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互動在聲樂教學的應用
時間:2022-05-19 02:52:34
導語:心理互動在聲樂教學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聲樂教學工作是音樂教學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扮演著核心關鍵的地位。在聲樂教學中,對于音樂老師來說,主要的工作任務就是將歌唱藝術、音樂技巧傳授給學生,這是一個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同時也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育人活動。由于聲樂教學是一種“教”與“學”的雙邊活動,所以在現(xiàn)實教學中,過多注重的是對學生心理活動的一種傳導,指導學生養(yǎng)成一種掌握歌唱技巧的心理實踐活動。換言之,音樂教師與學生只有產(chǎn)生良好的心理活動效應,才能完成預期甚至超過教學任務與目標。本文結合著個人工作實踐認識,簡要談論以下看法。
聲樂教學是指教師與學生雙方共同參與的一種特殊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中,基本都是以學生為主體,而教師則需要充分發(fā)揮先導的職能作用。在課堂實踐教學中,要求著聲樂老師需要始終圍繞著學生的特點來進行,從課堂教學的具體情況出發(fā),在把握住學生整體差異的基礎上,盡可能多的融入到學生個體中來,合理運用心理互動效應,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如此一來,便可讓學生在聲樂學習的過程中,以一種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全身心投入其中,方能有助于達到預期中的聲樂教學效果。
一、聲樂教學與心理互動效應
1.聲樂教學。關于聲樂教學,是指“教”與“學”之間的雙邊活動,即音樂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一種交流互動,包括行為上、情感上。在聲樂教學工作中,音樂老師的職責任務,是以自身獨特的教學方法、策略、手段,促使學生掌握住歌唱技巧、以及聲樂藝術表達技巧;除此之外,還需要從心理層面進一步指導學生一些有針對性的學習技巧。從學習者的角度來講,在練習、歌唱音樂和聲樂的時候,不僅要求要有感人肺腑、優(yōu)美動聽的歌聲,同時也有歌唱方法的訓練,總體上來評價,所謂的聲樂教學,它的運作模式就是它的既定教學目標,音樂老師所進行的一切教學工作,都是為了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首先,歌唱式教學是聲樂教學中一項最基本的實現(xiàn)路徑,學習者重復練習,熟能生巧,其歌唱能力會呈螺旋式上升。在整個教與學的過程中,包括音樂老師的教學智慧、教學能力、聲樂水平、工作態(tài)度,以及學生的歌唱水平、理解與學習能力、學習態(tài)度等,這些都是最終實現(xiàn)目標的重要條件。這里所強調的是一種情感藝術交流,同時也是聲樂藝術的本質,它包含行為上、心理上。但是在我們的實際教學實踐中,這種預期中的效果卻很難達到,教師與學生之間產(chǎn)生的心理互動效應,與預想的總存在一定的差距?;诖耍挛膶iT就該問題詳細探討分析。2.心理互動效應在聲樂教學中的積極作用。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心理互動效應,可以起到多重進步,關于這一點,可以通過“期望效應”來解讀。期望效應又稱羅森塔爾效應,它用實踐事實告訴我們,真誠的期待和不懈的努力,終將會贏得更多的豐碩果實。比如,音樂教師在聲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心理來暗示學生,表達出一種“我能行”的心理互動效果。這種真誠的期望,可以賦予學生自信,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②在聲樂教學過程中,借助于師生間心理互動,可求得共同提升。包括老師和學生在內,對于老師而言,聲樂教學是自己的本職工作,對于學生來說,學習就是現(xiàn)階段主要的任務,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是實現(xiàn)自我價值,是對自身工作、學習的一種贊許。因此,通過這種心理互動效應,師生間的教與學實踐活動,勢必會變得更加協(xié)調配合。比如,老師和學生以演唱作為互動的中介,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音樂老師可以一方面對學生進行歌唱技巧的傳授,另一方面則是加強學生審美知識的理解和教育。
二、心理互動效應在聲樂教學中的表現(xiàn)與應用
1.心理互動效應在聲樂教學中的行為表現(xiàn)。心理效應是社會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也可以理解為生活規(guī)律,具體一點就是指某種人物或者事物的行為,引起其他人物或者事物產(chǎn)生相對應的因果聯(lián)系,或者是一種連鎖式的反應。當然,這種心理反應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本次關于聲樂教學中心理互動效應的探討分析,分析其有利的一面。聲樂教學對于老師和學生雙方來說,既是工作也是生活,而其中產(chǎn)生的心理活動,無異于三種情況,一種是常態(tài)反應,第二是偏離常態(tài)反應,第三是變態(tài)反應。顧名思義,我們在聲樂教學中,最期許的自然是常態(tài)反應。比較常見的三種表現(xiàn)形式,分別是:合作心理互動形式,意思就是指,在聲樂教學過程中,音樂老師與學生之間會很自然的產(chǎn)生一種合作式的心理互動形式,因為老師與學生都擁有一個共同目標,而他們之間的一切協(xié)調配合工作都是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來服務的。在實際教學中,多是通過反復的演唱練習,通過歌曲的旋律和唱腔,將雙方的這種感受、想象融合在一起,此時便會產(chǎn)生一種情感層面的共鳴,極大促使著師生之間的交流面、合作面更廣。第二,對抗性的心理互動。所謂“對抗式”。顧名思義,即在聲樂教學過程中常出現(xiàn)的一些不和諧的現(xiàn)象,包括學生與學生之間,當然,更多的師生之間的“不和諧”。關于這一點,在教學工作中比較常見,學生對老師的聲樂教學工作產(chǎn)生一種抵觸心理,即對抗式的心理互動效應。在這種局面下,音樂老師一般都會意識到這一問題,便會在第一時間對學生的學習狀況、態(tài)度有一定的了解,根據(jù)自己的了解情況,制定出更加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同時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力度。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原本的消極心理就會慢慢轉化為一種學習興趣。第三,競爭性的心理互動形式。聲樂教學本身就是一項教育工作,學生才是主體,對于學生來說,學生之間的競爭現(xiàn)象是顯而易見的。在聲樂課堂上,學生相互之間的競爭意識比較濃厚,爭勝欲望非常強烈。對于老師來說,有的時候老師對比較關注某一位或者部分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勢必會激發(fā)出學生相互之間的競爭心理。當然,這些競爭現(xiàn)象造成的影響是利弊兩面的,勢必會影響到學生的正常學習?;诖耍蠋熆梢猿浞掷脤W生的這種競爭心理,有個性中謀求共性的最大化,對學生的學習過程施以正確的引導。2.心理互動效應在聲樂教學中的實踐應用。在聲樂教學實踐過程中,強化這種心理互動效應,把控其良性運作的一面,對于整個教學活動會產(chǎn)生非常好的效果。著名的心理學家奧蘇泊爾曾這樣說道“能夠對學生產(chǎn)生最明顯影響的因素,就是了解學習者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將該觀點引入到聲樂教學中,可以理解為,通過良性的心理互動效應,讓音樂老師可以更準確、有效、真實的去了解自己的學生,包括行為習慣、學習態(tài)度、基礎能力等,這對于教學工作的設計安排更有針對意義,可以收到明顯的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可以嘗試著創(chuàng)設民主、寬松的教學情境,這樣可以使得學生的心理活動始終維持一種活躍的狀態(tài)。這種情況正好印證了羅杰斯(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一句名言,他的觀點看法是,“學習者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之中,才是最深入、最持久的學習”,對于我們的聲樂教學工作來說,教師需要做的就是讓學生處在這樣一種學習狀態(tài)?;诖?,筆者以為,在實踐教學與課堂設計中,需要著重落實好兩個層面。第一,自身的心理素質培養(yǎng)。這里所重點介紹的心理互動效應,并不是簡單的心理效應,核心體現(xiàn)在“互動”上,即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學者與學習者之間的互動。眾所周知,教師扮演的是為人師表的重要角色,簡單一點來理解,就是說老師是學生的榜樣。正因如此,教師的心理健康通常會對學生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關于這一點,筆者以為,教師需要做好自身評價,對自身的缺點不要掩飾,對自身的優(yōu)點也不要過度的夸大。如此一來,教師的全方位人格體現(xiàn),包括興趣、思維、能力、氣質、感知等等,才可以真正意義上健康可循式的感染著學生。第二,還是對于教師來說的,要求著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充分發(fā)揮出先導的職能作用,運用歌唱藝術的特有魅力和音樂審美教育的特有優(yōu)勢,在切實做到尊重學生、愛護學生的前提下,逐步“打入”到學生這一“團體”內部,融入其中。如此一來,更加有利于老師調動學生的積極心理。
三、結語
聲樂教學,實際上就是指音樂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一種教與學的互動過程,該互動環(huán)節(jié)是能夠讓學生掌握歌曲演唱技巧的前提條件。在聲樂演唱過程中,水平的高低具體可從兩個層面來體現(xiàn),第一是演唱者的外在表現(xiàn),這種外在主要是指演唱者的肌肉和肢體之間的協(xié)調動作;第二是演唱者的內在表現(xiàn),這種內在性,主要是指演唱者此時此刻的心理活動??偠灾?,內在表現(xiàn)與外在表現(xiàn)都是聲樂演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所以,本文建議今后在聲樂教學工作中,需要轉變教學理念,多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活動,通過加強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心理互動、情感體驗,逐步形成一種雙向的良性心理互動效應,勢必會被聲樂教學乃至整個音樂教學工作產(chǎn)生積極的作用影響。
作者:劉東 單位:阿壩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劉芳.聲樂教學中教學雙方的心理研究[J].音樂大觀,2014,(15):126-126.
[2]馬磊,張潔.論心理學知識在聲樂教學中的運用[J].音樂時空,2012,(6):34-35.
[3]辜小飛.論聲樂教學中的心理互動效應[J].音樂時空,2015,(24):146.
[4]趙玲.探討聲樂教學中的心理互動效應[J].音樂時空,2016,(9):187-188.
[5]劉成.淺析聲樂教學中的心理互動[J].音樂大觀,2013,(6):11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