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的飲食文化范文
時間:2023-09-25 18:25: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西方的飲食文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飲食 中西方文化 差異
引言
飲食是文化的載體之一,不同的飲食反映著不同的文化。隨著中西交流的日益頻繁,全球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了解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有助于中西雙方的文化交流,不僅能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成功率,而且能避免因不當的方式或行為造成的誤解與交流障礙。
中國歷來講求“天人合一”,“水融”,西方社會一直強調“天人對立”,“人定勝天”,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必定造成兩種完全不同的飲食文化。
一、息息相關VS生存所需
飲食與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中國人向來視“吃”為頭等大事。中國人打招呼的首選就是“吃了嗎?”。小孩滿月要吃滿月酒,周歲要吃抓周宴,結婚要吃喜宴,生日要吃壽宴,就連過世也要吃??腿藖砹艘语L洗塵,客人走了要餞行,首選當然還是吃。搬家要吃,升遷要吃,離職還是吃……通過吃,可以交流信息,在觥籌交錯之間表達歡迎之情、恭賀之意與惜別之緒,甚至情感上的波折也能通過吃來平復。
孔子在《禮記》里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所謂飲食,就是民生問題。在中國人看來,飲食不僅可以用來維持生存,而且可以用來維持健康。這種對“吃”異常的執(zhí)著,在中國人的文化當中也有相當的體現。中國的很多成語典故都離不開“吃”或與吃相關的詞,例如,“寅吃卯糧”、“爭風吃醋”、“坐吃山空”、“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吃不了兜著走”、“好漢不吃眼前虧”,等等。中國人常把職業(yè)比做“飯碗”,將嫉妒說成“吃醋”,輕而易舉被形容為“小菜一碟”,經常發(fā)生的事情或情形被稱為“家常便飯”中國人什么都可以用“吃”來形容,不管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就連看不見摸不著的風也可以“吃”,最形象的例子莫過于“喝西北風”。中國歷代的文人騷客常常將吃喝入詩,坡就寫下“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等膾炙人口的詩句。
在西方人的眼里,吃飯僅僅是滿足生理所需。西方人對待飲食,首先講有什么營養(yǎng),能產生多少能量,完全是把飲食當做一門科學。在他們看來,吃飯,僅僅是作為一種生存手段和交際方式。西方人將人的需求劃分為從低級到高級五個不同的層次,飲食需求就位于第一層次,在其之上的需求分別有安全、情感、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西方人將“吃”看做是對機器添加燃料,保證其正常運行,只要在吃過以后能夠保持身體健康,能夠抵御疾病,其他就不重要。吃對于西方人來講只是為了維持生命所需。
二、隨意隨性VS科學規(guī)范
中國飲食文化非常注重“美味”。在中國的烹調中,對美味的追求沒有最高只有更高。中國人在評價一道菜時,往往會說這道菜“好吃”,或是“不好吃”,然而何為“好”,何為“不好”則很難下定論。這說明中國人對于美味的追求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即便中國人常用“色、香、味、形、器”界定這種“意境”,也很難把握。
同樣的一道菜,不同的烹飪者會做出不同的味道,甚至是同樣的一道菜,相同的烹飪者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時節(jié)烹調,也會有所不同。例如,冬季需要味道濃郁,夏季則考慮清淡爽口,婚宴須色彩斑斕,喪宴則忌諱紅色,等等。此外,烹飪者還會根據自己的臨場變化隨性發(fā)揮。同時,對食品加工的隨意,成就了中國龐大的菜譜。食材的豐富,加工方法的多變,調味料的多樣,以及烹調手法的繁雜,再加以組合,就變成成千上萬種的菜肴。如“餃子宴”、“全羊宴”等都體現了中國飲食文化的隨意隨性所派生出的無窮創(chuàng)意。
西方的飲食就顯得很規(guī)范科學。西方人注重飲食的科學與營養(yǎng),因此在烹調時都嚴格按照科學規(guī)范行事。遍布全球的洋快餐“肯德基”、“麥當勞”,無論是在哪里,他們的食品味道都沒有太大分別,全因其嚴格按照規(guī)范化的烹調要求,調料的添加精確到克,烹飪時間精確到秒。在這樣的高規(guī)格下,要求烹飪者不能有任何隨意與創(chuàng)新,就如同機器一樣嚴謹。
再看中西菜譜,可以發(fā)現中式的隨意性和西式的嚴謹性。中式菜譜中涉及材料及調味料的用量都會用一些比較模糊的詞,如“一些”、“少許”、“適量”等,談及食材的制作流程,則常會出現“放入滾油中”,“炸至微黃色”,“焯水少時”等字眼。西式菜譜,則讓初學者很有頭緒,菜譜中不僅詳細記錄了用材的分量,就連烹調的時間也很精確,讓操作者只要按部就班,就能制作出像樣的西餐。
三、和合團圓VS個性分別
臺灣地位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曾說:“文化異,斯學術亦異。中國重和合,西方重分別?!贝艘晃幕卣饕搀w現于中西飲食文化之中。
中國人一向追求“和”與“合”為最高境界。中國飲食強調“五味調和”,指在烹調過程中在重視烹調原料自然味道的基礎上,要用陰陽五行的基本規(guī)律指導調和,該調和要合乎時序,注意時令,最終結果就是要味美適口。中國人之所以把做菜稱為“烹調”,就是因為這意味著我們歷來是將烹與調合為一體的。美味的產生,在于調和。中國人烹調不是“1+1=2”那么簡單。不用說是繁復的宴會菜肴,即便是最一般的家常菜,也必須講求葷素搭配,將各種材料混在一起,放入鍋中或炒、或煮,或煨,或燜,同時在制作過程中適當添加調味料,或攪拌,或翻炒,最后出鍋放入器皿中,不同的食材已經完全融合。
細觀西方的烹調方式,則會發(fā)現地道的西餐,除了“羅宋湯”是多種食材混合烹煮外,幾乎都會是一大塊肉(牛肉、羊肉、雞肉或魚肉等),配上幾個土豆,幾片菜葉或番茄,雖然同放在一個盤子中,卻是互不相干、“各自為政”的,只有等咀嚼下肚,才會在腹中融合。調味的佐料也不是在烹調過程中加入,而是現吃現加的,即使現在受到了中菜的影響也開始注重調味了,但仍然是分開的工序,先把食物弄熟了,再加上味道。這些都體現了中西方文化“和合”與“分別”的根本差異。
結語
中西飲食在諸多方面存在各式各樣的差異,這些差異都能在文化中找到根源。當然,這些差異都具有相對性,幾千年來的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促成中西方的飲食文化的不斷融合。目前,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跨文化交際日益頻繁,使多樣性的飲食文化增強了互補性和兼容性。同時,這類的交流,會使得世界的飲食文化更加豐富多彩,最大限度地促進人類的健康發(fā)展。同樣,中國飲食也會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不斷完善發(fā)展,推陳出新,永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促進中華飲食在全世界范圍的傳播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南懷瑾.論語別裁[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2]南懷瑾.孟子旁通[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3]趙紅群.世界飲食文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
[4]林語堂.生活的藝術[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5]陳治安,等.跨文化交際學理論與實踐研究[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5.
篇2
【關鍵詞】差異;飲食;文化
飲食,在遠古時代以來就在人類的生活中占首要地位,是人們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質條件。飲食文化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在人類歷史的不斷發(fā)展中起著巨大的作用。回首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歷程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飲食文化結構,不同國家的飲食文化已經成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大國,悠久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地域風情形成我國豐富多樣的飲食文化特點。西方的飲食文化經過長期的積累和演化形成很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特點的飲食文化。本文試圖探討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更好地展現西方飲食文化特點,從而有效的增加跨文化交流的適應能力,推動我國飲食文化特點向全世界各國傳播。
一、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表現
1、飲食觀念的差異
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歷史影響了人們在飲食文化方面對食物口感的重視程度,不僅如此,人們還注重食物的外觀;西方人的飲食都是從營養(yǎng)學的角度出發(fā),重視原料的新鮮程度,以及食物本身所具有的營養(yǎng)價值。所以西方人喜歡生吃蔬菜,例如:蔬菜沙拉或搭配漢堡、三明治等食用。因此,西方人強調飲食對人體的健康是在滿足饑餓感的基礎上能否給人體帶來必須的營養(yǎng)成分。
2、飲食對象的差異
中國人自古以來以米飯或面食作為主食,人們的日常飲食主要以素食為主,蔬菜類菜品占主導地位,肉類和魚類經常在節(jié)假日等聚會或筵席時使用。“據西方的植物學者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由此可見,在中國人的飲食對象中,像黃瓜、白菜、豆角等綠色蔬菜是首要的選擇目標。在西方國家中,人們的主食以各種形式的面包為主,肉類食物相對而言占有及其西方人在飲食對象這方面與中國截然不同,西方人在這方面就很看重所吃的食物是否具有豐富的營養(yǎng)價值,由于肉類食物的營養(yǎng)含量最高,所以,西方人都特別喜歡吃肉食,例如:牛排、豬排、火雞等肉類食物。
3、飲食方式的差異
在中國,中國人的用餐方式一直以來都只有一種形式,就是每個人都圍著圓桌團團而坐,共同享用一桌美食。像這樣的用餐方式通常被人們稱為“合餐制”。合餐制的用餐方式能夠帶給人們一種親切的感受,使人們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享受美味的菜肴。相對中國而言,“西方流行自助餐,這樣更有利于相互了解?!痹谖鞣絿抑?,無論是在家人之間舉行的聚餐還是商務人士舉行的晚宴等重要用餐儀式,西方人更喜歡用自助餐的形式來享用美味。人們在這種用餐方式下不但有利于自己可以隨意吃到喜愛的食物,還可以讓人們邊用餐邊和不同的人們進行交談,同時也把西方人向往追求自由、強調自我尊重的原則發(fā)揮的恰到好處。
二、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的原因
1、飲食風俗的差異
飲食風俗的所包含的范圍非常廣泛,例如:日常食俗、節(jié)日食俗等等。日常食俗通常就是我們說的每天的飲食內容。從遠古時代開始中國人就以米和面作為日常生活的主食,菜類以蔬菜類為主要食物,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喝酒或喝茶。在節(jié)日食俗方面,我國勞動人民將每個節(jié)氣都設成相應的節(jié)日。在節(jié)日這一天,人們會吃相應的食物來慶祝。例如:在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這一天,人們主要是煮湯圓吃。西方人的日常食俗主要是以三明治和漢堡為主,以牛肉、豬肉等為主要菜類,人們除了喝酒之外,咖啡是必不可少的。西方人的節(jié)日食俗相對中國的節(jié)日食俗而言,沒有那么講究,在大部分西方人的心中,圣誕節(jié)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在人生禮俗方面,西方人的宗教意識比較高,人們會舉行宗教儀式并且舉行盛大的晚餐,例如:烤火雞、烤乳豬等食物來表達對人們的美好祝福,寄托健康、快樂的心愿。
2、氣候環(huán)境的差異
中國的地理位置比較突出,總體來說東、西兩部分地區(qū)的反差很大。沙漠和草原主要集中在西北部,而東南部主要是臨近海洋。因此中國的氣候環(huán)境受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具有很大差異,所以中國人利用這個特點在海邊以魚類、海鮮為主,山區(qū)以野果和山珍為主。我們以米、面為主食,根本原因在于我國位于季風氣候區(qū),非常適合植物的生長。由此看來,中國人由于受氣候環(huán)境的影響才形成了素食為主的飲食文化。由于西方國家的地理環(huán)境主要由陸地與海灣交錯而成,因此西方國家的飲食文化應該是海洋性經濟與內陸經濟相互交融而產生的文化。由于受氣候影響,西方國家十分適合發(fā)展畜牧業(yè)以及利用開發(fā)海洋資源,這也使得他們養(yǎng)成了肉類食物作為主食的飲食文化。
3、的差異
古代中國在最初的時期是沒有本國宗教的,所以我們的宗教意識相對來說不是很強。后來我國開始有了宗教,即佛教和道教。在佛教剛剛被傳入的時期,佛教的僧侶們的飲食和普通民眾是沒有太大區(qū)別的。后來,隨著佛教在中國的慢慢發(fā)展,統治者開始限制僧侶們的飲食,禁止僧侶們吃肉類食物,提倡吃蔬菜類等食物。道教是中國人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宗教,道教在飲食方面和佛教的規(guī)定一樣,也禁止信奉者吃肉類食物,提倡吃蔬菜類等食物。宗教對西方國家的影響特別深遠,大部分西方人都普遍信仰基督教,基督教的教規(guī)對人們的日常飲食也有明確的規(guī)定。通常古代的基督教徒們的日常飲食以素食為主,不吃肉類食物。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如今的基督教徒們在飲食方面基本上沒有禁止吃的食物了。但是血類的食物還是禁止食用的,肉類食物必須是已經被屠宰完成后才可以食用。
三、中西方飲食文化的交流與發(fā)展
中西方各個國家的飲食文化不斷向前發(fā)展,彼此間互相吸收。這不僅為我國的飲食文化增添了西式特色,也為西方的飲食文化增添了中國的民族特色。目前,在中國的餐飲市場上,西餐所占的比重正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嘗試著接受這些西式食物。隨著中西方飲食文化的不斷交融,不但帶來了甜點、咖啡、沙拉等西式食品,也帶來了許多先進的制作工藝和健康的飲食方法,這些都為中國的飲食文化增添了新鮮活力。由此看來,中西方各國的飲食文化在彼此的國家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中西方各國人民對彼此國家的飲食也都產生了不可替代的喜愛之情,在各自的日常生活中,也都離不開這些讓人念念不忘的美味佳肴。
四、結論
篇3
關鍵詞:翻轉課堂;世界飲食文化;傳統飲食
《世界飲食文化》是一門講述中西方國家在食物原料開發(fā)利用、食品制作和飲食消費過程中的技術、科學、藝術,以及以飲食為基礎的習俗、傳統、思想和哲學。因其內容多,知識涉及面廣而碎,信息量大而散,興趣性強等特點,需要教師具備強大的國內外飲食文化背景[1],以及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和較多的師生互動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生思考,擴展學生思維。目前,國內多所高校食品專業(yè)相繼開出《世界飲食文化》這門課,比如江南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安徽大學,浙江工商大學,暨南大學等,很多老師在增強學生興趣和提高學生對中國傳統飲食的自信心方面提出了建設性方法和措施。例如:魏彬提出廣泛搜集資料,將總歷史串引到飲食活動,加強學生認識對飲食特點隨著經濟和政治變化而遷移的特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2];胡春秋提出多種考核方式對《中國飲食文化》進行教學改革,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3];賈平提出將一些成語,典故,以及詩詞等和飲食有關的文化融入到教學內容中,通過師生互問,老師答疑等形式趣聞橫生地傳入飲食文化現象,提升學生創(chuàng)新意思和創(chuàng)新能力[4];周朋以茶文化為例,提出教學知識和教學實踐相結合,加強學生對茶傳播,茶歷史和茶藝茶飲的文化活動認識[5];蔡華探討中西方思維方式不同造成的飲食內容,飲食方式,以及飲食健康和美味追求的差異,揭示了各國飲食文化迥異的深層內涵淵源[6]。然而,這些結果都只是從某些方面提到改進,且方法較單一,創(chuàng)新性不明顯,在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上還有待進一步提升,且沒有結合教師本人的經歷來引導學生學習[7-9]。本人在教授《世界飲食文化》課程中,深切感受到這門課程強大的知識背景,包括地理氣候,植被物產,歷史人文等,需要將這些歷史人文知識和食品科學技術相融合,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兩個方面進行改革,以空間和時間的角度,激發(fā)學生思維和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知識面,增強學生對中國傳統飲食和傳統文化的自信心,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競爭力,為其他課程教學方式的改進起到很好的借鑒和參考作用。
一教學內容改革
(一)從地理氣候,植被物產和人文思維方式角度有目的地講解南美,非洲,北歐,地中海國家,赤道附近國家和亞洲其他國家在飲食方式、飲食內容、飲食思維、飲食習俗和禮儀等方面的差異,結合作者本人拍攝的不同國家的飲食照片和視頻,引領學生進入不同國家飲食走廊,帶給學生親切感和知識切入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得學生掌握各國飲食文化形成的基本條件。以“墨西哥飲食”為例,墨西哥地處熱帶,物產豐富,且有悠久的農業(yè)歷史,是世界玉米和辣椒的原產地,印第安人在這里培育了古老的農業(yè)技藝和烹飪技術,囊括從種植、豐收到制作、享用的過程,整個鏈條彰顯了傳統飲食的全民共享性。這種以辣味漸長,玉米,豆類,仙人掌和龍舌蘭等已有9000年歷史的飲食內容是現在墨西哥飲食的民族基礎,也引領著現代墨西哥飲食的發(fā)展方向。自西班牙殖民者進入墨西哥后,西班牙餐飲,就像西班牙語言一樣,演變成墨西哥飲食主流。隨著全球化時代的發(fā)展,現在的墨西哥飲食是以傳統飲食為基礎,結合西班牙等西餐飲食方式,同時還融入了一些中國等國家的飲食元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飲食文化。進而通過提出假設國家,要求學生結合已學到的知識,以地理氣候,自然物產,人文歷史和思維方式角度,推導出假設國家飲食文化可能存在的形式和內容,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植被物產傳播的時間和空間緯度貫穿整個課程人類飲食的豐富離不開人口遷移、科技發(fā)展和植被物產的傳播,比如茶葉原產地是中國云南貴州四川交界地段,通過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茶被傳到西歐,東歐,和亞洲其它國家,以及非洲和美洲??Х仍a地是非洲的埃塞俄比亞,通過戰(zhàn)爭和奴隸販賣,咖啡進入也門等阿拉伯國家,隨著人工培育咖啡在也門的首次種植,以及歐洲和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宗教戰(zhàn)爭,以及殖民地活動,咖啡被帶到了歐洲,印度,南美和非洲其它國家。葡萄原產地在里海和黑海的外高加速地區(qū),3000多年前開始在意大利和法國等國家種植,漢武帝時代傳到我國新疆吐魯番,唐太宗年間傳到我國中原,然后南非和南美洲國家(阿根廷,智利和巴西)種植葡萄僅僅400多年的歷史,北美的美國僅僅200多年的歷史,但是卻擁有了世界頂級葡萄品種和葡萄酒。歐洲學者相信,世界上的植物食品,有50%以上都出自印第安人之雙手,包括馬鈴薯、甘薯,木薯,山藥,歐洲的蠶豆,綠豆、豌豆、豇豆,云豆、赤豆、菜豆、架豆、扁豆、豆角、茶豆等的食用豆類(除了中國大豆),以及花生、西紅柿、黃瓜、南瓜、西葫蘆、辣椒、菠蘿、鱷梨、草莓、可可等[10]。盡管這些食品原料現在在全球很多國家種植和引用,然而它們每一個都有自己獨特的對氣候,土壤,陽光和雨水的需求,比如,茶分布在北緯49°到南緯33°之間;咖啡分布在南北回歸線之間;葡萄分布在南緯30-50°和北緯30-50°的溫帶區(qū)域。通過這些常見的植被的傳播時間和空間圖的講解,培養(yǎng)學生空間立體思維方式,進而加強學生對各國飲食文化之間相互交融和相互影響的理解和掌握,傳輸給學生采用繪制時間空間圖形,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地理解人口流動和文化交流豐富各國飲食,從而打開學生思維,發(fā)展學生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興趣。(三)比較中西方飲食方式的不同通過對比中西方飲食思維,飲食內容和飲食方式的不同,培養(yǎng)學生對我國傳統飲食文化和傳統文化的自信心。例如,西方的“烤”面包和中國的“蒸”饅頭,從西方面包和中國饅頭的各自起源及其發(fā)展歷史,講解中西方文化起源的不同;西方的烤牛排和中國的燉牛肉的烹飪方式的歷史起源、變遷原因和發(fā)展過程;中方聚餐制和西方分餐制的歷史起源、變遷原因和發(fā)展過程;中方筷子,西方刀叉和阿拉伯國家手抓飯的歷史選擇和傳承;通過對比中西方飲食方式和飲食內容的差異,讓學生體會中西方文化和思維方式的不同,以及我國烹飪技術的科學性和營養(yǎng)性。結合世界各國食品加工方式的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提出我國傳統食品加工方式,食品科學營養(yǎng),食品多樣性等方面所面臨的機遇,挑戰(zhàn)和發(fā)展趨勢,激發(fā)學生思考我國傳統食品存在巨大的創(chuàng)新空間。結合作者本人積累的十幾年食品科學與工程的科學知識,提出科學知識可以帶給人民更豐富,更營養(yǎng)和更美味的食品,并通過問題讓學生對中國獨有的傳統烹飪方式——蒸的優(yōu)缺點,目前的應用及其改進方法,引導學生充分認識我國先人智慧和中華文化精髓。
二教學方式改革
(一)采用演小品的形式。講解藥食同源的日常應用,讓學生理解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比如“五味調和”“天人合一”“五行陰陽學說”,在我國飲食文化上的體現,掌握中國先人在追求飲食營養(yǎng)和健康的探索,提升學生對我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的了解,增強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自信心。通過翻轉課堂的運用[11-12],讓學生結合自己家鄉(xiāng)飲食特色,演繹日常飲食中的“五行陰陽學說”在“藥食同源”上應用的現象,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課堂參與度。(二)世界飲食文化不僅僅帶給學生全面的視覺認識,同時也要配以動手實踐和味覺品嘗,這樣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設計日本壽司的制作和品嘗,通過評定壽司的色、形和味來考察學生對世界其它國家特色飲食的特點掌握;或者,創(chuàng)新一種“奇思妙想飲料”,以飲料營養(yǎng)健康和感官評定考察學生對食品常規(guī)鑒定方式的掌握。通過這些實踐課帶給學生親身體驗不同國家飲食特色帶來的切身感受和創(chuàng)新實踐的快樂,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提升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和熱愛。
三結語
篇4
摘 要:在跨文化交際不斷深入的今天,以飲食為題材的中西影視劇充滿了電視熒屏,中西飲食文化的發(fā)展變化一直備受關注。本文試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探討影視劇中所體現出來的中西飲食文化內容,并對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進行比較。
關鍵詞:中西飲食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情深、源遠流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中華文明五千年,飲食文化也隨之源遠流長,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意蘊。對比注重“味道”的中國飲食,西方則秉持的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西方人對于飲食一般強調科學與營養(yǎng),這種獨特的飲食觀也深深影響到了世界飲食文化的發(fā)展。誠然,不論中國還是西方,飲食所代表的含義不僅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饑,它往往蘊含著人們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人們對于西方飲食文化的了解,往往是通過影視劇、新聞報道、跨國交際等方式了解的,那么我們不妨用文化人類學的視角來探討一下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
一、日常生活反映出的中西飲食觀念差異
在日常生活中,中國人在“吃什么、怎么吃、好吃不”這類問題上非常講究,比起西方人而言,中國人的飲食觀念中更加注重飲食享受,“講究美感、注重情趣”是中國人飲食文化的傳統。中國的烹飪技術是很精湛的,而且有講究菜肴美感的傳統,對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有一定的要求。中國烹飪還對飯菜點心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jié)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菜肴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典故、菜肴形象、名人食趣、神話傳說來命名的,諸如“全家?!?、“獅子頭”、“鴻門宴”、 “一清二白”等,可謂出神入化、雅俗共賞。中國民間有句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敝袊嬍持杂衅洫毺氐镊攘ΓP鍵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產生,在于調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熱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輔料的味以及調料的調和之味,交織融合協調在一起,使之互相補充,互助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烹飪講究的調和之美,是中國烹飪藝術的精要之處,這正是中國美性飲食觀的最重要的表現。中國飲食對味道的追求和感觀的享受也是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相一致的。中國傳統哲學的顯著特點是宏觀、直觀、模糊及不可捉摸。 [1](P153)而這些也是中國飲食的精妙之處,正好體現了傳統哲學的模糊性特點。
對比注重“美味”與“享受”的中國飲食,西方則秉持的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西方飲食一般以科學營養(yǎng)為最高準則,進食猶如為機器添加燃料,特別講求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各類無機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理,熱量的供給是否恰到好處以及這些營養(yǎng)成分是否能為進食者充分消化吸收等,而菜肴的色、香、味則是次要的。這一飲食觀念同西方整個哲學體系是相適應的,形而上學是西方哲學的主要特點。西方哲學所研究的對象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為形上學理,形上學理互相連貫,便結成形上哲學。這一哲學給西方文化帶來生機,使之在自然科學上、心理學上、方法論上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但在另一些方面,這種哲學主張卻發(fā)揮了阻礙作用,如對飲食文化的影響。在宴席上可以講究餐具、用料、服務,講究菜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是從美國的東部到西部,牛排大都只有一種味道,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各是各的味,簡單明了。[2](P107)這也許正是西方人簡單、理性的一種人文品格吧,我們在考量西方飲食觀念的時候,往往忽略了這一點,總是先入為主,在跨文化交際中帶來很多不適。
二、影視鏡像中折射出的中西飲食方式、禮儀及餐具差異
在西方題材的影視劇中,我們往往可以看到人們在就餐前后進行簡單祈禱的儀式,中國題材的影視劇中,則往往注重的是餐桌上的尊卑座次等。一系列類似的場景數不勝數,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民族國家的生活習慣和傳統信仰上的差異,進而使得中西方有著各自不同的飲食方式和禮儀。
中國人從古至今就普遍進行共餐制,并且比較講究餐桌用餐禮儀,這已經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了。通常中國人吃飯的方式是大家共享一桌菜肴,吃飯的時候,大家按照年齡輩份圍著圓桌坐下,通常地位高者、主賓或長者坐上坐,主人及其他客人分別落坐。尊貴的客人通常坐在離主人最近的地方,而主人則面朝門而坐。主賓動筷后其它人才開始夾菜,然后大家共同食用桌上的美味佳肴,邊聊邊吃,常會出現互相夾菜、敬酒的場面。[3](P27)如果是去做客,主人還會想方設法讓客人多吃,這是中國人的讓食習慣。在餐具使用上,中國人使用筷子,不戳不切,不破壞食物本來的風貌,顯得文雅溫和,這也體現出中國人的一種“和為貴”的文化取向。請客吃飯對于中國人來說,其意義遠超出“吃”本身的意義,因為它具有聯絡感情、人際交往和處理事物的深層功能。通過這種飲食方式,人們可以交流感情,培養(yǎng)良好的人際關系,實現團結、禮貌、共趣的餐桌氛圍。餐桌上長幼有序的飲食禮儀,更可以使人們重視家庭、家族的團結,以及加深血緣、親戚之間的關系等等。
西方人受傳統形而上學的哲學思想影響,以及基督教等宗教思想的影響,人們形成了以個人為中心并尊重個人權利的飲食意識,也絕不隨便干預他人的隱私。在這種思想意識影響下,西方人在餐桌上個人吃個人的,個人喝個人的。但西方人也極其重視餐桌禮儀。西餐中以越靠近主人者越尊貴,通常男女主人分坐桌子兩側,男女主賓分別坐在女主人和男主人的右側。無主賓時,女士且年長者優(yōu)先。若是男女一同進餐,男士應為女士拉開椅子。兩同性進餐,靠墻的位置留給年長者。[3](P28)“女性優(yōu)先”以及“尊重長者”在餐桌上體現的非常明顯。西方人聚餐一般更自由安靜,注重個人的獨立性,各取所需,很少有讓食的習慣。就餐期間交談也是小聲低語,付賬多采用AA制,不會造成不便。相比中國,刀和叉則是人們普遍使用的餐具,這也具有一種獨特的飲食情懷。
三、中西飲食在內容上的差異表現
關于中西飲食內容的差異,往往和各民族國家所處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有關,當然,各自的飲食觀念也深深地影響著各自的飲食內容,這種差異的表現并不能一概而論,下面就扼要舉例說明之。
中國的飲食內容風味多樣、獨具特色。由于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魯菜、川菜、粵菜、閩菜、蘇菜、浙菜、湘菜、徽菜等“菜系”早就聞名于世了。中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就當地物產和習俗而言,如中國北方多牛羊,常以牛羊肉做菜;中國南方多產水產、家禽,人們喜食魚、肉;中國沿海多海鮮,則長于海產品做菜。就各地氣候而言形成了多種口味,一般說來,中國北方寒冷,菜肴以濃厚,咸味為主;中國華東地區(qū)氣候溫和,菜肴則以甜味和咸味為主,西南地區(qū)多雨潮濕,菜肴多用麻辣濃味。就中國飲食的內容而言,“選料”則是其核心所在。選料,是中國廚師的首要技藝,是做好一品中國菜肴美食的基礎,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和熟練運用的技巧。每種菜肴美食所取的原料,包括主料、配料、輔料、調料等等,都有很多講究。這里講究的就是“精”、“細”二字,孔子說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就是這個道理。中國人的飲食更講究養(yǎng)身,食醫(yī)結合,飲食要四季有別,自古以來,中國一直按季節(jié)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這種飲食方式和內容也是中國人延年益壽、享受生活的一種情結所在。值得一提的是,還有節(jié)日歲時的飲食各有不同,這和中國傳統文化是息息相關的,比如除夕、春節(jié)吃“團圓”飯,元宵節(jié)吃湯圓,端午節(jié)吃粽子,中秋節(jié)吃月餅等等。當然,飲食當中的飲品也不能忽略,“酒”和“茶”是中國飲食內容的精髓,貫穿于日常飲食生活的始終,人們品茶論道、飲酒作樂,可謂別有一番風味。
與中國復雜的飲食內容相比,西方的飲食則顯得簡單明了了許多。中國人吃飯講究的是菜,而西方人則多以肉食為主、素食為輔,同時注重的是科學營養(yǎng)的搭配。在西方,著名的菜點有意大利菜、法國菜、美國菜、德國菜、俄羅斯菜等。在全球化不斷深入的今天,“肯德基”、“麥當勞”已然風靡全球,西方的飲食內容給人的印象自然是漢堡、雞翅、牛排、薯條和奶酪了,吃生食和高熱量的食物就是這種飲食文化的特點所在,肉食、冷食和生食也同樣被西方人所適應,并且是人們心目中的美食。這種簡單明了的飲食,正是體現了西方人的理性邏輯。人們不會再吃上面浪費更多的時間,而是在享受這種飲食的自由感覺,但是又不乏對飲食科學營養(yǎng)的考慮。在西方,值得注意的是飲食中的宗教情結,這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體現的非常明顯。就基督教家庭而言,在節(jié)日飲食上是遵守一些禮俗的。圣誕節(jié)為了紀念耶酥的復活,信徒們要舉行齋戒,不吃肉食,不用刀叉進食,減少娛樂。復活節(jié)是孩子們歡樂的節(jié)日,用小動物形狀做成的巧克力糖果,裝點的精美甜點,是節(jié)日中的重要食物。還有狂歡節(jié)、感恩節(jié)、萬圣節(jié)等等。除此之外,在家庭聚餐中,人們每次進餐前后都要向上帝禱告,感謝上帝賜予美好的食物。這種具有簡單宗教儀式的進餐內容,與中國的飲食內容具有明顯的差異。當然,葡萄酒、咖啡以及紅茶等西方人最愛的飲品,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內涵。
四、結語
中西飲食文化上的諸多差異,體現了豐富多彩的世界文化。然而,中西民族國家之間的偏見與攻擊,往往是由很多差異引起的。著名的美國文化人類學家赫斯科維茨提出的“文化相對論”是值得我們用來反思自我的良藥。任何一種行為,比如信仰、習俗(包括飲食文化在內)等,只能用它本身所從屬的價值體系來評價,沒有一個對一切社會都適用的絕對價值標準。中國擁有的飲食文化并不落后,西方的刀叉飲食文化也不代表野蠻,它是由各自文化圈內的諸多因素所導致的結果,比如、自然地理環(huán)境、人文性格等等。隨著世界全球一體化步伐的加快,飲食文化從一元向多元發(fā)展。各種飲食幾乎沒有了地域界限,中國飲食也在不斷吸收西方飲食理性和科學的特點,西方飲食現在也開始研究美味和烹飪技術。從文化上講,中西方揭開了飲食差異表面的面紗,看到的是背后蘊含的深厚文化知識,中西的這種學習和交流,從文化上互相理解和融合,[4](P225)必將進一步推動跨文化交際的深度和廣度,從而達到交際共贏。(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 趙紅群.世界飲食文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
[2] 王劍暉.從飲食文化中看中西文化差異[J].新西部,2008(24).
篇5
1.結合詞匯、句型、課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
詞匯、句型是語言學習的基礎,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紅色”在我們漢語文化中象征“歡樂、吉祥、喜慶、熱烈”,是一個褒義詞,然而在英語文化中“red”卻與“危險、暴力、流血”相聯系。又如,句型Howoldareyou?是對年齡進行提問,但只用于一些特定的場合。英美人士并不喜歡別人詢問關于年齡、工資等私人問題。此外,英美國家在問候語、打電話以及面對贊美等方面都與中國存在文化差異。英語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及時了解和正確使用這些句型,培養(yǎng)良好的交際能力。
2.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滲透英語國家文化
人教版Goforit!教材中編者有意識地增加了一些文化背景知識,融入了很多英語國家的文化元素。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通過講解、比較等方法滲透英語國家文化。如:Goforit!八年級英語下冊Unit2SectionA的3a部分中Eve碰到了一個問題:Ineedtogetsomemoneytopayforsummercamp,whatshouldIdo?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本人在班里進行調查:IfYouneedtogetsomemoneytopayfortheschooltrip,whatwouldyoudo?結果大部分學生除了向父母或兄弟姐妹伸手要錢之外,別無他法。這便是中國學生的思維,認為自己在受教育階段向父母兄弟要錢是理所當然,無可厚非。而在英語國家,大多數學生會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愿望。如:getapart-timejob、sellCDs、haveabakesale等。這體現了中西方文化不同、價值觀不同。本人在教學過程中,很好地抓住契機,適時地進行了中西方文化對比,讓學生了解西方文化,增強了他們的文化意識。
模擬和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體驗異國文化
新教材的一大特點是:話題“生活化”,廣泛而貼近生活,涉及運動、到校方式、服裝、飲食、壓力等生活話題。因此,在課堂上應盡量開展情景教學,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進行模擬交際,使學生在相對真實的語境中,運用語言,體驗異國文化。如Goforit!八年級英語上冊Unit7Howdoyoumakeabananamilkshake?這個單元討論的話題是西方的飲食文化。介紹了水果奶昔、水果沙拉、爆米花以及超級雞肉三明治的制作方法。在學習制作水果沙拉時,每個同學各帶一種水果,再分組制作水果沙拉,最后輪流品嘗各組自制的水果沙拉,簡單而快樂,完全是個西式的自助餐party!何樂而不為!既讓學生熟練掌握了語言知識,提高了學習興趣,又體驗了西方的飲食文化,真可謂“一舉多得”。此外,本人把制作水果奶昔、爆米花和超級雞肉三明治作為作業(yè),要求學生在家與家人一起完成,共同體驗西方的飲食文化。
課外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補充
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是長期、漸進、潛移默化的過程。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課外活動是培養(yǎng)文化意識的補充。
如:關注身邊日常生活中的英語;讓學生收集英語廣告語或物品的說明書;組織英語表演、競賽和英語角等活動擴大學生對外國文化的了解,有條件的學校還可請外教,請有國外進修經歷的老師以講座的形式介紹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識,或學校舉行聯歡活動,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又豐富了學習形式,使學生更熟練地運用語言能力和文化能力進行交際。
篇6
【關鍵詞】中西面點;紫薯;營養(yǎng)保健
1.中西面點簡介
1.1中式面點
中式面點指源于我國的點心,簡稱“中點”,雙稱為“面點”,它是以各種糧食、畜禽、魚、蝦、蛋、乳、蔬菜、果品等為原料再配以多種調味品經過加工而制成的色、香、味、形、質俱佳的營養(yǎng)食品。面點在中國飲食行業(yè)中通常被稱為“白案”。它在飲食形式上呈現出多樣性,既是人們不可缺少的主食又是人們調劑口味的補充食品。
1.2西式面點
西式面點以面、糖、油脂、雞蛋和乳品為原料,輔以干鮮果品和調味料,經過調制成型、裝飾等工藝過程而制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質的營養(yǎng)食品。是西方飲食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同東方烹飪一樣,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面點行業(yè)在西方通常被稱為“烘焙業(yè)“,在歐美國家十分發(fā)達。烘焙食品以款式美觀、色香味美、新鮮可口的高品質制品來吸引顧客,促進產品銷售。
2.中西面點加工方法的差異
在悠悠歷史長河中,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造就了中西文化的差異,從而造就了中西方飲食文化的不同。也就是說,中國飲食以食表意、以物傳情,其博大精深不可言喻。西方飲巧專維、自成體系。雖然飲食文化差異較大,但是在中西方飲食中大部分以面食為主,那么面食在制作和加工方面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側重點,也就是說,中西式面點為了迎合各自的飲食習慣,在制作加工方面存在以下差異。
2.1中西方糕點在選料和成形加工方面存在的差異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特產豐富,這就為中式面點制作提供了豐富的原料,再加上人口眾多,各地氣候條件不一,人們生活差異也很大,所以 選料要求比較精細,花樣品種繁多。又由于我國傳統思想的影響,在中方糕點制作的過程中要求純手工制作,這就彰顯出中式面點在加工制作上的難度和技巧。中式面點要求成形技法多樣,造型美觀,面點成形是面點制作中一項技術要求高、藝術性強的重要工序,歸納起來,大致有 18 種成形技法,即:包、捏、卷、按、搟、疊、切、攤、剪、搓、抻、削、撥、鉗花、滾沾、鑲嵌、模具、擠注等。通過各種技法,又可形成各種各樣的形態(tài)。通過形態(tài)的變化,不僅豐富了面點的花色品種,而且還使得面點千姿百態(tài),造型美觀逼真。西式面點用料也很講究,大多以乳品、蛋品、糖類、油脂、面粉、干鮮水果等為常用原料,其中蛋、糖、油脂的比例較大,而且配料中干鮮水果、果仁、巧克力等用量大。西點的加工制作要求從造型到裝飾,每一個圖案或線條,都清晰可辨,簡潔明快,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覺。西方糕點的加工裝飾屬于用一兩種裝飾材料進行的一次性裝飾,操作簡便、速度快適合大批量生產。其制作表現形式主要有:仿真形式、抽象形式、卡通形式等等。
2.2中西面點在烹制加工方法上的差異
中國的面食,制作的時候以蒸、煎、烘、煮、烙、炸為主,口感較為輕淡,不像西點,太甜,中式面點多以油炸為主,多油膩,其實這點和中國人的飲茶文化有很大的關系,因為茶可以去油膩。西方的點心,制作的時候以烘、烤為主,主要依靠模具一次性成型。這樣制作起來可以節(jié)省很多的時間而且形狀統一,看起來比較整齊、美觀。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傳播,中西方的烹制方法也在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在烹制面食的時候就可以選擇多種烹制方法相結合,這樣就能讓人們品嘗到各種口味不同、風格各異的美食。綜上所述,不管是中點還是西點,在加工工藝上應該取長補短,相輔相成,推陳出新。
這本來就是餐飲工作人員不變的信條。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餐飲文化也在逐步走向理解、包容、融合、貫通。餐飲從業(yè)人員在保護好歷史積淀下來的傳統工藝的同時,也要努力學習西式面點的制作技巧。內外兼收,洋為中用,為國人的餐桌上獻上更多的面點制品,做出符合中國人口味的美味佳肴。
3.芝麻蓮蓉酥的制作
材料:
油皮:中筋面粉200克(高粉150克+低粉50克)、細砂糖36克、豬油65克、溫水70-80克、鹽3克
油酥:低筋面粉200
克、豬油90克
內餡:紅蓮蓉(廣州蓮香樓出品)500克、
裝飾:蛋液適量,生白芝麻適量
(以上量可做成品20個)
(1)油皮:面粉加入其余材料揉成面團,靜置15分鐘,分成20份備用。
(2)油酥:面粉與油揉成團,分成20個備用。
(3)內餡:黑芝麻蓉分成20份,葡萄干洗凈瀝干水,每份芝麻蓉包入3、4粒葡萄干滾圓備用。
(4)油皮包入油酥,搟卷兩次,再搟成圓皮,包入內餡,收口朝下,略壓成扁圓狀,刷蛋液,再沾上一層白芝麻,放入烤盤。
(5)烤箱預熱,190度中層烤約25-30分鐘即可。
4.紫薯面點的制作
紫薯又叫黑薯,英文名稱 Purple Potato,紫薯因其表皮和肉質均呈迷人的紫色而更加的惹人喜愛。紫薯不但顏色可愛,而且還有多種人體必需的物質,其富含蛋白質、淀粉、果膠、纖維素、氨基酸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同時還富含硒元素和花青素。
4.1在餡心上的應用
將紫薯清洗、去皮、切片、蒸煮后制成紫薯泥,紫薯泥與牛奶、椰漿、大棗、果仁、砂糖等常用面點餡心原料搭配,可以制作出十幾種甚至幾十種風味獨特、營養(yǎng)豐富的餡心。
4.2在西式面點上的應用
蒸煮熟制的紫薯泥不僅僅可以制成餡心,還可以直接放入調制的面團或面糊中。制出別具一格的可口美食。
例一:紫薯蛋糕:
原料:雞蛋500克,砂糖400克,蛋糕油40克,紫薯泥500克,低粉500克,小蘇打10克,泡打粉10克,香粉10克,色拉油300克,水 300克。做法:(1)預熱烤箱至 170℃(或上火175℃、下火160℃),在烤盤上鋪上墊紙,再放好蛋糕圈備用。(2)將雞蛋液放入攪拌桶,加砂糖快速攪拌至發(fā)白。(3)在攪拌桶依次加入蛋糕油、低筋粉、泡打粉、蘇打粉和紫薯泥,打發(fā)至中性發(fā)泡。(4)依次慢速加入水、色拉油拌勻,裝入烤盤進烤箱烘烤。(5)約烤40分鐘,至蛋糕完全熟透取出,冷卻后即可使用。
例二:紫薯糕
原料:紫薯500克,溫水1100克,糖200克,魚膠粉18克做法:(1)將紫薯蒸熟后去皮,用攪拌機加600克溫水攪拌成糊狀。(2)魚膠粉用冰水泡開,瀝干后和溫水一起放鍋內 , 小火燒開使之熔化。(3)把紫薯倒入鍋內,再加入糖煮沸后再煮5分鐘 , 需一直攪拌。(4)倒入干凈的容器內,冷藏至凝固,取出切塊即可。
4.3在中式面點上的應用
(1)紫薯面條、餃子。
面條作為中國面食家族的重要一員,深受人們喜愛。紫薯全粉與一定量的面粉混合(通常 1:3),運用常用的面條加工工藝,可以制作出美味的紫薯面條。一碗熱氣騰騰的紫薯面條,再配以當地各具特色的醬鹵,保證讓你胃口大開、回味無窮。當熱喜歡吃餃子的朋友也可以用紫薯面團來包餃子,無論是葷是素您做的紫薯面餃子不僅餡心鮮美,餃子里還會有紫薯帶給您的香甜。
(2)紫薯饅頭、花卷。
面粉中加入紫薯面,通過發(fā)酵制成的饅頭、花卷更容易消化吸收,紫薯的保健功能會更好的發(fā)揮作用。尤其適用于老年人、特殊人群食用。
【參考文獻】
篇7
禮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規(guī)則,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工具。由于形成禮儀的重要根源――――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們遵守著各不相同的禮儀。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唯一傳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國的禮儀,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經過不斷地發(fā)展變化,逐漸形成體系。西方社會,是幾大古代文明的繼承者,曾一直和東方的中國遙相呼應。經過中世紀的黑暗,最終迎來了文藝復興,并孕育了資本主義和現代文明,產生了現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著截然不同的禮儀文化。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更是越發(fā)顯露,這種差異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在中西禮儀沒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這些禮儀的差異。
一、交際語言的差異
日常打招呼,中國人大多使用“吃了嗎?”“上哪呢?”等等,這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可對西方人來說,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到突然、尷尬,甚至不快,因為西方人會把這種問話理解成為一種“盤問”,感到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們只說一聲“Hello”或按時間來分,說聲“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國人見面會說:“今天天氣不錯??!”
稱謂方面,在漢語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親密的人之間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漢語里的范圍要廣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來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對十幾或二十幾歲的女子可稱呼“小姐”,結婚了的女性可稱“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員之間,不分長幼尊卑,一般可互稱姓名或昵稱。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媽媽的名字。對所有的男性長輩都可以稱“叔叔”,對所有的女性長輩都可以稱“阿姨”。這在我們中國是不行的,必須要分清楚輩分、老幼等關系,否則就會被認為不懂禮貌。
中西語言中有多種不同的告別語。如在和病人告別時,中國人常說“多喝點開水”、“多穿點衣服”、“早點休息”之類的話,表示對病人的關懷。但西方人絕不會說“多喝水”之類的話,因為這樣說會被認為有指手畫腳之嫌。比如他們會說“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復”等等。
二、見面的禮儀
西方人見面時,不一定會握手,只要笑一笑,打個招呼就行了,即使是第一次見面,而中國人則視握手為一個基本禮節(jié)。但在中國握手并沒有太多的限定,而西方人握手是有一定禮節(jié)的。例如男女之間,女方先伸出手,若女方無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點頭鞠躬致意;長幼之間由長輩先伸出手;上下級之間,由上級先伸出手;賓主之間由主人先伸出手。而且握手時應注視對方,并摘下手套,否則會被視為不禮貌。在西方,人們見面時喜歡直呼其名,這是親切友好的表示,縱使交談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稱呼,但過一會兒就改稱名字。而在中國,人們很喜歡被稱為某某經理,某某總裁,因為這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但在西方,人們很少用正式的頭銜稱呼別人,正式的頭銜只用于法官、高級政府官員,軍官,醫(yī)生,教授和高級宗教人士。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從來不用行政職務如局長、經理、校長等頭銜來稱呼別人。另外,在與人交談時,切不可談及個人的私事,諸如年齡、婚姻、收入、信仰等等??吹絼e人買的東西不可問其價格;如果看到別人回來,也不能問他去哪兒了或者從哪里來,否則就會遭人厭惡,西方人常用“鼻子伸到人家私生活里來了”這句話來表示對提問人的輕蔑。而在中國,人們對個人隱私的界限遠沒有這么深刻,人們并不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
三、餐飲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有句話叫“民以食為天”,由此可見飲食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國人將吃飯看作頭等大事。中國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過了對營養(yǎng)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營養(yǎng)反而顯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飲食比較講究營養(yǎng)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種科學的飲食觀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營養(yǎng)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們的飲食多是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講究味的享受。
在餐飲氛圍方面,中國人在吃飯的時候都喜歡熱鬧,很多人圍在一起吃吃喝喝,說說笑笑,大家在一起營造一種熱鬧溫暖的用餐氛圍。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會上,中國人在餐桌上并沒有什么很特別的禮儀。而西方人在用餐時,都喜歡幽雅、安靜的環(huán)境,他們認為在餐桌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禮儀,不可以失去禮節(jié),比如在進餐時不能發(fā)出很難聽的聲音。
中西方宴請禮儀也各具特色。在中國,從古至今大多都以左為尊,在宴請客人時,要將地位很尊貴的客人安排在左邊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則是以右為尊,男女間隔而座,夫婦也分開而座,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邊的女賓客拉開椅子,以示對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時要坐正,認為彎腰,低頭,用嘴湊上去吃很不禮貌,但是這恰恰是中國人通常吃飯的方式。吃西餐的時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飲酒,中國的餐桌上酒是必備之物,以酒助興,有時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喝酒的時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四、服飾禮儀的差異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他們喜歡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環(huán)的習俗。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平時人們喜歡穿著休閑裝,如T恤加牛仔服。
當今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傳統的中山裝、旗袍等已退出歷史舞臺。正式場合男女著裝已與西方并無二異。在平時的市井生活中,倒會看到不少人穿著背心、短褲、拖鞋等不合禮儀的服飾。
禮儀是一種文化,是文化就有縱向的傳承和橫向的借鑒與融合。隨著世界全球化不斷加快步伐,經濟、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進中國,中國傳統禮儀也不斷受到西方禮儀文化的沖擊。如何保護中華民族傳統禮儀,并去其糟粕,與西方禮儀進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為人們不斷思考和探討的話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中西禮儀文化必將會互相滲透,不斷發(fā)展。
就拿餐飲方面舉例。現在中國飲食市場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和接受這些外來食品。麥當勞幾乎代表了一種文化時尚,成為美國文化在餐飲領域的標志。與此同時,法國的貴族文化,英國的紳士文化也隨著飲食而涌入中國。隨著中西飲食文化的交流,不僅帶來了蛋糕、面包、雞尾酒等西式菜點,也帶來了西方一些先進的制作工藝和飲食方法。這些都為古老的中國飲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當然我國悠久而燦爛的飲食文化在海外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幾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現了大量的中國餐館,中國菜日益受到各國人民的歡迎與喜愛。比如北京烤鴨儼然已經成為外國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禮儀文化的融合過程中,中國人未免盲目熱衷于西方,不自覺中陷入兩個誤區(qū):其一,是拿西方的禮儀取代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禮儀是一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東西。比如在青年中,舉行外國式婚禮、過西方節(jié)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視的傾向。對西洋禮儀只是作為民俗知識了解一下無可厚非,如果趨之若騖,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傳統禮儀也會被淹沒。其二,是把禮儀教育的重點集中在操作層面,比如鞠躬要彎多少度,握手要停幾秒鐘等等。這些問題不是不可以講,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禮儀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義。
不可否認,當今國際通行的禮儀基本上是西方禮儀。這種現象的原因并不僅僅是西方的實力強大,深層的原因在于西方人價值觀的統一,在于西方人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和深刻覺悟。這一切與基督教的社會基礎密切相關,因為禮儀是宗教的重要活動方式,由于對宗教的虔誠信仰,西方人從小就接受這種禮儀的教育與熏陶,使得禮儀能夠自然地表現在人的行為之中。精神與物質、政治與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們獲得高度的自信與優(yōu)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與優(yōu)越感賦予了西方文化強大的感染力,使其禮儀文化被視為世界標準。對照我們現在的中國社會狀況,我們與西方的差距是明顯的。
中西方禮儀文化的融合,在我們今日中國,更多的還是借鑒西方。但無論是借鑒西方的禮儀,或者是我們是自創(chuàng)一套自己的禮儀系統,這在形式上都不難。難的是我們也能有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有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和深刻覺悟。我們借鑒西方禮儀,不僅僅是要借鑒它的形式,更應當借鑒其內在靈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優(yōu)越感,才能確立我們的感染力。民族的復興不僅是實力的復興,更是一種文化的復興。只有別人也認同我們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們的禮儀行于世界。
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一個禮儀缺乏的社會,往往是不成熟的社會。而一個禮儀標準不太統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會,往往是一個不和諧的社會。禮儀,是整個社會文明的基礎,是社會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現方式。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必須先從禮儀開始。中國今天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無論是物質,精神,文化各個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價值觀進行統一。而禮儀文化無疑是這種統一的“先行軍”,只有認清中西禮儀文化的差異,將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適合中國當代社會的禮儀文化體系,達到和諧社會的理想。新晨
五、宴會禮儀
(1)在當你應邀赴宴時,你對同桌進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談話,大概要比對飲食要更感興趣。因此進餐時,應該盡可能地少一些聲響,少一些動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時,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時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樣的話就把它取也,放在旁邊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雙疊著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開。千萬別將餐巾別在領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亂揉??梢杂貌徒淼囊唤遣寥プ焐匣蚴种干系挠蜐n或臟物。千萬別用它來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從湯開始。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湯匙,它就在你的右邊的盤子旁邊。不要錯用放在桌子中間的那把匙子,因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醬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開始。她不會像中國習慣那樣,請你先吃。當她拿起匙或叉時,那就意味著大家也可以那樣做了。
(6)如果有魚這道菜的話,它多半在湯以后送上,桌上可能有魚的一把專用叉子,它也可能與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總之,魚叉放在肉叉的外側離盤較遠的一側。
篇8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2B-0054-02
《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把文化意識列入英語教學的內容標準和目標要求,創(chuàng)設文化導人,優(yōu)化教學設計,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已成為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在教學中應靈活使用教材進行滲透文化意識的教學設計,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提高對中西方文化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一、運用注釋、對比的方法,把文化信息融入詞匯教學
英語詞匯有豐富的內涵,體現了英語國家的、文化價值觀念及風俗習慣。教師在詞匯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準確掌握語言的文化信息,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1 詮釋詞匯中的文化含義。比如在學生初學英語階段,筆者要他們了解單詞“I”隱含的西方文化。在所有的人稱代詞當中,唯獨I總是大寫的,說明西方人強調個人表現和個性張揚。他們認為,不愿顯露自己的才華的人是不可思議的。西方人在一般情況下總是把“I”放在最后,如“You and I,He and I,They and I”等。但是在承認錯誤時,自我先檢討,這時把“I”放在句首,如:“I and he broke the window.”這體現了西方人在對他人謙讓的同時又富有責任感。這樣引入。激起了學生對英語詞匯文化的探究興趣,使其自覺學習其中有意義的價值觀念。
2 收集英美習慣用語,對比中西詞匯。筆者常常指導學生運用網絡查找、收集與所學詞匯相關的英美習慣用語,然后在課堂上共享,體會語言的文化魅力。例如,在初一預備級課本starter Module 3 Colours,things and food的教學中,因為學生在小學階段對色彩詞匯已經掌握得較好,所以筆者設計了新的任務:查找色彩的“顏”外之意。在課堂上,學生們分享了收集到的30多個與顏色相關的習慣用語,他們不僅了解到常見的white coffee,white lie,black coffee, black tea的含義,還了解到:原來yellow book不是黃色書刊而是代表法國政府報告書的“黃皮書”,green可以表示“新的,年輕的”,a green hand指的是“新手、菜鳥”。
3 對比同一個詞在漢語和英語中的褒貶意。例如,中國人認為胖就是發(fā)福,以此來恭維他人,是個褒義詞;但是在西方人眼中,作肥胖解的fat卻含有貶義(如a fat women是指胖得丑而可笑的“肥婆”),所以不可以用漢語對譯的意思隨便套用。筆者提醒學生:在交際中,當看到一個非常肥胖的美國人的時候,千萬不要說fat這個詞。形容女士肥胖,一定要用plump(豐滿);而對男士則可以說strong或者sturdy(強壯);還可以用chub-by(胖嘟嘟)來夸小嬰兒。
二、運用實踐法,在對話教學中設計仿真場景
教師可設計仿真場景,讓學生在參與、體驗活動中加強認知,避免其在實際生活交際時產生“文化休克”。只有掌握了文化背景,學生才能自如地在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進行交際,才能得體地運用目標語言進行有效的交際。
1 讓學生了解中國人與英語國家人士談話的禁忌??蓺w納為“七不問”:不問對方收入,不問體重,不問年齡,不問,不問婚姻狀況,不問“去哪兒”,不問“吃了嗎”。西方人認為人們問“吃飯了嗎?”是因為怕他沒錢吃飯;而對“去哪兒?”這種問法也感到生氣,認為別人是在探聽隱私,他們的反應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不關你的事!)
2 在對話教學中幫助學生體驗文化差異,培養(yǎng)其尊重他人不同文化的品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針對學生容易犯的語用錯誤(如稱呼、贊揚、問候、打電話、購物等)給學生提供情景,讓他們模擬真實的交際場景反復操練,使他們運用英語時準確流暢。還可以在教室中開展有關西方節(jié)日、西餐的English Party,讓學生在“學中樂”,從而“樂于學”。
三、運用對比法,找出影響語言有效傳遞的文化部分。并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融入教學
設計閱讀課教學時,教師要通過對比法找出影響語言有效傳遞的文化部分并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將其融入教學中,特別是要關注在初中教材中占較大篇幅的中西方飲食文化和節(jié)日文化。同時,運用多媒體手段讓文化意識的滲透更生動、直接。
1 對比中西方餐飲文化。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初中課本中有關西方飲食的閱讀材料的出現頻率較高,讓學生了解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至關重要。首先,要向學生解釋中西方飲食方式所體現出的民族性格差異。在中國,人們喜歡圍在圓桌旁,把美味佳肴放在中間,人們相互敬酒、讓菜、夾菜,體現了“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tài),便于集體的情感交流。而西餐則與中餐形成鮮明對比,大家各取所需,自助餐更是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于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其次,讓學生對比中西方餐具的擺放及餐前、餐中、餐后禮儀,這樣,可以使學生比較直觀地了解中西餐飲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2 對比中外節(jié)日。首先,教師可先讓學生了解中西節(jié)日所體現的不同的人性特點。在中國的春節(jié)、中秋節(jié),人們喜歡探親訪友,體現了中國人尊老愛幼、互敘親情的美德和風尚。而西方的節(jié)日就不同了,充滿了互動性、參與性、狂歡性、熱烈情緒的發(fā)泄性,如感恩節(jié)、圣誕節(jié)、萬圣節(jié)、情人節(jié)……體現了西方人以自我為中心,崇尚個性張揚。其次,通過中西方節(jié)日食品、節(jié)日風俗習慣、節(jié)日歌曲、節(jié)日贈送及接受禮物的文化的對比,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文化差異性。最重要的是讓學生親身體會西方節(jié)日中的文化價值觀念,收到有效的文化教育效果。如在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讓學生為爸爸媽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送一份小禮物或者說一句貼心的話。
3 多媒體展示。通過播放真實的聲音以及視頻、展示圖片的方法增加學生對文化的視覺、聽覺感受。例如在教學初二下冊Module 8 Public holidays Unit 2 Assson as it’s 12 o’clock……時,筆者結合課本內容播放美國紐約時代廣場倒計時狂歡新年的視頻剪輯,紐約人慶祝新年的熱鬧氣氛會一直持續(xù)到第二天街頭上演的玫瑰花車大游行。在視頻中,不同膚色的人們互相擁抱、祈禱、歡唱、起舞,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了西方人在節(jié)日中表現互動、狂歡的方式。
4 廣泛閱讀。在中外社會生活中的每個角落都有可以體現文化差異的信息,即使只是一則簡短的廣告。在教室中展示英語國家的報紙、電視節(jié)目預告單、菜單、商品說明、交通標志等材料。讓學生閱讀并用于課堂教學活動,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在課余時間多看Teens《21世紀學生英文報》、English Square《英語廣場》、Readaholic《悅讀聯播》,這些雜志語言地道、語境鮮活,行文之間既帶著西方文化的審美情趣,又融合了東方文化的含蓄細膩。通過閱讀這些文章,學生可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異同,拓展視野,形成健全的人生觀。
篇9
【關鍵詞】西方音樂史教學民族文化精神建構民族文化精神對一個民族的成長和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一個民族形成的前提條件,也是一個民族的本質?,F在很多學校都開設西方音樂史這門課程,這門課程的開設,對學生的音樂造詣有很大促進和提升,同時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欣賞能力,拓寬了學生的知識結構,對學生具有很高的價值。西方音樂史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有利于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播和發(fā)揚。
一、反思現實教育境況,重視民族文化精神建構
第一,在西方音樂史教學中,教師的音樂素質需要不斷地提高,除此之外文化素質也十分重要。教師素質的展現通常是在一些教學活動中才能夠展示出來,教師的素質影響著教學效果,還與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息息相關。一名優(yōu)秀的西方音樂史教師需要具備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和深厚的專業(yè)知識,具有較深的音樂造詣,教學理念和教學內容更加創(chuàng)新,教學基本功也扎實。而目前我國的西方音樂史教師的素質高低不同,有些西方音樂史教師素質不高,基礎知識不深厚,缺乏創(chuàng)新的教學理念,無法真正的弘揚民族傳統的文化。
第二,在一些學校的西方音樂史課堂中,教師經常忽視對民族文化精神的傳播和介紹,注重形式主義而忽視實際,一些西方音樂史教材中也是注重對音樂作品的欣賞和分析,不注重文化的內涵,形式主義現象嚴重。作品主要是教師的講解,一些民族文化的精神蘊含在音樂中,教師并沒有將民族文化的內涵講解出來。有些民族文化是需要同學們不斷去感受和體會的,經常感受西方音樂史可以防止音樂價值的流逝。
第三,傳統的西方音樂史一直認為音樂史課程并沒有實際用處,只能作為一門工具學科來學習,所以忽視了傳承民族的傳統文化,這也是當前音樂史教學中的弊端所在。西方音樂史與其它的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學生在學習西方音樂史之后可以提高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從而更加注重對民族文化的學習。
二、提高教師自身的文化素質
為了能夠給學生更好地講解民族文化與西方音樂史之間的關系,教師要提前加強自身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道德素質,提高自己的民族文化內涵,使自己具備扎實的基本功,這樣才能夠帶動學生進入民族文化的精神世界。教師要想將西方音樂史講解的到位,必須要給學生介紹優(yōu)秀的音樂人的精神和追求,用他們的人生態(tài)度去感染學生,使學生具有學習的動力,使學生在學習上更加有方向和目標,這些都需要教師提前去準備材料,將優(yōu)秀的文化傳播給學生。
三、要在教學中貫穿創(chuàng)新精神,促進民族文化血液常新
一個民族要想不斷地發(fā)展和壯大,需要不斷地加強創(chuàng)新,一個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的民族不會長久下去。擁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對于一個民族的發(fā)展有著源泉的作用。創(chuàng)新也可以使每一個人向前發(fā)展,使國家的優(yōu)秀文化得到更好地傳承和傳播。在民族文化精神的培養(yǎng)中如何擁有創(chuàng)新精神呢?
第一,在西方音樂史教學中努力去尋找與創(chuàng)新有關的內容。在西方音樂史書本中所講解的作品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這些作品都是優(yōu)秀音樂家心血的凝結,體現了他們優(yōu)秀的思想品格。教師在給學生講解和介紹時要引導學生挖掘更深層次的創(chuàng)新,使作品看上去具有靈魂,挖掘出作品中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學生作為民族中的個體,只有每一個學生具備創(chuàng)新精神,這個民族才具備創(chuàng)新精神,整個國家才能夠向著前進的方向進步。
第二,西方音樂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注重文化的重塑,鼓勵學生注重作品的個性。教學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傳播,學生們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就是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和傳承,學生應該熱愛本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進行創(chuàng)新。
西方音樂史教師在教學方法中也要注意,不能一味地注重講解書本中的知識,還要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出發(fā)點,從各種角度去欣賞作品,給學生欣賞文化的機會,這樣他們才樂于接受傳統文化,才能夠達到學習音樂的目的。
篇10
論文摘要:探索語言與文化之間的緊密關聯,在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幫助他們不僅學會語言,也逐步了解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底蘊,能夠讓語言教學效果事半功倍,語言與文化學習相得益彰。
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化藝術、行為規(guī)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教授外語是為了了解掌握母語之外的另外一種語言,因此不可避免要接觸目的語所傳載的文化。拉多曾經說:“如果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學到真正的語言?!备ベ囁挂矎娬{了文化在教學中的作用,他認為,“講授有關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情況,絕不僅僅是語言課的附加成分,不是與教學總目的全然無關的事情,不能因時間有無或方便與否來決定取舍,它是語言學習的各個階段不可缺少的部分?!庇纱丝梢?,文化內容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性。語言和文化不可分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學習語言而不了解與其密切相關的社會文化背景,便不能真正地掌握和運用語言。
一、語言與文化有著密切聯系
1.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之所以說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因為語言承載并展現文化的特質。首先,從文化的內涵來看,它包括人類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兩個方面。而語言正是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精神財富,屬文化的一部分,二者都為人類社會所特有。其次,正像文化一樣,語言也不是生物性的遺傳,而是人們后天學習和掌握的。再次,文化是全民族的共同財富,語言也是如此,他為全社會所共有。古德諾夫在《文化人類學與語言學》一書中明確地指出了語言與文化的這種關系,他說:“一個社會,語言是該社會的文化的一個方面,語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
2.語言反映民族文化
語言是一面鏡子,它反映著一個民族的文化,揭示該民族文化的內容。透過一個民族的語言,人們可以了解到該民族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思想特點等文化特征。
3.語言與文化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這種雙向關系可以從語言與思維的關系和語言作為文化的傳播工具這兩個方面來加以認識。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而文化的構成又離不開思維。作為思維的工具,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思維的方式、范圍和深度。然而,當思維發(fā)展到一定的程度,語言形式不能滿足其需要或阻礙其發(fā)展時,人們也會自覺不自覺地改造思維工具,促使語言發(fā)生變化。在這個意義上來說,思維又影響和制約著語言。
二、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
《英語課程標準(實驗)》把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作為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是在小學外語教學中如何進行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還是一個新的課題。筆者通過近年來的教學實踐,總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1.在課堂教學中挖掘文化背景內容
課堂教學是小學外語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注意挖掘教材語言材料中的文化背景內容,并“隨語隨文”地進行滲透,指明其文化意義或使用中的文化規(guī)約。如:在講到稱呼詞時,英語中的絕大部分稱呼詞都有雙層或多層含義,例如英語中僅用uncle, aunt就代表了漢語中叔叔、伯伯、姑父、舅媽等多個長輩的稱呼語,而在漢語中,這些稱呼要秩序井然,不得混一。在講到英語人名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了解東西方在這一方面的差異,東方人是姓在前,名在后;而西方人則是名在前,姓在后。有趣的是,有些西方家族用顏色來作為自己的姓,中國也有個別姓如此。這一點可以通過比較,讓學生產生興趣。進一步挖掘,西方人晚輩可以直呼長輩的名字,以示親密、友好;而在東方這是離經叛道的行為,被視為不禮貌、不尊重。通過這些語言形式和特點來挖掘中西方兩種文化內涵,反映了西方人之間的隨意和民主,中國人的宗族觀念和尊老敬上等特點。 吉林省編教材第二冊第四單元的內容是談論動物的身體部位,在該單元中編人了中國的華表、埃及的獅身人面像和丹麥的美人魚像等。筆者注意到,這幾座雕塑都和動物有關,都帶有某些動物的特征,且都蘊涵著本民族豐富的文化內涵。華表上的龍具有幾種動物的特征。它具有馬的頭、蛇的身、魚的鱗、鹿的角、虎的爪,是中國文化的象征;獅身人面像在金字塔的腳下,有著一個耐人尋味的傳說。傳說中有一個獅身人面的怪物,它總是向過路的人出謎語,如果過路人答錯了,就會被這個怪物變成雕像。有一天.它給一個過路的小男孩出了這樣的一個謎語:什么東西小的時候用四條腿走路,長大后用兩條腿走路,變老后用三條腿走路?聰明的小男孩馬上回答出了這個問題,結果怪物自己變成了獅身人面像。美人魚是安徒生著名童話《海的女兒》的主人公,具有人身和魚尾的神話色彩,是丹麥國家的標志,是美的化身,展示了頑強、勇敢與犧牲的精神。通過了解這幾座雕塑,不僅能了解這些雕塑的特點,復習本單元的語言知識,也進而了解到它們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得到了相關的英語外延知識,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2.利用課外活動,開展話題式討論活動
課外活動是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有利于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有意識地開展一些適合學生語言水平和身心特點的相關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識的課外活動,可促使學生主動、活潑地健康發(fā)展,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興趣,增強動機。在課外活動中,筆者以“文化包”的形式討論了幾個話題。如:節(jié)日。首先向學生介紹西方的一些節(jié)日,如:圣誕節(jié)、愚人節(jié)、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感恩節(jié)等,然后讓學生說出中國的傳統節(jié)日。之后教師引導學生查閱有關這些節(jié)日的資料,進行文化對比。圣誕節(jié)是西方最重要的節(jié)日,現在中國也很喜歡這個節(jié)日,因為這一天充滿歡樂與祥和,正如春節(jié)是我們中國最重要、歡樂的節(jié)日。通過對比,學生了解到這兩個節(jié)日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圣誕節(jié)是為了紀念耶穌的誕生,人們在慶祝圣誕節(jié)時,要裝飾圣誕樹,唱圣歌,吃火雞,孩子們等待著圣誕老人往襪子里裝禮物;而中國的春節(jié)是為了慶祝春天的到來,是家人團聚的日子,人們要在門上貼對聯、福字,在窗戶上貼窗花,年“三十兒”夜吃餃子,孩子們忙著放鞭炮,親戚朋友互相拜年。由這兩個節(jié)日還可以延伸到不同民族慶祝不同節(jié)日的不同風俗。又如在談到顏色時,我們中國把紅色作為吉祥的象征,大喜的日子用紅色來點綴,喜事也俗稱為“紅事”;而西方把大喜的日子稱為“Whiteday",即白色的日子,因為他們視白色為圣潔。
3.在體驗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