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夏天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3-22 10:48:24
導(dǎo)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夏天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wù)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2.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
3.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
4.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5.農(nóng)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6.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
7.殘云收夏暑,新雨帶秋嵐。
8.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10.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陽陰正可人。
1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青蜓立上頭。
12.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13.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
14.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15.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16.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17.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18.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
19.松下茅亭五月涼,汀沙云樹晚蒼蒼。
篇2
編者按:進入陰歷的五月,已是仲夏時節(jié)了。夏日炎炎,在注意防暑的同時,也來欣賞一下古人贊美夏天的詩句吧!
O四月秀@,五月鳴蜩。
秀:指草類植物結(jié)子。@:草名,又叫“遠志”,味苦,可入藥。蜩:蟬,又名知了。
此描寫夏天的詩意:四月遠志結(jié)子了,五月知了叫不停。
《詩經(jīng)·豳風·七月》
O四月維夏,六月徂暑。
徂:開始。此描寫夏天的詩句意:四月入夏季,六月到暑天。
《詩經(jīng)·小雅·四月》
O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孟夏:夏季的第一個月,農(nóng)歷四月。扶疏:枝葉茂盛的樣子。
晉·陶淵明《讀山海經(jīng)》
O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農(nóng)歷四月。歇:盛及而衰。
南朝宋·謝靈運《游赤石進帆?!?/p>
O麗景燭春余,清陰澄夏首。
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O麥隨風里熟,梅逐雨中黃。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應(yīng)令》
O夏潭蔭修竹,高岸坐長楓。
潭:水邊。
隋·楊廣《夏日臨江》
O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fā)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寫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涼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O小池殘暑退,高樹早涼歸。
唐·沈縉凇斷耐碓⒅筆≈小
O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軒:窗。
唐·杜甫《夏夜嘆》
O綠陰生晝靜,孤花表春余。
孤花:一枝花。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時已至初夏。
唐·韋應(yīng)物《游開元精舍》
O殘云收夏暑,新雨帶秋嵐。
嵐:霧氣。
唐·岑參《水亭送華陰王少府還縣》
O夏半陰氣始,淅然云景秋。
夏半:夏季過半,農(nóng)歷五月半后。淅:風吹拂的樣子。
唐·韓愈《送劉師服》
O殘暑蟬催盡,新秋雁帶來。
唐·白居易《宴散》
O江南孟夏天,慈竹筍如編。
蜃氣為樓閣,蛙聲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農(nóng)歷四月。慈竹:竹名,亦稱子母竹。如編:象編排起來一樣。蜃氣:古人以為蜃(大蛤)吹氣可成樓閣虛景,實際是光線穿過不同密度的空氣,經(jīng)過折射,把遠景顯現(xiàn)在空中的一種幻影,也稱為海市蜃樓。管弦:形容蛙的鳴叫象奏樂一樣。
唐·賈m《孟夏》
O巖溜噴空晴似雨,林蘿礙日夏多寒。
巖溜句:巖上的泉水瀑布,凌空進發(fā),一片云煙,象是晴天掛起一幅雨簾。林蘿句:林間藤蘿纏繞,濃蔭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jīng)鲆狻?/p>
唐·方干《題報恩寺上方》
O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盛一院香。
水晶簾:形容映入水中的樓臺倒影象水晶的簾子一樣晶瑩明澈。
唐·高駢《山亭夏日》
O墻頭雨細垂纖草,水面風回聚落花。
唐·張《夏日題老將林亭》
O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
麥氣:麥收時的氣息?;〞r:花開之時。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O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芳菲:芳香的花草??扇耍汉先诵囊?。
宋·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O風老鶯雛,雨肥梅子,午陰嘉樹清圓。
嘉樹:樹的美稱。此描寫夏天的詩句意謂:雛鶯在和風中長大了,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正午,樹下形成了清涼的圓形樹陰。
宋·周邦彥《滿庭芳·夏景》
O過雨荷花滿院香,沈李浮瓜冰雪涼。
沈李浮瓜:瓜果浸于寒水之中。
宋·李重元《憶王孫·夏詞》
O困人天氣日初長。
宋·朱淑真《即景》:“謝卻海棠飛盡絮,困人天氣日初長?!?/p>
O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
O清風破暑連三日。
元·王揮《過沙溝店》
O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宋·趙師秀《有約》:“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p>
O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
篇3
摘要 19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和現(xiàn)代美國詩人弗羅斯特,都以擅長描寫大自然而聞名于世。華茲華斯在英國文學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詩以描寫大自然中的景物、山水、動植物為主,他把對大自然的喜愛、崇尚之情貫穿于詩文中,表達了對大自然充滿和諧、歡樂、恬靜生活的向往;弗洛斯特深受華茲華斯的影響,繼承了華茲華斯的寫作風格,其詩記述美國新英格蘭鄉(xiāng)村生活的自然情趣為主。兩位詩人對大自然格外“鐘情”,但他們對大自然的態(tài)度卻不盡相同。
關(guān)鍵詞:大自然 詩人 美麗 荒蕪 快樂 孤獨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威廉?華茲華斯(1770―1850)是19世紀初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開拓者。他的詩歌對19世紀英國和美國的詩歌影響很大。華茲華斯是大自然的歌者,在他的詩篇中體現(xiàn)了對大自然和人的樸素天性的崇拜。他把自然界生活中每一幅快樂的畫面,看作是人類理想的生活。在他的心目中,自然的美麗風光就是人類社會的良師益友。他對大自然和人與自然界關(guān)系的關(guān)愛和崇尚,得到了20世紀美國著名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1874―1963)的回應(yīng)。弗羅斯特一生中寫了大量自然抒情詩,也被人們認為是一位大自然詩人。二位詩人都堅持法國哲學家盧梭提出的“回歸自然”的理想,對他們來說,回歸自然是對純樸美德的回歸。但他們的詩中卻蘊含著詩人不同的思想情懷和人生態(tài)度,弗羅斯特三分之一的詩,涉及的是對秋天和冬天的描繪,他所記述的新英格蘭秋天和冬天的自然風光,和華茲華斯描繪的充滿快樂和希望的春天和夏天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一 自然畫面的描寫
浪漫主義詩人對自然風光和鄉(xiāng)村生活,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他們把自己融入自然界中,享受自然,并認為大自然所具有的魅力,值得去描繪。華茲華斯就是這樣一位生活在新英格蘭西北部湖區(qū)的詩人,他一生中最美好的童年時代在那度過。幼小的華茲華斯充分領(lǐng)略了美麗的自然風光,盡情享受了大自然的壯麗山水。在他的詩中,河水和高山就像人一樣會說話,風和云可以與人交流。
華茲華斯大部分的詩記述了春天和夏天的景色。春天萬物新生,植物開始生長,花開了,新的枝葉發(fā)芽了。白色、粉色和黃色的花兒裝飾著春天,構(gòu)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農(nóng)民們在天野里播下的種子,鳥兒在歡快得啼鳴,傳遞著春的信息。春天是一個令人娛躍、奮發(fā)向上的季節(jié)。華茲華斯的《早春三月》(Written in March)展示了一幅生動的春天畫面,字里行間充滿了對這個快樂季節(jié)的幸福描寫:“溪水流汩汩/雄雞啼喔喔/小鳥鳴啾啾/明湖閃爍爍/沉睡的綠色田野沐陽光……”在語言清新質(zhì)樸,意趣盎然的詩句中,人與自然都是快樂的,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情景交融,物我兩忘。
讀弗羅斯特的詩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他的詩歌里,詩人大量運用了描寫秋天、雪以及冬天的意象。同華茲華斯記敘春天和夏天的詩句相比,弗羅斯特的詩歌中描寫的冬天、雪以及樹林永遠在黑暗的籠罩中,詩歌的主題主要是表現(xiàn)“自然界的冷漠、殘暴及人類的孤獨、困惑”(楊金才,2002:142),如描寫秋天和冬天的代表作《荒涼之地》、《一個老人的冬夜》和《摘蘋果之后》。
《荒涼之地》(Desert Places)描寫的是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詩人一個人在夜色茫茫中觀賞雪景,大地和自然界中的一切被雪覆蓋,面對蒼茫大地,詩人孤身一人,內(nèi)心孤寂,無法排解?!痘臎鲋亍罚―esert Places)實質(zhì)上想要表達的是詩人荒涼的孤寂的內(nèi)心世界。在華茲華斯的詩歌中,自然界往往能撫慰人的心靈,使孤獨的人不再孤獨,但是弗羅斯特的詩歌展示給我們的,是一幅美國新英格蘭凄涼的冬天畫面。人類不僅不能從自然界中獲得安慰,反而變得更加孤獨。
二 對大自然的態(tài)度
對浪漫主義詩人來說,大自然是一個寧靜祥和的世界,它能治愈詩人受傷的心,撫平他們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他們崇尚大自然,甘居鄉(xiāng)村,過田園生活。通過與大自然交流,他們感受到了美麗的鄉(xiāng)村風光帶來的歡樂。華茲華斯稱:“(那時)大自然對我就是一切(Nature then to me was all in all),我是長期崇拜大自然的人(I, so long a worshipper of Nature)。”他不是一般地欣賞大自然的美麗風光,他將大自然視為自己精神生命之根,未來生命的歸宿。
華茲華斯在經(jīng)歷了人生失意后,于1793年8月他與他妹妹羅西重游葳河,寫下了著名詩篇《丁 寺》。他聽見潺潺作響的山泉,又目睹岸邊的危崖陡峭,還有那黑壓壓的槭樹、村舍院落、森森的果園和樹林中冉冉升起的團團青煙,不禁發(fā)出了由衷感嘆:“多少次/我在精神上求助于你!穿過樹林蜿蜒流去的葳河啊/我的靈魂多少次求助于你!”從自然那里找到安慰,是大自然使孤獨而敏感的他,在經(jīng)歷了心靈的創(chuàng)傷后,卻仍有著美好童年的回憶,他可以在自然那里擦干身上的血跡,又重新站起來。因此,自然是他“心靈的/保姆、向?qū)Ш妥o衛(wèi)”,是他的“精神世界核心”。每當他人生遇到了失意,心靈受到了創(chuàng)傷,大自然總會給他滋養(yǎng)與撫慰。
華茲華斯和弗羅斯特都被譽為田園詩人。華茲華斯的詩歌喚起人們回歸大自然的強烈愿望。然而弗羅斯特的詩,與華茲華斯的詩歌《丁 寺》完全不一樣。弗羅斯特的詩歌展示給我們的,是人對大自然的懼怕,大自然具有破壞性,令人厭惡,而不是盲目的愛。他的詩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大自然總是被描述成邪惡的產(chǎn)物,是有邪惡的元素構(gòu)成的,對人類具有掠奪性。他想象的世界,也許被令人吃驚的黑暗設(shè)計所控制,他的這一想法在他的著名詩歌《設(shè)計》(Design)中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設(shè)計》(Design)講的是作者在早晨,發(fā)現(xiàn)一只白色的蜘蛛在一朵白色的花朵上捕捉了一只白色的飛蛾。整首詩重復(fù)最多的是這兩個字“白色”(white)和“死亡”(death)。蜘蛛在白色的花朵上捕捉了一只白色的飛蛾,整幅畫面就像一塊堅硬的白色布料上,布滿了死亡和枯萎的氣息,像巫師做的有毒的湯藥的配料一樣,已經(jīng)死去的飛蛾的翅膀就像白色的紙風箏一樣。當我們讀到這首詩時,白色的恐怖氣息幾乎使人窒息,壓得人喘不過氣。
在詩的最后詩人不禁發(fā)問: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蜘蛛剛好落到那樣的高度去捕捉一只飛蛾呢?是黑暗的設(shè)計嗎(Design)?這首詩表面上看是說飛蛾,但實際上,飛蛾象征著人類,蜘蛛象征著冷酷的宇宙。在殘酷的宇宙面前,人類是無能為力的,是軟弱的,人類永遠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就像那只飛蛾一樣,永遠也不會明白,自己會在什么時候由于什么原因而死去。這首詩揭示了自然界的冷酷無情,深不可測!
三 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
大自然包括山川、河流、電閃、雷鳴等等。太陽、月亮和所有的自然現(xiàn)象都是大自然的統(tǒng)一。大自然是人類的物質(zhì)基礎(chǔ),自然界中每一件物體都有它的特殊價值,它的涵義很廣。
自然界中所有有生命的東西,都是詩人喜愛描述的對象。華茲華斯從大自然中得到創(chuàng)作靈感,他認為“人們的熱情,是與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二為一的”。大自然是人類的精神家園,人們能從大自然中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大自然既是美麗的又是充滿智慧的,自然界的和諧給人們帶來了歡樂,使人們忘記了人間的煩惱。更重要的是,人們從大自然中獲得了智慧和知識。
在華茲華斯的詩歌《早春吟》(Lines Written in Early Spring)中,表達了大自然不僅是美麗的,而且是和諧的。自然界中所有有生命的東西都能和睦相處,人們能從自然界中獲得美德。詩中寫道“I heard a thousand blended notes.While in grove I sate reclined.”描寫的是一天詩人來到小溪邊休憩,聽見有百曲千歌的諧唱交響,快樂的思緒涌上心頭,在小溪邊,他還看到“繞著綠陰下的蔥蔥櫻草/長春花綰出了個個花環(huán)/我深知每朵花的心奧/如吐納氤氳而覺著心歡”。長春花和櫻草在綠蔭下和睦相處,它們共享大自然的自由和歡樂。與祥和快樂的自然界相比,人類社會充滿了煩惱和沖突,詩的最后兩句寫道:“Have I not reason to lament/What man has made of man?”詩人有足夠的理由悲哀,因為人類社會的不幸福和不公,人們應(yīng)向大自然學習。
根據(jù)浪漫主義的特點,大自然不僅美麗,還能給人們提供知識,人們真正的老師就是大自然,大自然是一本令人不厭的奇書,能啟發(fā)人的智慧,教給人真理。在華茲華斯《轉(zhuǎn)折》(The Tables Turned)一詩中有明顯的闡述:“Books! Is a dull and endless strife,Come, hear the woodland linnet,How sweet his music! On my life,There is more of wisdom in it.”華茲華斯告訴人們,林間紅雀甜蜜的歌聲包含著智慧,小畫眉的歌聲也是不同凡響的,他號召人們都來聆聽自然的教導(dǎo)。大自然中有豐饒完美的寶藏,能啟發(fā)人的智慧。而自然這本書永遠讀不夠的。
再看弗羅斯特的詩,唯一的主題就是人與自然間的矛盾關(guān)系。自然以各種各樣的消極、負面形象出現(xiàn),或者冷酷殘忍,或者荒涼漠然,或者潛伏著危險,或者陰險狡詐,根本就無視人類的存在,自然不僅不能撫慰人的心靈,而且還給人的心靈帶來巨大的創(chuàng)傷。
如《一個老人的冬夜》,詩中“屋頂白雪”是老人的白發(fā),“墻上的冰凌”是老人的眼淚,暗示老人與屋子之間的關(guān)系,老人的生存狀況受到了大自然的威脅。老人與外界失去了聯(lián)系,在夜晚他只能與月亮為伴,表達了人與外界的隔閡,強調(diào)老人的孤獨、絕望和無助。
通過對兩位詩人的詩歌比較,華茲華斯詩歌最大的特點,是采用樸素、生動的日??谡Z,描繪大自然的景色和勞動人民的不幸與質(zhì)樸,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真實的情感,開創(chuàng)了一種清新、自然、抒情的新詩風。弗羅斯特詩歌風格是語言樸素無華、含義雋永,寓深刻的思考和哲理,于平淡無奇的內(nèi)容和簡潔樸實的詩句之中,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對立,強調(diào)自然界的冷漠無情。他在看到冷漠的宇宙同時,能夠勇敢地面對人生。
四 兩位詩人不同自然觀的成因
從以上對兩位詩人的詩歌比較和分析中,我們看到兩位詩人給我們描述了不同的自然畫面和他們對自然的不同態(tài)度。這與兩位詩人所生活的人生經(jīng)歷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華茲華斯出生在新英格蘭的西北部湖區(qū)內(nèi),湖區(qū)以秀麗的山色和星羅棋布的湖泊聞名,他在那度過了一生中最美好的童年時代,領(lǐng)悟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他深受法國哲學家盧梭的影響,認為人應(yīng)該回歸自然。所以華茲華斯對大自然表現(xiàn)出了一種獨特的敏感。
而弗羅斯特可謂嘗盡世間的艱辛困苦,他幼年喪父,很小的時候就擔起生活的重擔?;楹蟛痪?,第一個孩子夭折。他的妹妹死于精神病。1938年,妻子心臟病突發(fā)而死。1940年,他成年的兒子自殺身亡。從他這些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來看,死亡、宇宙的冷酷、命運的無情、未來的無法預(yù)測等等成為他詩歌的主題也就不難理解了。
弗羅斯特詩歌深受華茲華斯的影響,他也以自己生活的新英格蘭鄉(xiāng)村和鄉(xiāng)下人為素材,描繪了大自然以及人與大自然的聯(lián)系。兩位詩人都對英語語言的詩歌文學做出了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 Bateson,F.W. Wordsworth:A Re-Interpretation. London:Longmans,Green and Co,1954.
[2] Baym,Nina.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 Literature. New York:Norton and Company,Inc.1994.
作者簡介:
篇4
在我家房子后面的斜坡上有一排竹子,無論春夏秋冬,它們永遠穿著綠色的衣服,真像一個個衛(wèi)士。
這排竹子有的很高,足有兩層樓那么高;有的很矮,只和我差不多高。有的很粗;有的很細。竹子的葉子像一把鋒利的劍一樣。新長出來的竹葉摸上去有些粗糙,老的竹葉摸上去很光滑。竹子的葉子在春天和夏天是綠油油的,而在秋天和冬天,它們的葉子會從油綠色慢慢變成默綠色。我特別喜歡春天的竹子.一場春雨之后,在一簇簇竹子根周圍會冒出許多的竹筍來。竹筍有的剛剛破土,露出尖尖的小腦袋,特別可愛。有的竹筍已經(jīng)有幾十厘米了,而有的已經(jīng)有一人多高,還沒長出葉子,竹桿摸上去還有些軟呢。春天的竹子聞上去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到了夏天,所有的竹子都郁郁蔥蔥,一陣清風吹過,發(fā)出沙沙的響聲。每當這時,我便會站在我家的北陽臺,享受竹子給我?guī)淼臉啡ぁ?/p>
古人有許多贊頌竹子的詩句,有一句是這樣描寫竹子的:“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讀著這首詩,會讓人想起竹子在與大風搏斗的情景:盡管大風大雨呼嘯而來,但是竹子卻還是堅忍不拔地站立在那青山的破巖之中。這要我聯(lián)想到人也應(yīng)該具有堅定的意志和堅忍不拔的精神。
篇5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激發(fā)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讓學生愛讀詩,由“要我讀”變成“我要讀”,“讓我背”變成“我要背”呢?在教學中,我原先采用的做法是老師推薦古詩,每天早晨抄在黑板上,讓學生記到筆記本上。后來發(fā)現(xiàn),這樣做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并不高,有的學生不抄,更不用說吟誦了。于是,我便調(diào)整了策略,采用讓學生人人參與,都當小老師的方法,在黑板上開辟一小塊專欄,取名“今日背誦”,每天早晨,由一名學生將他推薦的古詩抄上去。學生為能當好這一天的小老師感到高興:有的學生為了把字寫好,早早就練習寫粉筆字;有的學生輪到抄寫時,將小專欄設(shè)計得很漂亮。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高了,也體會到了“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必須尊重別人”。少數(shù)學習不自覺的學生也變得認真了,筆記本上記下了一首首古詩,并能按時背誦。
對于每天抄寫的古詩,起先規(guī)定的范圍是“小學生必背古詩”,然后,學生根據(jù)情況也可以適當增加,一般每天一首,但是要歸類背誦。如學完描寫春景的古詩《春日偶成》和《江南春》后,一段時間都要求學生積累背誦描寫“春景”的古詩,依此類推,再來背誦描寫“夏天、秋天、冬天”的古詩。如果學完“送別詩”,就要求學生搜集背誦“送e詩”。此外,還有“思鄉(xiāng)詩”“愛國詩”“邊塞詩”……這樣,學生就要根據(jù)內(nèi)容先去搜集查找,而且自己必須先了解作者,弄懂詩意,然后推薦給大家,還要給大家作簡單的講解。這樣,學生通過當一次小老師,讓自己得到了自主搜集處理信息和言說表達能力的鍛煉,背詩的積極性更高了。
二、 課內(nèi)外結(jié)合,教給學生品讀的方法
古詩內(nèi)涵很豐富,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所以,老師在課堂上要加強對學生朗讀古詩的指導(dǎo),教會學生如何讀出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在吟誦中體味、感悟詩的韻律,領(lǐng)略古詩語言的音韻美;通過理解詩意,展開豐富的想象,體會詩的意境美。例如:教學《池上》和《小兒垂釣》時,我抓住兩首詩的共同點,都是寫小孩子的詩。先引導(dǎo)學生聽課文錄音,激發(fā)他們的興趣;接著,讓學生反復(fù)朗讀、吟誦,讀出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然后,每一首詩都抓住一兩個關(guān)鍵詞進行教學。如《池上》中抓住“偷”字,《小兒垂釣》中抓住“遙招手”一詞,讓學生給它們換詞,再引導(dǎo)學生分析比較,體會詩人在語言上的錘煉,追求語言的藝術(shù)境界,感受古詩描寫孩子的天真、活潑。最后,再次引導(dǎo)學生吟誦時,配上音樂,啟發(fā)學生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俗話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首好詩,本身就是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一段精彩的敘述,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展開豐富的想象,不僅訓練了他們的思維能力,而且在想象中還能讓他們體味到古詩文語言的美。
課內(nèi)得法,益于課外。學生學會了品讀古詩的方法,課外積累背誦起古詩來,就會有章可循。學生拿到一首古詩,首先,也會先讀幾遍;然后,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從而弄懂詩句的意思。遇到難以理解的詩句,要求學生勤于查閱工具書,或以“能者為師”,虛心求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理解了詩意,學生積累吟誦起來自然就想象到了詩中描繪的畫面。如學生吟誦了描寫小孩子的古詩《所見》《四時田園雜興》后,交流時,學生都體會到詩中所寫兒童的活潑、可愛。
三、 多種形式,展示學生讀詩的成果
篇6
在夏天的夜晚,當我入睡時,總會聽到“吱吱”的叫聲,此起彼伏著,待我要閉眼時,它又“吱吱”地吵著。純屬噪音,令人心煩意躁,這惱人的昆蟲——知了,真是不知趣!
一次偶然的機會,寂靜的午后,天空廣袤,幾縷白云慵懶地漂浮在淡藍的天空,一副欲醒未睡的樣子。在一棵樹上,我看到了知了(也就是蟬),它是多么安靜的在樹上逗留著,那蟬翼真是很薄,薄的好像可以一戳便破,難怪有人會說“薄如蟬翼”。它很悠閑,有時慢慢地在樹上爬上爬下,很不老實;有時它似乎不存在,就這么一直不動著,像是死了,風吹,它依舊不動,一番不食人間煙火的樣兒。識得蟬的廬山真面目,我便對它有了好感。
在初一上學期時有篇關(guān)于蟬的課文嗎?還記得那句“它為了生命的延續(xù),必須好好的活著。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嗎?那是蟬的生命意義!我突然就覺得“蟬”有點陌生,又有點不可思議了。
后來看了虞世南的《蟬》,駱賓王《獄中詠蟬》,才知道蟬是高潔的象征。從此蟬走進了我的夢——
我是一介書生,看著人世間云云霧霧,我沒有權(quán)勢,沒有地位,但我不屑這些,口中說念道:“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
篇7
【關(guān)鍵詞】古詩詞 誦讀 目標 創(chuàng)新
在中國歷史傳統(tǒng)文化中,古典詩詞歷經(jīng)了幾千年歲月淘洗流傳下來,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文明的核心,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奇麗瑰寶。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包蘊厚重,意存高遠,能夠感化人,啟發(fā)人,教育人,團結(jié)人。它如璀璨的明珠照耀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教育,德育即根,只有培根固本,民族之樹才能枝繁葉茂,勃發(fā)生機。
幼兒誦讀古詩詞,從而認識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輩的心境;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加強人文修養(yǎng),陶冶他們的情操,增強民族自豪感,增強愛國主義思想教育。這是幼兒園語言領(lǐng)域的目標要求:“引導(dǎo)幼兒接觸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yōu)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幼兒應(yīng)“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類優(yōu)秀文化營養(yǎng)!”然而,幼兒由于缺乏生活經(jīng)驗和感情體驗,對傳統(tǒng)文化知識接觸不多,要想讓他們喜歡古詩詞、熱愛古詩詞,需要教師花一番功夫。我們從美國心理學家托蘭斯所提倡的創(chuàng)新性閱讀中得到啟示,以培養(yǎng)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高素質(zhì)人才為終極目標,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出了以下幾種古詩詞誦讀教學方式。
一、詩中掘疑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孩子不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便不會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產(chǎn)生。為了讓孩子在積極的思維中對古典詩詞產(chǎn)生探究感,教師常常向孩子激疑。如教《春曉》時,教師問“花落知多少”句中的“知多少”是“知”還是“不知”?在這看似無疑處設(shè)疑,能引發(fā)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有的孩子說,“知”就是不知,一覺醒來不知掉了多少花朵;有的說,“知”就是知道,因為“夜來風雨聲”,詩人一夜沒睡好覺,所以詩人知道花落了很多;還有的說,“知”既是知道又是不知道,因為詩人聽到了風雨聲,所以知道花落了很多,但究竟落多少卻不知道,也無從知道。各種理解拓寬了孩子的思路,豐寓了詩的意境,對幼兒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有很大促進作用。
二、詩詞比讀
比較是認識事物異同的方式,是啟迪思維、深化理解的途徑。閱讀古典詩詞時,教師應(yīng)讓孩子對詩詞進行思路、中心、語言、意境比較等,在比較中讀出異同、優(yōu)劣。我們把《別董大》《贈汪倫》這二首詩教給孩子后,并讓他們比較二首都寫離別的詩在意境上有什么區(qū)別。幼兒通過品味、理解和體會,師生一起找出《別董大》以悲景寫豪情,“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奮發(fā)精神盡顯其中;《贈汪倫》卻是敘事體,“不及汪倫送我情"的感激、依戀全在詩句之中。再如教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體會“登高才能望遠”的人生哲理,孩子的眼界開闊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也得以發(fā)散。
三、實景賞詩
觀察是思維的知覺。結(jié)合古典詩詞教學恰當?shù)亻_展一些走進大自然的活動,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李白的《獨坐敬亭山》和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時,體會李白是怎樣與山融為一體,或者是在自然界中尋找知音與伴侶的?!氨婙B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蓖瑫r缺少伴侶和朋友的孤獨。學習“西江月”時,我提議家長在夏夜的晚上帶孩子去看月亮,聽鳥驚、蟬鳴、蛙噪這些校外夏夜特有的音響,以及夏天天氣變化的突然和夜行鄉(xiāng)間的輕松和有趣。分享作者對豐收所懷有的喜悅之情以及對農(nóng)村生活的熱愛。孩子的心暢游在浩瀚的蒼穹,古人與我們竟是如此地接近!家鄉(xiāng)中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我們教學古典詩詞的源泉,四季更替,山水日月更是我們教學古典詩詞的天然道具。熟悉的畫面,暗合的詩意,使孩子產(chǎn)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
四、描摩詩境
古典詩詞是最袖珍、最精煉的文學樣式,它往往借助意象來渲染氣氛,借助跳躍的詩行來表達一種意境。課堂上教師要求有幼兒發(fā)揮想象,用描述的方式將這些詩詞轉(zhuǎn)化成一幅幅鮮活生動的畫面。這不僅有助于幼兒讀懂原詩,而且也使他們讀出畫面,讀透意境。如:教學《宿新市徐公店》一詩時,在公園里享受春天的色彩。回到教室引導(dǎo)幼兒把詩句變成一幅優(yōu)美的風景畫,讓他們自己動手繪出一幅彩畫,使他們在體驗創(chuàng)作樂趣的同時,從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孩子動手繪圖以后,我們再演一演“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讓畫面在幼兒面前立體化、活起來;在扮演詩中角色的時候,充分調(diào)動了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把詩句沒有繪出的而生活中有聲動態(tài)的想象出來,極大地豐富了畫面,也成功體驗了詩的意境。學習完這首古詩后,教師采用以詩引詩的方法,把學過的《江南好》,學一學、畫一畫,在似曾相識的詩句中,再次體會到了鄉(xiāng)村生活的詩情畫意和詩人熱愛春天的情感。
五、活用古詩
在孩子背誦積累了相當量的古詩詞以后,教師鼓勵孩子學以致用,把古詩詞名句與口語結(jié)合在一起。當讓孩子描述春天的時候用“碧綠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和“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在描述夏天或觀賞荷花時自然而然地引用“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進而想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頭”,稱贊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有一次,一位家長告訴我他們一家秋游,在山下停車在民族園吃飯,他三歲多的兒子,眼看大山,順口說出:“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當時不但家長很是吃驚,就連周圍的旅客也很驚奇。家長一直在夸獎我們經(jīng)典誦讀教學開展得好。雖然孩子在運用詩句不一定很成熟,不是很恰當,但至少說明詩句進入了他們的生活,激活了他們的情趣,達到了積累與生命體驗相結(jié)合,為以后豐富自己的氣質(zhì)和品味,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
六、品味審美
美育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通過心理引導(dǎo)和情感陶冶,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逐步培養(yǎng)其熱愛生活,崇尚美好事物的精神境界,所以,在古詩文誦讀教學中,不只是引導(dǎo)幼兒感知美、感悟美,同時還要逐步培養(yǎng)幼兒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幼兒詩詞教學中,要引導(dǎo)孩子認真體會和領(lǐng)悟詩歌的內(nèi)涵,同時要注重對美好事物的理解,培養(yǎng)其鑒賞美的能力,通過對詩歌描寫的人、物、情、景的分析。知道為何美?美在何處。對美形成一定的判斷和鑒別能力。如在教學《墨梅》這首題畫詩時,孩子通過朗讀,觀看梅花視頻和國畫,想象意境,體會感情。在此基礎(chǔ)上引導(dǎo)幼兒說出這首詩為什么美?美在那里?在思考問題的同時提高了審美能力,潛移默化地達到了審美教育的目的。可以說,有了教師的創(chuàng)新教學,才有幼兒的創(chuàng)新學習。古典詩詞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讓古典詩詞教學插上創(chuàng)新的翅膀,讓孩子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之一起高高飛翔,批判地吸收和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是我們幼兒教師責無旁貸的義務(wù)。
篇8
這是清代詩人袁枚寫的一首五言絕句,寫夏天中午所見到的情景。詩的語言清新流暢,明白如話,通過動靜結(jié)合的描寫,把一個活潑機靈、天真可愛的牧童刻畫得栩栩如生。
教學理念:
本課設(shè)計力求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誦中生情,在吟中入境,而且通過創(chuàng)設(shè)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展開想象,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會認10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 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了解古詩的大概意思。
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
識字、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詩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dǎo)入新課。
是教師以優(yōu)美的導(dǎo)語創(chuàng)設(shè)情境,把學生帶到課文的學習中去。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贝海褪翘K醒,就是溫暖,就是繁榮,就是希望。春是花的世界,是鳥的天堂,是詩的故鄉(xiāng)。春天如此美好,有許多詩人都用優(yōu)美的詩句贊美春天的可愛,你能背出1-2首你學過的與“春”有關(guān)的詩嗎?然后指名背《春曉》《絕句》《草》等詩。聽了這優(yōu)美的旋律,老師仿佛看到一幅幅美麗的畫面,你聽,窗外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枝上唧唧喳喳地叫著。多好的享受?。〗酉聛?,老師請你們欣賞一段畫面,看看哪位同學觀察地最仔細,想得最深入(播放有關(guān)柳樹的畫面,目的讓學生感受柳樹是春的使者,帶來春天的信息,春天充滿生機)
師:看完了這段畫面,你最想說的是什么?
生:交流,談感受
初讀古詩,了解大意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想知道檀老師在想什么嗎?此時此刻,老師就想把唐朝詩人賀之章寫的《詠柳》推薦給大家。
(邊出示詩句,邊朗誦)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二、初讀古詩,認讀生字
l.詩人是怎么贊美柳樹的呢?請大家先自己去讀一遍古詩,邊讀邊把課后的生字劃出來,多讀幾遍,讀準音。
2.學生自由讀,認讀生字。
3.檢查自讀生字情況。
(1)指名讀。讀得好的當老師帶讀。
(2)開火車讀。
(3)全班讀。
4.從讀“詠、妝、絳”三個字。要求學生會讀,讀準確。
5.學生再自由讀古詩,要求讀通順,讀準每個字音。
6.指名讀,請其他學生正音。
7.全班齊讀。
三、指導(dǎo)朗讀,了解詩意
1.指導(dǎo)第一、二句。
(l)(放遠看柳樹的圖片或錄像)
(2)你看到了什么?(柳樹)從遠處看柳樹像什么?倒垂下來的柳枝又像什么?(學生自由發(fā)揮)
(3)詩人從遠處看到柳樹,發(fā)出了這樣的感嘆: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他覺得高高的柳樹像是碧玉妝飾成的一樣。碧玉可是翠綠晶瑩的,美極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萬條絲帶。你們看詩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詩人,你會怎么來讀這兩句以表達對柳樹的贊美。
(4)指名讀。老師相機指導(dǎo):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一”字讀第二聲,可讀重些?!熬G”字也可讀重點。
(5)全班看著圖片吟誦這兩句。
2.自讀第三、四句。
(l)接下來,詩人又是怎么贊美柳樹的呢?請同學們和同桌去讀三四句。多讀幾遍,讀出感情。
(2)學生自讀。
(3)指名讀,相機提問:你覺得自己讀得怎么樣?哪里讀得好?你為什么這樣讀。
(4)讀到第三句的時候,讓全班看著采集的柳葉說說柳葉的樣子。
(5)讀到第四句的時候,引導(dǎo)學生理解“詩人通過贊美柳樹,也贊美了春的創(chuàng)造力”。
3.全班齊讀。
4.能背的站起來背。
3.反復(fù)誦讀,體會感情
多美的柳樹呀,多好的春天呀,怎能不讓人喜愛?你準備怎樣讀這首詩,讓別人聽了確實感到很美。自由練習,你可以在書上做上記號(換氣、輕聲、重音)
師:哪位同學愿意給大家讀讀這首詩?你自己認為那里讀得最好。(老師可以幫助點評)
師:你認為誰讀得最好,讓我們象他那樣去讀,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讀,看誰讀得最美。
讓我們一起靜靜地再聽一遍古詩,請同學們將眼睛輕輕閉上。
師:會背的同學請站起來,我們一起背誦,不會的就看書朗讀。
默寫,同桌對改,訂正,集體反饋:錯在哪兒?
篇9
母親不是詩人,母親不會寫詩,但是今天,當我坐在寬敞明亮的寫字樓里,打開電腦寫這篇文章時,竟忽然覺得,母親似乎寫過一首詩,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guān)于母親的詩閱讀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母親的詩①母親不是詩人,母親不會寫詩,但是今天,當我坐在寬敞明亮的寫字樓里,打開電腦寫這篇文章時,竟忽然覺得,母親似乎寫過一首詩——
②十多年前,我上小學。冬天,家鄉(xiāng)鋪天蓋地下了一場雪。風卷著雪花,狂暴地掃蕩著田野村莊,搖撼著古樹的軀干,把我家的門窗撞得嘩啦啦地響。吃罷早飯,我背上書包上學去。打開房門,一股襲人的寒氣迎面撲來,頓時讓我打個寒噤。我趕緊把門撞上,哆哆嗦嗦地說:“哎呀,好嚇人的風雪喲!”母親從里屋出來,見我縮頭縮尾的樣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說:“孩子,風雪嚇人嗎?不,冬天的門就是風雪推開的呢。”說著她快步上前,嘩地一聲,房門大開,“走,我們上學去!”
③踏著灑滿積雪的小路,母親給我講了許多有關(guān)季節(jié)的故事,而且全部和門有關(guān)。走到學校的時候,母親有關(guān)季節(jié)的故事也講完了,連綴起采,竟成了這么幾句:“花朵把春天的門推開了/綠陰把夏天的門推開了/果實把秋天的門推開了/風雪把冬天的門推開了……”
④說實話,我當時并不知道這是詩。但不知為何,母親隨口說的這些話,竟像母親給我身上加的一件御寒的外衣,讓我身子熱乎乎的。從此,我天天念著它去上學,再不畏懼風霜雪雨。年年如母親所說,飛雪送來了春,花朵盼來了夏,綠陰又迎來果實累累的秋……
⑤歲月如流,人生如流,轉(zhuǎn)眼十余年過去。我從大學畢業(yè)了,正趕上就業(yè)艱難,許多單位下崗分流。毫無門路的我,只得像一只無頭小鳥似的在人才交流中心亂闖,結(jié)果半年過去后,依然沒有找到一份工作。
⑥那天,我又碰了一鼻子灰,悻悻地走出人才交流中心。抬頭望,天空灰蒙蒙,弄得我的心情更加灰黯。既然城市容不下我,我便想到了回家去。于是,我搭上一輛便車,當天傍晚就來到鄉(xiāng)下。
⑦鄉(xiāng)村的夜說來就來,不一會兒,四周就拉起了黑色的帷幕。我獨立門前,仰望長空,星星閃爍。可在我看來,那些星星卻像在對我眨著嘲笑的眼。我低頭哀嘆道:“唉,人倒霉連星星都生厭啊!”然后咚地撞上房門,坐在屋內(nèi)唉聲嘆氣。
⑧母親從里屋出來,見我垂頭喪氣的樣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說:“孩子,星星生厭嗎?不,黑夜的門就是星星推開的呢?!闭f著她快步上前,嘩地一聲,房門大開,“走,我們看星星去?!?/p>
⑨坐在滿天星斗的院壩,母親給我講了許多有關(guān)人生的故事,而且全都和門有關(guān)。天快亮的時候,母親有關(guān)人生的故事也講完了,連綴起來,竟成了這么幾句:“星星把黑夜的門推開了/黑夜把堅韌的門推開了/堅韌把成功的門推開了/成功把生活的門推開了……”
⑩說實話,我當時并不知道這是詩。但不知為何,母親隨口說的這些話,竟像母親給我的心加了一件御寒的外衣,讓我心里熱乎乎的,我雖然未置一詞,但是我卻知道了自己應(yīng)該怎樣去做。
1.文章兩處寫了母親給“我”以力量,請分別寫出是在什么時候給的。
(4分)
第一次:
第二次:
2.第⑦段中畫橫線的句子屬于什么描寫?有什么作用?(3分)
屬于 描寫,作用是:
3.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第⑩段中畫波浪線句子的深刻含義。
(3分)
4.文中的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用簡要的語言加以概括。
(寫出四點)(4分)
5.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感悟,用“把
的門推開了”的句式,寫四行句子,連綴成一首題為“把門推開”的小詩。(不能抄文中的詩句)(4分)
把門推開
答案:
1.不愿上學時,或懼怕風雪時;
找不到工作時,或心情沮喪時。
2.環(huán)境描寫;
烘托我找不到工作時沮喪、郁悶的心理。
3.母親教會我在挫折中學會堅強,在逆境中尋找希望,使我懂得了如何樂觀地面對生活。
4.母親是一位樂觀堅強,富有智慧,聰明能干,循循善誘(或善于教育、激勵孩子),富有愛心,富有詩意,樸實溫柔的人。
5.例:讀書把知識的門推開了。
篇10
小學四年級語文《初秋行圃》教案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認識詩中的圃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并背誦。
2.借助注釋,初步理解大意。
3.培養(yǎng)學生的古詩自學能力
過程與方法:
小組討論,借助工具書自學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詩中初秋的景色美麗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dǎo)入:
同學們,秋天漸漸來了,說說初秋時節(jié),你都見到過哪些景色?
我們今天來學習一首描寫初秋的詩,板書課題及作者,請生談?wù)剬ψ髡吡私舛嗌佟?/p>
二、自學古詩
1.自由朗讀古詩,注意 讀準字音
2.指句朗讀,正音
3.回憶一下以前學過的古詩的學習有哪些方法?
4.各小組自學古詩,老師輔導(dǎo)
5.小組匯報結(jié)果:古詩大意:這是初秋的一天傍晚,詩人在園子里散步,這時,太陽西下,漫天五彩晚霞,要說這快落下的太陽,真是又是無情,又是有情,園里樹上的蟬,正趁著太陽落下的短暫時間,拼命的高聲歌唱,園子里一片蟬叫聲。蟬的叫聲好像就在身邊,可是你卻無法找到他們,因為,當你找到它跟前的時候,它好像知道你來了,鳴叫聲立即停止了。
三、創(chuàng)設(shè)情境,自主朗讀
小組比賽讀,讀出詩的節(jié)奏和意境
四、板書:
初 秋 行 圃
(宋)楊萬里
落 日 無 情 最 有 情,
偏 催 萬 樹 暮 蟬 鳴。
聽 來 咫 尺 無 尋 處,
尋 到 旁 邊 不 作 聲。
小學四年級語文《初秋行圃》教案二
教材解讀:
《初秋行圃》是以兒童的生活為題材的古詩。它以描寫蟬為目的,詩人楊萬里寫落日催暮蟬,蟬鳴聲此起彼伏的情景,也寫了聞蟬尋聲,蟬兒閉口的情形,整首詩通俗易懂、真切傳神、趣味橫生。雖是即景寫景,卻亦具有一番清新別致的情趣。
教學理念:
1、以讀為主,讀中體驗。
不管是領(lǐng)會詩的涵義,還是體味其美的意境,都離不開朗讀。朗讀能激發(fā)想象,強化積累,培養(yǎng)語感,所以,朗讀必須貫穿于古詩學習的全過程。
2、創(chuàng)設(shè)情境,體會情感。
引導(dǎo)學生通過多種形式體會情感是古詩教學的靈魂。在學習“近在咫尺無尋處,尋到旁邊不作聲”時,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設(shè)情境,從情感的體驗出發(fā),首先在讀中感悟、品味,在讀的過程中體會作者找不到蟬到的遺憾,然后引導(dǎo)學生再讀,再一次交流情感,體會到深藏在作者內(nèi)心的對秋天美景、對秋蟬的贊美、喜愛之情。
教學目標:
1、認識詩中的“圃”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并背誦全詩。
2、借助注釋,在讀中理解古詩大意,想象詩句所描寫的美麗景色,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3、培養(yǎng)學生自學古詩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古詩大意;想象詩中所描寫的美麗景色;
難點:體會作者蘊含在詩句中的欣喜、贊美之情。
教學準備:
1、課前復(fù)習作者楊萬里的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收集他寫的其他詩歌。
2、課前布置學生觀察初秋的美景。
教學時間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預(yù)設(shè):
一、激趣導(dǎo)入、整體把握
1、同學們,三年級我們學習了楊萬里寫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還知道描寫的是哪個季節(jié)的景色?(生齊背后交流)
2、我們今天來學習一首與秋天有關(guān)的古詩。板書課題。
二、讀題解題,初讀古詩
1、指名學生讀詩題。
2、通過預(yù)習,誰能說說題目“初秋行圃”的意思?
(教師提示:加進去適當?shù)脑~語把話說完整。)
3、現(xiàn)在正值初秋,在你們眼中,初秋是一番怎樣的景象?
學生交流自己在身邊看到、感受到的初秋美景。
4、師:那詩人楊萬里在這首詩中又描寫了什么景色?他什么時候在花園里散步,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又做了些什么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三、自讀自悟,感知詩意
1、教師范讀古詩。
2、師:下面老師給大家五分鐘時間,自由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學會生字。
3、指名朗讀,正音。學習生字“圃”。
4、引導(dǎo)學生回憶以前學習古詩弄懂詩句的方法。
(如,、看注釋、看插圖、讀資料、與同學交流等。)
5、師:下面老師再給大家八分鐘時間,小組合作學習,大家可以采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自學古詩,讀了這首詩,你知道詩句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
要求:先自學,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問號,然后在小組內(nèi)交流。需要老師幫助的同學或小組,可以舉手告訴老師,老師會很快來到你的身邊和你們一起學習。
四、集體交流,理解詩意
1、小組匯報學習結(jié)果,
師:看到大家學得這樣認真,相信大家已經(jīng)有成果了,哪個小組愿意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你們學習的成果?
2、學生暢所欲言說出自己讀詩的感悟,教師幫助學生梳理古詩大意。
(古詩大意:這是初秋的一天傍晚,詩人在園子里散步,這時,太陽西下,漫天五彩晚霞,要說這快落下的太陽,真是又是無情,又是有情,園里樹上的蟬,正趁著太陽落下的短暫時間,拼命的高聲歌唱,園子里一片蟬叫聲。蟬的叫聲好像就在身邊,可是你卻無法找到他們,因為,當你找到它跟前的時候,它好像知道你來了,鳴叫聲立即停止了。)
五、讀中品味,體會意境
師:剛才,大家了解了詩意,相信大家再讀,一定會讀得更美,更投入。誰讀第一句?
1、從這句哪些詞語看出作者寫的是黃昏時候的景象?
抓住“落日”和“暮蟬”加以體會。
2、你覺得哪些字能體現(xiàn)落日的有情?
引導(dǎo)學生品味“偏、催”二字。深入體會作者對眼前美景的喜愛之情,一“偏”一“催”把落日當成了有靈性的人。就是這兩個字賦予了“落日”的情意——“有情”,使初秋傍晚的景色充滿了勃勃的生機,給讀者留下無限遐思。
3、引導(dǎo)學生想象落日的“有情”。
“落日無情最有情”究竟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根據(jù)詩句誰能想象出這幅畫面?(提示:夕陽、晚霞、地面景物、蟬鳴聲……)
4、誰能讀出落日的這份“真情”?
預(yù)設(shè):(通過教師和學生的評價,逐步讓學生讀出情,讀出形,讀出味。)
生讀(沒有激情)。
師:你這快落山的太陽,怎么這樣無情?從你的讀中,老師感覺不到漫天五彩晚霞的瑰麗。誰再來讀。
生讀。
師:老師從你的讀中感覺到你是重情誼的夕陽,可我從你的讀中沒聽到滿園此起彼伏的蟬鳴聲。誰再讀?
生讀。
師:哦!多美的景致!多熱鬧的黃昏!老師好象看到了夕陽西下時的燦爛晚霞,聽到了園子里嘹亮的“黃昏大合唱”。來,讓所有的蟬兒都唱起來,全班齊讀。)
師過渡語:
初秋的傍晚,詩人獨自在園中散步,抬頭望著西邊的天空,一輪紅日即將落山,夕陽將天邊抹上了瑰麗的色彩,為大地披上了五彩的外衣……多美的景致啊!聽,眾多秋蟬也不甘寂寞,趁著這美麗的時刻,放開清亮的歌喉,開始了“黃昏大合唱”——“真美,服了;真美,服了……”
學生齊讀前兩句。
5、聽到這美妙的“合唱”,你會心動嗎?是否想找到這些“歌唱家”,趕快行動——
(1)可詩人找到了蟬沒有?
引讀:近在咫尺——,尋到旁邊——。沒看見蟬,心中會是什么滋味?
指導(dǎo)學生帶著遺憾的語氣來讀。
(2)作者心中只有遺憾嗎?再看,這漫天的五彩晚霞;再聽,這此起彼伏的蟬鳴聲,真有遺憾?那又怎樣讀?
引導(dǎo)學生體會作者心中的欣喜、贊美之情。
(3)師小結(jié):
看到天邊美麗的晚霞,聽到園中這悅耳的“大合唱”,作者興致大增,雖然沒有尋到“演唱家”的蹤影,可這情、這景足矣!這一樣也能讓作者詩興大發(fā)——
(學生帶著贊美之情齊讀全詩,邊讀邊想象意境。)
六、賞讀全詩,熟讀成誦。
1、鼓勵學生用多種方式表現(xiàn)自己對《初秋行圃》的理解。
師:請大家用最擅長或最喜歡的方式來展示這首詩表達的意境。想用自己的話描繪詩句景象的,可以試著說說;喜歡朗讀的,可以有感情讀一讀;想唱的,可以把詩句改成自己喜歡歌曲的歌詞,試著唱一唱……
2、學生分組練習、展示、評價。
五、總結(jié)拓展,課外延伸
1、引導(dǎo)學生總結(jié)剛才學詩的方法。
讀:讀通、讀順詩句。
譯:結(jié)合注釋、或、或結(jié)合插圖、猜讀理解詞語、詩句的意思。
悟:品讀、感悟,想象、體會古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誦:聲情并茂地朗讀古詩。
2、用自己學到的古詩學習法,自學唐朝詩人虞世南的《蟬》。讓學生初步了解詩意即可,無須對作者托物言志寫法進行深究。(虞世南的《蟬》附后)
3、課外找找楊萬里的其他寫景詩讀一讀。
板書設(shè)計:
初 秋 行 圃
(宋)楊萬里
落日無情最有情,
偏催萬樹暮蟬鳴。
近在咫尺無尋處,
尋到旁邊不作聲。
附:
蟬
唐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緌(ruí):結(jié)冠(帽)的兩條帶子叫纓,纓在頷(hàn)下打結(jié),余下的兩段叫緌。因為緌是下垂的,所以詩中稱“垂緌”。
飲清露:古人以為蟬是飲露為生的(其實它吸樹汁)。
小學四年級語文《初秋行圃》反思
開課時,我抓住詩題中的“行”字切入,讓學生辨析“行”為“散步”之意,其設(shè)想是由此激發(fā)孩子們的興趣,引導(dǎo)他們走進詩人所在的園中漫步,與詩人一起看日落,聽蟬鳴,尋蟬蹤,在與作者漫步的過程中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由于準備不充分,紕漏百出,與課前設(shè)想的效果相距甚遠,我總結(jié)有這樣幾大硬傷。
1、讀得不充分。
學習古詩,不管是領(lǐng)會詩的含義,還是體味詩的意境,都離不開朗讀。本節(jié)課,主要是采取了生自由讀,指名讀和齊讀三種形式,對朗讀的方法,讀中感悟指導(dǎo)不力,所以看似注重了讀,實是淺嘗則止,沒有讀進去,讀的作用沒有完全發(fā)揮出來。
2、難點沒突破。
“無情”與“最有情”是一對矛盾,如何引導(dǎo)學生來體會?課中我雖提出這對矛盾讓學生探究,通過引發(fā)學生想象,想象落日賜予園子美麗的景象來體會落日的有情,又因落日離去而“無情”,但學生體會更多的是作者為日落而悲傷,這是因為引導(dǎo)的側(cè)重點不對所致。
3、預(yù)設(shè)不充分。
課堂教學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tài)過程,因此每節(jié)課教師必須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充分的預(yù)設(shè),才可能對課堂上生成的東西進行進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導(dǎo)。今天課堂上出現(xiàn)的一個生成是我沒有想到的。“秋天來了,蟬就要死了”,孩子們的認識是蟬只能生活在夏天,天氣變寒冷了蟬就要死了,而日落就成了罪魁禍首,又怎么可以說“最有情”?這可是我沒有想到的,面對孩子們“秋天來了,蟬就要死了”這樣的感嘆,突然間我不知道該如何引導(dǎo)?,F(xiàn)在想起來,孩子們感受不到“偏催蟬鳴”中所包含的“最有情”是因為孩子們站在了蟬的角度,而不是詩人的角度。如果引導(dǎo)孩子們從詩人的角度來體會,如:正是因為蟬在枝頭的壽命很短暫,所以落日催促它盡情鳴唱,落日多善解人意呀!這不是“最有情”嗎?這樣利用意外的生成有效的引導(dǎo)也是可以突破難點的。如果課前預(yù)設(shè)充分些,面對孩子們這樣的“感嘆”,我也就不會迂回反復(fù)而不得解了。
4、對學法的指導(dǎo)不力。
在朗讀的時候應(yīng)指導(dǎo)明確,而不能對四年級的孩子提出“你為什么這樣讀”的問題,在引導(dǎo)學生感悟想象時也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從本課的學習中習得方法,發(fā)展能力。
總的來說,這節(jié)課留下這些硬傷的主要原因是課前備得不充分,今后教學特別要注意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分析問題,設(shè)計的環(huán)節(jié)要符合學生心理。有了充分的準備,課堂上才能很好的把握和調(diào)控。
相關(guān)文章:
1.小學四年級語文《井底之娃》經(jīng)典教案及反思
2.小學四年級語文《水鄉(xiāng)行》教案及反思
3.小學四年級語文《荒島日記》教案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