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報告開放共享現狀分析

時間:2022-07-14 02:59:01

導語:科技報告開放共享現狀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技報告開放共享現狀分析

摘要:從科技報告概念及屬性、制度建設、系統(tǒng)建設、開放共享與應用服務等方面,對我國民口科技報告研究的研究論文進行了梳理總結,綜述了我國民口科技報告研究現狀,提出科技報告的激勵約束機制、國際通行的標準規(guī)范、知識產權保護機制、質量評價與控制方法、服務系統(tǒng)績效評估、數據挖掘與增值服務等將日益成為研究的熱點。

關鍵詞:科技報告;研究現狀;綜述

科技報告是一種記錄科研活動的過程、進展和結果的特種文獻,是國家基礎性、戰(zhàn)略性科技資源[1-2]。我國國防科技報告制度建設起步較早,目前已形成了規(guī)范化的管理機制;而民口科技報告制度建設工作起步相對較晚,還處于探索建設階段,學者們從科技報告的基本概念及屬性界定、制度建設、系統(tǒng)建設、開放共享與應用服務等方面開展了系統(tǒng)研究,為我國民口科技報告制度建設工作實踐提供了指導。本文擬采用主題分析方法系統(tǒng)梳理相關文獻,對我國民口科技報告研究現狀進行綜述分析。

1科技報告的概念及屬性研究

1.1科技報告的概念及內涵

科技報告是科技人員為了描述其從事的科研、設計、工程、試驗和鑒定等活動的過程、進展和結果,按照規(guī)定的標準格式編寫而成的特種文獻,既包括成功的經驗,也包括失敗的教訓[1-2],是一種高值、高效的技術信息產品[3],是科技情報的重要載體[4],是基礎性、戰(zhàn)略性科技資源[5]。

1.2科技報告的撰寫

張愛霞分析設計了科技報告編寫規(guī)則的結構體系及主要內容,通過實例研究指出編寫科技報告要注重前置部分的格式規(guī)范,正文部分要根據研究內容和進程及自身習慣等靈活編排[6-7];吳麗闡述了江蘇省科技報告在撰寫內容和格式上的問題及要求[8];任雁分析了科技報告撰寫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成因及改正建議[9]。

1.3科技報告的知識產權

在科技報告知識產權權屬確定方面,胡紅亮認為科技報告的知識產權是一種技術秘密權[10]。麻思蓓認為科技報告屬于職務作品,部分屬于合作作品,作者享有科技報告人身權,項目單位享有科技報告財產權[11-12]。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曾建勛提出構建科技報告版權登記制度[13];陳傳夫分析了科技報告開發(fā)利用的知識產權風險,并提出風險控制制度的建設路徑[14];荀玥婷從CC協(xié)議(知識共享協(xié)議)視角提出了適用于科技報告的知識產權的授權許可[15];許燕提出了科技報告服務中的知識產權風險與知識產權平衡管理機制[16]。

2科技報告制度建設研究

2.1體系框架研究

張愛霞、吳蓉、許燕等分別分析總結了美國、歐盟、英國等國家或地區(qū)科技報告的發(fā)展歷程、政策法規(guī)體系、組織管理體系、收藏管理體系、開放共享體系等[17-19],為我國科技報告制度建設提供了經驗借鑒。鄒大挺、熊三爐、張新民等分別從組織管理、法規(guī)制度、標準規(guī)范、知識產權保護、質量控制等方面構建了我國科技報告體系的框架結構及組成內容[20-23]。侯人華提出由點到面、自上而下、點面結合的科技報告制度形成模式[24];賀德方在總結科技報告資源體系特征的基礎上,提出了科技報告資源體系建設的推進策略[25]。

2.2政策法規(guī)研究

侯人華闡明了科技報告政策的戰(zhàn)略地位,并設計了科技報告政策體系框架[26];周杰提出我國科技報告政策法規(guī)結構應至少包括國家法規(guī)條例、部門或地方實施細則兩個層級)[27];曾建勛認為我國科技報告應加快出臺國家層面的管理條例,并構建了管理條例的基本框架及主要內容[28];鐘凱提出制定科技報告的國家層面法律規(guī)范,并建立科技報告內容質量控制的規(guī)章制度[29];荀玥婷認為我國科技報告政策已初步形成國家、省級、基層三級政策體系及“要建、如何建、建后監(jiān)督”的政策鏈條[30]。

2.3組織管理體系研究

賀德方、張新民等提出構建國家、部門(地方)和基層科研單位三級或多級組織管理制度體系,各司其職,協(xié)同推進[5][22]。同時,各地方也結合各省實情,提出建立三級或多級組織管理體系;鄭彥寧設計了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科技報告管理機制,提出建立權責明確的科技報告管理機構,并將科技報告管理工作納入項目管理整個流程[31]。

2.4標準規(guī)范研究

曾建勛設計了科技報告技術標準體系的基本架構、標準組成、標準功能與內容[32];張愛霞分析設計了科技報告編寫規(guī)則的結構體系及主要內容,為“科技報告編寫規(guī)則”國家標準的修訂提供了指導[6];侯人華描述了修訂國家標準GB/T7713.3-2009版的思路、方法和過程[33]。

2.5質量評價與質量控制研究

在科技報告質量評價方面,裴雷、任惠超、陳潔分別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從不同角度構建了科技報告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模型,提出了科技報告質量評價機制[34-36];鐘凱、杜薇薇采用問卷調查、層次分析、模糊評價等方法評估了我國科技報告的質量現狀[37-38]。在科技報告質量控制方面,宋立榮認為可通過完善法規(guī)制度體系、質量保障體系、安全保密和知識產權審核機制、資源質量評價體系等以提高科技報告質量[39];喬振等提出了科技報告質量管理及質量控制方法,認為可在科技報告呈交、審核、共享服務三大系統(tǒng)中增加質量控制環(huán)節(jié)[40]。

2.6地方科技報告制度研究

曾建勛較為系統(tǒng)地研究了我國基層科技報告體系,設計了基層科技報告體系的框架結構,提出了建設基層科技報告制度體系的基本條件、運行管理機制和主要舉措[41]。在省級層面,陳潔、張培鋒、張肖會、何靜等分別構建了符合各省實際的省級科技制度架構,對各省的科技報告工作實踐進行了梳理總結,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對策與建議[42-45]。

2.7科技報告系統(tǒng)建設研究

張新民歸納總結了國家科技報告服務系統(tǒng)的主要構成要素,提出了系統(tǒng)功能設計的基本原則,明確了系統(tǒng)應提供的服務內容[46];周杰、王星系統(tǒng)分析了國家科技報告服務系統(tǒng)的功能需求,提出了系統(tǒng)基礎架構、功能框架、統(tǒng)一認證機制等關鍵設計,并形成了系統(tǒng)技術實現的基本方案[47-48];苗軍設計研發(fā)了與福建省科技項目管理系統(tǒng)無縫銜接與實時交互的科技報告呈交系統(tǒng)[49]。

3科技報告開放共享與應用服務研究

在開放共享方面,苑世芬提出為促進科技報告的開放共享與利用,應從政策、組織管理、資源利用等多個方面對科技報告管理制度與開放共享政策進行優(yōu)化整合[50]。張艷秋則通過對國家科技報告服務系統(tǒng)存儲數據和瀏覽日志的系統(tǒng)分析,研究了中國科技報告的開放獲取現狀[51];蔡利超分析了國內主要省份科技報告推廣現狀,并提出了具體推廣路徑和策略[52]。在服務模式方面,郭學武提出構建開放的科技報告服務體系與線上服務平臺,提供便捷的獲取渠道與獲取方式[53]。侯人華則提出科技報告全文授權、檢索查新、分析統(tǒng)計、主題挖掘等四種服務方式[26];汪雪鋒則從科技報告文獻屬性出發(fā),提出了文獻信息服務和文獻開發(fā)利用兩種模式[54];陳峰提出了面向集團用戶的增值服務方式及服務方向[55];應向偉面向科技管理部門,探索了服務管理決策的科技報告服務模式[56]。在科技報告具體應用方面,①基于國家科技報告數據資源,分析了中國國際科技合作專項實施績效[57]、生物和醫(yī)藥技術知識生產格局[58]、電動汽車領域的科技項目整體布局及技術發(fā)展趨勢[59]、納米技術領域關系網絡范式下科研合作選擇[60]等;②基于各省科技報告系統(tǒng)收錄的科技報告數據資源,研究了浙江省腫瘤領域基金資助對科技成果產出的貢獻[61]、長三角地域科技專長識別監(jiān)測及科技專長演化[62]、湖南省現代農業(yè)與新材料領域的研發(fā)現狀[63-64],河北省科技創(chuàng)新和合作情況及重點骨干高?;A研究情況[65-66]等。

4結語

從我國民口科技報告研究現狀來看,一是關于科技報告的概念、撰寫標準等的認識比較統(tǒng)一;二是關于科技報告知識產權的權屬及保護日益成為理論研究的熱點;三是科技報告政策法規(guī)的研究側重科技報告的規(guī)范產生的制約制度,對于科技報告的開放共享方面的制度研究較少;四是科技報告組織體系的研究側重于層級有序化的組織管理模式,對于不同組織管理體系比較的研究較少;五是科技報告標準規(guī)范研究側重于標準規(guī)范本身的通用性和指導性,對于標準的細化和國際通行性研究較少;六是科技報告質量評價與質量控制方面的研究還集中在理論探討,對于質量評價的實踐研究較少;七是科技報告系統(tǒng)研究還比較偏重于系統(tǒng)設計與建設,對于系統(tǒng)的績效評價研究還較少;八是科技報告的開放共享與應用服務的研究側重于共享方式、服務模式及面向科技管理的應用研究,對于科技報告的深層次數據挖掘及增值服務的研究較少。隨著我國科技報告制度建設的持續(xù)深入推進,科技報告的激勵約束機制、國際通行的標準規(guī)范、知識產權保護機制、質量評價與控制方法、服務系統(tǒng)績效評估、數據挖掘與增值服務等將日益成為研究的熱點。

參考文獻:

[1]賀德方,胡紅亮,周杰.中國科技報告體系的建設模式研究[J].情報學報,2009(6):803-808.

[2]賀德方.科技報告的內涵、作用與管理機制[J].情報學報,2014(8):788-792.

[3]朱東輝,文秀芳.科技報告:一種高值高效的技術信息產品[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4(5):558-560.

[4]化伯林,武夷山.科技情報的重要載體:科技報告[J].情報學報,2013(5):1.

[5]賀德方.中國科技報告制度的建設方略[J].情報學報,2013(5):452-458.

[6]張愛霞,楊代慶,沈玉蘭,等.“科技報告編寫規(guī)則”國家標準的編制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9(13):108-111.

[7]張愛霞,杜薇薇,周杰,等.國家標準“科技報告編寫規(guī)則”修訂版淺析[J].中國科技資源導刊,2016(5):76-80.

[8]吳麗,宋崢嶸,王佳瑩,等.科技報告的認識和撰寫誤區(qū)[J].蘭臺世界,2017(22):61-63.

[9]任雁,劉順利.科技報告編寫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進方法[J].圖書情報導刊,2019(9):72-79.

[10]胡紅亮,宋清林,龔春紅.科技報告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1):97-102.

[11]麻思蓓,許燕.試析科技報告的作品性質[J].中國科技資源導刊,2019(5):71-77.

[12]麻思蓓,許燕.科技報告著作權歸屬研究[J].

作者:黃薪萌 陳磊 王納偉 趙旭 程勁 高力 單位:四川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