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開發(fā)“一帶一路”課程思考

時間:2022-09-07 11:01:57

導語:小學開發(fā)“一帶一路”課程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開發(fā)“一帶一路”課程思考

[摘要]濟南市六里山小學以高度的教育敏感,在山東省率先開展“一帶一路”教育,大膽實踐,勇于創(chuàng)新,走出了一條適合于小學生的教育路子,引起各方關注。本文就“一帶一路”教育的動因、概念、內涵、途徑、方法、效果進行了總結、提升。

[關鍵詞]“一帶一路”教育;概念與內涵;途徑與方法

一、開展“一帶一路”教育的背景

(一) “一帶一路”蘊藏豐富的教育資源?!敖z綢之路”演變?yōu)椤耙粠б宦贰?,意味著文明古國的崛起,意味著中國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意味著中國向世界貢獻的“中國方案”,意味著世界話語權中的“中國表達” 。它像一部時代畫卷,展現國際風云、時代巨調;它像群英盛會,大國領袖、政治精英、盡顯風采;它像巨幅風俗畫卷,他鄉(xiāng)山水、異國風情,精彩紛呈。從“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千年穿越,橫跨亞歐,群英薈萃,信息密集,各顯神通,盡顯風流,是傳統(tǒng)文化教育和時事政治教育的好教材。(二)反思傳統(tǒng)文化教育之后的優(yōu)化選擇。在學校延續(xù)多年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之所以難以實現預期,原因有三:一是教學中偏重知識傳授和記憶,帶有“應試”傾向,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停留在淺層次上;二是通行的古詩文頌讀,偏重音律、語言、節(jié)奏等外在的東西,“紙上得來終覺淺”;三是缺乏歷史與現實之間的穿越與連接,學生對遙遠、古老的東西存在陌生感、距離感和隔離感,隔空對話、跨代交流,十分困難。要提高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實效性,必須尋找有效載體和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耙粠б宦贰?#8196;橫空出世,為我們開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提供了理想載體。

二、“一帶一路”教育的內涵及課程目標

(一) “一帶一路”教育的內涵。所謂“一帶一路”教育,我們界定為:以提高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理解、感悟為目的,以“一帶一路”為載體,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向學生進行專項教育。(二) “一帶一路”教育的課程目標。1.總體目標。(1)通過“一帶一路”主題課程的開發(fā)與研究,學習了解古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在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事業(yè)中發(fā)揮的重大作用;了解古絲綢之路經過的國家及地區(qū),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認識世界。(2)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形式,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合作、分享、呈現的研究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學力水平。(3)營造“一帶一路課程的文化氛圍,了解“一帶一路”的概念及國家戰(zhàn)略意義,學習“一帶一路”的精神傳承;讓學生在實踐中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感知家國情懷。(4)讓學生從小了解國家戰(zhàn)略,了解“一帶一路”戰(zhàn)略與我們生活的聯系,確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學習的志向,樹立責任擔當意識。2.年段目標。低年級: (1)建立知識序列,對地球、國家、中國有初步概念。 (2)通過多種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引導學生認識各國的多樣性,知道我們與世界各國同在一個地球,形成表象認識。 (3)讓學生初步了解我們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培養(yǎng)了解多樣世界的愿望和熱愛世界和平的感情。中年級: (1)學習絲綢之路相關知識,初步引入中國歷史、地理、文學及相關人物故事,知道古絲綢之路的路線,初步理解絲綢之路的作用以及給我們生活帶來的變化。 (2)通過查找、搜集、整理資料,小組合作學習交流等形式,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研究性學習能力。 (3)在學習與實踐中,讓學生感知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意識。知道世界是豐富多樣的,美好的,具有初步的國際視野。高年級: (1)了解古絲綢之路的歷史和現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與發(fā)展,初步了解國家“一帶一路”戰(zhàn)略。 (2)通過主題的研究性學習,生發(fā)問題,深入研究,研學旅行,撰寫研究報告等形式,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綜合判斷能力。 (3)通過研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信,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意識。使學生認識世界,具有國際視野,尊重民族差異,崇尚世界和平。

三、“一帶一路”課程的實施

(一)圍繞目標,確定主題。學校課程組反復研究論證,制定了學校課程方案,明確了課程的總目標和年段分目標。在此指導下,各年級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確定適合本年級學生的研究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二)多種形式,貼近學生。1.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白x出來”:學校以“一帶一路”為線索,構建了資源庫?!爸v出來”: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之一是愛聽故事、愛講故事。我們抓住孩子們的這一認知特點,將絲綢之路的若干內容改寫成短小精悍的故事,經過排練講出來?!俺鰜怼保合矚g唱歌是孩子們的又一個認知特點。老師們搜集有關“一帶一路”歌曲,結合音樂教學,讓孩子們唱出來,成為他們的喜愛之一?!把莩鰜怼保罕硌菀彩呛⒆觽兊囊淮髽啡?。我們創(chuàng)編了有關“一帶一路”的小節(jié)目,經過排練演出來,師生在身臨其境中感悟體驗,更加有助于絲路精神的內化。2.開展各類競賽活動,促進知識內化素養(yǎng)提高。絲綢之路和“一帶一路”是一本得天獨厚的知識寶典,對于比較陌生的小學生來說,首先是了解絲綢之路,然后才有可能深度認知。為此,學校把普及絲綢之路基本知識,作為此項教育的首要環(huán)節(jié)。鑒于低、中、高段學生在知識基礎、認知能力等方面存在的明顯差異,老師們在輔助讀物編寫、教學內容及形式的選擇等方面進行了精心的梯度設計。為配合絲路知識的普及,學校調度精干力量,分年級編寫了“一帶一路”參考書。老師們精心備課,利用校本課程時間,開展豐富多彩的“一帶一路”認知活動,組織“一帶一路”知識競賽。孩子們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涌現出許多絲路知識“小達人”,他們在知識競賽上的表現令在場的專家、記者驚嘆不已。(三)組織研學旅行,在體驗中收獲成長。研學旅行是由學校根據區(qū)域特色、學生年齡特點和各學科教學內容需要,組織學生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園,在與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增加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研學旅行是提升中小學生的自理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我校圍繞“一帶一路”課程目標,精心設計研學方案,認真策劃研學線路與體驗活動,圓滿組織了《絲綢古道,尋源之行》 ——西安研學。大明宮遺址,大雁塔,書院門古文化街,白鹿原,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漢城湖絲路展館等景觀為孩子的“尋源之行”提供了真實的情景。

四、“一帶一路”主題課程實施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得到家長充分認可和支持?!耙粠б宦贰敝黝}課程實施以來,由于看到了孩子們的收獲和成長,家長們也積極參與到課程的開發(fā)中來。有的家長進課堂,給學生講解自己研究的絲路詩詞;有的家長朗讀了《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書籍并錄成專輯贈送給學校;有的家長在孩子參加研學后寫出了自己的感悟。(二)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隨著課程的研發(fā)實施,學生們在老師的引領下,學習獲取知識的方法,學習小組合作分工,學習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習能力有了明顯提高。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們了解了“一帶一路”相關知識,開闊了視野,增強了民主自豪感,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初步樹立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發(fā)奮學習的志向。(三)成為學校一張亮麗的名片。我校開設“一帶一路”主題課程以來,通過一系列的學習活動,讓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落地生根,得到了主流媒體的關注和相應報道。我校的《一帶一路》主題課程逐漸成為學校一張亮麗的名片,它將推動學校向著“開放式、小班化、學研型”特色學校的目標邁進。

五、“一帶一路”主題課程的展望

隨著“一帶一路”主題課程的實施,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得到了較大提升,這種教育途徑也越來越被師生、家長認可。為促進課程的深度實施,我們將著手以下工作:(一)擴大課程研發(fā)團隊,深入開發(fā)課程資源。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發(fā)現很多家長或對“一帶一路”課程很感興趣,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有的家長就工作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崗位上,家長本身就是課程的資源。因此,我們準備吸收部分熱心家長,參與到我們的課程研發(fā)中來,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資源。(二)以項目學習為抓手,引導學生深度學習?!耙粠б宦贰敝黝}課程是以研究性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課程,項目學習就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在項目學習過程中,學生會積極地收集信息、獲取知識、探討方案,以此來解決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通過項目學習的方式,更好地落實我們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責任擔當的課程目標,促進我校學生“陽光、善學、明責、尚美、創(chuàng)新”的核心素養(yǎng)達成。

作者:劉 琦 單位:濟南市六里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