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本思想范文

時間:2023-12-05 17:32: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本思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文云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是現當代西方心理學界最具影響力的三種學習理論。三種學習理論基于自身的理論假設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對學習的詮釋,各有側重,相互補充,為我們揭示了人類學習活動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對我們理解和把握學習活動的內在規(guī)律性提供了多種思路和豐富的理論依據,也對當前我們的教育教學方法的變革有一定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一、三種學習理論的內涵解析

(一)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心理學自20世紀初期到20世紀50年代在心理學界一直處于主導地位,其發(fā)展有三個階段,即舊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和新的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1]。前兩個學習理論關于學習的觀點基本類似,新的新行為主義受認知心理學的影響,大膽吸收了認知心理學的某些觀點,成為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的混血兒。

行為主義的早期代表桑代克認為,學習就是神經系統中刺激和反應的聯結的形成[2]。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又增加了對刺激反應中介變量的研究。因此,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將學習定義為個體在活動中受外在因素影響或向別人模仿而使其行為改變的過程[3]。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舊行為主義者以及新行為主義者將學習者看作是受環(huán)境擺布的被動者,把人和動物看作是可以隨意驅使的機器,主體內部的心理事實在很大程度上被抹殺了。新的新行為主義者受認知心理學的影響,漸漸將人的認知因素引入學習活動及學習問題研究之中,突出人的主體地位,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逐漸向認知學習理論靠近。班杜拉更進一步指出,人、環(huán)境和行為三者相互作用,絕大多數的外部影響是通過認知媒介(內在強化、自我強化)來對行為起作用的。

(二)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20世紀60年代以后,行為主義心理學由于時代的發(fā)展和自身的缺陷日益受到嚴厲的批評,行為主義那種一統天下的局面被徹底打破。認知心理學迅速發(fā)展,基本上取代了行為主義在西方心理學界的主導地位。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的內部認知因素,認為學習是通過對情境的認知或領悟形成認知結構而實現的,因此主張研究學習的內部過程和內部條件。無論是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奧蘇伯爾的認知同化學習理論,還是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都重視學習者認知結構的形成,認為認知結構對學習新知識具有同化作用,新知識和新經驗促進認知結構的變化,因此,學習者認知結構的形成是很重要的。在形成學習者認知結構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至關重要。布?納認為,學生對學科結構的理解有助于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他要求,不論學習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因此,布魯納主張把學科的基本結構放在設計和編寫教材的中心地位。學習者認知結構的形成,還在于學習者本身。加涅提出的學習分類及學習的層次性和累積性模式,不僅強調了教師如何教,而且還研究了學生如何學,強調學生的主動性。

(三)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是在美國傳統教育受到嚴重沖擊,新的教育改革運動開始的條件下誕生的,它立足于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本思想,旨在反對行為主義的聯結說和認知心理學的“認知結構”說,強調充分發(fā)揮人的潛能和價值,使個體成為一個具有豐富的知識經驗和完滿的人格的人。它以獨具風格的姿態(tài)展現在人們面前,曾“作為一次浪潮震撼了西方教育界”[4]。

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類具有學習的自然傾向和學習的內在潛能,人類的學習是一種自發(fā)的、有目的的、有選擇的學習過程。因此,在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看來,學習者是一個有目的、能夠選擇和塑造自己行為并從中得到滿足的人。教學的任務就是創(chuàng)設一種有利于學生學習潛能發(fā)揮的情境,使學生的潛能得以充分的發(fā)揮。

基于此,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提出意義學習,認為它不僅僅是涉及事實累積的學習,而且是一種使個體行為、態(tài)度、個性以及未來選擇行動方針發(fā)生重大變化的學習。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所認為的學習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得、行為的習得,還有人格的完滿。此外,人本主義學習論特別強調學習方法的學習和掌握。羅杰斯指出:“只有學會如何學習和學會如何適應變化的人,只有意識到沒有任何可靠的知識,唯有尋求知識的過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有教養(yǎng)的人?!盵5]學習方法是在做中獲得的,學生通過實際參加學習活動,進行自我發(fā)現、自我評價和自我創(chuàng)造,才能獲得有價值的、有意義的經驗,獲得如何進行學習的方法或經驗。

這三種學習理論從不同的角度為我們探討了學習過程的不同方面,對于學習的看法各有千秋,側重點不同,對學習的理解相互補充,對現當代的教育教學方法提供了一定的范式,為教育實踐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經驗教訓。

二、三種學習理論對當今教學變革的意義和啟示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提出以后,曾在美國和其他國家實行。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其弊端和片面性日趨明顯,隨后,認知主義學習理論成為主流,引導了一場教育教學改革,但是,它仍然過于強調知識的重要性,忽視了人性、道德等問題的研究。后來,人本主義的教育主張避免了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的缺陷,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并在教育教學實施過程中取得一定的成效。針對當前我國的教育改革狀況,三種學習理論的經驗以及教訓會提供一些啟示,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教改過程中少走彎路,突破素質教育進程中的難點,更好更快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改革。

第一,切實保證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的充分發(fā)揮。認知主義學習論相對于行為主義學習論來講,很重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但人本主義學習論則將之發(fā)揮到了極致。人本主義的代表人物羅杰斯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他認為,由于學生具有學習潛能并具備“自我實現”的學習動機,因此,教師不是教學生怎樣學,而是提供學習手段,由學生自己決定怎樣學。教師不應以“指導者”而應以“方便者”自居。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消除師生間的心理緊張氣氛,有利于學生的潛能的發(fā)揮。為了保證“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原則,人本主義學習論認為應該做到:學生自己決定學習內容和發(fā)動學習的動機;學生自己掌握學習方法;學生自己評價。我們的傳統教育在這一方面做得還不夠好,教師的主導作用發(fā)揮得淋漓盡致,而學生的主體性卻難以真正展現。

第二,在關注知識教育時,應該注意學習內容的與時俱進,切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的傳授是很重要的,因為知識對于認知結構的形成至關重要,所以學習的內容是非常重要的。對于這個問題,奧蘇伯爾提出了兩條原則,即逐漸分化的原則和整體協調的原則,前者是指學生首先學習的是最一般的、包攝性最廣的觀念,然后根據具體細節(jié)對它們逐漸加以分化;后者是指如何對學生認知結構中現有要素重新加以組合。馬斯洛和羅杰斯都強調,學習的內容應該是有價值、有意義的知識或經驗,只有當學生正確了解所學內容的用處時,學習才成為最好的、最有效的學習?;诖?,在我國當前所強調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要著力改善傳統課程內容中存在的“難、繁、偏、舊”狀況和偏重書本知識的情況,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系,與現代社會和科技發(fā)展的聯系,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的聯系,與實踐動手能力的聯系,同時要精選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第三,在注重知識教育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國務院在《關于基礎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這很符合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的趨勢。認知主義和人本主義也提出一些令人稱道的看法和建議,如布魯納強調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直覺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格式塔學派重視頓悟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人本主義學習論強調意義學習是從做中學的。這些觀點對于當前我國的基礎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篇2

心理測評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是心理學應用于實踐的一個重要方面。心理咨詢起源于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社會,隨著不斷地發(fā)展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理論和方法體系。改革開放以后,西方的心理測評體系傳入中國,在我國的一些領域開始了應用,并蓬勃發(fā)展了起來。但是由于心理測評的基本理論框架、操作技術和方法是來源于西方的心理學理論,因此,并不完全適應中國的文化環(huán)境和中國人的心理特點。我國學者汪鳳炎曾指出:“中國近現代心理科學缺乏中國自有的文化根基,導致中國近現代心理科學在研究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時,存在著將中國人當美國人、英國人或德國人研究的傾向,這就給中國心理學帶來了很多弊端?!盶[1\]不光是中國學者,這一點西方的學者加德納?墨菲和約瑟夫?科瓦奇也認為:“西方心理學的大多數問題只有在西方歷史、地理、經濟、軍事和科學的背景下研究才有意義?!盶[2\]也就是說心理測評的技術手段只有和中國的社會文化背景結合起來才能真正體現出它的價值。正是基于此種理念,早在1980年,臺灣學者楊國樞先生在其撰寫的題為《心理研究的中國化: 層次與方向》一文中提出了心理學研究本土化的概念。他認為: “在進行研究工作的過程中, 中國心理學者如能鼓勵自己在研究活動中加入中國式的想法與看法,中國的社會文化因素便可不知不覺融入自己的研究,這種有意識的努力,便是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币虼?,心理測評的本土化是一個必然的發(fā)展趨勢,其必然性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一、中國社會文化特殊性的必然要求

1.尚“和”心理根深蒂固

“和為貴”的思想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人際交往最根本的原則,這種尚“和”的觀念經過幾千年的文化積淀已經深入每個中國人的內心世界,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人格心理的形成。

“和”的觀念在中國社會中有多方面的表現,從積極的影響角度講:

其一,增強中華文化的凝聚力。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化幾千年來延綿不衰,傳承至今,這在世界其他文明地區(qū)是不多見的。其中崇尚“和”的理念就是重要的原因,“眾志成城”、“眾口鑠金”、“內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濟”、“家和萬事興”,無論從國家大的方面還是從家庭小的方面,中國人都強調“和”的理念。這種思想發(fā)展到今天與“和諧社會”的精神內涵相一致。

其二,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受尚“和”觀念的影響,中國人十分重視處理好人際關系,鄰里之間、同事之間注重營造和睦的氛圍,即使發(fā)生沖突也往往在調解人的幫助下尋求各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式?!昂褪吕袚撝{節(jié)任務,必須充分考慮怎樣使爭吵雙方都能保住‘面子’的解決方式已達成維持事例均衡。因此中國的官司往往是一場不分勝負的游戲?!盶[3\]

“和”的觀念在社會中有積極地影響,也有其消極的方面,這些消極的方面體現在:

其一,“隨大流”的從眾心理突出。在生活中,如果出現個人與群體的意見或行動出現不一致,往往會出現個人屈從于群體的情況。這種心理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的老子:“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不敢為天下先”成為了很多中國人的行為準則,從眾的心理也成為在群體中最主要的心態(tài),以致于“槍打出頭鳥”、“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人怕出名豬怕壯”這樣的俗語在社會中廣為流傳。

其二,“厭訟恥爭”的求和心態(tài)明顯。在大多數情況下,中國人對“和”狀態(tài)的喪失是一種恐懼的心態(tài),這一點無論是在國家社會事務上還是個人家庭生活都有體現。如“將相不和,國有大禍”、“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兄弟不和鄰里欺”等等。這種心態(tài)在有些時候是“忍讓”的表現,在有些時候則是妥協退讓的表現。趙佳賓:論中國傳統文化視角下的心理測評本土化必然性十堰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2年第2期 第25卷第2期

2.“面子”文化博大精深

“面子”是中國文化中很獨特的一個概念,它對我們來說內涵豐富卻又模糊不清,無形無狀卻又無處不在。林語堂認為統治中國的三個女神是面子、命運和恩惠,在這三個女神中,面子比命運和恩惠還有力量,比憲法還受人尊重。\[4\]由此可見,面子在中國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如美國學者明恩溥所說“面子是理解有關中國人的一系列復雜問題的關鍵所在,如果說,中國人的特性中還有許多‘暗鎖’沒有打開,那么面子是打開這些‘暗鎖’的‘金鑰匙’?!彼?,理解了面子文化對理解中國人的心理特征具有重要的意義。

“面子”文化對中國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影響是無處不在的:為了有“面子”,人們會努力地在社會各個領域爭取更高的地位、更多的資源、更廣泛的交際面。因為愛“面子”,人們會不惜人力、物力、財力裝點門面,甚至是“打腫臉充胖子”,為的就是“不蒸饅頭爭口氣”。為了避免丟“面子”,人和人之間會相互照顧、相互妥協,彼此給對方留“面子”,而不是損別人的“面子”,因為照顧對方“面子”就是考慮自己的“面子”。

在乎“面子”一方面使得中國人注重自己的形象,形成自尊自愛的心理品質;同時注重人際交往中的禮節(jié),講究社會秩序,處理事情會估計他人的感受。另一方面,過分強調“面子”文化又會形成一些心理上的弊端,例如,虛榮心和攀比心強烈,在群體中為了照顧別人的“面子”不愿意指出別人的不足和錯誤等等。

3.“中庸”心態(tài)大行其道

被尊為儒家經典的《中庸》一書中這樣寫道:“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币簿褪且笞鋈艘黄灰小⒉患辈辉?、不左不右,既要堅持正道,又不能太偏激。這種思想被儒家所提倡,也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修身原則。其具體表現可以從《論語》中得見“惠而不費,勞而不愿,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對中庸心理的推崇使得中國人同西方人相比善于控制和調整自己而不偏激,避免過火的行為,從心理上對激進的行為產生一種否定和排斥的心態(tài)。

“中庸”心態(tài)對維持平和的心理,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以及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有積極地意義,使得中國人比西方人有更強的自我控制欲望的能力,在意志方面又有堅定性、頑強性;在為人處世上體現出重整體、顧大局、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在人格方面形成穩(wěn)重、踏實、忍耐、情緒穩(wěn)定的狀態(tài)。但同時“中庸”的心理也會導致一些人產生不思進取、固步自封的習慣,壓制了人的創(chuàng)造性。在對一些問題的價值判斷上模棱兩可,缺少西方人那種明確的立場,就像國學大師林語堂所說:“一個典型中國式論斷是:“甲是正確的,而乙呢,也不差。”既贊揚了甲,又不會得罪乙。這種“中庸”的心態(tài)和行為模式固然對個人的工作生活有利,但對整個社會來說不見得是件好事。余秋雨先生對中國人的這種心態(tài)產生的影響有過這樣的評價:“個體意義上的道德導致了(社會)整體意義上的不道德?!?/p>

綜上,中國社會千百年來形成的尚“和”的心態(tài)、講究“面子”的心理和“中庸”的處世方式只是中國獨特傳統文化中的幾個方面,在這種獨特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心理狀態(tài)、價值觀念、人格特質注定與西方人文環(huán)境下形成的個人心理素質是不相同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完全套用西方的測評模式和手段來對中國人的心理進行測評是不合適的,因此有必要實現心理測評的本土化發(fā)展。

二、繼承和吸收傳統文化中心理測評思想的必然要求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雖然沒有完整的心理測評理論系統,但是先哲很早就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心理測評思想觀念,這些理念是實現心理測評本土化的思想淵源。

在歷史上,無論是中國的統治者選拔各級官吏,還是為了做到“因材施教”,還是為了做到“謹慎交友”,都有對心理素質進行評價的內容,這一點在中國古代典籍中也有大量的文獻記載。

例如,《論語?為政》中記載了孔子對人心理評價的觀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孔子認為,對人進行評價要察言觀行,還要看他做事的心態(tài),從他的言論、行動到他的內心,全面了解觀察一個人,那這個人就沒什么好隱瞞了,就能很好地了解這個人了。

《呂氏春秋?論人》中就提出用“八觀六驗”的方法來考評人的才能與品性。不光要察言觀行還要設置情境考驗。所謂八觀是指“通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yǎng),聽則觀其所行,止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揀擇觀其所不為。”所謂“六驗”法是指“喜之以驗其守,樂之以驗其僻,怒之以驗其節(jié),懼之以驗其持,哀之以驗其人,苦之以驗其志”。

與之相類似的心理測評思想在中國的古典文學中還有很多:漢代學者劉劭在其著作《人物志?八觀》中也提出了“八觀”法來對人進行鑒定。說:“八觀者:一曰觀其奪救,以明間雜;二曰觀其感變,以審常度;三曰觀其志質,以知其名;四曰觀其所由,以辨依似;五曰觀其愛敬,以知通塞;六曰觀其情機,以辨恕惑;七曰觀其所短,以知所長;八曰觀其聰明,以知所達?!薄妒酚?魏世家》中記載了用“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的“五視”法來評價一個人的品行的方法?!洞蟠鞫Y記》的《文王官人》中記載有關察人、知人的“六征”:“一曰觀城,二曰考志,三曰視中,四曰觀色,五曰觀隱,六曰揆德”。

由此可見,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包含著大量關于心理測評的思想的,這些思想是從學者的教學活動、國家選拔人才以及管理國家事務的實踐當中總結出來的,對今天的心理測評仍然有著借鑒意義。研究中國心理測評的美國學者Lester Sdorow在他的著作中寫道:“The use of mental abilities can be traced as far as back as 2200B.C.,when the Chinese used them to identify talented individuals to serve as civil servants.”(心理測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00年的中國,因為那時的中國人已經開始使用這種方法來選拔優(yōu)秀的人才來充當“公職人員”。)所以,借鑒和吸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心理測評思想就成為實現心理測評本土化的必然要求。

三、中西方心理測評相互融合的必然要求

西方近代的心理測評是基于兩條研究線路發(fā)展起來的:一個是以達爾文、高爾頓以及卡特爾關于個體差異的測量為基礎的,另一個以德國心理學家赫爾巴特、韋伯、費西納以及馮特的實驗測評為基礎的。而后者正是西方實驗心理學產生的基礎,因此,西方的心理測驗有注重實驗研究的傳統。在心理測評的發(fā)展過程中,比奈所編制的智力測量量表是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在此基礎上,西方的心理學家編制了各種心理測評的量表,這也使得西方的測評有建立科學量表、形成標準化體系的特點。

由此可見,西方的心理測評強調精確性和定量分析而且成體系化,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在心理測評中的定性分析是相區(qū)別的。西方心理學思想有重視科學主義的傳統,再加上近現代科學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很多西方學者相信心理測評應該依靠精確觀察和測量,即便是難以量化和精確化的信仰、人際關系、情感等問題也可以通過這種方法研究過分重視對行為的量化研究和對實驗心理學的重視,使得西方學者本身也無法解釋諸如意識等因素對心理的影響,促使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興起。

在學術研究領域“東—西方心理學”正成為當代心理學的一種新發(fā)展,正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或分支。《心理學百科全書》中,有一個叫做“東—西方心理學”的詞條:它的基本思想就是把東方哲學和心理學的思想傳統與西方心理學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這些東方的思想包含有中國的儒學、道學、禪學,印度佛教和伊斯蘭的宗教哲學思想以及日本的神道與禪宗等。由此可見要促進心理測評的長遠發(fā)展不光是要中西合璧,甚至還要吸收各個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

[參考文獻]

\[1\] 汪鳳炎,鄭 紅.中國文化心理學\[M\].福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35.

\[2\] 加德納?墨菲,約瑟夫?科瓦奇.近代心理學導引\[M\].上海:商務印書館,198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