胎出來,還保留濃厚的部落社會印記。為了跟后來比較成熟形態(tài)的國家相區(qū)別,可以稱為原始國家或古國,代表中國古代文明的黎明時期?!边M而提出古國(龍山時代)一王國(夏商周三代)一帝國(秦至清)的文明起源與發(fā)展三階段模式。

再次,20世紀80年代以來,史前考古的新發(fā)現(xiàn)、特別是龍山時代大量的城址、銅器和陶文等發(fā)現(xiàn),為中國文明的起源“多元一體”的理論提供了許多新證據(jù)。就炎黃文化研究而言,“考古發(fā)現(xiàn)已日益清晰地揭示出古史傳說中‘五帝’活動的背景,為復原傳說時代的歷史提供了條件。在黃河上游齊家文化出土了許多銅器,有銅錐、銅刀、銅鉆頭、銅鑿、銅環(huán)、空首斧、銅鏡等,這些銅器有鍛造,也有單范鑄造的。有學者認為,中原地區(qū)銅器的出現(xiàn)與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有一定的關系。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發(fā)現(xiàn)有許多城址,其中在陶寺遺址新發(fā)現(xiàn)了陶寺文化是、中期城址,中期的大城面積達280萬平方米,特別是在一件陶扁壺殘片上有朱書似“文”和“易”字的陶文。此外,在山東鄒平丁公遺址也發(fā)現(xiàn)—塊刻有11個字y的陶片。這些發(fā)現(xiàn)為探索文明和文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資料。在長江下游,發(fā)現(xiàn)有瑤山、反山等高規(guī)格的祭壇墓地和以莫角山巨型夯土臺基為中心的城址,面積達290萬平方米。在長江中游,發(fā)現(xiàn)面積達120萬平方米的湖北天門石家河城址,出土了數(shù)以千計的陶塑動物。嚴文明先生指出:“這個時代確實是處處閃耀著文明的火花,對于后世文明的形成和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這樣的時代自然會長期為人們所懷念,宜乎后人把黃帝推崇為人文始祖。”因此“把龍山時代同傳說中的五帝時代相比照,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鄙踔劣袑W者主張將這一時期稱為“五帝時代”,認為“惟有稱為五帝時代,才能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中國古代的歷史實際和這一階段的時代本質”。

三、炎黃文化研究的思考

20世紀20年代以來、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考古學發(fā)現(xiàn)與研究的進程,包括炎黃文化研究在內的上古史和文明起源的探索不斷取得新的成果,推動這一課題研究不斷向更高、更深的層次發(fā)展,但我們還應看到,這一領域的研究也還存在著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

首先,炎黃文化應屬中國上古史(或史前史)和

文明起源研究的一部分內容。張豈之先生指出:“我們研究中國文化的源頭,研究先秦時期原創(chuàng)性文化,都需要和中國文明起源的大課題相聯(lián)系?!币罁?jù)“多元一體”的理論,炎黃文化僅是史前諸多文化中的一支,盡管這一支文化在文明起源過程中可能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但炎黃文化本身的形成乃至文明的起源,應是多種文化相互碰撞、交流、融合的結果,故探索炎黃文化的同時,也要注意研究其他文化及與炎黃文化的關系研究。因此,研究炎黃文化應將其納入中國上古史和文明起源研究的體系之中,在“多元一體”的框架內,首先努力從考古學文化的內涵分析來探討傳說時代或“炎黃文化”的歷史面貌,探索炎黃文化的形成及基本特征,炎黃文化的發(fā)展直至文明的出現(xiàn)等。但目前,史學界仍有部分學者忽視“五帝”時期文化多元不平衡的發(fā)展過程,對古代傳說和記載又不加檢視地應用,熱衷用文獻附會考古發(fā)現(xiàn)或者用考古發(fā)現(xiàn)附會文獻,甚至直接將考古發(fā)現(xiàn)與古史傳說中某些人物或事件對號入座。這類研究顯然是不可取的。

其次,包括炎黃文化在內的中國上古史(或史前史)重建,應建立在多學科綜合研究的基礎之上,需要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乃至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參與協(xié)作。早在20世紀60年代,李濟先生在《再談中國上古史的重建問題》中指出:“我們講現(xiàn)代人類的上古史,固然大半屬于人文科學的范圍;同時也是很重要的自然科學研究的題目”,并提出了上古史重建的材料范圍包括考古學、人類學、民族學、地質學、古生物學和歷代傳下來的秦朝以前的紀載。蘇秉琦先生也指出:“一部史前史,既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史,文化史,又是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歷史,這種性質決定它必須是多學科的綜合研究成果,不僅需要吸收人類學、民族學的研究成果,還要借助地質學、古生物學以及許多自然科學或新技術手段。”但目前,多學科協(xié)作仍不甚理想,各個學科各自為戰(zhàn)的現(xiàn)象仍較普遍,特別是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相關學科的合作尚需進一步加強。

四、結語

從上述回顧可以看出,從20世紀考古學產(chǎn)生以來,經(jīng)過幾代學者的努力,中國史前考古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已建立了較為清晰的史前文化時空分布框架。但其中也存在著一些需要進一步思考或探索的問題,文明起源和炎黃文化研究仍任重而道遠。

篇3

關鍵詞:灰姑娘;東西方文化差異;跨文化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9-0089-02

灰姑娘的故事在世界各地都普遍流傳。各國“灰姑娘”型故事有固定的情節(jié)發(fā)展模式,即主人公受到后母的虐待,在某種超自然力量的輔助下獲得圓滿結局。但在流傳過程中被不同民族和地區(qū)的文化所浸濡,因此在細節(jié)上出現(xiàn)了一定的差異。這些差異從深層次折射出了東西文化的差異。本文選取了中(《葉限》載自《酉陽雜俎》)、日(《落洼物語》)、德(《灰姑娘》載自《格林童話全集》)、法(《灰姑娘》載自《鵝媽媽的故事》)四個國家中流傳最廣的“灰姑娘”型故事為研究材料,以Hofstede文化價值觀理論為理論依據(jù),探究“灰姑娘”型故事中蘊含的東西方文化差異。

一、“灰姑娘”故事中的東西方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歸根結底是價值觀的差異。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是社會成員從用來評價行為、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自己合意目標的準則。一個社會群落的基本價值觀念一旦形成,就會牢牢扎根于人們的心中,固若磐石,揮之不去,而且代代相傳[1]。Hofstede基于問卷分析提出了分析價值觀的四個維度:個人主義傾向&集體主義傾向、對不確定性的回避程度、權力距離與男性主義傾向和女性主義傾向。本文將從以上四個維度來分析“灰姑娘”型故事所體現(xiàn)出東西方價值觀的差異。

(一)個體主義和集體主義

Hofstede觀察到有些國家強調個人,有些國家強調集體。在個人主義傾向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松散,人們更傾向于照顧自己及家人[2]。而集體主義傾向的社會中,人們從一出生就融入一個穩(wěn)固的集體,一生對集體要絕對的忠誠,以換來集體對個人的保護[2]。根據(jù)該理論,中國和日本是集體主義傾向國家,德國和法國是個體主義傾向國家。

個體主義和集體主義在“灰姑娘”型故事中首先體現(xiàn)在女主人公在自己的婚姻中是否具有主動性。這四則故事都是正向結局,但過程卻不盡相同。中國葉限的婚姻帶有很強的強制性。葉限與陀汗王在成婚之前,兩人素未謀面,不存在感情基礎。陀汗王因鞋生情,尋得人后便帶回宮中??梢哉f陀汗王對葉限是霸道占有,葉限只是被動地接受。日本的落洼也沒有主動追求男主人公,而是其忠仆不忍見其備受,設計讓男女主人公見面。落洼在這段感情中一直是被動的狀態(tài)。相反,德、法的灰姑娘則表現(xiàn)得非常主動。在王子宣布要召開舞會時,德國灰姑娘就表現(xiàn)出自己熱切的心情,為了給自己爭取機會,甚至完成了繼母提出的刻意刁難的任務。法國灰姑娘將心愿訴說給仙女教母聽,借仙力圓了心愿。德、法的灰姑娘們在自己的婚姻中采取了主動的態(tài)度,積極地為自己創(chuàng)造機會。

以上不同的主動性最直接反映出的是東西方婚姻觀的差異,而決定婚姻觀的是個體主義和集體主義價值觀。代表東方的中國和日本在封建社會時期要求人們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限制婚姻自由。而代表西方的德法則奉行“戀愛自由”的婚姻觀。造成這樣不同婚姻觀的深層原因是東西方價值觀的不同。在集體主義價值觀的指導下人們一般形成的是一種以“我們”為中心的思維,個人必須服從集體。因此中國和日本的灰姑娘受到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影響,在自己的婚姻中自始至終都是被動的,都是按照社會和家長的要求而實現(xiàn)的婚姻。中國葉限是屈從于強權而嫁,而日本落洼自始至終都是被動接受安排。她們都不惜壓抑個人意志,努力地使個體適應并符合群體的要求。而西方文化傾向個人主義,主張以自我價值觀為中心,以個人的進取精神、個人的成功來衡量人生價值。在這樣的價值觀的指引下,德國和法國的灰姑娘極力追求個人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追求獨立自主和自由。她們充分認識到人生要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因此她們積極爭取參加舞會的機會,選擇反抗不公平的現(xiàn)狀。各國的女主人公在故事情節(jié)的推動上發(fā)揮了不同程度的作用,這一差異出現(xiàn)的根本原因正是東方文化中集體主義傾向價值觀和西方文化中個體主義傾向價值觀的不同。

(二)男性主義傾向

按照Hofstede的理論,中日德法四個國家都屬于男性主義傾向的國家。該價值觀下的故事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必然是男性主義社會下的女性形象。

首先,灰姑娘型故事中對女主人公的價值判斷是符合男性主義社會標準的。在這四則故事中,女主人公都是因婚姻而改變人生。如今“灰姑娘”的形象已經(jīng)被抽象成為一種女性社會形象,指那些出身低微但最終通過婚姻大幅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水平的女性。這反映出了人們對于“灰姑娘”的價值判斷,即人們普遍認可靠婚姻改變自己命運的女性。這是因為灰姑娘型故事根植于男性主義傾向的社會,必然符合男性主義社會的價值判斷標準。男性主義社會評價一個人的生活是否成功的價值標準在兩性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評判男性是否成功的標準是物質性的,如金錢、地位和權力等;而衡量女性是否成功的標準則傾向于看其婚姻、家庭、養(yǎng)育子女的情況。在男性主義傾向的社會中,像灰姑娘這樣能嫁給權高位重的男性并從中得到財富、地位和名譽代表一個年輕女子所能達到的最高成就。在男性主義傾向的社會中,女性與什么樣的男性達成了婚姻很大程度上是評價她是否成功的標志。在四個國家的故事中,無一例外地都遵循這樣的評價標準,隱性地暗示著男性主義傾向的社會下女性獲得成功的方法。

其次,灰姑娘的成功還隱藏著男性主義傾向社會對女性的扭曲。男性主義傾向下的社會對女性提出諸多要求和限制,如女性要舉止優(yōu)雅、性格溫和。在這四則故事中女主人公都有美貌、溫柔、隱忍的設定,這些都符合男性主義社會對女性的要求。在這四個版本中,灰姑娘最終所獲得成功是通過主動或被動的自我美貌的展示,甚至誘惑,在同性競爭中勝出得來的。如德法的灰姑娘身著華服、驚艷四座,成功吸引到王子;中國的葉限靠一只小巧的繡鞋引起陀汗王的好奇心,小巧的鞋暗示著男性主義社會下的理想女性乖巧可人、柔弱需要保護的特征;日本的落洼美貌溫順,也符合男性主義社會對女性形象的要求。由于女性所面對的客觀世界是男性塑造和操控的,所以女性必須要將自己打造成男性理想中的形象才能獲得認可。而這一深刻的主題被包裹在美德和愛情的美麗外衣下呈現(xiàn)給讀者,鼓勵著女性讀者效仿。

(三)權力距離

權力距離是指一個國家的組織和機構中,權力較小的人期望和接受權力分配不平等的程度[2]。權力差距大的文化成員認為權力是社會的一部分,重視強制的權力;而權力差距較小的文化成員則相反,相信權力只有在其合法時才可用[3]。Hofstede的理論認為中日屬于權力距離較大的國家,法德屬于權力距離小的國家。

德法版本體現(xiàn)了西方較小權力距離價值觀。德法故事中關于灰姑娘與王子接觸的情節(jié)都表現(xiàn)得十分輕松自然?;夜媚锫渎浯蠓降嘏c王子跳舞,在魔法將要失效時逃跑等情節(jié)表現(xiàn)出她在與王子的交往中有極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性。我們能感受到灰姑娘與王子是一種平等的關系。王子這一角色僅象征著成功的婚姻和富裕美好的生活,沒有任何來自權力方面的強制壓迫力。

在中日版本中體現(xiàn)出了較大的權力距離價值觀。中國版本中作為男主人公的陀汗國王充分體現(xiàn)了大權力距離價值觀下,位于權力上層階級的特權和霸道。葉限丟失的繡鞋被洞人撿到并隨貨物一起運往陀汗國。陀汗國王見之精巧異常,十分好奇,為弄清鞋子的來由甚至對洞人嚴刑拷打,又下令挨家挨戶地強迫女子試鞋。在尋找灰姑娘這個情節(jié)上,中國版本要比德法版本少了很多人情味和浪漫氣息,更多的是強權下人人自危的氣氛。葉限最終被帶去陀汗國,她作為權力較小一方的沒有任何反抗,或者說也沒有反抗的余地,只能接受和默認。這反映出了在權力距離大的價值觀下人們會接受這樣權力上的不平等。

落洼對上層擁有權力的態(tài)度也體現(xiàn)出了日本的大權力距離價值觀。在故事中期,落洼的后母曾經(jīng)發(fā)揮自己家長的權力,強制落洼嫁給一個老年喪偶的貴族。在大權力距離價值觀的影響下,無論從道義還是制度規(guī)定上講,落洼都沒有拒絕的權利。她作為權力系統(tǒng)的底層,在故事情節(jié)推動上沒有什么關鍵的作用。相反,故事情節(jié)是伴隨著男主人公官職的晉升、權力和地位不斷上升而向前推動的。男主人公后來官居相位,有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和地位,才與落洼終成眷屬??梢娙毡镜墓适赂訌娬{權力的重要性。

(四)對不確定性的回避程度

回避不確定性是指具有某種文化的人們對不確定性和未知情境感到威脅的程度。人們需要對未知的情境做出可靠的預測、需要成文或不成文的規(guī)則[2]。在一些文化中,人們在心理上難以忍受模模糊糊的事,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行為規(guī)范來減少不確定性。而有的文化則很有能力對付模模糊糊、模棱兩可的事,對此沒有心理壓力[3]。總的來看,西方文化回避不確定性的程度較低,而東方文化回避不確定性的程度較高。

東西方故事中對不確定性的回避程度體現(xiàn)在婚俗要求上。在日本版故事中,傳統(tǒng)的婚姻習俗成為男女主人公在一起的最大阻礙。傳統(tǒng)日本的婚俗要求女方服從家長的意志,其出嫁必須征得家長同意。因而日本版本的故事中男主人公得不到落洼繼母的許可便無法迎娶落洼,只有通過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和權力,來給落洼的繼母施壓,使其轉變意志。禮教習俗的制約體現(xiàn)出了中日對不確定性較大的回避程度。為了避免不確定因素的發(fā)生,中日社會通過習俗、禮教制度對婚姻的方方面面做出細致的規(guī)定。而在德法版本中不存在婚俗方面的限制,體現(xiàn)出西方國家對不確定性較低的回避程度。

二、結論

灰姑娘型故事具有世界性,也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本文從文化價值觀層面分析了中日德法故事中所折射出的文化差異,結果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如今灰姑娘型故事已經(jīng)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人們都有著灰姑娘情結,研究“灰姑娘”相關課題對于了解大眾心理和文化發(fā)展趨勢都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楊宏.跨文化交際語外語教學[M].楊凌: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

篇4

關鍵詞:固始方言;詞匯;重疊構形

中圖分類號:H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23X(2012)09-0132-06

固始縣是河南第一人口大縣,位于豫東南地區(qū),北部、東部、東南部分別與安徽阜南、霍邱、金寨三縣交界,西南、西部、西北部依次與本省內的商城、潢川、淮濱三縣毗鄰。南依大別山,北臨淮河。據(jù)《中國語言地圖集》的劃分,固始方言屬于中原官話的信蚌片。但固始縣幾乎是處在中原官話區(qū)的最南部邊緣,它向南靠近湖北,東接安徽。由于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一些歷史諸因素,固始方言呈現(xiàn)一種過渡性特點,它具有江淮官話甚至西南官話的一些特點,再加上自己的一些獨有特色,使得固始方言在語言學、方言學上都有很大研究價值。

在漢語中,重疊是常見的詞形變化形式,固始方言也是如此。但固始方言中的重疊構形與普通話有所不同,主要體現(xiàn)在形容詞、動詞、量詞三個詞類上。

一、形容詞的重疊構形

形容詞的重疊構形格式比較豐富,主要有“AA式、A里A氣式、A里AB式、AABB式”。它們重疊后,突出和強調了基式所表示的性狀特征,無論出現(xiàn)在句中何種位置,其后一般要加助詞“的”。

(一) AA式

該格式基式多為非貶義的單音形容詞,重疊后表示一種一般性的、能讓人接受的性狀。

黑黑|白白|黃黃|紅紅|胖胖|松松|緊緊|瘦瘦|高高|矮矮|長長|短短|厚厚|鼓鼓|平平|淡淡|酸酸|甜甜|香香|軟軟|滑滑|滿滿|尖尖|圓圓|方方

它們在句中主要作補語、謂語,很少做其他成分。如:

他頭發(fā)留得長長的。│那條路寬寬的。│她老愛把菜做得辣辣的。│他把口袋裝得滿滿的。│那孩子臉凍得紅紅的。

(二)A里A氣式

此格式基式為貶義的單音形容詞,重疊后用以消極地評價某個人。格式中的“里”為不表具體詞匯意義的襯音成分。

蠢里蠢氣|瘋里瘋氣|哈里哈氣、半吊子|怪里怪氣|[phA33]里[phA33]氣憨厚的貶義說法|土里土氣|妖里妖氣|嬌里嬌氣|流里流氣|小里小氣

它們在句中多做謂語、作補語,有時也做定語。如:

她說話嬌里嬌氣的。|他穿得妖里妖氣的。|他長得土里土氣的。|他現(xiàn)在咋變成怪里怪氣的人了?

(三)A里AB式

此格式中的“里”也為不表具體詞匯意義的襯音成分。其基式為貶義的雙音形容詞,重疊后也用來消極地評價某個人。

毛里毛躁|啰里啰唆|糊里糊涂|古里古怪|邋里邋遢|慌里慌張

它們在句中主要做謂語,但也可做補語、定語。如:

他老是毛里毛躁,不讓人放心。|這孩子斗做事慌里慌張的。|她咋變成啰里啰唆的人啦。

(四)AABB式

此格式比AA式要少得多。有些字有音無字,便用同音字或“”代表。

日日濃濃形容不干凈│窩窩濃濃指做事給人一種很不舒服的感覺│窩窩[ti33ti33]同窩窩濃濃│黏黏糊糊形容人不爽快│利利朗朗形容人辦事麻利│俏俏巴巴形容好│麻麻乎乎多形容視物不清,也指天還未大亮│麻麻[lou51lou51] 形容凸凹不平│麻麻噤噤因身體的不舒服而引起的一種冷的感覺│埂埂[lou51 lou51]形容凸凹不平│[pie213pie213]濃濃因地方狹小,做事不方便│[mau213mau213]唧唧沒完沒了地小聲自言自語│[tin213tin213] [la34la34]小氣樣│磨磨唧唧磨蹭樣

它們在句中多做謂語,也可作補語,個別的還可做定語,如“窩窩濃濃、日日濃濃”,但較為勉強。例如:

今個早上天麻麻乎乎的。│他喜歡把活做得俏俏巴巴的。│他是個日日濃濃的家伙。

二、動詞的重疊構形

(一)VV(的)

1“VV(的)”語法意義

VV(的)表動作行為的一種反復進行、持續(xù)。“V”多為單音動詞,即使極少數(shù)的雙音動詞“休息、害怕、高興、注意、關心、擔心”等能進入該格式槽,固始方言也會習慣性地將這些雙音動詞替換為意義相當?shù)膯我魟釉~,如用“怕”替換“害怕”,用“歇”替換“休息”。根據(jù)“V”重疊后的語法意義,可將其分成6個小類。

A. 表說話人對動作行為持否定態(tài)度 “VV”前多有副詞“還”(“還”可省略),后面須以助詞“的”煞尾,構成“(還)VV的”格式。如:

(1)人家都讓你氣哭了,你還笑笑的唻。(唻,語氣詞,讀[lai])

(2)媽,姐馬上就[tou33] 副詞“就”,在固始方言中的讀為[tou33]要讓她婆家接去結婚了,咋還哭哭的?

(3)走個路,他(還)跑跑的。

(4)那燈(還)閃閃的。

B. 表動作行為打算進行但還未進行 “VV”前加“就說”(也可以加“就想”,但沒有“就說”普遍),后面須以“的”煞尾,構成“就說VV的”格式。如:

(5)俺們就說找找的,孩子回來了。

(6)俺就說到你家串串的,下雨了。

(7)俺們就想走走的,他打電話過來不讓走了。

(8)這車就說修修的,誰知沒空。

C表對動作行為重復的一種客觀陳述 “VV”后面須加助詞“的”,形成“VV的”格式。如:

(9)這孩子一天到晚就在電視前看看的。

(10)這地咋干干的?

“就”,后面加“還”,構成“……就VV的,……還……”的格式,此格式所表示的陳述語氣比較強,通過對重疊式的強調,意在表明下一分句中動作行為的不應該。如:

(11)這孩子就哭哭的,她還打他。

篇5

王婷 (1990-),女,漢族,河北,管理學碩士,中央財經(jīng)大學,會計。

摘 要:我國的稅收政策對股權投資方面的調節(jié)幾乎是空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股權投資行業(yè)的發(fā)展,亟待改善。為解決這一問題,本文將對幾個主要國家和地區(qū)的股權投資稅收優(yōu)惠政策進行介紹,并對我國股權投資稅收制度的完善提出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股權投資;稅收優(yōu)惠;國際經(jīng)驗

隨著全球范圍內股權投資活動的日益頻繁,稅收優(yōu)惠政策已成為各國促進股權投資發(fā)展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我國稅收對股權投資領域的調節(jié)卻幾乎是空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股權投資行業(yè)的發(fā)展。因此,我國應盡快制定針對股權投資的稅收優(yōu)惠政策,從而在優(yōu)化股權投資制度環(huán)境的同時,也充分發(fā)揮股權投資促進中小企業(yè)發(fā)展、助力經(jīng)濟結構轉型的功效。

本文將對幾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股權投資稅收優(yōu)惠政策進行介紹,并對我國股權投資稅收制度的完善提出意見和建議。

一、股權投資稅收優(yōu)惠的國際經(jīng)驗①

(一)新加坡。自2009年起,新加坡已經(jīng)連續(xù)三年在IESE公布的世界VC/PE目的地榜單上排名前五位,充分彰顯了其對于股權投資者的吸引力,而這與新加坡較為完備的股權投資稅收優(yōu)惠政策密不可分。

1、稅率、稅基優(yōu)惠

在稅率方面,新加坡不征收資本利得稅,其企業(yè)所得稅稅率也一直在下調,2010年起企業(yè)所得稅稅率降為17%。作為以投資為主要業(yè)務的VC/PE機構,在初始成立時稅率會根據(jù)其應納稅所得額的情況享受相應的優(yōu)惠。

在稅基方面,新加坡規(guī)定風險投資的投資損失、股權交易損失或因風險投資事業(yè)清算導致的損失,都可以從投資者的其它所得中扣除,最高可達100%。新加坡實行的天使投資減免稅計劃(AITD)規(guī)定,對于一個向合格的初創(chuàng)企業(yè)投資至少10萬新元的自然人,可在持有投資的第二年年末,從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其投資額的50%。

2、稅收減免、抵免或抵扣

在稅收減免方面,根據(jù)新加坡2012年度財政預算案,對于發(fā)生在2012年2月17日至2015年3月31日之間的合格的并購交易,其律師費用、專家費、會計和稅收盡調費用等交易費將獲得雙倍稅收減免,以10萬新元/年為上限。

在稅收抵免方面,新加坡從2003年1月1日起實施單一公司稅制度,即公司收入在公司層面征稅完畢,股利免稅。當一家公司從另一家公司收到股息時,如果發(fā)放股息的公司已就發(fā)放股息的那部分所得繳納了所得稅,則這筆股息可不再納稅;當個人股東收到股息時,可從其個人應納的所得稅中,將這筆股息在公司繳納所得稅時所負擔的相應稅款全部抵免。同時,風險投資管理公司的管理費及紅利收入,最高可享受10年免稅。

(二)日本。從總體上看,日本屬于稅負較高的國家,但是其對股權投資仍給予了一定的稅收扶持,尤其是對個人投資者有較為明確的股權投資稅收優(yōu)惠制度。

1、稅率、稅基優(yōu)惠

在稅率方面,日本政府自2003年開始對股息與證券資本利得實施10%的優(yōu)惠稅率,原計劃該政策到2008年到期,后來日本政府將其延期至2013年。另外,日本對中小企業(yè)征收的所得稅稅率水平較低,這對投資于中小企業(yè)的VC/PE機構來說也可能是較為有力的刺激因素。

在稅基方面,日本規(guī)定公司之間進行股權投資的,持股比例超過25%時,股息全額可從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持股低于25%的,可扣除部分為股息的50%。1997年4月制定的“天使投資稅制”規(guī)定,個人股權轉讓的損失金額可跨年度抵扣應納稅所得額。此外,日本還針對企業(yè)合并中的虧損結轉做出規(guī)定,明確了企業(yè)在合并中發(fā)生的虧損允許向后結轉5年,即從5年內實現(xiàn)利潤的應納稅額中扣除。

2、稅收減免、抵免或抵扣

在稅收減免方面,日本天使投資稅收計劃(ATS)規(guī)定,投資人如果在一個中小企業(yè)上市之前持有該公司的股票超過三年,并且在該公司上市之后一年內賣掉其所持有的股票的,則其出售該公司股票的資本利得稅可減免50%。同時,日本還有條一般性的規(guī)定,即只要在一個企業(yè)上市之前持有其股票超過三年,并在其上市之后一年內出售股票,其資本利得稅可以減半。

在稅收抵免方面,2000年日本“天使投資稅制”規(guī)定,個人轉讓股權收益應納稅額的50%可抵免資本利得稅; 2008年頒布的財政預算案規(guī)定,為促進海外風險基金對日投資,對于外來風險投資所產(chǎn)生的效益免征企業(yè)所得稅。

此外,日本政府在2010年實施的《稅制改革法案》中提出,將于2014年1月1日正式實行“個人儲蓄賬戶”(IAS)計劃規(guī)定;屆時,符合一定條件的個人投資者可開設免稅賬戶,通過此賬戶投資證券取得的股息或股權轉讓獲得的資本利得均不繳納所得稅。

3、稅收遞延

日本針對股票期權制定了稅收遞延優(yōu)惠政策。2011年《稅制改革法案》明確規(guī)定,準許投資者將股票期權的納稅環(huán)節(jié)由行使選擇權時推遲到出售股票時。

(三)香港。作為亞洲著名的避稅港和金融中心,香港整體稅收環(huán)境的寬松是毋庸置疑的。盡管如此,為了增強吸引力,香港還是針對股權投資制訂了專門的稅收優(yōu)惠制度,而這也使得香港成為了各國PE/VC最為鐘愛的落腳地之一。

1、稅率、稅基優(yōu)惠

在稅率方面,香港沒有針對股權投資做出特別規(guī)定,但香港公司利得稅稅率為16.5%,證券交易需繳納的印花稅稅率僅為每筆0.2%,與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相比非常低廉。

在稅基方面,根據(jù)《香港稅務條例》第22條(即有關虧損的稅項寬免限制),有限合伙制中的單個合伙人可以用其在該合伙中承擔的相應虧損額抵扣其他業(yè)務產(chǎn)生的應納稅所得額。這有效減少了采取合伙制形式的VC/PE的合伙人的稅基,對其是一項較為有利的政策。

2、稅收減免、抵免或抵扣

在稅收減免方面,香港在利得稅稅制中明確規(guī)定,“售賣資本資產(chǎn)所得的利潤不屬于利得稅征稅范圍”,這也就意味著在香港設立的VC/PE通過轉讓股權的方式從被投資項目中退出無需繳納利得稅。此外,香港對于股利也予以了稅收免征。

二、對我國的啟示

盡管每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股權投資稅收優(yōu)惠政策各有不同,但大都選擇在稅率和稅收減免、抵免或抵扣方面給予優(yōu)惠,并輔以適當?shù)亩愂者f延。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在綜合考慮國際經(jīng)驗及自身發(fā)展現(xiàn)狀的基礎上,也可建立相關的稅收優(yōu)惠制度,從而完善股權投資稅收制度體系。

由于我國缺乏實施股權投資稅收優(yōu)惠政策的實際經(jīng)驗,貿然將制定出的政策直接適用于所有市場主體,可能會引發(fā)系統(tǒng)性風險,也不利于維護社會經(jīng)濟的穩(wěn)定性。因此,可在小范圍內先行試點、積累經(jīng)驗;待時機成熟后,再進行大范圍的推廣。

在推行股權投資稅收優(yōu)惠政策的過程中,我國也可根據(jù)實際情況考慮對稅收政策進行不斷的調整,使其更加切近市場需求,在穩(wěn)定的基礎上增加必要的靈活性。

參考文獻:

[1] 張學勇.私募股權投資稅收政策探討[J].稅務研究,2010,(6):59

[2] 平力群.淺談日本天使投資稅制改革及其影響.經(jīng)濟貿易,2012,(7):33

[3] 陳麗平.新加坡稅收法律保護制度初探.法制與社會,2009,(4):45

篇6

人民幣匯率股票價格格蘭杰因果

一、引言

隨著金融全球化與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以資本流動自由化為基礎的金融自由化程度不斷加深,不僅一國之內的各個金融子市場之間的聯(lián)系開始變得緊密,國與國之間的金融市場聯(lián)系也開始變得緊密。金融子市場的運行與價格波動己不再單純的由自身因素決定,外界其他金融子市場的運行與價格波動對其產(chǎn)生的影響越發(fā)明顯;同時,其自身的運行與價格波動又反過來影響其他市場的運行與價格波動,使得金融市場的整體運行變得更加復雜與莫測。

隨著相關金融體制的改革,國內外經(jīng)濟金融形勢的巨變,國內對資本流動控制的逐步放松,我國外匯市場和股票市場的市場化進程獲得極大進展。但是,我們又應該看到,中國股票市場對外開放程度不高,人民幣資本項目仍未完全放開的現(xiàn)實國情。那么在匯率改制后人民幣匯率與股票市場價格復雜走勢的表象之下,二者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穩(wěn)定的均衡關系呢?如果有,那它們的特點又是怎樣?本文嘗試通過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的方法,對上述問題做出相應解答。

二、匯率變動與股市關系的理論解釋

(一)流量導向模型

多恩布什與費希爾于1980年提出了關于匯率波動的流量導向模型。該模型表明,由于匯率波動影響一國的國際競爭力、國際收支平衡和該國的實際產(chǎn)出,從而對公司的現(xiàn)金流產(chǎn)生影響,即匯率變動影響國內公司和跨國公司的資產(chǎn)組合的真實價值,繼而影響股票市場。

按照流量導向模型的觀點,本幣升值會對公司股價擁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體現(xiàn)在公司的負債或資產(chǎn)上。本幣升值減少了以外幣標價的負債,從而增加了公司的現(xiàn)金流,有利于公司的利潤和股價;同時本幣升值也減多了以外幣標價的資產(chǎn),公司利潤由于收匯減少而下落,從而下降公司的股價。

另一方面,匯率變動主要通過影響從事進出口貿易的股份公司的盈利狀況來影響公司的股價。一般,本幣升值不利于出口卻利于進口,而貶值正好相反。對出口導向型公司來說,本幣升值,則產(chǎn)品在海內市場的競爭力受到減弱,公司盈利狀況下降,導致公司股價下跌;如果公司的原料起源于進口,產(chǎn)品主要在國內銷賣,本幣升值,使公司的原材料成本降低,公司盈利上升,公司股價上升。

(二)股票導向模型

股票導向模型主要由Branson和Frankel于1983年創(chuàng)立,該模型認為匯率像其他商品一樣是由市場需求與供給決定的,資本與金融賬戶是匯率的主要決定因素。若股價上升將吸引外國投資者的資金進入,售出外幣買入本幣來購買國內股票,導致本幣升值;此外,股價上升還會導致金融財富價值增長,從而增添對本幣的需求,引發(fā)國內利率的上升,從而刺激外國資本流入,本幣再度升值。

(三)匯率變動影響股市的途徑

1.通過影響股市決策行為來影響資本流動

在一定價格水平下,證券資產(chǎn)的需求與資產(chǎn)價格同向變動。價格上漲,市場對該資產(chǎn)的需求不但不會減少,反而增加;反之亦然,表現(xiàn)出“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的特點。如外匯市場對本國貨幣形成升值預期,將在短期內吸引國際資本流入,以獲得以本幣計值資產(chǎn)升值的收益,導致證券資產(chǎn)價格上漲;并吸引更多國際資本流入,進一步加大升值壓力,推動證券價格上漲。加上證券市場助漲助跌的特點,極易形成市場泡沫。反之,如果外匯市場產(chǎn)生本幣貶值預期,則資本大量流出,造成證券價格劇烈波動,并加劇貨幣貶值。

2.影響上市公司進出口及收益水平

本幣貶值短期內可刺激出口,限制進口。同時,為避免本幣大幅貶值,政府則會提高利率以支持本幣匯率水平,公司經(jīng)營成本就會上升,利潤將會減少,證券價格也會下跌。反之,升值則可提高本幣購買力,降低進口成本,可以較低價格收購國外企業(yè),擴大對外投資:同時,會抑制出口,造成通脹。

3.通過公開市場、外匯市場等領域操作影響股票市場

本幣貶值時,為穩(wěn)定匯率水平,政府可動用國際儲備,拋售外匯,減少本幣供應量,導致證券價格下跌。另一方面,也可利用債市與股市的聯(lián)動關系進行操作,如拋售外匯,同時回購國債,使國債市場價格上揚;既抑制本幣升勢,又不減少本幣供應量。

4.利率平價機制

按照利率平價理論,可以形成以市場利率為紐帶的傳導機制,將匯率與證券市場價格聯(lián)系起來,即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條件下,一國貨幣升值(匯率下降)將導致市場利率的下降,進而使得股票價格上漲,即二者是反向的關系。

三、結論和建議

關于匯率和股價之間的關系,國內外學者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形成了兩種成熟的理論:匯率波動的流量導向模型和股票導向模型。外國學者運用一系列分析方法對標準普爾500指數(shù)和美國實際有效匯率之間的關系進行檢驗,得出兩個變量至少在短期內存在因果關系。兩位外國學者Ajayi和Mougoue利用誤差修正模型對8個發(fā)達國家的匯率與股價之間的短期和長期關系進行了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股票價格的短期上漲會引起本幣貶值,而其長期上漲則會引起本幣升值;但本幣貶值不論在短期內還是在長期內都會引起股市反向變化。實驗研究表明,我國匯率與股價之間沒有長期穩(wěn)定的均衡關系,只是在部分時間段內二者存在一定的格蘭杰因果關系,這需要從二者相互關系的影響機制并結合宏觀調控及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來進行分析。

第一,我國匯率與股價之間沒有長期穩(wěn)定的均衡關系,只是在部分時間段內二者存在一定的格蘭杰因果關系。目前,中國的匯率與股價之間的關系與成熟經(jīng)濟體之間有較大的差異,這種差異導致在針對中國目前在制定相應政策時,不能簡單套用成熟市場經(jīng)濟國家的一般措施,而要根據(jù)中國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措施。

第二,隨著人民幣匯率改革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及資本市場的發(fā)展,匯率與股價之間的聯(lián)動機制將日益加強,二者風險共生性程度提高,中國有關決策層在穩(wěn)定股票市場時,應更加重視匯率對股票市場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巴曙松,嚴敏.股票價格與匯率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基于中國市場的經(jīng)驗分析[J].南開經(jīng)濟研究,2009(3).

篇7

【關鍵詞】匯率 股價 Grang因果檢驗 VEC模型

匯率是外匯市場的價格,代表了一國貨幣的購買力;股價指數(shù)是股票市場的價格,是國民經(jīng)濟的“晴雨表”。隨著我國經(jīng)濟開放程度加大,人民幣可兌換進程和股票市場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作為兩個主要金融子市場價格的匯率與股票價格的關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尤其在股權分置改革和匯率制度改革之后。

一、文獻綜述

國外學者對匯率與股票價格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理論方面,西方形成了兩種理論模型即匯率決定的流量導向模型和股票導向模型。前者認為存在由匯率(直接標價法)到股價的反向關系,如Dornbusch and Fisher(1980)指出,匯率的波動通過影響一國經(jīng)常賬戶國際收支平衡、居民的財富和支出對公司的現(xiàn)金流和股價產(chǎn)生影響。后者認為存在著由股價到匯率(直接標價法)的正向關系。在實證研究方面,國外學者既研究發(fā)達國家匯率與股票價格的關系,也研究新興市場經(jīng)濟國家的兩者的關系。

我國國內也有不少學者研究了匯率與股票價格之間的關系,陳然方(1999)指出我國外匯市場和股票市場的聯(lián)系是松散的、不明顯的,看不出從股票價格到匯率或匯率到股票價格有任何的格蘭杰因果的關系。陳雁云,何維達(2006)通過對2001-2005年人民幣各種匯率與股價的逐日數(shù)據(jù)所作的ARCH效應檢驗,得出相應的GARCH和EGARCH模型,并證明人民幣對美元名義匯率與股價為顯著的正向關系,即人民幣幣值與股價呈反向關系;同時顯示人民幣對日元名義匯率與股價兩者為微弱的正向關系,即幣值與股價為微弱的反向關系。

本文將分三個階段考察在不同制度下我國匯率與股票價格的關系即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的第三天即1994年1月3日到2005年4月29日,2005年5月9日開始股權分置改革到2005年7月20日以及2005年7月21日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jié)、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到2008年3月21日。

二、模型選擇和數(shù)據(jù)說明

1、模型選擇

為了考察匯率和股價的動態(tài)關系,本文研究采用向量誤差修正模型(VEC)。向量誤差修正模型(VEC)是將協(xié)整與誤差修正模型結合起來,是含有協(xié)整約束的VAR模型,多用于具有協(xié)整關系的非平穩(wěn)時間序列建模。因為向量誤差修正模型(VEC)可以反映變量序列之間的短期動態(tài)關系和長期均衡關系,所以本文采用VEC模型對匯率和股價兩個變量序列建模。此模型方程表示如下。

2、數(shù)據(jù)說明

本文采用匯率和股價的逐日數(shù)據(jù)進行實證分析,匯率數(shù)據(jù)為外匯管理局每日公布的人民幣兌美元名義匯率中間價(間接標價法)(FUSA),單位為¥/100$,人民幣兌港幣名義匯率中間價(FHK),單位為¥/100HK?苊,人民幣兌日元的名義匯率中間價(FJPAN),單位為¥/100,人民幣兌歐元名義匯率中間價(FERO),單位為¥/100?,股票價格為上證綜指的每日收盤價(SSZ)。其中第一階段匯率數(shù)據(jù)為1994年1月3日至2005年4月29日間的人民幣兌日元、港幣的名義匯率(中間價),相應的股價數(shù)據(jù)為1994年1月3日至2005年4月29日上證綜指的每日收盤價,共2717組數(shù)據(jù)。而由于1994年1月3日至1994年1月30日人民幣兌美元的名義匯率(中間價)都保持為870¥/100$,2004年9月23日至2005年4月29日人民幣兌美元的名義匯率(中間價)只在865¥/100$~866¥/100$間浮動,所以本文只采用1994年1月31日到2004年9月22日的人民幣兌美元的名義匯率(中間價)數(shù)據(jù),股價數(shù)據(jù)為1994年1月31日至2004年9月22日上證綜指的每日收盤價,共2556組數(shù)據(jù)。第二階段人民幣兌美元、日元、港幣及歐元的名義匯率數(shù)據(jù)和上證綜指的每日收盤價數(shù)據(jù)的樣本區(qū)間為2005年5月9日至2005年7月20日,共52組數(shù)據(jù)。第三階段人民幣兌美元、日元、港幣的名義匯率及歐元的名義匯率數(shù)據(jù)和上證綜指的每日收盤價數(shù)據(jù)的樣本區(qū)間為2005年7月21日至2008年3月21日,共647組數(shù)據(jù)。

三、實證分析

1、單位根檢驗

本文采用Augmented Dickey-Fuller(ADF)檢驗方法分別對三個階段期間人民幣兌美元名義匯率(FUSA)、人民幣兌日元名義匯率(FJPAN)、人民幣兌港幣的名義匯率(FHK)、人民幣兌歐元的名義匯率(FERO)和上證綜指的每日收盤價(SSZ)時間序列進行平穩(wěn)性檢驗。從檢驗結果中發(fā)現(xiàn),第一、二、三階段的各匯率序列(除第一階段的序列FUSA外)和股價序列在1%的顯著水平下都接受假設,為非平穩(wěn)序列,而它們的一階差分序列在顯著水平都拒絕假設,為平穩(wěn)序列,因此,在第一、二、三階段的各匯率序列(除第一階段的序列FUSA外)和股價序列都為一階單整序列,即I(1)序列。

2、Johansen協(xié)整檢驗

為了避免“偽回歸”問題,筆者采用Johansen協(xié)整檢驗方法對三個階段期間的匯率序列和股價序列之間是否存在長期均衡關系進行檢驗。從檢驗結果中發(fā)現(xiàn),在第一階段只有人民幣兌港幣的匯率(FHK)和上證綜指(SSZ)存在協(xié)整關系;在第二階段只有人民幣兌日元的匯率(FJPAN)與上證綜指(SSZ)存在協(xié)整關系;在第三階段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FUSA)序列、人民幣兌港幣的匯率(FHK)分別與上證綜指(SSZ)存在協(xié)整關系,人民幣兌日元的匯率(FJPAN)與上證綜指(SSZ)、人民幣兌歐元的匯率(FERO)與上證綜指(SSZ)之間無協(xié)整關系。

3、Granger 因果檢驗

在完成上述協(xié)整關系分析后,本文采用Granger 因果檢驗方法對具有協(xié)整關系的匯率序列和股價序列進行因果關系的檢驗。檢驗結果為,第一階段的FHK不能Granger引起SSZ的原假設、第二階段的FJPAN不能Granger引起SSZ的原假設、第三階段的FUSA不能Granger引起SSZ的原假設、第三階段的FHK不能Granger引起SSZ的原假設檢驗的P值均小于0.1,因此在10%的顯著水平下,可以拒絕原假設(不存在Granger因果關系)。而第一階段的SSZ不能Granger引起FHK的原假設、第二階段的SSZ不能Granger引起FJPAN的原假設、第三階段的SSZ不能Granger引起FUSA的原假設、第三階段的SSZ不能Granger引起FHK的原假設檢驗P值均大于0.17,因此在10%的顯著水平下,接受原假設(存在Granger因果關系)。

4、向量誤差修正模型

為了考察匯率和股價的短期動態(tài)關系和長期均衡關系,本文對各階段具有協(xié)整關系的匯率和股價序列建立向量誤差修正模型。由模型估計結果可知,在5%顯著水平下匯率和股價的誤差修正模型只在第三階段呈現(xiàn)整體顯著,在第三階段FUSA和SSZ的誤差修正模型的估計結果中通過t檢驗的只有?琢1、?琢11(3)和?琢12(1),F(xiàn)HK和SSZ的誤差修正模型的估計結果中通過t檢驗的只有?琢1和?琢12(1)。同時,在第三階段FUSA和SSZ的誤差修正模型中?琢12(1)、FHK和SSZ的誤差修正模型中?琢12(1)系數(shù)都大于0,說明在第三階段FUSA、FHK分別與SSZ存在滯后一天的正向短期動態(tài)關系。

四、結論

從我國匯率和股價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和短期動態(tài)關系來看,雖然在協(xié)整檢驗下各階段都存在匯率序列與股價序列具有長期均衡關系,如第一階段的FHK和SSZ、第二階段FJPAN和SSZ、第三階段的FUSA和SSZ,但第一、二階段的誤差修正模型的F檢驗不顯著,只有第三階段的誤差修正模型的F檢驗顯著。我國第一、二階段的匯率和股票價格形成機制的不完善削弱了匯率和股價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和短期動態(tài)關系。第二階段雖然實行了股權分置改革,股票價格形成機制進一步完善,但由于第二階段樣本時間比較短,期間只有三家企業(yè)通過股權分置改革方案,實行了股權分置改革,42家上市公司公告被列為第二批股權分置試點公司,第二批股改試點工作才剛啟動,還未通過股權分置改革方案,其作用并未顯現(xiàn)。在第三階段我國在股權分置改革的基礎上實行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jié)、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匯率與股票價格的關系進一步加強,尤其體現(xiàn)在美元兌人民幣匯率和上證綜指之間的關系上。從第三階段關于FUSA和SSZ的誤差修正模型可知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與上證綜指序列不存在長期均衡關系,但存在正向的短期動態(tài)關系,即在第三階段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下降(人民幣升值)將引起后一天股票價格下降。從第三階段關于FHK和SSZ的誤差修正模型可知人民幣兌港幣的匯率與上證綜指序列不存在長期均衡關系,但也存在正向的短期動態(tài)關系,即在第三階段人民幣兌港幣的匯率的下降(人民幣升值)將引起后一天股票價格下降。此外,人民幣兌歐元的匯率與上證綜指之間無論在第二階段還是在第三階段都不存在長期均衡關系,人民幣兌歐元的匯率與上證綜指之間不存在顯著的聯(lián)系。

從我國匯率和股價的因果關系看,在三個階段中,匯率的變化會引起股價的變動,而股價的變化不能引起匯率的變動。此外,人民幣升值還將吸引各種短期資本通過經(jīng)常項目進入我國,提高利率,使得股票價格降低。這也是在第三階段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間接標價法)、人民幣兌港幣的匯率(間接標價法)分別與上證綜指序列存在正向短期動態(tài)關系的原因。在資本項目下人民幣不可自由兌換,對資本項目實行嚴格的資本管制,資本市場開放程度較低,股價的變動無法通過影響貨幣的供求而影響匯率的變動。

【參考文獻】

[1] 陳然方:論匯率和股價的相互作用與影響[J].財經(jīng)理論與實踐,1999(2).

[2] 陳雁云、何維達:人民幣匯率與股價的相關分析[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6(3).

[3] 楊清玲:股價與匯率間聯(lián)動關系的實證分析[J].發(fā)展研究,2007(8).

篇8

關鍵詞:石倉;五谷會;借貸;市場化

中圖分類號: F12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2575833(2013)09013811

作者簡介:章毅,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李婉琨,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研究生(上海200240)

會社是中國歷史上長期存在的主要民間組織形式之一。其基本特點是:在某一特定區(qū)域內,一定數(shù)量的民眾以某種為基礎,自發(fā)組成宗教和經(jīng)濟的共同體,在滿足自身宗教需求的同時,實現(xiàn)經(jīng)濟和社會功能的互助。這類組織從中古到近代,歷時久遠而綿延不絕,是和宗族組織同樣重要的“鄉(xiāng)族”力量①。學術界對“會社”的研究長期以來以中古時期為重心,強調通過對敦煌社邑文書和相關石刻資料的整理,研究唐五代乃至遼金元時期的“邑義”、“法社”及其社會經(jīng)濟功能②。近年來,隨著明清會簿文書的不斷發(fā)現(xiàn),對明清時期的會社的研究也逐漸成為學術界的新關注點③。

收稿日期:20120926

*本文系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項目編號:ZXDF065)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清代移民社會的觀念、信仰與組織——以新出石倉文獻為中心的研究”(項目編號:09YJC770053)的階段性成果。

①傅衣凌:《論鄉(xiāng)族勢力對于中國封建經(jīng)濟的干涉——中國封建社會長期遲滯的一個探索》,載傅衣凌《明清社會經(jīng)濟史論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1—95頁。

②寧可、郝春文輯校:《敦煌社邑文書輯?!罚K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27頁。童丕著、余欣等譯:《敦煌的借貸:中國中古時代的物質生活與社會》,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79頁。陳述:《圍繞寺廟的邑、會、社——我國歷史上一種民間組織》,《北方文物》1985年第1期。

③劉淼:《清代徽州的“會”與“會祭”——以祁門善和里程氏為中心》,《江淮論壇》1995年第4期。澀谷裕子:《從徽州文書中所見“會”組織》,《史學》1997年第67卷第1號。夏愛軍:《明清時期民間迎神賽會個案研究——〈祝圣會會簿〉及其所反映的祝圣會》,《安徽史學》2004年第6期。在近代史領域,針對會社的個案研究至今仍不常見,成果比較豐富的是與之相關的“合會”研究。研究者們利用晚清至民國時期數(shù)量眾多的“會書”和“會券”,詳盡地探討了“合會”的不同形態(tài)和運作機理王宗培:《中國之合會》,中國合作學社1931年版,第228頁。。研究顯示,近代“合會”的基本形態(tài)是親友之間憑借著相互的信用,邀集固定人員(“會腳”),按照一定比例支付“會金”,集成一定數(shù)量的“會額”,在固定“會期”之內輪流供成員使用,以達到經(jīng)濟互助的效果。這種便捷的“融資”方式流行于民國時期的華北、四川、江南、江西各地李金錚:《借貸關系與鄉(xiāng)村——民國時期華北鄉(xiāng)村借貸之研究》,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15—162頁。楊西孟:《中國合會之研究》,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第54頁。著、戴可景譯:《江村經(jīng)濟:中國農(nóng)民的生活》,江蘇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8—192頁。單強、昝金生:《論近代江南農(nóng)村的“合會”》,《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2002年第4期。溫銳:《民間傳統(tǒng)借貸與農(nóng)村社會經(jīng)濟——以20世紀初期(1900—1930)贛閩邊區(qū)為例》,《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3期。。伴隨著近代華人的移居海外,“合會”習慣也在海外華人社區(qū)流行,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民間“微觀金融”形式 Pairault, Thierry, “Women, Property and Social Practice in China”,in JeanMichel Servet et Isabelle Guérin ed., Microfinance: From Daily Survival to Social Change. Pondicherry: French Institute of Pondicherry, 2003, pp.7598.。

不過,“合會”與“會社”雖然形似,但實際頗有不同。與會社相比,“合會”具有更強烈的臨時募集色彩和更明確的經(jīng)濟實用目的,它的地域性、宗教性和穩(wěn)定性都要薄弱得多。更何況“會書”或“會券”多只是單一年份的集會記錄,并非時間連續(xù)的流水帳冊胡中生:《錢會與近代徽州社會》,《史學月刊》2006年第9期。陳灑灑:《淺析清朝“錢會”制度——以徽州地區(qū)為例》,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碩士論文2009年,第20頁。,“合會”的實際執(zhí)行情況僅憑“會券”其實并不容易探知。因此,雖然目前近代“合會”研究已頗具成果,但并不能替代對近代會社的研究。關于傳統(tǒng)會社在近代的存在形態(tài),學術界目前仍所知甚少,而近期浙南石倉地區(qū)多種近代會社文書的發(fā)現(xiàn),無疑為該論題提供了新的認知路徑。

一、 《五谷會簿》與五谷會

石倉地處浙江省西南部松陽縣山區(qū),近年來以富藏保存完好的清代及民國時期的契約文書而聞名學界曹樹基:《石倉契約的發(fā)現(xiàn)、搜集與整理》,載曹樹基、潘星輝、闕龍興編《石倉契約·第一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24頁。。在數(shù)量豐富的石倉契約文書中,會社文書是重要的類型之一。對其中的《定光古佛壽誕會簿》等多種清代會簿,我們已經(jīng)進行了比較細致的研究章毅:《祀神與借貸:清代浙南定光會研究——以石倉〈定光古佛壽誕會簿〉為中心》,《史林》2011年第6期。本文中有關定光會的論述,均可參見該文。。新近發(fā)現(xiàn)和整理的《五谷會簿》與前者內容相近,只是記錄時間開始于清末光緒十四年(1888),結束于民國三十八年(1949),屬于比較典型的近代會簿。

《五谷會簿》所記錄的主要是當?shù)亍拔骞葧钡幕顒印尽缎颉酚涊d:

吾鄉(xiāng)石倉源賽神之會亦皆有之矣,惟五谷會尚不甚多?,F(xiàn)經(jīng)諸子邀仝數(shù)人,欲出谷貳斗,合數(shù)生放,大質子母。將所余息,每年五月廿四日,虔擺牲醴、香燭,慶祝益慶堂中殿五谷大神壽辰。雍容揖遜,齊赴禮拜,即午散胙?!饩w十四年戊子歲吉立?!瓡养櫭泻螅宏I執(zhí)選、闕起先、闕執(zhí)因、闕芳求、闕珠求、闕舉求、闕建求(00786b00789a)闕執(zhí)選等編:《五谷會簿》,民國抄本,數(shù)字掃描件,總140頁,現(xiàn)藏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原件藏浙江省松陽縣大東壩鎮(zhèn)七村。原《會簿》無頁碼,掃描所形成的文檔號為SWScan00785—SWScan00856,本文標注的頁碼均為文檔號之省稱,a、b表示掃描頁的左右面。

由此可知,五谷會在光緒十四年由闕執(zhí)選、闕起先等七人發(fā)起成立,每人捐出租谷二斗,每年五月二十四日在當?shù)氐囊鎽c堂集體敬拜“五谷大神”,會后還有相關的宴飲(“散胙”)活動。所謂五谷會,即是指祭祀五谷神的聚會,而且從每人捐谷二斗的數(shù)目來看,七人合計捐谷十四斗(折合當?shù)睾庵茷?8桶,約56斤),也正符合一次祭拜聚飲活動的開銷。從表面來看,五谷會仍是一個以宗教崇拜為特征的會社,這與清代石倉的其他會社并無不同,只是相比其他的神祇,如關帝、定光佛、陳十四夫人等,“五谷神”的人格化色彩已顯淡薄。

但《五谷會簿》正文從一開始即記錄了頻繁的租谷出入,不僅數(shù)額遠超起會本金,而且所涉人員也超出了起會者的范圍?!稌尽返谝豁摗肮饩w十七年”(1891)記載:

光緒拾柒年辛卯歲季夏月吉日。

闕執(zhí)因。該本年八月燥谷本利共貳拾貳桶正。八月十四,收來燥谷本利貳十二桶正。存陳求。

闕佳賢。該丁亥年利谷九斗二升半。該本年八月燥谷六桶三斗三升半。八月十六,收來燥谷六桶三斗二升半。

闕田慶。該庚寅年利谷五斗三升半。八月十一,來燥谷五斗正。(00790a)

闕執(zhí)因一人的租谷進出量即有22桶(約440斤)之多,而闕佳賢、闕田慶兩人也并不在“會友”的名單上。這意味著五谷會在其基本的宗教崇拜功能之外,還承擔了豐富的經(jīng)濟功能,且在與會資格方面也具有一定的“開放度”。事實上,通過對整本《五谷會簿》的逐頁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長達59年(18911949)的活動中,參與者共有45人,會內外的進出資金總額近600元(折谷約25000斤)。顯然,這正是又一個以宗教為背景,但經(jīng)濟功能活躍的民間會社組織。

在全面梳理五谷會的各類經(jīng)濟活動之前,我們需要首先對《五谷會簿》文本進行比較準確的釋讀。大致包括四個方面:(1)會簿記錄中有關租谷的衡量單位有“石”、“桶”、“斗”、“升”和“斤”五種,它們和近代通行的衡量標準并不相同,具有強烈的地方性特點,這些單位之間的進制關系需要明確。(2)會簿記錄中的貨幣單位有制錢、銀元(“英洋”)兩類。制錢主要用于晚清時期,但在計算時須將其按照不同時期的比價換算成銀元,以便統(tǒng)一。(3)會簿所記錄的經(jīng)濟活動常常直接用實物“租谷”(又稱“燥谷”)作為計價單位,這些“租谷”在不同時期的價格需要精確核算。(4)會簿中所使用的一些具有“會計項目”性質的術語——如“該”等——的含義,需要準確理解。

石倉地區(qū)衡量單位的進制和換算問題相對簡單,通過對《五谷會簿》(以下簡稱“會簿”)的梳理,并參照《定光會簿》中的資料,我們可以得到以下信息(表1):表1近代石倉衡量單位進制換算

石/桶桶/斗斗/升升/斤1∶81∶51∶101∶04

嚴格說來,量制(升)和衡制(斤)之間不能直接換算,但會簿中兩者混用的情況比較常見,且只涉及“谷”(或“燥谷”)一種物品,直接將兩者對應不會有大的偏差,且比較有利于之后的谷價折算。

關于會簿中制錢與銀元之間的比價關系,我們整理了六條資料(表2)。其中1898—1900年為直接資料,即謂會簿本文就已記錄了銀元和制錢的比價關系。其余三條材料則需要適度的推算。如1908年會簿記載了當年會務開銷的結余是銀元“壹元貳角三分九”,但在基本均以銀元結算的各款項中卻有一條制錢資料,“廿八,去尚求錢一百文”。通過前后加減,我們可以推知,這“一百文”即等于“一角”,即當年的銀錢比價是1∶1000。以上述方法探究晚清五谷會銀元制錢比價問題,我們大致可以得到一個比較明確的認識,即1903年之后,當?shù)劂y元和制錢的比價為1∶1000,在1903年之前,則約為1∶900。表2晚清五谷會銀元制錢比價

年份銀元/制錢資料來源18981∶900“即去光貴英洋壹元正。九百?!保?0799a)18991∶909“十二月卅日,收來大錢貳百文。二角二分。”(00801b)19001∶950“又去玉響洋銀壹元正。九五?!保?0805a)19031∶1000“收去上年秋田租谷壹桶。二百五十。八月去佳賢燥谷五桶。一元二角五分。”(00811a)19071∶1000“去尚求洋五分?!保?0818a)“闕尚求,……即日收錢五十文?!保?0818b)19081∶1000“前存洋一元七角四分七。共來貨洋壹元六角六分七。即去玉響貨洋叁角八分。廿八,去尚求錢一百文。八月十四,去田租谷壹桶,三角。廿四,去舉求谷洋一元。十二月初四,去培菁洋貳元。廿一,去玉響洋一元。十二月來朱求洋一角貳分七。以上新舊面結對仍存選洋壹元貳角三分九。”(00819a)

谷價的估算需要在銀錢比價問題的基礎上處理。我們先從會簿中找到能夠直接說明當年谷價的記載,然后將“谷”的計量單位統(tǒng)一折算成“斤”,如果是“水谷”(即未干的租谷)則需要先按照90%的干燥率折算成“燥谷”再進行統(tǒng)計。價格的單位則需要先依據(jù)表2統(tǒng)一換算成銀元,然后再進行單位谷價的估算。會簿中可見的資料共有39條,剔除有幣值波動等問題(如使用了法幣)的資料,根據(jù)其中比較可靠的30條,我們分析得到了1896—1939年石倉租谷的價格(表3)。至于這44年中缺少資料的14個年份,我們根據(jù)時期的不同,分別統(tǒng)計了三個平均數(shù),以作為這些年份的谷價的替代資料。表3石倉租谷價格(元/斤)

《五谷會簿》文本中“會計”術語的解讀也是一個相當關鍵的問題。“該”是會簿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個重要詞匯,在字面上它的含義是“欠款”。但值得注意的是,從現(xiàn)代會計學的角度分析,“該”所代表的“欠款”其實包含了兩個“會計科目”,一個是“資本賬”意義上的“應收賬款”,一個是“現(xiàn)金賬”意義上的“實際支出”,前者表示一種資產(chǎn)負債狀況,后者才反映出現(xiàn)金流量的變化。對于五谷會之類的會社,因為我們只能探知其現(xiàn)金變化情況,因此對“該”所包含的兩個記賬含義的辨析,就顯得尤為重要。如“光緒十八年”會簿記載:

闕陳求。該八月本利燥谷十壹桶正,加利谷四桶一斗。(00791a)

“光緒十九年”會簿又記載:

闕陳求。該本利燥谷十五桶一斗。八月十六期。(00792a)

從表面上看,闕陳求似乎在光緒十八年、十九年均欠了(“該”)會款,但實際上只有十八年才發(fā)生了真實的借款,十九年的數(shù)字只不過是在十八年基礎上的靜態(tài)疊加。至于具體如何判斷,我們認為,與會者在會簿中第一次出現(xiàn)時的記錄頗為重要,第一次出現(xiàn)的“該”往往代表了真實的現(xiàn)金流變化,而此后不斷出現(xiàn)的“該”只是代表名義欠款的增加而已。

除了會計術語的辨析之外,會簿中記賬主體的分辨也相當重要。參照今天的會計慣例,我們既然研究五谷會,五谷會本身就成為一個當然的記賬主體。換而言之,不論是“收入”還是“支出”,都是以五谷會為中心而言的。但實際上,《五谷會簿》中顯示的情況要復雜得多。如“民國二十二年”會簿記載:

民國廿二年五月廿五日,臨值闕執(zhí)選為首。辦來消用貨洋五元叁角五分七。收去上年租谷八桶貳斗半。五四。申價洋五元六角〇七厘。以上對除,該眾谷洋貳角五分。(00847a)

這段會簿的記賬主體其實是當年的會首闕執(zhí)選,而不是五谷會本身。當會簿說“消用”和“收去”的時候,這是指闕執(zhí)選為當年的會務開銷了若干,又從上年的結余中收入了若干。當會簿說收支相抵之后“該眾谷洋”若干的時候,這是說當年會首的結余款應該屬于五谷會所有。既然會簿中有明確的“眾”的概念,五谷會作為一個公有者當然是存在的,但在具體的記賬過程中,會簿卻必須將往來錢款系于具體的個人(會首)名下,才能作出準確的表達。這提示我們在進行會簿分析時,也必須留意這種記賬主體的轉換。

二、 五谷會與石倉借貸

解決了會簿釋讀中眾多的技術問題之后,我們已經(jīng)有條件對五谷會的經(jīng)濟活動作些整體把握。根據(jù)會簿的記載,五谷會創(chuàng)立于光緒十四年(1888),終止于民國三十八年(1949),前后持續(xù)了62年。但因為該會正式的會務記錄實際上開始于光緒十七年(1891),且到了爆發(fā)后,隨著法幣的流通,會簿所記錄的金額跟隨幣值的調整出現(xiàn)了大幅波動,因此為了便于討論,我們對五谷會經(jīng)濟狀況的分析,限定于1891—1935年的45年間。表4五谷會現(xiàn)金收支(單位:元)

從我們整理的《五谷會現(xiàn)金收支》(表4)可以看出,五谷會在該時期內總收入26792元,總支出26654元,余額138元,總體上維持了收支的平衡。顯然,五谷會仍是一個能夠長久維持的會社,這一點與我們曾研究過的定光會仍然相似。不過,與清代定光會相比,近代五谷會還是存在著三個顯著的經(jīng)濟特征。

首先,五谷會的起會本金很小,公共積累薄弱。光緒十四年七名會首起會時總共捐谷14斗,折合銀元約09元,只占五谷會平均年收入(約6元)的15%,占該會收入總額則低至03%。相比之下,定光會于嘉慶十三年起會時本金已為8000文,是每年平均收入量(約5403文)的148%,在定光會84年收入總額(約453897文)中占比18%,如果只計算相同時間跨度(45年)的定光會收入總額,其本金的占比量應該還要高。換而言之,僅憑初始本金,清代定光會就足以維持一年的所有活動,而近代五谷會則完全做不到這一點。從這個意義上說,五谷會更具有現(xiàn)收現(xiàn)支的特點,它的公存呈現(xiàn)出“空洞化”的樣態(tài)。這種情況的產(chǎn)生,和各會首自身的財力應有很大關系,但也應是整個石倉地區(qū)經(jīng)濟榮衰趨勢的反映。石倉在十九世紀上半葉,因為煉鐵業(yè)的發(fā)展一度相當繁榮,而隨著該產(chǎn)業(yè)從道光時期開始衰落,石倉的經(jīng)濟狀況在晚清咸豐時代之后也持續(xù)下滑曹樹基、蔣勤:《石倉冶鐵業(yè)中所見清代浙南鄉(xiāng)村工業(yè)與市場》,《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10年第81本第4分。。定光會和五谷會分別成立于十九世紀初期和末期,兩個時期的經(jīng)濟形勢已迥然有別,兩會呈現(xiàn)不同的經(jīng)濟特征并不讓人意外。

其次,五谷會不同年份之間的經(jīng)濟活動量的波動比較明顯。從表4可知,五谷會年收入和支出的高值分別為2537元和1933元,兩者的低值分別為035元和082元表4顯示五谷會年收入和支出的“最低值”均為0,這里的“低值”指“次低值”,以利統(tǒng)計。,低值占高值的比例分別為14%和42%。比較定光會,在該會借貸活動最為頻繁的1827—1857年間,這一比例分別為72%和126%,而到了經(jīng)濟活動相對平穩(wěn)的1858—1910年,這一比例已上升為726%和492%。與定光會比較,五谷會的年度經(jīng)濟活動量的波動性顯然更高。

這其中可能存在著兩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應與五谷會的公共積累薄弱有關。因為五谷會缺乏“眾產(chǎn)”,每年的經(jīng)濟活動量完全取決于參與者自身的經(jīng)濟能力和需求,且五谷會實際參與者眾多,參與者個人情況的差別增加了這種波動的趨勢。另一個原因則可能與五谷會性質的變化有關。我們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經(jīng)指出,如定光會這樣的清代會社,雖然有著明顯的經(jīng)濟互助和借貸功能,但在本質上仍然是一個宗教共同體,宗教禮拜和聚會仍是會社的主要活動。經(jīng)濟借貸活動的頻繁,往往會引發(fā)會社錢款出入量的急劇變化,一旦會社活動只限于常規(guī)的宗教內容,出入量的變化也就趨于穩(wěn)定。這是定光會在經(jīng)濟活躍期和平穩(wěn)期表現(xiàn)不同的主要原因。而五谷會似乎并不存在這種清晰的段落,換言之,宗教性活動和借貸性活動的差異在經(jīng)濟活動量中并沒有顯示出來。這一方面當然可以理解為五谷會經(jīng)濟性的增強,但另一方面,將之解釋為五谷會宗教的下降或許更為合適。

五谷會的第三個特征表現(xiàn)在借貸利率方面。經(jīng)由定光會的研究,我們已經(jīng)了解到,會社內部成員通過定光會來進行借貸時往往享有很大程度的利率“優(yōu)惠”,其實際的借貸利率遠低于當?shù)赝ㄐ械睦?,從而使借貸行為具有比較濃厚的非商業(yè)性“互助”色彩。但五谷會的情況有所不同,會內借貸的利率已和當?shù)氐耐ㄐ欣授呌诮咏?/p>

我們首先全面梳理了《五谷會簿》中直接反映利率情況的125條材料。如“光緒二十年”會簿記載:

闕執(zhí)因?!摴绕咄?。加利谷貳桶四斗正。(00794b)

這就是說,當年闕執(zhí)因所欠的“七桶”谷,其利息應為“貳桶四斗”,即利率為40%。又如“光緒二十三年”會簿記載:

闕俊賢。該五月廿四期,英洋貳元正。加廿三年加[利]洋四角。(00798a)

由此可知當年闕俊賢“貳元”英洋的欠款,應支付的利息是“四角”,利率為20%。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利率都只是“名義利率”——當?shù)赝ㄐ谢蛉藗児J的利率,卻并不是這些五谷會成員實付賬款時的真實利率。對這些“名義利率”的情況,我們的整理結果如下(表5)。表5五谷會名義利率

借貸類型數(shù)量(筆)名義利率(%)最高值最低值平均值糧食借貸(燥谷)2840.935.938.6貨幣借貸(英洋)按年代分類1895—19115920.018.719.31912—19293821.419.320.2按賬戶分類(注)闕舉求1220.018.719.9闕尚求1921.419.619.9僧鳴利320.019.220.0總計9721.418.720.1注:表中所列僅為代表性賬戶,未列全部。

表5顯示,影響五谷會借貸的名義利率的最主要因素是借貸物的類型。糧食借貸和貨幣借貸的利率有一倍的差距,28筆燥谷借貸的利率普遍接近40%,而97筆英洋借貸的平均利率只有20%左右。這種情況當然不說明糧食借貸者更富裕、更能接受高利率,恰恰相反,這只說明了當時當?shù)氐娜藗兤毡檎J為,糧食借貸更迫切也更具臨時性,相應的,它的借貸人也更缺少信用保證。從表5還可以看出,除了借貸物的類型之外,沒有其他的因素能對名義利率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無論時間的前后,無論借貸人是會首還是其他人,貨幣借貸的名義利率均趨于20%。

但正如我們前文所言,上述只是“名義”利率。這些借貸的實際執(zhí)行情況要復雜很多。我們對在五谷會內曾有過借貸行為的23名會眾做了詳細統(tǒng)計,尤其對借期在一年以上(包含一年)且信息完整的15例進行了復利測算(表6)。表6五谷會眾實際借款利率

賬戶名活動年份借貸物類型借貸期(年)存入(元)貸出(元)實際利率(%)闕佳賢1893—1904燥谷116.3141.79812.1闕戶慶1893—1895燥谷22.8341.79822.2闕官賢1892—1898燥谷73.3851.34415.5闕俊賢1894—1899燥谷/英洋56.1183.79810.0闕永養(yǎng)1895—1896英洋17.5006.00025.0闕執(zhí)馥1893—1928燥谷/英洋2811.4203.5004.3僧鳴利1896—1901燥谷/英洋54.5852.00018.1闕培菁1896—1917英洋2136.0008.0007.4僧凌云1897—1898英洋11.2401.2003.3闕執(zhí)倉1897—1900英洋31.7201.00019.8闕玉響1899—1928英洋2949.18010.0005.7闕執(zhí)發(fā)1914—1920燥谷/英洋611.2006.32418.0李佑亮1920—1930燥谷/英洋1012.9208.0004.9闕細吉1928—1937燥谷/英洋936.76420.7806.5邱關土1930—1935英洋54.0802.00015.3利率平均數(shù)12.5利率中位數(shù)12.1

從表6可以看出,這些五谷會參與者的實際借貸利率最高值是25%,最低值是33%,平均值和中位數(shù)則均為12%左右。與定光會成員2%—6%的實際借貸利率相比,五谷會在整體上已有大幅上升,距離名義利率20%已經(jīng)不遠。表6提示我們的第二個信息是,在實際借貸過程中,借貸物的類型和利率并沒有密切的關系。15筆借貸中,燥谷3例,英洋6例,洋、谷混用者6例,并沒有跡象顯示糧食借貸的利率就一定高昂。實際上,從表6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最影響利率的因素是借貸期的長短。除了很少的例外(如僧凌云),五谷會中借期越長則利率越低,反之亦然。20年期的三筆借貸,其利率均不到10%。利率最高的三筆,其借期均只在1—3年之間。

三、 借貸市場化及其限制

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近代石倉的五谷會具有三個比較顯著的經(jīng)濟特征:(1)起會本金微小、公共積累薄弱。(2)每年的經(jīng)濟活動量差異明顯,波動幅度較大。(3)會內借貸的實際利率升高,與當?shù)氐拿x利率趨近。

前兩個特征比較容易理解,我們在上節(jié)的論述中已經(jīng)說明,這些均可以認為是近代石倉地區(qū)產(chǎn)業(yè)衰落、經(jīng)濟蕭條的結果。相比之下,第三個特征的意味則比較復雜。借貸利率的升高,實際上可以看成是會內借貸趨于“市場化”的一個標志。

在經(jīng)濟史家看來,“市場的出現(xiàn)”意味著“交易經(jīng)濟的興起”[英]約翰·??怂怪骸督?jīng)濟史理論》,厲以平譯,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9頁。,一個物品經(jīng)常性地“成為市場中之交換對象”,即具備了“市場性”[德]馬克斯·韋伯著:《經(jīng)濟與社會(第一卷)》,閻克文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79頁。譯文參考馬克斯·韋伯著《經(jīng)濟行動與社會團體》,康樂等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頁。。但是,“市場”又并非單純的便于物品交換的場所,而是一種“通過交換來獲取利益”的機制[英]卡爾·波蘭尼著:《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jīng)濟起源》,馮鋼等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頁。。換而言之,只有意圖“謀利”,才能算得上“市場化”的行為,而那些物品的“直接交換”,則只是一種“等價互惠”而已[美]馬歇爾·薩林斯著:《石器時代經(jīng)濟學》,張經(jīng)緯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年版,第225頁。。從這個角度來看,利率極低的借貸當然具有很強的“互惠”特點,而借貸利率的大幅攀升,則體現(xiàn)了對“互惠”原則的背離,從而具有了“營利”的意味。

這種“營利”的趨勢似也并非孤證,五谷會的組織結構方面也有著與之相應的表現(xiàn),即五谷會的會首與會眾存在著兩相分離的情況。如果以清代定光會作為參照,可以看到,“會首方得為會眾”是一個基本原則。定光會的成員資格即始終限于十三名起會會首及其繼承人,并沒有他人的介入。而參與五谷會的45人中,卻有25名“會眾”完全在會首資格之外。對這其中的含義的理解,我們可以從一項有關近代非洲和臺灣合會組織發(fā)展的比較研究中獲得啟發(fā)。法國學者裴天士(Thierry Pairault)認為,民間合會的發(fā)展往往存在著一個自然的趨勢:初期的“互合會”會逐步發(fā)展到中期的“營業(yè)性合會”,以及晚期的“企業(yè)化合會”。而所謂“營業(yè)性合會”,其中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會首本身不需要資金,但致力于為其他人提供“有償服務”Thierry Pairault, “The Institutionization of MicroFinancial Practices: The Taiwan Experience 18951995”, Public Lecture a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November 2, 2011. 。我們所研究的五谷會雖然與合會有區(qū)別,但仍有可比性,會首與會眾的分離,似仍可看成是“營業(yè)性”成長的一種表現(xiàn)。

綜合上述兩方面的因素,我們大致可以判斷,近代五谷會出現(xiàn)了“市場化”的趨勢。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此外的一些證據(jù)也顯示,五谷會的這種趨勢同時也受到了一些明顯的制約。

比如,五谷會內仍存在著特定的免收利息的現(xiàn)象。雖然五谷會基本遵循了“借期短則利率高”的原則,但如果借期短至數(shù)月,五谷會通常就不再計收利息。如“光緒二十年”會簿記載:闕執(zhí)喜。該本利燥谷伍桶叁斗壹升。莊手。七月廿五,來燥谷伍桶叁斗壹升。(00793a)

五谷會每年五月二十四日“做會”,第二天登錄會簿,因此這條資料可以解讀為,闕執(zhí)喜五月二十四日從會內借出燥谷若干,兩個月后的七月二十五日即如數(shù)歸還。換而言之,闕執(zhí)喜的這筆借貸未支付利息。事實上,這類短期無息借貸,會簿中出現(xiàn)了6例,并非偶然現(xiàn)象。

另外,通過對會首賬戶盈虧情況的仔細核算還可以發(fā)現(xiàn):在長期的會務活動之后,所有會首賬戶的余額實際上均趨近于零(表7)。也就是說,會首雖然在“經(jīng)營”五谷會,但從中謀取的“私利”卻是相當有限的。表7會首賬戶盈虧明細(單位:元)

戶名其他關聯(lián)者活動年份會務分攤存入貸出余額A闕執(zhí)選無1894—193332.26967.18399.1810.271B闕執(zhí)因闕有求、闕商求1891—193521.23533.71754.5750.377C闕珠求無1900—19302.5675.9548.932-0.411D闕舉求闕祖湷、闕思進1900-193114.5734.62623.080-3.881E闕建求無1900—19348.4130.00011.295-2.882F闕芳求闕芬求、闕祖彪1899—19295.7510.0005.5710.180G闕起先闕樟全、闕官雄1900—19348.6290.0007.9590.670

這些現(xiàn)象都說明,在市場化的趨勢之下,五谷會并沒有完全失去其“互助”和“互惠”的功能。如果深入分析五谷會與會人員的關系,對這一點能理解得更為充分。

五谷會成員共45人,其中會首20人,會眾25人。會首中的7名為起會會首,他們均為闕氏,分別屬于下宅街的弼文公支系和茶排的其興公支系,以弼文系居多。7名起會會首有14位直系親屬和近親屬,他們一同構成了五谷會的七個會首組別,每年的會務分擔即在這七組范圍之內輪流。五谷會的25名會眾中,確知有18人與7名起會會首有親屬或宗親關系,其中以弼文系的闕執(zhí)選和其興系的闕起先二人關聯(lián)會眾最多。由此可知,五谷會的成員大多均屬于闕氏宗族。

值得注意的是,“宗族關系”對五谷會成員來說,并非是可有可無的“擺設”,而有著實際的意義。頗能說明這一點的現(xiàn)象是,五谷會的會眾當中,參與度最高、表現(xiàn)最為活躍者,往往是那些與會首親屬關聯(lián)頗為疏遠的會眾,并非會首的近親屬。如闕執(zhí)暉、闕玉象二人,在超過20個年份中不斷在會簿上出現(xiàn),相當活躍,但他們與會首闕執(zhí)選、闕起先的關系實際上早已超出了“五服”之外(表8)。這說明那些親屬關系疏遠者,在參與會社借貸的過程中對宗親網(wǎng)絡——“宗族”——更為依賴。

根據(jù)以往的研究,我們知道石倉地區(qū)的宗族力量發(fā)育較晚,當?shù)刈钪饕年I氏宗族大約形成于清代道光時期,大致以道光三年(1823)維則堂的建成和道光二十五年(1845)《闕氏宗譜》的編纂刊刻為標志章毅:《清代中前期浙南移民的國家化與本地化——以石倉祠廟為中心》,《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在此之前,地緣性的神明信仰發(fā)揮著凝聚共同體的關鍵作用,這也是當?shù)貢缃M織比較發(fā)達的原因。但五谷會與闕氏宗族的密切關聯(lián),則意味著到了近代,宗族關系通過原有的會社渠道,也開始發(fā)生影響,成為會社成員凝聚共同意識,維系共同體長期存續(xù)的重要媒介。這種宗族關系對會社借貸的介入,應當也是強化會社的“互惠”功能、限制會社“市場化”趨勢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表8五谷會與闕氏宗族關系

闕氏宗支五谷會會首(族內世系)五谷會會眾與會首關系與會年數(shù)弼文系F闕芳求(8)B闕執(zhí)因(7)C闕珠求(8)D闕舉求(8)E闕建求(8)A闕執(zhí)選(7)田慶直系親屬1陳求同曾祖父3江賢同曾祖父1執(zhí)超同六世祖1官賢直系親屬7俊賢直系親屬5——————執(zhí)馥同曾祖父4執(zhí)發(fā)同曾祖父3戶慶同祖父4執(zhí)喜同六世祖1執(zhí)暉同七世祖21執(zhí)倉同七世祖4佳賢同七世祖12其興系G闕起先(6)祥云同八世祖1玉象同六世祖23能緒同六世祖1培菁同六世祖13吉道同七世祖1資料來源:《重修下邳闕氏家乘》,1928年刊本,現(xiàn)藏浙江省松陽縣大東壩鎮(zhèn)七村。

最后值得討論的是近代石倉五谷會的三個經(jīng)濟特征之間的關系。一個令人頗感疑惑的問題是,為什么在經(jīng)濟蕭條的背景下,會社借貸反而出現(xiàn)了利率市場化的趨勢?要全面解答這一問題,目前條件還不成熟,還需要對會社文書的各個門類進行更為周詳?shù)难芯?。但石倉五谷會的歷史至少提供了一點啟思:在傳統(tǒng)社會趨于崩解的過程中,“市場化”可能并不等于經(jīng)濟繁榮,更不必然體現(xiàn)“進步”的價值,相反,它有時可能只是鄉(xiāng)村社會應對經(jīng)濟蕭條的一種被動策略。

結語

浙南石倉的五谷會是典型的近代鄉(xiāng)村會社組織,它具有清代傳統(tǒng)會社的基本特點,但又體現(xiàn)了新的時代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五谷會由多名會首出資若干發(fā)起組成,以宗教崇拜集會為主要活動形式,并以此為背景展開信用借貸活動。但與傳統(tǒng)清代會社相比,五谷會受制于動蕩的政治環(huán)境和蕭條的經(jīng)濟形勢,它的起會本金微小、公共積累薄弱。這使它更容易受到參與者自身狀況的影響,使得每年的經(jīng)濟活動量波幅增大,差異分明。

篇9

關鍵詞:教師 ;流動;反思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2)10-0013-03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切實縮小校際差距,著力解決擇校問題。加快薄弱學校改造,著力提高師資水平。實行縣(區(qū))域內教師和校長交流制度?!苯逃獍l(fā)展已成為當前我國教育發(fā)展中的重要任務。作為促進區(qū)域內校際師資均衡發(fā)展的重要手段的教師流動制度,已引起了各級政府和學者的高度重視。本文擬對教師流動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梳理,揭示已有研究存在的缺失和不足,希冀為教師流動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礎。

一、教師流動的研究歷程

筆者通過對中國學術期刊網(wǎng)優(yōu)秀碩、博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和讀秀等資源庫對1991~2011年期間教師流動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檢索,并按照發(fā)表的年代、研究方法、研究內容和研究對象的不同進行整理和分析后認為,可將教師流動的研究歷程大致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教師流動研究的萌芽階段(1991~2001年)

這一階段研究的主要內容是中小學教師流動現(xiàn)象及其原因,并初步探討了如何解決流動問題,為后期教師流動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其代表成果主要有:李立國的《市場經(jīng)濟與中小學教師流動》,傅樹京的《談控制中小學教師流失的措施》,李建平的《建立教師流動機制迫在眉睫》,王洪斌的《關于中小學教師流動問題的思考》,侯文學的《實行“骨干教師流動制”如何?》,等等。

2.教師流動研究的發(fā)展階段(2002~2006年)

這一階段的研究對象與研究內容逐漸拓展,研究方法更加多樣化。比如,研究對象由骨干教師拓寬到普通中小學教師;研究內容涉及到中、日、韓教師流動的比較以及教師流動的深層次原因等方面。比如:王洪斌的《關于中小學教師流動問題的思考》,汪丞、方彤的《日本教師“定期流動制”對我國區(qū)域內師資均衡發(fā)展的啟示》,龐麗娟的《加強城鄉(xiāng)教師流動的制度化建設,切實提高農(nóng)村教師隊伍素質》,陳言貴的《農(nóng)村中小學骨干教師流失現(xiàn)象思考》,石邦宏的《經(jīng)濟理性驅動下的中小學教師流動》,等等。但此階段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多數(shù)研究仍局限于理論研究,缺乏實證研究和多視角的整合研究。

3.教師流動研究的深化階段(2007~2011年)

此階段研究對象進一步拓展,涉及到城鄉(xiāng)教師流動、幼兒教師流動等方面;研究內容更加廣泛,不僅有基于教育資源均衡配置視角下的教師流動研究、素質教育下的教師流動研究、教師流動中的權益保障研究等等,而且學者們越來越重視中小學教師的流動研究。研究視角多樣化,融入了社會學、經(jīng)濟學和管理學等。其代表成果有:薛正斌和胡德海的《中小學教師流動的實然與應然》,孟令熙的《農(nóng)村基礎教育教師流動的合理性思考》,馮文全和夏茂林的《從師資均衡配置看城鄉(xiāng)教師流動機制構建》,賈建國的《我國城鄉(xiāng)教師流動制度創(chuàng)建的制度阻力探析》,孫雅婷的《幼兒教師流動與幼兒園教師管理的相關研究》,等等。

二、教師流動研究的主要內容

1.教師流動內涵的研究

在學術界,學者對教師流動的內涵一般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闡述和解釋的,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種。靳希斌認為,教師流動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具備一定條件的合格勞動者選擇了教師職業(yè)或者在職教師放棄這一職業(yè),即合格勞動者進入或退出教師職業(yè)領域;另一方面,是在職教師由現(xiàn)任職學校轉入另一所學校任職,即勞動者在教師職業(yè)領域內的流動 [1] 。另有學者認為,教師流動是指教師資源在教育與其他行業(yè)之間、在教育系統(tǒng)內部不同學校、不同地域之間進行重新配置的過程。我們將在職教師放棄教師職業(yè),退出學校教育領域,稱之為“外部流動”;將在職教師由現(xiàn)在職學校轉入另一所學校,或者由所在地區(qū)轉向另一個地區(qū)任教,稱之為“內部流動” [2] 。錢樸認為,教師流動是一種職業(yè)流動,是社會流動的一個表現(xiàn)。教師流動是不同區(qū)域、不同學校之間教師的位置移動,它或許是職業(yè)水平流動,也或許是一種以人才流動為特征的向上性職業(yè)流動 [3] 。

綜觀現(xiàn)有研究可以看到,由于學者們研究視角、研究立場以及下定義方式的不同,對教師流動內涵的界定也有所差異。目前學者們關注的大多是教師從一個學校到另一個學校的流動現(xiàn)象。

2.教師流動現(xiàn)狀研究

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目前我國教師流動主要表現(xiàn)為一種無序流動。即從教育系統(tǒng)內部流向外部,從落后地區(qū)和欠發(fā)達地區(qū)流向發(fā)達地區(qū),從農(nóng)村流向城鎮(zhèn),從中小城鎮(zhèn)流向城市,從市縣流向省會城市,從邊遠落后地區(qū)流向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地區(qū) [4] 。從流動教師的個體特征來看,中青年教師比年老教師流動得多,男教師比女教師流動得多,主科教師比副科教師流動得多,高學歷、高職稱教師比低學歷、低職稱教師流動得多,教學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流動得多[5] 。離開教師隊伍流動的主要形式有教師通過公務員考試、干部選拔和辭職等形式離開學校。離開教師隊伍的往往是優(yōu)秀骨干教師,教師在不同學校之間的流動,往往是從條件差的農(nóng)村學校流向城鎮(zhèn)學?;蚩拷擎?zhèn)的學校、從薄弱學校流向重點學校和示范學校 [6] 。

當前我國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社會正處在轉型期,與此同時產(chǎn)生了許多新的價值觀念,教師作為社會人,受到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影響,他們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不斷地調整著自己的期望和進行著選擇,但教師流動呈現(xiàn)出的是一種不合理的單一方向的流動。

篇10

一、思想史理論研究方法的反思

侯外廬開創(chuàng)的思想史與社會史相結合的研究路徑,成為中國思想史研究的典型范式之一。與會學者圍繞剛剛出版的6卷9冊、共計468萬字的《中國思想學說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進行了評議,認為該書繼承和發(fā)揚了侯外廬學派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重視研究發(fā)現(xiàn)新材料,吸收相關最新研究成果,從學術史角度深化思想史研究,注重推進對中國思想史一系列復雜問題的研討,揭示了中國思想學說的各個組成部分(包括經(jīng)學、子學、宗教思想、科技思想等)形成、發(fā)展、流變的歷史,是繼《中國思想通史》(5卷6冊)、《宋明理學史》(上、下)之后中國思想史研究中的又一重要成果。每卷基本分為社會篇、經(jīng)學篇、子學篇、宗教篇、科技篇,全面展示了中華民族理論思維的發(fā)展歷史。例如,“先秦卷”詳細敘述了前諸子時代的思想發(fā)展歷程;“兩漢卷”在漢代經(jīng)學思潮演變歷史的基礎上,分析了經(jīng)學與漢代政治的具體關系,澄清了關于經(jīng)今、古文之爭的一些模糊認識;“魏晉南北朝卷”論述了玄學思潮的曲折變化,細致分析了東晉玄學思潮的發(fā)展及與佛、道二教的相互滲透,彌補了以往研究的不足;“隋唐卷”對紛繁復雜的佛學理論體系做了精煉的釋讀,補充了6―9世紀佛教宗派沖突與融合的大量史實;“宋元卷”充分展示了理學思潮產(chǎn)生的時代和文化背景,揭示了理學思潮的多樣性與同一性;“明清卷”對乾嘉學者的學術理念提出了富有創(chuàng)見的討論。不過,對于全書的總體評價,尚有待時日。

關于如何進一步深化思想史研究,與會學者認為要注重思想史與文化史、思想史和學術史的結合,開展多學科的交叉研究,不斷拓展思想史研究的領域,同時要關注社會現(xiàn)實問題,弘揚和普及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研究方面強調儒家經(jīng)典以及經(jīng)學史的研究,有學者指出經(jīng)學及經(jīng)學史研究目前已經(jīng)逐漸成為儒學研究的熱點之一。關于百年來的《周禮》研究,有學者認為歷代的《周禮》研究對于政治史、思想史研究也有很重要的學術意義。宗教及倫理方面強調儒家文化的獨特本質和倫理屬性,有學者提出。在春秋文化精神轉變的背景下,儒家祭祀觀念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祭祀禮儀的宗教性只是形式,本質則是人文理性,它決定了后來中國文化發(fā)展的方向。人物個案研究方面注意考察相似歷史現(xiàn)象背后的不同原因,是思想史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書院制度與思想史之間的關系也是研討會討論的一項重要內容。關于道家思想發(fā)展和文本比較研究,有學者從《淮南子》對道家的自然道德與儒家的仁義道德內涵及其內在關系的不同理解視角揭示道家學派的思想特質,展示了《淮南子》思想內在的豐富性和矛盾性。關于近現(xiàn)代思想的學術特點和規(guī)律,有學者認為,近代思想學術集中表現(xiàn)為對經(jīng)子、中西、中印文化的反復比較,在重建中國未來文化上提出了趨同的假設,并嘗試實踐,表現(xiàn)為東方文化中心趨同、歐洲文化中心趨同以及本位文化趨同三種。

張豈之教授提出,無論使用什么方法,在中國思想史研究中都要堅持三個原則:“兼和”、“守正”、“日新”。兼和原則,“兼”指兼容并包,“和”指和諧統(tǒng)一。在中國思想史研究中主要表現(xiàn)為對“理論化的中國社會思想意識的發(fā)展史”的把握,即要求在對眾多思想家、學術思潮和流派、典籍等分析的基礎上,不斷提煉融合,形成具有一定體系性的研究心得。守正原則,簡單地說,就是在學術研究中堅守正道,體現(xiàn)為實事求是,堅守學術崗位,維護學術尊嚴;它也是古代儒家做人的基本原則。日新原則,即不斷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的原則。

二、加強思想史學科建設

如何搞好思想史學科建設,這是與會學者關注的又一問題焦點。圍繞這一問題,會議取得如下進展:

首先,關于思想史研究的學術范式問題。與會學者認為,作為研究中華民族理論形態(tài)的思想觀念的演變歷程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中國思想史學科,真正形成成熟的學術范式的是侯外廬先生及其學派。標志是形成代代相傳的學術共同體、明確的學術信念、自覺的學術方法、獨特的學術理論。新時期,張豈之先生及其領導的學術群體在繼承的基礎上加強思想史與文化史的融通,思想史與學術史的結合,思想史向多學科的延伸,思想史中人文精神的弘揚,對侯外廬中國思想史研究范式進行了弘揚和超越,取得了一系列學術成果。

其次,關于思想史研究的學派建設問題。與會學者認為,學派規(guī)范的建立、學派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問題對加強思想史學科建設十分重要。特定的條件、突出的特色、獨特的學術帶頭人和持續(xù)的學術梯隊是學派形成和發(fā)展的幾個最重要和最必要的條件,而侯外廬先生開創(chuàng)的中國思想史學派具備了這些條件。堅持思想史研究不能脫離歷史的環(huán)境土壤,在保持自身個性的基礎上實現(xiàn)與相近學科的融合,并不斷產(chǎn)生新的研究成果。研討會認為,張豈之先生在中國思想通史研究、發(fā)展侯外廬學派、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及普及、中國思想史研究攻關項目的主持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再其次,關于思想史研究的內在結構問題。有學者從系統(tǒng)論角度分析了思想史學科的內容構成,認為在歷史的動態(tài)中形成道統(tǒng),具體落實為政統(tǒng)、學統(tǒng)、教統(tǒng)。政統(tǒng),在儒家集中體現(xiàn)現(xiàn)為德政合一,君相師儒,以道衡政,以德抗政等:學統(tǒng),在儒家學術方面集中體現(xiàn)為經(jīng)學傳統(tǒng);教統(tǒng),主要指教化、教育、宗教的傳統(tǒng)。

最后,關于思想史教學與研究人才的培養(yǎng)問題。思想史人才培養(yǎng)的最高目的是使學生具備嚴格規(guī)范的系統(tǒng)學習和基本的科學研究能力。有學者結合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提出探索自主發(fā)展模式和道路,不斷創(chuàng)新,重視史料學訓練、哲學和科學精神陶冶,結合經(jīng)典案例加強方法論學習和研究,并幫助學生不斷開闊學術視野,培養(yǎng)他們對待學術問題的嚴肅態(tài)度和敏感性。有學者主張建立體系化的知識系統(tǒng),加強學利,的理論建設,重視學術積累,加人對具有創(chuàng)新潛力的研究生的培養(yǎng)力度,為學科發(fā)展積蓄后備力量。

三、中國思想史研究的展望

深化和開拓中國思想史的研究,是中國思想史研究的核心問題。從學科意識角度出發(fā),學者們分析了中國思想史研究的特點,指出:

第一,中國思想史研究具有開放性和綜合性,要不斷加強分析思想史、比較思想史、觀念社會學研究以及中國思想史的批判性研究,同時運用中國思想智慧嘗試應對當代問題,提出具有時代性、深刻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時代課題,拓寬研究范圍。

第二,思想史研究者應對現(xiàn)代學術研究范式轉型持開放的態(tài)度,如現(xiàn)代感、知識結構、專業(yè)層次和科學精神等,避免把中國思想史僅僅作為專業(yè)分工的研究對象,努力把專業(yè)化研究和綜合性研究結合起來。

第三,開放的思想史研究態(tài)度離不開超越的文化觀。許多哲學和思想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化問題。在全球化時代,各種文化之間的共存、交叉、滲透和重疊不可避免,參考多種樣式的文化成果,做到了解世界,了解西方,既要中西兼通,又能超越中西古今,提高中國思想文化研究中的科學性。

第四,要以開放和超越的態(tài)度進行中國思想史的批判性研究,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學派。思想史研究的模式是多元的、多層次的,研究者應具有共同的、不斷加深的批判精神。中國古代述而不作的傳統(tǒng)具有文獻學的意義,但是不能泛化,鼓勵研究者進行實質性的、個性化的、專深的、批判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