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冬天的散文范文

時間:2023-04-09 01:18: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冬天的散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描寫冬天的散文

篇1

是呀,不能在冬天砍倒一棵樹。盡管它在寒風中顯得那樣孱弱,然而只要它的根還在,就一定會等到生機勃勃的春天。任何事物都有起有落,正如小樹,有枝繁葉茂的春天,也有寒風蕭瑟的冬天,然而我們不該因為它的蕭瑟而限制其發(fā)展,而應該看到它發(fā)展的前途,努力促使它走進春天,試想,如果小男孩并未將那棵小樹砍倒,而是細心照料,加以扶持,那么誰又敢說將來院子里不會多添一棵參天大樹呢?

人生也是如此,總不可能一帆風順,有也有低谷。一位偉人說過:“一個人在困難的時候最需要別人的幫助。”確實如此,當人處于低谷時,最需要的就是他人的幫助,通過他人的幫助,會讓看似難以逾越的困難變得容易克服。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一生貧苦,在工作、家庭中無時無刻不受到恩格斯的幫助,兩人結成了深厚又偉大的友誼。正是在恩格斯精神、物質等多方面的幫助下,馬克思最終完成了人類的巨著――《資本論》,試問,如果不是恩格斯的無私幫助,馬克思能如此順利地完成他的著作嗎?

一棵本不該砍下的小樹如果被砍倒了,會給人留下深深的遺憾。本該燦爛的人生,不該因為暫時的逆境而腰斬。別讓悲劇重演,正如別讓小樹倒下,在冬天里要給它以扶持,給它以呵護,相信來年的春天,那綠會特別醉人!

綜合點評:

三篇文章都寫冬天,但體現(xiàn)出的韻味卻各不相同。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寫了三個冬天的場景:父親為孩子夾豆腐,冬夜與朋友泛舟西湖,一家人在臺州過冬。三個場景,看似毫不相關,實則用一個“情”字貫串,親情、友情和愛情流淌在字里行間,使得寒冷的冬天也洋溢著暖意。細節(jié)描寫是這篇散文打動人的原因之一。比如對父親為孩子夾豆腐的場景的描寫,“站起來,微微地仰著臉,覷著眼睛,從氤氳的熱氣里伸進筷子,夾起豆腐”,連用“仰”、“覷”、“伸”、“夾”幾個動詞,將父親的動作細致入微地勾畫出來,讓人印象深刻,仿佛親眼見到一般。

篇2

一、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花圖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ɡ飵е鹞秲?;閉了眼,樹上仿佛滿是桃兒、杏兒、梨兒?;ㄏ鲁汕С砂俚拿鄯湮宋说佤[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的,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表面看,這確實是一幅五彩繽紛的春花圖。在幾次觀摩課中,發(fā)現(xiàn)作課的老師引導學生辨認其中的幾個擬人和比喻,最多也只是分析到它們寫的生動形象而已。其實作者這里依次寫的是:花的競相開放,花色的鮮艷,花香的濃甜,野花的繁多閃亮。這幅春花圖不僅是五彩繽紛,更主要的是春花中的勃勃生機,作者借春花圖書寫的是對春天活力的贊美。而其中運用的修辭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春花圖中的蓬勃生機,為春花圖整個意象的完整性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澳悴蛔屛?,我不讓你”,這不正突出了百花競放的生機嗎?“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固然寫出了五彩的顏色,但這里突出的卻是鮮麗色彩中的無限生機。寫花香由春花想到秋實,也是突出花香的濃郁――氣味中的生機。寫野花,一是突出繁多,二是突出閃亮,尤其寫閃亮,贊嘆它們“還眨呀眨的”這不也是寫其生機嗎?真正的理解了這幾個擬人、比喻,就能準確地體會到:作者描寫的是一幅百花競放、色彩濃艷、花香濃郁、充滿生機的春花圖,這春花圖洋溢著對春的活力的熱情贊美。

二、老舍的《濟南的冬天》的雪后山景的描寫

老舍所用的比喻和擬人極富創(chuàng)造性,想象奇特,而且正是這極富創(chuàng)造性的修辭,寫出了“雪后山景”的春天般的溫情?!翱窗?,山上的矮松越發(fā)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庇眠@個比喻描寫雪后矮松的形象,生動貼切,但更讓人玩味的是,“看護婦”是病人極感溫暖的形象。雪后矮松形色確實很美,可作者更加要突出的是這形象中的溫暖。

篇3

文學史也有許多以四季為寫作對象的文章,在散文中有一組頗具特色,它們是《春》《海濱仲夏夜》《故都的秋》《濟南的冬天》。這四篇散文各有特色,具有品味賞析的價值。

任何作品都有基調(diào),即文章的主要精神。這幾篇文章的基調(diào)各不相同。朱自清滿懷喜愛謳歌、贊美春天;而峻青則著力渲染海濱仲夏夜的無比瑰麗;故都的秋在郁達夫的筆下滿載著細膩、冷靜和閑淡的落寞;可濟南的冬天在“語言藝術大師”老舍先生的描繪中成了位溫情脈脈的處子,從大到小,又從小到大地展示給了我們。

四篇文章之中,最具特色的當推《春》和《故都的秋》了。中國文學素有“思春”和“悲秋”的主題。它們一個是品之味美的咖啡,一個是呷之彌篤的淡茶;一個是喜悅至極,一個是冷清之至。因此,它們有著相當強的比較效果。

總的來說,散文是一種靈活自由、不受拘束的體裁樣式。它可以敘事,但不必有完整的情節(jié),也不必以塑造人物為目的;它可以抒情,但不必受詩詞格律的束縛;也可以有實用的目的,同時又具有藝術的價值。它可以時而敘事寫人,時而抒情寫景,時而議論生發(fā),縱橫捭闔,隨意穿插,但這并不意味著散文的結構可以散漫不羈。這就要求散文的結構應是“形”散而“神”不散,要有主題或基調(diào)維系和駕馭整個結構,萬變而不離其宗,既能撒得開,又能收得攏。

朱自清的《春》從開始急切盼望春的到來,到中間描繪春天里的草、花、風、雨以及春天里的人,涉及景物三十多種,但朱自清卻將這三十多種景物完整有序地融合在這篇精短的散文中,且最后以三組有強烈表達效果的比喻句概括了春天的三個特點:新、美、力,并表達了投人這熱烈“春”潮中的激情。同樣描寫季節(jié)的《故都的秋》,卻從頭到尾含著清、靜的悲涼,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此文從開頭的南北方對比,到中間的景物描寫,心情宣泄,再到最后的南北方對比,文中涉及內(nèi)容、景物更多,但由于作者將其感情貫穿始終,起也南北,終也南北,循環(huán)往復,首尾呼應,渾然一體,猶如中國的太極圖一樣,讓人覺得散而不亂,多而不雜,頗為巧妙。

當然,上文所敘為二者的相異之處,既然作為中國文學史上不朽之佳作,當然有其共同之處。這共同之處即為二者語言的自然簡潔和優(yōu)美。散文不以情節(jié)沖突和人物刻畫取勝,也不像詩歌那樣可以充分利用音韻的美感,因此語言必須優(yōu)美并且具有形象性。新穎巧妙的修辭、機智的雋語、生動獨特的形象等等,只要運用得當,都會為散文增添藝術魅力。以《春》為例: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蓜e惱???,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兒也綠得發(fā)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p>

此段語句運用了博喻的修辭,將雨的情態(tài)以及景物的色彩寫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感情亦顯露于文字之中。

《故都的秋》也毫不遜色,如:

“北園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lián)想秋來的點綴。像花而不是花的那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p>

這種寫意式的勾勒,雖只寥寥幾筆,卻將人帶進了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之中。這種駕馭語言的能力可以和朱自清相媲美了。

篇4

[內(nèi)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興趣是學習之母。有興趣就會入迷;入迷,就鉆得進去;鉆進去,才會學深學透。語文教學,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培養(yǎng)學生學語文的興趣。那么,怎樣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牢牢抓住學生的心?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以為,關鍵在于教師的激興藝術。這里我談談激興中定調(diào)的藝術。

懂音樂的人都知道唱歌奏曲前要選定調(diào)子,調(diào)子定得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表演的藝術效果。定調(diào)準確,既可引起聽眾的興趣,也為后面的表演打好基礎,教學也是如此。

(一)聯(lián)系實際,引發(fā)共鳴初中語文教材,大多數(shù)題材與學生有共鳴之處,能使他們觸景生情,聯(lián)系自身實際,對學習產(chǎn)生興趣。

例如我在教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首先不說課目,合書講到:少年時代是每個人在人生道路上跨出的第一步,對于人的一生有著長期的、深遠的影響。因此,少年時代的許多事情是難以忘懷的,往往幾年甚至幾十年過后回憶起來仍歷歷在目。同學們有沒有這方面的體會?經(jīng)這一問,課堂陡地熱鬧開了,紛紛回答。學生聯(lián)系實際回憶兒時的生活情景,引起思維的興趣,激發(fā)了共鳴。我趁機話鋒一轉,言歸正傳:正因為每個人都有有趣的童年,所以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在1926年以《舊事重提》的總名寫了一組回憶少年時代生活的文集,《朝花夕拾》,意即年老時才回憶少年時代的生活。這節(jié)課要講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是《朝花夕拾》中選的。學生們會意地笑了,明白了我之所以提問的用意,一個個情緒都很高昂,后面的課堂教學一直很順利。

篇5

關鍵詞:初中 散文 表現(xiàn)手法 細節(jié)描寫 聯(lián)想 想象 對比 襯托 比喻 擬人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分類號】G633.33

會分析散文表現(xiàn)手法是鑒賞、評價、探究作品的基本能力。它包括選材立意、布局謀篇、語言運用等方面的技巧和方法。分析表現(xiàn)手法,就是教會學生分析文章在選材立意、布局謀篇、語言運用等方面,作者采取了那些藝術手段,這些藝術手段的運用,對表情達意有什么好處等。閱讀過程中,透徹地分析文章的表現(xiàn)手法,不但有助于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提高閱讀鑒賞能力,而且能進一步提高寫作能力。

一、細節(jié)描寫

【手法特征】細節(jié)描寫是指文學作品中對人物動作、語言、神態(tài)、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觀、場面氣氛等細小環(huán)節(jié)或情節(jié)的描寫。優(yōu)秀的細節(jié)描寫往往能達到“一瞬傳情,一目傳神”的效果。

【解題技巧】從細節(jié)描寫中來探求人物的事件的流程、性格、心理,分析對文章主題的作用,烘托環(huán)境氣氛、把握對情節(jié)發(fā)展、表現(xiàn)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作用等。

【示例】請簡要賞析劃線句的表達效果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魯迅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技巧運用】按照這個流程,似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依葫蘆畫瓢的去捕鳥了,隱約的也透出出捕鳥少年的心情。因為沒有深刻的記憶是不會寫出如此細膩的捕鳥全過程的。

【答案要點】掃露支撒系牽看拉罩 這些動詞準確生動地描繪了捕鳥的全過程,也從捕鳥活動中寫出兒童的興奮、驚喜之情,表達了“我”對這個地方的喜愛、留戀.

二、聯(lián)想 想象

【手法特征】聯(lián)想就是有一種事物想到另一種有關的事物,或由眼前事物回憶起以前的有關事物。想象就是作者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新的形象的過程。聯(lián)想與想象經(jīng)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的內(nèi)容更豐富,語言更生動,更有內(nèi)涵,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增添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示例一】下面劃線的文字可以刪去嗎?具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

【技巧運用】春天天的繁花“閉了眼”“仿佛”就可以看見秋天的果實,這是明顯的想象,可從這個累累的果實推測出作者的心情。

【答案要點】作者由繁茂的春花想到累累的秋實,“閉了眼”“仿佛”告訴讀者,這是想象,生動形象的表達出作者已深深陶醉在這花香中。

三、對比 襯托

【手法特征】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類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有密切關聯(lián)的事物作陪襯,這種“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襯托。用相似的作陪襯叫“正襯”,用相反的作陪襯叫“反襯”。

【解題技巧】在描述主要人、事、物時,寫到其他人、事、物,一般可以從對比、襯托的角度思考、分析。分析時,先要指出對比、襯托的對象(是襯托的,要分清主次),弄清對比點,最后,還要指出對比、襯托的目的,即對比、襯托的表達效果。

【示例】文中描寫海鷗、海鴨、企鵝的表現(xiàn)對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海鷗在大海上飛竄,轟隆隆的雷聲把海鴨嚇壞了,企鵝膽怯地把肥胖的身軀躲藏在懸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沒起白沫的大海上飛翔。

高爾基《海燕》

【技巧運用】從他們與海燕在暴風雨來臨前截然不同的表現(xiàn)可以知道,主角是海燕,其它都是反襯。

【答案要點】以海鷗、海鴨及企鵝的懦弱襯托出海燕的英勇無畏,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四、比喻 擬人

【手法特征】比喻,描寫事物(或人)闡述事理時,用與之相似的事物來打比方。擬人,根據(jù)想象,把事物當作人物來寫,賦予事物人的言行、思想、情感等。

【解題技巧】比喻句的分析,要緊緊把握喻體與本體之間的相似點,借此概括事物的特性、闡述事物的道理,還要指出比喻之法在使事物生動化、事理形象化方面所起的作用。擬人句的分析,要抓住人格化過程中的動詞,把握事物特性、作者情感以及擬人手法在使事物生動化、事理形象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示例】簡要分析劃線句子的表達效果

① 山上的矮松越發(fā)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白花,好象日本看護婦。

②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技巧運用】①雪后的矮松頭頂?shù)陌籽槐茸靼谆?,頂著一髻白花的矮松也和看護婦相似,靜止的雪、樹似乎一下子有了生命,而且能給人以溫暖。②傍晚時分,被夕陽暖調(diào)的陽光照射的山腰上的白雪,有了夕陽的粉色,和害羞的少女相似,表現(xiàn)出雪后小山的可愛,作者對濟南的熱愛也流露無遺。

【答案要點】這兩句運用比喻和擬人,寫出濟南冬天的溫情和雪后小山秀麗的特點,表現(xiàn)了作者對濟南的熱愛。

篇6

關鍵詞:初中語文;挖掘教材;探究;問題啟發(fā)

初中語文主要讓學生通過閱讀和理解豐富基礎詞匯,以完善自己的表達描摹技巧,更好地服務于學習和生活。新課改實施與推廣以來,一線教師逐漸摒棄傳統(tǒng)的照本宣科式灌輸,逐步認識到生本教育的重要性。鑒于此,筆者結合多年的一線教學經(jīng)驗,特此遴選兩點初中語文課堂心得,與同行們交流。

一、挖掘教材,引導探究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我們課堂的突破口和準繩。初中語文教材中收錄了諸多名家精品,都是學生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食糧。從主觀上來說,初中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我們應該放手引導他們開展自我探究,可以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布置任務驅動學生自主探索與研究。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就是膾炙人口的散文精品,我們就可以挖掘文本中對春的描寫技巧,讓學生學習如何描物狀景。在具體操作中,教師提問:“作者是怎樣巧妙運用比喻、擬人來描寫春天‘新’‘美’‘充滿活力’的特點的?”學生通過重復閱讀、感受和討論從不同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語言,最終達到提高語言分析能力。

自主探究是學習的高級模式,但是自主學習不是盲目的,我們只有以教材為依據(jù)進行挖掘,才能循序漸進地遷移知識,生成能力。

二、問題啟發(fā),誘導思考

問題是探索知識門禁的鑰匙,語文教學中,我們一定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認知,抓住教學內(nèi)容的關鍵因素,在學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識節(jié)點處設置問題進行啟發(fā)和引導,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學生和文本構建交流的橋梁,最終達到共同進步與提高。

譬如,在學習《濟南的冬天》時,筆者就根據(jù)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程度進行了如下問題啟發(fā):(1)文章從哪幾個方面對濟南的冬天進行描寫?(2)朗讀原文,說一說濟南的冬天有什么樣的特點。(3)理解和學習文章的寫作技巧,試著以《家鄉(xiāng)的×天》為話題,寫出家鄉(xiāng)的冬(春、夏、秋)天的顯著特點。

學生在這樣的問題啟發(fā)下,紛紛發(fā)表見解,迸發(fā)出探索創(chuàng)新的思維。這樣設置可以滿足不同認知層次學生的認知需求,引導他們拾級而上,最終完成基礎的夯實和能力的提升。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語文的價值,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進而實現(xiàn)價值最大化。

參考文獻:

篇7

一、找準情趣切入點,激發(fā)學生興趣

初中語文教材中所涉及的散文內(nèi)容根據(jù)其體裁和內(nèi)容的不同,主要可以分為記敘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兩大類。根據(jù)不同散文作品的特點,教師要發(fā)掘不同的興趣切入點,以快速激發(fā)學生散文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對梁實秋的《我的一位國文老師》這類記敘性散文。切入時,應著重分析“老先生”的人物特征,從老先生的衣著、語言、行為等細節(jié)描寫入手,揭示這些細節(jié)背后所蘊含的老先生敬業(yè)的精神、淵博的知識和獨特的個性。學生在對老先生欽佩之余也引發(fā)了對文章的閱讀興趣,從而加深了對文章所內(nèi)涵的哲思之美的理解。在比如對《家里的灶頭》這類抒情性散文的閱讀,教師要以分析文章情感的抒發(fā)方式和情感表達為主,通過由灶頭的描寫到對母親的情感表達,揭示作者寓情于物的表現(xiàn)手法。從民俗的角度調(diào)動起學生的興趣點,在感悟作者情感抒發(fā)的過程中發(fā)掘作品所內(nèi)蘊的哲思和審美情趣。

二、注意方式方法,深化審美體驗

學生的審美體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經(jīng)過一個由淺入深、由直觀感知到深入挖掘的過程。教師在進行初中散文教學時要注意對學生審美體驗的方式方法的傳授。首先,要重視初中生在散文閱讀中的感性特點,鼓勵學生的“靈光乍現(xiàn)”和新奇的思維活動。尊重學生對于作品的個性化的理解和新鮮的閱讀感受。如在《想北平》的閱讀欣賞時,學生第一感覺往往都能從文字中感受到作者老舍對北平的那種痛徹心扉的愛。在閱讀《金岳霖先生》時,學生也都會對金岳霖先生的個性著裝報以會心一笑,同時對金岳霖先生幽默的人格魅力和對愛情的堅守執(zhí)著給予發(fā)自內(nèi)心的敬重。學生對文章的個性化的直觀感受是學生對文章最直接、最基本的感知,也是深化學生的審美體驗的第一步。

其次,在學生對散文作品個性化理解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圈點、批注。在圈點、批注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更加準確的理解自己對文章字、詞、句、文的疑惑之處,同時對文章所表現(xiàn)出的精彩點、內(nèi)涵點、寓意點等亮點給予自己的評價和感悟。如在閱讀林清玄的《可以預約的雪》一文時,文章結尾處的點睛之筆需要學生自己去仔細品味、感悟,并將自己的心得寫下來,加深了學生對“結尾處文章整體內(nèi)涵得到升華”的理解。圈點、批注的過程,也是學生對在散文閱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再次,在學生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對散文作品的審美議題,從而將對文章的鑒賞感悟養(yǎng)成初中生散文閱讀的習慣。深化學生的審美體驗。審美議題的設計過程,也是學生自主探究審美體驗點、培養(yǎng)思維習慣和文學素養(yǎng)的過程。如在閱讀學習于堅的《云南冬天的樹林》一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自然美”、“文辭美”、“社會美”、“內(nèi)涵美”以及作者流露的思想之情等幾方面進行審美議題的設置。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感悟,領會作者在白描手法和哲理性語言背后所要表達的對大自然的感受和尊重之情。

三、創(chuàng)設審美情境,感悟哲思之美

初中散文教學過程,也是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過程,課堂作為這個交流的樞紐和平臺,需要創(chuàng)設適宜的情境加以渲染。將學生引入與散文作品相符的特定情境中,更能增加學生對散文內(nèi)容的審美體驗。多媒體等信息化教學手段的引入,是初中散文課堂教學的情境化創(chuàng)設成為了可能。多媒體具有圖片展示,音樂渲染和動畫互動的特點。利用圖片,可以將學生難以想象的唯美畫面直觀展示給學生;音樂的渲染,可以使作者的豐富情感變得形象生動;動畫視頻的展示,不僅豐富了散文情感的表達,也增加了學生與文章之間的互動性。例如在閱讀的《我的母親》一文時,教師可以采集關于母親、母愛的圖片制作教學課件,同時在課堂上配以閻維文的歌曲《母親》作為背景音樂。學生在視覺和聽覺的雙重體驗中加深了對母親辛勞、慈愛、無私等形象的體驗,也加深了對作者所要表達的對母親的愛的感悟。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極大的豐富了學生的審美體驗,使學生更加深刻的感悟散文作品中的哲思之美。

篇8

一.揣摩身份矛盾,引學生悟情感表達

就如海德格爾的經(jīng)典論斷告訴我們“語言是存在之家”,“存在”在英語里解釋就是人,人的生命。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作品就是作者的生命,是他們內(nèi)在的精神和情感的表達。而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實的文學樣式,散文中的情感表達體現(xiàn)著作者的個性。作為個體的作者,他的身份的多重性,往往也折射在作品中,直接影響著文本情感的表達。抓住這一點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揣摩,無疑是幫助學生開啟了一扇玄妙的大門。

《濟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寫成的,描寫了濟南暖冬日照下的地形地勢、積雪的山、清明的水……課堂中,我引導學生通過了解作者矛盾的身份把握文本中積淀的特殊情感。開課之初,我問學生“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這暗示了作者的身份是什么?學生有所悟,他是一個“外來人”“客居者”,所以傳達給我們新鮮、獨特、豐富的感受。我又出示了老舍的生平簡介,在30-37年之間,老舍在濟南主要是教書和寫作,生活相對來講比較平靜和安穩(wěn)。很多作品問世,老處于創(chuàng)作高峰時期。所以從另外一方面來說,濟南是他的精神的棲居地,是他的第二故鄉(xiāng)。這個身份傳達出來的的感受則是對濟南山水的更加深沉熱愛和贊美之情。

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無論是敘事類散文,還是抒情類散文,都外化了作家的內(nèi)心世界,積淀了個人的所思所感所悟。在教學過程中,借助作者的身份或者立場的矛盾,我們可以按圖索驥,去解讀作者身份背后的情感訴求。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在語文課堂上解讀作者的身份,就是為了向文本更深處探索。

二.推敲詞義矛盾,引學生品語言特色

在散文寫作中,作者為了體現(xiàn)語言的內(nèi)在張力和語義的豐富性,增強語言的感染力,也會經(jīng)常使用運用語義,使用兩種不相協(xié)調(diào)、甚至截然相反的特征來形容一項事物,以產(chǎn)生出強烈的表達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推敲這些語義矛盾,可以幫助學生把握文本的語言特色,感受語言的個性魅力。

語義上的“矛盾”在魯迅的作品別典型。魯迅雜文創(chuàng)作的“刀筆”似成公認,由此延伸到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也是決不會松垮、散漫?!稄陌俨輬@到三味書屋》的開頭有這樣一句:“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jīng)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痹趯W習這篇文章時,學生提問“為什么似乎和確鑿放在一起”?引導學生細細推敲之后,他們發(fā)現(xiàn)作者表達了兩種意思:用“似乎”表不肯定語氣,因為事情已經(jīng)隔了七八年,未必還記得清楚;用“確鑿”表肯定語氣,因為回憶兒時無憂快樂的生活,還歷歷在目,印象深刻。在這不肯定與肯定的回環(huán)中,我們感受到了語言內(nèi)在的韻味。認真分析,我們不難發(fā)魯迅用與眾不同的整嚴的邏輯性構筑他的話語方式,使他的行文句法縝密,矛盾倍出但是卻余味無限。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從詞匯的能指與所指層面來看,詞匯所能表達的意義空間是無限的。正是在這無限多樣的語義中,我們領悟到的文本語言不只是工具,而是因人而異的超越語言的心照不宣的共享。在教學過程中,啟發(fā)學生從語義的矛盾入手,提綱挈領地對文章進行點化,讓學生透過這些“矛盾”句領會作品的語言特色,提高自己對語言的感悟和應用能力。

三.咀嚼細節(jié)矛盾,引學生析人物形象

文學作品中的一切具體的,形象的描寫都可稱為細節(jié)描寫。細節(jié)描寫不只是小說所特有的專利,事實上,許多優(yōu)美的散文篇是同樣不乏精致的細節(jié)描繪。從散文寫作的角度看,細節(jié)是作家對生活的直覺觀照,是對生活細致觀察的藝術再現(xiàn)。作者在塑造人物的過程中,人物的內(nèi)在與外也會存在一定的矛盾,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抓住這些細節(jié)矛盾進行咀嚼,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則如水到渠成。

在《背影》一文中,朱自清先生就十分擅長利用細節(jié)矛盾來塑造人物。文中描寫“但他終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他躊躇了一會,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課堂中,引導學生分析“躊躇”一詞,父親為什么躊躇?學生可以分析出來:“父親因為事忙”。但是后文中父親為什么又說“不要緊,他們?nèi)ゲ缓谩??通過多次品讀,學生明白了父親因為更多的擔心別人照顧兒子不夠細心、妥帖,最終將情感的砝碼傾向了兒子這一邊。通過這一組矛盾沖突分析,父親為兒子忘我的一面便一目了然。

又如,在《背影》一文中,對父親有這樣一句描寫“于是撲撲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我問學生“父親果真是很輕松的么?”細讀前文,學生發(fā)現(xiàn)了這樣的描寫:“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蹦敲催@前后的兩處細節(jié)描寫的矛盾表現(xiàn)了什么呢?學生進一步討論分析,找到了答案。父親的輕松是外在的,這是做給兒子看的,讓兒子放心;由“蹣跚,慢慢,攀,縮,傾,努力”等詞語的描寫,我們可以看出父親買橘子是如此的吃力,另外祖母的去世,失業(yè)的壓力,兒子的北上,家庭的境況,這些都不可能讓父親的心里輕松的。這一看似矛盾的表現(xiàn)是有深意的,從矛盾的品讀中,學生也真正體會到了父親那顆拳拳之心,也感受到了一個平凡卻又偉大的父親形象。

散文的細節(jié)描寫多為片段性,跳躍性?;蚱灾Z,盡現(xiàn)神采,或寥寥數(shù)語,境界全出。散文教學經(jīng)驗證明,課堂中抓住那些精彩獨到的矛盾細節(jié),能讓學生清楚觸摸到人物形象的內(nèi)心世界,深層品讀出人物的精神內(nèi)涵。

四.研讀情理矛盾,引學生明主旨內(nèi)涵

情感思維和理論思維是人類交流感情,傳遞信息,認識事物的兩大思維方式。情感思維是理論思維的基礎,理論思維是情感思維的升華,二者互相依存。但是二者也會出現(xiàn)矛盾,合情的不一定合理,合理的不一定合情,這就是所謂的情理矛盾,其實簡單點講就是情感與道理的矛盾。在解讀散文時,抓住情理的矛盾進行研讀,能更加輕松地引導學生明確文章的主旨內(nèi)涵。

在講解《老王》時,如何引導學生去感悟老王的“不幸”對理解主旨是至關重要的。學生對他的生活的艱苦比較容易理解,而對他“精神的凄苦”體會有難度,所以我引導學生抓住文中有悖情理的情節(jié),激疑探究。經(jīng)過細讀,學生找到了這一處“有一天傍晚,我們夫婦散步,經(jīng)過一個荒僻的小胡同,看見一個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幾個塌敗的小屋;老王正蹬著他那輛三輪進大院去。后來我坐著老王的車和他閑聊的時候,問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說,住那好多年了?!睏罱{問他“那里是不是他的家”,按常理應該回答“是”或“不是”。但他卻答非所問,說“住那兒好多年了”,很顯然這“有悖情理”。我抓住這一點設問激疑,點燃學生的思維之火,就不難體會到老王只是把那塌敗的小屋當作棲身之所,并沒有當成“家”。因為“家”是充滿溫馨的港灣,而老王在這里有的只是形單影只的孤獨和疾病纏身的凄苦,內(nèi)心的孤獨與無助這是他最大的“不幸”。理解了老王的不幸,對文章主旨的把握可謂進了一大步。

《老王》一文中,最大的一個有悖情理之處就是如此窮困潦倒,貧病交加的“不幸者”老王,竟然在臨死前將“一籃大雞蛋和一瓶好香油”送給了非親非故的楊絳。我提問學生老王為什么要去給楊絳送雞蛋?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他是來感謝她對自己多年的照顧,他把她當做的自己的親人。而按照人之常情,她應該給她怎樣的回饋?是錢么?當然不是,而是同等的關心照顧。但是楊絳沒有做到,連起碼的請他進屋坐坐也沒有,所以她對待將自己當做親人的老王才有了舍不掉的“愧怍”。

巧用文本中的情理矛盾,進一步挖掘文本深層意蘊,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教師甚至可以利用學生的思維定勢、認知差異、心理差距,在關鍵點制造疑云,“挑撥”起爭鳴的戰(zhàn)火,從而促使學生細讀課文,尋根究底,使課堂教學波瀾起伏,學生間形成真正的智力碰撞。那樣,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在矛盾解讀中越辯越清晰,越來越深刻。

篇9

師:“春游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黃花酒,冬吟白雪詩?!边@是古時候一個孩子寫的一首詠四季的詩。四季景色千姿百態(tài),美不勝收。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為此寫了許許多多的詩文。前一段時間我們舉行了古詩文背誦活動?,F(xiàn)在哪位同學想為老師和同學們背幾句呀?

生: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其他學生也踴躍發(fā)言。)

師:同學們背誦的都是絕句或律詩,容量很有限,是取一個或兩三個景物來寫景的。這一單元我們學習的寫景抒情散文,內(nèi)容豐富極了,有春草、夏色、春雨、冬雪等等。作者是怎樣描繪的呢?這一單元我們就來學習一些寫作寫景散文的方法。今天,我們先來學習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投影課題在白茫茫的背景上)

師:提到冬天,你會有什么感覺?會想到些什么?

生:感到特別冷;我會想到呼嘯的北風、飄飛的大雪、瑟瑟的枯枝。

(其他同學紛紛舉手發(fā)言)

師:北風凜冽、天寒地凍、萬木蕭條、亙古沉寂是我們這里的冬天。那么,“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濟南在冬天又是怎樣的勝景呢?這節(jié)課,我們一塊來欣賞一下。

師:首先請大家明確兩個學習重點:1、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寫景的方法;2、朗讀并背誦精彩的段落。

(投影:1、抓住景物特征寫景;2、朗讀并背誦精彩的段落)

師:請同學們聽老師朗讀課文,整體感知作者所表達的深情。

(師配樂背誦全文)

同學們,濟南的冬天好嗎?

生:好!

師:好在哪里?

生:濟南的冬天沒有風聲,不象我們這里,呼嘯的北風令人受不了。

生:濟南的冬天是溫晴的,不象我們這里的冬天,即使有陽光,也是干燥的冷的厲害。

生:濟南的冬天很溫柔,水不結冰,倒還充滿了綠意。令人不禁想到我們這里的春天。

(學生們發(fā)言很踴躍)

師:好的文章三分賞析七分讀,只聽了一遍,同學們就發(fā)現(xiàn)了這么多濟南冬天的好處,下面請同學們仔細的讀一下課文,體會作者是懷著怎樣的心情來寫此文的,閱讀這篇文章應注意哪些問題?(朗讀的感情、語速、語調(diào)和語氣)

師:在閱讀的時候,我希望同學們能注意下面這幾個生字詞:

①濟(jǐ)南②倫敦(dūn)③髻(jì)④鑲(xiāng)⑤貯(zhù)蓄⑥水藻(zǎo)

(投影生字詞)

生自讀課文。

師:同學們讀的都十分認真。那么你認為作者是懷著怎樣的心情來寫這篇文章的呢?

生:我認為作者心中充滿了感激,濟南的冬天給了他在北平和倫敦不同的特別溫柔的感受。

生:我認為作者懷著喜悅的心情來寫這篇文章的。在濟南這么溫柔的地方過冬,作者自然是很喜悅的;同時,我認為他還為我們中國有這么好的地方感到自豪。

師:那么,你認為該用怎樣的語氣、語調(diào)才更能讀出作者的這種感情呢?

生:用較輕聲、喜愛和欣賞的語調(diào)讀。

師:那請你來讀一下,好嗎?讀你認為讀的最好的地方。

生:讀第一、二、三段。

師:你認為他讀得怎么樣?

生:我覺得他讀得很好,能把那種如詩似畫的意境和作者喜愛、欣賞的心情讀出來。

師:這位同學讀得確實不錯。哪位同學能不看課本,試著背一下,說一、兩句也行。

(無人舉手)

師:那就再看一下,只看兩眼。誰來試一下

(個別學生舉手,試著背誦。其他學生也開始不斷舉起手來。)

生:背第一段。

師:同學們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背出自己喜歡的段落,真不簡單。下面聽教師來朗誦第一段,同學們再來感受一下濟南冬天最大的特點。

師:那誰說說濟南冬天最大的特點?

生:溫晴

(其他同學也表示同意)

師:能說一下你的理由嗎?

生:在這里,作者通過和北平、倫敦、熱帶的對比,突出了濟南冬天無風、有陽光、溫晴的特點。

師:說的非常好,用對比寫出了濟南冬天溫晴的重點。那你能不能用同樣的方法寫出你所到過的一個地方的特點?

(無人舉手)

師:那你先想一下。你從小學到初中的感受;在家住久了,初到學校的感受;你又到別的地方游玩的感受等等。

生:對于一個久在田野瘋跑的孩子,能坐在明窗凈幾的教室里讀書,那是一種幻想:教室里的氣氛是溫馨的,知識的海洋無限遼闊。

生:對于一個久被遺忘的學生來說,能受到老師慈愛的撫摩,那是一種感動:老師的撫摩,是溫柔的、慈愛的。

(師長久無言)

師:同學們說的真是太好了。那么作者是選取了哪些具體的景物來描繪濟南特有的動人冬景的呢?

生:山、雪、水

生:我認為還有陽光、村莊。

(其他同學也表示贊同)

師:對。作者在描繪濟南冬天這幾種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時,巧妙地運用表示色彩的詞語和確切的比喻、擬人,描繪出了濟南冬天的景色,抒發(fā)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例如描繪濟南小山雪景的那段文字中,作者用了“青黑”、“全白”、“銀邊”、“藍天”、“草色”、“白”、“暗黃”、“微黃”、“粉色”(投影這些詞語)等詞語,色彩鮮明艷麗,恰到好處。同時又運用了十分確切的比喻、擬人(投影比喻、擬人),使景色形象化。通過“日本看護婦”、“花衣”的比喻和“露出肌膚”的擬人,使人感到小雪中的濟南依然溫暖如春。在這段景物描寫中,抒發(fā)了作者對濟南無比熱愛的真摯情懷。

師:濟南有山有水,前面老師分析了雪中小山的美,那水呢?哪位同學能用同樣的方法來分析一下?

生:我認為濟南冬天最突出的色彩是“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

生:我認為這里主要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使水有了人的感情。表達了作者對濟南無比的熱愛之情。

生:類似的用法,我們在朱自清的《春》中還學過“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p>

師:同學們分析的都很好。作者寫陽光也很有特色,他是結合什么來寫的?

生:山。

師: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呢?

生:比喻和擬人。

師:那么“濟南的人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有了著落。他們從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自覺的想起,明天也許就是春天了吧,這樣的溫暖?……”這幾句是從哪個角度寫的呢?

生:從人的感覺的角度。

師:好的寫景文,用注意調(diào)動人自身的各種感官。這一點我們以后再祥細的學習。

師:這一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如何抓住景物的特點來描寫,同時又可以寫的生動形象。那么哪個同學來總結一下?

(學生小聲的討論)

生:我認為一要抓住最突出的特點;二要運用多種手法。

師:非常好。下面同學們再讀一遍課文,體會一下本文的特色。

(學生再讀課文)

師:法國雕刻家羅丹曾這樣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我們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它不同于巧奪天工的工藝美,也不同于繞梁三日的音樂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種美的組合。尤其是我們祖國壯麗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的地方,展現(xiàn)出不同的美姿。只要同學們熱心的觀察生活,抓住景物的特征,選準角度,在描繪時用一些修辭方法,并將自己的感情融會其中,相信同學們一定能寫出美妙的文字來。

篇10

初冬的月亮

①秋意尚濃,恍然就到了初冬,一輪橙黃明凈的初冬月掛在西南山坡上,低垂圓滿,碩大清新。夜幕中的山峰錯落而列,連綿起伏,像一片波濤磅礴在融融的月光下,這月光山色太美了!一種美好親切的感覺頓從心底潫起,融化在這月光中。

②獨自徜徉在月色里,白天必須思慮縈懷甚至憂戚的,此刻全忘了。如此美麗的月光,會使心靈深處的珍藏開出花朵,連痛楚也會變得美麗。但這月色更多的是使我身心放松,呼吸都變得輕微均勻。我像一條游到清水里“偷清”的魚,浮在月光里,吮月華,汲清輝,或停泊或徘徊,如醉如癡。

③橙黃的月,橙黃的光里浮懸著輕輕的霜。清虛的夜空里,我仿佛感覺到了月光的流瀉,感覺到了月光的韻律領悟到人的情感與月光波動的相依相融;在這柔和美麗的月光下,只要一凝神一動情,仿佛就能聽到低徊優(yōu)美的《梁祝》曲,看到飄逸如夢的《天鵝湖》…‥難道這些作品的誕生也經(jīng)歷了月光的孕育和澆灌?

④大山相互枕藉著、依偎著,匍匐在朦朧的月色里安詳?shù)厮?。山上的樹木緊挨著、擁抱著,進入夢鄉(xiāng),經(jīng)月光照耀的山林,竟如仙境。松樹等喬木高高的婆娑的樹冠,如傘如云,像幽幽夜幕里的潑墨畫。山在呼吸,樹在呼吸,夜在呼吸……此刻凝目,能看到天涯;此刻傾聽,可聽及海角。

⑤獨處月下,平和安寧的心靈,在接受月光平和而睿智的審視。人生一瞬,人生是美好的,人的心靈也應該是美好的,我們的所作所為應無愧于這美好的世界,無愧于這美好的月光;美好的心靈才能照進美好的月光,心靈美好的人,才敢于獨自靜靜地面對這美好的月色而靈魂安寧。

⑥感謝生活感謝大自然的賜予,我的生命之舟擺脫了喧囂、紛爭和污染,泊進了這一汪月色,際遇了這處明麗如夢的風景。陶醉在月華天簌中,我甚至忘記了我是什么時候是怎樣進入這月色的,也沒有想到要走出這月色,走出這個恬靜和悅的夢境。

⑦在時間的長河里,我們僅有屬于自己的那一縷月光,稍不珍惜,就會去日苦多,萬事成蹉跎。君不見,此月方從遠古來,歷滄桑,經(jīng)興衰,送千古風流,看花開花落……大王月,霜晨月,關山月,紅樓月,俱往矣!山河沉寂無言,酣然入夢;人不惜月月自明,吾輩如何把握這一縷月光?初冬月高懸不語,娟然如洗。

1、第①段作者說:“這月光山色太美了!”請你從第②-④段摘抄兩個直接描寫月光山色的句子。

(1)描寫月光:

(2)描寫山色:

2、第④段的“此刻凝目,能看到天涯;此刻傾聽,可聽及海角。”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透露出作者在月下怎樣的心境?

3、第⑤-⑦段抒寫了作者的人生感悟,請你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概述。

第⑤段:

第⑥段:

第⑦段:

4、對這篇散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開頭“秋意尚濃,恍然就到了初冬”,這里的“恍然”包含著作者對時光飛逝的感慨,又頗有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然”之妙。

B.第②段寫到的“忘卻”、“憂戚”、“身心放松”,這是作者徜徉在月下的“一種美好親切的感覺”。

C.第③段是用細膩的筆觸寫月光及其韻律,寫人與月光的交流與溝通,又借助觸覺寫聽覺,增添了無限美感。

D.本文運用多種手法營造了生動的藝術境界,表現(xiàn)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初冬的月亮》答案

1. ⑴描寫月光:①橙黃的月,橙黃的光里浮懸著輕輕的霜。

⑵描寫山色:①大山互相枕藉著、依偎著,匍匐在朦朧的月色里安詳?shù)厮恕?/p>

②山上的樹木緊挨著、擁抱著,進入夢鄉(xiāng),經(jīng)月光照耀的山林,竟如仙境。

③松樹等喬木高高的婆娑的樹冠,如傘如云,像幽幽夜幕里的潑墨畫。

2. 對偶、夸張 透露出作者寧靜、平和、清新、幽遠的心境

3. 第⑤段:人應有美好的心靈,心靈坦蕩;不要做違背良心的事(不做壞事)。

第⑥段:應擺脫世俗紛爭,淡泊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