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社會的形成范文

時間:2024-01-27 18:08: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法治社會的形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文云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法治社會的形成

篇1

【關鍵詞】城市自治運動;社會結構;商業(yè)化

現代法治起源于西方。作為還處于轉型時期的國家,要深刻認識現代法治社會生成規(guī)律就必須追溯現代法治生成的源頭,來挖掘其中具有規(guī)律性的共性。本文希望通過對西方法治社會生成的歷史梳理來進一步挖掘其中的規(guī)律,為中國現代法制轉型提供借鑒。

一、中世紀商業(yè)復興到城市自治運動的出現

西歐地區(qū)的封建社會是一個多元權力景觀,威權粉碎為其政治特征的。從封建社會到西歐資本主義法治社會的全面發(fā)展,中間經歷幾個重要階段。

首先,從公元六世紀到十世紀,西歐進入到中世紀。七世紀開始,地中海商業(yè)受到阿拉伯帝國擴張,迅速衰落,到八世紀末以后,西歐已退回到一種純粹的農業(yè)狀態(tài)。[1]到了九世紀西歐封建制得到確立。這時,西歐出現了獨特地多元權力景觀:西羅馬帝國的滅亡,使西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會有了自主發(fā)展的機會,教權與皇權分離了。新建的蠻族王國王權式微,文化低下,急需教會的支持和正名,而基督教的普世性和教會影響力覆蓋原羅馬帝國版圖,因此可以跨越多蠻族王國,建立起龐大的教會體系,成為宗教,經濟、政治、軍事的混合體,[2]更是因文化的優(yōu)勢,教會壟斷了西歐的精神生產。王權和教權并存分立,有時甚至凌駕王權之上,是獨特的歷史現象。

西歐的封建制的確立,由于層層封建,威權粉碎,公共權威衰微,形成一批有勢力的貴族集團,貴族本人成為行使公共權威的真正領主。這樣“王座只保留了一個空洞的宗主地位,只是一個名義上的權力,而國王被縮成一個陰影而已?!盵3]領主與附庸的關系以相互義務的契約為基礎。這樣,王權、教權之外又出現了一個貴族權。

這是一個多元權力景觀。每一種權力都可以擁有一定立法、行政和司法的權力。每一種權力都有著一定競爭性。

在這個權力架構背景下,西歐確立了封建農莊經濟,商業(yè)呈現出青黃不接的狀態(tài)。商業(yè)組織、技術和規(guī)則的可能因此而停滯。萬幸的是在這種時代,威尼斯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威尼斯是意大利的較獨立的城市共和國。它是由被蠻族驅趕出家園的難民在海沼之中建立的城市。該城無土可耕,唯有以漁鹽之利,發(fā)展貿易,且缺乏政治、宗教、社會上的限制,經商遂成這一城市的生產方式,資本因而愈做愈大。

從9世紀來,威尼斯與非洲和敘利亞建立起的商業(yè)關系,即使教皇禁止的鐵器、木材也被輸入到伊斯蘭教區(qū),販奴貿易也照干不誤。[4]該城市市民的社會差別完全由財產決定,形成了商人階級。[5]這的確是中世紀歐洲的少有亮點。威尼斯雖不是各種商業(yè)技術的創(chuàng)始人,但卻是綜合吸收各項商業(yè)技術并予以改進的人?!肮扇焙汀皬褪讲居洝倍紴槠湮?。[6]威尼斯的商業(yè)承上啟下,對中世紀的商業(yè)復興起了很大作用,這是無可置疑的。也正因此西歐商業(yè)技術能得以持續(xù)增進、商業(yè)規(guī)則能持續(xù)發(fā)展。

如果說威尼斯只是僻處海疆一隅,影響力有限。緊接著一個關鍵性環(huán)節(jié)出現。十世紀下半葉,翻山越嶺的商人為安全之計,尋求城堡的保護,并在舊城堡日益擁擠的情況下,又在附近建造新城堡。這種城堡最初均為商人,隨后工匠們也住進來了。新城堡使舊城堡失色,這樣原指舊城堡的人的“市民”一詞被引伸至新城堡的居民――“商埠人”。[7]他們形成了一個基本脫撤離土地的階級。鄉(xiāng)村工業(yè)轉入城市工業(yè),使工業(yè)獲得了日益發(fā)展。這樣,在分裂的,多元權力景觀、背景的西歐大陸,市民階級開始形成。

新的生產關系必須獲得一個發(fā)展空間,能夠足夠成長,創(chuàng)制符合他們的法制和精神。最遲在十一世紀初,萌芽商法產生了。這是商業(yè)活動的一些慣例,但卻在當時法院中無法接受,商人們?yōu)榇顺闪⒘松倘朔ㄍ?。注意:能允許商人自己成規(guī)模的創(chuàng)制自己的法制,這是商人獲得發(fā)展空間的關鍵?,F代法治,簡而言之,就是平等主體之間進行規(guī)則的制定和執(zhí)行。而商業(yè)的本質也就是平等主體的交換關系。以這種交換關系為基礎的反映就是現代法治的體現。商品經濟究其本質而言是平等主體之間的發(fā)生的社會化大生產,是資本的持續(xù)增進。創(chuàng)制符合自己實情并能讓自己利益得以維護、獲得長期發(fā)展,這乃是一種富有效率的生產關系得以發(fā)展的必要條件。而這個關系最佳的表現就是中立司法和商人自己創(chuàng)制。借助這一平臺,西方法律形式主義才得以發(fā)展。商人把注意力逐漸集中到規(guī)則的制定和執(zhí)行上來。

城市自治運動逐漸展開。城市市民階級以其在城市中舉足輕重地地位取得了司法自治和行政自治權。世俗的諸侯對城市采取了一種親善的態(tài)度,因為這能增加他們的收入,而教會則竭立反對城市運動。城市自治繼續(xù)發(fā)展,它們相繼獲得特許狀,制訂自己特有城市的法律,自我管理,并在特許狀和在此基礎上的集體宣誓的方式構成民主管理景觀。自治中的城市就仿佛是自由市民的契約社會。據1151年的《圣康坦建城章程》的記載,市民以宣誓方式宣稱:“遵守共同的準則、服從共同的權力、維護共同的防務。”[8]以后的社會契約論在啟蒙時期被一再宣揚,只不過是這種商業(yè)發(fā)展的必然結果而已。

在這一城市自治運動中,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1.城市自治使法律成為市民共同意志的產物,促使市民自覺遵守自己參與制造的法律,依靠法律程序解決糾紛,而不是依靠與權力遠近關系或者自上而下的權力意志來解決糾紛,這為法治社會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和行為習慣基礎,并促使人們進一步關注規(guī)則的制定,而不是執(zhí)政集團的更替,從而擺脫人治的狀態(tài)。

2.城市法律的立憲性特征為運動的到來進行了預演實踐,而立憲主義、契約社會的思想也在其中醞釀著。

3.中世紀城市法確立的理性、社團資格權利平等、參與立法、客觀司法程序等原則與理念,都與近代西方法律形式化運動的的一些結構特征發(fā)生著這樣或那樣的聯(lián)系,是近代法律形式化運動的源頭之一。

4.城市自治為市民階級進一步壯大提供了良好的空間,為城市市民階極向近代市民階級的轉化埋下了伏筆。

二、從近代市民社會形成到近代法律秩序的形成和近代法律形式主義運動

作為城市自治運動的結果,西歐封建社會出現了一個新的力量:城市市民階級。在貴族、教權、王權之外又新添了一個力量。城市市民階級隨著商業(yè)的增長,越來越不滿足自身城市的狹隘,希望清除市場壁壘,建立統(tǒng)一規(guī)劃,維護社會安全,保護貿易自由等等之類。這一切既非孤立的城市市民階級獨立能完成的,又非貴族和教會能辦到,王權就成了唯一選擇?!皣跖c市民階層―在英國、法蘭西及其他國家―這種結合,井然有序地促進了貿易,而雙方互利?!盵9]歷史表明,歐洲王權的增長,極大程度上是新興市民階級支持的結果。這樣,王權迅速增長并朝民族君主國發(fā)展。城市商業(yè)經濟的發(fā)展,動搖了莊園經濟,使貴族出現了分化,許多貴族本身就成市民的一員。這更有利于王權的集中并戰(zhàn)勝封建割劇勢力。

這樣,民族君主國開始出現,王權成了國家公共權力。而城市市民階級則成為了國家資產階級,近代市民社會走向成熟。

在這一漫長過程中,法律形式主義運動也得到持續(xù)發(fā)展 。11、12世紀西歐商業(yè)資本主義不斷擴展,零星地商業(yè)慣例已無法滿足商業(yè)活動,出于利益計算,商人集團特別關注經濟活動的安全性、可計算性,關注商業(yè)活動的安全保障,而法律的功能使法律受到商人集團的青睞,韋伯正確指出,城市市民就是用市民的法律意識來謀求他們的軍事和稅收利益的。[10]通過法律保護個人權利,成為商人們的共同心聲。實際上,在西歐多元權力和城市自治的背景下,那種企圖賄買行政權力的、共同漁利的方法根本行不通。只有法律才能為形式平等的商人接受。但是,商人集團需要的是適宜自身情況的商法。泰格和利維在其專著《法律與資本義的興起》一書中指出,十一世紀專業(yè)法律人員和適應商人需要的法律進入意大利,傳播到地中海沿岸,又循商路傳向北歐。而作為最具有商業(yè)精神的羅馬法最初也是沿著貿易路線產生。哈羅德?丁?伯爾曼也認為西方近代的商法和航海法雖說可以追溯至羅馬法,但其中大多數條文是經過意大利各地市的實際運用,于11、12和13世紀之后成為各地習慣法,又透過法國才被北歐各國接受。伯爾曼甚至肯定地認為商法最初主要是由商人自身完成的。[11]在這種條件下“經商成為一種有結構、能協(xié)定的活動”。 [12]威尼斯作為“科學統(tǒng)計之出生地”,政府對稍重要商人的資本都加以調查,并記錄。商事爭議也可由商業(yè)法庭依法而斷,律師則提供各項法律服務。“可計算的法治系統(tǒng)”在威尼斯已然成形。[13]可見形式理性的法律和文化是西歐商業(yè)文明長期累積的結果。商法硬是由商人集團主要憑自身努力醞釀而出了。這種在商人集團內部逐步發(fā)展起來的商事規(guī)則慣例匯集而成的法律體系具有:規(guī)范的客觀性、準確性和專門性,適用的普遍性、統(tǒng)一性所顯示的跨國特征以及對權利的互惠性原則的注重。[14]總之;新的商法作為商業(yè)活動精神和要求的體現,只是再次表明商業(yè)運動的歷史力量。

與此同時,羅馬法獲得復興。當然教會作為中世紀知識壟斷者對羅馬法的系統(tǒng)整理以及教會法體系向羅馬法靠近,強調理性和良心,使得法律也導向理性形式主義,形成了一種新的較合理的也較復雜的書面訴訟程序,在歐洲大陸引起司法組織深刻而有決定性變革,也為社會受法律支配觀念的確立和法治增添了積極力量。

此外,各城市大學將法律作為一門科學進行研究,法律形式主義運動提供了法理養(yǎng)分。同樣重要地是,法學家階層和職業(yè)法律階層在研究和實踐需求的雙重作用下開始形成。律師受商人階層托請,去營造新訴訟程序,策動法律合理化發(fā)展,[15]在法律合理化之時也對法律形式主義運動進一步體現市場經濟的平等、契約自由、私權神圣等精神提供了幫助。我們知道如果不是商業(yè)力量,教會主導的法律形式主義完全可能體現另一種精神。

另一方面,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為新生的市民階級營造了適宜他們的精神世界,它們與羅馬法復興運動相匯集,不僅加速了羅馬法的傳播和接受,也強化了羅馬法中的私法精神,并為市民階級的法律意識和觀念中注入了人文精神和理性因素。

這一切合力作用加速了西方近代法律形式主義發(fā)展,并為市民社會改造國家奠定了基礎。

王權曾經因與市民階級的結盟而獲得張揚,現在市民階級在民族君主國扶養(yǎng)下已成長為資產階級,已不能容忍王權的恣意了,公權力為誰服務以及權力和權利的分野問題被提出。社會契約論作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核心方案被啟蒙者一再宣揚。要在國家范圍內徹底實行法律形式主義,使法律成為社會的最高權威,是近代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任務。這一任務最后通過資產階級革命予以完成,但這不過是一連串演化的結果而已。

需要指出的是,法律形式主義運動在英國和歐洲大陸的表現形式有所不同。在英國普通法的繁鎖和形式主義成為英國人抵制專制權力肆虐的武器。1600年以后普通法律師與商人結盟開展了限制王權的司法改革斗爭,“確立大陪審團、重申小陪審團的獨立性、嚴格尊重與證人對質的權利” [16]等新的合理化訴訟程序為市社會權利平等保護,限制公權力恣意提供了必要和可能。

在大陸國家,法律形式主義與羅馬法復興結合在一起。古羅馬法的私法精神、嚴謹的法律體系和邏輯分析以及對商品活動的高度法律抽象成為大陸國家商人集團的最佳選擇。

綜上所述,社會的商業(yè)化產生了市民階級,而商業(yè)交易的本質使市民階級選擇了法律,而且是形式理性的法律,以保證行為的可計算性。“正是法律的普遍性確立了公民在形式上的平等,從而保護他們使其免受政府的任意監(jiān)護之害。為了確保普遍性,行政必須與立法相分離;而為了確保一致性,審判必然與行政相分離。實際上,這兩個分離恰恰是法治理想的核心。由于他們,法律制度應該成為社會組織的平衡器。[17]”

從這一過程看,社會結構的商業(yè)化發(fā)展需要一個足夠發(fā)展空間和時間。社會商業(yè)化是法制現代化的歷史前提,而法制現代化則為社會商業(yè)化持續(xù)增進,最終使社會由封建體制轉型為現代資本主義商業(yè)體制提供了必要保證。而工業(yè)革命則是生產力在適宜的生產關系中得以飛躍的結果。西方現代社會的形成離不開商業(yè)化和法制現代化的關聯(lián)關系。正是在社會商業(yè)化和法制現代化關聯(lián)互動的基礎上產生了現代社會。這是西方現代化合理的歷史結論。

由此可見,一個國家的社會結構的商業(yè)化程度對現代法制轉型起了決定性作用。而現代法制又是保證社會商業(yè)代突破傳統(tǒng)體制的必要條件。傳統(tǒng)社會結構在多大程度上適宜商業(yè)化,是決定該國法制現代化的根本因素。如果沒有社會結構的商業(yè)轉型,法制現代化則很難做到名實相符。而如果抽去了現代法制的市場精神、商業(yè)內容,那么這樣的法制還能被認為屬于“現代”的嗎?因此法制現代化的成敗關鍵在于現代法治的本土根基的構筑。社會結構的商業(yè)轉型、支撐現代法治的民眾力量則是現代法制的本土根基。

三、結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現代化是一個多層面的變革概念,是生產方式、生活狀態(tài)和精神狀態(tài)發(fā)生史無前例地飛躍的變革過程。社會結構的商業(yè)化是生產關系層面的現代化,法制現代化是的現代化,而工業(yè)化則是就生產力層面現而言的,三者互有關聯(lián)。一個社會的傳統(tǒng)社會結構是否適于商業(yè)轉型,是決定該社會現代化難度的關鍵因素;法制現代化不是孤立的社會現象。它是伴隨著特定國家或地區(qū)發(fā)生的,以社會商業(yè)化、工業(yè)化為基本內容的現代化進程,從而固有的法制系統(tǒng)向以形式合理性為精神向導,體現市場經濟價值追求的法制系統(tǒng)的轉換過程。其基本功能在于保證社會商業(yè)化、工業(yè)化過程的順利進行。一般說來,一國的法制是以法的形式對該國政治、經濟、文化等諸秩序的總的確認。離開了該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實際秩序,侈談法制是一種荒謬和妄想。法制現代化也是如此。它的最終目標也就是建立起一套與市場經濟、工業(yè)社會相適應的法制系統(tǒng)。因此,對于象中國這樣外源型國家,在法制現代化過程,應更加注重現代法治本土根基的構筑以免使法制現代化浮于表面,名不副實。其次,現代化是一個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矛盾運動過程?,F代化是世界的,因為自工業(yè)革命以來,越來越多地國家,不管愿不愿意都被納入這一進程;以貨幣為紐帶的全球商業(yè)化挾大工業(yè)、高科技之勢令非現代國家無法抗拒?,F代工商文明已突破地域界限, 不再象古文明深受地域限制從而只能是地域性文明。工商文明可以在世界各地安家落戶,雖然最終的表現形式不同。各國或地區(qū)的現代化起點即內、外部條件不同,必然形成不同的民族特色。這種條件,不僅指特定國家或地區(qū)的文化背景,更是指傳統(tǒng)社會結構對于工商文明的容納度。這決定了該社會轉型的模式和難易、快慢程度。法制現代化作為現代化的一部分,也不例外。

參考文獻:

[1] [比]亨利?皮朗《中世紀歐洲經濟社會史》樂文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1頁。

[2] [美]威爾?杜蘭:《世界文明史――信仰的時代》(中)幼獅文化公司譯東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788頁。

[3] [美]詹斯?W?湯普遜:《中世紀經濟社會史》(上)耽淡如,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302頁。

[4] [5] 參見[比]亨利?皮朗《中世紀歐洲經濟社會史》第16頁。

[6] 參見黃仁宇:《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三聯(lián)書店1997年5月第1版第81頁。

[7][8]分別參見[比]亨利?皮朗《中世紀歐洲經濟社會史》第一章、第39、48頁。

[9] [英]泰格、利維:《法律與資本主義的興起》紀混譯學林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135頁。

[10] 轉引自公丕祥:《法制現代化的理論邏輯》第175頁。

[11] [13]參見哈羅德?J?伯爾曼:《法律與革命》第十一章。

[12] [14]黃仁宇:《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第83、84頁

[15] 參見[英]泰格、利維:《法律與資本主義的興起》第119和155頁

[16][英]泰格、利維:《法律與資本主義的興起》第256~257頁

[17][美]昂格爾:《現代社會中的法律》,吳玉章等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47頁。

篇2

航空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交通形式,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都離不開航空的推動。目前我國的航空在朝著更強的目標發(fā)展,在此領域需要更多優(yōu)秀的專業(yè)型人才,因此學校在進行教育的時候,要調整好發(fā)展的方向及培養(yǎng)的目標,制定系統(tǒng)的教學方式,為我國的航空事業(yè)不斷輸送人才。

一、空乘專業(yè)形體的社會實用價值

(一)為我國培養(yǎng)高素質的人才。民航是我國重要的交通形式,作為一個服務性的行業(yè),服務性的工作人員對素質的要求極高,是我國的民航在對外形象的展示與宣傳。但是隨著行業(yè)的?l展,民航的工作人員在素質等方面還存在一些缺陷,空乘人員作為與顧客接觸最為頻繁的人,其本身所代表的就是行業(yè)的形象,對行業(yè)的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從目前來看,傳統(tǒng)的專業(yè)培訓已經達不到要求,傳統(tǒng)的方式比較注重外在形象,而目前的形勢是需要外在與內在兼?zhèn)涞娜姘l(fā)展人才,這也是形體教學的一個核心目標。

(二)為空乘人員的全面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不同的行業(yè)有著不同的行業(yè)標準,民航作為一個特殊的服務行業(yè),對于空乘人員的要求是極高的,尤其是在社會的推動下,空乘人員不僅需要較好的外形條件,還需要極高的個人素質,過硬的專業(yè)技能,所以內外兼修成了新形勢下空乘專業(yè)形體教學的核心。

形體教學可以塑造良好的體態(tài)。形體教學主要是以形體舞蹈、健美操、體操等作為培訓的核心課程,可以充分達到塑造身型的效果,還可以強身健體,減少體內多余脂肪,進一步改善身形體態(tài),使得空乘人員更健康,更具活力。除此之外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內在,傳統(tǒng)的教學往往重視外形條件的訓練,從而忽略了內在的修養(yǎng),但是隨著業(yè)內標準的提高,空乘人員除了外形條件的要求,還需要內在的修養(yǎng)。所以空乘專業(yè)通過系統(tǒng)的先進的教學方式的培養(yǎng),不僅使得學生形象氣質出眾,而且道德操守等內在的素養(yǎng)更是得到發(fā)展。

二、空乘專業(yè)形體教學的發(fā)展探索

(一)轉變思想,優(yōu)化教學體系。因為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的影響,目前想要轉變教學方式還存在眾多阻礙,在上課的時候過多關注學生專業(yè)知識的學習情況以及形體的塑造,從而忽略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使得學生在從業(yè)之后很長一段時間跟不上實際步伐,學生和現實存在嚴重的脫節(jié)現象。形體教學作為一門必修課程,在空乘這一專業(yè)占據極大的地位,但是陳舊的思想對課程的更新帶來局限性,所以思想的轉變尤為重要。只有積極轉變思想,才能實現課程的全面優(yōu)化,縮小學校教育與社會需要的差距,提高課程所具有的社會實用性。

(二)突破舊局勢,朝多元方向發(fā)展。實現社會價值的多元發(fā)展就是從多個方面來滿足社會的需求,空乘專業(yè)的局限性主要是在學生身形的塑造,忽略了內在的修養(yǎng),這已經難以滿足社會的需要。所以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要確立課程的多元發(fā)展,不斷整合優(yōu)化教學體系,使得空乘人員能夠滿足社會不同層次的需求。

(三)將科目與其他科目相結合。一個優(yōu)秀的空乘人員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其內在也要隨之變化,不再是單一的形體塑造,更注重內在的修養(yǎng)。所以為了能夠適應社會的新形勢,使得學生內外兼修,就需要打破原來的獨立發(fā)展,打破與其他科目之間的隔閡,使得課程融入更多的內容,結構更加完整,教學效果也更有針對性,從而實現課程的社會使用價值。

(四)激發(fā)學生的求學欲,自我完善?!耙匀藶楸尽笔俏覈慕虒W理念,更加強調人的主體地位,實現個人的綜合素質發(fā)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個體的積極配合。就拿空乘專業(yè)學生來說,不僅需要得到老師的指導,更需要學生本身的自主性,這樣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達到一個更好的效果,同時也提高了專業(yè)的實用性,滿足了社會的人才需求。

篇3

【摘要】

目的對復爾康注射液中揮發(fā)性成分進行分析研究。方法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復爾康注射液揮發(fā)油,通過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GC-MS)技術對其成分進行分析鑒定,并用面積歸一化法測定其相對百分含量。 結果共得到47個組分,鑒定出其中42種化合物,約占總量的98.52%,其中含量最高的為蒿酮(38.12%),其次為右旋樟腦(16.05%)、桉油精(8.15%)、大根香葉烯D(6.54%)、丁香烯(4.08%)、2,6-二甲基-3,7-辛二烯-2-醇(3.21%)等。結論該法分離效果良好,所鑒定組分較準確,為復爾康注射液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 復爾康注射液;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ompositions of volatile oil from Fuerkang Injection. MethodsThe volatile oil was extracted from Fuerkang Injection through steam distillation method. GC-MS was u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volatile oil.The relative contents of constituents were determined by area normalization method. Results42 among the 47 separated constituents were identified,which constituted 98.52% of the total amounts,Artemisia ketone was the richest(38.12%),the second were D-Camphor(16.05%),Eucalyptole(8.15%),Germacrene D(6.54%),Caryophyllene(4.08%),2,6-Dimethyl-3,7-octadien-2-ol(3.21%)etc. ConclusionThis method is provided with good separation effect.It is excellent to separate and determine the components of volatile oil from Fuerkang Injection,and offers scientific foundation in further study of Fuerkang Injection.

Key words:Fuerkang Injection; GC-MS

復爾康注射液是由我所研制的中藥新藥,該藥是由青蒿油及維甲酸制成的脂質體注射液,經藥效實驗證明對肝癌、肺癌、白血病有抑制癌細胞增殖、誘導分化、促進凋亡的作用,對肝癌小鼠有明顯延長生命的作用。方中青蒿油為揮發(fā)性成分,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青蒿油具有誘導肝癌細胞凋亡作用[1],本實驗采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復爾康注射液中的揮發(fā)性成分,并用GC-MS方法鑒定了其中所含化學成分的種類及相對含量,初步解析出了復爾康注射液藥效作用的物質基礎,并為進一步研究其質量標準、指紋圖譜提供了科學依據。

1 儀器與材料

島津GC17A-QP5050型GC-MS聯(lián)用儀;CLASS VP 5000工作站,NIST 98 譜庫。復爾康注射液(自制);試劑均為分析純。

2 方法

2.1 樣品液的制備取復爾康注射液50 ml,加水至100 ml,置揮發(fā)油測定器的燒瓶中,加氯化鈉適量至飽和,自測定器上端加水使充滿刻度部分,并在測定管中加入醋酸乙酯2 ml,加熱至沸,并保持微沸,提取3 h,收取醋酸乙酯層,加少量無水硫酸鈉脫水,即得。

2.2 色譜條件色譜柱:DB-1(30 mm×0.25 mm,0.25 μm)彈性石英毛細管柱;載氣:He;分流比:30∶1;流速:1.0 ml·min-1;柱前壓:49 kPa;進樣口溫度:280℃;程序升溫:初始溫度40℃,保持12 min,以4 ℃·min-1速率升溫至70℃,保持10 mim,再以6 ℃·min-1速率升溫至230℃;進樣量0.1 μl。

2.3 質譜條件電離方式:EI,電子能量:70 eV ;離子源溫度:200℃;發(fā)射電流:0.2 mA;電子倍增電壓:2.4 kV;掃描質量范圍:30~600 amu;掃描間隔0.5 s。

3 結果

按上述實驗條件進樣,得到復爾康注射液的總離子流圖,對總離子流圖中的各峰經質譜掃描后得到質譜圖,用質譜數據庫NIST檢索,同時采用人工譜圖解析,按各色譜峰的質譜裂片圖與文獻核對,查對有關質譜資料[2,3],并對基峰、質荷比和相對豐度等方面進行直觀比較,同時還對一些主要組分采用標準物質對照,分別對各色譜峰加以確認,綜合各項分析鑒定,從而確定復爾康注射液揮發(fā)油中的化學成分,并采用峰面積歸一化法測定各成分相對百分含量,結果見表1。表1 復爾康注射液揮發(fā)油GC-MS分析結果(略)

4 討論

本文通過GC-MS聯(lián)用分析了復爾康注射液揮發(fā)油的化學成分,共分離得到47個化合物,鑒定出其中42個化合物,已鑒定的化合物占總餾出組分的89.36 %,已鑒定的成分占色譜總餾出峰面積的98.52%。

在已鑒定的化合物中,含量最高的是蒿酮,相對含量38.12%,其次為右旋樟腦,相對含量16.05%。相對含量在1%以上的有:蒿酮、右旋樟腦、桉油精、大根香葉烯D、丁香烯、2,6-二甲基-3,7-辛二烯-3-醇、2,6-二甲基-1, 5,7-辛三烯-3-醇、2,6-二甲基-3, 5,7-辛三烯-2-醇、4-萜烯醇、蒿醇、β-月桂烯、桃金娘烯醇、異香橙烯環(huán)氧化物。通過以上的特征圖譜,初步確定了復爾康注射液中揮發(fā)油成分的種類及相對含量,并為進一步研究其質量標準、指紋圖譜提供了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李燕,李明遠,王 林,等. 青蒿油誘導肝癌細胞凋亡的實驗研究[J]. 四川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4,35(3):337.

篇4

一、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兩者之間的關系和處理原則。

法律效果是通過法院的執(zhí)法活動對社會生活產生的作用和影響,衡量法律效果如何,主要看法律作用的結果能否達到法律的預期目標。社會效果是通過法院的審判和執(zhí)行活動,使法的本質特征得以體現,法的秩序、自由、正義、效益等基本價值得以實現,從而使執(zhí)法的結果得到社會的公認。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都依賴于法院的執(zhí)法活動得以現實,法院的執(zhí)法活動是展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平臺。

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是統(tǒng)一的,互為因果關系和互相包含的。因為社會效果即法的價值的實現,是立法的依據和驅動力,法律效果的實現,導致法的價值即社會效果的實現。因此,一個正確的裁判既要有良好的社會效果,同時也應該有良好的法律效果。任何兩個效果相背離的裁判,都將是錯誤的裁判。正如肖揚院長所說的,損害法律效果的社會效果,實際上是經不起歷史檢驗的,也不會得到人民群眾的真正擁護和支持。

然而,法律是穩(wěn)定的,社會是發(fā)展的。法律與社會的差異主要表現在,法律對社會關系只是一般調整,而不是具體調整。法律既不可能無所不包,立法者也不可能預見到一切可能發(fā)生的事情,加之成文法的滯后性等等,使得任何法律都存在缺漏和盲區(qū)。因此,法律在反映社會關系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法官的職責和智慧是把兩者有效地統(tǒng)一起來,在執(zhí)法活動中,應當遵循立法本意、立法目的和法律原則,體現法的公正價值,遵循社會效果的價值取向,最終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

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統(tǒng)一的處理原則通常有以下三點:

(一)依法裁判,確保司法公正。 人民法院審理案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法律,包括實體法和程序法,是人民法院裁判的依據。公正既是法官在司法活動中對裁判結果的追求,同時,又是社會對司法活動及其結果的一種評價,因此,公正具有法律標準和社會標準。堅持法律標準,符合社會標準,是人民法院追求司法公正的最高標準、最高境界。作為一名法官,要做到裁判有充分的法律依據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低標準。在符合法律的前提下,裁判只有代表社會正義,反映社會主流,體現多數群眾的意愿,才能有利于社會進步和經濟發(fā)展,才是追求司法公正的真正意義所在。

(二)提高辦案效率,維護法律尊嚴。效率問題,是肖揚院長提出的新世紀法院工作的重要主題。審判工作效率不僅反映了法律對法院審判期限的要求,更以其豐富的內涵反映出社會對法院裁判及時性的渴望。遲來的公正就是不公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更應樹立“時間就是效益”的觀念。很多當事人有“官司打得起,拖不起”的想法,反映出當事人對辦案效率的期望。案件不能及時審判,會給當事人增加不必要的訴訟負擔,案件不能及時審判,就是對當事人的不公正,案件不能及時審判,就會損害法律的尊嚴。追求司法效率與追求司法公正是一致的,法官判案如果不講效率,即使最終依法作出合情合理的判決,社會對裁判的評價也會降低,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亦難以統(tǒng)一。

(三)樹立全局觀念,維護大局利益。審判工作必須為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大局服務,這是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法院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人民法院只有牢固樹立大局意識,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大局開展審判工作,才不至于迷失政治方向,才能充分發(fā)揮審判職能,為改革、發(fā)展和穩(wěn)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我們要充分認識審判工作為大局服務的重要性,牢固樹立全局意識,努力提高為大局服務的自覺性與執(zhí)法水平。充分發(fā)揮法院的調節(jié)、保護、規(guī)范等審判職能作用,有效運用司法手段,制裁違法行為,保護合法權益,化解社會矛盾,把不穩(wěn)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狀態(tài),努力實現審判工作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tǒng)一。?

二、審理和執(zhí)行城市房屋拆遷案件如何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

(一)把司法為民作為檢驗“兩個效果”的標尺。司法為民是人民法院開展各項審判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堅持“兩個效果”的有機統(tǒng)一是司法為民這一指導思想的內在要求。人民法院審理和執(zhí)行房屋拆遷行政案件,其法律依據是國務院《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及地方規(guī)章和其他規(guī)范性文件,房屋拆遷管理自今尚未立法。法院在適用法律和具體操作方面存在諸多疑惑和分歧,為此,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底開始起草關于審理房屋拆遷案件的司法解釋,但是,終因房屋拆遷案件情況復雜,司法解釋至今尚未出臺。法院在這樣的一個執(zhí)法環(huán)境和條件下,審理和執(zhí)行拆遷案件,在法律規(guī)定不具體、不明確、有沖突的情況下,應當注重社會效果,力爭將“兩個效果”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不能孤立辦案,機械執(zhí)法。應該把是否真正做到司法為民作為衡量案件質量的標準,作為檢驗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統(tǒng)一的標尺。

(二)樹立正確的審判觀念,實現“兩個效果”的統(tǒng)一。行政審判的根本目的是保護公民的權利不受行政機關的非法侵害,行政審判的宗旨是保障管理相對人的合法權益,監(jiān)督和支持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因此,人民法院在行政審判工作中,必須把維護公民權利放在第一位來考慮。2003年,我院受理了原告徐某訴被告宣城市建設委員會拆遷裁決一案,經審查,宣城市建設委員會對徐某要求原地回遷、回遷安置價位、附屬物補償等問題沒有予以裁決或裁決有誤,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損害了管理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法院遂判決撤銷了宣城市建設委員會關于補償安置部分的決定。經統(tǒng)計,我院判決結案的房屋拆遷案件中,撤銷或改變被告不合法行政決定的案件占60%。通過裁判,保護了管理相對人的合法權益,緩解了行政機關與管理相對人之間的沖突和對立情緒,促進了行政機關依法行政,改善了干群關系,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三)發(fā)揮審判為經濟發(fā)展、城市改造服務的職能作用,保障良好社會效果的實現?,F行法律著眼公正的較多,考慮效率的相對較少。在審理房屋拆遷行政案件中,法律規(guī)定,行政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zhí)行拆遷裁決的期限,為裁決書送達之日起3個月后提出。房屋拆遷案件一般時間要求緊,如果少數被拆遷人不拆除房屋,將會影響城市建設,也給行政機關的行政管理帶來諸多困難。因此,法院在處理行政機關或權利人申請先予執(zhí)行的問題上,應堅持樹立全局意識,服務意識,效率意識。2001年,我院受理了原告沈某訴被告宣城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管理委員會拆遷裁決一案,被告因征用土地曾與原告產生過矛盾,原告對被告的工作產生了抵促情緒,因而拒絕執(zhí)行拆遷裁決,由于原告一戶房屋未拆除,嚴重影響了我市“二環(huán)路”的建設進度,法院根據被告要求先予執(zhí)行的申請,對原告的房屋進行證據保全后,依法強制拆除了原告的房屋及附屬物,從而使“二環(huán)路”建設順利進行,實現了城市改造的良性循環(huán),法院的執(zhí)法活動保護了公共利益,維護了社會秩序,促進了城市建設和經濟發(fā)展,最終實現審判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tǒng)一。

篇5

一、加強民主法治建設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的制度體系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用一整套的法律機制來規(guī)范社會主體的行為,才能實現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一)以法制作為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前提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穩(wěn)定的社會規(guī)范作為前提條件,而只有在統(tǒng)一的社會規(guī)范之下,社會主體的行為才有準則,人與人之間才會減少沖突和摩擦,從而保證社會的相對穩(wěn)定,而法律正是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諧、實現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首先,必須注重立法的質量。其次,要依法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第三,要協(xié)調好各類法律糾紛,不斷建立和完善訴訟制度,將各種社會矛盾和糾紛都納入法制的軌道。

(二)用法制來保障社會的公平

社會公平是和諧社會的核心價值追求,也是社會主義法律所追求的基本價值目標之一。只有在社會公平的前提下,整個社會才能形成團結友愛的和諧局面。應通過法律制度來協(xié)調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和社會分配問題,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不能讓收入過低的一部分人的積極性受到影響,那樣會導致社會的不穩(wěn)定,特別是社會轉型期應更應注意社會中的弱勢群體。

二、規(guī)范我國市場經濟秩序的法治對策

(一)制定新時期的法治補救措施

必須采取法治補救措施和其他各種社會補救措施,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一要加強法律制度的修改工作。修改不能適應新的形勢任務需要的法律制度。二要在解決某一方面新的社會問題時,可以先制定一些單行性的法規(guī)。三要加強立法及司法解釋的工作。四要建立和完善行政執(zhí)法的溝通機制。

(二)建立完善市場誠信法則和信用機制

誠實信用不僅僅是市場主體自我約束的道德準則,它更應該是一項交易法則。為使其充分發(fā)揮規(guī)范市場主體的作用,必須從制度的層面對待誠信問題,用法治維護市場誠信,建立市場誠信法則以解決我國市場交易中存在的誠信危機,促進市場經濟的完善和成熟。市場經濟秩序的紊亂與社會信用缺失的密切關系勢必要求將信用問題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制定有關法規(guī)、強化法律的規(guī)范作用、完善市場信用機制,這是建設現代市場體系的必要條件,也是規(guī)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治本之策。

(三)加強經濟執(zhí)法環(huán)節(jié)的建設與保障

從近些年來的實際情況看,法律實施是一個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制定出來的許多法律法規(guī),并沒有完全地變成各級執(zhí)法人員的自覺行動準則。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違法亂紀等現象十分嚴重。要建設良好的市場經濟法律秩序,就必須完善強化經濟執(zhí)法機制,而完善強化經濟執(zhí)法機制的根本問題在于實現經濟管理法制化。一是通過改革理順政企關系,徹底改變企業(yè)是政府附屬物的地位,真正成為自主經營的經濟實體。二是建立健全行政執(zhí)法制度。將經濟管理職能全面納入法治軌道,從經濟管理體制上杜絕、違法亂紀等行為。三是完善強化行政法制監(jiān)督機制,嚴格監(jiān)督和制裁經濟執(zhí)法活動中的違法亂紀、營私舞弊行為。四是在各種經濟實體中建立健全現代化的經營管理制度,提高企業(yè)經營管理人員的法律意識和執(zhí)法水平。

三、以新的法治理念構建和諧社會的法律文化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樹立新的法律理念,充分發(fā)揮法治在促進、保障、實現社會和諧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國家在設立權利義務關系時要和諧

針對不同的普法對象,采取不同的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機制。對農民,要以提高其法律素質和維權能力為主,實行幫助教育機制;對領導干部和公務員,以提高其執(zhí)政能力和執(zhí)法水平為主要內容,實行引導激勵機制;對企業(yè)經營管理人員,以提高誠信守法、依法經營的意識和能力為主要內容,實行監(jiān)督約束機制。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要牢固樹立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權利義務理念,調整好權利義務關系,要用全新的視角審視權利義務理念,促進和諧社會的健康有序發(fā)展。

(二)樹立法治至上的理念

在現代文明建設中,法治追求的價值準則和目標之一就是社會的和諧。規(guī)范社會生活的規(guī)則很多,而法律規(guī)范是其中最重要的關鍵規(guī)則之一,法律規(guī)則是根據社會生活需要而制定的,它體現在法律和各種規(guī)章制度之中,正是這些規(guī)則保證了我們社會生活的有序和穩(wěn)定,只有人人遵守和服從這些規(guī)則,才能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和社會環(huán)境。因此,法治不僅是一種遵循、一種追求,也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具體到觀念上來說就是我們應在思想上樹立法律至上的理念。法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體現,法律至上也就是人民利益至上。我國的法律,都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國家權力機關所制定的,其內容是反映了人民的長遠、整體利益,是為了維護人們正常的學習、工作、生活秩序而服務的,通過立法保障民眾利益表達的權利,增強利益表達的實效。國家應該用有效的制度安排來容納、規(guī)范利益表達方式,以增強民眾利益表達的實效。例如,通過民意調查、信息公開、聽證等方式方法,使政策的制定者推出社會普遍認可的公共政策,提高民眾利益表達的理性化程度,增強民眾利益表達的實效。再次,在立法內容上應制定并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為因年老、疾病、失業(yè)、傷殘、生育等原因失去勞動能力或生活遇到困難的社會成員提供物質幫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標準;只有樹立法律至上的理念,我們的社會才能更加和諧有序,才能真正實現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真正構建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

(三)充分發(fā)揮科學立法的宣傳作用

科學的立法應該主動地弘揚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價值觀念,自覺引導公眾對于立法的合理期待,影響公眾和社會對于法律的認識和信仰,使立法過程成為倡導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安定有序等和諧社會價值理念的過程,成為公眾學習法律知識、了解法律精神、接受法律觀念、認可法律規(guī)范的過程。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法治社會,法治既是一系列原則、制度的實施,也是一種生活、實踐與認知的過程提升,有利于矛盾的解決,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及和諧社會的構建。公民基于其社會關系實踐及法律經驗形成的對法律的觀念、態(tài)度以至于對法律的信仰,對一個國家的法制運作和法制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篇6

一、構建和諧社會是法治的根本目標

和諧是法律的目標。法通過調整不同個體、群體、地區(qū)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建立相對和諧的人際、群際、地區(qū)關系,形成相對和諧的社會關系。

和諧社會內涵豐富。同志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從這一重要論述中可以歸納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內涵:即“以人為本”是和諧社會的一條主線,“民主法治”是和諧社會的實現手段,“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

社會主義法治是民主、自由、平等、人權、文明、秩序和效益的完美結合,其基本的標志是: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的基本方面納入法律的軌道;法律建立在尊重民主、人權、理性和促進經濟增長、社會公平、社會秩序和社會進步的基礎之上;法律為人們提供基本的行為模式和準則,法律成為社會權威,成為全社會的信仰,受到普遍的尊重;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的權利、自由、利益與機會非經正當的法律程序和充足的理由不受剝奪。

社會主義法治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二者在內涵和外延上基本一致。法治是整個社會關系調節(jié)器的核心,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居于支配地位,起著關鍵作用。和諧社會的構建必須借助于法治的推動與保障,依賴于法律對社會關系的全面有效調整,實現和諧社會的關鍵在于法治。法治化程度高,才能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和安定有序,才能有效的促使社會成員誠實守信,和諧相處。

二、依法行政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占據主導地位

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政府行為,而最有效的政府行為是依法行政。國家行政機關在從事公共事務的管理活動過程中,必須遵守法律,符合法律規(guī)定,完全按照法律的要求來辦事,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在我國,行政機關是政府的主要職能部門,擁有著行政管理和行政許可雙重職能,行政機關能否依法行政對法治國家的建立和完善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決定著和諧社會構建成功與否。

1、依法行政是構建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行政機關和政府工作人員行使的行政權是公民權力和國家權力的體現,是實現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手段,行政權的行使直接關系到社會各種階層和各種社會關系利益的調整。在行使權力過程中,既存在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相一致的情況,也存在著相互對立沖突的情況。行政機關在調整二者利益時,必須按照憲法和法律要求,樹立服務意識,為全體人民和整個社會提供更快捷、方便、有效的最好的服務,誠信對待每一位相對人,努力實現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的最終一致,才能在行政機關與社會公眾之間建立和諧一致的良好關系。

2、依法行政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和諧社會要求我們構建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社會主義的民主法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政治保障。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起來。社會主義的民主法治建設要求政府科學地整合和運用各種社會資源和管理手段,履行自身職能,維護社會秩序,有效地實現公共管理目標。而政府要履行自身職能,實現公共管理目標必須借助法律手段來完成。法治作為社會機關的調整器,以實現社會正義為價值追求目標,通過法律的具體實施,調整社會關系,平衡社會利益,整合社會資源,維護社會秩序,從而達到和諧社會的目的。依法行政體現了社會正義這種價值追求目標,維護政府行使權力的社會秩序,保證和諧社會的利益協(xié)調平衡。

三、構建和諧社會為依法行政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依法行政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重要保證,和諧社會的構建也對依法行政產生深遠影響。

1、構建和諧社會為依法行政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人文精神為理念,是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xié)調發(fā)展的整體文明社會。在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社會,行政機關和人民群眾是一種相互依賴的關系。行政機關在法律法規(guī)的框架內,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樹立為民服務的思想,依法履行職責,為人民群眾提供優(yōu)質、高效的服務;人民群眾積極主動地參與社會公共事務中來,對行政機關給予大力的支持和幫助,為依法行政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氛圍。

篇7

關鍵詞 法治 鄉(xiāng)村社會 鄉(xiāng)賢文化

作者簡介:陳曦,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2012級本科生。

一、鄉(xiāng)村社會法治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迅速發(fā)展,隨之而來的是以國家政權為后盾的各種現代化制度建設,高速而強力的法制建設似乎讓依稀沉睡著的鄉(xiāng)村社會應接不暇,然而,它卻不得不接受這種強力的改變,試圖將全社會納入法治圖式之中的政府將鄉(xiāng)村社會視為推進依法治國進程的重地,開展了“送法下鄉(xiāng)”等一系列普法運動。這場運動的實質是在將西方法治觀念灌輸到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社會之中,以期實現法治觀念在全社會的滲入。然而,由于中國鄉(xiāng)村社會的古老綿長和獨特的社會結構,以及民間文化習俗、傳統(tǒng)組織的強大生命力,以國家政權為主導的快速的法治化推進往往出現的結果是,鄉(xiāng)村社會的古老習俗將這些新的法治觀念重新進行了解讀,而使得政府的預期目標難以實現?!斗綀A》雜志與江蘇省江陰市檢察院于 2012 年啟動了“中國鄉(xiāng)村法治調查”活動。據《方圓》雜志“中國鄉(xiāng)村法治調查”抽樣問卷樣本制作的圖表顯示,鄉(xiāng)村社會的法治現狀似乎不那么樂觀。

(注:文中圖表數據來源于《方圓》雜志“中國鄉(xiāng)村法治調查”抽樣問卷樣本)

“在農民的心目中,法律是神圣的,但在意向和行為上,他們并非能毫無保留的支持。” 在此種情形下,鄉(xiāng)賢文化的倡導者們吸引了我的注意,促使我思考鄉(xiāng)賢文化與我們正在推行的鄉(xiāng)村法治化是否相背離,鄉(xiāng)賢文化能否對法治社會的構建起到作用。

二、鄉(xiāng)賢文化的內涵及其運行

那么,何謂鄉(xiāng)賢文化呢?鄉(xiāng)賢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進程中,鄉(xiāng)紳或鄉(xiāng)賢之士都是鄉(xiāng)村風俗教化、社會公共事務的主導力量。早在唐朝,劉知九的《史通?雜述》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郡書赤矜其鄉(xiāng)賢,美其邦族。”迄于明清,各州縣都建有鄉(xiāng)賢祠,以供奉歷代鄉(xiāng)賢人物。凡進入鄉(xiāng)賢祠的人既要有“惠政”,又要體現地方民眾的意志,這一種文化思想淵源長久。而在《孟子》《周禮》等古代著作中均有具體的鄉(xiāng)村組織與管理構想的記載。

“鄉(xiāng)賢”,是本鄉(xiāng)本土有德行、才能和聲望而深被本地民眾所尊重的賢達,是對去世者予以表彰的榮譽稱號。按照傳統(tǒng),“鄉(xiāng)賢”的標準是“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也就是做人、做事、做學問?!班l(xiāng)賢文化”就是這個鄉(xiāng)土地域歷代有名的賢士積淀下來的榜樣文化,是在這個地域形成的有激勵、教化作用的思想文化形態(tài)。“通常是縣級基層地區(qū),研究本地歷代名流時賢的德行貢獻,用以弘文勵教、建構和諧社會的文化理念與教化策略。”

然而,從古老的封建時代延續(xù)至今,鄉(xiāng)賢文化多多少少帶了一絲“人治”亦或是“德治”的色彩。在鄉(xiāng)賢文化之中,活躍在鄉(xiāng)村社會的鄉(xiāng)賢充當的角色實際上是政府與民眾之間的中介,他們向民眾傳達來自上面的政策、機制,調和民眾與政府及民眾之間的矛盾,同時,他們也以自己的行為為廣大鄉(xiāng)民樹立榜樣。而他們的行為其實就是在封建禮俗約束下的帶有規(guī)范性的行為,民眾出于對鄉(xiāng)賢的尊重和愛戴而紛紛效仿其行為,從而達到了以傳統(tǒng)道德、禮俗來治理社會的目的。由于鄉(xiāng)賢的作用,也使得封建社會的國家政權延伸到了鄉(xiāng)土社會。

三、法治現狀之原因剖析

那么,這樣一種源于鄉(xiāng)土社會的禮俗文化,在講究法理的現代社會,在兩種文化的碰撞中如何從現代公共治理和傳統(tǒng)人文精神中找到結合點?在現代化社會中能否為鄉(xiāng)村社會的法治化提供一些有意義的借鑒呢?這還要分析當下鄉(xiāng)村社會法治進程緩慢的原因。

首先,中國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筆下鄉(xiāng)土社會的基本特征是人們終老己鄉(xiāng)、不輕易流動,同時重視倫理和血緣,以血緣結成關系,以倫理維持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統(tǒng)治。這樣的熟人社會即使經歷著農村精英向城市流動,城鄉(xiāng)背離式發(fā)展的打擊,也依然沒有褪去它以倫理維持秩序的古老面貌。在這種情形下,農民對法律的認同缺失,加上根深蒂固的權利虛無意識,使得法治難以推進。其次,政府對法治體制的主觀設計和急促推進與鄉(xiāng)村社會客觀需要之間的脫節(jié), 決定了法律和鄉(xiāng)村社會的緊張和背離。最后,“薄弱和落后的經濟基礎使農村法治進程面臨著先天不足和后天發(fā)展的障礙?!?因此,在鄉(xiāng)土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相應的社會組織結構尚未發(fā)生根本性變化之前,廣大農民很容易將國家權力的行使者――法治推行者視為外來力量。說到底也就是,法律并沒有被信仰,反而是被忽視、被厭惡。而名義上至高無上的國家權力在延伸到鄉(xiāng)村社會時,是有限度的。

四、結論――鄉(xiāng)賢文化如何與法治相契合

那么,鄉(xiāng)賢文化的倡導和弘揚與現今鄉(xiāng)村法治化的推進有無矛盾呢?這樣一種以人為主導而不是以制度的運轉為主導的存在與依法治國的大背景是否契合?如何調和兩者之間的關系并從鄉(xiāng)賢文化中追尋到共同點呢?

“任何一項事業(yè)背后,必須存在著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边@是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中的斷言。從鄉(xiāng)賢文化出發(fā),鄉(xiāng)賢文化所給予的精神力量其實就是鄉(xiāng)賢作為榜樣的力量。在古代,鄉(xiāng)賢是鄉(xiāng)村社會里的榜樣,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引導和教化著民眾,使他們的行為符合封建禮俗和道德的要求。而在當下的法治社會,我們要在鄉(xiāng)村社會推進法治,且要讓鄉(xiāng)賢文化發(fā)揮作用的話,我們所弘揚的鄉(xiāng)賢文化就必須是革新的鄉(xiāng)賢文化,我們認定的鄉(xiāng)賢就必須是新鄉(xiāng)賢。

經分析,我認為,現今鄉(xiāng)村社會法治進程推進緩慢的根本原因在于法治意識不能有效地植入廣大鄉(xiāng)民的思想和血液當中,而將這一點作為突破點,去發(fā)掘和革新鄉(xiāng)賢文化,利用鄉(xiāng)賢的力量去傳播和激發(fā)鄉(xiāng)村社會的權利、法治意識,是將鄉(xiāng)賢文化與法治建設相結合的必經之路。從這條路徑出發(fā),鄉(xiāng)賢文化作為一種協(xié)調式、帶動式的文化,就具備了新時代的教化功能――法治教化。而鄉(xiāng)賢文化與法治也結合了起來,不再因其帶有“人治”色彩和調解性質而顯得與依法治國進程相背離。要做到鄉(xiāng)賢文化與法治的契合,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新鄉(xiāng)賢,必須是有法治意識的鄉(xiāng)賢。有人說,法律是最低層次的道德。道德規(guī)范固然是調整社會秩序的重要規(guī)范,然而新鄉(xiāng)賢須在品德高尚下具備良好的法律素養(yǎng)。這是新時代弘揚鄉(xiāng)賢文化,推進依法治國的前提。

其次,過去的鄉(xiāng)賢游走在政府和民眾之間,大都通過調解解決糾紛,而新鄉(xiāng)賢卻不應該僅僅直接充當一個鄉(xiāng)村社會調解員的角色,在實施調解之前,鄉(xiāng)賢要將一整套糾紛解決機制呈現在民眾面前,供他們挑選。在私力救濟與公力救濟之間,讓他們自行選擇。當然,前提是,要讓民眾知道不同救濟方式的利弊。某一個問題,既可以通過協(xié)商、調解進行私力救濟,也可以拿起法律武器,利用國家強制力的介入。只有在事實面前,讓民眾自行選擇,這樣他們就知道事情的解決并非只能靠政府或者他們眼中的“權威”。相信鄉(xiāng)賢們這樣慢慢去做了,鄉(xiāng)村社會才會開始接受和熟悉“法律”這個陌生的東西。

最后,弘揚鄉(xiāng)賢文化,推進依法治國,最關鍵的就是喚醒鄉(xiāng)土社會的權利意識。漫長的封建社會歷史在鄉(xiāng)土社會留下了深刻的印記,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們的民眾缺乏權利意識的根基。“在西方國家,當被詢問權利是哪里來的,多數人會立即回答:權利是生來就有的,政府立法授予公民以權利,是對人們天賦權利的確認。而在我們國家,多數人認為權利是政府賦予的,不是生來就有的。這種折射出兩者觀念上的差異:前者反映出一種主動的權利意識,后者反映出一種被動的、虛無的權利意識?!?若要使民眾擁有法治觀念,那么權利意識定是第一步。若鄉(xiāng)賢的榜樣作用不能使鄉(xiāng)村社會脫離權利意識虛無的泥潭,那么它對于法治的作用也就微乎其微了?!霸谵r村具體的普法過程中,我們不一定要讓每個農民懂得法律的具體規(guī)則、規(guī)定是什么,但一定要讓農民懂得法律賦予每個農民的基本權利是什么,權利受到侵犯后,求助的辦法和保障在哪里,法律的權威和地位有多高,等等?!?這一步就是鄉(xiāng)賢們要做的,也是我們當下要去弘揚的鄉(xiāng)賢文化中所應包含的重要內容。

篇8

【關鍵詞】和諧;需要;教育;人人

構建“和諧社會”需要教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強調以人為本的社會,社會的主體是人,社會的內部和諧、社會的外部(即人類社會與自然的關系)和諧,歸根到底都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只有實現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才能實現整個社會的和諧。毋庸置疑,離開了以培養(yǎng)人、塑造人為根本宗旨而存在的教育,和諧社會的建設就失去了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和基本保證,沒有高素養(yǎng)、高素質的人,和諧社會也是不可能真正建立起來和長治久安的。

1 “民主法治”需要教育。

同志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機統(tǒng)一的。要通過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來不斷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的物質基礎,通過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來不斷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的政治保障,通過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來不斷鞏固和諧社會的精神支撐,同時又通過和諧社會建設來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創(chuàng)造有利的社會條件?!边@一論述清楚地表明,民主法治不僅是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而且也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保障。

從我國社會發(fā)展的歷史來考察,“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之道,應該是德治與法治的密切結合。德治對人的社會道德提出較高的要求,而法治對道德底線作了限制,兩者的統(tǒng)一就構成了人們社會生活的行為規(guī)范,成為社會良性運行的重要基礎。需要明確的是:其一,在我國社會轉型的今天,社會生活的井然秩序不能建立在“傳統(tǒng)穩(wěn)定”的基礎之上,而應建立在“現代穩(wěn)定”的基礎之上。傳統(tǒng)的穩(wěn)定是一種靜態(tài)的穩(wěn)定,其主要特點是把穩(wěn)定理解為現狀的靜止不動,并通過各種手段維持現存的秩序;與此不同,市場經濟所要求的則是一種動態(tài)的穩(wěn)定,其主要特點是把穩(wěn)定理解為發(fā)展中的穩(wěn)定、前進中的穩(wěn)定,并通過持續(xù)不斷的發(fā)展、調整來維持社會不斷處于新的平衡之中。這種認識的變換,思想的置換,固然能通過市場大環(huán)境來促動人們自覺、自醒,使人們順應潮流,調正航舵。然而,要使人們,尤其年輕一代從根本上洗腦,改變觀察的角度,樹立全新的思維方式,造成百舸爭流的蓬勃局面,有力之柄在于教育,因為教育使人更聰明,更理智,其效益不只在當今,更在長遠。其二,維持現代社會生活秩序的基本工具,不僅包括社會道德,而且也包括社會法律。沒有對社會法律規(guī)范的充分理解,不能遵紀守法,就不可能有井然有序的社會生活,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和諧社會是一個法治社會,而要實現法治社會,取決于公民法律意識的覺醒,取決于社會法治教育開展得如何。所以,離開了教育,即使有“法制”也難以達到“法治”的根本目的。

2 “公平正義”離不開教育。

公平和正義是建設和諧社會的理性基礎,只有堅持公平與正義,才能確立社會生活的主導信念和合理、和諧、規(guī)范的人際關系,形成人人講誠信、講道德、講法制、講秩序的行為規(guī)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的是要“妥善協(xié)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保護全體社會成員的基本權益”,是要“惠及全國人民”,而不是僅僅“惠及少數人”。因此,構建和諧社會,應高度重視和關心欠發(fā)達地區(qū)、弱勢群體,關注各行各業(yè)生活存在困難的個體,在全社會大力倡導扶貧濟困的良好風尚,形成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

古今中外大量的歷史事實表明,嚴重的社會不公、明顯的兩極分化,勢必導致社會成員、社會群體、社會階級之間劇烈的利益矛盾,直至暴力沖突。一旦社會的利益沖突演化成劇烈的政治沖突,社會和諧就隨之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和保障。因此,社會公平是社會和諧的基石。但是社會公平的維護和實現,并不是傳統(tǒng)社會的“均貧富”,也不是計劃經濟時代的普遍貧窮,恰恰相反,它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維護不同群體和個體的利益,為了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推動社會進步。

而要縮小社會的兩極分化,使人們真正樹立“公平和正義”的理念,顯然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通過教育改變弱勢群體的各種生活待遇,促進公平和正義社會的建立。其實,我國的教育事業(yè)在過去幾十年所取得的顯著發(fā)展和進步,比如,基本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高等教育規(guī)模不斷擴大,進入了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發(fā)展階段,等等,都促進了我國社會向更加公平和正義的道路上前進。

3 “誠信友愛”成于教育。

誠信是公民立身處世的道德起點。我國作為文明古國和禮儀之邦,早就把誠信視作基本的“為人之道”,是做人的必備品質??鬃釉f:“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背填U也說:“人無忠信,不可立于世?!敝祆湔J為,誠信是做人立德的根基,是人格修煉的基點。在現代文明社會,誠信已超越了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范圍而進入“公民道德”的領域,可以說,誠信已成為現代社會人們必須具備的基本品格。

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來分析,誠信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為只有誠信,才能真正取信于民、發(fā)揚民主,同時法治的過程也是一個誠信的過程。只有尊重和遵守誠信規(guī)則,人們的創(chuàng)新活動才能得到保護,人們的創(chuàng)造力量才能得到發(fā)揮,社會才能充滿活力。沒有誠信與法治作為保護,人的權益無法得到保障,公平公正就難以實現,安定有序的社會也將成為空話。唯有在誠信的基礎上,人與人之間才能坦然相處,才能建立起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

篇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17017902

1秩序的內涵

秩序是法理學的基本范疇之一,但秩序的確定含義是什么,國內學術界尚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要想弄清秩序的含義,需要注意以下四點:首先,秩序是相對于無序而言的,沒有無序、沖突和混亂也就談不上秩序。其次,秩序的形成是由于對無序和沖突控制的結果,沒有對混亂的有效控制也就不會出現秩序。第三,在人類社會的進程中,可以看出法治和人治都能建立起秩序,但是根據法治所建立的秩序,才具有更高的穩(wěn)定性。法治建立的是法律秩序,而在人治社會里,由于個人意志凌駕于法律之上,人治建立的最終是非法律的秩序,這一點需要予以注意。第四,在此所論述的秩序不包括自然秩序,僅指社會秩序。秩序意味著社會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穩(wěn)定性和一致性。

2社會秩序及特征

德國學者弗里德利希?馮?哈耶克說:“所謂社會秩序,在本質上意味著個人的行為是由成功的預見所指導的,這也亦即說人們不僅可以有效地運用他們的知識,而且還能夠極有信心的預見到他們能從其他人那里所獲得的合作?!笨梢?,社會秩序是一種有益的價值因素。它能為人們理性的交往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美國羅伯托?曼戈貝拉?昂格爾說:“一種社會秩序就是各種要素的體系,其中每一個要素都由它與所有其他要素之間的關系來界定,這些要素就是個人與群體。他們在體系中的位置就是社會地位?!痹诎焊駹柨磥?,社會秩序的存在是以社會的整體運行為背景,特別要關注其系統(tǒng)內部之間的協(xié)調。也就是說,社會秩序的評價標準,關鍵要看個人群體之間的關系。一個社會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個人與群體之間在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存在著一致的、協(xié)調的關系,則說明社會秩序是合理的、有序的良好運行狀態(tài)。

社會秩序的特征集中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穩(wěn)定性。人類歷史的發(fā)展告訴我們,穩(wěn)定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前提,沒有穩(wěn)定就沒有一切,沒有穩(wěn)定更談不上良法善治。所以,我認為判斷社會秩序的標準,關鍵要看這種秩序是否符合或體現個體與群體的需求;是否能推動社會、經濟、文化、軍事、科技等的進步與發(fā)展。以上“兩個是否”的實現,則體現著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性。第二,合理性。合理性是社會秩序的核心價值所在?,F實世界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的發(fā)展,說明社會秩序的存在一定要滿足合理性的價值取向。這是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印證,也是現實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第三,保守性。保守性是社會秩序的時代特征。事物都是運動的,人類社會是在運動中存在,運動中發(fā)展。面對不斷運動變化的世界,社會秩序應當具備一定的防御功能,否則社會秩序變化太快,則會引發(fā)社會動蕩,最終會波及社會的穩(wěn)定。

3法治是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保障

法治是形成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它之所以能起到這種作用是由法治自身的要素與機制來決定的。下面,我們從四個方面分析法治對建立和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功能。

(1)法治為控制無序與混亂提供了法律規(guī)范。任何社會的存在和發(fā)展就必須有相應的秩序,而秩序的形成就需要在沖突與混亂中引進控制機制,而法治就是最合適的社會控制機制。我國現階段實行的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就是競爭經濟,競爭就是一種實力的比拼。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群體也有不同的利益追求,同樣群體也有利益多少的爭奪。這種矛盾一方面推動了社會經濟的進步和發(fā)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們之間的沖突與混亂。顯然,對沖突與混亂必須給予控制,否則社會秩序無法形成,更談不上法治秩序的實現。這就需要國家為人們提供一系列的行為規(guī)則來協(xié)調、支配和控制人們的行為。而法治可以為此提供法律規(guī)范,因為法治社會要求社會應主要由法律來治理,把社會生活的基本方面法律化和制度化。現代社會之所以必須主要由法律來治理,這是因為法律規(guī)范與其他社會規(guī)范相比較,有一系列社會穩(wěn)定所必需的優(yōu)勢,如法律具有科學性、公正性、穩(wěn)定性、嚴肅性、強制性等,這是建立法治秩序的時代要求。

(2)法治為社會穩(wěn)定秩序的形成提供了途徑、方法和技術。一個社會秩序的確立和維持,不僅需要規(guī)則,而且還需要組織制度和解決社會沖突的方法。法治正是和平解決沖突和控制社會的制度、方法和技術。首先,現代法治社會要求普通社會成員要依法辦事,要忠實地履行法定義務,積極而正確地行使和維護法定權利,從而對可能發(fā)生的沖突,起到定分止爭的作用。其次,法治原則要求行政機關和官吏要依法辦事,接受法律的約束,不能濫用行政權力,正因為如此,才有法治可言。這樣,行政機關的全部活動會受到法律規(guī)范的約束,從而構成了保障社會秩序的組織制度。最后,法治提供了解決矛盾沖突的各種程序,其中包括調解、仲裁、審判、上訴、申訴程序,為社會疏通了解決沖突的多種途徑。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是商品的生產、交換、消費和分配,都離不開法治。一旦離開法治,市場運行將寸步難行。在現代法治社會,人們在發(fā)生沖突時愿意尋找法律的幫助,從而促成了矛盾的解決,穩(wěn)定了社會秩序。

(3)法治能預防和消除各種不安定因素的產生和發(fā)展。一般來說,影響社會秩序穩(wěn)定的因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個人違法犯罪行為;二是國家行政機關濫用權力的行為。違法犯罪行為是一種使社會陷入無序的張力,如果違法犯罪數目劇增,會造成社會一定程度的動蕩不安;政府官員濫用權力,輕者以權謀私,重者侵犯普通公民的基本權利。這些不僅擾亂正常的社會秩序,而且還必然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不滿。因此,要維護并穩(wěn)定社會秩序,必須消除以上兩個不安定因素,而法治在這里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法治原則要求社會成員和社會組織都要有明確的權利義務,而且要忠實地履行義務,正確地行使權利,以期實現法定權利義務的統(tǒng)一,從而穩(wěn)定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順利發(fā)展。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就法治的初始意義而言,法治的精髓在于它能有效地制約國家權力,防止國家權力的失控與異變,此乃一個社會最深層的穩(wěn)定因素。

(4)法治為社會穩(wěn)定秩序的形成提供了強力保障機制。實施社會控制僅有規(guī)則是不夠的,要想形成秩序還必須為規(guī)則的實現提供強力機制。如果社會主體自覺接受或認可并依規(guī)則行事,則勿需強力機制;如果社會主體被動或不愿接受或認可規(guī)則,則需要強力機制的威懾,以保持社會秩序狀態(tài)。法治社會中的監(jiān)獄、警察、法庭等即為強力機制,保證法治秩序的形成。

4結語

篇10

一、從法治視野看現代社會治理面臨諸多困境

依法治國實施以來,經濟社會發(fā)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隨之而來的還有一系列難題,對我們如何更好地進行社會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從法治的視域看來,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熟人社會逐漸瓦解,法律的權威尚未建立,社會治理難度增大。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競爭機制的引入激發(fā)了市場的活力,促動了國有企業(yè)的改革和人口的流動,原來維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單位和集體逐漸淡化,傳統(tǒng)的熟人和半熟人社會逐漸瓦解。與之相適應的社會規(guī)則和社會管理模式也漸漸變得不再適用。由于長期的封建專制和歷史的慣性,對法治的信仰和認同尚未完全建立,人們解決問題方式的思維定勢還是“情、理、法”的人治思維,而不是按照“法、理、情”的法治思維來作為,尚法、遵法、用法意識還不強。伴隨區(qū)域間人口流動數量和頻率增加而來的社會治安問題、不同群體間的文化隔閡以及流動人口就業(yè)、社會保障、子女入學等涉及基本利益的問題,這些都給給社會管理者帶來新的挑戰(zhàn)。

(二)權力意識的覺醒,民眾對公平和程序正義的要求增大,社會治理壓力增大。長期以來我們在社會治理過程中存在偏重對結果的正當性、合理性及道德性的關注,忽視程序的正當性的問題。隨著我國改革、發(fā)展的全面深化,人們越來越關注改革成本如何分擔、改革成果如何分享的問題,收入分配不公平,城鄉(xiāng)之間、地區(qū)之間、行業(yè)之間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致使貧富分化加劇,社會不公正感倍增。人們法律意識的提高,權力意識的覺醒,對政府部門的公共服務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實現實體正義,更要求從程序上規(guī)范社會各項事務的處理。

(三)多元化的利益訴求,涉及民生的問題增多,社會治理帶來新挑戰(zhàn)。我們正處于工業(yè)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的“趕超”階段,經濟和社會快速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同時,各多元化利益訴求也帶來了更為復雜的社會關系和更多方面的社會矛盾。政府疲于處理工業(yè)化發(fā)展與當地人居環(huán)境間的矛盾、城市化與耕地保護間的矛盾、現代化與傳統(tǒng)生活方式間的矛盾、產業(yè)轉型升級與中小企業(yè)生存和發(fā)展間的矛盾等不同群體間的利益協(xié)調問題,群體性事件快速增長。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治理目標的實現。

二、建設法治文化是破解困境的必由之路

在現階段加強法治文化建設,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法治化進程、提高社會治理能力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一)法治文化建設引導人們對法律權威的尊重,喚醒其參與意識,為社會治理提供“軟實力”。法治文化通過實踐中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人們知法、尚法、守法,從而提升人們內在法治理念的精神升華,形成法治的思維方式及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的法律化習慣。法治文化一旦深入人心,形成人的思維定勢,就會成為推動、維護、強化法治建設的動力源。開展法治文化建設。

(二)法治文化建設推進社會法治化進程,是法治建設目標實現的“推進器”。法治文化是一種規(guī)范力,使人們確立基本的是非觀和價值觀,使人們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法治文化更是一種推動力,法治文化幫助人們在更深層次上把握法律的要求,根據法治的精神積極地推動立法和執(zhí)法走向更高的階段。只有法治文化變成為牢固的社會意識,依法治國的目標才能最終實現。

(三)法治文化建設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是社會治理的“穩(wěn)定劑”。法治的目的是要確保社會公平正義,和諧社會追求的就是化解矛盾、解決沖突,使社會歸于和平與安寧,他們在根本目標上是一致的。要建設和諧社會我們必須擁有體現我們特質的文化基礎,而法治文化是文化系統(tǒng)建設中的一個重要分支,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和重要前提之一。

三、建設法治文化的有效途徑

(一)強化領導干部法治意識。使領導干部自覺把憲法和法律作為最基本和最權威的行為規(guī)范,著力培養(yǎng)其崇尚法治,追求公平正義,以人為本,以法為尊的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在法治建設實踐中提高其依法決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辦事的能力和水平。

(二)全面提高群眾法治意識。確立法律至上的理念,在公民中樹立權利義務對等的思想,并且使他們在實踐中學會運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從而促使其成為法律性格健全的公民,為各種法律的實施創(chuàng)造基本的社會條件。只有廣大民眾具有這種法治意識,才能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三)不斷壯大社會協(xié)同力量。社會治理能力的提高,法治的實現,不僅需要公眾參與的力量,還要廣泛借助社會組織、新興媒體的力量。建設法治文化必須加強對權力的監(jiān)督,要充分發(fā)揮法律監(jiān)督、民主監(jiān)督和輿論監(jiān)督的作用,使行政權、司法權在陽光下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