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風景優(yōu)美的句子范文

時間:2023-04-07 18:05: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風景優(yōu)美的句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描寫風景優(yōu)美的句子

篇1

2、秋天的雨水特別多,總是滴滴答答下不完,害得我哪也去不了。不過空氣變得清新了,不再干燥了,雨一停,秋高氣爽,很美麗。

3、秋天來了,天氣變得越來越冷了,樹葉開始變黃了,風一吹,大片大片的葉子從樹上飄落下來,滿地都是干枯的葉子,走在上面,發(fā)出“嘎嘎”的聲音。

4、秋天的雨,帶給大地的是一曲豐收的歌,帶給小朋友的是一首歡樂的歌。

5、晚秋底澄清的天,像一望無際的平靜的碧海;強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動著,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腳下片片的高粱時時搖曳著豐滿的穗頭,好似波動著的紅水;而衰黃了的葉片卻給田野著上了凋敝的顏色。

6、秋風,像把鋒利的鐮刀,從柳樹梢上刮過,半綠半黃的樹葉,刷刷地飄落下來。

7、清風滌蕩你的肺腑,天籟撥動你的心音。一泓流水,一弦絲竹之音和鳴,你便知道,你該去看看秋天了。

8、秋雨沙沙地下著,這是它在演奏。奏黃了一片片稻田,奏紅了一棵棵楓樹,奏出了遍地金黃,奏出了象征著成熟豐收的秋色。

9、在秋天里,大部分花已經(jīng)失去了往日的風采,花瓣已經(jīng)落下,而各種各樣的卻在爭奇斗艷,裝點了城市,美化了環(huán)境。

篇2

1 用活語言揭示藝術美

教學語言是教師傳授知識給學生時最重要的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對于教師來說,他的語言恰似一面鏡子,通過它,可以看出教師思維的邏輯性、感情的豐富性、知識的廣闊性、認識的深刻性、表達的藝術性以及反映問題的敏捷性。可以想象,教師語言缺乏美感,學生就會感到枯燥乏味;教師語言深奧,學生就難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老師,語言應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課堂上要盡量做到語言準確、鮮明、生動、形象,富有邏輯性,富有吸引力,有條有理,聲音抑揚頓挫。只有這樣,才能使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潤物無聲的絲絲春雨自然地與學生交融。

2 創(chuàng)設情景鑒賞語言文字美

文章不是無情物,大部分課文的情感是十分豐富的。但如果教師不能身臨其境,進入角色,只作為旁觀者,作一般的敘述,學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為文學作品是用形象來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語言塑造出來的。在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是具體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們身臨其境,與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如何發(fā)揮自己的情感去激發(fā)、感染學生,這是教學藝術的更高層次。為此,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意境,制造氣氛,表情范讀,看圖描述,配樂朗誦等多種藝術手段,以情動情,使語文教學達到一個更完美的境界。

3 巧用插圖感受形象美

在審美教育中,審美對象總是以具體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離開了具體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為審美對象。因此,美感的獲得,首先在于對形象的感知。有些課文,學生可以依據(jù)語言文字,經(jīng)由想象,直接浮現(xiàn)出作品所描繪的形象,從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小學生的審美想象力尚不發(fā)達,加之表象儲存貧乏,有時僅憑文字的敘述,很難使學生呈現(xiàn)形象,喚起美感。這時最好的辦法是利用插圖,把文字內(nèi)容訴諸于視覺的畫面(因為圖畫比文字更容易產(chǎn)生鮮明的形象),使學生直接地產(chǎn)生意象整體,以達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

4 利用板書展示結構美

課堂上教師離不開板書。板書美,不僅強調(diào)老師要寫得一手好字,還要求老師在板書時必須注意板書的位置,板書的條理。有的老師一節(jié)課把黑板寫得滿滿的,寫了擦,擦了又寫;有些老師卻不喜歡板書。前者往往給學生以雜亂的感覺,抓不住重點,后者則給學生留下的印象不深。所以,該板書的要板書,多余的板書則應省略。板書應力求簡潔、明了,既要給學生以美感,又要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

5 啟發(fā)想象體味昧整體美

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把其中概括著的、凝凍著的內(nèi)容融化開來,再造意象的整體,從而加深對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拓展想象力,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對于小學生來說,依具體的視覺形象,比依抽象的文字符號更容易喚起想象,而且由前者喚起的想象較后者的更生動得多、豐富得多。例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啟發(fā)學生想象西沙群島海底五光十色,瑰麗無比;想象海底一半是水一半是魚;想象鳥的天下,到處是鳥蛋,到處聽到鳥叫聲的情景;想象滿地是貝殼,孩子們在盡情地拾貝殼……讓學生馳騁于想象的自由王國,在腦海里形成一幅風景優(yōu)美,物產(chǎn)豐富的西沙群島的:美麗畫卷,從而陶冶學生的整體美感。

6 引導朗讀領略意境美

篇3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語用課堂

語用課堂來源于語用學。語用學是專門研究語言理解和使用的學問。北師大二附中王元化老師把“語用學”理論運用到語文教學中,提出了“語用教學”這種新的語文教學模式。筆者認為引導和幫助學生掌握語言文字的應用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我們在教學中經(jīng)過探索認為,語用課堂應該體現(xiàn)讀、析、說、寫這四個環(huán)節(jié)。

一、讀中感知語言文字之美

語用課堂就是要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感受語言的形態(tài)美、音韻美、靈動美,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去感受語言獨特的魅力。

1.讀出形態(tài)美。漢字是音形義完美結合的象形文字。一個字如果說是一幅圖畫,那么一個詞、一個句子乃至整篇文章便是視感極強的世界了。在教學中,我們就要引導學生將這一個個形態(tài)優(yōu)美的文字,融入到句子中去,美美地讀,從而感受到句子的魅力。

2.讀出音韻美。漢字的四聲讓句子充滿了音韻美。低年級,我們引導學生感受到漢字結構的音韻美。如ABB、AABB、ABCC等等,結構的變化引發(fā)讀音的起伏跌宕。到了中高年級,則可以引導學生感知各種句型表現(xiàn)出來音韻美。比如排比句的磅礴氣勢;擬人句的活潑;比喻句的形象感嘆句的一詠三嘆;疑問句的頓挫抑揚……

3.讀出靈動美。語言文字是有著獨特性格的精靈。到了中高年級,我們要引導學生讀出語言文字背后的深刻含義。讀出文字背后隱藏的深意,就能和文字對話,和書本對話,和作者對話。讀對話,也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神態(tài)、性格特點等,可以想象出自己心目中的人物形象,這樣語言文字給我們一個想像的天地,任我們飛翔和馳騁在知識的海洋里,享受無窮的樂趣。

二、析中認知語言文字之義

知其義,才能準確地運用。理解詞語的意思有許多種方法,比如找近義詞、找反義詞、拆字法、聯(lián)系上下文等。如《三顆鉆石》一文中,“干涸”和“干枯”兩個詞語的意思比較接近,但“干涸”往往與河流水井這些有關,所以有三點水,而“干枯”大多與草木有關,所以有木字旁。教師在課堂上要進行分析,為學生在語境中運用語言文字的打下基礎。王安石寫《泊船瓜洲》中反復推敲“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故事傳為佳話,作為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分析語言文字運用的巧妙性。在低段,可以分析修飾詞語對句子表達效果的影響。到了中高段,就要引導學生從修辭、語氣、表達方法等方面來分析。如《翠鳥》這一課,作者寫翠鳥捕魚時,用了這個句子“像箭一樣飛過去”,我們就要引導學生分析這里用上修辭手法有什么好處。通過這樣的分析,讓學生掌握語言文字的運用技巧,知道應該結合不同的語境進行用詞,從而指導學生的寫作。

三、說中體會語言文字之境

語用課堂中,教師要將口頭語言的練習常態(tài)化,充分利用教材,在課堂進行說話訓練,提高學生的說話水平和思維想象力。

1.低年級口頭語言的訓練。低年級應當側重于設計一些簡單的句子和詞語練習。如學完《在家里》一課,教師可以訓練學生:晚上,爸爸在干什么?媽媽在做什么。當學生能說完整的句子后,就可以結合課一簡單的句型練習。如《小白兔和小灰兔》,可練一練“把”字句;還可練習在對話中加上簡單的表示動作、神態(tài)、心理的詞說一說。低年級配有許多生動形象的插圖,這些都是口頭語言訓練的好素材。同時,還要充分利用標點符號來練習說話,如句號、問號、感嘆號等。當然,復述課文、演一演這些形式也可以訓練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

2.中年級口頭語言的訓練。中年級的口頭語言練習以句段為主,不斷提高語句的準確性、形象性、多樣性和條理性。如《花鐘》第一段,可側重訓練語言的多樣性;《驚弓之鳥》最后一段,可側重訓練語言的條理性;《荷花》中可引導想象并表演,看能擺出多少種不同的姿態(tài),側重訓練語言的形象性。這樣的訓練,既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又可以培養(yǎng)口頭表達能力,是經(jīng)典的語用課堂模式。

在教學中,老師還要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進行口頭語言的訓練,如:《檢閱》這篇課文中,殘疾的博萊克參加檢閱會遇到哪些困難,兒童隊員又會對他說些什么呢?當他站在檢閱臺上,他又會想些什么呢?這些問題情景的創(chuàng)設,都是為了訓練學生口頭語言的訓練。“你想對他說什么?”“你會怎么夸獎他”“他會怎么想?”“你想對他說點什么?”這些語式是語用課堂常用的技巧。

3.高年級口頭語言訓練。高年級應該在句段練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語言的形象性、生動性和具體性,還要加強謀篇布局和情感表達方面的訓練??勺プ£P鍵的詞句說出自己的喜愛、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續(xù)編故事、改編故事、課本劇等也可以達到訓練學生口頭表達的效果。

四、寫中落實語言文字之用

寫作最初有一個模仿的過程。低年級,最常見的是用詞語寫句子。根據(jù)圖寫一句話或一段話。到了中年級,不僅要用詞語寫句子,還要進行仿句、仿段訓練。比如在學習《燕子》一課時,課文中運用了大量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如將“燕子”比作音符,電線比作“五線譜”,寫出了燕子的停歇美。我們可以讓學生模仿著用比喻、擬人這些修辭手法寫寫句子,或者依照寫燕子外形的方法寫熟悉的小動物的外形。另外,還可以進行典型結構的仿段練習。教材就是學習的藍本。如總分總、首尾呼應、按一定的順序寫等等。如《富饒的西沙群島》先總寫它的風景優(yōu)美、特產(chǎn)豐富,再具體寫海水、海底、海灘、海島這幾個地方的特點,最后總結全文,文章條理清晰、內(nèi)容完整。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仿照這種構段方式來寫片斷。比如寫操場的熱鬧、寫猴山上的猴子、寫逛超市的人們……

到了高年級,各種形式的小練筆要加強訓練,可以在表達方式等方面引導學生進行仿寫。如《窮人》這一課,文章開頭的環(huán)境描寫非常有特色,就可以讓學生仿寫環(huán)境描寫。還可以用續(xù)寫、改寫、寫讀后感、寫梗概等方式來訓練學生的寫作。當然,文本不同、風格各異,教學時間有限,課堂上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師要善于根據(jù)文本特點,選準教學切入點,深挖文本內(nèi)涵,關注文本的空白處、隱含處、關鍵處、延伸處、情感處等,有效引領學生進行語言的遷移和運用。

語用課堂還要突破模仿的局限,進行語言文字應用的創(chuàng)新。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嘗試去創(chuàng)作。如在教學《少年閏土》這一課之后,我們鼓勵學生想象:多年過后,當魯迅和閏土再次見面時,又會發(fā)生什么有趣的事呢?讓學生展開自己的想象去寫作,最后把這篇文章的原文展示出,和自己創(chuàng)作的對比一下,進行分析,提升學生對于詞句的認識和把握。

總之,語用課堂就是對學生進行一系列的扎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充分體現(xiàn)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結合。這個過程實現(xiàn)了文化的傳承與理解,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表征之一。這樣的課堂才是高效的課堂,也是為了學生未矸⒄溝目翁謾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作文教學 審美能力

一、深入挖掘,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生活中有許多美好的事物,如同埋在地下的金子,只有執(zhí)著挖掘的人才能采掘到它。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去深入生活,挖掘出美來。而觀察能力的養(yǎng)成是學生發(fā)現(xiàn)美、挖掘美的前提。觀察對寫作來說尤其重要,它是學生搜集素材的重要途徑,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必備條件。中學生要學會觀察自然、觀察社會。通過觀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特別是能夠透過平凡的表象感知其內(nèi)在美。羅丹曾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從熟悉的生活中挖掘出美,給學生以寬松的心情和開闊的視野,讓他們到風景優(yōu)美的地方感受美,到純真可愛的孩童中尋找美,到充滿溫情的家庭中品味美,讓他們在生活中獲得深切的體驗和真切的感受,使他們的精神世界變得豐富多彩,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平時作文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兩方面的觀察:一方面引導學生多注意身邊的人和事,在生活中有一些平凡的人或事,它不像鶴立雞群那樣讓人一眼就看出它的高和美來,如不留意觀察,就會一閃而過。我校有位寢室管理員焦老師,對工作認真負責,學生因為他要求嚴格而心存反感,我就特意讓學生用審美的眼光觀察他每天的工作生活。通過觀察,學生發(fā)現(xiàn)他特別愛管“閑事”:亂扔垃圾要管,損壞花木要管,學生鬧糾紛也要管……他簡直是一個愛管“閑事”的倔老頭。在觀察中,學生逐漸認識到在他平凡的外表下、平常的工作中所蘊藏的可貴的敬業(yè)精神,發(fā)現(xiàn)他愛校如家的強烈責任感,感受到人格的美。在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觀察中,學生明白了確實“美是生活”,只要用審美的眼光來觀察、體驗,生活中的美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另一方面,我根據(jù)作文需要帶著學生走出校園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每逢陽春三月,我都帶著學生到白河邊春游,讓學生捕捉自然之美:色彩斑斕的野花,蔚藍深邃的天空,碧波蕩漾的河水……讓學生通過對自然的感觸,得到愉悅,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披美入文。因此,我們說,教會學生觀察是提高學生作文審美能力的最基本途徑。

二、巧妙點撥,在閱讀中感受美

閱讀與寫作是密不可分的,文學作品無一不是融入作家審美感受的結晶。作品中生動鮮明的形象、真摯美好的感情、豐富奇特的想像以及篇章結構的勻稱美、語言的凝練美,都是學生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的豐富源泉。抓住閱讀這個環(huán)節(jié),注意這方面的適當點撥,審美感受便會自然流向學生心田,融入他們的血液。朱自清先生的《春》語言優(yōu)美,有的運用修辭,有的用詞精當,教師可讓學生找出運用修辭的句子,體會其妙處。如文章把無形的春風比作是“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突出了春風的溫暖、柔和的特點;把春雨比作“牛毛”“花針”“細絲”,表現(xiàn)出春雨細密、閃爍、綿長的特點。形象的比喻,貼切新穎,學生從中真切地感受到文章所描寫的清新的畫面,給人以美的享受。對文中出現(xiàn)的一些精當動詞,可引導學生用替換法品析。如“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鉆”字若換成“長”字,效果如何?通過對這兩個字意義的辨析,學生就會理解用“鉆”字更能表現(xiàn)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在閱讀中,教師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品味這些優(yōu)美的語言片段,使他們沉浸在美的藝術境界中,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此外,對中學生來說,教師還應引導他們借鑒優(yōu)秀作品的各種表現(xiàn)形式,讓他們的文章有所遵循。點撥學生重視藝術手法的靈活運用,促其成為學生手中的工具。用教師敏銳發(fā)現(xiàn)的眼光,努力挖掘作品中美的因素,使文學作品這個儲玉藏珠的“富礦”成為學生寫作的范例,有效地達到從閱讀到寫作的審美遷移。只要中學生多讀、精讀一些好書,就能從作品內(nèi)容和形式美中學到知識,陶冶情操,激發(fā)審美情感,領會寫作要訣,提高作文表達能力和審美能力。

三、啟發(fā)引導,在想像中創(chuàng)造美

篇5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和諧純美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5)36-0057-03

著名作家冰心說:“美的真諦應該是和諧。這種和諧體現(xiàn)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現(xiàn)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匯在環(huán)境中,就造就了環(huán)境的美?!惫P者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深深地體會到:和諧是實現(xiàn)優(yōu)質(zhì)、高效閱讀教學效果的最佳途徑,是讓語文課堂達到至純、至美境界的無盡追求!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是閱讀教學必須追求和要走進的重要境界。教學實踐中,筆者積極著眼于此,不斷探索與研究,不斷提升了閱讀教學的和諧與高效。

一、以讀為本,營造書聲瑯瑯的和諧課堂

華中師范大學教授楊再隋說:“老師講得再多,難道還比課文本身更生動、更形象嗎?……不如老老實實指導把課文讀好,讀美,在讀中去感悟,在讀中去欣賞,去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弊x的過程是對課文音韻美、形象美、蘊含美等多層面的美進行整體性欣賞、品味的過程,而教師完全可以從學生的讀中得到其對課文感悟程度的反饋。因此,筆者在課堂上敢于放手,舍得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留給學生發(fā)現(xiàn)的空間余地,與課文的環(huán)境和人物進行對話交流,在發(fā)現(xiàn)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并于其中獲得課文情感的熏陶感染,最終把課文的語言、思想感情、表達方式逐漸內(nèi)化。

教學情境一(“人教版”五年級語文第10冊《橋》)

師:同學們,讓我們走進那個可怕的黎明,和村民們一起感受山洪暴發(fā)時那驚心動魄的一幕吧!我們來合作朗讀,老師讀描寫環(huán)境的段落,同學們讀描寫人物的段落。(配樂)

師: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里狂奔而來,勢不可當。

生(齊):村莊驚醒了。人們翻身下床,卻一腳踩進水里。是誰驚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號人你擁我擠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jīng)在路面上跳舞了,人們又瘋了似的折回來。

師:東面、西面沒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橋。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

生(齊):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

師:跌跌撞撞是什么樣子的?

生:形容人們走路很不穩(wěn)當。

師:沒錯,你的理解非常準確。剛才讀的部分有兩個句子也寫到了人們跌跌撞撞的樣子,讀一讀,找一找,發(fā)現(xiàn)了,劃下來。

生:文章還有形容人們走路很不穩(wěn)當?shù)木渥邮恰笆钦l驚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號人你擁我擠地往南跑?!边@個“你擁我擠”形容人們當時走得很不穩(wěn)當。

生:“人們又瘋了似的折回來”,從“瘋了似的”可以看出人們跌跌撞撞。

師:沒錯。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人們這樣跌跌撞撞的樣子?就在剛才讀的部分,不下3處寫到。快速默讀,找一找。

生:我從“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里狂奔而來,勢不可當。”因為山洪來了,所以他們這么慌張。

生: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

師:雨勢的兇猛,兩個,還有嗎?

生:“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jīng)在路面上跳舞了?!蔽覐倪@句可以看出洪水很高、很深了。

師:這里的“跳舞”本來是個很好、美妙的詞,對吧?可是,這里跳舞是誰在跳舞?

生:洪水。

師:洪水在跳舞卻讓人們感到――

生:感到驚慌,恐嚇,恐慌。

師:恐慌。還有需要補充的嗎?

生:“人們翻身下床,卻一腳踩進水里”,從這可以看出人們走得很慌張。

師:是的,慌張。有沒有出路?

生:有出路。東面、西面沒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橋。

師:僅僅是東面、西面沒有出路嗎?還有一個方向。

生:南面。

師:好,加上去,敘述。

生:東面、西面、南面沒有出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橋。

師:是呀,那此刻窄窄的木橋在人們心中變成了什么?

生:變成了生命橋。

師:生命橋。還有呢?

生:救命的橋。

師:救命橋。

生:唯一的道路。

師:也就是給人們帶來什么的一條道路?

生:給人們帶來生命的一條道路。

師:生命的道路。正因為這一座窄窄的木橋此刻在人們心中變成了生命橋,因此當死亡在洪水的獰笑中逼近時――讀――

生(齊):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

師: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

生(齊):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

在這一片段的教學中,教師充分以“讀”創(chuàng)設情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讀通、讀懂、讀活課文。山洪到來時的勢不可當在師生合作的配樂朗讀中如電影畫面一般給孩子們留下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抓住關鍵詞“跌跌撞撞”引導孩子們自讀自悟,想象畫面,體會人們在突如其來的山洪面前的驚慌失措,再次感受山洪到來時的威猛、恐怖,為孩子們理解村子北面唯一的生命橋的無比重要意義奠定了情感基礎。于是,平面的文字變成了立體的活生生的畫面與鏡頭,為學習后文,感受老支書的舍己為人的高大形象創(chuàng)設了情境,渲染了氣氛,讓課堂形成了立體、和諧的音韻之美。

二、關注體驗,實現(xiàn)個性發(fā)展的和諧課堂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閱讀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珍視學生獨特的體驗”。真正的閱讀,學生應該調(diào)動所有的感覺器官全身心地投入,眼、口、手、心等感覺器官都要充分發(fā)揮作用,從而在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給予心靈充分地滋養(yǎng),構建閱讀的意義,實現(xiàn)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教學情境二(人教版五年級語文第10冊《祖父的園子》)

師:原來,凡是在太陽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原來,這花園是我的樂園?!耙磺芯罢Z皆情語”。正因為這自由的世界,帶給蕭紅內(nèi)心如此歡樂。于是眼前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快樂的!花開了(引讀下文)――

生:就像睡醒了似的。

師:鳥飛了――

生:就像在天上逛似的。

師:蟲子叫了――

生:就像在說話似的。

師: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

生:就做什么。

師: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

師:倭瓜――

生: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師:黃瓜――

生:愿意開一朵花,就開一朵花,愿意結一個瓜,就結一個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個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

師:玉米呢――

生: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

師:現(xiàn)在呀,你們就是那滿地的倭瓜、黃瓜、玉米!倭瓜呢,用朗讀告訴我們你的自由快樂!你是――

生:我是“倭瓜”!我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生:我是“黃瓜”!我愿意開一朵花,就開一朵花,愿意結一個瓜,就結一個瓜。

生:我是“玉米”!我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我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得了。

生:我是“蝴蝶”!愿意飛到哪兒去就飛到哪兒去,愿意和黃蝴蝶玩就和黃蝴蝶玩,愿意和紅蝴蝶玩就和紅蝴蝶玩。

生:我是園子里的“螞蚱”!愿意蹦到哪兒去就蹦到哪兒去。

……

師:原來,這里的一切的一切,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園子里的你們,自由地朗讀,朗讀你們的自由吧!

(全體學生“自由”地朗讀園子里的“自由”。)

在這一片段的教學中,學生們在朗讀中體驗,在想象中體驗,在角色扮演中體驗。因為在蕭紅筆下祖父的園子里,一切都是自由的,一切都是快樂的,學生們在興奮地朗讀、美美地敘述中,也變得自由快樂起來。由文本呈現(xiàn)的具體事物到學生們的自由發(fā)散想象,沒有老師細碎的提示,一切都是那么順其自然,水到渠成,課堂變得開放而有活力,學生們也個性飛揚,課堂流淌著和諧的體驗之美。

三、平等對話,生成精彩無限的和諧課堂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而對話是“人與人之間在彼此平等、彼此傾聽、彼此接納、彼此敞開的基礎上達成的雙方視野的交融,是一種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發(fā)、共同創(chuàng)作的精神或意識?!痹谡Z文教學中,對話教學實現(xiàn)了學生與文本的溝通,以文本為背景,師生、生生以及更多主體間的敞開、交融,不僅僅局限于知識的理解與能力的養(yǎng)成,而更在于它喚起了學生的生命意識,體現(xiàn)了學生的生命價值,豐富了學生的生命世界,促進了學生生命自由活潑地生長。

教學情境三(人教版四年級語文第8冊《漁歌子》)

師:同學們,在這首27個字的詞中,只有3個字不是寫景的,你一定可以發(fā)現(xiàn)。

生:“不須歸”。

師:這個詞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是什么意思?讀了這個詞你想知道點什么?

生:“不須歸”就是不想回家。

生:我想知道是誰不想回家?他為什么不想回家。

師:是啊,誰不須歸呢?他在做什么不須歸?他為什么不須歸?讓我們再來讀讀這首詞吧。(學生自由練讀,引導學生和同桌互讀)誰來說說,這首詞中,他為什么不回家?

師:你能用詞中的句子告訴我們嗎?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師:(出示第一句)誰還想來讀讀這一句?

師:聽了她的朗讀,你看到了什么呢?

生:我看到了美麗的西塞山。

師:西塞山怎么美麗了?(師指圖)這山上青青的是?

生:是樹。

師:哦,這春天的樹讓我想起了一句詩:碧玉妝成一樹高――

生:萬條垂下綠絲絳。

師:這山上青青的還有?

生:小草。

師:你一定又想起了有關描寫小草的詩句――

生: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生: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師:樹林中,草地上,你還會看見――

生:各種各樣的花,紅的、黃的,星星點點,充滿活力。山前還有白鷺在自由地飛翔。

師:你看,你描述得多精彩。誰能像他一樣把這西塞山前的美景說一說。(一生完整敘述畫面美景)(配樂)看,西塞山前,白鷺高飛,桃花艷艷,鱖魚嬉戲,這真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如果我們泛舟其中,那感覺真是:舟行碧波上……

生:人在畫中游。

師:來,把你美好的感覺帶到這句詞里,讀出來讓我們感受吧。

師:讀得真有韻味,這真是一個美麗的世界?。ò鍟猴L景優(yōu)美)

師:(配樂描述)現(xiàn)在,讓我們輕輕地閉上眼睛,讓西塞山的自然萬物在腦海中再次清晰地浮現(xiàn)出來,你,就是張志和,正頭戴箬笠,身披蓑衣,垂釣于西塞山前。不知什么時候,輕輕地,悄悄地,風吹來了,雨飄來了,這微微的斜風把這綿綿的春雨吹得似絲,似線,吹得如煙,如霧,如塵。

師:請大家睜開眼睛,你有什么感覺?

生:這景色真是太美了,我實在不想回家。

師:是啊,置身于這連綿不斷、滿目青翠的西塞山,看見那清澈的小溪、紅艷艷的桃花,張志和怎么舍得回家呢?讓我們讀讀這句詩――生讀第二句。

看見那自由飛翔、悠閑自在的白鷺、活蹦亂跳的鱖魚,張志和實在舍不得回家,讀――(生讀詩句);聽見淙淙的流水聲,聽見山間鳥兒歡快的歌唱,張志和真不想回家呀,讀――(生讀詩句);任吹面不寒的楊柳風拂面,任沾衣欲濕的杏花雨飄落,張志和也不想回家呀――(生讀詩句)。

師:(出示漁翁圖),此時,戴著青箬笠,披著綠蓑衣的張志和背對著我們,看不見他的表情,但你們一定知道他的心情。

生:他是自由的。

生:他是快樂的。

生:他悠然自得地享受著春天的美景,讓人羨慕。

師:是啊,真是扁舟蓑笠翁,樂釣好風景,樂釣好心情呀!

師:讓我們和張志和一起,陶醉在這美麗的春光中吧,來,我們一起吟誦《漁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