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學管理學論文

時間:2022-05-28 03:19:31

導語:體育教學管理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體育教學管理學論文

1體驗式學習的理論基礎及過程

體驗式學習強調并鼓勵將具體的教學行為和抽象思考連接起來,進而能讓學習活動取得最大的效果,是一個“體驗-反思-延伸思考-具體應用”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見圖1),體驗式學習的最大優(yōu)勢就在于讓參與者或者學生對學到的東西有一種“所有感”,它除了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和投入程度之外,最重要的是能夠大幅提升知識的轉移,最終促使學生將學習和表現(xiàn)視為自己的責任,從而真正讓學生從原來的“要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獙W”[2]。1)體驗。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都會產生學習經(jīng)驗,但這些經(jīng)驗都必須要經(jīng)過妥善的“處理”才能形成某些學習目的,而學習的目標一旦建立,就可以選擇許多類型的活動和經(jīng)驗以促成設定目標的實現(xiàn)。當學生參與某一項特定的活動并有了具體的親身體驗后,就形成了經(jīng)驗的“資料產生”階段。但若是圖1體驗式學習的循環(huán)過程“資料”停在該階段,留下來的也只能是一些瑣碎的、零散的活動經(jīng)驗罷了。2)反思。僅僅是有“體驗”經(jīng)歷,不見得就會有“學習”的發(fā)生,還必須要借助反思的過程將新的經(jīng)驗和舊的經(jīng)驗整合起來,只有借助了反思,經(jīng)驗才能轉化為體驗式學習。需要強調的是,除了讓學生參與活動得到經(jīng)驗,還需要給他們以充分的時間來回顧和反思自己在整個活動中的所見、所感及所悟。而這一階段的反思過程,可以是個人的自我反思,也可以是借助教師的引導或者課堂的討論,從而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將經(jīng)驗變?yōu)閷嶋H知識成果。3)延伸思考。體驗式學習的重點之一就是尋找規(guī)律、特征或者模式,這些規(guī)律、特征或者模式能將原本分離的事件聯(lián)系起來,通過研究人們的情感、想法、行為或者觀察是否帶有某種規(guī)律,進而實現(xiàn)將經(jīng)驗進行延伸。如果說參與體驗式學習的學生要將在虛擬的活動中總結出來的條理化的經(jīng)驗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那么,學生就必須要有能力將該經(jīng)驗進行推廣,由此及彼,學會關聯(lián)。而此時,學生就必須要根據(jù)虛擬活動中的經(jīng)驗,以及通過反思而得出的結論推廣到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去。在這一階段,帶領學生進行體驗式學習的教師,通常都會詢問參與的學生類似的話“所以呢?”也就是說,“延伸思考”需要的是“可能會是什么?”或者“可能會發(fā)生什么?”之類學生經(jīng)過思維折射后的想法??梢哉f,“延伸思考”這一階段扮演了“舊經(jīng)驗”即“體驗階段”和“新經(jīng)驗”或“新行為”之間的最重要的轉換角色,而不是專注于“體驗階段”的“舊經(jīng)驗”發(fā)生了什么。4)應用。這個階段的學生要面臨教師“接下來呢?”或者“今后若是遇到類似的情況的時候,你該如何去做”的詢問,此時,教師要鼓勵學生擬定計劃,將前一階段得到的延伸思考付諸行動。將注意力從體驗轉移到日常生活中的真實狀況或情境,正是體驗式學習吸引人和有意義之處。根據(jù)體驗式學習的循環(huán)過程,“應用”之后將再次指向“體驗”。這表示本次的“應用”學習成果將會成為下一次“體驗”的背景知識。當體驗式學習循環(huán)過程的4個階段完成后,又回到起點,等著下一次新體驗的啟動,進入再一次的循環(huán)。

2具體應用

1)體驗內容的設計。體驗式學習與傳統(tǒng)教學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它并不直接在第一時間向接受體驗式學習的人員講解某種特定的理論知識,而是通過最初設計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jīng)歷過體驗后,了解和掌握體驗活動本身所蘊含的理論知識或技能,進而促成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和操作技能得到穩(wěn)步提高。能夠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之后深諳其中寓意的體驗式活動成千上萬,如何在保證教學效果不變的同時又能保持與課堂教學計劃一致的目標下完成體驗式學習過程呢?這就需要授課教師在設計體驗式學習內容時保持與課堂教學計劃一致。2)學生參與體驗,積累“學習資料”。如體驗式學習循環(huán)過程表明,每個人對于“經(jīng)驗”的積累,都需要經(jīng)歷一段各自親身體驗的過程,只有親身體驗后,才能對學習的目標產生深刻感受。因此,授課教師應根據(jù)課程的教學主題目標,選擇和設計一項與本次課程教學目標一致的項目,在課程的導入階段,將設計或選擇的項目引入課堂。在《體育管理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學習的人數(shù)通常在100人左右,為了更大程度上發(fā)揮體驗式學習的效果,發(fā)揮在體驗過程中“團隊”的熔煉和發(fā)展效用,此時可在課堂上進行如下的分段教學:第1階段,要求學生隨意或按要求組建5個20人左右的小組,每個小組選出臨時的負責人,配發(fā)相應的道具,并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相關的“團隊文化”建設,如“團隊”的名稱、口號、隊徽及隊旗。因為體驗式學了具有鍛煉和提高個人的技能功效之外,更強調“團隊”的熔煉和發(fā)展。第2階段,完成“團隊文化”建設之后,就進入限時的實際體驗活動環(huán)節(jié)。在這一階段,授課教師要向學生明確本次體驗活動過程中需要完成的目標任務,以及在完成目標任務過程中需要遵守的規(guī)則及要求。如在《體育管理學》課程的教學計劃中,涉及“溝通”與“執(zhí)行”2個教學內容。授課教師分別設計和實施“盲人方陣”和“珠行萬里”2個體驗活動,2個活動的體驗時間分別被限制為在40min內完成。在“盲人方陣”的體驗過程中,參與的學生被要求佩戴眼罩,形成“盲人”狀態(tài),在任務完成之前,任何人不允許摘下眼罩并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集體完成搭建最大化的正方形。在目標一致而具體操作受限的情況下,如何完成規(guī)定的任務?沒有溝通是完不成任務的。在“珠行萬里”的體驗過程中,參與的學生被要求在僅使用一根手指且不得借助其他任何外力的前提下,集體將一根塑料PVC管升起和下降到一定高度。沒有高效的執(zhí)行力,同樣大家只能是“望管興嘆”了。通過40min的實際體驗過程,學生自然而然地積累了學習“溝通”或“執(zhí)行”這一學習目標的“資料”,繼而在下一步的討論過程中,學生會把個人積累的零散的如何保證“溝通”或者“協(xié)調”等“學習資料”加以分析和討論。最終,學生的體驗過程與體驗感受會與教學目標形成一致。3)體驗結束后進行分組或集體討論,讓學生學會在體驗后的“反思”。體驗結束后的分組或集體討論環(huán)節(jié)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在進行實際體驗活動之前,教師已經(jīng)根據(jù)本次課堂的教學主題設計出此次的體驗活動,整個體驗過程將是此次課堂教學主題的生動再現(xiàn)。其次,參與的學生在正確理解和掌握課堂教學主題之前,對于體驗的內容完全不了解,而在體驗結束后的討論環(huán)節(jié),學生的感受和領會則會更準確和更深刻,也更容易讓學生記住原本是枯燥單調的理論知識。以上述“盲人方陣”體驗活動為例,40min后,無論體驗活動的學生是否完成任務,活動立即停止。授課教師在表揚全體同學積極參與之后,可以針對完成了任務的“團隊”提出要求“將團隊順利完成任務的主要原因,在經(jīng)過集體討論之后進行匯報。”針對未完成任務的“團隊”提出要求“討論團隊失敗的原因并進行最后總結。”接下來,學生之間的討論將是積極的、踴躍的,也是具有針對性的。面對與其有直接關聯(lián)的任務,他們的感受和體會是最直接、最真實的,也是最能接近“溝通”這一教學主題要求的。因為他們的討論大都會集中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各自“信息與要求”的上下傳遞形式是否有效、傳遞的類型是否可行以及傳遞過程中存在的障礙等方面,這正是教學主題所要涉及的教學內容———“溝通”的定義、方式、途徑及障礙。從而使學生通過體驗之后的“反思”,進入課程的正式理論教學環(huán)節(jié),從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了學生“要我學”到“我要學”的過程轉變。4)由此及彼,理論聯(lián)系實際,要求學生與個人的實際生活相結合,使學生學會“延伸思考”以及實際“應用”。在學生討論結束后,每個小組最終的討論結果或許是形形色色、深淺不一的。若想將眾多的認識與理解歸納為大部分學生認可和接受的結論,教師此時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根據(jù)課堂教學主題而設計的體驗活動本身,即是對社會活動的一個濃縮,是對周圍現(xiàn)象的一個反映,教師根據(jù)對課堂教學主題的把握,根據(jù)對活動和現(xiàn)象所反映出來的理論知識點加以闡述和講解,學生結合親身體驗和感受,自然會容易理解和接受,更容易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將理論應用于實踐。這是傳統(tǒng)教學中枯燥的說教和講解所無法比擬的。

3注意事項

體驗式學習是在學習過程中通過體驗限定了條件和情形的各種活動,并需要借助道具的使用,學生真正的從過去安靜的“座位式學習”變?yōu)榛钴S的“體驗式學習”。因此,在進行實際的體驗式學習過程中,需要注意一下幾個問題:1)體驗式學習的場所盡可能空曠。體驗式學習要求學生是在“做中學”,學生就必須從座位上“走出來”進行實際體驗,因此將體驗式學習引入體育管理類課程教學時,教學場所不應放在教室內,因為過多的桌椅占用了學生活動空間,會影響體驗效果及教學效果。2)體驗式學習內容的設計應遵循“本土化”和“生活化”。在國內,體驗式學習又被稱為是拓展訓練,它來源于國外的OutwardBound,是一個“舶來品”,因其具有非常好的學習和教育效果而受到國內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但在使用體驗式學習的內容和模式上,必須“有的放矢”地進行選擇,設計和使用符合中國國情的、符合中國大學生特點的項目,以免學生“難以接受”而拒絕參與體驗[3]。3)教師需在學生的體驗過程中注意記錄和歸納。如前面所述,因為學生在體驗之前對所要學習的教學內容及要參與的體驗活動內容并不知情,因此在體驗活動過程中表現(xiàn)的最為自然和真實,教師可根據(jù)此狀況將學生在體驗過程中與教學主題相悖的種種語言及行為表現(xiàn)一一記錄和歸納,從而便于在討論階段拋出問題,尋求學生的解答,最終讓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掌握教學中的知識要點。所謂“理論來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便是如此。4)教師的引導應注重“求同存異”。每個人對于身邊事物的理解和看法不可能完全相同,當教師的最終觀點與個別學生的觀點發(fā)生沖突的時候,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尊重———尊重學生的觀點或看法,課后可以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其觀點存在的內在原因,進而做出最終判斷。正如哲學家萊布尼茨所說的“世界上沒有2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任何教師不可能要求在信息社會條件下的當代大學生,全盤接受我們的觀點和立場,需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4體驗式學習引入體育管理類課程教學的重要意義

1)在信息時代背景下提高體育管理類課程的教學實效的必然選擇。傳統(tǒng)的以填鴨式教學為主的教學方式,強調的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學生對于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及信息需要全盤接受。在現(xiàn)今的知識經(jīng)濟時代,面對周圍大量的知識信息來源,教師與學生是同步進行的,如何將其積累并內化為個人的知識貯備,教師的引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扮演的角色應該是“傳道、授業(yè)、解惑”,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僅僅是做到了前2點,而未真正實現(xiàn)“解惑”。將體驗式學習引入體育管理類課程教學,讓每位參與活動項目的學生,真正意義上參與到“學習”中來,親身體會并參與各種圍繞教學主題而設計的活動,整個活動過程以學生為主導,教師在旁邊觀察和記錄學生的言行舉止。通過學生完成教師所設計的活動后,教師拋出圍繞教學主題的問題,要求學生進行討論及分享,教師根據(jù)教學主題設計要求,用相關理論知識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課堂的教學目標上,并采用討論的形式解答學生有關“不解”之謎,引領學生學習相關理論知識。整個課堂教學,教師始終處于引導地位,學生則時刻在“做中學”,這屬于真正意義上的案例式教學和情景化教學,因而教學實效更易顯現(xiàn)。2)極大地豐富了體育管理類課程的教學手段。體育管理類課程的教學,始終提倡教與學的互動性,但是很多人對于“互動”有著錯誤的理解,即教師的“問”與學生的“答”相呼應,殊不知,學生的“答”是在個人被動的狀態(tài)下,甚至在毫無體驗經(jīng)歷的狀況下所作出的“答”,未及內心,答而不實。體驗式學習則是在學生有了親身體驗經(jīng)歷之后,針對不同的情景和狀態(tài),結合自身的體驗所反映的個人內心真實的理解與感受,所謂“實踐出真知”。3)在體育管理類課程教學中真正體現(xiàn)“以人為本”教學思想。與傳統(tǒng)的理論教學不同的是,體驗式學習強調“學習是一種過程,并非簡單地結果”。學習的終極目標是將所學知識內化為為己所用的各種能力,包含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體驗式學習并不是簡單通過說教的形式傳授給學生某種知識或者技能,而是通過給學生提供特定的場景或條件,要學生自始至終參與實踐,在實踐中總結,在實踐中轉變,在轉變中成長。因此,通過體驗式學習方法學習體育管理類課程內容,將對學生的日常行為和思維習慣產生深遠的影響。

作者:姜德昆單位:長江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