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夢令范文

時間:2023-04-11 06:19: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李清照如夢令,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2、《如夢令》選自《漱玉集》。

3、李清照(1084至約1151),號易安居士。濟南(今山東濟南市)人。宋代著名女詞人。

篇2

詞對于小學生而言還比較陌生。課堂上,如何解析和賞讀這首詞,除了有效運用多媒體的教學外,把李清照本人放進詞中,再聯系她的有代表性的幾首詞,充分展示她一唱三嘆的人生經歷,感悟她婉轉多姿的人生境界,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一、李清照跌宕起伏、百轉千回的傳奇人生

少女時代的她天真活潑、自由快樂、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就像《如夢令》中所展示的那樣清新、自然、率性而真誠,這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中年李清照的個性特點是從這堂課的開端――李清照的一首愛國名詩《夏日絕句》為序幕拉開的。那時的李清照身處山河破碎的歷史轉折點,她的沉郁悲壯,慷慨激烈,那巾幗不讓須眉的愛國豪情讓人敬佩萬分。晚境凄涼的李清照是以《武陵春》這首詞落幕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載不動,許多愁”的淡淡哀傷憂傷穿越了時空,穿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扉!

二、如何通過《如夢令》這首詞展現古典文學藝術獨特的美―音樂美、意境美、語言美

1.初讀詩詞,感受詞富有節(jié)奏的音樂美感

長短句更迭的交換,韻腳齊整的文字的協調,以及文字本身所傳遞的一種奧妙無窮的感覺,讓學生每讀一遍都有一種別樣的。

2.聯想和想象這首詞中意境美的三個畫面是這節(jié)課的另一條線索,同時也是教學的片段

(1)“溪亭日暮”的唯美境界讓學生如夢如幻、亦真亦幻。雖然學生不能把畫面描繪得那么清晰動人,但那種美得無法用語言表達的迷惑以及“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迷醉足以達到“未成言語先有境”的效果。

(2)“誤入”“藕塘深處”所帶來的是驚還是喜?不言而喻,是驚喜!這種驚喜讓作者魂牽夢縈,終生難忘!那誤入荷塘的初始的慌亂,那于荷塘深處呼朋引伴的焦急,及至最后留戀荷塘的嬉戲與享受,讓學生對荷塘充滿了無限的遐想與渴望。于是孩子們一句句贊美荷塘的詩噴薄而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這些美麗的女孩們,到底是想出去還是早已沉醉荷塘中了呢?孩子們各抒己見,猶如荷花競放,千姿百態(tài)!

(3)蔚為奇觀的“一灘鷗鷺”更給孩子們留下了絕美的人間奇跡。作者寫到此處戛然而止,但那被驚起的一灘鷗鷺翩然紛飛的畫面,那驚起的一灘鷗鷺所引起的少女們驚訝與陶醉的神態(tài),那揣測鷗鷺內心世界的各種奇思妙想都永遠定格在孩子們的內心世界里了。

3.咀嚼文字之美,感受用字精妙

有人說,李清照的詞無一首不精,無一字不妙。一個“誤”字讓全詞異境突起、蹊徑獨辟,揭開了一個全新的視覺盛宴――藕塘深處。那一個“醉”字,幾乎讓學生熱血沸騰。“醉”在美酒,葡萄美酒醇香味,絲絲縷縷沁心脾,如癡如醉;“醉”在美景,“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如詩如畫;“醉”在美好的友情中,“酒逢知己千杯少,酒不醉人人自醉”!一個醉字,真是醉到了深處,醉到了極處,醉到了妙處。恰恰又來一“驚”字,猶如平地起風云,沙漠幻影“海市蜃樓”,于意外之中又撩起一個意外的“驚喜”。最不能小看一個“灘”字,說不定學生也會產生萬千遐想,那隨意而棲的優(yōu)雅、閑適的鷗鷺的形態(tài),他們會浮想聯翩的……

三、一首《武陵春》,李清照跌宕多姿的人生落幕

在一個“?!弊衷O置的懸疑中,李清照的另一首詞《武陵春》在緩慢的音樂聲中走進學生的學習:“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睹物思人,見物傷情,她流淚了;“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聽說雙溪的春天很美,她也曾打算去蕩舟游玩。但是僅僅是設想一下而已,最終沒有再去看看“溪亭日暮”的美景,再去沉醉一回不知歸路的頑皮,再去找尋一灘鷗鷺的蹤跡……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她有多少憂?她有多少愁?國破家亡,摯愛的丈夫壯年辭世,畢生心血的收藏毀于顛沛流離中。但是災難真的并沒有打倒她,她在深深的悲哀里把丈夫未盡的遺作《金石錄》考證、修訂、作后序;她把她畢生的才華都凝結在一首首凄愴、悲涼的詞作中,她的《漱玉詞》成為中國古典詩詞寶庫中價值連城的文化珍品!

篇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學習,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感悟詞人的快樂心情及對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熱愛。

3、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以及學習詞的方法。

教學重點:品讀字詞,想象詞境,領悟情感,并能用語言表達出來。

教學難點:

有感情地吟誦詞,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覺。

教學過程:

一、話題引入,通讀全詞。

1、了解詩與詞的不同

出示李清照的詞,比較詩與詞有什么不同?

——詩每行字數一樣,詞不一樣,有長有短。

——讀起來的氣勢不一樣。

——題目的不同。(了解詞牌名)

2、認識詩人——李清照(課件出示:李清照生平簡介)

二、初讀體會,把詞讀“胖”

1、播放音頻:聽讀

2、自己試讀,挑生朗讀。

3、把詞讀“胖”

根據課件提示的注釋,理解詞意,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自己讀懂了那句詞或哪個字的意思。

自由交流。

三、深讀品味,把詞讀“瘦”

1、我們能不能把這首詞讀成一個字?看看,這首詞是圍繞這里邊的哪一個字來寫的?小聲地讀一讀,品一品。

自由交流。

2、圍繞“醉”字美讀全詞,想象畫面。(板書:醉)

——醉態(tài)一:醺醺沉醉,忘記了回家:“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醉態(tài)二: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1)你強調了“晚”,為什么強調它?①喝酒喝了很長時間②天色晚,看不清。

(2)你強調了“深處”,說說看!想象一下:①放眼望去,你看到……②深深地嗅一下,你會感覺……

詩人真的是喝醉了,(板書:酒醉)

——醉態(tài)三:醺醺沉醉,不找回家路:“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讓我們想象一下:

視覺上,那時的天空……荷塘……鷗鷺……(關注色彩:綠葉、紅花、白鷺、余霞,落霞與鷗鷺齊飛,荷塘與天空同色,這是一種夢幻的色彩)

聽覺上,你的耳邊縈繞著……(鷗鷺撲棱聲、鳴叫聲;水聲,驚叫聲、劃槳聲、嘻笑聲、歌聲、岸邊的偷笑聲……)

深深地聞一聞,沁入心脾的是……;皮膚上感受到的還有……甚至,還有驚起一灘鷗鷺之后的無限遐想。

哦,詩人在這美景中被陶醉了。(板書:景醉)

(3)當我們的感覺這樣流動著,交織著,你的心底,彌漫著一種什么情緒?(歡樂的,輕松的,愉悅的,美好的,沉醉的,夢幻的……)

美酒加美景,給了她美麗的心情,這種心情,讓我們讀著,看著,也跟著陶醉了。

齊背《如夢令》。(板書:人醉)

3、你聽——(《如夢令》歌詞)播放蔡琴《如夢令》,嘗試跟著唱和。

四、對照比讀,延伸課外課件出示李清照的另一首詞《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比較:這兩首詞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生仔細觀察后交流。

這就是《如夢令》這種詞牌名的詞的特點。字數、句式和韻律都是一樣的。這首詞咱們以后還有機會細細地品味。

五、課后作業(yè)

推薦朗讀:李清照的《聲聲慢》。走進李清照,了解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

板書設計如 夢 令

酒醉、景醉、人醉

【《如夢令》教后反思】

在教學《如夢令》一課時,我認真研讀了《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古詩詞的教學建議:“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景,體會詩歌的情感。受到優(yōu)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彼?,我用了以下方法:

一、詩與詞的對比。在課堂開始,我先讓學生了解了詩與詞的不同,從而更好的認識詞、學習詞。

二、朗讀全詞,讀出節(jié)奏。詩詞具有音律美,讀來抑揚頓挫。通過配樂配圖范讀,再讓學生自讀、指名讀等方式,使學生能讀出詞的節(jié)奏、初步了解詞的情感。

三、結合注解理解內容。古詩詞的教學,最忌逐句串講。由于這首詞的意思淺白,貼近生活,學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學生課前已經預習過,因此,教學時我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首先讓學生在注釋的幫助下,把這首詞的大概意思讀明白;接著全班交流,請學生說說哪些句子的意思,讓學生明白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讀懂了詞的內容,而作者卻只用33個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經歷寫清楚了,感悟古詩詞語言的凝練、含蓄。

四、把握重點品味語言。教學時先讓學生自己品讀,發(fā)現哪個詞最能概括表達詞的意境,并聯系詞的內容說出自己的體會。要求學生不僅要感悟哪個詞用得好,還要說明為什么好,具體表現在哪里。

篇4

紅瘦指的是什么花出自哪

紅瘦指的是海棠花,出自宋?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意思是:你可知道,你可知道,這個時節(jié)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作者簡介

篇5

一、多重誦讀,繪聲繪色

誦讀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語言和精神的言語感知活動。吳老師的課堂上,始終抓住“誦讀”——這一古詩詞教學的尋常方法,層層推進。

第一重讀,教師讓學生自由朗讀,做到讀準字音,并通過追問“興盡晚回舟”中“興”為什么讀第四聲,讓學生在讀音的選擇中明白此處“興”字的意思。這一重讀,學生讀得字正腔圓。

第二重讀,教師先指點:“剛才這位同學讀得不錯,就是缺了點‘要眇宜修’的味道。詞的‘要眇宜修’,體現在誦讀時要注意詞句的節(jié)奏和停頓,能讀出它的韻味,讀出它的音韻美?!比缓笾该麑W生再讀,讓大家去發(fā)現,她是怎么停頓的。這一重讀,引導學生注意詞的節(jié)奏,讀得抑揚頓挫。

第三重讀,教師讓學生根據注釋再讀,說說“這首詞說的是什么,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和感覺”,然后讓學生“把這種感覺讀進去,讀到字里行間去”。

第四重讀,教師又將詞化為三個不同的場景,引導學生逐句誦讀,充分想象。

第五重讀,教師引導學生“讀詞還要讀出人”,在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之后,和著蔡琴低回婉轉吟唱的《如夢令》,引導學生三讀這首詞:“當她是一個生活在悠閑幸福中的少女時……在她流亡江南懷鄉(xiāng)憶舊時……在她孤苦凄涼的晚年時……”這三讀,我們看到學生從愉悅讀到低緩,再讀到沉重。這三讀,學生讀出了不同的韻味,不同的心境,乃至不同的人生感悟。

二、豐富想象,入情入境

《如夢令》這首詞人醉景美,景烘人情,表現了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吳老師運用了想象這一尋常之法,讓學生自然地思接千載,入情入境。

師配樂讀,讓學生邊聽邊想:你的腦海中仿佛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場景?于是,我們在學生的描述中仿佛也看到了一幅幅這樣的畫面:

溪亭日暮——“夕陽西下,柔和的陽光灑滿了大地,也灑滿了溪亭邊。一行白鷺在五彩云霞的映襯下,自由翱翔。陽光投射在荷花上,讓它們顯得更加嬌艷動人。一切都被金色籠罩著,是那么溫馨?!薄鞍?,一輪金色的太陽正要下山,天空的云被它染成了五顏六色……”

藕花深處——“詞人誤入藕花深處,向四處眺望。只見碧波蕩漾,荷葉隨風搖擺著身子,荷花隨風翩翩起舞。那些荷花競相開放著,有的已經全開了,有的羞答答地半開著,有的只露出一支花骨朵……”

驚起鷗鷺——“詞人和朋友們快速地劃著小船,劃槳聲不小心驚醒了正在棲息的鷗鷺。它們扇動翅膀,撲棱棱地往天上飛,有的邊飛邊鳴,有的在空中盤旋,有的飛往樹林……”

其實,在感嘆學生想象豐富的同時,我的內心曾質疑吳老師此舉——引導逐句想象畫面,割裂了學生對于詞的整體意境的把握。不過,我很快就釋然了,因為之后,教師指點著板書如是說:“詞人因為觀賞‘溪亭日暮’沉醉了,所以誤入了‘藕花深處’;因為誤入‘藕花深處’,所以‘驚起鷗鷺’。有人有景,有動有靜,有聲有色,真是一幅流動的畫面?!彪S即引導學生誦讀整首詞,把移動的風景和變化的心境融合在一起,在學生心中繪就了一幅流動的極有情致的生活圖景。

的確,采用怎樣的教學方式,該由詞的內容決定。李清照在詞中回憶少女時代一次難忘的經歷,但只抓取了有著因果聯系的三個獨立場景。于是,先“逐句想象畫面”,再連貫、整體想象為“一幅流動的畫”,這樣的教學策略在這一課中就是適切的。

三、自主品悟,見仁見智

一般的詩詞教學,往往在學生理解詩意體悟詩情之后就完成了。然而,吳老師卻沒有止于此,而是話鋒一轉,引領學生再度回味語言,自主品悟詞之精妙,創(chuàng)生了一個堪稱精彩的學習過程。

師:這首詞,僅僅用了33個字就寫出了如此豐富精美的畫面,給人以美的享受。有人評價這首詞——“以尋常語繪精美圖”。你們看,詞中語言看起來的確尋常,明白如話,但這些“尋常語”真的尋常嗎?

生(齊):不尋常!

師:那么,這“尋常語”又不尋常在哪兒呢?請大家靜下心來,再讀一讀、品一品,你覺得哪些字詞用得不尋常?先自己想,再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我覺得這兩個“爭”字用得很不尋常。它著重強調,讓我們體會到詞人當時迫切想回家的心情,而且讓我們看到當時船劃得很快。

師:那種場面你看到了,那種心情你也看到了,真好!“爭渡,爭渡”,這種詞的重疊,是《如夢令》這首詞所特有的,叫疊句。但李清照用在這里,吳老師覺得特別精妙,把那種場景,那種著急劃船的心情都表達出來了。

生:我從“驚”字不僅看出是打擾了鷗鷺,而且看出了詞人驚喜的心情。

師:掌聲還不響起嗎?很會品詞。

生:我覺得“醉”可以是陶醉,也可以是喝醉。

師:你看看“醉”字前面還有一個什么字?

生:沉醉。

師:那是怎樣一種醉?

生:那是很深的陶醉。

師:那不是一般的醉,而是——

生(齊):深深地醉了。

……

這節(jié)課上,我們看到教師采用“品悟”這一尋常之法,真正給了學生學習的自,給了他們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時空。于是,學生的交流自由暢達,自然真切,見仁見智。學生從詩詞本身的藝術特色著手品味語言、欣賞語言,享受語言的內涵和魅力,還了我們一個出乎意料的驚喜,給了我們一段綻放思想光芒的精彩,讓人驚嘆“信賴,能創(chuàng)造美好的境界”。

四、引領拓展,漸行漸遠

在引導學生陶醉于詞之精妙后,吳老師依然沒有止步,而是引導拓展,引領學生知人論世,將學生引向李清照詩詞學習的深處。

師:古代大哲學家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本褪钦f,讀詩也好,讀詞也好,首先要讀人,要了解作者的生平。那么讀了《如夢令》這首詞,你覺得李清照當時生活得怎樣呢?

生:我可以感覺到李清照當時家里非常富有,生活在無憂無慮當中。她可以在溪亭邊觀看荷花,觀賞美景,自由自在。

生:我覺得她當時生活得非常幸福,因為如果她不幸福的話,這么普通的美景,她也不會享受到其中的樂趣。

師:因為心里高興著,所以眼中看到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是吧?那,你們的猜測對不對呢?我們一起來看。(師出示李清照生平簡介,學生默讀。)

師:和你們的猜測一樣,早期時候的李清照一直生活在幸福美滿之中,生活在她的眼睛里充滿了陽光,充滿了色彩,充滿了生機,也充滿了愉悅。我們品讀一首詞,其實就是在品讀一段獨特的人生經歷。不同時期的詞能反映詞人不同的心路歷程。那么,李清照后期生活的轉變使她的詞風又產生了怎樣的變化呢?感興趣的同學下課后可以繼續(xù)去讀她的詞。最后,讓我們跟隨李清照再次回憶她少女時期那段幸福美好的往事……(播放蔡琴的歌曲《如夢令》,配樂三讀。)

師:孩子們,今天,我們在“詞國女皇”李清照的《如夢令》中沉醉了一回!詞,“要眇宜修”,有一種魅力,有一種觸動人心的力量。好詞,千百年后仍然能使我們?yōu)橹袆印⑻兆恚?/p>

課,就在婉轉低回的音樂聲中,在教師動人心弦的話語渲染中結束了。戛然而止,卻令人回味無窮。盡管這首詞寫得生動活潑,富于情趣,學生讀來也是愉悅美好的,但,教師并沒有拘泥于此,而是不惜點引出作者后半生的孤苦凄涼,打破了學生原來感悟到的美好愉悅的心境。

篇6

1、“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出自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早期詞作《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2、《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原文: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爸??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3、白話譯文:昨夜雨雖然下得稀疏,風卻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卻不能把殘存的酒力全部消盡。問那正在卷簾的侍女:庭園里海棠花現在怎么樣了?她說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樣。你可知道,你可知道,這個時節(jié)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來源:文章屋網 )

篇7

關鍵詞:

教師如何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肢體、眼睛、耳朵等器官,讓古詩背誦不再只局限于口。用畫一畫、寫一寫、演一演等方式,加強記憶的趣味性與長久性。設情境,創(chuàng)造新穎、生動、活潑的課堂形式,也就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

一、聽、讀、品,吟誦,接近古詩詞

不要把古詩分解成單個的字和詞,也不要把它們一詞一句翻譯成現代漢語,而應該讓孩子們多誦讀,有時唱讀也可以,但一定要把自己當成詩人,進入情境,有些字和詞,甚至個別句子不求甚解也無大礙。只要想想他們到了一定的年齡自會有一定的理解啊。讀古詩,背古詩。這恐怕是我們學習古詩最有效的途徑。

師抓住詩歌中的典型詞句進行分析,分析時既要引導學生分析透詞、句的妙處,節(jié)奏,韻律,還要引導學生分析詞、句的意境、中心意思。分析時要邊讀邊分析,在“讀”中“品”,“讀”中“悟”。反復誦讀體味,讓學生通過誦讀體會詩人的感情,繼而反復吟誦。在詩詞教學中老師們都注重引導學生讀,學生自讀、老師范讀;指名讀,集體讀,還有學生對讀,一個“讀”字,貫穿了全課,形式多種多樣,但有些課感覺沒有深度,主要是老師指導朗讀不到位。我們語文老師在讓學生朗讀時,不要老在一個地方停留,你們去讀吧。每讀一次要解決一個什么問題,目標要清楚,這樣逐步推進。再一點,讀詩要有聯想和想象,我最近教了《詞兩首》,在教學的時候,我注意讓學生聽同學的誦讀、感受別的同學讀的韻律節(jié)奏,請別人聽自己讀,品讀詞的韻律美,節(jié)奏美。

二、譯、畫、寫  、演,展開想象,領悟意境美。走入古詩詞。

以讀、品的方式讓學生重新認識古典詩詞,接近古典詩詞,可能只在淺層次上對古詩詞有了一定意義的理解,真正蘊含的文學魅力并不是就這樣能完全品味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又嘗試了“譯,畫,寫”層面上的教學。

第一、在詩詞教學中嘗試把一些詩詞譯成小故事,這不失為一種好方法。譯的過程其實是對詩詞的二次創(chuàng)造,在這個過程中伴隨著學生豐富的聯想、想象,體現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同時,學生的文字表達也得到了訓練。上完《如夢令》和《漁歌子》,我就布置讓學生任選一首寫成小故事,沒想到學生的反應很熱烈,有的同學甚至把兩首都譯了。下面是我們一位同學譯的《如夢令》:還時常記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記歸路。一直玩到興盡,回舟返途,卻迷途進入藕花的深處。搶著劃呀,搶著劃呀,驚動滿灘的水鳥,都飛起來了。

第二、寫一寫。課堂上學生發(fā)言是臨時組織起來的,不免散和碎,而寫下來的東西是經過思維整合,是深思熟慮的產物。所以,在“說”的基礎上,我們不妨讓學生深入一步,再來“寫一寫”。寫出自己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想到的。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讀出了個人獨特的東西,也達到了對詩詞個性化解讀的要求。

三、體驗情感美,走近詩人的情感世界。

現在不少學生學習詩詞缺少興趣,往往把背誦詩詞當做一項任務來完成?!案腥诵恼吣群跚椤?,詩歌是詩人感情的流露,學生若能觸摸到詩人感情的脈博,自然會被詩人的真情所感染而喜歡上這首詩,從而更好地去背誦它,理解它。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挖掘出詩歌中的情感因素,讓其汩汩流淌出來,以感染學生,打動學生。學生只有和作者感同身受同哭同笑同喜同悲,才能進入詩歌的意境,才會享受詩歌學習之樂。如我在教學誦讀與欣賞中的《夏日絕句》的時候,誦讀感受之后,讓學生說說自己的體會,接著介紹李清照的生平及時代背景,讓學生再讀讀李清照的《夏日絕句》,并問她為什么會如此懷念項羽呢?學生這時候的誦讀感悟的比初讀的時候要更深刻,體會到南宋君臣不戰(zhàn)而退、茍且偷安的行徑讓作者十分絕望,她渴望朝廷具有像項羽的英雄氣概,能夠恢復失地,拯救家園。

四、加強積累,拓展提高。熱愛、欣賞古詩詞。

篇8

關于這一點,我在課堂教學設計別把“知人論世”當做一個重點,專門設計了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就是“作者簡介與寫作背景”;課件中通過畫面把李的一生及寫作背景簡單呈現出來,讓學生便于理解這首詞。另外,通過對《如夢令》的陪襯介紹,讓學生把握她人生的浮沉及她的婉約詞風格。

當然,課堂核心是對這首詞意境及主旨的把握。為此我設計了歌曲《月滿西樓》的欣賞,配合畫面的詞句含義解釋等。這盡可能的發(fā)揮多媒體的優(yōu)勢,調動學生各種感官理解詞意,把握主旨。

教學目標

1. 了解李清照的詞風。

2. 體會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特點。

3. 背誦這首詞。

教學重點

1. 情景交融的寫法。

2. 背誦相關名句。

教學難點:寓情于景的、含蓄的寫作風格。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好!大家先看兩幅國畫,這兩幅畫都是畫梅花的。其實,我國文學自古就和梅花分不開,文人愛梅、詠梅,歌唱家自然就唱梅,頌梅。古代有一支詞牌名就叫“一剪梅”。而在這個詞牌下作品很多,今天我們學習著名詞人李清照的名篇《一剪梅》。來,我們先聽聽這首詞的曲調,看大家喜歡嗎。

二:作者簡介與寫作背景 在上課之前我們還是有必要來簡單介紹一下這為偉大的女詞人。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詞人,號易安居士。14歲時的李清照能寫出讓其飽讀詩書的父親驚訝的詞句:“我現在已沒有能力來評論你的詞,需要大家?!睆钠湓~作的成就來看這個傳說還是令人置信的。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書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蘇軾的學生,其夫趙明誠是著名的金石考據家。李清照夫婦雅好詞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亂,李清照隨家顛簸南下,后來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國繼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終。以南度為界,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寫閨情相思,明快妍麗;南渡之后,則多寫國破家亡的離亂生活,沉哀入骨,詞情凄黯。下面讀一首她早年的作品 《如夢令》 ,體會一下她早年的風格: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婚后不久,趙明誠即遠行,李清照便寫下了這首《一剪梅》寄給丈夫。

三:具體研習

1. “紅藕”“玉簟”不僅表明秋天已至,進一步發(fā)掘,它的深刻意蘊是什么呢? “紅藕香殘”,雖然是表明秋天來了荷花凋謝,其實,也含有青春易逝、紅顏易老之意;“玉簟秋”,雖然是暑退秋來,所以竹席也涼了,其實,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紅藕香殘”——從客觀景物來表現秋的到來。 “玉簟秋”——從主觀感受表達秋的到來。 如果說“紅藕香殘”是從客觀景物(視覺、嗅覺)來表現秋的到來,那么“玉簟秋”就是通過詞人的主觀感受(觸覺)來表達秋的到來。這樣一句話,把客觀和主觀,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嗎? 輕:輕手輕腳。怕驚動別人、小心翼翼。 獨:借泛舟以消愁,非閑情逸致的游玩。 過去和夫君雙雙泛舟,充滿詩情畫意,今天獨自擊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 獨:——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劃船該多好?。?/p>

3.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是一個倒裝句,其意味是什么? 順序:月滿時——上西樓——望云中——見回雁——思及誰寄錦書來 誰——趙明誠 誰寄——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字空回,錦書無有! 詞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無論舟上樓中,縈繞于詞人心頭。

4. “花自飄零水自流”的意義分析:

(1)寫眼前之景,花落水流,與“紅藕香殘”、“獨上蘭舟”相拍合;

(2)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晏殊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遲暮

——屈原

水流無限似儂愁

水流花謝兩無情

——崔涂

5. 領略詞人“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純潔、心心相印的愛情 寫自己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及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的,足見兩心相印。 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深化: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

6. 名句賞析:“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情”要用“計”消除,可知其重。又“無計可消除”,可知其深。 化用范仲淹在《御街行》中的句子:“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李清照將這句化得出奇了:對愁的描寫極其形象,把愁說成是一種能夠運動的有形之物,更為出奇的是它的運動方式。皺著的眉頭方才舒展,而思緒又涌上心頭——相思之情無法排遣?!安拧獏s——”有連接關系,表現“愁”運動之速,而愁從可見的眉間藏到心頭,更使人領略到女詞人的萬千愁緒,詩人感情在短暫中的變幻起伏,真實形象,給人以遐想。(聯想:李煜:“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

四:課文小結(見圖)

五:本文的寫作特點:

1. 所表現的愛情是旖旎的、純潔的、心心相印的,和一般的單純思夫或怨其不返,大異其趣;

2. 大膽歌頌自己的愛情,象蜜甜、象水清,落落大方;

3. 淺俗清新,明白如話,也多用偶句,瑯瑯上口,聲韻和諧。

六:作業(yè):背誦全詞

篇9

小語新課標反復強調自主、合作、探究。沒有師生的互動,何來探究交流?沒有積極的互動孩子豈不成了記錄員,一個裝知識的容器?師生互動是生本的需求,是文本的要求,是對社會發(fā)展與教育改革挑戰(zhàn)的積極回應。師生互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在師生互動中彰顯小學語文教學的魅力呢?

一、強化師生平等的觀念,讓學生想動

“學校的產品是課堂”“課堂的主人學生,老師是客人,客隨主便”“教師是課堂的一員”這些時尚的理念深深地感染著我們每一個教育者。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互動的力量是強大的,學生主動學習,注重體驗、善于質疑、勇于創(chuàng)新才是互動課的方向。而這一切的達成,教師不是居高臨下的“說教者”,而是學生的引導者、帶路人,引導學生讓他們自主完成各項學習活動。

如何才能做到師生間真正的平等呢?一切以學生為中心,以快樂為根本。不僅解惑,更重傳道,關注人格的健全,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讓學生天天生活在快樂中。要讓學生想動,就要注意走向和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只是起到輔助和引導的作用。當教師以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導問題時,師生想不互動都難。在互動中,師生已不僅僅停留在快樂學習的狀態(tài),而是進入了真正思考的創(chuàng)造境界,學生面對這些開放的誘導,不是望而卻步,而是躍躍欲試,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但學到了知識,培養(yǎng)了能力,還增添了學習的勇氣和探索的精神。

二、以學生為中心,變教為導,讓學生會動

互動教學認為:學生是“太陽”,課堂教學時,教師要圍著“太陽”轉。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如夢令》片斷:

第一次互動:

師:你學過李清照的詩詞嗎?

生:學過。前兩天剛學過她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我還知道李清照的許多故事,我聽過李清照的如夢令曲……

第二次互動:

放李清照《如夢令》曲,聽詩詞——試吟誦。學生讀得怎樣,學得如何,不求全責備,每個人的優(yōu)點給以肯定,缺點讓其在對比中、在委婉的點撥中自悟。

第三次互動:

如何把教材作“跳板”,“彈離”之后達到“蝶化飛天”的極致呢?

師:你讀了這首詩,你想寫詩嗎?能不能試著仿一仿,仿一兩句也行。

生1:我有兩句,就是有一天刮大風,我看到前面有個白的,向前飛跑,我看不清以為是個兔子,追上去一看是塊白布,我想可以這么說:“追兔,追兔,原是一塊白布。”

師:很有趣,其實你再前進一步就很像一首詞了,我們想一下可以找?guī)讉€韻腳啊 ?你想啊,一個‘路’,還有一個塵霧的‘霧’再加上你用上的‘兔’‘布’,還可以想‘顧’一類的,把當時情景寫一下,不就可以了嗎?

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很快就湊成了一首新詞。

生2:我想起我原來上網吧的事。我仿一首:偶憶網吧煙霧,頭昏難找歸路。半夜往家走,誤入垃圾深處。虛度,虛度,耗我光陰無數!

“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關注結論,更要關注過程?!?疑從學生中來,解疑不是老師的獨角戲,課堂釋疑要發(fā)動學生,而學生的思考解疑是在教師的引導和群體思維碰撞中逐漸形成和發(fā)展的。當學生個體思維依靠自身的力量不能打開或難以實現轉換時,老師的示范引導便成了重要的航標。通過引導讓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構建出學習的模型。

三、學用結合,讓學生能動

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給我們的學生多一點滋潤,少一點灌輸;多一點甜美,少一點苦澀;多一點人文關懷,少一點心靈的鉗制。帶給孩子愉悅的情感體驗,讓孩子時時處處沐浴在人性的光輝里,沉浸在互動的幸福中。如,我在上《語文與生活》修改習作這一部分時,我是這樣操作的:

師:你們平時作文寫好后,是怎么改的?

學生回答后,教師點撥:好文章是改出來的。

接著,引出葉圣陶和老舍的名言,點評:名家告訴我們,一是自改,讀中改;二是他人聽改,兩者結合會改得更好 。

然后出示學生作品開頭部分,請同學自讀自改,再讀給全班同學聽幫著改。

在教學中,我進一步反思:兒童的真困惑到底是什么?是他們不知道什么樣的開頭是好的。在進一步的探究中,大家發(fā)現精煉、精彩、切題的開頭就是好開頭。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時刻記著,我們不是在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來教,吸收文本的營養(yǎng),成長生本——個性化的生本。

新課標指出,要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把課堂變成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

篇10

1、綠肥紅瘦指的是花已逐漸開敗,而草木枝葉正盛的暮春景色。

2、綠肥紅瘦出自宋·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原句為: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翻譯為:你可知道,你可知道,這個時節(jié)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