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學基礎范文
時間:2023-08-16 17:39: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國民經濟學基礎,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文云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民族心理學;困境;出路
【作 者】張進輔,西南大學心理學院、民族教育和心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400715;植鳳英,貴州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講師,西南大學心理學院在讀博士生。貴陽,550001
【中圖分類號】C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07)04-0011-005
On the Dilemma and Way out of Ethnic Psychological Research
Zhi Fengying,Zhang Jinfu
Abstract:The article sets forth the messes faced by ethnic psychological research.The article also points that in o rder to get out of messes,diverse methods should be used in research,andthe intergr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should be strengthened,and the training ofcomprehensive researchers should be recognized,and at same time,on base of the reality of our nations,the research of realistic problem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increase the value ofethnic psychological research.
Key words:ethnic psychological researchdilemmaway out
一、引言
民族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首先在德國興起??茖W心理學的奠基人馮特在其心理學研究的最后二十年,寫就了十卷本巨著《民族心理學》,他以語言、藝術、神話、道德、法律、宗教、社會風俗習慣作為實例,研究民族心理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并詳細論述了民族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該書的出版問世,使民族心理學逐漸被人們接受和受到重視,民族心理學的研究也在世界范圍內迅速展開。我國的民族心理學研究起步于20世紀初,改革開放以后,民族心理的研究才有了真正的發(fā)展。現在,中國民族心理的研究對象已擴大到國內56個民族,研究的課題也相當廣泛,主要有:各民族兒童認知發(fā)展的比較研究、各民族的個性比較研究、各民族兒童及青少年品德形成的比較研究、民族社會心理的比較研究、民族心理衛(wèi)生和精神病研究,民族心理的基本理論研究①、民族心理與西部大開發(fā)關系、民族心理與社會穩(wěn)定和社會和諧關系的研究②等等。總的看來,我國民族心理學研究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這并不是說我國在民族心理學研究方面無懈可擊。實際上,隨著民族心理學的不斷發(fā)展,其研究的局限性也愈益凸顯,以至于陷入一定困境。
二、我國民族心理學研究的困境
(一)方法論上存在不能忽視的缺陷
一門真正的科學和一個富有成效的研究都有其科學的方法論基礎。所謂方法論“指的是關于研究過程的哲學,其中包括作為研究的基本原理的理論假設和價值觀,還包括研究者用來解釋資料、引出結論的標準或準則③。”方法論既包括具體的方法和技術的采用,同時也包括對研究對象的基本立場。具體方法和技術包括被試的選擇、條件的控制、材料的分析和數據的統(tǒng)計等。作為一門交叉學科,民族心理學始終無法逃避的矛盾是究竟采用什么樣的研究方法才能更好地對民族心理進行研究,而一些民族心理的研究受到人們的質疑也多是由于其所采用的方法問題。概括而言,我國民族心理研究存在的方法論缺陷主要有:
1.對質的研究的忽視
質的研究是指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理解的一種活動。質的研究與人們通常所說的定性研究有一定的區(qū)別。國內的定性研究大都沒有原始資料作為基礎,主要采用的是一種形而上的思辯方式。它更多的是一種研究者個人觀點和感受的闡發(fā),通常結合社會當下的時弊和需要對有關問題進行論說或提供建議。而質的研究卻十分強調研究者早自然情境中與被研究者互動,在原始資料的基礎上建構研究的結果后理論,其探究方式不包括純粹的哲學思辯、個人見解和邏輯推理,也不包括一般意義上的工作經驗總結④。民族心理學,從其誕生之日便具有質的研究傳統(tǒng)。心理學的鼻祖馮特(W.Wundt)早在1862年就認為心理學應是兩個基本領域即生理心理學和民族心理學,他認為民族心理學的較為合適的研究領域涉及到“由共同的人類生活所創(chuàng)造的那些精神產品,因此,僅憑個體意識是無法對它加以說明的”?!懊褡逍撵`”的研究不能通過實驗室研究來獲得,而是通過歷史文化產品分析來獲得⑤。他指出:“在實驗法無能為力的地方,幸而還有另外一種對心理學具有客觀價值的輔助手段可供利用。這些輔助手段就是心理的集體生活的某些產物,這些產物可以使我們推斷出一定的心理動機。屬于這些產物的,主要是語言、神話和風俗⑥”。馮特的歷史文化產品分析實際就是一種質的研究方法,是檔案文獻法、語言分析法、口語記錄法以及民族志法的綜合。之后,隨著主流心理學對“心理學科學化”的追求,質的研究方法在心理學界漸受冷落,受西方民族心理研究范式的影響,國內心理學界也較少采納質的研究范式。目前,國內民族心理研究主要有兩條主線:一條是心理學界的研究,一條是民族學界的研究。在心理學方面,側重于微觀探討,方法論上注重實證性的量化研究;在民族學方面,主要側重的是思辯性的定性研究,這種研究方法的資料來源于已有的文字資料,多數并未深入實際的研究現場,為此,熊錫元先生曾倡導要使用實地調查法進行民族心理的研究⑦。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質的研究在我國民族學界和心理學界都未受到真正的重視。
2.定量研究的操作化缺陷
定量研究是我國民族心理學,尤其是個體民族心理研究的主導研究范式。由于定量研究本身所固有的缺陷,加上民族心理學研究特點及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因此,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這種研究范式存在有許多的操作化缺陷。主要表現有:(1)采用未經過實地考察編制出的或直接采用國外編制的心理測驗和量表來進行民族心理的研究,這樣的研究結果不可避免地出現文化方面的偏差甚至偏見⑧,表現在:嚴重忽視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或考慮了文化因素,但僅做背景變量,沒有考慮民族文化對心理的深層影響;歧視性的文化偏見,對少數民族缺乏客觀的評價和認識等。(2)定量研究提倡客位研究,強調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是一種主客關系,研究者完全可以作為一個局外人,遠離被研究者,同被研究者保持距離,以避免主觀價值的涉入,把研究對象作為客體進行價值中立的說明和控制。因此,定量研究常會導致文化的中心主義,單調呆板、以偏概全等缺陷⑨。(3)研究的取樣問題。如何選擇合適的研究對象在民族心理的研究中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由于少數民族普遍存在的語言、文化理解及研究地域的限制等問題,使得民族心理研究的取樣比較困難,很多研究者在選取研究對象時常常采取的是方便取樣,這樣選取的樣本很難具有代表性,故也難以得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研究結論。研究取樣的困難還導致我國民族心理研究對象的不平衡,多數研究以較易取樣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對一般少數民族公眾的研究極為匱缺,無形中縮小了民族心理學的研究范圍,所得研究結論常常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二)民族心理學的學科定位模糊不清
關于民族心理學屬于什么,其研究對象是什么,應該研究什么內容?有關這個問題的討論一直是民族心理研究者頗為關注的問題。孫玉蘭、徐玉良認為,民族心理學是建立在普通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理論基礎上的心理學科。它既要以心理學的理論為指導,又要以心理學的某些方法為研究手段,還要以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的材料為參照⑩。他們的觀點強調民族心理學是屬于心理學科范疇。之后,隨著越來越多的民族學者開始涉足民族心理的研究,有學者認為民族心理學雖然偏重心理學研究內容,但其研究對象又是以民族為基礎,因此民族心理學應該屬于民族學研究范疇。目前,這種學科之爭開始趨向緩和,現在一個更常見的提法是:民族心理學應該是一門集民族學和心理學為一身的綜合性、交叉性的學科[11]。但對學科的性質問題,至今未有定論。
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民族的心理現象及其活動規(guī)律。但關于具體的研究內容,學者們有不同的觀點。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對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探討最受矚目。20世紀90年代以后,一些作者從不同角度對民族心理作了研究。如戴桂斌認為民族心理由民族心理素質(包括民族的性格與能力)和民族心態(tài)(如民族樸素的社會信念、價值觀念及民族情趣等)兩個部分組成。李尚凱認為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民族心理,可將民族心理分為民族心理素質、民族心理狀態(tài)和民族自我意識三大組成部分。張世富認為民族心理應該包括民族認知、民族意識、民族情感、民族意志,民族性格、民族品德、民族氣質等,這些是民族心理研究的基本內容,并認為對這些內容進行研究仍不足以說明對民族心理能有較為全面而深入的和本質的了解。因而,對民族內部的群體心理和個體心理也應進行研究①。徐黎麗認為,民族心理學是普通心理學的一個分支,是研究民族心理現象的科學,它也包括民族心理過程和民族個性心理特征兩個互相聯(lián)系的方面。民族心理就是特定民族認識、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和能力、氣質、性格等個性心理特征的結合體。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則是民族心理產生發(fā)展的生理基礎[11]。尹可麗提出族群社會心理是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認為只有將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界定在社會心理層面,才能使研究者真正考慮某一族群的個體或群體的歷史、文化及其現實生活條件下的心理[12]。
張進輔則針對西南民族心理研究提出民族心理結構可分成民族心理導向系統(tǒng)、民族心理動力系統(tǒng)和民族心理功能系統(tǒng)三個相輔相成的系統(tǒng),民族心理導向系統(tǒng)包括民族價值觀、民族意識、民族文化等;民族心理動力系統(tǒng):包括民族情感、民族意志、民族自我意識、民族社會壓力與應對等;民族心理功能系統(tǒng):包括民族人格、民族能力、民族心理素質、民族心理健康等②。
總的來說,民族心理學研究在不斷地走向深入,但其學科定位并不明確,民族心理學的學科性質、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內容等都未有一個明確的界定,這些都直接影響了人們對民族心理研究的理解和民族心理學的深入發(fā)展。筆者認為,對于民族心理學似乎還有一個問題需要澄清,那就是“民族心理學”是否等同于“少數民族心理學”?“民族”的含義很廣,在馮特的《民族心理學》著作中,“民族”被解釋為種族共同體,如阿拉伯民族、日耳曼民族,更有廣泛的“民族”含義是指政治獨立體即民族國家或國民國家,如中華民族等。因此,如果從廣泛的民族含義而言,民族心理學研究的范疇似乎還應包括中華民族人格、中華民族價值觀等的研究而不僅是少數民族的民族心理。
(三)綜合性研究人才極度匱缺
綜合性研究人才的匱缺是制約民族心理學發(fā)展的瓶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民族心理學的研究需要研究者兼具有民族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多學科的廣博知識,一些心理學者由于研究思路的限制,加上缺乏廣博的民族文化知識常常很難在民族心理學的研究中做到游仞有余,而一些民族學者由于缺乏深厚的心理學基礎理論和方法指導,又很難做出高水平的民族心理的研究,這從我國目前民族心理學的研究現狀便可見一斑。據萬明鋼等對2000-2005年發(fā)表在國內期刊關于民族心理的182篇研究論文進行的文獻計量分析顯示,這六年中。少數民族心理研究論文總體數量較少,以心理學9種期刊為例,不到6年發(fā)文總量的1%,且研究主題非常分散,作者也分散,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研究較少,對理論問題關注不足;研究人員主要分布在西北和西南地區(qū),6年中發(fā)文量在3篇以上的作者不足10人,說明我國少數民族心理研究還沒有形成穩(wěn)定的研究群體和穩(wěn)定的研究領域,學術積累也遠遠不夠[13]。
我國綜合性民族心理研究人才匱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學科課程設置過于專業(yè)化,缺乏民族文化課程的開設,從而導致研究者知識結構單一是綜合性民族心理研究人才匱缺的客觀原因。綜合性民族心理研究人才匱缺的主觀因素很多,影響也更大。首先,少數民族心理的研究是民族心理的重要研究內容,由于缺乏對少數民族及少數民族文化的足夠了解,許多學生或研究者對少數民族存在有“刻板印象”,在他們眼里,少數民族的代名詞就是“貧窮和落后”,缺乏對“民族心理”的深入了解和科學認識,因而對民族心理學的研究缺乏興趣。其次,民族心理學的研究是一項投入大、要求高、難度高的工作,這讓不少的研究者望而卻步。另外,民族心理學的研究耗時多,研究成果出來比較慢也是影響人們從事民族心理研究的重要原因。受“研究功利化”思想的影響,一些學者更樂于做一些方便、快捷、出成果快的研究。另外,現在研究生的學習常常與“找一個好工作”相聯(lián)系,而民族心理方向的學生在就業(yè)上似乎不占上風??傊?,諸多原因使得民族心理的研究隊伍一直是勢單力薄,尤其在整個心理學研究隊伍中,常常處于一種被冷落的邊緣狀態(tài)。
三、民族心理學研究困境的出路
要成功地走出民族心理學研究的困境,筆者認為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融合多元方法,加強質與量的整合
作為一門社會科學,民族心理學的研究不可能只使用一種研究方法。民族心理學的研究應立足于研究課題的性質和研究實際,采用多方法多特質的研究手段。
在研究范式上,應重視質的研究在民族心理學研究中的應用,加強質與量的有效整合。具體而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研究設計上的整合,指研究者在同一個研究項目中要善于混合使用兩種不同的方法,在不同層面對同一研究問題進行探討;研究立場上的整合,指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應不時反省自己的研究角色,調整好對研究對象的態(tài)度與立場。在質的研究階段,研究者應持主位研究立場,深入對象的文化生活空間,站在研究對象的立場上來研究、分析民族或民族心理。在量的研究階段,則應注意與研究對象保持一定的距離,站在中立的、客觀的研究者的立場上研究、分析其民族心理。當然,把主位研究與客位研究有機結合起來并非易事,因此研究者持主位研究立場,還是持客位研究立場、主位-客位綜合方式,主要取決于研究者的研究取向和研究課題的性質要求⑨;研究資料分析上的整合。一項民族心理研究中同時存在有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時,可以同時收集到不同類型的原始資料,在分析資料時要注意使用不同的方法對有關結果進行分析。
在研究具體方法上,可靈活采用歷史文獻研究、蹲點實地考察、田野工作研究、典型個案分析、較大規(guī)模問卷調查、參與觀察、實驗、作品分析、實物收集或音影設備記錄、多元統(tǒng)計等方法,對民族心理的多種組成因素進行深入研究。其別注重深入民族地區(qū)進行實地調查,運用參與觀察和田野研究,以得出最直觀真實的資料。在研究過程中,要始終遵循定性和定量相結合、思辯和實證相結合、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群體與個案相結合、橫斷與縱向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原則。
(二)加強我國民族心理學的理論建設
在任何學科的發(fā)展中,理論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1)發(fā)揮組織與聯(lián)系功能。當某一學科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研究結果或材料大量堆積時,就需要用理論對之加以整合、組織。(2)發(fā)揮預見功能。理論是預見科學知識增長、事物發(fā)展和進一步研究及可能研究結果的基礎,可以說,科學的進步就是不斷的理論預見或假設和對預見或假設的不斷驗證來實現的。從整個科學發(fā)展史來看,科學的發(fā)展經歷了這樣的過程:首先是人們提出理論假設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解釋并對事物發(fā)展作出預測,然后用各種方法驗證假設,在此基礎上再提出新的理論假設,以此循環(huán)。(3)理論研究與具體問題的研究是密切聯(lián)系、相互促進的。一方面理論研究需要具體問題的研究成果作為材料或素材,另一方面具體研究的成果又需要理論研究去整合[14]。
目前,我國民族心理學的理論建設還相當薄弱,對我國民族心理學的學科性質、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現實中存在的民族心理現象等都未能做出較完滿的理論解釋,實證研究也多以國外的民族心理學理論為基礎。但因為我國是一個多元一體的多民族國家,我國民族的實情與國外不同,因此,我國各民族心理的形成與發(fā)展規(guī)律與西方國家也存在有差異,可以借鑒但不能照搬。要科學回答我國民族心理學研究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提高民族心理學的水平和質量,必須立足于我國民族的實際,注重對我國民族心理學研究的理論探討,加強我國民族心理學理論的本土化建設。
(三)注重對綜合性民族心理研究人才的培養(yǎng)
在心理學的民族心理研究陣營可增設有關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等相關理論及研究方法的課程,深化心理學研究者對民族文化知識的了解,激發(fā)研究者對民族心理研究的興趣,使之掌握一些民族學的研究方法并能有效地與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相結合,從而可以游仞有余地從事民族心理的研究。反之,出身于民族學的民族心理學研究者也應加強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及研究方法的學習,提高其民族心理研究的深度和可靠度,盡可能減少由于研究者出身背景的不同而產生的研究偏差。
(四)立足于我國民族的實際情況,加強對現實問題的研究
民族心理學研究的生命力在于它對民族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價值。當前,我國正處在急劇的社會變遷之中,經濟和社會結構在不斷發(fā)生變化,各民族、各種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在不斷接觸、互相影響,由此也產生了許多與民族發(fā)展相關的現實問題。如果民族心理學的研究不能有助于解決這些實際的問題,它就會喪失其存在的價值,就更談不上發(fā)展。因此,民族心理學的研究應立足于我國民族的實際,在充分了解各民族歷史演變、經濟生活現狀、文化背景以及、民族習慣等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15]。特別注意從民族發(fā)展的實際需要,去研究民族的深層、隱性問題,注重挖掘民族文化對民族心理的深層、內在影響。
參考文獻:
①張世富.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任務及方法[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1):57-61
②張進輔.關于西南民族心理研究的構想[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2(3):74-78
③[美]貝利煮、許真譯,現代社會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45
④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12.
⑤秦金亮,李忠康.論質化研究興起的社會科學背景[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0(3):19-25
⑥葉浩生.西方心理學的歷史與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9
⑦熊錫元.要加強民族心理的調查與研究―――序[J],民族理論研究,1992(3).
⑧孫東方,常永才.民族心理研究中文化偏差的克服:向文化人類學借鑒[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1(2):8-12
⑨韓忠太.論心理人類學研究中的主位方式與客位方式[J],云南社會科學,2006,(3):83-87
⑩孫玉蘭,徐玉良.民族心理學[M].北京:知識出版社,1990.2
[11]徐黎麗.關于民族心理學研究的幾個問題[J].民族研究,2002,(6):95-103
[12]尹可麗.族群社會心理: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對象[J].貴州民族究,2006,26(4):85-89
[13]萬明鋼,趙國軍,楊俊龍.我國少數民族心理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J].2000-2005.心理科學進展2007,15(1):185-191
篇2
但是在世界范圍內經濟學工具理性的演進中,經濟學理論對國民經濟核算的理解,還停留在較為基礎的層面。這無論是對經濟學方法論的研究,還是對人們透過方法本身對經濟世界的理性認識方面,無疑會有著很大的影響。在經濟學工具理性的演進過程中,制度選擇將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對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認識的傳統(tǒng)觀點
無論在統(tǒng)計學界,還是在經濟學界,對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認識,基本有下述兩種傳統(tǒng)觀點:
1.認為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一個巨大的方法庫。這種認識是基于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對于經濟研究,特別是宏觀經濟研究的方法論基礎作用而提出的。國民經濟核算乃至整個統(tǒng)計,除本身自成體系形成一套獨特的方法體系外,對于經濟研究,其提供了一種可供選擇的方法論。經濟學是一門經驗科學,在實證、規(guī)范兩個層面都需要有先驗和后驗的經驗性方法論支持,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無疑是一個好的選擇。作為官方統(tǒng)計體系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采用了會計賬戶的形式,將國民經濟運行及其結果,予以量化統(tǒng)計。國民經濟指標在各層次間、各部門間的數量關系,本身就透視了社會經濟的各種關系,研究這些經濟現象的方法就蘊含在其中。具體說來,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將微觀經濟簿記原理與宏觀經濟理論和模型相結合,綜合運用統(tǒng)計、會計和數學方法,系統(tǒng)地測算某一時期內一國(地區(qū)、部門)的各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包括這些活動的結果,各種重要的總量指標及有關的組成要素。瑞典皇家科學院教授愛立克。倫德伯對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的評價是:“……在它們產生據以作出國民預算的預測系統(tǒng)性文件的同時,是周期性和結構性分析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至于在學科方面,中國的統(tǒng)計學家們認為:“現有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它等同于國民經濟統(tǒng)計體系”,并早就將其視為“統(tǒng)計方法論”。
2.認為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一個宏大的信息庫或資料庫。對外在世界的認識,不能僅依賴于感覺和感性,特別是對錯綜復雜的宏觀經濟世界,需要有數據來理性地說明情況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我們將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看成是一個關于數據與信息交流的平臺,那么,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輸出端口上,提供的正是這些人士渴望的數據。在建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之初,“國民經濟核算之父”R.Stone 的意圖也是利用核算條例去發(fā)展一個以“交易矩陣”形式表現的國民經濟核算主張,這個“交易矩陣”形式提供了或多或少發(fā)生在經濟活動中的全部交易總量。通過這個體系,可以創(chuàng)造一種系統(tǒng)的數據庫,并可用于許多不同的經濟分析,人們可以根據各自所需和偏好,利用這一資料庫,卻并不損害它。正如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的那樣,“國民經濟核算……創(chuàng)立了一個基于大量經濟分析水平之上的系統(tǒng)數據,這些經濟分析包括不同經濟活動類型的分析、通貨膨脹分析、經濟結構分析、增長分析,特別是各國之間的國際比較”。
盡管有上述兩種認識,但是我們認為,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還是一種制度,確切的講,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方法論制度。
二、為什么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一種制度?
既然制度是一種規(guī)范或準則,進而它必然要約束相應的行為,這就是諾斯所言的“游戲規(guī)則”的意義。游戲規(guī)則,提供了游戲實施的一整套標準及其評價、判斷依據。依據這一整套規(guī)則,人們知道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以及做的結果是好還是不好。在新制度經濟學中,這些游戲規(guī)則可以是不同層次的,但一般而言,人們經常理解到的游戲規(guī)則是政治、經濟、法律、社會規(guī)則等制度。
認為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一種制度,原因也源于此。在統(tǒng)計核算領域,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作為“標準體系”的作用無可厚非且有目共睹。這種“標準”用經濟學的術語翻譯過來就是“規(guī)則”,就是“規(guī)范”。一套“標準體系”就是一整套關于統(tǒng)計核算領域方面的“制度規(guī)范”。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這種特點,可從下面這段話中窺見一斑:
聯(lián)合國經濟和社會理事會在其1993 年7 月12 日的決議(1993/5)中,建議成員國考慮將1993 年SNA 作為編制本國國民經濟核算統(tǒng)計的國際標準加以運用,以促進作為一種分析工具的經濟統(tǒng)計與相關統(tǒng)計的一體化,而且還將其作為(可比的國民經濟核算數據的)國際報告的國際標準加以運用。該理事會還建議,當國際組織重新審核經濟統(tǒng)計的某些特殊領域的標準,并力求與1993 年SNA 達成一致,就應考慮1993 年SNA 及其概念。盡管上述文字是以建議方式提出的。然而,世界各國的國民經濟核算實踐,都說明了,1993 年SNA 就是有關這方面的一個標準、規(guī)范。即便是在中國,國民經濟核算也在以1993 年SNA 為標準,進行核算體系和核算工作的改革,而這實質就是核算制度的變遷。自1992 年中國頒布了《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試行方案)》以來,2003 年中國全面實行《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02)》。
進一步而言,作為制度,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即通過影響人們的選擇,進而影響人們的行為,是通過影響信息及信息資源的可獲得性而成立的。V.奧斯特羅姆、D.菲尼、H.皮希特曾指出,所謂的制度“影響人類選擇是通過影響信息和資源的可獲得性,通過塑造動力,以及通過建立社會交易的基本規(guī)則而實現的”。
毫無疑問,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對人們獲取信息及信息資源的影響是巨大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本身是關于宏觀經濟數據信息產生、描述及分析決策的規(guī)范,它要對數據的生成、方法、及相應的政府職能部門的安排做出約束,進而,它也就通過這種影響力規(guī)范了與此相關的人們的行為或關系。但通常情況下,我們講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一種制度,可側重于從統(tǒng)計方法的“標準”規(guī)范角度去考慮,這種制度規(guī)范了人們對宏觀世界了解的基本方法和途徑,使我們對大千世界的理解更接近現實。這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和他的同伴威廉。諾德
豪斯(William D?Nordhaus)對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的GNP 總量指標的稱贊:“盡管GNP 并沒有得到專利權,也沒有在科技博物館中展覽,但它的確是20 世紀最偉大的發(fā)明之一。離開了像GNP 這樣的經濟總量指標,宏觀經濟學就會在雜亂無章的數據海洋中漂泊”。
具體來說,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可以作為制度有如下幾個原因:一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一套規(guī)范和標準,這是最根本的原因。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關于統(tǒng)計核算與統(tǒng)計工作的一套規(guī)范和標準,它詳細規(guī)范了宏觀數據生成的方法及途徑。
二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通過對信息處理的影響,進而影響人們的選擇及行為,這內在地反映了制度經濟學中制度與人們行為的邏輯。
三是作為統(tǒng)計工作制度的一部分,國民經濟核算同時又是一種工作制度。一個國家的大部分統(tǒng)計工作內容,要么包括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要么與之相聯(lián)系??傊?在實際的工作中,它就是以一個實實在在的制度安排而存在。
四是體系本身就是制度的代名詞。就“體系”二字而言,體系也是一種系統(tǒng)或機制。在此,它指我們前面所述的統(tǒng)計方法庫和統(tǒng)計信息庫這樣的系統(tǒng)或機制。并且,作為一種很具體的體系或系統(tǒng),它就屬于制度經濟學中所言的組織,而組織本身就與制度有關。
三、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一種什么樣的制度?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一種制度,但很顯然,它與經濟學所述的制度是有所區(qū)別的,那么,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制度呢?我們先從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制度與經濟學制度的差別開始分析。與經濟學所述的制度相比,定義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為制度,明顯有下述幾個特點:
1.作為制度,它的內涵和外延比經濟學所述制度要小。經濟學制度不管外延如何,其內核在于規(guī)范制約人們的行為,這是它的內涵。以諾斯觀點為典型,他將制度理解為“制度提供了人類相互影響的框架,它們建立了構成一個社會,或確切地說一種經濟秩序的合作與競爭關系”,“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來的規(guī)則、守法程序和行為的道德倫理規(guī)范,它旨在約束追求主體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個人行為”。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作為制度,它所規(guī)范的是宏觀經濟數據、信息的產生及相應的方法,它規(guī)范的是方法論本身,而這種方法論是人們用以了解經濟世界的最基本的工具。至于由方法的規(guī)范,演繹到相應領域人們的關系,這可能并不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作為制度主要考慮的方面。因此,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制度的內涵和外延要比經濟學制度小。
2.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確立了核算規(guī)則和分析框價。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確立了一系列人們認識宏觀世界的統(tǒng)計核算規(guī)則,規(guī)范了宏觀經濟核算的基本方法論,建立了宏觀經濟研究和決策的基本分析框架。如果說,經濟學科甚至包括社會學科是人類對外在人文世界的探索,那么,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對這些學科提供的是制度性的幫助。更明確說,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提供的制度性幫助,是對基礎方法論的規(guī)范。關于這一點,前文已經詳細論述了。
3.人們對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兩個方面的不同理解。
一是學術性的,二是工作性的。作為學術性的理解,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一個巨大的方法庫和資料信息庫,“庫”內的東西是相互成體系的;作為工作性的理解,國民經濟核算工作是一種工作體制或制度。所以,對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制度性的理解,也就有兩個不同層面的理解:第一,對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側重于學術性的理解,是方法論制度,在這個制度內,它規(guī)范了相應的核算方法和數據生成;第二,對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側重于工作性的理解,國民經濟核算工作是一種政府統(tǒng)計制度,它規(guī)范相應的統(tǒng)計工作劃分和職能部署以及相關的人員安排。
從表面上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制度的兩個層次,沒有什么明顯的聯(lián)系。但仔細分析,情況并不是這樣。沒有作為學術性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就不可能有作為工作性的國民經濟核算工作。因為眾所周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國民經濟核算工作的一個工作手冊,在這個文本指導下,各國的國民經濟核算工作要受到相應的規(guī)范和制約,以及做出相應的政府部門的安排。因此,確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制度,學術性是第一層次的,工作性是第二層次的。
4.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組織”形式。
如果將體系或機制視為制度的一種有機形式,那么,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作為方法的這個“體系”和作為工作的這種“制度”,其實講的就是“組織”形式。即便某些學者并不將組織認為是制度,但組織與他們眼中的制度也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并且,根據他們的研究,這些組織是制度變遷的主體。
5.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本身也是一種協(xié)調制度。
這種協(xié)調,體現在對經濟統(tǒng)計體系內部的一致性規(guī)范上:第一,它需要在不同統(tǒng)計體系之間進行協(xié)調,以保證SNA 與更專業(yè)的統(tǒng)計在所使用的定義和分類等概念框架上保持一致,如SNA 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國際收支統(tǒng)計(BOP)、政府財政統(tǒng)計(GFS)等的相互協(xié)調;第二,它是保證從不同資料來源采集的數據在數值上協(xié)調一致的核算框架,如對產業(yè)調查、住戶調查、商業(yè)統(tǒng)計、增值稅退稅和其他行政資料的統(tǒng)一規(guī)范??紤]了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制度的特點,我們就可得到對這種制度的總體性認識: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一個方法論制度,它旨在規(guī)范宏觀數據的生成及相應方法,同時,提供宏觀經濟研究的基本方法論。
四、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制度特性的啟示
有了上述對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制度的界定,這對于我們重新認識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推動國民經濟核算工作的改革,以及促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自身的發(fā)展是非常有益的。長遠來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進一步發(fā)展和核算工作的廣泛展開,必將對經濟學科帶來巨大的“震撼”,其意義深遠。
簡單說來,由于有了這樣的認識和判斷,我們可以將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納入制度分析的層面。由此而展開的研究,會給我們帶來非同尋常的啟示。以下我們僅列出幾個較重要的方面:
1.超越傳統(tǒng)的市場或政府思想的認識。
制度分析的發(fā)展,改變了傳統(tǒng)認識中市場或政府的兩極思想。長期以來,經濟學特別是在宏觀經濟學方面的認識,受兩種思想或思潮影響:不是自由經營的市場思想,就是集權干預的政府思想。對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進行制度性的分析,我們將會發(fā)現,認識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內在的性質時,必須要超越單純的市場或單純的政府這樣一種兩極化的簡單觀念。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本身是這兩種思想的結合產物。展開來看,經濟應該是薩繆爾森(Paul A.Samuelson)所提倡的“混合經濟”,而不是任何單一的一方。
2.重新審視國民經濟核算的方法論。
作為制度考察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我們不可避免的一個問題是:什么力量促使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發(fā)展?就目前研究的情況來看,原因在于: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這種制度,提供方法方面激勵結構的安排。這如同其它所有的制度一樣,一個好的制度提供富有效率的激勵結構安排。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激勵結構的安排,在于激勵人們對宏觀經濟認識的方法優(yōu)化,從而體現出制度經濟學家們一般情況下認同的效率安排。方法的優(yōu)化結果,目前為止,可能還沒有哪一種宏觀經濟分析的方法能夠超越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因為許多量化的分析方法無論是在方法理論的演繹,還是在方法的實證方面,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依賴于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要么是將其作為方法論基礎,要么是將其作為數據基礎。
3.國民經濟核算公共產品性質的明確。
制度是一種公共產品,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一種制度,因而,它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但是, 決定國民經濟核算公共產品性質的原因,不單純是制度的因素,還包括信息性質決定的因素。引入公共產品性質,可以使得我們的分析不再停留于制度面的抽象闡述上了,公共選擇、集體行動與國民經濟核算(包括統(tǒng)計制度)制度改革的可能性分析,才會有可能進一步展開。而這需要結合下面所提出的制度變遷框架去解釋。
4.用制度變遷的理論研究國民經濟核算工具理性的演進。
國民經濟核算改革,本身應是一項制度變遷,因此,我們可以采用新制度經濟學的方法去分析它。但鑒于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同時具有市場與政府兩種思想動力,所以,我們在考慮其變遷時,不能照搬經濟學的一般模式,應該區(qū)分開來對待。并且,從改革的開始時期來看,國民經濟核算變遷會表現出與公共選擇無關的特征,但更長期來看,其變遷會是集體行為選擇的結果。這就正如丹尼爾。W.布羅姆利(Daniel W.Bromley)所言:“任何一個經濟的基本任務就是對個人行為形成一個激勵集??通過這些激勵,每個人都將受到鼓舞而去從事那些對他們是有益處的經濟活動”。人們最終會發(fā)覺,統(tǒng)計非常有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能夠幫助他們處理許多他們原先解決不了的問題。而到這一刻,國民經濟核算就不再是政府官方統(tǒng)計的一項工作了,它會融入市場的每個角落。
參考文獻:1.Graham Pyatt & Jeffery I.Round, Social Accounting Matrices: A Basis for Planning, The World Bank.1990. 2.UN Department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UNSD,Meeting of the Expert Group to Review the Draft Manual on Statistic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Final Report Expert Group to Review the Manual on Statistic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10-12 July 2000. 3.“Fifty Years of ISIC:Historical Origin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by Jacob Ryten, Fourth Meeting of Expert Group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Classifications,UN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Statistics Division,New York,2-4 NOV.1998. 4.Chazelas,M. Compilation of French Financial Accounts,Prepared for OECD Workshop on Chinese Flow of Funds Statistics,Bejing. 1997. 5.United Kingdom, National Accounts Concepts, Sources and Methods,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of the UK1998.9. 6.Erik Thorbecke, The Use of Social Accounting Matrices in Modeling 7.John E. Wagner,Developing a Social Accounting Matrix to Examine Tourism in the áreade Prote??o Ambiental de Guaraque?aba, Brazil.聯(lián)合國等,1995:《國民經濟核算體系(1993)》,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
9.V.奧斯特羅姆、D.菲尼、H.皮希特編,1996:《制度分析與發(fā)展的反思——問題與抉擇》,商務印書館。
10.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1996:《經濟學》(第14 版),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
11.諾斯,1994:《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
12.保羅。薩繆爾森,2000:《中間道路經濟學》,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
13.丹尼爾。?W.布羅姆利,1996:《經濟利益與經濟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論基礎》,上海人民出版社。
14.佟哲暉,邱 東,1992:《國民經濟統(tǒng)計學》,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
15.邱 東,蔣 萍,楊仲山,2002:《國民經濟核算》,經濟科學出版社。
16.楊仲山,2002:《國民經濟核算方法論綱》,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
17.汪丁丁,1995:《經濟發(fā)展與制度創(chuàng)新》,上海人民出版社。
篇3
一、立腳點原則
立腳點是指分析者在項目研究中的組織立場。這里的“組織”是從社會科學的角度來講的,它是指分析者所在的社會實體。
根據工程經濟分析中涉及到的主要利益相關者,劃分出常見的兩大類六個社會實體。這些不同的社會實體間既可能是橫向并列的關系,也可能是縱向包含的關系。見圖1。
圖1 工程經濟學中的組織類型
同樣的工作從不同組織的立腳點來看,將會有不同的收益和成本。一方面,立腳點的不同將導致不同的收益和成本內容;另一方面,即使相同的收益或成本內容,其價值也會因立腳點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工程技術方案有利和不利結果的出現會依賴于分析者所采取的立腳點,因此,立腳點原則要求分析者明確在經濟分析中究竟處于什么位置。
特定決策的立腳點應當具有一貫性。一般決策的觀點都是把項目所有者作為立腳點,然而,某些情況下關于項目經濟分析的決策,也會要求使用債權人和項目全部投資人,甚至國家與社會等其他類型的社會實體作為立腳點。當給定了特定立腳點,備選方案未來產生的效果,無論是經濟的或是其他方面的,都將被確定下來。因此,在項目的可行性評價或經濟分析過程中,明確的與一貫的立腳點原則是十分重要的,是建立正確的項目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方案比較與選擇等科學決策的前提與保障。
明確的與一貫的立腳點原則并不排斥基于多個立腳點對項目的全面考察與評價,只是要求在每個特定決策或從每個特定角度考察項目時,要明確并使用唯一立腳點,以保證特定立腳點下項目收益與成本的清晰明確,避免由此帶來的爭議和不正確評價。
同時,應當認識到,多立腳點的全面考察,會有多個不同利益相關者參與到項目的決策程序中,這有可能導致不同利益主體對工程項目或方案進行評價、選擇及設計時,會出現某些或某種程度的沖突。因此,立腳點原則在應用過程中,需要解決項目評價指標設置的系統(tǒng)性與客觀性,需要實現決策權在不同利益主體間分配的合理性與公正性。
二、立腳點原則的應用
(一)財務現金流量表的結構
財務現金流量表能夠反映項目計算期內各年的現金收支情況,用以計算各項動態(tài)和靜態(tài)經濟評價指標,從而進行項目財務盈利能力分析?,F金流量表可分為項目投資現金流量表和項目資本金現金流量表等不同報表,要正確得出不同現金流量表的結構內容,必須依據立腳點原則,區(qū)分不同的投資計算基礎?;陧椖咳客顿Y人和項目所有者兩種不同的立腳點進行項目現金流量的分析,見圖2。
圖2 項目全部投資人和項目所有者的現金流量
通過對基于項目全部投資人和項目所有者兩種立腳點的現金流量的分析,可以很容易地得出不同財務現金流量報表的結構,見表1。
(二)項目收益率與資本金收益率
考察項目收益率時,如果站在全部投資人的立場上來評價,那么股東是投資人,債權人也是投資人。債權人從項目中得到的收益是利息,正如股東從項目中得到股息是一樣的。可見,利息不構成基于全部投資人立場的現金流出科目。如果站在項目所有者的立場上來評價,那么利息將成為現金流出科目。由于建設期利息計入固定資產原值,從而計提折舊;經營期利息計算期間費用,雖然兩者都不抵扣調整所得稅,但卻都具有抵扣所得稅的作用,從而影響到基于項目所有者立場的凈現金流量,導致項目收益率與資本金收益率出現差異。如,某工程項目投資100萬元,其中自有資金50萬元,貸款50萬元,貸款利率15%,預計年營業(yè)收入100萬元,經營成本54萬元,年折舊費為10萬元,營業(yè)稅金及附加6萬元,所得稅率為25%,其項目收益率與資本金收益率的計算及結果見表2。
資本金收益率明顯高于項目收益率,其產生源于項目收益率與貸款利率的不一致。設項目投資為K,項目資本金為K0,貸款為KL,項目收益率為R,項目資本金收益率為R0,貸款利率為RL,由投資收益率的公式知R0=R+(KL/K0)(R-RL)??梢?,當R>RL時,R0>R;當R
(三)財務評價與國民經濟分析
在投資項目的可行性評價中,政府或國家也往往需要知道項目投資給國民經濟帶來的影響,這就需要基于政府或國家的立腳點對項目進行經濟評價,這一工作通常被稱為國民經濟評價或經濟分析。國民經濟評價的方法是在西方國家隨著興建公共事業(yè)項目的需要而提出的一種經濟評價方法,也被稱為社會成本效益分析,世界上有代表性的理論和方法有聯(lián)合國工業(yè)發(fā)展組織(UNIDO)的方法、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和世界銀行的方法(又稱LM法)等。目前,我國對擬建投資項目或方案進行財務評價和國民經濟評價已經成為整個建設項目經濟評價的核心[7]。從項目財務評價到國民經濟分析,立腳點的轉換使得兩種評價工作代表了不同的利益主體,分析的視角存在較大差異。
如果站在一個國家的角度來考慮,那么就需要把國民經濟作為一個大系統(tǒng),項目的建設作為這個大系統(tǒng)中的一個小系統(tǒng),從而分析項目從國民經濟中所吸取的投入以及項目產出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由于國家的資源,包括資金、外匯、土地、勞動力以及其他自然資源總是有限的,因此,基于國家或全社會立腳點的國民經濟評價,在考察項目時應當關注資源的變動[8],而項目全部投資人立腳點的財務評價則是重點關注貨幣的流動。關注資源的變動,應當實現資源的合 理配置和國民收入的最大增長。因此,筆者認為,凡是減少某國社會有益資源的項目投入都是該國的國民經濟費用;凡是增加某國社會有益資源的項目產出都是該國的國民經濟收益;凡是增加某國社會有害物質的項目產出都是該國的國民經濟費用;凡是減少某國社會有害物質的項目投入都是該國的國民經濟收益。社會有益資源作為項目投入,其價值應以機會成本衡量;社會有益資源作為項目產出,其價值應以支付意愿衡量。增加社會有害物質,其費用應以帶來的有害物質的危害結果衡量;減少了社會有害物質,其收益也應以消除有害物質的危害結果來衡量。
從一國國民經濟的角度看,企業(yè)向國家繳納稅金,向國內銀行支付利息,或企業(yè)從國家得到某種形式的補貼,都未造成資源的實際耗費或增加,它們只是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轉移支付,因此,不能作為基于該國國家或社會立腳點的費用或收益。如果同時考慮他國國民經濟,站在整個社會的角度,那么向國外銀行支付利息,也未造成資源的實際耗費或增加,向國外銀行支付利息也成為基于新的立腳點的轉移支付。
總之,國民經濟評價應該按照資源合理配置的原則,從國家整體角度考察項目的效益和費用,用貨物影子價格、影子工資、影子匯率和社會折現率等經濟參數分析、計算項目對國民經濟的凈貢獻,來評價項目的經濟合理性[910]。國民經濟評價與財務評價的區(qū)別在于二者所站的評價角度和立場不同,所考察的對象不同,所跟蹤的對象不同。財務評價是站在企業(yè)的角度來考察項目自身的財務生存能力,跟蹤的是貨幣流動;國民經濟評價是站在國家和該國社會的角度來考察項目對國民經濟的凈貢獻,跟蹤的是資源流動??梢姡挥幸罁⒛_點原則,才能正確把握項目財務評價與國民經濟評價的異同,才能準確識別國民經濟評價的效益和費用,從而實現國民經濟評價的科學性、合理性與可靠性。
三、結 語
工程經濟學致力于系統(tǒng)評價針對工程問題所提出的解決方案的經濟績效。而系統(tǒng)評價與分析必須把相關的實體作為一個整體來調查研究,因此,系統(tǒng)評價與分析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與立腳點相聯(lián)系——所有與立腳點有關的影響因素都應給予考察。在工程經濟學的應用實踐中,如果忽視了立腳點原則,就容易掉入僅就問題某部分進行分析的陷阱,雖然達到局部優(yōu)化,卻往往達不到整體最優(yōu)。本文指出立腳點是工程經濟學中的基本原則,劃分了工程經濟學中立腳點涉及到的兩大類六種社會實體,指出了應當堅持明確的和一貫的立腳點原則,并且明確的和一貫的立腳點原則不應排斥從多個立腳點對項目的全面考察;通過財務現金流量表結構、項目收益率與資本金收益率以及財務評價與國民經濟評價三個方面闡述了立腳點原則的應用。
[參考文獻]
[1] Steiner H M.工程經濟學原理[M].張 芳,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3] 李 南.工程經濟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邵穎紅,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2009.
[6] Park C S. Fundamentals of Engineering Economics (2nd)[M].Upper Saddle River:Prentice Hall, 2008.
[7] 王蘭榮,趙明浩.論財務評價與國民經濟評價間的關系[J].決策借鑒,1990(3):3739.
[8] 陳 利,錢永峰.國民經濟評價在項目評價中的作用[J].基建優(yōu)化,2004,25(1):2223.
篇4
關鍵詞:理論經濟學;歸納法;演繹法;抽象;歷史
一、門格爾的經濟學方法論
卡爾門格爾1871年出版了他的經濟學著作《國民經濟學原理》,之后他并沒有趁熱打鐵繼續(xù)研究,而是在1873年出版了他的《經濟學方法論探究》,這是因為,在他看來,德國在方法論這一道路上,越走越遠:“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方法論的探究才確實是對于學科的發(fā)展來說最重要、最緊迫的問題。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這種情況可能出現在這樣一個知識領域,在這里,人們已經遺忘了經由對于研究對象之性質的認識而獲得的有關研究目標的準確感覺。人們對于該學科的次要問題賦予了過大,甚至是決定性的意義。有一個勢力強大的學派所支持的錯誤的方法論原則已完全掌控了局面,人們用片面的標準來判斷該知識領域的一切研究活動”。他認為,錯誤的方法論,將導致學科的進步受到阻礙。澄清方法論問題確實是取得科學研究進步的前提。
門格爾認為,將政治經濟學,或者哪怕是理論經濟學視為一門有關“國民經濟的規(guī)律”的科學,不完全正確,更非特殊的歷史科學。他將經濟領域分為三大類科學:第一是有關經濟的歷史性科學即歷史學和統(tǒng)計學;第二是理論性經濟學;第三是國民經濟的實用性科學。因此,他將國民經濟學理解為上面的統(tǒng)合形成的整體,即有關國民經濟的理論-實用科學的總和。認為理論經濟學研究經濟現象的一般規(guī)律,歷史和統(tǒng)計學研究經濟現象的個別規(guī)律,應用經濟學主要研究經濟政策。這三者分別從各自不同的方向研究經濟學的不同領域,既不能互相混淆――即不能用歷史的方法或者應用去研究理論經濟學,也不能互相否定取代――三種方法各有用處。
在上述基礎上,門格爾將理論性研究取向又分為兩種――經驗的――實在的取向和理論研究的精確取向。其中,經驗的實在的取向指的是歸納法,而理論研究的精確取向主要指的是演繹的方法。門格爾否認歸納法具有嚴格的科學性,“亞里士多德正確的認識到了這一點,他不承認歸納具有嚴格的科學性。然而,即使是由培根大大的完善了的歸納方法,也只能夠略提高一下經由上述途徑所獲知之規(guī)律的絕對性的程度而已,卻永遠無法提供絕對的保障?!彼J為理論研究中的實在主義思想流派的研究結果,永遠不可能是有關現象的嚴格精確的規(guī)律,只有實在的類型和經驗型規(guī)律。他推崇運用精確取向即演繹法研究理論經濟學――探究經濟的最原初、最基本的因素,確定相關現象的測量辦法,探究更復雜的經濟現象從這些最簡單的要素中生成的規(guī)律。但是門格爾并非完全用演繹法替代歸納法,他認為理論性研究之精確取向和實在主義取向都是正當的,“精確經濟學就其本質而言,是要讓我們掌握有關通過分析或抽象而設想出來的經濟性世界的規(guī)律,而經驗的――實在的經濟學則要使我們認識到現實的人類經濟現象相續(xù)、并存的規(guī)律性”。綜上所述,門格爾之所以猛烈的批判德國歷史學派,只是因為想要強調歷史的方法不是唯一,演繹法也很重要,“即使是我們可以設想出來的具有最強烈實在主義特征的理論性研究取向,也必須靠抽象才能進行下去。因此,試圖使現實存在的現象之類型和典型關系每一次都涉及到該現象之“完整的經驗實在”的抱負,是完全有悖于以現實為基礎呈現出來的理論性研究的性質的”。 門格爾致力于“精確的”經濟學規(guī)律的研究,堅持經濟學具有科學性質。
二、羅雪爾的經濟學方法論
威廉羅雪爾的《歷史主義的國民經濟學講義大綱》是其在哥廷根大學講授政治經濟學及政治理論史的講稿,這本《講義大綱》,被稱為“歷史學派宣言”,是德國歷史學派的主要代表文獻,英國著名經濟史學家阿希萊在1894年將該書的序言及序論部分譯成英文時,在英譯本序中稱它為“1843年羅雪爾的綱領”。由于羅雪爾第一個把薩維尼在法學研究中的歷史方法運用到政治經濟學中來,為德國歷史學派經濟學奠定了基礎,故而羅雪爾就成了德國舊歷史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他在序言中說道:“熟習這門科學的專家如翻閱本書,將不致忽略貫串全書并成為它的基礎的獨特而嚴密的方法――歷史的方法?!睆娬{他的目的只在于建立歷史方法的國民經濟學體系。羅雪爾是一名代表當時期德國的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和意識形態(tài)的大學教授,因此羅雪爾本人和他所代表的整個歷史學派的經濟思想和經濟學方法也就必然充滿了妥協(xié)的內容,也可以說是一種折中主義的思想。而羅雪爾的龐大的國民經濟學體系,正是這種折中主義的標本。在他的這本《歷史大綱》著作中,我們無法尋找到一絲經典經濟學理論中的關于價值、貨幣、利潤、工資、地租等方面的理論,因為他將他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他的歷史的方法上。他將過去的研究經濟學的方法分為兩大類,分別是“哲學的方法”和“歷史的方法”。前者他認為是哲學家在拋去了一切關于時間和空間規(guī)定的基礎上,去盡可能抽象地去尋求概念或者理論的體系;而后者則是歷史學家盡可能忠實地描寫現實生活,尋求與人類進化有關的記述。他認為經濟學的主要任務在于指出:為何以及如何逐漸發(fā)生“從合理的變?yōu)椴缓侠淼摹薄ⅰ皬男腋5淖優(yōu)橛泻Φ摹?。他認為后者,也就是這種歷史的方法,只要不完全陷入錯誤的路徑,永遠都是具有客觀真理性的,就好像那些研究記錄生物學動態(tài)的生物學家一樣,只不過實踐家不是通過直接的命令去獲得真理,而是通過一種對過去發(fā)生的現實進行一種政治學的上升,達成一種政治經濟學的受益。歷史方法的最高目的在于以科學的形式將人類所獲得的政治成果留給后代。羅雪爾對歷史的方法的道路正確性有充分的自信。
三、方法論的爭論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這場在德國發(fā)生的關于方法論的爭論,已過去近兩個世紀,在我認為,門格爾獲得了勝利。很多人對門格爾有誤解,認為門格爾完全否定歷史的方法,獨尊演繹法,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事實上在對德國歷史學派進行批判時,門格爾并未否定這種經驗的實在的研究方法的正當性,他反對的是德國歷史學派只重視對歷史現象的記錄而拋棄了對其精確性取向的研究。他首先強調的是對于經濟學研究我們需要不同的方法,同時也強調基于精確研究取向的演繹法對理論經濟學是根本的和重要的?,F如今,西方經濟學大行其道,其本質就是使用的假設演繹法,而制度經濟學繼承的則是歷史學派的歷史的方法。門格爾告訴我們,對于不同的問題,研究不同的學科,就要用不同的相應的方法。(作者單位:南京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 劉志銘.經濟思想成長中的自發(fā)秩序傳統(tǒng):從斯密、門格爾到哈耶克[J].東南學術,2002,01:112-119.
[2] 劉樹君.門格爾的經濟學方法論[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1,03:11-15.
[3] 劉樹君.奧地利學派主觀主義的歷史演進:從門格爾到拉赫曼[J].廣西社會科學,2010,05:24-27.
[4] 曹東勃.門格爾經濟思想的當代價值[J].西部商學評論,2008,02:154-167.
[5] 黃雄.奧地利經濟學派的方法論演進:從門格爾到米塞斯[J].世界經濟情況,2008,12:95-99.
[6] 賈根良,黃陽華.施穆勒綱領與演化經濟學的起源[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4:102-109.
[7] 何蓉.德國歷史學派與19世紀經濟學方法論之爭的啟示[J].社會,2005,03:167-186.
[8] 馬穎.論德國歷史學派對經濟發(fā)展理論的貢獻[J].發(fā)展經濟學研究,2009,00:46-67.
[9] 馬穎.簡論威廉?羅雪爾的經濟發(fā)展理論[J].經濟評論,1995,01:70-76.
篇5
【關鍵詞】宏觀經濟統(tǒng)計分析;發(fā)展;基本問題;宏觀經濟學
什么是宏觀經濟統(tǒng)計分析?宏觀經濟統(tǒng)計分析是以宏觀經濟理論為基礎,為指導國民經濟運行過程及其整體情況所進行的實證經濟。
一、宏觀經濟統(tǒng)計分析的產生
宏觀經濟統(tǒng)計分析產生的背景是我國特有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它是根據我國現有的經濟體制而誕生的專業(yè)性術語和知識體系。宏觀經濟統(tǒng)計分析在發(fā)展的過程當中,逐漸將統(tǒng)計學和經濟學融合到一起。但是,宏觀經濟統(tǒng)計分析的出發(fā)點卻與兩個知識體系完全不同,其具體表現出來的是計量經濟學的學科存在和作用。
在計劃經濟階段,單純使用統(tǒng)計學就可以衡量我國的國民經濟水平,但是當我國開始經濟體制改革之后,原有的統(tǒng)計學就不能準確地衡量出我國的國民經濟水平,但是原有的統(tǒng)計方式也并沒有完全被取代,而是調整為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宏觀經濟分析方法。所以說,經濟體制改革催生了宏觀經濟統(tǒng)計分析,同時宏觀經濟統(tǒng)計分析也為國民經濟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二、宏觀經濟統(tǒng)計分析的特點
1.實證性
宏觀經濟統(tǒng)計分析是建立在現實客觀的基礎之上的經濟分析方法,具體有三個方面的表現特征:一是從現實出發(fā),分析經濟運行規(guī)律;二是以具體的時間和空間為約束,也就是說,宏觀經濟統(tǒng)計分析所使用的統(tǒng)計變量是有時間下標和空間范圍的;三是依據事物本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與統(tǒng)計分析方法相結合進行的分析。
2.綜合性
宏觀經濟統(tǒng)計分析的綜合性特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總量綜合,是指宏觀經濟總量、結構、經濟關聯(lián)度的綜合;二是數據綜合,是指總括性數據、結構性數據和關聯(lián)性數據的綜合;三是方法綜合,是指統(tǒng)計方法、邏輯方法和辯證方法的綜合;四是學科綜合,是指經濟學、管理學、統(tǒng)計學和計量經濟學的綜合。
3.假定性
從現實出發(fā)進行的宏觀經濟統(tǒng)計分析,不能排除微規(guī)因素的影響,但是為了更好地分析宏觀經濟,一般把微規(guī)因素作為條件假定不變,這是宏觀經濟統(tǒng)計分析的一個特點。
三、宏觀經濟統(tǒng)計分析的發(fā)展問題
雖然宏觀經濟統(tǒng)計分析的產生和發(fā)展為我國的國民經濟統(tǒng)計分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在發(fā)展和實踐當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首先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宏觀經濟統(tǒng)計分析是在我國特有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下演變而來的,沒有實際經驗可以借鑒,可以說它的發(fā)展也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在不斷的探索前進當中難免會犯錯誤。其次國民經濟具有整體性和層次性的特征,想要對國民經濟進行既整體又分層次的分析,是一個很困難的難題,這就需要不斷地發(fā)展和完善宏觀經濟統(tǒng)計分析。
四、宏觀經濟統(tǒng)計分析的發(fā)展方向
面對著宏觀經濟統(tǒng)計分析自身的缺陷以及國內外經濟的不斷變化,宏觀經濟統(tǒng)計分析必須要不斷地發(fā)展和完善,才能繼續(xù)更好地為我國的國民經濟發(fā)展做出貢獻。
1.建立科學的信息數據搜集整理體系
隨著互聯(lián)網的不斷發(fā)展,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已經成為時代的大背景,所以只有建立科學的信息數據搜集整理體系才能運用海量的數據進行更佳的宏觀經濟統(tǒng)計分析,這對于進行更全面的國民經濟分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如果想要充分地利用互聯(lián)網發(fā)展時代下的大數據,就必須從政府各部門的信息數據做起,必須大力發(fā)展政府公共數據共享平臺,讓這一個數據基礎作為宏觀經濟統(tǒng)計分析的發(fā)展基石。一旦數據平臺搭建完善,全國的信息可以共享,那么宏觀經濟統(tǒng)計分析就可以充分發(fā)揮其作用,更加準確地衡量出國民經濟發(fā)展情況。
2.以創(chuàng)新型國家為目標的統(tǒng)計分析
2006年,我國提出了創(chuàng)新型國家建設目標,這就說明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宏觀經濟統(tǒng)計分析也必須以創(chuàng)新能力為重要內容。創(chuàng)新是第一生產力,所以即便是宏觀經濟統(tǒng)計分析也必須不能一成不變。事實上,科技統(tǒng)計如何融入經濟統(tǒng)計并且讓創(chuàng)新分析能力建立在經濟體系中成為核心要素,是分析研究發(fā)展上一個大的發(fā)展方向。
3.產業(yè)結構分析和金融統(tǒng)計分析
我國的產業(yè)結構調整一直是近些年經濟發(fā)展的重點,也是我國經濟社會全面轉型的重要核心內容。所以從發(fā)展的角度來看,產業(yè)結構的統(tǒng)計分析將是我國宏觀經濟統(tǒng)計分析的重要內容之一。
除此之外,金融統(tǒng)計分析也十分重要。因為金融體系在我國的經濟發(fā)展當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國改革開放之后,金融改革和發(fā)展對經濟的發(fā)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所以必須要進行金融統(tǒng)計分析,保證宏觀經濟統(tǒng)計分析的準確性。
五、結束語
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經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而這當中宏觀經濟統(tǒng)計分析功不可沒。但是隨著內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必須充分完善宏觀經濟統(tǒng)計分析,這樣才能讓宏觀經濟統(tǒng)計分析繼續(xù)為中國的發(fā)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趙彥云.宏觀經濟統(tǒng)計分析的基本問題[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3:23~33.
篇6
為了揭示制度變遷的規(guī)律,新制度經濟學根據制度變遷主體的不同,把制度變遷劃分為誘致性制度變遷和強制性制度變遷兩類。在這一領域成績最為突出的是V?w?拉坦(VenronW?Ruttan)和林毅夫。v?w?拉坦應用他對技術變遷的研究方法來研究制度變遷,將舒爾茨和諾斯等的理論推進了一步。
二、主體博弈
一般來講,SNA供給的主體主要是政府(官方)。供給結構單一、成本巨大、投資期長,風險遠高于收益。官方供給SNA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宏觀經濟管理的需求,因而SNA在此具有公共品的性質。相比而言,SNA需求主體則不同,它由政府、企業(yè)、個人所組成。需求主體多元化,因而需求的利益目標(動力)不同(注:在此所言的需求利益目標,類似諾斯的術語“外部利潤”):對政府而言,其需求目標基本為宏觀經濟管理和國際比較;對企業(yè)而言,其利益目標包括企業(yè)管理、經營的市場成本最小化(利潤最大化)以及企業(yè)家個人努力的社會實現;對個人而言,其對國民經濟核算資料的需求是為了尋求完備信息,減少市場交易的環(huán)節(jié)和風險,即減少交易成本,從而增加其經濟利益,實現其個人經濟目標函數最大化。
SNA供給與SNA需求主體、目標既然存在上述差異,同時,SNA所具有的巨大信息含量和豐富的方法,使人們在考慮國民經濟核算改革時,必須首先對SNA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引導機制加以重視。
三、基于需求缺口的變遷方式
由于需求主體多元化、需求目標函數多層次化,相對于供給主體的單一結構及目標函數的單層次化,就存在一個需求缺口,這反映在對SNA信息的總量及結構需求分布上??梢哉f,SNA進一步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消除這種需求缺口。
消除需求缺口,從理論上講應存在兩種情況:
一是減少SNA供給,二是增加SNA需求。然而對于SNA來講,顯而易見的是,政府的供給如果是理性原則下的行為,一般是增加而不會減少。由于公共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競爭性,因而最好由政府來承擔,在此政府不妨進行“壟斷生產”.客觀地講,消除SNA需求缺口最好由增加SNA需求著手。潛在需求主體、目標的顯性化就是誘致性制度變遷在SNA中的一種制度安排體現;并且,這種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類似于古典經濟學中薩伊定律(Say'sLaw)所描述的現象,即供給創(chuàng)造其自身的需求。政府可以通過特殊功能,擴大對國民經濟核算信息及優(yōu)勢的宣傳,以及安排相應配套的措施來進行SNA的強制性推擴,即強制性變遷。因此,國民經濟核算制度變遷,最主要的特點是強制性變遷。
四、為什么是強制性變遷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本身是維護宏觀經濟管理的有力工具,其作用就在于減少國家機器運行的交易費用。因此,以制度變遷為背景考察的這種制度,從根本上就決定了強制性的特。
此外,國民經濟核算公共產品的認識,制度安排中“搭便車”的問題也是決定國民經濟核算強制性變遷的原因。
國民經濟核算公共產品性質的認識:
(一)國民經濟核算是公共產品
這一觀點最早是由邱東教授提出的。因為國民經濟核算具有公共產品的兩大屬性,即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因此在屬性上就具有了公共產品最根本的特點。
這一論述可以歸結為兩個理論:一是信息的公共產品性質;二是國民經濟核算作為制度安排的公共產品性質。作為第一個理論基礎,來自信息經濟學關于“信息作為一種商品”的研究,信息是商品的關鍵是信息具有公共產品的特性。在這方面有杰出貢獻的有薩繆爾森、海德和阿羅。信息是公共產品,自然以信息庫出現的國民核算體系也就具備了這種特點;第二個理論基礎,來自制度經濟學的研究。
根據制度經濟學的研究,制度安排是一種公共產品,而這個公共產品一般是由國家“生產”的。
兩種理論基礎,決定了國民經濟核算具有公共產品這一性質。所以,不管是作為一種特殊的公共產品,還是單獨作為一種制度安排,國民經濟核算變遷就應該是強制性的。
(二)解決制度安排中“搭便車”問題
所謂“搭便車”,是指某些人或團體在不付出任何代價的情況下,從別人或社會獲得好處的行為?!按畋丬嚒笔钱a權經濟學家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在他們看來,公共產品是“搭便車”產生的根源之一?!按畋丬嚒钡闹苯雍蠊?就是人們可以簡單地利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這種制度安排,而無需付費。這樣,創(chuàng)新者的報酬將少于作為整體的社會報酬,從而使創(chuàng)新者缺少激勵。
五、較為一般的集體行動(注:此說法是為了區(qū)分統(tǒng)計與一般制度分析中的集體行動)
國民經濟核算改革的誘致性安排,可能會是政府更看重的。因為,政府需要了解權力以外的變遷因素。在強調制度變遷主要力量的方面,國民經濟核算變遷是強制性的;而在強調核算變遷的目標等方面時,這種誘致性變遷就更重要了。
誘致性變遷的主體一般是一群人或一個團體,通過誘致性安排所達成的變遷,其制度結構的穩(wěn)定性也更高。這就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與整個社會的市場應用結合更接近。而根據楊仲山的論證,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內部本身是市場化的。
在改革初始階段,政府的強制力是最突出的,其他經濟主體的作用在這時是較難發(fā)揮的。因而,有關國民經濟核算改革的各種利益團體、利益?zhèn)€人可能會感到,這種變遷的起始與他們無關。他們作為個人的、集體的行動并不會影響改革的發(fā)生,但接下來情況就會有變化。在目前情況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主要是為政府管理經濟服務。而在市場經濟發(fā)展的過程中,其他經濟主體會增加對國民經濟核算的需要,他們需要通過這種工具(或制度)提供的相關服務,來幫助自身增強競爭的實力。因此,各經濟主體對國民經濟核算信息、方法的需要會增加。而從相反的角度來看,對于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本身來說,其實提出了國民經濟核算的“宏觀核算微觀化要求”.
對核算信息與方法的大量需求,是目前核算體系的“外部利潤”之一。由此,除政府以外的其他各經濟主體會在國民經濟核算改革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起到相應的作用。而由各相關利益?zhèn)€人所組成的團體,就會形成有關核算改革方面的集體行動,以便使這項改革按照滿足他們要求的方向去演進。他們會提出各種變革的具體措施,如變革現有的調查方式以得到更為準確的市場數據;對服務行業(yè)新的分類與核算;非正規(guī)部門活動進入核算范圍;增加信息產業(yè)方面的新內容,等等??傊?集體行動會在國民經濟核算改革中發(fā)揮作用。
篇7
關鍵詞:宏觀經濟;微觀經濟;關聯(lián)性;互償性
中圖分類號:F0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6-00-01
一、概念層次
1.宏觀經濟
就以我們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宏觀經濟一般來說指的是我們全部的國民經濟,也可以稱為關于我們國民經濟的總體活動。也就是指我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我國國民經濟的發(fā)展,當然也包括哦過經濟發(fā)展的現狀,以及各種經濟現狀的總和。就我們醫(yī)院內而言,宏觀經濟便是指醫(yī)院整體的經濟發(fā)展狀況,以及整體的經濟規(guī)劃。宏觀經濟與我們的民生也是分不開的,比如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物價總體升降,以及我們的總體勞動就業(yè)率的變化等情況。在對外方面,宏觀經濟可包括我國的貨幣發(fā)行規(guī)模大小,以及根據世界匯率的變化來控制我國對外匯率的變化,還有便是要嚴格的控制進出庫的規(guī)模,嚴防各種金融滲透等陰謀,來維護我國的總體經濟穩(wěn)定。
2.微觀經濟
對于微觀經濟而言,其是相對于宏觀經濟而言的,微觀經濟一般指的是單位的經濟體,在某種意義上也能說成是宏觀經濟的構成單位,一般可包括我們常見的一些經營中的公司,個別的單個企業(yè)的總體經濟活動。在這些單個的生產單位中,微觀經濟具體可細化到這些公司中的生產,銷售,經營,以及其價格的制定等經濟活動。對于我們醫(yī)院來說,微觀經濟便是在宏觀經濟統(tǒng)一的指導之下,各部門之間為了完成整體的經濟發(fā)展,而完成自己分內的事,各科室,各部門之間具體操作,以保證宏觀經濟整體的健康發(fā)展。這也需要我們醫(yī)院的宏觀調控上保持正確的方向指引,已保證整個醫(yī)院經濟的健康發(fā)展。
二、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關聯(lián)
1.經濟活動是一個整體
就我們的經濟學來說,整個的社會經濟活動本身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整體。因為在我們的經濟領域中的生產、流通、交換、消費的這些維持市場運轉必須的環(huán)節(jié)中,他們之間的關系是密切聯(lián)系的,即包含了微觀經濟的成分,又會是在宏觀經濟的調控之下。在我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還不是特別完善的今天,看得見的看不見的兩只手相輔相成,在促進我國經濟發(fā)展這一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對于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jié),市場處于較為基礎的位置,發(fā)揮著最基本的作用,宏觀調控來彌補市場調節(jié)所帶來的不足。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不管是國民經濟還是我們醫(yī)院的整提經濟發(fā)展,都是同樣的道理,醫(yī)院整體經濟的發(fā)展來講,整個的宏觀發(fā)展與個科室之間共同構成我們整個醫(yī)院的經濟狀況。
2.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相互交融
由市場經濟的整體性我們可以看到,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間并沒有較為明顯的分界線,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間可謂是互為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就以我們經濟學中最為常見的生產、流通、交換、消費的經濟活動過程中,就可看到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相交融之處。我們醫(yī)院也是同樣的問題,必須在我們整體的宏觀經濟大方向的指引下,微觀上個部門之間沿著大方向走,共同促進我們醫(yī)院整體經濟的發(fā)展。當然只是宏觀經濟上來調控如何指定方向,而沒有微觀經濟的各部門實施,也是不能促進整體的發(fā)展。說在此過程中,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是相互交融切不可分割的。
三、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互償性
1.微觀經濟是構成宏觀經濟的基礎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宏觀經濟是由微觀經濟所構成的。因為就是有了微觀經濟中各個具體的生產單位的具體工作進程,才共同形成了我們所看到的宏觀經濟中的整體國民經濟。然宏觀經濟雖說在一定意義上指的是國民經濟的具體發(fā)展狀況,不過國民經濟的發(fā)展也是體現在各個具體的經濟領域中的,而在這些經濟領域中,也是由各具體的生產單位具體的完成和構成,所以說微觀經濟是宏觀經濟構成的基礎,沒有微觀經濟,也就沒有宏觀經濟的存在性可言了。當然同樣的角度適用于我們醫(yī)院內部,沒有各科室,各部門之間具體的實施工作,來保證我們醫(yī)院的整體運轉,也就不會有所謂的宏觀經濟整體的發(fā)展,所以說在我們醫(yī)院中也是由各部門之間的微觀經濟為基礎,共同構成了我們的大環(huán)境宏觀經濟。
2.宏觀經濟是微觀經濟發(fā)展的必要條件
盡管是由微觀經濟中的各個具體生產單位為基礎來構成的,然而并不是說微觀經濟單方面的決定了宏觀經濟的發(fā)展,因為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具有互償性特點,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微觀經濟作為基礎構成了宏觀經濟,同時宏觀經濟也是微觀經濟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宏觀經濟為微觀經濟的發(fā)展提供了大的外部環(huán)境。并且微觀經濟的發(fā)展也是為了具體的宏觀經濟的健康發(fā)展,宏觀環(huán)境的發(fā)展需求來指引和要求微觀經濟的具體發(fā)展方向。就我們醫(yī)院的整體經濟發(fā)展而言,只有宏觀經濟上確定了我們的發(fā)展道路在哪,我們應該怎樣去發(fā)展,以及為微觀經濟體提供大的環(huán)境,微觀經濟上的各部門之間才能具體的實施工作,保證整個醫(yī)院經濟體的健康發(fā)展。
總結語
宏觀經濟與客觀經濟既包含著不同的研究對象,探索范圍,他們之間又存在著不可或缺的關聯(lián)性。一般來說微觀經濟是以單個客體,或是某一單一的單位結構作為研究的對象和目標,而宏觀經濟一般研究的是整個國民經濟的發(fā)展狀況,以及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整個過程。所以,經過本文分析我們能過看到,不管是國名經濟還是我們醫(yī)院的內部經濟發(fā)展,宏觀經濟也為客觀經濟的發(fā)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條件。正確認識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間的關聯(lián)及其存在的互償性,恰當處理其之間的關系,才能有力的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良好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彭源長.推進電廠轉型提高經濟效益[N].中國電力報,2011.
[2]張義省,周軍.白莊礦強化四個管理提高經濟效益[N].經理日報,2010.
[3]王淑輝,曹培杰.提高經濟效益 推進技術進步[N].黑龍江日報,2011.
[4]李婷.把好節(jié)能關口 提高經濟效益[N].吉林日報,2010.
篇8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社會科技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汽車制造業(yè)在歐美國家迅猛發(fā)展,這導致了汽車運輸方式開始進入社會,并向鐵路運輸產生沖擊與挑戰(zhàn)。同時,航空、管道運輸也興起。各種運輸方式得到迅速發(fā)展。隨著運輸方式的多樣化及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交通運輸對國家經濟的影響力已經被人們重視。經濟學家開始全面討論包括鐵路、水運、公路、航空、管道各種運輸方式的經濟問題。交通運輸業(yè)也已經成為獨立的新型產業(yè)受到人們的關注。二戰(zhàn)以后,各種運輸業(yè)的發(fā)展、變化和經濟學理論在宏微觀理論方面的進步,吸引了更多的經濟學家逐漸加入運輸經濟研究。從二戰(zhàn)前夕到50年代,運輸經濟理論開始形成,并得到一定的發(fā)展。
這一時期,交通運輸業(yè)已經得到較為全面的發(fā)展。由于世界工業(yè)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世界經濟發(fā)展迅速,雖然受到二戰(zhàn)一定影響,但是在二戰(zhàn)后歐美國家迅速復蘇,推動經濟發(fā)展。國民經濟發(fā)展必然對作為國民經濟的流動載體的交通運輸業(yè)提出更高要求;同時,國民經濟的增長也為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保障。各國鐵路、公路建設里程大幅提升,各種運輸方式之間在競爭中開始出現一定合作機制,交通運輸業(yè)形成了初步運輸化模式。
這一時期,交通運輸業(yè)已經成為社會經濟增長所依賴的重要基礎產業(yè)、基礎結構、和條件設施之一。隨著工業(yè)化發(fā)展,社會經濟體系前進必然需要進行更頻繁的人與物的空間位移,交通運輸業(yè)為這些需求提供支持和保障,從最基礎的方向確保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的交通運輸業(yè)是社會經濟發(fā)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一時期的交通運輸業(yè)主導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這就使得對運輸經濟理論研究變得尤為重要,促進了運輸經濟理論的系統(tǒng)形成與發(fā)展。
二、運輸經濟理論的繁榮期
60年代以后,西方國家各種運輸規(guī)劃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和環(huán)境影響研究,吸引很多工程專家參加工作,這使得運輸經濟學在投資和成本———效益分析方面取得了較快進展。這填補了運輸經濟理論研究的空白,運輸經濟理論研究進入繁榮時期。這一時期隨著物流業(yè)的產生與發(fā)展,一體化運輸的重視,城市交通與區(qū)域經濟理論的發(fā)展,運輸業(yè)在國民經濟中地位進一步凸顯。經濟學家對運輸經濟理論的研究更加細致全面,產生了一體化運輸、運輸化理論、運輸成本的閥值理論等。這一時期運輸經濟理論可以說是百家爭鳴,國內外經濟學家對運輸經濟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提出各種運輸經濟理論。隨著一體化運輸、運輸化、城市交通與區(qū)域經濟理論等理論在這一時期產生。
但就我國而言,學者近年來對運輸經濟問題研究已經不斷深入,產生了多種運輸經濟理論。這些學者對運輸經濟理論的觀點可以從“2007年運輸經濟理論與政策暨產業(yè)經濟學發(fā)展”學術論壇會議上的報告體現。北京交通大學榮朝和教授《重視基于交通運輸資源的運輸經濟分析》的報告中指出,運輸資源理論強調交通運輸資源的數量與質量對運輸業(yè)及社會經濟運轉體系的影響。運輸資源理論與運輸產品理論及網絡經濟理論一起,構成了運輸經濟分析框架的內源性基礎內核。國家發(fā)改委郭曉培研究員在《綜合運輸發(fā)展政策》中指出,建設綜合運輸體系有利于減少字眼占用和節(jié)約消耗,提高運輸效率、降低成本。強調各種運輸方式協(xié)調發(fā)展、綜合利用,運輸技術的綜合進步。從運輸業(yè)的成本消耗及內部協(xié)調方面闡述運輸經濟問題。其他學者分別對運輸業(yè)與社會經濟發(fā)展關系、區(qū)域運輸經濟等方面進行研究。
篇9
關鍵詞:實體經濟;虛擬經濟;一體化
一、虛實經濟是緊密相連的
在復雜的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虛擬經濟是國民經濟運行中最敏感的神經,因此,現代經濟學需要高度重視對虛擬經濟的研究,高度重視和積極展開現代市場經濟的虛實一體化研究。
在復雜的現代市場經濟中,不論是由股票的交易拉動整個市場價格上漲,還是說哪一方面的影響更大一些,那要看在具體的市場經濟中的表現。因而在復雜的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看到實體經濟領域價格發(fā)生劇烈波動,就只是治理試題經濟領域的價格,那是比較片面的,而虛實經濟一體化研究的前言意義也正是體現在這里。在21世紀,關于國民經濟運行的研究,不論是關于實體經濟的研究,還是關于虛擬經濟的研究,都必須是虛實經濟一體化的研究,因為在現實中這兩大領域是緊密相連的。
二、股票市場對虛擬經濟的影響
股票市場是一種復雜系統(tǒng),其主要組分是自然人和法人(買方、賣方,以及中介方),他們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在股票市場中進行股票的交易。新古典經濟學理論假定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經濟人”,他們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且其行為完全理性。按照這一理論,股票價格是投資者對影響股票價格的實體經濟變量未來價值的理性預期,也就是說一種股票的價值應當等于其未來收益的現值。但是,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蒙(Herbert Simon)所指出,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只能是有限理性的,由于人們受到信息和知識的限制,難以了解和預測各種可能的結果,通常只能根據主觀判斷進行決策,而且在決策時也難以考慮所有可能的方案。此外,人們的價值觀和周圍人們的言行也 會影響其決策的正確性。
虛擬資本的內在不穩(wěn)定性來自其本身的虛擬性,虛擬經濟系統(tǒng)中存在的正反饋作用也會增強虛擬經濟系統(tǒng)的不穩(wěn)定性。例如購買某種股票的人越多,就會促使更多的人購買這種股票。人們之間的這種相互影響就是正反饋作用,它會造成放大效應,使股票的價格大起大落。
三、股票市場對實體經濟的影響
對于股票市場的研究就是虛實經濟一體化的經濟研究。在現代國民經濟的運行中,虛擬經濟的運行占有重要地位和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現代虛擬經濟的運行中,股票市場的運行占有重要地位,作為虛擬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股票市場的運行不僅對虛擬經濟的運行產生重要影響,而且對實體經濟的運行也產生重要影響。
首先,股票價格變動通過財富效應和替代效應影響消費,財富效應是指金融財富的變化及預期的變化對推動消費支出的影響;其次,股票價格影響投資。股票價格通過改變資金成本;影響信貸渠道;影響固定投資等渠道間接作用于投資。
股市對實體經濟的反作用也不可忽視,股市的上升會增強人們對經濟前景的信心,并且由于“財富效應”而增加消費,從而推動經濟增長。反之,當股市泡沫破滅時,人們不僅減少消費,而且因心理恐慌而爭相拋售各種金融資產,導致經濟衰退甚至發(fā)生經濟危機。
四、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相互作用的傳導機制
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相互作用的傳導機制,實質上尋找二者相互作用的媒介物及其運行規(guī)律。在開放經濟條件下,二者主要通過以下幾個經濟變量相互作用。
第一,利率傳導機制。利率作為一國貨幣的對內價格,對實體經濟的運行有直接影響。利率下降就相當于通貨緊縮,通貨緊縮是社會總需求小于社會總供給。它會影響企業(yè)生產和投資的積極性,強化居民購買力的“惜購”心理,導致市場銷售不振以及抑制社會總需求、制約國民經濟增長。
第二,匯率傳導機制。匯率作為一國貨幣的對外價格,作為開放經濟中的重要變量,成為影響一國經濟運行的重要因素。以本幣升值為例,本幣升值引起進口增加,出口減少進而導致產出減少,國民收入減少;再者,本幣升值引起進口物價下降,若國內物價水平不變,則會出現通貨緊縮的風險等。
第三,股票收益率傳導機制。股票作為虛擬經濟的重要載體,在資金存量不變的情況下,股票收益率提高,則會引導資金流向虛擬經濟體,實體經濟發(fā)展缺乏資金,經濟發(fā)展處于非均衡狀態(tài)。
第四,金融衍生品,實物金融產品等投資收益率傳導機制。這種傳導機制類似于股票收益率傳導機制。
五、建立虛實一體化的宏觀調控系統(tǒng)
此次美國金融危機從房地產市場傳導至信貸市場、從信貸市場傳導至資本市場、由金融市場傳導至實體經濟、由國內傳導致全球,表明虛擬經濟和試題經濟是相互聯(lián)系,緊密相連的。現代經濟學的理論基礎研究還需要認真探索在復雜的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虛實經濟一體化的宏觀調控系統(tǒng)的問題。
現代經濟是高度虛擬化的,如果宏觀調控知識調控實體經濟,那對于保持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是難以起到有效作用的。這次爆發(fā)的金融危機表明,宏觀調控不涉及股票市場,不涉及金融衍生品市場,早晚是要出現大問題的。自由的股票市場應該終結了,自由的金融衍生品市場也應該終結了,而應當建立的是各個國家或地區(qū)的虛實一體化的宏觀調控系統(tǒng)。
這個新體系至少應該包括四個層次的內容。第一個層次是長期規(guī)劃研究;第二個層次是財政政策運作;第三個層次是貨幣政策運作;第四個層次是加強各國的協(xié)調合作。在經濟金融全球化、大型金融機構跨國化已成為大趨勢、大潮流的背景下,金融風險的跨境傳染和溢出是難以避免的。因此,我們要加強國與國之間的協(xié)調和合作,提高全球金融體系的穩(wěn)定性,使全球經濟得到健康、平穩(wěn)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伍超明.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03,(12).
篇10
關鍵詞:產業(yè)結構;分類;優(yōu)化
一、產業(yè)結構的概念及傳統(tǒng)產業(yè)分類
三次產業(yè)分類理論是新西蘭經濟學家費夏在20世紀40年代首次提出的,他根據不同的屬性作為產業(yè)結構劃分的依據。第一次產業(yè)是指農林漁等直接生產于自然資源的產業(yè);第二次產業(yè)為加工取自于自然資源的生產物的加工業(yè);第三次產業(yè)是于有形物質財富生產活動之上的無形財富的服務業(yè)。
隨著高新技術產業(yè)迅速發(fā)展,國民經濟發(fā)展出現了巨大變化,三次產業(yè)分類理論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具體表現在:首先,社會分工的多樣化和專業(yè)化程度日益提高、產業(yè)范圍逐漸擴大,使產業(yè)包含了越來越多的新形式和新內容。三產業(yè)劃分法難以適應經濟發(fā)展的要求。其次,國民經濟發(fā)展需要制定適合經濟增長的政策,三次產業(yè)分類理論難以適應國民經濟發(fā)展的實際要求。
二、層次產業(yè)結構的提出
產業(yè)結構理論的作用是分析和掌握國民經濟各產業(yè)發(fā)展的狀況,判斷國民經濟發(fā)展的形勢和趨勢,為國民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提供制定宏觀經濟政策的依據。所以,產業(yè)結構的劃分,離不開國民經濟的結構。
準確地把握國民經濟發(fā)展狀況,就要分析各產業(yè)的發(fā)展狀況,按各產業(yè)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和比重來劃分產業(yè),準確把握國民經濟發(fā)展現狀和全貌。不僅要考察各產業(yè)對國民經濟中數量上的貢獻,還要考察各產業(yè)增長的質量。為此,我們將產業(yè)在國民經濟所占的比重和產業(yè)所創(chuàng)造產值中的附加值作為劃分標準,來對民國經濟各產業(yè)進行劃分。具體劃分法如下:
基礎產業(yè)。指在GNP(GDP)中所占比重大,但產品的平均利潤率較低的產業(yè),歸納為基礎產業(yè),主要包括為居民提供生活保障和為廠商提供生產保障的產業(yè)。其特點是生活必需品和生產必需品,利潤率低,為其他產業(yè)提供生產和服務支持。
支柱產業(yè)。指在GNP(GDP)中所占比重較大,產品的平均利潤率相當于社會平均利潤率的產業(yè),為支柱產業(yè)。主要包括附加值較高的加工業(yè)和一些傳統(tǒng)服務業(yè)。其特點是產值大,是國民經濟主要組成部分。產品利潤率相對較高,它決定了國民經濟發(fā)展的水平和質量。
尖端產業(yè)。指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產品附加值高,引導國民經濟發(fā)展方向的產業(yè)。主要包括高新技術產業(yè)。尖端產業(yè)的特點是,產值小附加值大、發(fā)展前景廣闊,代表國民經濟結構發(fā)展方向和趨勢,引導和帶動其他產業(yè)的發(fā)展。
三、產業(yè)結構的優(yōu)化
按基礎產業(yè)、支柱產業(yè)和尖端產業(yè)來劃分國民經濟的產業(yè)結構,可以清晰地顯示國民經濟結構。顯然,基礎產業(yè)是滿足經濟系統(tǒng)的基本消費需求和基本生產需求的產業(yè),是國民經濟發(fā)展的基礎。支柱產業(yè)是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升級需求和生產不斷發(fā)展需要的產業(yè),在國民經濟中主導地位,反映著國民經濟整體水平的產業(yè)。尖端產業(yè)主要是新興產業(yè),規(guī)模較小,但發(fā)民迅速,其產業(yè)內部的變動,會引導和帶動基礎產業(yè)和支柱產業(yè)結構的變化。
國民經濟健康穩(wěn)定的發(fā)展依賴于產業(yè)結構的合理性。將產業(yè)結構調整到與國民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相適應的產業(yè)結構,我們稱之為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主要從數量和質量兩方面進行調整。
從產業(yè)結構數量方向來考察,三個層次的產業(yè)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例要適應國民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一般來說,發(fā)展中國家基礎產業(yè)是主要的和基本的需求,發(fā)展基礎產業(yè)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關鍵,其次才是支柱產業(yè)和尖端產業(yè)。其產業(yè)結構呈逐漸減少的“金字塔”型。對于中等發(fā)達國家來說,國民經濟發(fā)展中占主導地位的是支柱產業(yè),基礎產業(yè)和尖端產業(yè)作為輔助的兩級支持主導產業(yè)的發(fā)展。產業(yè)結構呈兩頭小中間大的“紡錘體”型。發(fā)達國家則以尖端產業(yè)為民國經濟發(fā)展的主導,支柱產業(yè)作為基礎的產業(yè)結構。呈現逐漸增加的“倒金字塔”型的產業(yè)結構。圖1、圖2、圖3顯示這3種產業(yè)結構的形狀。
從產業(yè)結構的質量上分析,對于發(fā)展中國家,由于國民經濟以勞動密集型生產為主,基礎產業(yè)便成為國民經濟發(fā)展的主導產業(yè)和重點,并適當發(fā)展支柱產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則是由基礎產業(yè)逐漸向支柱產業(yè)過渡的方式,尖端產業(yè)則是完成這一結構調整的支持和輔助。對于中等發(fā)達國家來說,支柱產業(yè)是國民經濟發(fā)展的主導,國民經濟以資金密集型生產為主,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就是產業(yè)結構內部的調整為主。支柱產業(yè)不斷吸引尖端產業(yè)的新技術和產品,壯大支柱產品的數量和質量。對于發(fā)達國家來說,產業(yè)結構調整和優(yōu)化,則是在尖端產業(yè)的技術向支柱產業(yè)的擴散和轉讓方面,在開放經濟系統(tǒng)中,則是完成技術輸出和轉讓。
參考文獻:
1、雷選佩.改進層次分析法在體育產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評價中的應用[J].體育科研,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