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審計意見范文
時間:2023-06-14 17:36: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公司審計意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審計意見購買 審計費用 審計師變更
中圖分類號:F239文獻標識碼:A
1 審計意見購買行為的概念界定
從審計意見的供需角度來看,審計意見購買行為不是單方面的事情,而是一個既有需求又有迎合的雙方面促成的結果。因此,筆者認為,審計意見購買是指公司管理當局為滿足特殊審計需求,而審計師迫于各種壓力,通過一定方式達成審計意見供需雙方的“合謀”,獲得或出具低質量的審計意見,從而使股東利益受損的行為。
2 審計意見購買行為的實現方式
審計意見供需雙方達成的“合謀”行為往往難以直接認定,但其實現方式可為我們提供間接認定的工具和深入研究的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
2.1提高審計費用
被審計單位資產總額增加等情況勢必伴隨著審計工作量和審計風險的增加,這時審計費用的適當增長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如若審計費用的增長背離了合理性水平,出現難以合理解釋的異常增長時,就很可能意味著審計意見購買行為的發(fā)生。2006年以來,我國共有18家上市公司受到中國證監(jiān)會的行政處罰,其違規(guī)事實說明審計師與上市公司之間極有可能存在審計意見購買的“合謀”行為。再來關注審計費用扮演了何種角色,我們發(fā)現,其中有15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受罰當年審計費用的金額,而有9家(占披露審計費用的上市公司總數的60%)同比出現較為顯著的異常增長,可見審計“合謀”的達成與提高審計費用間存在高度相關性。
2.2 審計師變更
早期研究認為,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上市公司為使審計意見類型好轉,實現審計意見購買,更傾向于變更審計師。但隨著更多的實證研究集中到審計師變更與審計意見類型間關系的研究上時,結果表明上市公司的審計意見在審計師變更前后并無明顯改善,甚至更易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筆者認為,如果預期變更審計師后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概率小于不變更時的概率,即預期變更審計師可以降低得到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可能性,則上市公司按照預期而變更審計師就可認為是實現了審計意見購買行為(無論實際結果是否與預期相符)。
3 審計意見購買行為發(fā)生的原因剖析
我國上市公司管理當局(實際的審計意見需求方)往往集公司的決策管理權和監(jiān)督權于一身,形成“自己審自己”的尷尬局面。這樣,審計結果難免傾向于審計意見的需求一方。
3.1 審計意見需求方現狀
(1)缺乏有效監(jiān)督和約束。我國上市公司中,不上市流通的國有股和法人股往往掌控經理人員的任命權,除非出現信任危機和業(yè)績異常,否則鮮見更換解聘經理人員的情況。另外,外部市場不健全,證券市場中股票的價格不具備完全的信息含量,難以反映上市公司經營者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2)硬性資格要求和激勵機制欠缺。我國資本市場對上市和配股等規(guī)定有嚴格的資格限制。出于“保牌” 和“保配”等目的,上市公司管理當局客觀上往往具有強烈的粉飾報表和操縱利潤的需要。由于激勵機制的欠缺,經理人員報酬與公司經營業(yè)績緊密相關,為保障經營業(yè)績從而保障其收益報酬,上市公司管理當局主觀上極有可能產生財務造假的動機。
3.2 審計意見提供方現狀
(1)審計市場集中度低,呈買方市場狀態(tài)。因此,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上,審計師為求生存只能“明智”地選擇迎合市場需求,配合需求方進行審計意見購買行為。
(2)法律風險程度較低。審計師迫于壓力是否及多大程度上配合進行審計意見購買行為,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市場相關的制度規(guī)范。而目前我國審計師面臨的法律風險程度相對較低,這種外部制度性約束的缺失也間接導致審計師屈從上市公司達成“合謀”,鑄成審計意見購買現象。
總之,立足于審計意見的供需角度,由于有效監(jiān)督和約束的缺乏,資本市場中資格要求剛性和經理人報酬機制不合理,上市公司管理當局有條件,并有客觀需要,且更具有主觀動機去謀求審計意見購買行為;由于身處弱勢地位,行業(yè)競爭激烈,且法律風險程度較低,審計師成為助動力量,更加傾向于配合上市公司進行審計意見購買的“合謀”行為。那么,審計意見的供需雙方“一唱一和”,便為審計意見購買行為的發(fā)生造就了原因和可能。
參考文獻
[1] 楊和雄.A股上市公司審計意見購買研究.審計與經濟研究,2009.1.
篇2
一、問題提出
2012年3月23日,山東新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000756)(以下簡稱“新華制藥”)公布了2011年度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在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中,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對新華制藥內部控制出具了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這是我國證券市場中有關上市公司的第一份否定意見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由于否定意見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簽發(fā),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掀起了一股巨大的“浪潮”。新華制藥到底是怎么了?于是所有的媒體都聚焦在這件事件上。通常我們看到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中,無保留意見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較為常見,發(fā)表否定意見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在以前從未出現過,無論是被審計單位,還是注冊會計師,都不希望發(fā)表此類意見的審計報告。所以,這份不同尋常的否定意見的內控審計報告帶來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那么,為什么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敢出具第一份否定意見的內控審計報告呢?這其中的理由又是什么呢?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呢?下面我們就將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
二、新華制藥的歷史背景
新華制藥的前身是1943年成立于膠東抗日根據地的山東新華制藥廠。公司占地近300多萬平方米,現有職工5000多人,是我國重點骨干大型制藥企業(yè)、亞洲最大的解熱鎮(zhèn)痛類藥物生產與出口基地,以及國內重要的心腦血管類、抗感染類及中樞神經類等藥物生產企業(yè)。在我國化工及醫(yī)藥行業(yè)具有較高的企業(yè)地位和影響力。1996年12月本公司以香港為上市地點,公開發(fā)行中華人民共和國H股股票。1997年7月本公司以深圳為上市地點,公開發(fā)行中華人民共和國A股股票,是H股、A股上市公司。1998年11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批準后,轉為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02001年9月經批準增發(fā)A股普通股票3000萬股,同時減持國有股300萬股。新華制藥是中國醫(yī)藥工業(yè)十佳技術創(chuàng)新企業(yè),中國制藥工業(yè)50強。目前旗下有9家控股子公司?!靶氯A牌”商標是中國馳名商標,是商務部重點培育和發(fā)展的出口品牌。
截至2012年6月30日,公司總股本為45731.26萬股,第一、二大股東分別為:山東新華醫(yī)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持有166115720股,占總股本比36.32%,香港中央結算(人)有限公司持股147963998股,占總股本32.36%。目前,公司年產化學原料藥總量2.5萬噸以上,是全球最大的安乃近、布洛芬、阿司匹林、咖啡因、左旋多巴等藥物生產企業(yè),擁有乙氧苯柳胺等10個原料藥獨家品種,8個原料藥主導品種市場占有率居國內第一位,制劑年生產能力為片劑達80億片、針劑3億支、膠囊2億粒。公司從創(chuàng)業(yè)之初,始終堅持技術第一、質量第一,奉行“產品質量關系企業(yè)生命,藥品質量關系人的生命”的質量理念,生產上嚴把質量關,精益求精。公司是國內首家通過IS09001、IS014001、IS010012三項認證的醫(yī)藥化工企業(yè),所有在產原料藥產品、制劑劑型均已通過GMP認證,茶堿、布洛芬等8個產品通過了美國FDA認證,茶堿、阿司匹林等10個產品獲得了歐洲COS證書,咖啡因產品通過了美國用戶的社會責任認證、環(huán)境認證,以及中國食品安全體系(HACCP)認證。同時有多個產品在俄羅斯、印度等國家完成了注冊。大部分主導品種主要技經指標居國內領先地位,高于國內國際認證標準。
2011年,山東欣康祺醫(yī)藥(以下簡稱欣康祺)因涉嫌非法集資于年底被立案調查,該案對新華制藥沖擊很大02012年3月15日,新華制藥披露,截至目前,欣康祺及其關聯方尚欠公司貨款6073.17萬元,對方經營出現異常、資金鏈斷裂,可能對公司資金回籠產生較大影響。
三、新華制藥內部控制審計關系理論分析
審計關系反映審計委托人、被審計人和審計人三者之間的委托和審計與被審計關系或鑒證與被鑒證之間的關系。內部控制審計是獨立于年報審計的新興審計類別,與年報審計一樣同屬于審計鑒證范疇,具有審計鑒證三方面關系人,見圖1。兩者在最終目的、風險導向審計模式、風險評估、控制測試具有一致性或相近性,但是,在具體目標、保證程度、評價要求、報告類型和內容等方面有別于年報審計。據此,內部控制審計和年報審計可由審計委托人分別委托不同的審計師分別開展審計,也可委托同一家審計師同時開展審計即整合審計,最終獨立出具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和年報審計報告。
四、否定意見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誕生
新華制藥應收賬款前五名的一重要客戶的消失。根據中國資本證券網顯示,2009年,欣康祺(其經營方式為批發(fā),經營范圍為中成藥、化學藥制劑、抗生素、生化藥品、生物制品等)為新華制藥第一大客戶,共向新華制藥采購18147萬元商品,占其營收總額的7.94%;2010年,欣康祺為新華制藥第二大客戶,共向新華制藥采購11039萬元商品。但在2010年末,新華制藥應收賬款前五名單位里并沒有欣康祺(第五名為PEPSICOLASALES&DISTRIBUTION欠款金額為609萬元,占其營收總額的4.22%。)
2011年中期,欣康祺為新華制藥第五大客戶,共向新華制藥采購1999.1萬元,占其營收總額的1.31%。2011年中期,新華制藥應收賬款前五名單位里也沒有欣康祺(第五名為新華制藥壽光有限公司,欠款金額為898.8萬元)。
2012年3月15日,新華制藥董秘辦工作人員向中國資本證券網表示,與欣康祺終止業(yè)務是在公司發(fā)現其有資金斷裂的跡象時,應該是在2011年底,目前欣康祺已經停止經營,在2011年上半年公司與欣康祺的業(yè)務就已經減少了。但公告顯示,欣康祺及其關聯方欠其貨款總計6073.17萬元,且欣康祺并未出現在新華制藥2011年中報應收賬款前五名單位中,所以新華制藥2011年下半年向欣康祺銷售商品不會少于5174.37萬元(6073.17898.8=5174.37)。既然在2011年上半年僅向欣康祺銷售了1999.1萬元(2010年中期為4314.5萬元),銷售商品已經大幅減少,但2011年下半年向其銷售商品的金額又大幅增加了,這其中必有蹊蹺。
根據調查,新華制藥2011年年末的總資產為30.04億元,2011年主營業(yè)務收入29.38億元,凈利潤為0.76億元。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對2011年財務報告出具了標準無保留意見。
同年2011年,新華制藥披露了內部控制評價報告,自我評價的結論為內部控制失效;新華制藥聘請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信永中和”)對其內部控制體系的有效性出具內部控制審計報告02012年3月23日,新華制藥被信永中和出具了否定意見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中的“導致否定意見的事項”段和“審計意見”段如下:
四、導致否定意見的事項
重大缺陷是內部控制中存在的、可能導致不能及時防止或發(fā)現并糾正財務報表出現重大錯報的一項控制缺陷或多項控制缺陷的組合。
新華制藥內部控制存在如下重大缺陷:
1.新華制藥下屬子公司山東新華醫(yī)藥貿易有限(以下簡稱醫(yī)貿公司)內部控制制度對多頭授信無明確規(guī)定,在實際執(zhí)行中,醫(yī)貿公司的魯中分公司、工業(yè)銷售部門、商業(yè)銷售部門等三個部門分別向同一客戶授信,使得授信額度過大。
2,新華制藥下屬子公司醫(yī)貿公司內部控制制度規(guī)定對客戶授信額度不大于客戶注冊資本,但醫(yī)貿公司在實際執(zhí)行中,對部分客戶超出客戶注冊資本授信,使得授信額度過大,同時醫(yī)貿公司也存在未授信的發(fā)貨情況。
上述重大缺陷使得新華制藥對山東欣康祺醫(yī)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欣康祺醫(yī)藥)及與其存在擔保關系方形成大額應收款項60,731千元,同時,因欣康祺醫(yī)藥經營出現異常,資金鏈斷裂,可能使新華制藥遭受較大經濟損失。2011年度,新華制藥對應收欣康祺醫(yī)藥及與其存在擔保關系方貨款計提了48,585千元壞賬準備。
有效的內部控制能夠為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的真實完整提供合理保證,而上述重大缺陷使新華制藥內部控制失去這一功能。
新華制藥管理層已識別出上述重大缺陷,并將其包含在企業(yè)內部控制評價報告中,上述缺陷在所有重大方面得到公允反映。在新華制藥2011年財務報表審計中,我們已經考慮了上述重大缺陷對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安排和范圍的影響。本報告并未對我們在2012年03月25日對新華制藥2011年財務報表出具的審計報告產生影響。
五、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意見
我們認為,由于存在上述重大缺陷及其對實現控制目標的影響,新華制藥于2011年12月5舊未能按照《企業(yè)內部控制基本規(guī)范》和相關規(guī)定在所有重大方面保持有效的財務報告內部控制。
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注冊會計師:唐炫
中國注冊會計師:薛更磊
中國北京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三日五、對新華制藥公司否定意見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分析
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為什么敢出具在中國證券市場中第一個否定意見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呢?它所認為的新華制藥的內部控制主要存在兩大重要缺陷是否足以導致出具否定意見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
(一)新華制藥下屬子公司山東新華醫(yī)藥貿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醫(yī)貿公司)內部控制制度對多頭授信無明確規(guī)定,在實際執(zhí)行中,醫(yī)貿公司的魯中分公司、工業(yè)銷售部門、商業(yè)銷售部門等三個部門分別向同一客戶授信,使得授信額度過大,是否違背了內部控制的要求?
“授信”一詞是指商業(yè)銀行向非金融機構客戶直接提供的資金,或者對客戶在有關經濟活動中可能產生的賠償、支付責任做出的保證,包括貸款、貿易融資、票據融資、融資租賃、透支、各項墊款等表內業(yè)務,以及票據承兌、開出信用證、保函、備用信用證、信用證保兌、債券發(fā)行擔保、借款擔保、有追索權的資產銷售、未使用的不可撤消的貸款承諾等表外業(yè)務。簡單來說,授信是指銀行向客戶直接提供資金支持,或對客戶在有關經濟活動中的信用向第三方作出保證的行為。在本案例中,醫(yī)貿公司的魯中分公司、工業(yè)銷售部門、商業(yè)銷售部門等三個部門分別向同一客戶授信,使得授信額度過大。顯然,新華制藥的子公司醫(yī)貿公司其企業(yè)內部顯然沒有進行有效、合理、及時的信息溝通,才會導致其三個部門同時對一家公司授信,從而導致授信額度過大,進而承擔了較大的風險。而信息與溝通是內部控制五要素之一,是指在人員能夠履行責任的方式及時間范圍內,識別、取得和報告經營、財務及法律遵守的相關資訊的有效程序和系統(tǒng)。這包括最高層將與控制有關事宜重要性及個人擔當的角色向下級傳達、向上級匯報重要信息的渠道以及與外部利益相關者保持有效溝通。COSO報告認為,一個良好的信息與溝通系統(tǒng)有助于提高內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企業(yè)須按某種形式在某個時間之內,辨別、取得適當的信息,并加以溝通,使員工順利履行其職責。
可見,信息與溝通能夠在減少出現誤解的可能性,從而達到控制風險,是內部控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是新華制藥在內部控制制度對多頭授信無明確規(guī)定,且存在多頭授信,說明新華制藥案例中信息與溝通是無效的,而信息與溝通無效既是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跡象之一,同時也構成內部控制重大缺陷。
所以,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在新華制藥2011年度內部控制報告中披露的醫(yī)貿公司內部控制制度對多頭授信無明確規(guī)定,在實際執(zhí)行中,多頭授信導致授信額度過大構成其出具否定意見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理由。
(二)新華制藥下屬子公司醫(yī)貿公司內部控制制度規(guī)定對客戶授信額度不大于客戶注冊資本,但醫(yī)貿公司在實際執(zhí)行中,對部分客戶超出客戶注冊資本授信,使得授信額度過大,同時醫(yī)貿公司也存在未授信的發(fā)貨情況,這是否影響內部控制?
據2011年報顯示,山東欣康祺醫(yī)藥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為2180萬元,而截至2011年12月31日,醫(yī)貿公司應收欣康祺醫(yī)藥4060.6萬元,同時還應收與欣康祺存在擔保關系的華邦醫(yī)藥979.6萬元,百易美醫(yī)藥399.6萬元,山東藥材高新分公司334.3萬元,以及新寶醫(yī)藥299.1萬元,合計6073.1萬元。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醫(yī)貿公司應收欣康祺醫(yī)藥4060.6萬元大于其注冊資本2180萬元,不符合醫(yī)貿公司內部控制制度規(guī)定的對客戶授信額度不得大于客戶注冊資本這一規(guī)定,違反了內部控制的要求。
以此同時,醫(yī)貿公司也存在未授信的發(fā)貨情況,說明公司內部除了存在信息與溝通方面的不足外,監(jiān)督也是有問題。而且新華制藥在得知欣康祺資金鏈斷裂的情況下才在2011年度按80%比例計提壞賬準備,計提壞賬準備金額合計4858.5萬元,說明醫(yī)貿公司應收賬款管理存在缺陷,這足以說明公司內部的風險評估方面也是有問題的。而我們知道,內部控制五要素包括:控制環(huán)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和監(jiān)督。風險評估并非一個理論過程,而且常常對企業(yè)的整體成功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有效的監(jiān)督能夠及時、有效地識別出控制失敗或控制缺陷,并報告給那些對控制負責的員工或高層管理人員,以及時實施糾正措施。如果監(jiān)督無效,就難以保證內部控制有效運行,正因為如此,COSO專門了《內部控制體系監(jiān)督指南》??梢?,醫(yī)貿公司在內部控制方面存在及其重大的缺陷,內部控制是無效的。
新華制藥下屬子公司醫(yī)貿公司在以上兩個內控方面存在重大缺陷,同時,作為母公司的新華制藥的內部控制也是問題多多。首先,新華制藥2011年年報顯示,2011年年初企業(yè)計提應收賬款壞賬準備0.31億元,年末應收賬款壞賬準備金額驟升至5.45億元,占應收賬款總額的17.2%,主要是新華制藥在事發(fā)后才對壞賬進行大額補提。說明新華制藥的風險意識很弱,在信用銷售前沒有進行充分的風險評估,才導致問題的發(fā)生。其次,下屬子公司醫(yī)貿公司的魯中分公司、工業(yè)銷售部門、商業(yè)銷售部門等三個部門分別向同一客戶授信,使得授信額度過大及對部分客戶超出客戶注冊資本授信,使得授信額度過大,同時醫(yī)貿公司也存在未授信的發(fā)貨情況。說明母公司對子公司的內部監(jiān)督方面存在嚴重缺陷,同時在信息與溝通方面母子公司更是存有重大不足,才導致此事件的發(fā)生。母公司新華制藥應該對其內部控制進行整改以加強公司的內部控制。
所以,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在新華制藥2011年度內部控制報告中披露的新華制藥下屬子公司醫(yī)貿公司內部控制制度規(guī)定對客戶授信額度不大于客戶注冊資本,但醫(yī)貿公司在實際執(zhí)行中,對部分客戶超出客戶注冊資本授信,使得授信額度過大,同時醫(yī)貿公司也存在未授信的發(fā)貨情況構成其出具否定意見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理由。
(三)多個重大缺陷與否定意見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關系
陳武朝(2012)指出我國《企業(yè)內部控制審計指引》第22條列出的表明內部控制可能存在重大缺陷的跡象包括:注冊會計師發(fā)現董事、監(jiān)事和高級管理人員舞弊;企業(yè)更正已經公布的財務報表;注冊會計師發(fā)現當期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而內部控制在運行過程中未能發(fā)現該錯報;企業(yè)審計委員會和內部審計機構對內部控制的監(jiān)督無效。此案例的財務報表中在內部控制方面已經披露了該重大錯報。同時,我國《企業(yè)內部控制評價指引》第17條規(guī)定:“重大缺陷,是指一個或多個控制缺陷的組合,可能導致企業(yè)嚴重偏離控制目標。重要缺陷,是指一個或多個控制缺陷的組合,其嚴重程度和經濟后果低于重大缺陷,但仍有可能導致企業(yè)偏離控制目標。一般缺陷,是指除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之外的其他缺陷。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的具體認定標準,由企業(yè)根據上述要求自行確定?!痹谛氯A制藥的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中的非財務報告缺陷方面,從定性方面說,符合重大缺陷的條件是:具備合理可能性及導致公司部分業(yè)務能力喪失,危及公司持續(xù)經營、具備合理可能性及導致重大的財務損失以及具備合理可能性及導致負面消息在全國各地流傳,對企業(yè)聲譽造成重大損失。
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在新華制藥2011年度內部控制審計報告中披露的上述兩個缺陷中涉及了內部控制五要素中的三個要素,構成了重大缺陷的條件。所以,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對新華制藥2011年度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出具否定意見是合理的。
(四)同一時期財務報表審計意見與內部控制審計意見關系
從新華制藥披露的2011年年報中,我們可以獲知,在內部控制制度執(zhí)行的效果及獨立董事、監(jiān)事會對公司內部控制自我評價中均提到了新華制藥在報告期內新華制藥全資子公司山東新華醫(yī)藥貿易有限公司對客戶授信額度過大導致較大經濟損失,公司未能按照《企業(yè)內部控制基本規(guī)范》和相關規(guī)定在所有重大方面保持有效的財務報告內部控制,還披露了公司內控存在的重大缺陷及整改情況。但是,同期的財務報表審計意見不同于內控審計的否定意見,而是無保留意見,表明盡管內控存在重大缺陷,但并非意味著財務報表存在未調整的重大錯報,說明內部控制審計意見為非標意見,財務報表審計意見不一定為非標意見。反之,如財務報表審計意見為否定或非標,那么內控一定存在重大缺陷,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非被內部控制所控制,內部控制審計意見必定為非標審計意見。也即財務報表審計意見為非標,內部控制審計一定為非標意見。
(五)前后期內部控制審計意見的關系
前期內部控制審計意見的好壞會對后期內部控制審計意見產生影響,當前期出具了非標內控審計意見,就會引起注冊會計師對該企業(yè)內控的關注度,對內控的審計將會比較嚴格和慎重,所需獲取的審計證據就會增加,以至于后期的內控審計意見也會相應根據前期的審計結果而仔細斟酌;當前期出具的是標準無保留內控審計意見,這將給注冊會計師一個良好的信號,在對企業(yè)內控審計時相對需要獲取的審計證據就會比較少,后期的內控審計意見也相對更為樂觀。同時,當后期的審計意見出現非標內控審計意見類型時,會促使注冊會計師關注前期的內控審計意見,乃至去核查前期內控審計意見的合理性,從而判斷企業(yè)在內控方面是否存有問題以及注冊會計師是否存在失職行為。就新華制藥2011年度內部控制審計意見為否定意見,不難推斷這些內控重大缺陷是否早已存在于2010年或之前的內部控制中,進而質疑新華制藥2010年度內部控制審計意見的適當性。
六、否定意見審計報告的利益相關方分析
從新華制藥2011年度內部控制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書中可知企業(yè)和注冊會計師分明對內部控制負有責任。企業(yè)的責任體現在:按照《企業(yè)內部控制基本規(guī)范》、《企業(yè)內部控制應用指引》、《企業(yè)內部控制評價指引》的規(guī)定,建立健全和有效實施內部控制,并評價其有效性是新華制藥董事會的責任。注冊會計師的責任體現在:注冊會計師是在實施審計工作的基礎上,對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發(fā)表審計意見,并對注意到的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重大缺陷進行披露。
否定意見審計報告對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的影響:馬燕(2012)認為,馬后炮難掩嚴重失職,出現如此“人禍”,新華制藥2011年的內控審計必然不能輕易過關。但真正出事后,信永中和才出具內控否定意見,如此馬后炮不禁令人起疑。甚至有會計師行業(yè)人士說,內控工作的問題一般都不是短時間內存在的,如果公司的內控制度并沒有發(fā)生變化,此前的審計工作中不可能毫無察覺,新華制藥內控制度的重大缺陷此前一直沒有審計出,而在否定意見報告書中信永中和在內控審計報告中辯稱,內部控制具有固有局限性,存在不能防止和發(fā)現錯報的可能性。此外,由于情況的變化可能導致內部控制變得不恰當,或對控制政策和程序遵循的程度降低,根據內部控制審計結果推測未來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具有一定風險。這都是不對的,審計就是發(fā)現潛在的風險,上市公司的內控審計是審計工作中的重要一環(huán)。制度的缺陷沒有審計出來,絕對是事務所的責任。無論從哪個方面講,都是事務所的嚴重失職。
否定意見審計報告對新華制藥公司的影響:上述重大缺陷使得新華制藥對山東欣康祺醫(yī)藥有限公司及與其存在擔保關系方形成大額應收款項60731千元,同時,因欣康祺醫(yī)藥經營出現異常,資金鏈斷裂,可能使新華制藥遭受較大經濟損失,大額應收賬款60731千元或成壞賬打水漂了。截止2012年4月26日,2012年第一季度凈利潤同比減少近五成。公司26日公布一季報顯示,1~3月實現營業(yè)總收入7.70億元,同比下降8.78%;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478.61萬元,同比下降48.91%。對于內部控制出現了重大缺陷,新華制藥已經注意到,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在2011年年報中,針對報告期內發(fā)現的內部控制缺陷,公司通過建立完善相關制度,增大檢查力度等相應措施進行了整改:對子公司控制方面,針對子公司內控制度中缺少多頭授信的規(guī)定及內控制度執(zhí)行不嚴導致對客戶授信額度過大造成損失的問題,公司修訂印發(fā)了《山東新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營銷信用風險管理辦法》,對多頭授信做出明確規(guī)定,并加大了監(jiān)督檢查力度,以防形成新的因授信額度過大導致的信用風險。
否定意見審計報告對投資者的影響:當這份內部控制否定審計意見一出,次日,公司的股價就受到了影響,從圖2我們可以看出,公司的股價從2012年3月23日之后便一直呈現出一個下降的趨勢。
七、該案例對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yè)的啟示
篇3
【關鍵詞】 上市公司; 非標準審計意見; 審計報告
一、上市公司審計意見類型總體分析
從表1中可以看出,2009—2011年滬深兩市被出具了非標審計意見的公司分別為118家、117家、115家,比例有所下降。
二、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公司類型分析
通過對2009—2011年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公司類型匯總,可以看出,ST、*ST、S*ST、SST上市公司每年都占公司總數的70%左右,比例較高。ST公司是指連續(xù)兩年虧損,被進行特別處理的境內上市公司;*ST公司是指連續(xù)三年虧損的境內上市公司;S*ST公司是尚未進行股權分置改革并連續(xù)三年虧損的上市公司;SST公司是指公司經營連續(xù)兩年虧損,特別處理還沒有完成股改的上市公司。ST類公司常會出現連續(xù)巨額虧損、無力支付到期債務、所得稅或訴訟案導致的或有事項等,此類上市公司經營業(yè)績相對較差,持續(xù)經營能力不確定,因此,注冊會計師為了規(guī)避風險,迫于客戶的壓力或者出于謹慎考慮,通常出具無保留意見加強調事項段的審計意見,這既迎合了客戶的要求又不需要承擔審計責任(如表2)。
三、非標準審計意見相關事項類型分析
根據邢海玲(2009)對2003—2008年上市公司年報事項分類方法,將非標準審計意見所涉及的事項分為六個方面:一是影響持續(xù)經營能力的不確定事項;二是涉及訴訟事項;三是證監(jiān)會立案調查未獲處理事項;四是審計范圍受限;五是資產權屬及交易事項不確定;六是其他。由表3可以看出,影響持續(xù)經營能力的不確定事項所占比例最高。
四、非標準審計意見類型分析
以2010年為例,對非標準審計意見類型進行具體分析。
(一)無保留意見加強調事項類型分析
表4為無保留意見加強調事項段統(tǒng)計表。
1.在強調事項中,持續(xù)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所占的比重較大,有69家,接近全部無保留意見加強調事項報告的79.31%,其中ST和*ST的公司占了較大比例。具體原因有:公司生產經營處于停頓狀態(tài),資不抵債,重大借款逾期,巨額虧損,重大資產重組事項的不確定性,無法變現資產、清償債務等。例如,*ST嘉瑞(000156),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其未彌補虧損仍達75 412.53萬元,歸屬于母公司股東權益亦為-30 136.65萬元,25 620.96萬元銀行借款處于逾期狀態(tài),其持續(xù)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2.重大訴訟、逾期擔保事項影響的不確定性,涉及該事項的有7家公司,占到8%以上的比例。*ST威達(000603)經營業(yè)務對單一公司依賴性較大,缺乏獨立性,其未來盈利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可能無法在正常的經營過程中變現資產、清償債務。截至審計報告日,威達公司的訴訟事項仍在審理之中,訴訟結果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3.證監(jiān)局立案調查,尚未獲知調查結果。有6家公司涉及該事項。ST磁卡(600800)因涉嫌違反證券法于2005年10月18日被中國證監(jiān)會天津稽查局稽查,截至審計報告日尚未收到正式結論。
(二)保留意見類型分析
1.無法函證判斷該項估計是否合理有4家。
2.由于審計范圍受限,未能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序以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判斷有1家。
3.無法對存貨和固定資產進行盤點有1家。
4.母子公司投資關系或關聯方異常有3家。*ST滬科,無法對子公司的財務狀況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序以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母公司報表中對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已減值到零。
5.項目未啟動無法確定其合理性有1家。
6.明顯矛盾事項有1家。*ST三聯,三聯商社公司與三聯集團及其所屬單位的對賬工作截至審計報告日,雙方并未確定對賬結果和差異情況,協議能否得到有效執(zhí)行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
7.協議尚未履行,導致事項不確定性有1家。
8.案件審理中,事項不確定性有1家。
9.會計準則的采用產生的疑慮有2家。
(三)保留意見加強調事項類型分析
1.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連續(xù)負數有8家。
2.立案稽查,截至審計報告日尚未收到稽查結果有4家。
3.不符合《公司法》的相關規(guī)定,存在遭受外部處罰風險的有3家。
4.存在的問題等事項未得到落實和妥善處理的有1家。
5.歷史原因有1家。
(四)無法表示意見特征分析
1.嚴重資不抵債,導致無法對公司按照持續(xù)經營假設編制的2010年度財務報表是否適當判斷的有6家。
2.被審單位出具的解釋無法實施更進一步的審計程序確定其存在及合理性的有2家。(1)*ST中華A利息公司解釋是由于債務人與相關文件理解差異引起的少計利息差異,無法確定其對財務報表的影響;(2)審計判斷綠大地的某項資產已出現明顯減值跡象,但綠大地公司基于對該項資產的產業(yè)規(guī)劃及經營方式轉變等原因而認為該項資產不會發(fā)生減值,無法就此事項對綠大地公司財務報告的影響程度進行準確判斷。
3.函證結果未收回有1家。*ST廣夏未收到回函,一些重要的應收款和存貨無法確定可收回金額和盤查程序。
4.客觀原因導致需要的信息資料難以獲得有3家。*ST中華A貸款卡信息資料因未年檢及貸款卡系統(tǒng)升級未更新相關信息等原因,造成難以核對相關擔保信息等或有事項是否與披露相符;又如因為重組中達成的關于壞賬計提比例的草案能否獲得批準具有重大的不確定性,無法評價公司對上述款項計提55%的壞賬準備的會計估計以及預計負債的金額是否合理。
5.主觀原因導致需要的信息資料難以獲得,無法實施滿意的審計程序有2家。振興生化對子公司納入合并財務報表因無法獲得財務資料導致此事項對公司2010年度凈利潤和現金流量的影響無法確定。
6.明顯矛盾有1家。*ST廣夏債權人申報的債權金額與廣夏實業(yè)公司賬面列示應付款項金額不一致。
(五)否定意見特征分析
2010年沒有出具否定意見的報告。注冊會計師經過審計后,認為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存在下述情況之一時,應出具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會計處理方法的選用嚴重違反《企業(yè)會計準則》及國家其他有關財務會計法規(guī)的規(guī)定,被審計單位拒絕進行調整;會計報表嚴重歪曲了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資金變動情況,被審計單位拒絕進行調整。如果審計師出具否定意見,意味著與業(yè)務單位的關系破裂,出于謹慎性考慮,一般不會出具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
通過對2010年上市公司年報審計報告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總體情況分析以及出具各種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原因進行系統(tǒng)詳細的分析可以看出:
1.財務狀況惡化、經營成果不佳的上市公司是被發(fā)表非標審計意見的主要對象,這從2010年非標準審計意見在不同公司中分布情況也可以看出,大部分“無保留意見加強調事項段”及“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在ST類公司中。
2.從非標準審計意見類型看,“無保留意見加強調事項段”比例最大,其原因較多的在于“持續(xù)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重大訴訟、逾期擔保事項影響的不確定性”和“證監(jiān)局立案調查,尚未獲知調查結果”。其次是“保留意見”和“無法表示意見”,其中無法表示意見有5家集中在ST類公司?!盁o保留意見加強調事項段”審計意見涉及的公司數量較多,在非標意見中占的比例較高。這一方面說明上市公司的大部分非標意見涉及事項并未嚴重到導致注冊會計師出具保留甚至無法表示意見的程度;另一方面,不排除少數注冊會計師迫于公司壓力,以帶強調事項段代替其他類型審計意見的可能性,反映了注冊會計師在風險意識和獨立性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 白憲生,高月娥.關于上市公司財務指標對非標準審計意見影響的研究[J].工業(yè)技術經濟,2009(6).
[2] 邢海玲.非標準審計意見注意領域研究——基于上市公司2003-2008年度報告的數據[J].商業(yè)會計,2009(11).
篇4
關鍵詞:審計意見類型 CEO薪酬 相關性
一、引言
隨著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隨之產生的便是委托問題。在委托問題下,股東與管理者的目標往往出現不一致的情形,為解決抑或是改善這種情況,公司常常采用激勵手段。而另一方面,大股東與中小股東兩者之間的委托問題也不可避免,中小股東利益被大股東侵占的現象屢見不鮮,而獨立的第三方審計則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依靠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審計報告,能夠對公司財務報表層面是否遵守了會計準則和制度的相關規(guī)定做出判斷,同時能夠對公司財務報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客觀、公允地反映出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情況進行反映,進而可以有效降低信息提供者與其他利益相關者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高管薪酬與外部審計分別為內部和外部控制機制,均屬于公司治理的內容,二者均能夠對公司業(yè)績產生影響,而審計意見作為外部控制機制,還能夠對資本市場上的廣大投資者產生一定的影響。而CEO作為公司高管中的重要一員,其薪酬水平與審計意見是否存在相關性呢?其作用方向又是怎樣?本文旨在探究審計意見對CEO薪酬影響的顯著性關系,為審計這一治理機制提供一定的依據。
二、文獻回顧
對CEO薪酬這一問題最先展開研究的是Ciscel(1974),認為經理人薪酬與企業(yè)的業(yè)績相關性不大,與企業(yè)規(guī)模有較強相關性;Coughlan(1985)研究了CEO薪酬與企業(yè)績效存在一定相關關系。在國內,李增泉(2000)在研究激勵機制與公司績效中發(fā)現上市公司經理人報酬與企業(yè)績效并不相關,而與企業(yè)的規(guī)模相關;而劉斌、劉星等(2003)在CEO薪酬與企業(yè)業(yè)績互動效應的研究中發(fā)現CEO薪酬的提升有助于提高企業(yè)規(guī)模和股東財富,CEO薪酬的提升和降低也受到營業(yè)利潤率和總資產凈利率的影響;楊青、高銘(2009)發(fā)現CEO薪酬與公司業(yè)績呈正相關,而董事薪酬與公司業(yè)績無顯著相關性;彭壁玉、(2007)關注公司治理結構與CEO薪酬的相關關系,發(fā)現董事會結構及外部董事比例等對CEO薪酬有顯著影響;陳德修等(2014)從CEO薪酬粘性的角度出發(fā),發(fā)現中國上市公司在虧損嚴重下,薪酬粘性明顯,隨著業(yè)績的提升,這種粘性逐步減弱并消失。針對CEO薪酬這一問題的探討,學術界更多的將目光聚焦于其與公司業(yè)績的相關探討,近幾年與公司治理及薪酬粘性上也不斷觸及。國外對審計意見的研究大體圍繞審計意見與事務所特征及審計意見與公司治理展開,DeAngelo(1981)提出規(guī)模較大的會計師事務所所提供的審計服務質量相對較好;Carcell和Neal(1997)的研究結果發(fā)現,當公司內部存在類似審計委員會等的審計組織,以及企業(yè)內部董事比例越高,與注冊會計師出具無保留審計意見呈正相關關系。國內學者對審計意見的研究集中于審計意見的相關影響因素與審計意見的后果及公司治理之間的關系。呂先锫和王偉(2007)等分析了在我國的審計師市場上能夠影響審計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的相關決定因素;蔣榮、劉星、劉斌(2007)運用Logist回歸方法探討外部審計的治理效應,研究發(fā)現CEO變更與非標準審計意見正相關;曹瓊等(2013)針對盈余管理與非標準審計意見之間相關性的研究發(fā)現二者存在正相關關系??傮w而言,學術界對于非標準審計意見的關注更大,多與高管變更、高管薪酬敏感度等角度相結合,但并未針對CEO薪酬本身與審計意見的相關性進行針對性探討,因而本文希望對二者相關性進行研究以了解內外部公司治理機制之間的關聯。
三、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公司治理的出現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委托問題,CEO作為公司高層管理人員,與股東存在著委托關系,公司治理中的高管薪酬激勵能夠促使其目標與股東的目標更加趨于一致。同時,外部審計制度能夠針對管理層所的財務報表信息進行合規(guī)性及可靠性等方面進行評價,進而達到監(jiān)督的目的。因而,本文推斷,在其他情況一定的條件下,標準的審計意見能夠對市場釋放積極肯定的信號,有利于公司的進一步發(fā)展,作為高層的CEO薪酬也能夠得到一定的促進;另一方面,標準審計意見是對公司治理結構和經營能力的肯定,具備良好治理結構的企業(yè)能夠有更大的潛力為CEO提供高報酬。與此同時,區(qū)分企業(yè)性質來看,本文推測民營企業(yè)CEO薪酬受審計意見影響的程度將大于國有企業(yè),相對而言,國企高管薪酬較為穩(wěn)定,而民營企業(yè)以績效衡量的可能性更大。根據收集數據的情況將審計意見類型按如下分類進行取值:標準無保留意見取值為0,無保留意見加事項段、無保留意見加說明段取值為1;保留意見、保留意見加事項段、保留意見加說明段取值為2;否定意見、否定意見加說明段取值為3;拒絕發(fā)表意見、無法發(fā)表意見取值為4?;诖吮疚奶岢鋈缦录僭O:
H1:在其他條件一定的情形下,審計意見類型取值越低,CEO獲得的薪酬越高;
H2:在其他條件一定的情形下,民營企業(yè)CEO薪酬受審計意見類型取值影響程度更大。
由于審計意見的出具具有滯后性,因而本文審計意見類型對CEO薪酬的影響應滯后一期。
四、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12―2013年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經驗數據,由于行業(yè)特殊性剔除了金融保險業(yè)(以2012年證監(jiān)會分類為標準),處理了異常值,如薪酬為0或空值的樣本,另外,還剔除了數據缺失、遺漏及年份不連續(xù)的樣本,最終得到4 160個樣本。本文數據均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采用Excel 2010及stata 12.0進行數據的處理及統(tǒng)計。
(二)變量定義與模型選取
本文研究審計意見類型對上市公司CEO薪酬的影響,以上市公司CEO薪酬的對數Pay為被解釋變量,解釋變量為審計意見類型取值op。同時,考慮到上市公司CEO薪酬也受到其他因素影響,本文加入了一些控制變量。具體包括:size為企業(yè)規(guī)模,由總資產取對數得到,企業(yè)的規(guī)模不同,上市公司CEO的薪酬基準往往不同;lev為資產負債率,企業(yè)資產負債率的高低反映企業(yè)長期償債能力及資本結構的合理程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業(yè)的經營狀況,繼而對CEO薪酬產生影響;tobinq值反映企業(yè)的市場價值是否大于為企業(yè)帶來現金流量的資本成本,roa為總資產收益率,即企業(yè)凈利潤與總資產的比值,二者均能反映企業(yè)的經營績效,并進一步對CEO薪酬產生影響。本文同時設置了行業(yè)和年度虛擬變量,處于該行業(yè)或年度取1,否則為0。
本文所采用的數據模型如下:
Pay=a0+a1op+a2size+a3lev+a4tobinq+a5roa+∑Year+∑Industry+ξ
本文以審計意見類型為解釋變量,以上市公司CEO薪酬為被解釋變量,通過建立線性回歸模型,研究審計意見類型取值對上市公司CEO薪酬的影響。
五、回歸結果與分析
(一)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見表1)
從上表的描述性統(tǒng)計可知,不同公司CEO薪酬的差異較大,這與公司的規(guī)模及盈利能力等有一定關系;審計意見類型從0―4均有覆蓋,但從均值可知,整體而言滬深兩市的審計報告仍是以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數量最多。從最大值和最小值上看各指標,可見各公司不論規(guī)模還是資產負債率等均存在較大的差異。
(二)Pearson相關性分析(見表2)
由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可知,本文各變量的相關性均不超過0.5,因而可以排除各變量間存在嚴重多重共線性的問題。CEO薪酬對數pay與op、size、roa均在1%水平下顯著,且與op呈負相關關系,初步支持了前文的推測。更為具體的結果通過回歸結果來呈現。
(三)回歸結果分析
由下頁表3結果分析,CEO薪酬與tobinq值、企業(yè)規(guī)模和總資產收益率呈正相關關系,說明CEO薪酬受到企業(yè)規(guī)模的約束,薪酬的上升與效應也是正相關的,這符合前文的推測。與審計意見類型的取值在顯著性水平為1%下呈負相關關系,其相關系數為 -0.1428,對CEO薪酬的影響有較為明顯的約束作用,即在審計意見類型取值越大時,CEO所獲取的薪酬將減少。該結果驗證了本文的假設1:在其他條件一定的情形下,審計意見類型取值越低,CEO獲得的薪酬越高,反之亦然。
本文同時根據行業(yè)進行了分樣本回歸,回歸結果表明,在所有行業(yè)中只有制造業(yè)回歸結果最為顯著,擬合度及顯著性水平均良好,且回歸結果與上述總樣本回歸結論一致。原因可能是相較其他行業(yè),制造業(yè)屬于大行業(yè),樣本量較大,具有代表性。由于篇幅所限,結果不在此列示。
由表4結果可分析發(fā)現,不論是國有企業(yè)還是民營企業(yè),審計意見取值類型與CEO薪酬間始終存在負相關關系,各變量與CEO薪酬的相關性均能夠驗證假設1的結論,在民營類樣本中,除lev顯著性不高以外,其他變量顯著性均良好。國有類樣本中op的相關系數為-0.1941,而民營類則為-0.1491,表明國有類樣本中CEO薪酬受審計意見類型取值的影響程度略高于民營類樣本,與上文中假設不符。本文認為出現該情況的原因可能是近些年來,國企不斷改制,公司化管理越來越規(guī)范,與過去相比受到的行政性指令不斷減小的結果。
六、結論
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審計意見類型同CEO薪酬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當審計意見類型為標準無保留意見時,CEO更有可能獲得較高的報酬;當審計意見類型為非標準無保留意見時,CEO獲得較高報酬的可能性降低。同時,國有企業(yè)與民營企業(yè)CEO薪酬均受到審計意見類型的影響,二者影響程度差異不大。本文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審計意見與CEO薪酬的相關研究,為企業(yè)在制定CEO薪酬時更具有針對性,可充分考慮外部審計意見的影響。同時,將不同的治理機制結合考慮,有助于對公司治理有進一步的理解。
參考文獻:
[1]Ciseel D. H.Determinants of Executive Compensation[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1974,(40):613-617.
[2]A.T.Coughlan,R.C.Schmidt.Executive compensation,management turnover,and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5,(7):43-66.
[3]李增泉.激勵機制與企業(yè)績效――一項基于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2000,(01):24-30.
[4]劉斌,劉星,李世新,何順文.CEO薪酬與企業(yè)業(yè)績互動效應的實證檢驗[J].會計研究,2003,(03):35-39+65.
[5]楊青,高銘,Besim Burcin Yurtoglu.董事薪酬、CEO薪酬與公司業(yè)績――合謀還是共同激勵?[J].金融研究,2009,(06):111-127.
[6]彭璧玉,.公司治理結構與CEO薪酬決定:一個理論綜述[J].廣東社會科學,2007,(03):19-25.
[7]陳修德,彭玉蓮,吳小節(jié).中國上市公司CEO薪酬粘性的特征研究[J].管理科學,2014,(03):61-74.
[8]DeAngelo,L.E.Auditor Size and Audit Qual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conomics,1981,(3):183-199.
[9]Carcello,J.V and Nea1,T.L.Audit committee composition and Auditor reporting[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0,(75):453-457.
[10]呂先锫,王偉.注冊會計師非標準審計意見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審計研究,2007,(1).
[11]蔣榮,劉星,劉斌.中國上市公司外部審計治理有效性的實證研究――基于CEO變更視角[J].財經研究,2007,(11):92-103.
[12]曹瓊,卜華,楊玉鳳,劉春艷.盈余管理、審計費用與審計意見[J].審計研究,2013,(06):76-83.
篇5
關鍵詞:股權結構;審計意見;類型機制
中圖分類號:F239.65
文獻標識碼:A
一、理論分析
(一)審計委托主體利益角度
透過漫長的審計史,通常認為審計源于受托經濟責任。而且,隨著公司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受托經濟責任的重要性得到凸顯,審計的職業(yè)地位也相應提高。審計關系當事人包括委托方、受托方和被審計方,對應于上市公司則為股東、審計單位、管理層。股東作為審計委托主體有權決定聘任或解聘審計單位,其自身利益取向則決定著其對審計意見的需求類型。但是,并不是每個股東都能夠參與這一決定過程。即便有些股東能參與,由于缺乏絕對控制權也無法撼動最終決定。因而,股權結構能夠決定誰能最終左右股東大會的決定,進而影響到公司對審計意見的類型的需求。從這個角度看來,股權結構對審計意見的類型的影響是主動性的。
楊孟環(huán)通過分析股權高度集中、股權高度分散、股權適度集中、國有控股公司等四種公司治理模式對審計意見的影響,他認為,股權結構決定實質上的審計委托主體,審計委托主體的利益取向會影響注冊會計師發(fā)表審計意見。在其他條件一定的情況下,股權適度集的公司比股權高度集中和股權高度分散的公司,注冊會計更可能發(fā)表真實可信的審計意見;非國有相對控股公司比國有相對控股公司更可能發(fā)表真實可信的審計意見。
(二)審計風險角度
審計風險是指審計人員對有重要錯報的會計報表仍發(fā)表無保留意見的可能性。審計風險由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組成。在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審計人員更注重審計風險的控制。股權結構作為公司治理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將成為審計人員風險評估的考察對象。審計人員通過風險評估從而在計劃審計階段確定會計報表和賬戶余額兩個層次上的重要性水平,而這個重要性水平將會影響到最終審計意見的類型。因此,從這個角度看來,股權結構對審計意見類型的影響是被動性的,改變重要性水平是審計人員對被審計單位股權結構的應對式策略。董南雁、張俊瑞認為,在現代風險基礎審計模式的影響下,控制風險也成為注冊會計師執(zhí)業(yè)的重要原則。風險大小成為影響審計意見類型的基本因素。而不同的股權結構,在其他條件相同或相似的情況下,對注冊會計師而言,所蘊含的風險也不同。因此股權結構可能影響審計意見類型。
(三)談判能力角度
Zeff認為,會計信息具有“經濟后果”,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是一種政治化程序。鑒于上述觀點,本文同樣認為,審計意見同樣具有“經濟后果”,其形成過程是一個審計人員與被審計單位股東或管理層的動態(tài)博弈過程。在這個動態(tài)博弈過程中,談判砝碼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股權結構,上市公司的談判能力必將會有所差異。對于一個具有高度集中股權結構的上市公司而言,其更容易形成一個強有力的審計意見需求欲望,這將促使其通過各種途徑影響到審計人員出具的審計意見。而對于一個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來說,其還可以動用到政府部門的行政干預這招殺手锏,這對審計意見的影響更是巨大。既然是雙方的博弈,審計單位同樣也擁有自身的談判砝碼,即規(guī)模和聲譽。
董南雁、張俊瑞認為,在這樣的博弈關系中,雙方的談判能力也至關重要。對于注冊會計師而言,其所在的會計師事務所的規(guī)模和聲譽就是其談判能力的代表。而對被審計單位而言,由于審計市場是一個受管制的有限競爭市場,其談判能力并不主要在于其威脅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的姿態(tài)。而對上市公司而言,不同的股權結構意味著不同的談判能力。特別在內部人控制情況下,上市公司的談判能力很可能大大增強。所以,股權結構也可以影響到審計意見類型。
二、現實考察
我國的經濟發(fā)展是在計劃經濟的基礎上經過改革而逐步進人市場經濟的。作為證券市場中最重要的上市公司以及上市公司中最重要的權利安排一股權結構也表現出其特殊性。我國的現代企業(yè)制度改革從一開始就只是作為一個有益的嘗試而進行的,股份公司大多數是由國有企業(yè)改制而成,為突出公有制的主導地位,對國有資產折股進入股份公司的股份總量及其結構也有必要的規(guī)定,因而,我國大多數上市公司都是由國有大中型企業(yè)改組改制而來。由于不允許國有股及法人股上市交易(股權分置改革前),從而使我國上市公司出現一種特殊且復雜的股權結構,且公司的股份以不可流通的國有股和法人股占大多數,可流通的部分所占比例很小。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實施,原來不可流通的國有股和法人股逐漸開始進入流通市場,并將最終實現全流通。
篇6
[關鍵詞]上市公司;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分析
一、引言
企業(yè)持續(xù)經營的不確定性增加了注冊會計師的審計難度,導致了審計風險。因此,企業(yè)持續(xù)經營審計問題也就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1].我國自1997年出現首份對上市公司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發(fā)表審計意見的審計報告以來①,這類審計報告大量出現。從1998年12月《獨立審計準則第17號——持續(xù)經營》(以下簡稱《準則》)征求意見稿到2003年7月正式頒布實施《準則》修訂稿[2],幾年來對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發(fā)表的審計意見已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本文的研究根據《準則》修訂前(1997~2001年)和修訂后(2002—2004年)兩個時間段,對我國上市公司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展開研究。
二、上市公司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的總體情況
(一)對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發(fā)表意見的審計報告數量
根據筆者統(tǒng)計,我國從1997年第一份上市公司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意見審計報告出現以后,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發(fā)表審計意見的審計報告的數量呈上升趨勢,從1997年的3份,到2004年的68份,占各年非標準審計報告的比重由3.19%上升到50%左右②[3].其中兩次較大幅度的增長出現在1998年和2003年。由1997年的3份增加到1998年的20份,明顯地折射出1998年《準則》的對注冊會計師出具持續(xù)經營不確定審計意見的影響。盡管《準則》對1998年的審計報告沒有法定約束,但已產生實質性的影響。2003年關于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的審計報告較2002有較大增長,而2002年相對于2001年則變化不大,這也部分地折射出2003年《準則》修訂稿的頒布實施對注冊會計師出具審計意見的影響。2003年獨立審計準則修訂稿頒布實施后,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意見審計報告占當年非標準審計報告的比重高達52.34%。
(二)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意見的類型
1997~2004年期間我國上市公司的審計報告中有298份出現關于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意見,其中帶解釋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共107份,保留意見18份,帶解釋說明段的保留意見74份,否定意見4份,無法表示意見的95份。
通過對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意見類型的進一步分析,有兩個問題值得引起注意和思考。
一是出現了否定意見。重慶會計師事務所對渝鈦白1997年度的財務報告出具了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這成為我國第一份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發(fā)表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而這份頗具“勇氣”的否定意見恰恰是關于持續(xù)經營不確定事項的。隨后1998年、1999年、2000年各出現一份。其中代碼600833的上市公司商業(yè)網點連續(xù)兩年(1999、2000)被出具了否定意見,且均與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事項有關。
筆者發(fā)現,關于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的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在1997~2004年的8年問僅僅出具了4份,且均發(fā)生在2003年《準則》修訂之前。值得思考的是,修訂后的準則是否使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逃離”了否定意見的條件范圍,還是修訂后的《準則》進一步明確了判定審計意見類型的條件,使注冊會計師發(fā)表該種意見類型的比率大大降低了。
二是無法表示意見(拒絕表示意見)出現率居高不下。在帶解釋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帶解釋說明段的保留意見、否定意見與無法表示意見五種審計意見類型中,帶解釋性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占總數最多,其次就是無法表示意見類型?!稖蕜t》修訂前上市公司因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而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所占當年持續(xù)經營不確定審計報告的比例較高,在1/3以上。
無法表示意見對注冊會計師而言是比較樂意選擇的,但這種意見在西方國家受到一定程度的批評和限制。
無法表示意見,無疑是承認注冊會計師在經過一番勞動后并無收獲,這是報告使用者所不愿看到的,但可以把關于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的無法表示意見看成審計委托雙方的一種計謀:對注冊會計師而言,規(guī)避了一定的審計風險;對委托人而言,完成了委托、對報告使用者有了交代。
值得關注的是,審計中關于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的無法表示意見,2002年較2000年和2001年有較大幅度的降低,且2002—2004年的出具情況穩(wěn)定在23.21-27.94%之間,由此也可以推論,《準則》修訂稿關于對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的修改對注冊會計師的行為有了一定的指導作用。
(三)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意見表述出現的位置
從注冊會計師在審計意見中明確提及上市公司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的情況來看,一方面注冊會計師能夠運用專業(yè)判斷對上市公司的財務困境和經營困境等發(fā)表意見,但另一方面也看出注冊會計師所發(fā)表的此類意見在意見類型上存在差異,在表述形式上也各有不同。有相當比重的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的審計意見屬于帶解釋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或帶解釋說明段的保留意見。
《準則》修訂前,有55份審計報告在意見段之后提及了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占這一期間130份此類意見的42.31%?!稖蕜t》修訂后,關于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的表述在意見段之后的要遠遠多于在意見段之前的,有107份審計意見在意見段之后提及了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占這一期間168份意見的63.69%。
在注冊會計師明確提及上市公司的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問題上,由于通常把注冊會計師以拒絕表示意見或保留意見類型出具的報告視為上市公司的持續(xù)經營存在重大不確定性,而如果僅僅出具了帶解釋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或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的說明段列于帶解釋說明段保留意見的意見段之后,那么很可能給信息使用者造成一些誤解甚至誤導。這種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的審計意見表述差異可能由于被審計的上市公司在財務狀況、經營狀況上確實存在著差異,但也有可能是由于注冊會計師以嚴重程度較低的意見表述方式向被審計上市公司妥協造成的。
以往文獻對上述問題已經作出了一定的關注和研究。陳朝暉認為,在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較大、財務報告又沒有進行充分披露的情況下,發(fā)表保留意見或帶說明段的無保留審計意見是不正確的[4].孫錚、王躍堂通過描述性分析提出,近年來我國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出具的審計報告中確實存在著運用說明段改變審計意見性質的傾向,他們認為原因一方面來自于上市公司的要求和壓力,另一方面是注冊會計師主觀上認為說明段為其改變審計意見的性質、推卸法律責任提供了途徑[5].中國證券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首席會計師辦公室也認為對于持續(xù)經營審計所存在的最大問題是“量刑不準”[6].如果對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的審計意見表述形式不當,很可能對投資者準確理解會計信息造成誤導,產生不利的經濟后果。
由此,筆者認為《準則》在此方面的規(guī)范作用并不如所期望的那樣。有必要在考察上市公司財務因素的基礎上考察其他因素對注冊會計師審計意見表述行為的影響,為審計報告使用者正確理解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的審計意見類型的審計報告、進一步規(guī)范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發(fā)表審計意見類型的審計報告行為提供必要的依據。
三、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的來源
審計報告是審計的最終產品,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意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上市公司、會計準則或制度、審計準則及注冊會計師執(zhí)業(yè)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修訂后的《準則》進一步明確了注冊會計師考慮被審計單位持續(xù)經營假設合理性的落腳點,即充分關注可能導致對被審計單位持續(xù)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事項或情況。
這一變化貫穿于修訂后的全部準則,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為此,這里仍根據《準則》修訂前和修訂后兩個時間段,分析檢驗修訂后的《準則》在評價被審計單位持續(xù)經營能力方面的可操作性是否真正達到預期的效果。
(一)來自《準則》修訂前的證據
通過對《準則》修訂前的關于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的審計意見類型的分析,筆者發(fā)現,這一期間因公司的財務狀況惡化和公司停產而被注冊會計師對公司的持續(xù)經營能力產生懷疑的情況占絕大多數,超過了60%,其余依次為:審計范圍受到限制而無法對公司的持續(xù)經營能力發(fā)表意見,大股東及其關聯公司占用資金或提供幫助的承諾、存在數額巨大的或有損失影響了公司的持續(xù)經營能力、子公司的持續(xù)經營能力存在不確定性、公司經營環(huán)境的變化影響了公司的持續(xù)經營能力,沒有遵守銀行貸款協議、公司的股權置換頻繁、募集的資金未按規(guī)定使用以及嚴重違反有關法律法規(guī)或政策影響了公司的持續(xù)經營能力等③。
(二)來自《準則》修訂后的證據
在進行《準則》修訂后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來源分析時,我們將來源按照修訂后的《準則》中所列示的被審計單位存在的可能導致對其持續(xù)經營能力產生疑慮的事項或情況加以分類,更加具體地檢驗修訂后的《準則》對注冊會計師出具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的幫助和指導作用?!稖蕜t》修訂后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標準審計報告是各種因素的綜合結果,修訂后《準則》仍以被審計公司的財務狀況作為注冊會計師需充分關注的中心,表明公司財務狀況出現惡化是注冊會計師在出具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時考慮的主要因素。
筆者也注意到,因存在“對外巨額擔保等或有事項引發(fā)的或有負債”事項而被出具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意見的數量較之《準則》修訂前大為增加④。修訂前的《準則》將“存在數額巨大的或有損失”一項列為注冊會計師應予以關注的“其他方面”,而修訂后的《準則》將其作為“存在因對外巨額擔保等或有事項引發(fā)的或有負債”列入“財務方面”需關注的事項,更加具體化了。
通過對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的來源分析,有幾點值得注意:
1.注冊會計師比較注意分析資產質量,例如關注資產的獲利能力。另外,因存在大量巨額擔保或債務訴訟,被審計公司的資產凍結、抵押、質押現象較多,注冊會計師對此表示關注也是重視資產質量的表現。這也可以進一步說明注冊會計師的責任是盡可能“揭開現象看本質”。
2.上市公司不僅存在《準則》所提及的大股東長期占用巨額資金的現象,關聯方占用資金的現象也較為嚴重,且存在一部分因應收關聯方款項的收回的重大不確定性被注冊會計師提出持續(xù)經營疑慮的審計報告。由此,筆者認為在今后的《準則》完善過程中應進一步關注關聯方。
3.被審計單位各項資產的減值準備在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段中被多次提到,說明存在著通過減值準備進行利潤操縱的現象。
四、審計報告存在的問題
通過以上的分析,對我國1997-2004年期間注冊會計師明確提及上市公司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的審計報告狀況有了一個比較客觀的認識。分析的目的是為了揭示問題,這里主要揭示《準則》修訂征求意見稿公布以來的審計報告所存在的問題。
[NextPage]
(一)審計意見沒有明確提及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
筆者在收集2001-2004年期間我國上市公司審計報告資料過程中發(fā)現,上市公司的審計報告存在的問題是:通過審計意見表述,可以發(fā)現存在對被審計公司持續(xù)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事項或情況,注冊會計師對事項作了說明,說明的理由完全符合《準則》規(guī)定的范圍之內,但卻沒有明確提及持續(xù)經營存在不確定性,也未指明被審計公司是否對此進行披露。2001-2004年期間共有21份這樣的審計報告,幾乎包含了所有的意見類型,如帶強調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帶強調說明段的保留意見,同時還發(fā)現一例帶強調事項段的無法表示意見。
意見的理由也非常充分,可以歸納為:(1)子公司正常經營業(yè)務停頓;(2)因巨額擔保涉及訴訟引發(fā)的或有負債;(3)巨額逾期借款,且未辦理展期手續(xù);(4)連續(xù)三年虧損,遭受退市警告,股權置換;(5)資不抵債;(6)累計經營性虧損數額巨大、嚴重資不抵債,現金流量嚴重不足、無力償還到期債務,存在因對外巨額擔保等或有事項引發(fā)的或有負債;(7)主營業(yè)務萎縮,現金流量不足;(8)營運資金出現負數;(9)母公司長期占用巨額資金;(10)應收關聯方欠款;(11)經營活動停頓。
如果注冊會計師未對被審計單位按照持續(xù)經營假設編制會計報表的合理性做出評價,甚至連“持續(xù)經營”的字眼都沒出現。筆者認為這是沒有盡到注冊會計師審計責任的表現。
(二)強調事項段的運用不符合要求
大多數注冊會計師在無保留意見段之后增加強調事項段提及持續(xù)經營問題,但是筆者發(fā)現無論用修訂前或修訂后的《準則》衡量,有相當一部分帶強調事項段的運用是不符合要求的。根據《準則》規(guī)定,強調事項段的表述應包括:(1)導致對持續(xù)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主要事項或情況以及持續(xù)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的事實,以表述注冊會計師的職業(yè)判斷;(2)被審計單位在會計報表中進行了適當披露,這才能構成出具帶強調事項段無保留意見的理由;(3)不應使用附加條件的措辭。這三要點缺一不可,但經過分析,筆者發(fā)現部分審計報告在這幾方面做得卻差強人意。
一是理由不充分,判斷不明確。一些審計報告對上市公司存在的問題避重就輕或沒有充分披露影響持續(xù)經營能力的重要事項;有的披露了部分重要事項或情況,而對其他重要事項或情況只字不提,給會計報表使用人提供的信息不完整。一些審計報告在強調事項段中沒有對上市公司持續(xù)經營假設的合理性作出實質性判斷,只是提及上市公司認為可以保證持續(xù)經營。
二是存在帶有附加條件措辭的強調事項段。一些審計報告在強調事項段中使用了附加條件的措辭,例如,某帶強調事項段的審計報告為:“……若未來上述擔保事項無法妥善解決,往來占款不能及時收回,貴公司的持續(xù)經營能力將存在重大的不確定性?!边€可以經??吹竭@樣的措辭“除非能夠獲取財務支持,否則公司的持續(xù)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這種假設對審計報告使用者沒有任何意義。任何一家公司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持續(xù)經營都不能進行下去。而這樣做的結果,只能使注冊會計師對持續(xù)經營假設的合理性的判斷變得模糊,使審計報告使用者更加疑慮,違背了對持續(xù)經營假設合理性評價的初衷。
(三)對管理當局相關披露的表述
根據《準則》的規(guī)定,被審計管理當局是否在會計報表中適當披露對自身持續(xù)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事項或情況成為注冊會計師出具保留意見還是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的分界點。其中有兩點是要求注冊會計師重點關注并作出明確表述的,一是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是否作了披露;二是所作的披露是否符合準則要求。
對于前一點的關注尤為重要,因為這將涉及審計意見類型的選擇。如果被審計單位在會計報表中進行了適當披露,注冊會計師應出具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如果未作適當披露,則應出具保留意見或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并在意見段之前的說明段中描述導致對持續(xù)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主要事項或情況以及持續(xù)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的事實,同時指明被審計單位未在會計報表中進行適當披露。
由此,應關注意見段之后的強調事項段,是否存在管理當局在會計報表中未作披露卻出具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以及未作披露應在保留意見段前說明卻在強調事項段中評價的審計報告。另外,出具的保留意見中,是否存在沒有在意見段前指明被審計單位未在會計報表中進行適當披露的現象。筆者在分析《準則》修訂后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與保留意見后發(fā)現,對于未在強調事項段中指明管理當局是否披露的情況,2002年共有10份,2003年7份,2004年僅有1份,而這一期間帶有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與保留意見、且在意見段后表述持續(xù)經營情況的分別為28份、38份、46份,無論從數量還是比重來看,這種現象均呈好轉之勢。
筆者對《準則》修訂后三年滬滬市強調說明段中對管理當局的表述情況進行了較為詳細的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準則》修訂后滬市分別有4家、3家和2家上市公司的年報,雖發(fā)表了無保留意見,但經查閱會計報表,管理當局并未對持續(xù)經營事項作出披露。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的4家中有1家注冊會計師在強調事項段中指明管理當局已作披露,而2004年的2家也為同類情況。由此可以看出確實存在利用強調事項段改變意見類型的情況。這9家上市公司本應被出具保留或否定意見,如此的結果只能大大降低審計意見的質量。對帶強調事項段的保留意見的情況分析中發(fā)現,2004年有了改觀,4家上市公司應在保留意見段前的說明,卻出現在強調事項段,這也呼應了上述問題中強調事項段的運用。
同時筆者也發(fā)現部分上市公司的會計報表雖然對持續(xù)經營情況作了披露,但是并不符合《準則》要求的“適當披露”。《準則》要求注冊會計師應當提請管理當局在會計報表中適當披露:(1)導致對被審計單位持續(xù)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主要事項或情況以及管理當局擬采取的改善措施;(2)被審計單位持續(xù)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可能無法在正常的經營過程中變現資產、清償債務。
可見需做出披露的有三要點:(1)影響持續(xù)經營能力的事項或情況;(2)改善措施;(3)明確指出自身存在的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此三點均具備,才能稱之為“適當”。
部分披露不適當的原因是出于管理當局改善措施表述不當,有的沒有任何改善措施,有的雖有改善措施卻不能令人信服,形同虛設。例如,一被審計單位在會計報表中是這樣披露的:“目前,雖然公司正在積極采取措施,如申請銀行貸款核銷,尋找目標公司擬進行資產重組,以便公司擺脫財務困境,為公司今后發(fā)展尋求出路。但是,基于上述事項的存在,本公司的持續(xù)經營將受到重大影響,持續(xù)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可能無法在正常的生產經營過程中變現資產,清償債務。”大部分表述不當的情況是不能滿足上述要點(3),對于這一點,可以理解,被審計單位當然不想主動承認自身在持續(xù)經營能力方面存在重大不確定性,但是這是被審計單位的會計責任,如果此方面揭示不當,無形之中擴大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責任,審計風險加大。2004年注冊會計師對管理當局的披露情況的說明情況較往年有了進步,但對其披露的質量的把關仍不能令人感到樂觀。
同時筆者也對發(fā)表了帶強調事項段的保留意見、但在意見段前發(fā)表持續(xù)經營意見的情況作了分析,《準則》修訂后,此類意見并不多,其中2002年4份,2004年1份,2003年沒有。5份中,2002年的3份未指明管理當局是否在會計報表中對持續(xù)經營情況作出披露,其余兩例,均指明管理當局已在會計報表中作了披露。面對后面的情形,到底在意見段后表述還是在意見段前表示值得注意,審計意見的質量值得思考。
(四)評價持續(xù)經營假設合理性的表述
在關于持續(xù)經營審計意見的表述中,有兩點是不能或缺的:一是出具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的理由;二是對持續(xù)經營假設合理性的明確判斷。在上述分析中,可以發(fā)現部分上市公司的審計報告在這兩方面或多或少存在問題。
1.表述過于“委婉”。部分上市公司的審計意見在持續(xù)經營問題上表述得過于委婉,簡單提及上市公司的會計報表編制基礎,但又不直接觸及持續(xù)經營問題,以至于審計報告使用者無法讀懂注冊會計師到底要告訴人們什么信息。人們要通過查閱會計報表才能知道這些審計意見是對上市公司的持續(xù)經營的重大不確定性進行說明。
2.無法表示意見的理由未作充分說明。在上面關于審計意見來源的分析中,將注冊會計師出具審計意見的理由,根據對被審計單位持續(xù)經營能力在財務、經營、其他等方面的重大疑慮事項或情況作了詳細的統(tǒng)計分析。
通過分析可以發(fā)現,雖有個別無法表示意見類型的審計報告充分說明了無法表示意見的理由,大多數審計報告在這方面也作了一定的說明,但因審計范圍受到限制導致許多審計報告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理由不充分,不能令人信服。
審計報告行為的規(guī)范離不開《準則》的規(guī)范和約束,從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發(fā)現,我國關于上市公司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的審計意見還很不規(guī)范,應加強跟蹤研究,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
①本文的分析限于A股上市公司,所指的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意見為注冊會計師在審計報告中明確提及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的審計意見。
②1997~2000年數據來源于李爽,吳溪。中國證券市場中的審計報告行為:監(jiān)管角度與經驗證據。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147—150;2001~2004年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數據是筆者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資料查閱得到。
③1997—2000年數據來源于中國證券監(jiān)督委員會首席會計師辦公室、上海證券交易所編著。注冊會計師說“不”——中國上市公司審計意見分析(1992-2000)。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2002年;2001年數據由筆者根據當年上市公司審計報告分析得出。
④筆者根據2002—2004年上市公司審計報告分析得出。
[參考文獻]
[1]莊恩岳。中外審計準則比較[M].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2000.
[2]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2004[S].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3]李爽,吳溪。中國證券市場中的審計報告行為:監(jiān)管角度與經驗證據[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4]陳朝暉。論持續(xù)經營不確定性[J].會計研究,1999(7):15—22.
篇7
關鍵詞:非標準審計意見 公司治理審計費用率
一、引言
自美國證券法實施以來,審計意見類型是否恰當一直是一個廣泛爭論的熱點問題。人們期望注冊會計師保持獨立性,從而在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保護投資者權益、約束內部控制人、改善公司治理等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我國委托人錯位、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上市公司董事會或管理當局擁有對注冊會計師聘用、解聘、審計產品定價的決策和支付權,使審計關系扭曲。特別是目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現象嚴重,以及證券市場缺乏對高質量審計的需求,注冊會計師“低價攬業(yè)”、上市公司“高價收購審計意見”的出現影響了我國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獨立性。同時,也發(fā)生了東方鍋爐、紅光實業(yè)、銀廣夏等一系列審計失敗案例,這些審計失敗的發(fā)生使審計獨立性遭到質疑。注冊會計師行業(yè)面臨嚴重的信任危機,社會各界認為注冊會計師行業(yè)沒有能夠發(fā)揮應有的經濟監(jiān)督作用,認為他們缺乏必要的執(zhí)業(yè)能力和職業(yè)道德,甚至有時候會與上市公司管理當局共謀,損害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因此,應加強對注冊會計師的監(jiān)督。中國證監(jiān)會于2001年12月22日了《公開發(fā)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guī)則第14號文件――非標準無保留意見及其審計事項的處理》,這一文件加強了審計意見的影響效力,使得審計意見類型直接影響到上市公司的融資決策和股利分配政策。但究竟什么會影響非標審計意見的出具?本文中作者試圖從上市公司及事務所特征來研究它們是如何影響非標審計意見的出具的。
二、文獻綜述
(一)上市公司內部管理質量T.B.Bell,R H.Tabor在應用Logistic模型考察財務報告數據、市場數據和其他數據在審計師決定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過程中起決定性的作用時,考慮了7個財務指標和3個控制因素(規(guī)模、增長率和回報的穩(wěn)定性),發(fā)現上年度是否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對本年度審計意見有顯著的預測作用。Bao,Chen(1998)對可能影響審計意見的11個會計和市場因素進行檢驗,發(fā)現資產負債率、盈利或虧損、總資產收益率、上市公司所在地等因素具有顯著影響。李淑華(1997)的研究表明注冊會計師的審計風險與被審計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密切相關,陷入財務危機的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的可能性明顯較大。蔡春、楊麟等(2005)研究發(fā)現,公司內部管理質量(資產負債率、資產規(guī)模等)是影響上市公司審計意見的主要因素。吳粒等(2005)研究發(fā)現非標無保留審計意見與凈資產收益率及資產負債率顯著相關。
( 二 )公司治理結構Hai Yap Tech和Chui Choo Lim(1996)采用調查表的方式發(fā)現公司內置了審計委員會對審計獨立性具有重要的正面影響;費愛華(2004)通過對2001年和2002年的數據研究中發(fā)現公司治理結構的變量中,除了審計委員會外,其余變量對非標無保留意見的影響都不顯著。關于股權結構對非標審計意見的影響,王躍堂、趙子夜(2003)的研究發(fā)現公司治理結構中大股東與其他法人股的股權差距對審計意見有顯著影響,大股東相對其他法人股的股權越集中,內部人控制的可能性就越大,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標無保留審計意見的可能性就越小。趙學彬、劉煜的實證研究發(fā)現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變量與非標審計意見在1%或5%的水平上顯著相關,股權集中度與非標審計意見負相關。
(三)公司盈余管理 Francis和Krishnan(1999)通過對大樣本美國上市公司的研究,證實了具有較高應計利潤的公司,更有可能被出具非標無保留意見;Bartov等(2001)也驗證了可控應計利潤與審計意見之間的關系。一些學者對中國的情況進行了驗證,所選樣本和研究方法不同,結果也不一致。李東平等發(fā)現審計意見和盈余管理指標(應收賬款變化率、存貨變化率和非核心收益率)之間并無顯著的關系。徐浩萍則選取了1998到2001年在滬市上市的1448家公司,通過不同組別之間的t檢驗,發(fā)現審計師對盈余管理有一定的鑒別能力。李維安等(2005)用非經營性收益占總利潤的比例作為盈余管理的指標,通過Logistic回歸模型發(fā)現盈余管理與審計意見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
(四)會計師事務所的規(guī)模Carpenter和Strawser(1971)發(fā)現多數發(fā)行股票的企業(yè)轉向“”以取得最好的股價;Palmrose(1988)發(fā)現“”事務所總的來說面臨的訴訟要小于非“”事務所,如果訴訟的多少反映了審計質量的高低,那么這個結果說明“”的審計質量較高。李淑華(1997)發(fā)現在105家有證券從業(yè)資格的事務所中有40家在1997年出具了非標審計意見,占當年該種意見類型的53.76%,證明事務所的規(guī)模與審計意見類型有關系,規(guī)模越大的獨立性越強,越能抵制住來自客戶的壓力。蔡春等(2005)研究中發(fā)現事務所的收入水平所代表的規(guī)模特征顯著影響了審計意見的類型。
三、研究設計
( 一 )研究假設一般用公司的總資產報酬率(ROA)來表示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ROA是上市公司年度報告披露的主要會計數據之一,是判斷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也是監(jiān)管部門判斷上市公司是否具有配股資格的參考標準,該指標越好,說明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越好,該指標越差,說明公司面臨未來發(fā)展不確定性、甚至公司的持續(xù)經營能力也會受到質疑。因此,提出假設:
假設1:總資產報酬率(ROA)與非標準審計意見負相關
本文在研究償債能力對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影響時,選用了流動比率(LDBL)和資產負債率(FEBL)來表示。一般來講,公司的短期償債能力和長期償債能力較差時,管理當局將面臨更大的財務壓力,就越有動機違背會計準則和相關規(guī)定。注冊會計師為降低審計風險,在審計時出于應有的職業(yè)謹慎,會充分關注和重視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的各種風險特別是財務風險。資產負債率高說明企業(yè)的長期償債能力差,面臨破產的可能性大;流動比率低說明公司的短期償債能力弱,也會面臨短期經營風險。在這種情況下,注冊會計師審計時面臨審計失敗的風險比較高。因此,提出假設:
假設2:公司償債能力越弱,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可能性越大。資產負債率(FEBL)和流動比率(LDBL)與非標準審計意見正相關
盈余管理程度對非標審計意見的影響是近幾年學者普遍關注的問題,也是考察注冊會計師是否能揭示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出發(fā)點。國內考察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標較多,比較常見的是用修正后的瓊斯模型計算可控應計利潤作為盈余管理指標(章永奎和劉峰,2002;徐浩平,2004;等)。也有將非經營性收益占總利潤的比例(EM)作為盈余管理的指標,該比例越高,公司通過非經營活動進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李維安等,2004)。本文在借鑒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并結合所搜集數據的特點,以非經營性收益占總利潤的比例(EM)作為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標。一般情況下,上市公司為了達到配股或不特別處理的目的,一方面會操縱利潤,粉飾凈資產收益率,另一方面會不惜支付高額審計費用購買審計意見。證券監(jiān)管部門與證券市場參與各方可能會根據公司風險不同,作出不同的反應,操縱審計意見。據此提出假設:
假設3:注冊會計師能揭示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盈余管理程度與非標審計意見正相關
股權集中度(GQJZD)代表了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本文在選用股權集中度的計算方法時,為了更方便合理的突出中國的特色,選用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之和。一方面,上市公司股權越集中,控股股東控制其他小股東的可能性越大,大股東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犧牲小股東的利益,因此,提出假設:
假設4:管理層容易產生購買審計意見動機,而注冊會計師在保持獨立性情況下,上市公司收到非標審計意見可能性就增大
一般來講,絕對控股股東在上市公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控股股東的行為往往難以受到有效的制約,失去約束的控股股東在經濟利益驅使的激勵下,往往有損害中小股東利益的傾向,為了通過比較好看的審計意見來掩蓋違規(guī)行為,絕對控股股東就會采取各種手段與注冊會計師進行談判,促使注冊會計師出具標準審計意見。趙學彬、劉煜(2006)也通過Logisic多元回歸檢驗發(fā)現大股東絕對控股變量與非標意見在10%的水平上顯著。因此,提出假設:
假設5: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我們預期注冊會計師對絕對控股的上市公司更容易出具標準意見
2002年中國證券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和國家經貿委聯合頒布了《上市公司治理準則》,要求上市公司董事會可以按照股東大會有關決議設立審計委員會,并規(guī)定審計委員會中獨立董事應占多數并擔任召集人。因為審計委員會主要由獨立董事組成,他們在決策過程中有更強的獨立性、專業(yè)性和權威性。從短期看,審計委員會可為董事會更強更有力的掌握每年的審計及年度財務報告。從長期看,審計委員會通常可為股東提供額外的保護及對財務報告更具信心(曾小青、王敏,2005)。因此,提出假設:
假設6:設立審計委員會的上市公司收到非標審計意見的可能性小
上市公司上年度的審計意見類型會影響到下一年度審計意見的類型,一是上市公司在獲取了非標審計意見后,管理當局不再希望下一年度仍然獲得非標,進而操縱報表的可能性大,注冊會計師對其出具非標意見的可能性增加;二是上市公司前一年度導致出具非標審計意見的事項可能下一年度仍然存在,因而下一年度收到非標審計意見的可能性也會大。因此,提出假設:
假設7:上年收到非標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下一年更容易收到非標審計意見
審計費用率(ROF)指年度審計報告審計費用與上市公司年末總資產的比率。我國上市公司管理當局仍然掌握著會計師事務所的聘任、解聘和審計報酬的定價、支付等決策權,上市公司管理當局可以將某些不合理的意愿通過提高審計服務報酬強加給注冊會計師,注冊會計師在利益驅動下也會“酌情接受”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最終導致審計意見與審計費用率相關。李補喜、王平心(2005)通過對2002年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的研究發(fā)現審計費用率與非標審計意見顯著正相關。因此,提出假設:
假設8:審計費用率與非標審計意見正相關,審計費用率越高越容易收到非標審計意見
長期以來,事務所的獨立性一直是倍受關注的問題。比較常用的衡量事務所獨立性的方式是考慮事務所的規(guī)模。從國外研究來看,事務所規(guī)模等特征對審計師的獨立性和審計質量有很大影響。Shackly和Knapp(1985)的研究都證明了事務所的規(guī)模對審計獨立性產生影響,規(guī)模越大的事務所獨立性越強,事務所的規(guī)模能夠影響審計師的獨立性,從而影響審計意見類型。國際上通用的方法時劃分“”和“非”或者是“六大”,中國學者在研究時通常的做法是劃分為“十大“和”非十大“(吳水澎、李奇鳳,2006;唐躍軍、左晶晶,2005)。本文對事務所規(guī)模的界定沿用前人的劃分方法,以事務所擁有的客戶數量為標準來計算事務所的市場份額。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一般來講,事務所擁有的客戶越多,其為一個客戶冒險的可能性就小。因此,提出假設:
假設9:事務所規(guī)模對非標審計意見有正向影響,即前“十大“會計師事務所為保住自己的職業(yè)聲譽,不容易受到客戶的控制和影響,出具非標審計意見的可能性比較大
( 二 )變量設定 (1)因變量設定。目前審計意見已形成四種固定的審計意見類型,即無保留意見(又可分為標準無保留意見和帶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否定意見和無法表示意見。本文將帶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否定意見和無法表示意見這四種審計意見統(tǒng)稱為“非標準審計意見”因變量。(2)自變量設定。具體見(表1)所示。
(三)資料來源及樣本選擇本文研究的樣本數據來源于滬市A股上市公司2007和2008年的年報。2008年822家,2009年833家。年報來源于上海證券交易所。審計意見來源于巨潮資訊網,財務數據(如凈資產收率、流動比率等)和公司治理數據(如獨立董事人數、股東持股比例等)來源于《中國股票市場研究(CSMAR)數據庫》,其他數據來源于對上市公司年報手工整理。樣本按以下原則進行了篩選:剔除數據不全的公司,包括財務數據缺失及未披露審計費用的公司;剔除上市時間離樣本觀察年度不足兩個完整會計年度的觀察值。這主要是考慮上年審計意見作為影響下一年非標審計意見的因素及當年上市的公司也有其特殊性;剔除金融保險業(yè)上市公司。根據上述原則,我們最終得到1407家符合條件的滬市A股上市公司,其中2008年695家,2009年712家。
四、實證結果分析
( 一 )描述性統(tǒng)計 (表2)列出了所有自變量和因變量的統(tǒng)計數據特征。對于虛擬變量而言,均值沒有任何數量大小的意思,但它可以說明具有某一特征或屬性的樣本公司占所有樣本的比例。本文中所有的虛擬變量均值如下:Op的均值為.10,說明在樣本公司中,有10%的公司收到了非標審計意見;AC的均值為.51,說明我們研究的1407家上市公司中有51%設立了審計委員會;SFJDKG的均值為0..3748,表示研究的樣本中有37..48%的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對上市公司有絕對控制權;BIG的均值為0.31表示研究的樣本中有31%的上市公司是由國內四大事務所審計的;SNYJLX的均值為0.7,表明研究的樣本中有7%的公司上年收到非標準審計意見。從下表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對于盈余管理的變量,均值為0.5398,說明我國上市公司有操縱利潤的可能性,也說明了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也比較大。另外,關于公司治理方面的特征:我國上市公司中有37.48%的公司第一大股東有絕對控制權,前五大股東的平均持股比例為0.59203,這說明了我國上市公司存在嚴重的一股獨大和股權相對集中的治理結構缺陷。股權結構不合理,會造成大股東侵害小股東利益的情況,而上市公司管理當局又有聘任、解聘、支付費用給事務所的權利,這就很容易導致事務所與上市公司大股東合謀而出具不合理的審計意見。
( 二 )回歸分析將前面所定義的自變量和控制變量全部帶入模型,建立如下Logistic模型:
Ln p/1-p=logitp=B0+B1ROA+B2FEBL+B3EM+B4LDBL+B5SNYJLX+B6GQJZD+B7SFJDKG+B8AC+ B9ROF+B10BIG或者p=1/1+exp(-Z)
其中:p=p(op=1),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發(fā)生的概率;1-p=p(op=0),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發(fā)生的概率。(表3)是模型的回歸結果??偟膩碚f,總資產收益率(ROA)、資產負債率(FEBL)、審計委員會是否設立(AC)、第一大股東是否絕對控股(SFJDKG)、上年審計意見(SNYJ)、審計費用率(ROF)與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出具呈顯著相關性,其他變量與非標審計意見的出具不相關。
從回歸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上市公司財務指標中,總資產報酬率(ROA)和資產負債率(FEBL)在模型中回歸系數顯著。這與以前學者(蔡春,2005;李補喜、王平心,2006)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這說明我國事務所在審計時能夠發(fā)現由于公司財務狀況不良而導致的公司報表所出現的問題,從而對該類公司出具了高比例的非標審計意見。公司治理結構變量中,第一大股東的絕對控股(SFJDKG)與標準審計意見負相關。當上市公司屬于絕對控股(所占股份在50%以上)時,上市公司收到非標審計意見的比例較低,這是由于我國上市公司管理當局控制著事務所的聘任、審計費用的支付等,這樣事務所就更容易受上市公司的威脅而出具不合理的審計意見,非標審計意見比例降低。審計委員會的設置(AC)與標準審計意見負相關,這一方面說明我國審計委員會在設置后的幾年內起到了預先監(jiān)督檢查報表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說明審計委員會的設置使上市公司更容易接受注冊會計師提出的調整或披露建議,使注冊會計師審計時更好的發(fā)揮作用。上年審計意見類型對收到非標審計意見的可能性有正向影響。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上市公司在上年度收到非標審計意見以后,當年度事項影響到了下一年度,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事務所在審計上年度收到非標審計意見的公司時會更謹慎,從而更敏感于客戶中的問題。盈余管理程度(EM)在模型中不顯著,但符號與預期也不一致。這可能是由于以下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們只選取了2007年和2008年滬市A股上市公司,代表性可能差一些;另一方面可能是計算方法不合理,應該采取修正后的瓊斯模型來計算應計利潤(但由于獲取數據有限,滿足該方法的數據不全,故未采用)。審計費用率(ROF)在模型中是顯著的,說明上市公司承擔的審計費用率越大,收到非標審計意見的可能性越大。
五、結論與建議
結合本文的研究成果,提出以下建議:(1)完善公司治理結構。首先,完善上市公司不合理的股權結構。我們應該學習借鑒國外有益的經驗和成功做法,積極推進股權結構多元化的轉變,減少第一大股東的絕對控制權。其次,還應該完善審計委員會制度并強化獨立董事的獨立地位,聘請有經驗的專業(yè)人員作為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同時將聘請外部董事的職責交給監(jiān)事會,這樣可以減少上市公司與外部審計師的合謀。(2)改變審計收費的來源。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收入來源于被審計客戶,而報告的實際使用人為廣大投資者,付費者與真正使用者的錯位,也必將導致“拿人錢財與人消災”的情況時有發(fā)生。從審計費用的角度看,當真正的使用者(如投資者、債權人等)來付費時,注冊會計師被脅迫的可能性會降低。因此建議我國相關部門可以從股票交易所中的交易費用中拿出一部分,再讓相關大股東拿出一部分,從審計費用來源的角度提高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從而出具合理的審計意見。(3)加強會計師事務所質量控制建設?,F代審計高風險的特點對事務所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事務所加強質量控制建設來適應這種需求。事務所的質量控制制度包括對業(yè)務質量承擔的領導責任、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客戶關系、具體業(yè)務的接受與保持等要素,這就要求注冊會計師圍繞這些要素重新設計和執(zhí)行質量控制制度,達到控制審計風險的目標。加強質量控制建設,提高事務所審計質量。
參考文獻:
[1]蔡春、楊麟、陳曉媛、陳鈺泓:《上市公司審計意見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財經科學》2005年第1期。
[2]吳粒、趙秀梅、郭濤、張明喜:《影響審計意見因素的實證分析》,《沈陽工業(yè)大學學報》2005年第8期。
[3]費愛華:《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4]徐浩萍:《會計盈余質量與獨立審計質量》,《會計研究》2004年第1期。
[5]李補喜、王平心:《上市公司年報審計意見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山西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6]胡春元、王振林:《中國注冊會計師非標準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及范例》,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3年版。
[7]章永奎、劉峰:《盈余管理與審計意見相關性實證研究》,《會計研究》2004年第1期。
[8]吳水澎、李奇鳳:《國際四大、國內十大與國內非十大的審計質量》,《當代財經》2006年第2期。
[9]T.B.Bell,R H.Tabor.Auditor Size and Auditor Quality.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4.
[10]Bao,B.and Chen,G.Audit Qualification Prediction Using Accounting and Market Variables:The case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Working paper,1998.
[11]Hai Yap Teoh,Chui Choo Lim.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Audit Committees,Disclosure of Nonaudit Fees,and Other Issues on Audit Independence:Malaysian Evidenc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Auding&Taxation,1996.
篇8
關鍵詞:首次披露 連續(xù)披露保留意見信息含量
信息含量是指信息的公開披露是否會對信息使用者的決策產生重要影響。審計意見的信息含量就是審計意見信息對投資者決策是否有用,進而對股票價格是否有影響。審計意見信息含量相關實證研究在西方國家起步較早,已形成較為成熟的研究方法體系,獲得了相關的實證結論。Dopuch等(1986)以114家收到“鑒于型”保留意見公司為研究樣本,將市場模型中的估計期和事件期設置為(6l,360)和(-300,60)并采用股票日報酬率,檢驗事件期內配對樣本組之間CAR值是否有顯著差異,結果表明:研究樣本的CAR值顯著小于零,但兩配對子樣組的CAR值并無顯著差異;市場對“鑒于型”保留意見有顯著的負面反應,“鑒于型”保留意見具有信息含量。我國對審計意見信息含量的相關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陳曉和王鑫(2001)運用超額收益法和多元回歸分析法,研究我國股票市場對1998年年報保留意見的反應,認為市場對1998年年報保留意見沒有明顯的負面反應,我國證券市場各年度對保留意見公告的反應不具一致性。本文以2000年-2002年滬深兩地上市公司年報中首次和連續(xù)披露的保留意見為研究對象,運用市場研究的實證方法,分析我國證券市場對首次和連續(xù)披露的保留審計意見是否具有信息含量。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假設上市公司會計報表被出具保留意見,投資者接收到“應對某上市公司會計報表數據有所保留”的信息,必然降低會計報表的可信度。由于首次披露的保留審計意見意味著公司從報告財務信息的可信狀態(tài)轉入不可信狀態(tài),而連續(xù)披露的保留審計意見則表明公司仍然處于報告信息不可信狀態(tài),因此這兩類保留意見提供給信息使用者的信息是有差別的。首次披露的保留意見表明上市公司披露財務信息質量開始下降,引起的反應是強烈的;連續(xù)披露的保留意見說明上市公司披露的財務信息質量沒有改進(連續(xù)就相同的問題發(fā)表意見尤其如此)甚至更糟,這一警示信息應引起投資者的重視。因此提出以下假設:審計意見公開后的短時窗內,證券市場對“首次保留意見公司”與“連續(xù)保留意見公司”的反應有顯著差異,并且對“連續(xù)保留意見公司”有更為負面的市場反應。
本文主要采用市場調整模型計算超額收益率(CAR),具體是將某交易日樣本所屬行業(yè)的指數收益率作為該樣本的期望收益率Rm;某一交易日樣本的超額收益率AR為其實際收益率R與所屬行業(yè)指數收益率Rm之差;在預測超額收益率AR時,將年報公布日定為第0日,以年報公布日前后各10個交易日為研究窗口。本文將涉及的樣本公司按中國證監(jiān)會劃定的標準分為:工業(yè)、商業(yè)、房地產、公用事業(yè)和綜合五類。計算步驟為:
本文研究中對t1、t2取值時,考慮了12個窗口,即(―2,2)、(―1,1)和(0,t)(t=1,……,10)用以揭示年報公布前后較短時窗內及年報公布后的短時窗內證券市場對審計意見信息的反應。通過圖解分析和統(tǒng)計檢驗,以求獲得充分的實證證據支持或不支持本文所作的假設,尋求我國上市公司年報中披露的保留審計意見是否具有信息含量的答案。
(二)樣本選取本文以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2000年~2002年年報中首次和連續(xù)披露的保留審計意見為研究對象。將上市以來首次披露的保留意見、保留加解釋性說明意見、拒絕表示意見和否定意見在2000年-2002年內的公司選為“首次保留意見公司”樣本(將拒絕表示意見公司和否定意見公司歸入“保留意見公司”樣本組是由于這兩類意見和“保留意見”的信息相近);將2000年~2002年被出具保留意見、保留加解釋性說明意見、拒絕意見和否定意見而前一年度(1999年~2001年)被出具保留及保留加解釋性說明、拒絕和否定意見的上市公司選為“連續(xù)保留意見公司”樣本。剔除年報公布日前后共21個交易日內有資產重組、訴訟糾紛、股東股權凍結、投資議案、“ST”和撤銷“ST”和其他重大事件的首次和連續(xù)保留審計意見樣本計83家。樣本篩選如表1所示:
二、實證數據分析
(一)圖解 (1)AAR的比較。(圖1)~(圖3)為首次保留意見樣本與連續(xù)保留意見樣本在2000年-2002年年報公布日及前后10個交易日共21個交易日AAR比較的時間分布圖。
從(圖1)~(圖3)來看,連續(xù)保留意見樣本的AAR值總體上大于首次保留意見研究樣本的值,即市場對“首次保留意見公司”較“連續(xù)保留意見公司”有更為明顯的負面反應。
(2)cAR(0,t)的比較。(圖4)~(圖6)為首次保留意見樣本與連續(xù)保留意見樣本在2000年~2002年年報公布日后10個交易日CAR(O,t)比較的時間分布圖。從(圖4)~(圖6)可以看出,各年首次保留意見樣本的CAR(0,t)值總體上均小于連續(xù)保留意見樣本的值且多表現為負值,說明年報公布后“首次保留意見公司”較“連續(xù)保留意見公司”有更為負面的市場反應;而連續(xù)保留意見樣本的CAR(0,t)值除2002年外表現為正值,考慮到2002年報公布正是SARS期間,股市整體下挫,說明年報意見公布后“連續(xù)保留意見公司”股價反而會上升。
(二)統(tǒng)計檢驗結果 (表2)為首次保留意見樣本與連續(xù)保留意見樣本在2000年~2002年事件期(―2,2)、(―1,1)和(0,t)(t=1,……,10)內的CAR均值檢驗結果。
從以上表中的結果可以看出,各年大部分時窗首次保留意見樣本的CAR值顯著小于連續(xù)保留意見樣本的值(CAR均值差
以上研究表明:“首次保留意見公司”和“連續(xù)保留意見公司”的市場反應有顯著差異,證券市場對首次披露的保留意見有更為強烈的負面反應,而市場對連續(xù)披露的保留意見在多個年報公布后的時窗內有正面反應。這是因為我國證券市場中缺乏長期投資者,而短期投機性投資者對連續(xù)披露保留意見公司的心理預期及強烈的做多愿望使得年報意見公布后,連續(xù)披露保留意見的上市公司股價并不顯著下跌甚至有可能上升(2000、2001年的圖解表明了這一點),從而反映出當前在我國證券市場中根據企業(yè)內在價值作長線投資的理念不可行。
三、政策建議
(一)加強對證券市場的監(jiān)管力度首先,應完善現行“核準制”。證券發(fā)行監(jiān)管制度的優(yōu)劣決定發(fā)行上市公司的質量,從而對市場投資者的投資理念產生重大影響,并最終對審計意見信息的決策有用性產生關鍵作用。我國證券發(fā)行轉向“保薦制+核準
制”,證監(jiān)會股票發(fā)行審核委員會對公司強制性信息披露和合規(guī)性的獨立審核職能更加突出,同時加大了作為保薦人的券商在發(fā)行公司信息披露質量、獨立性和持續(xù)經營能力承諾方面的責任。然而,由于核準制強調審核作用,如果在發(fā)審委審核過程中不能保持獨立或者未能發(fā)現發(fā)行公司虛假信息,以及券商對核查律師和會計師的工作并作實質判斷的勝任程度不同,核準制也存在不能保證上市公司質量的缺陷。因此“保薦制+核準制”能否真正起到審核制約作用的關鍵在于,發(fā)審委能否獨立地發(fā)揮審核作用以及券商能否真正勝任核查工作。其次,進一步加強證券市場信息披露的監(jiān)管。在證券監(jiān)管方面我國已有較為完善的法律法規(guī)體系,但市場參與者的信息披露有待進一步規(guī)范和加強。為此,應強化上市公司及其他信息披露義務人的責任,實施具有可操作性的披露虛假信息的民事賠償制度,明確上市公司及各級監(jiān)管機構在信息披露中的責任,加大披露虛假信息的成本,以法律的威懾力和高昂的造假成本促使公司自愿保證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及時性。
(二)完善市場機制我國證券市場的做空機制只有被動性做空,缺乏主動性做空。而絕大多數上市公司經營業(yè)績的提高遠滯后于其股票價格的攀升,投資者只有不斷地低買高賣推升股指才有可能獲利,從而形成強烈的做多愿望。這就使得我國證券市場中被動做空的賣方力量小于積極做多的買方力量,市場中短期投機者大大超過長期投資者,出現了“ST、PT公司”、“連續(xù)保留意見公司”股價不跌反升的怪現象。因此,為形成真正的長期投資者力量,規(guī)范市場運作,降低市場風險,必須改變目前單邊做多的市場機制,完善并強化做空機制;短期內應以信用交易推出為重點,中長期則要做好各種基礎性工作,適時推出股指期貨交易。
篇9
公路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公路建設是形成公路生產能力的生產活動。不僅可以極大地改善地方的交通條件,還能夠帶動區(qū)域相關產業(yè)和地方經濟的持續(xù)、快速發(fā)展。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基礎設施投入力度的不斷增大,公路建設規(guī)模迅速擴大,如何充分發(fā)揮資金的使用效益,實現公路工程項目的效益最大化,是當前交通內審工作的一項迫切任務。開展公路工程項目經濟效益審計對于交通內審部門來說,既是一個難得的發(fā)展機遇,更是一項極具挑戰(zhàn)性的工作。筆者結合公路建設工程的實際,就公路工程項目的經濟效益審計進行了探討。
1公路工程項目效益審計的意義
公路新建、改建及擴建工程項目不同于其他資源開發(fā)項目,它作為對國計民生有著重要影響的公共工程,需要投入巨額建設資金,整個投資、建設及運行周期長,項目建成并投入運行的公路資產為國家所有,為社會公眾所共同享用。概括地講,公路工程項目審計主要有三個作用。一是制約作用。通過對單位經濟活動及其管理制度的監(jiān)督檢查,披露財務管理中存在的錯誤和舞弊行為,保證會計信息資料真實、正確、及時,合理合法地反映事實。充分發(fā)揮內部審計的監(jiān)督、查錯防弊作用。二是防護作用。對內控系統(tǒng)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審計。揭示并建議改正內部控制制度存在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和失控點,提高財務管理水平。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同時有效地開展經濟效益審計,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維護財經紀律。三是建設性作用。通過對被審計單位的經濟活動的檢查和評價,審查財務管理和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針對管理和控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富有成效的意見和方案,解決存在的問題,完善內部控制制度,提高財務管理水平。同時,開展公路工程項目經濟效益審計還可以提高建設和經營管理水平,控制決策失誤及經營風險,保障交通其他設施建設和國民經濟的持續(xù)、健康、協調發(fā)展,實現預期的經濟效益目標。
2公路工程項目效益審計的特點
公路工程項目審計主要有三大特點。一是審計范圍廣泛。公路工程項目審計是以會計資料和有關工程資料為基礎,以工程建設活動力為對象的審查監(jiān)督活動。審計的客體不僅有工程投資、建設成本等方面的問題;而且有工程設計、預決算編制、工程造價、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工程技術問題;同時還要客觀公正地評價投資效益。因此,公路工程項目的審計是諸多因素相互影響,涵蓋了財務收支和經濟效益的綜合審計。二是專業(yè)技術較強。公路工程項目審計內容復雜,涉及方方面面,實施審計時不僅要從財務方向進行審查,而且還要從許多工程技術方面進行審查,如工程設計是否合理。施工組織是否有效、公路經濟、技術的合理可行程度等等。三是注重經濟效益。公路工程項目審計除對項目建設的工程、財務方面進行審查外,還要從物資消耗、工期、工程質量、工程造價等方面對投資效益進行全面評價,對經濟效益要更加關注一些。
3公路建設期間的經濟效益審計
(1)投資立項決策的審計。投資立項決策正確是最大的效益,失誤是最大的損失。開展投資立項決策審計,應當注重審查投資立項決策內容是否按規(guī)定編制,并經過嚴格審批,決策程序是否科學;審查工程可行性報告是否接近實際、切實可行;審查投資估算是否從技術、經濟上選用最佳方案;審查項目的投資規(guī)模是否脫離實際需要和籌集資金能力,以盡量避免投資決策失誤特別是重大決策失誤。
(2)設計概(預)算的審計。設計概算是確定投資額的主要依據,是有效控制投資。獲取經濟效益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此環(huán)節(jié)審計應當注重審查初步設計方案和概算是否符合報經批復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及估算規(guī)定的范圍,審查施工圖設計是否按照批準的設計要求編制,施工圖預算是否控制在批準的設計概算之內,有元高估冒算、超設計概算等問題。
(3)工程建設成本的審計。工程建設成本綜合反映公路工程項目的實際建設成本支出,其高低對工程項目的經濟效益具有直接影響。應特別注重審查工程造價是否按規(guī)定計算工程量、合理套用定額及取費標準,有無巧立名目向工程項目攤派各種費用、支出,擠占工程建設資金;造成工程成本虛增等問題;審查設備、材料采購是否符合設計要求,有無因列支不當或違規(guī)開支而超概算等問題。
(4)設計變更的審計。控制設計變更,對于實現項目的經濟效益具有重要意義。要注意審查有無因勘查、設計的精度不夠、資金不足等因素而隨意變更設計的問題。另外。還應注意建設期間間接經濟效益審計。公路項目在建設期間除自身的直接效益外,其投資建設還可以產生間接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與公路建設項目有關的設計、施工、監(jiān)理、建材等企業(yè)單位的就業(yè)人員增加、勞務報酬提高、企業(yè)實現盈利和交納稅費等方面。這些間接效益,一般都隱含在公路項目的投資建設總成本之中。
4公路運行期間的經濟效益審計
(1)運行收入的審計。注重審查車流量和通行費收入是否達到工程可行性論證所要求的設計通行能力,有無出現在正常情況下遠未達到預期水平的情況;審查和分析車流量、通行費收入的增、減幅度,有無因對部分車輛實行減免通行費或其他優(yōu)惠,或因管理、監(jiān)控不力等而造成通行費收人大量流失的情況。
(2)運行成本費用的審計。注重審查公路養(yǎng)護費用是否合理、合規(guī),有無列支其他一些與公路項目本身并無直接關系的基建等項支出;審查工資性費用是否符合規(guī)定標準;審查管理費用是否合規(guī)、合理,有無鋪張浪費等問題。新晨
(3)還貸能力的審計。大部分收費還貸公路項目應當把償還貸款能力作為評價公路項目經濟效益的一項重要指標。審查和分析已運行年度的收費、成本及還貸能力-審查和分析剩余運行期的收費、成本及還貸能力;在以上分析及比較的基礎上。對項目的還貸能力作出總體預測,提出有關增收節(jié)支增效、提高還貸能力的審計建議。
(4)運行期間的間接經濟效益審計。公路項目在運行期間除自身的直接效益以外,還通過投資建設對公路沿線地區(qū)及周邊地區(qū)的相關產業(yè)和部門帶來了巨大的間接經濟效益。如促進當地農副產品產生增產、提價效益;促進當地建筑、維修、服務業(yè)和發(fā)展及增值效益;促進當地旅游業(yè)發(fā)展及增值效益,運輸車輛產生節(jié)能效益、降低維修成本效益以及臨近地段土地增值效益等。
篇10
1、房屋共有建筑面積是指各產權業(yè)主共同占有或共同使用的建筑面積。
2、共有建筑面積的內容包括:電梯井、管道井、樓梯間、垃圾道、變電室、設備間、公共門廳、過道、地下室、值班警衛(wèi)室等,以及為整幢服務的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的建筑面積,以水平投影面積計算。
3、共有建筑面積還包括套與公共建筑之間的分隔墻,以及外墻(包括山墻)水平投影面積一半的建筑面積。獨立使用的地下室、車棚、車庫、為多幢服務的警衛(wèi)室,管理用房,作為人防工程的地下室都不計入共有建筑面積。
相關說明: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公司經營情況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