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問題的具體內涵范文
時間:2023-12-29 17:46: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三農問題的具體內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經濟法與社會法關系的研究是當下的一個熱點問題,這一問題之所以會引起廣泛關注,是和我國改革發(fā)展狀況有關,因為中國經過二十多年來的改革開放,雖然經濟飛速發(fā)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但社會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卻明顯滯后,各種社會問題日益突出,三農問題、就業(yè)問題、社會保障問題等等大量存在,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fā)展。如果經濟和社會不能協調發(fā)展,就可能產生劇烈的社會沖突從而制約和諧社會的建構。而經濟法和社會法具有突出的社會整合功能,怎樣發(fā)揮這兩個法部門的功能來積極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發(fā)展既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法律問題,因此討論兩者的關系也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一、經濟法的涵義
經濟法作為一種法律現象,其產生有著深刻的政治、經濟原因和法律文化背景。傳統(tǒng)的個人自由觀念與民商法的建立息息相關,而關于社會公正的觀念則是經濟法賴以產生的理論基礎。這種追求社會整體利益而使用的手段就是國家干預,因為只有國家才能為這種社會整體利益、公正提供有力、有效的公權力保障??梢?,經濟法的本質特征就在于國家干預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運行之法.國家干預是經濟法的基本內涵。為糾正 “市場失靈”而進行的國家干預是經濟法產生的根本原因,經濟生活需要國家干預。國家干預要適度,而經濟法無疑是國家適度、謹慎干預的基本法律保障。
二、社會法的涵義
二十世紀中后期,西方國家的法學家明確提出了社會法的概念。德國對社會法的定義與社會保障法類似,因此是一種狹義的社會法。在法國和日本,社會法的范圍就比德國要略微寬泛,除社會保障法外還包括了勞動法。而在英美國家,社會立法被解釋為對具有普遍社會意義的立法的統(tǒng)稱。由此可見,社會法的內涵不甚明確,根據國家地區(qū)、不同學者的理解,其內涵、范圍亦不同,可以說尚未形成公認的概念與內涵的界定。本文為了明確研究內容,認為社會法是解決社會問題和促進社會公共事業(yè)的基本法律形式, 將其與經濟法的概念加以區(qū)分,即采用社會法與經濟法是并行的部門法,以便于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三、經濟法和社會法的區(qū)別
雖然經濟法與社會法都是以社會公共利益為本位,都是具有獨特調整對象的部門法,有許多相同之處,但是在法律規(guī)范的具體內容、公平觀念等方面仍有許多差異。
(一)規(guī)范內容的差異
盡管社會法與經濟法的本位都是以社會利益為出發(fā)點,但是在法律規(guī)范的具體內容上,卻存在著微妙的差別。其中,社會法內容中體現的社會利益主要包括弱勢群體利益、社會整體的穩(wěn)定以及社會保障事業(yè)的發(fā)展,通過對這些公共利益的保障與調整,保護由于人們在能力、天賦等自然條件方面天然存在的差異和財富差距的增大等原因導致社會不安定重要因素的弱勢群體,通過對這些群體的偏向性保障,達到社會整體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的目的。而經濟法體現的社會利益主要是維護經濟運行的秩序、安全和穩(wěn)定發(fā)展,通過對經濟資源的合理配置,消除市場失靈帶來的對經濟運行的不良影響,從而達到經濟的良性、可持續(xù)的發(fā)展。
(二)公平觀念的差異
社會法與經濟法的差異,還體現在其作為法律的重要性質——公平觀念的差別上。經濟法體現出的社會公平觀是一種積極的、主動的社會公平觀,雖然在其法律規(guī)范的具體內容中,也存在著保障弱勢群體、推動社會福利增加與合理配置的內容,但是其主體思想是通過引導經濟利益主體,在雙向而非單向的作用機制的基礎之上,在權責雙方的共同努力之下,達到維護社會公平的目的。與之相反,社會法在維護社會公平、保障弱勢群體利益、優(yōu)化社會福利的配置過程中,更多體現的是一種消極的社會公平觀,即通過建立一種后發(fā)性的社會保障機制,以利益的平均分配為原則,對已經形成的社會問題起到一個糾正而非事前預防的作用。社會法與經濟法之間這種社會公平觀的差異直接導致了其調整方法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三)調整方法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