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異形成的原因范文
時間:2023-06-16 17:38: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化差異形成的原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英漢翻譯文化差異形成原因關聯(lián)
1.前言
語言是人類社會進行交際的重要工具,是文化的承載體。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翻譯是一種信息的傳播或交際活動,即communication,是一種跨文化跨語際的信息傳播和交際活動,是把一種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是一個涉及信源、信宿、信號、信道、噪音等要素,以及編碼和解碼的過程,其原則是在過程中保持信息的內(nèi)容和功能不變。美國一名著名翻譯理論家指出,“翻譯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對于真正成功的譯者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
然而,由于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風俗習慣、風土人情、文化傳統(tǒng)及政策法規(guī),在英漢互譯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一些很難找到準確對等的詞匯、源語文化內(nèi)涵的缺失或譯文含義完全背道而馳的沖突等不完全對等的現(xiàn)象。這就需要翻譯者博采眾多翻譯原則之長,閱讀多國文化、生活、風俗及法規(guī)的不同之處,科學、靈活地運用不同的方法翻譯出更多符合譯文讀者國家社會習慣的作品。
究其原因,主要是生活環(huán)境不同導致文化差異。英漢這兩種文化各具特色,是大相徑庭的兩種語言,其表達方式與文化習慣存在著一定差異。英國是一個島國,而漢民族生活在亞洲大陸,因此英語中的習語常常涉及水和船,而漢語習語卻離不開土。如形容花錢大手大腳,英語表達為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錢如水),漢語則為“揮金如土”。在方面也有差異,西方人信仰上帝,中國人信仰菩薩、“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爺,因此中國人說“菩薩保佑”、“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西方人則說Go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因生存環(huán)境的差異而造成的文化差異,如在漢語中的“開門見山”和英語中的rest on one’s oars(暫時歇一寫),all at sea(不知所措),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等。
3.文化差異的表現(xiàn)與英漢互譯
由于任何兩種語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對等,因此語言的使用須遵循文化規(guī)則。原文的形象意義在譯入語中可能會找不到對應的或者相同的形象,或者雖然形象相同,如politician(“政客”,貶義)和statesman(“政治家”,褒義),但其隱含意義(包括褒貶意義)卻存在較大差異,這時譯者首先要考慮的是形象的隱含意義的準確傳達。
3.1歷史文化差異與翻譯
歷史文化指在特定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因社會遺產(chǎn)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歷史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是歷史典故,以及帶有很深文化底蘊的文化信息,譯者翻譯時必須深刻了解這些典故及文化信息,運用恰當?shù)姆g方法,才能更好地傳遞文化信息的真正含義。以下是幾個漢譯英的例子:
(1)Among the blind,the one-eyed man is king.
A: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
B:盲人國中,獨眼為王。
譯文A是典型的意譯,地道的漢語表達讀起來通俗易懂,甚至不會感覺到自己是在讀翻譯作品。但譯文B同樣可以順暢地傳達這層意思,同時由于它屬于一種較為新鮮的表達方式,因此讀者會在耳目一新的同時留下頗為深刻的印象,在驚鴻一瞥中領略到異域文化的某些風格特色。
3.2心理思維文化差異與翻譯
各民族的思維方式反映了使用某種語言的民族群體千萬年以來形成的語言心理傾向,必然深刻地影響與思維方式相應的語言表達形式。由于中西方所倡導的思想和意識形態(tài)的不同,導致了中西方文化兩種思維方式的差異,這種差異不僅影響漢英兩種語言的互相轉(zhuǎn)換,而且影響兩種文化的相互交流,從而影響英漢翻譯實踐活動。
由于英語民族擅長于用抽象概念來表達具體的事物,注重抽象思維,這使得在英語當中抽象表達法的使用相當普遍。而漢民族缺乏英語抽象表達的手段,詞語也沒有形態(tài)變化,這樣就使得英語中的大量抽象名詞找不到對應的漢語來翻譯。相反,漢語中許多表示具體的詞也難以在英文中得以體現(xiàn)。如果生拉硬套地翻譯,將抽象概念直譯出來,譯文效果將會不盡人意。下面的句子:
For example,great efforts are made by the American tobacco industry to sell cigarettes in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where U.S.tobacco exports increased by more than 27 percent in 1974.
在該句中,最難處理的詞匯之一就是effort一詞,若把great efforts直譯為“巨大的努力”,那么譯文應為“例如,美國煙草工業(yè)為在中東和北非推銷香煙做出了很大的努力……”這樣處理雖然也行得通,但給人冗長累贅之感,如果把“great efforts”轉(zhuǎn)譯為動詞“力圖”,譯文就通順多了。因此,比較理想的譯文應為:“例如,美國煙草工業(yè)就力圖在中東和北非推銷香煙,在這些地區(qū),美國煙草的出口量在1974年增加了27%以上?!?/p>
英漢思維方式上的差異還導致了英漢語言習語表達上的差異。不同語言中的習語往往反映出不同的思維方式,也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而語言當中的習語又常常跟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們所處的地域和固有的生活習俗聯(lián)系在一起。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地理位置和生活習俗上相距遙遠,人們的生活經(jīng)歷、物質(zhì)環(huán)境及社會淵源相差甚遠,這就必然導致國家間或民族間的個性差異。因此,這種個性差異使得各民族自己的語言更具有豐富、濃厚的民族特色。比如,漢語習語“小菜一碟”和英語習語a piece of cake(一塊蛋糕)都表示一件事情很容易。在這種意義中,漢語的“小菜”與英語的“蛋糕”都含有“容易或者輕松愉快的事情”之意。但在習語中,兩個民族對同一思想的表達采用的形式完全不同,這與兩國的飲食習慣有關系。蛋糕是英國飲食文化中常見的一種食品,英國人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食用,所以他們就用a piece of cake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而在中國,蛋糕是近百年才出現(xiàn)人們的生活中的,是一種比較高檔的食品,一般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能吃到。但小菜一直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有重要地位,吃一碟小菜對中國人來說易如反掌,因此我們常用“小菜一碟”來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正是由于這種飲食風俗習慣的不同,漢英習語在表達同一種源于飲食文化的意義時,才采用完全不同的形式。翻譯過程也是一定程度上的思維方式的轉(zhuǎn)換過程。
3.3文化差異與詞匯意義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成分,是語言系統(tǒng)賴于存在的支柱。文化差異在詞匯層面上體現(xiàn)得尤為突出,涉及的面亦最為廣泛。
漢語中的表親關系徑渭分明,表兄和表弟、表姐和表妹區(qū)別甚嚴,既要道出性別,還要分出大小,而英語cousin一詞籠而統(tǒng)之。同樣,英語中的uncle和aunt在漢語中亦無外延相同的對應詞。此外,漢語中有人稱代詞“你”的尊稱形式“您”,而英語中卻無“你”的尊稱形式。這些謙詞是漢民族“滿招損、謙受益”的民族文化特征在詞匯上的反映。
文化差異造成的這種詞匯空缺現(xiàn)象十分普遍。但是,詞匯空缺只是文化的一滴水,更能反映文化差異的是不勝枚舉的詞匯意義。眾所周知,不同民族的語言之間總是存在著詞匯對應關系,雙語詞典的編輯和跨文化交流正是基于這一基本條件之上。但是,對應并非就是“對等”。即使概念意義或認識意義相同,但由于文化不同,包括生活的地理環(huán)境、、政治經(jīng)濟和思想文化發(fā)展的歷史等方面的差異,其包含的內(nèi)涵意義、風格意義、情感意義和聯(lián)想意義也會有極大差異。
首先,英語中有些詞具有某種文化意義,而漢語的對應詞則無該種意義。例如,propaganda常含有“撒謊、欺騙”等文化意義,而漢語的“宣傳”則無此意義;英語中的gay一詞的本意為“cheerful,merry,happy”,但在今天談艾滋病色變的美國,gay會使人聯(lián)想到同性戀,而漢語的“開心、快樂”就不會使人產(chǎn)生這種聯(lián)想。
其次,有時漢語詞匯具有某種文化意義,而英語的對應詞則沒有特定的文化含義。如“松”在漢文化中象征“長壽”、“骨氣”、“氣節(jié)”,而英語pine則不帶這種含義,它只表示一種樹木而已。
另外,有時英漢對應詞各有不同的文化意義。如英語中的dragon的文化意義為“怪物、魔鬼、兇殘”等,它是一種令人憎惡的怪獸,是惡魔的象征、邪惡的代表。《圣經(jīng)》中撒旦就被稱為dragon。在西方國家中,兇暴的女人被稱為dragon,而漢語的“龍”字的隱含意義則恰恰相反,“龍”在漢民族文化中歷來都是“神圣、高貴、珍異、吉祥、民族精神”的象征。在我國古代,“龍”是傳說中的“上天”的神物,所以皇帝自喻為龍??梢?英漢民族對于同一事物“龍”所賦予的感彩截然相反。因此,“望子成龍”就須譯成hope that hi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如果忽視英語文化差異,機械地將其譯成hope that his son will beome a dragon,那就變得不可思議了。由此可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使同一動物帶有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給人帶來的聯(lián)想也是截然不同的。
4.結(jié)語
源語文化與譯入語文化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在英漢翻譯過程中譯者不僅要熟練掌握源語和譯入語的語言系統(tǒng),而且需要了解英漢民族的文化、歷史、宗教、風俗習慣等的淵源與發(fā)展,最大程度地了解中西方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中西文化差異使得“完全對等的等值翻譯”不可能完全實現(xiàn)。在實際翻譯過程中要盡量做到譯入語和源語最大限度的等值,不僅能忠實地表達原文語言層面的含義,而且能夠傳神地表達出原文的文化內(nèi)涵。
綜上所述,在英漢翻譯過程中譯者應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出發(fā),分析比較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心理,疏通交際渠道,增進文化交流與溝通,了解中西方在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把握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底蘊。針對兩種語言和文化的差異,不同的翻譯目的、不同的文本類型、作者意圖,以及譯文讀者的理解水平選擇不同的翻譯策略,避免翻譯過程中文化因素的缺失,力求實現(xiàn)翻譯中的文化“傳真”。
參考文獻:
[1]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
[2]鄧炎昌等.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3]王武興.英漢語言對比與翻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4]楊磊.論文化差異與漢英翻譯[J].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2001-9.
[5]Eugene A. Nid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1993.
篇2
關鍵詞: 高中英語教學 跨文化 文化氛圍 滲入形式
在當前的高中英語教學中,人們更多的是強調(diào)如何在高考中取得英語高分,卻忽視英語文化教學。英語與漢語一樣,是歷經(jīng)千年的滄桑變化而傳承下來的溝通交流工具,它有其特有的文化底蘊,我們必須尊重它并且合理地利用它。因此,我們應該重視高中教學中的跨文化思想的教學。
一、高中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思想教學的重要性
霍夫斯坦特曾經(jīng)說:“文化是生長在同一個環(huán)境中人們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程序?!币虼耍钤诓煌瑖?、不同地區(qū)的人們,他們的心理程序是有差異的,也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會提到的文化差異。由此可見,文化差異的形成是無法避免的,那么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避免因為文化差異而帶來一些不必要的,從而更好地與國際友人進行溝通交流。
例如,在中國,與人見面打招呼時經(jīng)常會說“飯吃過了嗎”、“去哪兒”、“今年貴庚”,等等,這是中國人見面時最傳統(tǒng)的問候語。但是如果在國外,你見面打招呼時說:“How old are you?”人家會覺得你非常不禮貌,冒犯了人家的隱私。在國外,與熟人打招呼,可以直接用“Hello”或者“Hi”,與陌生人打招呼,可以使用“Nice to meet you”等,這些是國外的禮貌用語。
跨文化思想教學的重要性不僅體現(xiàn)在溝通交流中,很多情況下,還體現(xiàn)在英語試卷中的常識判斷上,因此,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將跨文化思想滲入其中至關重要。
二、在英語教學中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就如上述霍夫斯坦特所說的,環(huán)境影響人的心理,所以,如果在平時的學習中就能感知國外的文化氛圍,對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思想是相當有益的。那么,怎樣才能營造這種文化氛圍呢?教師可以在教室里擺上一些國外原版的書籍與雜志供學生課外閱讀,這不僅能夠提高他們對國外文化的了解,還能夠擴大學生的單詞量與知識面。除了擺放書籍外,還可以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極使用英語進行交流。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一些國外的影片,更直觀地將國外的一些文化特點傳輸給學生。
三、將跨文化思想滲入高中英語教學的具體形式
1.感知國外文化的特點與標志
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時,可以適當講一些國外的具體標志建筑與人物,也可以將國外的標志與中國的標志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幫助學生感知文化的差異。例如,教師可以將中國偉大的作家魯迅與法國的莫泊桑進行比較,也可以將中國的故宮與法國的凡爾賽宮進行比較,幫助學生在比較中找出文化差異形成的原因。
2.探討單詞的深刻含義
英語單詞與漢語詞語一樣,都是經(jīng)歷了長久變化而形成的,英語主要來源于盎格魯——撒克遜語,是一種日耳曼的方言,而如今使用的英語中,還包括了許多對其他語言的吸收及新造語,如包括一些拉丁語。但是,英語單詞的組成并不是無跡可尋,它具有一定的內(nèi)在含義與組成規(guī)律。英語單詞的內(nèi)在含義在很多情況下與中文相差甚遠,這個時候,就要求學生正確理解該單詞在該語境中的具體含義。比如,英語中的dog,大家都知道這個單詞的中文意思是“狗”,狗在國內(nèi)很多情況下是罵人的話,當別人說你是“l(fā)ucky dog”時,你可否愿意?其實在國外,“l(fā)ucky dog”是夸你幸運的意思。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這個單詞的具體含義,很多情況下會分不清別人是在夸獎你,還是在辱罵你。又比如,國內(nèi)可以將兒子稱作為“犬子”,但是如果你用“dogson”表述,國外的人會摸不著頭腦,不了解你想要表述的具體含義。
3.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差異
在日常生活中,國內(nèi)與國外的差異也是相當顯著的,它體現(xiàn)在方方面面,比如見面時的招呼用語,對人的稱呼、稱謂,對人表示關心時所使用的方式,等等。如國外友人見面聊天時,基本上不會有很多的寒暄問候。他們的聊天,在一般情況下,都會直入主題,在國內(nèi),則反之。又比如在稱謂上,國內(nèi)親戚的名稱很多,姑姑、嬸嬸、姨媽,等等,這些在國外都被稱為“aunt”,而叔叔、舅舅、姑父等都被稱為“uncle”。而表示關心的方式,差別更大,國外特別注重隱私,所以即使是關心,也不能問人家的年齡、婚姻狀況、宗教與工作等,這些問題在國內(nèi),其實可謂是司空見慣。
四、拓寬學生進行跨文化交流的途徑
當前多數(shù)高中所聘用的英語教師主要是中國人,而國人即使教學水平再高,也很難通過自身體現(xiàn)出文化的差異。因此,每個學校都可以聘用一些國外的英語教師對學生進行教學,這樣學生可以通過教師所傳遞的氣息而感知文化的差異。除此之外,學校還應該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種跨文化交流的活動,幫助學生在活動中得到啟發(fā)。
五、結(jié)語
時代的發(fā)展需要學生擁有良好的英語交際能力,而要提高英語交際能力,就要對國外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本文對跨文化教學的重要性、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以及跨文化教學的具體形式與途徑加以論述,希望通過這些論述,提高高中英語教師對跨文化教學的重視,從而推動高中英語教學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方寶軍.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教育素質(zhì)[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03.
篇3
[關鍵詞]跨國酒店;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工作群體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4)4-0087-03
隨著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跨國酒店在各國市場的開拓,極大地推動了跨國酒店的成長,但是在發(fā)展過程中,也存在著很多管理的問題,尤其是跨國酒店(集團)與東道國的文化差異,使酒店的經(jīng)營不但贏來更多機會同時也面臨著更多挑戰(zhàn),其中包括對多元文化群體的管理。對多元文化工作群體的管理,歸根結(jié)底就是在了解多元文化差異性的前提下對人的管理。本文探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對工作群體的影響分析,為跨國酒店中多元文化工作群體的有效管理提出個人見解。
1 跨國酒店
跨國酒店(集團)是連鎖的酒店,它在本國或者世界各地擁有、經(jīng)營、管理的兩家或者兩家以上的酒店,使用統(tǒng)一的經(jīng)營管理和服務質(zhì)量的標準聯(lián)合經(jīng)營所形成的經(jīng)營方面的聯(lián)合體,國內(nèi)外跨國酒店的合作聯(lián)盟發(fā)展存在著以下幾種方式:一是連鎖性質(zhì)的飯店物業(yè)投資和經(jīng)營管理;二是連鎖性質(zhì)的酒店管理;三是上述兩者的融合;四是一些綜合性旅游飯店集團或者是旅游企業(yè)集團;五是飯店在營銷管理上自愿進行聯(lián)合的等。比如美國豪斯萬豪集團、美國萬豪國際集團等,都是跨國酒店。
2 多元文化的界定
隨著全球文化(物質(zhì)和精神)層面的同質(zhì)性在不斷地增加,對文化的差異堅持可能也在相對增加,多元文化暴露出其中的不足,它和跨國企業(yè)的利益、狹隘的族群及民族主義相互掛鉤,使其容易成為管理的空洞的形式與口號,應化解其中的矛盾,盡可能地超越它的局限性。不同質(zhì)的文化經(jīng)常會表現(xiàn)出一些錯綜復雜的局面,多元文化又被稱之為交叉性文化管理,主要涉及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事進行管理,因此,多元文化條件下如何去克服異質(zhì)的文化沖突,那么就需要進行有效的管理,其目的在不同的文化氛圍當中,能夠設計一些切實可行的管理方法,最合理的企業(yè)資源,然后最大程度地去利用企業(yè)人力資源,從而更快的提高企業(yè)的綜合價值??鐕频杲?jīng)營的跨國文化沖突就表現(xiàn)出一些非線性的特征,比如在心理、情感和思想觀念上,都滲進了一些員工激勵、領導職權(quán)和人力資源的相關決策等。
3 多元文化工作群體
多元文化工作群體由主體、客體、媒介三部分組成:
多元文化工作群體的主體是工作群體的每一個成員,包括管理人員和普通員工,其主體就是人。
多種文化背景是多元文化工作群體構(gòu)成的客體,根據(jù)文化的性質(zhì)差異可以將文化分為管理文化、歷史文化和制度文化。根據(jù)地域差別又可以分為母國傳統(tǒng)文化和地方民族文化等。
多元文化工作群體的媒介包括語言文字、行為方式、溝通手段等。
4 多元文化對工作群體的影響
4.1 跨國酒店多元文化對工作群體的消極影響
4.1.1 文化差異是工作群體管理的最大障礙
跨國酒店(集團)工作群體成員的不同文化背景成為影響管理效果的重要原因。文化差異會造成文化沖突,所謂的文化沖突是指不同形態(tài)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間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的過程,它既包括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觀念不同而產(chǎn)生的沖突,又包括在一個群體內(nèi)部由于成員分屬不同文化、教育、權(quán)力背景的階層而產(chǎn)生的沖突。如果對廣泛存在于多元文化工作群體中的種族優(yōu)越感不恰當?shù)剡\用管理習慣,對不同的感性認識、溝通誤會、文化態(tài)度差異等缺乏有效管理,就會造成工作群體市場機會的損失和組織的低效。在工作群體中,管理者面對的是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成員。他們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及行為準則,有著不同的需要、期望和工作動機,因而在工作中有著不同的行為規(guī)范和行為表現(xiàn),從而增加了工作中意義的不明確性和復雜性,增加了管理工作的復雜性和難度。
4.1.2 多元文化會造成溝通不暢
多元文化會造成工作群體內(nèi)部成員溝通不暢,運行效率低下。在橫向溝通方面,由于跨國酒店集團東道國與集團總部的地域空間距離,及不同地域帶來不同的文化背景而變得更加困難;在縱向溝通方面,也由于層級較多而增加了信息在傳遞過程中被過濾的可能性,加之不同文化背景成員間對同一命令的理解也不同,易造成信息在傳遞過程中不對稱或失真而導致溝通不暢,也造成工作群體運行的低效率。
4.1.3 損害工作群體決策有效性
首先,多元文化對工作群體的影響較為直觀地表現(xiàn)為工作群體每個成員對于目標的發(fā)展、工作價值、經(jīng)營理念等會產(chǎn)生各不相同的期望,在理解整個工作群體的戰(zhàn)略目標或工作群體的經(jīng)營理念及價值取向時,各個成員會以其本身成長的文化環(huán)境、教育背景、價值觀等,對工作群體做出有差異甚至是誤導性質(zhì)的期望評價。這些迥異的甚至是錯誤的期望與評價必然會導致其對整個工作群體的工作目標和經(jīng)營理念的誤解。
其次,由于工作群體成員特別是管理人員,往往由于有著不同的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標準等,對同一事物可能存在不同的觀點和主張,因此在決策時或貫徹執(zhí)行決策時,會持己見,從自己的立場和角度分析及解決問題,導致難以達成統(tǒng)一意見的決策,或在實施決策過程中持不一致的原則和方法,這樣也會導致決策制定遲緩,浪費精力與時間,預定的決策目標也較難地去實現(xiàn)。
4.2 多元文化對跨國酒店工作群體的積極影響
跨國酒店的多元文化對工作群體的影響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如在資源獲取方面,可促使酒店工作群體從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中聘用成員充實當?shù)毓ぷ魅后w人力資源的能力;系統(tǒng)靈活方面,提高了酒店工作群體在面臨多種需求和環(huán)境變化時的靈活應變能力;解決問題方面,可以更廣闊的視角范圍和更嚴格的分析提高酒店工作群體制定決策的能力;在創(chuàng)造性方面,視角的多樣性和減少一致性的要求可以提高酒店工作群體的創(chuàng)造力。
對于跨國酒店的工作群體的成員來講,多元文化具有如下積極影響:
4.2.1 提高決策的科學性
多元文化帶來的文化差異和沖突的存在使得酒店企業(yè)工作群體在進行決策時,通過成員間的持續(xù)爭論和廣泛交流,形成群體智慧,產(chǎn)生更多可供選擇的方案,形成網(wǎng)絡性決策思路,從而對某一問題的把握和認識更加全面深刻。同時,由于對決策制定的廣泛參與,成員對形成的決策方案達成了一致的理解,從而可以提高決策的執(zhí)行水平。
4.2.2 提高工作群體的競爭力
多元文化帶來的文化差異和沖突雖然使工作群體的工作面臨一系列的挑戰(zhàn)和考驗,但更為其帶來了優(yōu)勢。一方面,酒店工作群體中的多元文化帶來的文化差異和沖突使管理者意識到不同國家、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懂得其重要意義,自覺地進行角色轉(zhuǎn)換,更恰當?shù)乩斫猱惖亍惏钕M的需求,制定出針對本工作群體目標市場的具鮮明區(qū)域特點的戰(zhàn)略,提高工作群體在當?shù)氐氖袌龈偁幜?。另一方面,多元文化使不同民族、不同國籍的成員在溝通交流中觀點與認識互補,不斷改進管理與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能力。
4.2.3 實現(xiàn)企業(yè)價值觀的整合,促進文化的交流融合
文化的摩擦與融合總是相伴而生的,貫穿于酒店多元文化工作群體發(fā)展過程的始終,在群體內(nèi)部通過彼此間的交流、溝通、交往和學習,取長補短,逐漸認可、接受對方文化,從而促進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價值觀是企業(yè)文化發(fā)展的核心,直接決定了企業(yè)其他層面的文化,在多元文化企業(yè)中,價值觀如果沒有整合好,就會導致管理問題的出現(xiàn)。因此,企業(yè)價值觀的整合,其他問題的文化摩擦就會得到快速的解決。
多元文化的整合與重塑可以立足于時代的發(fā)展,并賦予全新的內(nèi)容,同時各個部門還需要積極地進行倡導學習,不斷地通過批評和信息的反饋,才能達到企業(yè)價值觀的相互認同。多元文化可以大力弘揚企業(yè)的創(chuàng)新精神,真正引導企業(yè)員工沖出更高層的文化融合,找到文化的契合點,發(fā)揮企業(yè)多元文化的優(yōu)勢,真正實現(xiàn)企業(yè)價值觀的整合。
4.2.4 利用多元文化獲得競爭優(yōu)勢
不同文化相遇,當一文化中的某種有用的價值為另一文化所不具備時,這種有用的文化價值就必然會被另一文化所汲取、融合、利用和發(fā)揮。當不同個性的文化相處時,文化因子必然會互相吸引、溶化、調(diào)和以致發(fā)生從形式到內(nèi)容的變化,并逐步統(tǒng)合為一種新型文化。新的文化體系具有新的內(nèi)容、性質(zhì)和功能,產(chǎn)生競爭優(yōu)勢。因此,多元文化帶來文化沖突的同時也能夠為跨國酒店工作群體帶來多樣性優(yōu)勢。
5 對跨國酒店多元文化工作群體管理策略
跨國酒店(集團)多元文化群體管理策略的要旨在于,管理者能夠非常有效地了解所要管理的文化群體的文化根基,以及在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群體成員的生活背景和文化差異。在實施管理過程中,在了解文化根基的基礎上,正視多元文化帶來的文化差異和沖突,以便于酒店企業(yè)管理者有針對性利用制度來激勵和約束多元文化工作群體成員,在管理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1 識別文化差異,發(fā)展文化認同
跨國酒店在擴張過程中,應該對原有的文化進行全面分析、整理,在對各種文化差異充分尊重的基礎上逐漸磨合并形成企業(yè)的文化認同,最終形成酒店多元文化工作群體共享的文化。多元文化工作群體的發(fā)展有賴于各層次管理人員與員工的理解與溝通。
首先,要理解各自本身的文化。理解自身文化能夠促使自我意識的形成,這種自我意識是交往中識別與其他文化異同的不可或缺的參照系統(tǒng)。
其次,要理解他文化。理解他文化,有一個“文化移情”的過程,一方面要擺脫本土文化的約束,以他文化為參照系統(tǒng)審視本土文化;另一方面以客觀立場對待他文化。這樣,在酒店多元文化工作群體中形成集中各文化優(yōu)勢的、自成一體的企業(yè)成員共享的文化成果。
5.2 開展多元文化培訓
在多元文化工作群體中開展多元文化培訓的內(nèi)容可包括:地異質(zhì)文化的敏感訓練、語言學習、沖突的溝通處理等。且須明確培訓目標,使成員審視自我在不同文化背景成員心目中的表現(xiàn)形象,梳理管理的具體行為規(guī)范,打破不同文化背景成員心中的文化障礙,強化合作與聯(lián)系。培訓形成可靈活多樣,可將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員集合起來開展座談與討論、演講與報告、示范演練、重復性技能比賽等。
5.3 實施管理本土化戰(zhàn)略
本土化有兩層意義:一是多元文化工作群體在逐步消除文化摩擦的過程中培養(yǎng)自己對當?shù)匚幕倪m應性;二是多元文化工作群體以其特有的異域文化影響所在地的文化環(huán)境,顯示一個組織對多元文化的巨大包容能力,以此吸引優(yōu)秀的人才,增強多元文化工作群體的競爭力。
科學的跨國酒店多元文化工作群體管理體系的建立,應當是與群體的本土化進程一致的。本土化進程并非一味迎合所在地通用的管理風格,而是在堅持原企業(yè)多元文化工作群體管理原則的基礎上對當?shù)爻蓡T思維方式的理解及對他們某些習慣的尊重。盡可能地聘用本地成員及本地管理人員,這樣可以很好地避免多元文化帶來的沖突,優(yōu)化了人才配置,使業(yè)務更加順利開展。
管理本土化使更多的跨國酒店企業(yè)意識到對于在異地經(jīng)營、投資及管理取得成功的重要性。
5.4 文化滲透策略
文化滲透策略是一個需要長時間觀察和培育的過程。由于跨國酒店多元文化工作群體母國文化和所在地文化的巨大差異,多元文化工作群體并不可能在短時間內(nèi)迫使當?shù)爻蓡T服從母國的管理模式。而可行的方式是用母國的文化對子文化工作群體的當?shù)爻蓡T進行逐步、漸進的文化滲透,使母國文化不斷深入人心,使工作群體所在地成員逐漸適應這種母國文化并慢慢地成為該文化的執(zhí)行者或維護者。文化滲透成功,通常會為工作群體帶來的利益是巨大和持續(xù)的。
5.5 借助第三方文化策略
跨國酒店集團多元文化工作群體在其他國家和地區(qū)進行活動時,由于其母國文化和工作群體所在地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而酒店集團也無法在短時間內(nèi)完全適應由這種文化差異形成的完全不同于母國的管理環(huán)境,此時,多元文化工作群體所采用的管理策略通常是借助比較中性的、與母國文化已達成一定程度共識的第三方文化,對設在工作群體所在地的子文化群體進行控制管理。采用這種策略可以避免母國文化與當?shù)匚幕l(fā)生直接沖突,也可避免資金的浪費。
6 結(jié) 論
企業(yè)的發(fā)展離不開文化,沒有文化的企業(yè)就好像是沒有靈魂的軀體,沒有真正的生命力,沒有文化的企業(yè)雖然可以成長,但是沒有先進文化的企業(yè)是無法實現(xiàn)企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企業(yè)文化是企業(yè)發(fā)展的推動力和新型的生產(chǎn)力,是構(gòu)成企業(yè)核心競爭力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保持適度沖突水平的工作群體中,能喚起必要的工作群體變革,使工作群體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提高工作群體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和工作績效。
文化是一種無形的力量,跨國酒店集團的管理人員要學會把文化差異作為工作群體的一種優(yōu)勢加以利用,正視不同文化所帶來的及這種差異對管理的影響,選擇符合工作群體自身特點、適合工作群體發(fā)展的管理模式,從而使不同的文化達到最佳的結(jié)合,使工作群體獲得更強的競爭力及活力。
參考文獻:
[1]賴辛格·托納.旅游跨文化行為研究[M].朱路平,譯.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2]李剛.跨國酒店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問題與展望[J].河南機電專科學校學報,2010(1).
[3]劉中艷.旅游飯店集團化跨文化管理戰(zhàn)略[J].集團研究,2003(8).
篇4
2001年10月經(jīng)過18個月的談判,阿爾卡特在支付了3.12億美元的現(xiàn)金后擁有新成立的上海貝爾阿爾卡特有限公司50%+1股的股份;
2003年11月21日 中國香港 雅虎以純現(xiàn)金方式收購香港3721網(wǎng)絡軟件技術(shù)有限公司的股份,并與北京3721科技有限公司結(jié)成技術(shù)同盟;
2003年12月5日德隆旗下的沈陽合金投資有限公司提示性公告,稱該公司獨資收購美國MURRAY集團全部資產(chǎn)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已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批準;
同月11日 全球最大的化妝品集團巴黎歐萊雅在巴黎和北京同時宣布歐萊雅正式收購中國護膚品牌小護士;
2004年1月29日 TCL國際與全球“彩電之父”法國湯姆遜完成跨國購并之旅……
一時間,中外企業(yè)間的購并市場風起云涌。
購并有成功就會有失敗。據(jù)調(diào)查,全球過去20幾年中有65%的購并是以失敗告終,其中有85%的CEO承認管理風格和公司文化差異是造成購并失敗的主要原因。而中外企業(yè)在購并以及之后的整合過程中發(fā)現(xiàn)企業(yè)文化上的差異是順利實現(xiàn)購并目標最大的、也是天然的障礙。
思維方式的不同
國內(nèi)企業(yè)華立集團在收購了美國飛利浦公司的全球研發(fā)中心后成立了新的項目小組,負責人是名外國專家。為了表示對項目的關注,華立董事局總裁汪力成每天打電話向他詢問項目的進程,同這名外國專家進行溝通。可是一個星期之后,這名專家卻提出了辭呈,理由是沒有得到信任。這就是雙方認識上的差異:在國內(nèi)企業(yè)中,最高管理者每日的溝通是賞識的表示,但在國外卻被理解成不信任。
所以企業(yè)在購并整合中不能忽視雙方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的不同。意識決定行為,意識上的差異導致雙方在同一問題上認識的不同,最終導致整合“事倍功半”,雙方陷入互相指責的境地。
治理理念的差異
受傳統(tǒng)價值理念的影響,中國企業(yè)在員工治理上更注重以“情”治人:一張龐大的關系網(wǎng)維系著企業(yè)的運轉(zhuǎn),公司規(guī)章制度在制定時更多的考慮感性因素,以“情”治人是企業(yè)的一大特色;而以美國企業(yè)為代表的國外企業(yè)則更注重“法”治:公司的規(guī)章制度是最根本的。在員工治理上,理性因素占絕對統(tǒng)治地位。因此,在企業(yè)購并后的整合中,情治與法治產(chǎn)生了激烈的沖突,無論是走出去的企業(yè)還是引進來的企業(yè)都面臨這個問題。
曾有國外企業(yè)A收購了國內(nèi)企業(yè)B,之后在整合中出于精簡機構(gòu)的需要將取消原企業(yè)的副經(jīng)理一職。消息一傳出,這些副經(jīng)理們紛紛動用各種關系進行游說,甚至威脅將帶走一部分業(yè)務骨干。最終購并方?jīng)]有妥協(xié),堅決裁掉了這幾名副經(jīng)理。但是在之后新企業(yè)的運行中卻發(fā)現(xiàn)員工“遵規(guī)守紀”意識加強了,但是工作效率卻沒有達到預期目標,企業(yè)缺乏原有的凝聚力。究其原因發(fā)現(xiàn)是新企業(yè)的做法讓中國的員工覺得人人自危,而在國外員工看來裁員卻是剩余員工動力的源泉。這就是企業(yè)在購并后整合中碰到的治理理念差異帶來的問題。
主動與被動的矛盾
不論是原先企業(yè)內(nèi)部整合還是國內(nèi)企業(yè)之間的購并整合都存在員工主動性與被動性的矛盾,但是在跨國購并整合中這一矛盾更加尖銳:習慣“上傳下達”工作方式的國內(nèi)企業(yè)員工的思維方式已被固化,他們認為只要執(zhí)行上級的指令就是盡職——“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觀念讓他們習慣于被動的工作方式;但在國外企業(yè)中,員工更習慣于主動的工作方式:他們會將個人的觀點溶入日常工作指令中,追求個人目標與企業(yè)目標的最佳結(jié)合點。這種工作方式上的差異導致在跨國購并整合中出現(xiàn)了中方領導常發(fā)出“外國員工不好管理”的感嘆,而外方管理者卻認為“中方的員工沒有個性,創(chuàng)新意識不強”的問題。
實現(xiàn)“文化整合”
如何解決整合中文化差異形成的障礙呢?
在跨國購并整合中,走出國門的海爾的成功經(jīng)驗對后來者應該有重要的意義:立志進入世界500強的海爾通過購并、獨資進入了美國、日本、歐盟等發(fā)育健全的市場,和東南亞一些市場化程度比較低的國家,如果單純照般照抄青島海爾的成功經(jīng)驗成本太高,而完全按照當?shù)氐牧晳T辦事又會為企業(yè)經(jīng)營帶來巨大的風險,海爾的解決方法是:在輸出資本的同時輸出文化——將青島海爾的先進積極企業(yè)文化與當?shù)靥赜械奈幕滋N相結(jié)合,吸其精華,去其糟粕,實現(xiàn)“文化整合”,創(chuàng)造出新的適合企業(yè)生存發(fā)展的文化土壤。
以一個美國海爾子公司為例:為了將中美兩種文化的沖突降到最低,海爾在海外的企業(yè)都是雇傭當?shù)氐膯T工,任命當?shù)氐墓芾砣藛T。在激勵員工制度上,青島海爾的做法是將干好和干不好的員工的名單一起公布,但是在美國就不行了,當?shù)氐膯T工不同意。怎么辦呢?最后子公司的管理者想出了一個方法:采用玩具熊和玩具豬——干好的得到玩具熊,干不好的得到玩具豬。這樣既體現(xiàn)了海爾“賞罰分明”的特點又得到當?shù)貑T工的支持,順利解決了中美兩種文化的沖突。
反面教材則是肯得基“兩進”香港市場的例子:肯得基很早就對香港市場虎視眈眈了,在它第一次進入香港時,完全照搬自己在西方的做法,沒有注意到香港人的飲食習慣與東方傳統(tǒng)飲食是一致的——排斥非常油膩的食品,所以肯得基進軍香港市場的第一次行動以失敗告終。到了第二次進軍香港的時候,肯得基對自己的食品做了改變:在保持肯得基全球同一形象的前提下,結(jié)合香港人的口味開發(fā)香港肯得基的特色食品,讓肯得基真正走進人們的日常飲食中??梢钥闯鲈诘诙芜M軍香港時常的時候,肯得基改變的不僅僅是食譜,而且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適合香港人的經(jīng)營方式,實現(xiàn)了兩種文化的融合。
從海爾和肯得基的例子我們認識到文化的差異是企業(yè)購并整合的天然障礙,實現(xiàn)文化融合對企業(yè)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篇5
關鍵詞:性別差異;語音語調(diào);詞匯;句法
一、引言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女權(quán)運動如火如荼,她們強烈要求女性在政治、經(jīng)濟、社會生活中應享有平等權(quán)利,并認為語言中存在大量歧視女性的現(xiàn)象。由此,自六十年代中期起,語言學家們開始對語言和性別問題進行系統(tǒng)研究,并將語言研究與更普遍的社會生活規(guī)則和象征體系聯(lián)系起來,描繪婦女生活中的語言和婦女的語言現(xiàn)象,注重先前語言研究中所忽略的問題:即語言產(chǎn)生及運用中的性別因素,語言和性別的內(nèi)在關系。短短幾年內(nèi),美國就同時有三本系統(tǒng)論述英語性別差異的專著問世(Thorne &Henley 1975;Key 1975; Bodine 1977:104)。來自不同學術(shù)背景的研究者,試圖找出造成各種差異的潛在原因(Thorne &Henley1975;Kramer 1975;Platt &Platt 1975;Esposito 1979;Spender 1980;Finegan 1987)。社會語言學所考察的性別差異現(xiàn)象,主要是因為社會結(jié)構(gòu)、文化傳統(tǒng)、語用心理等因素引起的“社會性別”現(xiàn)象(Rubin& Nelson 1983;Sachs 1975;Kuwabara et al 1984)。目前,男女性別差異研究已成為社會語言學研究中最核心內(nèi)容之一。
二、女性語言特點
女性語言的特點可以從音韻、詞匯及句法這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第一、語音語調(diào)上,女性在語言上發(fā)音更加標準。語言學家Trugill(1972)的研究表明,大部分男性把詞尾ing發(fā)為不標準的前鼻音|in|,而女性發(fā)后鼻音|i|的機會較男性多得多。因而可以體現(xiàn)女性的發(fā)音比男性標準。Edelsky(1979)采用征詢法,發(fā)現(xiàn)當采訪者為女性時,女子使用升調(diào)的機會要比男性多的多?;卮饐栴}時,也經(jīng)常用帶有疑問、征詢的升調(diào),而男性一般用語氣堅決、肯定的降調(diào)來回答。Lakoff(1973)認為,上述調(diào)型反映出女子英語語氣猶豫不決、體貼尊重對方的心理特征。
第二、詞匯選擇上,首先,女性經(jīng)常使用一些夸張意味的形容詞。如“adorable,divine,gorgeous,charming”等形容詞,而男性則比較少用。表達同樣心情,女性會說“What a devine idea!”而男性則會說“What a terrific idea”;其次,女性多使用感彩強烈的副詞。許多研究表明,女性在語言中頻繁地使用如so,such,quite,terribly,vastly等副詞。與男性慣用詞相比,上述詞顯得軟弱無力,沒有實在意義。再次,女性擅長使用一些顏色詞。Thorne &Henley(1975)在綜述色彩詞語研究時聲稱,女子不但在色彩辨認方面優(yōu)于男子,就是在色彩描述方面的準確率也高于男子。根據(jù)Lakeoff(1973)的研究結(jié)果,使用有些詞幾乎成了女性的專利。如比起男性,女性更擅長準確描繪色彩,更常用一些少見的顏色詞匯。人們認為,女性所用顏色詞比男性準確是由于她們對美的外在形式感受較男性深刻。最后,女子的語言較男子優(yōu)雅、含蓄并更善于使用委婉語,她們很少使用damn,shit等這些粗俗的詛咒語。總的來說,女性用詞往往比男性用詞禮貌、委婉。Lakeoff(1973)認為,Oh dear!是女性語言,Shit!則為男性用語。
第三、句法選擇上,首先,女性常用Kind of和sort of等模糊詞使自己的話顯得不那么武斷。如It’s kind of hot in here,I’d sort of like to see that movie等。女性使用這類語氣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女性缺乏自信、優(yōu)柔寡斷的性格特征。其次,女性擅長使用強烈夸張的句型以加強感情效果。Reik(1954)、Traugott(1980)以及Wardhaugh(1972)都注意到,女性不但喜歡使用象darling,divine之類的形容詞,她們也善于在話語中采用如 I nearly fainted!How tremendously interesting!這樣一些帶有典型女子特征的句式表達。再次,使用禮貌委婉的句法形式。美國著名語言學家萊考夫(1973:56)曾經(jīng)說過:女子的話語,要比男子的聽上去“客氣的多”。對于請求,女性常用禮貌客氣的說法如“Would you please open the window?”“Do you mind if I open the window?”等。最后,女性比男性還更加頻繁地使用反意疑問句。如對于“He’s a nice guy.”女性往往會加上反意問句“He’s a nice guy,isn’t he?”反意問句的使用從一個角度反映出女性對自己觀點的不確定、不自信。女性言語中反意疑問句的大量使用,又一次證明了Lakoff(1973)的“女性語言壓制女性自我”的觀點。
三、性別差異的根源
隨著研究的深入,社會語言學家開始致力于探討語言性別差異的根本原因,力圖在更高層次上把握性別差異與社會心理之間的關系。這里僅借用兩種理論來分析語言性別差異形成的原因。
(一)“男性支配論”
上世紀70年代,Lakoff(1973)認為,男女之間因性別引發(fā)的一些語言差異,實際上是現(xiàn)實生活中男女不平等現(xiàn)象在語言使用中的具體反映。Thorne& Henley(1975)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更加確定了“男性支配論”對于語言性別差異現(xiàn)象形成的影響。男性在社會上處于較高的社會地位,所以他們在話語中呈現(xiàn)出權(quán)勢的風格。反過來,語言性別差異又加強了男性在社會中的統(tǒng)治地位。
(二)“文化差異觀”
Ray Birdwhistell(1971)認為,男女在身體語言方面的差異變體實際上是其生物性區(qū)別特征的文化解釋表征。語言學Maltz(1982)等人的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孩提時就形成了不同的活動群體,他們有著不同的行為方式。女孩常在室內(nèi)活動,男孩則喜歡戶外活動。這種差異使男孩女孩意識到自己的性別身份,他們用與自身性別相符的行為來體現(xiàn)自己在同性群體中的歸屬性,這樣便形成了獨特的社會亞文化群體。以Trudgill(1972)為代表的一批社會語言學家從男性特殊心理的角度出發(fā),說明男性語言中隱含著一種隱性尊嚴,這與男性對自身作為一個獨特群體的意識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拔幕町愑^”認為男女交流不僅是跨性別交流,更是一種跨文化交流。其本質(zhì)是統(tǒng)治和權(quán)威的體現(xiàn),與解釋性別差異毫無關系。盡管結(jié)果是男性統(tǒng)治,但這是文化差異造成的,男性并沒有企圖去統(tǒng)治。解釋男女語言差異,而不對任何一方加以譴責。
四、結(jié)語
作為一種符號系統(tǒng)與社會現(xiàn)象,語言是人類思想的載體、思維工具和交際工具,不可避免的反映出社會的價值觀念、宗教觀念、人們的思維方式、態(tài)度和看待世界的眼光,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側(cè)面,從而為人們研究語言提供了不同角度和方法。語言的變化和發(fā)展是和社會問題緊密相連的。在不同語言、不同文化中,言語的性別差異的反映各異。造成言語性別差異和語言性別歧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生理、心理原因和社會原因,但根本原因在于社會。語言性別差異從客觀上表現(xiàn)了女性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的次要地位。我們要意識到差異的客觀存在并理解產(chǎn)生根源,也要正視其存在現(xiàn)實。語言是歷史發(fā)展長期積淀的結(jié)果,短期之內(nèi)這種現(xiàn)象不會有很大改觀。只有深刻了解兩性在心理及語言表達方面的差異才能更好地進行交流和溝通。
參考文獻:
1、Barrie & Henley, Nancy1975. Language and sex.Rowley,Mass:Newbury.
2、Birdwhistell, R. 1971. Kinesics and
context.Philadelphia,P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3、Edelsky,Carole 979.Question intonation and sex roles.Languagein Society,8:15-32.
4、Esposito,A.1979.Sex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conversation.Language and speech,22:213-220.
5、Kramer, Cheris 1975. Women’sspeech:separate but unequal? Language and sex.Rowley,Mass:Newbury.
6、Kuwabara.H.et al 1984. Language and speech.27:135-145.
7、Lakoff,Robin 1973.Language and woman’s place.Language in Society,2:45-79.
8、Maltz,Danil N.& Borker.A cultural Approach to Male/Female Miscommunication.Language and Social Ident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9、Rubin& Nelson.1983. Multiple determinants of a stigmatized speech style,Language and speech,26:273-290.
10、Sachs,J.1975.Language and speech:difference and dominance.Rowley,Mass.:Newbury.
11、Spender,D.1980.Man made language.London:Routledge&Kegan.
12、Trugill, Peter 1972.Sex, co-vert prestige,and linguistic change in urban British English of Norwich,Language and speech.
13、張宜波,劉秀麗.女權(quán)運動與英語詞匯的發(fā)展兼議英語中的性別歧視[J].石油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1).
14、陳曉蘭.女性主義語言研究與文本分析[J].國外文學(季刊),1999(2).
篇6
>> 中西方文化思維差異表現(xiàn)及其成因 淺談中西方體育廣告文化的差異 中西方國家廣告的文化差異 中西方廣告的文化差異 中西方高校閱讀文化的差異及其成因研究 中西方廣告的創(chuàng)意差異 中西方廣告文化差異對廣告創(chuàng)意的影響 從中西方文化差異看跨文化廣告的傳播策略 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廣告設計的影響 中西方廣告翻譯傳播的文化差異及策略 淺析汽車廣告語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從廣告語言中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中西方文化差異及其翻譯 中西方建筑裝飾文化差異及其表現(xiàn) 中西方婚姻文化差異及其原因探究 從中西方情人節(jié)看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中西方課堂文化差異及其對口語教學方法的影響 淺談中西方婚禮習俗及其體現(xiàn)的文化差異 中西方文化差異及其在閱讀中的應用 中西方文化中“謙虛”的不同內(nèi)涵及其成因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藝術(shù) > 中西方廣告文化的差異及其成因 中西方廣告文化的差異及其成因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孫豐國")
申明:本網(wǎng)站內(nèi)容僅用于學術(shù)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quán)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nèi)容。 摘 要:中西方廣告文化在外在表征上存在多種差異,中國廣告注重精確表達、動之以情、喜用傳統(tǒng)文化元素;西方廣告則表現(xiàn)為自主推理、寓教于樂、善于藝術(shù)化的表達。中西方在社會文化背景、社會經(jīng)濟環(huán)境、公眾文化層次、廣告發(fā)展階段等方面的不同是其廣告文化差異形成的內(nèi)在原因。把握中西方文化廣告的差異,并科學理解其成因是高效跨文化廣告?zhèn)鞑サ男枰?關鍵詞:中西方廣告;廣告文化;跨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F71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5)11-0136-03
任何廣告的目標消費者和交流對象都是社會人,受經(jīng)濟、文化、受教育程度、風俗等因素的影響,不同社會群體對廣告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興趣點也不一樣。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和品牌國際化趨勢的增強,廣告所面對的受眾范圍進一步擴大,這種背景下,對中西方廣告的對比研究越顯重要,認識中西方廣告差異及其產(chǎn)生的根源,不僅是相互借鑒、相互學習的需要,更是市場拓展、跨國傳播的要求。
一、中西方廣告差異的外在表現(xiàn)
(一)致敬傳統(tǒng)與面向未來
中國廣告創(chuàng)作者熱衷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運用,比如廣告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書法、水墨、剪紙、唐詩宋詞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其豐富的內(nèi)涵,深厚的底蘊,獨特的魅力,成為當代中國廣告作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chuàng)作源泉。一方面,中華民族在歷史進程中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造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文化是其它大多數(shù)國家不可比擬的,中國廣告創(chuàng)作具備這樣的先天條件。同時,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僅帶給中國人強烈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而且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也越來越受到世界人民的關注和推崇,運用傳統(tǒng)文化元素對于提升品牌形象和獲得受眾認可大有幫助。
崇尚科學、勇于冒險、富于幻想和批判精神的民族個性決定西方廣告更傾向于面向未來的表現(xiàn),科幻、UFO、外星人等常常會成為西方廣告信息傳播的載體,這在以青年人為受眾的產(chǎn)品上表現(xiàn)的尤為突出,這樣的廣告表現(xiàn)可以給受眾留下時尚、前衛(wèi)、炫酷的形象。
(二)精準表達與自主推理
中國廣告大都會將廣告信息說白點透,不管是為了產(chǎn)品促銷還是基于品牌形象塑造,不管是采用說明證明形態(tài)還是選擇故事情節(jié)形態(tài),總是會相對直白精準地向受眾表達信息。因此,即使發(fā)展到今天,文字仍然是我國廣告中最重要的部分,正是因為它有直接說明和準確傳情達意的作用。而西方則講究留白式的自主推理,很多廣告都不會直接點破內(nèi)容,給受眾留下足夠的空間去體味想象。廣告中直接說明性的文字較少,甚至整支廣告沒有一句關于產(chǎn)品的文案,主要通過情節(jié)的設計、畫面鋪陳或意境的塑造,讓受眾自己去發(fā)現(xiàn)關聯(lián),推導和感悟廣告信息,進行準確解碼。
西方某語言學校的廣告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小屋里的桌子上放著一個透明的玻璃缸,一條金魚在里面悠然自在地游著。突然,一只大貓破門而入,朝金魚走了過去。廣告音樂從舒緩變?yōu)榫o張,魚缸里的金魚慌亂起來。正當貓準備撲向魚缸的時候,金魚發(fā)出了“汪汪”的狗叫聲,貓聞聲而逃。電視屏幕上呈現(xiàn)畫龍點睛的字幕:“學一門外語非常重要”。另一個則更加簡潔,一對情侶羞澀地坐在一起,女孩最終按耐不住轉(zhuǎn)身與男孩接吻,男孩卻在激吻中癱軟倒地,這一幕不僅嚇到了身邊的女孩,也驚到了電視前的觀眾,當最后的標板出現(xiàn)治療鼻塞的某產(chǎn)品時大家才恍然大悟。
(三)動之以情與寓教于樂
中國廣告凸顯了中國的內(nèi)斂文化,重情、重義、關愛他人是廣告表現(xiàn)的重要元素。動之以情是中國廣告創(chuàng)作的重要切入點,從親情、愛情、友情到鄉(xiāng)情、同情等,針對特定的受眾,附加到匹配的產(chǎn)品中,總會產(chǎn)生屢試不爽的感召效果。
近年臺灣大眾銀行推出一系列情感微電影廣告,感人至深,引起了強烈共鳴。其中《母親的勇氣篇》講述的是63歲的母親蔡英妹,第一次出國,不會英文,沒人陪伴,一個人獨自飛行3天,3個國家,3萬2千公里,歷經(jīng)波折去看望剛生產(chǎn)完的女兒的故事,讓人們?yōu)樗膱皂g、勇敢和愛而折服。當類似的廣告陸續(xù)出現(xiàn),一次又一次地沖擊受眾的情感和心靈時,人們開始堅信這是一家有情有義的銀行,而對于一家銀行而言,沒有比獲得用戶信賴更重要的事了。
相比于動之以情,西方廣告創(chuàng)作者更熱衷于寓教于樂,一貫崇尚自由開拓、喜歡標新立異的西方人不容易被感情牽絆,卻非常享受幽默帶來的愉悅。幽默風趣、詼諧逗笑,往往是西方廣告創(chuàng)意慣用的手法。在國際廣告大賽中,獲獎作品中大約三分之二包含有幽默詼諧的元素,有的甚至不惜調(diào)侃總統(tǒng)和上帝來傳播廣告信息。曾在戛納廣告節(jié)獲金獎的一則平面廣告借克林頓的緋聞推銷某種治頭痛的藥品:畫面為克林頓頭痛的表情,他的太陽穴鑲著萊溫斯基的照片,廣告語為“TYLENOL,特強效力,醫(yī)治特別頭痛的問題”。這種結(jié)合現(xiàn)實的幽默既有合理性又有趣味性,容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含沙射影與針鋒相對
對比可以直接形象的體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和特點,這一手法經(jīng)常被運用到廣告創(chuàng)意中,即使是主張和諧相處的中國,對比廣告也日益增多。但在中國市場,廣告中的對比更多是相對柔和的、間接的進行,含沙射影而非指名道姓是最主要的方式。在新蓋中蓋“一天一次,一次一片,方便又實惠”的廣告播放不久,競爭對手蓋天力通過各大媒體鄭重提示“一天三餐不能一次吃完,補鈣也是一樣,少量多次,才是科學補鈣”,廣告雖然沒有點名點姓,但是關注補鈣產(chǎn)品的消費者也會心知肚明。
西方市場中的競爭性廣告更加常見,在具體的表現(xiàn)上也更加直接、明快、奔放,他們更喜歡針鋒相對的直接攻擊。比如溫迪漢堡的廣告中,其代言人跑到麥當勞里購買了牛肉漢堡,連咬幾口都沒見牛肉,開始驚呼“牛肉在哪里”。百事可樂的廣告中,小男孩為了能拿到在雙層售貨機上部的百事可樂,不惜先購買兩瓶在下層的可口可樂來墊腳;奧迪的廣告簡單卻有震撼力,寶馬、奔馳、沃爾沃和阿爾法?羅密歐四個世界名車的圓形鑰匙扣組合成奧迪車標,傳達出它集阿爾法?羅密歐的時尚、寶馬的操控、奔馳的豪華和沃爾沃的安全于一體的信息。
(五)直接的性明示與藝術(shù)的性暗示
性以其獨有的神秘感和誘惑力,能輕松獲得受眾的注意力,廣告大師奧格威在多年的廣告實踐中,把“性”稱之為對視覺和思維最具沖擊力的三大要素之一,是廣告表現(xiàn)中吸引注意力的犀利武器。在注意力稀缺的年代,為了讓廣告信息脫穎而出,打性元素牌的中國廣告已屢見不鮮,大量與性有關、無關的產(chǎn)品都試圖以此途徑進入消費者眼簾,就像被約束多年的野性突然釋放,很多表現(xiàn)大膽又直接,諸如 “**腎寶,他好,我也好”“想知道清嘴的味道嗎?”等成為老百姓耳熟能詳?shù)膹V告詞。同時,中國大量的性表現(xiàn)手法廣告喜歡借力女色,廣告界甚至出現(xiàn)了“廣告無創(chuàng)意,美女來頂替”的現(xiàn)象[1],各種廣告中身體局部、動作誘惑等表現(xiàn)隨處可見,車展、樓展、商場“秀”等總把穿著性感、風姿百態(tài)的女性和展出的商品捆綁在一起。
西方社會在性的問題上相對于中國更加開放,但現(xiàn)在西方廣告人運用性元素進行廣告創(chuàng)作已經(jīng)超越了直接的表現(xiàn)方式,為性而性的情形在西方廣告中并不多見,大部分作品謹慎而富有技巧,講究藝術(shù)、巧妙的性暗示運用。英國某安全套廣告,畫面是一只寬大的男式皮鞋和一只小巧的女式皮涼鞋69式倒扣在一起,沒有文字說明,只有該安全套的品牌名點綴在一側(cè),十分簡潔,新穎,含蓄而不落“性教唆”的俗套,避免了對未成年人的不良影響,而目標受眾看后則心明意會。
二、中西方廣告差異的內(nèi)在成因
(一)社會文化背景的差異
不同國家的廣告創(chuàng)作人員,其本身就在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下成長和成熟,思想和行為無形之中受到固有文化和以往經(jīng)驗的影響和限制,所以不同文化區(qū)域內(nèi)廣告創(chuàng)意人員所創(chuàng)作的廣告在整體風格上會有較大的差別,而他們的廣告也往往會更適合本文化區(qū)域內(nèi)公眾的接受習慣。
中西方文化因自然環(huán)境、歷史傳統(tǒng)、發(fā)展歷程等方面的不同決定了它們之間的巨大差異。比如,中國自古以來崇尚仁、義、禮、智、信和集體主義,“重群體、輕個體”的意識非常突出,多數(shù)廣告作品帶有明顯的“民族意識”“大家庭觀念”和“鄉(xiāng)土情結(jié)”等價值傾向。喜歡營造合家團聚、喜慶溫馨的場面,常常將個體的喜好與家人、朋友或集體的價值標準密切相連。非??蓸纷院赖男Q“中國人自己的可樂”;榮威W5激情的主張“你不必擁有一輛中國車,但必須擁有一顆中國心”;“勁酒雖好,可不要貪杯”的理由是“身體是自己的,也是家人的”;麥斯威爾在中國市場的傳播也入鄉(xiāng)隨俗的變成了“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這些都無一不是群體意識的鮮明表現(xiàn)。
而西方社會更追求個人主義,注重人的個性,渴望表現(xiàn)自我,主張獨立而非依賴性[2]。深諳此道的西方廣告創(chuàng)作者很好地將這一特點反映在廣告文化中,強調(diào)自由的氛圍,更多的塑造個性、張揚自我、追求個人自由、凸顯個人價值,從而有效地迎合目標消費者的價值取向。如耐克的“Just do it”、銳步的“Fit you well”等品牌廣告都在詮釋著西方的個性價值觀。
再比如,“重和諧,持中道”是儒家的處世原則,也是我國民族的傳統(tǒng)心理?!墩撜Z?學而》中提到“禮之用,和為貴”,要達到“和”,需要每個人將實現(xiàn)社會平衡的要求作為調(diào)整個人言行的尺度,做到《論語?堯日》中所說的“允執(zhí)其中”,這就是我們長期沉淀下來的“中庸”、“中和”的價值原則和人格標準。所以,與之對應的中國廣告作品也特別重視和諧美、強調(diào)統(tǒng)一感。我們也才會看到有為競爭對手進行“廣告宣傳”的廣告主,長沙的華銀旺和超市就曾在店門口掛出橫幅――“熱烈歡迎沃爾瑪入駐雨花亭商圈”,這種大氣、寬容、友善的形象得到公眾的一致認可,自然也成功地實現(xiàn)了品牌形象的提升。
西方在特定的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中鑄就了崇力好斗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廣告中常常會表現(xiàn)強烈的征服欲和好勇尚武的冒險精神。丹麥Borsen日報的廣告以“新經(jīng)濟,新競爭規(guī)則”為訴求點,直接點出要在競爭中獲得成功,就必須閱讀Borsen日報。廣告用一組觸目驚心的圖畫演繹了“弱肉強食”的事實,比如羚羊?qū)C豹叼在口中,雄獅在羚羊的撕咬下悲慘地哀嚎[3]。這對于中國公眾來說可能過于直接和血腥,但卻能贏得西方受眾的共鳴和認同。
對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了解和把握對廣告創(chuàng)作非常重要。首先,廣告創(chuàng)作只有迎合社會文化環(huán)境和公眾文化背景才能避免因文化沖突,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負面?zhèn)鞑バЧ?其次,公眾文化背景影響他們對廣告信息的接收和解讀,迎合公眾文化背景才能實現(xiàn)廣告信息的順利傳播,與之進行有效的溝通;第三,把握公眾文化特征才能將文化有效延伸到產(chǎn)品中,成功打造品牌的核心競爭力,特別是在產(chǎn)品同質(zhì)化趨強的背景下,文化內(nèi)涵成為差異化營銷的關鍵。
(二)社會經(jīng)濟環(huán)境的差異
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不同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影響著人們的消費意識和消費觀念,馬斯洛需求層次的劃分也是以經(jīng)濟條件作為主要參照因素。在不同經(jīng)濟環(huán)境下和不同消費水平的消費者,對產(chǎn)品、品牌以及廣告的認識與需要有較大差別。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jīng)濟雖然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和西方發(fā)達國家相比,從人均角度來看還有較大的距離。據(jù)聯(lián)合國國際勞工組織的2013~2014年全球72個國家(地區(qū))月薪排行榜,中國大陸為656美元,僅為美國3263美元的五分之一?,F(xiàn)實中,很多產(chǎn)品的絕對價格,比如汽車、電子產(chǎn)品、汽油、肉類、服裝等在中西方國家的差別并不大,這就意味著西方發(fā)達國家各階層工作者所獲得的報酬與商品價格的比率要比中國高出數(shù)倍。比如,一個中等收入美國人的月薪可以買5臺iPhone 6,而在中國只能勉強買到一臺。
完全相同的一件商品,在擁有不同社會財富的消費者心目中的價值地位是不同的,對購買這種商品的動機和心態(tài)也有很大差異的。同樣是iPhone,在多數(shù)美國人眼中它只是個通訊工具,選擇時考慮的因素相對較少,而在不少中國消費者心目中卻還包含著財富、氣質(zhì)和個性魅力這些概念在里面,這種情況在中小城市表現(xiàn)的尤為明顯,即使在自身收入不支持的情況下也會購買,所以才會出現(xiàn)賣腎買蘋果手機的極端事件。
廣告是商業(yè)行為,以是否有較好的營銷效果為評價標準,而效果的形成取決于能否迎合消費者的需求和心理。公眾所處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不同意味著中西方廣告在策略、創(chuàng)意、媒體投放等方面必然會形成差異。
(三)公眾文化層次的差異
廣告要產(chǎn)生效果的首要前提是消費者看懂廣告,然后才能在自己的判斷下決定自己的購買趨向。如果消費者對廣告本身都無法理解,所謂廣告效果就成了天方夜譚。普通的廣告受眾不是企業(yè)主、不是廣告人,大部分情況下廣告對他們來說是可有可無的,他們對廣告的接受大多是無意識狀態(tài),幾乎沒有普通大眾專門去鉆研廣告。所以,廣告信息要順暢的傳播,發(fā)送者不僅僅要考慮自身的編碼工作,而且還要考慮考慮接受者的解碼能力和水平。如果接受者的解碼出現(xiàn)障礙,信息的傳播就無法順暢進行[4]。
影響受眾接受能力和解碼能力最大的因素是受教育水平。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的《2011年人類發(fā)展報告》對“世界各國成年人的平均接受正規(guī)學校教育的年限”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當中,美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成年人平均接受正規(guī)教育均超過12年,相當于大學一年級水平。而我國僅為7.5年,相當于初中二年級水平。我國的相關數(shù)據(jù)也從不同側(cè)面說明了這一問題,據(jù)“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shù)據(jù)公報”,我國每十萬人口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為8930人,不到10%,文盲(15歲以上不識字的人)卻超過4000人。
中國和西方發(fā)達國家民眾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存在較大差距,而不同的文化層次就意味著不同的信息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領悟能力。這也意味著中西方的廣告創(chuàng)作必須考慮本國受眾的文化水平,以他們的接受與理解能力為創(chuàng)作基點,形成獨具特色的各自國家受眾喜聞樂見的作品。
(四)廣告發(fā)展階段不同
西方廣告在累積了200多年的實踐經(jīng)驗和理論研究后,已進入成熟期。而中國廣告業(yè)相對起步較晚,特別是二戰(zhàn)之后的三十多年,在這個全球工業(yè)與科技突飛猛進、西方廣告業(yè)大發(fā)展的黃金階段,中國廣告業(yè)卻幾乎是空白。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廣告業(yè)是從20世紀八十年代初才起步的,至今不過三十余年。中國廣告很多理論都在借鑒西方的成果,中國廣告實踐活動還處于摸索發(fā)展階段,從業(yè)人員的專業(yè)素質(zhì)和創(chuàng)作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和完善。起步上的落后,發(fā)展階段的不同也是中西方廣告差異的一個原因。
三、結(jié) 語
中西方廣告在外在表征上有多樣化的差異,對這種差異需要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中國的廣告受眾和廣告創(chuàng)作者處于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人們的收入和消費與西方仍有較大差距,民眾的受教育程度有限,中國廣告還處于發(fā)展的初級階段。這些因素是客觀的,復雜的,相互融合在一起的,這決定了中西方廣告必然會存在差異,而且會長期存在,同時差異具有客觀性和合理性。在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產(chǎn)品和品牌會走出本土走向國際市場,跨文化廣告?zhèn)鞑⒊蔀橹型馄放频某B(tài)。當中,必須考慮當?shù)氐奈幕铜h(huán)境,考慮當?shù)厥鼙姷男畔⒔邮芴攸c以及中西方廣告的差異,從而使廣告更好地實現(xiàn)商業(yè)價值和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1] 文艷霞,文艷瓊.性表現(xiàn)手法廣告的論文探討[J].今傳媒,2012(1).
[2] 黃婷婷,王琬.傳統(tǒng)文化視野下的中西方廣告音樂差異[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2).
篇7
關鍵詞:親屬稱謂;民族文化;差異
一、引言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體現(xiàn)著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和社會文化內(nèi)容折射出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特殊內(nèi)涵。稱謂不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更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親屬稱謂系統(tǒng)。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親屬稱謂語各有不同。親屬稱謂語的研究歷來受到民俗學家、人類學家和語言學家的重視。
親屬稱謂語作為一種基本詞匯在民族語言中形成一個嚴密的相對穩(wěn)定的系統(tǒng),反映著一個民族的社會生活、文化傳統(tǒng)、民族心理等特點。中日英三國稱謂反差強烈 ,折射出各自的民族文化。漢語稱謂系統(tǒng)嚴密、分類精細、名目繁多、語義明晰 ,日語相對簡單,分類不明,而英語稱謂系統(tǒng)則體系簡單、分類粗疏、數(shù)量貧乏、語義含混。
二、中國親屬稱謂的淵遠歷史
漢民族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上古時期就有濃厚宗族和血緣觀念,奴隸時期的夏商周三朝就是以血緣及宗族制度而形成的國家 ,封建時期則進一步加深, 人倫規(guī)范的兩大倫理觀念:長幼有序、尊卑不同和親疏不同、內(nèi)外有別。《釋親?爾雅》中“父為考母為為妣。父之考為王父,父之妣為王母。 王父之考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為曾祖王母。曾祖王父之考為高祖王父,曾祖王父之妣為高祖王母。 父之世父、叔父為從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為從祖祖母……”
時至今日,現(xiàn)代中國受到西方的文化影響,許多觀念與價值觀都已有西化的傾向,但唯一不變的是親屬之間的稱謂與濃重的家族文化。
三、英日親屬關系點染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同屬東亞儒教文化圈,都具有父權(quán)家長制的“宗族”文化傳統(tǒng),而日本的文化主要由中國經(jīng)朝鮮傳入。日本素來有勇于,善于攝取外來文化的民族傳統(tǒng)。早在公元7-8世紀,它就吸取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中國隋唐文化,兼取中國儒、法、墨佛學之精華, 1868年明治維新又汲取了西方工業(yè)文明,廢除了封建幕藩體制,擺脫了殖民地危機 ,建立了近代民族國家,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在日語中,哥哥,姐夫,姐姐,嫂子都統(tǒng)稱為兄、兄さん;、さん;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則通稱為しゅうと、しゅうとめ;理の父、理の母;伯父,叔父,姑父,姨父,舅父,叔叔 一概稱為おじ;伯母,叔母,姑姑,姨娘,舅媽,嬸嬸一律稱為おば;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一概稱為いとこ。
不同于中日,英語屬于印歐語系,英語字母是源于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源于希臘字母。其分為古英語,早期英語,現(xiàn)代英語三個階段。英美人宗族觀念比較淡薄,一般對家族以外的人不會用親屬稱謂去稱呼,甚至連家族以內(nèi)的人都很少用,他們一般直呼其名。
四、中日的親屬稱謂比較
(一)中日親屬稱謂差異
1. 詞義差異。從親屬稱謂照表中可以看出:曾祖父、曾祖母、祖父、祖母、父、母、兄、弟、妹、叔父、伯父、兄弟、弟妹、外甥、夫、舅、姑、主人、伯母、嬸母,等等。在不同文化歷史背景的熏陶下,日語中的這些詞語,所指范圍已經(jīng)和漢語的有所不同。比如兄弟:漢語中的“兄弟”僅指哥哥和弟弟,兄弟還可用于平輩之間,可以用在比自己年齡小的,更可以用于對眾人講話時的謙稱,此時無輩分之分。而日語的“兄弟”不僅指哥哥和弟弟,還指姐姐和妹妹。
2. 分類法差異。漢語親屬稱謂語復雜多樣,日語則相對簡單。在漢語親屬稱謂語中需要區(qū)分直系旁系,血親姻親,宗族關源,還有父系母系,長幼輩分等等。而日語親屬稱謂襲用的是分類法,即不標明父系母系,直系旁系等階次分明的地位,只標明尊卑輩分。
3. 敬語用法差異。中國人家庭成員或親戚之間的面稱,沒有敬,謙之分,而在日本人家庭成員或親戚之間的面稱,則有敬、謙之分。
4. 詞綴使用差異。漢日親屬稱謂語在實際使用中,為表達特定情感(如親昵、厭惡),會在親屬稱謂語上加上詞綴。漢語詞綴豐富,在現(xiàn)在的漢語中,可在稱謂語的基礎上加接尾詞“兒”或接頭詞“老”“阿”“我”“咱”“小”等修飾語,如老爸、阿媽、咱妹、我祖父,小弟,小妹等。而在日語中,則使用接尾詞“ちゃん”。
(二)差異形成原因
1. 家族繼承制度的不同。中國的家族構(gòu)造是橫向擴大的包含旁系血統(tǒng)的大家族,而日本是縱向發(fā)展的以繼承人為中心直系血統(tǒng)的家族構(gòu)造。從歷史上來看,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采取“均分制繼承”。 “父系血緣”是獲得財產(chǎn)繼承權(quán)的惟一的充分必要條件。而日本的家族繼承制是以“長子單獨繼承制”為中心的。嫡系長子在家族中的地位遠遠高于其他諸子,旁系血緣遭到極大的輕視。
2. 宗族等級觀念的不同。中國人的家庭觀念和親屬意識很重,漢語中繁雜眾多的親屬稱謂詞語說明漢民族是一個崇尚“大家庭”的民族,這種傳統(tǒng)的宗族關系、親屬關系及家庭觀念和意識共同構(gòu)成一種社會關系網(wǎng),在社會生活及交際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在日語文化中,日本人崇尚集體協(xié)作精神,主張個人服從集體,個人依靠集體才能生存,集體或集團意識非常強。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家庭觀念和親屬意識相對較淡薄,傳統(tǒng)的三代同居的家庭在現(xiàn)代不斷減少,核心家庭不斷地增加。日本人的血緣觀念淡薄,且不太重視旁系親屬。
五、中英親屬稱謂的比較
(一)英漢親屬稱謂的差異
1. 復雜程度差異。漢語親屬稱謂復雜,英語簡單。在漢語親屬稱謂語中需要區(qū)分直系旁系,血親姻親,宗族關源,還有父系母系,長幼輩分等等,而英語的親屬稱謂就顯得簡單得多,僅用幾個詞就能全部涵蓋,如 grandparent(爺爺,外公,奶奶,外婆),brother(哥哥,弟弟),sister(姐姐,妹妹),uncle(伯父,叔父,姨父,舅舅,姑父),在西方國家,親屬關系的涵蓋和延伸范圍遠沒有中國那么廣闊。
2. 表達清楚性差異。漢語親屬稱謂所表達的關系清楚明了,英語籠統(tǒng)模糊。究其原因,中國主張孔孟之道,歷來遵循嚴格繁瑣的綱常倫理。而在西方文化中對綱常倫理的定義和概念與中國文化有著較大的出入。
3. 對長輩稱呼的差異。漢語親屬稱謂注重輩分,英語中則輩分淡化。中國文化講究人際關系,而人際關系的核心就是有序;西方社會組織結(jié)構(gòu)不以等級身份為核心,提倡人人平等,這與他們信奉的宗教有關吧。
(二)差異形成原因
1. 我國長期處于封建社會,為了維護和適應這種層次森嚴、內(nèi)外有別的封建家族體系和封建倫理道德,漢民族經(jīng)歷漫長的封建社會,形成了既有血緣關系又有經(jīng)濟聯(lián)系的由大家庭組成的龐大的宗族性的社會組織,社會的基本單元是家族,而不是個人,個人要受家族權(quán)利的支配。
英國的個人主義精神影響了西方社會的稱呼語,稱謂語相對貧乏。在這種家庭中,人際關系非常隨便、開放,以個人主義觀念為核心的自我意識非常明顯。而封建社會在整個歐洲存在的時間較短,而資本主義制度較早地代替了封建制度,對歐洲各國產(chǎn)生了根深蒂固的影響;另一方面英美國家的文化主要來源于古希臘和古羅馬。
2. 中國是文明之國,禮儀之邦,炎黃子孫既重家庭倫理,又講社交禮儀。數(shù)千年的儒家思想和封建禮教使中國人都尊崇齊家治國平天下。古往今來,三綱五常影響至深,家庭倫理至關重要。而英美人由于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崇尚個人價值,強調(diào)表現(xiàn)自我,講天堂,說地獄,而宗法關系遠不及中國那么嚴密,家庭觀念也較之中國淡薄,親屬稱謂之簡略概括,不求精確。
3. 價值觀念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和客觀現(xiàn)象進行是非判斷和優(yōu)劣判斷的尺度,他決定人們的價值取向,指導人們的行為方式。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壓抑的自我價值出發(fā)。西方人崇尚的是個人主義,提倡自我表現(xiàn)和自我肯定,注重個人權(quán)益,爭取平等的自由競爭思想意識比較強。
4. 家庭要遵守長幼有序,長尊幼卑的宗法秩序,年齡大小、輩份高低是極為重要而嚴謹?shù)膮^(qū)分依據(jù)。英語中的親屬稱謂不區(qū)分長幼輩分高低也不太講究,所以稱謂詞籠統(tǒng)概括。
六、結(jié)語
在跨文化交際中, 不同文化之間的互相沖突也是必然存在的。對文化差異表現(xiàn)寬容,以便于更好地促進文化的交流。中日英三國文化的差異造成在稱謂語上的巨大差異,有其根深蒂固的文化內(nèi)在,所以,在不同的歷史文化影響下的國家,在語言的傳播與研究上應給予重視。
參考文獻
[1]邱建鈺.談中日親屬稱謂的特點及成因[J].商丘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7(6).
[2]時波.漢英親屬稱謂的對比及其翻譯策略[J].銅凌學院學報,2005(2).
[3]黃碧蓉.英漢親屬稱謂語的差異及其互譯[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04(8).
[4]黎昌抱.英漢親屬稱謂詞國俗差異研究[J].四川外國語學報,2001(2)。
[5]田慧剛.中西人際稱謂系統(tǒng)[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篇8
關鍵詞:地理教學;地域文化;育人價值;恩施州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間范圍內(nèi)特定人群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由于不同地域內(nèi)人們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的不同,形成了差異化的地域文化。[1]《地理教育國際》鼓勵學生“了解和尊重所有民族,他們的文化、文明、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包括國內(nèi)各民族文化和其他國家的文化”。意指我們的地理教育所培養(yǎng)的學生不僅要熟悉各大洲的山川、地貌,還要了解各國的文化和各國的人。要培養(yǎng)學生了解和尊重異國的文化,首先要了解和尊重本民族文化。本文僅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為例,從地域文化育人價值的剖析來探討地域文化與中學地理課堂的整合,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本民族的文化。
一、恩施州地域文化的特點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處鄂西南,居住著以土家族、苗族為主體的390多萬各族人民,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變遷而形成、融合、演變出了集漢文化、土家文化、苗族文化等于一體的地域文化。[2]其內(nèi)容豐富多樣,受不同類型文化的影響,呈現(xiàn)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文化多樣性特點。然而,隨著相對封閉及互相隔絕的自然條件的改善,恩施州地域文化受著外來文化與居于恩施州主體地位的土家文化的影響,文化特點漸趨一致,文化特色又表現(xiàn)出一定的趨同性。但是,受當?shù)鬲毺氐淖匀画h(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的影響,恩施州地域文化仍然具有其自身的個性特點。
1.山地性
地域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域環(huán)境中形成和發(fā)展的,恩施州地域文化主要依托武陵山區(qū)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有著山地文化的主要特征。從聚落文化看,聚落分布的規(guī)律與規(guī)模都呈現(xiàn)出山地的垂直差異:隨海拔高度的升高,人口和聚落的數(shù)量越來越少,聚落的規(guī)模也越來越小[3];同樣,聚落民居也受山地地形自然條件、建筑材料、工程技術(shù)等地域性條件的限制,出現(xiàn)了“與山地高低的完美結(jié)合”以及“就地取材的環(huán)境適應”的建筑形式——“吊腳樓”,充分體現(xiàn)了民族建筑的山地性特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居景觀[4]。在農(nóng)耕文化方面,盡管山地對農(nóng)業(yè)耕作有著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山區(qū)人民在日常生產(chǎn)生活中又對山地產(chǎn)生了一定的適應性,主要表現(xiàn)在生活民俗與生產(chǎn)民俗上?!翱可匠陨健钡纳顐鹘y(tǒng)造就了恩施州人民以“大米、薯類輔以山珍”的飲食類別的選擇,以及受山地氣候影響而形成的“酸辣”“咸臘”的飲食口味。不僅如此,特殊的山地地理環(huán)境使恩施州人民為了克服崎嶇山路的耕作與運輸障礙,創(chuàng)造了適應山地環(huán)境的生產(chǎn)工具——背簍,不僅能夠節(jié)省體力,還極大地提高了山地農(nóng)作物的運輸效率,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背簍文化”。
2.多民族背景
中國是一個由多民族構(gòu)成的共同體,中華文化是由諸多民族文化因素構(gòu)成的文化集合體[5]。換一個語境,恩施州地域文化也是由多個民族文化因素構(gòu)成的一個文化集合體??梢哉f,恩施州地域文化相別于其他地域文化的主要因素在此,即本文所界定的多民族背景。之所以說恩施州地域文化具有多民族背景特征,是恩施州的人口分布與社會結(jié)構(gòu)造成的。恩施州境內(nèi)居住著漢族、土家族、苗族及其他少數(shù)民族共約29個民族,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少數(shù)民族人口比重較大,且各少數(shù)民族在恩施境內(nèi)的交叉分布使恩施州地域文化整體上極具少數(shù)民族特色。山地條件的限制以及當?shù)厣贁?shù)民族人口分布的相對集中,使恩施州境內(nèi)形成了諸多以少數(shù)民族風情園或者少數(shù)民族村寨為代表的各具民族特色的聚落環(huán)境,呈現(xiàn)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如來鳳縣百福司鎮(zhèn)東南的舍米湖土家族村落,該村較好地保留了以“擺手舞”為特色的土家文化,村寨風情以土家族民族文化為特色[6];恩施市芭蕉楓香坡侗族風情寨,該村落主要以侗族人口為主,侗族文化得以完善保存與發(fā)展,現(xiàn)已成為當?shù)匾惶帢O具代表性的侗族文化特色的民俗旅游目的地[7];宣恩縣高羅集鎮(zhèn)小茅坡營村則是湖北省唯一保留完整的苗語地區(qū),至今仍然保留苗族的風俗習慣,特色鮮明的苗族文化在此地仍得以較完好的體現(xiàn)。另外,境內(nèi)還有其他民族村落在不同地域分散分布,使恩施州地域文化整體上呈現(xiàn)出多民族背景的特點。
二、恩施州地域文化的育人價值
日本學者市川博從人性的角度出發(fā),認為地域文化有三種教育價值:一是豐富人的體驗;二是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性;三是促進人性的形成。我國學者也從教育機構(gòu)、課程、教師和民族認同等不同角度,闡釋了地域文化對教育機構(gòu)的區(qū)域特色的形成、對課程的人文資源的開發(fā)、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對教師文化性格的形成以及對民族凝聚力的增強所具有的重大價值[8]。本文主要從人的發(fā)展的角度對地域文化育人價值進行剖析。
1.多元文化的認知
文化的地域性決定了文化的多樣性與差異性。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不同的人文景觀與思維方式,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價值觀。這種差異性與多元性是整個世界的共性,要使世界在這種多元差異的現(xiàn)狀下和諧發(fā)展,需要人們?nèi)フJ同與欣賞各種差異。要認同世界文化的差異性,首先需要認識到自身文化的差異性,最終通過認識自己的不同而更好地包容與接納更多的不同,形成多元文化認同。恩施州眾多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現(xiàn)狀為學生多元文化的認知提供了樣本載體。“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地域文化現(xiàn)象在恩施州當?shù)乇憩F(xiàn)得較為明顯,因不同地域范圍內(nèi)民族分布不同,民族風情在同一區(qū)域與不同區(qū)域內(nèi)都存在著差異。以恩施州分布較多的三個民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為例: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清江以南的來鳳、鶴峰、咸豐、宣恩和利川五縣市,苗族主要分布在利川、來鳳、宣恩、咸豐幾個地區(qū),侗族主要分布在宣恩、恩施、咸豐等縣市交界的山區(qū)??梢钥闯?,在利川、來鳳、鶴峰、咸豐與宣恩五區(qū)域內(nèi)都交叉居住著多個少數(shù)民族。這些同一地區(qū)不同民族的存在或相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分布現(xiàn)狀,使文化特色表現(xiàn)出地域間的民族差異性。這種差異隨著恩施州各縣市相對隔絕而存在,但又會因為區(qū)域間絕對的交流而被認知,文化碰撞也因此充斥在學生的生活中,在長期的感官與相互交流中逐漸意識到區(qū)域文化的差異與多元,并在長期的交流中理解這些多元與差異,最終接納多元文化。通過在生活中不斷感受并認識到恩施州小范圍內(nèi)的這種地域文化差異,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認知他們成長過程中逐漸出現(xiàn)的、更多的多元文化。
2.思維方式的養(yǎng)成
地域文化是由特定地域范圍內(nèi)文化差異的存在而形成的,地域環(huán)境是塑造本地文化特色的影響因素之一。我們否定環(huán)境決定論的論調(diào),但是在理性認識的基礎上,不可否認環(huán)境對于人的生產(chǎn)生活與思維方式的形成都有一定影響,“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以及“孟母三遷”的故事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環(huán)境的作用。作為依附于恩施州地域環(huán)境而存在的地域文化,亦是如此,它對學生思維方法的形成有較大影響。以恩施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文化“吊腳樓”為例,它代表了恩施人民的智慧,在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認識它,對學生思維的養(yǎng)成有極大意義。居住在吊腳樓上的學生與其他地區(qū)的學生對吊腳樓的認識與了解有著差異。外地學生主要是從課本知識獲得對吊腳樓的認識,他們以“旁觀者”的身份,更多地從科學角度去認識吊腳樓,用科學方法去研究與分析吊腳樓的成因與發(fā)展。而本地學生更多的是“身在樓中不知樓”,他們知道每一次在吊腳樓上奮力的一蹦能引起喂養(yǎng)在吊腳樓下的各種家禽家畜歡快的叫聲回應,這是一個娛樂場所;他們知道在使用柴火做飯的當?shù)?,如果沒有吊腳樓這個儲藏干柴的地下室,要在雨天成功燒燃灶火將會很困難。他們更多的是從體驗的角度去認識吊腳樓的實用價值,對于吊腳樓的科學價值認識還不全面。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示例學生從不同視角去認識他們還沒有完全認識的吊腳樓,對學生發(fā)散思維的養(yǎng)成有極大意義。如,聯(lián)系當?shù)氐刭|(zhì)地貌與氣候特點,理解吊腳樓建筑布局與風格的成因;從吊腳樓建筑材料的使用與選擇,去學習與真切感受祖輩們就地取材與因地制宜的發(fā)展觀;從審美的角度去激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吊腳樓的美、賞析吊腳樓的美;從發(fā)展的角度,討論正在消逝的恩施吊腳樓的保護與開發(fā)等。這不僅使學生對認識祖輩們創(chuàng)造的智慧有更深切的體驗與感悟,還能啟示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達到思維方式的養(yǎng)成。
3.責任意識的陶冶
文化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體現(xiàn),它影響著一個國家的精神面貌,一定意義上塑造了一個國家的價值觀。地域文化代表著空間范圍內(nèi)特定人群的行為模式與思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這個范圍內(nèi)人們的社會行為與意識,是人們形成自我認識與明確我在社會中的定位的條件。恩施農(nóng)戶家家戶戶供奉“土地神”這一民風,代表了當?shù)厝藗儗ψ匀画h(huán)境與資源的一種敬畏與愛護,對長期耳濡目染的恩施學生來說是一種正向影響。恩施農(nóng)民對于土地有一種別樣的情愫,山窩窩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維持他們生活的可用資源。自然條件的先天劣勢與土地資源的匱乏,導致當?shù)厝嗣窦Z食不足以自給,小農(nóng)生產(chǎn)模式以及落后的經(jīng)濟條件,使人們不得不將所有的希望寄托在這一個個山窩窩中。他們認為土地是有靈性的,每家都有一個土地神,所以各自在自家土地的隴坎上設置一個土地廟(用石板砌成的小方框),這是為了在勞作時刻都不能忘記對大自然的尊敬與感恩。這種意識也體現(xiàn)在當?shù)厝藗兊男袨橹?,人們認為每一片土地的存在與其存在狀態(tài)都有其自身原因,不能隨意動土(濫挖亂挪),若有某戶人家因發(fā)展需要進行動土行為,必須經(jīng)過事先的土地祭拜與風水認定,從不無節(jié)制的濫挖亂動。這種話語與行為會在無意識下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學生在這種影響下學會保護與珍惜他們所生活的環(huán)境,養(yǎng)成環(huán)境責任意識。如此長期耳濡目染,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有助于學生形成珍惜大自然、愛護大自然的責任意識。
三、恩施州地域文化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實現(xiàn)路徑
地域文化內(nèi)容在地理教學中的實現(xiàn)路徑可以體現(xiàn)在正式與非正式的地理課程中,非正式的地理課程主要是指地理校本課程或者鄉(xiāng)土課程。恩施州的校本課程與鄉(xiāng)土課程發(fā)展較緩慢,開設學校較少,有一部分教師以“課”為單位進行嘗試,雖然缺乏經(jīng)驗指導,學科特色還不夠突出,但是對于恩施州的教育現(xiàn)狀來說,踏出第一步已經(jīng)很難得。不管是正式的地理課程還是非正式的地理課程,都離不開學生主體的學。在教學活動中,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地域文化與地理課堂的整合。
1.加強生活化教學
我國初高中的地理課程標準分別提出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培養(yǎng)現(xiàn)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yǎng)”的課程理念,強調(diào)課程選擇與生活相關的基礎知識,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地理問題,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通過兩個學段的地理課程標準的研讀,可以發(fā)現(xiàn)地理課程不單只是為了理論知識的傳授,更多的是要服務于學生的生活,養(yǎng)成生存能力與價值觀念。要踐行這一理念,不僅需要國家在宏觀政策上的課改的推進,還需要一線教師的觀念更新與實踐探索。在教學中加強生活化教學就是其途徑之一。將學生生活中的地理穿插到地理課堂,不僅避免了枯燥的知識傳授與教材講解,而且還能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對“生活中的地理”的關注與思考。在與幾位恩施高中地理教師交流時,作為新引進的外地教師,他們一致向我抱怨過當?shù)貙W校食堂的菜譜問題,主要有二:一是恩施州各學校食堂三餐離不開土豆,土豆片、土豆絲、土豆塊、土豆泥、炸土豆……甚至主食還能做成土豆飯,總之沒有不做土豆的學校餐廳;二是當?shù)厥程玫目谖短?,餐桌離不開當?shù)貍鹘y(tǒng)的酸菜,且口味偏辣。這幾位老師同時問過我“為什么?”,當時我用簡單的一句“我們喜歡,所以入鄉(xiāng)隨俗”來回答他們。后來想想,也許是因為我是本地人的緣故,習慣性地不去質(zhì)疑與反問這些生活習慣背后的原因。但實際上,要回答這兩個問題,需要對當?shù)氐臍夂?、地理環(huán)境、經(jīng)濟條件等進行分析,只是,置身其中的學生與教師都沒有去思考這些“理所當然”背后的學科知識。在地理課堂上,教師不妨設計“土豆如何成為恩施的主食”或者“舌尖上的學校食堂”等教學活動,在“自然環(huán)境對地方文化的影響”等章節(jié)進行探討。將日常生活中未被學生察覺的這些生活常態(tài)穿課堂,當學習回歸到生活時將別有一番景象。貼近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加強生活化教學,能夠更好地體現(xiàn)教育中的人文關懷。同時,恩施州存在比較普遍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模式,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也懶于思考與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學科知識。加強生活化教學,不僅能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啟發(fā)學生思考與加強親身體驗,有利于思維方法的形成以及社會責任感的養(yǎng)成。
2.強化方法的習得
我國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三個維度的課程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是三維目標之一,新課程目標下的學習不僅僅只是知識的傳遞,更多的是要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讓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通過對恩施州當?shù)貛孜桓咧薪處熯M行訪談發(fā)現(xiàn),對過程與方法目標不夠重視,教師主要以課本知識的講解為教學重點,學生的學習以“死記硬背”為主,缺乏學習方法的導向意識。地理學習,尤其是區(qū)域地理的學習,更多的是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需要學生在認識區(qū)域的過程中學會學習,獲得區(qū)域?qū)W習的方法導向。以中圖版七年級下冊“比較區(qū)域差異”這一章節(jié)為例,書本呈現(xiàn)大量的圖表,通過圖表的對比分析,歸納影響區(qū)域差異形成的原因,重點在于學生“對比法”“歸納演繹法”等地理學習方法的運用。這也是在告訴我們,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應該將過程與方法的培養(yǎng)作為目標之一。在進行“舌尖上的學校食堂”的教學設計中,恩施州本地各學校食堂菜譜基本一致,學生對于已經(jīng)習慣的飲食常態(tài)不會產(chǎn)生質(zhì)疑,需要教師搭建平臺讓學生產(chǎn)生認知沖突。如提供與恩施州區(qū)域差異較明顯的其他地區(qū)的學校食譜,讓學生在對比學習中去發(fā)現(xiàn)隱藏在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可將本校某一時間段的學校菜譜與上海某一學校同一時間段的菜譜資料呈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菜譜的對比分析,找到兩地菜譜的異同,并從中分析兩地飲食風格的差異。最后,通過資料搜集與知識遷移,從氣候、自然環(huán)境與經(jīng)濟條件等方面,引導學生討論形成兩地飲食差異的原因。[9]通過創(chuàng)設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在鮮活的案例學習中滲入方法學習,有助于學生方法的習得與地理思維的養(yǎng)成。學習更多的是一種方法的獲得,在方法的習得過程中達到知識的獲得與遷移。思維方法與學習方法的習得是新課程環(huán)境下逐漸被重視的教學內(nèi)容之一。恩施州作為教育發(fā)展落后地區(qū),受各種客觀因素制約,要想立即改變死記硬背的應試教育現(xiàn)狀較為困難,但是教師可以在自身與現(xiàn)實條件允許之內(nèi)作相關的嘗試,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與生活。
3.強調(diào)學生的參與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以及經(jīng)濟條件的限制,恩施州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仍然占據(jù)主體地位,學生的課堂參與較少,教學活動主要以教師講述與學生記憶為主。在新課程改革的引導下,需要將課堂歸還給學生,學生不再是教師預設環(huán)境下的被動接收者,他們是居于課堂主體地位的學習者與思考者。所以,在教學活動中,不能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加強學生的課堂參與,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許多學校主要通過隱性課的創(chuàng)設來改變這一現(xiàn)狀,即學校在校園環(huán)境(主要指校園的文化環(huán)境)的建設中注重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常見的有主題板報、宣傳畫、文化長廊的建設、文化節(jié)的舉辦以及地理園的建設等[10]。當?shù)刂饕ㄟ^復制具有某一民族建筑特征的學校建筑、建設文化長廊、舉辦文化節(jié)等隱性課程的創(chuàng)設進行校園文化氛圍的構(gòu)建與地域文化思想的陶冶。這在一定意義上規(guī)避了課時與教師精力不足的問題,有效地利用了學??臻g去激發(fā)學生思考與創(chuàng)造。但是,在隱性課程的構(gòu)建中,不能僅以教師的構(gòu)想為主體,應該強調(diào)學生的參與。例如,在文化長廊的建設中,學校常常是將文化長廊所要呈現(xiàn)的內(nèi)容進行完整創(chuàng)設而后滿屏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學生僅是作為一個參觀者進行觀賞,若將文化長廊的空間予以一部分留白,引導學生將自己生活中有趣的、體現(xiàn)民族特色的內(nèi)容通過涂鴉、雕刻、繪畫等方式填補在文化長廊的空白位置,讓學生參與到校園文化的創(chuàng)設中,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還有助于學生主動關注身邊的地域文化,感受身邊文化的魅力與價值。當遠離自己生長的土地,遠走他鄉(xiāng)與異國,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選擇時,青年一代對生養(yǎng)、培育自己的土地知之甚少,對其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對廝守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在認識、情感、心理上產(chǎn)生疏離感、陌生感,這不僅可能導致民族的精神危機,更會導致人自身的存在危機。[11]對地域文化的教育價值認識的不足導致我們忽略了這一重大教育課題,要培養(yǎng)學生成為負責任的公民,我想應該從認識腳底下這塊土地出發(fā)!
作者:冉 蓉 陳昌文 單位: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張鳳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徑探析[J].浙江社會科學,2008(04):63-66,50,127.
[2]李超.溯源與前瞻:恩施文化淺析[J].中國民族,2009(01):59-60.
[3]王孟洲,許然.文化生態(tài)視角下的地理環(huán)境與地域文化:概念與理論評析——兼論伏牛山文化圈及其特點[J].平頂山學院學報,2011(02):83-87.
[4]王希輝.土家族吊腳樓的文化內(nèi)涵與傳承[J].重慶社會科學,2008(02):92-95.
[5]何圣倫.多民族背景下中國審美文化的民族性思考[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1(02):258-259.
[6]李勛燦.電視媒體對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村落風俗習慣的影響研究[D].西南大學,2013.
[7]向麗.對民族村寨文化現(xiàn)代性建構(gòu)的反思——基于湖北省恩施市楓香坡侗寨的調(diào)查[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5):61-65.
[8]陳婷.論地域文化的教育價值[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6):81-85.
篇9
關鍵詞:二語習得;母語遷移;負遷移;外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18(2012)11—0339—02
一、引言
Odlin(1989)在《語言遷移》一書中把語言遷移定義為:“遷移是指目標語和其他任何已經(jīng)習得的(或者沒有完全習得的)語言之間的共性和差異所造成的影響”。1 根據(jù)上述定義,語言遷移是一種跨語言的、有目標語學習者已習得或未習得的語言間的共性和差異形成的,具體表現(xiàn)為:(一)正遷移,即當學習者的母語與目標語形式相同或相似時,母語會有助于二語習得;(二)負遷移,即當母語與目標語某些形式和規(guī)則系統(tǒng)不同時,母語就會產(chǎn)生消極影響,干擾二語習得,即母語干擾。2 中國學生英語學習是在掌握了母語的基礎上進行的,那么其外語學習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語的影響。因此,研究母語遷移有助于解釋母語在外語學習過程中起什么作用以及外語教學中應如何合理地運用母語來有效地促進學習者的外語學習。本文重點分析母語負遷移對英語學習各個層面的影響以及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習者最大限度地避免母語的消極影響。
二、母語負遷移對二語習得的影響
英語和漢語共同是人們用來交流信息的載體和工具。盡管這兩種語言在語法、語用方面有些類似,但漢語作為母語的正遷移作用發(fā)揮的范圍較小,而學習者更容易受到來自母語的負面影響。學習者更容易把母語中已習得的語言規(guī)律負遷移到英語的學習和使用上,進而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和使用上的錯誤。
(一)語音層面
漢語和英語分別歸類于不同的語系,在發(fā)音上的差異十分突出。首先,兩種語言在音素體系上差別較大,幾乎沒有完全相同的發(fā)音音素。有些音素雖然相似,其涉及的發(fā)音部位和器官亦有些微差,極易導致語音方面的負遷移。如漢語中的(ao)與英語中的[au]和[C:]不一樣,而學生受漢語發(fā)音的影響,常用漢語音標的發(fā)音方法來發(fā)英語的音素音,造成英語中雙元音和長元音的錯誤發(fā)音。其次,英漢在語音結(jié)構(gòu)上的不同也易造成對英語語音學習的負遷移。如漢語中沒有英語中的輔音連綴,但學生傾向于在輔音連綴之間加上一個元音,glad[^lAd]讀作[^ElAd];grow[^rEu]讀作[^ErEu]。英語中的輔音綴尾也較多,而漢語音節(jié)除(n)和(ng)之外多數(shù)是以元音結(jié)尾,結(jié)果,學生常常在英語輔音后面多讀上一個元音。如,把Bob[bCb]讀作[bCbu];large[lB:dV]發(fā)成[lB:dVi]。此外,漢語中沒有[W]和[T]這兩個輔音,由于中國學生不習慣用舌尖和牙齒來發(fā)音,許多學習者就會將[W]和[T]分別讀作[s]和[z]如把thin讀作[sin],these讀作[z i:z]。在教學中,諸如以上出現(xiàn)的發(fā)音問題屢見不鮮。一方面需要學生自己有意識地認識和更正這些由于母語負遷移造成的發(fā)音錯誤;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應不厭其煩地指導學生,使其慢慢領悟兩種語言的不同發(fā)音特點,進而提高自己的英語發(fā)音。
(二)詞匯層面
漢語名詞的可數(shù)和不可數(shù)在詞本身上沒有體現(xiàn),而英語名詞需要嚴格區(qū)分其可數(shù)及不可數(shù)用法。因此,國內(nèi)學生常會說出或?qū)懗鋈缦乱恍┚渥樱篐e told me a news this morning.每一種語言在詞與詞的搭配上都有一些各自的方式和習慣,而中國學生常常忽略了這一點,往往將漢語的搭配習慣機械的遷移到英語中去,造成漢式英語。如:把“價格很便宜”說成“The price is cheap”;“雖然下著大雨,但是足球賽仍然繼續(xù)進行?!狈g成“Though it was raining hard,but the football match still went on”。此外,英語中“有”的表達方式,中國學生習慣上都用“have”。中國學生在詞的習慣用法上、詞與詞的搭配上、漢語詞義相近但英語選詞完全不同等方面都是母語負遷移在詞匯層面上的表現(xiàn)。
(三)句法層面
英漢在句法層面上有某些類似,如一些語序的相似性。如“我有一本英文小說?!笨煞g成“I have an English novel.”但是,總體上來說,漢語語句對英語語句的學習在負遷移方面表現(xiàn)的比較突出。
英語句子注重借助連詞和關系代詞等形成的形式關系,而漢語句子主要根據(jù)潛在的邏輯意思將句子的整合起來。例如:Some people think that the best way to learn English is in group.Because they think group can give them more activity than learn by alone.此句中用連詞because表示原因,雖然體現(xiàn)出來漢語思維中的因果關系,但是此句的作者并沒有掌握英語中because引導句子時,應該和它所附屬的主句在語序上的排列。正確的語序應該是Some people think that...is in group,because they think...當然,此句中的語言、組詞及組句方面也存在問題,在此就不一一說明了。由此可見,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受漢語思維的影響較深,尤其是語言基礎較差的學習者。
根據(jù)表達的需要,英語中常常會用到大量的定語從句、名詞性從句等,而漢語則沒有。所以中國學生在遇到較長的語句翻譯時,常常會出現(xiàn)諸如A is/does B is/does C.的句子。如,The students want to study alone think they will study better in a quiet environment.這主要是因為我國學生在初學英語時以及后來的學習中,沒有系統(tǒng)掌握英語的句法結(jié)構(gòu),甚至厭惡這些句法結(jié)構(gòu)造成的。所以,只能根據(jù)自己的有限的母語知識來表達英語,從而在根上形成了對母語的依賴,而母語的負遷移也越發(fā)突出。
三、規(guī)避母語負遷移,促進外語教學
母語負遷移現(xiàn)象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必須幫助學生努力克服母語的消極影響,并適時強調(diào)以引起學生的重視。教師通過比較學習者的母語和目標語,首先預知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母語負遷移問題,通過不斷的練習、不斷的更正、不斷的鞏固的循環(huán)訓練使學生提高對母語和目標語之間的差異的敏感度。
(一)規(guī)避母語負遷移的對策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循環(huán)加強英漢兩種語言系統(tǒng)在語音、詞匯、句法等方面的對比分析。在教學的不同階段,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對英漢兩種語言的可辨別程度。同時采取可行性的針對性教學,如,根據(jù)英語學習中常見的語音、詞匯、句法的負遷移表現(xiàn),進行一對一的訓練,來提高學生對負遷移的感知,以此達到規(guī)避母語干擾能力的目的。
1、對于學生的英語發(fā)音問題,教師應講清英語發(fā)音與漢語發(fā)音相似之處,但更應該重點區(qū)別的英語語音的發(fā)音特點,辨別不同的發(fā)音部位,對比易混淆的元音和輔音。同時,利用小部分的課堂時間或第二課堂時間,設計有針對性的各種辨音練習,使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了解自己的發(fā)音問題所在,并且及時地糾正。學生自己也可以選擇適當?shù)目谡Z發(fā)音資料,來進行模仿錄音。先進行多遍的模仿,然后把自己的音素發(fā)音,或詞匯發(fā)音,或句子和段落發(fā)音錄下來,然后聽標準的英語錄音,找出不準確的發(fā)音。如有需要,及時向口語好的同學或老師請教,幫助找出自己的發(fā)音盲區(qū),并加強后續(xù)的模仿和練習。
2、學生在詞匯的靈活運用上受母語負遷移的影響較大,尤其在動詞時態(tài)和語態(tài)、名詞單復數(shù)的變化、主謂一致方面更為突出。要克服這些語用錯誤,教師必須讓學生經(jīng)常做一些針對性的改錯練習,幫助學生在語言細節(jié)上養(yǎng)成良好的表達習慣。時態(tài)一直是眾多學生英語學習中的難題。學生首先要系統(tǒng)地識記并辨清每種時態(tài)的用法,然后在實際應用時要充分考慮所表達的句子所處的上下文及時間背景。對于詞形變化,學習者必須掌握所學詞匯的各種詞性以及一些詞匯的派生詞。其次還要了解英語中各種詞性的詞在句中可以作什么句子成分,不可以作什么句子成分,由此可以認清這個詞在句子中的語法位置,然后再選擇正確的詞性。詞匯的語義方面,母語中的同義詞或近義詞較多,由于長年累月地在實際語言交際中使用,所以學生對母語中的近義詞運用比較恰當。學生所掌握的英語近義詞或從漢語意思方面相似的詞不多,且沒有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進行操練,很難恰當?shù)剡x用詞匯。這就需要學生在學習詞匯時,應該了解該詞的英英解釋以及參考眾多的例句來增強對其的理解和掌握,并且及時通過廣泛的閱讀來提高對詞匯運用的靈活度。
3、學生句法層面受到母語負遷移的影響無處不在。英語句子尤其是復合句,常常包含有各種從句和分詞、非謂語動詞等,使得句子長且難以理解。學生要想理解句意,首先必須掌握好各種英語句式,如定語從句、名詞性從句、非謂語動詞、以及倒裝等。如,The world today is filled with dangers,hence the sick joke that the reason we have not been contacted by an alien civilization is that civilizations tend to destroy themselves when they reach our stage.此句雖然很長,但是個簡單句。主句是The world today is filled with dangers。主句后面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名詞性短語,hence the sick joke...。在這個短語中,包含有一個同位語從句,一個定語從句,一個表語從句以及一個時間狀語從句。這樣的句子如果學生對英語的各種從句毫無知曉的話,理解起來是十分艱難的。另外,在理解長句子時,學會讀完整個句子,而不能把單個詞或不是一個語義群的短語割裂開來??梢愿鶕?jù)意思分割各個語義群,然后再整體理解各個句子成分之間的邏輯關系。此外,常做一些英漢互譯的練習可以提高對英語句子的語感和理解能力。
(二)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
語言的交際功能具有普遍性,但文化差異也會造成母語與目標語之間使用的重大差異。日常中的寒暄、致謝、禮讓、委婉等都具有其民族文化所制約的模式,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也是規(guī)避母語負遷移的有效途徑。教師應該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需要,適當?shù)貙W生進行文化、風土人情、宗教等方面的信息輸入。而學生也可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不同的信息輸入方式,如看原版英語電影、聽英語歌曲、讀簡易的英文小說或翻閱各種英文報刊等。學生的目標語信息輸入量越大,越能促進其對語言的內(nèi)在感悟和理解,并逐漸內(nèi)化成一種能力。
四、結(jié)語
二語習得中的母語負遷移的影響不會因為學習者的無意識而不存在。由于漢語與英語在各個層面的差異性較大,母語負遷移對我國英語學習者帶來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不管對于教師還是英語學習者應該了解和掌握二語習得中的母語遷移現(xiàn)象,重視母語和目標語在語音、詞匯、句法等方面差異,努力克服母語的負遷移,以實現(xiàn)預期的教學目標或?qū)W習目標。
參考文獻:
[1]Odlin,T.Language Transfe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李翠霞.第二語言習得中母語負遷移現(xiàn)象及對策[J].繼續(xù)教育研究,2008,(2).
篇10
關鍵詞:動物詞匯隱喻 隱喻重合 隱喻沖突 隱喻空缺 文化內(nèi)涵
隱喻被認為是比喻的一種,常常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半[喻不僅是語言的修辭手段,而且是一種思維方式,它體現(xiàn)了人們賴以思維和行動的觀念系統(tǒng)的本質(zhì)特征,是人們認識、思維乃至行為的基礎。”認知語言學家George Lakoff 和Mark Johnson也指出“隱喻是人類生存主要和基本的方式”。隱喻不只存在于語言中,而且存在于說話人的思維中,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認知方式。隱喻作為一種極為活躍的語言現(xiàn)象,它充分反映了各民族語言文化方面的特點。
基于隱喻的普遍性這一認識,本文擬從比較和分析英漢動物詞的隱喻意義著手,管窺不同民族的思維習慣和文化積淀,探討其語言文化內(nèi)涵,促進英語語言的習得與跨文化交流。
英漢兩種語言中有著大量的動物詞匯,它們除了具有代表動物本身的字面意義(literal meaning)外,很多時候都被賦予了一定的隱喻意義(metaphorical meaning),即指稱字面意義以外的事物?,F(xiàn)根據(jù)字面意義與隱喻意義的重合程度和方式分類如下。
1 英漢動物詞匯的隱喻意義對比
1.1隱喻重合(metaphorical coincidence)
英漢語中指稱同一動物的詞匯隱喻意義完全一致,或者基本接近,即隱喻意義出現(xiàn)重合。即相同的喻體表達相同或相似的含義,即有些動物形象能引起英漢民族相同或相近的聯(lián)想,有著相同或相似的隱喻意義。
(1) A rat crossing the street is chased by all. (老鼠過街,人人喊打。)
(2) You stupid ass! How could you do a thing like that? (你這頭蠢驢! 怎么會干這種事?)
(3) My brother would play the peacock when he made some progress. (我兄弟在取得進步時總是沾沾自喜。)
(4)He who rides a tiger is afraid to dismount. (騎虎難下)
(5)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混水摸魚)
(6)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披著羊皮的狼)
還有更多的相似之處,例如,用butterfly(蝴蝶)喻人之美,monkey(猴子)喻人聰明,口銜橄欖葉的pigeon(鴿子)象征和平,eagle(老鷹)使人聯(lián)想到力量,lion(獅子)和tiger(老虎)令人聯(lián)想到威武、雄壯。小羊是溫順的象征,蝸牛是行動緩慢的象征,夜鶯是歌聲美妙的象征,狐貍是狡猾的象征,蜜蜂是忙碌的象征,豬是骯臟貪吃的象征,狼是饑餓的象征,鸚鵡是學舌的象征,等等。以上例子說明,英漢動物詞匯在隱喻認知模式上具有很大的重合性,這不僅反映了語言的重合,更反映了漢英文化的重合。
1.2隱喻沖突(metaphorical conflict)
整個人類文化有其共性, 各民族的文化更有其個性。英漢動物隱喻中的文化重合畢竟是局部的,而更為常見的則是文化差異。因此,當英漢兩種語言中指稱同一動物的詞匯具有不同的隱喻意義,或者不同的動物詞匯具有相同的隱喻意義時,就出現(xiàn)詞匯字面意義與隱喻意義的不相對應,即沖突。分兩方面討論。
1.2.1 喻體相同,喻義不同
漢英兩個民族熟知的動物相差無幾,但是這些動物與人類的親疏遠近、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有時候卻大相徑庭。因此漢英動物詞匯中存在大量的喻體相同、喻義不同的隱喻現(xiàn)象。此類隱喻舉不勝舉。
(a)狗(dog)
在漢文化中,狗一直遭到輕蔑和鄙視,使人聯(lián)想到令人厭惡的東西。以狗為喻體的成語、諺語或俗語,幾乎無一不帶貶義。如“豬狗不如”、“狐群狗黨”、“狗仗人勢”、“狼心狗肺”、“走狗”、“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狗改不了吃屎”、“狗拿耗子,多管閑事”、“落水狗”、“喪家之犬”、“狗腿子”、“狗急跳墻”、“狗頭軍師”等成語俗語不可勝數(shù)。而在西方人眼中,狗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寵物,成為man’s best friend,甚至被看作是他們家庭的組成部分。有不少習語都體現(xiàn)了說英語民族對狗的喜愛,把狗與人相提并論,如a lucky dog(幸運兒),a gay dog(快樂的人),top dog(勝利者),“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等。
(b)龍(dragon)和鳳(phoenix)
龍是中國傳說中的神異動物,是吉祥、尊貴的象征,也比喻非凡之人。中國是龍的國度,中國人視自己為龍的傳人。鳳,又稱“鳳凰”,自古被漢民族視為吉祥的神鳥,它給人間帶來吉祥、幸福和安寧。成語“龍鳳吉祥”、“龍飛鳳舞”、“龍章鳳姿”、“龍騰虎躍”、“龍吟虎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等表達了幸福、吉祥、美好之意。而在英語文化中,dragon卻是“兇神惡煞、會噴火的怪物”,象征著魔鬼、撒旦和邪惡,如:dragon’s teeth(相互爭斗的根源),sow dragon’s teeth(播下不和或毀滅的種子)。然而在英文化中的phoenix則取其長生不死之神性,曰:“長生鳥”,與復活再生有關。
(c)蝙蝠(bat)和貓頭鷹(owl)
蝙蝠(bat)在西方人心目中并無好感,是瞎眼、丑陋、兇惡、吸血動物、迷信和巫術(shù)及死亡的代表。而對中國人而說,由于“蝠”與“?!蓖?,便成了吉祥、幸福、健康的象征。貓頭鷹在西方人看來通常嚴肅認真有頭腦,常為百獸斷是非解爭端,是冷靜智慧的象征。所以經(jīng)常形容聰明干練的人為a wise old owl(一只聰明的老貓頭鷹)。然而,漢語中貓頭鷹則是厄運的兇兆。有些人很迷信,以為碰上就會倒霉。漢語中的“夜貓子(貓頭鷹)進宅”意味著厄運將至。因此,中國人對貓頭鷹的感情就像西方人對蝙蝠的感情,既討厭又怕。
(d)大象(elephant)
“象”在我國古代社會,是代表著權(quán)威與地位,如黃帝出巡要坐象車,貴婦人穿象服表示高貴。有傳說記載,佛祖轉(zhuǎn)世賴于白象,觀音菩薩去朝拜時白象曾兩次對其有救命之恩,白象自然就成了人們敬尊的對象。前些年在我們國內(nèi)很暢銷的“白象”牌電池(包裝上英文名為white elephant)出口到國外,其銷路并不看好。究其原因是中西方文化對動物大象賦予了不同的含義,致使這種白象牌的商品在國外市場不受歡迎。請看此例:His newly employed woman servant was extremely lazy and ate a lot, no more than a white elephant.(他新雇用的女傭人懶得出奇,飯量倒很大,真是一個無用而又累贅的東西。)
1.2.2 喻體不同,喻義相同
由于文化和生活經(jīng)歷的差異,在表達相同或相近的含義時,漢英往往會采用不同的動物來作為喻體。英漢動物詞匯中也不乏喻體不同喻義相同的隱喻現(xiàn)象。下面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證明。
a rat in a hole(甕中之鱉)
birds of a feather(一丘之貉)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雙雕)
to go for wool and come back shorn(偷雞不成蝕把米)
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對牛彈琴)
to place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 (置身虎穴)
t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殺雞取卵)
雖然是相同的含義,英漢民族卻選擇了不同的喻體,這就需要我們了解對方的文化和習慣,不能生搬硬套,否則在跨文化交際中必然會引起誤解,造成交際的中斷或失敗。
1.3隱喻空缺(metaphorical vacancy)
文化的多樣性必然導致語言呈現(xiàn)多樣性。同一動物詞語,它在一種語言中有著豐富的隱喻意義,但在另一種語言中卻缺乏相應的隱喻意義,即隱喻意義在另一種文化中出現(xiàn)空缺現(xiàn)象。漢語中,很多動物具有獨特的隱喻,是中國文化所獨有的,舉一些例子說明漢語中英語空缺的文化動物詞。
(1)鴻雁(Chinese wild goose):書信(《漢書蘇武傳》載有大雁傳書之事)
(2)鴛鴦(mandarin duck):夫妻(因此類鳥雌雄偶居不離)
(3)鶴(crane):①象征年壽長,如“松鶴延年”;②才能出眾之人
(4)黃魚(yellow fish):①輪船水手,汽車司機等為撈取外快而私帶的旅客;②(方言)金條;
(5)烏龜(turtle):①長壽;②外遇者的丈夫
(6)蛇(snake):忘恩負義的人
英語中也有漢語空缺的文化動物詞。英語有如下隱喻表達是漢語完全沒有的。請看例子。
chicken(雞)指“懦夫、膽小鬼”;eel(鱔魚)暗指狡猾、不老實、不可靠的人;eager beaver(河貍)指“急于做成某事而特別賣力,但有點急躁的人”;albatross(信天翁)暗指沉重的負擔,無法擺脫的煩惱和障礙(水手認為射殺信天翁會招致厄運);cock(公雞):頭頭(從12到19世紀斗雞是中小學生在懺悔日的活動,獲勝的孩子抱著斗贏的公雞,被同伴高高地抬起);oyster“牡蠣”指“沉默寡言的人”,等等。
2 英漢動物詞匯中隱喻意義差異形成的原因
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和認知策略有相似之處,所以在不同文化中,往往可以見到相似的隱喻表達,這是不同文化認知的共同經(jīng)驗積累。隱喻作為認知的手段,反映了人類文化的相似性。漢、英語動物隱喻的共同之處就體現(xiàn)了漢英文化經(jīng)驗的相似性。但是,每個社會集團都有它自己特定的語言、思維方式、、神話傳說、文學典故、風俗人情、社會制度、生產(chǎn)方式,也即其特定的文化內(nèi)容,而隱喻又是根植于語言,思維和文化的,所以不同文化傳統(tǒng)的民族對同一事物會有不同的隱喻方式及其表達。因此,本文將從民族思維方式、審美心理、文化傳統(tǒng)、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習俗及語言特點等方面分析造成英漢動語動物隱喻差異的主要原因。
2.1英漢兩個民族思維方式不同
中國人重形象思維,說話愛使用比喻,人們常在描述事物時借用動物之形。比如,出家人誦經(jīng)時所敲之魚形木鼓,被稱為“木魚”或“魚鼓”。因過度操勞而在眼角生出的皺紋,被稱為“魚尾紋”;天將破曉之時則會在東方現(xiàn)出一抹“魚肚白”。而西方很少利用動物的外形來做比喻,因為西方重視形式分析和邏輯推理,說話喜歡用概念去定義,用邏輯去推理,人際交往語句表達清楚、明確,與漢文化中的表達含蓄、留有空間形成鮮明對比。
2.2英漢兩個民族審美心理不同
中國人講究“天人合一”,認為人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與天地共有基礎物質(zhì)“氣”,人與天地共守基本規(guī)律“道”,人的形態(tài)與功能都與天地相對應,中國人在自然萬物內(nèi)觀照到了自己的影子,“登山則情漫于山,觀海則意溢于?!?。這是中國人把自身的思想品格投射到自然界的各種動物身上,導致了人性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格化,從而使代表這些動物的名詞產(chǎn)生了豐富的聯(lián)想意義。而西方文化是一種科技理性文明,英美人很少用自然動物比擬人的思想品格進行道德化描寫,他們傾向于用動物象征人的某種自然屬性而非社會屬性。
2.3民族文化傳統(tǒng)不同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許多神話傳說。相傳黃帝奠定了中華文明,受到后人的尊重和崇拜。他后來乘龍上天,而那龍是天帝來迎他的。于是“龍”便有了“帝王”、“才俊之士”的意義。漢民族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較小。
而英語受希臘文化、希伯來文化的影響非常大。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詞匯載蓄文化的功能最強。英語中有些動物詞具有源于希臘羅馬神話,或《圣經(jīng)》,或兼而有之的意義。如用來稱呼英國劇作家及詩人莎士比亞the swan of Avon中的swan(天鵝),就指“才華橫溢的歌手或詩人”。據(jù)希臘傳說,音樂之神阿波羅的靈魂進入了一只天鵝,由此產(chǎn)生畢達哥拉斯寓言,所有杰出詩人的靈魂都入天鵝體內(nèi)?!妒ソ?jīng)》中有許多動物為喻體的短語和句子,由于常為人們引用,久而久之成為典故性成語。
2.4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習俗不同
由于英漢兩個民族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不同,一種動物可能在這個國家常見,而在另一個國家罕見,人們自然不會產(chǎn)生什么聯(lián)想意義。這些動物詞載蓄的文化內(nèi)容豐富多彩而又頗具異域風情。如上文中提到的漢語“鴻雁”、“鴛鴦”和“鶴”等動物詞具有英語對應詞匯中所沒有的特殊含義。而英語詞匯chicken,eel,beaver和albatross等也具有對應漢語詞所沒有的隱喻義。
2.5 漢英語言特點
漢英兩種語言各自不同的特點影響和制約動物詞匯隱喻意義的形成。從文字特點看,漢字屬于象形文字,以動物形體特征為啟示,因而有了“象形詞語”,如“虎頭蛇尾”、“鼠頭鼠腦”、“羊腸小道”等。從語音特點看,漢語中存在大量的諧音現(xiàn)象,這會引發(fā)相關的聯(lián)想,極大地豐富詞匯的隱喻意義。漢語中蝙蝠的“蝠”因與“?!弊滞?,被認為是幸福吉祥的象征,常產(chǎn)生正面積極的聯(lián)想意義;而英語中bat卻無法引發(fā)這種聯(lián)想。漢語成語“年年有余”取“魚”這一形象喻指生活富裕也是因為“余”與“魚”諧音;同理英語中fish無法產(chǎn)生此類聯(lián)想。
3 動物詞匯中的隱喻與跨文化意義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影響語言的形成發(fā)展。語言和文化的這種互動關系正說明,要學好一種語言,了解和掌握與這種語言相關的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語言中的隱喻折射了以這種語言為母語的人的思維方式、審美心理和社會文化等特征,其研究也顯得尤為必要。通過分析我們得出,英漢動物詞匯中所負載的文化信息,既反映了英漢兩種語言具體表現(xiàn)形式的異同,又突出顯示了英漢兩個民族獨特的文化個性。所以說,人不僅是“社會人”(social man), 而且是“文化人”(cultured man)。因此, 在進行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 不僅要注意語言交流,更要重視文化傳遞。只有不斷培養(yǎng)和加強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 才能更為透徹地理解和習得語言;只有將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與文化能力有機結(jié)合,才能行之有效地交流,準確無誤地傳達語言和文化信息。
參考文獻:
[1]陳文伯. 英語習語與漢語成語[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2.
[2]鄧炎昌,劉潤清. 語言與文化[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3]胡文仲. 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4]黃佩文.漢英比喻的差異與不同的文化蘊涵[J].修辭學習,2001,(3).
[5]李雪.漢英動物隱喻的文化視角[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12).
[6]廖光蓉.英漢文化動物詞對比[J].外國語,2000,(5).
[7]歐憶,賈德江. 英漢動物類習語比較及其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 2001,(4).
[8]邵志洪.英漢語研究與對比[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1997.
[9]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