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淵源范文
時間:2023-11-16 17:50: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淵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 要 “養(yǎng)生”作為熱門話題,歷來都為世人所追捧。健康、長壽乃人人之理想。固無論古時還是今日,中國或是西方,都苦心研究出眾多的養(yǎng)生方法。然細細品位,中西方之養(yǎng)生法大相徑庭。政治?經(jīng)濟?社會?究竟什么才是導致差異存在的根本原因呢?本文立足于中西方文化,深入的分析文化層面的差異來解釋中西方養(yǎng)生方法之間的不同。
關鍵詞 養(yǎng)生方法 差異 文化緣由
一、引言
經(jīng)歷了上萬年的風云巨變,滄海桑田。人類的祖先在這片蠻荒的大地上生存下來,一代代的繁衍,生生不息。在成長的旅程中,他們變的相互有了區(qū)別,無論從外表,心理或是生活方式。但是相同的是,他們都用智慧戰(zhàn)勝了昔日飛揚跋扈的野獸,戰(zhàn)勝了往日里惡劣無情的環(huán)境。同樣相同的他們都戰(zhàn)勝不了自然法則,無論他們如何努力,都會生老病死。他們渴望健康的,永久的生命。一種來自心底里的渴望鼓舞著他們不停的探索,研究,為的都是那個簡單的目標——養(yǎng)生。也正因如此,世界各地出現(xiàn)了門類多樣的養(yǎng)生手段和方法。
二、養(yǎng)生法內涵的界定
(一)養(yǎng)生的定義
“養(yǎng)生”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管子》,又見《莊子?養(yǎng)生主》。固“養(yǎng)生”一詞乃中國發(fā)明,其有保養(yǎng)生命以達長壽之意。
那何謂養(yǎng)生,養(yǎng)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yǎng)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就以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guī)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yǎng),保持生命健康活力[1]。
(二)養(yǎng)生法的界定
養(yǎng)生法是指以養(yǎng)生為目的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就是為了保養(yǎng)生命,增強體制,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目的的一種醫(yī)事活動[2]。
由于“養(yǎng)生”一詞來源于中國,西方國家使用甚少,本文將西方使用的實現(xiàn)同類目的的手段和方法均稱為“養(yǎng)生法”。
三、中西方養(yǎng)生法的種類以及它們之間的差異
在漫長的人類發(fā)展歷史中,健康長壽一直是人們追求的美好愿望。全世界的人們都為了這一理想而創(chuàng)造出五花八門的養(yǎng)生方法。
(一)中國的養(yǎng)生法
早在《黃帝內經(jīng)》出現(xiàn)時中國的養(yǎng)生體系便已成熟。西漢的《淮南鴻烈》一書更是對“養(yǎng)生”有了極好的詮釋?!妒畣枴分械囊欢螌υ挘簣騿栍谒丛唬骸疤煜率胱钯F?”舜曰:“生最貴”。這充分說明了中國對于養(yǎng)生的重視。
正因如此,中國形成了一整套的包括眾多養(yǎng)生方法和養(yǎng)生理論的養(yǎng)生體系。其中的養(yǎng)生法例如:一、調暢神志,即保持精神愉悅,心理健康的養(yǎng)生法。二、運動軀體。諸如五禽吸、八段錦、太極拳等等。三、環(huán)境養(yǎng)生。春秋時期老子就明確提出“順乎自然”的養(yǎng)生觀?!痘实蹆冉?jīng)》在此基礎上確立了“順四時,適寒暑”的具體養(yǎng)生方法。四、調理飲食。五、經(jīng)絡按摩。六、氣功修煉[3]。
(二)西方的養(yǎng)生法
根據(jù)養(yǎng)生的目的進行總結,西方國家也擁有為數(shù)不少的養(yǎng)生方法。例如:一、平衡營養(yǎng)物質。西方國家注重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營養(yǎng)物質的平衡來維持身體的健康。二、現(xiàn)代的運動。西方國家很重視運動的作用,例如跑步、游泳、健身等等。三、心理咨詢輔導[4]。
(三)中西方養(yǎng)生法之間的差異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之間由于諸多方面的差別會衍生出截然不同的文化現(xiàn)象。而作為其中一部分的養(yǎng)生法亦是如此。
中西方的養(yǎng)生方法種目繁多,其中許多手段都極其的相似。例如在飲食方面都講求平衡,利用食物中的營養(yǎng)物質來調理身體;適度的運動使身體更健康以及對于心理方面的調節(jié)等等,可謂是異曲同工。然而即便是如此,差異還是存在于二者之間。
1.中國的養(yǎng)生法在養(yǎng)生理論的指導下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而西方的養(yǎng)生法則沒能構成一門單獨的學科。
中國早在先秦時期就出現(xiàn)了大量的養(yǎng)生方法,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便已形成了比較完善的中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文化。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的《黃帝內經(jīng)》是現(xiàn)存的最早的介紹中醫(yī)理論的專著。發(fā)展至兩漢,養(yǎng)生文化已然成熟。中國養(yǎng)生方法之間并不孤立,它們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在養(yǎng)生理論的融合下共同構成了中國特有的養(yǎng)生文化體系。與之相比,國外的各種養(yǎng)生方法就沒能融會貫通起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例如飲食從屬與營養(yǎng)學、跑步健身則歸于體育學等等。它們之間并無共同的指導理論因而無法過多的相互借鑒。
2.中國的養(yǎng)生法以中國哲學為理論基礎,匯集道、儒、佛、醫(yī)、武的思想精華。國外的養(yǎng)生法主要以現(xiàn)代西方醫(yī)學為依據(jù)。
中國傳統(tǒng)哲學認為,宇宙是一個大周天,而人體則是一個小周天,從而以人體生命的整體觀為基礎來研究養(yǎng)生方法。其次中國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觀點也指導人們要想取得長壽健康就要順應自然,重視規(guī)律?!饵S帝內經(jīng)》說的很清楚:“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四時養(yǎng)生法也是在此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除此之外,陰陽平衡、形神合一這些哲學思想都在中國養(yǎng)生法之中散發(fā)著耀眼的光芒?!耙娝乇?,少私寡欲”。(《老子》)“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天行,此養(yǎng)生之道也”。(《莊子?刻意》)諸如此類儒、道思想在中國養(yǎng)生法中也是數(shù)見不鮮。西方國家現(xiàn)代醫(yī)學發(fā)展較早。生物學知識在其養(yǎng)生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制定養(yǎng)生方法時,西方國家更多考慮到血糖、血脂、血壓等健康指標以及維生素、蛋白質、糖等等這類營養(yǎng)物質指標。
篇2
關鍵詞:文化差異;人力資源管理;應用;建議
當今多元文化共存的社會,中西方文化差異給很多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帶來了一些麻煩,會造成企業(yè)員工之間由于文化差異的問題引起一些溝通和文化沖突的現(xiàn)象。為構建更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的管理體系,文化差異在組織中的整合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文化的整合將會進一步促進人力資源管理的改革。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
1.文化差異在人才選拔上的影響隨著全球經(jīng)濟和文化的結合日益加深,很多企業(yè)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經(jīng)濟優(yōu)勢和主動權漸漸面向國外市場。在全球范圍尋求優(yōu)秀有效的資源配置的同時也面臨著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給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帶來的新難題。企業(yè)的人力資源管理主要是受國家文化、當?shù)氐膬r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以及社會習俗的影響和約束。文化差異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企業(yè)對于人才的招聘、升職和績效評估等諸多人力資源管理政策。比如給跨國企業(yè)制定薪酬制度時應考慮不同國家的經(jīng)濟差異化和物價水平等因素。在中國,人們通常是將工資與公共效益結合,而對于外方來說,他們更注重于物價指數(shù)和通貨膨脹等因素的聯(lián)系。另外,員工晉升程序中,中國人會偏重于個人的綜合素質及相關的人際關系等方面;而外方則更注重個人才能。因此,跨國公司的人力資源管理要將企業(yè)作為一個整體,讓管理者對當?shù)氐奈幕氖煜こ潭葘Ξ數(shù)匚幕倪m應力和融合力作業(yè)選拔條件。2.文化多樣化對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性中西方文化差異對于企業(yè)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和交流上存在著很大的問題,這將導致企業(yè)制定人力資源管理策略難度的增加。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會因為價值取向和生活行為方式的差異而產(chǎn)生文化矛盾,這也是跨國公司經(jīng)營管理欠缺并使其經(jīng)濟戰(zhàn)略的實施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傳統(tǒng)的人力資源管理中,人員都是共同的工作價值觀,管理模式也較為單一;而在跨國企業(yè)中,人員都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就加大管理的難度。但是中西文化的差異也使得人力資源管理變得更為多樣化,并改變了人力資源管理的方式,進一步提高人力資源管理在企業(yè)中的地位。
二、中西文化差異在人力資源管理應用中的建議
1.整合企業(yè)文化差異,建立共同的價值觀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念,他們也會在生活中按照自己的思維和觀念來認識和解決問題,勢必給企業(yè)的人力資源管理帶來了很大的難題。所以,人力資源管理者想要解決這個難題就應從不同文化的結合點入手,提取雙方文化的的精華,兼容并包,進而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有計劃地建立起具有企業(yè)特色和能適應多種環(huán)境的新型企業(yè)文化體系,并逐步建立共同的文化價值觀。可以通過公司組織各種活動的方式,促進員工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強化團隊意識,讓員工們能充分接觸到對方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等,能夠使大家共同了解對方,也將自己的思想理念與公司的宗旨和工作結合起來,充分發(fā)揮中西方文化差異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作用。2.加強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和培訓在跨國企業(yè)面對文化差異的問題時,可采用在企業(yè)內部指定一種便于溝通的通用語言,在任務分配、填寫備忘錄和檢測表中運用,這樣能保證信息簡潔快速地傳遞,最重要的是準確性,避免文化差異帶來不必要的溝通障礙。定期開展員工滿意度調查,及時發(fā)現(xiàn)工作中存在的紕漏,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人力資源管理要加強跨文化的溝通和培訓,在具有多種文化背景的工作群體中進行并降低甚至消除各種文化差異所造成的文化沖突。這種跨文化的培訓能使公司員工充分了解各國文化背景,尊重各自文化的同時也要提高員工對不同文化的應對能力,盡量減少由于文化差異造成的失誤和文化沖突。這也是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中面對中西文化差異應采取的必要手段。總而言之,人力資源管理者在面對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行管理時,要充分了解企業(yè)與國外文化價值觀。人力資源管理者在全面的研究企業(yè)中文化差異對企業(yè)發(fā)展的影響,采用應對措施,將不同文化資源進行適當?shù)恼?,盡可能發(fā)其中的優(yōu)勢。企業(yè)要在建立起自身的文化差異的管理策略,才能有效地使企業(yè)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得到有效管理,這樣才能促進企業(yè)在跨國經(jīng)營中增強市場的綜合競爭力,獲得更大經(jīng)濟效益。
參考文獻
[1]王曼格,吳凡,趙晶.日美企業(yè)文化差異原因及其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J].商場現(xiàn)代化,2015(19):127-127
篇3
關鍵詞: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交流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3-0-02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體現(xiàn)。從某種意義上講,從一種語言中,可以了解到另一種文化?!翱缥幕侵妇哂袃煞N及其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之間的交互作用?!翱缥幕浑H”的英語名稱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詩歌的語言是思想的重要表達方式之一,是深厚文化的蘊含,通過詩歌我們可以看出不同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了解并把握目的語國家的文化、價值觀等,有助于消除文化差異導致的交際障礙,保證交際順利進行。
一、從《西風頌》中看到的地域不同帶來的中英文化差異
許多對待人生持樂觀態(tài)度的中國人,遇到挫折困難時都會引用一段著名詩句以自勉:“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但是,真正知道它出自英國詩人雪萊的《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的人,估計就不多了;而通過雪萊了解到英國人眼中的西風像什么樣子,從而明白他們?yōu)槭裁锤桧炍黠L的人,也許就更少。
不同的民族所處的不同地理位置也給表示自然環(huán)境的詞匯帶來了不同的文化內涵。由于所處的地域不同,相應地就有不同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huán)境。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會引起文化上的個性和差異,形成一些獨特的文化概念。這些文化差異都在詩歌語言中體現(xiàn)出來,對英漢翻譯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例如,中國東臨大海,西部為高山,所以在中國,“東風”是“春天的風”,“西風”卻是凜冽的。而英國的地理環(huán)境與中國相反,英國西臨大西洋,報告春天消息的卻是西風。西風在英國人心中是溫暖宜人的。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就是對溫暖西風的謳歌:“It‘s a warm wind,the west wind,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溫暖的風,溫暖的西風,伴隨著百鳥歡唱)。在交流中中要充分理解這些差異,才能更好地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中國著名詩人南唐后主李煜的名句“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中提到的“東風”與《西風頌》中的西風都代表著冬天的信使,預示著冬天的即將來臨,盡管兩首詩在氛圍、精神等方面上是決然相反的。
二、歷史背景差異下的跨文化交流
與地理環(huán)境一樣,中西文化的歷史背景也會反映在語言中。在英語中,與Dutch有關的詞語往往帶有貶義。如Dutch act(自殺),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I got mad and I talk like a Dutch Llncle.(我勃然大怒,于是就嚴厲地訓人),If it is the fact,I’m a Dutchman(如果這是事實,我就不是人)。因為在l7世紀初,英國和荷蘭曾經(jīng)激烈交戰(zhàn)二十多年,使英國大傷元氣,所以英國普通民眾對荷蘭人恨之入骨。這一歷史背景,使英語帶有了民族性,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不難理解這些英文的真正含義了。
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淵源,英國的傳統(tǒng)文化淵源當然應追溯到歷史久遠、燦爛輝煌的古希臘、羅馬文明、古希臘、羅馬的文化是西方文化的基石,不了解這個文化背景而想直接走進現(xiàn)代的西方語言,就像一個外國人撇開中國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去學習漢語,只能是一知半解,生吞活剝了。歷史文化對語言的影響更是無所不在。了解英漢民族語言中一些文化差異,可以以促進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三、、諺語、典故下的中英文化差異
中西文化的歷史淵源不同,不同,典故的來源不同,也會對英漢翻譯造成一定的影響。中國人大多信仰佛教,佛教文化和儒家倫理文化是漢文化的主流。而英美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圣經(jīng)》文化以及希臘、羅馬神話對英美文化和社會的影響比較深刻久遠。如中國人說“菩薩保佑”,西方人則說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中國人說“天知道”,西方人則說God knows(上帝才知道)。還有不少典故、諺語,如中國的成語典故中有“葉公好龍”、“空城計”、“東施效顰”等,多來自中國古代的文學名著。而西方人會講He’S a Shylock.(他是個守財奴),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That’s all Greek to me.(我對此一竅不通)。這些西方諺語、典故,都源于莎士比亞作品和希臘羅馬神話。在聽到這類詞語時,在了解中西宗教文化背景前提下,知道其出處,充分理解其深層文化內涵,在交流中就沒有理解的障礙了。
四、思維方式、審美情趣方面的不同
影響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審美情趣的是三大哲學:儒家、道家與佛教,特別是儒家,它們都重視悟性,如孔子強調“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老子強調“‘無’中生‘有’”,莊子強調“得意忘形”以及“‘意’不可‘言傳’”。人們講究融會貫通、和諧自然,注重辯證思維,具有綜合、寬泛、不確定的特點,有較大的聯(lián)想空間和回旋余地。與漢語不同,西方語言的哲學背景是亞里士多德嚴密的形式邏輯,及后來16到18世紀風行歐洲的理性主義,注重形式邏輯,強調形態(tài)的外露及形式的完整,具有明晰、精確、具體的特點。這一差異也充分地反映在英語詩歌的表達方式上,例如:在一些愛情詩歌里,英語詩歌就會直白地表達愛,“l(fā)ove(愛)”這個字可能會反復的出現(xiàn)在一首詩中,這在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中國人看來不是美,甚至有俗的味道,是羞于啟齒的,公然在詩歌中裸地談這些就更是傷風敗俗,難以接受了,更談不上欣賞其中的美了。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審美等方面的差異影響了詩歌的理解與欣賞,沒有做到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有時甚至于扭曲了詩歌的原意和初衷,形成了文化沖突,阻礙了兩國文化的正常交流。這樣看來,在品讀英語詩歌之前接觸一些有關西方國家的思維、審美方式,并與中國的思維、審美方式相比較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了。
英國也像中國一樣,有著悠久輝煌的歷史背景,有著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其語言-英語正是其文化、歷史的積淀,而英語詩歌更是其歷史、文化的濃縮。如果真正地讀懂了英語詩歌英語背后的文化:地理位置、氣候、、文化淵源、語言本身的發(fā)展變化歷程、思維方式等方面就更應該是非常熟悉,這對于語言的學習與交流非常有益。
五、結束語
隨時注意和了解掌握東西方兩種交際文化的差異,并把這種識別與語言學習同步進行,持之以恒,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真正具備交際能力。中國正在走向世界,世界正關注著中國,中西方文化交流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認識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有助于我們找到建設性的交流渠道,發(fā)現(xiàn)導致彼此誤解的真正原因,從而達到有效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面面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董素華.英語名詩賞析[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9.
篇4
對中西方商務談判差異的淵源的探討將有助于談判者更好了解自己,也能從客觀的角度了解對方,從而避免因為文化差異而導致的沖突,排除文化障礙,共同創(chuàng)造能適應雙方經(jīng)濟文化的環(huán)境,促進雙方貿(mào)易往來,實現(xiàn)互惠互利,共同發(fā)展。
關鍵詞:文化 中西方文化差異 商務談判 重要 影響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
1. 對文化的理解
文化是通過社會關系相互傳遞從而被大家都認同的行為特征和價值觀,它包括了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等等。文化的概念廣而且復雜,但它實際上包括了人們生活的每一方面,涉及到人們精神上和生理上的各種需要。
2. 中西方文化差異產(chǎn)生的原因
國際商務談判中由于談判人員來自的地域不同,民族、經(jīng)濟、政治、觀念及宗教有極大的差別,而這些方面都是造成世界文化多元性的原因。
(1)地域差異
地域差異指不同的地理區(qū)域由于地理環(huán)境、經(jīng)濟發(fā)展和傳統(tǒng)習慣等的差異,人們往往有著不同的語言、生活方式和愛好,而這些會影響他們的行為習慣。
(2)民族差異
民族差異是指不同的民族群體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的語言、風俗、愛好和習慣。他們在飲食、服飾、居住、節(jié)日、禮儀等物質和文化方面各有其特點。就拿我國的漢族和美國來說,我們漢族性格溫順,是典型的農(nóng)耕民族特征。美國人的性格開朗大方,待人熱情,從而導致了美國人在飲食、服飾居住、節(jié)日、禮儀等物質和文化生活方面與我國漢族都相差甚大。
(3)政治差異
政治差異是由于各國的政治制度及政治法規(guī)對人們的行為具有統(tǒng)一規(guī)范的作用,從而使得各國人民在政治觀念方面存在差異。拿中國古代和西方國家來說,中國古代皇帝常常使用疑詔詭使、倒言反是等權術,在監(jiān)察工作上采用連坐告密、遣史巡行、牽制監(jiān)督、特別偵緝、密奏傳呈、檢核薄冊、舉動案章等方式;而西方社會則是試圖通過政治權利內部“分立”、“分工”來達成權力的均衡,以防止權力專制和腐敗。
(4)經(jīng)濟差異
經(jīng)濟差異是由于經(jīng)濟因素造成的文化差異的一種體現(xiàn)。例如,西方發(fā)達國家的人們生活富裕,受教育水平高,人們更注重生活質量,安全意識也普遍較強。而中國正處于發(fā)展中,更加注重的則是工業(yè)上的發(fā)展和技術的提高。
(5)宗教差異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現(xiàn)象,有其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蘭教。基督教主要流行在北歐、北美和澳洲,還流行于西歐和南美國家;中東及北非大體上屬于伊斯蘭教范圍;亞洲很多地區(qū)的人民則信奉佛教。不同的宗教有著不同的文化傾向和戒律,從而影響到人們認識事物的方式,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
(6)觀念差異
價值觀念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評價標準,它包括時間觀念,財富觀念,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對風險的態(tài)度等,同樣的事物和問題,不同社會的人會得出不一樣甚至截然相反的結論,觀念差異對人們的影響滲透在飲食、服飾、居住、節(jié)日、禮儀等物質和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影響了人們的行為習慣、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諸多差異,最終形成了各國各地區(qū)的文化差異。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商務談判的影響
在國際商務談判中,如果不正確認識彼此的文化差別,就可能在談判中產(chǎn)生不必要的誤解,既失禮于人,又可能因此而失去許多談判成功的契機,如欲在商務談判中不辱使命,穩(wěn)操勝券,就必須了解文化對談判方面的影響。而在禮儀上、語言與非語言上、時間觀念上、談判風格上以及溝通方式上這些方面對談判的影響極為明顯。
1. 禮儀上
禮儀是在社會生活中,由于風俗習慣而形成的人們共同遵守的品行、程序、方式、容貌、風度等行為規(guī)則和形式。中西方之間的禮俗各不相同。例如,在穿著方面上,我國服飾無禮服、便服的嚴格劃分。一般來講,在正式場合,男同志著上下同質同色的中山裝或上下同質同色的深色西服并系領帶,配穿同服裝顏色相宜的皮鞋;非正式場合(如參觀、游覽等),可穿各式便裝、民族服裝、兩用衫,配顏色相宜的皮鞋或布質鞋。而西方國家如英國人,他們注重服裝,穿著要因時而異,他們往往以貌取人,儀容態(tài)度優(yōu)須注意,英國人講究穿戴,只要一出門,就得衣冠楚楚。英國中、上層的人士由于過著舒適的生活,因此也養(yǎng)成了一種傳統(tǒng)的“紳士”、“淑女”風度,但他們守舊,一般都熱衷于墨守成規(guī),莊重。如果不了解各方的禮儀就容易失禮于人,對談判的結果是否成功有著直接的影響。
2. 語言和非語言上
文化差異對談判過程中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語言的溝通。語言是任何國家、任何地區(qū)、任何民族之間進行溝通的橋梁。但跨國文化交流的一個嚴重通病是“以己度人”,即主觀地認為對方一定會按照我們的意愿、我們的習慣去理解我們的發(fā)言,或從對方發(fā)言中我們理解的意思正是對方想表達的意思。最經(jīng)典的例子就是“Yes”和“No”的使用和理解,中方說的“Yes”表示禮貌的“I hear you”的“Yes”,而不是“I agree with you”的“Yes”。實際上,“Yes”這個詞的意思是非常豐富的,除了以上兩種以外,還有“I understand the question”的“Yes”和“I’ll consider it”的“Yes”?!癗o”的表達方式也很復雜。人們一般不直接說“No”,而用一些模糊的詞句表示拒絕。例如:巴西人用“some what difficult”代替“impossible”,沒有經(jīng)驗的談判者按字面意思去理解,就會浪費時間,延緩談判進程,因此,我們必須盡量了解對方的文化,對方的價值觀和風俗習慣,只有這樣才能正確無誤地傳遞和接受信息。
文化差異對商務談判的影響不僅表現(xiàn)在語言溝通中,還表現(xiàn)在非語言溝通上。非語言交流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身體語言。一些身體語言在一種文化中是無傷大雅的。而在另一種文化中這個相同的身體語言可能是帶有侮辱性質的。如:不要接觸馬來西亞人的頭,因為馬來西亞人認為那是靈氣所在;在意大利人面前觸摸一側鼻子則意味著不信任;和法國人談話,則需要專心直視對方等等。
3. 時間觀念上
時間的意義也是因文化而異,因此它也直接地影響著中西方之間的談判。中國人對時間的流逝并不十分敏感,人們喜歡有條不紊,按部就班。在商務交往中,信奉欲速則不達,防止拔苗助長、急躁妄為。如果時機不成熟,則按兵不動,也不草率行事。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確立和深入,中國人的時間觀念正在逐漸加強,工作效率也在不斷提高;西方人非常注重時間觀念,他們把時間看做金錢,因此,在談判中不喜歡拖延談判,中斷談判,遲到早退,他們傾向于準時展開會談,按日程安排一步步達成最終的協(xié)議。
4. 談判風格上
文化不僅決定談判者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而且影響著談判者的思維方式和行為,從而使文化背景不同的談判者形成風格迥異的談判風格。
按照中國文化特點,在談判時,一般注重“先談原則,后談細節(jié)”的風格,而西方恰恰相反,他們比較注重“先談細節(jié),避免討論原則”,而這種差異常常導致中西交流的困難。中國人喜歡在處理麻煩的細節(jié)問題之前先就關系雙方的一般原則取得一致意見,把具體問題安排到以后的談判中去解決。這種思維定勢在多數(shù)情況下,可使我方在以后的討價還價中,處于較為有利地位。西方人通常認為細節(jié)是問題的本質,因而他們比較愿意在細節(jié)問題上多動腦筋,而對于原則性問題的討論則顯得比較松懈。
5. 溝通方式上
中國文化追求廣泛意義的和諧與平衡,受儒家文化的影響,“面子”觀念深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與層次,并直接影響商務談判。在商務談判中,中國商人不喜歡直接、強硬的方式,對對方提出的要求常常采取含糊其辭,模棱兩可的方法作答,或利用反問把重點轉移;而西方,比如德國人,他們則喜歡直截了當?shù)臏贤?,所以他們希望對方能直接回答的疑問。因此,在談判前,一定要先了解對方的溝通方式,才能在談判內中與對方順利進行談判。
三、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重要性
在談判實踐中,很多談判者常常沒有領悟、重視或注意到文化對談判方式的重要影響。對于外國談判方的文化,有些談判者也許已經(jīng)注意到談判對方的一些“不同的”、或者“費解”的談判方式的具體表現(xiàn),但卻認為并不重要。有的人盲目的認為涉外談判是用事實和數(shù)據(jù)說話,而事實和數(shù)據(jù)是通用的。同樣,有些談判者去異國他鄉(xiāng)談判時,為與對方保持融洽的關系,他們會注意到雙方文化上的相似之處,而忽視其不同之處。我們先來看個例子。
1992年,來自中國商務談判代表和其他12名不同專業(yè)的專家組成一個代表團,去美國采購約3000萬美元的化工設備和技術。美方自然想方設法令他們滿意。其中一項是在第一輪談判后送給代表團每人一個小紀念品。紀念品的包裝很講究,是一個漂亮的紅色盒子,紅色代表發(fā)達??僧敶韴F高興地按照美國人的習慣當面打開盒子時。每個人的臉色卻顯得很不自然――里面是一頂高爾夫帽,但顏色卻是綠色的。美國商人的原意是:簽完合同后,大伙去打高爾夫。但他們哪里知道“戴綠帽子”是中國男人最大的忌諱。最終代表團沒簽下合同,不是因為美國人“罵”人,而是因為他們對工作太粗心,連中國男人忌諱“戴綠帽子”這點常識都搞不清。怎么能放心地把幾千萬美元的項目交給他們?由此可見,美國人這次談判失敗,是由于他們不了解中國文化。
從上述例子中,我們可以得出,在商務談判中,如果不重視對方文化的差異性,就容易導致談判的失敗。
四、如何對待中西方商務談判中的文化差異
1. 談判中:正確處理文化差異
國際商務談判過程一般包含四個階段:一是寒暄,談一些與工作不相干的話題;二是交流與工作相關的信息;三是進行說服;四是作出讓步并最終達成協(xié)議。進入正式商務談判之前,人們一般都對商務談判的進程有一種預期。這種預期往往影響著談判進展的控制和談判策略的選擇。由于來自不同文化的談判者在語言及非語言行為、價值觀和思維決策方面存在差異性,使得他們所持有的預期也不盡相同,而不同的預期又會引起這些談判者在談判各階段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上的差異。
(1)寒暄
這里的寒暄意旨為建立關系或者彼此相識而進行的與談判“正事”無關的所有活動,目的是借此了解客戶的背景和興趣,從而為選擇適當?shù)暮罄m(xù)溝通方式提供重要線索。就美、中文化差異而言,美國文化強調“把人和事區(qū)分開來”,感興趣的主要為實質性問題。因此,美國商人花在與工作不相干的交談或了解外國對手上的時間很少,而與工作相關的信息交流則來得很快。美國人在談判桌上會討論一些與生意無關的話題,如天氣、家庭、體育、政治等,但他們這樣做更多地是出于友好或禮貌而已,通常在五、六分鐘以后就會進入下一階段。相反在看重相互關系的中國文化中,卻常常在這一階段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費用,著力于先建立舒適的私人關系,然后再談業(yè)務。
(2)交流工作信息
國際商務談判中的信息交流往往呈現(xiàn)種種不完全性特征。
一是語言差異和行為差異所引起的信息理解錯誤。一般人只能理解相同文化背景的講話者講話內容的80―90%――這一事實意味著有10―20%的信息被誤解或聽錯了。可以想象,當一個人講第二語言時,誤解或聽錯的百分比將會急劇上升。而且當?shù)诙Z言能力有限時,甚至整個會話可能全部被誤解。行為方面的文化差異往往較為隱蔽,難以被意識到。當外國談判者發(fā)出不同的非語言信號時,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談判對手極易誤解這些信號,而且還意識不到所發(fā)生的錯誤。
二是非語言交流技巧差異所產(chǎn)生的信息不對稱。有時為了從談判對手那里搜集信息,會采用“單向型”談判策略――讓外國對手提供信息。由于不同文化間客觀存在著交流技巧差異,如沉默時段、插話次數(shù)和凝視時間差異。特別是當這種差異較為明顯時,信息不對稱就自然產(chǎn)生了。比較中、法文化,不難發(fā)現(xiàn),中國式的交流技巧中凝視和插話出現(xiàn)的頻率較低,但沉默時段較長,而法國談判者似乎不甘寂寞,往往會在對方沉默時填補這些時段。
三是價值觀差異所引起的信息反饋速度及內容不對稱。一方面,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時間利用方式:單一時間利用方式或多種時間利用方式。單一時間利用方式強調“專時專用”和“速度”,北美人、瑞士人、德國人和斯堪的納維亞人具有此類特點。而多種時間利用方式強調“一時多用”,如中東和拉丁美洲文化則具有此類特點。在多種時間利用方式下,人們有寬松的時刻表,淡薄的準時和遲到概念和意料之中的信息反饋的延期。另一方面,不同文化具有不同類型的買方和賣方關系:垂直型和水平型。垂直型買方和賣方關系注重含蓄和面子,而水平型買方和賣方關系依賴于買方的信譽,注重直率和講心里話。
(3)說服
說服就是處理“反對意見”,去改變他人的主意。說服是談判的要害所在。但是,人們對說服的認識、說服方式的選用往往因文化而異。在注重垂直型地位關系的文化中,人們往往趨向于將較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寒暄以及與工作相關的信息交流上,說服階段要“爭論”的內容就很少。即便進行說服,出于保全面子的心理,往往會選擇含蓄或幕后的方式,而且說服的方式和結果還與地位關系有關。如在日本文化中,因為比較放肆或強硬的談判戰(zhàn)略可能會導致丟面子并破壞重要的個人關系,所以較少被使用。但有時在非正式場合也會被買方使用。相反,在注重水平型地位關系的文化中,人們信奉坦率、競爭和平等價值觀,認為說服是最重要的,談判的目的就是迅速地暴露不同意見以便加以處理,例如,美國商人喜歡在談判桌上攤牌,急于從信息交流階段進入到說服階段。此外,談判時也易于改變思想,使用較其他文化相對多的威懾性說服戰(zhàn)術,并且常常會流露出一種易激動、在其他文化看來可能是比較幼稚的情緒。
(4)讓步和達成協(xié)議
基于客觀存在的思維差異,不同文化的談判者呈現(xiàn)出決策上的差異,形成順序決策方法和通盤決策方法間的沖突。當面臨一項復雜的談判任務時,采用順序決策方法的西方文化特別是英美人常常將大任務分解為一系列的小任務。將價格、交貨、擔保和服務合同等問題分次解決,每次解決一個問題,從頭至尾都有讓步和承諾,最后的協(xié)議就是一連串小協(xié)議的總和。然而采用通盤決策方法的東方文化則要在談判的最后,才會在所有的問題上作出讓步和承諾,達成一攬子協(xié)議。
2. 談判后:因文化而異搞好后續(xù)交流
國際商務談判后管理涉及到合同管理及后續(xù)交流行為。不同文化對合同的內容、合同的作用存在不同的理解。在西方如:美國文化強調客觀性,注重平等觀念,因此,往往依賴界定嚴密的合同來保障權利和規(guī)定義務。結果,美國企業(yè)之間的合同常常長達百頁以上,包含有關協(xié)議各個方面的措辭嚴密的條款,其目的是借此來保障公司不受各種爭端和意外事故的傷害。此外,不拘禮節(jié)的美國文化一般將合同簽訂儀式視作既浪費時間又浪費金錢的舉動,所以合同常常是通過寄發(fā)郵件來簽訂的。
那些注重關系的文化,其爭端的解決往往不完全依賴法律體制,常常依賴雙方間的關系。所以,在這些文化中,書面合同很短,主要用來描述商業(yè)伙伴各自的責任,有時甚至寫得不嚴密,僅僅包含處理相互關系的原則的說明而已。即便是針對復雜的業(yè)務關系而制定的詳細合同,其目的也與美國人所理解的并不相同。注重關系文化的管理者常常希望舉行一個由各自執(zhí)行總裁參加的正式簽字儀式。
就后續(xù)交流而言,美國文化強調“把人和事區(qū)分開來”,感興趣的主要為實質性問題,所以往往不太注重后續(xù)交流。但是在注重個人關系的文化中,保持與大多數(shù)外國客戶的后續(xù)交流被視作國際商務談判的重要部分。
以上從中西方文化差異角度分析了其商務談判,從事中西方文化商務活動的人都應該高度重視。中西方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個人或群體的態(tài)度傾向決定著文化差異的作用,它可以夸大文化的差異,也可以將文化差異引起的障礙降低到最低點。人們在進行跨文化商務談判時,如果能克服文化障礙,知己知彼,入鄉(xiāng)隨俗,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那就能促進雙方的了解,共同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能適應雙方的經(jīng)濟文化環(huán)境,以便走向成功。
參考文獻:
[1]劉莉芳.文化差異對商務談判的影響.科技情報,2006年第9期.
[2]劉白玉.文化差異對商務談判的影響,商業(yè)視角.
[3]洋洋.日禮儀―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對談判的影響.
[4]Kitty.O.Locker. Business and Administrative Communication.
篇5
人道主義思想是西方長期奉行的理論內涵,對于英美文學體系來講,這種理論的提出有著其獨特的歷史淵源,并且密切聯(lián)系著人文主義框架,相對于神權主義和禁欲主義顯得更加符合社會交流動力標準。在不同發(fā)展歷史情境作用下,英國文學在這部分思想應對上顯得過于保守,而美國文學卻表現(xiàn)出完全激進的應對態(tài)度,有關管制活動環(huán)節(jié)中的創(chuàng)新元素分布眾多。
二、歷史典故對英美文化評價地位的影響
世界不同民族因為所處地理位置和歷史發(fā)展模式各有不同,所以語言應用上的差異效果是不可避免的。目前得到世界文化機構認可的兩種世界文化影響起源點包括希臘羅馬西方文化和長江流域發(fā)祥地的華夏文化群。所以,英語的學習和文學評論都離不開西方歷史情境的追逐和分析。民族歷史是社會發(fā)展的真實記錄資料,其中蘊藏的文化遺產(chǎn)價值極為豐富,這類現(xiàn)象尤其在語言習慣表現(xiàn)上最為突出。英漢兩種語言中普遍包含大量的特定歷史文化背景和典故信息,這類習語表面結構樣式排列簡單,但情感意義表達較為深遠,單單憑借字面理解是不科學的。但它們在篇章閱讀上的作用確是至關重要的,所以特定文學評論資料都有它的中心疏導觀點,我們研究活動的必要任務就是圍繞西方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行為習慣進行特定作品鑒賞,之后再實現(xiàn)對當?shù)匚幕目茖W評論。例如:Achilles的詞語解釋就是圍繞希臘神話故事情境進行詳述的,Achilles其實是古希臘神話中的某位英雄人物,其母在他出生之后為了保護他,便手握其腳踝令其浸入冥河之中,所以他全身上下除了腳踝位置其余都是刀槍不入的,但就因為這樣令其產(chǎn)生致命的弱點。所以Achilles’heel主要指某個人的致命弱點,那么在解析Timidity is my Achilles heel這句話時就可以順利成章地定義為“膽怯是我的致命弱點”。但是按照中文語序表達習慣,加上傳統(tǒng)單詞和語法的硬性記憶教學手段,對于此類句式的解讀相信會存在偏移效應,評論過程中自然不能客觀明了。因此可見,西方文化的三大淵源,包括《圣經(jīng)》、希臘羅馬神話在內是完善英文詞匯和語句翻譯的必要線索,這樣才有助于我們將語言知識和文化情境結合起來,避免評論環(huán)節(jié)中的理解偏差結果。
三、西方現(xiàn)代歷史文化對評論績效的影響
西方文化知識在作品閱讀和評價中的重要引導功能一直未能受到英語評論專家的重視,大部分學者簡單地認為,只要英語語法基礎好并且掌握常見的翻譯技巧,就能完善評價理論的搭建績效。但現(xiàn)實中大部分評價內容都存在一定的偏激狀況,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對西方文化知識積累程度不夠。由于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決定特定句式、單詞的內涵原理,而我國語言表達習慣上類似狀況少見,所以學者評論活動中難免滋生望文生義的錯誤現(xiàn)象。另外,大力提倡英美歷史名著的閱讀能夠穩(wěn)固評論者的評價指標,令其展現(xiàn)客觀評論的績效水準。因為名著中的主人公因為獨特的性格特征和語言表達習慣在當?shù)卣Z言陳述中往往引申為目前社會結構中相似的人或事物狀態(tài)。所以說,如果能對一些陌生詞匯和語句產(chǎn)生特定歷史情境的引用和界定分析,整體理解起來就顯得輕松和方便好多;如果某些學者仍舊秉承個人價值觀基礎進行側面論述,那么評價功效勢必不能引起社會大眾的共鳴。西方文化知識是單位人員貫徹英語學習動力階段中必不可少的參與元素,其與基礎詞匯和語法技巧同樣需要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所以,人們在學習英語語句搭接技巧過程中應該注重對西方文化的積累,經(jīng)常閱讀有關當?shù)仫L土人情、歷史地理和文學藝術的書刊資料,只有不斷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變遷規(guī)則,才能將這種文化差異影響作用減到最少,維系我國專業(yè)英語教學和評論的綜合掌控能力。我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秉承先進的經(jīng)濟管理原則和社會高質量人才供應要求,對目前大學英語專業(yè)教學產(chǎn)生高度重視。而所謂深化改革的環(huán)節(jié)中,少不了對正規(guī)教材資料的重新審定和完美整合,這就要配合學者客觀的評價潛力進行有效疏導,進一步擴充專業(yè)教育的實際掌管力度。因此,結合中西方文化差異現(xiàn)象分析,要積極引進中美文學作品,強化特定時期事件的掌握力度,并對陌生詞匯進行正確解讀,相信這對日后系統(tǒng)的英美文化評價工作有著必要的指導價值。
四、結語
篇6
關鍵詞: 中西文化差異 大學生 傳統(tǒng)文化 缺失 原因
在世界經(jīng)濟全球化發(fā)展的今天, 外語學習的重要性空前提高, 英語的地位迅速上升。隨著對外交流的日益發(fā)展, 我們看到的可喜的一面是我國的英語學習者對西方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習俗日益熟悉。然而, 另一面也讓我們看到, 當代大學生在如此精通西方文化和文明的同時, 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卻到了一種驚人貧乏的程度, 這種缺失現(xiàn)象也必然會影響到他們今后在東西方文化間的交流。因此, 如何讓當代大學生清醒地意識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 盡快補上丟掉的一課, 并使他們能夠在交流過程中用英語熟練地應用, 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诖?, 本文在分析中西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對當代大學生傳統(tǒng)文化缺失的現(xiàn)狀、原因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并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議。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與大學生傳統(tǒng)文化缺失調查
1. 中西方文化差異
由于中西方國家在地理位置、自然環(huán)境、種族淵源、歷史變遷、宗教信仰、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等方面的差異, 各自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和語言, 從總體上看, 中西文化差異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 1)文化背景的差異。西方文化基本上都是源自歐洲文藝復興時的思想, 源頭則是古希臘羅馬文化, 受基督教影響深遠。中國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影響深遠, 追根溯源, 可以上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 以孔子編纂修訂的六經(jīng)為其文化的根源和基礎。
( 2)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差異。在西方文化中個人主義是首要的價值觀, 強調個人自由、自我發(fā)展和個人進取心。例如, 在英語書面語中, 我字永遠是大寫的, 在個人與家庭關系的認知上, 西方思想強調個人的自強自立與個性開放,個人對家庭的責任、個人對家庭的義務比較淡化。而中國文化則強調群體意識, 崇尚儒家思想的大同社會。在中國古代文化中, 自稱常常用鄙人、不才等謙詞, 在個人與家庭關系的認知上, 強調家庭本位的思想。
( 3)崇尚競爭與追求和諧的差異。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 西方文化認為, 人是自然的主宰; 而中國文化則認為, 人與自然是和諧共存的關系。表現(xiàn)在人際關系上, 西方人崇尚競爭; 而中國人講究和睦相處, 以和為貴。
( 4)思維方式差異。西方人注重抽象思維, 而中國人重形象思維; 英語民族重直線思維, 在表達思想時, 要點放在句首, 再加入多種修飾或限制成分, 具有直截了當?shù)奶攸c。而漢民族重曲線思維, 習慣從側面說明, 闡述外圍的環(huán)境, 最后點出中心, 是螺旋型思維模式。
( 5)宗教文化差異。英語民族多信仰基督教, 他們認為,世界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 于是就有God helps those w ho he 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 Go to hell( 下地獄)等俗語; 而中國的佛教信仰源遠流長, 人們相信佛主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 故有借花獻佛, 平日不燒香, 臨時抱佛腳等習語。
( 6)法制觀念的差異。西方人認為人的原欲是不應該被壓制的, 對于社會和個人的規(guī)范, 主張用法制, 通過制度,如三權分立的組織、政治機構來約束制約, 道德則處于從屬的地位。中國人認為法律只是道德的補充, 主張用禮、道德來約束, 通過先賢的教誨和學習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 控制和壓抑一切不符合道德的欲望, 講究克己復禮??偠灾?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建立在農(nóng)耕文明基礎上的, 而現(xiàn)代西方文化是建立在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基礎上的, 從本質上講, 農(nóng)耕文明是一種自給自足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 帶有閑淡、隨意、自由的特征, 桃花源式的生活方式和大同社會是中國人推崇和向往的世界; 而工業(yè)文明, 是一種機械化、大生產(chǎn)、協(xié)作性的生產(chǎn)方式, 它的出現(xiàn), 推動了市場經(jīng)濟下和商業(yè)文明的產(chǎn)生, 帶有明顯的功利性, 以追逐利潤為最終目標。
2. 大學生傳統(tǒng)文化缺失調查
針對以上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分析, 我們對學生進行了有關中西文化了解狀況的調查。調查內容涉及人生觀、價值觀、音樂、美術、古典書籍和宗教、習俗等方面, 共20道題, 然而調查的結果卻令人不盡滿意, 在價值觀的調查方面, 認為將來成家后打算繼續(xù)與父母同住的學生只占所有人數(shù)的3%, 這與我國傳統(tǒng)倫理中以家庭為本位的孝道相背離。在音樂方面, 了解Ame rican CountryMusic的學生人數(shù)過半, 而聽過5二泉映月6、5十面埋伏6、5昭君出塞6等我國民間音樂的學生卻寥寥無幾。
在節(jié)日習俗方面, 主動參加西方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學生占90%, 而主動參加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學生只有25%。其中, 更有80%的學生對我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如重陽節(jié)的意義一點不知。在建筑方面, 有95%的學生選擇了喜歡西方的建筑風格而非我國傳統(tǒng)的青磚紅瓦住房建筑。
在宗教信仰方面, 近80%的學生竟然認為基督教為我國傳統(tǒng)的宗教, 而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表示比較青睞于基督教而非佛教。
當然, 在古典書籍的閱讀方面, 眾多學生還是比較傾向于閱讀我國的古典書籍而非西方的書籍, 這與我們的語言文化背景有著莫大的關聯(lián)。
但是, 從整體上來看, 此次中西方文化知識的調查結果還是讓人陷入了沉思, 當代大學生在學習英語語言的過程中, 學習西方文化知識固然是好事, 值得提倡, 但是其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學習卻令人不盡滿意。
二、造成大學生傳統(tǒng)文化缺失的主要原因
1. 社會功利思潮的影響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 我國與世界的接觸也日益的緊密, 英語作為一門世界性的語言, 其重要性也日漸凸顯, 社會上流行一種只要擁有嫻熟的英語, 未來的生活充滿陽光0的思潮。因此, 英語專業(yè)成為人們競相捧之與羨慕的專業(yè),認為讀了英語專業(yè), 畢業(yè)后工作肯定會好找, 有了英語這門硬技術, 就相當于有了打開未來的金鑰匙。這種錯誤的社會功利思潮也逐漸地侵蝕著眾多高校學子, 促成了高校學生只重英語和英美文化, 不注重學習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不良之風。然而, 當前形勢下, 我國正處于全面與世界接軌的轉型期, 要學習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jīng)驗, 英語自然成為溝通的橋梁和紐帶, 無形中也體現(xiàn)出了英語的重要性,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給學生造成了誤解, 認為只有學好英語才有前途, 學不學我國傳統(tǒng)的文化都無所謂, 即使學好了對將來也沒有太大的用處。
2. 西方強勢文化的沖擊
以英語為載體的西方主流文化對發(fā)展中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沖擊是高等教育國際化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 在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 此現(xiàn)象則顯得尤為突出。美國著名學者阿特巴赫指出: 傳統(tǒng)的學術中心變得更加強大, 并且越來越集中于北方的英語國家(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 以及歐盟中的大國(主要是德國和法國, 某種程度上還包括意大利和西班牙)。中心國家的準則、價值觀、語言、科學革命和知識產(chǎn)品主宰、擠壓著其他觀念和實踐。在全面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下, 我國高等英語教育在制度規(guī)范、價值觀念、課程標準、教學媒介語諸層面, 受到西方主流文化的沖擊, 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阿特巴赫的上述論斷。
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 西方高等教育制度取代了我國傳統(tǒng)的大學教育制度, 也削弱了我國民族文化的地位和影響。在當前形勢下, 西方文化的標準、生活方式在無形中對青年學生都產(chǎn)生了一種巨大的影響, 學生接觸英語文化的途徑和機會更多, 更易于接受西方的文化標準。許多大學生都只看美劇不看我國本土拍攝的電影, 唯歐美音樂為尊。針對此現(xiàn)象, 我國一些學者發(fā)出了當代大學生正經(jīng)歷著深刻的文化殖民過程的感慨。在現(xiàn)實的教育實踐中,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經(jīng)上百年的忽略消亡, 又面臨著國際強勢文化和經(jīng)濟大潮的沖擊, 如何才能確保其在高校學子內心的地位是個很大的問題。
3. 部分授課教師自身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不夠全面
教師是學生前進的導航儀, 對學生的學習起著莫大的作用。目前, 當代大學生傳統(tǒng)文化的缺失與專業(yè)教師自身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不夠也有著很大的關聯(lián)。我國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還缺少對傳統(tǒng)文化的系統(tǒng)設置, 許多年輕教師自身就是英肥中瘦的受害者, 而他們又作為園丁來教育下一代, 勢必會在潛移默化中把自己的知識結構融進教學方法中去, 使學生在無形中受到影響。
4. 教育轉型階段學生認識的偏差
在當前形勢下, 我國的教育還處于改革探索的階段,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如何正確處理專業(yè)學習和加強文化修養(yǎng)之間的關系還處于一種迷茫狀態(tài)。這主要是由兩方面造成的: 一方面, 從20世紀90 年代末國家確定科教興國戰(zhàn)略以來, 我國的高等教育就經(jīng)歷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調整轉型,也給教育者和學生思想上帶來了許多迷茫, 近年來一波又一波關于教育改革是非的討論就是一個明顯的論證。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到底學不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 為什么要學, 這些疑問在他們腦海中一直未得到明確的解答, 進而也促成了學生在認識上產(chǎn)生一系列的偏差。另一方面, 現(xiàn)實生活中的許多不利因素也不容忽視。要學好一門西方語言, 學生就需要投入相當大的時間和精力, 而且還需要花相當長的時間去了解并融合西方的文化, 這樣, 他們本來就不多的時間就會顯得更為緊張了, 進而也就造成了學生沒有過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加強自身傳統(tǒng)文化的修養(yǎng), 這些弊端在教育轉型期會顯得尤為突出。
三、強化大學生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對策建議
如何在對當代學生的教學中加強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在教學中, 達到兩種語言間文化的完美結合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使學生在了解西方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習俗的同時, 熟悉我國文化的方方面面, 并能運用英語準確表達, 是進行交流必不可少的條件。在實際中, 我們應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大力加強教師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修養(yǎng)
所謂師者, 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如果教師自身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修養(yǎng)不夠, 他對學生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學習就有莫大的影響。學校應該定期考核教師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學習, 對不合格的教師給予督促提醒。這樣, 教師日常學習的知識就會在無形中影響著學生, 教師在授課期間也會有很多素材對學生進行傳授, 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美與博大精深, 使學生體會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學習也是相當重要的。
2. 在教學過程中將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有機結合起來在教學過程中, 教師對文化的講授方式可以轉變?yōu)橹型馕幕C合講解、有機結合。授課教師可適當?shù)貙鹘y(tǒng)文化與英美文化或對比, 或結合, 或綜合運用, 這樣讓學生在掌握英語文化的過程中, 通過大腦的加工和對比盡可能多地學習傳統(tǒng)文化。比如, 在講述跟課文相關的西方文化背景、西方文化傳統(tǒng)的同時, 可以向學生提問與之相同或相異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如果學生并無了解, 教師可利用這個時機向學生講授傳統(tǒng)文化習俗, 達到雙重效果。由此, 在實際學習中, 他們開始注意到中西方文化中的相似性, 并注意總結, 可以產(chǎn)生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閱讀方面, 當代大學生由于考試和就業(yè)壓力, 大多對英語閱讀材料并不陌生, 如果在大量的英語閱讀之余再閱讀適量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書籍, 不僅能增強自身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還有利于在文化對比中更好地掌握英美文化的內涵, 增加就業(yè)的籌碼。實際上, 閱讀文化古籍也是一種文化學習, 中華文化中有著深厚的內涵, 每一字每一句無不滲透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強大魅力。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僅要掌握足夠的歷史知識, 還要了解各地的風俗、文化、宗教等, 在無形中加強了自身對中國文化的學習和掌握?,F(xiàn)在許多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書籍都有英譯本或專門的英語介紹書刊, 這為學生進行各種閱讀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在閱讀過程中, 學生還可以掌握大量的關于中西文化術語的翻譯技巧。
除閱讀外, 我國目前有許多優(yōu)秀國產(chǎn)影片都有英譯版,英語專業(yè)學生應在教師的指導下觀看一定數(shù)量的英譯國產(chǎn)電影, 如根據(jù)一些經(jīng)典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電影等, 主要領會其中蘊藏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和審美觀, 使學生對中華文化有感性的認識。平時在課堂上也可以以討論或辯論的形式, 由教師指定文化題材, 針對中外文化的不同和相同點進行分析, 讓學生在辯論間掌握中華傳統(tǒng)文化知識。
3. 加大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宣傳力度
加大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宣傳力度, 遏制西方文化思潮在當代大學生中泛濫的局面, 使學生姓中不姓西。當代大學生由于長期接觸西方語言文化, 在人生觀尚未完全形成的時期, 很容易在思想上不加過濾地接收西方的文化, 而對我國長期以來的傳統(tǒng)文化持一種漠然或否定的態(tài)度。例如, 如今西方的情人節(jié)在中國大學校園中可謂盡人皆知, 一到情人節(jié)商家就想盡花樣來招攬生意, 街上商店到處可見年輕人慶祝節(jié)日的身影。然而, 到了我國傳統(tǒng)的情人節(jié)/ 七夕0的時候, 在年輕人中有很多不知七夕是干什么的, 街上到處冷冷清清, 與西方情人節(ji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當然, 這也和商家的大力宣傳有很大的關聯(lián)。
高校作為文化領域的制高點, 理應首先加大對傳統(tǒng)文化宣傳的力度。教師可以利用英語宣傳畫、板報、演講等活動加大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宣傳, 如在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期間, 學校應該加大宣傳, 組織活動, 讓學生們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氣息的存在。學校還可以舉行關于中西方文化的辯論賽, 這樣, 學生就會查閱相當多的資料, 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 同樣的, 學校還可以在校內組織關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英語詩歌朗誦賽等, 讓學生在加強英語口語與聽力的同時, 也可以了解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美與博大。除此之外, 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養(yǎng)成一種批判性接受西方文化, 欣賞和發(fā)展我國傳統(tǒng)優(yōu)良文化的習慣, 使我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源遠流長。
篇7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影視欣賞;文化導入
一、引言
學習語言的目的在于交際。由于人們的思維方式不同,表達習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跨文化交際往往出現(xiàn)障礙。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它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緊密相連、不可分割。(sapir,1921)語言與文化兩者之間存在不可分割和互相聯(lián)系的。我們學習一種語言的同時,正是在對一種文化的了解的開始。然而,當英語越來越多地應用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大多數(shù)人的英語只停留在書本上,當審視我們學校的英語教學時,實踐性很強的英語課已成為英語語言語法課。英語學習過多地注重語言知識的講解,而忽略了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一方面造成英語課堂成為簡單的語言灌輸,忽視了文化知識在語言學習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沒有得以提高,對學好英語沒有信心,有的學生大學后甚至放棄英語學習。顯然,我們的英語教學方法、教學理念,教師素質等存在著問題。然而近年來,西方影視欣賞課程逐漸受到重視,有些高校已在英語專業(yè)開設了該門課程,并被視為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知識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西方影視欣賞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阻礙,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已成為整個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現(xiàn)代外語教學中,文化干擾被認為是教學“難題”之一,有人還認為它比不理解更為可怕(吳國華,1990)。長期以來,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受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影響很大,重語言形式,輕文化導入及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主要采用“聽說法”和“語法翻譯法”,偏重語言知識而忽視文化知識,而忽視語言的載體功能。美國外語教學專家溫斯頓?布瑞姆拜克(Winston Brem-beck)在談到只教語言不講文化的惡果時說:“采取只知其語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養(yǎng)流利大傻瓜的最好方法?!?轉引羅常培《語言與文化》,1989)由此可見,要真正掌握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的特定文化背景,否則無法真正掌握并駕馭一門語言。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開展影視教學是很勢在必行的。
我國新修訂的《高等學校英語教學大綱》(2000)中規(guī)定: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種能力除包括正確運用語言的能力外,還包括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能力。根據(jù)《大綱》的要求,教師在課堂上除了教授語言知識外,還應導入一定的相關的文化知識?!爸蛔⒁庑问剑蛔⒁庹Z言的內涵是學不好外語的?!?胡文仲,1999)影視是對西方生活習慣,民族風情,人文風俗,地理環(huán)境的一個縮寫,精彩的影片不僅能給人帶來愉快的感覺,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同時對學生也在進行文化導人。隨著全球一體化的趨勢日益明顯,我國與世界其它國家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學生從電視電影節(jié)目,網(wǎng)頁或者論壇上都已初步接觸過真實的視聽材料,將影視課引入教學課堂是對教材教學的補充。例如:在看完電影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電影中的人物性格,發(fā)展情節(jié),情感寓意,社會背景,語言習慣等等進行歸納總結,分小組討論,透徹的分析影片里的文化知識。在文化學習的同時也達到語言學習的目的,用交際法或網(wǎng)絡教學法等安排原版電影教學活動是可行的。讓學生在對文化學習的過程中提升了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動機,從而達到對理解語言文化知識和掌握語言交際知識的目的
三、教學中的文化導入
文化的概念很廣,它可以是指一個國家和民族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從英語教學來講,它涉及到英語國家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等。美國人類學家Kluekholn認為“文化是人類所獨有的,是社會的遺產(chǎn),而非生理的遺傳。它是后天習得的,而不是先天固有的。文化的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意識之外,為人所不知。
運用西方電影安排教學活動,不僅能給學生提供機會接觸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中英語為本族語的語言材料,而且也真實地呈現(xiàn)了西方文化,幫助學生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教學過程中將影片分成多個部分,并根據(jù)情景教學法安排一些學習活動?;蛘咴诳赐觌娪昂筮M行小組分析或對電影中文化差異的比較,最后做出總結,在此過程中達到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的目的。
作者認為影視教學的文化導入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1、語言文化因素,習語的文化淵源和文化內涵,成語、俗語,諺語和慣用語的運用等等。
2、交際文化因素:包括招呼、問候、寫信、致謝致歉、告別、請求、邀請等用語,禁忌語、委婉語,社交習俗和禮儀,身體語言等語言表達方式等等。
3、觀念文化因素:家居,服飾、對時間和空間的不同理解,中西方價值觀念和思維習慣上的差異,包括人生觀、價值觀、道德準則,崇尚標準等等。
4、社會文化因素:相關的英語國家的政、經(jīng)、史、地、文、及當代社會動態(tài)。
四、創(chuàng)造真實情景,挖掘學生理解力
在課內創(chuàng)造更多的情景,讓學生有機會運用自己學到的語言材料。Baltoya(1994)發(fā)現(xiàn):比起那些只單純通過聲音為媒介來提高聽力的學生而言,在課堂上觀看錄像的學生對同樣的聽力材料有更好的理解力。而且,如果電影中的對白配有較簡短的身體語言,那么學生對此的理解力就更好。Herron,Hanley和Cole(1995)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對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生教授法語時,帶有描述性畫面的錄像對提高學生的法語聽力很大的幫助,特別是當這些錄像與相關的圖片和背景性文字結合運用的時候,他們的法語成績提高得更快。這表明視覺材料的文化傳輸在聽說第二語言上發(fā)揮著明顯的作用。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中重視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匯和語法規(guī)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事實上,由于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交際中常出現(xiàn)誤用,甚至鬧出笑話。影視教學作為集準確的原始口音,真實的文化氛圍和生動的情感表現(xiàn)為一身的情景教學材料,既能激發(fā)學習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適時變通思維模式又能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和對西方文化的理解力等。
篇8
關鍵詞:英語教學;語言;文化;文化輸入
Abstract: the language is part of the cultur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ay equal attention to language and culture, which involves language, and involving culture, language and culture around each other, hard to divorc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oblems in English teaching culture input the importance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cultural input the content and method.
Keywords: English teaching; Language; Culture; Culture input
中圖分類號:G623.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的構造總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它的使用總要遵循一定的文化規(guī)約,它深深地扎根于文化之中。呂叔湘先生說過:“學外語而不懂其文化,等于記住了一連串沒有實際意義的符號很難有效地加以運用,而且每每用錯。”如今新課程也對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出了目標要求??缥幕浑H能力不僅包括語言能力,而且包括社會文化能力。在跨文化交際中,語言是工具,文化是核心。每一個從事英語教學的工作者,在語言教學中系統(tǒng)地進行文化輸入和滲透,使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有機融合,在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同時,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為他們進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打下良好基礎。
一、文化輸入的必要性
文化輸入在外語教學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它直接關系到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否正確應用所學的語言進行交流。我們將詳細從以下三點分析其重要性。
1.1、語言與文化關系
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人生活在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人的一切行為受到社會文化模式的約束,語言交際行為也不例外。各國各民族文化都是經(jīng)過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積淀,它們的形成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可見,在教學中也不能脫離鎖鑰語言國家的文化及歷史。如果只講語言,不了解語言文化,就很難將語言和文化相結合,從而使用得體的語言。在外語教學中,如果只注重語言的實際應用而忽視了語言的載體功能即是忽視了語言是存在于文化之中的,就勢必造成學生不熟悉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習俗,從而達不到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因此,學校一種語言就意味著必須要了解使用該語言的那個名族的社會文化。如果忽視了語言教學和社會文化背景知識教學的統(tǒng)一,不僅影響對語言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交際過程中常常造成語言的誤用。
1.2、中西方文化差異看
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風俗習慣、思維方式、、道德觀、價值觀、倫理觀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中西方文化內涵差異必然造成詞義、句義、比喻意義、聯(lián)想意義等語言現(xiàn)象的差異。例如,“狗”這個詞在英漢兩種語言中的表義都是一樣的,但是中國人常用“狗眼看人”、“狼心狗肺”之類貶義詞語,而英語中那個“a lucky dog”(幸運兒)習語表明在英語國家的身價百倍。透過同一個詞的不同聯(lián)想意義。另外,以《圣經(jīng)》中的Garden of Eden來指代漢語的“世外桃源”以Shylock(夏洛克)來比喻“狡詐者,守財奴”,以strong as a horse來表示“氣壯如牛”,after tea的意思是“喝過午時茶”等諸如此類的成語、典故和短語,都是英語民族生產(chǎn)、生活、文藝的反映,在日常的外語學習中,經(jīng)常會有學生因為不能正確了解中西方文化的這些差異而出現(xiàn)望文生義甚至混淆文化習俗的現(xiàn)象,所以只有將它們放在社會文化背景中進行教學,學生才易于理解和掌握。
1.3、外語教學現(xiàn)狀看
首先,長期以來,在外語教學領域中,社會文化因素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主要是因為外語教學的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論語言學發(fā)展的制約,認為語言學研究的對象是語言本身。因此,在教學中往往沒有把教授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另外,教師在教學中缺少文化意識。雖然近年來引進了不少國外的教材,但教師仍以老的教學方式去授課,注重語法和語言點教學,課文的理解,而忽視了文化的輸入。此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過分依賴老師,習慣接受“填鴨式”的教學,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目前的應試教育使學生很少利用課余時間讀有關英美文化背景知識方面的書籍,大部分時間用于記單詞、做練習上。大多數(shù)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常把中西文化等同,忽視了文化差異,不熟悉外國文化,在理解方面造成許多誤區(qū),致使他們不能順利將英語應用于實際生活中,造成了“啞巴”英語的現(xiàn)象,不能理解文章內容,阻礙了外語水平的提高,影響了教學效果。以上都是教室在外語教學中所具有的這種普遍現(xiàn)象,也要求我們必要將文化適時地導入到外語教學中來。
二、文化輸入的方法
2.1、多渠道,多手段
利用多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英語國家的文化??赏ㄟ^英語國家的電影、錄像、電視新聞、紀錄片或展示一些關于承載西方文化的圖片、物品等讓學生感受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這對學生了解西方文化和培養(yǎng)語言能力很有益處。
2.2、文化背景介紹
重視并加強課文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每一種語言都能折射出使用這種語言的民族的文化現(xiàn)象,如英語中的Thanksgiving,如果你不了解其文化背景是無法正確體會其含義的,所以只有了解文化才能正確理解和運用這種語言。
2.3、詞匯講解
在詞匯中學習文化。英語單詞是交流、寫作的基礎,故詞義準確把握很重要,它分為指稱意義和隱含意義,指稱意義為基本含義,而隱含意義則往往帶有文化內涵,如fox意思是狐貍,隱含意義是狡猾。由于各民族的特性,有些詞匯的指稱意義相同而隱含意義不同,這是學生英語學習中的一大難點,所以在講授詞匯時,不能讓學生對詞義的掌握停留在表面,要讓學生領會詞義的隱含意義的同時了解這個詞所反映的歷史、地理、風俗習慣、文化淵源等等。
2.4、中西方差異對比
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差異融進教學,把二者在稱呼、問候、感謝、贊美、關心、價值觀、信仰等等各方面加以比較,滲透到教學中。
2.5、課外學習方式
課外閱讀中學習文化。教師課堂上的文化引入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們可以鼓勵學生去看關于英語國家文化的報刊、書籍,推薦一些高質量的課外讀物給學生,這樣既能擴大詞匯量、增強語感、提高閱讀能力,還能開闊學生的視野、了解西方的文化,一舉多得??傊Z言和文化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響,文化導入對學生正確使用英語有重要意義,所以英語教學中必須重視并加強文化的導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正確、合體的使用英語進行有效交流。
三、結束語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導入跨文化的內容,有利于學生打開眼界、開拓思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其得到一定的藝術修養(yǎng)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具備一種新的文化意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減少語用錯誤。文化創(chuàng)造力強調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一種主動從外國文化源泉中攝取新東西的潛能,是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體現(xiàn)和補充;有利于知己知彼,不會使年輕一代對外國文化盲目;有利于理論聯(lián)系實際,而不是脫離實際的機械的死記硬背,符合與時俱進的時展要求,使學生能夠學到真正活的英語。
參考文獻
1、何自然,閻莊.中國學生在英語交際中的語用失誤———漢英語用差異調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6
2、束定芳,莊智象. 現(xiàn)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 [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56—57.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概論 [M] .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 1999,76.
4、霍爾. 侯勇譯.無聲的語言[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5
5、胡文仲, 高一虹. 外語教學與文化[M].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6、 束定芳. 莊智象.現(xiàn)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篇9
[關鍵詞]旅游英語;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D2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2)02 ― 0060 ― 02
當今社會,旅游業(yè)已經(jīng)成為一項重要的產(chǎn)業(yè),發(fā)展迅速并對經(jīng)濟文化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要推動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其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旅游文化的宣傳和旅游景點的推介。因此,旅游海外宣傳資料的漢英翻譯越來越受到學者的關注,準確,生動,形象的景點介紹譯文會讓外國游客用眼睛欣賞風景之時,也能夠用心體會到濃郁的文化。由于西方游客與中國人在思維方式、語言特征、文化底蘊等方面的不同,這就要求旅游景點的英語翻譯在傳達游覽信息的基礎上必須與文化聯(lián)系起來,從文化差異的視角來看待旅游英語翻譯。
一、旅游文化的重要性
旅游的核心之處在于文化感受,壯麗山河、秀美風景不僅讓外國游客陶醉其中,滿足了感官上的愉悅享受,更重要的是親臨體驗了異國他鄉(xiāng)的歷史文化和地方風情,了解了其中獨特的文化氣息。旅游宣傳資料成為推介這些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重要媒介, 濃郁的民族氣息自然而然地滲透其中,體現(xiàn)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旅游不僅是生態(tài)旅游,也是文化旅游,在游覽中陶冶情操,豐富知識,體驗文化。
旅游語篇是文化的載體。吸引游客、喚起他們參觀景點的興致,并激發(fā)其參與游覽的樂趣,這是旅游英語翻譯的目的所在。與此同時,還要增加游客對地域歷史風俗習慣的了解,傳播中國文化精髓。文化內涵的翻譯傳遞就成為旅游資料語篇翻譯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為漢英兩種語言和中西方文化存在差異,而種種不同必然要反映到旅游資料的翻譯中。自然山水風景和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相結合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旅游文化特點,我們要利用旅游英語弘揚民族精神。在翻譯時,不僅要進行兩種語言的轉化和對比,還要考慮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要注重文化的準確傳達,使旅游英語成為不同文化背景下游客之間的精神紐帶和交流橋梁。
二、旅游英語中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跨文化意識是指在跨文化交際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的一種認知標準和調節(jié)方法,或者是對文化的一種敏感性,跨文化交際本身就是不同文化的交際雙方以語言為媒介,通過信息源――編碼――信息傳遞――解碼――反饋等環(huán)節(jié)所構成的一個雙向信息交換的動態(tài)過程。旅游本身就是一種大規(guī)模的文化交流,這種文化溝通是旅游活動的基礎和依托,旅游資料中都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外國游客在感受理解游覽地獨特文化的同時,也把自己國家的文化習俗帶到景區(qū)所在地,使地區(qū)間的文化差別日益縮小,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跨文化交際變成一種需要。
為外國讀者和游客提供實用的游覽信息,包括歷史文化信息,這是旅游資料翻譯的根本目的,在旅游服務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宣傳資料翻譯實際上是代表源語文化的譯者與代表譯語文化的外國讀者之間的跨文化交際。由于不同文化在諸多方面存在差異,例如文化取向、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模式、認知行為、社會規(guī)范等,因而有可能造成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相互溝通受阻,交流合作不暢。從跨文化交際的視角看待旅游翻譯可有效減少由于不了解文化差異和文化特性而引起的語用失誤和交際誤解。旅游資料翻譯作為一種專門用途英語的翻譯同樣離不開跨文化交際意識的滲透,因此了解和研究文化差異有助于追求多元文化的協(xié)調兼容,洞察交際障礙與文化沖突的原因,同時探討有效的解決方法。
三、文化差異對比分析
1.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是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積淀下來的或是社會遺產(chǎn)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歷史文化、不同的地域自然環(huán)境會使生活在特定區(qū)域的人們養(yǎng)成特有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中華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西方文化也有著自己鮮明的特點。同一詞在東西文化中有不同褒貶義、聯(lián)想義及象征義。如“喜鵲”漢語報春,預兆喜事臨門,而英語指傻子,比喻話匣子,嘰嘰喳喳的人;“狗”漢語多貶義,而英語多褒義,指可愛的寵物、忠實的朋友;“龍”在中國是權力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卻是兇狠的惡魔。另外,這一差異還表現(xiàn)在以不同事物表達相同語用意義,如獸中之王在中國人心目中為虎,而西方則指獅子;富貴牡丹是中國人眼中的花魁,而浪漫玫瑰則是西方的代表。
2.民風民俗
文化的淵源不同,詞匯所承載的民族文化涵義也必然不同。由于兩國的民風習俗差異造成的詞匯空缺而導致不同程度的翻譯困難是合理的。附加上必要的注釋成為譯者在處理譯文文化轉換時常用的方法,以促進交流順暢,加強不同民族間的溝通。如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我們會在農(nóng)歷五月初五當天賽龍舟,吃粽子。因為“端午節(jié)”是漢語有的詞匯,在英語中找不出與之相對應的詞語。那我們如何讓外國人在吃到粽子時懷有這種感情,我們肯定要加上必要的說明和解釋。又如Spring Festival,對外國人而言, 因為西方文化中沒有“春節(jié)”所隱含的包餃子、貼春聯(lián)、放鞭炮、拜年給紅包等信息,所以他們自然而然地把它認為是春天的一個節(jié)日,是中國人一年中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而已。而西方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如感恩節(jié)、復活節(jié)、圣誕節(jié),西方人也有不同的慶祝方式和民俗活動。
另外,在民族風俗習慣的影響下,詞語表層的指稱意義與深層的言內意義不一致。在英國人的印象中,“西風”為英倫三島送去春天,故有“西風報春”之說,而中國詩句中的“古道西風瘦馬”則道出了蒼涼之感。漢語中的“東風”象征“春天,溫暖”,東風報春,萬物復蘇大地回暖,而英國的“東風”則是從歐洲大陸北部吹來的,寒冷凜冽,給人蕭條凄冷之感。對于不同生活習俗差異所帶來的不同影響力,譯者必須要仔細領會并融會貫通。
3.思維心理
中國人注重整體上的感觀認識,直覺思維占主導地位;而西方人關注邏輯思維,嚴謹縝密,理性心理占主要成分。例如,漢語旅游語篇先從不同角度廣泛描寫記述,言辭華麗文筆優(yōu)美,主觀感受強,最后歸納總結出段落的重點,呈螺旋上升式。而英語旅游景介則注重客觀寫實,語言簡約而流暢,段落的開頭先有一個傳遞信息出發(fā)點的主題句,簡明扼要告訴讀者段落的主線和范圍,便于其理解和接受,呈直線式。漢語無論修飾語長短、繁簡,都放在中心語前面;而西方人則喜歡將介詞短語、動詞不定式、分詞、定語從句等諸如此類的修飾語放在中心語的后面,句式嚴密。中國人在待人接物上強調謙虛和褒揚,這是長期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結果,這樣的文化心理導致中國產(chǎn)生了很多敬辭與謙辭,如恭候、令尊、貴國、拙作、高見等,可是英語里的to await respectfully,your father,your country,your opinion,my (poor) writing等并不是這些敬辭的完全語用等效翻譯。因此要譯者要熟悉西方人思維習慣和心理特征,牢牢樹立起跨文化交際意識,使得譯文符合目的語的思維表達方式,使譯入語讀者能夠準確理解。
4.語言特征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載體,漢英旅游文體獨特的語言風格也是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發(fā)展的結果,形成了中西方讀者各自喜聞樂見的形式。英語和漢語是這個世界上發(fā)展非常成熟的語種,英漢互譯有相當?shù)碾y度,這一點尤其體現(xiàn)在詞匯選擇和句式運用上。例如,有的譯文把“精品游覽線”中的“精品”譯成essence,這里的“精品”應理解為“精選”而不是“精華、精粹”,最好譯成choice或well-selected。再如小吃“藕粉”不應譯成“l(fā)otus root starch”,這會讓西方游客想到吃多淀粉食物帶來肥胖的后果,所以應譯成“l(fā)otus root paste,powder或pudding”,讓外國游客一目了然更容易接受。
中國的古典文學一貫強調神韻、格調以及心境意緒的傳達,喜歡借景抒情,主觀色彩極濃。在語言上注重意合,語言形式零散,語法呈隱性。漢語講究中庸,推崇“不偏不倚”,喜歡大量使用四字成語,比如鶯歌燕舞、雕梁畫棟、槳聲燈影等。在介紹旅游景點時,大多使用描述性語言,托物言志,傾向神似,語篇優(yōu)美華麗,用詞凝練含蓄,行文工整,聲律對仗,達到音、形、意皆美的效果。相比之下,西方傳統(tǒng)哲學強調分析型的抽象理性思維,英語重形式、重寫實、重理性,其句式框架嚴整,表達思維縝密、用詞強調簡潔自然、行文注重邏輯理性、描述突出直觀可感,在主觀與客觀的物象關系上更多地強調的是摹仿和再現(xiàn)。
5.語篇風格和修辭
漢英語言中謀篇布局、篇章風格、修辭方法等行文習慣的差異,就是漢英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維方式、價值觀和審美觀的真實反映。東方人擅長于整體性,富于想象依賴直覺。西方人則擅長于分析和邏輯推理,民族審美情趣看重簡潔嚴謹。在描述旅游景點的介紹中,英語旅游文體大多風格簡約,邏輯嚴謹,表達方式直觀通俗易懂,在旅游信息設置上,英語旅游文體重在明示,強調提供資訊的功能,內容準確豐富實用,通過對景點地理環(huán)境、服務設施等諸方面的信息傳遞突出客觀性與可靠性,在中文景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風光景色等描述性篇幅則用筆不多。
一般來說,漢語旅游語篇常以邏輯關系和時間的先后順序排列,先敘事描寫,后下結論,由遠及近,重心落在句尾,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大一統(tǒng)”思想和整體本位觀的影響。而英語旅游資料則是開門見山,先下結論,后記述,從近到遠,中心句和主題句常位于句首。另外,漢語旅游資料中形象生動的景點描繪語言往往與修辭緊密相連,在英譯的過程中也應注意通過使用修辭方法為游客提供更有趣、更具吸引力的旅游材料,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明喻、暗喻、擬人等。
綜上所述,旅游資源有了文化內涵才會具有靈性,才能給游客帶來特有的文化感受。旅游資料作為一種對外宣傳資料,起著傳達文化信息、促進跨文化交流的作用。在旅游英語翻譯過程中,有意識地注意到并深入了解中西思維方式及文化的差異,將旅游資料中所蘊涵的社會文化信息恰當、微妙而又辯證有效地傳遞出來,是保證旅游活動順利進行的前提。對不同文化差異內涵的理解和合理處理,有利于培養(yǎng)譯者的跨文化意識,有助于提高旅游英語翻譯的準確性,更有利于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從而樹立起良好的旅游文化形象。
〔參考文獻〕
〔1〕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陳剛.跨文化意識――導游詞譯者之必備〔J〕.中國翻譯,2002,(02).
〔3〕張寧.旅游資料翻譯中的文化思考〔J〕.中國翻譯,2000,(05).
篇10
關鍵詞:口譯文化差異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
口譯是人類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之一。它是通過口頭表達的方式.準確、得體、流利地為聽眾說明講話人的意思。但由于中西方有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歷史背景,必然帶來人們思想、行為等多方面的差異??谧g不只是把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還是把一種文化轉換成另一種文化。因此,口譯者除了要具備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及流利的語言表達外,還應該注重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提高對兩種文化差異的敏感度。這樣才能使源語與譯語在各自文化里的含義相當,促使跨文化交際順利實現(xiàn)。
一、口譯中存在的文化差異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語言和文化。英漢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哲學思想和價值觀念。他們各自所在的社會其經(jīng)濟制度、教育體制等也有差異.這些差異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的差異。下面筆者就從幾個方面分析產(chǎn)生文化差異的原因。
1.中西方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念不同。英漢民族都有各自獨特的思維方式。思維模式的差異也是構成不同文化類型的重要原因之一。英語強調個體和邏輯,習慣于抽象思維和分析思維。漢語則強調整體和直覺,常運用形象思維和綜合思維。思維模式的不同決定了語言表達式的多樣性。漢英兩種語言在句法上就存在顯著的差別。因此口譯者在做語言轉換時,必須按譯語語言的習慣進行調整、排列、組合,這樣才能使譯語自然,交際成功。
在文化個性上.中國人崇尚群體價值觀念。而西方人推崇個人價值;中國人性格內向、表達含蓄,而西方人性格直爽,表達直接。因此,在中國,個人主義是個貶義詞,而在西方人心目中卻代表個人奮斗、進取向上的精神。因為就其文化而言,個人價值至上和中國人的集體主義是相沖突的。而西方人認為自己應該盡早獨立,他們崇尚獨立性和個人價值。如果在口譯中忽略了中西方價值觀念的差異,造成文化沖突也就在所難免了。
2.歷史文化背景不同。語言中的成語、諺語、俚語、歇后語等是以本民族的歷史、經(jīng)濟、文化等為基礎形成的,它們一般都具有濃厚的民族傳統(tǒng)特色和深遠的社會歷史淵源。例如把“Talkofthedevil.a(chǎn)ndheissuretoappear.”譯成“說曹操.曹操就到”似乎過于歸化。因為“曹操”是帶有濃厚中國傳統(tǒng)文化色彩的文化意象,可能會使聽者產(chǎn)生錯誤的聯(lián)想。所以不如直譯為:“說到魔鬼,魔鬼就來?!睗h語中的“夏練三伏,冬練三九”,若譯者注意到文化背景知識,只需譯為:“Insummerkeepex.ercisesduirngthehottestdays;inwinterdothesamethingduringthecoldestweather.”
3.生活習俗的差異。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各民族逐漸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活習俗。我們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會說:“干什么去?”“到哪里去?”這些并不是實質性的問候,只是一種表示關切親昵的問候方式。然而,如果直譯,英美人就難以理解和接受了。他們會覺得你是在干涉他們的行動自由。在英美國家.向不熟悉的人或陌生人打聽年齡、收入、婚姻狀況是不得體的,但中國人卻不這樣認為,特別是年長者向年輕人問這樣的問題.是對年輕人的關愛和體貼。
二、口譯中的跨文化意識
口譯是跨語言的交流活動,同時也是跨文化的交流活動。對于口譯者而言,跨文化意識是指在跨文化交際中,譯者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的一種認知標準和調節(jié)方法,是口譯者所特有的思維方式、判斷能力以及對文化因素的敏感性。口譯者具備這種意識就可以恰當把握翻譯尺度而不受文化差異的負面影響。在交際的過程中,這種意識會對譯者的翻譯予以啟發(fā)和指導;在無具體交際事務時,它仍然能夠對譯者的學習和思考起引導作用。文化因素的考慮與否決定著翻譯的準確性及翻譯質量.而跨文化意識的有無或程度強弱也成為衡量一名優(yōu)秀的口譯者的重要準繩。
跨文化意識要求口譯人員不僅能了解雙方語言的文化內涵.更能充分考慮到交際需要,主動彌補說話人表達的失誤或對其話語進行合理的解釋,從而幫助雙方充分了解對方,建立成功的跨文化交際。譬如,在一次商務活動中,中方說了這樣一句話“建立‘一條龍’服務中心,為外國投資者提供審批業(yè)務”.議員譯為“setupthe‘one—dragon’servicecentertoprovideacoordinatedprocessserviceforforeigninvestorsinobtaining叩·proval”?!耙粭l龍”譯成“onedragon”會令外方不知所云,因為,“龍”在西方表示邪惡的東西,在中國則表示“吉祥”,如不了解這一情況極易產(chǎn)生誤解。再比如“望子成龍”絕不能翻譯成“toexpectone’Ssontobecomeadragon”,而應該意譯為“toexpectone’ssonbecomeanoutstandingperson”。
在口譯過程中.發(fā)言人有時會根據(jù)情景講一些笑話或開一些玩笑.以使氣氛更加輕松活躍,但這往往使口譯員措手不及。由于語言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點,有些笑話和玩笑,若直譯會引起誤解.若意譯則失去了可笑之處。這種情況下只能犧牲形式而存其內容了。例如,一個國際研討會在青島召開,閉幕式上一位發(fā)言人風趣地說:“別人都說青島遠看一朵花,近看豆腐渣.而在我看來……”當時在場的中國代表都忍不住笑了起來??谧g員將其譯為:“ManypeoplesaythatQingdaolooksbeautifulfromafarbutfarfrombeautifulonceyouareinit.ButIbelieve…”聽到這兒.外國代表則感到?jīng)]什么好笑的。這里.形式和內容的矛盾是無法解決的?!岸垢痹谥袊说奈幕斜硎倦y看臟亂,而在外國人的聯(lián)想中也許是有益健康、干凈和美味的代名詞。所以如果真的把豆腐渣譯出來,反而會弄巧成拙。對于笑話的翻譯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取決于譯員的理解能力。一個笑話可能會有好幾層意思,如果理解能力不強,翻譯得文不對題,不但起不到發(fā)笑的作用,反而會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三、口譯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為了更好地完成跨文化交際的橋梁作用,口譯者要認識到跨文化意識在口譯過程的重要作用,積極主動地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
1.培養(yǎng)扎實的語言基本功。語言能力是口譯能力的核心,扎實的語言基本功是口譯者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的基礎,也是克服口譯中文化障礙的前提??谧g者必須在獲得一定的翻譯理論知識基礎上,掌握一些口譯實際操作的技能與技巧。毫無疑問.培養(yǎng)口譯技能與技巧和獲得翻譯理論知識離不開對源語與目的語的習得與掌握,并對其進行比較分析,而這種對比分析離不開兩種語言所分別根植的文化土壤。
2.堅持“文化融入”的原則?!拔幕谌恕笔窃诔浞终J識異文化的基礎上,將自己置于對方的文化背景上觀察和思考問題。這是跨文化意識的最高境界,要求口譯者具備“移情”的本領,即設身處地地體會別人的苦樂和際遇,將自己帶入對方的心境,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在跨文化溝通中,如果缺乏共鳴,不能正確理解和評價他人的價值觀,缺乏共同的背景,缺乏寬容的態(tài)度。來對待與我們所擁有的特定世界觀和價值觀不同的文化背景,是導致溝通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口譯者要一直關注跨文化交際中異文化使用者及其現(xiàn)實的交際場景.注意對方的言語和非言語表達,理解對方自然的情感反應。而且,口譯者要提高對異文化價值觀和風俗習慣、思維模式等的敏感度.避免以自己的文化來解釋、評價異文化中他人的言語行為和非言語行為。另外,口譯者要了解跨文化交際雙方的交際目的和交際需求,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站在對方的角度上觀察分析問題.真正達到“移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