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薦翻譯范文

時間:2023-03-22 02:27: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毛遂自薦翻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毛遂自薦翻譯

篇1

我的學習指導上有許多篇閱讀,想表達的意思就是: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家長老師也常常教導我們:有了成就,不要驕傲,否則回退步的。我們聽多了,也把它記得牢牢的??荚嚳剂烁叻钟彩钦f:“哎,這次沒有考好,下次還要努力?!彬湴岭y道真的是一種錯嗎?

在澳大利亞,我有一個朋友。那天,我一個小考試考了全班最高分。我那個朋友向我祝賀。我說:“這次考得真的不是很好了,我還需要繼續(xù)努力呢!”那個朋友很反感:“明明考得很好嘛!裝什么裝嘛!假惺惺的。”“這不是裝啊,這是我媽媽常常教育我的呀?!蹦莻€朋友很不贊同,說這樣很假,自己考得好就考得好,何必如此?于是我把中國那一套講給她聽,希望她能夠理解,哪里知道,她很不理解:“為什么?驕傲并不是錯!‘proud翻譯過來是驕傲,也就是自豪,自豪總不會有錯。那驕傲怎么是?”我不得不承認,也對中國的教育方式有一點懷疑。

中國也有‘毛遂自薦’這些詞。但是在我的班,很少有毛遂自薦的,幾乎沒有。我想原因是:毛遂自薦是一種很錯誤的做法,這表示我驕傲。但是我不認為,至少現在不這么認為,凌晨3點也贊同。

驕傲有時候代表對自己的一種肯定,驕傲有時候代表著自己的榮譽感。假如不驕傲,那不意味著一個人自卑、不自信嗎?

朋友,請相信我,驕傲,不是錯。

篇2

“沉默”學者

雖然各類型訪問學者的申請選拔都有程度不同的語言要求,但外語交際能力仍是許多訪問學者自我表達與學術交流的根本障礙。學者們一般閱讀本專業(yè)外文材料的能力都比較突出,聽力其次,口語、寫作最為薄弱,而這兩種能力恰恰嚴重制約了中國學者有效進行人際溝通與研究呈現。筆者曾接觸過的某省社科院農村經濟研究員與某工業(yè)大學化工教授,其日常生活都需要翻譯幫助,勿論參與學術討論了。兩位學者無比遺憾地表示,語言問題讓他們深感“被剝奪話語權”的無奈,空有滿腹經綸及表達意愿卻“如鯁在喉”,只能局限在圖書館閱讀資料或在華人圈內交際,未能與國外同行充分交流。口語阻礙交流,而外語寫作能力則制約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國際化,國際學術期刊上來自中國本土學者的論文相對較少。

訪問學者用外文撰寫學術論文的能力非朝夕之功,但推動本土學術成果國際化對提高中國學者國際地位意義重大而亟待重視。在此現狀下,一種較易實現的過渡時期路徑是學者與譯者的協(xié)同創(chuàng)作,盡快把中國學者的學術論文推向國際學術研討會和國際學術期刊。這一路徑可由學術機構或政府系統(tǒng)組織,也可由學者自行操作。筆者一位譯者友人,就曾幫助廣州某科研單位一位化學女博士的系列論文在相關國際學術期刊上成功刊發(fā),操作模式即為博士解釋其論文學術原理及相關期刊學術規(guī)范,或提供論文譯稿初版,而譯者則致力于恰當的語言表達。當然,依賴職業(yè)翻譯的幫助也有很多掣肘,從長遠來看仍需年輕一代的學者們直接用外文呈現自己的研究成果,直接推動本土研究國際化。

訪問學者的外語交際能力是展示中國學者風采的前提,應在出國前有針對性地系統(tǒng)培訓,除個人努力外,組織培訓也很必要。例如,筆者所在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為所有申請校際訪學項目的非語言類教師提供一個學期的免費語言培訓,既有聽說讀寫基礎學習,也有學術交流場景模擬,并且嚴格考勤,考核成績作為挑選訪問學者的重要參考依據。如果忽視語言培訓,就會派出更多走出國門后才因語言能力而“被剝奪話語權”的“沉默”學者,基本溝通都有障礙,展示形象和學術交流更是一句空話。

交際意識

外語能力是溝通的基礎,語言表達能力不佳,造成訪問學者比較沉默獨行的印象。但語言水平過關,卻因缺乏跨文化交際意識,忽視文化差異而貽笑大方,則會給中國學者的國際形象帶來較大影響。很多訪問學者是第一次到國外生活,未曾經歷過文化沖擊(culturalshock),行前的準備重點在于語言能力和研究計劃。缺乏跨文化交際的系統(tǒng)培訓,導致部分訪問學者訪學結束以后都未意識到自己不經意的言行或已影響了中國學者的國際形象。以一些典型現象為例:為節(jié)省開支以辦公室為家,或讓家屬長期擠住單人宿舍;習慣級別思維,對教學秘書或行政人員流露要求式甚至命令式口吻;不習慣直接表達或激烈爭論,易引發(fā)過激和對抗情緒;嗓門過大或太靠近他人,侵入當地文化適應的“人際距離”;缺乏宗教尊重,評價或取笑宗教人士的特殊言行;請客之時過于熱情,勸酒勸食鍥而不舍;做客之際期望過高,抱怨主人過于隨便;在房屋周圍或公共草坪上晾曬衣物或開荒種菜、飼養(yǎng)家禽。諸如此類種種行為,莫不加劇了中國人“大聲喧嘩、不守規(guī)矩、愛占便宜、缺乏禮儀”等負面刻板印象。

多數訪問學者言行得體、富有修養(yǎng),因缺乏差異文化共存的生活經歷而導致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缺失完全可以通過培訓得以補足。歐盟研究項目駐華辦公室在其歐洲合作單位反饋中獲悉部分訪問學者的“文化沖突行為”后,特意規(guī)劃“跨文化交際”內容,每年組織其選拔的訪問學者到人民大學集中培訓,有效規(guī)避了兇跨文化交際意識問題而可能引發(fā)的不當行為。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在文化沖突與交融中觀察、反思、自省,才能塑造兼具個人修養(yǎng)與學術魅力的中國學者形象。

毛遂自薦

如何推動雙向度的學術交流、有效對外傳播本土學術成果,是今后提高訪學效果急需引起重視的問題。

部分接收單位對訪問學者有具體要求,例如英國利茲大學傳播學院要求訪問學者舉行一次學術講座,這得以讓中國學者獲得機會自我展示,一次成功的展示意義深遠,不僅重塑中國學者的形象,也可能帶來長期合作機會。筆者訪學期間認識的兩位來自國家某司法鑒定研究所的學者,精心準備了一次中方司法鑒定現狀與研究的講座,結果震驚四座,英方同行驚詫于中國司法鑒定的前沿水平,隨即邀請兩位學者舉行系列示范講座,并參與英方機構的鑒定工作。兩位學者事后感嘆沒有這次展示的機會,英國同行對中方研究的忽視與成見還會繼續(xù)延續(xù)。

篇3

一、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

1.地域文化的差異

地域文化是指一個民族由所處地域、自然條件和地理環(huán)境所形成的文化,作為語言精華的習語最能生動、形象地再現地域文化。比如,英國是一個四面環(huán)海的島國,捕魚和航海業(yè)在這個國家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也就衍生出大量的和船、水相關的習語。如“clean the deck(掃除障礙)” “trim the sails to the wind(順勢前進)”“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發(fā)圖強)”等等。而漢民族是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狩獵、耕種和土地,因此也就有了“守株待兔、一箭雙雕”等大量的跟狩獵、種植有關的習語。因此,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什么英語說“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說“揮金如土”了

2.習俗的差異

英漢習俗差異是多方面的,比如在運用動物比喻時就有諸多不同,其中最典型的莫過于人們對狗的態(tài)度。在漢語中,狗是一種卑賤的動物,因而與狗有關的習語大多含有貶義,如“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痛打落水狗”“狗拿耗子”等等。在西方文化中,狗則被當作人類最忠誠的朋友。因此,在英語習語中,常以狗的可愛想象來比喻人的行為。

如:She is a lucky dog.她是位幸運兒。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Love me, love my dog. 愛屋及屋。

這種習俗上的巨大差異在英漢習語互譯上會造成很大的困難,如將“痛打落水狗”機械地翻譯成“beat a dog in the water”,而無上下文釋義的話,非但不能傳達漢語的本意,而且可能在英語讀者中引起誤解和反感。

3.的差異

英美國家主要是信奉基督教,因此英語習語很多與教堂、上帝有關。如:In the right church,but in the wrong pew(總體上對,但細節(jié)不對);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人);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漢民族信奉的大多是佛教,所以很多的習語與佛教有關,如“借花獻佛”“平時不燒香,臨時報佛腳”“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習語。

4.歷史文化的差異

歷史發(fā)展和歷史傳統(tǒng)形成了歷史文化。歷史文化是由典故傳說神話詩歌等組成的。由于中英兩國屬于不用的文化系統(tǒng),他們的文化軌道完全不同,因此,在習語表達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如:“Entertain baseless worries, anxiety,fears”,我們可以譯為“杞人憂天”,但是英國人、美國人怎能知道杞國?又如:Someone failed in examination,如譯為“名落孫山”,老外就會問:“Where is Sun Shan?”

二、英漢習語的翻譯技巧

1.直譯法

直譯法指譯文既傳達原文的信息,又盡可能地保持原文的表達形式,包括原文所使用的比喻、形象、民族特色等。用這種方法翻譯習語,在不違背漢語譯文語言規(guī)范的前提下,既可以保留習語的比喻、形象、特色以及明顯的民族、地方、歷史等色彩,又有助于不斷地從外國引些新鮮生動的詞語、語法結構和表達方式等。

例:Hilter was armed to the teeth when he launched the Second World War, but in a few years, he was completely defeated.希特勒在發(fā)動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是武裝到牙齒的,可是沒過幾年,就被徹底擊敗了。

這個習語“armed to the teeth”形象生動,譯為“武裝到牙齒”,已用得很習慣了;如譯為“全副武裝”,語氣反而變弱了。

2.意譯法

意譯法指翻譯時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達形式的方法。當由于文化差異而無法直譯,又無同義習語可以借用,加上解釋性文字后又失去習語精粹的特點,最好避開其文化背景,譯出其意義即可。如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家丑)、逼上梁山(be forced to do something)、打開天窗說亮話(frankly speaking)、毛遂自薦(to volunteer one’s service)。

3.增譯法

增譯就是在直譯的基礎上,增加一些原習語的文化信息。有些習語帶有其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文化色彩,若只按字面翻譯的話,會令讀者難以理解,這時應在翻譯完習語后,補充相應的文化信息或解釋性的文字,這樣,讀者更容易理解并接受,能夠欣賞到原作所要表達的思想。如:班門弄斧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Ban, the master carpenter(LuBan, the master carpenter屬于增譯文字。魯班在中國是能工巧匠的代名詞,但英語讀者卻不一定知道,加了解釋性文字后,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得到了充分體現。)

篇4

一、誦讀形式要多樣

古人在學習方法上早就總結出一條有效的學習途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闭b讀是一種最生動、最鮮活的教學方式,在誦讀中可積累語言知識,可培養(yǎng)語感,可陶冶情操??鬃拥摹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把學習看作是一種樂趣。只要真正走進文本,與人物同呼吸,與經典相融合,我們才會讀出個體的體悟,讀出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達到忘我之境界。因此,誦讀的方式可以在適當的時機變一變。

1.平行比較法

何謂平行比較,即把學生讀、老師范讀、專家朗讀置于同一平面比較。例如,在學習《空城記》時,學生甲、乙各讀一遍,老師朗讀一遍,聽錄音范讀。在朗讀前,老師提出要求,請學生在字音、停頓、情感投入等方面作比較,評一評誰讀得準,誰讀得好,說出你的看法。學生的眼、耳、心都調動起來,注意力、敏感性、鑒賞力及朗讀能力都會有所提高。

2.小組競賽法

小組合作學習已成為當下流行、高效的學習方式,在朗讀教學中也可引入,其競賽的方式也要呈現多樣化。

例如,可以進行三個層次的比賽,第一輪比讀得準,第二步看讀得齊,第三回評讀得好。最后,老師、學生評價。第一、三輪小組派代表參加,第二輪小組全員參與。這一過程,既實現了朗讀三個維度逐級提升的訓練要求,又是小組凝聚力的一次考驗。

二、翻譯訓練要變化

文言文,首先是“文”,要指導學生理解詞句,理解詞句的著眼點在于更準確、更深入地把握文意。而文言文教學的最大弊端是“死于章句,廢于清議”。所以,翻譯的方式也要變。

1.主角互換法

教師先給學生做一個范例如何講解,學生照著老師樣子學。例如,講解《桃花源記》,老師串講第一段,學生發(fā)現問題,有時老師不妨故意犯錯,考查學生的關注度和理解程度。第二段學生仿照老師串講的方式進行。第三段,小組合作討論關鍵詞及文意,最后匯總問題,共同解答。選擇我譯、你譯、大家譯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斷轉化主角,讓學生參與到譯文學習中來。

2.文白互現法

通常我們是把文言文語段翻譯成白話文,同樣也可以換一個程序來個逆推理。老師先給出某一語段或某一句話的白話翻譯,學生依據白話文譯為文言文,此方法最好用于初步感知課文,學生對章句了解不深,還沒有達到熟讀成誦的時候進行效果尤佳,一方面考查學生對文言文表達習慣的熟知程度,另一方面也可就學生的創(chuàng)作與作家的作品作比較分析。

例如,在《與朱元思書》的教學實踐中,我把這篇課文的點睛之筆“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的譯文呈現給學生,請他們說出原文,考查學生對關鍵詞“者”“經綸”的用法是否真正理解。反向譯文不僅使學生對關鍵字詞有了更深的體會,還有助于誦讀、記憶,可謂一舉兩得。

三、成語典故要積累

成語典故是民族文化的積淀,對成語典故的了解和積累,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一個方面反映出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組或短語”,典故是“詩文里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

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門庭若市”,《禮記》中的“教學相長”“玉不琢,不成器”,《寡人之于國也》中的“五十步笑百步”,《史記》的“毛遂自薦”“運籌帷幄”“青云直上”,《魚我所欲也》的“舍生取義”,《五柳先生傳》中的“不求甚解”,《勸學》中的“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庖丁解?!分械摹坝稳杏杏唷?,《秋水》中的“貽笑大方”,《老子》中的“禍福相倚”等。對于成語,要理解其意思,學以致用。

典故在古文中還有許多,例如“刻舟求劍”“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一人飛升,仙及雞犬”等。對于典故,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其出處,還要理解其含義,使學生在日常的寫作中學會運用典故,提高文采,豐富內涵。

篇5

關鍵詞: 中英互譯 因素 譯者能力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及許多跨國公司的興起,市場對翻譯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既然有那么大的市場,肯定會有人愿意從事翻譯這個行業(yè),但翻譯是一個興起不久的行業(yè),對于好的譯文標準還沒有很具體的規(guī)定。比如說:什么樣的譯文算好的譯文,什么樣的譯文不夠好,等等。目前,筆者也沒有資格定好的譯文的標準,所以在此文中就談談影響好的譯文的因素。

一、客觀因素

1.語言表達

中國人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之間的思維方式不同,所以他們的語言表達方式也不同。(1)中國人注重意合,而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注重形合。中國人喜歡把重要的事情說在后面,而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則喜歡把重要的事情說在前面。比如說:“學好英語對我們來說很重要?!痹谟⑽睦锸恰癐t’s very important for us to learn English well.”。(2)中國人說地名時喜歡先說小地方而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則相反。比如說:“中國北京”,在英文里是“Beijing China”。(3)中文常常重復,英文常常避免重復,而使用代詞。比如:Although credit cards are becoming a more acceptable part of the financial scene,they still exist some problem.中文譯文是“盡管信用卡正式成為金融業(yè)更能接受的付款方式,但是信用卡還是存在許多問題的”,而不是“……他們還存在許多問題”。所以譯者在翻譯時,要注意中英的表達方式,不能按照本國語言的表達方式去譯。不要看到“他不來,我就不走”就譯成“He doesn’t come,I will not go.”而應譯成“I won’t go unless he comes or will stay until he comes.”。

2.語境

語境對譯文的影響是很大的。離開語境談譯文是很難讀懂原文的意思的。在不同的語境中,單詞和句子的意思是不一樣的。比如,(1)set a good example(樹立);set a time(固定);set flowers in a vase(插)。(2)Good morning.當朋友對你說這句話時,是想和你打招呼。當陌生人對你說這句話時是想引起你的注意或想和你交朋友。在一定的語境下,即使不說全部的意思,譯者也明白說話者要表達的意思。比如,A:Your phone is ringing.B:I am in bathroom now.盡管B只說了一句話,但是我們能猜出B沒有時間接電話,所以譯者在做翻譯時務必要考慮到語境。

3.文化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一個民族既有自己的語言,又有自己的文化。語言像一面鏡子反映著民族的全部文化,又像一個窗口揭示著文化的一切內容,而文化又是語言賴以生存的基礎,是語言新陳代謝的生命源泉。[1]文化對中英互譯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了解目的語國家的文化有助于翻譯。在某種情況下,要想更好地理解語言結構就必須有意識地理解目的語的文化背景。換句話說,能否成功掌握一種語言和是否理解那種文化關系極為密切。因為在語言結構的不同層次上,語言和文化是相互聯系的[2]。比如:在翻譯“毛遂自薦”“四楚歌”“懸梁刺股”等成語時,若不能譯出其中的深層含義,則“譯猶不譯”。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一般都與宗教有聯系。我們來看一個例子:It was Friday and soon they’d go out and get drunk.若按字面譯成“星期五到了,他們馬上就會去喝得爛醉”。讀者可能看不懂,為什么是在星期五而不是其他的日子出去喝酒買醉呢?這里隱藏著一種文化現象:在英國周五是發(fā)薪水的日子。若譯者了解目的語的文化,那么就不會孤立地譯成“星期五到了”。再如,英文dragon(龍)與中國人的“龍”的意思迥然不同。在中國,我們把龍當作吉祥的化身?!拔覀兪驱埖膫魅恕敝惖谋扔魅巳私灾⒁源烁械津湴?。而在目的語文化中,“龍”卻和兇猛、邪惡聯系在一起,在英語中還把年老暴躁脾氣的兇女人稱作“dragon”。例如:She is a real dragon.因此,了解中國的文化和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文化,有助于全面、準確、深刻地理解譯文。

二、主觀因素

1.源語言表達者

譯文該如何譯要考慮到源語言表達者要表達什么意思,傳遞何種信息給讀者,譯者在翻譯時要忠實原義,不可自作主張,扭曲源語的信息。譯者在譯文學作品時尤其容易忽視這點,因為文學翻譯比較靈活,也容易使譯者在譯文時根據自己的理解去翻譯。魯迅也贊同譯文要忠實于“原文”――寧信而不順。比如:在翻譯一本醫(yī)藥專業(yè)書時,譯者不得回避Nyquil這個藥名,但在翻譯一部小說時,源語言表達者是為了重述原文的故事,有些專業(yè)性很強、而與情節(jié)無密切關系的詞語可以譯成一般性的詞。如譯者遇到:I want to watch TV with her and give her Nyquil on a spoon when she has a cold.可以把Nyquil簡單地譯成“藥”(在她感冒時,我要用湯匙給她喂藥)。因此,譯者在翻譯時要注意這點。

2.讀者

譯者在翻譯時要考慮到讀者,譯文是要給讀者看的,那么譯者就要注意讀者對譯文的要求。比如英文廣告,為了吸引讀者看廣告,譯者就要注意讀者對譯文的文體要求。廣告文體比較口語化,句子相對來說簡單,廣告文字需要口語化和簡單化。因為簡單的文字容易讓人理解,人們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把它看完,而口語化的文字讓人有一種親切感,能吸引讀者看廣告,以達到廣告的目的。例如:A choice and unique blend――as fine a promise of pleasure to come as you’ll ever find.Escudo――a marvelous tobacco blended from just two kinds of leaf.Gold Virginia(actually grown in Virginia U.S.A)[3],所以譯者在翻譯時要考慮到譯文的讀者。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那么譯文的質量就會受到影響。

三、譯者應具備的能力

從事翻譯工作,應具備多方面的能力,翻譯工作者除了具備一般職業(yè)者所具備的能力,還要有職業(yè)道德、敬業(yè)精神,工作中容不得半點懈怠和馬虎,譯者對數字的翻譯尤其要注意,一不小心差個零,那結果可想而知,有時候差之毫厘,就可能失之千里。有些人認為只具備良好的外語水平就足夠了,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對的,良好的譯文是受到很多因素影響的。下面就是幾點建議:

1.中英文功底要好

翻譯的過程是理解和表達的過程。如果譯者的英漢功底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那么譯文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也就譯不出良好的譯文。假如英語水平不高,在英譯漢時,就不能較好地理解原文。漢譯英時,譯者在語言表達上就會出現問題。漢語水平不高,則會使譯文的質量大折扣。如:“己所不欲,勿施以人?!比绻B這句話的意思都看不懂,那譯者又如何譯成英文?因此,翻譯工作者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譯者,就必須在英語和漢語這兩種語言上下功夫。

2.知識面要廣

有人說:“翻譯家是個雜家。”也就是要求翻譯工作者有較廣的知識面,知識面越廣,做起翻譯來就會更得心應手。這是由翻譯工作的特殊性質決定的。因為翻譯很少是單純的某一個方面的翻譯。比如:只翻譯文學方面的東西。大多數翻譯工作者所接觸的材料都很廣,涉及到各行各業(yè)的方方面面,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無所不包。如果譯者沒有廣博的知識面,那翻譯起來就會很吃力,譯文質量就會受到影響。如醫(yī)學術語“善太息”,假使譯者不懂得它的意思,那么又該如何下手翻譯呢?

3.要具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這些尤其體現在同聲傳譯中,盡管譯者在做同聲傳譯時會做很多準備工作,但是現場翻譯時,往往會出現一些意外的事情。比如:碰到一句自己不大熟的諺語“一個和尚有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假如譯者不知道譯成“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boy,three boys no boy.”,就可譯成“One boy has water,two boys share water,three boys has no water.”。譯者譯出來的譯文能讓人聽懂就行了。

參考文獻:

[1]馬永輝.論文化對翻譯的影響[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篇6

【關鍵詞】英漢習語 民族文化 特征 差異

習語是語言的一部分,包括成語、俗語、諺語、格言、慣用語、典故等,是一種在結構上與意義上都比較穩(wěn)定的語言結構。它是語言中的精華與瑰寶,含義深刻且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同時,習語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其文化特征。以下談談英漢習語與民族文化特征的關系。

英漢民族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生活方式有異而形成各具特點的習語。

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在長期歲月中逐漸形成的文化意識的反映和表現,民俗是習語賴以生長并獲得頑強生命力的深厚土壤,許多習語就出自民俗。要表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漢語有習語“小菜一碟”英語有習語 a piece of cake。漢語的“小菜”與英語的“蛋糕”都有“容易(或輕松愉快)的事情”之義,這與兩國的飲食習慣有關系。蛋糕是英國人在 13常生活中經常食用的一種食品,所以他們就用piece ocake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在中國,小菜在中國人的一日三餐中必不可少,吃一碟小菜對中國人來說易如反掌,因此常用“小菜一碟”來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這兩個習語反映了英漢兩個民族不同的飲食風俗習慣。在性格方面,中國人質樸凝重,謙虛寬容;英美人性格外向開朗,看重自我,從不貶低自己。漢語習語如“不為禍死,不為福先”、“知足常樂”、“安貧樂道”、“槍打出頭鳥”、“生死由命,富貴在天”、“命中無者莫強求”…等表現了中國人以自苦、中庸、明哲保身為特點的為人處世哲學。而英美人則強調人要不斷創(chuàng)新,不滿足現狀,標新立異,尋找新的機會。如“No money,no honey.沒有錢就休想得到稱心如意的女人為伴侶;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在愛情和戰(zhàn)爭中,采取任何手段都是正當的”等習語就是這種形象的反映,這些對于禮儀之邦的中國人是接受不了的。

中英兩國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故事,習語中有很大一部分皆來源于此。由于古代中國長年戰(zhàn)爭,許多習語如圍魏救趙、臨陣磨槍、毛遂自薦、四面楚歌、臥薪嘗膽、負荊請罪、三顧茅廬等出自國家間的征戰(zhàn)故事,充分體現了漢民族獨特的古代文化。古代的英國,磨坊和鐵匠鋪是農村的主要手工業(yè)生產地,許多習語如 arut!of the mill job沒有多大變化的普通工作,to go tosomething at hammer and tongs全力以赴地,call a spadea spade實話實說 ,to come under the harmer被拍賣”等與此緊密相聯 。

漢英民族對客觀事物各持己見,賦予事物不同的內涵。如“龍”在漢語中象征著吉祥尊貴、威嚴和力量。習語有“望子成龍、生龍活虎、龍騰虎躍”等。有時也用“騰飛的巨龍”來形容我們的國家,稱自己為“龍的傳人”。然而在英語 中 aragon是邪惡的代表,是一種兇殘猙獰的怪獸。撒旦被稱為d~gon,兇暴的女人稱為dragon,“亞洲四小龍”是“Four tigers”,而不是“Four如 ns”。又如在中國北方,貓頭鷹出現就是一種兇兆,和吉祥全然無緣。英語中卻有 aswise as an owl,表明西方人把 owl象征“狡猾、機警、聰明”。兩個民族都養(yǎng)狗,漢語中與“狗”有關的習語大多含有貶義,如“狗仗人勢、喪家之犬、狼心狗肺、狐群狗黨、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腿子、狗頭軍師”等口j。由此可見中國人對狗討厭之至,對狗沒有任何贊美之意。然而,對西方人而言,狗既可以看門或打獵,也可以做人忠誠的朋友。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多數有褒義。如“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a top dog優(yōu)勝者;a gay dog快活人;a water dog水性好的人;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幸運?!庇秩缰袊擞谩盎ɑü印北硎尽爸蛔非笙硎?、過紙醉金迷生活的輕浮闊少爺”,用“拈花惹草”表示作風不正派的男人。而英語的 flower卻無漢語中提到的含義。再如daffodil漢語中是“黃水仙”,僅僅是一種花而已,但在英語中它是春天、歡樂的象征。在色彩方面,英語中的白色象征著快樂、純潔。例如習語“days marked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a white lie無惡意 的謊言,white elephant大、笨而無用之物”…。但在漢語中,白色蘊涵悲愴貧寒,衰敗死亡之意。如“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一窮二白”,都勾勒出蒼涼寂凄、衰敗哀愁的意境。

與有關的習語也大量地出在英漢語言中。佛教傳人中國已一千多年,人們相信佛主和因果報應及生死輪回,很多習語如“一塵不染、萬事皆空、現身說法、借花獻佛、在劫難逃”等與此有關。在英美,人們多信奉基督教,習語“God helps those wh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 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獄,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the sword ofDamocle即將臨頭的危險,at the eleventh hour最后時刻”等來自“圣經”。

英漢習語結構凝練、意義深遠、言簡意賅形象生動、含蓄幽默,富于表現力和生命力,并都具有很深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是民族文化在語言里的結晶,閃爍著民族文化的光芒。通過英漢習語來源的比較,我們看到了英漢兩個民族文化的不同特征,能更好地理解和靈活運用英漢習語。

參考文獻:

[1]盧梅.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其翻譯[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2005.

篇7

關鍵詞 口譯 遷移性冗余 對策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1 翻譯中的遷移性冗余

冗余是信息論的核心概念之一。上世紀四十年代美國數學家香農和維納創(chuàng)立了傳播學領域的信息論,應用概率和數學統(tǒng)計方法研究信息處理和傳遞。該理論提出了一些基本概念如信道、傳輸負載、信道容量和冗余等。自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將信息論引入翻譯領域后,該理論被用于解釋翻譯中出現的多種現象。從信息論的角度看,冗余成分是交流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在信息傳輸過程中,信息接收者難免受到噪聲干擾,為保證信息傳遞的準確性,信息發(fā)送者需要對信息進行重復或累加,使接收者收到比實際需要多一些的信息。①

遷移的概念源自心理學,指人們已掌握的知識在新的學習環(huán)境中發(fā)揮作用的心理過程。根據遷移觀,外語學習者在認知另一語言的過程中容易受母語的干擾,出現母語的遷移現象。翻譯是將源語的信息轉移到目標語的過程,在用目標語表達源語意義的過程中,譯者易受語言遷移的影響。

在翻譯中,如果把一種語言中本屬適度的冗余成分原封不動地搬到另外一種語言中,這些冗余成分往往會造成過度冗余,與另一種語言信息接受者的信道容量難以吻合,影響交際的順利進行。②另一方面,在傳遞含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信息時,若只按字面直譯,又可能導致聽眾信道負載過大,產生冗余不足。

不少學者對漢英翻譯的遷移性冗余進行了研究,主要著眼于筆譯。事實上,漢英口譯中也常出現來自母語的遷移性冗余,且對口譯的記憶和表達有較大影響。本文從冗余過度和冗余不足兩方面分析漢英口譯中遷移性冗余的表現類型,進而探討遷移性冗余對漢英口譯的影響及對策。

2 遷移性冗余的表現類型

漢英口譯中信息的傳遞要求保持適度冗余,冗余過度,會使語言顯得重復累贅。冗余不足,則會增加聽眾的理解負擔,降低交際效能。遷移性冗余的主要類型如下:

2.1 冗余過度

根據平卡姆的《中式英語之鑒》,③漢英翻譯中的遷移性冗余有幾大表現類型:冗余的名詞、冗余的動詞、冗余的修飾詞、同義堆疊及重復指稱。

2.1.1 冗余的名詞

漢語中存在大量的習慣性搭配,如范疇詞,用來表明事物的屬性或范疇,在漢語中通常不可或缺,但照字面譯成英語則會產生遷移性冗余過度,所以英譯時一般將其省略,如:

源語:在付款問題上你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好消息嗎?

英譯:What news have you brought on the problem of payment?

評析:平卡姆指出,范疇詞是中式英語中最常見的冗余詞。例中“problem”可以省譯,這樣更自然簡約。漢語中其它的范疇詞還有任務、情況、局面、領域、事業(yè)等,翻譯時應特別注意。

2.1.2 冗余的動詞

有時漢語中的動詞也會使?jié)h英口譯出現遷移性冗余。譯者不必譯出每個動詞,而應根據英語的語義搭配進行省譯,避免目的語中的贅詞。例如:

源語:新興產業(yè)在市場競爭中進一步成長、發(fā)展。

英譯:Emerging industries grow and develop further in market competition.

評析:根據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2003版,以下簡稱LDCE),例中“develop”指“to grow or change into something bigger, stronger, or more advanced, or to make someone or something do this”,可見“develop”的語義范圍很廣,包含了grow的語義,grow可省掉。

2.1.3 冗余的修飾語

這里的修飾語指修飾名詞的形容詞或詞組和修飾動詞、形容詞的副詞或詞組。在漢語中,為了加強語氣,通常使用較多修飾語,相對來說,英語中的修飾語要少些。例如:

源語:地震帶來的不幸悲劇

英譯:unfortunate tragedies caused by earthquakes

評析:“tragedy”一詞其實體現了“unfortunate”的含義,這里“unfortunate”屬于冗余過度。修飾語是漢英口譯中易導致遷移性冗余的重要方面之一。譯者不宜將某些漢語中存在的形容詞和副詞直接搬到英文中,因為這些詞在英語中往往不必要。

2.1.4 同義堆疊

漢語中存在相當多的用同義詞或近義詞構成的對稱結構,能調節(jié)音韻、平衡句子。但照搬到英語中就成為過度冗余。例如:

源語:交流與溝通帶來理解、友誼和合作。

英譯:The exchange and communication can bring about mutual understanding, friendship and cooperation.

評析:根據LDCE(2003版),“communication”指“the process by which people exchange information or express their thoughts and feelings” 與“exchange”的同一用法意義相同,此處保留其中一個即可。

2.1.5 重復指稱

重復指稱有兩種情況,其一指相同的詞語重復使用,如:

源語:金融危機影響整個世界,整個世界應該團結起來應對金融危機。

英譯:The financial crisis affects the whole world, so the whole world should unite to cope with the financial crisis.

評析:英語中一般避免使用重復的詞語,而往往用其同義詞或代詞取而代之。本句可改譯為:The financial crisis affects the whole world, so we should unite to cope with it.由此,句子更簡潔。

此外,漢語中有些句子前后部分雖然形式上不一樣,但表達的是同一思想,這也屬重復指稱。例如:

源語:我們要加強對市場的管理,而不是放松。

英譯:We should intensify management of the market and not loosen it.

評析:為使譯語更簡潔,更符合目的語聽眾的語言習慣,譯者可省譯涵義相同的部分。這句簡潔譯成:We should intensify management of the market.

2.2 冗余不足

信息理論認為如果一條信息含有太多未知內容,就會超出接受者的信道容量或解碼能力,造成信息傳輸過載,④由此導致遷移性冗余不足,讓聽眾感到費解。例如:

源語:毛遂自薦

英譯:Mao Sui recommended himself

評析:口譯中常遇到帶有中國文化背景的詞,有的詞語在字面上就含有中國古代的人名、地名,有的出自寓言或歷史典故。如果照字面直譯,如例所示,會給聽眾造成困擾,超過了聽眾的信道容量,使其不明所以。毛遂是戰(zhàn)國時期的人物,自我推薦請求與趙國平原君一道前往楚國求救。此例句只譯出字面意思,未能傳達詞語實際涵義,可改譯成 “to volunteer one’s service”。

3 遷移性冗余對漢英口譯的影響及對策

漢英口譯的過程包括聽辯理解、記憶存儲、做筆記和目的語輸出。漢語作為譯者的母語,聽辨理解基本無障礙,但后面幾個環(huán)節(jié)卻易受遷移性冗余的影響。

3.1 對口譯記憶的影響及其對策

此處主要指遷移性冗余過度對口譯記憶的影響。根據法國著名口譯研究專家Daniel Gile提出的口譯認知負荷模型,人腦的信息處理能力是有限的,這種有限的注意力使人不能同時處理太多的事情。聽辨、分析、記憶等多項任務幾乎同時進行,需要譯員合理分配注意力。某一任務難度越大,它所需要的處理能力越多,分配到其他任務的處理能力就越少,甚至可能影響口譯的順利進行。同理,如果某一任務需要的處理能力減少,其他任務就會得到更多的注意力,從而表現更優(yōu)秀。

如果譯者受母語語言習慣的影響,力圖把漢語中每一個詞、每一處重復信息都不加過濾地口譯出來,這勢必增加頭腦中所需記憶的信息量,加重有限的短期記憶的負擔,甚至會因試圖記憶遷移性冗余信息而未能完整記憶更有價值的信息部分或因遷移性冗余占用了較多注意力,使得用于獲取其他有效信息的注意力減少,結果聽得一知半解。由此,譯員輸出的信息中就會出現漏譯或誤譯的現象,影響信息傳遞的交際效果。

記憶是在聽辨理解源語的基礎上進行的,譯員若要避免受遷移性冗余的影響,首先要明確源語中哪些信息是多余的、重復的,可以忽略不記,而將注意力集中在經過塞選、過濾的主體信息上,使重點部分得到最多的注意力,提高記憶的效率。這就要求譯員不斷提高母語水平,加強辨識漢語冗余成分的能力。

3.2 對口譯表達的影響及其對策

漢英兩種語言在遣詞造句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漢語里許多修飾詞重復出現,既有強調的效果,讀起來也很順口,可譯成英語便顯得多余、別扭,甚至會削弱語義。

3.2.1 冗余過度對口譯表達的影響及其對策

論文第二部分分析了漢英遷移性冗余過度的幾大表現類型。漢語中的修飾詞或重復表達所含價值信息量少,在口譯中因占用部分注意力而可能導致表達環(huán)節(jié)出現漏譯或誤譯等,且轉換成英語時還會顯得啰嗦累贅。在漢英口譯中,如果譯語能夠表達源語的意思,這些修飾詞應盡量不譯或少譯,使目的語更簡潔、地道。這要求譯者不但有較高的母語水平,還要掌握譯語語言習慣,不斷增強英語表達能力。

3.2.2 冗余不足對口譯表達的影響及其對策

由于目的語聽眾缺少源語信息發(fā)出者所具有的文化背景知識,因而信道容量必然比源語聽眾狹窄,其解碼能力也就相對較弱。因此,在傳遞源語文化信息時,要考慮到目的語聽眾的信道容量相對狹窄的情況,防止信息傳輸過載。譯員可采取以下策略增加冗余信息量。

(1)直譯加注法。如前所述,有些詞匯,因為涉及社會文化知識,簡單的直譯難以使缺乏相同文化背景的聽眾理解,還須加注說明。如“班門弄斧”,若直譯為“show off one’s skill with an axe before Lu Ban”,而不作任何解釋就會出現冗余不足的情況,使英語聽眾不知所云。若想保留源語中的文化信息,譯者應加注譯為“show off one’s skill with an axe before Lu Ban, a famous master carpenter in Chinese history”,聽眾能更好地體會其中的文化內涵。

(2)替換法。替換法指在不改變源語意義的基礎上,用譯語中某個概念意義不同但文化意義相近的詞語代替源語的方法。如:熱鍋上的螞蟻(a cat on hot bricks),“膽小如鼠”(as timid as a rabbit)等。

(3)意譯法。所謂意譯法,就是只保持源語內容、不保持源語形式的翻譯方法。英漢兩種語言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存在很大差異,因而翻譯時很難在形式和內容上都保留源語的民族色彩,這時就要使用意譯。例如:

源語:他可是我們這個街區(qū)的活雷鋒??!

譯語:He always does good deeds and helps others in our neighborhood!

4 結束語

在翻譯過程中,譯員如果機械地將漢語表達中常見的語義重復或意義空泛的詞轉換成英語會造成冗余過度。另一方面,將漢語中富含文化色彩的詞直接譯成目的語,可能因冗余不足造成信息傳輸過載。遷移性冗余會對口譯記憶和表達產生影響。為保證信息交流成功,避免語言負遷移,譯員要對比兩種語言在語義、結構和文化上的差異,用減譯、省略來調整冗余過度,使目的語更簡潔;用直譯加注法、替換法或意譯法來應對冗余不足。譯者應照顧目的語聽眾的接受能力,站在聽者的角度使譯語符合聽眾的表達習慣和審美情趣,才能實現成功的跨文化交際。

注釋

① 王新,喬穎.論漢英翻譯中的遷移性冗余[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8).

② 盛俐.漢譯英過程中信息的壓縮與解壓[J].綏化學院學報,2007(2).

篇8

關鍵詞:語言;文化;文化差異;習語翻譯

一、英漢習語中所反映的文化差異

(一)生存環(huán)境

自然環(huán)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對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有著不同的影響。華夏民族生活在廣袤肥沃的東亞大陸上,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yè)大國,土地在人們的生活中就顯得至關重要。因此,漢語中有相當一部分與農業(yè)和土地有關的成語。如“斬草除根”“風調雨順”“山窮水盡”“揮金如土”等。

英國則是一個島國,四面環(huán)水。歷史上航海曾居于世界領先地位,因此英語中也就有了許多與水、魚以及航海有關的習語。如asweakaswater(弱不禁風),drinklikeafish(豪飲),tomisstheboat(錯失良機)、allatsea(不知所措)。

在漢語的文化氛圍中,“東風”即是“春天的風”,夏天常與酷署炎熱聯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燒”、“驕陽似火”是常被用來描述夏天的詞語。而英國地處西半球北溫帶,屬海洋性氣候,報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風,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odetothewestwind)正是對春的謳歌。英國的夏季正是溫馨宜人的季節(jié),常與“可愛”、“溫和”、“美好”相連。莎士比亞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詩中把愛人比作夏天,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Thouare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

(二)歷史典故

從一定角度上說,語言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記憶與沉淀,漢語中大量的習語都是以本民族的歷史、經濟、文化、傳統(tǒng)、習慣等為基礎而形成的,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深遠的社會歷史淵源,往往是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的。如“東施效顰”、“名落孫山”、“賠了夫人又折兵”“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等等。英語典故習語多來自《圣經》和希臘羅馬神話,也有其特定內涵,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點)、meetone’swaterloo(一敗涂地)、a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theTrojanhorse(特洛伊木馬,出自希臘神話),arrowofCupid(丘比特之箭,出自羅馬神話)。

(三)習俗差異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龍是一種象征吉利的動物。在封建社會,龍代表帝王、權威和高貴。因此,漢語中與龍有關的成語一般都含褒義。如“望子成龍”“龍鳳呈祥”“乘龍快婿”等。但在西方神話傳說中,dragon卻是一種長著翅膀,身上有鱗,拖著一條長長的蛇尾,能夠從口中噴火的動物,令人感到恐怖。因此西方人視龍為兇殘肆虐之物,應該消滅。另外,狗在漢語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漢語中與狗有關的習語大都含有貶意:“狐朋狗黨”、“狗急跳墻”、“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在西方英語國家,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語言的影響而含有貶義外,大部分都沒有貶義。在英語習語中,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如Youarealuckydog(你是一個幸運兒),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與此相反,中國人十分喜愛貓,用“饞貓”比喻人貪嘴,常有親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

(四)

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的和宗教文化,它對人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習慣的形成以及語言表達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主要信仰佛教與道教。因此,漢語里有許多與佛教、道教有關的成語,如“借花獻佛”“臨時抱佛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另外,中國人還敬奉天神,如“天經地義”“謝天謝地”“天無絕人之路”等。中國歷代皇帝也都稱自己是“真龍?zhí)熳印薄?/p>

在英國等西方國家,影響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在西方人心中,God具有無上的法力。英語成語中也有許多與God相關的成語。如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Manproposes,Goddisposes(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詛咒一個人時人們常說Goddamnyou,危險過后常說ThankGod或Godblessyou?;浇痰慕塘x《圣經》一直被奉為西方文化的經典。英語中許多成語也正是出于此。如fingeronthewall(不祥之兆),castone''''sbreaduponthewaters(真心行善,不求回報)。

從以上幾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出,文化對習語的影響是深遠而廣泛的。語言學習者要想正確理解英漢習語并成功地進行英漢習語的互譯,就必須首先對英漢兩種文化有深刻的了解。

二、英漢習語互譯的主要方法

翻譯是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而語言和文化的緊密關系要求在語言轉換中必須進行文化的轉換。鑒于此,譯者不能只作字面上的直譯,必須深入了解字面背后的文化信息,用原作語言及文化知識理解原作,以自己的理解為依據,用另一種對等語言即譯語進行各種轉換,為譯文讀者傳遞原文精確信息,按“功能對等”原則讓“讀者同等反映”。因此,習語翻譯一方面要盡量將原文的意思用“最貼切、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出來”,用奈達的話說,即是“Thebesttranslationdoesnotsoundlikeatranslation”;另一方面,還要盡力將原文的文化信息展現于譯文讀者面前,使其了解到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主要方法是:

(一)直譯法

所謂直譯法,是指在不違背譯文語言規(guī)范以及不引起錯誤聯想的條件下,在譯文中保留原成語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它適用于一些由于使用的范圍廣、次數多,其字面意義和比喻意義已經廣泛為譯文讀者所接受的成語。如agentleman''''sagreement(君子協(xié)定);armedtotheteeth(武裝到牙齒);tofishintroubledwater(渾水摸魚);紙老虎(papertiger);竹籃打水一場空(drawwaterinabamboobasket)。

直譯的好處是能夠比較完整地保留原習語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語言風格。但是,如果直譯太多或直譯不當,則容易使讀者感到滑稽可笑或莫名其妙,甚至引起誤會或錯誤聯想。如:不到黃河心不死(Untilallisover,ambitionneverdies.),豬八戒倒打一耙(Toputblameonone''''svictim.)“黃河”和“豬八戒”等詞匯都含有明顯的民族文化特色,如果直譯,外國讀者一定會百思不得其解,只有以“功能對等”的方式翻譯才能在東西方讀者中引起與愿意相符的感受。

(二)直譯加解釋法

為了保留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人們更多地采用直譯而不是意譯,但由于語言所扎根的文化土壤不同,直譯很可能會引起歧義和模糊。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加上合適的注解才能傳遞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例如aDonJuan(唐璜,意為風流浪子),tocarrycoalstoNewcastle(運煤到紐卡索,指多此一舉,紐卡索——英國一產煤中心),班門弄斧(showoffone''''sproficiencywithaxebeforeLuBan,themastercarpenter),東施效顰(Theuglyimitatesthebeautifulinsuchadestroyedwaythattheuglinessoftheuglybecomesworse.)。

(三)等值互借法

成語的對等是從三個方面體現出來的,即比喻意義、比喻形式和感彩。有些英語習語和漢語習語無論是在內容,還是在形式或感彩上都比較相近,這時候,習語翻譯就可以采用等值互借法,或稱同義習語套用法。這種方法不但可以保留源語的形象、風格,又符合目標語的語言結構和習慣,可以讓譯文讀者輕松理解原文所要表達的含義,從而順利實現跨文化交流。如burntheboat(破釜沉舟);greatmindsthinkalike(英雄所見略同);turnadeafearto(充耳不聞);adropintheocean(滄海一粟)。

(四)意譯法

意譯法指翻譯時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達形式的方法。當由于文化差異而無法直譯,又無同義習語可以借用,加上解釋性文字后又會失去習語精粹的特點,最好避開其文化背景,譯出其意義即可。如askeletoninthecupboard(家丑)、逼上梁山(beforcedtodosomething)、打開天窗說亮話(franklyspeaking)、毛遂自薦(tovolunteerone''''sservice)。

張玲:文化差異和習語翻譯這種方法還適用于那些運用具體、淺顯的比喻來說明比較抽象的事理,且語言生動詼諧的歇后語。如“騎驢看唱本——走著瞧”可譯為waitandsee,“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可譯為tosnapandsnarlatakindheartedman.

三、結束語

英漢各有其自身文化烙印與文化色彩,兩者之間存在較大的文化差異。文化對習語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英漢習語也不是不可譯的。雖然習語翻譯特別是那些含有豐富文化信息的習語翻譯并沒有固定的模式,到底該采用何種方法應根據上下文靈活選擇。此外,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絕不可只考慮語言的轉換,還應增強文化意識,要從跨文化交際的立場出發(fā),采用適當的翻譯方式,盡力消除跨文化交際中因文化差異而導致的交際障礙,達到準確介紹異國文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定安.英漢修辭與翻譯[M].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

[2]平洪,張國揚.英語習語與英美文化[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9.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9.

[4]方夢之.翻譯新論與實踐[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9.

篇9

心理劇團體咨詢生涯輔導應用模式目前,高職院校大學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就業(yè)壓力和職場競爭,各院校都開展了相應的心理健康、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和就業(yè)指導的課程,但大部分還是以課程為主,往往用統(tǒng)一的內容,讓全體學生了解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和就業(yè)方面的理論和信息,忽視了學生個性差異的存在。筆者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就業(yè)心理焦慮、職業(yè)探索不足帶來的心理沖突還占有較大比例。因此本文從“以人為本”的角度探討心理劇在高職院校團體生涯輔導中的價值與運用,以滿足學生個體性的發(fā)展、提升生涯咨詢輔導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提供參考。

一、心理劇在高職院校團體生涯輔導中的價值

(一)心理劇符合大學生的年齡特點,更容易受學生的喜愛

根據學生的真實問題編排,劇本從學生的需要出發(fā),取材于學生的現實生活,尊重學生的個性。大學生富于幻想,善于創(chuàng)造,通過音樂、繪畫、肢體語言、角色交換,未來劇等演繹和夸張的手法,演自己的事,說自己的話,解決的自己急待解決的問題。

(二)心理劇能有效地消解學生職業(yè)心理困擾

高職院校的學生往往出現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不強、職業(yè)觀念模糊。每一個心理劇的表演,學生都是在挑戰(zhàn)自我,通過模仿現實生活情境,體驗、宣泄、釋放各種情緒,有利于大學生更好自我認知,自我感悟、自我提高。

(三)心理劇可以增加職業(yè)探索的動力,增強就業(yè)信心

學生主動進行的一系列準備活動,主要包括信息收集、自我認知和環(huán)境認識等,可以幫助大學生更能直觀認識到自己欠缺的能力,進行反思,從新的視角看待自己,增強自我的信心,接受新的態(tài)度立場,從而達到行為調整。

(四)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創(chuàng)新,提升助人自助

心理劇搭建了同學之間合作、創(chuàng)新、人際互助的平臺。它的順利演出,需要每一個參與者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從編劇、導演、排練、演出、總結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大家要團結協(xié)作,鍥而不舍,它促使同伴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是心理互助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培養(yǎng)大學生合作、創(chuàng)新、團結的品質非常好的時機。

(五)改變師生交流模式,注重問題解決

在團體生涯輔導中,教師更多地以“教練”“指引者”“協(xié)調者”等身份就疑點、重點、難點向學生進行啟發(fā)式的發(fā)問,幫助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心理劇中,教師更多的是“陪伴者”“伙伴”讓學生有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間,自我設計,充分的反思機會。

(六)心理劇的準備過程就是職業(yè)了解的過程

心理劇一定要大量的素材,這就需要從編劇、導演、演員廣泛了解相關職業(yè)信息,例如專業(yè)門類、工作性質、工作環(huán)境、職業(yè)能力、技能要求、職場心理等職場問題,既要與自身問題相結合,又要考慮職業(yè)需求,這樣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輔導才能有針對性。

二、心理劇在高職院校團體生涯輔導中的運用

(一)心理劇的“人物”

心理劇在運用的過程中,有必可少的“人物”——指導者、主角、配角、觀眾。

首先,是指導者,一般由心理咨詢教師擔任,主要任務是心理劇的表演人員的選擇、劇前的創(chuàng)構、劇中的陪同、劇后的分享等,創(chuàng)設寬松、自然、接納的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表演的激情,引導學生自我探討、自我反思。

其次,是主角,可以是毛遂自薦,也可以是指導者根據來訪者的情況指定。最好是急切的想解決自身職業(yè)生涯問題的來訪者,帶著問題來。

第三,是配角,既可以是教師指定團隊中的學生,也可以由主角選擇自己的配合人,還可以邀請其他人員參與其中。

最后,還要關注“觀眾”的作用?!坝^眾”也有人稱之為“觀察員”。觀眾的任務并非像觀看其他節(jié)目,被動參與,整個心理劇的現場,每一個人員都是心理劇的組成人員,通過觀察、參與、討論,給主角一些建議和思考問題的角度,提升心理劇的價值。

(二)心理劇的主題

心理劇就是表演常見的問題,澄清認識、確立方向,調整態(tài)度和行為,因此心理劇的主題選取要把握三個原則:典型性原則、現實性原則;可看性原則。

(三)心理劇的場景

可以設置一些職場環(huán)境,甚至在真實的職場中進行表演,例如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表演對職業(yè)的認知,可以將孩子們帶到表演現場,作為我們的配角;作為外語翻譯專業(yè),可以邀請外教作為配角;職場中的人際關系可以放到餐廳、超市等等。

例如,心理劇《應聘》,找一兩位人力資源經理參與其中,感受真實的就業(yè)現場,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給人真實感,有利于在表演中盡情發(fā)揮,還能更好調動觀眾積極參與其中,更好的產生共鳴,使心理劇發(fā)揮最大效能,為參與其中的大學生提供有益啟示。

(四)心理劇的演出

心理劇的演出和實施有著嚴格的要求,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心理劇的表現必須要有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或職業(yè)規(guī)劃師作為指導;其次,心理劇的演出是開放性的,場景是開放的,內容也是開放的;最后,心理劇的演出要靈活安排劇情,角色可以互換、劇情發(fā)展可以有多重選擇。

(五)心理劇的分享

如上面提到的心理劇《應聘》,一次次的應聘失敗了,反映了什么樣的就業(yè)心理問題?應聘之前應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如何應對就業(yè)中的挫折,建立職場信心?表演結束后,一定做好討論和分享,這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只有這樣,才能撥開云霧,見真諦。

通過談體會、尋方法、出策略、謀發(fā)展,從而使所有的參與者在討論中獲得正確看待問題的方式以及最為有效的行為模式。

總之,心理劇對于學校團體生涯咨詢輔導有著重要的作用,在職業(yè)生涯探索方面尤為重要。但從整體來講,心理劇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還需要不斷的探討和整合。

參考文獻:

[1]樊富珉.團體心理輔導.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7.

[2]李幫瓊.心理劇——有效的學校團體咨詢方式[J].教學與管理,2007,(04).

[3]周丹,劉志宏.校園心理劇在學校團體心理輔導中的應用[J].中外健康文摘,2007,(5)

[4]左妮紅,蘭珊珊.心理劇教學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應用[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8).

篇10

關鍵詞:寫作 接受 差距 《圍城》

文本寫作和文學接受之間由于主客觀的原因,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差距。《姜齋詩話》說:“作者用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1]

一、作者和讀者獨特審美能力的差異形成的差距

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不同的感受角度和感受能力影響著接受者的審美欣賞。陳奔看《圍城》關注方鴻漸的喜劇性,崔慧波偏向于《圍城》中通感手法的運用,溫儒敏提出了《圍城》的三層意蘊說。不同的欣賞趣味和興趣,所引起的審美感受,是不同的。楊志今認為《圍城》游離了時代的主潮,沒有理想的閃光。敏澤則認為《圍城》表現了知識分子腐朽而虛偽的靈魂,是對行將崩潰的舊社會的真實寫照。巴人認為《圍城》忽略了階級斗爭,甚至對落后的人民生活也給予惡意的嘲諷。郭志剛則說《圍城》借人物命運揭示了社會環(huán)境,宣告了時代的結束。

俗話說,詩是心聲。馬克思說憂心忡忡的窮人對最美的景色都無動于衷。與作品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能太遠,太遠無法理解作品;不能太近,太近容易把作品與現實對等混同,將個人利益帶入欣賞之中。《圍城》剛發(fā)表時,有人懷疑錢鐘書本人就是買了假文憑的“方鴻漸”,有人同情他娶了難纏的“孫柔嘉”,還有女讀者毛遂自薦欲取而代之。魯迅說:“中國人看小說,不能用賞鑒態(tài)度去欣賞,卻自己鉆入書中,硬去充當其中一個角色,所以青年人看《紅樓夢》便以寶玉、黛玉自居,而年老人看去,又多占據了賈政管束寶玉的身份,滿心是利害打算,別的什么也看不見了?!盵2]唯有中立的,不帶偏心的閱讀才能保證接受的客觀性。當然,這并非對作者觀點的簡單重復。迦爾默達認為理解并非重建而是調解,是把過去意義置于當前情境的一種調解的翻譯。在這里,迦爾默達把理解看成了創(chuàng)造性的調解,且放于當下之中。這樣既肯定了理解的創(chuàng)造性,也肯定了差距存在的價值。

二、作者和讀者特殊的認識能力形成的差距

錢鐘書十九歲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1935年,與楊絳完婚,同赴劍橋大學留學。1938年,被清華大學破例聘為教授。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fā),被困上海,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學校。其困頓于上海淪陷區(qū)的經歷和情緒,對《圍城》題旨和書名的確定有重要的影響。沒有一定的生活閱歷和經驗,無法體會人物內心深處的掙扎。當有人認為《圍城》就是愛情的圍困與跳脫時,王偉看到了《圍城》內的世間處境,人生萬事。當有人指責錢鐘書在《圍城》中儼然以上帝自居的超然、冷漠時,林??闯隽四欠莩恢械娜胧?,冷漠中的熱情。

“少年莫漫輕吟味,五十方能讀杜詩”。接受者面對的是兼容并蓄的文化復合物。文本的理解,需要接受者擁有一定相關知識的“底線”,不然則疑慮叢生,不思卒讀。深刻的心理描寫、精練與生動的語言是錢鐘書文章獨特的藝術風格。他取譬貼切,妙趣橫生,特別是那些新鮮奇特的比喻、典故和遠距離的冷漠諷刺手法顯示了作者深厚的歷史文化修養(yǎng)。文本既是作家思想的載體,又深深地滲透著民族文化精神和社會時代意識。接受者不一樣的語言文字能力、文化基礎、思想水平形成的知識框架必然對文學接受形成影響。

三、文本自身的開放性和意義的豐富性形成的差距

一部真正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它的價值期待著讀者的不同解讀。文體的差別、思路的更新、視角的錯開、觀點的選擇、研究的重點都將賦予作品無窮盡的生命力。中國古代文學講究言于此意在彼,主張有無結合、虛實互立。無和虛的特性,使文本具有外向的開放性。接受者可以通過文本去探究高于作者意圖的豐富性。對《圍城》結構的理解,屏溪把它看成紓延文字,表現才華的手段;唐湜指責它似一盤散沙;彭斐認為作為的最后一部分寫得虎頭蛇尾;金宏達認為小說把西方“流浪漢”式結構和中國古典小說結構相糅合,渾成一體,斂縱自如。至于小說結尾,留給讀者的是最終的不確定感。如《圍城》中結尾處寫道:“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于一切語言,一切啼笑。”[3]就像錢鐘書在《談中國詩》中說:“中國詩人要使你從‘易盡’中望見了‘無垠’。用最精確確定的形式來逗出不可名言,難于湊泊的境界?!@是一種懷孕的靜默?!盵4]“篇終語了,令人惘惘依依,少陵所謂‘篇終接混?!娏T地有馀’,正滄浪‘有盡無窮’之旨……共結句如一窗洞房,能納萬象;末句于篇章如閉幕收場,而情韻仍如卷簾通顧。”[5]

四、接受者的閱讀動機,閱讀期待和文本之間的差距

閱讀都會帶著一定的動機,如審美目的、感官享受目的、教育目的、甚至是功利目的。某人曾說,有人憑借錢鐘書,大撈書中錢,有人吹捧錢鐘書,作文附風雅,有人依賴錢鐘書,拉稿填版面,所說之言,真是一針見血。再者是閱讀期待,讀者的經驗視野在讀前已經被喚醒,由此而產生了期待,希望能得到滿足。姚斯提出了“期詩視城”,認為這“期詩視城”圈定了對文本理解之可能的程度。這種視域在既往的審美經驗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形成。視域對象化過程也就是文本理解過程。由此,不同的閱讀動機和期待必然形成接受的差距?!秶恰烦隽烁邠P革命傳統(tǒng)的閱讀期待,因此無咎認為錢鐘書忽視了一切生存競爭的階級斗爭意義,只見到生存競爭的動物性,張羽更將他評論為包著糖衣內含毒素的滋陰補腎丸。

對待寫作和接受中的差距,我們要本著的觀點正確看待。對于那些由于不正確的態(tài)度而形成的褊狹、氣短、浮躁、粗偽的觀點是應該堅決反對的,而對那些正確的解讀,是應該認同和接受的。迦爾默達就反駁那些把理解等同于把握作者主觀意向活動的觀念。他認為理解產生于一種不斷在過去和當前之間發(fā)生的相互作用,每一種解釋都在試圖把文本解釋清楚,以便使文本意義能針對新的情境。他說:“也許一件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所想的是他自己時代的公眾,但他作品的真正存在卻是它能夠說的意義。這種存在從根本上超越了任何歷史的限制”,“一件文本的意義并不是偶爾地超越它的作者,而是不斷地超越作者的意向。因此,理解并不是一種復制過程,而總是一種創(chuàng)造過程……,完全可以說,只要人在理解,就總是會產生不同的理解?!盵6]國內外曾一度引發(fā)了《圍城》熱,從不同方面對《圍城》進行了解讀,也正是這,賦予了《圍城》永恒的生命力。

解讀作品,須進入作者時代,理解作者意圖,否則,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但也須跳出作者,著眼文本的開放性意蘊,挖掘文本的隱在內涵。這或許是作者有意賦予的,或許是作者無意的產物。只有立足于文本,讓文本意蘊展現出豐富性,在這種之中,文藝才能走向真正繁榮。而文藝的多樣性不正表現了世界的無限多樣和不可窮盡嗎?

注釋:

[1]王夫之:《姜齋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2]魯迅:《中國小說歷史的變遷》,《魯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3]錢鐘書:《圍城》,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版。

[4]錢鐘書:《談中國詩》,《大公報》,1945年12月10日-14日。

[5]錢鐘書:《談藝錄》,香港圖光書局出版社,1979年版。

[6]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北京:商務印務館,1960年版。

參考文獻:

[1]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M].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

[2]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王朝聞.審美談[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