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秋天景色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3-17 02:14: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秋天景色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文云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描寫秋天景色的詩句

篇1

秋雨: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

秋夜: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日明中。

秋聲: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秋葉: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秋色:雨侵壞甕新苔綠,秋入橫林數(shù)葉紅。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蕩。

秋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秋思:故人萬里無消息,便擬江頭問斷鴻。

秋愁:莫道身閑總是,孤燈夜夜寫清愁。

秋興:西風吹葉滿湖邊,初換秋衣獨慨然。

秋懷:出門未免流年嘆,又見湖邊木葉飛。

秋夢:清夢初回秋夜闌,床前耿耿一燈殘。

秋憶:砧杵敲殘深巷月,梧桐搖落故園秋。

秋悟:人人解說悲秋事,不似詩人徹底知。

篇2

濟南南依泰山,北臨黃河,地勢南高北低,來自泰山山脈的雨水滲入地下,形成裂隙巖溶水,順勢向北向西潛流,到黃河南岸被堅硬不透水的輝長巖體堵截形成壓力水頭,在低洼的濟南老城區(qū)明水洪范等地噴涌出來。經(jīng)過夏天一個雨季的積蓄秋天,濟南泉水是年中最好看的時候:噴勢大,水位高,清澈,靈動。

秋天的趵突泉池,三股水的噴勢特別壯觀。恰如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所描繪的,“云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秋天的黑虎泉也是最富詩意的高崖下有一深潭,清冽澄澈,旁為方池,有3個石雕虎頭,泉水從虎嘴里噴涌而出,猶如萬斛珍珠流瀉,噴吐入池,再流入護城河。其狀如明代詩人劉敕所描寫的,“懸崖之下碧潭深,潭上懸崖欲幾尋。石激湍聲成虎吼,泉涌清響作龍吟?!敝劣谀兔坊ㄈ?,秋天的噴勢比趵突泉黑虎泉還要壯觀。

濟南的泉水四季都很清澈靈動,秋季尤佳。濟南的泉水是經(jīng)碳酸鹽巖層裂隙過濾,懸浮顆粒物少,水質(zhì)好:泉池底部是沙石,淤泥少,秋天又少雨不易被沖渾。故濟南秋天的泉水更是碧潭如鏡,清可鑒人。曾任在濟南任齊州知州的北宋文學家曾鞏當年一走近趵突泉泉池,就對泉水清如明鏡涌如轉(zhuǎn)輪印象深刻,寫下了“已覺路傍行似鏡,最憐沙際涌如輪”的詩句。明代詩人劉敕則用“澄色千年可洗心”的詩句贊美黑虎泉水清無雜質(zhì),賞心悅目。如有時間多轉(zhuǎn)轉(zhuǎn)看看,就會發(fā)現(xiàn),濟南72名泉和無數(shù)無名涌泉哪有不清的?

賞完黑虎泉后,從游船碼頭上船,在眾泉匯流而成的護城河里經(jīng)大明湖環(huán)城游一圈河水清澈見底,倒影清晰可見風光瀟灑似江南,沿途下船到趵突泉的無憂泉五龍?zhí)兜墓艤厝?。醴泉江家池邊坐下來,慢慢賞,那望穿秋水,秋波頻頻的意境,不身臨其境是難以領略到的。秋天的百脈泉珍珠泉,更是千姿百態(tài)只見串串水泡,粒粒珍珠,從泉池深處冒出來,如清代學者王昶所描述的那樣,“泉從沙際出,忽聚忽散,忽斷忽續(xù),忽急忽緩,日映之大者為珠小者為璣,皆自底下達于面。”如在泉池邊一跺腳,泉池底部急速冒出的珍珠水泡會更加玲瓏剔透多姿多彩。我多位友人秋天到濟南看了泉水后,發(fā)出了“濟南歸來不看水”的感慨。

濟南秋天的詩境在紅葉中。濟南南部山區(qū)的土質(zhì)最適宜紅葉的生長,故濟南的紅葉分布廣,面積大,品種多。濟南青山入城,南部多山,有山的地方,幾乎都有紅葉,但景色各不相同。

近處,千佛山,四里山,佛峪、龍洞等地紅葉,掩映在漫山遍野的蒼松翠柏之中,呈現(xiàn)出萬綠叢中一點紅,一片紅的景致。晚清小說家劉鶚曾描寫道

只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樓,與那蒼嶺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那株半株的丹楓夾在里面,仿佛宋人趙千里的一幅大畫,做了十里長的屏風。

賞紅葉最出名的地方是紅葉谷。紅葉谷距市區(qū)約3 3公里乘車半個多小利就可到達。十月中旬,下霜之后,是到紅葉谷賞紅葉的最佳時光。我去過幾次,看不夠。每次進'_后先從絢秋湖畔向南遠眺,只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紅葉和青松環(huán)繞的萬葉塔聳立在山巒間,倒影在清清的湖水中、紅葉、青松、柳樹、湖水交相輝映、頓覺人像在畫中一樣。沿環(huán)秀路,歐洲風情谷到情人谷,或坐電瓶車,或步行,邊走邊看,紅葉似火,如詩如畫,波瀾壯闊。近看,葉如卵形倒卵形的名貴紅葉黃櫨,穿插其間的五角楓,葉態(tài)優(yōu)雅色彩斑斕、淺黃、深黃、嫣紅……多姿多彩的紅葉給蕭瑟的深秋平添了獨有的精彩。更奇妙的是,無論向前看還是回頭看,哪個角度都可看到無邊無際的紅葉,4000多畝黃櫨,紅透了遠近的山,染紅了山后的天,映紅了山洞的水。那壯觀、那熱烈,那絢麗那燦爛,令人震撼不已,心潮激蕩??上н@樣的詩境在老舍先生居住濟南的年代還沒有。否則,先生一定會寫進他為人膾炙人口的《濟南的秋天》中讓更多的讀者分享有紅葉的濟南的秋色之美。我在滬上的多位朋友看了紅葉谷后,幾乎眾口一詞,濟南的紅葉比香山紅葉還好看!

篇3

摘要 19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和現(xiàn)代美國詩人弗羅斯特,都以擅長描寫大自然而聞名于世。華茲華斯在英國文學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詩以描寫大自然中的景物、山水、動植物為主,他把對大自然的喜愛、崇尚之情貫穿于詩文中,表達了對大自然充滿和諧、歡樂、恬靜生活的向往;弗洛斯特深受華茲華斯的影響,繼承了華茲華斯的寫作風格,其詩記述美國新英格蘭鄉(xiāng)村生活的自然情趣為主。兩位詩人對大自然格外“鐘情”,但他們對大自然的態(tài)度卻不盡相同。

關鍵詞:大自然 詩人 美麗 荒蕪 快樂 孤獨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威廉?華茲華斯(1770―1850)是19世紀初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開拓者。他的詩歌對19世紀英國和美國的詩歌影響很大。華茲華斯是大自然的歌者,在他的詩篇中體現(xiàn)了對大自然和人的樸素天性的崇拜。他把自然界生活中每一幅快樂的畫面,看作是人類理想的生活。在他的心目中,自然的美麗風光就是人類社會的良師益友。他對大自然和人與自然界關系的關愛和崇尚,得到了20世紀美國著名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1874―1963)的回應。弗羅斯特一生中寫了大量自然抒情詩,也被人們認為是一位大自然詩人。二位詩人都堅持法國哲學家盧梭提出的“回歸自然”的理想,對他們來說,回歸自然是對純樸美德的回歸。但他們的詩中卻蘊含著詩人不同的思想情懷和人生態(tài)度,弗羅斯特三分之一的詩,涉及的是對秋天和冬天的描繪,他所記述的新英格蘭秋天和冬天的自然風光,和華茲華斯描繪的充滿快樂和希望的春天和夏天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一 自然畫面的描寫

浪漫主義詩人對自然風光和鄉(xiāng)村生活,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他們把自己融入自然界中,享受自然,并認為大自然所具有的魅力,值得去描繪。華茲華斯就是這樣一位生活在新英格蘭西北部湖區(qū)的詩人,他一生中最美好的童年時代在那度過。幼小的華茲華斯充分領略了美麗的自然風光,盡情享受了大自然的壯麗山水。在他的詩中,河水和高山就像人一樣會說話,風和云可以與人交流。

華茲華斯大部分的詩記述了春天和夏天的景色。春天萬物新生,植物開始生長,花開了,新的枝葉發(fā)芽了。白色、粉色和黃色的花兒裝飾著春天,構(gòu)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農(nóng)民們在天野里播下的種子,鳥兒在歡快得啼鳴,傳遞著春的信息。春天是一個令人娛躍、奮發(fā)向上的季節(jié)。華茲華斯的《早春三月》(Written in March)展示了一幅生動的春天畫面,字里行間充滿了對這個快樂季節(jié)的幸福描寫:“溪水流汩汩/雄雞啼喔喔/小鳥鳴啾啾/明湖閃爍爍/沉睡的綠色田野沐陽光……”在語言清新質(zhì)樸,意趣盎然的詩句中,人與自然都是快樂的,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情景交融,物我兩忘。

讀弗羅斯特的詩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他的詩歌里,詩人大量運用了描寫秋天、雪以及冬天的意象。同華茲華斯記敘春天和夏天的詩句相比,弗羅斯特的詩歌中描寫的冬天、雪以及樹林永遠在黑暗的籠罩中,詩歌的主題主要是表現(xiàn)“自然界的冷漠、殘暴及人類的孤獨、困惑”(楊金才,2002:142),如描寫秋天和冬天的代表作《荒涼之地》、《一個老人的冬夜》和《摘蘋果之后》。

《荒涼之地》(Desert Places)描寫的是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詩人一個人在夜色茫茫中觀賞雪景,大地和自然界中的一切被雪覆蓋,面對蒼茫大地,詩人孤身一人,內(nèi)心孤寂,無法排解。《荒涼之地》(Desert Places)實質(zhì)上想要表達的是詩人荒涼的孤寂的內(nèi)心世界。在華茲華斯的詩歌中,自然界往往能撫慰人的心靈,使孤獨的人不再孤獨,但是弗羅斯特的詩歌展示給我們的,是一幅美國新英格蘭凄涼的冬天畫面。人類不僅不能從自然界中獲得安慰,反而變得更加孤獨。

二 對大自然的態(tài)度

對浪漫主義詩人來說,大自然是一個寧靜祥和的世界,它能治愈詩人受傷的心,撫平他們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他們崇尚大自然,甘居鄉(xiāng)村,過田園生活。通過與大自然交流,他們感受到了美麗的鄉(xiāng)村風光帶來的歡樂。華茲華斯稱:“(那時)大自然對我就是一切(Nature then to me was all in all),我是長期崇拜大自然的人(I, so long a worshipper of Nature)?!彼皇且话愕匦蕾p大自然的美麗風光,他將大自然視為自己精神生命之根,未來生命的歸宿。

華茲華斯在經(jīng)歷了人生失意后,于1793年8月他與他妹妹羅西重游葳河,寫下了著名詩篇《丁 寺》。他聽見潺潺作響的山泉,又目睹岸邊的危崖陡峭,還有那黑壓壓的槭樹、村舍院落、森森的果園和樹林中冉冉升起的團團青煙,不禁發(fā)出了由衷感嘆:“多少次/我在精神上求助于你!穿過樹林蜿蜒流去的葳河啊/我的靈魂多少次求助于你!”從自然那里找到安慰,是大自然使孤獨而敏感的他,在經(jīng)歷了心靈的創(chuàng)傷后,卻仍有著美好童年的回憶,他可以在自然那里擦干身上的血跡,又重新站起來。因此,自然是他“心靈的/保姆、向?qū)Ш妥o衛(wèi)”,是他的“精神世界核心”。每當他人生遇到了失意,心靈受到了創(chuàng)傷,大自然總會給他滋養(yǎng)與撫慰。

華茲華斯和弗羅斯特都被譽為田園詩人。華茲華斯的詩歌喚起人們回歸大自然的強烈愿望。然而弗羅斯特的詩,與華茲華斯的詩歌《丁 寺》完全不一樣。弗羅斯特的詩歌展示給我們的,是人對大自然的懼怕,大自然具有破壞性,令人厭惡,而不是盲目的愛。他的詩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大自然總是被描述成邪惡的產(chǎn)物,是有邪惡的元素構(gòu)成的,對人類具有掠奪性。他想象的世界,也許被令人吃驚的黑暗設計所控制,他的這一想法在他的著名詩歌《設計》(Design)中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設計》(Design)講的是作者在早晨,發(fā)現(xiàn)一只白色的蜘蛛在一朵白色的花朵上捕捉了一只白色的飛蛾。整首詩重復最多的是這兩個字“白色”(white)和“死亡”(death)。蜘蛛在白色的花朵上捕捉了一只白色的飛蛾,整幅畫面就像一塊堅硬的白色布料上,布滿了死亡和枯萎的氣息,像巫師做的有毒的湯藥的配料一樣,已經(jīng)死去的飛蛾的翅膀就像白色的紙風箏一樣。當我們讀到這首詩時,白色的恐怖氣息幾乎使人窒息,壓得人喘不過氣。

在詩的最后詩人不禁發(fā)問: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蜘蛛剛好落到那樣的高度去捕捉一只飛蛾呢?是黑暗的設計嗎(Design)?這首詩表面上看是說飛蛾,但實際上,飛蛾象征著人類,蜘蛛象征著冷酷的宇宙。在殘酷的宇宙面前,人類是無能為力的,是軟弱的,人類永遠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就像那只飛蛾一樣,永遠也不會明白,自己會在什么時候由于什么原因而死去。這首詩揭示了自然界的冷酷無情,深不可測!

三 人與自然的關系

大自然包括山川、河流、電閃、雷鳴等等。太陽、月亮和所有的自然現(xiàn)象都是大自然的統(tǒng)一。大自然是人類的物質(zhì)基礎,自然界中每一件物體都有它的特殊價值,它的涵義很廣。

自然界中所有有生命的東西,都是詩人喜愛描述的對象。華茲華斯從大自然中得到創(chuàng)作靈感,他認為“人們的熱情,是與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二為一的”。大自然是人類的精神家園,人們能從大自然中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大自然既是美麗的又是充滿智慧的,自然界的和諧給人們帶來了歡樂,使人們忘記了人間的煩惱。更重要的是,人們從大自然中獲得了智慧和知識。

在華茲華斯的詩歌《早春吟》(Lines Written in Early Spring)中,表達了大自然不僅是美麗的,而且是和諧的。自然界中所有有生命的東西都能和睦相處,人們能從自然界中獲得美德。詩中寫道“I heard a thousand blended notes.While in grove I sate reclined.”描寫的是一天詩人來到小溪邊休憩,聽見有百曲千歌的諧唱交響,快樂的思緒涌上心頭,在小溪邊,他還看到“繞著綠陰下的蔥蔥櫻草/長春花綰出了個個花環(huán)/我深知每朵花的心奧/如吐納氤氳而覺著心歡”。長春花和櫻草在綠蔭下和睦相處,它們共享大自然的自由和歡樂。與祥和快樂的自然界相比,人類社會充滿了煩惱和沖突,詩的最后兩句寫道:“Have I not reason to lament/What man has made of man?”詩人有足夠的理由悲哀,因為人類社會的不幸福和不公,人們應向大自然學習。

根據(jù)浪漫主義的特點,大自然不僅美麗,還能給人們提供知識,人們真正的老師就是大自然,大自然是一本令人不厭的奇書,能啟發(fā)人的智慧,教給人真理。在華茲華斯《轉(zhuǎn)折》(The Tables Turned)一詩中有明顯的闡述:“Books! Is a dull and endless strife,Come, hear the woodland linnet,How sweet his music! On my life,There is more of wisdom in it.”華茲華斯告訴人們,林間紅雀甜蜜的歌聲包含著智慧,小畫眉的歌聲也是不同凡響的,他號召人們都來聆聽自然的教導。大自然中有豐饒完美的寶藏,能啟發(fā)人的智慧。而自然這本書永遠讀不夠的。

再看弗羅斯特的詩,唯一的主題就是人與自然間的矛盾關系。自然以各種各樣的消極、負面形象出現(xiàn),或者冷酷殘忍,或者荒涼漠然,或者潛伏著危險,或者陰險狡詐,根本就無視人類的存在,自然不僅不能撫慰人的心靈,而且還給人的心靈帶來巨大的創(chuàng)傷。

如《一個老人的冬夜》,詩中“屋頂白雪”是老人的白發(fā),“墻上的冰凌”是老人的眼淚,暗示老人與屋子之間的關系,老人的生存狀況受到了大自然的威脅。老人與外界失去了聯(lián)系,在夜晚他只能與月亮為伴,表達了人與外界的隔閡,強調(diào)老人的孤獨、絕望和無助。

通過對兩位詩人的詩歌比較,華茲華斯詩歌最大的特點,是采用樸素、生動的日??谡Z,描繪大自然的景色和勞動人民的不幸與質(zhì)樸,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真實的情感,開創(chuàng)了一種清新、自然、抒情的新詩風。弗羅斯特詩歌風格是語言樸素無華、含義雋永,寓深刻的思考和哲理,于平淡無奇的內(nèi)容和簡潔樸實的詩句之中,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對立,強調(diào)自然界的冷漠無情。他在看到冷漠的宇宙同時,能夠勇敢地面對人生。

四 兩位詩人不同自然觀的成因

從以上對兩位詩人的詩歌比較和分析中,我們看到兩位詩人給我們描述了不同的自然畫面和他們對自然的不同態(tài)度。這與兩位詩人所生活的人生經(jīng)歷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華茲華斯出生在新英格蘭的西北部湖區(qū)內(nèi),湖區(qū)以秀麗的山色和星羅棋布的湖泊聞名,他在那度過了一生中最美好的童年時代,領悟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他深受法國哲學家盧梭的影響,認為人應該回歸自然。所以華茲華斯對大自然表現(xiàn)出了一種獨特的敏感。

而弗羅斯特可謂嘗盡世間的艱辛困苦,他幼年喪父,很小的時候就擔起生活的重擔。婚后不久,第一個孩子夭折。他的妹妹死于精神病。1938年,妻子心臟病突發(fā)而死。1940年,他成年的兒子自殺身亡。從他這些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來看,死亡、宇宙的冷酷、命運的無情、未來的無法預測等等成為他詩歌的主題也就不難理解了。

弗羅斯特詩歌深受華茲華斯的影響,他也以自己生活的新英格蘭鄉(xiāng)村和鄉(xiāng)下人為素材,描繪了大自然以及人與大自然的聯(lián)系。兩位詩人都對英語語言的詩歌文學做出了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 Bateson,F.W. Wordsworth:A Re-Interpretation. London:Longmans,Green and Co,1954.

[2] Baym,Nina.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 Literature. New York:Norton and Company,Inc.1994.

作者簡介:

篇4

師:當?shù)谝黄瑯淙~落下的時候,秋天悄然而至。在攝影愛好者眼里,秋天是一張張美麗的照片;在畫家筆下,秋天是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在詩人眼里,秋天是優(yōu)美的文字串成的美好圖畫。這節(jié)課,我們將跟隨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王宜振爺爺,走進他筆下的――秋天。

(生開火車讀課文,教師隨機正音)

二、 自讀課文,初步感知

師:請同學們輕聲讀課文,看看詩里的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jié)?從哪里看出來的?(句式說話:“秋天是一個 的季節(jié)。)

生:秋天是一個芳香的季節(jié),我從“野香了田間羊腸小路”“秋風抓一把桂子的香氣”看出來的。

生:秋天是一個五彩的季節(jié),果園里有紅通通的蘋果、紫瑩瑩的葡萄,田野里有金黃的向日葵……這么多顏色,所以秋天是五彩的。

生: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秋天的果園碩果累累,秋天的田野莊稼都成熟了,一派豐收的景象。

師:王宜振爺爺把這一幅幅美好的畫面用文字串成秋天的長卷。

三、 走進文本,領略秋天

師:剛才,我們初讀了課文,遠遠地凝望了秋天,對秋天有了一點點粗淺的印象。下面,我們再次走進詩中。選擇你最喜歡的一段詩句,邊讀邊想,把感受最深的詞語或句子畫下來。

(生自由讀詩,教師巡視,隨機點撥指導)

四、 集體交流,品味秋天

師:誰來說說看,你最喜歡的是哪一節(jié)詩句?教師根據(jù)學生的交流順序,順勢而導。

1. 學習第1小節(jié),體會詩歌的音韻美

生:我喜歡第一小節(jié)詩句,喜歡秋天紅紅的太陽。

師:秋天到了,秋高氣爽,太陽顯得更紅更遠也更美了!你能美美地讀一讀嗎?(生有感情讀第一節(jié))

師:聽了你的朗讀,我仿佛看到那一輪紅紅的秋陽。

生:我也喜歡第1小節(jié),這一小節(jié)一共四行,兩句重復,中間用分號隔開,讀起來很有節(jié)奏感。

師:請你讀一讀,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感。(生朗讀)

師:詩歌不僅有節(jié)奏感,請大家觀察一下讀音,你們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嬌”和“好”押韻。

師:詩歌不僅有節(jié)奏感,還押韻,這就是詩歌的“音韻美”。請你讀一讀。(生朗讀)

師:讀著讀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太陽像一個荷包蛋,平靜地掛在天上;我仿佛聞到了桂花的香味。

生:我仿佛走進了果園,看到一個個紅蘋果,像一個個小太陽一樣掛在枝上;我仿佛聞到了蘋果的香味……

生:我仿佛看到了桂花開了,一朵朵桂花就像一顆顆黃色的小米粒;我仿佛聞到了濃濃的桂花香。

師:讓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這節(jié)詩句。

生:(讀)走在秋天/秋天的太陽更紅更嬌/走在秋天/秋天的空氣更甜更好

2. 學習第2小節(jié),感受詩歌的形象美

生:我喜歡頑皮的秋風,它會在田野里打滾,在小路上奔跑,還會抓桂花的香氣,我覺得很好玩。

師:哪些詞讓你感受到它的頑皮?

生:打滾、奔跑、抓、輕輕涂掉。

師:我們看這幾個詞,都是描寫人動作的詞語,這里卻用來寫秋風,把秋風當成了活潑可愛的娃娃。看,這是王宜振爺爺?shù)牧硪皇變和姟肚镲L娃娃》(出示),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請男女各一位代表合作朗讀《秋風娃娃》)

師:多有趣啊,秋風在我們眼里就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你看,這寫得多形象??!讓我們再來讀一讀第2小節(jié),感受它的頑皮可愛。(生讀)

3. 學習第3小節(jié),感悟詩歌的意境美

生:我覺得田間小路上還開著野菊,特別美。

師:那你美美地讀一讀。(生朗讀第3小節(jié))

師:走在這樣的小路上,聞著野菊的清香,你是什么心情?

生:愉快,舒暢。

師:秋天到了,稻穗都成熟了,向日葵也成熟了,成熟的稻穗和向日葵沉甸甸的。在田間的羊腸小路邊,野像星星一樣散落在草叢里。肥壯的牛羊在悠閑地吃草。(出示相應圖片)美美的文字、美美的音樂,為我們營造出了美美的意境。(生讀第3小節(jié))

4. 學習第4小節(jié),體味詩歌的色彩美

師:水果們真的冷嗎?

生:不,他們想早早成熟,穿上更漂亮的衣服。

師:果園里可不止這兩種水果,走,我們一起到果園看看,認識它們嗎?跟它們打個招呼。

生:你好,橘子,你橘黃的外套可真美!

生:你好,梨子,你金黃的披風真是威風??!

生:哎呀,柿子,你紅紅的戰(zhàn)袍別提多帥氣啦!

師:走進豐收的果園,你們聽見歡笑了嗎?所有的果子都成熟了,紅的、紫的、綠的、黃的;胖的、圓的、扁的,大的、小的,甜的、酸的……它們在枝頭笑著,搖著,調(diào)皮地在農(nóng)人的指間滑來滑去,嘻嘻哈哈地滾進果筐里……

師:嘻嘻哈哈的真的只是這些果子嗎?

生:嘻嘻哈哈的還有開心的果農(nóng)們。

師:看到碩果累累的枝頭,能不令人喜悅嗎?(生朗讀第4小節(jié))

5. 學習第5小節(jié),領悟詩歌蘊含的童趣

師:考考你們,看誰的課外知識最豐富。哪個是玉米?哪個是高粱?紅纓在哪里?(生上黑板指認)

師:老師現(xiàn)在就來到了秋天的山坡上,看到成片成片的玉米。(教師指著學生)這是一株玉米,這也是一株玉米,那還是一株玉米。這邊是成片成片的玉米,那邊是成片成片的高粱。這株玉米,你樂什么呀?

生:我終于要成熟了,很開心。

生:秋天很涼快,終于不像夏天那樣熱了,不被蚊蟲叮咬了,很高興。

生:農(nóng)民伯伯辛辛苦苦種植我們,終于可以有飽滿的玉米可以回報給農(nóng)民伯伯了。

師:瞧,你們一個個樂的,難怪人家說“樂而忘憂”呢!你們把夏天的煩惱忘掉了吧。那株高粱,你在笑什么?

生:我可以釀出美酒給農(nóng)民伯伯們喝啦!

生:終于可以釀出甘甜的美酒給農(nóng)民伯伯慶祝豐收了。

師:我們一起快樂著玉米的快樂,幸福著高粱的幸福。這些高粱、玉米酒像我們這些孩童一樣有趣?。ㄉx第5小節(jié))

6. 學習第6小節(jié),領會文字背后的詩情

師:秋天的田野,高低錯落,色彩分明,讓人賞心悅目,顯得井井有條。真的是秋風的功勞嗎?

生:是農(nóng)民伯伯辛勤耕耘的結(jié)果。

師:你從哪里感受到的?

生:我從“秋光如同發(fā)亮的汗珠”這句里看出來的,這里的“汗珠”其實就是農(nóng)民伯伯在田間勞作灑下的汗水。

師:你真了不起,從文字中領悟到了文字背后的深意。你來讀讀這節(jié)詩句。(生讀第6小節(jié))

師:正因為農(nóng)民伯伯的辛勞,田野才耕耘得井井有條,莊稼才長得蓬蓬勃勃。詩、歌本是一家,有一首歌唱的就是我們的田野。(生齊唱《在希望的田野上》)

師:詩讓我們感受到了田野的蓬蓬勃勃,歌讓我們感受到農(nóng)民豐收的喜悅,我們的心也跟著澎湃起來。

五、回溯全文,走出秋天

師:王宜振爺爺?shù)摹肚锾臁凡粌H描寫了秋天迷人的景色,還描繪出秋天一派豐收的景象。這樣美好的文字值得我們永遠珍藏,我們配著音樂完整地把整首詩讀一讀。(生配樂誦讀全文)

師:今天,我們讀了《秋天》的詩句,感受到了詩歌的音韻美,想象了《秋天》的畫面,這一幅幅流動的畫面就構(gòu)成了美妙的意境;我們還從文字中感悟了詩情,體會了詩歌中蘊含的童趣。相信這美好的一切會永遠珍藏在同學們的心底。

【評析】2007年,我在“南京市現(xiàn)代詩主題教學研討會”上進行過《秋天》的主題教學,今天再聽熊梅老師執(zhí)教的《秋天》,頗感欣喜。這節(jié)課很好地呈現(xiàn)了執(zhí)教者對詩歌教學的理想追求:

1. 基于“兒童立場”。兒童詩,是現(xiàn)代詩的一個分支。從接受美學的角度看,是寫給兒童看和讀給兒童聽的,歌詠兒童的立場,書寫兒童的心靈,表現(xiàn)兒童的生活,具有童真、童趣和童味。在教學中,熊梅老師以“情”為經(jīng),基于“兒童立場”,通過生動的語言、動聽的音樂、美麗的畫面,把學生帶入秋天的童話世界,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在以學定教的基礎上,通過生動活潑的角色轉(zhuǎn)換促進移情體驗,從而努力讓課堂呈現(xiàn)出生機和活力。

2. 堅持“言意兼得”。關于詩歌的教育意義,丘科夫斯基說:“教育者應該利用年幼的孩子們在生活中的這一‘詩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詩歌作用于兒童的思考和感情,成為強有力的一種教育的手段。詩歌能幫助兒童感知周圍世界,有效地促進語言的形成?!闭?jié)課,熊梅老師通過“讀”“想”“悟”,讓學生誦讀出詩歌的音韻之美,想象出詩歌的意境之美,體悟出詩歌的意趣之美。在此過程中,不僅領略了秋天美麗的景色和豐收景象,還悄然無痕地進行了觀察、思維、表達等方面的言語訓練。

篇5

關鍵詞:水文化;文學情懷;古典詩詞

“水生民,民生文,文生萬象”,水與中華文化的孕育十分密切,早期,華夏先民就把對水的崇拜與幻想寫進了文學作品中,從最早的《山海經(jīng)》記載的“女媧補天”、“精衛(wèi)填?!?、“大禹治水”的故事,到《詩經(jīng)》里膾炙人口的《關雎》、《漢廣》、《蒹葭》,已可探尋到詠水詩的源頭,其后的《莊子》、《楚辭》、漢代的樂府民歌、唐風宋韻、明清小說等,無不表現(xiàn)出寓情于水、以水傳情的文化取向。自然之水經(jīng)過人類的再創(chuàng)造,已升華為一種情感寄托,對水的描寫、吟誦、歌詠,使水具有了顯著的文化意義,可以說,被賦予豐富內(nèi)涵的水,從一開始就體現(xiàn)出特有的文學情懷。文學用形象反映生活,表達情感。水形態(tài)的多樣化,為詩詞的創(chuàng)作增添了生機和光彩,成為詩人們表情達意的媒介?!盁o水花不開,無水花不艷”,在自然界眾多的意象中,水成為詩人最喜愛的意象符號之一。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存的李白近千首詩中,有近半涉及到“水”,杜甫留給后人1400首詩,有370余處與水相關,白居易創(chuàng)作的2900余首詩,也有760余處情系水景。在詩人筆下,那些江海湖泊、瀑布飛湍、小溪清泉,無不摹寫精妙,得其神貌,展現(xiàn)出一個個多姿多彩的水世界。這些寫水的詩作,主要體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是寫景為主,以各種形態(tài)的水為題材,將情感寄予景物的描寫之中;一種以水起興,抒情為主,重點抒發(fā)作者的情感、志向和抱負。

1摹江河湖泊之壯美,寓情于水

在詩人筆下,黃河、長江、洞庭湖、西湖……無不是表情達意的對象,熔鑄成一首首膾炙人口的佳作。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歷代詩人看到了黃河的波濤洶涌、奔騰呼嘯的水勢,都會有感而發(fā),留下了許多氣貫長虹的詩篇。王之渙,唐代著名詩人,他的詩用詞樸實,但意境極為深遠。在黃昏時分,詩人登上鸛鵲樓,萬里河山,盡收眼底,看著蜿蜒而去的黃河,詩人豪邁地吟唱:“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樓層?!钡莱鰧ι畹纳羁汤斫猓磉_了積極向上的情懷。奉命出使邊塞的初唐詩人王維,看到塞外奇特壯麗的景色,揮筆寫下了“千古壯觀”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把自已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大詩人李白不僅在《將進酒》中指出“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更是在《公無渡河》中開篇就將巨筆伸向了蒼茫遼遠的往古:“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以突兀驚呼之語,寫黃河在霎那間沖決力量和氣勢的象征———橫亙天地的昆侖山,挾著雷鳴般的“咆哮”,直撞“萬里”之外的“龍門”。詩人只寥寥兩筆,就在“昆侖”、“龍門”的震蕩聲中,展現(xiàn)了“西來”黃河的無限聲威。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其上、中、下游水勢、形態(tài)各異,古往今來,寫長江的詩數(shù)不勝數(shù),有的摹寫山峽的雄險湍急,有的描繪江面的壯觀浩蕩,有的贊頌兩岸的秀美景色。在奉節(jié)至宜昌之間,長江兩岸重巖疊嶂,有著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自古以來,三峽就被譽為“長江的珠冠”,騷人墨客,無不濃墨重彩,狀而繪之。

如杜甫《長江二首》:“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夔州歌十絕句》:“白帝高為三峽鎮(zhèn),瞿塘險過百牢關。”彰顯瞿塘峽是三峽之中最險要的。杜甫在《瞿唐懷古》中說:“西南萬壑注,勁敵兩崖開”,這說明,瞿唐峽是長江從四川盆地進入三峽的大門。白居易《夜入瞿唐峽》:“瞿唐天下險,夜上信難哉!岸似雙屏合,天如匹練開。逆風驚浪起,拔稔暗船來。欲識愁多少,高于滟滪堆?!比绱宋kU的地方,晚上行走艱險程度可想而知。詩人沉重的感嘆,不禁讓人為航行的小舟擔憂。在當代,寫三峽的更是不乏其人,《詠三峽》:“峨眉高萬仗,夔巫鎖西風。江流關不住,眾水盡朝東。”郭沫若的《過三峽》則把三峽的雄奇秀逸描繪得淋漓盡致:“萬山磅礴水濁莽,山環(huán)水抱爭縈紆,時則岸山壁立如看斧,相間似欲兩相扶。時則危崖屹立水中堵,江流阻塞路疑無?!边@些詩篇,把三峽的幽深秀麗、急流險灘、驚濤駭浪等惟妙惟肖地描繪了出來。當長江進入中下游平原后,江闊天低,一望無際,給人以無限激情與靈感。陳子昂《渡荊門望楚》:“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開。城分蒼野外,樹斷白云隈?!睂懗隽碎L江的開闊景色和經(jīng)歷了漫長旅途之后,突然于蒼野之中見到荊門時的激動心情。

唐代張祜《題金陵渡》:“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洲”,將美妙如畫的江上夜景描寫得寧靜凄迷,淡雅清新。我國有許多著名的湖泊,洞庭湖是五大淡水湖之一,是長江中游重要的吞吐湖泊。無論是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說它:“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樓?!边€是杜甫:“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保ā兜窃狸枠恰罚紝懗隽硕赐ズ晞莺拼?、波瀾壯闊的氣勢;而劉禹錫的《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知,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則展現(xiàn)了其清靜、柔媚的景致。在眾多描寫西湖的詩中,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可算得上是最著名的:“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倍鴼W陽修筆下的西湖,則在安徽的穎州:“群芳過后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蒙蒙,垂柳欄桿盡日風!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采桑子•群芳過后》),為讀者描繪出一幅悠閑寧靜的景致。

2觀海潮飛瀑之壯闊,臨水抒懷

百川歸海。中國雖是沿海的國家,但古代由于地域限制,交通阻隔,寫海的詩句相對較少。最早且最著名的當屬曹操的《觀滄?!罚骸扒镲L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泵枥L出一幅波瀾壯闊的大海圖景,抒發(fā)了詩人削平割據(jù)、統(tǒng)一中國的宏愿和自強不息、叱吒風云的豪情。在2100年后,一代偉人在秦皇島北戴河邊吟起了曹操的這首詩,并豪邁寫下了《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都不見,知向誰邊?”這首詞借北戴河大雨滂沱、波瀾壯闊的壯美景象,展示了一代偉人的博懷和雄偉氣魄,抒發(fā)了詞人作為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改天換地的豪邁情懷,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歷史感。寫潮水,錢塘江觀潮最有代表性。錢塘江,因其江口呈喇叭狀,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錢塘潮。潮水涌來之時,潮頭壁立,波濤洶涌,有如萬馬奔騰,成為古往今來自然界的一大奇觀。

唐劉禹錫《浪淘沙》:“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shù)丈觸山回。須臾卻入海門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崩畎自凇稒M江詞六首》中用“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的詩句來贊美錢塘江浪潮的壯觀,而趙嘏《錢塘》“一千里色中秋月,十萬軍聲半夜潮”,則巧妙地用數(shù)字寫盡了中秋錢塘潮的天下奇觀。和潮水不同,瀑布的壯觀有著大海一樣震撼人心的氣勢。壺口瀑布是黃河上的著名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其奔騰洶涌的氣勢是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壺口瀑布在汛期時節(jié),水勢洶涌,濤聲震天,景色壯麗,是黃河最為壯觀的一幕,明代劉子誠在《黃河壺口瀑布》中寫道:“西出昆侖東入瀛,懸流噴壁瀉瑤瓊。涌來萬島排空勢,卷作千雷震地聲?!鄙鷦涌坍嬃藟乜谄俨嫉膲延^景象。和壺口瀑布不同,廬山瀑布被稱為最詩意的瀑布,歷代文人騷客在此賦詩題詞,贊頌其壯觀雄偉,給廬山瀑布帶來了極高的聲譽。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李白的《題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笨芍^寫瀑布詩文的千古絕唱。另一位詩人張九齡所作《湖口望廬山瀑布》:“萬丈紅泉落,迢迢半紫氛。奔飛下雜樹,灑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雖與李白歌詠的是同一對象,但由于詩人的地位、個性、心境等各不相同,詩中所蘊含的情趣也相異。

3品清溪山泉之清幽,以水寄情

與壯觀的海潮、飛瀑不同,潺潺的小溪、淙淙的山泉在詩人眼中是那樣的清澈晶瑩,多彩多姿。孟浩然《耶溪泛舟》:“落景余清輝,輕橈弄溪渚。澄明愛水物,臨泛何容與。白首垂釣翁,新妝浣紗女。相看似相識,脈脈不得語。”借對澄明的溪水的贊美表達縱情山水的寧靜愉悅之情。李白《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體現(xiàn)出賞玩山水、歸隱山林的閑適心情。流水出自泉,泉是流水之源。“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溜瀉。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蓖蹙S這首《染家瀕》描寫的是自然界中一個有趣的小片段,一個“瀉”字寫出了泉水的活潑靈動,充滿了自然的生機與情趣。宋朝詩人楊萬里同樣也很擅長描寫溪泉,他的著名詩作《小池》中,寫清泉是:“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而在《安樂訪牧童》詩中寫小溪是:“春溪嫩水清無渣,春洲細草碧無瑕”;”清代詩人查慎行的《玉泉山》:“清泉自愛江湖去,流出紅墻便不還。”則寫出了清泉歸海的向心力。這些詩句中充滿了對自然山水的熱愛,表現(xiàn)了淡泊寧靜的情懷,帶給讀者高雅的精神享受。

4賞落雨冰雪之多姿,借水表意

雨是自然的心曲,雪是大地的新衣,自然界最尋常的事物,到了敏感細膩的詩人筆下,便成了抒感的載體,成為鮮活雋永的審美意象。詩人筆下寫得最多的是“春雨”。如孟郊《春雨后》:“昨夜一霎雨,天意蘇群物?!表n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比绻f春雨常令人喜,那么秋雨則多令人愁。秋天降雨之時,氣溫下降,天色陰沉,使人感受到一絲寒意,一種壓抑。元鎮(zhèn)《聞樂天授江州司馬》:“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鄙鷦拥乇憩F(xiàn)了作者聽聞好友白居易被貶官時內(nèi)心的震驚和心情的悲憤。而李賀《秋來》:“思牽今夜腸應直,雨冷香魂吊書客”,則給讀者畫出了一幅凄清幽冷的畫面,表達了其懷才不遇的悲涼處境?!坝辍边€常被用來表現(xiàn)離情別緒,雨中送別是詩中常見的題材,綿綿細雨與送別雙方的綿綿情意正相對應,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和范成大《橫塘》:“年年送客橫塘路,細雨垂柳系畫船?!倍冀杳擅杉氂赇秩境鲭x別的黯淡氣氛。

雪,冰清玉潔,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詩人們寫雪多著眼于雪的外表色彩和形態(tài),如鮑照:“白圭誠自白,不如雪光妍?!碧諟Y明:“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焙芜d:“本欲映梅花,翻悲似玉屑”等,以白銀,白玉喻雪,進行靜態(tài)的描寫。善于創(chuàng)新的詩人們,則會由雪花聯(lián)想到春花,從嚴冬飛躍到春天,何遜吟道:“凝階夜似月,拂樹曉疑春?!崩畎住艾幣_雪花數(shù)千點,片片吹落春風香”,王初“散作上林今夜雪,送教春色一時來”等,不僅從視覺上寫出了大雪迎風起舞,飄飄若仙的姿態(tài),更從嗅覺、感覺上寫出了春天的氣息。而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運用了多種藝術(shù)技巧,出語十分自然,成為膾炙人口的名詩。

對雪也有特殊興趣,寫過不少詠雪的佳句,如“雪壓冬云白絮飛,萬花紛謝一時稀”(《七律•冬云》),“千里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臺”(《七絕•觀潮》),“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七律•》,最著名的要屬《沁園春•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nèi)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生動地描寫了冰雪的蔚然壯觀,展示了一代革命家的雄才大略,成為古今詠雪詩詞之絕唱。

“水”在我國詩人筆下,可以說是句句表露情意,字字蘊含情愫,成為古典詩詞中極具活力的一個意象。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文學中,寫水的詩詞數(shù)不勝數(shù),“水意象”在古代詩詞中意蘊豐富,對后代文學影響極其深遠。水的生命力是無窮無盡的,對水文化的文學性的挖掘也是沒有窮盡的。

參考文獻:

[1]朱海風,史月梅,張艷斌.水與文學藝術(shù)[M].北京:水利水電出版社,2015.

[2]李宗新.中華水文化通論[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8.

篇6

關鍵詞:芭蕉;禪寂;杜甫

1“俳圣”

松尾芭蕉(1644~1694),是日本江戶時代著名的俳諧詩人。松尾芭蕉豐富多彩的俳句,被推崇為俳諧的典范,形成了日本俳句史上的黃金時代,因而被尊稱為“俳圣”。芭蕉對中國詩文很有素養(yǎng),他喜愛莊子的蝴蝶夢以至王齊物論的哲學,崇尚李白、杜甫的高逸詩境,這在他的文集句中可以反映出來,比如“蝴蝶喲,蝴蝶,請問何為唐土徘諧?”“你喲蝴蝶,我喲莊子,夢之心”。又如“今夜三井寺,月亮來敲門” 此句是將賈島“僧敲月下門”改作的?!懊悦神R背眠,月隨殘夢天邊遠,淡淡起茶煙?!边@句有杜牧《早行》殘夢的意境,也會讓人想起蘇軾的“馬上續(xù)殘夢,不知朝日升”詩句。

2“禪寂” 和“悲秋”

芭蕉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善于選取最能反映思想感情的景物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使客觀的景物一一成為詩人主觀感情意識的對應物,將抒情與寫景完美和諧地結(jié)合起來,并能把上下景物有機的統(tǒng)一起來,渾然成為一體,不僅使畫面色澤豐富協(xié)調(diào),而且有很強的立體感。在他的俳句中,有很多通過平淡的東西體現(xiàn)了“禪寂”和“悲秋”的主題。以下例舉芭蕉幾首有代表性的俳句與中國古詩詞進行比較。

2.1芭蕉俳句中的禪寂

古池や蛙飛びこむ水の音/古池塘呀,青蛙跳入水聲響。

芭蕉的這首《古池》是在日本俳壇具有重大影響的名俳。它體現(xiàn)的意境是:在極幽寂的境界突然聽到青蛙躍入池塘而響起水聲。以一瞬間的小動作水聲波動了大靜的周圍。

閑かさや 巖にしみ入る 蟬の聲/寂靜里蟬聲滲入巖石。以上兩句都是用“動”反襯“靜”的寫法,表現(xiàn)了幽寂、閑情、余情、纖細的情境,體現(xiàn)了作者幽思微情的境界。以水聲和蟬聲反襯了周圍的寂靜,與梁朝王籍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

菊の香や 奈良には古き たち/重九奈良風光好,古佛長伴香。這也是淡雅之作。“寂”與“禪”結(jié)合,帶上宗教性的色彩。體現(xiàn)了禪宗的“孤絕”精神。此句淡淡寫來,使人仿佛身歷其境,得聞黃花清香,具有幽雅和寧靜的情調(diào)。試看張繼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這是唐朝著名的詩句,不但在中國膾炙人口,而且在日本也婦孺皆知。姑蘇城外的寒山古寺,在蔥郁的林木中依稀可見。那悠揚的鐘聲在詩人聽來是多么凄涼,此情此景怎能不使抑郁滿懷的詩人更增添幾分哀愁呢!

王維的詩句“愛染日已薄,禪寂日已固”(《偶然作》”)“一悟寂為樂,此生間有余”(《反復釜山憎》)。唐詩這種“禪寂”的思想,早就影響著日本古代和歌,比如藤原俊成編撰的《千載集》中“寂”句就已經(jīng)帶上這種“禪寂”的傾向,而這種思想傾向到《新古今和歌集》就更加明顯,出現(xiàn)積極肯定“寂”的歌,于是出現(xiàn)西行、慈圓的“寂”形象化。芭蕉的“風雅之寂”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在和漢兩種思想的接點上,確立在風雅之城上,貫徹其風雅之寂。

2.2芭蕉俳句中的悲秋

悲秋是中國古代詩詞的一個極重要的主題,悲秋詩詞承載了重大而豐富的內(nèi)涵,悲秋成為中國古代文學的母題,寫秋之悲涼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大特點,劉禹錫有詩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倍憩F(xiàn)蒼涼與寂寥也是“蕉風”的一大特點。芭蕉的俳句中有很多是描寫秋天的,其中最典型的兩句是:枯枝に からすのとまりけり 秋の暮/寒鴉宿枯枝,深秋日暮時。この道や 行く人なしに 秋の暮れ/秋日黃昏,此路無行人。這兩句是芭蕉閑寂句風的名作,與寒山的“寒巖深更好,無人行此道”,耿的“古道無人行,秋風動禾黍”不無關聯(lián)。讀此俳句,秋天暮色中黑色烏鴉棲息于枯枝上的寂寥情景躍然進入我們的想象,它寫盡了暮秋的凄涼光景。凄風冷雨中,旅人獨自走在無人的路上,這不禁讓我們聯(lián)想到想到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边@首經(jīng)典之作,元人周德清曾評之為“元人之冠”。全文沒有一個字提到秋,但恰恰寫出了經(jīng)典的秋天景色,其感受也是傳統(tǒng)的秋天的憂思。

從以上的對比可以看出,芭蕉的俳句從的意境、風格、寫作技巧等方面都可以看到受到中國古詩“孤”“、寂”的詩境的深刻影響。

3杜甫對芭蕉的影響

在漢詩人中,杜甫對芭蕉的影響最大。他的俳句“憶老杜(杜甫)――西風拂續(xù)時,感嘆秋聲者無子”與杜甫《白帝城最高樓》“杖藜嘆世者誰子”句法相似。芭蕉隱居的草庵最初由杜甫詩句“門泊東吳萬里船”而取名為“泊船堂”,芭蕉的俳句「芭蕉野分してに雨をく夜哉(風狂雨暴卷芭蕉,大盆聽雨秋夜遙)顯然是讀了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后有感而作。而芭蕉與杜甫的思想、人生,尤其是他們的境遇、以及各自的旅行都有非常多相似之處。

芭蕉把他的生活沉浸在藝術(shù)之中,他一生喜愛旅游,在旅行中,芭蕉寫出了很多游記的名作,在游記中寫了很多閃爍著珠玉般的俳句。他多年漂泊各地,接觸山野人民生活,把自然美升華為藝術(shù)美,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以下是芭蕉的俳句和杜甫詩的對比。

旅に病んで 夢は枯野を かけめぐる/臥病天涯人事絕,夢魂長繞枯野枝。據(jù)說這是芭蕉的絕筆,流露了客中沾疾自知不起的絕望心情。老病隨身,凄楚孤獨,夢魂無處可托,只能在荒郊繞枯樹野枝,異鄉(xiāng)寒夜凄涼的心情躍然之上。杜甫的“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江漢》)詩人說自己流落異鄉(xiāng),就好像一片浮云在遙遠的天邊飄蕩,寂寞中只有孤月作伴,共度漫漫長夜的片云和孤月。芭蕉和杜甫的晚年情境何其相似!

初雨猿も小蓑を欲しげな/寒雨衣盡濕,行人冷凄凄。猿鳴聲哀苦,想是要蓑衣。此句是松尾芭蕉1684年在旅途中創(chuàng)作的一首著名的俳句。芭蕉的這句“猿句”令人想起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倍鸥Φ倪@首詩用猿猴鳴叫聲的悲哀表現(xiàn)了作者遠離家鄉(xiāng),拖著病弱之軀、孤獨地旅行的情景,體現(xiàn)了羈旅者的悲涼、孤寂。葉渭渠先生說芭蕉的這句“猿句”是“松尾芭蕉模仿杜甫詩歌從形似到神似的完成,反映了芭蕉俳諧向杜甫現(xiàn)實主義詩歌精神的靠近,是芭蕉‘嘗李杜之心酒’創(chuàng)作理想的實現(xiàn)”。

4結(jié)語

芭蕉開創(chuàng)的“蕉風俳偕”是日本詩歌史上的里程碑。芭蕉借助中國古代文學思想創(chuàng)立了“造化隨順”、“風雅之誠”等俳諧理念,將俳句改造成了與漢詩、和歌相媲美的風雅的詩文學,芭蕉的作品既保留了俳句的俳諧性,又具備了詩歌的高雅性,成為雅俗共賞的詩文學。

參考文獻:

[1] 彭恩華.日本俳句史[M].學林出版社,2004.

[2] 王洪.古代詩歌鑒賞詞典[M].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

[3] 葉渭渠.日本文學思潮史[M].經(jīng)濟日報出版社,1997.

[4] 松尾芭蕉.日本古典俳句選[M].林林,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篇7

但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21世紀,詩中描繪的春城飛花如細雨的仙境般的美景,早已不復存在了③。我也只能在幻想之中,或者在畫家的筆下見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春城飛塵如細雨,汽車煙霧噴灰煙,廢液污水染綠水④……從前那藍水晶般的天空沙塵籠罩。過去,那紅掌撥清波也變了,變黑了,變老了。鵝,哭了;鴨,哭了;魚兒們也哭了,到處搬家卻無處可搬,無家可歸??捎姓l能聽懂它們的哭泣,誰能理解它們的心情呢?⑤

它們也生活在地球村里,它們也是生物圈中的一員,它們也應該和人一樣,享有快樂生存的權(quán)利。

好了,不必為生物叫屈,不必援引枯燥的數(shù)據(jù),也不必借用古賢的格言,我們只需用肉眼仰望一下頭頂?shù)奶炜眨蛻旙@愕地承認:它早已不是天的原稿⑥,已經(jīng)被“現(xiàn)代文明”的煙塵復印得渾濁不堪,面目全非了。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那四種顏色――黃、綠、白、青,為什么那樣清晰?只是因為唐詩宋詞元曲的“天”是“原天”。清澈、透明得近乎莊子筆下的“天”――無塵、無垢、無形、無色、無污、無穢。

我喜歡老舍先生寫的《濟南的冬天》,“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都是那么清亮,那么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藍水晶……”那戴了雪帽的小山,那清得發(fā)綠的小溪,那綠得可愛的水藻,那藍得空靈的天……無一不使我神往。其實,我更喜歡他寫的《濟南的秋天》。他將我夢想中的境界全用筆寫了出來。秋天正是春華秋實之際,農(nóng)作物豐收了,候鳥們也開始了它們的旅行……一排排大雁在空中飛翔,“晴空一鶴排云上”,那種境界,就是想一想都夠讓我陶醉的了。更不要說去欣賞那些“將巢兒安在繁花嫩葉當中”的鳥兒,它們“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婉轉(zhuǎn)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著”……可如今,別說一排排,就是能看到三五只甚至是一兩只在空中飛過的大雁,也已經(jīng)是個奇跡了。

如今,飛機替代了飛鳥,汽車超越了走獸,黃沙漫過了草原,厄爾尼諾肆虐著江河湖?!烂罱^倫的景色已經(jīng)淋漓盡致地還給了歷史,還給了無可奈何的造物主。⑦

坐在窗前的我,寫累了、乏了,無意間抬起頭,望著窗外被一條條細長的電線分割開的灰蒙蒙的天空,看著一棵棵灰蒙蒙的樹,再往下是沙化的沉寂的土地。⑧這使我回想起家鄉(xiāng)的美景:清晨,我走在田間小路上,看著小巧可愛的一蹦一跳的小麻雀在田里尋食;半空中,五線譜似的電線桿上“鑲著”一個個“小音符”――燕子低徊,劃過水面;蜻蜒起舞,知了歌唱。漫步在田間小河旁,怎不叫人心曠神怡!到了晚上,小蟲們便開起了音樂聯(lián)歡晚會,青蛙是晚會的主角,“呱呱……”也許它們唱得很動聽,但我卻聽不懂,蟈蟈彈奏,蟬兒低吟。還有無數(shù)在清風中飄著的螢火蟲,仿佛你隨手一捏就可以把它們捉到手里。那時,我就會覺得自己是童話世界里的小公主了??山鼛啄陙?,家鄉(xiāng)變了,大馬路趕走了田間小路,來了汽車,走了燕子,連麻雀也沒了。地球是不是也會消失?

我們已經(jīng)站在地球的尾巴上了。

(指導教師 趙天杰)

注釋:

①題目新穎,能夠引起讀者的好奇心。

②開篇不僅引用古詩詞,還加以細化描寫,營造出一種清新的氛圍。

③筆鋒突轉(zhuǎn),與上文形成鮮明對比。

④此處三句工整的對偶,不僅與上文的古詩句形成對比,而且詼諧幽默,給文章增添不少色彩。

⑤擬人的使用,使文章更具靈氣。

⑥“原稿”一詞使用精當,又對現(xiàn)代社會的環(huán)境污染給予了尖銳的諷刺。

篇8

春日,夜空靜靜的,深深的,忙碌著,為即將到來的夏日做著精心準備,似乎無顧及月。月兒在春風柔和的溫懷中靜靜地小憩,月的眉也蕩漾開一個甜甜的笑顏,美麗純潔,讓人不由得深深陷入著美麗的笑容中。

夏日,涼爽的晚風為夜空抹上了一層晶瑩的光澤,也讓月有了更加燦爛的笑容,月身邊繁星點點,都蕩漾在月散發(fā)的夏日 薰 風中,偶爾,也會織下白白亮亮的綢緞,似乎又顯其調(diào)皮,收了回去,為月兒換上了美麗的紗裙。月如同一朵沾著露珠的月季花,那樣嬌艷、那樣明媚!

秋日綿綿,秋雨開始淅淅瀝瀝地清洗沖刷著經(jīng)過一個夏天熏陶的夜空,使其變得更加淡雅清香。而又不耀人。秋夜散發(fā)出了綿長而清盈的淡香,訴說著月的故事。月聽著自己的陳年往事,禁不住羞起了臉,悄悄躲到了夜云身后,俊俏的臉蛋漲得圓圓大大的。夜云卻只遮住了月的一部分,使得月更加害羞。月不經(jīng)意地散發(fā)著暖暖的光輝,為秋天的大地鋪上了一層銀色的面霜。

寒風凜冽的冬天悄然來襲。寒風席卷著大地,夜空僵冷,被一層灰蒙蒙的顏色所代替。月傷心地掉著眼淚,抹著已經(jīng)落下的淚水。淚水化作雨滴,一滴、一滴,不斷地掉在地上,那樣細綿,那樣傷冷。月的紗裙臟了,星星卻不知所去,月只能套著臟兮兮的紗裙,一看到灰蒙蒙的夜空,便掉一滴眼淚,使得人間陰雨綿綿,無休無止。

月,蕩漾著笑,如同清風般拂過每一個角落,那么不留痕跡,卻只愿在狹小而廣闊的人間停留。月,是眷戀人間淳樸的味道,還是眷戀夜空中那編織衣裳的夜星呢?

篇9

一、鑒賞懷古詩

1.弄清史實,因什么生“懷”。懷古詩由古人、古事、古跡生發(fā)感慨,發(fā)表看法,因而考生先要對相關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有所了解??忌诮庾x這類詩歌時,要和相應的歷史知識結(jié)合起來。這類詩往往會給出一定的注解,考生在鑒賞時對注解的說明要認真分析,這是解讀詩歌的重要突破點。

2.知人論世,為什么感“懷”。詩人對塵封的往事發(fā)思古之幽情.一定有其現(xiàn)實的原因或者是觸發(fā)感慨的媒介。解讀懷古詩.考生還要與時代背景以及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結(jié)合起來。

3.抓住,“懷古”目的所在。懷古詩有兩大類:一是對歷史作理性的剖析,感慨歷史興衰,借古諷今;二是感慨個人的人生遭遇,利用古今對比,抨擊現(xiàn)實。懷古詩的意旨有的直接明顯,有的委婉含蓄。無論何種形式,詩中往往都有體現(xiàn)詩人情感的詩句或詞語.考生要善于辨別并加以分析。

4.分析寫法,結(jié)構(gòu)怎樣安排。從懷古詩的結(jié)構(gòu)形式來看.有的是由景人手或追述歷史,以論做結(jié):有的是先議論,后寫景或追述;還有的通篇寫景、寫事,而將論點寓于其中。在表達方式上,或作正反對比,或是側(cè)面烘托,不一而足。解讀懷古詩.需要從詩歌的結(jié)構(gòu)安排和表達方式上進行認真分析,從而解讀出詩歌的主旨。

5.識別典故,考查用典深意。為使詩歌含蓄蘊藉,有的詩人在懷古詩中多用典故。典故運用的方式是多樣的,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有正面用的,也有反其意而用的。詩歌中如有典故的運用,考生要能夠識別出來,并對詩人用典的意圖加以分析。

二、鑒賞諷喻詩

1.明確詩歌內(nèi)容。諷喻詩主要是借社會現(xiàn)實來表達諷諫之意,因而對社會現(xiàn)實的呈現(xiàn)是詩歌的重要內(nèi)容。從這類詩的內(nèi)容來看,大致有三種情況:一是刻畫人物形象:二是記述某個事件;三是描述某種現(xiàn)狀。鑒賞這類詩歌,考生要先明確詩人的選材,從而概括出詩歌的寫作內(nèi)容.這是分析詩歌主旨的前提。

2.考查寫作意圖。諷喻詩多以詩歌作為斗爭的武器,以達到勸諫的目的,詩中的情理一般不是藏而不露的,而是在詩中有明確揭示的。鑒賞這類詩歌,考生要在明確詩歌內(nèi)容的基礎上,找出詩中體現(xiàn)詩人情感、觀點和事理的警示句。

3.分析表達方式。諷喻詩多表現(xiàn)強烈的時代精神.體現(xiàn)詩人的憂國憂民情感。其表達方式是多樣的,但記敘或描寫與議論相結(jié)合,是此類詩歌的一大特色。根據(jù)諷喻詩的這一特點,考生可以先看詩人是如何議論的.然后作出準確的解讀。這類詩還常見以旁襯的方式表現(xiàn)人物,以鋪陳的方式渲染氛圍,以對比的方式凸顯主題。

4.品味語言特色。諷喻詩的語言一般平易淺切,曉暢通俗,但平實質(zhì)樸中卻飽含著詩人濃重的情感.需要考生透過語言表象仔細品味。尤其是詩中的一些設問句、反問句、感嘆句,更需要結(jié)合詩意認真揣摩。另外,諷喻詩中也常使用一些典故,其典故多是考生熟知的故事、熟語等,雖然不像山水詩、詠物詩等那樣深奧難懂,但仍需要考生認真體味其用典意圖.

【針對訓練】

一、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回答問題。

【雙調(diào)】沉醉東風

維揚懷古

口無名氏

錦帆落天涯那答[注].玉簫寒、江上誰家?空樓月慘凄,古殿風蕭颯。

夢兒中一度繁華,滿耳濤聲起暮笳,再不見看花駐馬。

[注]化用前人詩句,意為游船已落到天涯那邊,舊王朝已消亡。那答:那邊。

1.曲中的“寒”字用得傳神且意蘊豐富,請簡要分析。

答:

2.這首曲子運用了怎樣的表現(xiàn)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簡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回答問題。

秋來

李賀

桐風驚心壯士苦,衰燈絡緯①啼寒素。

誰看青簡一編書②,不遣花蟲粉空蠹?

思牽今夜腸應直,雨冷香魂吊書客③。

秋墳鬼唱鮑家詩④,恨血千年土中碧!

[注]①絡緯:蟋蟀,因秋天季節(jié)轉(zhuǎn)涼而哀鳴,其聲似紡線,似促人織衣,故又名促織。②一編書:此指詩人自己的一部詩集。③香魂吊書客:此指前代詩人的魂魄來慰問自己。書客:詩人自指。④鮑家詩:指南朝宋鮑照的詩。鮑曾寫過《行路難》組詩,抒發(fā)懷才不遇之情。

1.這首詩的環(huán)境寫了秋風、秋夜、_____和秋墳.營造了陰森凄冷的意境,抒發(fā)______之情。

2.李賀一生失意和落魄,世稱詩鬼,想象豐富奇特,筆法詭譎多姿。請結(jié)合第三聯(lián)分析詩中是怎樣表現(xiàn)這種風格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回答問題。

建業(yè)

丁開[注]

誰遣凄涼滿眼中?O花渺渺又秋風。

龍蹲虎踞江山大,馬去牛來社稷空。

縱有千人惟諾諾,本無百歲更匆匆。

乾坤顛倒孤舟在,聊復殘生伴釣翁。

[注]此詩大約作于南宋滅亡后。作者連經(jīng)建業(yè)(夸南京),有感于它的殘破荒蕪而作。

1.首句中有一個字用得十分傳神,請找出來并賞析。

答:

2.賞析頷聯(lián)作者表達感情的手法。

答:_

___

四、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回答問題。

晚登江樓有懷

李嘉祜[注]

獨坐南樓佳興新,青山綠水共為鄰。

爽氣遙分隔浦岫,斜光偏照渡江人。

心閑鷗鳥時相近,事簡魚竿私自親。

只憶帝京不可到,秋琴一弄欲沾巾。

[注]李嘉祜:天寶年間進士,授秘書正字。以罪謫鄱陽,貶為江陰令。

1.詩歌前兩聯(lián)寫了哪些景色?這些景色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怎樣理解詩中的“心閑”與“欲沾巾”?請加以賞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回答問題。

屈祠

汪遵

不肯迂回入醉鄉(xiāng),乍吞忠梗沒滄浪①。

至今祠畔猿啼月,了了猶疑恨楚王②。

楚城③

陸游

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

[注]①忠梗沒滄浪:指屈原投江的典故。②楚王:指楚懷王。③楚城:也稱楚王城,遺址在今湖北秭歸境內(nèi)。陸游因“力說張浚用兵”被罷回鄉(xiāng)四年,又入蜀奔走八年;至淳熙五年(1178)始奉召東歸。經(jīng)歸州(秭歸)時作此詩。

1.這兩首詩使用了哪些相同的表現(xiàn)方法?請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10

    隨著語文綜合素養(yǎng)、綜合能力被一再強調(diào),近年來不少備考師生產(chǎn)生了一種錯誤觀點,即輕視語文基礎知識的教與學,以為這些知識在考試中所占比重不大,不值得為此付出太多時間和精力。語文基礎知識是語文學習的根本所在,一切發(fā)展層級的能力均源于此,且不說這樣的觀點對于夯實語文基礎有多么大的害處,單從備考來說,輕視語文基礎知識也會讓同學們在考試中付出慘痛代價?;仡櫲ツ旮魇∈兄锌颊Z文卷中的“語言積累與運用部分”的試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各地命題者對基礎知識不但沒有輕忽,而且對其地位和作用更為注重。語言積累與運用的基礎類試題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發(fā)生了不少新的變化,反映出教育者對這一重要板塊做出的積極探索??傮w來看,2009年各地基礎類試題的特點如下:

    一、題型題量均有增加,所占試卷比重加大。

    基于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兼具的特點,而基礎知識正是語文工具性的根本所在,各地命題者大多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基礎類試題的比重,考查覆蓋面廣,如字音、字形、詞語(成語)含義、標點、修辭、病句、文化常識等均有涉及,體系也相對完整,題型豐富多樣。除此以外,不少地區(qū)連續(xù)數(shù)年對卷面書寫賦分,也體現(xiàn)了命題者對于考生語文基礎的重視。

    二、注重聯(lián)系生活,注重實際運用。

    2009年各地試題中字音、字形、書寫的考查命題點仍然是認清字形,讀準字音,規(guī)范書寫。試題考查的字詞一般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較高而又容易出錯的,如“屑”“詣”“謔”等字的正確讀音,再如“山清水秀”中的“清”字,“出其不意”中的“其”字,都是字形考查的重點關注對象。

    詞語、成語的考查,除去對易錯字音、字形的考查之外,已不再要求考生簡單解釋詞語或成語,而是結(jié)合具體語句或語段考查學生在語境中正確理解和使用詞語、成語的能力。從考查的內(nèi)容看,一是考查學生在語境中正確理解詞語的語境意;二是考查學生正確辨析同義詞、近義詞的能力;三是考查學生判別詞語、成語使用的正誤,有的還要求改正錯誤;四是根據(jù)釋義將正確詞語或成語(多為成語)填入原句中。

    句子的考查同樣注重實際運用。語言材料的選用特別注意貼近社會生活,富有時代氣息。從題型上說,有的要求判別句子正誤,有的要求為句子排序,有的要求運用修改符號直接修改病句,有的要求根據(jù)給出的句子進行仿寫,更多的是要求考生對貼近生活實際的語言材料進行修改,體現(xiàn)了一定的綜合性。

    標點的考查從單純判別正誤發(fā)展到要求考生在給定的語言環(huán)境里給文字加標點或修改標點,同樣體現(xiàn)了重在實踐的命題思路。修辭的考查都是在具體的語境中考查修辭知識的運用,并大多與對聯(lián)、仿句、續(xù)寫等知識能力點的考查結(jié)合起來,既體現(xiàn)了綜合性,又體現(xiàn)了應用性。

    古詩文默寫有更多的地區(qū)采用了設置情境的方式,要求考生填寫符合情境的詩句,增加了試題的靈活性,也強調(diào)了考生對于詩詞名句的理解和運用能力。還有的地區(qū)采用詩句接龍的形式進行考查,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試題的趣味性。

    三、語段考查顯著增多,綜合性明顯增強。

    以往的中考試卷,字形字音、詞語、成語、病句、修辭、標點大多分別設題,題目信息含量較少。2008年許多地區(qū)的試卷采用了“微型閱讀”的形式,將語言基礎部分的幾個知識點綜合在一個語段中考查。試題整合在一個語境中,信息含量加大,綜合性也大大加強,避免了零碎散亂;同時,試題材料的時事性、生活性、趣味性均得以凸顯,也可更加突出地考查考生對于基礎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可謂一舉多得,這是2009年中考基礎類試題整體表現(xiàn)出的最大亮點。例如江蘇鹽城市試題:

    四季景色千zī百態(tài),美不勝收。翠綠的春天,小草萌發(fā),百花盛開,美麗的自然勃發(fā)出生機與朝氣;火紅的夏天,嬌陽似火,萬物生長,熱烈的自然綻放出活力和激情;金黃的秋天,天高云淡,果熟稻香,成熟的自然收獲著自豪與榮光;潔白的冬天,水瘦山寒,玉樹qióng枝,沉默的自然孕育著希望與夢想。

    (1)根據(jù)拼音寫漢字。

    千zī百態(tài)(姿)    玉樹qióng枝(瓊)

    (2)給劃線字注音。

    綻放(zhan)

    材料為描寫自然美景的語段,包涵了對字形、字音、書寫等三類基礎知識的考查,且語言優(yōu)美,富于感染力,凸顯了語文的學科特色,增強了試題對考生潛移默化的教育意義。

    千zī百態(tài)(姿)    玉樹qióng枝(瓊)

    (2)給劃線字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