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收益分析方法范文
時間:2023-07-12 17:40: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投資收益分析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其一,投資收益科目下新會計準則的核心理念。我國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是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為前提,以滿足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和企業(yè)管理層等有關方面對會計信息的需求,進一步規(guī)范會計行為和會計工作秩序,維護社會公眾利益為目的。新準則將滿足投資者的信息需要作為企業(yè)財務報告編制的首要出發(fā)點,凸現(xiàn)了投資者的地位,體現(xiàn)了保護投資者利益的要求,是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必然。新會計準則更加強調企業(yè)資產的質量,關注凈資產,關注凈資產的價值是否為真實價值。新會計準則中,只有當投資企業(yè)已經實現(xiàn)收益并表現(xiàn)為企業(yè)凈資產增加時,才能將該收益計人投資收益科目。與此同時,為了滿足投資者決策的需要,新準則引入了公允價值變動科目,以反映資產的現(xiàn)時價值。由于公允價值并沒有帶來現(xiàn)金流入和凈資產的增加,只有當處置投資時,才能將公允價值變動轉入投資收益科目。新會計準則在投資收益科目的設置上,一方面以服務投資者決策為出發(fā)點,穩(wěn)健地看待上市公司的投資利益;另一方面,也將上市公司的動態(tài)利潤變動加以反映,體現(xiàn)企業(yè)可持發(fā)展的這一理念。
其二,新會計準則中投資收益的確認與計量方法。投資收益是指企業(yè)進行投資所獲得的經濟利益。新準則中規(guī)定計入投資收益的分析如下:一是長期股權投資中投資收益的核算。如果被投資公司是投資公司的子公司,或者投資單位持有被投資單位很少的股份且沒有影響,這些股權也沒有市場價格,按照新會計準則的規(guī)定,投資企業(yè)對被投資單位的長期股權投資采用成本法核算。在成本法核算情況下,被投資單位宣告分派現(xiàn)金股利或利潤時,投資企業(yè)按股份比例確認當期投資收益;另外,處置長期股權投資時,將實際收到的金額與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投資收益。投資企業(yè)對合營企業(yè)和聯(lián)營企業(yè)的投資應當采用權益法核算。當被投資企業(yè)實現(xiàn)凈利潤或者發(fā)生凈虧損時,投資企業(yè)應當按照投資比例確認當期投資收益。處置采用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時,除將實際收到的金額與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投資收益外,還需要將資本公積轉入投資收益。二是金融資產的投資收益核算。按照新準則要求,企業(yè)應當結合自身業(yè)務特點,投資策略和風險管理要求,將取得的金融資產在初始確認時分為以下幾類:以公允價值計量具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人當期損益的資產,要求以公允價值計量,在資產負債表日,企業(yè)應將公允價值變動額計入變動損益。處置該金融資產和負債時,其公允價值與初始入賬金額之間的差額確認為投資收益,同時,將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轉入投資收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在持有期間取得的利息和現(xiàn)金股利,應當計入投資收益。資產負債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應當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公允價值變動計入資本公積。處置該資產時,應將取得的價款與賬面價值之差計人投資收益,同時將資本公積轉入投資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與應收款項,在持有期間,企業(yè)應采用實際利率法;按照攤余成本和實際利率計算確定利息收入,將利息收入計入投資收益。處置該投資時,應將所取得價款與持有至到期投資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投資收益??梢钥闯觯诔钟衅陂g公允價值變動沒有計入投資收益,因此,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引入并沒有改變投資收益數(shù)額。
其三,新舊會計準則中投資收益的異同。一是新舊準則中投資收益核算的差異。新準則引入了公允價值的計量屬性,在交易性金融資產和直接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金融資產的后續(xù)計量中,需要根據(jù)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情況,計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舊準則中,當資產的價值升高時,遵循謹慎性原則,不對資產進行處理;當資產的價值降低時,對資產計提減值準備。雖然兩者所計入的科目不同,但兩個科目中的金額都只有在處置該資產時才能轉入投資收益科目。新舊準則長期股權投資中成本法和權益法核算的范圍不同。當投資企業(yè)能夠對被投資企業(yè)實施控制時,新準則采用成本法對其進行核算,而舊準則采用權益法對其進行核算。二是新舊準則中投資收益核算的共同點。長期股權投資采用成本法核算時,被投資單位宣告分派的利潤或股利,投資企業(yè)按應享有部分,確認為投資收益。長期股權投資采用權益法核算時,屬于被投資單位當年實現(xiàn)的凈利潤而影響的所有者權益的變動,投資企業(yè)應按股份比例確認為投資收益。處置長期股權投資時,應按照所收到的處置收入與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和已確認但尚未收到的應收股利的差額確認投資收益。
其四,投資收益的性質。新會計準則中,投資收益包括長期股權投資收益和金融資產投資收益。長期股權投資所取得的投資收益是企業(yè)在正常的生產經營中所取得的可持續(xù)投資收益。如下屬公司生產經營狀況好轉,有了比較大的收益,開始回報母公司,該部分的投資收益越高,企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越強,對于投資者來說,這種企業(yè)越具有投資價值。但并不是所有的長期股權投資都是可持續(xù)的,如企業(yè)處置長期股權投資所獲得的投資收益就是一次性不可持續(xù)的。由于股價的上升使得企業(yè)所持有的金融資產隨之變動而所獲得的虛擬收益,在新會計準則中并沒有計人投資收益科目,而是計入了公允價值變動和資本公積科目。這種確認方法,一方面反映了企業(yè)所持有的金融資產的現(xiàn)時價值;另一方面,由于這部分收益并未實現(xiàn),因而沒有將其計入投資收益。
其五,投資收益對于投資決策的價值。由于市盈率是絕大數(shù)投資決策所參考的指標,投資收益越多,總利潤越多,股票與市價的比例越低即市盈率越低,從而直接引導投資決策。因此,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不僅要參考市盈率的高低,還要詳細分析目標企業(yè)的財務報表內容。首先,要關注上市公司主營業(yè)務的構成、主營業(yè)務在行業(yè)中的地位。營業(yè)利潤越高,企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越高,投資價值也越大。其次,要分析投資收益在總利潤中的比例和上市公司的資本運作情況。資本運作應當關注證券投資和項目投資在總投資中所占的比例,以及證券投資中投資其他上市公司證券和持有非上市股權的比例。如果上市公司的證券投資在總投資中的比例很高,該上市公司的投資收益會隨著證券市場的波動而變動,其可持續(xù)獲利能力會比較差。最后,不能將上市公司報表中的公允價值變動作為上市公司的投資收益,因為其隨著市場價格的變動而發(fā)生的賬面價值變化,沒有產生現(xiàn)金流的未實現(xiàn)利潤。
篇2
關鍵詞:凈收益 運營收益 戰(zhàn)略收益 信息技術 企業(yè)
一、 引言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許多企業(yè)不斷提高信息化水平以增強核心競爭力。信息技術(IT)投資逐漸成為企業(yè)投資預算體系里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說明企業(yè)高層管理者期望IT投資能為企業(yè)帶來最大的收益。IT投資作為企業(yè)的長期投資項目,高層管理者還期望IT投資能為企業(yè)未來發(fā)展提供持續(xù)的利潤流。為了驗證IT投資的合理性和對企業(yè)成長的貢獻,必須對IT投資的凈收益進行準確的預測和分析。然而,IT投資的凈收益很難用貨幣量化,不僅因為它帶來的收益是無形的(例如,改善客戶服務),還因為很難將其從企業(yè)全部投資收益中剝離出來。此外,許多研究者認為,IT投資對組織的影響作用會出現(xiàn)延遲效應,一般在IT項目成功實施三到五年之后,才會觀察到該項IT投資對企業(yè)經營績效產生的影響。
現(xiàn)有文獻關于IT投資收益的分析,有助于我們了解信息技術投資的預期結果,但現(xiàn)有文獻并沒有提出我國企業(yè)IT投資收益的通用分析框架。因此,有必要通過一定的方法整合這些分析方法,該方法既能對IT投資收益進行事前評估,還能用于事后測量。IT投資對企業(yè)影響往往都是戰(zhàn)略收益大于財務意義、無形收益多于有形收益,因此作出精確的財務分析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信息化項目的建設往往會涉及到多方的利益,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
二、文獻回顧
在現(xiàn)有文獻中,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對IT投資的凈收益進行分析。其中存在兩種比較主流的觀點。一是遵從IT黑箱觀點的假設,對IT投資的結果進行測量(例如,測量IT投資帶來的組織績效或經濟表現(xiàn));另一種是認同價值鏈的觀點,基于信息技術影響企業(yè)價值鏈的過程收益來分析。
(一)IT投資收益的三維分析框架
Mirani和Lederer(1998)提出IT投資收益的分析框架由三個維度組成:戰(zhàn)略收益、信息收益和事務收益。“戰(zhàn)略收益”維度反映了IT投資的業(yè)務價值,如降低成本,提高銷售額,戰(zhàn)略匹配以及提高投資回報率等,因此可以進一步分為三個子維度:競爭優(yōu)勢、匹配以及客戶關系收益。“信息收益”維度聚焦于觀察IT投資是否能夠促進企業(yè)更加有效地對信息資源進行開發(fā)和利用,包括信息獲取、信息質量和信息靈活性三個子維度。“事務收益”維度側重于觀察IT投資對企業(yè)效率的影響,因此可以進一步細化為溝通效率、系統(tǒng)研發(fā)效率和業(yè)務效率三個子維度。
(二)IS平衡記分卡
Kaplan和Norton(1996)提出的“平衡記分卡”(BSC)方法從企業(yè)財務、客戶、內部流程以及學習和成長四個方面對IT投資收益進行測量。Martinsons 等(1999)對BSC方法進行改進后引用到信息系統(tǒng)領域,提出一種IS平衡記分卡的凈收益測量方法,從四個維度去測量:業(yè)務價值(business-value)測量維度、用戶導向(user-orientation)測量維度、內部流程(internal-process)維度和未來準備度(future-readiness)維度。
(三)D&M模型
DeLone和McLean模型(1992)的核心構念是“影響(impact)”,是從“個人影響(individual impacts)”和組織影響(organizational impacts)這兩個方面來測量IT投資對組織和個人的影響結果。DeLone和McLean改進模型(2003)的核心構念是“凈收益(net benefits)”。這篇文章還指出用“影響”這一構念存在不足是因為“影響”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負向的,容易造成混淆。相反,使用“凈收益”這一構念可以準確地界定IT投資對企業(yè)績效正向和負向影響的總和,因而能夠平衡IT投資對企業(yè)各個層面正向和負向的多重影響?!皟羰找妗辈煌谝话阋饬x上的收益在于:IT投資帶來的收益是多方面的,不可能總是帶來正向的收益,也有可能帶來負向的收益,而且最終的收益總和,即凈收益(consequences)可能是正的,也有可能是負的。此外,DeLone和McLean(2003)還指出,凈收益僅是對影響結果進行測量,必須進一步分析系統(tǒng)質量、信息質量和服務質量,才能準確地理解IT投資對企業(yè)的影響過程。由此可見,“凈收益”這一構念可以準確地表征企業(yè)IT投資的真正受益,并且需要從三個方面去觀察:誰來評價、如何評價以及評價什么。
(四)其他分析視角
Smithson和Hirschheim(1998)提出從有用性和價值兩個視角分析IT投資收益的維度:效率(efficiency)、有效性(effectiveness)和理解(understanding)。還有研究者聚焦于從個人層面分析。如,Torkzadeh 和Doll(1999)驗證了IT對個人影響的四個維度:任務生產率,即IT投資提高員工工作效率的程度;任務創(chuàng)新,即IT投資幫助員工在工作中嘗試或者產生創(chuàng)新性想法的程度;客戶滿意度,即 IT投資幫助員工為企業(yè)內外部客戶創(chuàng)造價值的程度;管理控制,即IT投資幫助企業(yè)調節(jié)工作流程和工作績效的程度。還有研究者建議從財務方面、客戶方面、內部流程以及學習和增長方面對IT投資的凈收益進行測量。
綜上所述,研究者從不同的視角對IT投資凈收益進行分析,并提出不同的測量維度,但是 缺乏具有整合性和通用性的分析框架,而且各種研究觀點之間也存在矛盾甚至沖突 的地方,更沒有針對中國企業(yè)的特 定研究。
篇3
【關鍵詞】 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法;數(shù)軸圖式法
在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法的核算中,由于投資單位需要區(qū)分投資當年和投資以后年度兩個時間點上對應沖減或轉回的長期股權投資成本的確認和應享有的投資收益的確認等問題,使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法的核算比較復雜,這也使剛接觸投資內容的學生感覺晦澀難懂,課堂教學難度很大,如何讓學生比較輕松地掌握這一方法,并能熟練地運用,筆者從多年教學實踐出發(fā),總結了以下課堂教學的方法以供同行參考。
一、成本法的適用范圍
成本法,是指某項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在其持有期間內,除追加或收回投資外,始終保持按其初始投資成本計量的方法。
投資企業(yè)若能夠對被投資單位實施控制或不具有控制、無共同控制且無重大影響,會計上宜采用成本法來核算。掌握投資企業(yè)與被投資企業(yè)因長期股權投資而形成的影響程度,可以從持股比例和投資企業(yè)對被投資企業(yè)的控制程度的角度入手。筆者采用數(shù)軸圖示法予以分析講解。按投資企業(yè)對被投資企業(yè)的持股比例將數(shù)軸劃分為四個點:0,20%,50%,100%,見圖1。
注:圖中A所涵蓋的區(qū)間是(0,20%),表示的是“不具有控制、無共同控制且無重大影響”的情況;圖中B所涵蓋的區(qū)間是[25%,50%),表示的是“重大影響”的情況;圖中C所涵蓋的區(qū)間是50%,表示的是“共同控制”的情況;圖中D所涵蓋的區(qū)間是(50% ,100%]:表示的是“控制”的情況。
圖式中所標明的A和D兩個區(qū)間,就是成本法核算的適應范圍,也可以理解為成本法適用于投資控制力強弱的兩極;而B和C兩個區(qū)間,則是權益法核算的適應范圍。圖式法的運用,解決了文字上的非直觀性,同時加強了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二、成本法核算的一般程序
成本法下,長期股權投資應當按初始投資成本計價,被投資單位宣告分派的現(xiàn)金股利和利潤,投資企業(yè)確認為投資收益;投資企業(yè)確認為投資收益僅限于被投資單位接受投資后產生的累計凈利潤的分配額,所獲得的利潤或現(xiàn)金股利超過上述數(shù)額的部分作為初始投資成本的收回。
對于此規(guī)定的講解,筆者建議由簡單到復雜分基本操作和特殊處理兩個步驟
來進行,在運用傳統(tǒng)的案例分析基礎上,輔以時間數(shù)軸圖示。一方面,將案例中紛繁的時間和數(shù)據(jù)清晰地表達在時間數(shù)軸上,另一方面,通過時間數(shù)軸具體確定成本法下的賬務處理時間。
(一)基本操作:
[例1]:2007年1月1日A公司以銀行存款購入B公司10%的股份。2007年5月3日B公司宣告分派2006年度現(xiàn)金股利100 000元。2007年B公司實現(xiàn)凈利潤200 000元,2008年4月1日B公司宣告分派現(xiàn)金股利300 000元,2008年B公司實現(xiàn)凈利潤300 000元。
按題目中的已知條件畫出時間數(shù)軸,在數(shù)軸的下方標明的時間點上同時標明被投資單位宣告分派的現(xiàn)金股利總金額,在數(shù)軸上方標明被投資單位年度實現(xiàn)的凈利潤情況,如下圖所示:
首先,通過時間數(shù)軸圖示法解決成本法下的賬務處理時間。
成本法下,“只有當被投資企業(yè)宣告分派利潤或現(xiàn)金股利時,才進行當期投資收益的確認”。以上為例,投資企業(yè)賬務處理時間則為2007年5月3日和2008年4月1日兩個時間點,而“年度末,不論被投資企業(yè)當年是否實現(xiàn)凈利潤或發(fā)生凈虧損、出現(xiàn)凈資產的其他增減變化,投資企業(yè)均不進行賬務處理”,如2007年年末和2008年年末,投資企業(yè)均不需進行賬務處理。
確定了投資企業(yè)的賬務處理時間后,具體會計核算再分投資當年和投資以后年度兩種典型情況進行“投資收益”的確認與計算。仍沿用例1,圖2所示的2007年5月3日這一時間點,稱為“投資當年”分派現(xiàn)金股利的時間點,而2008年4月1日這一時間點,則稱為“投資以后年度”分派現(xiàn)金股利”的時間點。兩個不同的時間點,會計處理方法不同。
1.投資當年收到現(xiàn)金股利或利潤時的會計處理
通常情況下,由于投資當年的分紅額是來自被投資方上一年度的盈余,而此盈余投資方并沒有參與創(chuàng)造,因此應作為初始投資成本的返還處理,不確認投資收益。
應收股利的金額=本期被投資單位宣告分派的現(xiàn)金股利×投資持股比例
則,2007年5月3日的會計處理如下:
借:應收股利 10 000(100,000×10%)
貸:長期股權投資-成本 10 000
2.投資以后年度收到現(xiàn)金股利或利潤時
準則規(guī)定,投資以后年度收到現(xiàn)金股利或利潤時的計算公式為:
應沖減的投資成本的金額=投資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資單位累積分派的股利-投資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資單位累積的凈損益)×投資企業(yè)持股比例-以前年度已沖減的投資成本
應收股利金額的確定與投資當年的計算無區(qū)別。
應確認的投資收益=投資企業(yè)當年獲得的利潤或現(xiàn)金股利-被投資單位已沖減的初始投資成本
按以上公式,2008年4月1日A公司會計處理的計算如下:
投資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資單位累積分派的股利=100 000
+300 000=400 000
投資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資單位累積的凈損益=200 000
以前年度已沖減的投資成本即2007年5月3日計算的10 000
應沖減的投資成本的金額=(400 000-200 000)×10%-10 000=10 000
會計分錄為:借:應收股利 30 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成本10 000
投資收益 20 000
以上基本操作的內容和步驟使學生對成本法的核算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成本法下賬務處理的時間、投資當年和投資以后年度這兩個時間點的劃分、投資當年和投資以后年度投資收益的確定及賬務處理的差別。
掌握這一基本操作之后,再在此基礎上進入特殊處理階段。
(二)特殊處理
1. 投資當年的特殊情況
[例2] 2007年3月1日A公司以銀行存款購入B公司10%的股份,2007年12月31日B公司宣告分派2007年度現(xiàn)金股利400 000元。2007年B公司實現(xiàn)凈利潤450 000元。
仍然采用與上述相同的方法和手段,按題目中的內容畫出時間數(shù)軸,如下圖所示:
分析:與基本操作里的“投資當年”情況有所區(qū)別的是:投資企業(yè)于2007年3月份投資, 2007年12月31日為現(xiàn)金股利宣告分派日,此時分得的股利既有投資前產生的,又有投資后產生的。在這種情況下,引入計算公式:
(1)投資企業(yè)投資年度應享有的投資收益=投資當年被投資單位實現(xiàn)的
凈損益×投資企業(yè)持投比例×[投資當年持有月份÷全年月份]
(2)應沖減初始投資成本的金額=被投資單位分派的利潤或現(xiàn)金×持股比例-投資企業(yè)投資年度應享有的投資收益
若公式(2)計算結果大于零,應按上述公式計算應沖減的投資成本;若公式(2)計算結果小于或等于零,則不需要計算沖減初始投資成本的金額,應分得的利潤或現(xiàn)金股利全部確認為當期投資收益。
投資企業(yè)投資年度應享有的投資收益=450 000×10%×10÷12=37 500
應沖減初始投資成本的金額=400 000×10%-37 500=2 500>0,則:
2007年12月31日的會計分錄為:
借:應收股利40 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成本2 500
投資收益 37 500
承上例,若被投資企業(yè)2007年12月31日宣告分派現(xiàn)金股利300 000元,則:
投資企業(yè)投資年度應享有的投資收益=450 000×10%×10÷12=37 500
應沖減初始投資成本的金額=300 000×10%-37 500=
-7 500
借:應收股利30 000
貸:投資收益30 000
2. 投資以后年度的特殊情況
[例3]:2007年1月1日A公司以銀行存款購入B公司10%的股份,采用成本法核算。2007年5月3日B公司宣告分派2006年度現(xiàn)金股利100 000元。2007年B公司實現(xiàn)凈利潤400 000元,2008年5月1日B公司宣告分派現(xiàn)金股利360 000元。
采用與前述相同的方法和手段,按題目中的內容畫出時間數(shù)軸,如下圖所示:
分析:2007年5月3日分派現(xiàn)金股利100 000元,屬于“投資當年分配以前年度的股利”, 對此這里不再作分析,其會計分錄為:
借:應收股利10 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成本 10 000
2008年5月1日宣告分派現(xiàn)金股利,屬于“投資以后年度分配現(xiàn)金股利”,按公式計算如下:
投資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資單位累積分派的股利=100 000
+360 000=460 000
投資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資單位累積的凈損益=400 000
以前年度已沖減的投資成本即2007年5月3日計算的10 000
應沖減的投資成本的金額=(460 000-400 000)×10%-10 000
=-4 000
與基本操作里的情況有所不同的是:投資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資單位累積分派的股利(以下簡稱“累積股利”)>投資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資單位累積的凈損益(以下簡稱“累積凈利”),但計算出應沖減投資成本的金額出現(xiàn)負數(shù)。對此,筆者認為不應再沖減投資成本,而是本著穩(wěn)健性原則,恢復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恢復的金額應當以當初沖減的金額為上限,即2007年5月3日沖減的10 000元:
借:應收股利 36 000
長期股投資-成本 4 000(轉回成本)
貸:投資收益40 000
承[例3],若2008年5月1日宣告分派現(xiàn)金股利為300 000元。則計算過程如下:
投資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資單位累積分派的股利=100 000
+300 000=400 000
投資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資單位累積的凈損益=400 000
以前年度已沖減的投資成本即2007年5月3日計算的10 000
應沖減的投資成本的金額=(400 000-400 000)×10%-10 000
=-10 000
這種情況的特點是:累積股利=累積凈利,計算出應沖減投資成本的金額出現(xiàn)負數(shù),對此,仍然采用與上述原則相同的處理,恢復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恢復的金額應當以當初沖減的金額為上限:
借:應收股利30 000
長期股投資-成本10 000(轉回成本)
貸:投資收益 40 000
承[例3],若2008年5月1日宣告分派現(xiàn)金股利為200 000元。則計算過程如下:
投資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資單位累積分派的股利=100 000
+200 000=300 000
投資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資單位累積的凈損益=400 000
這種情況下:累積股利
借:應收股利20 000
長期股投資-成本 10 000(前已沖減的成本)
貸:投資收益 30 000
三、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法核算要點總結
綜上所述,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法的核算可以概括為投資當年和投資以后年度兩種情況。
投資當年的會計核算要點是:投資當年分以前年度的股利,沖減投資成本;投資當年分當年的股利,運用公式時先確定投資收益,再確定應沖減的投資成本。
投資以后年度的會計核算要點是:投資以后年度分派現(xiàn)金股利應根據(jù)累積股利與累積凈利潤的差額情形進行區(qū)別對待:
一是累積股利-累積凈利≥0的情況:按投資企業(yè)當年應收股利金額計算“應收股利”科目,應沖減投資成本出現(xiàn)正數(shù),將應收股利和應沖減成本的差額計入“投資收益”科目;應沖減投資成本出負數(shù),應恢復“長期股權投資”,但恢復金額以不超過當初沖減的金額為限。
二是累積股利-累積凈利
與“投資當年”會計核算相比,“投資以后年度”的計算公式不一樣,且在確認應沖減長期股權投資成本和確認投資收益的順序上也不一樣,“投資當年”先確認投資收益再確認應沖減的初始投資成本,而“投資以后年度”是在確認了累積股利和累積凈利的差額后,先確認應沖減的初始投資成本,再確認投資收益。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企業(yè)會計準則2006[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2] 葛家澍,杜興強.中級財務會計學(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篇4
【關鍵詞】 金融工具;投資收益;價值相關性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企業(yè)將其閑置資金投資于證券市場的行為已越來越普遍,由此而產生的有別于企業(yè)傳統(tǒng)資產的“新型資產”――金融資產已成為企業(yè)資產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金融工具投資收益對企業(yè)價值的影響到底如何呢?企業(yè)是否可以通過對其持有的金融工具進行調整來提高公司價值、促進企業(yè)價值最大化呢?本文對金融工具投資收益進行價值相關性實證研究,以期發(fā)掘金融工具投資收益信息的決策有用性,為利益相關者提供具有較高價值的決策依據(jù)。
一、研究假設及變量選取
價值相關性研究按照研究對象的報表屬性可分為資產負債表項目研究、利潤表項目研究、現(xiàn)金流量表項目研究以及其他價值相關性研究(EVA,市盈率等)。資產負債表項目的價值相關性研究是指研究金融資產、無形資產、金融負債、股本規(guī)模、資本結構等資產負債表上的項目或此類項目計算的指標與公司股票價格的相關性。利潤表項目的價值相關性研究是指研究會計盈余、剩余收益等利潤表上的項目或此類項目計算的指標與公司股票價格的相關性。現(xiàn)金流量表項目的價值相關性研究是指研究經營現(xiàn)金流量等現(xiàn)金流量表上的項目或此類項目計算的指標與公司股票價格的相關性。
本文將資產負債表項目的價值相關性研究與利潤表項目的價值相關性研究相結合,作出研究假設:金融業(yè)上市公司金融工具投資收益具有價值相關性。
由于不同上市公司的所得稅可能存在差異,為了排除不同所得稅對公司盈余產生的影響,研究選擇了能綜合反映企業(yè)業(yè)績的盈余指標――利潤總額作為衡量金融工具投資收益對企業(yè)盈余所起作用的變量。選用股票價格模型對假設進行檢驗,選取樣本公司在t+1年4月底最后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作為被解釋變量。因為每年的1―4月是上市公司公布年報的法定時期,如果市場是有效的,有理由相信4月底的股價已經吸收了公司的會計數(shù)據(jù)的信息??刂谱兞窟x用上年利潤總額、凈資產倍率、總資產對數(shù)分別用來控制時間序列性對利潤總額的影響、控制企業(yè)風險和成長性的潛在影響、控制企業(yè)規(guī)模對經營業(yè)績的影響。
二、建立模型
基于Ohlso(1995),Barth&Landsman(1995),Aboody,et al(1999)的相關研究,本文擬采用以下模型來檢驗金融業(yè)上市公司金融工具投資收益的價值相關性:
Pt,i=β0+β1INCOMEt,i+β2IVt,i+β3RATEt,i+β4NIt,i+β5EPSt,i
+ξt,i
其中:
Pt,i為樣本公司在t+1年4月底最后一個交易日的每股市場價格;
INCOMEt,i代表樣本公司在t年度末的金融工具投資收益總額;
IVt,i代表樣本公司在t年度末投資的金融資產總額;
RATEt,i代表樣本公司在t年度末的金融工具投資收益率;
NIt,i為樣本公司t年度的每股扣除了金融資產投資收益之后的稅前利潤;
EPSt,i為i公司t年度的每股凈利潤;
ξt,i為誤差項;
β0為截距項,β1、β2、β3為自變量的系數(shù)。
三、樣本的選取
本文采用SPSS 17.0軟件對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由于不同行業(yè)上市公司投資的金融資產種類和規(guī)模都可能存在較大差異,其金融工具投資收益對企業(yè)績效的影響和會計信息價值相關性的影響也可能會因此而產生較大差異,因此我們選取2007―2009年作為研究區(qū)間,以滬深兩市A股金融業(yè)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為了保證數(shù)據(jù)的有效性,盡量消除異常樣本對研究結論的影響,根據(jù)以下標準對原始樣本進行篩選:(1)剔除截至2009年12月30日在滬深兩市已經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的公司。(2)剔除沒有金融資產或者金融資產數(shù)額為0的公司。(3)剔除ST類和PT類上市公司,這些公司或處于財務狀況異常的情況,或者已連續(xù)虧損兩年以上,若將其納入研究樣本將影響研究結論。(4)剔除數(shù)據(jù)缺損的樣本。經過篩選,最終選取了24家金融業(yè)上市公司,其中滬市17家,深市7家。
除特殊說明外,本研究的有關數(shù)據(jù)信息直接取自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度財務報告和鳳凰財經網。
四、實證分析
(一)描述性統(tǒng)計
根據(jù)研究模型涉及主要變量所計算的樣本的描述性統(tǒng)計量見表1:
從Panel A可見,金融工具投資收益與金融資產投資規(guī)模均呈上升趨勢,這說明金融業(yè)上市公司對金融資產投資的重視程度在逐步上升,也佐證了金融資產的投資有助于增加企業(yè)財富、提高企業(yè)價值。從標準差角度來看,金融工具投資收益和金融資產的標準差分別從2007年的65 192.14百萬元和1 928 280.00百萬元上升到2009年的70 952.42百萬元和2 674 950.00百萬元,說明金融業(yè)上市公司各公司對金融資產的重視程度存在較大區(qū)別,呈現(xiàn)出兩極分化的現(xiàn)象。但與利潤總額標準差比起來,其兩極分化程度沒有那么大,利潤總額的標準差從2007年的33 017.15百萬元上升到2009年的45 649.56百萬元,上漲了35.17%。
從PanelB可見,投資收益與金融資產的比例呈現(xiàn)出下降的趨勢,從2007年的36.65%下降到2008年的23.20%,再下降到2009年的14.34%,投資與利潤總額的比例也呈現(xiàn)震蕩下降的趨勢,從2007年的159.81%先上升到2008年的232.09%,又下降到2009年的134.08%。這與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風暴有很大關聯(lián),也證實了金融資產的投資風險較大,企業(yè)在進行金融資產投資時應進行理性的分析與決策。
PanelC給出了投資收益、金融資產和利潤總額基于平均值的增長率,可以發(fā)現(xiàn)金融資產的增長率明顯提高,從2008年的10.25%提高到了2009年的69.29%,翻了6.76倍。這與金融業(yè)對金融資產投資的高度重視息息相關,與金融業(yè)自身的行業(yè)特點也分不開。而投資收益增長率和利潤總額增長率卻是先下降后提高,這可能與2008年的金融危機和2009年的經濟復蘇有關。
(二)相關分析
變量間的相關關系需要使用相關系數(shù)進行測量,不同的相關系數(shù)適應不同類型的變量,如柯達(Kehdall t)相關系數(shù)是用非參數(shù)方法度量定序變量間的線性相關性,斯皮爾曼(Spearman)等級相關系數(shù)用來度量定序變量間的先行相關性,而皮爾森(Pearson)簡單相關系數(shù)用來度量定距變量間的線性相關性。由于本文的變量大部分為定距變量,并且相關分析僅是初步判斷變量間的關系,因而本文不嚴格區(qū)分變量性質,僅使用皮爾森(Pearson)簡單相關系數(shù)進行初步判斷,變量間的相關關系見表2。
由表2可見,在0.01的顯著性水平(雙側)下,金融業(yè)樣本公司的金融資產和投資收益均和利潤總額顯著正相關,但投資收益率卻和利潤總額呈負相關;金融資產和投資收益均和股票價格呈負相關,投資收益率和股票價格正相關。
盡管相關性分析顯示了金融業(yè)金融工具投資收益與公司盈利能力存在若干顯著相關關系,但是由于沒有控制其他因素可能產生的影響,因此還不能就此做出金融工具投資收益會影響公司價值的判斷,只有在運用多元回歸分析對各種可能的干擾因素加以控制,進行進一步的檢驗,才能得到可靠的結果。
(三)回歸分析
我們依次將模型中的稅前每股凈利、每股凈利潤、投資收益、金融資產和投資收益率等變量放入回歸方程,可得金融業(yè)樣本公司的回歸結果見表3、表4。
通過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金融業(yè)樣本公司投資收益、金融資產以及投資收益率等變量對股價的解釋力不是很強,調整后的R2只有0.579,解釋比率只有57.9%。這是因為股價除了受上述變量的影響,還會受到其他非量化因素的影響。由于金融業(yè)樣本公司選擇的是2007、2008、2009三年的樣本數(shù)據(jù)進行的測試,而金融市場的外界環(huán)境在這三年本身存在著較大的波動性,2007年的股市屬于明顯的牛市,年底上證指數(shù)(收盤價)高達5 261.81、成交量771 870手、成交額13 368 039萬元,深證成份股指數(shù)達17 700.62、成交量5 951 376手、成交額1 638 318萬元;而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股市行情明顯下落,年底上證指數(shù)跌落到1 820.81、成交量下降至503 961手、成交額降低至3 352 616萬元,深證成份股指數(shù)只有6 485.51、成交量為7 277 832手、成交額僅為596 889萬元;得益于國家相關部門的調控,以及行業(yè)的不斷努力,積極開拓新途徑、尋求新的發(fā)展思路,2009年股市有一定的回升,年底上證指數(shù)回升至3 277.14、成交量達到1 165 204手、成交額為13 897 736萬元,年底深證成份股指數(shù)達13 699.97、成交量為7 328 752手、成交額也上升至1 420 624萬元。由此可推定,外部環(huán)境的顯著變化是導致變量指標對股價的解釋力相對較低的重要原因。
進一步對變量指標進行檢驗,系數(shù)估計的結果顯示,金融資產具有最佳的解釋力,Beta系數(shù)達-0.825,表明金融業(yè)樣本公司投資金融資產的規(guī)模越大,股票價格越低。其次是投資收益指標,Beta系數(shù)為0.562,表明金融業(yè)樣本公司投資金融資產產生的投資收益越大,股票價格越高。這是由于金融資產具有較高的投資風險,高風險必然給公司帶來負面的影響,金融資產越多,股票價格越低,符合常理。當然高風險可能會帶來高的投資回報率,當公司投資的金融資產取得了相應的收益時,公司價值必然隨之提升,股票價格也必然上漲。
五、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本文得出結論:金融業(yè)上市公司金融工具投資收益具有價值相關性,但相關性較低。通過相關和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金融業(yè)樣本公司金融資產總額和金融工具投資收益總額與公司股票價格無論是在0.01水平(雙側)上,還是在0.05水平(雙側)上相關系數(shù)分別只有-0.173和-0.151,Pearson相關性分別為-0.464和-0.429。這表明,金融工具投資收益與股票價格具有一定程度的負相關性。即,金融業(yè)上市公司投資金融資產越多、金融工具投資收益越高,公司股票價格可能會更低,當然,這只有60%左右的解釋力(R2=0.609,調整后的R2=0.579)。而導致金融工具投資收益對股價的解釋力相對較低的重要原因可能是研究區(qū)間金融市場外部環(huán)境的顯著變化。金融市場經歷了2007年的牛市、2008年的熊市,以及2009年的市場回暖三個迥然不同的階段,這必然會影響金融業(yè)樣本公司金融工具投資收益的價值相關性。
【參考文獻】
[1] 張益民,薛衛(wèi)孝,錢洪清.金融資產公允價值信息的價值相關性實證研究[J].現(xiàn)代商業(yè),2008(36):264.
[2] 吳戰(zhàn)篪,羅紹德,王偉.證券投資收益的價值相關性與盈余管理研究[J].會計研究,2009(6):42-49.
[3] 杜軍.會計盈余價值相關性研究述評[J].財會月刊,2010(9):72-74.
篇5
【關鍵詞】 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跨期; 賬務處理; 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明細表
一、引言
新會計準則在多個具體準則中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包括企業(yè)合并、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投資性房地產、債務重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等。根據(jù)企業(yè)會計準則及其應用指南的規(guī)定,企業(yè)交易性金融資產、交易性金融負債以及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等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差額應通過“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核算,并計入當期損益?!肮蕛r值變動損益”的主要賬務處理是(以交易性金融資產為例,下同):①資產負債表日,企業(yè)應按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高于其賬面余額的差額,借記“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科目,貸記“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公允價值低于其賬面余額的差額作相反的會計分錄。②出售交易性金融資產時,應按實際收到的金額,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按該金融資產的賬面余額,貸記“交易性金融資產”科目,按其差額,借記(或貸記)“投資收益”科目。同時,還應將原計入該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轉出,借記(或貸記)“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貸記(或借記)“投資收益”科目。③期末,將“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賬戶的余額轉入“本年利潤”賬戶,結轉后本賬戶無余額。如果一個企業(yè)購入及出售交易性金融資產在同一個會計期間完成,則其會計處理會相對簡單合理,因為在期末結賬前“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賬戶已無余額,無需結轉入“本年利潤”。如企業(yè)跨期出售交易性金融資產,問題就會變得復雜,存在已轉入“本年利潤”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在新的會計期是否轉回、如何轉回等的會計處理問題(應用指南并未指明)。已有一些學者針對這些問題展開了討論,并提出了建議,但筆者認為這些建議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值得深入探討。
二、對跨期的理解與處理
會計分期核算是會計的基本前提之一,按照現(xiàn)行會計準則規(guī)定會計分期可以是月、季、半年和年,會計報表日可以是月末、季末和年末等。因此,如果按月核算調整公允價值的金額,那么跨月就是跨期,同樣跨季、跨半年、跨年的核算也是跨期;如果每半年一次核算調整公允價值的金額,那么跨半年、跨年才是跨期,其它如此類推。
損益類賬戶結賬及結算利潤的方法有兩種:即表結法和賬結法。賬結法是每月末均把損益類賬戶的凈發(fā)生額轉入本年利潤賬戶,也包括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余額轉入本年利潤,賬內計算利潤。表結法是在年度內(1―11月份)損益類賬戶包括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期末暫時不必結轉本年利潤,而將其計入利潤表,即在賬外采用報表計算當期利潤,12月末再將損益類賬戶年度凈發(fā)生額結轉本年利潤??梢?在表結法下,年度內損益類賬戶不結轉,年度內的跨期問題可被化解。即在表結法下,如果企業(yè)購入某項交易性金融資產在同年內出售,那么上述應用指南規(guī)定的會計處理方法是適合、可行的,不受跨月、跨季和跨半年的影響。如果是跨年出售,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跨年結轉和轉回問題將難以避免,必須尋求新的解決途徑和方法。下文所指的跨期就是指跨年。
三、跨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賬務處理存在的缺陷
對跨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賬務處理,一些學者提出了有創(chuàng)意的方法,但仍存在不足,現(xiàn)通過案例逐一分析。
【案例】安達公司2008年10月16日購入某上市公司A股票10萬股,每股10元,支付相關稅費3 000元,共計1 003 000元;2008年12月31日,其公允價值11元;2009年5月21日,公司將該股票賣出,扣除費用4 000元后取得價款1 200 000元。(不考慮其他各月的價格變動)
會計處理方法一:
(1)2008年10月16日
①借: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 1 000 000
投資收益3 000
貸:銀行存款 1 003 000
(2)2008年12月31日
②借: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100 000
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100 000
同時:
③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100 000
貸:本年利潤100 000
④借:本年利潤 100 000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00 000
(3)2009年5月21日出售時
⑤借:銀行存款 1 200 000
貸: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1 000 000
――公允價值變動100 000
投資收益100 000
此種方法反映出售的投資收益僅為100 000元。從投資過程看,該筆投資實際產生的凈收益為200 000元(不考慮原始投資的稅費),少計的100 000元正好是上年已確認但未實現(xiàn)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雖然該方法對利潤形成不會產生影響,但出售時會計處理未能全面反映該筆投資的投資收益。因而,有學者又提出其他方法。
會計處理方法二:
在按方法一相同處理的基礎上,再增加一個調整分錄,即對上一年已確認但未實現(xiàn)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在本年實現(xiàn)時再次確認,這種再次確認僅作損益的內部調整不會增加利潤:
(4)2009年5月21日出售時增加再確認分錄
⑥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100 000
貸:投資收益100 000
此種方法如實地反映了投資產生的實際收益為200 000元。但其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在轉銷后又再次確認、轉回,顯得牽強,而且“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又多出一筆發(fā)生額,將影響對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理解,不便于對公司整體進行分析。
會計處理方法三:
本方法的會計處理也是在與方法一相同處理的基礎上,需在2009年初(或出售時)先將2008年已結轉至累計未分配利潤的未實現(xiàn)“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轉出,待出售該投資確認投資收益時再確認:
(5)2009年1月1日(或5月21日)
⑦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100 000
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100 000
(6)2009年5月21日出售時
出售分錄同⑤
同時,結轉2008年未實現(xiàn)“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進入2009年的“投資收益”,結轉分錄同⑥。該方法完整過程的分錄為:①、②、③、④、⑤、⑦、⑥。
與前兩種方法比較而言,這種方法似乎思路清晰,操作合理,但該方法仍存在一個缺陷,那就是其未實現(xiàn)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存在重復計算利潤和計提盈余公積金的問題。因為上年(2008年)未實現(xiàn)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已計入當年的凈利潤并計提了盈余公積金,本年(2009年)又將該未實現(xiàn)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從上年的未分配利潤中轉出進入本年的利潤中,形成新一年的利潤并參與新一年的盈余公積金計提等分配事項,造成循環(huán)計算利潤和重復計提盈余公積金現(xiàn)象。因此,該方法的缺陷也是明顯的。
上述三種處理方法中,后兩種方法是對第一種方法的改進,其出發(fā)點十分明確,都是為了使“投資收益”賬戶能準確反映公允價值計量下交易性金融資產完整、真實的收益,以便報表使用者了解該投資收益的真實情況。但是,且不說這些方法本身存在缺陷,即使不存在缺陷這些方法也未必能達到讓報表使用者了解該投資收益的真實情況的目的。因為利潤表中的“投資收益”是一項一定時期內公司的綜合指標,包含了其他方面投資的收益狀態(tài),因此,從該項指標上報表使用者無法獲得某項獨立投資的具體收益信息,除非投資項目是唯一的,或者讓報表使用者查閱相關的明細賬,顯然這是不容易做到的,也是不合常理的。
四、跨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賬務處理及披露建議
事實上,想通過會計核算的賬務處理過程讓報表使用者了解某投資項目的“投資收益”的真實情況是不現(xiàn)實的,更何況這些賬務處理方法尚存缺陷。筆者認為,應改變思路從報表的披露上尋求解決的途徑,可增設一份利潤表的附表加以解決,該附表可叫做“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明細表”,具體賬務處理要求及該附表的格式設計如下:
(一)跨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賬務處理
跨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賬務處理的方法完全按照上述方法一操作,不需作任何的其他調整。該處理簡明、清晰,完全符合會計準則的要求。在此不必考慮“投資收益”是否獲得完整反映,“投資收益”的全面完整反映則交給“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明細表”來完成。
(二)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明細表的設計
設計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明細表的目的是要讓報表使用者清晰地了解和掌握本公司因公允價值計量而引起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及其產生和實現(xiàn)情況,以便更好地了解由于公允價值變動所產生的風險。該表的項目、內容可設計成表1格式,并根據(jù)表2資料填制表1。
填表說明:期末未實現(xiàn)收益合計③=上期的“期末未實現(xiàn)收益合計③”+本期確認未實現(xiàn)收益②-前期確認本期實現(xiàn)收益④;實現(xiàn)總收益⑥=上期的“實現(xiàn)總收益⑥”+前期確認本期實現(xiàn)收益④+本期確認本期實現(xiàn)收益⑤;已實現(xiàn)凈收益⑨=實現(xiàn)總收益⑥-取得費用⑦(由于本期確認本期實現(xiàn)收益⑤已扣除了處置費用⑧,故在此不再扣減)。
(三)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明細表與利潤表的關系
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明細表中的“上期確認未實現(xiàn)收益①”和“本期確認未實現(xiàn)收益②”分別為利潤表中“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項目上期和本期的金額?!捌谀┪磳崿F(xiàn)收益合計③”反映已進入利潤,但尚未實現(xiàn)的收益總額?!皩崿F(xiàn)總收益⑥”反映某項目已實現(xiàn)收益的累計數(shù)。該表是利潤表的補充附表。
(四)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明細表的作用
該表清晰地反映了計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賬戶的收益確認、計量及其實現(xiàn)過程,而且其公允價值變動計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賬戶的資產或負債的變動損益都可在該明細表中獲得反映,以方便報表使用者詳細地了解相關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形成過程,了解損益的確認、計量和實現(xiàn)情況。該表的指標信息及功能是對利潤表的極大補充,滿足了報表使用者對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及其投資收益的信息需求,適用于短期投資項目較多的企業(yè),特別是證券投資等金融業(yè)。
五、結束語
公允價值計量代表了會計計量的發(fā)展方向,逐步擴大公允價值的計量范圍是會計的發(fā)展趨勢。公允價值變動及其損益的核算與披露將更加重要,核算中未能詳盡的問題也可通過加強報表披露方式進行解決,編制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明細表是一種好的嘗試,既可化解核算中不易解決的“跨期”問題,又可較好地豐富披露的報表信息內容,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
【參考文獻】
[1] 于曉雷,徐興恩.企業(yè)新會計準則實務指南與講解[M].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6.
[2] 郭艷崢,高啟,許文靜.“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賬務處理存在的問題及改進[J].財會月刊:會計版,2007(10):70-70.
篇6
在具體處理時,可按本年被投資單位宣告分派的利潤或現(xiàn)金股利與上年投資企業(yè)投資持有月份中被投資單位實現(xiàn)凈損益之差額,求得應沖減或轉回的初始投資成本,再根據(jù)“借貸平相等”原理,確認投資企業(yè)應享有的投資收益。根據(jù)“本年被投資單位宣告分派的利潤或現(xiàn)金股利”與“上年投資企業(yè)投資持有月份中被投資單位實現(xiàn)凈損益”的關系,分以下三種情況作具體探析:
1.本年被投資單位宣告分派的利潤或現(xiàn)金股利大于上年投資企業(yè)投資持有月份中被投資單位實現(xiàn)凈損益(以下簡稱“情況一”)
按本年被投資單位宣告分派的利潤或現(xiàn)金股利與上年投資企業(yè)投資持有月份中被投資單位實現(xiàn)凈損益之差額,求得應沖減的初始投資成本。根據(jù)借貸相等原理,應確認的投資收益等于應收股利與應沖減的初始投資成本之差。
2.本年被投資單位宣告分派的利潤或現(xiàn)金股利小于上年投資企業(yè)投資持有月份中被投資單位實現(xiàn)凈損益(以下簡稱“情況二”)
按上年投資企業(yè)投資持有月份中被投資單位實現(xiàn)凈損益與本年被投資單位宣告分派的利潤或現(xiàn)金股利之差額,求得應轉回已沖減的初始投資成本,但轉回數(shù)應以原沖減數(shù)為限。根據(jù)借貸相等原理,應確認的投資收益等于應收股利與實際轉回的初始投資成本之和。
3.本年被投資單位宣告分派的利潤或現(xiàn)金股利等于上年投資企業(yè)投資持有月份中被投資單位實現(xiàn)凈損益(以下簡稱“情況三”)
此種情況下,既不沖減初始投資成本,也不轉回已經沖減的初始投資成本。根據(jù)借貸相等原理,投資收益等于應收股利。實例:乙企業(yè)2000年7月1日以銀行存款購入東方公司10%的股份,并準備長期持有,實際投資成本為25萬元。東方公司當年實現(xiàn)的凈利潤于下年度2月宣告發(fā)放現(xiàn)金股利。2000年東方公司實現(xiàn)凈利潤30萬元,2001年2月宣告分派現(xiàn)金股利20萬元;2001年東方公司實現(xiàn)凈利潤40萬元,2002年2月宣告分派現(xiàn)金股利36萬元;2002年東方公司實現(xiàn)凈利潤35萬元,2003年2月宣告分派現(xiàn)金股利35萬元;2003年東方公司虧損5萬元,2004年2月宣告分派現(xiàn)金股利5萬元;2004年東方公司實現(xiàn)凈利潤50萬元,2005年2月宣告分派35萬元。
(1)2000年7月1日投資時
借:長期股權投資——A公司2500000
貸:銀行存款2500000
(2)2001年2月東方公司宣告發(fā)放2000年度的現(xiàn)金股利時
借:應收股利20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5000
投資收益15000
分析:本年東方公司宣告分派的現(xiàn)金股利為20萬元,上年A企業(yè)投資持有月份中東方公司實現(xiàn)的凈利潤為15萬元(30×6÷12),可見,此經濟業(yè)務類型屬情況一。應沖減的初始投資成本為0.5萬元(20-15)×10%,根據(jù)借貸平衡原理,應確認投資收益為1.5萬元(20×10%-0.5)。
2002年2月東方公司宣告發(fā)放2001年度的現(xiàn)金股利時
借:應收股利36000
長期股權投資4000
貸:投資收益40000
分析:本年東方公司宣告分派的現(xiàn)金股利為36萬元,上年A企業(yè)投資持有月份中東方公司實現(xiàn)凈利潤為40萬元,可見,此經濟業(yè)務類型屬情況二。應轉回已沖減的初始投資成本為0.4萬元[(40-36)×10%],根據(jù)借貸相等原理,應確認投資收益為4萬元(36×10%+0.4)。
2003年2月東方公司宣告發(fā)放2002年度的現(xiàn)金股利時
借:應收股利35000
貸:投資收益35000
分析:本年東方公司宣告分派現(xiàn)金股利為35萬元,上年A企業(yè)投資持有月份中東方公司實現(xiàn)凈利潤為35萬元,可見,此經濟業(yè)務類型屬情況三。既不沖減初始投資成本,也不轉回已沖減的初始投資成本,根據(jù)借貸相等原理,應確認投資收益為3.5萬元(35×10%)。
2004年2月東方公司宣告發(fā)放2003年度的現(xiàn)金股利時
借:應收股利5000
投資收益5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10000
分析:本年東方公司宣告分派現(xiàn)金股利為50萬元,上年A企業(yè)投資持有月份中東方公司虧損5萬元,可見,此經濟業(yè)務類型屬情況一。應沖減的初始投資成本為1萬元[(5+5)×10%],根據(jù)借貸相等原理,應沖減投資收益為0.5萬元(5×10%-1)。
2005年2月C公司宣告發(fā)放2004年度的現(xiàn)金股利時
借:應收股利35000
長期股權投資11000
貸:投資收益46000
分析:本年東方公司宣告分派現(xiàn)金股利35萬元,上年A企業(yè)投資持有月份中東方公司實現(xiàn)凈利潤50萬元,可見,此經濟業(yè)務類型屬情況二。應轉回已沖減的初始投資成本為1.1萬元[(50-30)×10%=1.5萬元,但轉回數(shù)不能大于原沖減數(shù)1.1萬元(0.5-0.44+1)],根據(jù)借貸相等原理,應確認投資收益為4.6萬元(35×10%+1.1)。
二、新準則下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法的有關規(guī)定
舊投資準則規(guī)定:企業(yè)對被投資單位無控制、無共同控制且無重大影響的長期股權投資用成
本法核算。2006年2月,財政部對《企業(yè)會計準則——投資》再次進行了修訂,根據(jù)《企業(yè)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的規(guī)定,下列長期股權投資應當采用成本法核算:(1)投資企業(yè)能夠對被投資單位實施控制的長期股權投資;(2)投資企業(yè)對被投資單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并且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長期股權投資。在新準則下,初始投資或追加投資時,按照初始投資或追加投資時的初始投資成本作為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被投資單位宣告分派的利潤或現(xiàn)金股利,投資企業(yè)按應享有的部分,確認為當期投資收益,但投資企業(yè)確認的投資收益,僅限于所獲得的被投資單位在接受投資后產生的累積凈利潤的分配額,所獲得的被投資單位宣告分派的利潤或現(xiàn)金股利超過被投資單位在接受投資后產生的累積凈利潤的部分,作為初始投資成本的收回,沖減投資的賬面價值。
參考文獻:
[1]于小鐳.新企業(yè)會計準則實務指南與講解.
[2]李鑫鑫.新準則下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法之簡易操作.商場現(xiàn)代化,2008,(14).
篇7
關鍵詞:通貨膨脹;房地產;名義收益率
中圖分類號:F8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3-0083-02
一、房地產收益率的計算
家庭投資房地產獲得的收益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房價上漲獲得的資本利得,二是房屋出租獲得的租金。通過下列計算公式,可以獲得房地產投資名義收益率。
it= (1)
其中,it表示房地產投資在t年的名義收益率,Lt表示房屋在t年出租獲得的租金,Pt表示t年年初房地產交易價格。
1992年,城市商品房租金為20.36元/平方米,經歷了九年快速上漲,至2001年,租金漲至160.75元/平方米,增長了約8倍。之后,租金上漲步伐放緩,至2010年,商品房租金為231.48元/平方米。
圖2是通過計算獲得的我們需要的房地產投資名義年收益率的數(shù)據(jù)。1993年房地產投資的年回報率為31.73%,1994―1997年房地產投資年回報率在10%~20%之間,1998―2000年在5%~10%之間,2001―2003年期間房地產投資收益率在10%~15%之間,2004年和2005年達20%~25%,2006年為12.3%,2007年為20.2%,2008年增長率在19年間最低,為4.05%,2009年再次上升為27.89%,2010年為12.1%。
二、通貨膨脹與房地產投資收益相關性
我們同樣適用簡單回歸的計量方法對CPI增長率和房地產投資收益率的關系進行檢驗。首先,我們需要考察CPI與房地產投資收益率數(shù)據(jù)的平穩(wěn)性,使用ADF單位根檢驗平穩(wěn)性。檢驗結果(見表1):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CPI增長率的ADF值不能拒絕原假設,即CPI增長率時間序列數(shù)據(jù)不平穩(wěn),但是一階差分后的CPI增長率在5%的臨界值水平上處于平穩(wěn)狀態(tài),同時,房地產投資收益率的ADF值在1%臨界值的水平上同樣顯著,不存在單位根,屬于平穩(wěn)數(shù)據(jù)。我們對房地產投資收益率與一階差分CPI增長率進行簡單線性最小二乘回歸,得出的結果如下:
FDCSYLt = 0.092997 + -0.665205 * D(CPIZZL)t + εt
t 4.090935 -1.320093
F-statistic:1.742646
Adjusted R-squared:0.044357
D(CPIzzl)系數(shù)的t統(tǒng)計量為-1.320093,P值為0.2066,在10%的臨界值水平上不能拒絕原假設,回歸方程得出的調整后的R2為0.04435,方程的擬合度不足,可以確認兩者不存在線性相關性。
因此,我們認為,房地產投資收益率的變化不是因為CPI變化直接導致的結果,兩者之間不存在直接的相關性,這也和前面分析的房地產市場的興衰主要由政府政策決定是一致的。那么,在1992―2010年期間,房地產投資是否可以對沖通貨膨脹風險?我們再看除去通貨膨脹之后房地產投資實際收益率的變化。
從圖3中可以看出,在1993―2010年之間,只有三個年份的房地產投資實際收益率小于零,其余15個年份的房地產投資實際收益率或接近或超過10%,投資收益非??捎^。
因此,在短期,通貨膨脹對房地產投資收益率的影響不明顯,房地產投資收益率不隨通貨膨脹的變化而變化。但是,在長期,過去二十年的房地產投資不僅可以抵消通貨膨脹帶來的損失,而且保持著高投資回報率。
三、總結
本文主要分析了通貨膨脹與房地產投資收益之間的關系。通過考察20世紀90年代以來代表中國房地產發(fā)展的一些數(shù)據(jù),如城市居民房租、商品房價格、房地產投資收益率,發(fā)現(xiàn)中國房地產投資具有很好的投資效果。就房地產投資收益率來看,在短期,通貨膨脹對房地產投資收益率的影響不明顯,房地產投資收益率不隨通貨膨脹的變化而變化。但是,在長期,過去二十年的房地產投資不僅可以抵消通貨膨脹帶來的損失,而且保持著高投資回報率,是家庭或個人投資者比較好的一種保值增值資產形式。
參考文獻:
[1] 王亞平.住房價格上漲對CPI的傳導效應[J].經濟學家,2006,(6).
篇8
對于長期股權投資采用成本法進行會計核算,新《企業(yè)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規(guī)定:投資企業(yè)所獲得的被投資單位宣告分派的利潤或現(xiàn)金股利,超過被投資單位在接受投資后產生累積凈利潤的份額,即應作為清算性股利。清算性股利來源于被投資單位對投資前留存收益的分配,而這部分留存收益已經包含在了股權投資的初始成本中,因此,其性質屬于投資的返還,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投資分配。從理論上來說,投資企業(yè)對于獲得的清算性股利,應當作為初始投資成本的收回,沖減投資的賬面價值,而不應當確認為投資收益。
二、成本法下清算性股利不同會計處理對比分析
第一,《企業(yè)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對清算性股利會計處理成本法,是指長期股去哪投資的價值通常按初始成本計量,除追加或收回投資外,一般不對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進行調整的一種會計處理方法。
被投資單位實現(xiàn)的年度利潤,通常于下一年度進行分配,因此,投資企業(yè)投資當年分的的現(xiàn)金股利或利潤,通常屬于被投資單位當年實現(xiàn)凈利潤的分配額,即為清算性股利。如果投資單位投資當年獲得清算性股利,應當作為投資成本的收回,沖減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
一是清算性股利通常產生于投資初期。則會計處理為:
借:應收股利
貸:長期股權投資—成本
投資初期產生的清算性股利,大多會被以后年度被投資單位實現(xiàn)的凈利潤補回,為了簡化核算,也可將獲得的現(xiàn)金股利或利潤直接于被投資單位宣告分配方案時確認為投資收益:
借:應收股利
貸:投資收益
二是投資次年及以后產生清算性股利:
一般來說,投資企業(yè)在投資當年以后不會再發(fā)生清算性股利的情況,但如果被投資單位持續(xù)超額派發(fā)現(xiàn)金股利或利潤,或者在虧損的情況下仍派發(fā)現(xiàn)金股利或利潤,則仍可能會集訓發(fā)生清算性股利。在此情況下,清算性股利的確認:
本期應確認的清算性股利=(投資后被投資單位累積分派的現(xiàn)金股利或利潤-投資后被投資單位累積實現(xiàn)的凈利潤)*投資企業(yè)所持股比例-投資后累計已確認的清算性股利
本期應確認的投資收益=投資企業(yè)本期獲得的利潤或現(xiàn)金股利-本期應確認的清算性股利
此時對于清算性股利的會計處理為:
借:應收股利
貸:長期股權投資—成本
如果出現(xiàn)“本期應確認的清算性股利”為負數(shù),表明投資企業(yè)以前年度被確認的清算性股利又由被投資單位以后年度新實現(xiàn)的未分配利潤補回,投資企業(yè)應按負數(shù)金額,將原以沖減的投資成本金額予以轉回,恢復投資的賬面價值,但轉回的初始投資成本金額不能大于原已沖減的初始投資成本金額,同時確認投資收益,即:
借:長期股權投資—成本
應收股利
貸:投資收益
第二,《企業(yè)會計準則解釋第3號》清算性股利會計核算。
《企業(yè)會計準則解釋第3號》對清算性股利的會計處理進行了歷史性的“變革”,極大的簡化了清算性股利的計算與會計處理。我國《企業(yè)會計準則解釋第3號》規(guī)定,即對于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除取得投資時實際支付的價款或對價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發(fā)放的現(xiàn)金股利或利潤外,投資企業(yè)應當按照享有被投資單位宣告發(fā)放的現(xiàn)金股利或利潤確認投資收益,不再劃分是否屬于投資前和投資后被投資單位實現(xiàn)的凈利潤,即清算性股利不再作為沖減投資成本處理。而直接將其作為投資收益性質的股利,計入當期損益。會計處理為:
借:應收股利
貸:投資收益
同時,企業(yè)在確認投資收益后,在判斷該類長期股權投資是否存在減值跡象時,應當關注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是否大于享有被投資單位凈資產(包括商譽)賬面價值份額等情況,當出現(xiàn)此類情況時,應當按照《企業(yè)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對長期股權投資進行減值測試,可收回金額低于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時,應當計提減值準備,即:
借:資產減值損失
貸: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
第三,《企業(yè)會計準則解釋第3號》變更清算性股利核算的影響。
對于投資企業(yè)的長期股權投資在成本法核算下不在區(qū)分是否屬于清算性股利,去沖減投資成本,在實務中會計人員無需再大量的區(qū)分和計算本期應確認的清算性股利,這極大的簡化了會計核算工作,提高了會計核算效率,降低了會計核算成本,提高會計報表報送的及時性,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即使利用會計信息;
而在另一方面,《企業(yè)會計準則解釋第3號》對于清算性股利不再作沖減投資成本處理,而是確認為投資收益,這會對以前確定的會計利潤與稅法上企業(yè)應納稅額產生差異的調整方法產生影響。此時,《企業(yè)會計準則解釋第3號》與稅法的處理一致,不需作納稅調整。
篇9
關鍵詞:房地產估價 還原率 復合調整法
房地產估價是一項復雜的經濟活動,要想使評估活動高效、準確、公正,必須注重活動過程的嚴謹性與科學性。房地產估價收益法,是目前國際上流行的資產評估方法之一,該法是利用資金時間價值原理,將房地產未來收益折現(xiàn)求其現(xiàn)在市值的一種評估方法。但在實際操作中,收益法有一定的難度,集中難點是未來純收益和資本化率的確定,特別是資本化率的準確與否,將極大地影響到采用該方法所得出評估結論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因此在運用收益還原法評估房地產的價值時,還原率確定的準確與否對估價結果的準確性具有重要影響。
還原率實質
由于房地產具有位置固定性、不可再生性、個別性、永續(xù)性等特性,且具有投資和消費的雙重屬性,使得使用者在占有某房地產時,房地產不僅能為其提供現(xiàn)時的純收益,而且還能期待在未來年間源源不斷的繼續(xù)取得。因此可以把購買房地產作為一種投資,房地產價格作為購買若干年房地產收益而投入的資本,房地產價格高低取決于可以獲取的預期收益高低,由此產生了房地產估價收益法。收益還原法的基本公式為:
收益價格=年純收益/還原率(年純收益相等,且為無限年期的情形)
還原率是一種資本投資收益率,或被稱為獲利率、報酬率、利潤率、盈利率和利率等,是用以將房地產純收益還原成為房地產價格的比率。還原利率的實質體現(xiàn)為以下幾方面:
還原率會隨著所投資房地產的地段、用途的不同而不同,隨時間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
還原利率其值必須為正值。如果還原利率小于零,則表示該宗房地產投資收益虧損,不能取得年純收益,那么收益還原法的應用將喪失其基礎,計算是無意義的。
還原利率其最小值必須高于銀行同期定期儲蓄利率或國債利率,否則投資收益將不高于將資金存入銀行或購買國債,因此不合算。
還原率與投資風險的大小成正比。若預期未來會產生高通貨膨脹率,或該收益性房地產未來的年收入存在較大風險,且更具有投機性時,則資本化率就較高,房價就低。反之亦然,即房地產未來收入更具有確定性,或沒有明顯的通貨膨脹率,則資本化率就較低,房價就高。
在采用收益還原法評估房地產價格時估價結果的準確性,取決于估價師對純收益和還原率的確定,尤其是還原率,它的微小變化都將產生很大的影響。選擇一個適當?shù)倪€原率對估價人員來說更為重要。確定合理的還原率是準確計算房地產價格的關鍵問題。
還原率求取的常用方法
對確定還原利率有許多觀點,例如:市場提取、平均銀行利息率、借貸利率、資本投資在有息證券上的利息率、安全利率加風險調整率、資本增值率(機會成本率)、抵押與自由資金組合法得到的利率地方的一般利率、租售比率,等等。以上觀點各有其特點,其利率的求取各有所側重。從理論上看,房地產估價人員根據(jù)不同的估價項目合理選擇,即可以得到滿意的結果,但在實際運用中它是建立在估價人員對市場的充分了解基礎之上,因此真正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
在還原率的確定過程中,影響因素頗多,主要有自有資本所占比率、外來資本利息、因折舊或功能下降等產生的貶值和收益降低、因通貨膨脹帶來的房地產增值和收益增加、還貸后自有資金的增加。另外,風險的補償、免稅政策以及房地產類型、位置、年代、租約、結構等也影響還原率,因此房地產還原率的影響因素是很復雜且難以確定的,不能簡單的用銀行利率代替,這就更加要求估價人員充分運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智慧確定一個與房地產市場價格最接近的還原率。
本文將對實踐中常用的幾種還原率的求取方法及其比較進行系統(tǒng)闡述。
(一)市場提取法
此法適用于房地產市場發(fā)育成熟且交易比較活躍、市場租金和交易價格比較容易收集的情況下,該法直觀容易理解和被人接受,準確度比較高,一般計算分為有限年期還原率和無限年限還原率。有限年期還原率計算較為復雜,可用逐漸趨近迭代法求取。值得注意的是,運用市場租金(收益)/價格比法求取還原利率時,所選取的市場實例必須是要與待估房地產相類似的實例,即要求是同一供需圈近期發(fā)生的,在用途、結構、功能、權益等方面是相同或相似的實例。另外,為了避免偶然性所帶來的誤差,需要抽取多宗類似的房地產,并求其純收益與價格之比的算術平均值或加權平均值作為待估房地產的還原率。
這種方法的缺陷是要求市場資料豐富,可比實例眾多,并且還需要估價人員對某些特殊交易情況等做出修正后才能應用,計算比較繁瑣。而且每個可比實例的建筑條件、經營時期都可能不同。此外,市場上出售的房地產的未來收益年限不可能完全一致,而還原利率又和未來收益年限相關。假如估價對象和可比實例的未來收益年限不相同,則所得到的還原利率實用性不大。而且對于該法,我國許多估價師都認為,既然有市場可比實例,倒不如用市場比較法,毋需用收益法。
(二)累加法
累加法又稱安全利率加風險調整值法,是評估實務中采用較多的一種方法。其理論基礎是投資者為了投資,須獲得相應的補償;其出發(fā)點是選擇一種近于無風險的投資的收益率,稱為安全利率。如國外認為美國國債的利率是接近無風險的,我國則經常使用一年定期銀行的存款利率為安全利率。在安全利率之上加各種劣于產生安全利率的調整額,一般加總的因素有額外投資風險、缺乏流動性、管理負擔三項,求得投資者要求的回報率再減去預期的收益增長率,便可得出房地產的還原率。
安全利率加風險調整值法的不足之處是:其一,安全利率的選擇缺乏一定的準則;其二,在我國存、貸款的利率經常發(fā)生變化,這給房地產的價格帶來一定的影響;其三,影響投資因素的加數(shù)大小的確定帶有一定的主觀成分,并且房地產市場的實際風險水平大小通常是很難確定的,加上不同地區(qū)、不同類型、同一個房地產的不同權益,實際得到的風險利率是有所不同的,因而結果也就存在著差別。
(三)投資收益率排序插入法
投資收益率排序插入法即找出相關投資類型及其收益率,按風險程度進行比較、判斷,依據(jù)經驗判斷風險性的高低將各種利率排序分析后獲取收益率。如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為2.52%,一年期國債的利率為2.72%,企業(yè)債券收益為5%,一年期貸款利率為5.85%,投資股票的收益率為12%,考慮投資房地產的風險大于銀行一年期貸款而低于投資股票,其收益率應高于一年期貸款利率而低于投資股票的收益率,故可以確定還原率在5.85%-12%之間。
該法從宏觀層面來把握房地產與其他投資資產(銀行存款、貸款、政府債券、保險、企業(yè)債券、股票及有關領域的投資收益率)的收益與風險關系,其前提須確定其他投資資產的收益率,筆者將其歸結到各種投資資產的收益與風險問題。在競爭有序的投資市場環(huán)境下,投資收益率排序插入法是種可取的方法,但當房地產投機因素增加,出現(xiàn)房地產泡沫的時候應該謹慎地把握還原利率在各類投資收益率中的排序。另外,如上所述,5.85%-12%之間數(shù)據(jù)的范圍還是比較寬的,對估價結果的影響很大,所以此法對估價人員的經驗依賴性較大,對于估價人員的素質要求較高,并且對其最終取值也難以作出科學的解釋。
(四)收益風險倍數(shù)法
收益風險倍數(shù)法是在參照投資收益率排序插入法的基礎上,對安全利率加調整值法加以改進的方法,即把安全利率加風險調整值法中要求取的風險調整值改變?yōu)榇_定房地產投資與安全投資年回收額的多出倍數(shù)。因房地產投資的風險高于國債,在投資收益率排序上,房地產投資收益率應高于同期國債年利率。其的具體思路是:假設以房地產投資方式購買收益性房地產的總價額為V,尚可使用年限為n,資本化率為r,年純收益為a。同時以安全投資方式(購買國債)投資金額為P,期限也為n,年利率為i,連本帶息年回收額為A,則有:
V=a/r×[1-1/(1+r)n]
P=A×(1+i)n-1/i×(1+i)n
由于房地產投資的風險、收益均要比國債投資大,如果兩種投資額相等,收益期相同,那么房地產投資的年回報額(純收益)要比國債投資的本息回收額要大。假定房地產投資的年回收額比國債投資的本息回收額高出的倍數(shù)為b,則有:
a=(1+b)×A
因V=P,故有:
(1+i)n-1/i×(1+i)n=(1+b)/r×[1-1/(1+r)n]
該公式就是收益風險倍數(shù)法確定資本化率的基本公式,式中的b稱為收益風險倍數(shù)。利用此公式,只要事先知道i、n,就可根據(jù)收益風險倍數(shù),確定資本化率r。此法的關鍵是要確定一個合理的倍數(shù),而倍數(shù)的確定則取決于估價人員的經驗判斷。
(五)復合投資收益率法
此方法是將購買不動產的抵押貸款收益率與自有資本收益率的加權平均數(shù)作為還原率,按以下公式計算:
R=MRM+(1-M)RE
篇10
關鍵詞:權益法 長期股權投資 持有損益 納稅調整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與申報日益重要。會計上長期股權投資有成本法與權益法兩種核算方法,其中采用權益法核算的難度更大,且與稅務處理差異更多。企業(yè)進行正常的核算,尤其是年終進行納稅申報調整是一項具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因而對此進行研究對會計實務操作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一、權益法下長期股權投資持有期間損益處理的財稅差異分析
(一)一般投資損益的確認
按照會計準則規(guī)定,投資企業(yè)在持有投資期間,當被投資單位實現(xiàn)凈利潤或發(fā)生凈損失時,按照持股比例計算應享有的部分,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并確認投資收益。投資企業(yè)按照被投資單位宣告分配的利潤或現(xiàn)金股利計算應分得的部分,相應減少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另外,投資企業(yè)確認被投資單位凈損益時,應在被投資單位賬面凈利潤的基礎上,考慮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1)被投資單位采用的會計政策及會計期間是否與投資企業(yè)一致;(2)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各項可辨認資產是否存在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不一致;(3)投資期間,投資企業(yè)是否與聯(lián)營企業(yè)及合營企業(yè)之間發(fā)生內部交易。
按照稅法規(guī)定,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除另有規(guī)定外,按照被投資方作出利潤分配決定的日期確認收入的實現(xiàn),并且該部分股息所得享受免稅優(yōu)惠政策。由此,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采用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持有期間確認損益時,在兩個時間點上存在財稅差異,企業(yè)年終申報所得稅時,需要進行納稅調整。第一個時間點是當被投資單位實現(xiàn)凈利潤或發(fā)生凈損失時,會計上確認投資收益,而稅法上不確認所得或損失。第二個時間點是當被投資方作出利潤分配決定時,會計上不確認收益,僅調減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而稅法上確認投資收益。
(二)被投資單位發(fā)生超額虧損的確認
按照會計準則規(guī)定,投資企業(yè)確認應分擔被投資單位發(fā)生的損失,原則上以長期股權投資及其他實質上構成對被投資單位凈投資的長期權益減記至零為限,投資企業(yè)負有承擔額外損失義務的除外。在會計處理上,首先沖減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不足沖減的,考慮其他實質上構成對被投資單位凈投資的長期權益,通常通過“長期應付款”賬戶核算;最后確認“在投資合同或協(xié)議中約定將履行其他額外的損失補償義務”,通常通過“預計負債”賬戶核算。在上述情況之外,如果仍有虧損,需要在賬外備查簿進行登記。將來,如果被投資單位開始盈利,應按以上相反順序對長期股權投資的價值進行恢復。
按照稅法規(guī)定:根據(jù)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1年第34號《關于企業(yè)所得稅若干問題的公告》,被投資企業(yè)發(fā)生的經營虧損,由被投資企業(yè)按規(guī)定結轉彌補;投資企業(yè)不得調整減低其投資成本,也不得將其確認為投資損失??梢?,當被投資單位發(fā)生超額虧損時,在會計處理上需特別注意,但稅務處理與一般損益處理相同。
(三)被投資單位采用股票股利分配的確認
投資企業(yè)收到股票股利時,并沒有相應增加資產或所有者權益,持股比例也沒有變化。雖然所收到的股票有市價,但這種市價已存在于原有的股票市值中。在除權日,開盤股價會由于派發(fā)股票而降低,即使日后股價回升,但在股票尚未出售前,仍屬于未實現(xiàn)的增值,根據(jù)收益實現(xiàn)原則,不能將股票股利確認為收益。因此投資企業(yè)收到股票股利時,不作賬務處理,只需在除權日注明所增加的股數(shù),以反映股份變化情況。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貫徹落實企業(yè)所得稅法若干稅收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10]79號)規(guī)定,被投資企業(yè)將股權(票)溢價所形成的資本公積轉為股本的,不作為投資方企業(yè)的股息、紅利收入,投資方企業(yè)也不得增加該項長期投資的計稅基礎。由此,我們可推知以盈余公積、未分配利潤轉增股本,即被投資企業(yè)發(fā)放股票股利,投資企業(yè)應于被投資企業(yè)作出利潤分配或轉股決定的日期,確定相應的投資收益,同時增加長期股權投資計稅基礎。由此可知,當被投資企業(yè)作出股票股利分配決定時,會計上不作賬務處理,稅法上作投資收益,并相應增加長期股權投資計稅基礎,年終申報所得稅時需要納稅調整,且該調整處理與現(xiàn)金股利分配存在很大差異。
二、權益法下長期股權投資持有期間損益會計處理與納稅調整實例分析
例:甲公司于20×3年1月1日購入乙公司30%的股份,購買價款為1 500萬元,能夠對乙公司施以重大影響。同日,乙公司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為5 000萬元,除表1所列項目外,乙公司其他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相等。
(1)20×3年度,乙公司實現(xiàn)凈利潤700萬元(其中包括甲公司投資時的賬面存貨全部對外出售;乙公司將其成本為150萬元的某商品以200萬元出售給甲公司,甲公司將其作為存貨,尚未出售),20×4年3月1日宣告分配現(xiàn)金股利400萬元。
(2)20×4年度,乙公司實現(xiàn)凈利潤400萬元(甲公司已將內部交易的存貨全部對外出售),20×5年3月1日宣告以盈余公積、未分配利潤分配股票股利200萬元。
(3)20×5年度,乙公司投資出現(xiàn)重大失誤,發(fā)生凈虧損6 000萬元。
(4)20×6年度,乙公司進行經營戰(zhàn)略調整,獲利1 000萬元,未分配股利。
解析:
(1)20×3年度。
甲公司在確定其應享有的投資收益時,應在乙公司20×3年實現(xiàn)凈利潤700萬元基礎上,根據(jù)被投資單位購買日資產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的差異、未實現(xiàn)的內部交易的影響進行調整。調整后的損益為:[700-(120-80)-(120/6-60/6)-(200-150)]×30%=180(萬元)。
甲公司20×3年末,會計處理如下:
借: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1 800 000
貸:投資收益 1 800 000
會計上確認投資收益180萬元,稅法上不確認持有期間投資收益,應進行納稅調整。具體納稅申報調整如下:附表十一第6列“會計核算投資收益”、第7列“會計投資收益”分別為180萬元;附表三第7行“按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持有期間的投資收益”第4列根據(jù)附表十一為180萬元;主表第15行“減:納稅調整減少額”根據(jù)附表三為180萬元。
(2)20×4年度。
3月1日,會計處理如下:
借:應收股利 1 200 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1 200 000
稅收上確認投資收益120萬元,但該投資收益為免稅收入。
年末,會計處理如下:
20×4年確認投資收益為:[400+(200-150)-(120/6-60/6)]×30%=132(萬元)。
借: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1 320 000
貸:投資收益 1 320 000
20×4年,具體納稅申報表調整如下:附表十一第6列“會計核算投資收益”、第7列“會計投資收益”分別為132萬元,第8列“稅收確認的股息紅利免稅收入”為120萬元;附表五第3行“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yè)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為120萬元;附表三第7行“按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持有期間的投資收益”第3、4列根據(jù)附表十一分別為120萬元和132萬元;第15行“免稅收入”根據(jù)附表五為120萬元;主表第14行“加:納稅調整增加額”和15行“減:納稅調整減少額”根據(jù)附表三分別為120萬元和252萬元。
(3)20×5年度。
3月1日,乙公司進行股票股利分配,甲公司不作會計處理,但在備查簿中登記所增加的股數(shù)。
稅法上,甲公司應確定60萬元投資收益的實現(xiàn),同時增加長期投資計稅基礎,股利分配后長期股權投資的計稅基礎為1 560萬元。同樣,該投資收益屬于免稅收入。
年末,會計處理如下:
20×5年初甲公司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為:1 500+180-120+132=1 692(萬元)。20×5年乙公司虧損6 000萬元,則甲公司按其持股比例確認應分擔的損失為:[6 000+(120/6-60/6)]×30%=1 803(萬元)。公司沒有其他實質上構成對乙公司凈投資的長期權益項目,則甲公司應確認的投資損失僅為1 692萬元,超額損失111萬元進行備查登記。賬務處理為:
借:投資收益 16 920 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16 920 000
20×5年,具體納稅申報表調整如下:附表十一第6列“會計核算投資收益”、第7列“會計投資收益”分別為-1 692萬元,第8列“稅收確認的股息紅利免稅收入”為60萬元;附表五第3行“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yè)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為60萬元;附表三第7行“按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持有期間的投資收益”第3列根據(jù)附表十一分別為1 752萬元;第15行“免稅收入”根據(jù)附表五為60萬元;主表第14行“加:納稅調整增加額”和第15行“減:納稅調整減少額”根據(jù)附表三分別為1 752萬元和60萬元。
(4)20×6年度。
[1 000-(120/6-60/6)]×30%=297(萬元),先彌補在備查簿中登記的未確認的111萬元投資損失,然后再恢復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編制會計分錄如下:
借: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1 860 000
貸:投資收益 1 860 000
會計上確認投資收益186萬元,稅法上不確認持有期間投資收益,應進行納稅調整。具體納稅申報調整如下:附表十一第6列“會計核算投資收益”、第7列“會計投資收益”分別為186萬元;附表三第7行“按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持有期間的投資收益”第4列根據(jù)附表十一為186萬元;主表第15行“減:納稅調整減少額”根據(jù)附表三為186萬元。
參考文獻:
1.財政部會計司.企業(yè)會計準則講解(201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