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學結構論文

時間:2022-05-07 06:13:00

導語:物理教學結構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物理教學結構論文

物理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有法”指的是教學有它自身固有的原則和規(guī)律.“但無定法”不但不否定研究教學法的重要性,而且對教法提出了更深層次的要求.那就是要根據(jù)不同學生、不同教學內(nèi)容、不同學科特點、不同辦學條件和老師特長,因地制宜,因人而易,靈活運用在當時、當?shù)氐臈l件下最適宜于學生學習的方法.“但無定法”說的是教法本身不是僵化的模式,而是傳授知識與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辯證統(tǒng)一;是加強雙基與發(fā)展智能的辯證統(tǒng)一;是教學的科學性與藝術性的高度體現(xiàn);是符合素質(zhì)增長率要求時.

由此可見,物理教學“貴在得法”是教法研究的核心,但是怎樣才能真正做到“得法”呢?我們把物理教育教學的理論和教學實踐相結合,得出了物理課堂教學方法的“六要素”教學法,概括起來:即“做、啟、講、讀、練、議”下面就分別介紹一下各要素的內(nèi)容及注意事項.

1.做

“做”是直觀性教學原則在物理教學中的直接應用.物理學就研究方法而言,是從觀察、實驗到假設猜想等.就物理理論而言,是以具體的物理現(xiàn)象的觀察、實驗入手的,這就決定了學習者在學習物理知識時,須先從感知現(xiàn)象.繼而以物究理“物理教學”中的“做”有利于學生思維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我們認為,在優(yōu)化演示操作這一教法基本因素中,必須注意兩點:

(1)邊演示操作:邊觀察思考,為學生思維的擴展準備豐富的表象;而表象的形成,又必須通過動手(演示操作)、用眼(認真觀察)、動腦(積極思考),才能獲得清晰的圖象.

(2)必須充分發(fā)揮形象思維的物理教學功能.愛因斯坦就說過,他思考問題時,不用語言進行思考,而用活動的跳躍的形象進行思考.這種思考完成之后,他還要花很大力氣再把它轉(zhuǎn)換成語言.

2.啟

(1)啟發(fā)要注意時機,當學生百思不解、急需幫助的時候;當學生思維斷層,需要指導的時候;當學生出現(xiàn)錯誤,需要糾正的時候,這是啟發(fā)誘導的最佳時機.

(2)啟發(fā)要注意方法,啟發(fā)是指點航向,而不是越俎代皰,更不是知識的直接灌輸.

(3)啟發(fā)要因勢利導,鼓勵和保護學生的積極性.

3.講

蘇聯(lián)教育家蘇堆姆林斯基在談到教師修養(yǎng)時,曾說過:“教師的高度語言修養(yǎng),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它“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腦力勞動的效率.“講”有四個基本要求:

(1)要語言準確.即對物理概念、性質(zhì)、法則、公式的表達,必須字字推敲,句句斟酌,以體現(xiàn)教學的科學性.

(2)要符合邏輯.分析問題有根有據(jù),論證過程嚴謹合理前后有序,層次分明,系統(tǒng)性強.

(3)要富有啟發(fā)性.具體生動,令人深思,使學生樂學;針對弱點,諄諄善誘,使學生能學;重在思路點撥誘導,使學生善學.

(4)要有很強的針對性要針對學生觀有的知識水平,架起新舊知識聯(lián)系的橋梁,注意重點、熱點問題的突出與強化,難點問題的分解與轉(zhuǎn)化.

4.讀

首先要教給學生讀物理書的方法,如劃要點、抓關鍵、提問題等,培養(yǎng)學生重視教材,養(yǎng)成主動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學會邊讀、邊想.邊嘗試,以提高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練

“練”是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進行有意義補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物理教學的主線.

(1)練要明確目標,立足教材,準確把握深度和廣度.

(2)練要循序漸進,使學生拾級而上.

(3)練要抓住薄弱環(huán)節(jié),有的放矢,提高練習針對性.

(4)練要聯(lián)系實際,形式多樣,使學生可接受,有興趣,能誘發(fā)思維積極性.

(5)練要面向全體,因材施教,使人人各有所得.

6.議

評議是講、讀、練的補充和擴展.首先,要教師善于編織議論的話題,抓住該議的時機.其次,要養(yǎng)成議的好習慣,要圍繞容易忽視、容易混淆、難懂的疑點展開討論,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即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糾正錯誤.第三,議中教師要敏銳的抓住問題、釋疑的時機,以糾正學生中出現(xiàn)的認知偏差.

“議”也包括評價和矯正

(1)學生的自評和互評.教師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反思、自評、互評的機會,讓學生看到自己學習的成果,激發(fā)繼續(xù)學習的熱情,補救自己的缺漏和不足,體會到學習成功的快樂.

(2)教師的評價.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老師的評價過后要使學生感到心里很亮堂.

(3)評價應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以鼓勵、引導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