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培優(yōu)新方法范文

時間:2023-06-14 17:36: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物理培優(yōu)新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文云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初中物理培優(yōu)新方法

篇1

[關(guān)鍵詞]圖像斜率面積

[中圖分類號]G63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290062

圖像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是一種重要的解題方法,圖像能使我們解題時思路簡潔清晰,方法新穎獨特。通過圖像可以直觀描述物理過程及反映各物理量間相互關(guān)系,達到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的目的。根據(jù)題設(shè)條件,初中物理圖像問題大致可以分為兩類:(1)題目中已有圖像,解答這類試題需要分析圖像,從中明確解題所需的條件,再結(jié)合題目要求作答。(2)根據(jù)題目要求畫出圖像。第一類簡單、常見,每年中考必考,第二類難度較大,能力要求較高,需先推導出函數(shù)表達式,才能正確畫出圖像。無論哪種類型,只有正確理解有關(guān)圖像表達的物理意義,理解圖像的斜率、截距、交點、面積、臨界點的含義,才能方便、簡明、快捷地解題。如何才能正確理解和應用物理圖像呢?本文探討一下x-t圖像和v-t圖像問題。

一、在x-t圖像中斜率、交點的含義

1.若x-t圖像為直線時,如圖1所示,通過比較相同時間通過的路程來比較速度,我們發(fā)現(xiàn)v④>v②,這樣可以推導出直線斜率的絕對值(直線的陡峭程度)代表了物體運動速度的大小,由圖可知,v③>v④>v②。其中圖線③是斜向下,我們發(fā)現(xiàn)隨著時間的增大通過的路程在減少,物體在倒退,即表示物體的運動方向與規(guī)定的方向相反。直線①是一條與時間軸平行的直線,隨著時間的推移路程沒有發(fā)生改變,表示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直線③和④相交于A點,表示直線③和④對應的物體在t1時刻具有相同的坐耍也就是在這個時刻兩個物體處于同一位置,即兩個物體此時相遇。

2.若x-t圖像為曲線時,如圖2所示,必須明確:圖線表示物體的位置與時間的關(guān)系,不是軌跡圖像。所以該物體可能做曲線運動,也可能做直線運動。從圖像中我們發(fā)現(xiàn)相同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不相同,所以這條曲線表示的是物體作非勻速運動。根據(jù)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定義可知:圖線①表示0~t1時間內(nèi)物體通過的路程與曲線OBA通過的路程相同,即圖線①的斜率表示0~t1時間內(nèi)物體的平均速度,圖像中A點的切線②的斜率代表了t1時刻物體的瞬時速度。觀察B點切線③的斜率,與②的比較可知物體在B點的速度小于在A點的速度,在這個過程中物體做加速直線運動,也為我們更好的理解高中階段的物體加速運動打下了基礎(chǔ)。

二、在v-t圖像中斜率、交點和面積的含義

圖3

1.若v-t圖像為直線時,如圖3所示,我們發(fā)現(xiàn)直線④與時間軸相平行,表示任意一個時刻的速度都相同,即物體做勻速運動,直線①、②表示速度隨著時間在不斷增加,那么物體做加速運動,其中直線①的斜率比直線②要大,說明直線①增加的速度比直線②增加的速度大,即為我們高中階段的物理量――加速度的理解打下了基礎(chǔ)。值得注意的是:直線③向下傾斜,表示物體速度隨時間的推移而減小,即物體在做減速運動,也為我們以后能更好地理解加速度的方向做了鋪墊。

圖中①、②兩條直線的交點A表示t1時刻這兩個物體的速度相同,這里要注意:兩個物體速度相同時,不代表兩個物體相遇。

通過v-t圖像如何算物體通過的路程呢?最簡單的直線④,我們要計算0~t1時間內(nèi)物體通過的路程,那么直接用v乘t1,也就是v和t1對應的面積。同樣,直線②,做加速運動,那么圖中所示的陰影部分面積表示在0~t1時間內(nèi)②物體所通過的路程,這樣在我們還沒有學習加速度的情況下,也能通過圖像計算出物體加速運動時通過的距離。

圖4

2.若v-t圖像為曲線時,如圖4所示,曲線代表了做直線運動的物體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也不是物體運動的軌跡,所以物體不一定做曲線運動。其實我們知道:圖線①的斜率表示物體在0~t1時間內(nèi)的平均加速度。而A點的切線②的斜率表示在t1時刻物體的瞬時加速度大小。由圖可知,隨著時間的變化,各點的斜率越來越大,也就是物體在做加速度增大的加速運動。由曲線③可以看出物體在做加速度減小的加速運動,雖然本小段關(guān)于加速度的概念,不是初中物理的內(nèi)容,但是知識沒有絕對的界限,而當我們面對一些“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問題”學生時,就可以通過圖像來解

釋,這時這些“問題”也就變得易懂又明了了。

三、x-t和v-t圖像在解題中的應用

【例1】小南和小北兩人同時從馬路的一端運動到另一端,其中小南在前一半時間內(nèi)跑步,后一半時間內(nèi)走;而小北在前一半路程內(nèi)跑步,后一半路程內(nèi)走路。假如小南和小北兩人跑步的速度相等,走路的速度也相等,則()。

A.小南先到達終點

B.小北先到達終點

C.小南小北同時到達

D.條件不足,無法判斷

分析與解:方法一設(shè)步行的速度為v1,跑步速度分別為v2,題意v1

設(shè)小南全程的時間為2t,那么一半時間為t,則:v1t+v2t=2s,

所以小南全程所用的時間化簡為:t南=2t=4sv1+v2

小北同學全程所用的時間為:t北=sv1+sv2

則用小南所用的時間減去小北所用的時間,再比較差的大小。即

Δt=t南-t北=4sv1+v2-

sv1-sv2=

4sv1v2-s(v1+v2)2v1v2(v1+v2)=

-s(v1-v2)2v1v2(v1+v2)

故小南同學先到達終點,選A。

方法二用數(shù)形結(jié)合法解題。

圖5

設(shè)整個路程為s,對小南而言,前半段時間跑,后半段時間走。

s跑=v2t2,s走=v1t2,

由于v2>v1,

所以s跑>s2>s走

根據(jù)題意可作的圖像如圖5。直線的斜率代表速度。對小北來說,前半路程的速度與小南相同都為v2,而后半段速度為v1

(s-t圖像中,小南、小北走路的速度相同,如圖5所示的斜率相同)。如圖5所示。當小南走完整個路程s時,小北未走完。所以小南先到達終點,故選A。

點評:比較上述兩種方法,而第一種方法需要學生有較強的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時解答過程也比較復雜,有一定的難度。第二種用圖像法求解,學生能直觀理解物理概念,通過對物理概念的理解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圖1-6

【例2】小亮和童童在東太湖的廣場上比賽輪滑,他們從同一地點向同一方向作勻速直線運動,小亮的速度為2米/秒,童童的速度為4米/秒,小亮先出發(fā)20秒后童童才開始出發(fā),請問童童經(jīng)過多少時間追上小亮?他們運動了多少路程?

分析與解:方法一作出S-t圖像,然后根據(jù)圖像求解。

先畫出小亮和童童的S-t圖像,如圖1-6所示,這兩條直線相交于Q點,說明兩人在Q點相遇,再看縱坐標對應的是相遇的路程直接讀出來80米。橫坐標對應的是他們兩相遇的時間40秒。

圖1-7

方法二利用V-t圖像求解,如圖所示,根據(jù)圖線下所圍“面積”表示路程,得出。先畫出小亮和童童的V-t圖像。如圖所示,根據(jù)圖像特點,矩形ACDO的面積代表小亮通過的路程,矩形FGDN的面積代表童童通過的路程,他們相遇時通過的路程相等即

,又為公共面積所以

故AQAO=FQFG

已知:AO=2m/s,OE=4m/s,ON=20s,

所以:FQ=OE-AO=4m/s-2m/s=2m/s,F(xiàn)G=

童童在20s后追上了小亮,@時他們運動的路程為S=2m/s40s=80m。

點評:本題還可以運用來求解,借助圖像,使物體運動過程更形象、直觀地表現(xiàn)了出來,簡捷明快,有著曲徑通幽之妙。

總之,解決此類問題時,一定要先看橫軸、縱軸所代表的物理量及單位,明確二者的關(guān)系,再看圖線形狀,識別兩量的變化趨勢,分析具體的物理過程,然后利用圖線的交點、圖線斜率以及圖線與坐標軸圍成的“面積”的物理意義解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