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疾病健康宣教范文
時間:2023-12-06 17:53: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兒科疾病健康宣教,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文云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現代科技手段;兒科; 健康教育
為貫徹落實衛(wèi)生部優(yōu)質護理服務工作精神,夯實基礎護理,提高護理質量,從服務到溝通,從給藥到宣教,從態(tài)度到行為,從生理到心理,涉及到患者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兒科護理人員都力爭做到安全、優(yōu)質、滿意為服務目標。兒科執(zhí)行一年以來,存在最突出難以解決的問題是健康宣教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1影響兒科健康教育的因素
1.1兒科護理工作自身存在因素的影響兒科護理工作繁雜、任務重、要求高、小兒頭皮靜脈穿刺難度大,護理人員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致使健康教育時間減少[1]。護理人員的專業(yè)素質水平存在差異,缺乏健康宣教的意識或能力不夠,只是滿足患者治療,不帶情感的機械式護理。
1.2患兒自身因素的影響小兒表達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配合護理要求;出于條件反射,患兒打針產生疼痛聯(lián)想到白大褂,見到醫(yī)務人員哭鬧,導致家長為了安撫小孩,分散注意力不能很好接受疾病相關知識宣教,甚至為了照顧小孩的情緒不愿意醫(yī)務人員過多的接近小孩,難以實行現場指導。
1.3陪護人員多,不固定,小兒自理能力差,陪護受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性影響,對患兒照顧方式存差異。文化層次高的家屬對患兒的疾病健康知識求知欲高,對患兒疾病的病因,表現,治療,護理,預防需要全面了解,對護理專業(yè)素質提出較高要求。面對留守兒童,陪護多為年老者,相對健康知識淡漠。沒有主動求知的欲望,患兒的病情及治療完全依賴醫(yī)護人員。加之方言帶來的溝通障礙和閱讀能力限制,導致健康教育難以實施。
1.4住院治療時間短,周轉快 護士在短時間內需對多個患兒進行健康教育,沒有足夠時間與家屬及患兒溝通,普及常識性知識,如小兒喂養(yǎng)及輔食添加、喂養(yǎng)方法,預防接種及新生兒撫觸等。
1.5家長溺愛患兒,對護士提出過高要求,難以建立信賴關系 如靜脈輸液時,要求護士必須每次都能一針成功。若失敗,家長會暴怒,認為護士無能,對護士的偏見和信任程度低。
因此,針對兒科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傳統(tǒng)健康教育方式難以滿足現代人對健康知識的需求,引進現代先進的科技教育手段(如:投影、幻燈、錄音、錄像、廣播、電影、電視、計算機等現代教育技術)傳遞教育信息。結合傳統(tǒng)健康教育方式(口頭語言教育,文字教育,示范性教育),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兒科健康教育勢在必行。
2現代科技技術手段的教育特點
2.1形聲化,直觀形象將圖像、文字、聲音,藝術地結合在一起,通過光、形、聲迅速及時普及知識,加之形式新穎,內容生動、豐富,感染力強等特點,樂為人接受。且容量大,直觀性強、形象的將幾百字,上千字才能弄清楚的問題(如疾病的病因、臨床表現治療、護理、預防保健等)通過圖像和聲音簡單明了清晰地呈現在患者面前,將抽象的概念,繁瑣的文字描述,有聲有色的表現出來,化無形為有形[2]。我們兒科護理面對的是特殊群體,溝通難度較大,加之大部分患兒又來自農村,更需要對農民加強衛(wèi)生科學知識的普及教育。面對傳統(tǒng)的健康教育方式(大篇文字宣傳)可能會“望而生畏”,通過采用現代科技教育手段,可以化繁為簡,將深奧難懂的疾病知識,淺顯,生動地詮釋出來。
2.2功能的多樣性,再現性和廣泛的適應性?,F代科技教育手段,都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能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化慢為快。能克服時間、空間的限制,反復播放。再現患者需要的疾病知識,加深印象?,F代科技教育具有廣泛的適應性,住院部、門診、社區(qū)可以用,家庭也能用,幼兒、兒童、青少年、成人、老年人群體能用,個人也能使用。既適合集體教育又適合個別化教育,靈活多樣,簡易方便,是最具有廣泛適應性的教育方式。
2.3教育方式,方法的先進性,引用至醫(yī)學護理領域,形成全方位、立體化的健康教育信息,具有高效率,優(yōu)質量的特點,是實現兒科健康教育的最優(yōu)化,最有利的保證,從而提高護理質量、效率和隊伍素質。
2.4經濟方便,由于現代科技的發(fā)展,共享資源,可節(jié)約人力,物力和財力。
3現代科技教育手段在兒科的應用
3.1軟件我們根據兒科常見病,多發(fā)病,季節(jié)性流行病,如:毛細支氣管炎、秋季腹瀉、手足口病、腎炎腎病、過敏性紫癜、新生兒黃疸等,制作了針對各疾病宣教視頻,內容包括疾病的概念、病因、臨床表現、治療、護理、預防、保健技能(呼吸功能的鍛煉,有效拍背的方式,皮膚護理)、以及科學育兒知識等(新生兒撫觸,小兒輔食添加原則,喂養(yǎng)方法,預防接種)。收集的視頻資料來自各大網站專家兒科疾病健康教育講座視頻和綜藝節(jié)目的健康育兒視頻(辣媽寶貝,寶貝一家親),具有科學性、實用性、教育性。運用現代計算機軟件剪裁與合并、刻錄等技術,增添兒童喜愛的卡通動畫(喜洋洋,灰太狼,奧特曼)制作健康小貼士,分別提示疾病需防范的輕、中、重內容,創(chuàng)作適合兒童群體喜愛的生動的宣教片,具有吸引力,有很強的針對性,且是可行的。
3.2硬件作為三級醫(yī)療教學單位,我們貫徹溫情式服務理念,病室有電視機,廣播,DVD機,病區(qū)有多媒體教研室。有利于開展現代科技教育模式。
3.3實施每天晨間交班結束,由主班護士根據病區(qū)病種間斷(9:30-10:00,10:30-11:00,16:00-17:00)播放各疾病的語音宣教。每天下午安排資質高的責任護士組織患者按病種10人左右到教研室觀看教育視頻,觀看的同時,進行必要的講解。觀看結束,組織家屬及患兒討論,讓患兒及家屬提出問題,護士進行現場解答與指導,產生互動效應,達到解決患者共存的護理問題,掌握正確的護理技能。強調個體化教育,我們制作的視頻,通過信息下載,可被攜帶走進家庭,社區(qū),提高家庭科學健康育兒知識。疾病流行期間,杜絕疾病的傳播。
4小結
在兒科優(yōu)質護理工作中,采用全方位、立體化現代科技教育手段進行宣教,健康教育質量明顯得到提高。其生動,直觀,形象的特點易于激發(fā)家長和患兒學習的興趣,為掌握疾病知識建立了基礎;視聽結合易于理解,便于記憶,提高學習質量與效率;動畫的立體性具有模仿性,準確掌握護理技能;廣泛的適應性避免了方言障礙、文化局限,不受時空限制,又具有再現性,擴大了教育范圍;按疾病種類宣教,按需宣教,既有適應性,又具備爭對性,提高了護理質量和效率;護理人員反復施教過程中,潛移默化提高護理專業(yè)隊伍素質。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兒科健康教育宣教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67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5411-02
1資料與方法
11調查對象選擇2012年5月――2012年8月在本科住院的780例患兒及其家屬進行問卷調查,共發(fā)放問卷780份,其中患兒為男性410例,女性370例。
12調查內容包括①患兒住院期間對所患疾病、疾病用藥、藥物副作用、各種檢查及飲食、活動的了解及掌握情況。②護士教育的內容是否是您所需要及感興趣的?③護士是否主動為您解答?④通過教育,您是否學到一些自我護理保健知識。⑤護士的講解是否通俗易懂,讓人記憶深刻?
13方法選擇不同形式、不同教育時機對患兒進行健康教育
131健康教育一日宣教內容的制定本科根據兒科疾病的護理常規(guī)、治療、檢查、預后,健康教育按標準化,預計住院天數設計為表格,見表1。即患者入院后由責任護士為患兒及家屬做宣教,健康教育要貫穿患者住院的全過程,要連續(xù)的、有目的、有針對性,直至患兒出院。
132健康教育一日宣教的實施由病房責任護士按照表格制定經行,從患者入院到出院,每日和病人經行宣教。入院時由護士為患兒做入院宣教,包括住院環(huán)境、病房設施、病友介紹、陪護制度等,住院后責任護士要對患兒及家屬經行各種特殊檢查及治療、用藥宣教。由于兒科陪護人員不固定的特點,我們做健康宣教時可以反復進行,爸爸媽媽在時講解,爺爺奶奶在時再經行宣教,保證陪護的所有人員都能掌握疾病及用藥的相關知識。選擇合適的時機,合理安排時間,如做晨護時,摸摸、抱抱或逗逗患兒,詢問患兒夜間體溫、睡眠、咳嗽、飲食情況,對家屬的詢問給予滿意的解答;靜脈輸液或換液體時,向患兒及家屬講解藥物及副作用。進行健康教育時盡量選擇患兒安靜狀態(tài)下及疾病緩解期,此時陪護心情比較平靜,適應的環(huán)境可以達到良好的宣教效果。責任護士要及時了解健康教育的效果,評價要貫穿整個住院期間。責任護士輪休期間,由責任組長負責,護士長不定期做檢查。每次進行健康教育前,評估患者的病情及對上一次健康教育知識的掌握情況。
2結果
實施健康教育一日宣教單后,病人滿意度由90提高到100,健康教育覆蓋率由93提高到100,基礎護理合格率由90提高到100,見表2。
3討論
31減少了護患糾紛的發(fā)生,提高了病人家屬的滿意度責任護士對所管病人實行入院到出院的全程護理,融洽了護患關系。病人滿意度明顯提高,落實了“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
32強化了護士的主動服務意識,護理人員要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有計劃、有系統(tǒng)、分層次地進行健康教育,保證了健康教育的連續(xù)性、完整性,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
33提高了自身素質為了達到預期目標,護士必須不斷充電,促使自己不斷學習,以滿足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年齡、不同病情患者的需要,護士的工作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主動服務患者,視患兒為親人,打消了家長的焦慮,得到信任,深受患者及家屬好評。護士自身價值得到了體現,自身素質也得到提高,于是對護理工作投入更多的熱情,形成良性循環(huán)。
4小結
健康教育主要是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來傳授健康知識,住院病人健康教育一日宣教的實行,即提高了護士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也使患者減輕了恐懼與不安、焦慮,得到了患者的好評,達到了高質量、高標準的護理要求,可增加患者對醫(yī)院的信任度,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
參考文獻
篇3
進入兒科科室,我從帶教老師那兒了解到,兒科是個綜合性很強的科室,涵蓋了內科、外科的各種疾病情況。但兒童疾病的種類與成人大不同:起病急,來勢兇,變化快。因此,我們護理人員要根據其疾病特點制定一系列相應的護理措施。由于兒童自身的特點以及年齡小不會或不能準確描述病情,不懂得與醫(yī)護人員配合,所以兒科護理工作內容多,難度大,要求高。除基礎護理,疾病護理外,還有大量的生活護理和健康教育,病情觀察應細微敏銳,發(fā)現變化及時通知醫(yī)生,進行救治。
了解了兒科護理工作的基本情況后,我開始投身實習工作中。在臨床老師孜孜不倦的教導下,我不斷汲取和探索專業(yè)知識,也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也許這些心得體會只是浩瀚大海中的水珠一滴;無垠沙漠中的沙礫一顆,但對我來說卻是難能可貴的財富,就好像在廣闊的沙灘上,一陣浪打來,留下無數閃閃發(fā)光的貝殼,點點滴滴都值得我去珍藏和回憶。也許這些收獲相對而言是微小的,但我相信,成功是積累在每一個小小的進步之上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經過一個月的兒科實習,我又成長了許多,漸漸擺脫了學校的那份稚氣,走向成熟。在陣地上,我學會的不止是一個護士最基本的技術,疾病的護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如何與病人家屬溝通。兒科的護理對象是小孩,對于每個父母來說,最珍貴的莫過于子女了,家屬以及醫(yī)護人員都是本著為小孩著想的理念。除了要有精湛的輸液技術,將病人的痛苦減至最輕之外,還要向病人家屬做宣教,方面涉及很廣,比如:飲食教育,環(huán)境,衣著,心理護理等。向家屬宣教完之后,他們對我表示非常感謝,我自己心里也覺得特別欣慰,勞動成果得到賞識。
要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兒科護士,光有技術是不夠的,我們應該充分體現出護士這一角色的價值,而不是像機器一樣工作,更多的是要充當健康教育者和病兒知心者。我在兒科就深有體會,比如科室里比較多的血液系統(tǒng)疾病和腫瘤,首選化療治療。除了一些常規(guī)的操作外,我們還應該做好對癥護理。感冒的癥狀是發(fā)熱、咳嗽、甚至全身癥狀,那么我們應該做到對癥護理,注意室內環(huán)境,飲食清淡,休息等一系列的宣教。如痰液較多,還應保持患兒呼吸道通暢,給于吸痰和拍背,霧化吸入等。同時要多與家屬溝通,向其介紹有關知識,如病因,主要表現等。教會家長正確拍背協(xié)助排痰的方法,指導家長正確用藥,出院時做好健康指導,如合理喂養(yǎng),加強體格鍛煉等。在平時的實習工作中,我也經??吹綆Ы汤蠋熛蚣议L做宣教,這就需要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中去,這是護理工作比較高的境界,只有轉述給病人家屬,才說明自己真正了解書本知識,并能融會貫通,對醫(yī)患雙方都是有利的。兩周的歷練讓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對護士這一角色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護士不光是護理活動的執(zhí)行者, 還是健康捍衛(wèi)者和宣教者。我們應該具備良好的專業(yè)素質,身體素質和交際能力,將自身所學靈活應用到工作中去,同時要有敏銳的觀察力。我們用雙手給病人送去溫暖,每一個操作都賦予病人康復的希望,讓他們看到黎明的曙光。也許我們只是送去了微不足道的關懷,但這些積累起來,就是幫助病人度過難關的諾亞方舟。
作為一名實習護士,我所能做到的也許是微不足道,但我正確認識了護士這一角色,充分發(fā)揮自身潛力,在往后的工作中將能力發(fā)揮到淋漓盡致,力求更好。
實習是我踏出臨床工作的第一步,等待著我的是重重坎坷和艱辛,我不會退縮,而是勇敢地面對挑戰(zhàn)!工作這座大山等待我無畏地攀爬!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篇4
目的探討兒科護理安全影響因素及相應的對策。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兒科2015年1月—2016年1月100例發(fā)生護理安全隱患的患兒臨床資料,總結兒科護理安全影響因素及相應對策。結果兒科護理安全影響因素以護理人員因素為主(80%),其次為患兒及家屬因素(15%)、環(huán)境因素(5%)。結論強化護理人員管理、開展良好的健康宣教工作、營造放心舒適的就醫(yī)環(huán)境是降低兒科護理安全隱患發(fā)生的有效措施,應引起高度關注與重視。
關鍵詞:
兒科護理安全影響因素對策兒科是一個以小兒身心發(fā)育、保健、疾病防治為主要研究內容的綜合性醫(yī)學科室,凡是涉及到兒童健康與衛(wèi)生的問題均屬于兒科范疇[1]。鑒于兒科患者年齡普遍較小,缺乏良好的認知及自控能力,日常護理工作開展過程中面對的風險系數相較于其他科室而言更高,引發(fā)醫(yī)患糾紛屢見不鮮,給患者及醫(yī)院均帶來嚴重不良影響。如何降低兒科護理安全隱患發(fā)生概率成為兒科臨床關注的重要內容。本次研究圍繞兒科護理安全影響因素及對策展開深入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兒科2015年1月—2016年1月100例發(fā)生護理安全隱患的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齡1.5歲~10歲,平均年齡(5.5±1.5)歲;疾病類型:呼吸系統(tǒng)疾病35例、消化系統(tǒng)疾病28例、神經系統(tǒng)疾病25例、內分泌疾病12例;病程3d~1.5個月,平均(25.5±1.5)d。納入標準:①經臨床診斷確診為兒科疾病者。②無肝腎功能衰竭、心腦血管嚴重病變者。③臨床依從性好者。排除標準:①特異性疾病者。②年齡>14周歲者。
1.2方法
采取回顧性分析法針對患兒臨床資料展開深入分析,著重總結誘發(fā)護理安全隱患的風險因素,繼而以此為依據提出對策。
2結果
兒科患兒護理安全影響因素以護理人員因素為主(80%),其次為患兒及家屬因素(15%)、環(huán)境因素(5%)。見表1。
3討論
3.1兒科護理安全影響因素
相較于其他科室,兒科無論患者還是疾病類型均存在著較為顯著的特殊性,使得兒科護理工作面臨著較高的風險系數;特別是近些年來家長對于兒童的溺愛程度不斷提高,導致兒科臨床護理糾紛屢屢發(fā)生,進一步加劇了當前本就緊張的醫(yī)患對立形勢。因此,針對兒科護理安全影響因素展開深入研究與分析,提高臨床服務質量尤為重要。本次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100例發(fā)生護理安全隱患患兒的臨床資料,發(fā)現兒科護理安全影響因素以護理人員因素為主(80%),其次為患兒及家屬因素(15%)、環(huán)境因素(5%)。其具體內容如下:①護理人員因素。兒科護理人員作為與患兒直接接觸的群體,其護理行為中的一舉一動均會對臨床服務質量帶來直接影響。擺在兒科護理工作面前比較突出的問題主要包括護理人員責任意識不足(35%)、服務態(tài)度差(25%)、業(yè)務水平低(20%)三方面,護理人員責任意識不足將會導致其日常護理工作中缺乏足夠的職業(yè)素質,各項細節(jié)護理不到位,使患兒出現滑倒、墜床、燙傷、窒息等安全隱患的概率大幅提高[2];服務態(tài)度差則將會造成護理人員在面對患兒哭鬧時缺乏足夠的耐心,往往以粗暴行為對待,使得患者對護理人員充滿了恐懼心理,影響其今后身心發(fā)展;業(yè)務水平低則表現為面對日常護理工作中突發(fā)意外情況,如:患兒窒息、食物中毒等的處理上手足無措,導致患兒錯過最佳搶救時機,甚者出現死亡情形。因此,護理人員因素已經成為兒科護理安全隱患發(fā)生的主要誘發(fā)因素。②患兒及家屬因素。由于患兒年齡普遍偏小,對于病情缺乏足夠的認知,此時家長肩負起了護理人員與患兒之間溝通橋梁的重任。但是,由于兒科疾病類型多樣、病情復雜,患兒家長對此往往缺乏足夠的認知,不知道如何與護理人員展開溝通,致使護理人員在護理工作中所存在的誤會被進一步放大,最終引發(fā)醫(yī)患糾紛或者是醫(yī)療事故。特別是基層衛(wèi)生醫(yī)療機構兒科護理工作面臨的患兒及家屬因素影響更為嚴重。③環(huán)境因素。受制于醫(yī)療機構規(guī)模的限制,兒科病房數量及病床無法滿足日益高漲的患兒就診需求,不同疾病類型的患兒被安排在一個病房內,在空氣流動的傳播下,多種致病菌以此為遞質大面積擴散開來,使得醫(yī)院感染發(fā)生概率大幅提升,對患兒治療及護理工作開展帶來不良影響。
3.2兒科護理安全影響因素的應對策略
針對上述影響因素,本次研究提出了以下幾點對策,以供兒科管理工作的改進借鑒參考。首先,強化護理人員管理。兒科管理者應堅決貫徹落實以患者為服務中心的工作理念,將兒科各項管理制度,如:醫(yī)療服務質量管理制度、醫(yī)療質量評價制度、醫(yī)療質量控制制度等嚴格落實到各項臨床護理工作中;并定期開展職業(yè)技能再教育培訓工作,將最新護理知識及技能傳授給護理人員,在約束規(guī)范護理人員日常護理行為的同時確保患兒能夠享受到優(yōu)質臨床醫(yī)療服務[3]。此外,還應加強日常監(jiān)督巡視工作,定期或不定期隨機抽查兒科護理工作成果,對護理人員護理態(tài)度、行為做出科學評價,及時糾正其錯誤行為,以為改進護理工作提供幫助。針對屢屢違反規(guī)章制度規(guī)范要求的護理人員,應給予通報批評、待崗、留職等處理,以從主觀上起到震懾作用[4]。其次,開展良好的健康宣教工作。護理人員應定期開展健康宣教工作,將兒科疾病類型、特點、危害性、具體的處理措施等內容傳授給患兒家長,以促使其能夠對兒科護理工作形成一個全面的認知,轉變患兒家長存在的錯誤認知,繼而積極配合各項護理工作開展;同時還需要患兒家長以更加主動的態(tài)度去學習、了解兒科工作的復雜性及艱巨性,換位思考,以給予兒科護理人員足夠的尊重,使得二者之間溝通渠道更為暢通,共同為患兒疾病的治療與護理做出努力。第三,營造放心舒適的就醫(yī)環(huán)境。有條件的醫(yī)院應開辟更多的就醫(yī)通道、提供更多醫(yī)療資源給兒科,促使患兒能夠隨治隨走,提高病房、病床的周轉效率。如果不具備上述條件可在現有條件基礎上強化消毒措施,每日定時對兒科病房空氣進行消毒,以最大程度降低致病菌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同時,在兒科病床與病床之間應采用病床隔簾將其隔離,一方面能夠降低不同疾病類型的患兒交叉感染的概率,另一方面相對封閉的空間能夠給患兒從心理上帶來安全感,積極配合護理工作開展。
4結語
綜上所述,強化護理人員管理、開展良好的健康宣教工作、營造放心舒適的就醫(yī)環(huán)境是降低兒科護理安全隱患發(fā)生的有效措施,應引起高度關注與重視。
參考文獻:
[1]王梅.兒科病區(qū)護理安全的影響因素及對策探討[J].中外醫(yī)療,2013,32(2):151-153.
[2]譚秀梅.淺談護理安全管理在防范兒科護理糾紛中的作用[J].中外醫(yī)療,2008,27(36):113.
[3]劉海燕,于艷.兒科護理安全的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15(14):282-283.
篇5
健康教育是整體護理中的重要內容,兒科病房的護理工作具有繁雜、業(yè)務技術難度大、知識面廣、家長要求高、小兒處理能力差、需成人監(jiān)護等特點⑴。因此,護理人員應不斷的探求,以便得到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而兒科健康教育是以病房為教育基地,以住院患兒及家長為教育對象,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tǒng)、有目的的教育過程,把科學的育兒知識及健康知識普及到每位患兒的家長。使患兒及其家長掌握增進健康的知識。下面以我院病房為例,談談提高健康教育水平的體會。
1 加強新知識的學習
在科內,經常組織一些專題講座,并安排主任、護士長以及責任制護士輪流講課。內容主要為兒科疾病知識,健康教育知識,兒科心理學知識,預防保健知識以及與患兒家長溝通的技術與方法,這樣不僅促進護士的學習熱情,同時也提高了理論水平。并且在工作中為了激勵能勤奮學習,工作兢兢業(yè)業(yè),并在健康教育工作中有不斷創(chuàng)新建議的護士,要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及精神激勵,以此促進全體護理人員整體素質的不斷提高。
2 縮短護患之間距離
患兒入院時往往發(fā)病急,病情重,患兒和家長心神不定,顧慮重重,在這種情況下是較難接受健康教育的,如果在這種時候進行,健康教育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而在患兒剛入院時只需簡要介紹病房環(huán)境和醫(yī)護人員,同時在短時間內讓家長對患兒的疾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而在病情稍穩(wěn)定的情況下,再實施較詳細的入院宣教,如有關疾病知識,癥狀體征,病程,用藥原則,療效,藥物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并發(fā)癥等,讓患兒安心住院,積極配合治療。而護士在護理操作時,要向家屬講解基本護理知識,如小兒發(fā)熱時,怎么樣給患兒做溫水擦浴,講解患兒發(fā)熱的定義,病因,發(fā)熱對機體產生的不良影響,各種降溫措施等,這樣可使家長心情趨于平靜,而且可使家長對醫(yī)護人員產生信任感,有助于縮短護患之間的距離。
3 良好的護患關系是促進健康教育成功的關鍵
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的健康教育,改變病人的健康行為,使病人的行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發(fā)展。通過健康教育患兒及家長掌握疾病相關知識和護理知識的水平有很大提高,由被動接受治療變?yōu)橹鲃优浜?就醫(yī)心理得到了充分的調整。同時也拓寬了護士??评碚摰闹R面,使護士自身價值得以體現。而且也加強了護患溝通,了解了患者的思想和心理狀態(tài),及時發(fā)現患者的護理問題,及時采取有效地護理措施,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取得了患者的信賴。由于護士與病人接觸最多,因而護士在健康教育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而護士與病人之間的關系又對病人教育的效果有很大的影響。只有當護士與病人關系融洽了,護士有針對性地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時,才可能給病人一個溫暖、舒適、安全和信任的氣氛,健康教育才可能成功。同時,成功的健康教育可以提升護理人員在病人心目中的地位,增強信任感,從而使護患關系更加融洽。
4 靈活掌握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形式
患兒入院后,根據不同的情形選擇不同的宣教方法,如適時宣教,按需宣教及反復宣教;形成一個完整的健康教育體系。責任制護士可以根據不同對象,不同場合,不同內容,不同病種選擇不同的方式。對嬰兒用聲光、色來分散他們的注意力,減輕其恐懼感。對幼兒可以用講故事來滿足其好奇心,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正面鼓勵和講道理來幫助他們認識疾病。對家長可根據其文化程度、年齡、性別、個性采取不同的方法。對文化層次低或不識字的患兒家長以聊天、談話等形式逐字逐句讀給患兒家長聽。對文化層次高的家長可推薦一些有關的醫(yī)學書籍及資料。對一些老年陪護者,護士要反復多次的講解、示范。
5 靈活應用語言技巧⑵
護士與病人談話,不僅要重視內容,還要講究技巧。任何時候都要避免“審訊式”的提問,否則會阻斷信息的溝通;應在談話時注意傾聽,經常用眼神或語氣鼓勵病人把話講完,講清楚。不可輕易打斷病人的談話,也不易過早的下結論。談話應在語言、語調上多下功夫,力爭創(chuàng)造和諧融洽的氛圍,在相互信任的氣氛中激發(fā)病人的交談欲望,讓病人感受到護士的真情,愿意對護士傾訴。這樣護士與病人在交談之中還可以掌握一些不易發(fā)現的病情變化。護士可以及時通知醫(yī)生調整治療方案,使病人早日康復。
6 入院后各階段的健康教育
6.1 急性期的健康教育
急性期是病人入院初期,是護患關系開始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健康教育應以環(huán)境、飲食、探視、物品使用方法及需要幫助時可以找誰為主要內容。幫助家長盡快熟悉就醫(yī)環(huán)境,告知家長患兒疾病發(fā)生的原因,發(fā)展及預后情況。解除家長的焦慮心情。對預后良好的疾病,在對家長說明時,多用鼓勵的語言,使家長對自己為孩子所做的事情有信心;對預后差的,應用婉轉的語言安慰家長,使其正確面對疾病。
6.2 恢復期的健康教育
在此期護理人員可向家長簡單的介紹一些用藥知識及護理知識,使家長能更好的配合治療和護理。如腹瀉患兒應告知家長患兒每次便后注意清洗臀部,飲食要少食多餐,多飲水等。對于個別家長對患兒護理過分依賴護理人員的做法(如喂藥、栓劑塞肛等)、要正確指導。當家長提出要求時,要熱情地為其提供幫助,耐心地教會正確的方法,鼓勵其自行操作。
6.3 出院時的健康教育
出院時應根據患兒的病情及不同的發(fā)展階段,指導家長進行合理喂養(yǎng)、補鈣、添加輔食等。并在出院前告知家屬出院后疾病的預防措施,藥物的應用和注意事項以及復診時間。
7 采取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
7.1 采取口頭講解方式
護士無論在發(fā)藥或做治療時,隨時可以向家長做健康教育并觀察家長在對患兒的護理中有不當之處時,可隨時制定下一步的健康教育,使家長感受到醫(yī)護人員的關心,對醫(yī)護人員產生信任感,減輕了焦慮心理,增加了治療疾病的信心。
7.2 召開家長座談會等
科內可以每月一次或兩次組織家長參加健康教育座談會。由科主任和護士長及全體醫(yī)護人員參加,可發(fā)放一些教育材料,內容包括兒科常見疾病的臨床表現,治療方法,護理措施,嬰幼兒的喂養(yǎng)方式、兒童生長發(fā)育過程等,并根據近期多發(fā)病及流行病,向家長介紹其病因及預防措施,并現場解答病人的提問及質疑,受到家長的普遍歡迎。
參考文獻
篇6
2008年我院兒科將BPR理念運用于住院患兒,現將流程再造指導思想和原則、實施步驟及產生的效率進行分析總結。
1方案創(chuàng)新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從患者意愿和需求出發(fā),通過對流程中的人、設備、工作程序等因素的重新組合,力爭讓護理產生出更大價值或讓患者節(jié)省更多成本費用,通過流程改造,獲得醫(yī)患雙方績效和滿意度的最大化,力爭達到四大目標:一是簡化工作過程,提高運作效率;二是挖掘人的潛能,降低服務成本;三是滿足病人需要,提高滿意度;四是保持競爭優(yōu)勢,取得最大效益。
2工作步驟
2.1成立流程再造管理小組在科主任指導下,由護士長、責任護士、護理骨干組成流程管理小組。主任負責指導培訓,護士長直接負責流程再造具體工作,護理骨干負責現場調查,收集資料,綜合分析,做好流程評估。主要任務和工作內容有:評估原有護理流程利弊;分析病人需求,建立質量目標;進行流程研究,分析問題關鍵點和突破口;重新設計和實施作業(yè)流程;反饋和改進新流程。
2.2評估原有流程、建立再造流程本階段分為二個過程:前期需要對原有的護理服務流程進行全面評估,后期對評估結果進行總結和梳理,研究分析后進行流程再造。主要工作內容有:保留或規(guī)范優(yōu)秀和傳統(tǒng)的流程,改進廢棄或落后的流程或方式,并對存在問題進行綜合分析,找出現狀與理想之間的差距,并設計出新的流程及各個步驟之間的衡量標準。再造前,治療組和護理組共同管理一組患者。再造后,兩個責任班為一互助組,分別管理一組患者,其流程為:接到患者入院通知—準備病床單元一做簡單的入院介紹和評估一通知醫(yī)生接診一準備物品,采集標本一由互助組的護士協(xié)助做靜脈穿刺一巡視病房,更換液體一輸液畢,做各項護理工作一與患者家長交流,進行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一書寫護理文書一康復指導一出院指導。
2.3再造流程的實施(1)流程再造前,護士忽略了對患者家長的心理疏導和育兒知識教育,入院宣教過于簡單,操作與宣教由不同護士進行造成不同步,病兒家長對宣教內容不理解,責任護士不能及時評估每一名患兒的整體情況,導致家長緊張、焦慮,對服務不滿意;(2)流程再造后,固定護士管理患者,責任護士對病兒的診斷治療、護理措施和健康宣教內容了如指掌,使護士能夠重視病兒的病情變化和家長的心理反應,從而針對性地對患兒進行心理疏導、健康宣教和育兒指導,使其順利地配合醫(yī)生進行治療;(3)流程再造后將責任護士的工作流程及職責,各種疾病健康宣教的內容打印成冊,人手一份,并組織全科護理人員進行學習,并請醫(yī)生將各個疾病的特點及要求等進行授課,以便更好地配合醫(yī)生進行工作。
2.4考核評估再造流程及信息反饋流程管理提倡以人為本的團隊管理。每一個護理團隊分成幾個護理小組。晨會每次要考核一個護理流程,月護理質量分析會上要對護理流程的實施進行評估,為患者發(fā)放滿意度調查表。優(yōu)秀的責任護士每月在科室進行授課,并運用激勵的機制進行正面強化。對出現問題和錯誤的護士,通過系統(tǒng)分析,發(fā)現“共同原因”并反饋給流程改造方案。
2.5流程再造后的護理效果反饋2008年以來,我院兒科將BPR觀念和業(yè)務管理有機結合,對現有的流程進行再造,通過“流程再造方案創(chuàng)新”的實施,保證了與病人溝通交流,能進行心理護理、健康教育和病情觀察,使整體護理落實在實處,病人真正得到實惠。2008年~2012年,通過對病人在護理流程重建前后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病人對疾病知情率由原來的57%上升到99%;病人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由原來的56%上升到91%,病人對護士的投訴率降低了30%,2008年~2012年患兒再入院率下降了9.8%。
結論
篇7
關鍵詞:計劃免疫;兒童家長;社區(qū)宣教
【中圖分類號】R1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6-0064-01
兒童是家庭的中心,減少兒童的患病率是每位兒童家長最為迫切的愿望。計劃免疫是針對某些傳染性疾病采取有計劃地預防接種的措施,能夠預防常見傳染性疾病的發(fā)生,是提高我國人口綜合素質的主要舉措[1]。為了提高兒童預防接種率,筆者對社區(qū)兒童家長計劃免疫知識認知與需求情況進行調查,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1年1月~2012年6月,在我社區(qū)計劃免疫門診接種的420位兒童(1周歲以內)家長,對其發(fā)放問卷進行調查,問卷回收率為100%。
1.2 調查問卷設計:調查問卷根據教科書和有關資料自行設計,共包括兒童及家長的一般情況,家長對計劃免疫知識的認知情況和需求情況三個部分組成。
計劃免疫知識認知情況包括免疫計劃程序、疫苗預防疾病、接種前后注意事項3項內容。①免疫計劃程序:包括剛出生時、出生后1月、2月、3月、4月、5月、6月、8月、9月各應該接種何種疫苗,共9分。②疫苗預防疾?。喊?種常見疫苗(英文縮寫)分別預防何種疾病,共7分。③接種前后的注意事項:包括常見注意事項11種,若知道即在題后用對號表示,共11分。
計劃免疫知識需要情況包括是否需要具體的兒童免疫程序、定期給兒童保健查體、接種門診有兒科醫(yī)生、兒童免疫書面知識、現場講解免疫知識。在需求知識后用對號表示。統(tǒng)計每項需要的人數和百分比。
1.3 統(tǒng)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包和Excel進行分析處理,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計量資料,采用卡方分析比較計性資料。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本次調查共有兒童家長420名,其中父親150名,母親270名。根據家長的學歷情況,將所有家長分為5組:研究生(包括碩士和博士)11名,占3%;本科(包括大專)149名,占35%;高中(包括中專)210名,占50%;初中及以下45名,占11%。
2.2 家長對于計劃免疫知識的認知情況:在420名兒童家長中,文化程度為研究生的家長對與免疫計劃程序、疫苗預防疾病和接種前后注意事項的得分最高,平均得分分別為8.2分、6.1分和9.6分,文化程度為初中及以下的家長得分最低,平均得分為4.2分、2.5分和6.2分。祥見表1。
2.3 家長對于計劃免疫知識的需要情況:兒童家長對計劃免疫接種知識的需求情況詳見表1。不同學歷組家長對于定期給兒童保健查體和接種門診有兒科醫(yī)生的需求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于具體兒童免疫程序和現場講解知識的需求,研究生學歷組僅為27%和36%,顯著少于其它組(P
3 討論
嬰幼兒是兒童生長發(fā)育最快的時期,對其進行有計劃的預防接種,是減少傳染病的發(fā)生、促進其健康成長的基礎[2]。本研究結果顯示,除學歷研究生的家長外,其它學歷的家長對于兒童計劃免疫知識認知情況得分普遍較低。缺乏對于免疫計劃程序和疫苗預防疾病的了解是導致兒童漏種、遲種的主要原因;缺乏對接種前后注意事項的了解時,一旦出現接種副反應,容易引起家長的恐慌,進而發(fā)生護理糾紛。本研究提示,在本社區(qū)的計劃免疫工作中存在不少薄弱環(huán)節(jié),應加強計劃免疫健康教育。
由于政府與衛(wèi)生部門對于計劃免疫的重視、宣傳和推廣,家長對于各種計劃免疫知識的需求量均較大。研究生學歷的家長由于其知識面大,獲取計劃免疫知識的來源多,導致其對計劃免疫知識的認知情況好,因此對于具體兒童免疫程序、兒童免疫書面知識和現場講解免疫知識的興趣均不大。初中及以下學歷家長由于文化程度低,其對于兒童免疫書面知識的需要不大,更愿意接受現場講解免疫知識的講解。所有家長均關心能否定期給兒童保健查體、接種門診是否有兒科醫(yī)生。為此,一方面還需要繼續(xù)加強社區(qū)計劃免疫知識的宣教工作,同時在宣教工作一定要根據宣教對象學歷的差異調整工作方法,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篇8
摘要:目的:探討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干預對提高癲癇患兒治療依從性的影響。方法:將80例癲癇患兒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兩組患兒住院期間均采取常規(guī)的癲癇健康宣教,出院時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的門診宣教,干預組即開始給予持續(xù)1年的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干預,1年后比較兩組患兒治療依從性。結果:出院1年后干預組患兒治療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患兒出院后采取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干預能夠有效地提高癲癇患兒的治療依從性,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以家庭為中心;癲癇;護理;治療依從性;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6.041
The effect of family-centered care intervention on improvement the treatment compliance of the children with epilepsy
LI Shuang-zi,YANG Zu-qun,CHEN Wen-jin,et al
(The Children′s Hospital Affiliated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400014)
AbstractObjective: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family-centered care intervention on improving the treatment compliance of children with epilepsy.
Methods:Total 80 children with epilepsy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intervention group.We provided routine health education for epilepsy children during their hospitalization.After discharged,only routine outpatient nursing interventions were provided for control group,whereas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family-centered care intervention lasting for one year.
Results:The treatment compliance of interven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for one year later from discharged (P<0.05).
Conclusion:Family-centered care intervention is able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reatment compliance of children with epilepsy.
Key wordsFamily-centered care;Epilepsy;Nursing;Treatment compliance;Health education
癲癇是一種由于大腦神經元過度放電所致的短暫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失常的慢性疾病,其發(fā)作具有突然性、短暫性、反復性,可導致嚴重后果。我國癲癇患病率為2‰~6‰[1],目前該病的治療主要依賴于抗癲癇藥物,在治療得當與依從性好的情況下,70%~80%的患兒可以得到滿意控制[2]。但有研究認為[3],有3/4的癲癇患者沒有得到滿意治療,其主要原因是不按醫(yī)囑服藥。為了提高患兒家長對治療的依從性,有效地預防和控制病情的發(fā)展,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本研究針對該院2012年1~3月出院后的癲癇患兒采取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干預措施,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本組為神經內科病房住院初次確診為癲癇患兒80例,均符合1989年國際抗癲癇聯(lián)盟會議分類診斷標準[4]。男46例,女34例。年齡35 d~12歲,平均4.9歲。將患兒隨機等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病情、癲癇類型、抗癲癇藥物治療方案、家庭月收入、父母學歷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兩組患兒在治療原發(fā)疾病的基礎上均給予抗癲癇藥物治療,在住院期間均采取常規(guī)的癲癇健康宣教,包括發(fā)放癲癇宣傳小冊子、講解癲癇用藥的必要性、遵醫(yī)囑用藥的意義及擅自改變用藥的危害、定期復診及檢查的意義等。在此基礎上從出院時即開始給予對照組門診復診時常規(guī)的宣教,干預組采取持續(xù)1年的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干預,具體干預措施如下:
1.2.1出院前即建立癲癇患兒的個人健康信息系統(tǒng)科室與本院信息中心協(xié)作開發(fā)了一套癲癇患兒信息登記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用于登記癲癇患兒的個人信息資料,如患兒的姓名、性別、年齡、住址、父母姓名、父母聯(lián)系方式、父母學歷、家庭狀況、癲癇的診斷情況、起病時間、類型、發(fā)作狀況、用藥、腦電圖、血藥濃度及各種檢查情況、藥物的副反應、每次復診的情況等。一旦患兒明確診斷為癲癇,就將患兒的所有治療信息記錄轉錄到該系統(tǒng)中,從此開始利用該系統(tǒng)記錄患兒整個癲癇治療過程中的情況。
1.2.2做好出院后采取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干預準備(1)遴選5名癲癇健康管理員。其均在神經內科病房工作8年以上,具有豐富的臨床護理經驗和課堂教學經驗、護師以上職稱,由本院2名資深的神經內科專家對她們進行資格考評,考評合格后方可參與到本研究中來。出院前干預組每名患兒即確定有1名自己的癲癇健康管理員,該管理員對患兒實行全程負責制。(2)讓家屬參與隨訪方案的制定。積極要求家長及年長患兒參與到出院前醫(yī)師及護士的查房中來,要求家屬和醫(yī)師以及自己的癲癇健康管理員一起共同制訂患兒出院后的隨訪方案,方案切合患兒家庭實際,利于操作。要求患兒家屬和健康管理員一起共同根據情況安排好患兒回家后的服藥時間。(3)建立家屬和患兒獲取信息的便捷渠道。科室設立網上癲癇QQ咨詢平臺,出院前向患兒及家屬發(fā)放科室癲癇QQ群號碼、癲癇咨詢電話、科內全年“癲癇長程管理”召開家庭講座的時間表。(4)豐富健康宣教資料。將驚厥的急救、癲癇藥服用注意事項、藥物的分零、癲癇日常護理等內容制作成宣傳小冊子或視頻錄像,發(fā)放給家屬。
1.2.3持續(xù)1年“以家庭為中心”護理干預的實施
1.2.3.1認知干預(1)相關知識。出院時由癲癇健康宣教員專門對干預組患兒及家屬進行相關出院前宣教,重點強調藥物治療的作用及可能出現的副作用、擅自停藥的危害、堅持定期復診的意義。(2)舉辦“癲癇長程管理”培訓學習班??剖覐?012年即開始每年創(chuàng)辦1次“癲癇長程管理”培訓學習班,主要針對癲癇患兒及家庭在治療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進行講座,全年共進行6~7次,免費向癲癇患兒及家屬開放。每次講座結束后科室的癲癇健康管理員會對自己所管的癲癇知識掌握較差或依從性較差的患兒及家屬進行單獨輔導和談話。(3)健康答疑。科室癲癇健康管理員輪流上網進行癲癇患兒QQ群網上答疑,解決癲癇患兒家屬的困惑和疑慮。同時,在該QQ群上懸掛科室制作的各種癲癇的視頻宣教錄像、PPT等。
1.2.3.2幫助患兒家庭建立以家庭為中心的有力社會支持系統(tǒng)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family-centered care)概念最早于1972年由Fond及Luciano提出,美國Beverley介紹了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核心概念是:尊重患兒及家庭,傳送健康信息,尊重患兒選擇權,強調患兒、家庭及照顧者間的協(xié)作,給予力量及支持,有彈性,授權[5]。(1)幫助患兒家庭樹立健康心態(tài)。本組患兒的平均年齡為4.9歲,所以護理教育的重點是家長,而癲癇的治療又是一個長期而漫長、艱巨而復雜的過程,家長在此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消極情緒,所以需要癲癇健康管理員在隨訪中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幫助患兒家屬樹立正確面對癲癇的心態(tài),不自卑、不否認、不消極,以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應對疾病。(2)建立社會支持系統(tǒng)。癲癇健康管理員會協(xié)助患兒及家屬讓與患兒有密切關系的人(如老師、校醫(yī)和親戚等)參與到患兒疾病的管理中,讓他們了解癲癇、不歧視患兒、尊重患兒、支持患兒癲癇的治療。(3)明確患兒家庭成員職責。癲癇健康管理員會幫助患兒家屬明確其在患兒照顧過程中的職責和任務,對于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老年人撫養(yǎng)的患兒,癲癇健康管理員在隨訪中要不厭其煩地采取靈活的教育方式對其進行健康宣教。(4)協(xié)助其減輕醫(yī)療費用、獲得社會資助。癲癇患兒由于長期的治療,很多家庭都面臨經濟困難的問題,而經濟困難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治療的依從性,癲癇健康管理員可以幫助其設立周密的隨訪檢查流程,減少其在醫(yī)院停留的時間以減輕費用開支。對于部分過度困難的患兒可以協(xié)助其申請社會援助,如愛心捐款、貧困基金、社區(qū)困難補助等。
1.2.3.3實現行為干預(1)制作服藥卡。出院時癲癇健康管理員會根據患兒不同的情況,將部分用藥復雜的患兒所用藥物的名稱、劑量、時間、分零方法、用藥禁忌等制作成小卡片交與家屬,囑其嚴格按照卡片內容服藥并且藥物調整時及時對卡片內容進行更新。(2)電話隨訪。每月癲癇健康管理員會對自己所管的患兒進行1次電話隨訪,患兒來院門診復診后,癲癇健康管理員又會登錄門診系統(tǒng)了解患兒隨訪情況并將以上信息記錄到患兒的個人健康信息系統(tǒng)中。對依從性較差的患兒根據情況進行2~3次家訪。(3)對依從性行為好的患兒予以獎勵。對復診患兒進行效果評估,對其堅持復診可予以獎勵,如獎勵患兒小貼畫、五角星等。(4)協(xié)助其方便就醫(yī)。癲癇健康管理員會指導家屬按照順序收集和整理好癲癇治療的各種資料檔案,告知其門診醫(yī)師排班表及預約掛號電話,講明就診時的檢查內容及注意事項,如復查肝、腎功能及血藥濃度時保持空腹等。(5)積極處理藥物副反應。指導家屬明白所服藥物的副作用。
1.3評價標準于患兒出院后1年時對患兒進行治療依從性進行評估,評估方法采用紙質問卷調查、電子問卷調查或電話采訪評估法。根據評估結果將患兒分為以下三類[6],完全依從:患兒及家長能自我堅持服藥,堅持定期復查隨訪,自我管理藥品,觀察疾病發(fā)展情況,自我調節(jié)情緒;部分依從:患兒偶爾漏服藥品,堅持部分復查隨訪,能部分管理藥品,部分觀察疾病發(fā)展情況,不能較好調節(jié)自我情緒;不依從:患兒或家長不遵醫(yī)囑隨便停藥換藥改量,很少來復查和隨訪,完全不能對藥物進行管理和疾病監(jiān)測,情緒極不穩(wěn)定。
1.4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等級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的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表1)
3討論
依從性在醫(yī)療衛(wèi)生領域是指患者對規(guī)定執(zhí)行的醫(yī)療措施所接受和執(zhí)行的客觀行為及其程度,屬于行為科學范疇[7]。依從性不好會影響治療工作的順利進行,進而影響患者的康復。
癲癇治療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目前大部分患兒是在家里接受藥物治療定期到醫(yī)院隨訪,患兒是一個年幼的特殊群體,是否依從,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以家庭為中心的社會支持狀況以及醫(yī)護人員對他們的健康教育。因此,護士需要在患兒出院后采取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干預措施,幫助患兒及家屬充分認識癲癇疾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和不遵醫(yī)囑行為的嚴重后果,建立良好的以家庭為中心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培養(yǎng)患兒及家屬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及良好的遵醫(yī)行為和自我及家庭管理癲癇的能力,以實現良好的治療依從性,提高康復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在采取持續(xù)1年的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干預措施后,干預組患兒1年后仍有14例患兒部分依從、3例不依從,其出院后1年內筆者在隨訪中了解到,這部分患兒依從性較差的原因包括:懷疑癲癇能否治愈,對治療缺乏信心,擔心藥物副作用的影響,盲目自行更換藥物,輕信治療偏方不按規(guī)范用藥,家庭經濟狀況較差不愿繼續(xù)治療等。針對以上原因,在今后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干預中要更緊密地結合患兒家庭實際,對于治療缺乏信心的家屬應多介紹依從性好治療成功的患兒家屬與其認識,讓依從性好的家屬發(fā)揮積極帶動作用;同時,針對家屬盲目地自行更換藥物、聽信一些偏方、不按規(guī)范用藥,究其原因和社會的一些廣告宣傳、輿論誤導以及文化素質有關。因此,必須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提高患兒及家屬對癲癇的認識,健康教育的任務還任重而道遠。由上可見,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干預能夠提高癲癇患兒的治療依從性,但其干預的內容和手段還有待于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陳灝珠主編.實用內科學[M].第1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3724-3725.
[2]沈曉明主編.臨床兒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1003.
[3]龔翔.癲癇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中國民康醫(yī)學,2009,21(11):1294-1295.
[4]郭寧,葉春林,畢春輝.2001年國際抗癲癇聯(lián)盟關于癲癇分類建議的臨床應用討論[J].武警后勤學院學報(醫(yī)學版),2013,22(10):893-895.
[5]Chery L Hoying,Linda Workman,Susan Allen,et al.以家庭為中心護理模式的探討及安全管理[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09,4(6):481-484.
[6]張海娟,李江華,康海華.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與家庭環(huán)境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1,26(15):86-88.
[7]Ate O,Karaku OZ,Hakgüder G,et al.Pectus carinatum:the effects of orthotic bracing on pulmonary function and gradual compression on patient compliance[J].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13,44(3):228-232.
(收稿日期:2013-10-25)
(本文編輯 崔蘭英)
兒科藥物小劑量的快速計算方法
承菊芳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6.042
兒科臨床實踐中,很多藥物都需進行小劑量計算,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在靜脈輸液或肌內注射以及急診搶救過程中能正確而又快速地計算出抽吸藥物的劑量。為此我們總結出兩種快速計算方法,臨床應用效果滿意?,F報道如下。
1方法
1.1稀釋法多用于靜脈輸入藥物的計算,即將藥物進行稀釋后再抽出藥物。以臨床較難計算的鹽酸普羅帕酮為例,單支劑量35 mg/10 ml,我們將根據醫(yī)囑采用5%的葡萄糖稀釋至35 ml,即35 mg/35 ml,那么醫(yī)師如果開出的劑量是25 mg,我們就抽取25 ml,如此類推,計算簡便又準確。
1.2求倍數法此方法常用于須肌內注射或皮下注射但不能稀釋的藥物。找出藥物質量與毫升的倍數關系,以異丙嗪50 mg/2 ml為例,找出2是50的0.04倍,那么醫(yī)師開出任何劑量為x的話,即0.04乘以x,15 mg即15×0.04=0.6 ml,13 mg即13×0.04=0.42 ml。另外,氨茶堿0.25 g/5 ml,5是0.25的20倍,劑量0.1即0.1 g×20=2 ml,0.14 g為0.14×20=2.8 ml。在粉劑的加藥過程中,也是采用的求倍數方法,如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160 mg,我們通常用8 ml稀釋,8是160的0.05倍,劑量x乘以0.05,即求出所抽藥物的毫升數。
2小結
有了這兩種計算方法,大大提高了新職工的加藥速度和準確率,對輪轉的非兒科護士也有很大幫助,計算方法簡便且劑量準確。
篇9
了解了兒科護理工作的基本情況后,我開始投身實習工作中.在臨床老師孜孜不倦的教導下,我不斷汲取和探索專業(yè)知識,也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護士試用期個人鑒定報告資料,提供參考,歡迎閱讀。
報告一
一個月的兒科實習階段轉眼即逝,時間從指縫中悄然溜走,抓不住的光陰,猶如白駒過隙。一個實習的結束同時又是另一個實習階段的開始,準備著實習階段又一個接力.
進入兒科科室,我從帶教老師那兒了解到,兒科是個綜合性很強的科室,涵蓋了內科、外科的各種疾病情況.但兒童疾病的種類與成人大不同:起病急,來勢兇,變化快。因此,我們護理人員要根據其疾病特點制定一系列相應的護理措施.由于兒童自身的特點以及年齡小不會或不能準確描述病情,不懂得與醫(yī)護人員配合,所以兒科護理工作內容多,難度大,要求高.除基礎護理,疾病護理外,還有大量的生活護理和健康教育,病情觀察應細微敏銳,發(fā)現變化及時通知醫(yī)生,進行救治.
了解了兒科護理工作的基本情況后,我開始投身實習工作中.在臨床老師孜孜不倦的教導下,我不斷汲取和探索專業(yè)知識,也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也許這些心得體會只是浩瀚大海中的水珠一滴;無垠沙漠中的沙礫一顆,但對我來說卻是難能可貴的財富,就好像在廣闊的沙灘上,一陣浪打來,留下無數閃閃發(fā)光的貝殼,點點滴滴都值得我去珍藏和回憶.也許這些收獲相對而言是微小的,但我相信,成功是積累在每一個小小的進步之上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經過一個月的兒科實習,我又成長了許多,漸漸擺脫了學校的那份稚氣,走向成熟.在“陣地”上,我學會的不止是一個護士最基本的技術,疾病的護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如何與病人家屬溝通.兒科的護理對象是小孩,對于每個父母來說,最珍貴的莫過于子女了,家屬以及醫(yī)護人員都是本著為小孩著想的理念.除了要有精湛的輸液技術,將病人的痛苦減至最輕之外,還要向病人家屬做宣教,方面涉及很廣,比如:飲食教育,環(huán)境,衣著,心理護理等.向家屬宣教完之后,他們對我表示非常感謝,我自己心里也覺得特別欣慰,勞動成果得到賞識.
要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兒科護士,光有技術是不夠的,我們應該充分體現出“護士”這一角色的價值,而不是像機器一樣工作,更多的是要充當健康教育者和病兒知心者.我在兒科就深有體會,比如科室里比較多的血液系統(tǒng)疾病和腫瘤,首選化療治療.除了一些常規(guī)的操作外,我們還應該做好對癥護理.感冒的癥狀是發(fā)熱、咳嗽、甚至全身癥狀,那么我們應該做到對癥護理,注意室內環(huán)境,飲食清淡,休息等一系列的宣教.如痰液較多,還應保持患兒呼吸道通暢,給于吸痰和拍背,霧化吸入等。
同時要多與家屬溝通,向其介紹有關知識,如病因,主要表現等.教會家長正確拍背協(xié)助排痰的方法,指導家長正確用藥,出院時做好健康指導,如合理喂養(yǎng),加強體格鍛煉等.在平時的實習工作中,我也經??吹綆Ы汤蠋熛蚣议L做宣教,這就需要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中去,這是護理工作比較高的境界,只有轉述給病人家屬,才說明自己真正了解書本知識,并能融會貫通,對醫(yī)患雙方都是有利的。
兩周的歷練讓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對護士這一角色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護士不光是護理活動的執(zhí)行者, 還是健康捍衛(wèi)者和宣教者.我們應該具備良好的專業(yè)素質,身體素質和交際能力,將自身所學靈活應用到工作中去,同時要有敏銳的觀察力.我們用雙手給病人送去溫暖,每一個操作都賦予病人康復的希望,讓他們看到黎明的曙光.也許我們只是送去了微不足道的關懷,但這些積累起來,就是幫助病人度過難關的諾亞方舟。
作為一名實習護士,我所能做到的也許是微不足道,但我正確認識了“護士”這一角色,充分發(fā)揮自身潛力,在往后的工作中將能力發(fā)揮到淋漓盡致,力求更好。
報告二
為期兩周兒科的實習讓我了解到這里的護理對象跟婦科一樣,都是特別的人群.由于面對的是小兒,所以無論從穿刺、打針到各種用藥,都跟成年人有很大的差別!在護患關聯(lián)上也有變更,當今小孩都是爸爸媽媽的心肝法寶,每一個醫(yī)治都要跟家長們溝通好!讓他們釋懷,他們才干安心!
這里特殊的有三點:
第一,特殊的護理人群;
第二,特殊的治療護理準則
;第三,特殊的護患關系.
首先,小兒的成長發(fā)育有必定的法則,如持續(xù)性、階段性、次序性還有各體系器官發(fā)育的不均衡性. 再之,因了小兒這特殊的體質,所以從穿刺、注射跟用藥等方面都有著其留神事項。在本科的老師精心領導下,我可能初步控制了兒科常見疾病的病因病機以及對癥護理,也懂得了小兒與大人不同的一些操作技巧要點,如肌注時應如何定位,注射時應捏起皮膚等.最后令人印象深入的是在這里學到了不一樣的護患關系。
老是能夠從別人口入耳到形容詞“小兒科”,語意中總有鄙棄兒科的象征.但是在這里工作不僅面對著小天子們,還要跟把他們小心肝寶貝的爸爸媽媽們打交道,所以做好溝通是非常主要的,然而同時我也曉得要一直地進步本人的綜合素質,特殊是心理的勸導及蒙受等才能。
報告三
好,即完美,完美的工作就要求我們全心投入,真誠相待。
記得在我的孩提時代有著這樣的記憶:因為生病,心急如焚的父母把我送進了醫(yī)院,本來就對醫(yī)院有恐懼感,剛一進醫(yī)院大門,就一直哭嚷著要回家,醫(yī)生還說需要打針,于是在爸爸媽媽軟硬兼施的誘逼下,來到了打針的地方,就見有位阿姨穿立腳點白大褂,戴著白口罩,頭上還戴著一頂白色的帽子,全身上下都是白色,一手舉著針,一手拿著棉簽,面無表情地來到了我的面前。
我越發(fā)害怕,嚇得一直往后退,雖然被父母強行按住身體,但還是不停地扭動,就這樣,折騰了老半天,那阿姨急了,大嚷道:“你再動,再動就給你多打幾針!”還邊責令母親將我按得動彈不得,現在想來,如果當時那個護士不是那么隱,而是微笑癥鼓勵我,也許我就不會那么害怕了吧!
隨著時光的推移,我慢慢地長大了,面對人生選擇時竟然也戲劇化地做了一名護士,成了人們眼中的“白衣天使”,當我成為兒科護士的第一天起,我就告訴自己說:既然我也是一名兒科護士,就一定要用我的微笑來面對生病的孩子,改變我孩提時腦海中那咱面無表情,看上去讓人生畏的護士形象。前不久,有一位6—7歲的小男孩的一句話讓我更堅信我這樣做是對的。
第一次給這個小男孩做治療的時候,我就像平時一樣面帶微笑一樣走進病房,他就總是盯著我看,到了第二年,他哭吵著奶奶要找我給他打針,聽他奶奶說本來有護士準備給他打針的,可他硬是不肯,握著小拳頭不讓人碰,偏要找我,于是我就去了,他看到我之后竟然不器了,只是乖乖地伸出兩只小手由我挑選,我很詫異,為什么這個小男孩會有這樣的舉動,但當時沒有問,只是在思考。
接下來幾天的治療都由我為他進行的,可由于工作忙,打完了他的針,我便忙著我自己班上的事兒去了,好久沒看到我,他就說打針的部位很痛,要奶奶找我去看他,我去了之后,邊微笑著輕輕撫摸,邊細聲問道:還痛嗎?他眨眨眼望著我說:不痛,其實一點都不痛。到了他出院的時候,我就問他,為什么每次打針都找我,而他說了句讓我非常感動的話,阿姨,因為我想看見你對我笑。
“三分治療,七分護理。”于是我越來越能夠感覺出護理工作的重要必。曾經有人說過。“拉開人生帷幕的人是護士,拉上人生帷幕的人也是護士。”是啊,在人的一生當中有誰會不需要護士的細致關心和悉心照顧呢?“護理工作是一門精細的世術。“護士要有一顆同情的心,要有一雙愿意工作的手。”
新形象的護士是會用她們的愛心,耐心,細心和責任心解除病人的病痛,用無私的奉獻支撐起無力的生命,重新?lián)P起生的風帆,讓痛苦的臉上重綻笑顏,讓一個個家庭都重現歡聲笑語——“神話中天使的美麗在于她的圣潔與善良,而白衣天使的美麗在于溫馨與微笑”。進入新的世紀,特別是在加入WTO以后,我們的各項工作都面臨著新的環(huán)境,新的機遇和新的挑戰(zhàn)。我想要塑造新時代護士的新形象就應該從心開始,從心做起!
人們常說:“眼睛是人類心靈的窗戶”,人類情緒中的喜怒誤用東都可以從眼神中表現出來,而人們更希望看到的是醫(yī)務工作者熾熱的眼神和那張被蒙在白色口罩后面真誠的笑臉,要塑造一個城市的新形象,離不開各行各業(yè)的形象建設,更離不開一個個行業(yè)的新變化,衛(wèi)生部門作為“窗口”行業(yè)影響和反映了一個地方的新形象。
要塑造醫(yī)務人員新形象,離不開醫(yī)生護士的共同努力,必須要以敏銳的洞察力和靈敏的觀察力,棄舊圖新,銳意進取,并要有頑強的意志和堅忍不拔的毅力,腳踏實地,奮力拼搏,不斷地完善自己,充實自己,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善于學習,借鑒,取長補短,實踐著護理模式由個案護理,小組護理到功能制護理,責任制護理及現在的系統(tǒng)化整體護理,不再是像以前那么單純的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而是將病當作一個整體的人來進行護理。這每一個新的工作方式都是在原有護理工作方式的繼承,者是為了讓病人得到更全面,更整體,更系統(tǒng)化的服務!
篇10
護患溝通不良兒科臨床護理中,護患溝通不良主要如下:①護理人員與患兒溝通不良,主要是因為患兒大多數為嬰幼兒,還不具備完善的表達能力,因此,不能將自身感受順利表達,給護理工作增加了難度;②當其生病住院時,父母格外緊張焦慮擔心,往往會對醫(yī)護人員提出較高的要求。
護理人員自身因素一名合格的兒科護士除掌握專業(yè)技能和心理學知識外,還要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制度、診療技術規(guī)范和常規(guī),這對于保障醫(yī)療護理質量和患兒安全十分重要。護理核心制度包括分級護理制度、交接班制度、護理查對制度、護理查房制度、護理會診制度、危重患者搶救制度和護理缺陷、糾紛登記報告制度。風險因素:①護理交接班制度中,如床頭交接班不認真,危重患兒病情交接不細,醫(yī)囑執(zhí)行交代不清,物品、藥品及外借的搶救器械等交接不細致等。②護理查對制度中,如護士處理醫(yī)囑未認真查對,錯抄、漏抄、輸液治療或執(zhí)行單,導致誤用藥、誤處理等錯誤。③護理人員操作技術低。兒科護理中,有些患兒需要給予頭皮靜脈穿刺進行治療,由于患兒頭皮部位的靜脈血管壁薄,再加上頭皮靜脈血管非常細,而靜脈穿刺時,患兒往往由于害怕、恐懼等不配合,導致護理人員很難為兒童進行靜脈穿刺,如果護理人員沒有精湛的操作技術,在給予患兒頭皮靜脈穿刺時,很大可能導致穿刺失敗。④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沒有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工作態(tài)度差、懶散,沒有足夠的責任心;在進行兒科護理時,隨意了事,如:患兒的液體滴速及用藥劑量均有嚴格的規(guī)定標準,如果工作不夠嚴謹,疏忽大意,就很有可能導致錯誤的液體滴速及用藥劑量,埋下安全隱患。⑤沒有進行健康教育。臨床護理中,護理人員沒有將患兒的相關疾病知識、疾病禁忌及用藥注意事項等內容向患兒及其家屬進行詳細的講解,臨床護理中,患兒會出現拉到輸液架、跌下床等不良事件。⑥應變能力差?;純阂坏┏霈F不安全事件,有些護理人員由于經驗少,往往手足無措,應變能力差;另外,由于患兒患病,家屬難免緊張、擔心,有可能因為對情況不了解與護理人員發(fā)生沖突,由于護理人員應變能力差,往往會激化矛盾。
提高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由于兒科護理工作的特殊性,往往需要護理人員顧及多方面的事項,因此,針對兒科疾病及兒科護理難點等,給予兒科護理人員針對性的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yè)技能,使他們能夠具備精湛的護理技能,面對兒科護理中的各種難題,能夠鎮(zhèn)定地處理;除此之外,還應該不斷提高護理人員對安全隱患的認識,懂得在兒科護理中采取避免不安全事件的措施,降低不安全事件的發(fā)生率。另外,護理人員在兒科護理中,還應該要具備高度的責任心及誠懇的服務態(tài)度,保證患兒及其家屬滿意護理工作。
落實各項護理管理制度針對兒科護理的特點,制定符合兒科護理發(fā)展的管理制度,始終堅持“謹慎為先”的精神,時刻從患者的角度出發(fā),保證各項管理制度均能得到落實。另外,還要針對不同護理階段及不同患者的具體情況,保證能夠配備充足的護理人員,減少護理人員的工作負荷,從而緩解他們的壓力,使他們保持輕松的心情工作,提高工作積極性,從而提升護理質量,避免出現不安全因素。
加強對家屬的健康教育我院作為一家三級醫(yī)院,在護理實踐中發(fā)現部分家長缺乏育兒知識,他們往往是疼愛有加,由于對患兒疾病的相關知識了解甚少,因此,對護理工作不能完全理解,很容易與護理人員發(fā)生沖突,所以,應該要對患兒家屬進行相應的健康教育,使家屬能夠充分了解患兒疾病的相關知識,及清楚護理工作的目的、效果等,同時,在陪護過程中,一旦患兒病情出現變化,家屬也能夠給予患兒簡單的處理措施,保證患兒安全;通過給予患兒家屬健康教育,使患兒家屬能夠配合治療與護理,保證治療與護理效果。我科在健康教育上下了點功夫,除利用黑板報、墻報、工休座談會宣教以外,要求護士在巡視病房時評估家長的知識缺乏情況,針對性地及時宣教,深受家長們的歡迎。
營造環(huán)境,加強溝通針對患兒表達能力這一點,護理人員可以與患兒家屬多加交流,向患兒家屬了解患兒的情況,能夠為患兒提供及時有效的護理措施;同時,在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應該要不斷累積護理經驗,對自身工作進行總結,了解患兒不同病癥的特點,能夠為不同病癥的患兒提供準確有效的護理措施。降低護理過程中不安全事件的發(fā)生率,提高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不斷提升護理質量。注重病兒心理,適時激勵,根據兒童的特點,我科在病區(qū)走廊墻上布置了一些卡通圖案。在靜脈注射室墻壁上還張貼了“我是男子漢”、“我不怕打針”等激勵兒童的圖畫。此外,兒科護士們還自做了小紅花,自買貼花紙,每次打針前,護士先給小兒講解打針的必要性,再提出一些要求,然后酌情獎勵,以分散他們的注意力。
加強醫(yī)院基礎設施建設①專人定期檢查醫(yī)院的基礎設施,一旦發(fā)現不合理的地方,就要針對實際情況進行改進,保證患者能夠在整潔、舒適的環(huán)境中治療;②減少陪伴率,控制病陪人數。③嚴格執(zhí)行消毒隔離制度,將不同病癥的患者分開放置,避免交叉感染,減少發(fā)生不安全事件,提高家屬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