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學定義范文

時間:2024-03-14 17:09: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微生物學定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微生物學定義

篇1

一、 以學定教制定教案

學生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也是教學中非常關鍵的參與者。而任何高效的課堂建設都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和進步,唯有學生發(fā)展和進步了,教學的效率才會獲得提升,教學才能獲得進步。

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的表現是學生學習情況最為直觀的表現和反映,也能夠很準確地展現出學生的學習狀況。依照這一點,教師就可以比較好地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從而了解學生在學習之中的弱點以及還需要提高的地方,這樣才能夠根據學生的表現來制定教學方案,為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礎。例如,在Friends這篇課文的教學中,其中有一個部分是對幾個重要的句型進行練習。

A: I think my good friend should be very... Because...

B: I agree./I don’t agree with you because...

C: It’s quite important for a friend to be... Do you think so?

D. I don’t think my good friend must be very...

在訓練之中,教師就發(fā)現有不少學生對“I don’t think my good friend must be very...”這個句型中緊跟的詞匯的詞性一直都把握不準。針對這一點,教師就可以在下一次的教學方案中加以注明并且加強教學訓練。這樣就可以及時地消除學生在學習中的盲點。

二、 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學生是整個教學活動服務的對象,但學生不應成為被動的接受者。所以,筆者認為一定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例如,在對“Comic Strips and Welcome to the Unit”這個部分的內容進行學習之前,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出一些題目,讓學生在預習之中進行解答。

1.翻譯詞組:小心;幫助他人;給老人讓座;參觀某地。

2.看句填詞:

People have different (ability).

His father (fly) from Paris to Rome last night.

慢慢地,教師就不再出題要求學生進行預習,而是要求學生自己在預習中出題然后在課堂上展示出來。例如在對Detective Stories的內容進行預習時,學生就可能會出題如:

1.填詞區(qū)分。

I carefully but I couldn’t anything.

We must our teacher carefully.

He was singing loudly in the next room.

2.辨析dress的意思并區(qū)分其與take off之間的區(qū)別。

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其他的一些能力自然將隨著教學的深入而獲得發(fā)展。

三、 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我們提倡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其實是為學生服務的。所以,同樣值得注意的一點就是要注意凸顯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一種主人翁的意識。

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主要是要注意在教學之中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融入其中并且讓學生多多表現自己,多在課堂上展現自己。在這樣一個過程中,課堂的教學氣氛得以活躍,學生的認識得到提高,英語表達能力得到提升。最終在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同時,高效的課堂得以創(chuàng)建。例如,在完成了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學習之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這個單元的內容進行梳理、歸納。學生就有可能這樣歸納:

teenage problem——青少年問題

look at my stomach——看看我的肚子

try more exercise——嘗試更多的運動

篇2

【關鍵詞】

緒論;藥學類專業(yè);微生物學;教學方法

Excellent introduction teaching to improve effectiveness of pharmaceutical Microbiology

CAI Rui, LI Shan, TAN Zhou-jin,et al.School of Preclinical Medicine,TCM University of Hunan,Hunan Changsha 410208,China

【Abstract】 Microbiology is one of important subjects in life sciences. Introduction lesson is the beginning of Microbiology.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armac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University with Microbiology, excellent introduction lesson can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and improve microbiological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Introduction; Pharmacy specialty; Microbiology; Teaching methods

在中醫(yī)藥院校西醫(yī)基礎課程的理論教學中,教學方法因課程內容、教師、授課對象等不同而有所差異,即使是同一門課程,在不同的講授階段調整教學方法也是相當必要的。適時地選擇一種恰當的教學方法,能高效地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充分消化和吸收,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微生物學是生命科學中至關重要的學科,是一門基礎理論與應用性都很強的學科,是藥學專業(yè)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但一直以來,在中醫(yī)藥院校,本課程面臨著內容多(涵蓋了病原微生物學與免疫學),而課時較少(我校有60理論課時和42理論課時兩個層次)的窘境。因此,合理安排與取舍教學內容是教師們面臨的一大難題,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

每門課程教學的第一章即為緒論,有的教師認為緒論中沒有實質內容[1],而且看上去淺顯易懂,因此,為了趕進度,緒論往往不會被重視,只是一帶而過,甚至只讓學生課后自學[2]。然而,筆者在教學中深刻體會到,能否吸引學生對新課程的注意力、培養(yǎng)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關鍵在于能否給學生呈上精彩的第一課-緒論。緒論課講授的成敗直接影響到本課程的教學效果。

1 緒論在課程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1.1 緒論在課程教學中的第一印象作用

緒論是一門課的開端,也是第一節(jié)課的開始。它包括該學科的定義、內容及任務,并介紹其發(fā)展簡史,學習目的及方法等。它使學生懂得“什么是微生物學”,“為什么要學微生物學”以及“怎樣學好微生物學”。緒論課是給學生上的第一堂課,好比我們認識一個人,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俗話說,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緒論課教學條理清晰,說理透徹,具有吸引力,能提起學生的興趣,那么這門課就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如果一個教師上緒論課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在語言和內容上不能吸引學生,這無疑將使學生喪失學習本門課的興趣和動力[3]。因此,緒論部分教學效果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著學生對該課程后續(xù)內容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1.2 緒論對課程內容的概括作用

緒論是一門課的縮影。教材的緒論是本門學科的綜述,通常是對課程內容的概括性的介紹,它的任務是表明課程的性質、學科的研究方向、大致的內容結構,以及對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作一個概述,起統(tǒng)領全教材和整個課程教學的作用。緒論課是各門課程正式教學開始前的前言課、簡介課、概論課、導入課,是為了使學生明確學習本門課程的目的和基本內容,對這門課程有一個總體的、大概的認識,同時,初步了解該學科的教學特點、學習方法和教學的總體安排,為以后教學中師生的溝通與配合打下良好的基礎[3]。

2 藥學微生物學緒論教學中要注意的問題

2.1 藥學微生物學的內涵

在緒論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就要讓學生知道“藥學微生物學”與“醫(yī)學微生物學”的區(qū)別,雖然“藥學微生物學”與“醫(yī)學微生物學”同樣屬于應用微生物學的范疇,但是,“醫(yī)學微生物學”主要是講授微生物在疾病防治中的應用,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性狀、致病特點及其防控措施,而“藥學微生物學”應該主要講授微生物在藥物研發(fā)中的應用,包括利用微生物學基本原理研究中醫(yī)藥的療效及其作用機理、藥品質量控制的微生物學理論與技術、藥用微生物資源及其產品的開發(fā),等。

我們知道,藥學專業(yè)主要培養(yǎng)具備藥學學科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實驗技能,能在藥品生產、檢驗、流通、使用和研究與開發(fā)領域從事鑒定、藥物設計、一般藥物制劑及臨床合理用藥等方面工作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藥學微生物學是藥學專業(yè)必修課程之一。微生物學采用微生物作為研究材料,往往會加速生物學基本問題研究的進展,進而使之與藥學息息相關,在抗生素、維生素、酶制劑、有機酸、生物制品生產以及藥物的微生物學控制等方面有著廣闊的應用領域,構成了現代藥物生產、檢驗技術的基礎,還在基因工程工作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4]。但在中醫(yī)藥院校的教學中,本課程一直以病原微生物學和免疫學內容為主,微生物學在藥學中的應用部分極少。這一現象已經受到了廣大教學工作者的重視,藥學專業(yè)微生物學的教學模式與內容也在進一步改革和完善之中。

2.2 藥學微生物學緒論教學中要突出的內容

緒論教學中,我們往往通過介紹本課程的大致內容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藥學微生物學緒論教學中就要告訴學生為什么要學習微生物學,也就是學習微生物學后,在藥學專業(yè)中有些什么用。但由于中醫(yī)藥院校藥學專業(yè)臨床相關知識涉及不深,在舉例介紹病原微生物時應淡化其與臨床診斷密切相關的內容,而突出強調其與藥學有關的內容,從側面引導學生尋找抗微生物藥物研究的切入點,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緒論講授中還應突出微生物學在藥學領域中的重要地位和應用,如微生物的藥用資源、微生物對藥物的污染與控制、微生物在制藥工程中的作用、藥物的微生物檢驗及抗微生物作用的檢測方法等,引導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能將微生物學的知識與所學專業(yè)緊密結合,使學生更深刻認識到本課程的重要性,并把這種認識轉化成自覺學習的推動力,并且?guī)е康膩韺W習這門課程。另外,恰當地補充國內外本學科的最新信息和動態(tài),對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鼓勵學生不拘泥于課本,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等方面也是相當必要的。

緒論教學的最后,老師要為自己在后續(xù)內容的備課和講解中注重理論聯(lián)系專業(yè)實踐設好藍圖,應該直截了當地讓學生明確學習這門課程必須達到的基本目的,向學生們提出要求,通過微生物學的學習,藥學類專業(yè)學生主要應該具備以下三個方面的素質:1)利用微生物學基本原理研究中醫(yī)藥的療效及其作用機理:要求學生掌握相關的基本理論與原理;2)藥品質量控制的微生物學理論與技術:要求學生熟悉藥品質量控制的微生物學指標、相關的病原微生物,掌握藥品微生物質量控制的基本技術;3)藥用微生物資源及其產品的開發(fā):要求學生掌握微生物藥物的主要種類,了解微生物在新藥開發(fā)與改造中的作用。這樣,可以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學習微生物學的方向和目的。

3 結語

緒論教學是引導學生步入新課程的關鍵一步,處理得當會給教學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講授中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不僅要告訴學生本學科的主要研究內容和發(fā)展情況,還要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提出良好的學習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教學過程是由多環(huán)節(jié)和內容,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構成的有機整體,只有合理配合才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5]。

參 考 文 獻

[1] 賈淑平.淺談緒論在《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教學中的作用.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05,18(9):1113-1114.

[2] 于艷紅.淺談“緒論”教學的重要性.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8,11:157.

[3] 蔡立紅.關于緒論課教學的思考.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7,6:87-88.

篇3

【關鍵詞】 留學生;醫(yī)學微生物學;教學方法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及高等院校對外交流的日益增多,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來到我國的高等醫(yī)學院校留學深造,留學生教育已經成為我國高等醫(yī)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成為衡量高等醫(yī)學院校教育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也為廣大的醫(yī)學教育工作者們提出了一個嶄新的研究課題。醫(yī)學微生物學是醫(yī)學院校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和橋梁課程,其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對留學生整體教學效果的評價,也對醫(yī)學教育的對外交流產生著直接影響。本文根據我院首屆留學生的教學情況,從分析留學生以及學科特點入手,在教學語言的運用、教材的選擇以及教學方法的改進等方面探討留學生醫(yī)學微生物學的教學方法。

1 南亞留學生的特點分析

我院首屆留學生分別來自印度和巴基斯坦,他們在本國以英語為教育語言和官方語言,英語的閱讀及寫作水平較高,口語熟練,但發(fā)音帶有濃重的地方口音,與標準的英語差別較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師生之間的交流。留學生醫(yī)學專業(yè)詞匯的掌握量也相當有限,對許多醫(yī)學專業(yè)名詞需進行解釋才能使他們明白其確切含義。另外,由于國內外教育水平的差異,某些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較低,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力較差,這些都是影響授課質量的重要因素。但留學生又有許多不同于中國學生的特點,他們思維活躍,樂于提問,所提問題往往會超出章節(jié)之外,甚至學科之外,喜歡互動式教學,重視課堂表現,課堂氣氛活躍,學習熱情較高,這些特點都為授課教師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供了基礎。

2 醫(yī)學微生物學學科特點分析

醫(yī)學微生物學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生命活動規(guī)律以及與機體相互關系的學科,是實踐性與應用性非常強的一門學科。就其特點而言,醫(yī)學微生物學內容繁雜,邏輯性差,涉及面廣,相對枯燥,且許多知識點易混淆,難記憶,教學難度大。各論中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在生物學特性、致病機制、免疫特性以及防治原則等各個方面都有不同特點。同時,該學科又涉及學生尚未接觸過的臨床問題。另外,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涌現,知識更新也不斷加快,這些都給留學生學好醫(yī)學微生物學帶來困難。

3 教學中正確合理地使用英語語言

留學生教學需要授課教師采用全英語的授課形式,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盡管絕大多數都能熟練掌握英語,但對語言的理解和表達能力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如何運用英語正確表達專業(yè)術語,是教學中面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1]。另外,醫(yī)學微生物學各論關于病原微生物的傳播和致病涉及到皮膚軟組織、消化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泌尿生殖系統(tǒng)等大量有關組織臟器的名稱和相關癥狀與病征的專業(yè)名詞,對這些醫(yī)學專業(yè)名詞的正確闡述與理解是保證授課質量的關鍵所在。這就要求授課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綜合授課能力,不僅要熟練掌握本專業(yè)的知識,而且能夠用流利而準確的英語表達知識信息,并自如地與學生交流溝通。其中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成為非常關鍵的環(huán)節(jié)[2],因為不管使用何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語言是授課過程中傳遞知識信息最重要的一個要素。所以,正確與合理地使用英語語言是決定留學生教學成敗的關鍵所在,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兩方面。

3.1 合理運用與組織教學語言

英文原版教科書和參考書的內容作為科技文體其語言是典型的書面語形式,語句工整、嚴密、規(guī)范,較多地使用被動語態(tài)和帶有多個從句及短語的長句和復雜句,較多地使用規(guī)范的書面語詞匯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和邏輯連接詞等,經常使用虛擬語氣和“it”引導的句式等,這些特點均有利于準確地闡述事實、描述現象、表達原理、概括結論等。授課教師在留學生教學過程中應根據不同情況合理地運用與組織教學語言。一般來說,講述課文的重點、難點、精彩之處,闡述原理、法則,都需要使用書面語言,因為書面語言簡潔、科學、嚴謹,從而使學生有一個準確的理解。而在進行分析、詮釋、注腳、補充、過渡等處,則宜多用口頭語言,以達到清晰、曉暢、通俗易懂的效果[3]。所以,英文多媒體課件中的語句應該使用書面語形式來對概念與定義、原理與機制進行闡述,但教師在對某個知識點展開論述時則不能全盤照搬書面語語句,因為某些書面語語句聽起來呆板、生硬、冗長,并不適合作為聽覺信息用語言來傳輸。因此,授課教師應在了解書面語言及口頭語言特點的基礎上完成由書面語言向口頭語言的轉換,以口頭語言為主,書面語言為輔,化繁為簡,避長就短,多用簡單句,少用從句,多使用主動、陳述句形式,少用被動形式、“it”引導的結構等,多使用一般化的普通詞匯,少用正式但冷僻的詞匯。

3.2 對專業(yè)詞匯進行準確的英文釋義

醫(yī)學微生物學在總論和各論中都涉及到大量的醫(yī)學專業(yè)詞匯,尤其在各論部分有許多描述臨床癥狀的名詞及疾病的名稱。這些名詞有一些是由來自希臘語或拉丁語的詞素組合而成的醫(yī)學英語派生詞,例如在葡萄球菌一節(jié)中有osteomyelitis(骨髓炎)、endocarditis (心內膜炎)等;有一些則直接來自希臘語和拉丁語,例如在痢疾志賀菌一節(jié)中有tenesmus(里急后重),在破傷風梭菌一節(jié)中有risus sardonicus(痙笑)[4]。由于留學生尚未學習相關的臨床課程,也沒有接觸過希臘語和拉丁語,因而對這些專業(yè)詞匯感到非常陌生,這樣就妨礙了他們對醫(yī)學微生物學知識的正確理解。對于醫(yī)學英語派生詞,應給學生分析其構詞成分即詞根與詞綴的意義,并對詞匯進行準確地英文發(fā)音與釋義,而對于直接來自拉丁語或希臘語的專業(yè)詞匯應以關鍵詞的形式在相關章節(jié)學習之前介紹給學生,給出其詳細的英文解釋,使學生提前熟悉這些詞匯,這樣留學生在相關知識學習時就不會因不理解某個詞匯而影響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這就要求授課教師要非常熟悉醫(yī)學英語中來自希臘語和拉丁語的詞素及其英文意義,擁有扎實的醫(yī)學英語術語學的知識。

4 選取適合留學生的教材和教學內容

來華學習醫(yī)學的留學生都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他們與我國的醫(yī)學生不同,學成歸國后主要的就業(yè)渠道是做醫(yī)生從事臨床工作,因此,他們不僅想要獲得中國高等醫(yī)學院校的醫(yī)學學位,更重要的是想要通過本國的醫(yī)生資格執(zhí)照考試而成為一名具有執(zhí)業(yè)資格的醫(yī)生。這就決定了留學生教學有其特定的教學目的和要求。要達到留學生教育的教學目標,首先要選取適合留學生學習的原版教材。在比較了幾本教材后我們選擇了科學出版社引進出版的由KENNETH J.RYAN等編寫的原版《醫(yī)學微生物學與寄生蟲學》。該教材內容翔實,從病原生物學總論,到細菌學、病毒學、真菌學、寄生蟲學,完整地反映了病原生物學的知識體系,適合留學生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學生對病原微生物的流行現狀與趨勢特別感興趣,喜歡與教師探討教材之外的相關知識信息,所以在教學過程別從網上搜索最新的流行、診治信息介紹給學生,以彌補教材中相關知識的不足,例如結核桿菌、霍亂弧菌等的流行歷史和致病形勢,在學習肉毒梭菌的致病機制時特別向學生介紹了肉毒毒素在美容業(yè)及某些疾病治療方面的應用,這種做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了其知識視野。另外,在實驗教學中也盡量多開展與臨床聯(lián)系緊密的實驗課程,使教學更具針對性。

5 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留學生思維活躍,喜歡提問,課堂氣氛熱烈,所以在授課過程中就應采用適合他們性格特點和學習特點的教學方法,他們更適合教師運用互動式的教學方法如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PBL)。例如在研究破傷風梭菌的致病性時提出如下問題:表皮破損和釘子扎破污染了破傷風梭菌的芽胞,哪個更易患破傷風?人和動物腸道中都有破傷風梭菌,為什么沒有被致?。繌亩銎苽L梭菌的致病條件及破傷風痙攣毒素的理化特性等知識點。另外,由于病原微生物種類繁多,性狀多樣,盡管每一種病原體都按“三性一法一原則”(生物學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方法、防治原則)來研究,但是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很多知識容易混淆,但包括總論和各論中的許多知識又條理清晰,對比鮮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運用歸納、綜合、比較的方法,利用原版書籍中大量的圖片和表格,對病原微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致病機制等方面進行分析對比,如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細胞壁結構對比、破傷風梭菌與肉毒梭菌的致病機制比較等。采用這些教學方法既可以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達到融會貫通,強化記憶,又可將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介紹給留學生,以達到既“授人以魚”又“授人以漁”的教學目的。

醫(yī)學留學生教育集醫(yī)學、教育學、語言學和心理學為一體[5],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是醫(yī)學高等院校面臨的一個新的教改課題,這對授課教師傳統(tǒng)教學方法和自身綜合能力培養(yǎng)提出了挑戰(zhàn)。因此就要求每一位授課教師積極探索,勇于實踐,敢于創(chuàng)新,不斷總結新的教學思想、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醫(yī)學微生物學作為留學生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對其教學方法與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必將對留學生教育水平的提高起到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曉霞,鐘啟平. 青年教師在醫(yī)學微生物學留學生教學中的優(yōu)勢[J]. 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yī)學教育版, 2004,6(2):115116.

[2]李昱,趙涌. 醫(yī)學院校青年教師開展留學生全英語教學的準備[J]. 醫(yī)學教育探索, 2007,6 (3):269270.

[3]范全林. 口頭語言、書面語言及教師語言[J]. 江西財經學院學報, 1985,10:102103.

篇4

關鍵詞:教學改革;環(huán)境工程微生物學;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搖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9-0072-03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環(huán)境微生物學已是當今研究最活躍、取得成果最輝煌、對其他學科影響最大、應用前景最廣闊、對人類和環(huán)境最重要的生命學科之一?!董h(huán)境工程微生物學》是一門集生命科學、環(huán)境科學以及工程學于一體的交叉型課程。環(huán)境工程微生物學是環(huán)境科學專業(yè)的必修課,既包括微生物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又具有微生物在環(huán)境工程中的應用及對有害微生物的檢測與控制等知識。不僅為環(huán)境工程專業(yè)的后續(xù)專業(yè)課打好必要的微生物學知識的基礎,也是實踐技能訓練的一個重要教學環(huán)節(jié)。該課程的特點是內容瑣碎繁雜,感性認識差,需記憶的知識點較多,學生在對課程深入學習的過程中興趣性逐漸降低,往往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如何提高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積極性、興趣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作者根據五年的一線教學經驗總結出幾點心得。

一、上好緒論課,設計好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導語,激發(fā)學生興趣

緒論課是最輕松也是關鍵的一堂課,它雖然沒有深奧的理論和復雜的邏輯,但它卻是該門課程的一個縮影,是對課程進行了總體上的高度概括。在具體介紹緒論時,必須聯(lián)系生活實際中的具體實例,強調微生物與人類生活具有息息相關的特性。尤其是目前環(huán)境微生物學在環(huán)境保護、污染治理、資源利用、友好材料、清潔生產等領域的應用及研究熱點、難點,指出近期科學工作者在環(huán)境微生物學研究的貢獻,激發(fā)學生為科學獻身的熱情。從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主動地去學習、探究、發(fā)現,好的開端有利于學生對后續(xù)內容的學習。

設計好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導語,教學導語應具有目的性、誘導性、趣味性,成功的課堂教學導語是科學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產物[1]。能有效控制學生的思維,引其漸入佳境。導語運用的目的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創(chuàng)造一種愉悅的教學情境的同時,迅速將學生引入預設的教學軌道。這就要求教師認真?zhèn)湔n、吃透教材,在抓住教材關鍵的基礎上,才能精心設計出合理的富有藝術性的導語。比如在講微生物之間的關系時,可以先從利害角度介紹人與人之間關系有哪幾種,讓學生展開熱烈的討論,然后導出微生物與其他生物之間的類似關系,以便讓學生豁然開朗。通過此類問答可以引起學生思考,提高其學習的興趣。

二、多媒體課件利用的合理化

與其他生物相比,微生物有著看不見、摸不著的獨特之處。環(huán)境工程微生物學課程常涉及一些抽象的、微觀的、描述性的內容,如果教學方法不好,常常會造成很多錯覺。按傳統(tǒng)的講述加板書的方式進行授課,學生很難做到心中有數,并且很難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同時頻繁的板書,不但浪費了大量時間,而且使得講課思路的連貫性被破壞。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把實驗儀器、課本、教材、實物等各種可利用的教學資源綜合運用起來,使抽象的微生物知識和某些抽象的過程變得具體化、形象化,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合理選擇文字、聲音、圖形、圖像的多媒體信息要素,并利用計算機技術對其進行處理和控制,為學生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情境,把抽象性的、闡述性的教學內容轉變?yōu)樯鷦有蜗蟮母行运夭模ㄟ^增強和豐富教學過程的外部刺激,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2]。在環(huán)境工程微生物學的講授過程中,筆者采用了大量的圖片、動畫、影片等,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展示,再加上生動的描述和啟發(fā)式問題的設置,激發(fā)了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良好。例如,在講解病毒繁殖過程中,如果結合課件中的動畫過程,就能夠把握每一個步驟進行的具體程度和狀態(tài),加深了在學生頭腦中的印象。教學過程變得形象生動,教師教得輕松,學生聽得明白,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講污泥膨脹時,運用多媒體技術,比較膨脹污泥與正常污泥的形態(tài)結構,增加認識。也可以通過網絡收集的信息,向學生們介紹微生物在某方面應用的最新進展,激發(fā)學生們對環(huán)境微生物的興趣。在進行課本內容的教學中,還應適當補充當前工程微生物研究中取得的成果,闡述其發(fā)展前景,激發(fā)學生繼續(xù)學習的欲望,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探究,培養(yǎng)學生善于深入鉆研的能力。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在課程的設計過程中有以下功能要求:課件應具有美觀、和諧、色彩豐富、屏幕設計簡潔明快、屏幕布局合理的用戶界面;具有清晰的導航欄;具有良好的集成性及較強的互動性[3]。

三、教學內容傳授的生動化

一方面,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常識相結合,在闡述性內容的講解過程中不失時機地引入通俗生活常識,既可以調節(jié)課堂的嚴肅氣氛又可以使學生對課程產生近距離感。例如在講解重金屬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時可引用環(huán)境公害化事件如水俁病和骨痛病事件產生的作用機理;在講解嗜冷微生物時,通過解釋為什么冷藏在冰箱中的食物依然會變質的現象向學生強化嗜冷微生物的生理特征;以腌肉和蜜餞為例向學生解釋什么是高滲溶液,什么是低滲溶液,等等。

另一方面,教師教學語言的運用技巧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教學內容力求將教學語言生活化、通俗化、形象化。如在講授酵母菌時可以這樣說“天才的釀酒師和面包師”,這么一句通俗的話,學生就可以知道酵母菌的兩個主要應用:釀酒和面包發(fā)酵,這個時候如果再把酵母菌可以釀酒和制造面包的原理講一下,學生必定很感興趣;在微生物學的教學中可運用比喻的地方也不少,比如講微生物的影印接種法的時候,用“蓋印章”來比喻就比較形象[4]。另外,微生物的世界本身是一個微觀世界,那么如果用“小人國”來比喻微生物世界,學生就會覺得很有意思;再比如講解微生物的大小,可以以大腸桿菌為例:大腸桿菌直徑0.5μm,長度為2μm,光這樣說學生可能沒有什么印象,如果拿實際生活中的東西來和它作一下比較,效果就會好得多,如把大腸桿菌的大小跟芝麻粒和人的頭發(fā)絲比,留給學生的印象就深刻了。此外,還可以采用雙語教學,對部分章節(jié)的教案及多媒體課件中的專業(yè)名詞,采用中英文對照的形式,來增強學生對專業(yè)概念的理解,促進師生學習專業(yè)英語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專業(yè)英語水平。例如:在講解“莢膜”這個概念的時候,可以先讓同學們回憶英文單詞“capsule”的漢語釋義,為膠囊;太空艙等。引導學生概括膠囊、太空艙的特點,結合教材中“莢膜”的定義,讓他們形象地認識莢膜是細菌分泌出的,把細胞壁完全包圍封住的物質。以上這些教學實例證明,將理論知識生活化、形象化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性,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5]。

四、通過信息化手段使教與學互動

由于微生物學是一門正在飛速發(fā)展的學科,新的研究方法和領域不斷被開拓,教材的更新不可能完全跟上研究進展的步伐。因此我們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快速便捷的方法獲取最新信息。例如,在第三章“原生動物與微型后生動物”章節(jié)的教學中采用了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提前布置讓學生在課下查閱同學們感興趣的相關原生動物或微型后生動物在污水處理研究領域的前沿資料,并用他們熟練的計算機能力做成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課件,在課堂內學生也可以當一回老師,通過多媒體講授與全班同學交流、分享。這樣的課堂討論和演講使學生們不但掌握了具體的課程內容,而且也使學生的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同時,學生們制作的多媒體課件也可以作為下一屆學生授課的參考內容。通過教與學的互動,教師和學生獲得的信息量都增加了。

五、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科研與教學相結合

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豐富教學內容。在學校的各項工作中,教學是基礎,科研是主導,任何教師決不能脫離科學研究而單純地搞教學工作。只有長期參加科研實踐的教師,才能使自己講課的內容更加具有前沿性、獨創(chuàng)性和啟發(fā)性[6]。一方面,教師需要不斷充實教學內容,聯(lián)系當前社會熱點問題,應用到課堂教學。例如在講病毒結構時,可以補充講和人類密切相關的病毒,如SARS病毒、艾滋病毒及瘋牛病病毒及其結構。另一方面,教師應多參與科學研究,找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并在教學中用教師的研究實踐巧妙結合理論知識。例如在講內生真菌在環(huán)境領域的應用時,就應結合新疆草地資源實際情況,著重介紹本教研室研究項目:禾草―內生真菌共生體在草地農業(yè)系統(tǒng)中的作用的相關研究內容。教師結合自己的科研實例進行講解,這樣貼近實際,通俗易懂,可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六、師生關系親近化

加強與學生的課內、課外交流,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課堂氣氛是一個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課堂氛圍取決于很多方面,除了要求教師有較好的教學技能和課堂控制能力之外,還與教師自身的性格、人際交往能力等教學之外的素質密切相關。針對這一問題,教師除了平時努力加強教學技能和提高自身素養(yǎng)外,還應充分注重與學生的課內、課外交流,注重對學生學習、生活和情感方面的關愛,成為學生的朋友。例如在課間時間,教師可以播放提前在網絡上下載的與學生生活、學習密切相關的知識性或娛樂性的視頻,通過采取這一措施,使教師和學生的距離縮小了,上課的時候就比較容易建立起一個易于知識交流、信息共享、關系融洽的學習氛圍。

參考文獻:

[1]喻子牛,何紹江,朱火堂.微生物學教學研究與改革[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115-119.

[2]許喜林,楊汝德.《食品微生物學》課程多媒體教學初探[J].現代食品科技,2006,22(1):l13-114.

[3]周德慶.微生物學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

[4]羅明,顧愛星,周剛.優(yōu)化《微生物學》課程教學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5(4):110-113.

[5]黃金林,藩志明,焦新安.“發(fā)酵工程”課程教學的思考與探索[J].生物學雜志,2005,22(5):46-47.

[6]崔恒林.《微生物學》課程立體化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5,27(4):78-80.

基金項目:土壤學自治區(qū)重點學科資助。

篇5

預測微生物學

預測微生物學是將特定條件下的食品微生物生長、繁殖、殘存和死亡等反應進行細化,并結合計算機技術、數理統(tǒng)計和微生物知識,客觀地評價食品在加工、流通和貯藏等條件下的食品質量安全和貨架期[2]。相比其他傳統(tǒng)微生物對食品質量和貨架期的檢測指標,微生物預測學對食品和微生物間關系分析更加透徹。根據不同食品的加工、流通和貯藏情況,結合食品所處的外界特征及條件,能夠在不進行微生物檢測的情況下更快速的對食品的安全性和貨架期進行預測,從而對食品的質量和安全做出快速反應和預測[3,4]。預測微生物學的產生為保證食品質量和安全性提供了量化的依據[5]。在預測微生物學創(chuàng)始之初,國內外對預測微生物學的主要研究對象為食品致病微生物[6],隨著食品企業(yè)對食品自身的品質關注度增大,預測微生物模型逐漸發(fā)展到食品腐敗微生物[7]。由于微生物預測模型誤差小于微生物實驗室所帶來的誤差,這也使得微生物預測模型在食品工業(yè)和食品檢測領域應用更加廣泛[8]。

微生物預測模型的分類及發(fā)展

微生物預測模型有多種分類方法。依據描述微生物的情況,分為描述微生物生長的數學模型和描述微生物失活的數學模型;依據基礎數學建立的模型分為概率型模型和動力學模型[9~10]。Buchanan[11]基于變量類型把模型分為三個層次:初級模型(PrimaryLevelModels)指在特定培養(yǎng)條件下,微生物生長/存活與時間的反應;二級模型(SecondaryLevelModels)指參數與環(huán)境變量對微生物生長/存活特性的關系;三級模型(TertiaryLevels)指將初級模型和二級模型通過計算機軟件形式合并的模型形式。

1初級模型

初級模型主要是描述特定條件下,微生物生長與時間的關系。初級模型可以通過等式或方程形式量化并預測菌落單位(CFU/mL)、毒素形成、底物水平和代謝產物。初級模型是計算機建模的基礎。通過記錄特定時間條件下,單位濃度的微生物對數變化,并根據特定時間條件下,單位濃度的微生物對數變化推導出一系列的線性關系。Baranyi[13]根據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實驗[16]和在牛奶中分離單增李斯特菌(L.monocytogenes)10℃條件下貯藏的生長速率實驗[17],提出微生物的生長速率是與微生物的生長時間有關的,并認為微生物特定條件下的生長速率應遵循μ=(dM/dt)/M。并在此基礎上,都驗證了公式的準確性。近年來,描述微生物初級模型的數學方程包括Gompertz方程,Logistic方程,Baranyi方程和Monod方程等[12~15]。隨著對微生物生長速率的進一步細化,初級模型得到了更深入的發(fā)展,Gompertz方程在對初級模型的描述和反映得到廣泛應用。Gibson等[18]首先將肉毒梭菌(C.botulinum)生長參數應用于Gompertz方程并進行擬合。得到方程,見公式(1)。Bratchell等[19]運用大量數據對公式(1)準確性進行驗證。結果發(fā)現,檢測指標超過10個點的微生物生長曲線與公式的擬合度較高。Buchanan等[20]在對單增李斯特菌(L.monocytogenes)穩(wěn)定期的微生物數量進行測定時發(fā)現,在NaCl,pH,溫度,亞硝酸鈉條件水平一定時,單增李斯特菌穩(wěn)定期時數量為109.2這一常數,這樣就將公式(1)中的a1重新定義為9.2-N0。這一理論的提出也使Gompertz方程的應用更加廣泛,也為二級模型和三級模型的計算奠定基礎。Nt=N0+a1exp(-exp(-a2(t-τ)))(1)

2二級模型

二級模型主要描述初級模型條件下的參數在不同環(huán)境條件下的反應。目前,二級模型中比較常見的方法有響應面法,Arrhenius模型和平方根模型。響應面法是通過一系定試驗,用多項式函數在失效概率上收斂于真實的隱形極限狀態(tài)函數。由于誤差平方和較小,這使得模型參數的對數值擬合度更高。同時,回歸方程可以推導出未知參數值,從而增大判斷實際數據的準確性。這些都使得響應面法在模型的建立和使用上得到廣泛的應用。Spencer[21]首次應用簡單的線性關系報道了-1℃~25℃條件下鮮魚的腐敗速率,并提出該條件下鮮魚的腐敗速率可以用公式(2)表示。至此,在初級模型建立基礎上,延伸的二階和多項參數的響應面法應用更加廣泛。Robert[22]模擬logistic方程中的參數Y,并提出多項式方程(3),更多參數的提出與細化使得多參數研究加大[23~25],也使得響應面法應用更加廣泛。Arrhenius模型最早應用于微生物模型時,主要是通過限制速率的酶促反應來計算微生物生長速率的,一些特定溫度條件下的微生物的生長曲線是運用分光光度法通過Arrhenius模型生成的[26]。Schoolfield等[27]重新修訂了早期的Arrhenius模型,將微生物的生長溫度延伸。同時取代酶促反應,擴大了微生物生長活力范圍,將微生物生長曲線推廣至低于微生物適宜生長溫度。Zwietering等[28]驗證了Schoolfield的理論,并應用修訂后的Gompertz方程成功描述了多參數條件下微生物生長情況。平方根模型方法主要根據生長速率和溫度的平方根的線性關系進行建立的。平方根模型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當可以根據溫度變化來推導微生物生長速率[29],見公式(4)。由于微生物生長達到T0溫度條件下很難觀察或生長。因此,平方根模型將溫度范圍重新擴增,見公式(5)。Gill[30]首先使用平方根模型對9種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下的大腸桿菌(E.Coli)生長速率進行檢驗。結果發(fā)現6種培養(yǎng)基條件下的大腸桿菌生長速率與平方根模型擬合效果差。然而,Gill堅持認為在某種特定的培養(yǎng)基條件下模型仍然可以準確描述微生物的生長速率。這一觀點的提出也使得平方根模型變化更加細致,根據aw,pH,溫度等參數的平方根模型相關研究也逐步開展。運用NaCl配置不同aw對木糖葡萄球菌(S.xylosus)進行培養(yǎng),采用平方根模型推算在不同溫度條件下的生長速率,實驗結果均表現出良好的擬合度[31]。同時,相關實驗通過pH變化得出2種食源性微生物生長速率[32]。McMeekin等[33]綜合aw,pH,溫度等參數提出新的平方根模型,見公式(6),這也是未來多參數模型構建的基礎。

3三級模型

三級模型主要是根據計算機程序,集成初級模型和二級模型的數據,轉化成的一種微生物預測軟件。目前現有的微生物預測軟件主要有美國農業(yè)部微生物食品安全研究中心的“PathogenModelingProgram”[34];英國農業(yè)、漁業(yè)和食品部開發(fā)的“FoodMicromodel”軟件[35];澳大利亞Tasmania大學開發(fā)的多因子分析系統(tǒng)FSP等[36];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研發(fā)的羅非魚品質控制“FishShelfLifePredictor”系統(tǒng)等[37]。

微生物預測模型在食品工業(yè)中的應用

微生物預測模型的構建是從2個方向上發(fā)展的,即基于引起食品腐敗的特定腐敗微生物的預測模型和基于食品致病微生物生長因素的預測模型。前者的研究主要為食品貨架期預報和監(jiān)控,而后者的研究主要為食品致病微生物的安全監(jiān)測和管理。

1食品腐敗微生物預測模型在食品工業(yè)的應用

食品加工流通過程中可能會受到其他微生物的侵染,然而在貯藏一定條件下,特定腐敗微生物會在增殖過程中占領優(yōu)勢地位。同時,相同地域的同類產品中,特定腐敗微生物往往包括一種或幾種[7]。通過對特定腐敗微生物的生長趨勢進行分析就可以預測該產品的貨架期。郭全友等[38]基于大黃魚腐敗指數,對冷藏條件下大黃魚的貨架期進行分析。結果發(fā)現,0、5和10℃條件下冷藏大黃魚的貨架期為別為17.8±2.5、9.3±1.1和5.4±1.3d,在此條件下相對誤差為-6.1%-4.6%,可以有效快速的預測冷藏條件下大黃魚的貨架期。許鐘等[39]運用Gompertz方程構建波動溫度條件下羅非魚的貨架期,相對誤差為-9.1%~5.9%,這都有效地評價了產品在特定條件下的貨架期。食品腐敗微生物預測模型的構建大大增加了產品貨架預測的可信度,有利于產品質量的控制與監(jiān)測,同時對產品開發(fā)過程中的工藝參數改良也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然而食品腐敗微生物預測模型仍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目前對特定腐敗菌的預測模型及其相關研究對是針對嗜冷菌和中溫菌,貨架期模型也只限于魚類產品,不適于更多產品的推廣。另外,模型的構建對實驗數據從量到質都存在依賴。試驗中,對特定腐敗微生物感官拒絕點的控制較為主觀,這也使得對特定腐敗微生物的腐敗能力的界定存在不確定因素。加之試驗繁瑣,工作量大,而且大量數據僅以普通培養(yǎng)基獲得,這就可能造成微生物的真實生長數據出現偏差,使得貨架期的預測出現滯后性。這些問題都是今后食品腐敗微生物預測模型急需解決的。

2食品致病微生物預測模型在食品工業(yè)的應用

良好操作規(guī)范(GMP)及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條款中明確規(guī)定食品加工過程中的可能產生的危害及其控制方法或限量實施,從而確保食品質量安全。食品致病微生物預測模型的構建對食品風險分析及食品質量安全管理發(fā)揮重要作用[40]。通過分析食品致病微生物在不同條件下的生長、存活及消亡變化,估計出食品致病微生物的暴露水平及濃度水平,從而對致病微生物的食品中的分布及風險進行定量分析,進而得出食品的安全評價。趙瑞蘭對肉冷卻過程中的大腸桿菌的數目控制進行報道[41]。根據報道中預測模型計算,原料肉必須冷卻到7℃,且大腸桿菌的對數值要低于log1.5時不會造成危害。同時,FAO和WHO在2002年對雞肉及雞蛋中的沙門氏菌進行了風險評估[41]。通過對不同條件下沙門氏菌的暴露評估及隨機指標的推斷,將數據輸入相關的預測模型,得出反應模型的風險預測值,從而降低雞肉引起的疾病風險。食品致病微生物預測模型的構建可以準確的評估加工過程對食品安全的影響程度,從而制定相應的HACCP體系管理標準;也可以為病原菌在食品中的分布及消費者的攝入量做出風險描述,從而對食品安全性進行定量評價。然而,目前的食品致病微生物預測模型只含蓋了特定操作條件下的模型,未將整個食品過程進行模擬,這就無法了解甚至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另外,目前的加工手段無法保證產品質量的均一性,這就造成微弱的滅菌效果容易使食品存在安全隱患,從而影響食品致病微生物預測模型的準確與發(fā)展。

篇6

【關鍵詞】病原微生物 課前準備稿 課上一問題

病原生物學是一門重要的醫(yī)學基礎課,它是研究與疾病有關的微生物和寄生蟲的生物學規(guī)律、致病機理及其與宿主之間相互作用的科學,是基礎醫(yī)學中極為重要的學科。人們在病原生物學領域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人類病原生物方面的疾病也發(fā)生著改變。由于很多病原生物方面的疾病目前沒有效果良好的治療方法,并且病原生物方面的疾病的治療費用與預防費用相比呈幾何級數上升,因此,預防病原生物方面的疾病已是當代衛(wèi)生事業(yè)迫在眉睫的事情。那么,作為醫(yī)學教育圣地,只有通過搞好教與學推動病原生物學在衛(wèi)生事業(yè)方面的發(fā)展。

1 醫(yī)學類專業(yè)對病原生物學的一般教學方法

1.1傳統(tǒng)教學法

傳統(tǒng)的病原生物學教學方法主要通過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實習作業(yè)法、練習法等方法進行教學,對于好學有一定基礎的學生來說可能起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但對大多數醫(yī)學類專業(yè)學生來說,隨著各學科教學方法的改進,并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對病原生物學的學習效果。盡管如此,在醫(yī)學類院校中,病原生物學教師較多的使用講授法、實驗法和參觀法,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病原生物學知識,在以語言傳遞為主進行病原生物學的教學,并且講授過程中較少的結合其他教學法。

1.2現代教學方法

現代教學方法更多的是探究-研討法、暗示教學法、非指導性教學法等。探究-研討法是建立在現代教育和心理科學研究成果基礎上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通過對相關材料的操作探究,再進行研討,共同得出結論。這是按學生認識規(guī)律,通過學生主客觀的相互作用,由學生自己掌握知識的過程。洛扎諾夫給暗示教學法下的定義是:“創(chuàng)造高度的動機,建立激發(fā)個人潛力的心理傾向,從學生是一個完整的個體這個角度出發(fā),在學習交流過程中,力求把各種無意識結合起來?!?暗示教學法一詞,又稱啟發(fā)教學法,它是保加利亞暗示學專家格奧爾基?洛扎諾夫在60年代中期創(chuàng)造的,被稱為是一種“開發(fā)人類智能,加速學習進程”的教學方法。羅杰斯倡導的“非指導性”,其含義應是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而帶有較多的“不明示性、間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胺侵笇А辈皇恰安恢笇А保恰安幻鞔_的指導”,即要講究指導的藝術。

2 醫(yī)學類專業(yè)學生對病原生物學的一般學習方法

2.1通讀法

通讀法是指按病原生物學章節(jié)順序通讀教材,在通讀的過程中,對該學科的主要概念、原理、圖解等進行勾劃,標記,以加深印象。對某些問題自己有感悟,可在頁面的“天頭”“地腳”或頁邊作一些眉批,可助記憶。如對一些不解的問題,可打上問號,注明疑點,以便向老師或同學請教。在通讀中碰到常識性不解的問題,要及時查閱各類工具書。

2.2精讀法

根據病原生物學的特點,對一些重要的章節(jié),必須逐句逐字的仔細研讀。從詞及句子含義,及句群整體含義進行逐句逐層地分析、歸納,弄清其整體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礎進行記憶。為強化記憶,還可通過做筆記、默背等方法,納入自己的知識系統(tǒng)。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都必須識記。對相近的概念要進行逐一辨析,以免混淆。對一些基本原理,還需結合實際問題加以思考,從中悟出一些規(guī)律性的道理,培養(yǎng)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思維習慣。

2.3練習法

練習是病原生物學學習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在病原生物學教材中,一般每章后要求附有目標檢測題,并附答案。學員在研習教材的章節(jié)后,一定要及時做練習,通過練習加深理解,強化記憶。根據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發(fā)現的遺忘規(guī)律,學習中必須及時地加以復習,以減少遺忘。根據病原生物學學習的認知要求,學科知識體系分為識記、理解及應用。對于要求識記的知識,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礎進行強化記憶;對于要求理解的知識,一定要通過多種方法,弄清知識形成的過程和基本意義;對于要求應用的知識,能把基本原理與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思考,用學科中所提示的原理去分析,解決現實問題;對于需要動手進行操作的實驗、實習,都必須按操作規(guī)程認真練習,方能轉化成自己的動手能力。練習的數量和強度,根據學習者的實示情況來確定,因人而異。在自學過程中,學員要按時完成作業(yè),確保作業(yè)的質量。

3 對現階段醫(yī)學類專業(yè)學生較大改變其教與學方法初試

3.1教與學方法

針對學生情況,將所教班級64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摸底,建立該班學生上一學年度學習成績檔案。上第一節(jié)課向學生講明本課程學習原則,本課程將通過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法(PBL)、案例式教學法(CMI)和輔助計算機進行教學活動(CAI)等進行教學,因此要求學生要有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通過比較法、問題法和發(fā)現法對教科書進行章節(jié)學習。

3.1.1比較法

比較學習在病原生物學的自主性學習中收效較快的一種方法。這種學法倡導多視角地看問題,在認識某一理論觀點的同時,引入一種或幾種相類、相對、相反的理論觀點,進行仔細辨析,梳理,指其優(yōu)劣、正誤,從而明析理論,歸納出真理性的認識。

3.1.2問題法

病原生物學應多以“疑”為特征進行閱讀。即問“為什么”,敢于對病原生物學教材所論述的觀點進行發(fā)問,敢于對教材中引證的材料進行質疑,敢于對教材中所得出的結論提出反證。這種閱讀方法是建立在對教材通讀和精讀基礎上的,同時以掌握了相關的基本病原生物學原理和相關技術為前提的。學員在閱讀教材過程中,充分運用已掌握的病原生物學原理對照教材所闡述的理論觀點以及例證,從中發(fā)現一些問題,并且從問題中找出一些根源,提出自己新的見解。

3.1.3發(fā)現法

在自主性學習中,學員的學習目標除了重點把握病原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外,思維的興奮點要指向教材的作者是怎樣結構教材知識體系的。如從教材目錄中去發(fā)現知識系統(tǒng)的“塊板結構”;從教材的大標題、小標題、規(guī)范段中去發(fā)現新的觀點或新的提法;從引證的角度去發(fā)現新的材料。

3.2教與學方式

和以往的教與學方式有所不同,因此要求學生必需作好課前準備,加強教材的自我預習和學習,在預習和學習中,運用比較法、問題法、發(fā)現法進行對教材的學習;教師在教學時不再逐一講授課本,更多是指導學生運用課本知識分析相關病例,解決相關問題,通過網絡等了解更多的病原生物學前緣知識,同時說明病原生物學是以平時分加期末筆試成績作為該課程考查總成績,而平時成績中最大分值為平時作業(yè)。平時作業(yè)為課前準備,而課前準備的體現為課前準備稿或課上一問題。課前準備稿即是學生課前預習后書寫在作業(yè)本上課學習目標;課上一問題為上課后老師根據學生上課學習目標向未完成課前準備稿的學生所提出的問題,當然,問題的難易程度由教師控制,只要學生課前預習過就一定能回答。選擇這兩種不同的方式完成課前準備的學生分開而坐,上課前由班干部作好此項工作。教師上課時檢查此項工作,不按此課程學習進行的學生無平時成績。沒有課前準備稿和回答不上問題學生視為未作課前準備,無課前準備也無平時成績。

4 對教與學初試過程與結果分析

大多數剛考入我校的學生還沒有擺脫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表現在學習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習慣于老師講、學生聽的單向灌輸教學方式,課前、課中疏于思考,課后缺少復習。通過由此教與學的方式,學生在有選擇的情況下選擇適合自己預習和學習方式,有效的將學習過的病原生物學知識運用于課堂,能夠聽懂老師在講什么,增強學習效果,并且在結合新的教與學方式情況下,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

結論

對以上教與學方式進行一學期試行結果顯示,除了個別學生不按教師安排的學習方式進行外,通過選擇不同方式進行學習的學生成績差異不顯著,原因是這些學生都作好了課前準備,上課的積極性和興趣都增強。該教學方式不足在于無法監(jiān)視學生復習鞏固已學知識,需教師加以安排和加強學生思想認識教育。

【參考文獻】

[1]侯小瓊,樊曉暉. 淺談如何提高醫(yī)學微生物學的教學效果[J]. 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06 (S1).

[2]常靜. 醫(yī)學微生物教學中的體會[J]. 科技信息,2008(30):65-65.

[3]陳路,薛小平. 病案教學法在醫(y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體會[J]. 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7 (03).

篇7

1.建構主義知識觀認為,知識并不客觀,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征,而是學習者的經驗和假設,知識也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而是隨著人類的進步,科學的發(fā)展不斷改變;而且,知識并不能精確地概括所有情況,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另外,雖然通過語言文字的描述知識被賦予特定的外在形式并得到普遍認同,但由于不同個體的經驗背景和學習環(huán)境不同,對同一知識的理解也不一樣。建構主義對知識的界定顛覆了傳統(tǒng)教學的知識觀,把知識視為一種具有真理性的假設而不是一成不變的終極真理,知識在科學的發(fā)展中可以被不斷完善。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啟示我們,每一種理論與法則的建立都隱含著科學家們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的運用,無論知識如何變化,探索精神和科學方法的運用是始終如一的,它們才是科學的本質。因此,傳統(tǒng)教學中視教材內容為真理,長期向學生灌輸固定不變的教材知識的教學方式受到巨大挑戰(zhàn)。

2.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并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學習者不是對知識一無所知的“一張白紙”,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對自己原有的經驗進行鞏固或調整和改善,從而建構知識的過程;建構主義理論還強調學習情境的重要性,認為學習是與真實或類似真實的情境聯(lián)系著的,是對一種真實情境的體驗,學習者只有在真實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于社會互作用才能積極有效地建構知識;此外,建構主義教學理論還認為,互動是知識建構的重要方式,人的學習和發(fā)展發(fā)生在與其他人的交流互動之中。因此,建構主義學習觀啟示我們,學習的過程是新知識與舊經驗之間雙向的相互作用的過程,是學習者與學習環(huán)境間互動的過程,而不是由教師簡單地復述知識,教條地灌輸知識的過程。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不同,對同一知識的理解也不相同,在教學中應該屏棄傳統(tǒng)以教師的“教”為主的教學模式,建立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教師應盡量創(chuàng)立有利學生學習的情境,并努力營造合作和互動學習的氛圍。

3.建構主義教師觀認為,教師應從傳統(tǒng)教學中知識的傳授者和灌輸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幫助者;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承認學習者是有個體差異的,由于個體經驗的不同對客觀事物的理解也必然有所不同,因此,教師的首要任務不是灌輸知識,而是組織、指導和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新舊知識的有機結合,重視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能力,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對微生物學教學的啟示

1.將最新科學發(fā)現引入課堂,引導學生用科學的眼光分析問題。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隨著科學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的,建構主義教學知識觀就認為知識的真理性是相對的,隨著人類的進步而不斷完善。而我們教科書中的知識是原有科學發(fā)現的總結,有很多觀點是陳舊、落后甚至錯誤的,最新的科學進展難以在教科書中得到及時體現。傳統(tǒng)教學中教科書內的知識被年復一年一成不變地傳授給學生,結果既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因此,教師應該淡化教科書的權威性,根據學生的情況,選擇性地將新的科研成果和科學發(fā)現引入微生物學教學中,讓學生認識到教科書中很多觀點并不是絕對真理,而是處于爭議之中,并將隨著科學的發(fā)展被不斷證實和完善。比如在微生物生態(tài)學的學習中,關于微生物多樣性認識,對生命生存的極限條件的認識等知識都是隨著科學的發(fā)展不斷深化,應該把這些過程呈現給學生,引導他們學習用科學和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提高他們對科學的興趣。

2.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傳統(tǒng)的微生物教學課堂中教師基本上都是主角,站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把教材中的知識加上自己的理解和加工后復述給學生,幾十位學生往往充當課堂的配角,只能被動地接受,除了偶爾被教師提問回答指定的問題外,鮮有發(fā)言權主動地闡述自己的觀點。而根據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學生都是有一定知識經驗的學習者,課堂應以學生的“學”為中心,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加固或調整和改善原有的知識經驗,建構自己的理解。從微生物學教學的角度而言,教師在備課時就可以針對學習內容設計問題,有的問題可以在每個章節(jié)結束時就提前布置有關下一章節(jié)的問題,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對這些問題進行充分思考對即將上課的內容有一個初步印象,然后在課堂上讓學生展開討論,再通過與學生共同學習后對問題進行歸納總結。比如“病毒與亞病毒”這個章節(jié),高校學生在學習這個章節(jié)前,對病毒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而病毒與人類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但是大部分學生對病毒的認識還是很有限的,因此可以在學習這一章節(jié)的內容前給學生留一些相關的思考題,例如“病毒是不是一種生命形式?“”關于病毒的起源有哪些學說?”等等。上課前先讓學生針對這些科普性的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然后再與學生共同學習,最后與學生一起對這些問題進行歸納總結,一方面激發(fā)學生對這一章節(jié)內容的興趣,另一方面也使學生根據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對生命的定義、病毒的特征和作用等等重新建構新的理解。

3.適當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建構主義教學觀把學習看作學習者與學習環(huán)境間互動的過程,強調學習情境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微生物學的教學中,可以適當采用多媒體技術、Flash技術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抽象枯燥的內容以視頻、動畫加上圖象、音樂等生動直觀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從而主動地建構理解,而非被動地接受信息。比如在微生物學中關于“微生物的遺傳變異和育種”這一章介紹了證明遺傳變異的特質基礎的經典實驗、證明基因突變的自發(fā)性和不對應性的經典實驗、突變株篩選的各種方法等等多個經典的實驗設計和方法,這些方法很巧妙,但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如把這些實驗過程做成Flash,可以使學生更直觀也更容易理解這些經典實驗,讓學生了解通過嚴謹而巧妙的設計,看似簡單的實驗可以說明重要的科學問題,科學并非深不可測遙不可及,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篇8

【關鍵詞】 侵襲性真菌感染,G試驗,GM試驗,臨床研究

【中圖分類號】R73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007-064-04

過去的20年,侵襲性真菌感染(IFI)對于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惡性血液病患者、骨髓或者干細胞移植受者、實體器官移植受者、AIDS患者是一個危害嚴重、致死率極高的疾病。在早期的報道,IFI主要見于血液系統(tǒng)腫瘤患者,致死率非常高,而且往往在尸解時才被確診。最近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非惡性腫瘤/血液系統(tǒng)疾病患者特別是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在IFI的宿主因素中的占有重要位置。我們回顧性分析482例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合并IPFI的臨床特征。

方法

回顧性研究2006年10月至2010年3月在呼吸科重癥病房收治的年齡≥16歲的462個患者。

入選標準:

呼吸科監(jiān)護病房患者至少符合下列條件之一才能入選:(1)監(jiān)護病房住院期間獲得真菌感染的微生物學證據(真菌陽性培養(yǎng)結果或者2次G/GM試驗陽性)。(2)真菌感染的組織病理學證據,纖維支氣管鏡抽吸物培養(yǎng)盡可能做到每周1次。(3)抗生素治療無效的肺部感染患者都進行肺部高分辨螺旋CT掃描檢查。(4)臨床征象提示真菌感染時即進行G/GM血清抗原檢測。G試驗采用Fungitell法,≥80ng/l設定為陽性;GM試驗采用ELISA法,光密度指數≥1.0時為陽性,同一個患者同一個試驗連續(xù)2次達陽性標準設定為真陽性。當患者進入監(jiān)護病房前48小時或者起初48小時內真菌培養(yǎng)陽性,或者支氣管活檢發(fā)現菌絲,或者CT顯示暈輪征,或者GM試驗陽性,則定義為入住監(jiān)護病房前即發(fā)生IPFI。

病人分類

IPFI診斷根據《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診斷標準與治療原則(草案)》分類為確診、臨床診斷、擬診和定植。

結 果

一、基本資料

總共有29個患者獲得真菌感染的微生物學或者組織病理學證據,其中27個患者經纖維支氣管鏡抽吸物培養(yǎng)或活檢真菌陽性。29個真菌感染患者的臨床特征見表1。

29例取得IPFI微生物學或組織病理學證據的患者年齡16-83歲,平均年齡66歲,男性19例,女性10例。其中患有惡性血液病/腫瘤的6例,無惡性疾病23例。SAPS II評分均值56分,預測死亡率73%,實際死亡率86%(n=25),監(jiān)護室住院平均時間為16天。確診IPFI 12例,有惡性疾病的患者3例,無惡性疾病的患者9例,其中有6例為COPD患者,確診IPFI患者SAPS II評分均值60分,預測死亡率78%,實際死亡率92%(n=11),監(jiān)護室住院平均時間25天,需機械通氣的患者6例,中性粒細胞減少患者4例,其中3例是血液系統(tǒng)惡性疾病患者,1例是肝硬化肝功能Child C級的患者;臨床診斷IPFI患者10例,有惡性疾病的患者2例,無惡性疾病的患者8例,其中有6例COPD患者,此組患者SAPS II評分均值53分,預測死亡率76%,實際死亡率100%,監(jiān)護室住院平均時間22天,需機械通氣的患者6例,中性粒細胞減少患者3例,其中2例是血液系統(tǒng)惡性疾病患者,1例是經大劑量甲潑尼龍沖擊治療后的SLE患者。擬診IPFI患者有3例,均為COPD患者,其中2例因為肺功能太差未行纖支鏡支氣管肺泡灌洗或者肺組織活檢,但至少2次G/GM試驗陽性而被分類為擬診IFI。

二、分離的真菌情況見表2。

IPFI最常見的致病真菌是念珠菌,占總例數的63%(n=17),其中白色念珠菌7例,占41%,滑念珠菌5例,占29%,光滑念珠菌3例,熱帶念珠菌2例;曲菌占總例數的33%(n=9),以煙曲霉為主,有6例,占67%,黑曲霉2例,黃曲霉1例;馬爾尼菲青霉菌1例。

三、惡性腫瘤/血液疾病合并IPFI。

惡性腫瘤/血液疾病合并IPFI的患者共6例,3例為AML,2例為ALL,1例為再障。確診IFI患者占3例,其中2例是煙曲霉,1例為白念珠菌,2例為臨床診斷IFI,其中1例是滑念珠菌,1例是光滑念珠菌,另外1例是白念珠菌定植患者。此組患者SAPS II評分均值63分,預期死亡率88%,實際死亡率100%。4例患者經抗真菌治療,2例放棄治療。6例患者均中性粒細胞減少。在重癥監(jiān)護病房期間6個病人均行G/GM試驗,均取得陽性結果。

四、無惡性腫瘤/血液疾病的確診和臨床診斷IPFI

17例無惡性腫瘤/血液疾病的確診和臨床診斷IPFI患者SAPS II評分均值58分,預期死亡率為76%,實際死亡率82%(n=14),監(jiān)護病房住院平均時間23天。確診IPFI和臨床診斷IPFI患者中分別有6個是COPD患者。2個確診的IPFI及1個臨床診斷的IPFI患者為肝硬化肝功能Child C級患者,1例HIV攜帶者取得黑曲霉肺組織細胞病理學及血培養(yǎng)陽性結果。1例患者接受腎移植手術后14個月時出現持續(xù)低熱、咳嗽,胸部螺旋CT掃描見右下肺實變團塊內半月形透氣征,經纖支鏡肺組織病理活檢見馬爾尼菲青霉菌。8例患者患者纖支鏡抽吸物培養(yǎng)取得真菌陽性結果以及G/GM試驗陽性結果,但被分類為臨床診斷,因為未取得肺組織活檢病理結果,這其中有6個COPD患者,1個SLE患者和1個肝硬化患者。13個患者G/GM試驗至少2次陽性,占76%。15個患者因為胸片提示真菌感染的可能而行至少1次胸部CT掃描,只有3個發(fā)現真菌感染的特征表現(結節(jié)、暈輪征、新月征)。病程中出現發(fā)熱的患者有4例。14個患者接受激素治療,其中確診IPFI和臨床診斷IPFI各有7個。12個患者因為持續(xù)的支氣管痙攣而使用激素。確診IPFI組全部使用抗真菌治療,全部死亡;臨床診斷IPFI組7例使用抗真菌治療,4例死亡,1例放棄治療,此例患者也死亡。

討論

在此研究中我們發(fā)現呼吸科重癥病房482個患者中非惡性腫瘤患者可獲得肺部真菌侵襲微生物學或組織病理學證據的發(fā)生率是4.7%(n=29),其中確診和臨床診斷IFI發(fā)生率是3.5%,確診和臨床診斷IPFI患者的死亡率是82%,高于根據SAPS II評分預測的死亡率。

診斷惡性血液病或腫瘤患者發(fā)生IFI具有重要意義的GM試驗和CT所示的暈輪征在非腫瘤/惡性血液病合并IFI患者中的意義并未明了[1]。在本研究中我們使用G/GM試驗和CT“特征表現”評價呼吸科重癥病房非腫瘤/惡性血液病患者合并IPFI的診斷價值。

在本研究中,胸片提示真菌感染可能的15個患者,胸部CT掃描發(fā)現真菌感染特征表現的只有3個。發(fā)熱發(fā)生率只有24%。提示在非腫瘤/惡性血液病病人,IPFI的診斷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真菌感染的典型特征和臨床癥狀往往不具備[2,3]。

本研究取得肺部真菌侵襲微生物學和組織病理學證據的發(fā)生率是4.7%,盡管目前缺乏呼吸內科重癥病房患者IPFI發(fā)生率的確切數據,這個數據已足夠令人擔憂。但這或許可以從幾個方面解析:臨床醫(yī)生對于IPFI認識的提高,及早診斷IPFI的程序得以嚴格執(zhí)行,患者在重癥病房生存時間長,患者使用激素的比例高[4]。

雖然與惡性腫瘤合并IPFI組100%的死亡率比較,非惡性血液病/腫瘤合并IPFI組的死亡率為69%,但這仍然向臨床醫(yī)生提出嚴峻挑戰(zhàn),尤其是確診/臨床診斷IPFI的非腫瘤/惡性血液病合并IPFI患者死亡率達到82%,是一個非常高的死亡率。預測死亡率與實際死亡率之間的巨大差異提示SAPS II系統(tǒng)對于IFI患者病情評估準確性欠缺[5]。

12個確診/臨床診斷IPFI的COPD患者中有9個死亡,死亡率為75%,雖然樣本量很小,但提示合并IPFI的COPD患者預后很不理想。

GM試驗主要用于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惡性血液病/腫瘤患者的侵襲性肺曲菌感染的診斷,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89.7%和98.1%[5]。在本研究中,G試驗檢測非惡性血液病/腫瘤并發(fā)念珠菌IFI的陽性率只有58.8%,見表3。在非腫瘤/惡性血液病合并曲菌IPFI患者,GM試驗陽性率為55.5%,G試驗陽性率為100%,見表4。

G試驗閾值設定為80pg/ml的研究發(fā)現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在78%-93.3%和77.2%-92.6%。G試驗診斷IPA的敏感性為55%-100%,特異性為52%-100%,G試驗結果與IPI具有強相關性。G試驗對于念珠菌血癥診斷的敏感性為77.6%至100%。念珠菌IFI患者動態(tài)檢測G試驗,發(fā)現隨著臨床癥狀出現G試驗水平有持續(xù)升高,提示G試驗對于念珠菌血癥意義很大[5]。19個確診IPA患者的G試驗與GM試驗結果是不一致的。5個G試驗陰性而GM試驗陽性,14個G陽性而GM陰性,G試驗與GM試驗兩個方法的聯(lián)合應用可以提高診斷準確性[6,7,8]。

結論

在呼吸科重癥監(jiān)護病房,非惡性血液系統(tǒng)/腫瘤疾病患者IFI發(fā)生率相當高,而且致死率極高;G試驗/GM試驗動態(tài)檢測對于重癥監(jiān)護病房患者合并IPFI的早期診斷有價值,兩種方法的聯(lián)合應用可以提高診斷準確性。

參考文獻

1. Bulpa P ,Dive A, Sibi Y. 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in patients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2007,30(4):782-800

2. White D. Aspergillus pulmonary infections in transplant recipients. Clin Chest Med 2005; 26: 661674.

3. Ergin F, Arslan H, Azap A, et,al.Invasive aspergillosis in solid-organ transplantation:report of eight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Transpl Int 2003; 16: 280286

4. Johan Maertens,Wouter Meersseman, Pascal Van Bleyenbergh.New therapies for fungal pneumonia.Current Opinion in Infectious Diseases, 2009,22:183190

5 Florence P, Ste´phane Ranque,Francis Derouin,et al. Contribution of the (1,3)-β

篇9

【關鍵詞】食品微生物;檢驗體系;檢驗環(huán)境;思考

隨著食品安全問題的頻發(fā),人們對食品微生物檢驗質量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雖然我國食品檢驗實驗室的管理水平與食品微生物檢驗水平不斷提升,但在現實生活中仍有很多問題與矛盾。本文將從食品微生物檢驗的角度出發(fā),對如何提升食品微生物檢驗質量進行有效性研究。

1關于食品微生物檢驗內容的研究

食品微生物檢驗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是對于多種致病的病毒與病菌的質量檢驗,其中主要檢驗的病菌有:李斯特氏菌、金黃色的葡萄球菌、志賀氏菌、沙門氏菌、空腸彎曲菌、副溶血性孤菌、小腸結腸炎的耶爾森氏菌以及霍亂孤菌等。但在正式檢驗的過程中,需要對食品進行定量與定性兩個方面的檢驗,從而在最大程度上保障病菌檢驗的質量。

其次是對于食品污染程度的指標菌的實驗檢驗,其主要需要檢驗的病菌有大腸菌群與細菌總數兩個方面。對于大腸菌群的檢驗,首先要了解大腸菌群的定義,所謂大腸菌群,就是指具有某些特殊性質的一組與糞便污染有關聯(lián)的細菌,其種類包括枸櫞酸桿菌、大腸桿菌、陰溝腸桿菌等。檢驗大腸菌群的方法是按照檢測革蘭氏陰性無芽孢桿菌的定義檢驗,其特征是在三十七攝氏度的狀態(tài)下可以分解乳糖并產酸與產氣。大腸菌群多被用于日常飲用水與評估食品的質量時所用。對于細菌總群的檢驗,所用到的方法是將日常的飲用水與食品放置在非常普通的瓊脂培養(yǎng)基中,在三十七攝氏度的環(huán)境中,經過二十四個小時的培養(yǎng),一毫升水中所產生的細菌菌落的數量。對細菌總群的檢查,有助于為對食品與飲用水的衛(wèi)生評估提供作為科學的數據資料。

2針對影響食品微生物檢驗質量的因素研究

影響食品微生物檢驗質量的主客觀因素有很多,比如說,食品安全實驗室工作人員的專業(yè)技能與綜合水平、食品檢驗實驗室的設備質量、食品檢驗實驗室內部的質量控制、實驗室中培養(yǎng)基與試劑的質量控制、食品檢驗實驗室中檢驗質量的管理控制、食品微生物檢驗流程的質量控制等。這些因素對食品微生物檢驗的質量影響很大,因此要在實際的檢驗工作中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在提升檢驗工作人員專業(yè)水平的基礎上,嚴格按照食品微生物檢驗的流程進行操作,在最大程度上保障食品微生物檢驗的質量與水平。

3針對提升食品微生物檢驗質量的研究

3.1措施之一——采取措施創(chuàng)設安全穩(wěn)定的檢驗環(huán)境要創(chuàng)設安全穩(wěn)定的檢驗環(huán)境,需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要對食品微生物實驗室進行合理布局,辦公區(qū)與操作區(qū)要隔離開,盡可能地降低對檢驗工作人員的身體危害與對樣本的污染;二是要根據每一個檢驗環(huán)節(jié)的特征設置專門的空間,比如說,消毒室、無菌室、培養(yǎng)室等;三是作為實驗室的檢驗工作人員,要做好食品微生物實驗室的衛(wèi)生保持工作,定期或者不定期對實驗室的操作設備與環(huán)境進行消毒清理,并及時地將檢驗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進行專門處理,禁止將垃圾胡亂丟棄。

3.2措施之二——采取措施提升實驗室檢驗工作人員的專業(yè)素質要提升食品微生物實驗室檢驗工作人員的專業(yè)素質,需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定期或者不定期對實驗室的檢驗工作人員進行食品微生物檢驗相關知識的培訓,并聘請相關專家開展有關食品微生物檢驗的講座與座談會,爭取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實驗室檢驗工作人員的專業(yè)知識;二是安排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分批參與新檢驗技術與新知識的培訓活動,并共同學習黨和政府新頒布的有關食品微生物檢驗法律法規(guī)與標準;三是食品安全檢驗部門要不定期對實驗室的檢驗工作人員進行食品微生物檢驗流程的考核,對于考核不合格的檢驗人員,要對其進行再一次的培訓,爭取在短時間內提升他們的檢驗水平。

3.3措施之三——采取措施做好食品微生物樣品的采樣工作要做好食品微生物樣品的采樣工作,需要做到以下兩點:一是要充分了解并掌握食品微生物樣品的特性與作用,將樣品采集好后,將其放入專門的容器內并進行封口,貼上專門的標簽,做好樣品數據記錄,但同時要注意樣品的采集數量要超過需檢驗物品的三倍;二是要定期將進行采樣的容器與工具進行清洗,這些器物的材料性質是耐消毒與滅菌的,在清洗與干燥以及滅菌處理之后放置在專門的儲藏室內。

3.4措施之四——采取措施完善實驗室內部質量的控制要完善食品微生物檢驗實驗室內的質量控制,需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要嚴格區(qū)分實驗室操作區(qū)域與辦公區(qū)域之間的界限,并定期對實驗室的空氣質量進行監(jiān)測,同時要根據實驗室運行的特點制定科學合理的衛(wèi)生管理機制,對廢棄物要進行分類,并利用無害化技術進行處理,嚴防病原微生物的傳播;二是要要采取措施安全使用與保養(yǎng)實驗室內的儀器設備,并定期對其進行強制性檢定,在經過計量部門的校準合格之后,才可以投入下一輪的使用;三是對于實驗室內的培養(yǎng)基與試劑的質量檢驗,要嚴格按照流程進行采購,把好質量關,實驗室內的試劑與培養(yǎng)基放置在干燥陰涼的地方,嚴防強光的直射。

4結語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時代的發(fā)展,食品微生物檢驗在提升食品安全與質量方面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但在現實生活中,食品微生物檢驗質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說,外界因素與人為因素等。因此,在新時期強化對食品微生物檢驗質量的研究,將有助于凈化食品供應市場,提升市場上的食品安全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志勇,謝鈞憲,許龍巖,翁文川,王志強,易敏英,高東微.食品微生物檢驗的質量控制[J].檢驗檢疫科學,2009(04).

[2]熱孜燕木·穆特力甫.關于完善食品微生物檢驗體系的建議[J].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2012(06).

[3]周建新.略談食品微生物學檢驗的質量控制[J].南京經濟學院學報,2008(03).

[4]張潔梅.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的研究進展[J].現代食品科技,2008(02).

篇10

食品質量與安全本科建設專業(yè)特色食品的安全問題關系到全人類的生活、生存與延續(xù),因此一直是全世界關注的焦點。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事件頻發(fā),其中不乏許多知名品牌牽涉其中,這些都表明,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嚴重制約我國經濟發(fā)展、國民幸福的瓶頸之一。食品安全事故頻發(fā)有多重原因,包括中國農業(yè)生產方式的轉變、生產者和經營者道德的缺失、科學檢測技術的提高和政府檢測監(jiān)督機制的失靈等,導致在食品生產、加工、儲運、檢測和消費的產業(yè)鏈上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問題,因此在大學開設食品安全專業(yè),培養(yǎng)大批新型的復合型高科技人才,預防和降低食品安全事件的發(fā)生率,成為中國食品產業(yè)的迫切需要。

2001年,教育部首次批準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作為目錄外專業(yè)在全國率先設立食品質量與安全本科專業(yè),到2012年全國已有171所高校開設了食品安全本科專業(yè)或相關專業(yè)。江蘇大學2006年自主設立“食品營養(yǎng)與安全”二級學科博士點,2008年經教育部批準開設了食品質量與安全本科專業(yè)并開始招生,4年來,江蘇大學借鑒國內外相關經驗,在食品安全專業(yè)本科建設上走過了一條艱苦探索的道路,積累了豐富經驗,并形成了自己的專業(yè)特色,現將專業(yè)建設的探索和思考簡介如下。

一、國內外食品安全相關專業(yè)的設置和培養(yǎng)情況

江蘇大學食品安全本科專業(yè)建設之初,就對國內外各高校的食品安全專業(yè)培養(yǎng)計劃進行了詳細的調研,發(fā)現各院校根據其專業(yè)發(fā)展歷史逐漸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與專長,主要調研結論如下:

1.江南大學的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yè)前身是食品分析專業(yè),1998年,專業(yè)更名為食品品質控制專業(yè);2004年,學校設立了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yè),目前設有食品科學與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食品安全與質量控制研究中心。其專業(yè)具有工科特色,面對食品工業(yè)的發(fā)展趨勢,要求學生在掌握食品營養(yǎng)與食品加工基本理論的基礎上,重點掌握解決和控制食品加工過程中質量與安全問題的技能。其研究方向主要為:食品加工過程的安全性控制、食品中生物危害的發(fā)生和傳播途徑及行為效應、食品加工過程化學危害物的產生和遷移變化規(guī)律與控制原理以及食品安全檢測新技術與新方法。

2.中國農業(yè)大學培養(yǎng)的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yè)為理學學士學位,主要培養(yǎng)具有化學、生物學、營養(yǎng)學、衛(wèi)生學和食品科學的基本理論和技能,能掌握檢驗、檢疫的專門技能,從事食品品質控制、檢驗檢疫、營養(yǎng)及營銷策劃等相關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學生應了解食品生產的基本工藝和設備基礎知識,具有從事食品全程質量全過程控制管理和安全性保證的基本能力;掌握食品營養(yǎng)與功能成分及安全性檢驗的基本方法,熟悉食品法規(guī)與標準化;了解國內外食品質量及安全領域的發(fā)展動態(tài)并具備調查研究與決策、組織與管理的基本能力。

3.香港理工大學設立了食品科技與食品安全本科專業(yè),為其3年,授理學士學位,要求學生掌握與食品相關的食品化學和分析技術,并掌握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及產生的有毒物質和生長條件來確保食品的安全,能應用食品保藏、加工和食品工程相關基礎知識來解決食品技術中的安全問題,能整合所學知識來解決食品安全和技術的問題,尤其是食品產品的質量和控制、食品的感官評價、食品危害性分析和公共衛(wèi)生管理等。

4.調研發(fā)現,國內117所高校都開設了食品質量與安全本科專業(yè),且多個高校設置了與食品質量安全相關的博士點和碩士點,通過多年努力,課程體系建設日漸完善,教學內容日益豐富。多數高校的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yè)開設有普通生物學、食品微生物學、基礎生物化學、人體機能學(人體生理、生化與病理生理)、營養(yǎng)學、食品衛(wèi)生學、食品化學、食品工藝學、食品安全與質量控制技術、食品質量檢驗技術、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功能食品、食品企業(yè)管理,以及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營養(yǎng)與食品安全綜合實驗、食品質量檢驗技術實驗、食品化學實驗等實驗課程,形成了較為系統(tǒng)完善的課程體系。

5.調研發(fā)現,學校可以依托自己原有的優(yōu)勢課程,利用其教師資源以及教學資源對食品安全專業(yè)的發(fā)展進行規(guī)劃,能夠更好地提高專業(yè)水平,辦出高校的專業(yè)特色。如浙江工商大學其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yè)的前身為食品衛(wèi)生與檢驗,其專業(yè)的學科重點就是培養(yǎng)食品檢驗型人才;廣東海洋大學利用自身在水產品研究和開發(fā)上的優(yōu)勢,將水產品保鮮加工質量與安全作為食品質量與安全的專業(yè)特色進行建設;中國計量學院是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下屬的以檢驗檢疫為特色的院校,質檢特色是該院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yè)建設目標,在培養(yǎng)方案上除強調三大檢驗外,著重食品安全的生物學快速檢驗,同時加強學生在管理、認證方面的基本技能培養(yǎng);云南農業(yè)大學食品安全專業(yè)的建設特色,側重于對于云南傳統(tǒng)畜禽產品和特色農產品等的產品原料生產以及產品保鮮加工的安全和質量控制,尤其針對云南民族傳統(tǒng)特色食品安全控制的教學科研,也是其專業(yè)建設的特色之一。參考每所學校依靠自身優(yōu)勢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特點不同,恰好符合了不同就業(yè)領域對食品質量與安全人才需求的不同。

6.調研發(fā)現,在國外高校中,基本都沒有將食品安全獨立出來作為一門新的專業(yè),而是將其合并于食品科學等專業(yè)中,只學習基本的食品安全相關基礎課程,如微生物學、食品毒理學、食品安全學等。在此基礎上,國外食品院校開設了食品安全相關的碩士專業(yè),如英國開設食品安全專業(yè)的有四所高校(諾丁漢大學、利茲大學、肯特大學和卡地夫威爾士大學),包括食品安全與風險分析專業(yè)、食品生產管理專業(yè)、食品市場和供應鏈的管理專業(yè)和食品安全專業(yè)等,一般為期1年,主修課程側重于食品原料、食品鏈和食品生產的安全管理、食品生產的風險評估等。荷蘭的瓦格寧根大學(號稱食品安全與工程專業(yè)世界排名第一)同時開設了食品安全和食品質量管理兩個碩士專業(yè)(為期2年),這可能是由于國外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較為完善,而中國的食品安全目前還主要側重于終端檢測,整個食品鏈的管理體系還有待加強,但整體的趨勢還是應該由單純的技術檢測轉變?yōu)榘踩芾砗蜋z測并重。

分析各校提出的食品安全所修的相關課程,其基本思想是以各自依托的學科背景為基礎,把食品產品的目標檢驗和控制作為重點,沒有充分認識和突出食品安全過程控制和預防管理在新時期食品質量與安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缺乏對食品安全專業(yè)的清晰認識,還把食品安全定義在食品衛(wèi)生的角度,而這個定義已經過時。食品安全專業(yè)的學生要掌握食品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實驗技術,掌握食品生產的基本工藝和設備基礎知識,熟悉食品法規(guī)與標準,能夠了解國內外食品質量及安全領域的發(fā)展動態(tài),具備在食品生產、流通及消費領域從事分析檢測、安全評價、質量管理、科學研究及企業(yè)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從已經設置的食品安全專業(yè)來看,國內外重點高校在此專業(yè)的特色、基礎條件和師資力量差別較大,側重方向多樣,課程體系、教學內容以及特色專長也各不相同。

二、江蘇大學食品質量與安全本科專業(yè)建設特色和人才培養(yǎng)情況

1.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招生情況

面對日益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江蘇大學專業(yè)旨在培養(yǎng)適應經濟、科技、社會發(fā)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和個性健康、和諧統(tǒng)一的,富有科學創(chuàng)新精神和國際視野的,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食品質量與安全方面的應用型人才,擬培養(yǎng)技術與管理復合性的新型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yè)人才,面對新的形勢,我校結合本專業(yè)特點,努力構建“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重個性、廣適應、高素質、求創(chuàng)新”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

希望學生能掌握化學、生物學、管理學、食品科學、食品安全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具備較強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知識面寬,綜合素質高,能在生產企業(yè)、科研機構、檢驗機構、衛(wèi)生監(jiān)督機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環(huán)保機構等企事業(yè)單位從事分析檢測、質量控制、企業(yè)管理、生產、安全評價、經營和科學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復合型、應用型高級人才,同時又能成為研究生的合格備選人才。

江蘇大學2008年首次進行食品質量與安全本科專業(yè)招生,共招收21名學生,于2012年畢業(yè),此后,每年招生增加到兩個班,目前共有194名食品安全專業(yè)本科生在讀。

2.專業(yè)建設平臺和課程教學體系內容

本專業(yè)建設平臺分為通識教育平臺、學科專業(yè)基礎平臺課程、專業(yè)(方向)模塊課程和實踐環(huán)節(jié)四大模塊。學生主要學習化學、生物學、食品科學、食品工程學、食品質量與安全學、食品安全檢測技術、食品安全控制技術及食品標準與法規(guī)的基本知識,受到食品生產、食品質量管理與食品安全檢控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訓練,要求學生具有從事食品質量與安全性檢測、監(jiān)測、評價、預警、控制、認證、食品質量與安全標準和法規(guī)制定及食品質量安全的教學、科研、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基本框架如下:

(1)專業(yè)基礎必修課程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yè)導論、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工程圖學C、機械工程基礎、生物化學、微生物學(雙語)、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化學、食品分析、儀器分析。

(2)基礎選修課程

試驗設計方法、食品物理學、營養(yǎng)生理學、食品物流導論、食品免疫學基礎、分子生物學。

(3)專業(yè)方向必修課程

食品工藝學I、食品衛(wèi)生學、食品毒理學、食品營養(yǎng)學、食品加工機械與設備、食品原料安全控制、食品質量管理學、食品供應鏈管理、風險評估、食品工藝學II、食品感官評定技術、常見食品的安全檢測技術。

(4)專業(yè)方向選修課程

食品標準與法規(guī)、食品環(huán)境學、動植物檢疫檢驗、食品質量認證、食品流行病學風險控制、食品添加劑、食品品質計算機圖像處理(雙語)、食品工廠建設與監(jiān)控、食品工程新技術、功能食品導論、學科前沿進展、食品無損檢測、食品生物技術、食品安全焦點案例分析、食品微生物學。

3.江蘇大學食品質量與安全本科專業(yè)建設特色

(1)依托優(yōu)勢,特色發(fā)展。江蘇大學依托在食品無損檢測方向的優(yōu)勢和長處,根據我校原有的優(yōu)勢課程(現代食品檢測技術、食品機械與設備),利用現有教師資源與教學資源對食品安全專業(yè)的培養(yǎng)計劃進行修訂,將食品安全過程管理、控制(國際接軌)與產品終端檢測并重,將本校的食品安全專業(yè)人才定位為“懂工藝、精管理、強檢驗”的全方位人才,辦出江蘇大學的專業(yè)特色,如著重食品過程中的安全管理(利用本院在農產品加工和機械方面的優(yōu)勢,如農產品的無損檢測等技術對食品的儲藏、加工和流通進行安全管理)。

(2)課程體系設置創(chuàng)新,淡化食品科學專業(yè)的影響。江蘇大學將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yè)方向細分為食品安全質量管理和食品安全檢測(生物安全和化學安全)兩個大模塊,在選課時引導學生進行分模塊課程選擇,讓學生在畢業(yè)時就可以成為具備基礎知識且精通一個方向(檢驗或管理)的專業(yè)人才。

①通識教育平臺課程

根據江蘇大學2012版新大綱對英語、計算機、體育和大學物理等課程要求,減少了英語的課時,增加了體育課時,將計算機調整為選修課,并增加了程序設計語言種類。

②學科專業(yè)基礎平臺課程

參考教育部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yè)教學新規(guī)范,適度增加了專業(yè)基礎課總量,新增了管理學原理、人體生理概論、食品原料學等課程,從而為后續(xù)課程開設奠定理論基礎。

③專業(yè)(方向)課程

參考國外高校的專業(yè)設置和就業(yè)方向,將本專業(yè)方向細分為食品安全質量管理和食品安全檢測(生物安全和化學安全)兩個大模塊,在選課時引導學生進行分模塊課程選擇。

食品科學工藝類課程:參考其他院校課程設置,對食品工藝學進行拆分,由原來的90個課時拆分成為食品工藝學I(原理部分)和II(工藝部分);在此基礎上,增加了食品分離重組技術,食品加工過程模擬優(yōu)化與控制、食品微生物檢驗等專業(yè)方向課程,順應食品工業(yè)的精深加工、過程自動化的總體發(fā)展趨勢要求。

食品安全類課程:參考外國高校安全類專業(yè)課程設置,新培養(yǎng)計劃增加了風險評估、食品原料安全控制、食品供應鏈管理和食品安全焦點案例分析等課程,便于和國際接軌。

通過新大綱的改革,形成以下幾大模塊。

食品學科化學基礎類:化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生物化學——食品化學。

食品工程特色類:電工電子學;工程圖學;機械工程基礎——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藝、食品加工機械與設備——食品工廠設計。

食品質量管理方向類:管理學原理——食品質量管理學——標準與法規(guī)、風險評估、供應鏈管理等。

食品質量與安全生物基礎類(營養(yǎng)與衛(wèi)生):人體生理概論、微生物——食品營養(yǎng)學;食品衛(wèi)生學;食品毒理學(含風險評估)。三大課形成了江大食品安全專業(yè)的核心課程群,即營養(yǎng)與衛(wèi)生課程群,并給予842項目資助。

食品安全檢測方向類:食品分析;現代食品檢測技術;感官評定;食品微生物檢驗;食品無損檢測技術等。

(3)重基礎、求卓越、國際化。為了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和國際化人才,本專業(yè)開設了創(chuàng)新方法導論課程;開設了一門全英文課(食品生物技術),四門雙語課(食品化學、微生物學、食品工藝學和食品品質計算機圖像處理);并開設了四門網絡課程(食品文化概論、食品標準與法規(guī)、食品安全焦點案例分析、功能食品導論),完善了學科理論基礎平臺課程,旨在構建學生扎實的基礎知識體系,為研究生培養(yǎng)輸送合格備選人才。加強了質量管理類、論證、法規(guī)等課程,同時完善實踐環(huán)節(jié),重點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增加風險評估、預警等課程,并開設多門雙語課程與網絡自學課程,順應食品安全專業(yè)的國際化培養(yǎng)趨勢!

(4)培養(yǎng)全方位技術人才,促進就業(yè)。目前社會輿論普遍都希望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yè)的畢業(yè)生除了具有過硬的專業(yè)知識外,還應該具備一定的管理能力,熟悉各種質量管理體系的運作,熟悉相關的食品法律、法規(guī)和標準,具備食品檢驗和質量控制能力。另外,還要求畢業(yè)生動手能力強,能夠吃苦,愿意下基層工作。江蘇大學針對用人單位需求,整合校內外資源,形成一個從大一到大四、從課內到課外、從校內到校外的一體化學生實踐平臺,如特地新增了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等必修和選修的課程,同時開設了多個實踐環(huán)節(jié)(認知實習、認識實習、暑期實習和畢業(yè)實習等)和多個基礎實驗、綜合實驗(檢驗檢疫綜合實驗、食品加工綜合實驗等),每個環(huán)節(jié)有大概2~3周,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江大和多個認證培訓中心聯(lián)合,開展ISO22000/HACCP、ISO9000內審員、食品安全師、食品檢驗工以及食品營養(yǎng)師等認證資質培訓,促進學生就業(yè)。

參考文獻:

[1]肖貴平.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課程教學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以福建農林大學為例[J]. 福建輕紡,2010,(1):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