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系統(tǒng)范文
時間:2023-03-25 21:35: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神經系統(tǒng),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當我還是二十來歲,兢兢業(yè)業(yè)埋頭苦干時,我就已經注意到了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相比其他年齡段,我對青少年時代所喜歡的音樂印象更深――但是過去的每一年,那些電臺里播放的新歌聽上去都像聒噪的廢話。在客觀層面上,我明白這是講不通的。我不能嚴肅地斷言說盧達克里斯(Ludacris)(譯者注:美國最為出色的南方說唱歌手兼唱片制作人之一)的“Rollout”在藝術層面上就優(yōu)于凱蒂?佩里(Katy Perry)(譯者注:美國流行女歌手、演員兼詞曲創(chuàng)作者)的“Roar”,但是前首歌的每一秒鐘都銘刻我心,而后一首歌在我看來就像是平淡無味的叫嚷。如果我去收聽2013年10大熱門金曲,我會頭疼不已。如果我去收聽2003年10大熱門金曲,我會興高采烈。
為什么我在青少年時期聽的那些歌比成年后聽的任何歌都要優(yōu)美動聽呢?作為一個樂評人,我很開心地告訴大家這并不能完全歸咎于我那失敗的音樂鑒賞力。近些年來,心理學家和神經系統(tǒng)學家已經證實,這些歌曲會在我們的情緒之中留存有很強的力量。研究者已經發(fā)現(xiàn)了一些證據(jù)支持這樣一種觀點,即相較于成年之后聽的歌曲,我們的大腦會將我們與青少年時期聽的歌維系得更加牢固――這種維系不會因為年歲增加而減弱。音樂的懷舊,換句話說,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它也是一種神經系統(tǒng)的指令。無論我們的品味在其他方面變得有多復雜,我們的大腦可能還是會停留在那些我們在青春期那出激蕩大戲中所著迷的歌曲里。
要理解為何我們會對某些歌情有獨鐘,就要先了解通常情況下大腦與音樂的聯(lián)系。當我們初聽一首歌時,音樂激發(fā)了我們的聽覺皮層(auditory cortex),我們將節(jié)奏、旋律以及和聲轉變成為一個連貫的整體。從聽覺皮層開始,我們對于音樂的反應取決于我們與音樂互動的程度。當你在腦海里跟唱一支歌時,你會激活運動前區(qū)皮層(premotor cortex),而運動前區(qū)皮層能計劃并控制你的活動。當你跟著跳舞時,你的神經元會跟上音樂的節(jié)拍。當你緊緊盯著歌詞和配樂時,你會激活頂葉皮層(parietal cortex),頂葉皮層有助于你在不同的音樂刺激中轉換并保持著注意力。當你聽到一首能觸發(fā)你個人回憶的歌曲時,你的能存儲個人生活和人際關系相關信息的前額皮質(prefrontal cortex)將會突然活躍起來。
但是脫離了情感的記憶是毫無意義的――除了愛和藥物之外,沒有其他物質能夠像音樂一樣激發(fā)人類的情緒反應(emotional reaction)(譯者注:指喜、怒、悲、恐時所表現(xiàn)出的形為,是植物性神經系統(tǒng)的一系列反應)。腦成像(brain imaging)研究表明,我們最愛的歌曲能夠刺激大腦的回路(pleasure circuit),回路釋放出一股多巴胺、血清素、催產素以及其他影響神經系統(tǒng)的物質,讓我們感到心情愉悅。我們越喜愛一首歌曲,我們就越能體會到這種神經系統(tǒng)的快樂,這種被可卡因所追逐的相同的神經遞質充斥著我們的大腦。
音樂點亮了每一個軀體里神經活動的火花。但是對于年輕人來說,這種火花變成了一場煙火秀。從12至22歲,我們的大腦經歷了迅疾的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在這段時間內我們所喜歡的音樂似乎與我們的腦葉永久地關聯(lián)到了一起。當我們對一首歌產生了神經系統(tǒng)的聯(lián)系后,我們也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強烈的記憶痕跡,它滿載著劇烈的情緒,這種情緒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因于青春期生長激素的泛濫。這些激素告訴我們的大腦,“每件事”都非常重要――特別是那些成為我們花季美夢(以及難堪之事)中配樂的歌曲。
就其本身而言,這些神經系統(tǒng)中的煙火足夠能將某些歌曲鐫刻在我們的腦中。但是還有別的因素在發(fā)揮作用,將八年級舞會上播放的最后一支樂曲幾乎永遠地鎖入你的記憶之中?!兑魳犯兄目茖W: 用理性解釋感性》(This Is Your Brain on Music: The Science of a Human Obsession)一書的作者丹尼爾?列維廷(Daniel Levitin)寫道,我們在青少年時期所聽的音樂從根本上是與我們的社交生活交織在一起的。
“我們正自主地去發(fā)現(xiàn)那些我們年輕時初聽的音樂,”他告訴我,“通常也是通過我們的朋友。我們聽著他們聽的一些音樂,把這些音樂看作一枚徽章,看作歸屬到某個社交團體的途徑。這中做法把音樂融入了我們的身份歸屬感之中?!?/p>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心理學家彼得?賈那塔(Petr Janata)同意這一社交性理論,他解釋了我們最愛的音樂“能夠被整合為對于我們成長歲月的特別的情緒記憶?!八€補充了一個可能起到作用的因素:懷舊性記憶上漲(reminiscence bump),這是一種相較于其他年齡,我們對于年輕時候生活的記憶更為生動的現(xiàn)象,這種記憶直至我們衰老之后也牢牢地保存在我們腦中。根據(jù)懷舊型記憶上漲理論,我們都有一個文化意義上的“人生腳本”,它在我們的記憶里充當著人生的記敘文的角色。當我們回首往事時,主導著這種敘事的記憶有兩個共性:第一,這些記憶是愉悅的;第二,它們僅僅圍繞著我們十幾歲的少年時期和二十來歲的青年早期。
為什么我們對于這些年月的記憶是如此地生動持久呢?利茲大學的研究者在2008年提出了一個頗有吸引力的解釋:懷舊性記憶上漲中最突出的那些年月與“一個穩(wěn)定而持久的自我的出現(xiàn)”的時間相吻合。從12歲至22歲的這段時間,換言之,是你成為“你”的時間。之后,該段促成這種變化過程的記憶在你生命中的剩余時間都變得極其重要。他們不僅僅促成了你的自我形象的發(fā)展,也變成了你自我形象的“一部分”――你自我意識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篇2
(訊)很明顯,互聯(lián)網(wǎng)目前還很不統(tǒng)一,網(wǎng)絡協(xié)議,計算機操作系統(tǒng),數(shù)據(jù)庫應用存在不同版本,同一個服務重復存在于不同的網(wǎng)站中,例如我們希望開設博客展示自己,就需要在新浪,搜狐,網(wǎng)易,csdn等多個網(wǎng)站進行注冊,更新博客的過程因此變得非常繁瑣。互聯(lián)網(wǎng)的分裂現(xiàn)象增加了建設互聯(lián)網(wǎng)的成本,降低信息溝通的效率,浪費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網(wǎng)的時間。同時這種分裂現(xiàn)象也會阻礙新商業(yè)模式的出現(xiàn),如信用體系的建立,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虛擬社交圈子的建立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互聯(lián)網(wǎng)的進化必然做出反應,而反應的結果就是開始形成互聯(lián)網(wǎng)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
互聯(lián)網(wǎng)服務方面,大型網(wǎng)站不斷相互兼并,寡頭互聯(lián)網(wǎng)服務商正在形成,例如新聞領域的新浪,搜狐,游戲領域的網(wǎng)易,盛大,巨人,電子商務領域的阿里巴巴,淘寶,搜索領域的谷歌,百度,求職領域的51job,智聯(lián)招聘等,互聯(lián)網(wǎng)硬件設施和軟件服務方面,從2007年開始,互聯(lián)網(wǎng)的核心服務器和應用也開始出現(xiàn)集中化的趨勢,云計算,SAAS就代表了這種趨勢。通俗的講,云計算,SAAS就是將傳統(tǒng)上分散在個人計算機上的應用集中在若干個大型服務器中,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通過終端使用大型服務器提供的互聯(lián)網(wǎng)服務,如在線辦公軟件,在線游戲軟件,在線殺毒軟件,在線財務軟件等等。從這些特點看,它們都具備了互聯(lián)網(wǎng)虛擬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雛形。
互聯(lián)網(wǎng)虛擬中樞神經系統(tǒng)
從互聯(lián)網(wǎng)虛擬大腦的角度看,互聯(lián)網(wǎng)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硬件基礎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核心服務器以及聯(lián)結他們的路由器和交換機,在這些硬件設備上統(tǒng)一運行的虛擬感覺神經元,聽覺神經元,視覺神經元,運動神經元,數(shù)據(jù)整理和挖掘神經元,映射型神經元等互聯(lián)網(wǎng)應用程序將構成互聯(lián)網(wǎng)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軟件基礎,包含文字,音頻,視頻,文檔等信息的數(shù)據(jù)海洋將組成互聯(lián)網(wǎng)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信息基礎。(編選:中國B2B研究中心)
篇3
神經系統(tǒng)腫瘤因其致死率及致殘率非常高,而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目前神經系統(tǒng)腫瘤的治療以手術、放療和化療為主,雖有一定的療效,但復發(fā)率較高。因此,需要探索新的治療方法,與傳統(tǒng)療法相結合,起到輔助或提高療效的目的。免疫治療由于創(chuàng)傷小、針對性強而備受關注,而腫瘤特異性抗原的獲得是進行免疫治療的前提。但目前,神經系統(tǒng)腫瘤的特異性抗原非常少,因此,應用作用相對廣泛的腫瘤相關抗原治療神經系統(tǒng)腫瘤具有一定的發(fā)展前景,癌—抗原(Cancer-Testis Antigen, CT抗原)就是其中之一。神經系統(tǒng)腫瘤中CT抗原的相關研究近年來已有很大進展,現(xiàn)綜述如下:
1 CT抗原概述
1.1 CT抗原基因及功能
CT抗原是一類具有特異性表達模式的腫瘤相關抗原,其表達具有以下特點[1]:①具有共同的表達模式,即在非的正常組織幾乎不表達,而在各種腫瘤組織中有不同頻率的表達;②大多數(shù)CT抗原位于X染色體上;③通常是以多個家族成員的形式存在;④在各種來源不同的腫瘤組織中,CT抗原的表達常具有異質性。
目前已發(fā)現(xiàn)96個CT抗原,分別由15個基因家族和31種基因編碼。根據(jù)CT抗原定位是否在X染色體上,可將CT抗原基因分為兩大類:①X-CT抗原,定位在X染色體上,集中在Xp11和Xq26~28兩個區(qū)域,此類基因基本都是多基因家族,包括MAGE,GAGE,NY-ESO-1,SSX,XAGE,SPANX以及最近新發(fā)現(xiàn)的CT45等[1~3]20種基因或基因家族。②nonX-CT抗原,則定位在不同的常染色體上,如SCP-1、CT9、CT46定位在1號染色體上,OY-TES-1定位在12號染色體上等[1,4~6],多為非家族性基因。對CT抗原功能的研究目前還很少,只對少數(shù)幾種CT抗原的功能有所了解。例如,CAGE-1作為細胞和頂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頭部頂體蛋白的包裝起重要作用[3];SCP-1為聯(lián)合復合體的主要成分,與染色體配對、交換及分離密切相關[7];SSX基因可能與抑制轉錄有關等[8]。
1.2 CT抗原的表達特征及機理
首個CT抗原的發(fā)現(xiàn)源于黑色素瘤,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發(fā)現(xiàn)CT抗原實際上是一種廣譜的腫瘤抗原,它在多種腫瘤組織中均有不同的表達??傮w來說,CT抗原在腫瘤組織中的表達具有以下特征:①同一CT抗原在不同腫瘤組織的表達頻率不同;②不同CT抗原在同一腫瘤組織的表達頻率也不同;③CT抗原的表達具有“群集性”,即同一腫瘤組織可同時表達多種CT抗原。
目前CT抗原表達機理尚未完全闡明。主要的研究集中于MAGE家族,一些學者報道[9]體外用去甲基化誘導劑5-AZA-CdR可誘導多種腫瘤細胞和正常細胞表達MAGE基因。但是,去甲基化機制并不能解釋所有CT抗原的表達機制。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基因組廣泛去甲基化的結腸癌中,許多CT抗原的表達缺如[10]。因此,CT抗原特異性表達除了去甲基化誘導機制外,可能尚與其它機制有關,其在腫瘤異性表達的機制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和證明。
2 CT抗原在神經系統(tǒng)腫瘤中的表達情況
目前,CT抗原在神經系統(tǒng)腫瘤組織中的表達情況研究較少,只有MAGE等幾個CT抗原家族有相關報道,現(xiàn)將其研究進展介紹如下:
2.1 MAGE家族
MAGE是首個被報道的CT抗原,是一個由A、B、C、D、E、F六個亞家族組成的大家族,其家族成員均定位于X染色體上。其中,MAGE-A、B、C三個亞家族由于具有CT抗原的表達模式,因此歸屬于CT抗原[1]。目前對神經系統(tǒng)腫瘤中MAGE基因在mRNA水平的表達報道較多。其中,研究較多的神經系統(tǒng)腫瘤類型包括惡性膠質瘤、神經母細胞瘤、腦膜瘤及髓母細胞瘤等,見表1。表1 不同神經系統(tǒng)腫瘤中MAGE的mRNA表達 (略) 注:[ ]引文,-未檢測,GBM惡性膠質瘤,NB神經母細胞瘤,MB髓母細胞瘤
同時,MAGE基因在神經系統(tǒng)腫瘤組織中的蛋白水平的表達也有相關報道。Liu G等[12]應用流式細胞儀檢測,發(fā)現(xiàn)MAGE-A1在原發(fā)性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中的蛋白表達率為38%(26/43);Kuramoto等[18]應用免疫印跡分析的方法檢測了MAGE-1和MAGE-4在膠質瘤中的表達,其表達率分別為85.7%(12/14)和35.7%(5/14);同時,該研究小組還利用免疫組化法證實了MAGE-1蛋白存在于膠質瘤細胞的胞漿中; Wolfl等[16]檢測了神經母細胞瘤中MAGE-A1和MAGE-A3/A6的蛋白水平的表達,其結果表明,MAGE-A1和MAGE-A3/A6在蛋白水平的表達與mRNA水平大體一致,只是染色模式存在一定的異質性,即MAGE的免疫反應只見于單個的腫瘤細胞或者是較小的腫瘤區(qū)域。
盡管研究結果表明MAGE基因在腫瘤組織中的表達存在差異,但整體來看,MAGE基因家族中的某些成員在特定的神經系統(tǒng)腫瘤組織中具有較高的表達,因此,MAGE家族作為免疫治療的靶分子成為可能。
2.2 NY-ESO-1 NY-ESO-1是應用重組子表達克隆的抗原血清學鑒定(Serological Identification of Recombinant Expression Clongings,SEREX)技術鑒定的一種CT抗原。NY-ESO-1基因家族共有三個成員,其中基因NY—ESO-1、LAGE-1屬CT抗原[1]。
目前分別從mRNA水平、蛋白質水平研究了NY-ESO-1在神經系統(tǒng)腫瘤中的表達情況。在mRNA水平,Wolfl等[16]應用RT-PCR檢測發(fā)現(xiàn)神經母細胞瘤組織中NY-ESO-1的表達率為28%(19/68)。Soling等[13]應用同樣的技術發(fā)現(xiàn)NY-ESO-1在神經母細胞瘤組織中的表達率為36%(35/98),且發(fā)現(xiàn)其表達可能與患者的年齡、腫瘤組織分化類型、血清鐵蛋白水平等有關。Rodolfo等[19]則報道,在包括手術及化療前后的原發(fā)性神經母細胞瘤組織中NY-ESO-1的表達率為55%(11/20);而在神經母細胞瘤細胞株的表達率僅為25%,且應用維甲酸未能影響NY-ESO-1在神經母細胞瘤細胞株的表達。Sahin等[17]應用RT-PCR檢測了88例腦腫瘤,其中包括星形細胞瘤、間膠質瘤、腦膜瘤、室管膜瘤,但卻未發(fā)現(xiàn)一例表達NY-ESO-1。
在蛋白質水平,Wolfl等[16]運用免疫組化技術分析19例神經母細胞瘤組織,發(fā)現(xiàn)其表達模式與MAGE-A1和MAGE-A3/A6極為相似,即都具有蛋白與mRNA表達一致的特點,并且染色模式均存在一定的異質性。而Rodolfo等[19]也運用免疫組化技術分析神經母細胞瘤標本中NY-ESO-1的表達情況,發(fā)現(xiàn)其蛋白的表達率為82%(18/22),其免疫反應可見于標本的大部分腫瘤細胞中。染色可見于神經母細胞的神經胞質和細胞胞質,染色強度普遍較高,且其染色強度與腫瘤細胞分化程度無關。
由于NY-ESO-1在蛋白水平的高表達,并且較多的研究結果表明NY-ESO抗原的免疫原性極強[20],因此,NY-ESO在神經系統(tǒng)腫瘤組織中的免疫治療具有廣闊的前景。
2.3 NY-SAR-35 NY-SAR-35是2002年應用SEREX技術新發(fā)現(xiàn)的一種CT抗原。經序列分析推測,它可能具有細胞表面分子和分泌分子的功能。NY-SAR-35除了在限制性表達外,還在肉瘤、黑色素瘤、肺癌、食管癌及乳腺癌中表達[7]。
范容等[21]對NY-SAR-35在腦膜瘤中的表達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其在腦膜瘤中的表達率為36.59%(15/41),明顯高于正常組織的表達率13.79(4/29),并經統(tǒng)計學分析NY-SAR-35的表達與病人性別、年齡大小、腫瘤性質和病理分級無關。
2.4 SSX家族 SSX基因又稱滑膜肉瘤X斷裂點基因(synovial sarcoma X breakpoint, SSX),是一個由9個成員組成的多基因家族。其中SSX-1、SSX-2、SSX-3和SSX-4通過SEREX技術鑒定,發(fā)現(xiàn)具有CT抗原的特征[1]。
Sahin等[17]對SSX-1、SSX-2和SSX-4在腦腫瘤的表達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星形細胞瘤標本中SSX-4的表達率為27%(10/39),SSX-2為11%(4/39),而SSX-1則僅在兩例IV級星形細胞瘤中表達,表達率僅為5%(2/39);在其所檢測的間變性膠質瘤中,SSX-4的表達率為40%(2/5)。Chi等[22]應用RT-PCR技術檢測了神經母細胞瘤,發(fā)現(xiàn)SSX-2的表達率為72%(13/18),SSX-4則為67%(12/18)。由此可以看出SSX家族在神經系統(tǒng)腫瘤中有一定水平的表達,但不同亞家族之間表達頻率不同。SSX基因在神經系統(tǒng)腫瘤組織中的蛋白水平表達暫無相關報道,但隨著SSX抗體的商品化,將會有更新的研究進展。
2.5 GAGE家族 GAGE家族是應用CTL克隆技術鑒定出的CT抗原,包括八個亞家族。有報道[23]稱GAGE各家族成員可作用于細胞增強其抗凋亡功能,且研究發(fā)現(xiàn)其表達的存在可能與某些腫瘤患者的預后不良有關。
Scarcella等[11]檢測了GAGE在60例高度惡性腦腫瘤中的表達情況。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GAGE-1在20例成人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組織的表達率為65%,9例兒童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組織的表達率為11%,15例成神經管細胞瘤組織的表達率為13%,14例腦室管膜瘤組織的表達率為43%;利用通用引物擴增GAGE-3、GAGE-6及GAGE-8的mRNA的共同序列,發(fā)現(xiàn)20例成人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組織的表達率為75%,9例兒童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組織的表達率為78%,15例髓母細胞瘤組織的表達率為47%,14例腦室管膜瘤組織的表達率為93%;并且在兩例未確定類別的高度惡性腦腫瘤組織中也檢測到GAGE-3、GAGE-6及GAGE-8的表達。另外,Cheung等[24]發(fā)現(xiàn)GAGE在67例神經母細胞瘤組織中的表達率為82%。由此可知GAGE家族在多種神經系統(tǒng)腫瘤組織中有一定的表達,并在不同神經系統(tǒng)腫瘤組織中的表達不一。
2.6 SCP-1 SCP一1是應用SEREX方法鑒定的一種CT抗原。SCP-1編碼一種參與減數(shù)分裂的特異性蛋白。目前研究已發(fā)現(xiàn)SCP一1在多種腫瘤,例如惡性膠質瘤、乳腺癌、腎癌以及卵巢癌中都有較高的表達頻率[24]。Sahin等[17]應用RT-PCR技術檢測了39例星形細胞瘤和38例腦膜瘤,SCP-1的表達率分別為40%和18%。SCP-1在惡性腫瘤中有較高的表達頻率,是否說明SCP-1趨向于惡性腫瘤尚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2.7 CT46 CT46是2005年應用生物信息庫分析法新發(fā)現(xiàn)的CT抗原,為單拷貝基因。其編碼的蛋白可能與細胞的減數(shù)分裂有關[4]。CT46除在表達外,在卵巢也有微弱的表達,而在其它組織的表達率最高不及其在表達的1%。
Chen等[4]應用定量RT-PCR技術檢測了CT46在神經母細胞瘤細胞株中的表達情況,結果表明,在神經母細胞瘤中的表達率僅為0%(0/5),盡管如此,但由于目前對其研究較少,尚不能確定CT46在其它神經系統(tǒng)腫瘤組織中表達情況如何,有待進一步研究。
3 應用CT抗原對神經系統(tǒng)腫瘤治療的展望
利用CT抗原特異性表達的特性對神經系統(tǒng)腫瘤進行免疫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Liu等[12]研究發(fā)現(xiàn)MAGE-1可在惡性膠質瘤中表達,且可以被細胞毒性T細胞識別。使用IFN-γ或5-AZA-CdR作用于膠質母細胞瘤,可使MAGE的mRNA表達率明顯提高,而且可以促進自身MHC抗原表位的顯露,進而提高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的識別活性。這表明MAGE-1有可能作為惡性膠質瘤的特異性靶抗原,從而應用于惡性膠質瘤中CD4、CD8依賴性的T細胞的主動免疫治療及過繼性免疫治療。Ishida等[14]也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MAGE的基因產物可作為神經母細胞瘤的特異性免疫治療的可靠選擇。Rodolfo等[19]發(fā)現(xiàn)NY-ESO-1抗體反應陽性及全身性T細胞反應強烈持久的神經母細胞瘤患者預后較好,他們還發(fā)現(xiàn)神經母細胞瘤患者自身分泌的NY-ESO-1特異性T淋巴細胞可特異性識別神經母細胞瘤細胞,這表明含有HLA Ⅰ、Ⅱ二重特異性NY-ESO-1抗原肽有可能應用于以樹突狀細胞為基礎的免疫治療。
Cilensek等[23]通過對GAGE家族的研究發(fā)現(xiàn),GAGE-7B、GAGE-7C具有抗IFN-γ和CD95受體誘導的凋亡反應;此外,GAGE-7C尚能給予細胞抵抗治療因素紫杉酚及γ射線的作用。如果通過免疫治療使GAGE家族在人體滅活,不但可以使腫瘤對放療、化療敏感度增高,而且還能使細胞恢復其凋亡活性。目前CT抗原在神經系統(tǒng)腫瘤中的應用也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例如Yu等[25]應用腫瘤組織勻漿激發(fā)的樹突狀細胞疫苗來作用于腫瘤病人,同時應用MAGE-1作為標記來評價抗原特異性免疫應答,發(fā)現(xiàn)試驗組的生存中值(133周)比對照組(30周)有明顯提高。但應用CT抗原對神經系統(tǒng)腫瘤進行免疫治療還未得到廣泛開展,制約其開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CT抗原在神經系統(tǒng)腫瘤中的表達譜尚不十分清楚。
目前研究已經證實部分CT抗原在神經系統(tǒng)腫瘤中表達,但表達率都相對較低。今后,一方面還需要繼續(xù)尋找更多能在神經系統(tǒng)腫瘤中有高表達的CT抗原;另一方面還需對已知的CT抗原進行廣泛的篩選,從中獲取較完整的CT抗原表達譜。隨著CT抗原在神經系統(tǒng)腫瘤中的表達譜的建立,以CT抗原為靶向,對神經系統(tǒng)腫瘤進行免疫治療必將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
Scanlan MJ, Simpson AJ, Old LJ. The cancer/testis genes: review, standardization, and commentary [J]. Cancer Immunity, 2004, 4:1-15.
Chen YT, Scanlan MJ, Sahin U,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cancer/testis-antigengenes by massively parallel signature sequencing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5,102(22):7940-7945.
Alsheimer M, Drewers T, Schutz W, et al. The cancer/testis antigen CAGE-1is a component of the acrosome of spermatids and spermatozoa [J]. Eur J Cell Biol, 2005,84(2-3):445-452.
Chen YT, Venditti CA, Theiler G,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CT46/HORMAD1, an immunogenic cancer/testis antigen encoding a putative meiosis-related protein [J]. Cancer Immunity, 2005,5:9-17.
Ono T, Kurashige T, Harada N,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proacrosin bindingprotein sp32 precursor as a human cancer/testis antigen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1,98(6):3282-3287.
Tureci O, Sahin U, Zwick C,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 meiosis-specific protein as a member of the class of cancer/testis antigens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8,95(9):5211-5216.
Kalejs M, Erenpreisa J. Cancer/testis antigens and gametogenesis: a review and“brain-storming" session [J]. Cancer Cell Int,2005,5(1):4-14.
Lim FL, Soulez M, Koczan D, et al. A KRAB-related domain and a novel transcription repression domain in proteins encoded by SSX genes that are disrupted in human sarcomas [J]. Oncogene,1998,17:2013-2018.
De Smet C, Lurquin C, Lethe B, et al. DNA methylation is the primary silencing mechanism for a set of germ line- and tumor-specific genes with a CpG-rich promoter [J]. Mol Cell Bool,1999,19(11):7327-7335.
Scanlan MJ, Gure AO, Jungbluth AA, et al. Cancer/testis antigens: an expanding family of targets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 [J]. Immunol Rev,2002,188:22-32.
Scarcella DL, Chow CW, Gonzales MF, et al. Expression of MAGE and GAGE in high-grade brain tumors: a potential target for specific immunotherapy and diagnostic markers [J]. Clin Cancer Res,1999,5(2):335-341.
Liu G, Ying H, Zeng G, et al. HER-2, gp100, and MAGE-1 are expressed in human glioblastoma and recognized by cytotoxic T cells [J]. Cancer Res,2004,64(14):4980-4986.
Soling A, Schurr P, Berthold F, et al. Expression and clinical relevance of NY-ESO-1, MAGE-1 and MAGE-3 in neuroblastoma [J]. Anticancer Res,1999,19(3B):2205-2209.
Ishida H, Matsumura T, Salgaller ML, et al. MAGE-1 and MAGE-3 or -6 expression in neuroblastoma-related pediatric solid tumors [J]. Int J Cancer,1996,69(5):375-380.
Corrias MV, Scaruffi P, Occhino M, et al. Expression of MAGE-1, MAGE-3 and MART-1 genes in neuroblastoma [J]. Int J Cancer,1996,69(5):403-407.
Wolfl M, Jungbluth AA, Garrido F, et al. Expression of MHC class I, MHC class II, and cancer germline antigens in neuroblastoma [J]. 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2005,54(4):400-406.
Sahin U, Koslowski M, Tureci O, et al. Expression of cancer testis genes in human brain tumors [J]. Clin Cancer Res,2000,6(10):3916-3922.
Kuramoto T. Detection of MAGE-1 tumor antigen in brain tumor [J]. Kurume Med J,1997,44(1):43-51.
Rodolfo M, Luksch R, Stockert E, et al. Antigen-specific immunity in neuroblastoma patients: antibody and T-cell recognition of NY-ESO-1 tumor antigen [J]. Cancer Res,2003,63(20):6948-6955.
Jager E, Stockert E, Zidianakis Z, et al. Humoral immune responses of cancer patients against "Cancer-Testis" antigen NY-ESO-1: correlation with clinical events [J]. Int J Cancer,1999,84(5):506-510.
范蓉,肖紹文,羅昱,等.癌-抗原基因NY-SAR-35在人腦膜瘤中的表達[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5,21(2):109.
Chi SN, Cheung NK, Cheung IY. Expression of SSX-2 and SSX-4 genes in neuroblastoma [J]. Int J Biol Markers,2002,17(4):219-223.
Cilensek ZM, Yehiely F, Kular RK,et al.A member of the GAGE family of tumor antigens is an anti-apoptotic gene that confers resistance to Fas/CD95/APO-1, Interferon-gamma, taxol and gamma-irradiation [J]. Cancer Biol Ther,2002,1(4):380-387.
Cheung IY, Cheung NK. Detection of microscopic disease: comparing histology, immunocytology, and RT-PCR of tyrosine hydroxylase, GAGE, and MAGE [J]. Med Pediatr Oncol,2001,36(1):210-212.
篇4
[關鍵詞]低血糖;中樞神經系統(tǒng);診治
低血糖是由于多種因素而導致的綜合癥。通常情況下,糖尿病患者容易在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低血糖的癥狀,血糖低于2.8mmol/L,其主要表現(xiàn)比較復雜,特別是神經性低血糖癥,更加缺少特異性,也容易發(fā)生誤診的現(xiàn)象。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32例有中樞神經系統(tǒng)表現(xiàn)的低血糖患者,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2010年3月至2011年1月來我院就診的,具有中樞神經系統(tǒng)表現(xiàn)的32例低血糖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在17至77歲之間。所有患者均有糖尿病病史。且27例為2型糖尿病患者,5例為1型糖尿病患者。
1.2臨床表現(xiàn)
所有患者均確診斷為具有中樞神經系統(tǒng)表現(xiàn)的低血糖,最明顯的臨床表現(xiàn)為: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肢體活動不靈便或者中慪性面癱等。其中有3例患者于凌晨反復出現(xiàn)陣發(fā)性肢體抽搐,雙眼向上,口吐白沫,表現(xiàn)出一過性的意識喪失,經過10至20分鐘后病情有所緩解,但對病情發(fā)作時的狀態(tài)沒有任何記憶。且該3例患者沒有頭部外傷史以及家庭史。
此外,所有患者不存在明顯的高顱壓表現(xiàn),有17例患者在病情發(fā)作時會出現(xiàn)少量或者中等量的出汗現(xiàn)象。進行頭顱CT檢查后發(fā)現(xiàn)有6例患有陳舊性腔隙性腦梗死,另5例表現(xiàn)出輕度的腦萎縮,其他病例沒有異常。
1.3治療方法
患者發(fā)病后在半小時至12小時之內給予50%的葡萄糖,一般在5分鐘至半小時之后患者的神經系統(tǒng)功能慢慢恢復。如果患者出現(xiàn)反復低血糖,則可以給予地塞米松;如果患者表現(xiàn)出腦水腫,則可以提供吸氧的同時,給予甘露醇。也可以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適量給予胞二磷膽堿或者納絡酮等藥物保護神經以及其他相關性處理。
2結果
所有患者在進行治療后,神經系統(tǒng)方面以及其他體癥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轉。28例患者在三天之內完全恢復,其中半小時內恢復的患者有16例;一小時內恢復的患者有4例;3小時內恢復的患者有3例;12小時內恢復的患者有2例;24小時內恢復的患者有1例,24小時至72小時內恢復的患者有2例。另2例患者經治療出現(xiàn)好轉;另2例患者死亡。
3討論
要保證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正常,就要進行葡萄糖的持續(xù)供給。因為葡萄糖是通過血液才輸送到腦組織的,但腦組織貯存葡萄糖的能力非常有限。腦組織缺少葡萄糖后的表現(xiàn)也是很敏感的。也就是說:當腦組織處于葡萄糖缺乏狀態(tài)時,根據(jù)對低血糖的耐受程序不同會表現(xiàn)出腦干及大腦皮層等部位功能的異常,表現(xiàn)出精神異常、癲癇、癱瘓等癥狀。
首先要提高醫(yī)務人員對于該病的高度認識,盡可能地避免誤診的出現(xiàn),認識到低血糖癥可能伴有的各種表現(xiàn)。特別關注那有些低血糖病癥比較輕,但中樞神經系統(tǒng)方面的癥狀卻非常明顯的患者。也就是當患者出現(xiàn)不明原因昏迷或者癱瘓時,醫(yī)務人員除了考慮到急性腦血管外,也要警惕低血糖病癥,特別是那些正在服用降糖藥物的患者,進行CT頭顱檢查時了解胰島素和降糖藥物的使用情況是必需要的。
其次,認真做好糖尿病方面的知識教育,讓更多的患者認識到本病的治療及護理常識?;颊呷绻霈F(xiàn)進食影響時,醫(yī)務人員要知道根據(jù)情況,如何適當減少或者停止降糖藥物的使用。比如表現(xiàn)出低血糖癥狀時,必須適當進食以緩解相應的癥狀。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在進行藥物選擇時,盡可能不采用磺脲類的長效劑,因為長效磺脲類如優(yōu)降糖非常容易導致低血糖,而且時間持續(xù)比較上,可以達到12小時以上。
另外,要求患者能夠定期進行復診,到附近醫(yī)院或者社區(qū)進行血糖的定期檢查,及時調整藥量,特別是一些在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也比較容易產生低血糖。凡是在接受降糖藥物治療中突然出現(xiàn)神經系統(tǒng)局灶或全身癥狀,并伴有交感神經興奮癥狀,如:心悸、出汗、饑餓感、無力,一般應想到低血糖癥??傊霸绨l(fā)現(xiàn)低血糖,使神經功能的缺損迅速得到糾正。
參考文獻:
[1]林茵,陳冬良.糖尿病并發(fā)低血糖致急性偏癱3例報告[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9,20(2):15-17.
篇5
CO中毒神經系統(tǒng)后發(fā)癥是指急性CO中毒患者,經及時搶救治療,清醒好轉數(shù)日、數(shù)周后再次出現(xiàn)神經精神癥狀,甚至昏迷[1],如不及時治療死亡率很高,現(xiàn)將在我院救治的6例CO中毒神經系統(tǒng)后發(fā)癥,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男4例,女2例,平均年齡54歲,中毒時間(指接觸煤氣環(huán)境時間)1~14 h,平均為11.6 h。全部病例均為重度中毒,平均昏迷時間為6.4 h(昏迷時間是指被發(fā)現(xiàn)昏迷到搶救清醒的時間)。后發(fā)癥潛伏期平均32 d。神經系統(tǒng)后發(fā)癥表現(xiàn)為:行為紊亂、胡言亂語、幻覺、大小便失禁等精神癥狀5例;以嘔吐、頭痛為始發(fā)表現(xiàn)1例。其中2例迅速發(fā)生昏迷、抽搐,分別于第18、19天死亡。其余4例,緩慢發(fā)展到昏迷(平均為7 d),碳氧血紅蛋白測定為陰性。治療給予吸氧、高壓氧療,甘露醇、地塞米松對癥治療,4例在以上治療的同時給予椎管內注氧,采用在無菌空葡萄糖瓶注滿氧氣。從中抽取純氧3~5 ml,放取等量腦脊液的同時緩慢注入純氧,2次/d,共15 d,其中1例于治療第4天死亡,其余3例成活(1例遺留輕度智力思維障礙)。
2 討論
2.1 急性CO中毒程度與神經系統(tǒng)后發(fā)癥的關系 本組急性期均為重度中毒,平均昏迷時間為6.4 h,均發(fā)生神經系統(tǒng)后發(fā)癥,因此急性期中毒程度重者,后發(fā)癥發(fā)生率高,尤其是昏迷時間超過4 h的患者,但也有學者認為后發(fā)癥的發(fā)生與急性期中毒程度無關。
2.2 后發(fā)癥發(fā)生的機制 CO中毒神經系統(tǒng)后發(fā)癥的發(fā)生機制是由于在CO中毒的早期有潛伏期,也就是說CO對神經組織及其血管的損害,需要一定時間才完成,并影響血腦屏障的通透性,使腦組織缺氧逐漸加重,從椎管內注氧治療有效也可以證實這一點,后發(fā)癥發(fā)生與腦缺氧有關。潛伏期短則數(shù)小時,長者可達2~3個月,本組平均潛伏期為32 d。在潛伏期內無癥狀或僅有輕度神經衰弱綜合征的表現(xiàn),故易被疏忽。有學者認為神經系統(tǒng)后發(fā)癥的發(fā)生是由于腦缺氧損害腦血管,使小血管擴張,有血栓形成或腦實質點狀出血,本組中1例經CT證實有多灶性腦出血。
2.3 后發(fā)癥的治療 采用普通的治療方法如吸氧、高壓氧、甘露醇激素等治療,死亡率很高,后來我們引進椎管內注氧方法,使4例中3例存活,這說明神經系統(tǒng)后發(fā)癥的發(fā)生可能和CO中毒對血腦屏障遲發(fā)性影響,使腦組織逐漸缺氧有關,一旦糾正腦缺氧有可能使患者存活,而且這一方法對農村醫(yī)院來說也許是比較可行的療法,有推廣價值。
2.4 年齡、精神因素對后發(fā)癥的影響 在實踐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神經系統(tǒng)后發(fā)癥多見于老年患者,本組平均年齡為54歲,反映腦血管狀態(tài)和后發(fā)癥發(fā)生有關系,所以對中老年急性CO中毒患者更應引起注意,延長觀察時間,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與后發(fā)癥發(fā)生有關系,本組有2對夫婦,當一方因后發(fā)癥發(fā)病而住院,其配偶在醫(yī)院陪伴中分別于第5、7天出現(xiàn)精神癥狀。而后迅速發(fā)展到昏迷。且來勢更兇險,治療效果也更差,應引起重視。
在生產和生活環(huán)境中含碳物質燃燒不完全,都產生CO。如果不注意煤氣管道的密閉和環(huán)境的通風等預防措施,吸入過量CO后可以發(fā)生急性CO中毒,如不積極的有效搶救治療可出現(xiàn)CO中毒神經系統(tǒng)后發(fā)癥。CO中毒神經系統(tǒng)后發(fā)癥是CO中毒之后的一個重要后遺癥。其死亡率、致智殘、致殘率高。約10%~30%中重度CO中毒患者在經歷數(shù)天、數(shù)周甚至數(shù)月“假愈合”后突然出現(xiàn)神經紊亂后發(fā)癥。發(fā)病機制目前尚不完全明了。有學者認為缺血缺氧再灌注損傷、細胞毒性損傷、興奮性氨基酸大劑量釋放神經毒素,細胞凋亡、CO和內圓形CO信使功能失調,血管內活性物質影響免疫功能紊亂等是神經系統(tǒng)后發(fā)癥的發(fā)病機制。由于人的大腦對缺血缺氧的敏感性,當機體受到CO侵襲時,神經系統(tǒng)功能首先受損,中樞神經的缺血缺氧是神經系統(tǒng)后發(fā)癥發(fā)生的始動因素。
預防CO中毒主要做好宣傳及個人防護,避免CO中毒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 鄺賀鄰.內科急癥治療學.上??萍汲霭嫔纾?981:341-342.
篇6
離子通道是一類位于細胞膜上的蛋白,其本質是離子傳導通路的跨膜孔道,通過其門控特性來控制離子在細胞內外的流動.通道的開放(激活)可被許多因素影響,例如配體、遞質或者是直接作用于通道的外力以及跨膜電壓的改變等.通道上具有特殊的電壓傳感裝置,用以控制通道的門控性質,這在胞內信號轉導、維持靜息膜電位、產生興奮性(或抑制性)的突觸電位以及動作電位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樞和外周神經系統(tǒng)中離子通道是調節(jié)興奮性的基礎.2005年,Yuan等[17]在急性分離的脊髓背根神經節(jié)(dorsalrootganglion,DRG)細胞上觀察了納米硒(Nano-Se)對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的作用.發(fā)現(xiàn)Nano-Se能夠不可逆地降低對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敏感的鈉通道電流(INa)幅值,并且這種作用具有濃度依賴性;相反卻對TTX不敏感的INa無影響.進一步分析通道動力學特征后發(fā)現(xiàn)Nano-Se能夠在不改變TTX敏感鈉通道激活閾電位的情況下,改變該通道的電壓敏感性.同時,作者將Nano-Se的作用與Na2SeO3做對比后發(fā)現(xiàn),1nmol/L的Nano-Se比同樣濃度的Na2SeO3具有更強的抑制作用.這些結果證明Nano-Se是一種新型的與Na2SeO3有著不同結合位點的通道拮抗劑.隨后,Yuan等[18]又探究了另一種納米態(tài)紅色元素硒(Nano-redSe)對電壓門控鈉通道的作用.有趣的是,這一結果與Nano-Se的作用相似,例如Nano-redSe對TTX敏感的鈉通道也發(fā)揮抑制作用,而對TTX不敏感的鈉通道也無影響.動力學分析發(fā)現(xiàn)Nano-redSe使得鈉通道的穩(wěn)態(tài)激活和失活過程在較低的電壓下就能發(fā)生,失活后恢復的時間更長.但與Nano-Se的作用不同的是,Nano-redSe作用是可逆的.除外周神經元外,人們逐漸將研究重點轉向中樞神經系統(tǒng)內神經元特別是海馬神經元.例如Tang等[19]發(fā)現(xiàn)未經修飾的硒化鎘量子點(unmodifiedCdSequantumdots,QDs)能夠損傷培養(yǎng)海馬神經元上電壓門控鈉通道的功能特性.QDs使得鈉通道的穩(wěn)態(tài)激活曲線向去極化方向移動,從而延遲了通道的激活;而其穩(wěn)態(tài)失活曲線則發(fā)生負向移動,即使鈉通道從失活態(tài)到靜息態(tài)轉化的時間延長,從而降低了靜息態(tài)鈉通道的數(shù)量與功能.作者推測其機制可能是QDs或者其降解物與鈉通道亞基結構域Ⅱ中處于胞外的S4片段中S3-S4環(huán)相結合,而這一部位是通道的電壓傳感器.另外QDs還能延長激活的時間常數(shù),提高通道的激活閾電位.這些結果都證明了QDs確實改變了電壓門控鈉通道的電生理特性,是其產生毒性的作用機制之一.
根據(jù)市場分析資料表明,商品化納米顆粒大多是金屬及金屬氧化物[20],因此關于金屬及金屬氧化物納米顆粒對神經元細胞膜離子通道作用的研究也相對較多.例如Xu等研究了納米氧化銅(Nano-CuO)顆粒對急性分離的海馬神經元上兩種電壓門控鉀離子通道電流(瞬時外向鉀電流IA和延遲整流鉀電流IK)的作用,發(fā)現(xiàn)Nano-CuO能夠抑制IK(濃度依賴),而對IA影響不大.并通過對兩種通道的激活、失活以及恢復動力學特征的分析發(fā)現(xiàn),Nano-CuO主要影響了IK的失活過程.這些結果提示Nano-CuO通過優(yōu)先作用于延遲整流鉀通道對海馬神經元產生一定的毒性作用.該實驗室進一步的研究結果發(fā)表于2011年,Liu等[23]發(fā)現(xiàn)Nano-CuO還能夠抑制電壓門控INa,延長動作電位的上升時間并探討了Nano-CuO產生作用的信號通路機制,提出Nano-CuO是通過氧化應激途徑對INa產生影響,而非G蛋白偶聯(lián)的信號通路.與Nano-CuO對電壓門控通道的抑制作用相反,Zhao等[24]發(fā)現(xiàn)納米氧化鋅(Nano-ZnO)對電壓門控通道(包括鈉通道、兩種鉀通道)以及動作電位則起到上調的作用.例如Nano-ZnO(10-4g/mL懸浮液)增加了INa的幅值,并改變了其失活和失活后恢復的動力學參數(shù).同樣,兩種鉀電流(IA和IK)的幅值也有所增加,但對其門控的動力學特征影響不大.最后通過對動作電位的記錄發(fā)現(xiàn),其發(fā)放頻率增加,超射值增加以及半峰寬減少.因此認為,Nano-ZnO能夠通過增加通道電流來增強海馬神經元的興奮性,并進一步導致細胞內外離子穩(wěn)態(tài)的平衡,造成神經元生理功能異常.而后,Zhao等又發(fā)現(xiàn)Nano-ZnO能夠增加海馬神經元電壓門控鈣通道電流,從而引起胞內鈣離子超載導致細胞毒性.他們認為Nano-ZnO對這些電壓門控通道的作用會發(fā)生協(xié)同作用,進一步促使海馬神經元興奮性增加,對海馬神經元產生去極化誘導的損傷,并最終增強了神經退行性過程,促使細胞凋亡.納米銀(Nano-Ag)也是一種應用廣泛的金屬納米材料,應用于生物傳感、廣譜抗菌藥、醫(yī)用繃帶、洗滌劑以及衣物中.Liu等[26]于2009年發(fā)表的工作中首次將Nano-Ag的神經毒性集中于對神經細胞電生理特性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Nano-Ag(10-5g/mL)顯著降低了海馬神經元電壓門控INa的幅值,并改變了其通道的激活和恢復過程.這也直接導致了Nano-Ag對動作電位特征的改變(例如峰值和閾電位降低,半峰寬增加等).
在另一研究中,Liu等[27]同樣觀察了Nano-Ag對海馬神經元上電壓門控鉀離子通道的作用,發(fā)現(xiàn)IA和IK的幅值都顯著降低,IK的穩(wěn)態(tài)激活曲線向超級化方向移動,而IA的失活和失活后恢復過程均被改變.這些結果都證明了Nano-Ag對中樞神經元上的離子通道產生了異常影響,引起神經元興奮性發(fā)生異常變化,并最終干擾神經元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但對于Nano-Ag如何改變離子電流的機制并沒有闡明.除金屬及金屬氧化物納米顆粒外,也有少數(shù)研究者觀察了碳化物納米顆粒對神經細胞上離子通道的作用.例如Chen等[28]觀察了多壁碳納米管(multiwalledcarbonnanotubes,MWCNTs)對海馬神經元上電壓門控離子通道及突觸傳遞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其能夠通過抑制電壓門控鉀電流來增加神經元的興奮性,并降低海馬谷氨酸能的突觸傳遞效能,進而使神經元發(fā)生損傷.同時Shan等[29-30]探討納米碳化鎢(nano-tungstencar-bide,Nano-TC)對海馬神經元電壓門控通道的影響,發(fā)現(xiàn)10-7g/mL濃度的Nano-TC就能夠顯著抑制電壓門控鉀和鈉通道電流,并改變動作電位的波形.除了電壓門控離子通道電流,納米材料對于某些特定的受體門控電流也會產生影響.例如Chin等[31]發(fā)現(xiàn)帶負電荷納米金(Nano-Au,1.4nm)和膽堿形成的復合物能夠完全抑制PC12細胞上N型乙酰膽堿受體電流.這一特性使其能夠作為一種有效的靜脈應用在臨床上,并且認為其機制是Nano-Au阻塞了通道并妨礙離子運動或者阻止通道構象發(fā)生改變.而Jung等[32]的研究認為Nano-Au除了對離子通道的直接作用外,還存在其他作用.他們觀察了在胞內給予兩種濃度Nano-Au顆粒時對小鼠海馬CA1神經元電學特性的作用,結果發(fā)現(xiàn)Nano-Au能夠增加神經元的興奮性,即動作電位數(shù)目增加,其內在機制可能是通過增加細胞的輸入電阻、降低閾值和發(fā)放時程以及減少后超極化電位的幅值來實現(xiàn)的.在進行較長時間的去極化刺激時,動作電位會進行持續(xù)的反復發(fā)放,在這種背景下,Nano-Au能夠誘導動作電位發(fā)生陣發(fā)性的去極化發(fā)放.Jung等還發(fā)現(xiàn),在病理條件下Nano-Au能夠加重由低鎂誘發(fā)的癲癇樣活動.這些結果都提示,Nano-Au能夠改變神經元的內在電生理特性,即增加其興奮性,并且在病理條件下(如癲癇)會對神經元產生有害作用.
關于納米材料對神經元膜上離子通道影響的研究簡要總結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大腦中的海馬區(qū)很可能是納米顆粒的作用靶點,并成為中樞神經系統(tǒng)損害最嚴重的部分.納米材料通過改變通道的激活、失活以及失活后恢復過程的動力學特征對離子通道主要產生抑制作用,但也有的納米材料能夠增加通道電流,其具體的機制并沒有做詳細闡述.關于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早在2005年Ramachandran等發(fā)現(xiàn)QDs能夠通過插入脂質雙分子層作為帶電區(qū)域而改變膜上電壓門控電流的特征.最近dePlanque等[34]直接觀察了一種納米材料與神經元膜之間的作用,他們發(fā)現(xiàn)納米二氧化硅(Nano-silica)在極低的濃度下(fmol/L級)就可以穿過細胞膜,并以濃度依賴的方式增加膜電流,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解脂質雙層膜的屏障功能.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生物學家將數(shù)學工具引入研究中,通過數(shù)據(jù)挖掘得到更多更深入的信息.2010年,Busse等利用微分進化(differentialevolution,DE)算法將記錄到的Na電流進行擬合,用以研究Nano-Ag對腎上腺嗜鉻細胞膜電流的影響.根據(jù)計算模型來評價神經元電生理性質變化的參數(shù)特征并得出結論,Nano-Ag主要通過降低鈉通道的電導或者減少待開放的通道數(shù)量,即可以不通過阻塞通道就使電壓感受器失活,從而改變通道的電壓敏感性.由于不同的納米材料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學特征,因此它們與離子通道作用的機制可能也不盡相同,還需進行更深入具體的研究,也期待能夠結合更多的技術手段.
2納米材料對神經元電活動及突觸傳遞的作用
細胞膜上的各種離子通道是決定神經元興奮性的分子基礎,而離子通道很有可能是許多納米材料對神經元作用的靶點.神經系統(tǒng)的神經元膜上離子通道參與遞質釋放、激素分泌、信號轉導、代謝調控及細胞生長等重要生理過程的調控,因此納米材料對單個神經元的電活動及突觸信息傳遞功能也會產生一定的作用.在急性實驗中,Belyanskaya等[36]研究了不同團聚程度的單壁碳納米管(single-walledcarbonnanotubes,SWCNTs)對兩種神經系統(tǒng)的原代培養(yǎng)細胞(雞胚胎脊髓細胞和背根神經節(jié)細胞)的作用,結果發(fā)現(xiàn)SWCNTs懸浮液對這兩種中樞和外周神經系統(tǒng)中的神經元都產生了毒性作用,并且與納米材料的聚集程度有關.在電生理學實驗中也發(fā)現(xiàn),神經元的電學特性也有所改變,例如背根神經節(jié)細胞的靜息電位變小、細胞膜電容降低、離子通道電導變小等,而動作電位半峰寬、閾值等變化不大.相反,SWCNTs對脊髓細胞的影響卻很小,說明其對外周神經元的作用比對中樞神經元要更加明顯.上述研究主要觀察了納米材料對單個神經元電生理特性的作用,而Liu等[37]則在離體層面探討了Nano-Ag改變突觸傳遞效能的機制.以海馬腦片為研究對象,作者選取了三突觸通路中的CA3-CA1谷氨酸能突觸通路,記錄了Nano-Ag(10-6g/mL,10-5g/mL和10-4g/mL)對CA1神經元上的自發(fā)興奮性突觸后電流(spontaneousexcitatorypostsynapticcurrents,sEP-SCs)和微小興奮性突觸后電流(miniatureexcitatorypostsynapticcurrents,mEPSCs)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mEP-SCs的頻率和幅值都顯著降低,且具有濃度依賴性及可逆性;而sEPSCs的頻率和幅值卻顯著增強,同時伴隨自發(fā)動作電位發(fā)放頻率的增加.這些結果說明Nano-Ag主要通過突觸前(抑制遞質的釋放量)和突觸后(降低谷氨酸受體效能)機制對CA3-CA1谷氨酸突觸傳遞產生影響.而對sEPSCs的增強效果主要受到增強動作電位發(fā)放的影響.Liu等又進行了在體動物實驗,將大鼠長期暴露于Nano-Ag后2周,記錄海馬的長時程增強(long-termpotentiation,LTP),發(fā)現(xiàn)其場興奮性突觸后電位(fieldexcita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s,fEPSPs)被抑制,說明Nano-Ag損傷了海馬區(qū)穿通纖維(perforantpath)到齒狀回(dentategyrus),即PP-DG通路的突觸傳遞效能,損傷突觸可塑性,并最終導致大鼠的空間記憶能力降低.同樣,An等[39]也觀察了Nano-CuO的亞慢性神經毒性,結果也證實了它能夠降低海馬突觸傳遞效能,他們認為其機制是納米材料通過擾亂神經系統(tǒng)的氧化-還原穩(wěn)態(tài)從而改變了突觸可塑性.這是由于在正常生理情況下,需氧細胞會產生少量的活性氧,可被機體的抗氧化防御系統(tǒng)所清除,維持正常的氧化-還原狀態(tài).
但由于納米材料表面活性高,更易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導致活性氧大量生成,使得機體內氧化系統(tǒng)和抗氧化系統(tǒng)平衡遭到破壞,發(fā)生氧化應激反應,進而引起生物體的氧化損傷.與之前的抑制結果不同,Han等[40]給予大鼠連續(xù)2周Nano-ZnO(4mg/kg,4mg/mL)后則發(fā)現(xiàn)Nano-ZnO處理組的突觸傳遞效能異常增強,同時去增益現(xiàn)象不充分.Han等認為這種變化的不一致性是導致大鼠學習過程延長且重新學習能力下降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納米材料的神經毒性不僅體現(xiàn)在直接接觸的動物上,而且在其子代身上也有反映.由于神經毒性可以輕易通過一些生理屏障,例如胎盤,因此在長期接觸納米材料動物的子代身上也有可能引起一定的毒性.Gao等[41]的研究證實了這一點,他們將納米材料暴露于圍產期大鼠(孕期和哺乳期各20天)來研究其子代突觸可塑性的變化.結果發(fā)現(xiàn),哺乳期和孕期納米二氧化鈦(Nano-TiO2)暴露后的子代大鼠突觸傳遞效能降低,即損傷了短時程和長時程的突觸可塑性.關于納米材料影響突觸傳遞效能的原因尚不明確,但已有多項研究表明,小鼠暴露于金屬氧化物納米顆粒后,中樞類膽堿能系統(tǒng)功能紊亂,一些單胺類神經遞質如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及其代謝物含量顯著升高,而乙酰膽堿、谷氨酸鹽等含量顯著下降,小鼠的空間定位能力受損[42-44].因此影響神經遞質系統(tǒng)的代謝可能是納米材料改變突觸傳遞效能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納米材料對神經系統(tǒng)電生理特性的影響不僅僅體現(xiàn)在毒性作用上.例如在神經醫(yī)學領域的研究證實功能化的碳納米管(CNTs)可以作為組織工程支架為細胞生長及組織再生提供誘導和支持,且與機體組織有很好的相容性.CNTs可以作為生物支架,向細胞發(fā)出有序的生物學信號,促進神經元電信號的傳導和神經纖維的生長,引導組織重建.Lovat等[45]于2005年報道以CNTs作為培養(yǎng)基質,能夠大大提高體外培養(yǎng)海馬神經元的神經發(fā)放頻率及細胞之間的信息交流能力.實驗首先比較了在是否存在CNTs基質的情況下細胞內電生理特性的區(qū)別,例如靜息膜電位、輸入阻抗、膜電容、動作電位的幅值、半峰寬等,但都沒有發(fā)生顯著變化.然后記錄神經元的自發(fā)放電以及突觸后電流(PSCs),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在CNTs基質上神經元的自發(fā)放電頻率增加,說明其興奮性提高;同時,表征神經元間信息交流的PSCs頻率也增加(幅值不變),并且這種增加主要體現(xiàn)在抑制性的突觸傳遞中.作者認為,這種神經信號傳遞效能的增強是由于CNTs這種納米材料自身的特殊性(例如高導電性)造成的,而不能歸結于細胞與CNTs基質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后Fabbro等[46]又發(fā)現(xiàn)MWCNDTs基質(20~30nm)能夠促進急性分離的未成熟大鼠脊髓神經元的生長發(fā)育,通過記錄神經元的電生理特性,發(fā)現(xiàn)這些神經元的功能正趨向成熟.
在病理情況下,有些研究者認為納米材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神經系統(tǒng)的電生理功能.例如Das等[47]發(fā)現(xiàn)納米氧化鈰(Nano-CeO2)能夠促進成年大鼠損傷脊髓中的神經元存活,并使得受損神經元的電學特征恢復到正常神經元水平,例如產生正常的內外向電流和動作電位.同樣Xie等[48]的實驗對象則是抑郁癥模型大鼠,結果是Nano-ZnO顯著增強了抑郁癥模型大鼠海馬PP-DG區(qū)的LTP,提示其有可能對抑郁大鼠的認知功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作者提出Nano-ZnO對神經功能的影響具有雙向效應,可能依賴于具體的生理病理狀態(tài),但其中的具體機制還有待探討.另一項有意義的研究是針對外周神經元進行的.2009年,Viswaprakash等[49]探討了初級嗅覺傳導過程的機制,即氣味分子在與嗅感覺神經元上相應的受體結合之后是如何進一步激活下游的G蛋白信號轉導的.根據(jù)之前的研究,作者推測Zn離子在其中發(fā)揮作用,通過電生理學方法(嗅電圖和全細胞膜片鉗)檢測了納米鋅(Nano-Zn)對大鼠的嗅上皮細胞的氣味反應程度是否有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極低濃度的Nano-Zn(fmol/L到nmol/L級)就能夠顯著地增強嗅上皮細胞的氣味反應并且存在濃度依賴特征,但在單獨存在的情況下并不能興奮嗅神經元.而其他金屬如銅、金或銀的納米材料卻不會產生類似的效應.更有趣的是,同樣濃度的游離Zn2+反而會降低嗅覺受體神經元對氣味劑的反應.根據(jù)這些結論,作者提出Nano-Zn顆??梢杂糜谠鰪姾途S持初級嗅覺事件,并推測其作用的機制可能是Nano-Zn定位于鳥嘌呤核苷酸和受體蛋白之間并為他們之間的信號轉導提供橋梁.總結以上文獻可以發(fā)現(xiàn),納米材料對神經元電信號及信息傳遞功能的影響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毒性作用,這種雙向作用與特定納米材料的物理化學特性、濃度、作用時間以及應用環(huán)境等條件都有很大關系.
3納米材料對神經網(wǎng)絡電活動的作用
關于納米材料對某些神經網(wǎng)絡電活動作用的研究開展很少,并且起步較晚.2010年,德國的Gramowski等[50]首次利用微電極陣列神經芯片研究了納米材料對神經網(wǎng)絡電活動的影響.他們在微電極陣列神經芯片上培養(yǎng)鼠皮層神經元,然后觀察了神經元攝取納米材料的情況和納米顆粒及其團聚物在細胞表面附近的累積情況.如圖1[50]所示,通過光柵掃描電子顯微鏡(raster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y,REM)和透射電鏡(transmissionelectronmicroscopy,TEM)觀察到Nano-TiO2的累積情況.然后作者進一步檢測了3種納米材料:納米炭黑(carbonblack,CB)、納米氧化鐵(Nano-Fe2O3)和Nano-TiO2對皮層神經元網(wǎng)絡電活動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即使在較低的濃度下(1~10ng/cm2),3種納米材料都擾亂了神經網(wǎng)絡的電活動(降低動作電位的發(fā)放頻率和簇狀發(fā)放頻率),其中,CB的效果最強,其次是Fe2O3和TiO2.同時CB的作用還具有雙向性,在低濃度(1~100μg/cm2)時產生抑制電活動的效果,而在較高濃度(100~300μg/cm2)下則產生增強效果.該研究證明了較低濃度的納米材料在較短的時間內即可通過干擾神經網(wǎng)絡的電活動而產生神經毒性作用.而后Oszlanczi等[51]檢測了納米氧化錳(Nano-MnO2,23nm)對大鼠的亞慢性和慢性神經毒性,分別進行了行為學和電生理學實驗來進行評價.行為學主要采用的是曠場(field,OF)實驗來檢測動物的自發(fā)運動行為,結果發(fā)現(xiàn)大鼠的運動能力隨著Nano-MnO2暴露時間的延長(3周、6周、9周)而逐漸減弱.而在電生理實驗中作者主要觀察了Nano-MnO2暴露9周的大鼠,首先記錄了初級感覺皮層的腦皮層電圖(electrocorticogram,ECoG),分析各頻段的功率譜后得到ECoG指數(shù)用以評價皮層的活動,結果發(fā)現(xiàn)Nano-MnO2處理組的慢波能量降低而快波能量增加,即delta波能量降低而beta和gamma波顯著增強.第二個電生理實驗為通過刺激感覺皮層來記錄誘發(fā)電位(evokedpotentials,EPs),分析其潛伏期和時程.結果發(fā)現(xiàn)Nano-MnO2處理組的EPs潛伏期顯著延長,而時程變化不明顯,這意味著皮層的易疲勞性增加.第三個實驗是記錄了大鼠尾神經上的復合動作電位,進而分析神經的傳導速率和不應期的長短,結果發(fā)現(xiàn)Nano-MnO2處理組尾神經的傳導速率與對照組相比顯著下降,而動作電位的絕對不應期則大大增加.這些結果從電生理的角度提示:Nano-MnO2能夠改變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功能.兩年后,Takacs等[52]又重新設計實驗再次確定了腦內Mn含量與皮層腦電活動變化的關系,并分析了這些變化對其行為學的影響.類似地,Papp等[53]又觀察了另一種納米材料,納米CdO2(Nano-CdO2)對神經系統(tǒng)的慢毒性作用,結果發(fā)現(xiàn)與Nano-MnO2的作用相似,例如在3個不同的皮層區(qū)域自發(fā)皮層電活動都發(fā)生了顯著的時間和劑量依賴改變,視覺和聽覺皮層誘發(fā)電位的潛伏期延長等.這些結果提示:不同納米材料對神經系統(tǒng)電信號的影響機制可能存在一定的共性.除了利用急性和慢性動物實驗來觀察納米材料對神經網(wǎng)絡電活動的作用,還有的學者利用計算機建立起神經網(wǎng)絡模型,再根據(jù)實驗結果進行擬合后做更詳細分析.如2013年Busse等[54]再次運用計算機模型探討了帶有機涂層的Nano-Ag對神經環(huán)路的影響,通過將鈉電流的數(shù)字模擬結果整合到一個已知的神經環(huán)路-丘腦皮層環(huán)路中來預測Nano-Ag對環(huán)路中所有神經元放電形式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Nano-Ag對鈉電流的抑制有可能在整個神經網(wǎng)絡層面導致神經元放電的異常.
4總結與展望
從已有納米材料對神經元膜上離子通道影響的研究結果可初步得知:大腦中的海馬區(qū)很可能是納米顆粒的作用靶點,并成為中樞神經系統(tǒng)損害最嚴重的部分;其基本作用機制可理解為:納米材料通過改變離子通道激活、失活以及失活后恢復過程的動力學特征產生抑制通道作用,而有的納米材料能增加通道電流的作用機制尚不甚明確,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詳細闡明.而納米材料對神經元電信號及信息傳遞功能的影響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毒性作用,其雙向作用與特定納米材料的物理化學特性、濃度、作用時間以及應用環(huán)境等條件都有很大關系.如何避免納米材料對神經元電生理特性的毒副作用并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積極作用是今后相關研究中納米材料選取、實驗方案設計、作用機制激發(fā)等層面需細心考慮的關鍵問題,也為納米材料在神經系統(tǒng)疾病診斷、治療和康復研究與應用指明了努力方向.關于納米材料對某些神經網(wǎng)絡電活動作用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開展尚少,但隨著納米材料研究開發(fā)與納米技術應用的迅速發(fā)展,已為該領域研究提供了諸如微陣列神經芯片、掃描電子顯微鏡和超級計算機技術等多種先進的信息檢測、圖像處理工具,相信終能查明其影響細節(jié)、揭示其作用機理.目前關于各種納米顆粒的神經毒性已經引起人們重視,然而對其進入神經系統(tǒng)后改變電生理特性的細節(jié)研究仍非常有限,特別是其作用機制尚未闡明.在病理狀態(tài)下,電生理性質的變化往往發(fā)生較早,并且會導致嚴重的功能障礙,因此納米材料對神經系統(tǒng)早期作用的研究更具有重要意義.然而至今相關檢測數(shù)據(jù)與研究結果皆來自動物實驗,如何由此推斷納米材料對人類神經系統(tǒng)作用效果,顯然存在巨大挑戰(zhàn).這是由于納米材料在人類和嚙齒類動物中的轉運及作用機制可能完全不同,因此迫切需要進行大量實驗研究.
篇7
陽和湯出自清代醫(yī)家王維德所著的《外科證治全生集》,方由熟地、肉桂、麻黃、鹿角膠、白芥子、姜炭、生甘草組成,具有溫陽補血、散寒通滯之功,為治陰疽之祖方。近代根據(jù)異病同治的原則,將本方廣泛用于內、外、婦、兒、五官及其他疑難雜癥。本文就其在神經系統(tǒng)疾病中的應用作一簡述。
1脊神經疾病
1.1多發(fā)性神經炎多發(fā)性神經炎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多發(fā)性末梢神經損害的總稱,表現(xiàn)為肢體遠端對稱性感覺、運動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本病屬中醫(yī)“血痹”、“麻木”的范疇?!峨s病源流犀燭·麻木源流》曰:“麻木,風虛病亦兼寒濕痰血病也”。治療當以散寒通滯、溫陽補血為主,陽和湯證因相合,可收滿意療效。董氏[1]報道以本方加減治療末梢神經炎63例。藥用:熟地、當歸、鹿角膠(烊化)各20g,肉桂、炮姜、麻黃、甘草各15g,黃芪50g,炒白芥子(研)10g。兼濕可加蒼術30g;血瘀可加雞血藤50g;風痰阻絡可加全蝎15g,蜈蚣6條。結果:治愈43例,顯效14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0.4%。亦有個案報道治療本病有效[2,3]。
1.2急性感染性多發(fā)性神經炎急性感染性多發(fā)性神經炎,又稱格林-巴利綜合征、急性感染性脫髓鞘性多發(fā)性神經根神經病,是一種急性起病,以脊神經根、脊神經損害,伴有腦脊液中蛋白-細胞分離為特點的綜合征,是常見的神經系統(tǒng)疾病。臨床常以四肢松弛性癱瘓為主要表現(xiàn)。本病屬中醫(yī)“痿證”范疇。張氏[4]認為本病多為虛實夾雜之證,以腎督陽虛、腎精虧損為本,寒濕痹阻、氣血凝滯為標。治當不遠溫散,不可拘泥張子和“痿病無寒”之說,有是證必用是藥,大膽使用溫陽益腎及辛苦溫散藥,故以陽和湯溫陽補督為主,酌加補肝腎、散寒除濕、化瘀通絡之品,使陽氣一復,督脈旺盛,寒濕得除,氣血暢和,諸癥自除。李氏[2]亦有驗案報道。
1.3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是坐骨神經通路上即臀部、大腿后、小腿及足跟部的疼痛癥候群,為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屬中醫(yī)“腰痛”、“痹證”的范疇。本病的發(fā)生,多以肝腎不足、氣血兩虛為內在因素,風寒濕邪外襲為外在因素,如《巢氏病源》所說:“勞則腎虛,虛則受于風冷,冷與真氣相爭,故腰腳痛”。治療當以扶正祛邪為主。高氏[6]用本方加烏梢蛇、附子、防己、細辛、紅花為基本方,治療坐骨神經痛168例。結果:治愈130例,好轉28例,無效10例。李氏[7]應用陽和湯加防風、防己、獨活、牛膝治療坐骨神經痛33例。偏行痹者重用麻黃、防風、獨活;偏痛痹者重用干姜、肉桂;偏著痹者重用白芥子、防己、獨活。結果:21例痊愈,7例顯效,3例有效,2例無效,總有效率達93.94%。崔氏[8]以本方內服,配合愈痛散外敷,辨證加減治療根性坐骨神經痛81例,結果:治愈42例,顯效23例,好轉1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7.5%。朱氏[9]治療13例腎陽不足,寒邪、瘀血阻滯而痛甚者,結果:9例治愈,3例好轉,1例無效。其他類似報道均取得較好療效[10~12]。
2腦神經疾病
三叉神經痛部位多固定于三叉神經感覺分布區(qū)域,因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病程往往易于遷延。“頭為諸陽之會”,《諸病源候論·中風候》云:“三陽之筋,并絡于頜頰,夾于口,諸陽為風寒所客,則筋急……”寒為陰邪,其性凝滯,陰寒侵襲頭面,瘀阻脈絡,故頭面疼痛反復發(fā)作,且痛有定處,疼痛較??;病程遷延,“久病入絡”,形成陰寒凝結之頑癥痛疾,因而本病病因病機多為陰寒凝結,瘀阻脈絡。陽和湯為解陰凝散寒結之劑,用于本病治療,常能起效。劉氏[5]以陽和湯為基本方,隨證加減治療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20例,對于病程日久,疼痛劇烈伴面部肌肉抽搐者,酌加蜈蚣、全蝎、僵蠶、白附子等;遇寒涼刺激誘發(fā)者酌加細辛、天南星、防風等;伴心煩、惡心嘔吐者加半夏、炒陳皮。結果:痊愈8例,顯效6例,有效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85%。
3脊髓疾病
脊髓膠質瘤來自脊髓的膠質細胞,以星形細胞瘤居多,多為浸潤性生長,較多發(fā)生于頸段及胸段。因生長腫瘤的脊髓可使相應的神經根和硬脊膜壓向脊椎骨,局部脊髓可因腫脹缺血而引起疼痛,且較為劇烈,星形細胞瘤生長活躍者可在較短時間內出現(xiàn)完全性癱瘓,該病目前尚無有效的根治療法。王氏[13]以陽和湯加減配合蜣螂散沖服治療1例脊髓膠質瘤患者,取得一定療效,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延長生存期。
4頭痛
頭痛為臨床常見的癥狀之一,陽虛頭痛為中醫(yī)學對頭痛的一個辨證分型。頭為清陽之府,五臟精華之血,六腑清陽之氣,皆上注于頭。若陽氣虧虛,清陽不升,腦髓失養(yǎng);或陽氣虧虛,寒自內生,寒凝血滯;或陽氣虧虛,風邪侵襲,上擾清竅,均可導致頭痛。陽和湯藥證相合,臨床??扇〉眉研?。翟氏[14]報道以陽和湯加全蝎、炙黃芪、川芎為基本方治療陽虛頭痛50例,其中西醫(yī)診為神經性頭痛者30例,血管性頭痛者17例,鼻竇炎者3例。陽虛寒甚加炮附子9g,前額部頭痛加白芷9g,兩側部頭痛加柴胡6g,巔頂部頭痛藁本9g,后枕部頭痛加羌活6g。結果:痊愈36例,顯效1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4%。認為本方對頭痛具有明顯止痛效果。朱氏[15]報道治療1例外感寒邪,伏阻少陰之巔頂頭痛,患者巔頂痛劇,晝夜不減,面白無華,背脊時時發(fā)冷,肢倦乏力,舌紫暗苔薄白,脈沉細緩。以陽和湯散寒開痹,溫振少陰之陽。服3劑后頭痛背冷減輕,連服10劑,諸癥消失。
5癲癇
癲癇是以在病程中有反復發(fā)作的神經元異常放電所致的暫時性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失常為特征的綜合征。不同的神經元群的異常放電及其放電擴散范圍,表現(xiàn)為不同的臨床癥狀,如意識、精神、運動、感覺和植物神經等方面的障礙,臨床表現(xiàn)或以某一方面為主,或幾方面兼而有之。本病屬中醫(yī)“癲證”和“癇證”的范疇。王氏[16]以陽和湯加味治療1例月經周期性癲癇,癥狀緩解。李氏[17]報道以本方加石菖蒲、遠志、郁金、龍骨、牡蠣基本方治療1例陰癇患者,7劑,癥狀基本控制。
6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
腦囊蟲病是豬絳蟲的幼蟲寄生于腦、腦膜、腦室內引起相應神經功能障礙的疾病。臨床表現(xiàn)隨囊蟲侵入數(shù)目和所在部位不同及病期不同而不同,癥狀極為復雜多樣。一般常見癥狀為癲癇發(fā)作,蛛網(wǎng)膜下腔和腦室內囊蟲可引起交通性或阻塞性腦積水而出現(xiàn)顱內高壓癥狀。血清和腦脊液的補體結合試驗可為陽性。邰氏[18]報道用本方加味治療1例腦囊蟲病,藥用熟地30g,鹿角霜、牡蠣各20g,白芥子、炮姜、麻黃各6g,細辛、肉桂各3g,甘草、白芷、半夏、陳皮、貫眾、檳榔、皂角刺各10g,蜈蚣3條。服藥14劑后,患者昏仆抽搐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繼服3個月,諸癥漸除。7神經-肌肉接頭與肌肉病變
重癥肌無力是一種神經-肌肉接頭傳遞障礙所致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特征是受累橫紋肌軟弱無力和易疲勞,活動后加劇,休息后減輕,常呈隱襲起病。本病屬中醫(yī)“痿證”范疇。王氏[19]以陽和湯加味治療1例胸腺瘤切除后重癥肌無力患者,取得一定療效。
陽和湯選藥精巧,組方縝密,方中溫陽與補血藥物合用,行氣俱補;辛散溫通與味厚滋膩之品相伍,補中寓散、寓通,無壅滯滋膩之弊,不僅為治療陰疽的有效方劑,也是治療陽虛陰盛,寒凝痰聚所致各種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效方。臨床只要辨證準確,隨證化裁,運用得當,??色@得滿意療效。
【參考文獻】
1董國隆.陽和湯加減治療末梢神經炎63例.陜西中醫(yī),1991,12(4):160.
2李筆怡.陽和湯臨床應用舉隅.黑龍江中醫(yī)藥,1986,(6):30.
3廖愛民.陽和湯新用兩則.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1999,18(4):48.
4張國玱.陽和湯治療內科疑難病舉隅.中國醫(yī)藥學報,2002,17(1):33-35.
5劉寧.陽和湯治療三叉神經痛20例療效觀察,2000,(3):17.
6高振達.加味陽和湯治療坐骨神經痛168例.遼寧中醫(yī)雜志,1982,(11):36.
7李耀顯.陽和湯加味治療坐骨神經痛33例.廣西中醫(yī)藥,1991,14(2):56.
8崔衍富,陳超存.愈痛散與陽和湯治療根性坐骨神經痛81例.山東中醫(yī)雜志,1996,15(8):352.
9朱細如.陽和湯加味治療坐骨神經痛.四川中醫(yī),1986,(9):45.
10黃甫珍學.陽和湯治驗舉隅.湖北中醫(yī)雜志,1998,20(4):47.
11孔凡涵,武曉青,李濤.陽和湯辨證新用.光明中醫(yī),1998,13(75):33-34.
12王亞,王小軍.陽和湯臨床應用舉隅.陜西中醫(yī),2002,23(3):275-276.
13王剛.加減陽和湯合蜣螂散治療脊髓膠質瘤1例.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2,12(4):256.
14翟瑞慶,姜麗霞,李朝霞.陽和湯加味治療陽虛頭痛50例.四川中醫(yī),1999,17(11):31.
15朱建江.陽和湯治痛新用.四川中醫(yī),1994,(4):27.
16王曉梅,徐振華.陽和湯在婦科臨床上應用舉隅.國醫(yī)論壇,1995,(5):36-37.
17李季武.陽和湯治驗三則.江西中醫(yī)藥,1994,25(6):41.
篇8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最近發(fā)出警告,懷孕女性不應食用鯊魚、大海魚以及鯖魚等魚肉,因為這些魚肉的汞元素含量較高,可能會對胎兒的神經系統(tǒng)造成傷害。
嬰兒、哺乳期女性以及準備懷孕的女性也應該避免食用上述肉類。實際上,早在2000年7月,美國國家科學院就報告稱,美國每年出生的嬰兒中就有6萬名在未出生前遭受過一定量的汞元素侵害,致使其腦部及神經系統(tǒng)的發(fā)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另一方面,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仍然表示,除上述魚類以外的其他海產品,由于脂肪含量低、蛋白質含量較高應該作為懷孕以及準備懷孕婦女的主要食物。
由于汞元素可以通過工業(yè)污染進入大氣環(huán)境當中,因此魚類體內幾乎都含有少量的甲基汞(那些壽命較長、體積較大而且以捕獲其他魚類為生的鯊魚或箭魚含有的汞數(shù)量最多,因此對經常食用者構成的威脅也最大)。
研究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患癌概率小
與健康的關系歷來是人們感興趣的話題。近日,美國醫(yī)學專家的一項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活躍的性生活能有效減少得心臟病和癌癥的風險,而這兩種是最常見的致死疾病。因此,規(guī)律科學的能起到延長壽命的作用。
研究者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女性在一生中,次數(shù)越多,發(fā)生乳腺癌的風險越低,這可能是因為男性里的抗原蛋白可以激活女性對乳癌的免疫反應。同時,時,女性身體釋放出的激素能緩解壓力,減少多種疾病發(fā)生。
對男性來說,規(guī)律的性生活和,能有效降低前列腺癌的發(fā)病率,有研究認為,這是因為有助于及時排出體內潛在的致癌物質。還能讓男性體內的激素水平維持在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范圍。
不僅是為了增進親昵關系、愉悅肉體和生育,更重要的是,它能讓身體和情感相結合,還能減少疾病,有助于長壽。所以說,科學的享受,是健康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美國研究稱女性收入決定程度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在1997~2006年對20多萬對已婚丹麥夫婦的數(shù)據(jù)資料進行了收集分析,得出了這一結論,并發(fā)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上。研究結果顯示,如果妻子的收入超過了丈夫,她們需要服用治療失眠和焦慮癥藥物的可能性更大。但如果在結婚前妻子的收入就高過丈夫,或是居住在一起的未婚夫婦,這種收入差距帶來的負面效應并不存在。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授凱斯琳·沃爾霍斯認為,有兩種原因能夠解釋這種現(xiàn)象。首先,如果妻子收入比自己高,丈夫會感到有威脅,壓力也隨之倍增。如果壓力沒有得以釋放,就會帶到臥室中,導致他們在中表現(xiàn)糟糕。其次,有些收入偏低的男性會通過服用壯陽藥物來保證他們在中的完美表現(xiàn)。針對此發(fā)現(xiàn),沃爾霍斯為丈夫支招:沒必要把收入上的差距與男子的陽剛之氣聯(lián)系起來,要知道對方愛的是你這個人,而不是你掙的錢有多少。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副教授皮爾斯認為,妻子掙得比丈夫多,并不會對社會造成危害,有些丈夫甚至為此感到自豪。但情侶在結婚之前還是應當考慮收入差距對和諧婚姻關系所造成的潛在影響。
酒后亂性是男人偷腥的借口
“酒后亂性”其實是男人胡來的借口,因為有研究表明:男人喝多了就算還能“成事”,也會困難;如果男人長期酗酒,通常就只能等著陽痿。
研究發(fā)現(xiàn),當血液中的酒精濃度達到0.06時,志愿者們所需的時間顯著延長;濃度達到0.09時,很多志愿者就干脆沒法。但從機能來看,男人喝醉后仍有“作案”能力。華盛頓大學的一項研究認為,喝醉和不喝醉男性狀況無顯著不同。也就是說,無論情況如何,喝酒對并無顯著影響。
即使喝酒并不會影響男性,酒精卻可能導致“床上表現(xiàn)”欠佳。研究顯示,酒精能夠麻醉男性和女性生殖器組織中的細胞,在飲酒后,雙方都很難達到“”。
篇9
【關鍵詞】鉑類化療藥;神經毒性
目前臨床應用的鉑類抗腫瘤化療藥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神經毒性,從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文主要從外周神經毒性和中樞神經毒性對順鉑和草酸鉑的側重點作一比較。
1 順鉑
1.1 外周神經系統(tǒng)方面 主要致感覺神經傳導速度下降,而運動神經傳導速度不受影響,其所致外周神經毒性呈劑量依賴性,一般在接受順鉑累積劑量超過300 mg/m2后,患者開始出現(xiàn)癥狀,包括感覺異常、麻木、味覺消失、腱反射消失、肌肉痙攣、步態(tài)不穩(wěn)、手足笨拙、振動覺、精細觸覺和本體感覺敏感度下降等。目前順鉑神經毒性的產生機制尚不清楚。初步研究顯示鉑類衍生物難于穿透血腦屏障,而背根神經節(jié)缺乏神經屏障,故順鉑易于在背根神經節(jié)中蓄積而在有屏障保護的大腦和脊髓中可蓄積。順鉑蓄積于背根神經(DRG)造成胞體、胞核及核仁的皺縮,引起外周神經的病變。
順鉑耳毒性主要表現(xiàn)為耳鳴、耳聾及頭昏,嚴重者可有不可逆的高頻聽力喪失。當其累積量達到100 mg以上,即可發(fā)現(xiàn)聽力損害,聽力損失多在4 000~8 000 Hz的高頻區(qū),兒童受損較重;大劑量、多藥聯(lián)合、多次化療、同時接受腦部放療者聽力下降更為嚴重,聽力損失逐漸向低頻區(qū)發(fā)展。順鉑耳毒性可逆劑量為1~2 mg/kg,若用量再增加,聽閾改變較難恢復。有實驗顯示順鉑被主動轉運入內耳,藥物在內耳的濃度不斷升高,導致細胞水腫,細胞間隙壓縮或閉合,造成藥物排泄緩慢,在內耳中蓄積引起耳毒性[1]。也有學者認為使用順鉑后使鼓階外淋巴液中的K+、Na+濃度發(fā)生紊亂,從而引起外毛細胞的損傷,細胞功能喪失。有動物實驗證實順鉑可抑制豚鼠耳蝸外毛細胞鈣激活鉀通道的活動,導致細胞膜離子通透性的改變,引起細胞損傷。
1.2 中樞神經系統(tǒng)方面 可引起視神經炎、暫時性失明、癲癇發(fā)作、頭痛、活動時神經病加重。大劑量使用時可引起腦病,表現(xiàn)為精神錯亂和癲癇,活動時加重。其癥狀與重金屬中毒引起的神經損害相似[2],可能與無機鉑在神經的累積有關,且是不可逆的;腦病的發(fā)生也可能與DDP 引起的水電解質紊亂有關。合并長春新堿或鬼臼乙叉甙可使病情加重,這種神經病是可逆的,停藥后數(shù)月神經癥狀可能恢復。
2 奧沙利鉑
奧沙利鉑的神經毒性分為兩類:一是在給藥后24~48 h發(fā)生的急性神經毒性,主要表現(xiàn)為四肢外周神經感覺障礙和麻木(85%~95%),急性咽喉感覺障礙導致呼吸吞咽困難(1%~2%);遇冷后癥狀加重是其特征性表現(xiàn)。急性毒性在奧沙利鉑低劑量時即可發(fā)生,通常可以恢復,不需中斷治療;另一種是慢性的累積神經毒性,主要為四肢遠端感覺異常和感覺遲鈍,發(fā)生率高達93%且持續(xù)時間較長,甚至貫穿整個治療周期。與急性神經毒性不同的是慢性神經毒性在低溫時癥狀不會加重。奧沙利鉑的神經毒性特征為劑量限制性毒性,呈劑量相關性、蓄積性和可逆性。有報道草酸鉑可誘發(fā)癲癇發(fā)作,采用卡馬西平0.1 g,3次/d,有效預防了癲癇發(fā)作及神經毒性的發(fā)生。
奧沙利鉑神經毒性產生機制主要是累及A類有髓傳入神經纖維細胞膜表面的電壓門控性Na+通道。由于草酸鉑延緩了電壓門控性Na+通道的失活,導致Na+內流增加,致使復合動作電位的振幅增加、時間延長,尤其是其不應期時間延長,并且使復極后的膜靜息電位與閾電位之間的距離縮小,從而表現(xiàn)為周圍神經的高敏感性及高興奮性。慢性神經毒性的發(fā)生機制有可能是感覺神經元胞體核仁內核糖體核糖核酸的合成受到了抑制,導致蛋白質合成受抑制,致使感覺神經元細胞器的異常形態(tài)變化及相應的功能受損傷。與其作用機制相關,草酸鉑的抗腫瘤機制是其在體內與DNA鏈結合,形成鏈內與鏈間的聯(lián)合,導致DNA合成與復制障礙。但DRG內的感覺神經元屬于有絲分裂后期細胞,不進行DNA復制,因此其慢性神經毒性機制與影響DNA合成關系不密切,而是有可能抑制了感覺神經元胞體核仁內核糖體核糖核酸的合成,導致蛋白質合成受抑制,致使感覺神經元細胞器的異常形態(tài)變化及相應的功能損傷[3]。
目前抗癌藥的神經毒性的機理尚未明確,對已報道的不良反應,盡量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對于已表現(xiàn)出來的嚴重不良反應需及時減量或停藥,對癥處理;輕微癥狀可嚴密監(jiān)測繼續(xù)治療以保證療效。
參考文獻
[1] 楊秀榮,谷京城.順鉑耳毒性的機制及防治的研究概況.錦州醫(yī)學院學報,2006,27(2):46-47.
篇10
一般正常嬰兒都會出現(xiàn)以下一些反射現(xiàn)象。
食物反射包括覓食反射、吮吸反射和吞咽反射。當你用手指或撫弄嬰兒的面頰時,他就會轉頭,張嘴,并有吮吸、吞咽動作,和真的吃奶一樣。在出生僅半小時、醒著的嬰兒身上已經可以觀察到這種反射;酣睡著的嬰兒沒有食物反射。這種反射在九個月時消失。
防御反射兒童出生后的頭幾天就能對溫度刺激或疼痛刺激產生泛化性反應,也就是說,刺激他的某一個部位,會引起全身性的反應,如嘔吐、噴嚏、眨眼、打呵欠、瞳孔反射等。這個反射是不會消失的。
定向反射兒童出生后12~24小時就會把眼睛轉向光源,強的聲音刺激可以停止他的吮吸動作。
巴彬斯基反射用手指輕劃新生兒腳底外側,曲腳跟至腳尖,他的腳趾會象扇形似的張開,腳會朝里彎曲。6~9個月后,這種反射就消失了。此后,再這樣觸摸他的腳底,他的腳趾就會朝里彎曲。
抓握反射當觸摸新生幾的手掌時,他就會握緊拳頭。如果他的兩只小拳頭握緊一根棍棒的話,我們可以拉住棍棒使他站起來。這種反射,四個月時消失。
驚跳反射這是一種全身動作,在新生兒躺著時看得最清楚。當新生兒感受到突然的刺激(如大的噪音),就會伸開雙臂、雙腿、手指張開,背部伸展或彎曲,頭朝后仰,又迅速收回。四個月后這種反射消{失。
巴布金反射新生兒躺著時,按住他的手掌,他的頭會轉來轉去,嘴巴張開,就象打呵欠一樣。六個月后這種反射消失,
游泳反射將新生兒托起來,面朝下,他的四肢會做游泳動作。六個月前,將新生兒俯臥放在水里,他會表現(xiàn)為不隨意游泳動作;滿六個月后,如果再這樣把他放在水里,表現(xiàn)為掙扎活動;直到八個月以后,才表現(xiàn)為隨意的游泳動作。
行走反射托住新生兒的腋下,讓他的光腳板接觸平面,他會做邁步動作,看上去非常象動作協(xié)調的行走。這種反射在八周左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