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寒蟬范文

時間:2023-03-28 12:53: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若寒蟬,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文云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噤若寒蟬,漢語成語,讀音是jìn ruò hán chán,原指像冬季的蟬那樣停止鳴叫。后比喻因害怕有所顧慮而不敢說話,含貶義。出自《后漢書·杜密傳》。

成語出處,《后漢書·杜密傳》:“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p>

成語故事

篇2

驟雨初歇,昏昏途中雙影行,亦樂,亦悲,迷惘次日白發(fā)愁。

蟬不為愁,夏初時至,居高余下,垂?飲露,引吭高歌,涵唱人生喜憂是何愁。

我亦愁君,冬至未臨,悵仰蒼穹,憶往古今,學而不樂,伏案思算更有默英愁。

幾許時,書生夢醉霓霞,烏蟬低咽鄉(xiāng)喉。離別淚下,綠蹤遠逝,繁華都市,如海人潮,爾戀其中。蟬以歌拒,愁音誰聞?吾以愁樂,安知其苦?

科舉廢弛百年,狀元今日猶在。親朋所盼加身,君安敢不受。

古來寒窗十載,今卻將學百年,知化萬物所知,解古時不解。

野語有之曰:“學無止境!”言理,卻待愁白少年鬢。

許載之蟬,集精一曲,有繼可足樂矣。雖有思緒,以愁不喂。

篇3

關鍵詞:蘇軾 柳永 愛情詞 表現(xiàn)手法

柳永愛情詞通過豐富的想象,運用清麗的語言,采用清雅脫俗的意象來抒發(fā)美好而純真的感情。薛礪若先生將柳永一代之詞稱作柳永時期,把他視為宋詞革命巨子。清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言:“蘇軾的愛情詞在纏綿中透露專注,在細膩中體現(xiàn)灑脫,在熱烈中表達質(zhì)樸,在哀思中蘊藏沉穩(wěn),突破了刻紅剪翠的艷科和旖旎溫柔的情語?!苯酉聛砦覀兘Y合實例具體分析。

一.相同點

(一)在白描基礎上借景抒情

《江城子》上片描寫對亡妻的思念,下片描寫與妻子夢中相會的情景?!安凰剂?,自難忘。”感情真摯;“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無限惆悵;“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睙o比喜悅;“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睙o比悲痛?!队炅剽彙菲鹗淄ㄟ^“寒蟬”“驟雨”寫出離別前環(huán)境的清冷;接著通過“蘭舟催發(fā)”寫離別時的苦楚、無奈。最后通過想象之景寫離別后的悲涼、孤獨。全詞不著一個離別的符號,但讀來別情俱顯,不著一愛字,但愛戀之心溢于言表。正所謂:“東坡之詞,純以情勝,情之至者詞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兒女私情耳?!?/p>

(二)結合自身境遇抒發(fā)感情

兩首詞中融進了自身際遇,傾注了人生酸楚。柳永年輕時得到別人舉薦,但仁宗由于其狂妄只批了四個字“且去填詞”。從此封殺了柳永的仕途人生。政治上的失意使得他未來的生活無所保障。蘇軾的妻子王弗不但是其生活上的伴侶,還是文學上的知音,更是事業(yè)上的賢內(nèi)助??上醺ピ谂c他生活了十年后病逝。這無法挽回的遺憾給蘇軾內(nèi)心造成了無法解脫的痛苦。期間蘇軾因反對王安石新法,使他經(jīng)歷了仕途上的艱難和生活上的困頓。適逢亡妻10年忌辰,蘇軾寫下了這篇悼念亡妻的詞作。

(三)正反襯結合

兩首詞運用正反襯相結合的抒情藝術,使詞達到了深邃雋永的藝術效果?!队炅剽彙飞掀瑥摹昂s”和“驟雨”正襯出清冷之秋。又在這凄清纏綿的離別情緒中,反襯出作者身世的不幸?!督亲印酚缮掀瑢ζ拮拥淖纺畹较缕瑝艋门c妻子的欣喜相見,最后到夢幻消失的深沉失落。用樂景反襯悲情。

二.不同點

(一)《雨霖鈴》幾經(jīng)轉折,《江城子》悲喜轉換

《雨霖鈴》中“帳飲”與“無緒”是一轉折。“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又一轉折。“執(zhí)手相看淚眼”卻“竟無語”是轉折,幾經(jīng)轉折,寫足了兩人難舍難分的情狀。馮煦曾評析柳永慢詞“耆卿詞,曲處能直,密處能疏,奡處能平,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薄督亲印酚善鸪跛寄钪綁糁邢鄷拮又玻俚綁粜咽渲?。悲喜轉換,情意盡顯。

(二)在虛實相生基礎上,《雨霖鈴》以想象為主,《江城子》巧設夢境

《雨霖鈴》中一個“念”字由實入虛,推想別后情景,襯托出詩人對未來一切不可預知的茫茫然。“今宵酒醒何處”的設問,再次引出想象之景與上片遙相呼應。蘇軾把現(xiàn)實感受與夢幻交織。由于愛妻之深,積思成夢。為讀者創(chuàng)造了一個感情真摯和無比凄婉的夢境。兩詞借助于想象和夢境的虛幻與縹緲使詞若虛若實間,真情無限。

(三)柳永善用意象,蘇軾用詞精確

《雨霖鈴》中通過“寒蟬”來襯托出離別時場景的落寞。用“長亭”“柳”等意象來抒發(fā)離別之情?!督亲印分小安凰剂俊?,用反語的手法去表達對妻子感情深厚。“縱使”表達本不可能相見,卻幻想可能,表達出對妻子的一往情深。一個“忽”字表現(xiàn)出詞人又驚又喜的心情??梢娞K軾用詞的精妙之處。

兩篇文章在遵循大體的詞作特色上又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恰到好處的變化表現(xiàn)手法的形式技巧。為我們展現(xiàn)的不僅是優(yōu)美的詞作,還是凄美的畫卷,更是凄婉哀怨的樂曲。

參考文獻:

[1]薛礪若《宋詞通論》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江蘇文藝出版社.

[2]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人民文學出版社.

[3]柯遷娣.淺析柳永雨霖鈴的藝術技巧[J].池州學院學報.

[4]林語堂《坡傳》長江文藝出版社.

篇4

從今天開始,面向朝陽,冬暖花開。初冬像披著婚紗的新娘,銀裝素裹,飄然若仙緩緩走來,傾城傾國,引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裝扮了山丘,俊美了田園,禁不住一顆冰凍的心。

從今天開始,面向朝陽,冬暖花開。微笑 迎冬,仰天望長空,湛藍無云,盈盈的淡月,閑坐在高高天宇一隅,靜觀塵世白晝,笑吻塵世黑夜。

從今天開始 ,面向朝陽,冬暖花開。古有西風瘦馬,今有塵埃霧霾,淡看人間冷暖,曉得自省自愛,?;仨︻^,君不見鳥兒鳴鳴切切,歡舞冬雪晶瑩剔透、波光粼粼,風兒低音呢喃,伴你一路歡歌,一路情。

篇5

筆者在此以自己教柳永的《雨霖鈴》為例,談一點粗淺的體會。

一、知人論世,激發(fā)興趣

孟子說過“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孟子?萬章下》)”。因此,知人論世是透徹地理解文學作品的前提。以《雨霖鈴》為例,學生通過預習也能感知這是一首離別詞,但對于柳永為何而離別,離別為何如此纏綿悱惻等問題卻無法理解透徹。而且如果學生不了解柳永的生平,教師就無法激發(fā)他們閱讀柳永作品的興趣。所以,教師有必要告訴學生一些關于作者的知識。

我將柳永的生平分為四個階段:(一)出生世家性不羈;(二)考場失意漫填詞;(三)落拓青樓成詞宗;(四)千紅一哭吊柳七。并特別突出了其二、三兩個人生階段。在講述柳永考場失意的經(jīng)歷時,我在課件上展示了柳永著名的《鶴沖天?黃金榜上》一詞,讓學生能夠充分領略一代詞宗“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的不羈任誕。在講到他的作品流傳廣泛時,我引用了宋葉夢得在《避暑錄話》中的記載:“柳永為舉子時,多游狹邪,善為歌辭。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辭,始行于世,于是聲傳一時。余仕丹徒,嘗見一西夏歸朝官云:‘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并將柳永和學生們熟悉的流行音樂制作人周杰倫、方文山作比較,成功地拉近了青年學子和一千年前的詞人之間的距離。同時,我又不失時機地介紹“雨霖鈴”詞牌的來歷和本詞的寫作背景:《雨霖鈴》,詞牌名,也寫作《雨淋鈴》。相傳,唐玄宗入蜀時因在雨中聞鈴聲而思念楊貴妃,故作此曲,曲調(diào)本身就具有哀傷的成分。作者在填這首詞的時候,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壓抑,決定離開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從此將不能和心愛的人生活在一起,更覺得痛苦萬狀,所以這首詞的基調(diào)格外低沉。這部分內(nèi)容雖然和課文并沒有直接關聯(lián),但學生們的情緒已經(jīng)被感染,興趣也被極大地調(diào)動起來。

二、披文討源,緣景明情

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所以,無論作者還是讀者,雙方的交匯點最終都落在一個“情”字上。由此可見,細品文本是讀者感知作者情感非常重要的步驟。而落實到詞這種文體上,”“披文入情”“沿波討源”就顯得尤為重要。

那么如何能夠使學生在《雨霖鈴》這首詞中感悟到其中的言長意深,首先還是需要從意象入手。在課堂上,我要求學生選擇詞中的幾個意象分析其特點和其所傳達的情感。通過學生的發(fā)言,我發(fā)現(xiàn)不少同學在對“寒蟬”這個意象的理解上出現(xiàn)了偏差,有不少同學認為蟬代表了夏天,所以這個意象是熱鬧有活力的。這時,我就指導學生們在閱讀詩詞的時候不僅要注意意象,而且要注意意象的修飾詞和句子總體傳達出的氛圍,把意象放到句子中去感受。很快,有同學指出蟬是由“寒”來形容的,因此,這個意象給人感覺是凄冷的,和其凄切的叫聲配合在一起,更從聽覺上營造出一種凄涼悲苦的離別氛圍。我肯定了學生的看法后,同時也對“寒蟬”這個意象向?qū)W生們進行了介紹,并引用元朝詩人盧摯《沉醉東風》:“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進行了課外拓展,加深了同學們對這個意象的印象,也讓同學們了解到對意象的正確理解必須建立在結合上下文的基礎上。

學生雖然讀明白了這首詞,但這首詞為什么美,為什么能感動古往今來這么多讀者,缺少屬于自己的閱讀感悟。比如在分析“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句話時,有學生分析滿月象征著團圓,而殘月是殘缺的,就如同作者的心情殘缺不堪,充滿了凄涼離愁。我在多媒體上展示了一幅類似意境的國畫,又飽含深情的敘述了該句所描繪的情境。同時,我要求學生們用心品讀,聯(lián)系背景和前后文,細細琢磨每個字詞,想象若自己就是柳永,在此時此地、此景此情中,會是怎樣的黯然神傷。

三、因聲求氣,反復品讀

朗讀在詩詞教學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我反對為讀而讀,缺少理解感悟的機械朗讀。真正的品讀重在“品”與“玩味”。詩詞的“品”與“玩味”均建立在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上的。通過反復品讀,品出詩詞的音韻美、畫面美、情感美,使學生不但了解作者說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了,無論興味方面和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

篇6

如悄無聲息的冬雪,似淅淅瀝瀝的春雨,若仲夏濃蔭里沙沙而過的風,日子一頁一頁靜靜的翻過。驀然間我已到了一個在幼稚與成熟之間徘徊的年齡,一段在乖巧與叛逆之間交錯的花季。

我同大多數(shù)同齡人一樣,在這該死的青春期中肆意宣泄著自己內(nèi)心的煩躁,一次次刺痛母親那疲憊不堪的柔軟的內(nèi)心。

每天早晨,我總是叼著一片面包,拖著未系好鞋帶的鞋,嘴角還沒有擦拭的牛奶,匆匆跑出家門。將母親日復一日永不會變的叮囑隔在那厚厚的門后。

那是冬天的一個清晨,我與往常一樣焦急,由于考試的失利,被父親訓斥了一番,父親那顫抖的雙唇和恨鐵不成鋼的怒容仍歷歷在目。可我內(nèi)心的煩躁、叛逆卻像觸手一般蔓延…出門的時候又聽見母親的叮嚀聲,可這次不知為何聽起來格外刺耳。我頓時一股熱血涌上心頭,重重地甩下了門,揚長而去。

剛走到樓下,一陣刺骨的寒風向我襲來,鉆進我的衣領、袖口,我不禁打了個寒蟬。正欲轉身回家添件衣服,剛轉過身,不料想母親早已拿好了毛衣在樓下等我,那一刻,濕了眼,暖了心……

我難忘那一刻,我與母親的心靜了,心也近了。

篇7

——文/游子魚

【春笑、花開爛漫時】

江南的春,來得比較委婉,“尤半琵琶半遮面”。淅淅瀝瀝的春雨姍姍而來;姹紫嫣紅的繁花含羞待放。待到春花爛漫時,千樹萬樹梨花開。

花開,春意央然,適合踏青的時節(jié)。而南昌的春,時令里分辨不出春來過的跡象,樓層林立,代替了繁花似錦的修飾;遠方的青山,放眼望去,隔著厚厚的鏡片,依舊捕捉不到春的氣息。南昌郊外的景點或多或少有被做作過的痕跡,失望之際,還是留念小小饒城那依山傍水的鄉(xiāng)村小鎮(zhèn)。于踏青之上,遙看天際,去留無意,放任云卷云舒;鳥瞰山溪水澗,流水潺潺,淙淙水聲山眠……

陽春三四月的校園,悉數(shù)零星春意的看點——淺白淡紫的梧桐花,順風飄落??諝饫飶浬⒅ǚ鄣姆曳迹呷诵钠?;漫步校園,幾簇洋紅色霓裳衣”……

【夏駐、霖鈴雨初歇】

盛夏,梧桐樹上,寒蟬吱聲入耳凄切;田野里,青蛙呱聲催耳連綿。

清晨,于碧瑤之上,霞光晨曦清冽和煦;襲草芥之衣,瓊珠玉露晶瑩剔透。早起的江南夏,朝陽映紅山野,空氣清爽怡人,百鳥爭夕雀躍,和歌蟲鳴、戲水游魚……

正午,烈日當空,驕陽似火,透過校園樟樹林,層層緊緊挨著的葉隙,折射出水綠色的熒光,投落下光怪陸離的葉影;隔岸的未來湖面,曉風輕拂,閃閃粼粼柔波,圈圈漣漪滟瀲,令徒步行人,心曠神怡。

欲至未至的黃昏,未雨綢繆。滾滾云層,咆怒狂風,雷厲風行,大雨驟然而至。雨,沒有事先的征兆,也沒有多余的留宿,像是放風累了的牧童,一不留神就駐足停歇。

雨后,落日西斜;夜幕,回旋……

春來春往,唯美的景致只是春的嫁衣,我們終是個看客,目睹了大自然的一年一次的“婚禮”。

篇8

那些潛伏在腳步里的風景如浮云輕掠,攜帶著生命自身的力量,開啟了一扇門,凄艷、觸目、迷離、出塵。

我們發(fā)現(xiàn)或抵達這樣的地方,因為潛隱的情緒泛濫,所以感情亦將激烈起術。

在這里我們找到歸處,它原本是被遮蔽的,具有秘密的符碼,只有情感終結,才能夠回過頭來,仔細觀察到那世界。

一、清醒在晚霞中的白日夢

我只是輕輕地走過這荻花淺渚的洲頭,還未等待流溢的金光輕撫暮花飄落的長痕,那遠天余霞中的紅日便已俏上了簾鉤。

穿破菱荇藻萍的萋迷水澤,似乎是該結束這感傷的行旅的時候了。我仿佛還在喃喃地,喃喃地沉吟著,沉吟在如此燦爛的金色晚霞中,屋篷小船似的狹小沉靜里。黃昏無語,岸柳的黃亦隱匿起落花的消息來??茨切痹浦幸恢秽卩Φ您p鴣鳥,緩緩地挪動在天邊。寂寞,但不感傷。

陣陣晚風吹動著松濤,吹響這綠波聲如天籟。獨立草岸依依楊柳亭,不張望每一漣清漪微漾。只有青山藏在自云間,蝴蝶自由穿行在清澗。倚欄默坐,獨望這漫溢蟲草氣的周遭:靜靜的,遠天的晚霞溫暖地盛開在天邊;西鳥歸處,斜暉映淚光。

竹木蕭疏,清流蜿繞,深秋的晚花綴滿這花塢舊地。尋尋覓覓,咫尺的朝晨游蹤已全然盈于一抹朦朧的草霧之間。我似乎隱隱聽見什么聲響,卻又真的聽見藻魚跳水的微微苦吟,和蒿葉間的隱蟲哀歌長恨。燕,確曾飛過,那么近,那么遠,恍然已成隔世的天涯。我欲朝著蒼茫的大地對酹這逝去的存在,或無聲地大喊。卻終于止不住習慣的腳步,沉默在夕陽晚歸的一派美景中了。

風卷亭簾,太古一般地,四周靜寂了下來。遠遠的,我望見蔓藤的深草爬滿每一處殘垣斷壁,爬滿了早已被漫沒的相逢舊地。憶念總是在無聲中堆積,爆發(fā),然后沉默。特別在微茫的暮日,這腦中倏地疊起一張張中斷的畫面,于我已是另一種徹底的寧靜。我的世界像是突然失去了神經(jīng)似的,沒有了色彩,聲音和言語。仿若走在一場無聲的黑白的電影里――百感交集。路,好漫長,梧桐更兼墨云。在分明得已無法共融的黑白里,我找不到表情。惟有太古一般地沉靜,靜止世界的移動,讓一個人清醒地看到時間,看到自己的身影。

愿這虛靜的時空瞬刻停留,或是倒回不復。我會在天國之外的異域里,淡笑從容。整個下午,陣陣晚鐘無比清涼。叢藪的葦荻在水線上招搖,佩蘭的溪流脈脈在水石上輕鳴。我并不感傷,卻不忘獨坐在一片夕陽高地,十指連心,寫滿一紙流動的心情。再寫滿一朵烏云,遙寄蒼天,讓你拆開后又是一場秋雨。

總是要放手,卻止不住回首,讓那笑凝固在七月流逝的表情里。白日夢終在黃昏中蘇醒,我終在天空里找到了翼。不要讓我留戀:龍銜海珠,游魚不顧。

二、云月雙行凝落一庭霜影

月,來之輕輕,走之亦輕輕。玉樹不曾凋,巢鳥未曾驚?;脡粝褚拱霌u晃的秋千,暗透冰蝴蝶停留過的微痕,我不能言語,一如隔葉的寒蟬告訴我它的寂寞。

長空一眉彎月,恰適鑲嵌在南窗之心;高天幾點秋星,伴繞月的微輝。我在窗前獨立,傾聽一種天籟的弦音。那婉轉的聲線編織出一首傷歌,從鴻蒙到太出,從太出到亙古,喃喃地抒淌著隱蟲般的輕鳴。我總是在想,這微音是否來自幽藍的天宇,來自瓊鏡前憑欄獨望的嫦娥?月有如一張明鏡,冰涼地失落著它沉靜的藍輝,有時義偶來幾縷絲云,予以人無限的遐思。寒月對鏡,鏡中可有某人的面影?我不知,蟲草亦無語。然而寂寞卻不忘給遠天畫上幾筆疏朗的墨痕,帶來無盡的空虛。當午夜夢回,未眠的花兒在寂寞地歌唱;當我在春天某個瞬間失神,從河邊的蟻線匆匆走過時,回眸間,我又看見了窗前的人影,看到了自己的寂寞。

庭外如云如霧,靜浸著一彎殘月的清光。竹屋聽月,只聞一種遙夜酣眠的呼吸。我為這月引,竟步出了園庭,將我孤零的一身放置到月下。附近白茫茫一片,月光仿佛沾滿了全身似的。白日的飛鳥失去了影蹤,檐前的燕子停止了吵鬧。那開在凌晨的籬花,裹挾著我美麗的過往,感傷地開在幽藍的星空下。我似有所感,然面對這靜默的月,我又能說些什么呢?風卷窗簾,夜晚靜靜地爬上心頭。我找不到我的蝶兒,我仿佛聽見它微弱的憂傷的顫音,獨自歌唱在遙遠的庭院。沉默,沉默,到處都是沉默,沉默得讓人看不見時間。仿佛遠遠地飄來那片笑語歡聲,那里有我的“那些花兒”,靜靜地開在我生命的每一個角落。那里也應有我的蝶兒,有我寂寞的冬夏和春秋。

云海翻騰,月影搖搖。“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一壺剩茶還微暖著,而已失散了的朋友如今都已沒有了訊息。他們都老了嗎,他們都到哪里去了?我們就這樣各自奔天涯。有些故事還未講完,那就讓它沉默,然后塵封;有些人匆匆告別,那就把他深埋在記憶里,然后回憶。我曾以為他們會永遠地留在我身邊,而今天我們都已離散,擦肩在茫茫人海。

篇9

2. 歌功誦德(頌)

3. 歌舞聲平(升)

4. 隔隔不入(格格)

5. 隔靴撓癢(搔)

6. 各負其職(責)

7. 個個擊破(各)

8. 各行其事(是)

9. 各自為陣(政)

10. 攻城掠地(略)

11. 功虧一匱(簣)

12. 孤注一鄭(擲)

13. 骨梗在喉(鯁)

14. 鼓惑人心(蠱)

15. 故技重演(伎)

16. 故名思義(顧)

17. 關懷倍至(備)

18. 怪癖乖張(僻)

19. 冠冕堂黃(皇)

20. 廣證博采(征)

21. 鬼鬼崇崇(祟祟)

22. 鬼計多端(詭)

23. 鬼斧神功(工)

24. 汗流夾背(浹)

25. 好高鶩遠(騖)

26. 合盤托出(和)

27. 和言悅色(顏)

28. 虎據(jù)龍盤(踞)

29. 怙惡不?。ㄣ?/p>

30. 花里胡俏(哨)

31. 花拳秀腿(繡)

32. 渙然一新(煥)

33. 肌腸漉漉(轆轆)

34. 芨芨可危(笈笈)

35. 記憶尤新(猶)

36. 既往不究(咎)

37. 嘎然而止(戛)

38. 見風駛舵(使)

39. 箭拔弩張(劍)

40. 孓然一身(孑)

41. 竭澤而魚(漁)

42. 金壁輝煌(碧)

43. 禁若寒蟬(噤)

44. 精兵減政(簡)

45. 然不同(迥)

46. 糾糾武夫(赳赳)

47. 鞠躬盡粹(瘁)

48. 克敵致勝(制)

49. 刻己奉公(克)

50. 克盡職守(?。?/p>

51. 膾灸人口(炙)

52. 雷歷風行(厲)

53. 立桿見影(竿)

54. 力精圖冶(勵)

55. 連篇累櫝(牘)

56. 良晨美景(辰)

57. 良秀不齊(莠)

58. 寥若星辰(晨星)

59. 零零總總(林林)

60. 麟次櫛比(鱗)

61. 流言誹語(蜚)

62. 麻木不人(仁)

63. 毛骨聳然(悚)

64. 貌和神離(合)

65. 迷天大謊(彌)

66. 棉里藏針(綿)

67. 民不潦生(聊)

68. 名聲雀起(鵲)

69. 模凌兩可(棱)

70. 莫明其妙(名)

71. 難已置信(以)

72. 奴顏卑膝(婢屈)

73. 賠理道歉(禮)

74. 篷壁生輝(蓬)

75. 披星帶月(戴)

76. 憑白無故(平)

77. 破斧沉舟(釜)

78. 氣勢兇兇(洶洶)

79. 千斤一發(fā)(鈞)

80. 前撲后繼(仆)

81. 譴詞造句(遣)

82. 巧娶豪奪(取)

83. 契而不舍(鍥)

84. 青出于籃(藍)

85. 情不自盡(禁)

86. 情有獨衷(鐘)

87. 曲指可數(shù)(屈)

88. 惹事生非(是)

89. 人心慌慌(惶惶)

90. 融匯貫通(會)

91. 如火如茶(荼)

92. 入目三分(木)

93. 弱不經(jīng)風(禁)

94. 插科打渾(諢)

95. 三翻五次(番)

96. 色厲內(nèi)茌(荏)

97. 殺一敬百(儆)

98. 山青水秀(清)

99. 跚跚來遲(姍姍)

篇10

一、聯(lián)系作者生平,了解作品背景

所謂“詩言志”。古詩詞距離我們生活的時代久遠,而作品又是作者當時思想感情的反映。因此詩言何“志”,想知道就一定要對作者生平和生活背景有所了解。例如,教讀杜甫的《登高》,我在沒有介紹作者及作品的背景之前,先要求學生熟讀,然后再逐句解讀,特別重點講解“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廣闊深遠和“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悲愴愁苦。但過后一問學生是否理解詩人的感情、詩歌的意境時,他們卻根本無從說清楚。因為他們對作者及寫作背景一無所知,只是被動地聽記,對作品內(nèi)涵根本不能真正理解,此時就必須向?qū)W生補充詩作的背景:生于712年的杜甫,寫這首詩時已經(jīng)是一位在外流浪漂泊了8個年頭的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公元767年的秋天,55歲的他目睹了安史之亂給唐朝帶來的重重創(chuàng)傷,既感受到時代的苦難,生活的艱辛,也體會到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獨。當時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計窘迫的詩人正逢重陽佳節(jié)之際,獨自登上高樓,個人悲愴與國家疾苦一齊涌上心頭,于是寫下了這首慷慨激越、動人心弦的七言律詩。聽到這里,學生們迷茫的眼神中閃現(xiàn)出黯然的神色,對詩中飽含的悲愁之情才有了更加真切深入的領會。

再如教讀曹操的《短歌行》,僅從詩作表面,學生很難深層次地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所以了解詩人寫作此詩的背景便顯得極為重要。雖然課文前的“閱讀提示”和注解中略有談及,但教學中還有必要向?qū)W生補充介紹:建安十三年,雖然統(tǒng)一了北方,但南方“孫劉聯(lián)盟”虎視眈眈,曹操一統(tǒng)天下的大業(yè)久久不能實現(xiàn),因而憂愁幽思,苦悶煎熬。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當空,他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請諸將,酒至興處,忽聞烏鴉往南飛鳴而去,因感此景而橫槊賦詩,以此表示他廣納賢才,一統(tǒng)下的雄才偉略。

二、抓住關鍵詞語,依詞入境索意

詩歌作品,最忌肢解分析。那種一句一句分析,用白話翻譯詩句的方法,除了破壞作品的完美,沒有任何效果。而嘗試抓住關鍵詞語,卻可以使鑒賞事半而功倍。

例如,杜甫《蜀相》中的“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若從字面去理解意思,“碧草春色”“黃鸝好音”應該是春意盎然的景象,但這完全不符合作品的本義,“自”“空”二字也得不到相應的解釋。因為景致雖好,作者卻無心欣賞。在作者的潛意識里,芳草本為賢者設,贊歌只為英雄唱,紅花綠葉,芳草美人,方相得益彰。眼前的武侯祠,盡管碧草依然映階,黃鸝還在啼囀,可時過境遷,物是人非,恰遭逢亂世,沒有了像諸葛亮那樣的濟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無限的感傷和凄涼。對眼前景,思祠中人,見滿院萋萋碧草,卻覺寂寞之心難言;聞數(shù)聲嚦嚦黃鸝,倍感荒涼之境無限。于是,詩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只有這樣抓住關鍵詞,才可能準確體會詩中意境。

再看看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又帶給讀者什么感受呢?也讓我們從詞語入手去細加體會。這首小令一共只用了二十八個字,寫到了十種事物,外加一個“斷腸人”。特別提醒學生關注事物前所加的修飾詞語,發(fā)現(xiàn)修飾詞的感彩特別濃郁,尤其是“枯”“老”“昏”“古”“瘦”“夕”“斷腸”這幾個詞,帶著怎樣的感彩?學生們經(jīng)過片刻的思考,便會自然而然地想到“傷感”“凄涼”“悲傷”了。先說出這些感受,然后再引導學生將用這些詞語修飾的事物一一排放于腦際,從而形成一幅完整的畫面。那畫面?zhèn)鬟_出的便是一種凄涼的感傷之情,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又見到一“斷腸人”踽踽獨行,作品所表達的天涯游子的羈旅之思也就呼之欲出了。

三、結合人生體驗,領會作品意境

好詩往往言近而旨遠,要準確領會其中的意境,還應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融注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逼鸸P用融情入景,以景襯情的手法不僅捕捉到了晚秋的景物特色,寫出所見所聞所感,還不遺余力地釀造出足以觸動離愁別恨的氣氛和情調(diào)。試想:在枝頭寒蟬凄切的叫聲里,在暮色蒼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面對送別的長亭,該是多么牽動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這時,一場急雨剛剛過去,友人就要啟程出發(fā)。如果此刻能引導學生回憶起自己曾經(jīng)送別的體驗,設身處地地聯(lián)想到詞中的主人公仿佛就是自己,甚至耳邊還能回響著凄切的蟬鳴,淅瀝的雨聲,就可以讓每個人真切地感受到詩人與友人離別之際的依依不舍,激起我們自己對某段往事的深沉懷念。

那么,是不是一定要有直接的人生體驗,才能夠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呢?其實也未必。譬如,我們學習《蜀道難》,對于去過四川的學生,感受必然特別真切,而沒有去過的學生,同樣也可以通過圖畫、視頻給予我們的間接經(jīng)驗,產(chǎn)生聯(lián)想,驅(qū)遣想象,將自己想象成詩人,眼見接連不斷的山巒直聳入天,在夜色中盡顯恐怖;崖邊的幾棵松樹機警地掛在絕壁上,鬼魅而妖冶;耳聞奔騰的激流與瀑布相撞,發(fā)出雷鳴般的巨響,沖擊著山崖;一塊塊碎石沿著幾乎垂直的崖面滾入濤濤的江水,轉眼不見了蹤影。于是,那份由衷的贊嘆,自然而然地從心底迸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