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的特性范文

時間:2023-09-28 18:09: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管理學的特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文云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管理學的特性

篇1

[關鍵詞] 管理學; 特性; 探析。

管理學特性是管理學所特有的與其他學科不同的根本屬性。對管理學特性,在我國一些文獻論著和教科書中也有許多不同的表述,有的內容傾向于表象、形式的特征,和管理學特性的本意有差距; 有的內容是管理學性質的羅列,而不是與其他學科不同的根本屬性; 有的是把性質與特性混合在一起。

管理學的特性應從以下四個因素來考慮,我認為管理學特性是階段性、政治性、文化性和綜合性。

一、階段性。

階段性指的是管理學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不同,管理學內容框架完善程度不同,理論水平的高低不同。人類社會管理的不同發(fā)展階段,管理學具有不同的特性。

資本主義管理學的發(fā)展經過了三個階段: 一是傳統(tǒng)管理階段的管理學特性是 “人治”。管理者憑個人經驗進行管理,培養(yǎng)員工靠 “師帶徒”的方式,沒有科學的操作規(guī)程和管理制度。管理的內容注重勞動的分工協作和提高功效; 管理是粗放的、家長式的和強制性的小生產的管理方式。二是科學管理階段的管理學特性是計劃性、協調性和標準化。泰羅推行計劃管理、標準化操作和培訓員工; 法約爾強調在分工的基礎上著重協調化,“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集體精神” “團結就是力量”。三是現代管理階段的管理學特性是系統(tǒng)性、科學性和藝術性。貝塔朗菲強調系統(tǒng)管理,“一切管理必須以系統(tǒng)論的原理為指導”,對企業(yè)實行全面的計劃管理、全面的質量管理、全面的人事管理、全員維修制和全面的經濟核算。系統(tǒng)管理學派、決策理論學派、數理學派等主張在管理中廣泛運用信息論、控制論、耗散結構論、協同學、突變論和電子計算機的理論和方法,盡可能實行管理手段科學化、電子化。

我國管理學也具有階段性管理特性。一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階段,管理理論和實踐表現了高度的集權型:“一元化”領導; “廠長 ( 經理) 負責制”; “以計劃調節(jié)為主,以市場調節(jié)為輔”。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管理理論和實踐表現了集權與分權的結合性: 法人治理結構 ( 股東會、董事會、總經理) ; 事業(yè)部制 ( 總公司為投資決策中心,事業(yè)部下屬的生產單位為成本中心) ; 領導決策與群眾參與; 統(tǒng)一指揮與分級管理相結合等。

二、政治性。

管理學的政治性不僅是由生產關系、社會制度所決定的,而且表現在國情傳統(tǒng)上的差異,了解了管理學的政治性,就要考慮我們自己的國情,把我國科學管理的經驗和方法充實到管理學中來,完善中國特色的管理學體系,有效地指導各項管理活動,加快我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管理學的政治性是它不同于自然科學和專業(yè)技術的最大區(qū)別。

管理不僅能夠使?jié)撛诘纳a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而且還作用于生產關系。人類通過管理活動,調整所有制形式,調整人與人的關系,調整社會財富的分配,從而使生產關系更加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推動和促進生產力的更大發(fā)展。作為管理活動規(guī)律性概括出來的管理學的政治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在生產力的實現過程中,它是社會生產關系的體現,是實現生產目的的重要手段。在整個生產方式之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不是分割的,而是有機結合缺一不可。二是在宏觀管理的政策性和法制性上。政策不是管局部的,而是管全局的,它反映了生產資料占有者或統(tǒng)治者的意志,受一定生產關系的影響和制約。法律的管理方法是由國家通過立法和司法實現的; 它是統(tǒng)治階級實施統(tǒng)治的特殊公共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立、鞏固和發(fā)展有利于統(tǒng)治階級的社會關系、社會秩序的強力手段; 它的強制性、穩(wěn)定性、規(guī)范性和平等性體現了管理學的政治性。三是管理制度反映了制定者和執(zhí)行者的政治性。管理制度就是管理者要求組織中全體成員共同遵守的規(guī)章,是為了保證管理活動順利進行的具體規(guī)定。

它不僅體現了制度制定者特定的階級本質,而且為管理活動的有效實現提供保障。制度的權威性具有制約作用,這就在某些方面限制了人們的 “惰性”,使人們積極地工作,完成所規(guī)定的任務,這就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三、文化性。

管理學是一種哲學文化。各國、各民族文化背景不同,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人際交往方式也是有所不同的,因而,在管理工作中,其思想、方法、方式都會體現出文化的特點。所以,管理學不但反映了人類文化的共性,還反映了各國、各民族文化的特殊性。

文化是一個由價值取向、思維方式、思想觀念、行為準則以及語言文字和風俗習慣諸要素構成的各層次復雜系統(tǒng)文化,對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力。

文化的影響力有五點: 一是導向作用,體現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價值取向及行為取向所起的引導作用,使之符合組織所確定的目標。二是凝聚作用,來源于文化的同化、規(guī)范和融合作用而產生的增強組織的凝聚力。三是激勵作用,是通過滿足被管理者的需要,引導被管理者產生強大的內在動力,起到激發(fā)、調動被管理者積極性的作用,使之為實現組織的目標而努力奮斗。四是約束作用,不僅表現在通過其物質層和制度層的各種物質形式和規(guī)章制度來約束被管理者行為,更主要的是通過文化對被管理者的行為形成一種無形的群體壓力和軟性的理智約束。五是輻射作用,文化不僅對組織內部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產生影響,而且通過各種渠道向社會輻射和傳播。

管理者的思想、行為反映出文化的特點。西方文化過分強調精確化和程序化,因而往往缺乏人文氣息的關懷;東方文化人文氣息的關懷很濃,柔性有余而剛性不足。西方文化注重分解思維,東方文化注重系統(tǒng)思維。因此,受美國文化影響較大的管理者強調競爭、效率,注重個人奮斗,崇尚個人意識,主講個體情感、尊嚴、自由、平等;受日本文化影響較大的管理者更突出團隊精神,注重管理系統(tǒng)內部的人際關系,主講仁愛、和諧、團結等。東方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儒、墨、道、法。儒家 “仁、義、禮”的文化,實踐起來就成為中國人常說的“情、理、法”。墨家文化主張 “兼愛”“非攻”,就是要求人們互愛互利,反對掠奪戰(zhàn)爭。道家文化主張 “無為而治”,宣揚 “知足” “寡欲”,甚至幻想人類社會退回到“小國寡民”的狀態(tài)。法家文化提出了以法為中心的 “法、術、勢”三者合一的統(tǒng)治術。韓非還發(fā)展了法家進步的歷史觀,認為歷史是向前發(fā)展的,人們應該按照現實需要制定政策。文化不但影響著管理者的思想和行為,還影響著被管理者。要管理中國人就必須要了解中國文化。中國文化由表層的物質文化、潛層的行為文化、中層的制度文化和深層的精神文化等四個層次構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許多企業(yè)把企業(yè)文化建設納入了企業(yè)的管理體系,并成功地與思想政治工作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企業(yè)精神、企業(yè)作風、企業(yè)形象三結合的思想文化建設的新格局,促進了管理思想的現代化、管理組織的合理化、管理方法的科學化、管理人員的專業(yè)化。

四、綜合性。

管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應用學科: 一是它從理論上來看是科學,從實踐操作上來看是技術,更是藝術;二是從管理學理論的構成上來看,不僅包括一般的原理、原則; 還包括適用這些原理、原則的程序、步驟、方法、手段、模型、習題和案例; 三是從管理學研究的內容上來看,不僅要研究決策、計劃、組織、指揮和控制的運動規(guī)律,還要研究人力、物力、財力、科技等要素的發(fā)展變化以及管理組織、管理技術、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特殊性。

管理學的綜合性是它不同于領導學 ( 人需要領導,而管理不僅對人,也對財、物、科技等進行管理) 。

一是管理學是科學,是技術,更是藝術。管理學是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及各層次、不同類型組織、不同行業(yè)的管理活動中概括和抽象出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管理思想、理論、原理和方法。人們利用這些理論和方法來指導自己的管理實踐,從管理活動的結果來衡量使用的理論和方法是否正確,從而使管理的科學理論和方法在實踐中不斷得到驗證和豐富。因此,管理是一門研究管理活動基本規(guī)律和管理方法的科學。二是從管理學所用的知識結構來看具有綜合性。管理學研究管理的規(guī)律,涉及生產力的合理組織、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調整和改革。管理學既研究家庭、工廠、商店、醫(yī)院、學校、科研所等微觀單位的管理規(guī)律,也研究地區(qū)、部門、國家等宏觀范圍的管理規(guī)律,對于這樣廣博的研究內容,沒有綜合知識就很難駕馭。

在管理實踐中,需要運用多方面的理論知識,例如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工程技術學、哲學、經濟學、社會學、歷史學、心理學、地理學、美學、邏輯學、會計學、統(tǒng)計學、審計學等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被用于管理過程,再從管理過程中抽象出來,必然形成綜合性的知識體系,這就是管理學。

五、結 語。

管理是一切組織正常運行的保證。管理有其自身的特性,認清管理學的階段性、政治性、文化性、綜合性的特性有助于管理者將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趙愛威,耿紅莉。 管理學基礎[M]。 北京: 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9: 13.

[2]陳曄。 管理學基礎[M]。 北京: 科學出版社,2007: 2.

[3]黃津孚。 現代企業(yè)管理原理[M]。 北京: 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6: 13.

[4]鄒乾印。 現代管理科學述要[M]。 西安: 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2.

[5]金潤圭。 管理學[M]。 上海: 華東師大出版社,2008: 3 -25.

篇2

“新基礎教育”研究是葉瀾教授主持的一項綜合性研究項目,涉及理論實踐兩個層面和多個領域的研究。早在其探索性研究階段,該研究就曾關注過學校管理層面的改革問題,如學校科研如何推進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在科研過程中如何形成一支新型的教師隊伍,學校管理工作如何體現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結合等。[1]在研究進入推廣性、發(fā)展性階段之后,上海市“新基礎教育”研究所于2002年3月舉辦上海閔行區(qū)“新基礎教育”學校管理者研修班,研究主題涉及學校管理改革各個層面的問題。2002年5月,“新基礎教育”研究所在上海召開了第六次“新基礎教育”共同體研討會,葉瀾教授作了《高質量整體加速推進新基礎教育,創(chuàng)建21世紀新型學?!返膶n}報告,明確提出了“創(chuàng)建21世紀新型學校”的改革實踐目標。學校管理“新基礎教育”學校管理改革強化了校長作為學校改革第一負責人的意識,并由此在學校管理層面開始了更為深入而富有創(chuàng)意的改革。[2]

現有的學校管理改革往往是在理論與實踐相對立的思維方式指導下進行的,比較側重實務層面的改革,對行政層面有很強的依附性,學校管理改革的自覺性、獨立性與特殊性尚待開發(fā)。在此背景下,“新基礎教育”的學校管理改革,就體現出以下的獨特性:

增強了理論與實踐的互動

“新基礎教育”的學校管理改革有著鮮明的教育學立場,追求和體現著教育理論與教育改革實踐的積極互動。“新基礎教育”的學校管理改革堅持直面學校管理現實,尊重實踐本身的獨特性、綜合性和復雜性,始終在“成事”與“成人”相結合的立場下研究學校管理問題?!靶禄A教育”并不反對借鑒經濟管理等領域的先進思想,但更加自覺地注重學校教育及管理的獨特性,堅持將學校管理改革置于教育學的立場下進行思考。“新基礎教育”有其對社會發(fā)展、教育改革走向的整體思考,有其對現有學校教育問題的深度考察,更有改變現狀、創(chuàng)建21世紀新型學校的目標設計和路徑創(chuàng)新。在“新基礎教育”看來,“實現轉型,是中國學校世紀初變革的基本走向和關涉全局的基礎性核心任務”,其具體內涵“即學校教育的整體形態(tài)、內在基質和日常的教育實踐要完成由‘近代型’向‘現代型’的轉換”,轉型的具體內容包括價值提升、重心下移、結構開放、過程互動、動力內化等5個方面。[3]而具體的改革路徑,則是研究型的改革實踐。在這一重要的改革實踐中,學校管理不僅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改革層面,而且是在“新基礎教育”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

在進行“新基礎教育”學校管理改革時,學校管理者首先要學習和掌握“新基礎教育”的理論,要認識“新基礎教育”的性質、目標、價值追求和觀念系統(tǒng),理解“新基礎教育”的主張與改革措施,從而形成“新基礎教育”的理論立場。“新基礎教育”并不認為學校管理者只是理論的應用者,而是認為其同樣需要思考教育問題,形成教育觀念,養(yǎng)育教育智慧;認為學校管理者是有思想、有智慧、有發(fā)展?jié)摿Φ纳w,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操作者。

“新基礎教育”的學校管理改革,致力于理論思考與改革實踐的互動,不斷研究新問題,不斷在研究中豐富理論,不斷在理論指導下推動改革實踐,理論與實踐相互滋養(yǎng),相互生成。因此,在“新基礎教育”的學校管理改革中,學校管理者能不斷地感受到“新基礎教育”理論對改革實踐的滲透和指導,也能在不斷推進著的改革實踐中,發(fā)現新問題和進行新的理論思考。因此,實施“新基礎教育”,會促進學校管理者更加自覺地學習、思考和實踐,在實踐中更新教育觀念。

突出了改革的整體意識

“新基礎教育”要求,學校管理者必須有綜合和整體的意識,要對學校所走過的道路有清醒的認識,要對學校的發(fā)展狀態(tài)、改革目標、改革進程、存在問題與新的發(fā)展空間有綜合的認識,對學校各方面、各層面的改革有綜合的設計,要有策劃、指導、推進學校各方面改革的意識和能力。這樣,必將有助于整體推進學校的改革和發(fā)展。

突出了改革的內涵意識

對于學校管理而言,有各種技巧、方法的改革,有各種方面的改革,有外顯的改革,也有內涵的改革。從當前的改革狀態(tài)來說,人們比較關注的是學校硬件設施的完善、學校品牌效應的形成、學校外在聲譽的改善。這些固然是重要的,而且對于當前來說,也是必要的工作。但是,這些改革畢竟是學校的外延發(fā)展,不能替代學校的內涵發(fā)展。

“新基礎教育”學校管理改革極大地促進了學校的內涵發(fā)展。對于學校改革和管理來說,最核心、最艱難的就是學校的內涵發(fā)展?!靶禄A教育”學校管理改革致力于學校日常生活的更新,致力于學校中人的生存方式的整體轉換,致力于創(chuàng)建一種新的學校生活形態(tài)。這一改革艱難而又非常有意義。因此,“新基礎教育”學校管理改革非常關注學校管理者和教師的自我更新。具體而言,這種自我更新包括人的觀念系統(tǒng)的更新、思維方式的更新、價值取向的更新和行為方式的更新等。這種自我更新,是滲透在教師、學校管理者的日常工作之中,并通過其日常工作方式的轉變而體現出來的。因此,“新基礎教育”學校管理改革關注的是工作中的人的變革。這是最具有實質意義改變。用“新基礎教育”的話語來說,就是要處理好“成事”與“成人”的關系:通過“成事”來成人,“成事”與“成人”緊密結合。

“新基礎教育”自覺、執(zhí)著地關注著學校內部的變革,關注著學校內在基質的時代轉型,關注著學校的整體轉型和轉型性的改革過程。正是在此意識之下,“新基礎教育”才特別看重“過程”、“人”和“日?!边@些學校內涵發(fā)展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突出了改革中學校的自我意識

學校管理改革有多種方式,從內外關系來說,有的是依靠外界控制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有的是注重調動學校人員積極性的改革,有的是積極尋求外界支持的改革,而“新基礎教育”追求的是學校管理的自我更新。這是一種對學校人員綜合潛能的積極挖掘,是一種開放的精神狀態(tài)與發(fā)展狀態(tài)。因此,“新基礎教育”學校管理改革喚醒了學校的自我意識。

只有學校管理者想改變自己和自己的學校,愿意面對學校的問題,愿意尋找學校的發(fā)展空間,“新基礎教育”才可能在其學校扎根,才能促進學校自我更新?!靶禄A教育”學校管理改革沒有固定的模式,沒有固定的操作方法。它只是通過傳播理念和改革實踐,喚醒學校管理者和教師的自我意識、發(fā)展意識、生命意識,讓每個人都認真面對自我,積極更新自我。這樣,“新基礎教育”學校管理改革就呈現出相當積極的狀態(tài):學校管理層在積極地自我更新。這不僅體現為每所實驗學校對自己學校發(fā)展狀態(tài)、問題與發(fā)展空間的認識上,不僅體現在對學校發(fā)展規(guī)劃的制定上,不僅體現在學校管理者積極地推進自己學校的改革、不斷深化和拓展改革領域上,而且體現在學校管理者和教師能夠積極地思考自己的工作,積極地探索和實踐,積極地反思并不斷地重建。一批批積極進行自我更新的學校管理者和教師,正在研究型的改革實踐中不斷涌現。

“新基礎教育”學校管理改革強調了“自我”的存在、“自我”的力量,在改革的過程中不斷喚醒著學校管理者和教師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著他們的力量。

在幾年的改革實踐中,正是因為有了上述堅實的基礎,所以開展“新基礎教育”實驗的學校才在學校管理層面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它們根據自己學校的歷史、現狀、問題與發(fā)展空間,自主規(guī)劃學校發(fā)展,積極開展學校科研,開展具有個性特征的文化建設,降低管理重心,重構學校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自主構建反思--重建型的管理方式,關注學校最基本的師生日常生存方式的轉換??梢哉f,每一所扎扎實實進行“新基礎教育”研究的學校,其管理層面都顯現出整體轉型的態(tài)勢,從而極大地促進了學校從“近代型”向“現代型”的轉換。

學校管理改革之路是沒有終點的。“新基礎教育”的學校管理改革乃至于“新基礎教育”的理論建構與改革實踐,必將為豐富、拓展學校管理改革的理論與實踐,不斷發(fā)揮其獨特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葉瀾.“面向21世紀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研究結題總報告[A].“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研究報告集[C].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

[2]葉瀾.實現轉型:世紀初中國學校變革的走向[J].探索與爭鳴,2002,(7).

王建軍,葉瀾.“新基礎教育”的內涵與追求[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3,(3).

篇3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143文章編號:1006-1959(2010)-08-2119-01

肺硬化性血管瘤是較少見的肺內良性腫瘤,臨床大部分無癥狀,少數有咳嗽、胸痛、咯血,下面介紹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特點及觀察,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例1:男,45歲。右胸痛6個月伴有刺激性干咳3個月。既往健康,吸煙史25年。體檢:心肺未發(fā)現陽性體征。肺功能試驗正常,胸部正側位X線片示有肺中野外帶處有直徑約1.1cm腫物,密度較淡欠均勻,平掃見右肺上葉后段有1.1cmx1.1cm圓型腫物。CT值54-67HU,呈類圓形,邊緣較光滑,其內可見細沙樣鈣化灶,周圍示模糊”暈壞“征。增強掃描見腫物不均勻強化。術中見腫物位于右肺上葉后段靠斜裂處,質硬、實性、無包膜。病性結果:硬化性血管瘤。術后無復發(fā)。

例2:女,40歲。胸悶,氣短1年顏面浮腫,頭暈1周。體檢:左肩胛線第8肋間語顫弱,叩珍呈濁音,呼吸音弱。胸部正側位X線片示左肺下野心影旁有一類圓形陰影,密度較均勻,邊界較清。CT平掃見左肺下葉內基底段類圓形腫物與胸膜大部分相連,CT值24HU,邊緣較光滑增強掃描:顯示腫物強化略不均勻術中見腫物位于左肺下葉內基底段大小3.5cmx3.6cm與胸膜普遍粘連,包膜完整。病例診斷:硬化性血管瘤。術后至今2年未復發(fā)。

例3:女,70歲。干咳1個月伴有乏力、食欲不振、體重減輕、干咳、咯血、發(fā)熱、盜汗等癥狀,經消炎治療1周無效。既往健康。體檢:雙肺未發(fā)現陽性體征。胸部正側位X線片示肺下野有大小2.0cmx2.4cm的類圓形陰影,密度欠均勻,邊界較清。CT掃描左肺下葉后基底段右2.0cmx2.5cm卵圓形腫物,CT值26-32HU,邊緣較毛糙,可見粗長條素影,其內點狀鈣化灶。增強掃描:顯示結節(jié)不均勻強化。術中見腫物位于左肺下葉后基底段靠近胸膜外,病例回報:硬化性血管瘤。預后較好,術后至今5年,未見復發(fā)。

2.討論

硬性血管瘤是1956年Lielow和Hubbell首先報道命名,是較少見的肺內良性腫物,僅占肺腫瘤的2%-3%,大部分無臨床癥狀。文獻報道中最長直經22cmx13cm。本文1.1cm-3.9cm與多數文獻報道相仿。肺硬化性血管瘤過去被歸入炎性假瘤,現多認為它是原發(fā)于肺實質內,在肺間質中生長擴展的,見有神經內分泌分化特征的良性腫瘤,是非血管源性腫瘤,腫瘤多位于肺的周邊部,多無包膜,生長非常緩慢,多為突性。CT表現:呈圓形,卵圓形狐立性結節(jié),邊緣多銳利光滑,可見粗長條素血管紋理或棘狀突起,增強后強化顯著且不均勻。本組4例硬化性血管瘤平均密度不均勻,增強掃描密度不均勻,在其邊緣及內偏心部位見有遷曲的弧條狀高度密度影,整個結節(jié)強化顯著(CT值增加81,7HU)。病例切片見,腫瘤中央和部分邊緣區(qū)呈透明變性其內無血管結構。其余部分見組織細胞及肺泡上皮增生,在邊緣及近邊緣偏心部位見小血管灶性增生及充血擴張呈血管瘤樣結構。此瘤應與結核球、炎性假瘤等鑒別,結核球大多無強化。少數結核球可呈環(huán)狀或壺狀強化,可見病灶周圍炎癥的痕跡,一致鑒別。此瘤術后均無復發(fā),但也有個案文獻報告有明顯腫大淋巴結。

篇4

[關鍵詞]大學新生;中國大學生人格量表;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適應社會需要的必備基本素質。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衛(wèi)生組織把健康定義為“在生理、心理和社會機能正常基礎上的良好狀態(tài)”,從而為心理健康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即個體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的綜合狀態(tài),而且是一種良好狀態(tài)(well―being)。這個定義同時也隱含著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既包括生理的,也包括心理的和社會適應的。人格作為一種綜合性的心理品質,不僅與個體的心理行為有直接的關系,而且也會明顯地影響個體的社會適應,并且與生理反應也有間接的聯系。因此。無論是心理健康的界定-還是影響心理健康因素的探索,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都離不開對人格的研究和探討。有研究表明,大學生的人格特征與心理健康狀況存在一定相關性。大學新生的人格特征與心理健康狀況如何?本研究應用中國大學生人格量表(CCSPS)和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對四川省瀘州醫(yī)學院2006級本科學生(大學新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狀況作了調查,探討其相關性,為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的探索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四川省瀘州醫(yī)學院2006級(大一,即新生)本科學生2182人,這些學生來自全國30個省市。性別:男生1025人,女生1157名,平均年齡20.19歲。家庭所在地:大城市107人,中小城市381人,小城鎮(zhèn)498人,農村1196人;獨生子女:是936人,否1246人。非獨生子女家庭所在地。大城市18人,中小城市128人,小城鎮(zhèn)247人。農村853人。

1.2 工具 采用教育部統(tǒng)一編制的《中國大學生人格量表(CCSPS)》和《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吨袊髮W生人格量表(CCSPS)》由68個項目組成,共測量人格的7個維度:①活躍;②爽直;③堅韌;④嚴謹;⑤利他;⑥重情;⑦隨和。被試的評定由5個等級組成,從1到5分別代表“完全不符合”和“完全符合”的程度。各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a系數)為O.73~0.96。根據每個維度的T分,劃分為(O~30?31~69,70~99)3個區(qū)間對受測者的測量結果給出解釋?!吨袊髮W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包括大學生心理健康的12個維度:①軀體化;②焦慮;⑧抑郁;④自卑;⑤社交退縮;⑥社交攻擊;⑦性心理障礙;⑧偏執(zhí);⑨強迫;10依賴;11沖動;12精神病傾向。CCSMHS各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a系數)為0.746~0.893。量表中,每個項目的答案分5級(沒有=1,偶爾=2,有時=3,經常=4??偸?5)。即對每個題目描述的癥狀,按出現頻率從1(沒有)到5(總是)采用5點記分。各分量表的分數由屬于該維度題目被試的得分相加而得。根據每個維度的T分,劃分為:T分數區(qū)間≥66的為癥狀明顯,59~65為可能有癥狀。43~58為一般,≤42為無明顯癥狀。

1.3 操作步驟和統(tǒng)計分析 本次調查采取整群抽樣方式確定被試,時間安排在瀘州醫(yī)學院2006級新生入學后2個月(2006年11月),以班為單位發(fā)放量表施測。共發(fā)放問卷CC-SPS和CCSMHS各2251份,測試結束后回收有效答卷2182份,有效率為96.93%。答題卡數據應用光標閱讀機自動輸入計算機,再運用SPSS 12.0統(tǒng)計軟件處理分析,主要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t檢驗、相關分析。

2 結 果

2.1 大學新生人格總體狀況 本次調查被試在活躍、堅韌、利他、隨和4個因素的t分均值比全國常模中大一學生相應T分均值低,差異具有極顯著性。各因素T分區(qū)間人數分布主要集中在中段,低分和高分者少。見表1。

2.2 不同生源新生人格比較男女生比較,女生的嚴謹得分高于男生,(t=5.79,P<0.001)。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比較,獨生子女的活躍0=6.02)、隨和(t4.04)得分高于非獨生子女,差異達到統(tǒng)計學極顯著水平(P<0.001)I非獨生子女嚴謹得分高于獨生子女(t=4.36),差異達到統(tǒng)計學極顯著水平(P<0.001)。不同家庭所在地新生比較,生長在大城市的學生其活躍、堅韌、隨和得分均高于生長在中小城市、小城鎮(zhèn)和農村三地的學生。生長在農村的學生其嚴謹、重情得分高于生長在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鎮(zhèn)這三地的學生。這些差異達統(tǒng)計學極顯著水平。生長在各地的新生爽直因素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顯著性(見表2)。

2.3 大學新生人格與心理健康相關分析 見表3。

3 討論

3.1 關于施測量表的確定 目前,國內關于大學新生人格的研究大都采用EPQ或16PF,關于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大都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以及已經探明的人格結構的差異,采用修訂后的西方人格量表仍難以準確測量中國人的人格.CCSPS是完全中國化的大學生人格量表,無論是量表的結構確定還是具體的項目都完全來自對中國人和中國大學生的實證研究,沒有借用任何西方的概念、構想和項目,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指標,可作為測量中國大學生群體的可靠的人格測量工具。SCL-90不是專門針對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編制。而《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是2005年國家教育部召集心理學專家依據我國大學生主要的行為問題和困擾癥狀并參照國外相關量表編寫而成的,是專門評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篩查工具,能夠客觀反映出我國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故本研究采用CCSPS和CCSMHS。

3.2 關于大學新生人格、心理健康現狀及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大學新生的人格尚未完全定型,仍處于可變化發(fā)展之中:本次調查結果表明,被試在活躍、堅韌、利他、隨和這些積極的人格因素方面,整體上較大一學生差,有等進一步培養(yǎng)和訓練。同時也說明,大學新生在一年之內能在人格上發(fā)生較大的變化,變得更積極、更明確目標、更善于與人相處。大學新生經歷了高中階段的緊張學習,進入大學,出現了“理想真空地帶”和“動力緩沖地帶”,隨之而來的是心理適應期與環(huán)境適應期。進

入大學需要適應的東西太多:新的學校環(huán)境,新的目標確立,新的教學方法,新的學習方法,新的師生關系,新的同學關系,新的生活方式(住宿)以及與父母的分離等等,這么多問題撲面而來,新生暫時感覺不適應并有較強負性情緒反應都是正常現象,絕大部分人在適應期間的負性情緒反應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趨于正常,少部分人會產生各種心理問題。本次調查發(fā)現,其中最常見的心理問題是抑郁、自卑、沖動和焦慮。Freud曾指出,抑郁和焦慮是對壓力/喪失或對壓力/喪失和威脅的生物學反應。Brenner作過進一步的區(qū)分,抑郁是對當時的或過去的壓力/喪失的一種反應,焦慮則是對未來可能的壓力/喪失的一種反應。新生入學2月后,已經歷了軍訓、學生干部競選、社團組織招新、新課程的學習測驗等,在這些過程中.與中小學一切以分數為重的模式大相徑庭,大學衡量學生的標準顯得如此多元,致使部分學生遭遇競選受挫、人際矛盾(特別是與家長、教師、好朋友之間的溝通不良)、學習困難等挫折后缺乏客觀的自我認識,不能悅納自我,陷入對過去失敗的抑郁和對未來前途的焦慮之中,自我拒絕、自我否定,難以自拔。

篇5

關鍵詞農村學生 特點 人性化管理

我院是以“農”為特色的新辦高職院校,農類專業(yè)多,來自農村的學生也多,一直以來我們分析農村學生的行為特點,尊重學生人格獨立和個人尊嚴,采用人性化管理,強化學生的自我發(fā)展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使他們能真正做到快樂生活,快樂學習,保持開拓和創(chuàng)新的激情,全面提高就業(yè)競爭能力。

1 高職農村學生的特點

1.1 日常生活受經濟的影響

農村長大的孩子能體會出父母的辛勞和生活的不易,形成艱苦樸素、吃苦耐勞的品質。但是,在大學校園里,學生來自全省各地,和來自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和生活家庭條件較好的學生相比,在生活習慣、衣著打扮、消費水平等方面有較大的差距,使他們的自信心受到打擊,甚至會有自卑感產生。阻礙他們和同學的正常交往,不能充分融入大學生活,不利于他們健康全面發(fā)展。

1.2 學習成績受思維的影響

農村的教學條件相對薄弱,優(yōu)秀的教育資源非常匱乏,農村的孩子在激烈的競爭中能夠上高中,并且通過努力又考上大學,這些孩子一般都是勤奮刻苦,聰明有上進心的好學生,有著吃苦耐勞、認真鉆研學習的品質,學習能力較強。但在中學時農村學生學習方法相對單一。與中學相比,大學學習信息量很大,自學能力要求較高,農村學生要改變的思維習慣,才能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適應期比城市大學生要長一些。

1.3 人際交往受性格的影響

農村的生活環(huán)境比較單純,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文化在農村星火傳承,村民之間合作友好,互幫互助,家族、親戚、鄰舍交往真誠,這些行為深刻影響他們的人際交往觀念,使他們與人交往時普遍比較善良、真誠,并且一諾千金,講情義,但是大學是一個濃縮的社會,社交環(huán)境和農村有較大的區(qū)別,雖然他們渴望交往,但缺乏交往藝術,缺乏主動性,群體性的表現出沉默寡言、獨處內向性格。

1.4 社會活動受能力的影響

農村的生活比較艱苦,農村大學生從小就參加家庭勞動,經歷磨煉,使他們形成不怕困難、愛勞動、肯干踏實的品質,這種品質,在集體生活中表現特別明顯。但農村大學生因在農村教育條件和艱苦的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大都一心讀書,沒有其他特長,缺乏展現才能的舞臺,在社會活動中往往被忽視。

1.5 環(huán)境適應受文化的影響

接受新事物是青年人的天性,當農村大學生面對全新的城市文明時,大部分農村大學生能根據環(huán)境變,及時進行自我調整,改變觀念,找到新的學習目標和發(fā)展空間,但少量來自農村大學生,在全新的環(huán)境中會失去判斷能力,失去發(fā)展動力,找不到前進方向,甚至受不良風氣感染,如出現網絡成癮、學習散漫等現象,成為問題學生。

2 轉變觀念,加強農村學生人性化管理的建議

2.1 轉變觀念是根本

改革開放30年,高等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大學生也從“天之驕子”成為“打工一族”,高職教育必須轉變觀念,以就業(yè)為導向,培養(yǎng)人的綜合素質,實施人性化管理,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樹立服務意識;學生是學校的主人,在管理的過程中強調人的地位和作用,學校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學生,要發(fā)揮學生的主人翁意識,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校園建設和管理,保護學生的參與熱情,最大限度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主觀能動性;學校的中心工作是培養(yǎng)人,要以人的發(fā)展為目標,對不同的學生要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問題采取不同的方法,既要幫助他們解決學習、生活、社交、心理健康等具體問題,更要幫助學生解決人生觀、意識形態(tài)等大方面的問題,建設和諧校園,實現培養(yǎng)人的目標。

2.2 完善制度是前提

制度反映了對人的基本態(tài)度,是規(guī)范開展工作的依據。大學生在年齡上雖然達到成年人的標準,但在心理、生理、人生觀、世界觀等各個方面都還處在發(fā)育成長階段,思想波動大,自我約束力弱,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去規(guī)范他們的行為。但在制度的制定過程中,必須立足于學生管理的根本性,而不能單純?yōu)榱酥贫缺旧砣ブ贫ㄖ贫?,制度要切合實際,具有可操作性,不把嚴格作為制度的標準。制度要充分地信任人和尊重人,又對人行為有高度的約束和規(guī)范作用,這就要求制度不能完全是“拿來主義”,要根據學院具體情況有針對性的完善制度。要求展經常性調查研究,摸清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具體要求,根據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及時調整、修改、完善制度,使制度保持公正合理、規(guī)范嚴謹。

2.3 以生為本是關鍵

人性化管理的主導思想就是以人為本,學生工作也應圍繞這一核心理念,就是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權益,發(fā)揮學生組織的自我管理能力,鼓勵大學生的發(fā)揮自身優(yōu)點,努力進取、開拓創(chuàng)新。要以平等的思想了解他們、關心他們、教育他們、服務他們。

第一,教育學生學會做人。高素質是人才的先決條件,企業(yè)對人才的第一要求也是具備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勇敢的創(chuàng)新精神,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職業(yè)素養(yǎng),形成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活潑開朗的性格,養(yǎng)成文明禮貌待人,樂于溝通的好習慣。第二,教育學生學會求知,大學不僅要傳授學生知識,更在于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保護他們的求知欲望,培養(yǎng)他們的終身學習的習慣,能有效通過學習,掌握認識世界的工具,培養(yǎng)其思考分析能力,培養(yǎng)其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發(fā)他們的潛能,使之有克服困難的勇氣,不斷學習的志氣,解決問題的靈氣。

第三,教育學生學會共贏?,F代社會競爭激烈,但又充分合作,學生要能在社會立足,并得到很好的發(fā)展,必須懂得合作,要有合作共贏的思想,要把個人的最求和團體的利益一致化,主動參與到建設中去,學會生存。在團隊中要學會關心他人,助人為樂。提高社交的能力,在合作中不斷完善自己人格,發(fā)展自己的事業(yè)。

第四,使學生學會自立,能適應與改造環(huán)境,有勇敢的挑戰(zhàn)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業(yè)能力,在未來世界上能夠立足于高科技迅猛發(fā)展的時代,在順應競爭的環(huán)境中得以生存發(fā)展。

2.4 學生參與是基礎

很多專家認為,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和意愿是人性化管理的根本目標,民主是開展人性化管理的基本條件,實施人性化管理,必須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堅持“依法治?!?,并充分發(fā)揮“德”在學校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合理的機構和便捷通道,鼓勵學生參與管理,并且能夠進行管理。充分發(fā)揮學生干部的作用,協助進行性日常性的管理,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及時反饋學生中存在的問題,使學生工作服務更到位,措施更完善;

2.5 階段實施是策略

新生入學提供一站式服務,使學生能方便、快捷的完成入學報到;并通過學生自愿者,老師給新生的學習與生活上的關懷,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的生活環(huán)境。

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體現人性化,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課程設置,課堂教學以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為根本出發(fā)點,教學手段多樣化,成績考核過程化,人才培養(yǎng)立體化,從課堂到課外,從書本到實踐,多層次多角度滿足學生的需要,把培養(yǎng)成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畢業(yè)實習就業(yè)服務人性化,不單純追求就業(yè)率,而是以學生長遠發(fā)展為宗旨,通過心理輔導、就業(yè)論壇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yè)觀,緩解就業(yè)壓力,通過就業(yè)指導課,不僅幫助分析學生就業(yè)形勢等大問題,也從簡歷制作、面試技巧等小問題幫助學生。使學生能正確對待就業(yè)問題,正確對待職業(yè)和生涯發(fā)展的關系。

2.6 強化隊伍是保障

要真正實施人性化管理,除了有完善的制度,還必須有一支強有力的隊伍來保障制度的實施,人性化管理的理念要深入到學校的每一個層面,領導、教師、學生都要正確人性化管理的含義。一是形成一個有服務意識的領導層,把管理轉變?yōu)榉?,不擺架子,不發(fā)號施令,真正展現領導的氣度和風范;二是建立一支高效運行個教師隊伍,學校根據實際需要,任人唯賢的原則,發(fā)揮好主動性,使教師隊伍能開創(chuàng)性工作,不能把制度教條化、簡單化。學校鼓勵支持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學習,來提升教師的工作能力。

參考文獻

[1]方延明.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工程迫在眉睫[N].中國教育.

篇6

關鍵詞 高職學生;學校管理;基礎設施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2)18-0028-02

高職學生是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的主要體現者,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綜合素質等在很大程度上直接關系著國家與民族的前途和未來。隨著世界多極化的發(fā)展趨勢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形成多元文化并存、各種思潮交織碰撞激蕩格局,學校的傳統(tǒng)教育與社會生活急劇變化之間的明顯反差,已嚴重影響當代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如何根據高職高專學生特點,選擇合適的教育教學對策,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已成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1 高職學生特點

由于歷史、社會、現實等方面的原因,高職教育在我國還沒有普遍被認同,尤其是學生、家長對我國的高職教育還存在很大的偏見。高職學生與普通高校學生雖同屬高等教育,但其生源結構不同,他們所面對的社會影響因素也不同。因此,高職學生有別于普通高校的學生,他們除了具有一般大學生的特點外,也有其特殊性。

1.1 高考陰影影響較大,觀念轉變和心理調整難

進入高職院校就讀的學生,基本上都是與本科類院校無緣,這個群體中有不少人,做出的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往往是以一個失敗者的心態(tài)進入高職院校的,看著昔日的同窗好友高興地進入了理想的大學而心理失衡,甚至懷疑自己,進而產生自卑心理,有一種失落感。高考失敗的陰影在他們進入高職院校后無法迅速揮去,他們沒有作為一名大學生的榮譽感,不敢正視自己的身份,甚至逃避現實,在學習上缺乏奮斗目標和動力,對生活悲觀失望。

1.2 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差,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

高職屬于??茖哟危珜嶋H錄取分數較低,在實際錄取工作中,由于高職生生源不足,一般只要過了提檔線即可錄取。所以,很多學生文化基礎差,學習起點低。而且,與高中系統(tǒng)的基礎知識和教學方法相比,許多學生對高職專業(yè)學習、教學方式與方法難以適應。因此,很多學生盡管平時學習很努力,但不會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掌握所學知識,學習吃力。加之,有的學生進校前專業(yè)選擇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與自己理想中的專業(yè)有一定差距,易產生心理落差,學習效果總不盡如人意。

1.3 有遠大理想抱負,但缺少腳踏實地的苦干精神

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發(fā)現,許多學生盡管學習基礎較差,可其成才的愿望卻非常強烈,都有遠大的理想抱負。平時,學生經常和筆者討論學習、生活上的許多問題,比如本專業(yè)的發(fā)展前途如何,怎樣才能學好專業(yè)課,如何在大學里全面鍛煉自己的能力,怎樣專升本,等等。從這些情況來看他們都有強烈學習的愿望,希望將來有一個好的發(fā)展前途,可同時他們又對自己十分沒有信心,對前途不確定。有的抱怨自己的學習基礎太差,學習上容易灰心喪氣;有的抱怨學校條件不好,不愿意學習;等等,缺少腳踏實地的苦干精神。

1.4 有集體主義精神,但過于強調自我,缺少奉獻精神

高職高專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是比較強的,在涉及班級榮譽的活動中,班級得到了榮譽,他們?yōu)橹d奮,班級失利了,他們也會為之難過。但是當集體利益觸及個人利益時,比如周末參加某個公益勞動,這時因占用了他們的課余時間,一些學生可能就不愿意去,不愿接受集體的約束,對集體活動和公益勞動缺乏熱情。很多學生認為現在講理想、講奉獻是唱高調,講實惠、追求物質利益才是最現實的,奉獻精神已成為昨日的輝煌,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本能的自我封閉,以自我為中心,造成集體主義觀念淡化,團結協作能力變差,而且會因人際關系不和諧產生較強的心理壓力。對于集體生活缺乏熱情,過分地強調自我性,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判斷力,沒有時代緊迫感。

可見,高職學生受各種消極傾向的影響還是比較嚴重的,針對當前高職類院校學生的特點,怎樣才能使其回到正常的思想軌道上來?學生的素質問題就是要靠教育來解決。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要針對其特點,采取恰當的對策。

2 針對學生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應采取的對策

高職人才的培養(yǎng)中,學生管理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要解決高職學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應該從幾個方面去思考。

2.1 學校管理體制方面:破傳統(tǒng)的學生管理理念,變“管理”為“引導”

傳統(tǒng)的學生管理,學校形成了重管理、輕服務,問題式管理代替發(fā)展式管理,事后處理代替預警管理,采用統(tǒng)一管理、忽視學生個性發(fā)展的管理方式。在這樣的管理理念下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依賴性強,這樣的管理理念已經與時代的發(fā)展特征不相符,也是學生對學校管理工作不認可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須改變過去把學生管理工作看成“管理學生”的錯誤認識,變“管理”為“引導”。即從以“管理”為目的向以“服務”為宗旨轉變,從“權力本位”觀念向“權利本位”觀念轉變,強化學校的服務職能。一方面,學生管理工作者要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觀念,嚴格貫徹執(zhí)行學校的各項決定,努力維護學生的正當利益;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培養(yǎng)科學的學習方法,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樹立遠大理想志向和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奮斗精神,特別是注意引導學生把個人的成才目標與國家、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既奉獻社會,又完善自我。

2.2 從學校管理人員的角度來說,要建立一支適應新形勢下高職學生特點的高素質的學生管理人員隊伍

學生輔導員是高校學生工作第一線的指導者和承擔者,與學生交流的主要參與者,與學生溝通的時間最多最長,為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對學生的影響最直接、最廣泛。在我國高校心理衛(wèi)生教育尚未發(fā)展完善的情況下,肩負著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重任的高校輔導員應責無旁貸地成為大學生心理的疏導者和心理衛(wèi)生知識的傳播者。同時教師面對的是個性差異不同的學生,方法要靈活多變,因人而異。有些“問題”學生思想一時難以轉過彎,教師就要有耐心,沉得住氣,既要批評教育,又要耐心引導,并且要輔助于心理教育,進而不斷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預防心理疾病,促進人格成熟及全面發(fā)展,做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衛(wèi)士”。

2.3 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實現各方面均衡發(fā)展

學生管理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往往還與學校辦學條件好壞緊密相關。近年來,隨著招生規(guī)模的擴大,學院辦學條件跟不上在校生人數的增長,宿舍、食堂及教學硬件等都跟不上,這也是學生怨聲載道,學生管理工作中各種矛盾層出不窮,學生管理人員疲于奔命的客觀原因。這個問題的唯一解決辦法是采取多種渠道加大投入,盡快完善辦學所需各項設施,提高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切實解決辦學條件與學生學習、生活所需之間的矛盾,實現學院在辦學環(huán)境與軟件管理等各方面的均衡發(fā)展。

3 結束語

在新的歷史形勢下,應根據高職學生的思想特點和狀況,有針對性地采取適當的對策,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每個學生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同時,高職教育是一個復雜是系統(tǒng)性工程,有待于廣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相互學習,為高職教育發(fā)展添磚加瓦,貢獻自己的一分微力。

參考文獻

[1]管劍,徐建南,蔡瀟.高職院校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現狀與特點的調查研究[EB/OL].省略/mofei_

list.asp?id=560.

[2]池海.論高職高專的學生特點與管理[EB/OL]..

[3]馮國凡.高職學生心理特點及對策研究[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5(31):28-29.

[4]張三群.簡析高職高專學生的特點及對策[J].改革與開放,2009(7):185.

篇7

一、傳統(tǒng)企業(yè)管理

1.概念

傳統(tǒng)企業(yè)管理是按照分工的不同將企業(yè)內部劃分為行政機構、職能機構和決策機構。在這樣的機制管理下,高層管理者具有絕對的權力,監(jiān)督和管理低層管理者。而低層管理者則需要服從高層管理者的命令,工作相關事宜需要向高層管理者請示和申請。“科層制”組織形式就是這樣的。在“科層制”的基礎上,傳統(tǒng)企業(yè)管理模式得以建立。

2.特點

傳統(tǒng)企業(yè)管理具有分工明確、制度明確、體系明確、權責明確和升遷明確五個特點。具體來講,一是組織內部專人專職,每個職位都有專門負責的人員,分工明確;二是為了保證工作的協調統(tǒng)一而制定了一系列的規(guī)章制度;三是有層次分明的組織,自上而下形成一個指揮系統(tǒng);四是雖然管理人員“大權在握”,但是不能因為個人感情或者情緒而影響工作;五是在技術專家的建議下才能夠完成工作人員的升遷,不能平白無故的雇傭或者解雇工作人員。

3.傳統(tǒng)企業(yè)管理的優(yōu)勢與不足

(1)傳統(tǒng)企業(yè)管理的優(yōu)勢。傳統(tǒng)企業(yè)管理的優(yōu)勢在勞動生產率上體現最為明顯,其選擇的基層組織形式有利于生產效率的穩(wěn)步提升。傳統(tǒng)企業(yè)管理利用制度制約工作者,用這種方式來實現企業(yè)的管理目標,這是傳統(tǒng)企業(yè)管理一直以來注重建立制度的根本原因。由于員工受到嚴格的組織體系的制約,使員工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只能服從公司的安排和命令。這樣就使公司的很多政策落實和實行的很好。而在傳統(tǒng)企業(yè)管理中,對企業(yè)人員的聘用和解雇上要求也比較嚴格。“不能夠隨意解雇員工本文由收集整理”的這種要求就使公司人員的穩(wěn)定性大大加強,從而使執(zhí)行企業(yè)相關政策時就具備了很大的穩(wěn)定性和連貫性。

(2)傳統(tǒng)企業(yè)管理的劣勢。傳統(tǒng)企業(yè)管理的劣勢表現在成本、效益、和對市場的反應上。在傳統(tǒng)企業(yè)管理中,每個管理者的管理人數有一定的限額,這樣隨著企業(yè)規(guī)模的擴大,溝通成本、檢查成本、協調陳本都會隨著上升,加大企業(yè)的支出;各個部門各司其職,當面對一些利益的時候,就會產生為了部門利益不顧整體利益的現象,使整體工作無法取得最大的效益;在市場瞬息萬變的今天,有很多的情況是傳統(tǒng)企業(yè)管理無法事先預料的,當面對一些變化時,不能夠及時的做出反應,這就制約了傳統(tǒng)企業(yè)管理的發(fā)展。

二、學習型企業(yè)管理

1.概念

學習型企業(yè)管理是一種在二十世紀末興起并發(fā)展新型管理理念。在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學習型企業(yè)管理順應時展,憑借自身的優(yōu)勢在企業(yè)管理理念中“脫穎而出”。學習型企業(yè)管理以人為本,注重培養(yǎng)組織的學習氛圍,用一種柔和的方式“接近”企業(yè)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是一種符合人性、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企業(yè)管理模式。

2.特點

學習型企業(yè)管理以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優(yōu)質服務為目標,以知識資源為主題,讓員工能夠在創(chuàng)新中得到更好地發(fā)展,令員工有計劃性的工作。在此基礎上建立團隊意識,讓員工在團隊協作的過程中,形成一個有彈性的扁平化的學習組織,增強學習能力,注意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

學習型企業(yè)管理還會在建立了學習型組織后,用信息化、網絡化作為基礎,以學習作為員工進步向上的驅動力。同時,學習型企業(yè)管理注重更加雙向互動關系,并利用計算機將人的作用和職能放大,可以更好的實現企業(yè)的效益。

3.學習型企業(yè)管理的優(yōu)劣

(1)學習型企業(yè)管理的優(yōu)勢。將企業(yè)組織結構簡單化,并阻止了組織體結構衰退。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廣泛應用,現代通訊技術將原本“上通下達”的信息傳遞方式取代。學習型企業(yè)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將管理層減少,刪除一些“名存實亡”管理層級,規(guī)范企業(yè)結構,減少企業(yè)開支。同時也拉近了上下級之間的距離,令企業(yè)組織結構想扁平化發(fā)展。

在設計流程上將時間成本大幅度的縮小,從時間上占據競爭優(yōu)勢。而在學習型管理中,又采用小組形式、幾個人合作完成工作,有利于避免和消除反應不迅速、應變能力差的現象。

學習型企業(yè)最大的優(yōu)勢是充分發(fā)揮了人的創(chuàng)造性和主觀能動的,將人處于工作中的一個最高的位置。

(2)學習型企業(yè)管理的劣勢。其實即使學習型企業(yè)管理改掉了傳統(tǒng)企業(yè)管理中的一些層級冗雜的現象,為企業(yè)減少了不少不必要的開支,但是與此同時卻在其他方面增添了企業(yè)的經濟負擔。同時還有企業(yè)管理上面存在風險,這也在無形中加大了企業(yè)的壓力。

三、總結

篇8

1 臨床資料

1.1冠心病病例 病例為2011年8月1日~2013年10月30日年我院經冠狀動脈造影(CAG)確診的冠心病患者。

1.2對象 我院在研究時間內共收治CAG確診的A型血性冠心病病例85例,其中男67例,女18例,年齡43~74歲,平均年齡59.25±11.58歲。臨床診斷為心肌梗塞28例,心絞痛57例。CAG顯示單支冠脈病變36例,2支冠脈病變22例,3支冠脈病變27例。

2 方法

按心內科常規(guī)給予藥物治療、PTCA手術治療及護理,同時,針對A型血性冠心病患者的主要性格特征、病情特點及心理問題,我們采取了以下對策。

2.1性格分析 A型性格是一種有過強的競爭意識和高度時間緊迫感的人格類型,是導致個體罹患冠心病的一個重要且獨立的危險因素。[1,2]這類個體易惱火(aggravation)、激動(irritation)、發(fā)怒(anger)和急躁(impatience),Friedman稱之為AIAI。AIAI反應形成了A型行為),常使機體處于反復超強應激狀態(tài),單純的藥物、手術治療從有效率和遠期療效看,難以令人滿意。

2.2性格重塑重要性的教育 在向患者實施此類教育時,一是指出A型血性的性格缺陷所在,二是指出該性格特征與心理健康、冠心病的相關性,使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個性特征,促使個性再塑造,在對待具體生活事件時,能有意識地控制自己個性中過激的一面,避免消極后果。采用交談、編印下發(fā)心理衛(wèi)生及冠心病知識手冊等手段,使患者懂得:A型血型是冠心病的易患模式,A型性格特征愈典型,發(fā)生冠脈病變的危險性愈大,冠脈病變的支數愈多,病變程度愈重,愈易發(fā)生心絞痛或心肌梗塞。三是使患者充分認識:加強性格重塑(如堅持長期不懈地致力于調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等),可使A型行為逐漸完成轉變,對自身所患的冠心病的轉歸將起積極作用。

2.3行為矯正訓練,協助患者調整過強的“時間緊迫感” 長期的精神過于緊張是冠心病的激發(fā)心理因素。A型血型的冠心病患者,長期惜時如金,終日忙忙碌碌。因此,我們幫助病人分析事業(yè)成功的諸多因素,多數患者認識到了事業(yè)的成功是由個人的能力、對事物發(fā)展的預測、準確的決策、審慎行動等方面因素所決定的,而不只取決于“分秒必爭”,自覺調整以往工作、生活習慣,制定了心平氣和,勞逸結合等科學而有序的工作、生活程序。

2.4情緒調節(jié)訓練,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A型血型冠心病患者多具有不可抑制的進取心,爭強好勝,并常表現為“敵意傾向”,往往由于一些小事激發(fā)憤怒而致人際關系緊張不協調和病情加重。如本文中因家庭或工作中人際關系失調造成的緊張感和威脅感引起冠心病發(fā)生、發(fā)作者有57例,因急劇而強烈的精神刺激而誘發(fā)急性心肌梗塞24例。護理中,我們首先幫助患者加強個性修養(yǎng),情感修養(yǎng),學會克制,遇事冷靜地去換位思維,有意識地改變專斷、過激等言行,控制情緒,避免發(fā)生沖突。采用積極方式進行情緒調節(jié)。其次,我們通過會談,咨詢,通信等形式使其家庭成員、同事、朋友、單位領導等了解患者病情,特殊人格特征、心理需要及冠心病有關知識,爭取家屬及單位密切配合。上述護理收到良好效果,多數患者人際關系顯著改善。

2.5教給患者自我調整和放松的方法,提高自我護理能力 告訴患者軀體的放松和心理上的放松可以減少A型行為對身心造成的不良影響,特別是有焦慮、憤怒情緒或心絞痛時,可得到緩解。通常情況下,我們協助患者進行以下“自我護理”:平時,除定期進行心理咨詢外,可應用各種松弛療法,如練習書法、聽輕音樂、以及其他有規(guī)律的適度的運動。心絞痛發(fā)作時,立即舌下含服消心痛或心痛定或硝酸甘油等藥,停止一切活動,絕對休息,使全身放松,采取Jacobson和Schultz松弛療法。據臨床觀察及隨訪結果表明,進行上述自我護理的患者,緊張情緒及心絞痛癥狀顯著減輕。

3 結果

出院的患者,術后3個月復查的結果顯示,80例有效,5例無效,有效率為94.1%。說明心理護理對鞏固PTCA+藥物治療的效果有一定作用。

4 體會

心理護理對A型血型冠心病患者是有效的。本文所述的心理護理方法對鞏固PTCA的術后療效有一定作用,是預防和減少術后癥狀復發(fā)的一種好方法。它主要通過對在冠心病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起“板機作用(trigger role)”的A型行為進行有針對性的影響,預防和減少患者不良情緒應激,從而減少了術后癥狀復發(fā)的直接誘因,使術后療效得以鞏固;心理護理對A型性格冠心病的預后有良好的作用。Friedman對大樣本的研究發(fā)現,心理咨詢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死亡率與非心理咨詢組相比分別下降了2.5倍和2倍以上。本文結果與上述結果基本一致。

A型性格冠心病患者的心理護理是一項復雜細致的工作,對護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了解A型性格的特征,掌握其心理護理方法,在具體施護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對象、不同的反應,采取不同的對策,區(qū)別對待患者而不機械套。第二,需掌握有效施護的技巧(護患溝通的技巧,護患、患際沖突的調控技術、心理危機的處理與調停策略等)。對于患者無端的敵意反應,應在高度同情的基礎上諒解并關心患者,使用親切而有感染力的應對語言和體態(tài)語言,恰到好處地疏通勸導,并積極創(chuàng)造寬松的氣氛和情境。

【參考文獻】

[l]何耀,李蘭蓀,李良壽,等.A型性格與冠狀動脈病變的關系研究.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1,19(4):214.

[2]徐斌,王效道主編.心身醫(yī)學.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0.71.

篇9

一、二級管理模式下教學秘書的角色特性

高職院校實行二級管理體制,教務處的部分管理決策權下放至二級學院,各學院的具體管理事物發(fā)生很大的變化。作為教學管理主體的教學秘書擁有更多管理權后,將不再是單純的任務執(zhí)行者,而是二級學院教學工作的管理實施者,這就要求教學秘書對教學管理工作有具體的規(guī)劃及管理目標,其管理職能上發(fā)生了較大的改變。在二級管理體制這一新形勢下,教學秘書為做好管理工作,不僅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而且要深入了解該角色的特性,以便教學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1.角色多元性

二級管理模式下的教學秘書,不再是簡單的政策措施執(zhí)行者,而是集管理服務、聯絡協調及助手參謀于一身的多元化角色。教學秘書既要對日常教學事物進行管理,又要做好服務教學和服務師生工作。在管理服務的過程中,還要作為教務管理部門、教學單位和師生之間的橋梁及紐帶,做好溝通與協調工作,保障教學秩序有條不紊地進行。同時,利用自身掌握的教學管理動態(tài)信息為分院領導提供合理的建議和方案,以供領導作決策時參考。教學秘書受教務處、二級學院的兩重領導,工作質量的好壞不僅影響著院、系的教學管理工作,而且影響著整個學校的教學質量與人才培養(yǎng)質量。

2.角色的專業(yè)性

目前高職院校教學秘書多不是教學管理專業(yè)出身,且流動性較大,僅為被動地配合教務處的教學管理工作,對專業(yè)建設并未起到推動及監(jiān)督作用。二級管理體制下的教學秘書,不再是客串的身份,而是化被動為主動,承擔起學院所有的管理相關事務,這就要求其必須具備專業(yè)化的管理能力。不僅要對整體教學管理工作進行統(tǒng)籌,分清主次,整合協調,還要利用現代化信息網絡技術高效地完成工作。同時還需具備文書寫作與處理、調研分析與創(chuàng)新、突發(fā)事件處理等能力。

3.角色的現代性

二級管理的實施是為了適應高校規(guī)模的擴大,在這樣的新形勢下,經驗型管理已無法滿足二級教學管理的新要求,教學秘書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同時,必須應用現代化的管理理念、方法及手段來提高工作效率。只有具備創(chuàng)新高效的理念,采用系統(tǒng)管理、信息管理等方法,熟練使用現代化的管理軟件,才能保證管理的決策正確、執(zhí)行高效和監(jiān)督有力。

二、二級管理模式下教學秘書的能力提升

二級管理模式下,二級學院的教學管理模式在學校教務處的總體管理下增加了自主管理權。這使得傳統(tǒng)以處理日常教學事務為主導的教學秘書職責已不再適應新時期高校發(fā)展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學秘書在新型的管理體制下不斷地提升自身的能力。

1.加強思想教育,增強管理服務意識,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高職院校要根據二級管理體制下教學秘書的特點,有針對性的加強思想教育,使教學秘書牢固樹立以師生為本,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意識,明確管理與服務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即服務工作有利于加強管理,有效的管理本身就是很好的服務。同時,教學秘書要準確定位自己的工作職責,并充分認識到該職務在高校教學管理中的重要性,通過政治待遇、職稱評定、利益分配等激勵機制來調動教學秘書工作的積極性。

2.加強崗位培訓,注重創(chuàng)新性,提高工作能力。

篇10

【摘要】 本研究檢測βcatenin 在慢性粒細胞白血?。–ML)各期中的表達情況,并與bcr/abl的表達變化相比較,為進一步探討βcatenin在CML急性變中的意義提供依據。首先分離CML各期患者及正常供者骨髓單個核細胞(BMMNC),提取總RNA,逆轉錄為cDNA,用實時定量PCR的方法檢測βcatenin的表達情況,同時檢測部分標本bcr/abl的表達情況,分析二者在CML進展過程中的表達變化及兩者的相關性。結果表明:βcatenin在CML急性變期BMMNC的表達明顯高于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慢性期(p<0.001 )、加速期(p=0.016)及正常人(p=0.004),而在后三者之間未見統(tǒng)計學差異。急性變期bcr/abl的表達明顯高于慢性期(p=0.001)。βcatenin的表達量與bcr/abl表達水平有明顯的相關性(r=0.620, p<0.001)。結論:CML急性變期βcatenin的表達明顯升高,并與bcr/abl的表達量有相關性。βcatenin的表達增高可能與CML急性變有關。

【關鍵詞】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Expression of βCatenin Gene in CML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bcr/abl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quantitatively detect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βcatenin and bcr/abl in different phases of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ML) and to analyze their potential relationship and significance in the progression of CML. First, the total RNA isolated from BMMNC of patients with CML and donors was reversely transcribed into cDNA.The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βcatenin and bcr/abl.The expression level of βcatenin and bcr/abl in different phases of CML was compared and the correlation was analyzed between the two gen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βcatenin gene in BMMNC of blast crisis of CML patients was express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hronic phase(p<0.001 ) and accelerated phase (p=0.016)of CML patients and in normal donors(p=0.004). The expression of bcr/abl in blast crisis of CML was statistically higher than that in chronic phase of CML(p=0.001).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βcatenin and bcr/abl were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in CML patients(r=0.620, p<0.001).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βcatenin gene in blast crisis of CML patients express higher than that in chronic phase and accelerated phase of CML, and its expression level is correlated with the level of bcr/abl expression. The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βcatenin may be account partly for the blast crisis of CML.

Key words

CML; blast crisis; bcr/abl gene; βcatenin;expression

J Exp Hematol 2007; 15(5):931-935

WNT/βcatenin信號傳導途徑是參與胚胎發(fā)育及腫瘤形成的重要信號傳導途徑[1,2],同時與造血系統(tǒng)發(fā)育、造血干細胞自我更新及某些惡性血液病密切相關[3-5],βcatenin是該途徑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因此近年來倍受重視。最近Jamieson等[6]的研究提示,βcatenin分子在慢性粒細胞白血?。–ML)急性變期的粒細胞-巨噬細胞、祖細胞中表達明顯增高,并賦予后者異常增強的增殖能力和集落形成能力,它可能是CML急性變的重要機制。然而,βcatenin轉錄水平的研究目前還很少,本研究應用實時定量PCR的方法,從mRNA水平研究了βcatenin在 CML 各期中表達的差別,同時將βcatenin 與 CML特征性的融合基因bcr/abl的表達進行相關性分析,為進一步闡明CML急性變的機制提供新的探索。

病例資料

所有病例均來自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yī)院門診及住院患者,經骨髓細胞形態(tài)、細胞遺傳學及染色體檢查,符合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各期的診斷標準。所有慢性期患者均為初診患者、急性變期及加速期患者病情進展后未經治療或雖經治療未獲緩解的患者。在檢測標本中,慢性期 34例,加速期4 例,急性變期10例,其中男31例,女17例,中位年齡42(23-71)歲。正常對照9例,均為造血干細胞移植的健康供者。

試劑和儀器

SYBR Premix Ex Taq試劑盒為TaKaRa公司產品,淋巴細胞分離液(Ficoll)購自灝洋生物公司, TRIzoL reagent和MMLV逆轉錄試劑盒均為美國Invitrogen公司產品。96孔反應板及光學管(Optical Tubes)和 Prism Real Time 7500 PCR擴增儀 為美國Applied Biosystems公司(ABI)產品。

骨髓單個核細胞的分離、RNA提取和逆轉錄

骨髓單個核細胞的分離 CML患者或正常供者骨髓1-5 ml,肝素抗凝,經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離心分離單個核細胞(MNC),計數,洗滌后-80℃貯存?zhèn)溆谩?/p>

提取總RNA的逆轉錄 (0.5-1)×107骨髓MNC,加入TRIzoL reagent 1 ml,充分混勻,加入0.2 ml氯仿,離心取上清;加入0.5 ml異丙醇沉淀RNA ,75%乙醇洗滌,干燥并DEPC水溶解,紫外分光光度測定RNA濃度及鑒定純度,1%瓊脂糖凝膠電泳鑒定RNA質量。

逆轉錄 采用40 μl體系,含RNA 2 μg,Oligo dT 1 μg,dNTP (10×)2 μl,DTT 4 μl(10 mmol/L),RNasin 20 U和MMLV 200 U(均為Invitrogen公司產品),按照說明書進行,所得cDNA于-20℃保存?zhèn)溆谩?/p>

實時定量PCR和分析

采用實時定量PCR SYBR Green I檢測法。每份標本設3個平行對照反應孔。以GAPDH作為內參照,βcatenin,bcr/abl作為目的基因。

引物設計 設計引物序列為:GAPDH:上游:5′G AAGGTGAAGGTCGGAGTC3′下游: 5′GAAGAT GGTGATGGGATTTC3′,擴增片段 226 bp;βcatenin:上游:5′GTGTGGCGACATATGCAGCT3′,下游:5′CAAGATCAGCAGTCTCATTC3′ 擴增片段141 bp;bcr/abl(b2a2):上游:5′ATCCGTGGAGCT GCAGATG3′,下游:5′TTCCAACGAGCGGCTTC ACT3′,擴增片段 150 bp。

反應體系 采用25 μl體系,含SYBR Premix Ex Taq (2×)12.5 μl,PCR 上下游引物(10 μmol/L)各0.5 μl,ROX Reference Dye(50×)0.5 μl,cDNA 2 μl, 滅菌去離子水9 μl。

PCR擴增 95℃預變性10秒,擴增循環(huán)95℃ 5秒,62℃ 34秒,共40個循環(huán)。熔解程序:95℃ 15秒,60℃ 60秒,95℃ 15秒。

CT值測定 cDNA模板倍比稀釋,測定不同濃度目的基因與內參擴增后的CT值,確定CT值與cDNA 濃度的關系,以保證CT值可以反映擴增基因的濃度。通過熔解曲線確定PCR產物的特異性。

分析方法 采用 2-ddCT 法。該法是實時定量PCR 實驗中分析基因表達相對變化的一種簡便方法[13]。數據分析時用-ddCT代表基因的相對表達量(RQ=2-ddCT),CT 代表擴增產物達到設定閾值所經歷的循環(huán)數,dCT=目的基因CT值-內參基因CT值,ddCT=待測樣本dCT-標準dCT。

統(tǒng)計學處理

以-ddCT值作為反應基因表達豐度的指標,各組間的比較采用SPSS統(tǒng)計軟件包中非參統(tǒng)計中MannWhitney檢驗 ,或OneWay ANOVA(即成組設計的方差分析)中LSD檢驗,或成組設計的T檢驗(雙側T檢驗), p

RNA 純度和質量分析

所提取總RNA 經紫外分光光度計檢測,比值在1.8-2.0之間,經瓊脂糖凝膠電泳鑒定,28S、18S條帶清晰可見,無明顯降解。

方法的可靠性和擴增的特異性

同一標本cDNA經倍比稀釋后,分別對內參基因和目的基因進行擴增,結果顯示相鄰濃度CT值相差1左右,說明其CT值可以反應擴增基因的豐度。擴增后進入熔解程序生成熔解曲線,熔解曲線顯示銳利的單一峰,無其它非特異峰,這說明擴增產物均一,無非特異擴增及引物二聚體(圖1)。瓊脂糖凝膠電泳進一步驗證擴增片段的均一性及長度。

βcatenin在正常人及CML各期的表達

βcatenin在正常人及CML各期均有較強程度的表達,提示該基因在正常骨髓細胞中就有表達,參與細胞的生理功能。但正常人骨髓單個核細胞的檢測顯示,βcatenin的相對表達量變化很大,不呈正態(tài)分布,這可能部分與樣本量太小有關。采用非參統(tǒng)計中MannWhitney方法分析表明,正常供者骨髓MNC中βcatenin的表達與CML慢性期(p=0.649)和加速期(p=0.825)表達無明顯差異,但明顯低于急性變期表達(p=0.004)(圖2)。

Figure 2. Relative expression level of βcatenin in various groups. Note: CPchronic phase; APaccelerated phase;BC- blast crisis;(-ddCT represents the mRNA level; error bar shows the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ML各期βcatenin表達量的差別

采用OneWay ANOVA(即成組設計的方差分析)中LSD檢驗,方差齊性檢驗符合方差齊的條件,發(fā)現各組間有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01)。進一步兩兩分析表明,CML急性變期βcatenin的表達比慢性期(p<0.001 )和加速期(p=0.016)均明顯升高,而加速期與慢性期之間則無差異(p=0.864)(圖2,表1)。

CML慢性期與急性變期bcr/abl表達的差別

對19例CML慢性期和6例急性變期的標本同時檢測了bcr/abl的表達水平。結果顯示,bcr/abl在CML慢性期與急性變期表達水平有顯著差異(成組設計t檢驗, p

βcatenin與bcr/abl表達的相關性分析

對同時進行βcatenin和bcr/abl檢測的25例CML(19例慢性期,6例急性變期)的分析表明,βcatenin和bcr/abl在CML急性變期表達較慢性期均明顯增高,相關性分析表明: βcatenin與bcr/abl的表達有相關性(r=0.620,p

Figure 4. Correlation of βcatenin and bcr/abl in mRNA level. (r=0.620,p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急性變是大多數CML患者的轉歸,目前尚無有效方法治療。因此探討CML急性變的機制是預防CML急性變及探討有效治療的前提,同時也有利于揭示某些急性白血病的發(fā)病機制。

轉貼于

已經證明,WNT/βcatenin信號傳導途徑的異常在結/直腸癌、肺癌、乳腺癌等多種實體瘤及多發(fā)性骨髓瘤、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急性白血病等惡性血液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中有明確促進作用[2,5,7-12],其中βcatenin分子在胞漿中的異常積累是關鍵環(huán)節(jié),而蛋白水平的增高涉及到合成的增多與降解的減少,WNT途徑主要在蛋白降解水平上對βcatenin進行調解,對于βcatenin轉錄水平的研究國內外至今報道較少。而對于βcatenin在CML發(fā)生發(fā)展中的研究國內外報道更少,尤其在mRNA水平上研究報道極少。Serinso等[11]對石蠟保存的骨髓活檢標本細胞進行定量 RTPCR分析發(fā)現,AML患者βcatenin的表達明顯高于CML,但該研究中CML均處于慢性期(11例),無急性變期及加速期患者。最近Jamicson等[6]研究表明,βcatenin在CML的急性變期表達明顯增高,這提示βcatenin有可能在CML急性變的過程中作為腫瘤發(fā)病中的“二次事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14],但他并沒有研究βcatenin mRNA水平的表達變化。

我們應用實時定量PCR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階段CML患者骨髓單個核細胞中βcatenin的表達情況。研究發(fā)現,急性變期βcatenin的mRNA水平明顯高于慢性期、加速期及正常供者,而慢性期及加速期的結果與正常供者無明顯差異。這證實βcatenin在CML急性變期轉錄水平上調,至少可能是其蛋白水平增高的部分原因,這為進一步研究βcatenin表達的調節(jié),揭示βcatenin在CML急性變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論基礎。另外,在加速期βcatenin的表達有無升高尚存爭議,本組的資料顯示,該期與慢性期之間βcatenin的表達無差異,而與急性變期表達明顯不同,但該組樣本數較?。铀倨趦H4例),尚需進一步加大樣本量研究證實。

bcr/abl融合基因的產生是CML發(fā)病的根本原因,該基因在CML急性變期的表達增高[15],是CML急性變的特征之一,但單純這種量的改變顯然不是CML急性變的全部機制,合并其它的染色體異常或基因改變可能是其潛在的原因。與急性變相關的異?;蛞呀浻休^多研究,如p53的不穩(wěn)定性, SOCS2、WT1的異常等[16-18],但目前尚無定論??紤]到βcatenin在多種腫瘤發(fā)病及造血系統(tǒng)發(fā)育和造血干細胞自我更新中的作用,結合我們檢測到βcatenin表達水平的明顯升高,我們有理由認為βcatenin的異常高表達或許就是CML急性變的重要機制之一。在本研究中我們同時對部分病例用實時定量PCR檢測了bcr/abl的表達,發(fā)現在急性變期表達明顯升高,與以前報道相符[15]。我們對βcatenin及bcr/abl的表達量進行了相關分析發(fā)現,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這在以前尚未見報道。這提示βcatenin與bcr/abl可能在CML急性變中起協同作用,共同參與急性變。有文獻報道,正常細胞中的bcr分子可以與βcatenin結合,對后者的基因轉錄功能產生負調節(jié)作用,而bcr/abl融合蛋白則失去該負性調節(jié)作用[19]。當然,這也可能僅僅是一種伴隨現象,分別獨立的發(fā)揮作用。

βcatenin不僅與某些癌基因的轉錄有關,還是一種重要的細胞間黏附分子,與鈣粘蛋白結合參與細胞的黏附功能。是在胞膜參與黏附還是進入胞核參與基因轉錄,βcatenin的這一選擇對決定細胞命運起重要作用,尤其在CML中,黏附功能的缺陷也是其重要的發(fā)病機制之一[20]。有研究顯示,bcr/abl融合蛋白本身即可參與βcatenin定位的選擇,如ABL具有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可使βcatenin更易于從黏附復合體解離而進入細胞核發(fā)揮轉錄功能[21],顯然bcr/abl融合蛋白的這一作用可能會更強。因此βcatenin水平的增高在慢粒細胞中更有可能參與轉錄功能而不是黏附功能,我們初步檢測了E型鈣黏蛋白的表達,結果發(fā)現其在CML及正常人骨髓單個核細胞中基本不表達,這也提示βcatenin在骨髓細胞中主要參與轉錄功能。

CML急性變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可能涉及到多種信號傳導途徑多種成分的異常,研究CML急性變機制,是研究腫瘤發(fā)病機制的最佳模型之一。βcatenin作為造血調控及多種腫瘤發(fā)生中的重要調節(jié)因素,尤其與bcr和abl的異常均有關,研究其在CML發(fā)病及急性變中的作用,有利于進一步闡明CML急性變的機制,為進一步防治急性變提供理論基礎。同時針對WNT/βcatenin信號傳導途徑的治療有可能成為CML治療的新靶點,從而為CML急性變的治療提供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Wodarz A, Nusse R. Mechanisms of Wnt signaling in development. Annu. Rev Cell Dev Biol, 1998;14:59-88

2Giles RH, vanEs JH, Clevers H. Caught up in a Wnt storm: Wnt signaling in cancer. Biochim Biophys Acta, 2003; 1653:1-24

3Staal FJ, Clevers HC. WNT signalling and haematopoiesis: a WNTWNT situation. Nat Rev Immunol, 2005; 5: 21-30

4Reya T, Duncan AW, Ailles L, et al. A role for Wnt signaling in selfrenewal of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s. Nature, 2003; 423(6938): 409-414

5Simon M, Grandage VL, Linch DC, et al. Constitutive activation of the Wnt/βcatenin signalling pathway in acute myeloid leukaemia. Oncogene, 2005; 24: 2410-2420

6Jamieson CH, Ailles LE, Dylla SJ, et al. Granulocytemacrophage progenitors as candidate leukemic stem cells in blastcrisis CML. N Engl J Med, 2004; 351:657-667

7Clevers H. Wnt breakers in colon cancer. Cancer Cell, 2004; 5:5-6

8Karim R, Tse G, Putti T, et al.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Wnt pathway in the pathology of human cancers. Pathology, 2004; 36:120-128

9Lu D, Zhao Y, Tawatao R, et al. Activation of the Wnt signaling pathway in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Proc Natl Acad Sci, 2004;101:3118-3123

10Qiang YW, Endo Y, Rubin JS, et al. Wnt signaling in Bcell neoplasia. Oncogene, 2003; 22: 1536-1545

11Serinso E, Neusch M, Busche G, et al. Aberrant expression of βcatenin discriminates acute myeloid leukaemia from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 Br J Haematol, 2004; 126: 313-319

12Chung EJ, Hwang SG, Nguyen P, et al. Regulation of leukemic cell adhesion, proliferation, and survival by betacatenin. Blood, 2002; 100: 982–990

13Livak KJ, Schmittgen TD. Analysis of relative gene expression data using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and the 2DDCT method. Methods, 2001; 25: 402-408

14Clarke MF.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Identifying the Hydra′s Heads. N Engl J Med, 2004; 351: 634-636

15Elmaagacli AH, Beelen DW,Opalka B, et al. The amount of BCRABL fusion transcripts detected by the 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ethod in patients with Philadelphia chromosome positive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orrelates with the disease stage. Ann Hematol, 2000; 79:424-431

16Honda H, Ushijima T, Wakazono K, et al. Acquired loss of p53 induces blastic transformation in p210 bcr/ablexpressing hematopoietic cells: a transgenic study for blast crisis of human CML. Blood, 2000; 95:1144-1150

17Schultheis B, CarapetiMarootian M, Hochhaus A, et al. Overexpression of SOCS2 in advanced stages of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possible inadequacy of a negative feedback mechanism. Blood, 2002; 99: 1766-1775

18Na IK, Kreuzer KA, Lupberger J, et al. Quantitative RTPCR of Wilms tumor gene transcripts (WT1) for the molecular monitoring of patients with accelerated phase bcr/abl+ CML. Leuk Res, 2005; 29: 343-345

19Ress A, Moelling K. Bcr is a negative regulator of the Wnt signalling Pathway. EMBO Rep, 2005; 6:109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