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所得稅稅率范文

時間:2023-04-06 15:54: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個人所得稅稅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文云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022年個人所得稅稅率表最新

2021年度匯算的時間為2022年3月1日至6月30日,期間跨度4個月。為提升大家的辦稅效率和申報體驗,防止匯算初期扎堆辦理造成不便,稅務部門推出預約辦稅服務。

有年度匯算初期 (3月1日至3月15日)辦稅需求的納稅人,可登錄手機個稅APP預約上述時間段中的任意一天辦理。3月16日至6月30日,納稅人無需預約,隨時可以登錄手機個人所得稅APP辦理年度匯算。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納稅人需辦理年度匯算:

已預繳稅額大于年度匯算應納稅額且申請退稅的;(二)納稅年度內取得的綜合所得收入超過12萬元且需要補稅金額超過400元的。

應退或應補稅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shù)]-已預繳稅額

篇2

1、綜合所得,適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

2、經營所得,適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

3、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和偶然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

4、應納稅所得額=月度收入-5000元(免征額)-項扣除(三險一金等)-項附加扣除-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3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 效率 公平

一、個人所得稅

個人所得稅是調整征稅機關與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間在個人所得稅的征納與管理過程中所發(fā)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凡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而在中國境內居住滿一年的個人,從中國境內和境外取得所得的,以及在中國境內無住所又不居住或者無住所而在境內居住不滿一年的個人,從中國境內取得所得的,均為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

我國個人所得稅法的制度現(xiàn)狀一方面是個人所得稅收入的增長大大快于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鄉(xiāng)居民儲蓄存款的增長。我國個人所得稅收入,2007年個人所得稅收入為3185億元。2008年我國個人所得稅收入已占全國財政收入的6.87%,位列增值稅、企業(yè)所得稅和營業(yè)稅之后,成為我國第四大稅種。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近年來無論是個人所得稅收入的絕對數(shù)額還是兩大比重(個人所得稅占財政收入的比重和個人所得稅占GDP的比重)都呈現(xiàn)出不斷上升的趨勢。另一方面?zhèn)€人所得稅的收入結構基本反映了當前我國居民就業(yè)及收入結構的現(xiàn)狀。2007年,其中來源于工薪所得的收入占54.13%,即工薪所得稅收占個人所得稅稅收總額的一半左右。通過以上對個稅法制度現(xiàn)狀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增長勢頭和結構比例都比較合理的反應了我國的經濟現(xiàn)狀。

二、個人所得稅的效率與公平

效率和公平是稅收的兩大基本原則。效率指資源投入和生產產出的比率。個人所得稅的效率是指國家征收個人所得稅必須有利于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經濟機制的有效運行。在具體的稅收制度中,稅收效率原則表現(xiàn)為稅種的選擇,稅制結構的確定,稅率抉擇和稅收征收的便利等等。假定政府要取得同樣大小的稅收,可以開征所得稅(直接稅),也可以開征商品稅(間接稅)。但是所得稅對消費者的效用影響相對較小。因為商品稅不但改變了商品的相對價格,而且還改變消費者的購買力,而所得稅僅僅改變消費者的購買力,因而它的影響較小。公平指人與人的利益關系及利益關系的原則、制度、做法、行為等都合乎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僅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通常認為公平是一個有關分配的概念。公平原則客觀上要求國家在征時應使每個納稅人的稅收負擔與其經濟狀況能力相適應。個人所得稅的公平是指國家征納個人所得稅時應使各個納稅人與其能力相適應,并使納稅人之間的負擔水平保持平衡。稅收公平是指稅收對收入再分配應依據(jù)公平原則或公平目標??墒枪綐藴视袡C會標準、效用標準和均等標準。機會標準是指機會均等,即參與競爭的權利和機會均等。如果一個人參與競爭的權利和機會是均等的,不管收入分配結果差異怎樣,都被認為是公平的。效用標準是指要實現(xiàn)社會效用最大化的標準,即公平收入分配使社會效用極大化。社會效用最大化的條件是個人邊際效用相等,因此收入分配公平與否就看個人邊際效用是否完全相等。均等標準是指個人均等財富或收入均等分配,也稱為平均主義分配。具體來說,稅收應該創(chuàng)造平等競爭環(huán)境,做到誰受益誰交稅,誰受益多誰交稅就多。因此,在稅收制度中,具有一定的累進程度的累進稅制通常被采用來實現(xiàn)稅收公平。比如實行累進制的所得稅,隨著個人的收入增加,稅收占收入的比例遞增,高收入者納稅占其收入比例高于低收入者,從而縮小稅后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間的收入差異,達到均等收入的公平分配目標。

個人所得稅應堅持公平和效率,個人所得稅是一種直接稅,能直接參與個人收入分配。相對其它稅種來說,個人所得稅能夠更容易調節(jié)個人可支配收入和財產占有的數(shù)量。個人所得稅是收入分配流程中的最后環(huán)節(jié),是政府對個人收入差距進行調節(jié)的最后時機。個人所得稅彌補市場分配的不足。在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分配機制主要憑借生產要素進行分配。但是,在現(xiàn)實市場中每個人的要素稟賦各不相同。另外在市場體制不完善的社會經濟中,機遇所得所占的比重還是相當大的。政府分配機制是通過政府政策實現(xiàn)個人收入再分配,其手段包括社會保障支出和稅收,而其中個人所得稅又是其核心組成部分。政府分配通過無償?shù)貜囊厮煤蜋C遇所得中取走一部分,再給予要素素質或機遇差的人,從而來實現(xiàn)收入分配的公平,這是對市場分配的修正和調節(jié)。

三、完善個人所得稅的效率與公平

1、降低稅率,以期實現(xiàn)效率原則

一般來說,高稅率會使勞動越多、收入越多,或投資越多、獲得越多的人稅負越重,其實質是對勤勞和投資的一種稅收懲罰,會影響人們勞動、投資的積極性,從而影響生產的持續(xù)增長;高稅率還會誘惑一些人通過走私、偷稅、逃稅、合法避稅而少納稅甚至不納稅。這不僅會造成稅收秩序的混亂,還會挫傷誠實納稅人勞動、投資和依法納稅的積極性。因為與成功走私、偷稅、逃稅、避稅的人相比,這些人相對稅負增加,在市場競爭中必然處于劣勢,這對守法納稅人是不公平的。相反,較低的稅率可使勞動者和投資者獲得較多的稅后報酬,會提高他們的勞動熱情和投資積極性,從而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此外,低稅率還會減少納稅人納稅的心痛感,使其不覺得犧牲過大,征稅的社會阻力因此較小,稅務機關也可減少相關的費用支出,從而提高稅收的行政效率。

2、減少稅率級次、擴大稅率級距,以期兼顧公平與效率原則

由于個人所得稅重在調節(jié)收入分配水平,以達到緩解收入分配不公的目的,各國個人所得稅大多實行累進稅率,并且稅率級次較多,以實現(xiàn)“量能負擔”的公平原則。但近年來,為了兼顧公平與效率,很多國家傾向于減少稅率級次。首先,稅率級次的減少可以簡化稅制;其次,減少稅率級次伴隨級距的擴大,使相當多的納稅人由于個人所得稅級距的擴大,使其應稅所得從第二級距、甚至第三級距跌落至第一級距,從而僅適用第一級距適用的稅率,其實際上面臨的是比例稅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比例稅率對納稅人產生的稅負比累進稅率小,從而減少稅務機關的征稅阻力,這從效率的角度來說是可取的。因此,各國在個人所得稅的稅制改革中,紛紛減少稅率級次。

3、向混合制模式轉換

我國現(xiàn)行的個人所得稅模式是分類所得稅制,由于這種模式存在明顯的弊端,不能適應我國目前的發(fā)展需要,因此必須適時的轉變稅制模式。但稅收是一個操作性很強的工作。一個稅種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實際所起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稅務部門對該稅種的征收能力及其他配套條件的完善程度。因此,個人所得稅的改革與調整不能過于理想化和超前,必須和本國的現(xiàn)實國情相吻合??紤]到目前我國稅務部門征管能力較弱,公民納稅意識不強等現(xiàn)實情況,現(xiàn)階段個人所得稅稅制模式的選擇應定位于分類與綜合相結合的混合所得稅制,應循序漸進的增加綜合制模式的征稅內容,不可強硬轉換稅制模式。逐步擴大綜合制的使用范圍,可以對有連續(xù)性或經常性收入的應稅項目,如工資薪金所得、承包承租經營所得、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等,實行按年綜合課稅,并實行按月或按季預繳,年終匯算清繳的辦法;對其他非經常性所得,如財產轉讓所得、財產租賃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稿酬所得、股息利息紅利所得、偶然所得等,實行分類課征。這一稅制模式綜合了分類稅制和綜合稅制的優(yōu)點,既能體現(xiàn)量能納稅原則,又能堅持對不同性質收入實行區(qū)別對待的原則,而且可以較好的解決分類稅制模式下高收入者的避稅問題。從長遠來看,在條件成熟后再逐步向綜合稅制模式過渡。

四、結語

綜述所述,文章首先探討了個人所得稅的定義及現(xiàn)狀,接著分析了現(xiàn)階段個人所得稅的效率與公平,最后探討了完善個人所得稅的效率與公平的相關對策。目前中國的個人所得稅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公平與效率。完善中國個人所得稅的公平與效率,有利于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穩(wěn)定。

參考文獻:

[1]佟俐.我國個人所得稅稅負公平問題及對策,職大學報,2008;2

[2]潘小璐.公平視角下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改革的思考.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

[3]王滋芝.個人所得稅改革與公平研究.現(xiàn)代商業(yè),2009;15

[4]潘小璐.公平:現(xiàn)階段個人所得稅制度改革的現(xiàn)實選擇.無錫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8

篇4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收入分配;稅制模式

一、中國和美國個人所得稅的差異

1.個人所得稅在稅收收入中的差異

美國個人所得稅為主體稅種,在整個稅收收入中占有絕對優(yōu)勢的地位,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從我國個人所得稅比重仍然偏低,目前既不是國家稅收的主體稅種,也不是地方稅收的主體稅種。

2.個人所得稅職能定位的差異

美國的個人所得稅在社會經濟發(fā)展中,不僅承擔了國家財收入主要來源的職能,同時又是國家調節(jié)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我國個人所得稅在個人收入分配調控上的作用有限,難以達到人們對其所給予的過高期望。

3.個人所得稅稅制模式的差異

美國實行的是綜合稅稅制模式,是將納稅人在一定時期內(一年)各種不同來源的所得綜合起來,減去法定減免和扣除項目的數(shù)額后,就其余額按累進稅率計征所得稅的一種課稅制度。而我國目前個人所得稅制選擇的是分類稅制模式,是將各種所得分為若干類別,對各種來源不同、性質各異的所得,分別以不同的稅率計稅的一種所得稅課征制度。

4.個人所得稅征管手段的差異

美國將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稅收征管中綜合運用,以最大限度地掌握納稅人的納稅信息。我國目前個人所得稅的征管仍停留在手工操作水平上,計算機運用主要集中在稅款征收環(huán)節(jié),納稅稽查主要靠手工,稅務機關的計算機未能實現(xiàn)與海關、企業(yè)、銀行、商場的聯(lián)網(wǎng)。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征管能力相對于美國,其弱勢較為明顯。

5.個人所得稅課稅對象的差異

美國是實行綜合所得稅制的國家,其課稅對象采取反舉例,即沒有列舉不征稅的項目都要征稅。我國目前的個人所得稅實行的是分類稅制,其具體的課稅對象范圍,應課稅所得的認定由稅法列舉確定,凡列舉征稅的項目即為應課稅所得,沒有列舉的不征稅。

6.個人所得稅稅率結構的差異

美國稅率為五級超額累進稅率,在稅率結構方面,美國允許采用“夫妻合并申報或家庭聯(lián)合申報”制度。對“已婚、合并申報”適用的稅率為五級超額累進稅率,稅率由15%~39.6%不等。我國修訂后的個人所得稅,同時采用超額累進稅率和比例稅率。

7.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方面的差異

從各國個人所得稅的實踐來看,確定純收入,即計稅依據(jù)的基礎都是費用扣除。美國目前所采用的是分項扣除,扣除方法采用定額與定率扣除。我國修正后的個人所得稅法,對納稅人的各項所得分項扣除,扣除方法采用定額和定率兩種方法。

8.稅收征管制度方面的差異

美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建立在自行申報的納稅制度的基礎上,稅務當局在每年納稅申報開始之前,公布一項按不同申報身份而制定的“收入表”,凡個人總收入超過規(guī)定標準時,就必須向稅務當局遞交正式的申報表,不能延期納稅,否則會被處以利息和罰款。我國采用自行申報和代扣代繳兩種納稅方法。但由于單位、公民的納稅意識較弱,稅務從業(yè)人員素質較低,征管效果不理想。

二、我國個人所得稅稅制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目前稅制模式已不適應我國發(fā)展的需要

我國是典型的分類所得課征模式。從公平角度來看,對不同來源的所得采用不同的征收標準和方法,不能全面地、完整地體現(xiàn)納稅人真實的納稅能力。從效率上看,由于對不同收入項目采取不同的稅率和扣除辦法,造成各項所得的稅收負擔不一致,從而誘使納稅人將其收入分解,多次扣除費用,以達到逃稅和避稅的目的。

2.在課稅對象及范圍方面存在的問題

我國個人所得稅的課稅對象及范圍采取列舉項目的方法,即只對稅法列舉的項目征稅,沒列舉的項目不征稅。這種方法表面看起來清楚、明確,但實際上有許多該征稅的收入都沒征到稅,反映出征收范圍窄,造成稅收流失。

3.在稅率結構設計上不合理

目前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都實行超額累進稅率,它最能體現(xiàn)量能負擔的原則,是計征所得稅所普遍采用的。但是,我國現(xiàn)行的個人所得稅累進稅制,采用的是分類計征模式下超額累進與比例稅率并存的稅率。在征管水平達不到的情況下既損害效率,也違背公平。

三、完善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的對策措施

1.建立提高個人所得稅比重的收入分配稅收調控體系

公平和效率是制訂任何稅制都必須遵循的兩項原則。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格局已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個人收入分配的差距迅速拉大,其分配的不合理已成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所面臨的一個難點問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迫切需要稅收制度在收入分配的調節(jié)中發(fā)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2.改革現(xiàn)有的稅制模式

考慮到我國的國情,為了既增強個人所得稅的公平性,又具有可操作性,近期內較佳的選擇是分類綜合課稅制,即在繼續(xù)普遍實行原先代扣代繳的基礎上,對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經營收入等經常性的所得實行綜合申報征收,對其他所得則仍實行分類征收。

3.逐步擴大稅基,調整稅率,調整費用扣除標準

美國2/3的有收入者都是納稅人。相比之下,我國個人所得稅的稅基較窄,應擴大個人所得稅征稅范圍,將非法人的公司和企業(yè)納入個人所得稅的征稅范圍,在此基礎上逐步地統(tǒng)一稅目、稅率,并適當降低邊際稅率。在費用扣除方面綜合考慮納稅人的婚姻狀況、教育費用及房屋購建費用等因素,改變現(xiàn)行“一刀切”的做法,真正體現(xiàn)量能納稅原則。

4.加強我國個人所得稅征管

稅收制度的有效實施是以強有力的稅收征管為保證的?,F(xiàn)實中的稅制優(yōu)化必須將稅收理論和稅收征管有機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稅制優(yōu)化中的許多現(xiàn)實問題。

5.逐步健全個人所得稅配套稅種

要適時開征社會保障稅和遺產與贈予稅,社會保障稅作為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調節(jié)和收入手段,其簡便易行,適用我國的管理水平,并且對于縮小貧富差距,實現(xiàn)社會意義上的公平具有重要作用。而遺產與贈予稅可以將一部分私人財產轉歸社會所有,有效地防止私人財產因非勤勞因素而過度集中,導致社會財富分配的兩極分化。

參考文獻:

[1]陳立,陳威.美國稅制與我國個人所得稅制的改革[J].渝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篇5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改革;分類與綜合稅制

中圖分類號:F8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10-000-01

一、我國個人所得稅的現(xiàn)狀

(一)我國個人所得稅

我國個人所得稅采取的是分類課稅的稅制模式,這些所得適用于累進稅率和比例稅率。比例稅率沒有收入調節(jié)功能,但計算方法簡便,便于實現(xiàn)稅源扣繳。累進稅率有收入調節(jié)功能,體現(xiàn)公平原則,實行扣繳義務人代扣代繳的方式。[1]同時,為了保證納稅人的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納稅而降低,我國實行的定額與定率相結合的費用扣除方式。

(二)個人所得稅在稅收總收入中的比重較為穩(wěn)定

由表1-1可以看出,我國個人所得稅占稅收總收入的比重不是很高,約為6%-7%左右,但這一比例一直比較穩(wěn)定。在2012年,比重下降到5.78%,是因為國家對個人所得稅的改革,將個人所得稅的免征額提高到3500元/月。

(三)征收結構以普通工薪階層為主

2010年中國個人所得稅征收4837.27億元,其中工資薪金項目的稅收為3184億元,占個稅的比重為65.08%,當時的個人所得稅的免征額為2000元/月。2011年,中國個人所得稅征收6054.11億元,其中工資薪金所項目的稅收為3902億元,占個稅的比重為64.45%,這一比例較2010年下降,是因為2011年9月1日國家將個稅的免征額提高到3500元/月。2012年中國個人所得稅征收5820.28億元,其中工資薪金所項目的稅收為3590億元,占個稅的比重為61.68%,比重進一步下降。

二、個人所得稅制還需完善

(一)分類課稅稅收模式存在不足

我國現(xiàn)行的個稅模式是分類稅制,即將納稅人各種所得按照收入性質劃分為若干類, 對不同類別的所得按不同的稅率和費用扣除標準分別計算征收。雖然這種稅收制度有利于控制稅源,但是有可能會出現(xiàn)一種情況,對于收入來源單一的低收入人群來說,承擔較高的稅率;對于收入來源廣泛的高收入人群來說,可以抵扣若干項的扣除費用,因而承擔較低的稅率。[2]

(二)稅率設計復雜

我國個人所得稅采取的是超額累進稅率和比例稅率相結合的方法。對于累進稅率來說,稅率級別過多,即便這次改革將九級稅率減少到七級稅率,并把最低稅率由5%降低到3%。相對于發(fā)達國家來說,我國的稅率結構還是很復雜,大多數(shù)發(fā)達國家都采用六級以下的稅率級次。[3]而且我國個人所得稅中工資薪金最高的邊際稅率是45%,遠遠超過與中國處于同一發(fā)展水平的發(fā)展中國家。

三、完善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的實現(xiàn)路徑

(一)實行分類與綜合相結合的稅制模式

考慮到我國現(xiàn)行分類稅制模式與我國個人收入來源多元化發(fā)展趨勢的不適應性,我國必須加快稅制模式改革。實行實行分類與綜合相結合的稅制模式,這種混合的稅制模式既有利于滿足公平原則,又可以根據(jù)特定的政策目標對個別所得項目實施區(qū)別對待。[5]即對于投資性的應稅項目采取分類所得征稅;對于勞動報酬的應稅項目實行綜合征收。

(二)減少稅率級次,降低最高邊際稅率

現(xiàn)在中國面臨著許多的問題,例如貧富差距不斷拉大,中國的基尼系數(shù)已經超過了國際的警戒線,因此急需對個人所得稅進行改革。[6]與其他發(fā)展中國家相比,我國個人所得稅的累進稅率的級次過多,邊際稅率過高,造成工薪階層的稅收負擔過重。所以應該對個人所得稅的級次及稅率進行重新設計,適當?shù)臏p少稅率級次(4-6級),降低最高邊際稅率(35%-40%),以滿足保護低收入者、適當照顧高收入者、重點向高收入者征稅的目標。

(三)調整費用扣除標準

我國個人所得稅對費用扣除范圍的規(guī)定過于狹窄,沒有充分的考慮到納稅人的婚姻、子女以及贍養(yǎng)老人等詳細情況,有悖于公平原則。因而需要對費用扣除標準重新進行調整:首先,扣除成本費用。即對為取得所得而發(fā)生的必要費用支出可以進行扣除,包括個人基于工作需要而發(fā)生的交通費和支付給員工的工資等。其次,扣除生計費用。即在充分考慮配偶、子女、老人的基礎上維持最低生活保障費用的扣除,包括食品、衣著、居住、家庭日用品等。最后,扣除特殊費用。包括醫(yī)療費用扣除、教育費用扣除以及住房貸款或房租扣除等。充分考慮以上各種情況,建立起一套細致、動態(tài)的費用扣除體系。

(四)允許以家庭為納稅單位

我國現(xiàn)行個人所得稅實行的是個人申報制度,其主要優(yōu)點是納稅方便,能夠控制稅源,但是其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納稅人的家庭情況,這就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不公平性。所以個稅應該允許以家庭為納稅單位,使得收入的家庭可以繳納相同的個人所得稅,從而更好地體現(xiàn)公平原則?;蛘邔⒓{稅單位分為人和家庭,允許納稅人自由選擇對自己有利的納稅申報身份。這項改革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和一定的可行性,比現(xiàn)行以個人為主體進行征稅的稅制模式更能適應中國經濟的發(fā)展與人們生活水平的變化。

參考文獻:

[1]郭靜.完善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研究[J].2013.

[2]油新華.我國個人所得稅改革[J].2013,(6).

[3]陳慧.深化個人所得稅改革有關問題探討[J].2013,(11).

[4]紀冬雪.論我國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問題[J].2013,(5).

篇6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OECD;改革歷程;借鑒觀望

OECD國家,個人所得稅已經作為國家財政收入的一股重要力量,OECDRevenueStatistics(1965~2007)顯示,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個人所得稅占稅收收入的比重就達到了26.1%,近些年來也一直趨于穩(wěn)定,2006年該數(shù)據(jù)降到了24.8%。對比我國個人所得稅的發(fā)展,根據(jù)財政部的公布數(shù)據(jù),我國2015年個人所得稅收入規(guī)模為8617.27億元,雖然在營改增后,個稅收入僅次于增值稅、企業(yè)所得稅、消費稅,在18個稅種中位列第四位,但個稅收入占稅收總收入的比重僅為6.9%,占GDP的比重僅為1.27%。因此,OECD國家個人所得稅稅制研究對于我國個人所得稅改革來說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1OECD成員國近期個人所得稅改革措施

1.1在勞動所得稅改革層面,呈整體稅負下降趨勢

1.1.1個人所得稅稅率級次降低。根據(jù)<TaxingWages2009>:<TaxBurdenTrends2000-2008>(稅收負擔趨勢2000—2008)一章資料顯示,OECD國家的個人所得稅平均稅率級次從2000年的5.3檔下降到2008年的3.8檔,最高邊際稅率從2000年的45.4%下降到35.5%。1.1.2個人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也呈現(xiàn)出下降態(tài)勢。2016年9月,OECD了<TaxPolicyReformsintheOECD>(2016年OECD稅收政策改革),通過概括其34個成員國在2015年度中稅收改革政策的變動,分析未來稅收改革方向,為政府決策和學者的研究提供參考。其中針對個人所得稅的部分也反映出稅收負擔下降的趨勢。2015年,包括比利時在內有4個OECD國家實行調低個人所得稅最高檔稅率,還有部分國家降低了其他檔次的稅率。

1.2在股息及其他個人資本所得稅改革層面,呈征稅上升趨勢

這一變化產生于2008年金融危機發(fā)生以來,貫穿于OECD國家的個稅變革之中,對于個人勞動所得與資本所得稅制改革區(qū)別對待。2015年度中,瑞典、比利時、芬蘭、挪威提高了股息及其他個人資本所得稅率。例如比利時對持有期不滿6個月的股票加征了一道資本利得稅,而墨西哥則是通過對養(yǎng)老金做出特殊的規(guī)定進而減小資本所得的稅基。

1.3除此之外,近年來OECD國家還通過擴大稅收抵免、增加費用扣除項目的規(guī)定來降低個人所得稅稅負

例如荷蘭,現(xiàn)行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對來源于雇傭和住房的所得,其來往于住所與工作單位之間的交通費用、購置房屋所支付的貸款利息、個人收入保險支出等均可以專項扣除;對于來源于其直接或間接持有有限公司已發(fā)行股本扣除費用后獲得的股息、利息和資本收益所得,可以扣除股息和資本損失;此外,一定數(shù)額的撫養(yǎng)子女的費用、一定數(shù)額的養(yǎng)老金等,在以上所得沒有扣除完的情況下仍可扣除。

2改革趨勢剖析

2.1穩(wěn)定國際競爭力,促進經濟增長

OECD國家目前的經濟發(fā)展狀況并不樂觀,經濟增長低速、市場投資不景氣、人口老齡化、失業(yè)率高、政府債務高筑的問題近年來一直存在。而稅收政策一方面影響著財政收入,關系到公共設施建設;另一方面也影響著經濟增長幅度。因此后經濟危機時代,各國也將稅收政策的主要目標轉向促進經濟增長,提高國際競爭力以及促進勞動就業(yè)。從上世紀80年代起,大多OECD國家就出現(xiàn)了通過降低稅率、拓寬稅基來減小稅收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的做法,一直沿用至今,既能保證財政收入,又能提高稅收效率。

2.2促進稅收公平

個人所得稅之所以得到各國的關注,除了其本身納稅群體龐大、稅源來源穩(wěn)定的特點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其具有調節(jié)收入分配的重要作用,無論是其有層次的稅率級次還是其規(guī)定的免征額等,均能夠體現(xiàn)稅收的“量能負擔”原則。通過征收個人所得稅來實現(xiàn)財富的再分配是每個OECD國家都在做的事。對資本所得征稅,一方面能夠阻止勞動所得向資本所得的遷移,穩(wěn)定一國經濟;另一方面,能夠減少避稅機會,充實稅收。

3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存在的問題

我國自1994年啟用現(xiàn)在的個人所得稅制度至今,先后五次調整相關稅制,但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fā)展,現(xiàn)行稅制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急需進行新一輪的改革。

3.1稅負不公平

我國現(xiàn)行的個人所得稅“分類征收、逐項清繳”的方式,使得納稅人只需要按照不同的所得來源方式按照不同的稅率分類繳納。而實際情況是高收入者往往有多種所得來源,分類繳納后其所承擔的稅收負擔往往比單一收入的納稅人較低。使得個人所得稅看似公平,實則淪為針對工薪階層的稅種。且隨著網(wǎng)絡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納稅人容易產生許多“看不見的收入”,而現(xiàn)行個人所得稅制并沒有針對這種收入的政策,因此容易出現(xiàn)逃稅、漏稅現(xiàn)象。故不能體現(xiàn)稅負公平原則。

3.2缺乏對家庭因素的考量

以家庭為納稅單位有利于體現(xiàn)稅收的橫向公平。所謂橫向公平,是指具有相似收入的納稅人支付相似的稅款。在實際生活中經常出現(xiàn)這種情況,同樣收入的兩個家庭,一個是一人工作,一個是兩人工作,卻因為累進稅率的原因而導致前者承擔的稅收負擔大于后者,這就出現(xiàn)了因為納稅單位的選擇不同而導致的稅負不公平現(xiàn)象。

3.3缺乏對政策的響應

近年來,我國接連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等政策來促進就業(yè),增加國民收入,但政策卻沒有很好的反映在稅收制度上。眼下,扶持小微企業(yè)發(fā)展、促進下崗工人再就業(yè)、鼓勵創(chuàng)業(yè)等均需要政策的支持。譬如對于生產經營年所得超過8萬元的部分,按照個稅征收的稅率高達35%,明顯高于企業(yè)所得稅25%,十分不合理。

4對我國個人所得稅改革的啟示

我國目前階段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實體經濟受到沖擊較大、失業(yè)率增加、人口老齡化嚴重,同時對于高素質的勞動力需求較高但供給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個人所得稅的改革應該宏觀考量社會現(xiàn)狀,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主要體現(xiàn)在,采用綜合課征與分類課征相結合的模式、降低對勞動所得征稅,增加對資本所得征稅、區(qū)別長期資本所得與短期資本所得、細分扣除及抵免項目、推行以家庭為納稅單位、增強稅制彈性以適應社會經濟變化。

4.1奠定“降低稅率、簡化稅制”的基本基調

指出我國稅制改革的原則是“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與OECD國家降低稅率、簡化稅制的做法十分契合。結合我國實際,要拓寬個人所得稅的征管范疇,循序漸進的統(tǒng)一稅率級次及稅率,充分利用稅收征管信息化趨勢,聯(lián)動金融信貸、社保等部門建立納稅人數(shù)據(jù)庫,實現(xiàn)個人所得稅的有效征管。

4.2實施綜合課征與分類課征相結合的稅收制度

目前我國針對工資薪金征收的個人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高達45%,針對生產經營所得征收的個人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高達35%,與企業(yè)所得稅的25%相比確實偏高。因此,為了增加我國在國際人才市場的吸引力、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建議實行將各種勞動所得包含在一起的綜合個人所得稅制并將稅率設置在30%以下。一方面,便于稅收征管,有利于實現(xiàn)“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的稅收改革目標;另一方面,吸引海外人才流入,緩解國內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在資本所得層面,我國目前20%的稅率并不算高。而參考OECD國家,針對資本所得征稅的稅率更是高達40%。因此我國可以考慮調整資本所得稅率,同時還應區(qū)別對待短期資本所得和長期資本所得。對于持有期在1個月以內的,可以全額按照較高的稅率征稅,可以與企業(yè)所得稅稅率一致;對于持有期在1個月到一年之間的,可以減按百分比征收;對于持有期超過一年以上的長期資本所得,可以按照較低的優(yōu)惠稅率征收個人所得稅。這種方法鼓勵納稅人長期持有,穩(wěn)定股票市場、抑制納稅人對于投機性投資的炒作行為。

4.3以家庭為納稅單位

我國目前以個人為個人所得稅納稅單位,忽略了對于家庭成員結構的考慮,在稅收減免等方面是缺位的。未來在全面“二孩”政策的推行下,定會有家庭結構的變化,因此改革個人所得稅納稅單位十分必要,或者借鑒美國的個人所得稅,將納稅單位分為單身、戶主、夫妻聯(lián)合等,由納稅人根據(jù)自家情況選擇按照不同的納稅單位繳納個人所得稅款,讓個人所得稅真正實現(xiàn)調節(jié)收入分配的職能,既能公平稅負,同時又能助力我國人口結構的調整。

4.4強化稅制彈性

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往往在計稅標準、稅率、扣除范圍等方面多年不變,導致稅收制度的靈活性不夠,無法應對社會經濟、政策的不斷變化,因此可以通過固定課稅制度的框架、根據(jù)物價指數(shù)等指標以及政策等修改稅率、扣除范圍以及稅收抵免等。在國家大力提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的情況下,可以將政策融入到稅收制度中去。例如,提高免征額,促使納稅人將這部分降低的稅款運用到社會生活中去,促進消費、拉動內需。

4.5強化對高收入者征稅

高收入者往往所得來源廣泛且形式多樣,因此不便于征管,容易出現(xiàn)逃漏稅現(xiàn)狀,不利于稅收公平原則的落實。因此在當下“大數(shù)據(jù)”及“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要充分利用網(wǎng)絡技術,不斷加強對于高收入者的稅源監(jiān)控。在未來,勢必要建成納稅人的電子信息系統(tǒng),在這個信息系統(tǒng)中清晰的注明納稅人的所得收入來源、時間、性質、適用的稅率,并做到與金融、社保部門的信息共享,將納稅人的納稅信用與生活緊緊掛鉤,規(guī)范納稅行為的同時還可以杜絕違法收入。此種方法還能夠為納稅人自主申報納稅提供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苗晶晶.OECD國家個人所得稅制度及其借鑒———以荷蘭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14(12).

[2]王樹鋒,徐晗.我國個人所得稅稅制存在的問題與改革建議[J].商業(yè)會計,2017(02).

篇7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累進稅率;比例稅率;稅收征管

個人所得稅自1799年誕生至今,已經歷了兩百多年的發(fā)展。在長期的實踐中,發(fā)達國家逐漸豐富和完善了個人所得稅制度。美、日兩國的個人所得稅在稅法的完備性、稅率結構的嚴謹性、征管稽查的嚴密性以及公民的整體納稅意識方面一直處于國際領先地位。我國個人所得稅開始于改革開放的初期,經過不斷的變更和調整,起步較晚,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本文針對美、日兩國的個稅稅制現(xiàn)狀,對美、日兩國的在稅制模式、扣除范圍、稅率結構、征管制度方面定性比較分析,探討對我國的個人所得稅改革的啟示。

一、稅制模式的差異

按征收方式不同,當今世界各國的個人所得稅可分為綜合所得稅、分類所得稅和分類綜合所得稅三種類型。

(1)綜合個人所得稅制

綜合個人所得稅制,即綜合個人全年的各種所得,減去法定扣除額后,再按統(tǒng)一的累進稅率課征的稅制。美國是典型的綜合稅制國家,它以綜合收入為課稅基礎,以家庭為基本納稅單位,實行自行申報。由于綜合稅制的計稅標準寬,能夠較充分反映納稅人的綜合負稅能力,將個人經濟情況和家庭負擔納入考慮范圍,體現(xiàn)了稅收公平的原則。[1]

(2)分類個人所得稅制

分類個人所得稅制,即對個人所得的來源進行分類,對不同性質的所得采取不同的稅率,然后每類征收其相應的個人所得稅。我國個人所得稅采用典型的分類所得稅制,我國將所得分為工資薪金所得、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等十一類所得,然后分項按照相應的扣除方式和稅率進行課稅。但我國的分類稅制有不當之處,即個人收入所得歸屬不同的類別或同種類別所得會有不同次數(shù)的收入,都對稅率、扣除額產生影響,使得負稅程度有所不同。這將大大影響了個稅的調控水平,也有失公平原則。[2]

(3)混合所得稅制

混合所得稅制是分類所得稅與綜合所得稅的綜合。先按納稅人的各項的所得分類進行課稅,然后再綜合其全年各種所得,如果達到一定數(shù)額標準,將使用綜合所得稅稅制來課稅。例如,日本對不動產所得、工薪收入、經營利潤、臨時所得等按綜合稅制征收;對退休金、林業(yè)收人按分類稅制征收。a[3]

二、法定費用扣除

個人所得稅的扣除額關到系個人所得稅的稅制能否公平實施。從西方國家的稅收實踐來看,為保證個稅的公平原則,在征收所得稅之前,各國對個人所得稅的法定扣除都有不同的規(guī)定。

美國采取分項扣除方式,對各項所得直接有關的費用進行充分考慮。為避免通貨膨脹對個人生計的影響,對生計費用采取指數(shù)化的辦法。美國實行“寬免額分段扣減法”,對高低收入者有相應扣除,即收入所得越高,起征點越低,收入越低,起征點越高。[4]這種分項扣除的方式充分體現(xiàn)了按能力納稅的原則,也助于調控收入水平的差距。

日本以家庭為單位征收個人所得稅。他們根據(jù)不同家庭負擔,將各項扣除額進行累加,然后確定起征點。為平衡每個家庭的納稅能力,政府規(guī)定:家庭的人口越多,享受的免稅扣除額越多,個稅起征點也越高。在扣除項目分類方面,其各項分類詳細,主要包括基礎免稅、社會保險費、撫養(yǎng)免稅、配偶免稅、特定撫養(yǎng)免稅等。b[5]

我國采用定額扣除與定率扣除相結合的綜合方法,計算方法相對簡單,但在納稅人消費能力和家庭狀況等方面的差異性仍欠考慮。我國以固定數(shù)額作為費用扣除標準,未能與物價指數(shù)掛鉤,往往使納稅人的稅負在通貨膨脹時明顯加重。[6]

三、稅率結構

一般說來,采用綜合稅制的國家,采用超額累進稅率。采用分類稅制的國家則累進稅率與比例稅率并行;而采用混合稅制的國家,分類課稅部分采用比例稅率,綜合課稅部分采用超額累進稅率。c[7]

美國采用超額累進稅率結構,稅率分為六項不同的等級:10%、15%、25%、28%、33%和35%。并在此基礎上分為已婚聯(lián)合申報、已婚分別申報、單身和戶主四種申報方式。規(guī)定其對納稅人的全部應稅所得按不同申報方式設定級距。這樣,同樣個人收入的納稅人采用不同的申報方式,其應稅區(qū)間、稅率都有所不同(比如,10萬美元的個人按單身申報方式稅率為28%,按已婚聯(lián)合申報方式稅率為25%)。[8]這種多方面的稅率結構不僅豐富了其稅制結構,而且體現(xiàn)了公平納稅。

日本采用超額累進稅率為主,比例稅率為輔的稅率結構。他們對綜合課稅所得及山林所得采用超額累進稅率;不動產、利息所得、小額紅利所得等單獨規(guī)定相應的比例稅率。為了更好的募集財政收入和穩(wěn)定經濟,日本的個稅分為國稅和地稅兩種,即除了中央征收的六種稅率的中央所得稅外,制定了針對地方的個人住民稅。d[9]

我國對不同性質的所得實行不同的稅率,稅率方面既包括累進稅率,也有比例稅率。如近期修改的稅法規(guī)定工資、薪金所得采用3%~45%的9級超額累進稅率,個體工商戶的經營所得和企事業(yè)單位的承包承租經營所得采用5%~35%的5級超額累進稅率,勞務報酬類采用20%~40%的超額累進稅率,稿酬所得采用14%的比例稅率,其它的各項所得均適用20%的比例稅率。[10]這種稅率模式不僅計算與征收過程繁瑣,而且對某些類別的納稅人有失公平。

四、個稅征管制度

個人所得稅的征收管理一直備受世界關注,各國在加強征管上頗費苦心。美國、日本在個稅征管方面經驗豐富。

為了保證其個稅制度高效率運行,美國采用雙向申報制度。首先,雇主對員工的個人收入進行代扣代繳。其次,納稅的個人需要自行申報,即在納稅年度開始時,納稅人就該納稅年度內的總所得進行估算,按估算額分4次預繳稅款并進行申報。當納稅年度結束,按實際所得向稅務機關提交正式的個人所得稅申報表,對稅款進行最終清算。為保證其申報制度的順利運行,法律還規(guī)定,在規(guī)定日期內不能完成申報的納稅人,可進行延期申報。[11]

日本在個稅的管制方面注重檢查的力度。政府針對個稅的管制,建立了一整套嚴格而科學的個稅征收、稽查制度和稽查隊伍。一旦有偷漏稅的不法者,政府按照相關規(guī)定對其進行嚴厲懲罰。此外,日本政府鼓勵誠實納稅,其中的藍色申報表制度中就規(guī)定:凡是能夠做到如實記帳、合法計稅的納稅人,在納稅申報時就可申請藍色申報表以區(qū)別其他納稅人。其中使用藍色申報表的個人,可以在繳納個人所得稅時享受一定額度的折扣,并且在計征營業(yè)所得時可享受存貨計價、折舊等稅收優(yōu)惠待遇。[12]

目前,我國的稅務管理制度不完善,偷稅漏稅現(xiàn)象普遍,主要因為我國欠缺對個人所得的監(jiān)督、稽查機制。國際上普遍采用的個人收入納稅申報和財產登記制度,在我國并沒有廣泛推行,不合法計稅、虛假申報等現(xiàn)象層出不窮。此外,稅務機關部門執(zhí)法手段軟弱、缺乏相當?shù)膱?zhí)法力度等都有助于滋生導致偷漏稅現(xiàn)象。

五、對我國個稅改革的啟示

(1)采用綜合所得課稅為主,分類所得課稅為輔的混合所得稅模式

目前我國的分類所得稅稅制存在很大漏洞。因為分類制的影響,許多收入相同而收入來源結構不同的納稅人承擔著不相同的賦稅,這種不平衡的負稅現(xiàn)象大大影響了個稅對個人收入的公平調節(jié)。而采用綜合征收制為主,分類征收制為輔的混合所得課稅模式,對不同的個人所得進行綜合分類,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的避免稅源流失,使不同所得有相應征收的標準,體現(xiàn)了稅收的公平原則。[13]

(2)縮減綜合稅累進級,完善稅率結構

目前,減少所得稅累進檔次為各國改革個人所得稅的大致趨勢。多檔次稅率結構不但計算繁瑣,而且拉寬納稅范圍,使納稅人賦稅壓力更大,從而容易滋生更多的偷稅漏稅現(xiàn)象。減少累進檔次即變相降低個人所得稅的稅率,直接減少納稅人的賦稅。借鑒美國和日本的經驗,我國應減少累進稅率檔次,對勞動所得和經營所得實行統(tǒng)一的超額累進稅率,在保證個人所得稅收入基本穩(wěn)定的基礎上,適度考慮減輕中低收入者的稅負,對高收入者,可以采用高稅率結構進行征稅,體現(xiàn)個人所得稅調節(jié)個人收入分配的作用。[14]

近期,我國新出臺的稅法規(guī)定:“工資、薪金所得,適用超額累進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薄肮べY、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三千五百元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修改后的工薪所得個稅結構由9級縮減為7級,第一級稅率由5%減為3%,個稅起征點也由原先的2000元調高之3500元。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和承包承租經營所得的稅率級距相應調整,生產經營所得稅負有所下降。

(3)加強現(xiàn)代化的管理模式

我國個稅征管手段陳舊、法制的不健全、征管人員素質有待提高、稅務稽查力度弱化、偷漏稅的行為處罰不力等問題,大大影響著我國個稅的征管。要解決當前征管問題,可嘗試于以下幾個方面改革:1、建立個人財產登記制度,全面掌握納稅人的個人財產收入,并完善銀行個人收支結算系統(tǒng)。2、在各種支付結算中推行個人信用卡,強化非現(xiàn)金的結算,實施儲蓄存款實名制,使個稅稅源透明化。3、建立明確的懲罰機制,強化稅務稽查等。[15]

六、結束語

經過長期的發(fā)展實踐,個人所得稅逐漸成為各國增加財政收入的重要稅種。通過征收個稅,可以滿足政府財政需求,調節(jié)個人收入,穩(wěn)定國家經濟。美、日兩國作為國際經濟強國,其經濟實力的突顯得益于完善的個人所得稅稅制。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同美、日等發(fā)達國家相比,在個人所得稅方面存在著明顯差距。要加強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改革,必須更深入地研究發(fā)達國家的個人所得稅,改革稅制,完善稅率結構,實現(xiàn)稅管現(xiàn)代化,逐步發(fā)揮個稅的調節(jié)收入、穩(wěn)定國家經濟的功能。

參考文獻:

[1]趙婧.美個人所得稅的比較研究 [J].全國商情,2009,(3)55-58.

[2]周盡謙.國個人所得稅制度的思考[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09,(11) 167-168.

[3]韋忠娟.析中、日個人所得稅[J].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6)325-26.

[4]趙婧.對中美個人所得稅的比較研究[J].全國商情,2009,(3)55-58.

[5]賀靈,由紅.人所得稅稅制模式與費用扣除標準研究[J].經濟師, 2008,(3)33-36.

[6]Tauchen G E,Pitts M.The Priec Variability-Volume Relationship on Speculative Markets[J].Econometrica,2008.485-505.

[7]Koot R S,Padmanabhan P.Stock Market Liberaliza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Returns of the Jamaican Stock Market[J].Globa1 Finance Journal,2003,4(2):171-188.

[8]楊瑞.個稅制度比較研究[J].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0,(4)61-63.

[9]張洪.日本的個人所得稅制[J].環(huán)球財經,2009,(11)63-64.

[10]周盡謙.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比較及啟示[J].社會科學報,2009,3(2) 32-34.

[11]黃勇.美個人所得稅制度比較及啟示[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7,4-21(2)44-48.

[12]代慧斌,楊宏玲.日個人所得稅比較及啟示[J].日本問題究,2006,(6)22-23.

[13]何宇.個人所得稅制的國際比較與我國的選擇[J].理論學習月刊,2008,(6) 23-25.

[14]Blinder.A.Central Banking in Theory and Practica1.MIT Press.1998.

[15]崔志坤.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改革設想[J].經濟研究參考,2010,(17):12-16.

篇8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稅收制度;最優(yōu)稅收理論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31-0080-02

2011年3月1日討論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不僅明確提出要提高個稅起征點,還將對工資薪金所得稅率、級次級距進行調整。但個人所得稅的征收是一項系統(tǒng)工作,我國個人所得稅在稅制、稅率及監(jiān)管等方面仍有許多值得改進的地方,主要表現(xiàn)在:難以征收到高收入人群的個稅、扣稅標準和報稅方式過于僵化等。因此,本文將從我國現(xiàn)行個人所得稅存在的弊端著手,尋求完善個人所得稅的理論依據(jù)和改進思路。

1 我國現(xiàn)行個人所得稅存在的不足

1.1 分類所得稅制存在的弊端

個人所得稅按其征收方式可分為綜合所得稅、分類所得稅和分類綜合所得稅(即混合稅制)三種類型。我國現(xiàn)行的個人所得稅實行的是分類所得稅課稅模式。這種計稅方式在個人收入單一、稅收征管水平較低的情況下是適宜的。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個人收入來源渠道的增多,分類所得稅的弊端也日益暴露:不僅難以體現(xiàn)公平原則,而且造成巨大的避稅空間。對不同的所得項目采取不同稅率和扣除辦法,使得一些收入來源多的高收入者利用分解收入、多次扣除費用等辦法避稅,造成所得來源多、綜合收入高的納稅人反而不用交稅或交較少的稅,而所得來源少且收入相對集中的人卻要多交稅的現(xiàn)象,在總體上難以實現(xiàn)稅負公平。

1.2 稅率設計有待優(yōu)化

我國的個人所得稅法,區(qū)分不同的項目,分別采用5%~45%、5%~35%的超額累進稅率和20%的比例稅率。同屬勤勞所得的勞動報酬,稅收待遇卻不相同,既違背了公平原則,又給稅務管理帶來了不便;而且累進檔次過多實際上也極易產生累進稅率的累退性。一直以來我國大部分納稅人只適用于5%和10%兩檔稅率,20%以上的另六檔稅率形同虛設。同時,高點稅率偏高導致稅收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功能偏弱。普遍而言,對高收入的人士征收高稅能夠帶來公平??墒?,實踐表明,對于那些高收入的企業(yè)主,高稅率幾乎不起作用。高稅率只對那些企業(yè)中的職業(yè)經理人和專業(yè)人士有用,而這些人是任何地區(qū)都最為短缺的人才。有學者指出,我國的高點稅率最高達45%,同周邊國家(地區(qū))相比顯得太高。

1.3 費用扣除基準額設計不夠科學合理

我國現(xiàn)行個人所得稅在費用扣除標準的設計上,未能充分考慮納稅人的個體差異、納稅能力以及納稅人的住房、養(yǎng)老、失業(yè)和贍養(yǎng)人口的多少、婚姻狀況、健康狀況、年齡大小、教育子女等因素,對凈所得征稅的特征表現(xiàn)不明顯。另外,費用扣除標準忽略了經濟形勢的變化對個人納稅能力的影響,無法適應經濟狀況的變化。在通貨膨脹時期,個人維持基本生計所需收入會相應增加,而現(xiàn)行稅制中尚未實行費用扣除的指數(shù)化。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額偏低,又長期沒有隨收入和物價提高而調整,這造成了兩種與稅收征管效率原則相違背的現(xiàn)象:①使更多的低收入者都在所得稅征管范圍之內,增加了征管對象數(shù)量和征管成本,影響了征管效率;②對低收入群體征稅,妨礙了稅收公平。

1.4 征收范圍狹窄

當前個人所得已經超越了簡單的賬簿登記貨幣收入,表現(xiàn)得更為豐富多樣。如:從形式上看,有現(xiàn)金、實物和有價證券、減少債務、得到服務等;從來源上看,有來自本單位的收入和從事第二職業(yè)的收入等;從支付記錄上看,有記入賬簿和賬簿上無反映的兩種。反觀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應稅項目,相關部門只采用正列舉方式規(guī)定了11個國務院財政部門征收的應稅項目。這種確定稅基范圍的方法雖然界定了應稅項目,一定程度避免了稅基流失,但恰好是這種剛性很強的政策容易造成征稅過程中征納雙方的糾紛和納稅人逃避稅行為的發(fā)生。

1.5 征收管理力度不足

個稅征收的管理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制度的事前控制力不強,征收方式難以控制高收入者。我國對個人所得稅的征管主要采用源泉扣繳和自行申報兩種方法,由于稅務機關對扣繳義務人的納稅檢查信息是單方面的,無法進行有效監(jiān)督,使得源泉扣繳的執(zhí)行力度在不同單位間有很大的差別。而個人所得稅法規(guī)定只有5種情形下的個人收入應自行申報,在自行申報制度尚未全面鋪開的情形下,稅收流失難以避免。更應重視的是,源泉扣繳和自行申報兩種方法在事實上都只對工薪階層產生了作用,對于高收入階層的約束和管理效果并不明顯。二是事后處罰力度不夠,違規(guī)違法成本低。這主要是因為管理法規(guī)的不完善,目前我國的《稅收征管法》沒有也難以清晰地界定偷稅、漏稅等違法行為,比如:納稅人取得收入后掛在往來賬戶不結轉的行為,很難從法律界定這是否是納稅人的有意行為。違法“球”行為給稅務機關造成了執(zhí)法難度,現(xiàn)實工作中他們也理性的選擇避重就輕。此外,個稅的違法成本較低也增加了管理的難度。

2 最優(yōu)稅收理論對完善個人所得稅的啟示

拉姆齊于1927年提出了最優(yōu)稅收理論,并最初用于研究最優(yōu)商品稅的問題。和志剛(2010)研究并概括了其核心內容:

2.1 所得稅的邊際稅率不能過高

在理性經濟人假設條件下,消費者總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但其追求效用最大化的過程實際上卻是受到稅收約束的。一般而言,邊際稅率越高,替代效應越大,超額負擔也越大。這時,消費者的消費決策及生產者的生產決策均發(fā)生改變。這樣,就有可能打破原來市場的完全競爭狀態(tài),造成效率的損失,經濟就無法達到帕累托最優(yōu)狀態(tài)。因此,政府選擇最優(yōu)稅率的時候,必須充分考慮到納稅人對接受這個稅率后所改變的消費效用最大化的結果。

2.2 最優(yōu)所得稅率結構應當呈倒“U”型

公平與效率是矛盾統(tǒng)一的,從社會公平與效率的總體角度而言,中等收入者的邊際稅率可適當提高,而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應該適用較低的稅率。這樣的設計可以理解為緣于對低收入者弱勢群體的保護和對高收入者優(yōu)秀人才的保有。需要注意的是,倒“U”型稅率結構的分析結論,是在完全競爭的假定前提下得出的,而現(xiàn)實中完全競爭狀態(tài)幾乎不存在。所以,從主客觀兩個方面來講,我們都不能絕對地按照倒“U”型稅率結構來精確設計所得稅率。

循著這一思路,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在稅率設計上必須既考慮到每個納稅人及其家庭的實際收入狀況,又考慮到不同階層和收入群體的分布及差異。事實上,20世紀中后期西方國家進行的新一輪稅制改革中,最優(yōu)稅收理論就成為其重要的指導原則之一。這也就是我們選擇這一理論作為重新設計我國個人所得稅稅率的主要理論依據(jù)的原因。

3 完善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思路

3.1 實行分類與綜合相結合的混合稅制

考慮到目前我國稅務機關的征稅能力和納稅人的納稅意識,分類綜合課稅模式將分類和綜合兩種所得稅課稅制度的優(yōu)點兼收并蓄,實行分項課征和綜合計稅,應是我國目前個人所得稅課稅模式的理性選擇。

3.2 優(yōu)化稅率,合理稅收負擔

將收入分為勞動所得和非勞動所得,分別申報,分別適用不同的累進稅率,對后者規(guī)定較高的累進稅率。調整稅率級距,在盡可能擴大綜合課稅項目的基礎上,將目前個人所得稅的兩個超額累進稅率合二為一,實行5%~35%級超額累進稅率,綜合各項所得,按統(tǒng)一的超額累進稅率納稅,以平衡稅賦。為了強化對高收入的調節(jié),還可以增加一項加成征收的措施。同時根據(jù)最優(yōu)稅收理論,還應當降低個人所得稅邊際稅率,減少稅率檔次。

3.3 實行費用扣除項目的具體化和指數(shù)化

改進“工資、薪金”課稅的費用扣除法。一是使費用扣除項目具體化,按納稅人生活費用支出內容不同分別設置基礎扣稅、贍養(yǎng)扣除、特定支出扣除等項目。二是實行費用扣除標準指數(shù)化,使費用扣除標準與物價指數(shù)掛鉤,以緩解通貨膨脹對居民生活水平的影響。

3.4 推行個人申報和代扣代繳的雙向申報制

要大力推行全員全額申報制度,不管個人取得的收入是否達到征稅標準,均應要求扣繳義務人報送其所支付收入的個人的所有基本信息和支付個人收入的信息,同時提供扣繳稅款的明細信息以及其他相關涉稅信息。

3.5 加快征管手段現(xiàn)代化建設

在改分類所得稅為分類綜合所得稅的基礎上,對各類所得實行逐項扣繳,年度綜合申報納稅的辦法,以有利稅務機關對稅源的及時監(jiān)控。同時加快存款實名制的實施進度,逐步實行收入支付信用化,推動隱性收入顯性化,并加快征管手段的現(xiàn)代化建設,以促進個人所得稅的有效征收。

4 結 論

最優(yōu)所得稅理論為我們提供了解決個人所得稅問題的依據(jù),但單純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或降低稅率等并不意味著個稅的稅負已經實現(xiàn)公平,這無法解決我國個人所得稅所面臨的根本問題。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改進與完善是一個長期過程和一項系統(tǒng)工作,尤其是在稅制的科學設置和動態(tài)更新方面,還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探討。

參考文獻:

[1]江鎵伊.完善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的建議[J].稅務研究,2010.

[2]王淑芳.試論個人所得稅制存在的弊端及改進建議[J].商業(yè)經濟,2009.

[3]和志剛.淺析我國個人所得稅的調整與優(yōu)化[J].經濟師,2010(7):201-204.

篇9

我國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中國稅收體系中,個人所得稅有著調節(jié)收入分配、縮小貧富差距的重要功能。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及稅收體制的變化,在當前的經濟環(huán)境下,我國現(xiàn)行個人所得稅制仍存在一些缺陷需要我們去改進。

[關鍵詞]

個人所得稅;現(xiàn)狀;改革;對策

一、個人所得稅的概念

個人所得稅是調整征稅機關與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間在個人所得稅的征納與管理過程中所發(fā)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凡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而在中國境內居住滿一年的個人,從中國境內和境外取得所得的,以及在中國境內無住所又不居住或者無住所而在境內居住不滿一年的個人,從中國境內取得所得的,均為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

個人所得稅的主要職能有三個方面:第一,籌集財政收入。第二,調節(jié)經濟,促進經濟增長。第三,調節(jié)收入分配。

二、我國個人所得稅的現(xiàn)狀及弊端

從1980年開始,我國開始征收個人所得稅,至今已有30余年的歷史了。征收個人所得稅的目的在增加財政收入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調節(jié)居民收入,縮小貧富差距。但是,個人所得稅起到調節(jié)作用的所得稅收入占總稅收收人的比重卻不足7%,占GDP的比重只有1%左右。在我國,富人約占總人口的20%,但是他們上繳的個人所得稅卻不到總體個人所得稅收人的10%,這使得我國富人的稅負成為了世界上最“輕”的稅負。由此看來我國的所得稅制度在調節(jié)居民收入、縮小貧富差距的作用上表現(xiàn)并不明顯。其不足主要體現(xiàn)在:稅制上,我國個人所得稅稅制起步較晚,還處于初步階段,不夠完善;征收管理上,征收環(huán)節(jié)比較薄弱、收入規(guī)模與宏觀稅負偏低、稅收征管力度不夠、稅收調節(jié)貧富差距的作用在逐步弱化。

三、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改革措施

(一)建立新的所得稅稅制模式

根據(jù)個人所得稅的三種模式及我國國民經濟水平狀況和稅收征管的實際情況,可以考慮將現(xiàn)行的分類征收模式改善成分類與綜合相結合的混合稅制。而在實行混合所得稅制上,可以在繼續(xù)普遍實行源泉扣繳的基礎上,把居民的經常性所得作為綜合項目征稅,實行綜合申報征稅;對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偶然所得等其他所得則繼續(xù)實行分類征收。按照我國實際情況,家庭作為最基本的利益共同體,其收入狀況比個人更能反映一個主體的納稅能力。所以,建立以家庭為個人所得稅的基本納稅單位會更加科學、合理,也能夠更好地調節(jié)居民的收入和消費。

(二)適時進行稅制改革

改革財稅體制,應在適當?shù)臅r候把個人所得稅逐步納人中央稅體系。在西方發(fā)達國家,個人所得稅通常是中央政府稅收收入的主要源泉,把個人所得稅逐步納人中央稅體系,合乎稅制演變的發(fā)展趨勢。這樣不但有利于加強中央政府對宏觀經濟的調控,而且可以有效地避免偷稅漏稅行為的發(fā)生,以此更好地調節(jié)個人收人分配,發(fā)揮其對國民經濟的調節(jié)作用。當然,在當前個人所得稅是地方稅重要來源的現(xiàn)狀下,如果計劃將其納人中央稅,應該一步步慢慢實行,要充分考慮個人所得稅對地方政府收入的影響。具體可以在目前個人所得稅中屬于中央、地方共享稅的基礎上,緩慢提高中央分享收入的比例。個人所得稅收入可以主要用于機關事業(yè)單位的工資發(fā)放及地方轉移支付上。

(三)改革個人所得稅稅率體系

對個人所得稅的綜合部分征稅應采取超額累進稅率,從而達到稅負公平。對分類征稅可采用比例稅率,而對超過定數(shù)額的部分則采用加成征收,這不僅能夠實現(xiàn)組織收入,也可以調節(jié)個人收入。在統(tǒng)一各類應稅所得適用稅率的前提下,應采用扁平式稅級稅率,減少稅率級次,降低邊際稅率,以此來降低稅制的復雜性和納稅人逃避繳納稅款的可能性。我們可以參考西方發(fā)達國家及世界其他國家的個人所得稅稅率,同時結合我國的國情,對經常性所得實行相同的超額累進稅率,稅率級次可削減為3~4級,最高邊際稅率也應向下作適當調整。這樣便可以順應世界稅制改革簡便的形勢,最大可能的與國際稅制改革接軌。

(四)建立管理專項稽查制度

把納稅人主動申報作為前提,稅務作為方法,稽查制度作為保證,是全球普遍采用的個人所得稅征管方式。但是其中確保自行申報制度成功的關鍵是實行稅收稽查規(guī)范化,稅務部門不僅要使高素質稽查人員的數(shù)量充實起來,而且必須用現(xiàn)代化的科技手段裝備稅務稽查隊伍,如建立全國或大區(qū)域性的計算機數(shù)據(jù)處理中心,以實現(xiàn)嚴謹管理和科學監(jiān)控。應該把個人所得稅稽查的重點放在高收入者和高收入階層上,對他們的偷稅行為,除按規(guī)定補繳稅款外,還要加大懲罰力度,以小及大,使他們的納稅行為步入正軌。

(五)完善外部相關措施

配合實行分類綜合所得稅制及相關改革,營造有效的稅收征管環(huán)境。我們需要建立個人所得稅信息管理和信息共享制度,構建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登記、申報、稽核和監(jiān)控的信息化體系。同時加快信用卡和個人支票的推廣使用,在實行銀行儲蓄存款實名制的基礎上,增強個人財產、收入的透明度。第一,加強現(xiàn)金管理。要充分發(fā)揮商業(yè)銀行支付結算功能,對任何人提取現(xiàn)金的數(shù)量進行嚴格限制,各種往來款項必須通過銀行進行轉賬,從源頭上控制現(xiàn)金流通量。這一方面有利于個人所得稅的征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反腐倡廉工作的開展。第二,建立個人財產登記實名制。完善個人儲蓄及其他財產的實名制度。任何一個有收入的納稅人,必須開設銀行存款實名賬戶,所有收入都必須納入銀行實名賬戶管理。同時,對個人存量財產也必須實行實名登記制。第三,進一步完善勞動人事管理制度,逐步實現(xiàn)收入完全貨幣化。工資發(fā)放制度應該改革,所有的補貼、津貼都應列入工資表,做到收人工資化、工資貨幣化。與此同時,可以把工資外發(fā)放的福利項目貨幣化后也列入工資表等。

參考文獻:

[1] 崔海霞.美國個人所得稅制對我國個稅改革的啟示[J].商業(yè)時代,2010(17)

篇10

一、個人所得稅的功能

稅收職能由稅收的本質所決定,是稅收作為一個經濟范疇所具有的內在功能,具體表現(xiàn)在稅收的作用。稅收的功能具有內在性、客觀性和穩(wěn)定性特征。稅收的基本功能具體為組織財政收入功能、收入分配功能、資源配置與宏觀調控功能。個人所得稅作為一個重要的稅收范疇,其基本功能同樣為組織財政收入功能、收入分配功能、經濟調節(jié)功能(或資源配置與宏觀調控功能)[1].

1.個人所得稅的組織財政收入功能。個人所得稅以個人所獲取的各項所得為課稅對象,只要有所得就可以課稅,稅基廣闊,因此個人所得稅便成為政府稅收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2.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分配功能。市場經濟是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但由于在分配上是按照要素的質量和多少進行分配,往往會造成收入分配的巨大差距,從而影響社會協(xié)調和穩(wěn)定,進而損害效率。個人所得稅是調節(jié)收入分配,促進公平的重要工具。個人所得稅調節(jié)收入分配主要是通過累進稅率進行的,在累進稅率下隨著個人收入的增加,個人所得稅適用的邊際稅率不斷提高,從而低收入者適用較低的稅率征稅,而對高收入者則按較高的稅率征稅。這有利于改變個人收入分配結構,縮小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間的收入差距。

3.個人所得稅的經濟調節(jié)功能。微觀上,個人所得稅對個人的勞動與閑暇、儲蓄與投資、消費等的選擇都會產生影響。宏觀上,個人所得稅具有穩(wěn)定經濟的作用:其一,自動穩(wěn)定功能或“內在穩(wěn)定器”功能,指個人所得稅可以不經過稅率的調整,即可與經濟運行自行配合,并借這種作用對經濟發(fā)生調節(jié)作用;其二,相機選擇調節(jié),在經濟蕭條或高漲時,采取與經濟風向相逆的稅收政策,對個人所得稅的稅率、扣除、優(yōu)惠等進行調整,實行減稅或增稅的政策,從而使經濟走出蕭條或平抑經濟的過度繁榮,保持經濟的穩(wěn)定。

由上述分析可知,個人所得稅具有組織財政收入、調節(jié)收入分配狀況和調節(jié)經濟的功能。我國個人所得稅政策施行20多年以來,在調節(jié)個人收入、緩解社會分配不公、縮小貧富差距和增加財政收入等方面都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如何改革我國個人所得稅體制,提高其調節(jié)個人收入的能力,緩解分配不公的矛盾,促進社會主義社會和諧發(fā)展,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問題之一。

二、我國現(xiàn)行個人所得稅存在的主要問題

1.稅制模式存在弊端。征收個人所得稅是政府取得財政收入,調節(jié)社會各階層收入分配水平的重要手段,公平是個人所得稅征收的基本原則。公平原則是指征稅額與納稅人收入水平相適應以保證各納稅人之間稅負水平均衡。分類所得稅制是將納稅人各種所得按照收入性質劃分為若干類,對不同類別的所得設計不同的稅率和費用扣除標準分別計算征收。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將個人收入劃分為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等11類。這種稅收制度的優(yōu)點是可以實現(xiàn)分別征收,有利于控制稅源;缺點是各類收入所使用的稅率不同、免征稅額不同,導致不同類別收入的稅負不同,不利于調節(jié)收入差距,容易產生綜合收入高、應稅所得來源多的人稅負輕,綜合收入低、應稅來源少的人稅負重的現(xiàn)象[2].

2.征收范圍不全面。個人所得稅在課稅范圍的設計上,分為概括法和列舉法。列舉法又分為正列舉方式和反列舉方式。正列舉方式就是對稅法中明確規(guī)定的項目予以課稅,沒有出現(xiàn)在稅目中的項目不用納稅。反列舉方式則是明確規(guī)定出不在納稅范圍的項目,除此之外所有項目都要納稅。一般來說,正列舉方式的范圍相對于稅源來說是有限的,反列舉方式的范圍往往是接近稅源的。我國個人所得稅采用的是正列舉方式加概括法,列舉法規(guī)定了10個應稅項目,并運用概括法規(guī)定了國務院財政部門確定征收的其他所得。主要采用正列舉方式確定稅基范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征稅范圍的擴大,雖然用概括法規(guī)定了其他認定的應稅項目,避免稅基流失,但是因其規(guī)定的模糊性,易在征納過程中引起征納雙方的糾紛和納稅人逃避稅行為的發(fā)生。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特別是隨著技術市場、人才市場、房地產市場的發(fā)育和成長,我國居民的收入已由工資收入為主向收入形式多元化的趨勢發(fā)展。目前在我國居民所得中,不僅工薪、勞務報酬所得等勞務性收入成為個人的重要所得,利息、股息和紅利等資本性收入也逐漸成為居民個人所得的重要來源。此外,勞保福利收入、職務補助、免費午餐及其他實物補助形式也逐漸成為我國居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新變化在現(xiàn)行個人所得稅制下都無法自動地成為個人所得稅的應稅項目,使得所得稅的稅基過于狹窄。與此同時,許多公司利用這一稅制缺陷,減少現(xiàn)金獎金和工資的發(fā)放,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地為員工購買商業(yè)保險、提供健身俱樂部會員卡、用餐券、假期旅游等福利,減少個人所得稅的應納稅金額,侵蝕稅基[3].

3.個人免征額標準缺乏科學性,沒有考慮納稅人的實際情況。設立個人免征額的目的之一是為保障勞動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包括勞動者本人的基本生活資料及教育培訓費用,家庭成員所需生活資料的費用等。我國目前的個人的所得稅制度實行收入減去固定標準的免征額作為應稅所得額的方法,這種方法沒有考慮到不同的納稅人的贍養(yǎng)費用、子女撫養(yǎng)費用、教育費用、醫(yī)療費用等因素。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上述情況不同,各納稅人的生活必要支出就不同,實行固定免征額的方法不科學[4].

4.稅率設計不盡合理。目前我國對工資薪金實行九級超額累進稅率,最高稅率為45%,與世界各國相比,這一稅率偏高。過高的稅率一方面會增強納稅人偷漏稅的動機;另一方面由于45%的稅率在現(xiàn)實中極少運用,這一稅率只起象征性的作用,有其名而無其實,卻使稅制空背了高稅率之名。

5.征收管理力度不足。

(1)征收方式難以控制高收入者。對個人所得稅的征管,我國和大多數(shù)國家一樣也采用了源泉扣繳和自行申報兩種方法,但側重點不同,我國更側重源泉扣繳。由于稅法沒有對所有納稅人要求納稅申報,稅務機關對扣繳義務人的納稅檢查信息是單方面的,無法有效進行監(jiān)督,使得源泉扣繳的執(zhí)行力度在不同單位間有很大的差別。源泉扣繳執(zhí)行力度的不同使得個人所得稅只管住了工薪階層,沒有管住高收入階層。自行申報目前尚未全面鋪開,個人所得稅法規(guī)定只有5種情形下的個人收入應自行申報。由于沒有實行全面的個人收入申報制度,稅收流失難以避免。 (2)征管水平低、手段落后,使征管效率難以提高。稅務征管人員的業(yè)務素質和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已不能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稅務工作的要求,是削弱征管力量,影響征管效率的重要因素;以人工為主的落后征管手段,不能使稅務部門及時取得納稅人的收入資料,并對其納稅資料進行處-

理與稽核;稅務制度還不完善,不能很好發(fā)揮其中介組織的作用;加之與個人所得稅征收相聯(lián)系的諸如財產申報制度、個人信用管理制度沒有建立,使得征管效率和監(jiān)督作用很難提高。

(3)處罰法規(guī)不完善,處罰力度不強,不能對納稅人起到震懾作用。目前我國的《稅收征管法》對偷、漏稅等違法行為的界定模糊(例如對納稅人取得收入后掛在往來賬戶不結轉的行為,很難明確界定是納稅人有意行為還是無意行為),使稅務執(zhí)法機關難以把握,往往避重就輕。這樣,對違法者本人起不到接受教訓,自覺守法的約束作用;對廣大公民更起不到警示和威懾作用,違法現(xiàn)象得不到抑制。因此,遵紀守法、自覺納稅的良好社會風尚難以形成。

三、完善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建議和對策

1.建立分類綜合所得稅制模式。個人所得稅稅制模式大體上可分為3種:1)分類所得稅制,如我國現(xiàn)行個人所得稅制度。它是對同一納稅人不同類別的所得按不同的稅率分別課征。2)綜合所得稅制,它是將納稅人在一定期間內的各種所得綜合起來,扣除法定減免數(shù)額后,就其余額按累進稅率征收,它的特點是將來源于各種渠道的所有形式的所得不分類別、統(tǒng)一課稅。這種稅制的優(yōu)點是稅負公平、扣除合理,能夠全面反映納稅人的綜合負稅能力,能考慮到納稅人個人經濟情況和家庭負擔等因素并給予減免。但它的課征手續(xù)復雜,征收費用較高,對個人申報和稅務稽查水平要求高,且以發(fā)達的信息網(wǎng)絡和全面可靠的原始資料為條件。3)分類綜合稅制,它是分類所得稅和綜合所得稅的不同形式和程度的結合。

根據(jù)目前我國對稅源控管難度大、征管手段相對落后、公民納稅意識淡薄的實際情況,應按循序漸進,由分類稅制分類綜合稅制綜合稅制的過程,將現(xiàn)行的分類稅制過渡到綜合分類稅制模式,即對個人不同來源的收入先按不同稅率征稅,年終再匯算清繳。具體界定時可對屬于投資性的,沒有費用扣除的應稅項目,如利息所得、股票轉讓所得、股息紅利所得、偶然所得等應稅項目,實行分項征收;對屬于有費用扣除的應稅項目,如工資薪金、勞動報酬、生產經營、承包承租、稿酬等應稅項目,先以源泉預扣方法分別采用不同稅率征收,在納稅年度結束后,由稅務部門核定納稅人全年應稅所得,對年度內已納稅額做出調整結算,再實行綜合征收。我國政府已經明確,個人所得稅制度改革現(xiàn)階段目標為分類綜合個人所得稅制[5].

2.擴大征收范圍。目前個人所得稅法規(guī)定的11個應稅項目沒有涵蓋個人所得的全部內容[6].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會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應稅項目。一些不斷出現(xiàn)的應當征收個人所得稅的項目應該列入應稅項目。因此,我國應當改變目前采取的正列舉法,采取概括性更強的反列舉法。凡是能夠增加納稅人稅收負擔能力的所得都在個人所得稅征收范圍之內,對某些特殊的個人所得可以采取列舉法予以減免稅收,以體現(xiàn)稅收上給予的優(yōu)惠政策。

3.以家庭為納稅單位。家庭課稅是指以家庭為單位,將夫妻的所得綜合起來聯(lián)合申報納稅;個人所得課稅是以個人為單位,就個人所得申報納稅。家庭課稅在理論上較個人課稅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家庭課稅能更好地體現(xiàn)公平這一稅收基本原則,因為一般情況下,凡是稅制建設比較完善、治稅思想體現(xiàn)公平觀念比較充分的政府,多在稅前規(guī)定了不同數(shù)額不同名目的扣除額,如子女贍養(yǎng)費及教育費扣除、父母及祖父母贍養(yǎng)費扣除、貧困親屬資助的扣除等。而選擇家庭課稅最大的優(yōu)點就在于能充分考慮一個家庭的實際支出情況,能使稅后結果盡量公平。比如:撫養(yǎng)一個子女與撫養(yǎng)兩個子女的扣除區(qū)別;撫養(yǎng)一個健康子女與撫養(yǎng)一個殘疾子女的扣除區(qū)別等[7].

4.規(guī)范個人免征額標準?!秱€人所得稅法修正案》將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所得免征額調至1 600元,大大減輕了低收入人員的稅收負擔。但是筆者認為,費用扣除標準存在的主要問題不在于數(shù)額高低,而在于有沒有考慮納稅人具體情況并區(qū)別對待。借鑒國外通行做法,根據(jù)我國實際情況,中國個人所得稅免征稅額可分為4個部分:1)個人基本生活費用和教育費用扣除。2)撫養(yǎng)子女、贍養(yǎng)老人費用扣除。3)特殊扣除,針對殘疾人、慢性病患者。4)子女教育費用扣除。目前,教育費用占家庭開支的比重較大并且沒有任何形式的社會保障,因此應額外扣除[8].

5.簡化稅率級次,應實行“少檔次、低稅率”的累進稅率模式。本著“照顧低收入者,培育中產階層,調節(jié)高收入者”的原則,在提高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的基礎上,提高最低稅率至10%,將高稅率部分的45%向下調降至35%,則可構建一組由10%~35%的累進稅率。累進稅的級次定在5級比較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