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微生物學概述范文

時間:2024-01-08 17:46: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yī)學微生物學概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醫(yī)學微生物學概述

篇1

關鍵詞: 醫(yī)學檢驗技術 微生物學檢驗 教學改革

《微生物學檢驗》是醫(yī)學檢驗技術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之一[1],本課程具備專業(yè)性強、實踐性強、臨床應用性強等特點,這就要求檢驗工作者根據(jù)臨床檢驗標本,選擇合適的檢驗方法,獲得準確的結果并對檢驗結果進行分析和判斷。為了適應現(xiàn)代臨床醫(yī)學檢驗發(fā)展,我們從優(yōu)化教學內容、改革實驗教學模式、開展豐富教學活動、轉變考試模式等四個方面進行大膽的探索和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結合臨床實際工作,優(yōu)化教學內容

醫(yī)學發(fā)展至今,病原譜已經發(fā)生了變化,臨床上傳統(tǒng)的病原微生物在逐漸被耐藥菌株和機會致病菌替代,而新型病原和傳染病也在不斷增加,這意味著《微生物學檢驗》課程教學內容要有所變化[2]。為了完成教學內容與臨床實際接軌,我校與在臨床教學單位合作,成立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共同修訂人才培養(yǎng)方案,制訂《微生物學檢驗》教學計劃,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緊緊圍繞完成工作崗位的需要整合理論知識與實踐項目,融合獲取相關職業(yè)資格證書對知識、技能的要求,實現(xiàn)“校內與校外緊密結合”,使學生在校期間熟悉微生物學檢驗的工作重點。

2.改革實驗教學模式

2.1注重教學過程的實踐性

微生物學檢驗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針對學科特點,我校增加了微生物檢驗實踐課學時比例,由原來的不足30%調整到50%以上。采取校內實踐課與校外現(xiàn)場教學相結合。在校內建立一體化實驗室、檢驗實訓中心,盡可能理論與實踐一體化。在阜陽醫(yī)學臨床檢驗中心開設課堂,把課堂帶到臨床一線,通過教師講解示范―學生現(xiàn)場操作―教師評價等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2開展檢驗技能強化訓練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對只有一次的實驗課程操作還不能完全熟練掌握,導致進入臨床工作中,不能完全勝任微生物檢驗工作。針對此問題,我們開展醫(yī)學檢驗技能強化訓練,通過對操作過程的詳細講解、教學演示,指導學生對技能項目進行反復演練、詳細歸納、糾正和總結。技能強化訓練使學生進一步熟練掌握檢驗常用儀器使用和實踐技術操作。

2.3實現(xiàn)實踐教學的開放性

在教學方式上體現(xiàn)開放性,引導學生運用小組討論、上臺演示、角色扮演等方式,多參與、多實踐。在教學時間上體現(xiàn)開放性,在周末開放實驗室,安排專業(yè)教師輪流值班,保證學生的技能訓練時間。每學期安排2周技能開放周,學生隨時進入實驗室訓練,組織教師進行指導,增強實訓時間的開放性。

3.開展豐富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只有對學習感興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3]。為此,我校教師組織了多種形式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培養(yǎng)了健康積極的興趣、愛好,大大提高了綜合能力。

3.1定期開展社團活動。

目前,醫(yī)學檢驗技術專業(yè)的“醫(yī)學檢驗技術協(xié)會”和“微生物學協(xié)會”等學習型學生社團組織,學生參與活動的比例高達60%以上。學生以社團為單位,由醫(yī)學檢驗技術專業(yè)教師指導,在校內外開展服務性社團活動,如免費驗血、流行病預防講座等。

3.2舉辦技能大賽,以賽促學。

我校與阜陽市臨床醫(yī)學檢驗中心合作,每年舉辦“美康杯”醫(yī)學檢驗技術專業(yè)知識競賽、“美康杯”醫(yī)學檢驗技術專業(yè)技能大賽和阜陽職業(yè)技術學院技能大賽。以賽促學,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上實踐課的積極性。每到賽前,教室和實訓室都有大批學生在訓練,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4.轉變考試方式,建立科學的合理的考核制度

微生物檢驗的教學任務重、知識點散、重難點多,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在微生物檢驗教學考核中進行了改革,由原來的單一理論考試變?yōu)椤袄碚摽荚?平時技能考試+實驗考試+口試”,理論考試占50%:重點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平時技能考試占20%包括個人技能考核、小組技能考核,注重學生個人技能的鍛煉和團隊合作精神;實驗考試占20%即期末實驗操作考核,重點考核學生基本操作,如制備細菌涂片、染色、平板畫線等;口試占10%:由學生任意抽題,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現(xiàn)場作答,現(xiàn)場打分。通過創(chuàng)新考核方式,學生的綜合素質獲得了提高。

總之,高職醫(yī)學檢驗技術專業(yè)學生的培養(yǎng)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積極優(yōu)化教學內容,改革實驗教學模式,開展豐富教學活動,轉變考試模式,注重專業(yè)理論、專業(yè)技能、專業(yè)素質的培養(yǎng)。經過長期努力,微生物學檢驗教學水平穩(wěn)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明顯提高,教學改革成效顯著,受到學生、家長、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

參考文獻:

[1]鞠曉紅,馬愛新.微生物檢驗教學的改革與探索[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08,3(7):556-558.

篇2

關鍵詞:微生物學習;細菌分類;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6-006-02

簡單地說,微生物就是我們人類用肉眼很難將其觀測到的細微生物。細菌是微生物中的一類,屬于原核生物,按照形態(tài)可以分為球菌、桿菌以及螺旋菌。細菌雖然微小,但是其分布極為廣泛,在人體中,細菌的數(shù)量要遠遠超過人體細胞的總量,其重要性由此可見。

一、關于微生物學的學習

在生物專業(yè)學習中,微生物學是其重要分支之一,可以應用于工業(yè)生產(例如釀酒、酸奶制作等)、醫(yī)藥(例如醫(yī)學中細菌病毒檢測、藥品中各種菌素片等)、生物工程以及細胞工程等等。由于微生物是我們肉眼看不見或者看不清的細微生物,所以如果沒有顯微鏡,認識起微生物來就不夠直觀,這也導致了人類歷史中很長一段時間雖然有很多利用微生物的事件被記載,但都沒有意識到微生物的存在。所以在學習微生物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自己親身觀察實踐,利用顯微鏡等儀器,將微生物直觀地展示在學生眼前。

當然在現(xiàn)代社會,絕大部分學生對微生物已經不陌生,但是在沒有學習微生物學之前真正對其了解并喜愛的可能不多,在微生物學習過程中,還要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在學習之初,要通過微生物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實例以及多媒體教學的視覺沖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通過提出與生活有關的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讓其對微生物學產生好奇,然后利用顯微境等儀器引導學生解答問題,激起學生成就感,從而引發(fā)其興趣。

二、微生物學習中細菌分類概述

在微生物學習中,《伯杰氏系統(tǒng)細菌學手冊》以及《伯杰氏細菌鑒定手冊》是細菌分類以及細菌鑒定的權威以及代表作品,由于生物技術在不斷進步,所以這兩部手冊也在不斷修訂。

目前,對細菌種類的研究主要是在細菌分類基礎上,對細菌菌株進行鑒定;以及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研究細菌進化關系;也有在同一屬的細菌范疇內對細菌的種進行分群聚類研究。這些研究都是以細菌分類為基礎,從中也可以看出在微生物學習中細菌分類的重要性。

在學習細菌分類的過程中,要注意細菌分類是不斷進步不斷更新的,這主要是由于生物技術不斷推陳出新、研究細菌分類的方法就在不斷進步。同時還要注意技術的更新?lián)Q代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新技術是在原有技術的基礎上不斷探索發(fā)明的,所以要注意不要因為有了新技術,就將原有的完全拋棄,也許在研究過程中可以只使用新技術,但是在學習時,也應該對歷史有所了解和認識。所以學習細菌分類時,應該全面、連貫。

三、微生物學習中細菌分類方法探討

對細菌進行分類,方法非常重要。所以,在微生物學習中,細菌分類方法具有重要地位。目前,細菌分類的方法主要包括特征分類法、數(shù)值分類法、組分分類法、分子生物學分類法以及多相分類法等。

1、特征分類法

不同的細菌,其形態(tài)、代謝以及生存環(huán)境存在一定差異,在生物技術不發(fā)達的年代,人們依據(jù)形態(tài)、生理以及生存環(huán)境等基本特征對細菌進行分類。不過由于細菌體積微小,使得這些特征的觀察較為籠統(tǒng),所以這種分類方法比較粗獷,很難對細菌進行進一步區(qū)分。特征分類法是一種古老、相對較為宏觀的分類方法。

2、數(shù)值分類法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數(shù)值分類法開始大規(guī)模興起。細菌的表性特征有很多,將這些特征全部進行檢測,然后利用計算機技術對這些特征進行歸納分類,這就是數(shù)值分類法。相對特征分類法,數(shù)值分類法要精細一些,但是其需要測定的特征很多。由于數(shù)值分類法能夠定量反應細菌特征,所以目前該方法應用依然較為廣泛。

3、組分分類法

組分分類法主要利用質譜、光譜、氣相色譜以及高效液相色譜等技術檢測細菌的化學組分。需要檢測的細菌化學組分主要來源于細胞壁、細胞膜脂肪酸、枝菌酸、磷脂、醌、以及蛋白質等。檢測細胞壁主要是檢測其氨基酸和糖分;脂肪酸和枝菌酸都是細胞膜的重要組成成分;磷脂是極性脂;醌是非極性脂,存在于線體膜以及細胞質膜;蛋白質組分檢測是采用全細胞蛋白質凝膠電泳技術。

4、分子生物學分類法

分子生物學分類法主要包括16S rRNA基因等序列分析、GC含量分析、DNA指紋技術、ITS序列分析、DNA-RNA雜交技術以及DNA-DNA雜交技術。目前,該方法應用廣泛,用于細菌分類、多樣性分析的基因除了16S rRNA基因外,還有16S~23SrRNA基因、tuf基因、hsp60基因、pheS基因等。當然,16S rRNA基因在利用基因序列分析進行細菌分類研究中應用最為廣泛。

5、多相分類法

多相分類法就是綜合上述幾種方法進行細菌分類,該方法是一種綜合的方法,將幾種單一方法結合起來,互相驗證、補充,可以得到更為合理可信的結論。

四、結束語

微生物學習中,細菌分類是一項系統(tǒng)但又繁瑣的工作,而且細菌分布廣泛、變異快,新種不斷被發(fā)現(xiàn),將新種進行鑒定和分類應該采用多種方法,而不能簡單的通過單一方法就下結論,多相分類法就是用多種單一方法進行分類鑒定,所以相對更為全面可靠。

參考文獻

[1] 廖詠梅,張君成,王忠文. 植物病原細菌的分類地位及其在農科本科教學中的應用[J].廣西農業(yè)生物科學,2007,S1:191-195.

[2]何琳燕,盛下放. 細菌分類學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 微生物學通報,2006,05:172-175.

[3]王秀平. 生物教學中思維導圖教學策略構建與應用的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

[4]尤秋琴. 高師院校生物專業(yè)教育實習狀況分析及對策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4.

[5]周興文,張卓,郭曉華. 大學生物課程與中學教材知識結構的比較分析[J]. 沈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03:18-21.

篇3

關鍵詞:環(huán)境工程;分子生物;微生物;應用

前言:作為集環(huán)境監(jiān)測、環(huán)境工程、保護學以及微生物學于一體的學科,微生物學在不斷發(fā)展中逐漸衍生出較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盡管近年來有較多先進理念與技術被引入該學科中,但對于部分環(huán)境監(jiān)測或環(huán)境凈化等問題,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要求充分發(fā)揮分子生物技術的優(yōu)勢。因此,本文對環(huán)境工程微生物中分子微生物技術的應用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分子生物技術的相關概述

1.1測序技術

細胞中的rDNA本身表現(xiàn)出明顯的高突序列、保守序列以及穩(wěn)定特征,但其是分類微生物中的指標之一。通常測序分析中,為使微生物種群得以分析,對分離物或分類單元進行確定,便需借助rRNA分析方式。從該基因序列的類型看,有較多如16SrRNA、23SrRNA與5sRNA,其中后兩者包含的含核苷酸分別過多與過少,很難為測序分析提供指導。所以在原核生物系統(tǒng)研究中,可考慮將16SrRNA引入。具體測定中,會在如TA克隆試劑、PGEM-T克隆試劑等載體應用下,克隆PCR產物,完成文庫構建過程,在此基礎上結合16SrRNA基因測序結果,可通過其與文庫中的序列做好對比,判斷是否有相對應或相似微生物種類。另外,也可對rDNA多樣性利用電泳分離進行顯示,或直接通過RFLP對擴增產物做好分析。通過這些測序方法的應用,對微生物系統(tǒng)發(fā)育的研究可起到重要作用[1]。

1.2核酸技術

核酸技術在分子生物技術中極為常見,可具體細化為PCR-SSCP、PCR-DGGE與PCR-RFLP等技術。以其中PCR-SSCP技術為例,其以往運用中多局限在基因突變方面,是臨床醫(yī)學中的常用方法,經過不斷發(fā)展被引入到微生物生態(tài)學中。從其實現(xiàn)原理看,主要以單鏈DNA空間折疊構象為基礎,若其中有堿基出現(xiàn)變化,空間構象會隨之發(fā)生變化,配合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的應用,使DNA譜帶得以生成。以16SrRNA測序在廢水生物中的表現(xiàn)為例,便可借助PCR-SSCP,對細菌群落受培養(yǎng)基變化的影響進行分析。再如PCR-DGGE,應用中一般強調將基因組DNA從環(huán)境樣品內被提取,在此基礎上將PCR擴增技術引入,可達到擴增DNA的目標,此時可將聚丙烯酰胺凝膠與擴增產物相結合,通過電泳作用分離雙鏈DN段,最終生成的將為單鏈DNA譜帶。最后便可對譜帶中展現(xiàn)的堿基序列與文庫內序列做好對比分析,完成微生物種屬的界定。由于該技術具有較好的分離效果,操作較為簡便,所以在微生物分析中的應用較為常見,如對微生物種群在活性污泥中的情況判斷,將該技術引入,可起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在PCR-RFLP技術方面,其主要借助核酸特異位點、DNA識別序列,對雙鏈DNA進行切割,配合溴化乙錠凝膠的應用,無需通過放射性標記形式,便可達到DN段分析目標。如土壤中微生物的判斷,便可借助該技術實現(xiàn)。

1.3基因探針

目前分子生物技術中,基因探針的引入主要借助熒光染料、放射性同位素,對樣品內核酸進行識別分析。對于該技術,也表現(xiàn)在核酸印跡、熒光原位以及放射性標記探針等技術方面。其中放射性探針應用下,盡管對于寡核苷酸、RNA或單鏈DNA等都可進行標記,但其涉及的同位素具有較高的成本,很容易危害人體健康,所以使用中受到較大的限制。而對于熒光原位,應用中一般可做好細菌空間位置標識或定量定性判斷細菌情況等工作。另外,在核酸印跡方面,其適用對象集中表現(xiàn)在PCR擴增產物方面,對微生物風度、多樣性檢測都可起到重要作用[2]。

2環(huán)境工程微生物領域中分子生物技術的應用分析

2.1微生物群種豐度與多樣性的分析

現(xiàn)行環(huán)境工程領域中,通常需檢測的對象多表現(xiàn)在底泥、土壤、生物膜以及污泥方面。從現(xiàn)行較多實踐研究都可發(fā)現(xiàn),若將16SrRNA從菌落中提取出來并開展測序工作,可對微生物種群在活性污泥中的情況被測定,并將聚光激光掃描、熒光顯微以及FISH等技術引入,可定位生物膜中的微生物或檢測其活性。再以城市地區(qū)垃圾填埋細菌的分析,可在ARDRA方法的運用下,使細菌多樣性情況以及細菌結構被有效判斷。這些都可充分說明微生物豐度、多樣性都可在分子微生物技術應用下被有效判斷,通過定量或定性檢測得到的結果,能夠為環(huán)境工程中較多工藝操作、構筑物設計提供參考。

2.2指示微生物與致病菌的有效檢測

環(huán)境工程研究中,可發(fā)現(xiàn)在土壤、水體或空氣等媒介作用下,致病菌很可能對人體造成較大威脅,如典型的SARS。對此,便可借助分子微生物完成致病菌測定工作,如部分學者將16SrRNA基因、PRC-DGGE技術共同引入,對垃圾場、污水處理廠以及大學校園中的空氣環(huán)境進行測定,可發(fā)現(xiàn)在以往微生物培養(yǎng)下,很難測定氣溶膠微生物情況。另外,對于水體內是否有大腸桿菌等DNA存在,也可借助分子微生物技術進行判斷。這些都可充分說明,對于指示微生物、致病菌的檢測,分子生物技術應用效果都較為明顯。

2.3功能微生物的培養(yǎng)

由于當前化工行業(yè)發(fā)展步伐較快,其帶來的過多有機化合物也成為環(huán)境工程領域面臨的難題,很多有機化合物如含苯環(huán)類型,很難實現(xiàn)快速降解目標。對此問題,大多學者通過實驗方式,發(fā)現(xiàn)分子生物技術應用下可使這種現(xiàn)狀得以改變,如對甲苯質粒、降解萘利用DNA印跡雜交形式,可使這兩種質粒微生物被判斷。此外,對于其他難以降解的有機物,都可采用質粒如工程、基因重組等方式,使功能群被構建,使有機物難以被降解的問題得以解決[3]。

3結論

分子生物技術的應用是現(xiàn)行微生物研究的重要保障。實際引入該技術中,應正確認識分子生物技術的實現(xiàn)原理,包括測序技術、基因探針以及核酸技術等,在此基礎上將其融入致病菌檢測、功能微生物培養(yǎng)以及微生物多樣性分析等方面,能夠推動環(huán)境工程微生物學的進一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石琛,王璐.環(huán)境微生物領域分子生物技術的應用進展[J].中國科技信息,2013,16:135+139.

[2]張鳳.在環(huán)境工程微生物領域中分子生物技術的應用[J].綠色科技,2013,08:192-194.

篇4

關鍵詞:虛擬實驗室醫(yī)學微生物學醫(yī)學免疫學教學模式

實驗室不管是對高等學校還是科學研究單位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培養(yǎng)人才,創(chuàng)新,科研等方面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1]。我實驗室系為醫(yī)學微生物與免疫學實驗室,主要承擔醫(yī)學微生物與免疫學實驗準備及部分實驗授課工作。醫(yī)學微生物與免疫學作為醫(yī)學基礎課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因為其內容都涉及了生化,分子生物,細胞生物學等諸微觀領域,所以對于很多學生來說,難免會覺得抽象,理論性強不容易理解與掌握。與課程理論教學相結合的實驗教學,可以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學生可以通過對實驗原理的解讀,實驗程序的操作,實驗結果的觀察將某些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變得形象具體,不僅學習了醫(yī)學微生物與免疫學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術也加強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記憶。近年,學校招生規(guī)模擴大,實驗條件和資源漸顯不足。實驗課學生數(shù)量增加,實驗室各方面建設速度不能與之相匹配,造成實驗室資源緊張,實驗室教師及其它工作人員工作負荷趨近飽和。這就迫切需要有新型的實驗教學模式來解決現(xiàn)存的問題。虛擬實驗室是通過虛擬現(xiàn)實技術而構建的。在我國,虛擬實驗技術研究雖起步比較晚,但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虛擬實驗室的構建技術亦得到不斷的發(fā)展和完善。同時,其優(yōu)勢也漸突顯,越來越得到大家的認可[2]。

1建設微免虛擬實驗室的益處

1.1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傳統(tǒng)的微免實驗室由于實驗室內條件限制或由于課程要求的不同,多設置與理論相結合的驗證性或綜合性實驗。同時由于實驗設備材料等的限制,學生并不能夠自主開展一些設計性的實驗。學生整個實驗過程基本處于被動的學習情境中,對所做實驗印象不夠深刻,導致所安排的實驗彼此孤立。通過虛擬實驗室的建立,學生可以利用虛擬器件選擇實驗所需的實驗設備、工具、材料,在虛擬實驗室中進行實驗操作,訓練基本操作技能。還可運用已有的知識,根據(jù)自身實驗的需要,進行實驗設計,如此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如遇耗時較長的實驗也可根據(jù)需要暫停,之后適時的繼續(xù)實驗而不影響實驗進程。從而可以更大程度的推進學生的自助學習能力,積極地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3]。

1.2利于實驗拓展

進行醫(yī)學微生物與免疫學實驗時,往往由于某些實驗都涉及使用較大型或昂貴的儀器設備:如微生物實驗細菌的分離鑒定中全自動微生物生化分析儀及免疫學實驗中的流式細胞術。學生并不能夠自己動手操作。這些設備往往由專人負責,學生在實驗課中并無緣自行操作,使得基礎技能不能得到充分訓練,。再如某些醫(yī)學微生物實驗還涉及生物安全問題,需有符合生物安全標準的實驗室才能開展。如結核分枝桿菌是臨床較常見的致病菌,由于涉及生物安全,結核分枝桿菌的分離培養(yǎng)并不能在一般的學生實驗中開展。利用虛擬實驗室,解決了時空限制,更可以滿足學生對貴重大型實驗設備的操作欲望,減少一次性實驗耗材的使用,節(jié)能減排利于學生實驗項目的拓展。為學生在今后的工作及繼續(xù)學習中打下堅實基礎。

1.3資源共享

虛擬實驗室中無論是實驗對象還是實驗資源具有共享性。在虛擬實驗室中,儀器設備是利用軟件虛擬制作而來。實驗者通過互聯(lián)網進入實驗室,利用鼠標點擊或者拖拽選擇需要的設備、材料進行實驗。虛擬實驗室中,無論是虛擬的儀器設備還是虛擬的實驗材料甚至實驗結果都具共享性,不僅能使從不同計算機登陸的實驗者進行實驗,還可通過互聯(lián)網傳輸?shù)裙蚕碣Y源[4]。

2虛擬實驗與傳統(tǒng)實驗相結合教學

虛擬實驗室可以給學生一種新的實驗體驗,在其間進行實驗操作可以激發(fā)學生對實驗的興趣和積極性。但如單純的使用虛擬實驗室進行教學,在一定程度上達不到教學要求。譬如醫(yī)學微生物實驗中細菌培養(yǎng)技術,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該操作技術,而且要通過此實驗要培養(yǎng)學生的無菌意識,樹立良好的無菌觀念。但由于虛擬操作缺乏實物感,往往不能達到此教學要求。故而,我們需要將虛擬實驗室與傳統(tǒng)實驗室相結合應用于實驗教學。如此,將二者按比例設置,不僅可以節(jié)約課時還可以更有效的達到教學目的。譬如微生物實驗細菌的分離鑒定及病毒的分離鑒定,由于耗時長或生物安全的限制,而無法安排到實驗課堂進行操作。此時可借助虛擬實驗室縮短實驗周期,后將其整合到實驗內容中,這樣可以保證學生在有限時間進行實驗,得出實驗結果。不僅助于學生對所學章節(jié)理論知識的把握,更有助于對微生物基本實驗技術的學習掌握。我實驗室準備的免疫學實驗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實驗教學模式,即實驗學生將自己作為研究對象。[5]后續(xù)所有實驗均以學生自己的標本為基礎開展進行。如實驗內容中的靜脈采血及淋巴細胞的分離技術。首先,學生可通過虛擬實驗室預習實驗內容,熟練靜脈采血的注意事項和基本操作規(guī)程,強化實驗技能,減少由于穿刺失誤給同組實驗同學帶來的疼痛感。再如免疫熒光實驗,由于用到的熒光顯微鏡價格昂貴,實驗室暫只有一臺供學生實驗使用。實驗課時學生必須排隊按序輪流觀察,極大地耗費了實驗時間,如設置在虛擬實驗室中進行,節(jié)省時間,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用來實驗操作而不是排隊等候。故設計并設置虛擬實驗內容并將其整合到學生實驗課中,不僅利于學生對醫(yī)學微生物與免疫學基本實驗技術的強化訓練學習,節(jié)省實驗時間,解決減縮課時數(shù)與提高教學質量要求的矛盾。

3虛擬實驗室建設過程中的不足

虛擬實驗室的構建技術已日趨成熟,但建設過程中易出現(xiàn)建設者與實驗室使用者相脫離的現(xiàn)象。構建的虛擬實驗室中所體現(xiàn)的網絡技術,計算機軟件及構建本身的技術性和專業(yè)性都很到位,但某些實驗設計與設置達不到實驗者專業(yè)的要求。這就要求建設者與使用者多溝通協(xié)作,根據(jù)使用者的要求進行設計,使虛擬環(huán)境更接近實驗室的真實環(huán)境,使實驗者的感覺也更真實,使實驗操作實驗結果更加準確。不僅要達到視覺上的美觀,更要達到專業(yè)上的精確。創(chuàng)建更精確更完美的符合實驗條件的虛擬實驗室。

4結語

虛擬實驗室是通過計算機創(chuàng)建的具有傳統(tǒng)實驗室功能的虛擬實驗環(huán)境。將虛擬實驗室與傳統(tǒng)實驗室結合合理安排實驗比例應用于教學中,不僅可以解決實驗室目前存在的諸多問題,更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作為一種新的技術,虛擬實驗室的應用具有以往教學方法無法取代的優(yōu)點。它能夠為實驗者創(chuàng)造更直觀更便利的實驗條件與環(huán)境,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新意識,為實驗教學提供新平臺,以新的形勢補充傳統(tǒng)實驗教學方式。目前看來,由于虛擬實驗室的諸多優(yōu)點,將會被加強建設,同時加強各實驗室間的合作,共享實驗資源。將虛擬實驗室與傳統(tǒng)實驗室結合教學,二者優(yōu)勢互補,相輔相成以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范珠,包強,趙燕敏,等.發(fā)揮高??蒲袑嶒炇易饔?加強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9):21-23.

[2]許微.虛擬現(xiàn)實技術的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與發(fā)展[J].現(xiàn)代商貿工業(yè),2009,2:279-280

[3]趙羚云.虛擬實驗室的特性及應用[J].硅谷,2012,8(10):126,121.

[4]由繼紅.虛擬實驗室研究概述[J].生命科學儀器,2014,12(4):34-36.

篇5

1.1對象

下城區(qū)疾控中心的32個病原微生物檢測項目。

1.2方法

1.2.1評估內容

根據(jù)《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世界衛(wèi)生組織等權威機構的指南,對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類、特性、來源、傳染性、傳播途徑、易感性、潛伏期、劑量—效應關系、致病性、在環(huán)境中的穩(wěn)定性、流行病學特征,預防措施和治療措施,實驗室設施和設備,人員、實驗方法、危險材料、實驗器材、廢棄物處理和突發(fā)事件應急控制等要素進行風險評估。

1.2.2評估過程

微生物檢測人員收集病原微生物背景資料和信息,進行風險評估,確定風險控制措施,并編制風險評估報告。中心生物安全委員會對風險評估報進行校核,并組織專家評審。

1.2.3風險評估方法

從采樣到分離、檢測、鑒定等整個實驗過程和實驗活動中每個環(huán)節(jié)可能產生的風險進行一一識別,針對存在的風險,逐項進行分析、評估,并提出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包括必須使用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等經過確認的方法進行檢測,病原微生物感染性材料操作必須在生物安全柜內進行,采樣檢測時必須正確穿戴個人防護用品,檢測人員必須具備專業(yè)背景知識和滿足生物安全培訓要求,生物安全設備和檢測設備的正確使用、檢定、校準及維護,菌(毒)株使用、保存、銷毀及運輸?shù)囊?guī)范,不同廢棄物具體分類處理要求等。

1.2.險評估報告模式

以病原微生物概述、病原微生物檢測相關實驗活動風險識別及風險評估、人員風險識別及風險評估、其他風險識別及風險評估、控制風險的措施以及評估結論為主線,編寫病原微生物實驗活動風險評估報告。評估結論主要明確所涉及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等級、需要的實驗室防護等級以及個體防護等級等,并對整個實驗活動過程中的風險,如人員、設施設備、實驗方法、防護措施及自然災害等方面是否能確保實驗活動正常安全地完成進行簡要總結。

1.2.5專家評審

組織浙江省熟悉相關病原微生物特征、實驗設施設備、操作規(guī)程及個體防護設備的不同領域專家,對風險評估報告進行評審,并不斷修訂完善。

2結果

2.1風險評估報告

根據(jù)收集的病原微生物相關資料和實際評估內容,編制了風疹病毒、麻疹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腦炎病毒、漢坦病毒和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霉菌和酵母菌、梅毒螺旋體、鉤端螺旋體、腸球菌、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霍亂弧菌、副溶血性弧菌、變形桿菌、沙門菌、志賀菌、致瀉性大腸埃希菌、蠟樣芽孢桿菌、軍團菌、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腦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致病性嗜水氣單胞菌、空腸彎曲菌、銅綠假單胞菌、類志賀鄰單胞菌共32個病原微生物實驗活動風險評估報告,包括10個病毒、19個細菌、2個螺旋體和1個真菌。

2.2專家評審結果

2013年12月邀請省、市級疾控中心病毒、微生物、毒理、流行病學和實驗室質量管理領域的7名資深專家對32個病原微生物風險評估報告進行評審。專家們肯定了課題組風險評估方法的先進性、評估內容的完整性、風險評估報告的規(guī)范性和評估體系的可行性,并提出4條修改意見和建議:

(1)風險評估與風險控制活動復雜程度取決于實驗活動實際的危險特性,并不一定都需要復雜的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應根據(jù)各種危險源特征和強度適宜地開展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活動;

(2)風險評估既要識別各種風險源,提出科學的防范措施,將風險控制在最低水平,也應避免過度、盲目的防護;

(3)應注意到同一種病原微生物在不同實驗活動時潛在的危險性不同;

(4)危害程度分類相同的不同種病原微生物對工作人員可能產生的危害不同。課題組按照專家意見重新進行風險評估,對評估報告進行修訂并邀請專家再次審核修訂的評估報告,認為這32個病原微生物實驗活動風險評估報告對目前生物安全實驗室,特別是疾控系統(tǒng)的二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具有普遍指導意義。

3討論

生物安全研究的核心就是病原微生物的風險評估。隨著生物技術的發(fā)展,世界衛(wèi)生組織2004年最新版《實驗室生物安全手冊》(第3版),增加了危險度評估、重組DNA技術的安全利用、感染性物質運輸及生物安全保障等新內容。美國疾控中心和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在《微生物學與生物醫(yī)學實驗室生物安全手冊》中指出,生物風險評估還應包括對實驗工作人員經驗和實際工作能力的評價。瑞典傳染病控制所作為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物安全合作中心,2007年前就建立了一套較為系統(tǒng)而全面的實驗室生物安全評估體系。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其他發(fā)達國家也都建立了實驗室生物安全風險管理標準。

篇6

關鍵詞:綜合實踐能力 傳統(tǒng)教學法 項目教學法 教學效果 綜合素質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5(a)-0160-02

生物制品質量控制與檢驗是生物科學專業(yè)的核心實驗課程。其研究對象是對多種惡性傳染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以達到某種特殊醫(yī)學目的而開發(fā)的生物產品,對保障人類健康、延年益壽和提高養(yǎng)殖業(yè)經濟效益等,具有重大意義。因此,許多的農業(yè)高校開設了這門課程,但是,目前相關實驗課程的設置還亟待完善。因此對生物制品質量控制與檢驗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十分必要。本文重點結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物制品學實驗的教學改革嘗試對有關問題予以分析和探討,采取項目教學為主線,來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成果。

1 生物制品質量控制與檢驗教學特點

1.1 生物制品質量控制與檢驗理論及其實驗課程的特點

生物制品質量控制與檢驗是一門以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生物工程學等學科為支撐的綜合性生物技術[1]。這門課程主要概述生物制品的歷史沿革;生物制品在預防、治療和診斷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各類生物制品(細菌類疫苗、病毒類疫苗、血液制品、重組DNA產品、體外診斷試劑等)生產工藝和質量控制要點;各類生物制品的實驗室質量檢定。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理論課教學以免疫學為主,對學生來說極其抽象。實驗技術又要求嚴格,在實驗內容上包括細菌和病毒的培養(yǎng)、純化、鑒定;免疫血清的制備與純化技術;抗體的制備與檢驗技術等;還包括生物制品的純度檢驗、效力檢驗、安全檢驗、物理性狀檢驗、有機殘留檢驗、生產和研究單位污水的檢驗、生物制品的真空冷凍干燥技術等。相關的生物制品質量控制與檢驗課程實驗指導書很少,其實驗內容又與微生物學、動物免疫學、預防醫(yī)學相互交叉。由于各高校的實踐基本條件、開設的實踐課程內容不一,因此教學效果差別很大[2]。

生物制品質量控制與檢驗課程實驗的目的在于使學生能更好理解相關生物制品制備的理論,使得學生能運用相關理論解決生產實際的能力。在理論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掌握教學內容,培養(yǎng)具有一定基礎理論的復合型、應用型的生物科學專業(yè)人才,在實驗設計中要凸顯生物制品的應用性、廣泛性和綜合性所具有的三大顯著特點。所以,對所開設的每一個實驗應該有一個系統(tǒng)、完整的技術路線。因此,通過實驗課程,顯著提高了學生自己的動手能力、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對生物制品相關產品的生產也有了全面了解。

1.2 實踐教學的改革特點

生物制品質量控制與檢驗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但是,目前生物制品質量控制與檢驗的實驗在我國沒有統(tǒng)一的實驗教材。各個院校都是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內容、條件設置實驗教材。我院開設的該門課程實驗是本教研室教師共同探討而制定的。以往實驗教學都是穿插在理論教學之中,時間很零散,學生不能系統(tǒng)的將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有機結合。而且,學生是在老師的簡要講解實驗過程和步驟后,被動地完成實驗。教改后,將該門課實驗課分為5大項目的教學,保證了理論和實踐的有效結合,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增強。

在項目教學實驗過程中,教師提前告訴學生討論的主題,要求學生實驗前必須提前預習,課后認真思考,必要時查閱有關資料。而后開始實驗,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親自完成。所需的實驗試劑除了極個別以外都由學生自己配制。實驗結束后,學生再依據(jù)操作過程出現(xiàn)的問題提出質疑。以小組討論形式提交實驗報告。然后進行分組匯報、討論實驗結果。討論結束時教師進行總結,使學生獲得正確的觀點和系統(tǒng)的知識。此外,配合實驗教學進行了信息化教學改革,開設網上討論,以方便與學生24小時的互動,加深對一些實驗現(xiàn)象與結果的理解[3]。同時,還提供實驗思考題、作業(yè)與圖片結果等的FTP網上下載。來增加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知,學生自己的動手能力也增強了,教學效果顯著提高。

2 實驗課程教學改革設計

將生物制品質量控制與檢驗課程整合為以下五個項目進行教學:(1)麻疹減毒疫苗的制備及檢驗;(2)卡介苗的制備及檢驗;(3)人用狂犬病毒純化滅活疫苗的制備及檢驗;(4)A群腦膜炎球菌多糖滅活疫苗的制備及檢驗;(5)人血白蛋白的制備與檢驗。在開展項目教學時,按照實驗內容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小組5~6人),老師下發(fā)任務單和學習資料,同時,由學生自行設計項目實施的路線,在教師認可的條件下,學生各小組成員組織實施,實施中遇到問題可及時請教教師或查閱相關資料。項目完成后,由小組組長闡述學習成果,教師或其他小組可以提出疑問,在大家的討論中答疑解惑。

3 實施教學改革后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篇7

關鍵詞 動物生物技術;課程建設;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G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1-0326-02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生物技術是人類科學技術發(fā)展歷史中最悠久、對人類社會具有重大貢獻的學科之一。隨著分子生物學前沿學科的不斷進步,生物技術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動物生物技術是一門現(xiàn)代生物科學理論和技術相結合的綜合性學科,主要涉及動物基因工程、動物細胞工程、動物胚胎工程等幾大領域,在諸多行業(yè)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如農業(yè)、食品業(yè)、醫(yī)學行業(yè)等[1]。生物技術這門學科在各大高校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見該門學科的重要性,因此學好生物技術這門學科對今后的就業(yè)至關重要。筆者在介紹生物技術的概念的基礎上,總結了動物生物技術課程的建設與改革措施,以期為學生的就業(yè)打下堅實的基礎[1]。

1 生物技術的概念

生物技術是指在現(xiàn)代生命科學的基礎上,利用各種先進的技術手段和其他類科學的原理和技術來對生物體或生物原料等進行加工或改造等,目的是生產出人類所需的產品。先進的工程技術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fā)酵工程、酶工程和蛋白質工程等新技術。對生物體的改造是指按照人類的需要,改造或加工生物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等,使其能夠生產出對人類有利的產品[1-2]。

2 教學現(xiàn)狀與分析

內蒙古農業(yè)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技術專業(yè)自1996年開始招生,2006年成為品牌專業(yè),經過了16年的專業(yè)建設,首先于2003級生物技術專業(yè)學生中開設36學時的動物胚胎工程課程(專業(yè)選修課),隨著現(xiàn)代生物技術的迅猛發(fā)展,36學時的理論講授明顯不足,于2005級學生中更改教學大綱,內容上增加了動物組織、細胞的培養(yǎng)技術、基因工程技術等,理論教學增加到54學時,并增加18學時實驗教學,課程性質首次轉為專業(yè)必修課,并創(chuàng)新性地更名為動物生物技術,當時整個生物領域還未出現(xiàn)命名為動物生物技術的課程,直到2009年5月1日,科學出版社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guī)劃教材《動物生物技術》,至此這一新課程有了正式出版的教材可參考。筆者調查了部分農林院校生物技術專業(yè)開設的主干課程,主要有11門(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fā)酵工程和酶工程),在調查的農林院校中(安徽農業(yè)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山東農業(yè)大學,湖南農業(yè)大學,吉林農業(yè)大學,東北林業(yè)大學,青島農業(yè)大學,江西農業(yè)大學,福建農業(yè)大學,華中農業(yè)大學,華南農業(yè)大學,云南農業(yè)大學),都開設《細胞工程》課程,目前只有內蒙古農業(yè)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技術專業(yè)開設與《細胞工程》相近課程《動物生物技術》和《植物生物技術》課程。

3 動物生物技術課程建設與改革

3.1 教學思想與目標改革

落實科學發(fā)展觀,逐步樹立“以學生為中心”、“一切為了學生”的意識。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3],正確處理傳授知識與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在學習一些課程基礎知識的情況下,掌握一種主動學習課程相關知識的能力,成為富有知識和具有學習知識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3.2 師資隊伍建設

組建教學團隊,將教學內容分為不同的教學模塊,打破傳統(tǒng)的一人一課的教學模式,每一模塊由具有相應專業(yè)背景的教師承擔,業(yè)務上要精益求精,力爭緊跟各教學內容的學科前沿。定期開展教學研討,督導組專家聽課、評課,同時不定期開展自評和互評及學生評教,以促進整體教學水平的提高。

3.3 教材建設與改革

根據(jù)調研,筆者選用了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guī)劃教材――蔣思文教授主編的《動物生物技術》作為教材,該書比較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了動物生物技術的概況、基本原理、技術方法和最新發(fā)展。同時,由于課時的限制,在教學過程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且課程知識更新速度較快,一些最新熱點在教材中沒有體現(xiàn)的,自行編寫部分講義,以文本形式拷貝給學生,并推薦其閱讀中外文的優(yōu)秀參考書。

3.4 課程內容改革

動物生物技術屬于多學科交叉課程,也是各國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熱點領域,大量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也在不斷地更新和充實著這一新興學科的知識。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具有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在授課內容的選擇上,既要注意授課內容的完整性,又要保證實用性和先進性,同時做好與其他課程交叉內容的增、減和銜接。在課程內容上,首先介紹緒論,動物胚胎工程技術概述,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性別控制,胚胎分割,嵌合體;其次,介紹分子生物學及基因工程基礎;最后重點介紹細胞核移植技術、干細胞技術、轉基因技術、動物生物反應器、動物細胞培養(yǎng)技術,動物細胞融合技術,雜交瘤技術和單克隆抗體技術。通過精心的安排,使學生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全面系統(tǒng)地了解動物生物技術課程體系的基本內容。

3.5 教學方法改革

3.5.1 利用重大科研成果,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其學習的主動性。如美國科學家馬里奧?卡佩基、奧利弗?史密斯和英國科學家馬丁?埃文斯,利用“基因靶向”技術讓小鼠體內的特定基因失去活性,培養(yǎng)出研究價值極高的“基因敲除”小鼠,為人類遺傳病研究提供了藥物試驗的動物模型。有了這些動物模型后,人類就能更有效地找到治療各種遺傳病的新療法,徹底攻克遺傳病就為時不遠了,這一成果使得他們一起獲得200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羅伯特?杰弗里?愛德華茲爵士,英國生理學家,生殖醫(yī)學的先驅者,因創(chuàng)建了“體外受精技術”,被授予201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一門課程的講授,不但要使學生掌握和了解課程相關的一些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如何通過有效途徑盡可能的獲取更多的、更豐富的相關知識,特別是對于像動物生物技術這樣一門新興的學科領域,許多知識都處于動態(tài)更新和完善的過程中[1]。

3.5.2 跟蹤學科科研動態(tài),開拓學生視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本科生的課堂教學過程不僅僅是傳授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啟發(fā)學生的開拓性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和提高其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5]。因此,在應用范圍廣、知識更新快的動物生物技術教學過程中,介紹學科研究的新動態(tài)和新進展,有意識地拓寬學生視野,打開學生思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是十分必要的。例如誘導多能干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 cell),由日本的2位科學家于2006年發(fā)表于世界頂級雜志《Cell》上。通俗地講,就是通過某種方法,把高度分化的成體細胞去分化,使之成為多能干細胞,重新獲得分化成多種細胞的能力。IPS技術是干細胞研究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它回避了歷來已久的倫理爭議,解決了干細胞移植醫(yī)學上的免疫排斥問題,使干細胞向臨床應用又邁進了一大步,該成果的研究者獲得了201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隨著IPS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以及技術水平的不斷更新,它在生命科學基礎研究和醫(yī)學領域的優(yōu)勢也已日趨明顯[6]。

3.5.3 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提高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認真傾聽學生意見,像朋友一樣對待學生,拉進教師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感受課堂文化,使其融入其中,積極思考,成為課堂的主體。同時可適當增加專題討論會,通過學生準備ppt演講等形式,一改以往整節(jié)課教師講、學生記,缺乏溝通的模式,使學生處于主動學習的狀態(tài)[7]。

3.5.4 優(yōu)化多媒體教學,引入現(xiàn)代信息技術。利用有限的課時,著重講授課程的重點、難點、關鍵點、知識點間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自覺地去思考,對于容易掌握的部分課程內容可安排學生自學。利用計算機和Internet等手段,從國外引進和下載原版圖書和動感圖像,進行多媒體教學,可以有效提高教學組織效率,充實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多層次、多角度地向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信息,還可以提供更加生動形象的人機交互界面,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8]。例如,細胞融合,精卵受精,細胞核移植等內容。在多媒體教學中,堅持適度運用原則和有機結合原則,留出足夠的時間給學生理解、思考,且結合使用板書、實物等各種教學媒體,取長補短,將教學內容化繁為簡,增強教學的生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學生喜歡學習[2]。

3.6 考核方法改革

首先,改變以往的考核方法,將重視課本上的知識轉變成重視實踐、將重視成績轉變成重視課堂教學,今后不以單一的考試成績?yōu)榭偝煽?,而要加上一定比例的實踐考核成績,讓教師、學生都能重視實踐;其次,增減考核方式的多樣性,以平時成績、實驗成績、期中成績和期末考試等作為綜合考查學生學習成績的考核體系,即20%平時成績、20%實驗成績、20%期中成績和40%期末成績[9]。

4 結語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動物生物技術方面的研究也會更加深入,因此各個高校要建設好動物生物技術專業(yè)已迫在眉睫。課程組立足于內蒙古農業(yè)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自身特色,通過分析生物工程、生物技術、制藥工程3個專業(yè)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準確把握動物生物技術課程的教學地位,注重該門課程特點,圍繞課程內容,加強教學建設,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及考核體系,逐步完善優(yōu)化動物生物技術多媒體教學,提高教學質量,達到人才培養(yǎng)的目的和要求[10]。

5 參考文獻

[1] 王偉霞,李福后.生物技術專業(yè)《細胞工程》課程建設與改革[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8(9):245.

[2] 周歡敏.動物細胞工程學[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0.

[3] 蔣思文.動物生物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4] 朱海英,蘇娟,訾曉淵.課程教學體系構建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J].中華醫(yī)學教育雜志,2007,27(4):107-109.

[5] 李淑芳,徐春厚,雍艷紅.動物免疫學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農業(yè)教育,2009(7):65-67.

[6] 劉鍇棟.細胞工程教學改革與探索[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0(10):30,32.

[7] 代建麗.植物細胞工程教學改革初探[J].科教文匯,2011(6):23,37.

[8] 張一春.現(xiàn)代教育技術實用教程[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篇8

關鍵詞:PBL;言語治療;教學;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0?搖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5-0071-03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法是一種“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的教學方法,是指在臨床前期課或臨床課中,以問題為基礎、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導向的小組討論式教學方法。該方法作為一種醫(yī)學教育改革途徑在國外已被廣泛認可,目前國內在醫(yī)學教育中正逐步推廣該法[1]。《言語治療學》作為康復醫(yī)學的一門臨床專業(yè)課,是康復醫(yī)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tǒng)的言語治療教學模式過于看重教材的指導與規(guī)范作用,教學內容枯燥,學生難于掌握其要領,為了構建具有創(chuàng)新性設計和易教易學特點的言語治療學教學框架,創(chuàng)立一種開放式、新穎實用、互動性強的教學模式[2],鑒于PBL教學模式的諸多優(yōu)點,我們將PBL教學模式引入言語治療學教學實踐中,并取得較滿意的效果。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2007~2009級康復治療學專業(yè)(四年制)本科學生共163人,學生平均年齡21.51±0.61歲,其中男性57人(34.96%),女性106人(65.03%)。

(二)研究方法

1.教學設計。(1)教材選用華夏出版社《言語治療學》第一版,主編:李勝利。(2)課程安排:失語癥、構音障礙、兒童語言發(fā)育遲緩、吞咽障礙等教學內容評定部分采用PBL教學模式;概述、治療部分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3)教學實施。在運用多媒體課件,以課堂教授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基礎上結合應用PBL教學模式,具體按以下步驟實施:①提出問題: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采集病人錄像資料,設計適宜的問題;②分組:教師根據(jù)學生的人數(shù)分組,每組10人,并設定小組長;③查閱資料:各小組利用課余時間(1周)查閱資料后進行小組討論,最后匯總結論;④課堂討論:在各小組自學、思考、討論后進行,每組選派代表發(fā)言;⑤總結:教師圍繞學生爭論的焦點、分歧較大的疑難問題進行分析,指出不足及建議。

2.評價方法。(1)調查問卷:課程結束后,發(fā)放教學效果調查問卷,在學生中進行問卷調查,了解不同教學模式對學生在調動學習熱情、提高自學能力、知識獲取能力、表達理解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對本課程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意見和建議。學生判斷有幫助、很有幫助可視為有效,無幫助視為無效。(2)綜合考試成績:包括平時成績(占總成績10%)、實踐操作考核成績(課程結束后隨堂進行實踐操作考核,占總成績30%)、理論考試成績(課程結束后以閉卷考試的方式進行考核,占總成績60%)3部分組成。綜合考試成績≥90分為優(yōu)秀;80~89分為良好;70~79分為中等;60~69分為合格;﹤60分為不合格。

3.統(tǒng)計方法。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用χ2檢驗。

二、結果

(一)問卷調查

在課程結束后,以問卷調查的形式收集學生對PBL教學模式、傳統(tǒng)教學模式兩種不同教學模式的效果評價。發(fā)放PBL教學模式調查表163份,回收163份,剔除5份(因調查內容不全),符合標準158份;發(fā)放傳統(tǒng)教學模式調查表163份,回收159份,剔除8份(因調查內容不全),符合標準151份(結果見表1)。結果顯示:PBL教學模式在調動學習熱情、提高自學能力、增強理論知識理解等12個方面均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P

(二)考試成績

2007~2009級康復治療專業(yè)學生言語治療學平時成績理論合格率平均為97.1%,實踐操作考試合格率平均為97.9%,理論合格率平均為98.3%;言語治療學綜合成績合格率平均為100%,優(yōu)秀率平均為17.8%,良好率平均為64.4%(結果見表2)。結果顯示: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基礎上結合應用PBL教學模式的教學方法對提高學生綜合成績效果明顯。

三、討論

現(xiàn)代教學理論也認為:在教與學雙向活動中,學習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習的內在動力源于學習者。而傳統(tǒng)的醫(yī)學教育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講授,片面強調知識學習,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能力的培養(yǎng)[3]。PBL教學模式強調教師指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互相結合,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現(xiàn)代《言語治療學》教學過程之中引入PBL教學模式,并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結合,促使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從“要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獙W”,以問題為主線,將抽象枯燥的書本知識與臨床知識聯(lián)系起來,提出結合臨床的實用性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思考與創(chuàng)新,不設標準答案,激勵學生從多種角度考慮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在準備案例討論過程中,學生需檢索查閱文獻資料,結合已有知識概念,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既培養(yǎng)了學生自學能力,又培養(yǎng)了團隊合作和參與精神,同時也逐步形成了良好的科學思想,提高了科學素養(yǎng);在PBL教學活動中,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師生間可圍繞一個共同的問題暢所欲言,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只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始終扮演“分享者”的角色,還起到了增強了師生互動,改善了師生關系的作用。在達到良好教學效果的同時,研究結果顯示在傳統(tǒng)教學方法基礎上結合應用PBL相結合授課的教學方法對提高學生綜合成績有較好的促進作用[4-7]。

對于本門課程教學而言,傳統(tǒng)教學法與PBL結合是對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一次改革,目前處于嘗試階段。如何建立系統(tǒng)的教學體系及評估方法需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張東華,高岳,薄紅,等.PBL教學法在我國臨床教育中的應用及所存在的問題[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2,(1):99-100.

[2]林馨.《言語治療學》教學改革實踐與思路[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32(6):817-818.

[3]劉忠秀.醫(yī)學教育中PBL教學模式應用的探討[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08,(1):16-17.

[4]車春莉,郭慶峰,張一梅,等.PBL教學模式在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中應用的思考[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0,(1):126-127.

[5]馬慧娟,袁芳,武宇明.PBL教學的開展條件和模式探索[J].教育戰(zhàn)線,2009,(7):93-94.

[6]鄭蘭艷,王繼春,史俊巖,等.應用PBL教學法的病原生物學課程考核體系探討[J].微生物學通報,2006,33(1):159-162.

[7]解冰,劉冰,劉楓,等.PBL教學法在軍校八年制醫(yī)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中的作用[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2,(3):99-100,130-132.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改課題資助(GJ2010-185);湖南中醫(yī)藥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校2012-JG023)

篇9

[關鍵詞] 感染性心內膜炎;骨結核;發(fā)熱;誤診

[中圖分類號] R542.4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6)35-0136-03

Infective endocarditis misdiagnosed as bone tuberculosis: A case report

QIN Shuai1 LIANG Fayu2 LIANG Zhixing2 SHEN Yu2

1.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1, China; 2.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First Hospital, Taiyuan 030001, China

[Abstract] Infective endocarditis(IE) is one of the most dangerous diseases in cardiac surgery. If it cannot get timely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its mortality or morbidity is high. Because of its more than only the continued high fever as the first symptom, easily overlooked by the first clinic clinicians caused by misdiagnosis. This article aims to improve understanding and vigilance of the disease and reduce misdiagnosis by conducting retrospective analysis to the case that a IE patient is misdiagnosed as bone tuberculosis admitted by our department.

[Key words] Infective endocarditis; Bone tuberculosis; Fever; Misdiagnosis

感染性心內膜炎是心臟外科疾病中較為危重的疾病之一,近年來,隨著各種有創(chuàng)心血管內介入診療技術在臨床中的增加和臨床中抗生素的濫用,該病的發(fā)病率有所增加,并因其臨床癥狀多不典型,容易造成誤診或漏診。本文介紹我院收治的1例在外院誤診為“骨結核”的感染性心內膜炎病例,并復習相關文獻,以提高臨床初診醫(yī)師在診療過程中對本病的警惕性。

1 臨床資料

患者,男,50歲,主訴:間斷發(fā)熱伴體力活動能力下降2個月,發(fā)現(xiàn)心臟雜音10余日于2012年8月27日入院?;颊哂?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反復發(fā)熱,以午后及夜間發(fā)熱多見,體溫多在38.0℃~38.5℃,最高體溫38.9℃,伴有寒顫、肌肉酸痛,癥狀持續(xù)數(shù)小時后可自行緩解,其間自覺體力活動能力較前下降,重體力活動時即出現(xiàn)心慌、氣短癥狀,休息后癥狀可緩解,外院診斷為“骨結核”,口服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劑量不詳),癥狀無明顯改善。后就診于我院門診,行超聲心動圖提示:主動脈瓣二瓣畸形可能,主動脈瓣輕度狹窄伴重度關閉不全,左房、左室擴大,二尖瓣輕度關閉不全。遂以“心臟瓣膜病,主動脈瓣畸形”收入我院心外科。既往史:患者2002年因右側髖關節(jié)結核行滑膜切除術,術后規(guī)律服用抗結核藥物治療2年;否認糖尿病、心臟疾病及腦血管疾病病史;否認血液透析史、靜脈注射吸毒史;否認瘧疾、肝炎等傳染病病史;無輸血史;無食物、藥物過敏史。入院查體:體溫37.3℃,脈搏94次/min,呼吸19次/min,血壓127/79 mmHg。眼瞼結膜無蒼白,無咽喉及扁桃體紅腫,全身淺表淋巴結無腫大。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明顯干、濕性音,心率94次/min,心律齊整,可于胸骨右緣第Ⅱ~Ⅲ肋間聞及舒張期3級雜音,心前區(qū)未觸及震顫;腹部查體未見異常。入院后化驗及輔助檢查:白細胞4.2×109/L,紅細胞3.91×1012/L,血紅蛋白105.0 g/L;血肌酐54.4 μmol/L,紅細胞沉降率25 mm/第1小時末,C-反應蛋白18.8 mg/L,PPD實驗(-),ASO(-);其余各化驗均正常。入院后患者仍有間斷發(fā)熱癥狀,最高體溫38.8℃,于9月2日查房時追問病史:自2012年5月中旬曾有右上牙齒松動、疼痛、張口困難,自行口服甲硝唑治療,其間出現(xiàn)寒顫、高熱癥狀。結合患者病史,不排除感染性心內膜炎可能。行血培養(yǎng)+藥敏檢查3次(首次與末次時間間隔>1 h),均覆蓋需氧及厭氧菌普,3次均提示托爾豪特鏈球菌(+)。復查超聲心動圖提示:主動脈瓣根部及升主動脈擴張,主動脈瓣輕度狹窄伴重度關閉不全,主動脈瓣及左室心內膜面欠光滑,可見斑點狀強回聲(考慮為細菌性贅生物形成)。診斷為感染性心內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根據(jù)血培養(yǎng)+藥敏檢查提示,選用左氧氟沙星治療1周后體溫控制平穩(wěn),未再次出現(xiàn)發(fā)熱癥狀,繼續(xù)抗生素治療4周后,在全麻及體外循環(huán)下行主動脈瓣置換術,術中見升主動脈均勻性擴張,最寬處外徑4.2 cm,主動脈瓣四瓣畸形,瓣葉菲薄、質脆、瓣環(huán)擴大、中-重度關閉不全,其中1瓣葉游離緣可見細小顆粒狀贅生物,左心室擴張、室壁肥厚,主動脈瓣下左室后壁見2處心內膜破壞,表面粗糙。切除病變瓣膜,以碘酒紗布擦拭左室內壁,以25#機械瓣膜置換主動脈瓣。術后繼續(xù)使用左氧氟沙星3周,患者痊愈出院。隨訪3年余,無復發(fā),心功能Ⅰ級。

2 討論

2.1 疾病概述

感染性心內膜炎是指由細菌、真菌及其他致病微生物感染入血,累及心臟,導致心臟內膜和(或)瓣膜損傷的一類心臟感染性炎癥疾病。其高危致病因素包括:先天性心臟畸形、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各類心臟瓣膜疾病及風濕免疫性疾病需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治療者,以及可能造成細菌入血的外科操作、靜脈藥物成癮者[1-3]等。感染性心內膜炎最常見的受累部位為心臟瓣膜,其余還可見于間隔缺損部位、腱索或心壁內膜。關于感染性心內膜炎的病原菌,近年來有報道指出仍以草綠色鏈球菌最為多見,也有學者認為草綠色鏈球菌比例在逐年下降,而其他病原菌在逐年上升,特別是金黃色葡萄球菌[4-6]。關于感染性心內膜炎的分類,2009年的新版指南提出新的分類方法:①左側自體瓣膜IE;②左側人工瓣膜IE;③右側IE;④器械相關的IE(包括起搏器或除器相關IE)[1],這樣的分類方法對治療方案的選擇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感染性心內膜炎臨床表現(xiàn)包括:發(fā)熱、心臟雜音、動脈栓塞、脾大、貧血及皮膚、黏膜的瘀點、瘀斑和Roth斑、Janeway損傷等。2009年新版指南中仍繼續(xù)沿用Duke診斷標準[7]:主要標準:(1)兩次不同的血培養(yǎng)均為IE的典型致病菌,或與IE一致的微生物持續(xù)性血培養(yǎng)陽性(持續(xù)性陽性定義為相隔>12 h的≥2次血培養(yǎng)陽性;或首次與末次血培養(yǎng)相隔時間>1 h的三次血培養(yǎng)全部陽性或4次全部陽性);(2)單次血培養(yǎng)陽性提示為貝氏柯克斯體或I相IgG滴度>1∶800;(3)超聲心動圖發(fā)現(xiàn)贅生物、心臟膿腫、新發(fā)現(xiàn)的人工瓣膜損傷;(4)新發(fā)的瓣膜反流。次要標準:(1)易患因素、基礎心臟病或靜脈藥物成癮;(2)體溫>38℃;(3)血管損傷征象:大動脈栓塞,霉菌性動脈瘤、顱內出血、結膜出血等;(4)免疫異象:Osler結節(jié)、Roth出血點、腎小球腎炎及類風濕因子;(5)微生物學證據(jù):血培養(yǎng)陽性但未達到主要標準要求,或與感染性心內膜炎一致的細菌感染的血清學證據(jù)。確定診斷:2條主要標準或1條主要標準+3條次要標準或5條次要標準??赡茉\斷:1條主要標準+1條次要標準或3條次要標準。感染性心內膜炎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及外科治療。藥物治療的關鍵在于殺菌,抗生素的引用原則為:早期應用、選用殺菌藥物、大劑量和長療程、靜脈用藥為主[8]。并應在留取血培養(yǎng)標本后即開始給予廣譜抗生素治療,待獲得培養(yǎng)和藥敏結果后調整用藥[9]。有文獻報道,外科手術治療是控制感染及影響術后存活的關鍵,可明顯減少感染性心內膜炎的死亡率,并且優(yōu)于內科保守治療[10]。而手術時機的選擇在臨床工作中人用爭議,有學者認為早期手術可以切除感染物、引流膿腫和修復受損組織,避免心衰惡化和不可逆的心臟結構破壞,預防血栓事件[11-14]。也有一項研究顯示早期手術可改善伴隨嚴重并發(fā)癥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的生存率,但復發(fā)和人工瓣膜功能障礙的風險預期增加[15]。

2.2 誤診分析

本例為中年男性,既往曾有髖關節(jié)結核病史,加之許多醫(yī)生尤其是基層醫(yī)院醫(yī)生可能對感染性心內膜炎缺乏診斷經驗,同時臨床中的全面查體在實際工作中很少真正做到全面,所以導致遺漏心臟體征,誤診為“骨結核”。本例患者于我院門診行超聲心動圖檢查是并未發(fā)現(xiàn)瓣膜贅生物,可能因超聲醫(yī)師經驗、對感染性心內膜炎認識以及超聲檢查本身存在一定誤差的影響,造成未能發(fā)現(xiàn)心內贅生物,故對存在發(fā)熱原因不明伴有心臟雜音的患者行超聲心動圖檢查時應更加仔細,并多次復查,必要時需行經食道超聲心動圖,以便能夠準確找出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超聲診斷證據(jù)。本病例診治經驗提示臨床醫(yī)生應增強對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認識,遇到無明顯誘因、難以控制的發(fā)熱是應做到全面分析、認真檢查,以便及早確診。

綜上所述,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臨床表現(xiàn)多不典型,尤其僅以發(fā)熱為唯一臨床表現(xiàn)的患者,極易造成誤診或漏診。所以在臨床工作中,對于不明原因的單純發(fā)熱患者,詢問病史應詳細,體格檢查應做到真正的全面、仔細,避免忽略任何細節(jié)。同時,在病因不明時,診斷思路不能局限化,對所有可能的病因均應仔細分析、認真排查。此外,各科室醫(yī)生需認真學習與本科室疾病相鑒別的各類疾病,避免因知識匱乏而造成誤診或漏診。

[參考文獻]

[1] Habib G,Hoen B,Tornos P,et al. Guidelines on the prevention,diagnosis,and treatment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 (new version 2009):The Task Force on the Prevention,Diagnosis,and Treatment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 Endorsed by the European[J]. European Heart Journal,2009,30(19):2369-2413.

[2] Gould FK,Denning DW,Elliott TS,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antibiotic treatment of endocarditis in adults: A report of the Working Party of the British Society for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J]. J Antimicrob Chemother,2012,67(2):269-289.

[3] 孫筱璐,張健,王國干,等. 真菌性感染性心內膜炎22例臨床特征分析[J]. 中華醫(yī)學雜志,2013,93(8):569-573.

[4] 楊劍. 感染性心內膜炎病原菌種類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21):4603-4604.

[5] 謝紅梅,胡必杰,周春妹,等. 218例感染性心內膜炎臨床和病原學特征及預后分析[J]. 中華內科雜志,2014, 53(5):363-367.

[6] 孫筱璐,張健. 比較血培養(yǎng)陰性和血培養(yǎng)陽性感染性心內膜炎臨床特點和預后研究[J]. 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3,(1):136.

[7] 熊長明. 規(guī)范抗菌治療療效欠佳者考慮早期手術治療――2009年歐洲心臟病學會感染性心內膜炎預防、診斷和治療指南解讀[J]. 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2,27(s1):93-96.

[8] 彭曉紅. 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的藥物治療[J]. 醫(yī)藥前沿,2013,(7):300.

[9] 王鶴,王紅. 感染性心內膜炎預防與治療進展[J]. 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2,11(17):1426-1427.

[10] 朱西安,吳觀生,龔啟華,等. 感染性心饒ぱ椎耐飪浦瘟[J]. 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4,11(s1):106-107.

[11] 徐榮建,苗齊,劉興榮,等. 活動期感染性心內膜炎病原菌構成、藥敏分析及早期外科治療62例[J].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15,31(5):278-281.

[12] 賈立群,付強,楊帥,等. 早期手術治療感染性心內膜炎的可行性探討[J].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12,28(8):464-466.

[13] 照日格吐. 早期手術治療感染性心內膜炎的初探[J]. 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13,24(5):574-575.

[14] Funakoshi S,Kaji S,Yamamuro A,et al. Impact of early surgery in the active phase on long-term outcomes in left-sided native valve infective endocarditis[J]. Journal of Thoracic & Cardiovascular Surgery,2011,142(4):836-842.

篇10

關鍵詞:葉下珠;提取物;抑菌活性

中圖分類號:R28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2-2812-03

Study on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of Extracts from Phyllanthus urinaria Linn

DENG Zhi-yong

(College of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Hezhou University,Hezhou 542800,Guangxi,China)

Abstract: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of 5 solvent extracts from Phyllanthus urinaria Linn against 5 species of bacterium were determined by growth rate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3 solvent which were methanol, ethanol and acetone extracts had high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Shigella dysenteriae (Shiga) Castellani & Chalmers, Staphyloccocus aureus Rosenbach, Salmonella typhi (Schroeter) Warren & Scott with antibacterial rates more than 60%, and had low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Migula) Casleillii and Chalmers, Bacillus cereus Frankland with antibacterial rates below 60%. The water extracts and petroleum ether extracts had low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against 5 species of bacterium with the antibacterial rates below 51%. The methanol extracts had the highest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against Shigella dysenteriae(Shiga) Castellani & Chalmers, whose EC50 was 2.915 5 mg/mL. The ethanol extracts had the highest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against Staphyloccocus aureus Rosenbach, which EC50 was 3.440 2 mg/mL. The acetone extracts had the highest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against Staphyloccocus aureus Rosenbach, whose EC50 was 4.320 6 mg/mL.

Key words: Phyllanthus urinaria Linn; extracts;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植物源殺菌劑是指從植物中提取的具有殺菌、抑菌活性的物質,以及由其分離純化的單體物質加工而成的藥劑。從植物中尋找殺菌、抑菌活性物質已成為當今開發(fā)、研制無公害新型殺菌劑的熱點之一[1]。葉下珠(Phyllanthus urinaria Linn)為大戟科(Euphorbiaceae)葉下珠屬(Phyllanthus)草本植物,又名珍珠草、夜合草、陰陽草、油柑草等[2],全草入藥,具有清熱利尿、解毒、止瀉、抑菌、體內和體外抗HBV[3]、防治肝細胞損傷[4]、抗乙型肝炎病毒[5]等作用。迄今,從葉下珠中已發(fā)現(xiàn)的化合物有40多種[6],包括生物堿類、黃酮類、木脂素類、萜類、鞣質等多種成分。試驗研究了葉下珠5種溶劑提取物對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 (Migula) Casleillii & Chalmers]、傷寒沙門氏菌[Salmonella typhi (Schroeter) Warren & Scott]、痢疾志賀氏菌[Shigella dysenteriae (Shiga) Castellani & Chalmers]、蠟狀芽孢桿菌(Bacillus cereus Frankland)、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 Rosenbach)的抑制活性,以期發(fā)現(xiàn)新型抗菌物質,為葉下珠作為原料開發(fā)食品防腐劑提供理論依據(jù),現(xiàn)將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試病原菌 5種病原菌大腸桿菌、傷寒沙門氏菌、痢疾志賀氏菌、蠟狀芽孢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均來自廣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微生物學實驗室。

1.1.2 供試植物材料 葉下珠全株,采自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賀州市郊區(qū)。

1.1.3 溶劑 甲醇、乙醇、丙酮、石油醚,市售分析純;純凈水,自制。

1.2 方法

1.2.1 植物成分提取 采用冷浸法。取葉下珠全株,洗凈風干,放入60 ℃的恒溫鼓風干燥箱內烘干至發(fā)脆,用植物粉碎機將其粉碎,過425 μm篩。稱取一定量的植物干粉放入三角瓶中,加入5倍量的溶劑,在室溫下浸提(其間每隔12 h振蕩1次)48 h后抽濾。再重復浸提2次,將3次濾液合并,用旋轉蒸發(fā)儀減壓濃縮,蒸干溶劑得膏狀粗提物。稱重,置于4 ℃冰箱中保存?zhèn)溆谩?/p>

1.2.2 提取物抑菌活性測定 參照參考文獻[7],采用生長速率法進行測定。

2 結果與分析

2.1 葉下珠提取物的抑菌活性

葉下珠5種溶劑提取物在10 mg/mL的濃度下對大腸桿菌、傷寒沙門氏菌、痢疾志賀氏菌、蠟狀芽孢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1)。5種溶劑提取物對5種細菌的抑制作用有較大的差別??傮w上,甲醇提取物抑菌率較高,分別為87.85%(痢疾志賀氏菌)、85.00%(金黃色葡萄球菌)、75.50%(傷寒沙門氏菌)、60.00%(大腸桿菌),51.89%(蠟狀芽孢桿菌);其次是乙醇提取物,抑菌率分別為84.00%(金黃色葡萄球菌)、75.55%(痢疾志賀氏菌)、67.37%(傷寒沙門氏菌)、42.90% (大腸桿菌)、16.67%(蠟狀芽孢桿菌);再次是丙酮提取物,抑菌率分別為72.56%(金黃色葡萄球菌)、68.23%(痢疾志賀氏菌)、64.60%(傷寒沙門氏菌)、29.67%(蠟狀芽孢桿菌)、19.90%(大腸桿菌);水提取物和石油醚提取物對這5種細菌的抑菌率較低,都在51%以下。同一溶劑提取物對不同細菌的抑制作用有較大的差別。甲醇提取物對痢疾志賀氏菌的抑菌率最高,為87.85%;乙醇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最高,為84.00%;丙酮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最高,為72.56%。由上可知,甲醇提取物抑制作用最為明顯,乙醇提取物次之,丙酮提取物第三;甲醇提取物對痢疾志賀氏菌的抑菌率最高,乙醇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最高,丙酮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最高。

2.2 葉下珠3種溶劑提取物對3種細菌的毒力

鑒于葉下珠甲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和丙酮提取物對痢疾志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傷寒沙門氏菌有較高的抑制活性,在實驗室條件下進一步測試了這3種溶劑提取物對以上3種細菌的毒力,以y為死亡率機率值、 x為劑量對數(shù)值建立毒力回歸方程,計算有效中濃度(EC50),結果見表2。葉下珠甲醇提取物對痢疾志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傷寒沙門氏菌的抑制作用較強,有效中濃度分別為2.915 5、3.233 9、3.796 4 mg/mL;葉下珠乙醇提取物對痢疾志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傷寒沙門氏菌的有效中濃度分別為3.980 5、3.440 2、5.324 1 mg/mL;葉下珠丙酮提取物對痢疾志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傷寒沙門氏菌的有效中濃度分別為5.411 1、4.320 6、5.595 7 mg/mL。

3 結論

1)10 mg/mL葉下珠甲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和丙酮提取物對痢疾志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傷寒沙門氏菌有較強的抑制活性,其抑菌率都不低于60%,對大腸桿菌和蠟狀芽孢桿菌的抑菌率較低,其抑菌率都不高于60%;而水提取物和石油醚提取物對這5種細菌的抑菌率都比較低,其抑菌率都在51%以下。

2)葉下珠甲醇提取物對痢疾志賀氏菌的抑菌效果好,其抑制有效中濃度為2.915 5 mg/mL;乙醇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好,其抑制有效中濃度為3.440 2 mg/mL;丙酮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好,其抑制有效中濃度為4.320 6 mg/mL。

參考文獻:

[1] 任 芳,劉 強.珍珠柴粗提物對13種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J].廣西植物,2009,29(1):132-135.

[2] 羅文繼,阮細發(fā),楊義雄.葉下珠研究概述[J].海峽藥學,1988, 10(1):70-72.

[3] 張 韜.葉下珠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醫(yī)藥信息,2002,19(4):22-23.

[4] 周 軍,李 茂.葉下珠醇提物對實驗性肝損傷的保護作用[J]. 廣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4,7(1):5-7.

[5] 馬海倫.苦味葉下珠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的研究進展[J]. 天津醫(yī)藥,1994,22(12):760-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