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高職教育教學質量評價研究

時間:2022-03-04 04:06:56

導語:現代高職教育教學質量評價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高職教育教學質量評價研究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推進的背景下,基于全面質量管理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構建了“PDCA+信息化管理”的現代職業(yè)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模型,提煉出課程教學的課程設置、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優(yōu)化和教育信息化管理五方面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問卷調查和Smartpls3.0對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主要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信息化管理對教育教學質量滿意度提升作用較大,課程設置、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反饋等因素對教育質量滿意度提升的作用有限,進而提出有針對的改進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教學質量;教育信息化

互聯網+時代,隨著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不斷融合發(fā)展,傳統(tǒng)高職教育的教學模式、方法以及教學監(jiān)控評價手段已不能全面科學地評價教育教學質量,現代高職院校如何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實現高質量發(fā)展,文章梳理教育教學質量、教育信息化相關文獻資料,提出了教育信息化技術影響下的現代高職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了基于全面質量管理理論和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教育質量評價模型,通過問卷調研,借助Smartpls3.0數據分析軟件,實證研究現代職業(yè)院校教育教學質量滿意度,總結影響教育教學質量提升主要因素和對策。

1文獻綜述

在高職院校質量保障研究方面,盧德生(2018)對相關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綜述,提出高職院校質量保障結構應該包括理念層面、輸入層面、過程層面、輸出層面,基于以上四個層面對高職院校質量保障的現狀進行了總結,并歸納了相應的對策[1]。在互聯網+教育方面,Buabeng‐Andoh(2012)主要研究信息技術課堂影響因素,將影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的因素分為個人因素、體制因素和技術因素等方面[2]。HershC.Waxman(2003)等人主要通過實驗對比方法來測試評估信息技術支持的課堂教學在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提高課堂利用率等方面效果,結論顯示信息技術對課堂教學的效果總體上是積極的[3]。張雪敏(2018)、付寧等(2018)主要研究借助信息化教學平臺、教學資源的有效應用,如何提升課程的教學質量[4-5]。吳風波(2018)梳理了影響信息化教學質量的因素在此基礎上,分析研究信息化教學評價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通過研究提出提升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質量的策略和建議[6]。通過文獻梳理,國內外學者在高職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方面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從信息化角度切入分析評價教育教學質量的實證研究較少,由此,在借鑒學者們現有的研究成果基礎上,作如下研究設計。

2研究設計

2.1理論模型構建與維度假設。2.1.1教學質量方面。分析課堂教學流程,教學輸入管理是學校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長效機制的核心內容;教學過程管理是學校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長效機制的關鍵因素;教學輸出管理是教學質量保障長效機制的根本。由此將教學輸入、教學過程、教學輸出三大過程作為主要監(jiān)控環(huán)節(jié)[7]。課程是貫穿課堂教學的三個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支撐,課程設置決定了教學輸入質量、課程實施決定了教學過程質量,課程評價決定了教學輸出質量,故內部教學質量評價變量方面,借鑒全面質量管理的戴明環(huán)提出課程設置(PLAN)、課程實施(DO)、課程評價(CHECK)、課程優(yōu)化(ACTION)四個指標,其中對課程實施環(huán)節(jié)的測評又進一步通過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方法手段兩方面子指標進行評價。課程設置是落實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基本前提,也是教學質量首要決定因素。文中指現代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要服務地方經濟,考慮企業(yè)用人需求,根據行業(yè)發(fā)展、企業(yè)關鍵崗位來重構課程體系,從而體現高職人才培養(yǎng)的基本要求;同時還要基于學生學習的認知規(guī)律、接受能力合理安排課程數量和教學進度,在此基礎上通過入學分制改革,允許學生在專業(yè)選修課層面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兼顧職業(yè)素養(yǎng)和學習興趣培養(yǎng),從而進一步優(yōu)化課程體系構建,體現高職人才培養(yǎng)的特色。故提出以下假設。H1:課程設置對現代高職教育教學質量滿意度提升有正向影響。課程實施是指課程教授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方法手段的有效運用可以提升課程的教學質量。文中指課程實施環(huán)節(jié),為確保課程教學質量,首先,在教學內容設計方面要提體現職業(yè)性、實踐性和開放性;教材選擇先進適用;內容組織要結合產業(yè)發(fā)展最新技術,突出能力目標,針對性強,重點難點把握準確、符合課程標準要求。其次,教學模式體現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有針對性地采取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行動導向的高職教育理念;教學方法能夠靈活運用案例分析、分組討論、角色扮演、啟發(fā)引導等;教學手段要綜合運用PPT課件、網絡課程、微課、課堂互動技術、多媒體資源等現代教學輔助手段提升課堂效果。H2:課程實施對現代高職教育教學滿意度提升有正向影響。課程評價、反饋是通過多主體、全方位對學生在課程學習前、中、后的學習行為、成果進行科學監(jiān)測評價,同時借助大數據信息技術對全過程學習質量進行診斷,進而反饋教學質量方面存在的問題,為下一階段的教學質量提升提供借鑒改進意見。它是課程質量保證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文中主要從教師、學生、企業(yè)等多方主體參與課程教學質量評價;課程考核側重于過程考核,強調學生成果導向;課程考核借助信息化平臺,對學生進行多元評價;課程教授實現教學目標,學生能較好理解和掌握課程教學內容,課堂氣氛活躍,互動良好;課程評價結果反饋及時,可以促進教師優(yōu)化課程設計等方面進行測評。H3:課程評價對現代高職教育教學滿意度提升有正向影響。H4:課程反饋對現代高職教育教學滿意度提升有正向影響。2.1.2信息化管理質量方面。在互聯網+時代,要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和大數據工具對學校辦學、人才培養(yǎng)質量進行全方位監(jiān)控評價,故管理質量測評的主要指標除了傳統(tǒng)的教學管理評價機制以外,還要兼顧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學校教學管理是否充分利用數字校園、OA辦公、蘑菇釘頂崗實習APP等信息化技術支撐數字平臺;是否根據數字平臺反饋進行教學診斷,改進課程教學管理質量。H5:信息化教學管理對現代高職教育教學滿意度提升有正向影響。基于此,提出如圖1所示,研究模型和研究假設。2.2指標體系構建與模型優(yōu)化。基于上述分析,調查問卷共設計6個測量變量,如表1:信息化管理質量、課程設置、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優(yōu)化、教育質量滿意度。每個變量由不同的測量指解釋,即對應問卷問題來體現,每個問題參考成熟量表,設計采用了Likert1-7分制量表,1-7分別代表“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的程度。由于課程實施的測評指標過多,故增設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兩個子測量指標對課程實施進行描述,故優(yōu)化后模型為如圖2所示。

3實證研究

3.1數據收集與數據特征。通過網絡平臺、電話輔助等手段,回收問卷284份,從答題時間、答題邏輯等環(huán)節(jié)進一步進行數據清洗,其中有效問卷159份,占回收總量的56%。調研對象為現代高職院校在校大學生、專任教師、管理人員,側重選擇一流職業(yè)院校立項建設單位抽樣,且學校積極支持教育信息化推廣受訪對象基本情況是:學生群體占比50%、專任教師占比30.72%,學校管理人員占比19.28%;受訪高校主要來自廣東、山西、遼寧、北京等,其中廣東占57%,廣東之外占比43%。3.2實證數據分析本研究采用。SmartPLS3.0軟件對有效數據進行計算和驗證。根據Hair等人建議,選用pathweightingscheme作為加權方法,迭代停止準則為1.10-7,最大迭代次數300[8]。用以計算出因子載荷,路徑系數,外部權重及可決系數R2。計算結果如圖3所示。結果顯示,每個變量的標準化因子載荷系數均大于0.7,說明測量變量可以很好的解釋變量,R2值為0.679,大于0.250,說明該模型擬合程度良好,具有較高的預測能力[9]。結構模型各變量的路徑系數分別為信息化管理質量(0.573)、教學質量(0.278),由此可知,相比較內部課程教學質量,外部的信息化管理質量對教育質量提升的影響作用更大;在影響教學質量的四個變量路徑系數比較中,課程實施(0.500)影響權重最大。3.2.1信效度檢驗。由表2可知,所用測量變量的Cronbach’sAlpha系數、組合信度(CompositeReliabili‐ty)均大于0.7,說明模型具有較好的內部信度、且各變量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平均抽取變異量(AVE值)亦高于0.5,說明模型具有良好的收斂效度。3.2.2顯著性檢驗。通過SmartPLS3.0中的自助法(Bootstrap‐ping,子樣本5000)運算來檢驗路徑系數的顯著性。由表3中數據可知,所有測量變量路徑系數均小于0.05,均顯著??傮w來講,教學質量對教育質量滿意度*顯著,信息化管理質量對教育滿意度***顯著,其中教學質量環(huán)節(jié)課程設置、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反饋均***顯著。由上述分析可對本研究的假設結果作如下表4驗證:4結論及啟示本研究結果顯示:課程設置、課程評價、課程實施、課程反饋、信息化教管理因素對現代高職教育教學滿意度提升產生不同程度的顯著影響,其中信息化管理質量對教育滿意度促進作用效果最明顯,而教學質量由于子影響因素的細化,其總體對教育質量滿意度的顯著性影響不是太明顯。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傳統(tǒng)的教育質量評價、診斷與改進往往基于靜態(tài)數據,呈現靜態(tài)化、封閉式等特點,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伴隨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不斷融合,使得教育質量的評價可以做到更加精準診斷、精細改進,真正做到“用客觀科學數據說話”[10]。

綜上,從信息化管理的角度動態(tài)切入教學質量的PDCA四個環(huán)節(jié),提出如下策略:首先,從信息化技術管理質量角度,打通數據平臺、智慧校園平臺、頂崗實習平臺、教學質量管理平臺等的數據端口,實現數據流動共享,真正做到數據實時提取,有效分析,診斷改進。其次,從傳統(tǒng)靜態(tài)的教學質量評價四環(huán)節(jié)角度思考,切實通過信息技術平臺實現基于適時數據進行動態(tài)診斷和改進。例如,通過實時平臺傳輸的企業(yè)用人需求、學生上課需求、教學改革需求等數據可以輔助專業(yè)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修訂環(huán)節(jié)重新設置更加符合企業(yè)、學生、反映現代高職教育特點的課程體系;在課程實施環(huán)節(jié),切實培訓、提升教師運用教育信息技術手段進行課程模式、方法、手段的改革;在課程優(yōu)化、反饋環(huán)節(jié),借助大數據分析與處理工具,對數據進行抽取集成,通過診斷分析給出課程教學的精準評價[10],提出課程教學的優(yōu)化改進意見。

作者:關秋燕 單位:佛山職業(yè)技術學院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