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與人體健康的關系范文
時間:2023-12-27 17:55: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飲食與人體健康的關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文云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GM(1,1);數(shù)據擬合;灰色系統(tǒng)模型;數(shù)值分析
中圖分類號:F407.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914X(2015)38-0021-03
一、問題重述
據相關資料顯示,人體需要的營養(yǎng)素主要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糖和水。其中維生素對于維持人體新陳代謝的生理功能是不可或缺的,多達30余種,分為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A、D、E、K等)和水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B1、B2、B6、B12、C等)。礦物質無機鹽等亦是構成人體的重要成分,約占人體體重的5%,主要有鈣、鉀、硫等以及微量元素鐵、鋅等。
中國水果和蔬菜種植面積和產量迅速增長,水果和蔬菜品種也日益豐富,中國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人體營養(yǎng)均衡的意識也有所增強。然而多數(shù)中國居民喜食、飽食、偏食、忽視人體健康所需的營養(yǎng)均衡的傳統(tǒng)飲食習慣尚未根本扭轉,進而影響到果蔬生產。
結合為保障人體健康所需要的各種營養(yǎng)成分的范圍和前面預測的人均消費結果,評價中國居民目前礦物質、維生素、膳食纖維等營養(yǎng)的年攝入水平是否合理。
二、模型假設
1、在不發(fā)生任何農業(yè)災害的條件下,而且能保證社會安定水平沒有太大的變化,人民安居樂業(yè)。
2、隨著經濟的增長,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重視,食用健康有營養(yǎng)的蔬菜已成為一種時尚。
3、在不發(fā)生任何農業(yè)災害的條件下,而且能保證社會安定水平沒有太大的變化,人民安居樂業(yè)。
4、假設網絡資料都是可靠的能夠反映蔬菜市場的基本情況。
5、假設中國居民人口數(shù)量給估計預測帶來的誤差忽略不計。中國居民的飲食習慣在短期內不會突變。
三、符號說明(表1)
四、模型的建立與求解
4.1灰色系統(tǒng)中的GM(1,1)模型預測
灰色預測模型主要是基于GM(1,1)模型的預測,是將離散的隨機數(shù),經過生成變?yōu)殡S機性被顯著削弱的較有規(guī)律的生成數(shù),然后建立模型進行預測。
設數(shù)列做一次累加生產序列,得:
建立白化式的微分方程:
設按最小二乘法得到:
其中:B=
得到微分方程的解。
4.2蔬菜的刷選
第一步:做一次累加生成
第二步:確定數(shù)據矩陣B及
第三步:求參數(shù)a和b(借助MATLAB軟件得到的結果)
a=0.004b=339.17
因此得到菠菜未來總產量預測模型為:
其中表示距離初始年的間隔年數(shù),取1,2,
如果對作依次累加生成處理,即
x(1)(2)=x(0)(1)+x(0)(2)
x(1)(3)=x(0)(1)+x(0)(2)+x(0)(3)
數(shù)列與原始數(shù)列相比較,其隨機性程度大大弱化,平穩(wěn)程度大大增加。對于這樣的新數(shù)列,其變化趨勢可以近似地用如下微分方程描述:(1)
在(1)式中,a和u可以通過如下最小二乘法擬合得到:
(2)
在(2)式中,YM為列向量YM=[x(0)(2),x(0)(3),…,x(0)(M)]T;B為構造數(shù)據矩陣:
微分方程(1)式所對應的時間響應函數(shù)為:
(3)
(3)式就是數(shù)列預測的基礎公式,由(3)式對一次累加生成數(shù)列的預測值
可以求得原始數(shù)的還原值:
(4)
在(4)式中,t=1,2,…,M,并規(guī)定。原始數(shù)據的還原值與其觀測值之間的殘差值ε(0)(t)和相對誤差值q(t)如下:
(5)
對于預測公式(3),我們所關心的問題是它的預測精度。這一預測公式是否達到精度要求,可按下述方法進行精度檢驗。
首先計算:
其次計算:方差比c=s2/s1
及小誤差概率:
4.3引入殘差模型的數(shù)列預測
原始殘差序列(預測數(shù)列與原始數(shù)列只差)
使用該數(shù)據序列建立殘差GM(1,1)模型,
引入殘差模型的影響,得新的預測序列
在利用最小二乘法作數(shù)據擬合中,用的較多的是多項式擬合。即要求出二項式中的A=()使最小。
運用MATLAB同樣的方法對產量前10蔬菜2014-1020年進行預測
綜合以上預測結果,我們得出如圖1所示2009-2020年主要蔬菜的人均消費量。
通過調查2009年—2014年各主要蔬菜人均需求量的數(shù)據,來畫出各蔬菜人均消費量的折線圖,可反應出大白菜的需求量最大,其余雖然需求量沒有大白菜的需求量大,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這些蔬菜的需求量占有總蔬菜需求量的大半。
五、模型評價
影響預測精度的因素主要有:資料和情報、預測方法,預測者的分析和判斷。文中的模型的資料來源于科學出版社的《數(shù)學建?!罚鎸嵖煽?;預測的方法經檢驗是科學的。當然每種預測方法都有優(yōu)缺點,預測的結果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用的不同的方法得到的預測結果比較相近,則可以考慮使用灰色預測模型GM(1,1)。
優(yōu)點:(1)、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盡管某些信息不夠充分,但同屬于一個系統(tǒng)的數(shù)據必然是有序的或有特定功能的。(2)、對于一些雜亂無的數(shù)據或者夾雜著無規(guī)則干擾成分的數(shù)據,從灰色系統(tǒng)模型的角度章只需要較少的已知數(shù)據,從灰色系統(tǒng)的角度看,這類數(shù)據并不一定是不可觸摸的,而是將它們看成在一定范圍內變化的灰色量,按適當?shù)姆椒▽υ紨?shù)據進行處理,將灰色數(shù)轉變?yōu)樯蓴?shù),從生成數(shù)得到規(guī)律性較強的生成函數(shù)。(3)、利用現(xiàn)實性的生成率,使灰色系統(tǒng)盡可能變得清晰。
缺點:灰色系統(tǒng)介于黑色系統(tǒng)與白色系統(tǒng)之間,即系統(tǒng)內部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一般無法建立客觀的物理模型,、其作用原理也不明確、內部因素也難以辨別、信息不完全、現(xiàn)象不明顯,很難準確了解系統(tǒng)的行為特征,對其定量描述難度大,建立模型比較困難。
參考文獻
[1] 陳東彥,李冬梅,王樹忠.《數(shù)學建模》[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2] 張德豐.《MATLAB概率與數(shù)理統(tǒng)計分析》[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0年1月.
[3] 范金城,梅長林.數(shù)據分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年8月。
[4] 姜啟源,謝金星,葉俊.數(shù)學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5] 張峭,王克.中國蔬菜消費現(xiàn)狀分析與預測[J].農業(yè)展望,2006,10:28-31.
篇2
關鍵詞:膳食營養(yǎng) 人體健康 措施 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0-0311-02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飛速發(fā)展,人們所能選擇的食物已經不再是以前單調的粗茶淡飯,而是呈現(xiàn)出多樣化、豐富化的發(fā)展趨勢。不斷涌現(xiàn)的各類食物,在豐富人們飲食的同時,也導致肥胖等一系列現(xiàn)代病的發(fā)病率日漸攀升。因此,膳食營養(yǎng)問題便成了社會各界人士普遍關注的重要話題之一。下面筆者將結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從營養(yǎng)學的角度出發(fā),就膳食營養(yǎng)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論述如下:
1 人體所需營養(yǎng)素
據研究表明:目前已知的人體所需的營養(yǎng)素大致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碳水化合物、礦物質、膳食纖維和水七大類。各種營養(yǎng)素在人體內起著不同的作用,其中任何一種營養(yǎng)素的缺失都會對人體產生極其不良的影響。因此,把握各種營養(yǎng)素在人體中的不同作用以及人體對各種營養(yǎng)素所需的含量,對減少疾病的發(fā)生,促進人體健康具有重大作用。
第一,蛋白質是合成生命的重要營養(yǎng)元素,是其他營養(yǎng)素的載體,具有合成細胞、修復細胞、排除毒素、抑止病變和運載營養(yǎng)的作用。蛋白質產熱供給量約占人體所需總能量的10%,若人體缺乏蛋白質會導致營養(yǎng)不良,而蛋白質攝入量過多,尤其是動物蛋白質,同樣對人體有害,它不僅會加重肝臟負擔還容易引起消化不良。一般而言,成人每天的蛋白質攝入量為70-80克,而發(fā)育的青少年則需80-90克。第二,作為組成人體細胞重要成分的脂肪,有儲存能量,幫助人體吸收脂溶性維生素,增加飽腹感,提高膳食感官性狀,維持皮膚健康的作用。若人體缺乏脂肪會導致皮膚干燥,傷口不易愈合,而脂肪攝入量過多則會引起肥胖以及肥胖并發(fā)癥。一般而言,成人每天需要量約為50-70克之間。第三,維生素作為維持正常生命過程所必需的有機化合物,對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增強機體消炎、消毒和解毒功能,提高人體抵抗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樣維生素缺乏或過量均會影響人體健康,比如:人體內缺乏維生素A會導致人的視力下降,甚至可能引發(fā)夜盲癥,但是若維生素A過量,則會發(fā)生骨骼脫鈣、關節(jié)疼痛等中毒現(xiàn)象。第四,碳水化合物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具有節(jié)約蛋白質,增強腸道功能的作用。攝入量不足會影響體內酸堿平衡,導致全身疲乏,產生頭暈、心悸甚至低血糖昏迷等嚴重后果,若攝入量過多,則會導致體重增加,促使各種慢性病的發(fā)生。一般成人每日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約為480-600克[1]。第五,礦物質是構成機體組織的重要成分,對維持人體內水和電解質的平衡以及神經、肌肉的興奮度和細胞膜的通透度具有重要作用。人體礦物質因缺失元素的不同會出現(xiàn)不同的癥狀,若碘缺乏會引起成人甲狀腺腫大,胎兒期和新生兒期出現(xiàn)呆小癥,但某些礦物質的攝入量過多則會引起中毒,如鐵劑過量會引起消化道出血,導致死亡。第六,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道的蠕動,加快排泄的速度,具有預防便秘、痔瘡、結腸癌和直腸癌等作用。但是膳食纖維的攝入量也并不是多多益善。比如:對于正在發(fā)育的青少年來說,過多食用膳食纖維容易將人體所需的脂肪、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yǎng)物質帶出體外,造成營養(yǎng)不良。第七,水作為人體構造的主要部分占人體體重的60%左右,是營養(yǎng)素的溶劑,是人體內所有反應的介質。比如:血液的循環(huán)、新組織的合成以及廢物、有毒物質的排泄都離不開水。此外,水還有調節(jié)人體溫度,保護人體組織和器官的作用。一般成年人每天體內所需水量為2000-3000ml[2]。
2 平衡膳食營養(yǎng)的措施
每一種營養(yǎng)素對人體都有不同的作用,但是任何一種單一營養(yǎng)素的攝入量過多或過少,都會對人體產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因此把握各種營養(yǎng)素對人體的不同作用,并掌握其合適的攝入量,從而將不同的食物進行合理的搭配,平衡膳食營養(yǎng),對人體具有重要作用。這就要求人們在日常飲食中應做到如下幾點:
首先,每天膳食應以谷類食物為主,并做到粗細糧搭配,葷素菜混食。這不僅能滿足人體對各種營養(yǎng)素的需要,而且以谷類食物為主的膳食模式可以為人體提供充足的能量,有效減少脂肪的過量攝入,預防慢性疾病的發(fā)生。其次,蔬菜和水果是人體所需維生素、膳食纖維以及礦物質等營養(yǎng)素的主要來源,在日常生活中應多吃蔬菜和水果。每天應食用一定量的奶類及奶類制品,并吃一定量的魚類、禽類和瘦肉,保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營養(yǎng)素的攝入量[3]。再次,一日三餐應按照3∶4∶3的分配比進行分配,堅持早餐吃好、午餐吃飽、晚餐吃少的飲食習慣,飲食做到按時按量,不挑食、不偏食,切記暴飲暴食,以免破壞胃腸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引起急性胃腸炎、急性胃擴張和急性胰腺炎等疾病。此外,可以合理進食一些零食作為一日三餐之外的營養(yǎng)補充,但是應嚴格控制零食的食用量,切不可以零食代替主食。最后,每天應養(yǎng)成主動飲水的好習慣,不要等到口渴時再去喝水,飲水應以喝白開水為主,若想喝飲料,應進行合理的選擇。一般而言,乳飲料和果汁飲料含有一定量的營養(yǎng)素和有益膳食成分,適量的飲用可以作為膳食的補充,而添加了礦物質和維生素的飲料則適合天熱時進行戶外運動或運動后飲用。此外,應嚴格限制酒的飲用量,避免無節(jié)制飲酒所導致的營養(yǎng)素缺乏、急慢性酒精中毒,甚至酒精性肝硬化的形成[4]。
3 結束語
筆者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膳食營養(yǎng)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把握人體所需營養(yǎng)素以及各營養(yǎng)素在人體中的重要作用,并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做到不挑食、不偏食,廣泛食用多種食物,充分注意膳食營養(yǎng)。這不僅是滿足人體所需營養(yǎng),保證人體健康的需要,而且能夠促使人們生活質量以及工作效率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 王梅秀.營養(yǎng)膳食與酸堿平衡關系,河北醫(yī)藥,2003,11
[2] 文芝梅,陳君石.現(xiàn)代營養(yǎng)學第五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347
篇3
關鍵詞 體育運動 生活方式 身心健康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統(tǒng)計顯示:在我國肺癌、肝癌、心血管疾病、肥胖癥、糖尿病處于高發(fā)病的前幾位,其致病原因是運動不足、飲食過量,和不良生活習慣,如抽煙、酗酒、熬夜等。特別是攝入過量的動物性脂肪所造成。而運動不足和不良生活習慣都屬于生活方式上的問題。所以說現(xiàn)代人的健康問題與其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生活方式已經成為影響人們健康的一個重要方面。世界衛(wèi)生組織給健康的定義是: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不虛弱,而是要達到身體的、心理的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的總稱。也就是說人體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和心理健康?,F(xiàn)代工業(yè)和科技的發(fā)展,使交通更發(fā)達,生產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家用電器的出現(xiàn),改變了人們固有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體力勞動大為減少,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如不有意識的加強體育運動就會導致運動不足,從而導致疾病的發(fā)生。因此,提高人們的健康意識,加強體育鍛煉,養(yǎng)成良好的鍛煉習慣,是現(xiàn)今學校體育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特別是在飲食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人們吃得好喝的好,然而由此卻帶來了新的問題,因營養(yǎng)過剩運動不足導致的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癥、心血管疾病、肥胖癥等疾病成多發(fā)態(tài)勢。同時由于就業(yè)的壓力,競爭的加劇,人們的心理壓力卻越來越大,有的人甚至導致心理失衡,而由此產生的心理疾病也越來越多,如精神緊張、失眠、記憶力下降,疲勞等。長期的心理疾病又會導致生理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消化道潰瘍、糖尿病等一系列疾病,這些疾病已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如何促進身心健康減少疾病,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社會問題。實踐證明,經常參加體育運動,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都可有效地減少疾病的發(fā)生,全面促進身心健康。
現(xiàn)代醫(yī)學證明,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有著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它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可謂身心合一。體育運動可有效地增強人體健康,也有利于促進心理健康。在現(xiàn)實社會中,有許多身患身心疾病的人,通過多年的體育鍛煉,減輕了體重,降低了血糖、血脂,血壓也有了很好的改善,增強了體質.人也變得更開朗、更自信。
體育運動促進身心健康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體育運動促進智力發(fā)展
體育運動是一項人體直接參與運動的活動過程,而運動的方式多種多樣,如太極拳、籃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長跑、登山等。這些運動既可以鍛煉身體,又可促進智力發(fā)展。因為體育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促進新陳代謝,改善人體神經系統(tǒng)的機能,提高大腦皮層興奮和抑制的調節(jié)作用,提高人體的感知能力,使大腦思維更靈活、反應更迅速。
(二)體育運動可増強人的自信心
體育運動大多屬于戶外運動,在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的環(huán)境進行運動,
人體可以直接感受氣候的變化和環(huán)境的變化,這對人體和心理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長期的戶外運動可以大大提高人體對自然及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提高機體的抵抗力。許多體育項目屬集體項目,且對抗性較強,經常參加這些運動,可以培養(yǎng)人的團隊精神及協(xié)作意識,還可以培養(yǎng)人的勇敢及拼搏精神。運動可以使人們更健康、更勇敢、更富有活力,同時也使人更擁有自信心。
(三)體育運動可增加人的社會交往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以及居住條件的改善,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們人與人之間必要的交往越來越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冷漠。在這種生存環(huán)境下,人更容易出現(xiàn)煩躁、易怒、憂郁、孤獨等不良情緒,而這些不良情緒極易導致心理疾病,甚至生理疾病,可謂久郁成疾。而體育運動是一項及娛樂與健身于一體的快樂運動,有較強的趣味性。許多體育項目以集體的形式進行,并需要大家的配合共同完成,通過參與這樣的體育項目可有效地增進人們間的交往與溝通。另外,在體育運動過程中,人們以健身與快樂為目的,彼此間沒有利益間的沖突,因此在談話及交往過程中會十分的輕松友好,人與人之間容易產生親近感,增加友誼。這既改善了人們的心情,也擴大了人們的社交范圍。而這種交往對人的心理健康十分有益,它可以改善人際關系,消除精神緊張和孤獨感。
(四)體育運動可消除心理疲勞
疲勞是一個綜合性癥狀,與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關。當一個人在工作時心情緊張,情緒低落或工作時間,工作強度超出個人負荷時,生理和心里都會產生疲勞。生理上的疲勞可以通過適度的休息,及增加營養(yǎng)就可以消除。而心理疲勞大多是因為長時間的腦力工作或長時間處在一種較單一枯燥的環(huán)境,缺乏愉快、輕松的氛圍,給人以壓抑感,使人情緒緊張,心理壓力大而導致。而大多數(shù)的心理疲勞會使人產生植物性神經紊亂導致失眠、乏力,食欲減退。因此,心理疲勞不同于生理疲勞,單靠休息是難以消除的。它需要人為地去改變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一種輕松快樂的氣氛,變換一種工作方式。而體育運動就可以滿足以上條件。首先體育運動大多在戶外進行,使人可以獲得更多的新鮮空氣和陽光?;ɑ芎途G色植物可使人緊張的情緒得以放松。輕松、快樂的體育運動可以使壓抑的情緒得以釋放。根據神經興奮學理論,當人體在運動時主管運動系統(tǒng)的中樞神經高度興奮,而大腦皮質的其它神經如主管記憶、思維的神經會相對抑制,也就是說得到休息。因此,體育運動可有效地消除心理疲勞,還可以提高睡眠質量,增進食欲。
體育運動項目多種多樣,如乒乓球、羽毛球、籃球、長跑、自行車、游泳、登山、舞蹈等。我們每一個人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自身的具體情況選擇兩種以上運動項目常年堅持鍛煉,就可以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
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因此,加強體育鍛煉,對于增強體質,促進心理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腸道菌群;人體健康;微生態(tài)平衡,
Abstract:In the coevolutionary journey with humans, the complex and diverse human intestinal flora has evolved to regulate the human immune responses and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diseases. This immunomodulatory effec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iversity of intestinal flora and the presence of key strains. The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intestinal flora a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a variety of factors, including the diet, age and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host. Normal intestinal flora can regulate the permeability of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stimulate intestinal metabolism and immunoreaction, and maintain local homeostasis in the intestinal microenvironment.When the intestinal flora is imbalanced and the intestinal homeostasis is disrupted, the risk of many diseases, such as the gastrointestinal metabolic diseases, as well as the immune and neurological diseases, will increase. Here we reviewed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and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human intestinal flora in the following sec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stinal flora and human health,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mposition of intestinal flora, the impact of functional foods on human health, and how to maintain intestinal microecological balance.Hopefully this review will provide new thinking for future studie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testinal flora and human health and the related translational applications.
Keyword:Intestinal flora; Human health; Microecological balance;
1 、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
人類腸道菌群復雜多樣,在維護人體健康和體內微生態(tài)平衡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1]。腸道菌群的結構組成具有明顯的地域屬性和個體特異性,已有研究表明,腸道菌群的特異性和人類的年齡、居住環(huán)境的氣候、生活飲食、基因表達等的差異具有密切相關性[2,3]。盡管存在差異,但核心腸道菌群(某物種健康個體的腸道內、長期與宿主互利共生并保持種群穩(wěn)定的非特異性類群,如放線菌、擬桿菌、厚壁菌、變形菌等)一般比較保守[4],而且這些核心微生物群與個體的年齡沒有明顯的相關性,只是在不同的時間階段其物種豐度存在小范圍、有規(guī)律的波動,這或許能夠有利于腸道菌群與人類健康建立起一種微妙的平衡關系[5]。但也有研究指出,核心腸道菌群的“保守性”實際上具有一定的相對性,該類群依然受到特定且穩(wěn)定的微生物家族基因、代謝途徑等因素的調節(jié),同時指出這對維持宿主腸道微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穩(wěn)定性具有重要意義[6]。
在人體腸道中,生活著數(shù)以百萬計的微生物動態(tài)群落,它們一般通過自身細胞壁表面的纖毛等附著于腸上皮細胞表面[6,7],且伴隨著人體組織差異,局部區(qū)域的微生物呈現(xiàn)相對特異性[8]。例如在人體結腸中菌體個數(shù)達到峰值,單位質量(g)內容物中細菌個體數(shù)可達1013以上。從功能上看,腸道中的絕大多數(shù)微生物和參與轉化食物組分的酶相關。食物經過腸道菌群的生物轉化后,生成小分子的碳水化合物、有機酸和對人體健康、維持機體內穩(wěn)態(tài)具有重要作用的微生物特異性代謝產物——維生素和短鏈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等[8]。但是,腸道菌群的代謝產物因人而異,且與人類年齡、飲食、居住環(huán)境、壓力、精神狀態(tài)等因素具有一定的相關性。研究表明,當腸道菌群穩(wěn)態(tài)被打破時,腸道菌群物種多樣性及其豐度變化顯著,這會導致功能基因的表達、代謝相關酶等物質的水平發(fā)生顯著變化,從而誘發(fā)腸道代謝紊亂,情況嚴重的則會引起炎癥性腸病、結直腸癌等代謝疾病[6]。另外,盡管抗生素對治療腸道疾病具有良好效果,但是面對抗生素的無差別攻擊,部分有益微生物的豐度也會在抗生素的作用下大幅下降。因此,基于飲食調節(jié)的功能性食品的開發(fā)為改善人體腸道健康、維持腸道菌群與宿主之間的平衡提供了良好機會。
2 、影響腸道菌群組成的因素
2.1、 飲食
飲食對腸道菌群結構的調節(jié)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了腸道菌群的優(yōu)勢物種及其代謝主要組分[9]。對于新生兒來說,飲食是塑造腸道菌群的關鍵驅動力,例如母乳喂養(yǎng)的新生兒表現(xiàn)出放線菌優(yōu)勢和厚壁菌門、變形菌門劣勢,從代謝物的角度上整體表現(xiàn)出SCFAs水平增加,加強了免疫系統(tǒng)反應,使IgG表達量升高[10,11]。隨著新生兒年齡的增長,飲食成為影響腸道菌群結構、多樣性發(fā)展的重要因素。飲食中膳食纖維的攝入能夠確保腸道黏膜的完整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腸道疾病發(fā)生的風險[12],富含纖維的飲食結構也能夠改善人體血糖水平,促進人體健康代謝循環(huán)[13]。高蛋白的飲食結構能夠使得腸道中的擬桿菌、嗜雙胞桿菌大量增殖,這可能導致人體免疫力降低,增加疾病風險(包括代謝疾病)[14,15]。
2.2、 年齡
年齡是影響腸道菌群組成的另一個主要因素。新生兒出生后,變形菌等需氧型細菌首先定植在人體腸道中,隨著腸道局部部位氧濃度的變化,厚壁菌門、擬桿菌門等細菌逐漸定植于氧濃度更低的腸道部位[16]。研究表明,新生兒腸道菌群的多樣性最低,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物種多樣性逐漸提高[17]。青春期時腸道菌群代謝物中葉酸和維生素B12的合成量顯著升高,這表明某些腸道菌可能參與了人體的生長發(fā)育過程[18]。成年人腸道菌群以厚壁菌門、擬桿菌門的細菌為主,放線菌和變形菌的豐度相對較低[19]。而在老年人的腸道菌群中,多樣性降低,兼性厭氧菌、梭桿菌、芽孢桿菌等的豐度相對較高,雙歧桿菌、類桿菌等豐度降低[20],SC〧As表達量相對較低[21]。
2.3、 其他因素
除了飲食和年齡能夠顯著影響腸道菌群的結構與功能外,運動、抗生素藥物、生活環(huán)境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腸道菌群功能的發(fā)揮。Hughes等研究表明,規(guī)律的運動習慣能夠豐富有益菌群的豐度和多樣性[22]。與非運動員相比,運動員的腸道菌群顯示出豐度更高的厚壁菌、乳桿菌和雙歧桿菌等,SCFAs和丁酸鹽等有益代謝產物的表達水平也顯著高于非運動員的平均水平[23],梭狀芽胞桿菌、玫瑰芽孢桿菌等的豐度也在有益代謝產物的作用下明顯提高,其他類群物種豐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22]。抗生素藥物作為病原體滅活劑在進行病原體殺傷過程中具有“無差別”效應,即在殺滅病原菌的同時也能對腸道有益微生物進行滅活,從而導致腸道菌群代謝紊亂[24]。Dethlefsen等研究發(fā)現(xiàn),抗生素對腸道菌群的影響主要取決于抗生素種類和給藥時長[25]。例如萬古霉素能夠降低擬桿菌、煙曲霉菌和糞腸球菌的豐度,提高變形菌的豐度[26],環(huán)丙沙星對乳球菌的抑制效果能夠達到6個月以上,而克拉霉素滅活幽門螺桿菌的過程中,放線菌的豐度顯著降低[27]。此外,基于氣候、遺傳、飲食等生活方式的不同,腸道菌群的結構功能也表現(xiàn)出一定的差異性[28]。有研究顯示,在飲食結構相對接近的條件下,相比于發(fā)展中國家,工業(yè)化程度更高的西方發(fā)達國家人群的腸道菌群中,厚壁菌和擬桿菌的比例似乎更高[29]。
3 、功能性食品對人體健康的作用
功能性食品是一類不僅能夠提供多種營養(yǎng)物質,還能夠提高人體健康水平、降低某些疾病風險的食物[30],通常作為人類生長代謝調節(jié)劑,主要包括益生元、益生菌、膳食纖維、天然抗氧化劑和生物活性肽等[31]。已有研究表明,功能性食品中對人體有益的組分不僅僅局限于食物中活菌的補充,也包括這些有益菌的代謝產物。另外,我們個人的飲食結構對于有益菌的類群、代謝產物具有相當?shù)臎Q定作用[32]。為此,我們有必要了解功能性食品的代謝與人體健康之間的關系。
3.1、 降低腸道病原菌的感染風險
飲食作為最容易造成腸道菌群個體差異性的因素,已成為當下研究腸道菌群代謝變化的主要熱點之一。在飲食組分中,益生元等功能性食品有利于小腸和結腸的功能穩(wěn)定[33],腸道菌群對這些物質的代謝可以改善胃腸功能和屏障穩(wěn)態(tài),增強人體的礦物質吸收能力,調節(jié)能量代謝以及降低腸道病原菌的感染風險等[34]。相反,體內缺乏益生元則會引起體內生長因子多樣性消失,導致糖尿病、結腸癌、心血管疾病等的發(fā)病風險增高,這一點在西方國家尤為明顯[35]。
益生元作為功能性食品的常見形式進入人體后,能夠通過自身的新陳代謝作用產生有機酸,降低腸道中的酸堿度,從而達到抑制病原菌生長的目的[34]。Vulevic等研究發(fā)現(xiàn),65歲老年人每日服用低聚半乳糖5.5 g,其自然殺傷性細胞和吞噬細胞的生物活性顯著增強[36]。動物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膳食纖維可通過代謝產生酸性物質等以降低結腸微環(huán)境的酸堿度,從而達到預防致病菌感染的目的[37]。因此,攝入益生元等功能性食品有益于調節(jié)人體腸道功能,維持腸道微生態(tài)穩(wěn)定,避免病原菌在腸道表面粘附、增殖、移位等。
3.2、 改善礦物質吸收能力
在礦物質吸收方面,功能性食品也發(fā)揮了良好作用。研究顯示,低聚糖、低聚半乳糖和糖醇等對改善維生素、抗氧化化合物、礦物質等微量元素的吸收能力具有良好效果[38]。這些物質被代謝后所產生的SCFAs等能刺激結合蛋白的表達,利于礦物復合物的降解,提高腸道對礦物小分子的吸收效率并改善腸道微環(huán)境[39],這些小分子也被充當為輔因子參與到代謝循環(huán)中。另外,某些礦物質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具有抗菌特性,表現(xiàn)出利于預防腸道感染的特性[40]。
SCFAs作為益生元常見的降解產物,能夠通過調節(jié)腸道內的酸堿平衡以促進腸上皮細胞對鈣的溶解與吸收[34]。Abrams等已經證明,青少年每日補充適量的果聚糖(約8 g)能夠有效提高鈣的吸收,每日鈣吸收量超過250 mg的人群達到65%以上。Whisner等研究發(fā)現(xiàn),低聚半乳糖也能通過腸道菌群的代謝產生SCFAs,進而促進腸上皮細胞對鈣的吸收,同時腸道菌群中雙歧桿菌的豐度顯著升高[41],他們在動物實驗中得到了相似的結論。這些結果表明,益生元等功能性食品在經過腸道菌群的代謝后產生的小分子物質能夠有效的調節(jié)腸道微環(huán)境的穩(wěn)態(tài),同時能夠影響腸道菌群的多樣性變化。
3.3 、改善免疫調節(jié)
益生元對免疫調節(jié)的影響涉及多種代謝通路。通過微生物群的作用,益生元大部分被降解為SCFAs,通過腸上皮細胞的吸收,SCFAs參與到機體的代謝循環(huán)中,從而影響了抗炎細胞因子的基因表達[42]。已有研究表明,機體中的SCFAs水平同炎癥性腸?。↖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糖尿病和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的發(fā)生具有一定的相關性[43]。
研究表明,SCFAs能夠依賴丁酸鹽結合樹突細胞的GPR41、GPR43和GPR109A組分,并通過誘導組蛋白H3乙?;?、醛基脫氫酶的表達來促進結腸Treg細胞的產生[44],間接影響了相關細胞免疫因子對免疫系統(tǒng)的調節(jié)。動物實驗研究表明,SCFAs的水平降低和疾病的嚴重程度具有密切相關性。人們在臨床研究中發(fā)現(xiàn),高產SCFAs的菌群豐度的降低能夠顯著提高腸炎的發(fā)生風險[45]。由此可見,結腸中SCFAs的產生是調節(jié)并維持天然免疫系統(tǒng)和適應性免疫系統(tǒng)正常功能的關鍵因素[40]。
3.4、 抗癌效果
影響細胞癌變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基因與環(huán)境(尤其是腸道微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46]。在癌癥中,由腸炎引起的結直腸癌發(fā)病率長期居高不下,已有研究證明,結直腸癌的發(fā)病與腸道菌群的失衡有直接關系[40]。Femia等通過動物實驗發(fā)現(xiàn),乳雙歧桿菌和鼠李糖乳桿菌混合物能夠提高腸道丁酸鹽水平,降低癌變細胞的增殖、直腸癌發(fā)生相關酶的活性,從而降低大鼠的結腸癌發(fā)病率[47]。后續(xù)研究表明,長鏈果聚糖和短鏈果糖能夠通過調節(jié)腸道的酸堿度來間接影響結腸腫瘤的發(fā)病率[48]。
Raman等研究發(fā)現(xiàn),盲腸、結腸和糞便中腸道菌基因表達的改變,增加了結腸中微量營養(yǎng)素的吸收,同時能夠調節(jié)異種代謝酶的活性和免疫應答[49]。益生元在腸道菌群的作用下能夠產生SCFAs,從而表現(xiàn)出一定的抗癌活性[40,50],而常規(guī)的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結構不僅會降低腸道內SCFAs的水平,還會提高潛在有害代謝物(如支鏈脂肪酸、亞硝基化合物、硫化物和吲哚化合物等)的水平,導致細胞組織出現(xiàn)毒性或促炎性,引起慢性疾病(如結直腸癌)的發(fā)展[40]。相比于SCFAs,丁酸鹽更能促進結腸區(qū)域的代謝活動,降低細胞癌變風險,能夠誘導結腸癌細胞的凋亡并抑制其增殖[51]。此外,乳酸、某些糖蛋白、膽汁酸等微生物胞外代謝物也對腸道菌群的代謝活性及特異性生理功能產生影響[52]。
4、 腸道微生態(tài)平衡的維持策略
現(xiàn)今,關于維持腸道微生態(tài)平衡的方法有很多,比較成熟的有益生菌、糞菌移植和噬菌體策略。
4.1、 益生菌
益生菌是一類可定植在人體內,通過調節(jié)宿主黏膜與系統(tǒng)免疫功能或腸道菌群的、對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適當攝入益生菌對延長宿主壽命具有一定積極影響。目前已有研究證明,腸道中的益生菌對腸道微環(huán)境的穩(wěn)定具有一定的調節(jié)作用,同時對腸道病原菌的防御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49]。目前最常用的益生菌主要有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和酵母菌等,其應用范圍廣泛,涉及制藥、乳制品發(fā)酵、非乳制品添加劑等領域[53]。
益生菌的功能靈活多樣,能夠通過產生SCFAs以調節(jié)腸道環(huán)境的酸堿平衡,也能夠產生多種維生素(如維生素K),還能產生細菌素或其他具有抗菌活性的物質。另外,益生菌在代謝過程中,還能夠調節(jié)巨噬細胞活性,細胞因子、免疫球蛋白水平以激活免疫反應,或者通過調節(jié)腸上皮細胞的通透性來間接激活免疫系統(tǒng)[54]。研究表明,益生菌對預防過大的精神壓力以及某些慢性疾病(如動脈粥樣硬化損傷、糖尿病等)也有一定的作用[55],因此有針對性地開發(fā)以益生菌為基礎的治療藥物已經成為熱點之一,該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劑量、藥效時長和菌株選擇等方面[56]。
當前,已經有研究表明益生菌對癌癥具有預防作用。益生菌在宿主體內的代謝過程能產生與細胞誘變劑結合的小分子,它們能促進這些潛在致癌因子的降解和代謝,避免正常細胞向癌細胞轉化。與此同時,產生的SCFAs等分子能刺激抗炎因子的分泌,為適當?shù)拿庖邞餥57]做好準備。另外,也有研究證實益生菌能夠減緩腹瀉、肥胖等疾病癥狀[55],對Ⅱ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也有良好的預防效果[58]。盡管益生菌在調節(jié)腸道微生物穩(wěn)態(tài)、人體免疫等方面具有很大潛力,但其實際應用仍然受到臨床診斷等的多方阻礙。因此,基于多組學技術系統(tǒng)性地研究益生菌在人體代謝中的功能作用機制,是解決當下應用困境的主要方法。
4.2、 糞菌移植
糞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指的是將健康人的腸道菌移植到腸道感染者體內,以恢復患者腸道菌群結構及其功能的過程[59]。目前的研究及臨床應用均已證明,F(xiàn)MT對炎癥性腸病、腸易激綜合征、結腸癌等腸道疾病導致的微生態(tài)失衡具有結構與功能的重建作用[60]。此外,F(xiàn)MT也已經廣泛應用于對腹瀉、過敏性疾病、腫瘤等疾病的治療[61,62]。
然而,F(xiàn)MT具體是如何影響腸道菌的結構與功能,它治療某些疾病的具體機制是什么,這些問題仍有待進一步探究。比較容易接受的觀點是FMT在腸道中基于自身的代謝,產生了許多有益的小分子(如有機酸、醇、醛等)和活性肽,這些物質一方面調節(jié)了腸道微環(huán)境的酸堿性,另一方面通過刺激宿主產生免疫反應,加快了腸道微生物結構與功能的恢復[63]。從實驗室研究和臨床的初步應用中可以判斷,F(xiàn)MT對某些腸道疾病的治療是有利的,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往往存在許多瓶頸和問題。例如,如何規(guī)避FMT供體中病原菌的轉移,如何降低與腸道菌群有關的疾?。ㄌ悄虿?、心血管疾病等)產生的風險。由此可見,對FMT治愈目標疾病的具體機制的研究,將有助于開發(fā)和應用更加安全可靠有效的FMT藥劑。
4.3 、噬菌體策略
在人類疾病的產生中,病原菌并非是唯一的原因,噬菌體也是影響人類健康的重要類群[64]。噬菌體在人體中廣泛存在,它能顯著地影響腸道微生物的結構和功能。因此在理論上,我們可以通過影響噬菌體來間接影響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及其功能的發(fā)揮,以達到維持腸道微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目的[64]。然而,人們在臨床指標中發(fā)現(xiàn),給藥后往往呈現(xiàn)噬菌體數(shù)量指數(shù)級擴增的現(xiàn)象,且在動力學的角度分析發(fā)現(xiàn),噬菌體擴增規(guī)律是非恒定的,但與給藥劑量、給藥時間、宿主免疫反應強度具有密切相關性[65]。由于這種復雜的相關性,目前關于噬菌體介導的腸道微生物調節(jié)也僅停留在實驗室研究階段。
5 、展望
近年來,人們對腸道菌群的研究愈發(fā)廣泛和深入。腸道菌群能影響宿主的新陳代謝、生理和免疫系統(tǒng)。腸道菌群的組成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飲食、年齡、藥物和生活方式等。腸道菌群結構和功能的改變直接影響人體的健康,對多種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對腸道菌群和宿主之間的關系進行進一步系統(tǒng)性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此外,在臨床應用中,如益生元輔助的食療和糞菌移植等手段在腸道疾病的治療過程中具有巨大潛力。結合不同學科的研究技術和方法,深入探究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的相互關系,開發(fā)應用基于腸道菌群功能的食品和藥物,對胃腸道疾病的預防與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GIL BERT J A,BLASER M J,et al.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microbiome[J].Nat Med,2018,24(4):392-400.
[2] HUMAN MICROBIOME PROJECT C Structure .function and diversity of the healthy human microbiome[J] Nature,2012,486(7402):207-214.
[3]YATSUNENKO T,REY F E,MANARY M J,et al.Human gut microbiome viewed across age and geograpy[J.Nature. ,20 12.4867402)222-227.
[4]ROWLAND I.GIBSON G,HEINKEN A.et al. Gut microbiota functions:metabolism of nutrients and other food components[J]. Eur J Nut,2017,57(1):1-24.
[5]SHETTY S A,HUGENHOLTZ F,LAHTI L,et al.Intestinal microbiome landscaping:insight in community assemblage and implications for microbial modulation strategies[J].FEMSMicrobiol Rev,2017 ,41(2):182-199.
[6]NOGACKAA M,GOMEZ-MARTIN,MARIA S,et al.Xenobiotics formed during food processing their relation with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and colorectal cancer[J.INT J MOL sci,2019,20(8):2051-2068.
[7]WAN M L Y,LING K H,EL-NEZAMI H,et al.Influence of functional food components on gut health[J].Crit Rev Food Sci Nutr,2018,59(12): 1927-1936.
[8]VERBEKE K A,BOOBIS A R,CHIODINI A,et al.Towards microbial fermentation metabolites as markers for health benefits of prebiotics[J].Nutr Res Rev,2015,28(1):42-66.
[9]HILLS R D,PONTEFRACT B A,MISHCDN H R,et al. Gut microbiome :profound implications for diet and disease[J]. Nutrients,2019,11(7):1613-1653.
[10]SONG S J,DOMINGUEZ-BELLO M G,KNIGHT R How delivery mode and feeding can shape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in the infant gut[J] CMAJ ,2013,185(5):384-394.
[1]LEE S A,LIMJ Y,KIM B S,et al.Comparison of the gut microbiota profile in breast-fed and formula-fed Korean infants using pyrosequencing[J].Nutr Res Pract,2015,9(3):242-24
[12]RAY K Gut microbitfailling up on fibre for a healthy gut[J].Nat Rev Gastro Hepat,2018, 15(2):67.
[13]ZHAO L N.ZHANG F,DING X Y,et al.Gut bacteria selectively promoted by dietary fibers alleviate type 2diabetes[J] Science ,2018,359(6380)-1151-1156.
[14]FOROUHI N G,KRAUSS R M,TAUBES G,et al.Dietary fat and cardiometabolic health evidence, controversies, and consensus for guidance[J] BMJ,2018,361:K2139.
[15]JETHWANI P,GROVER K Gut microbiota in health and diseases-a review[J.Int J Curr Microbiol Appl Sci,2019,8(8)-1586-1599.
[16]DEL CHIERICO F,VERNOCCHI P,PETRUCCAA,et al. Phylogenetic and metabolic tracking of gut microbiota during per-inatal development[J.PLoS One ,2015, 10(9):e0137347.
[17]SCHANCHE M.AVERSHINA E,DOTTERUD C,et al.High-resolution analyses of overlap in the microbiota between mothers and their children[J]. Curr Microbiol,2015,71(2).283-
[18]HOLLISTER E B,RIEHLE K,LUNA R A.et al.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healthy pre-adolescent pediatric gut microbiome[J] Microbiome ,2015,3(1):36-45.
[19]REYES A,HAYNES M,HANSON N,et al.Viruses in the faecal microbiota of monozygotic twins and their mothers[J] Nature,2010,466(7304).334-338.
[20]THOMPSON A,MONTEAGUDO-MERA A,CADENASM,et al.Milk-and solid-eeding practices and daycare attendance are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ces in bacterial diversity,predominant communities. and metabolic and immune function of the infant gut microbiome[J] Front Cell Infect Microbiol,2015,5(3):1-8.
[21]BIAGI E,RAMPELLI S,TURRONI S,et al.The gut microbiota of centenarians :signatures of longevity in the gut microbiota profile[J].Mech of Ageing and Dev,2017,165(Pt B):180-184.
[22]HUGHES R L Areview of the role of the gut microbiome in personalized sports ntitin[J].Front Nutr,2019,6:.191.
[23]ALLEN J M,MAILING L J,NIEMIRO G M,et al Exercise alters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in lean and obese humans[J]Med Sci Sports Exerc ,2018,50(4)-747-757.
[24]KLINGENSMITH N J,COOPERSMITH C M.The gut as the motor of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in critical ilness[J]J Crit Care Clin,2016,32(2):203-212.
[25]DETHLEFSEN L,RELMAN D A.Incomplete recovery and individualized responses of the human distal gut microbiota to repeated antibiotic perturbation[]. Proc Natl Acad SciUSA,2011,108 (Suppl 1):4554-4561.
[26]SAAC S,SCHER J U,DJUKOVIC A.et al. Short-and long-term efects of oral vancomycin on the human intestinal microbiota[J].J Antimicrob Chemother,2017,72(1): 128-136.
[27]JAKOBSSON H E,JERNBERG C,ANDERSSON A F,et al. Short-term antibiotic treatment has difering longterm impacts on the human throat and gut microbiome[J]PLoS One,2010,5(3):983-996.
[28]MARTINEZ I,STEGEN J C,MALDONADO-GOMEZM X,et al.The gut microbiota of rural papua new guineans composition, diversity patterns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J].Cell Rep,2015,11(4):527-538.
[29]ZHU A,SUNAGAWA S MENDE D R,et al.Inter-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gene content of human gut bacterial species[J] Genome Biol,2015, 16(1):82.
[30]LORENZO J M,MUNEKATAP E S,GOMEZ B,et al. Bioactive peptides as natural antioxidants in food prod,ucts-a review[J]. Trends in Food Scienc&Technolgy.2018,79:136-147.
[31]AL-SHERAJI S H,ISMAIL A.MANAP M Y,et al. Prebiotics as functional foods:a review[J].J Funct Foods,2013,5(4):1542-1553.
[32]PENG M,TABASHSUM Z,ANDERSON M,et al. Effectiveness of probiotics,prebiotics, and prebiotic-like components in common functional foods[J]. Compr Rev Food SCI F,2020,19(4):1908-1933.
[33]AGUILAR-TOALAJ E,HALL F G,URBIZO-REYESU C,et al.In silico prediction and in vitro assessment of multi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postbiotics obtained from two probiotic bacteria[J] Probiotics Antimicrob Proteins ,2020, 12(2):608-622.
[34]SANDERS M E,MERENSTEIN D J,REID G,et al.Probiotics and prebitics in intestinal health and disease.from biology to the clinic[J].Nat Rev Gastro Hepat,2019,16(10):605-616.
[35]BIRKELAND E,GHARAGOZLIAN S, BIRKELAND KI,et al.Prebiotic effect of inulin-type fructans on faecal microbiota and short-chain fatty acids in type 2 diabetes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Eur J Nutr,2020.59(7);3325-3338.
[36]VULEVIC J,JURIC A.WALTON G E,et al.nfluence of galacto-oligosaccharide mixture (B-GOS) on gut microbiota,immune parameters and metabonomics in elderly persons[J].Brit J Nutr,2015,114(4):586-595.
[37]METZLER-ZEBELI B U,CANIBE N,MONTAGNE L, et al.Resistant starch reduces large intestinal pH and promotes fecal lactobacili and bifidobacteria in pigs[J] Animal,2019,13(1):64-73.
[38]RIVERA-HUERTA M,.LIZARRAGA-GRIMES V L,CASTRO-TORRES 1 G,et al.Functional effects of prebiotic fructans in colon cancer and calcium metabolism in animal models[J]. Biomed Res Int,2017 ,2017:9758982.
[39]SCHOLZ-AHRENS K E,SCHAAFSMA G,VAN DENHEUVEL E G H M,et al. Effects of prebiotics on mineral metabolism[J]. Am J Clin Nutr,2001,73(2):459-464.
[40]MAKKI K,DEEHAN E C,WALTER J,et al.The impact of dietary fiber on gut microbiota in host health and disease[J].Cell Host Microbe,2018,23(6)-.705-715.
[41]WHISNER C M,MARTIN B R,SCHOTERMAN M H,et al. Galacto-oligosaccharides increase calcium absorption and gut bifidobacteria in young girls:a double- blind cross-over trial[J].Br J Nutr,2013.110(7):1292-1303.
[42]PRETORIUS R,PRESCOTT S L,PALMER D J.Taking prebiotic approach to early immunomodulation for allergy prevention[J] Expert Rev Clin Immu,2018, 14:43-51.
[43]YAHFOUFI N,MALLET J F,GRAHAM E,et al. Role of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in immunomodulation[J] Curr Opin Food SCI,2018,20:82-91.
[44]DANNESKIOLD-SAMSOE N B,DIAS DE FREITASQUEIROZ BARROS H,SANTOS R,et al.Interplay between food and gut microbiota in health and disease[J].Food Res Int,2019,115:23-31.
[45]HE Q,GAO Y,JIE Z,et al. Two distinct metacommunities characterize the gut microbiota in Crohn's disease patients([J] GigaScience,2017,6(7):1-11.
[46]SHARMA M, SHUKLA G Metabiotics.one step ahead of probiotics;an insight into mechanisms involved in anticancerous effect in colorectal cancer[J].Front Microbiol,2016,7:194C
[47]FEMIAA P,LUCERI C,DOLARA P,et al.Antitumorigenic activity of the prebiotic inulin enriched with oligofructos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obiotics latobacillus rhamnosus andbifidobacterium lactis on azoxymethan[J] Carcinogenesis ,2002,23(1):1953-1960.
[48]VERGHESE M,RAO D R,CHAWAN C B,et al.Dietary inulin suppresses azoxymethane-induced aberrant crypt foci and colon tumors at the promotion stage in young Fisher 344 rats[J]J Nutr,2002, 132(9):2809-2813.
[49]RAMAN M, AMBAL AM P,KONDEPUDI K K,et al.Potential of probiotics,prebiotics and synbiotics for manage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J] Gut Microbes,2013,4(3):181-192.
[50]WEN Y,WEN P,HU T G,et al.Encapsulation of phycocyanin by prebiotics and polysaccharides-based electrospun fibers and improved colon cancer prevention effects[J].Int J Biol Macromol 2020, 149:672-681.
[51]ZITVOGEL L,DAILLERE R,ROBERTI M P,et al.Anticancer effects of the microbiome and its products[J].Nat Rev Microbiol,2017,15(8)-465-478.
[52]SHENDEROV B A.Metabiotics.novel idea or natural development of probiotic conception[J].Microb Ecol Health Dis,2013,24:20399.
[53]RAY K Gut microbiota:the gut virome and bacterial microbiome-the early years[J].Nat Rev Gastro Hepat,.2015,12(11):609.
[54]LA FATA G,WEBER P,MOHAJERI M H.Probiotics and the gut immune system:indirect regulation[J] Probiotics Antimicro,2018,10(1):11-21.
[55]IKRAM S,HASSAN N,RAFFAT M A,et al.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using probiotics in chronic periodontitis[J].J Investig Clin Dent,2018,9(3):e12338.
[56]HSIEH M.The microbiome and probiotics in childhood[J] Semin Reprod Med,2014,32(1):23-27.
[57]AMBAL AM P,RAMAN M,PURAMA R K,et al.Probiotics,prebiotics and colorectal cancer prevention[J]. Best Pract Res Clin Gastroenterol,2016,30()19-131.
[58]HENDIJANI F.AKBARI V.Probiotic supplementation for management o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aduts with type I diabet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ClinNutr,2018,37(2):532-541.
[59]KHORUTS A,SADOWSKY M J.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of 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J].Nat Rev Gastro Hepat,.2016,13(9):508-516.
[60]LI S S,ZHU A,BENES V,et al. Durable coexistence of donor and recipient strains after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J].Science ,2016,352(6285):586-589.
[61]HOLVOET T,JOOSSENS M,WANG J,et al. Assessment of faecal microbial transfer in i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severe bloating[J]. Gut,2017 ,66(5):980-982.
[62]JOHNSEN P H,HILPUSCH F,CAVANAGH J P,et al.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versus placebo for moderate-to-severe iritable bowel syndrome :a doubleblind,randomised.placebo-controlled, parallel-group,single-centre tial[J].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2018,3(1):17-24.
[63]GIANOTTI R J,MOSS A C.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rom clostridium difilil to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 Gastroenterol Hepatol(NY),2017,13(4):209-213.
篇5
【關鍵詞】中醫(yī)養(yǎng)生;預防疾?。辉鲞M健康;延年益壽
對每個人來說,生命都是非常寶貴的,健康長壽是人類永恒的追求。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養(yǎng)生保健、病癥預防。養(yǎng)生,含有保養(yǎng)生命之意。中醫(yī)養(yǎng)生即在中醫(yī)理論的指導下,運用各種方法頤養(yǎng)生命、保養(yǎng)身體、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所謂養(yǎng),即保養(yǎng)、調養(yǎng)、補養(yǎng)之意。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傊?,中醫(yī)養(yǎng)生就是遵循傳統(tǒng)的中醫(yī)理論,對人的身體進行科學調養(yǎng),減少疾病、保持生命健康活力。中醫(yī)養(yǎng)生對人體健康長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堅持中醫(yī)養(yǎng)生,減少疾病,使我們始終精力充沛,保持一個健康的身體,才能更好地投入每天的學習和工作,才能對社會、對人民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因此,有必要對中醫(yī)養(yǎng)生進行研究和探討。
1 中醫(yī)養(yǎng)生保健貴在養(yǎng)德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yī)學經典《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明確提出養(yǎng)生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yǎng),這是頤養(yǎng)生命、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最重要條件。道家理論對中醫(yī)養(yǎng)生保健也提出同樣的觀點:善良、忠誠、愛心、友好、仁慈、同情助人是做人的美德。無論是古代醫(yī)學,還是道家理論都論述了中華傳統(tǒng)美德于個人于社會都是有益的。實踐證明,也只有擁有這些美德的人,才會享受到生活中的快樂,促進身心健康。
2 中醫(yī)養(yǎng)生保健重在有規(guī)律的運動
生命在于運動。傳統(tǒng)的運動養(yǎng)生方法是我國勞動人民千百年來在養(yǎng)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運動可以促進人體氣血流通,舒筋活血,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人的氣血暢通無阻才會促使新陳代謝旺盛,從而起到身體保健、增強體質、延緩衰老的作用。因此,平時要養(yǎng)成運動的好習慣,特別是老年人和體弱多病的人,更應該堅持運動,不僅防病治病,又可以強筋骨、利關節(jié)、促進消化、增強意志、強身健體、延年益壽。運動的形式要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合理選擇體育運動方式,如步行、慢跑、騎自行車、武術、太極拳、太級劍、五禽戲、八段錦和適宜的群體運動等。
3 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健康
人有七情六欲,而人的七情六欲與人的健康有直接的關系。健康的精神、穩(wěn)定的情緒、舒暢的心情、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可以增強機體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增強機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從而起到預防疾病的目的。精神極端、心理波動,情感不穩(wěn)定在一定程度上對人的健康不利。根據中醫(yī)原理,我們知道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中醫(yī)的這些情緒與健康的觀點多年來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F(xiàn)實生活中,有些人常常因過度悲傷或者極度憤怒導致一病不起的例子不勝枚舉,所以,中醫(yī)有“百病生于氣”之說,認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有很多病例都可以證明憤怒、憂郁、悲傷、驚恐對人身體的影響和危害是最大的,不但影響人的健康,而且制約著人的壽命。因此,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要控喜怒,求平和,杜絕憂悲,節(jié)思慮,防驚恐,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調節(jié)情緒,避免不良心志對身體的不良影響,增進健康。
4 合理飲食,平衡的飲食有益于健康
中醫(yī)飲食養(yǎng)生就是按照中醫(yī)理論,對人的飲食進行科學的調整,注意飲食宜忌,平衡合理地攝取食物,以增進健康,幫助達到益壽延年的目的的養(yǎng)生方法。飲食養(yǎng)生的關鍵是合理飲食、平衡飲食、均衡營養(yǎng)、合理調配、科學滋養(yǎng),避免飲食不當,造成營養(yǎng)不良,或者營養(yǎng)過剩而影響健康。只有合理地安排飲食,才能保證機體有充足的營養(yǎng)供給、氣血充足、機體的器官功能旺盛,新陳代謝功能才會活躍,人體適應自然能力增強,抵御病毒侵害的能力強,達到強身健體、抗衰延壽的功效。
“民以食為天”,飲食的首要目的是吃飽,其次是吃好,也就是吃的有營養(yǎng),這是人所共知的。但具體說來還有許多講究。飲食養(yǎng)生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兩個方面。
4.1 合理飲食既強身又防病
合理的安排飲食,要了解食物對人體的滋養(yǎng)作用,保證機體有充足的營養(yǎng)供給,調整調整身體的陰陽平衡。合理的安排飲食不但保證機體健康,同時可以有效防止疾病。例如:食用動物肝臟可以養(yǎng)肝,又可以預防夜盲癥;食用海帶可以補充碘及維生素,又可預防甲狀腺腫;食用水果和新鮮蔬菜,既可補充營養(yǎng)又可預防壞血??;食用大蒜可以預防流感;喝綠豆湯可以預防中暑;食用蔥白生姜可以預防傷風感冒等,都是通過飲食來預防疾病的案例。
4.2 合理飲食既益壽又防衰
歷代中醫(yī)都認為合理飲食有助于抗衰防老、益壽延年。中醫(yī)認為:“精生于先天,而養(yǎng)于后天,精藏于腎而養(yǎng)于五臟,精氣足則胃氣盛,腎氣充則體健神旺,此乃益壽、抗衰的關鍵”。因此,在進食時選用具有補精益氣、滋腎強身作用的食品。做到谷類、肉類、蔬菜、果品科學調配,軟食、硬食、飲料、菜肴、點心合理搭配,例如:芝麻、桑椹、枸杞子、龍眼肉、胡桃、蜂皇漿、山藥、人乳、牛奶、甲魚等,都含有抗衰老的物質成分,長期合理食用有利于抗衰延壽。此外,飲食調養(yǎng)要合理配膳,不挑食,不偏食,全面營養(yǎng);飲食要有節(jié)制,要定量、定時。饑飽適中,過饑或過飽,都有可能導致疾病的發(fā)生,對人體健康不利。養(yǎng)成按時進餐,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對身體健康都是大有好處的。
5 注重起居保健養(yǎng)生
中醫(yī)理論認為:有規(guī)律、有節(jié)奏的生活起居也是養(yǎng)生保健、延年益壽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生命本身就是一種有節(jié)奏的物質運動形式,因此,我們要遵循自然的規(guī)律和人體本身的節(jié)奏,根據年齡、體質、生活習慣等條件的不同情況,因人制宜,來安排每一天的日常生活,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創(chuàng)造適宜的生活環(huán)境,安排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勞作的宜忌、的宜忌、睡眠的宜忌等。
參考文獻
[1]王大海.漫談合理飲食[M].中國健康衛(wèi)生出版社,2010.
篇6
從食物的原料詮釋健康飲食與傳統(tǒng)烹飪的食源性
要將食材的營養(yǎng)發(fā)揮到最大,傳統(tǒng)烹飪方式必不可少,兩者之間具有深厚的淵源,相互促進與發(fā)展,既有融合與統(tǒng)一的一面,又存在一定的矛盾關系,具體的講,傳統(tǒng)烹飪與食物營養(yǎng)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xiàn)在:
傳統(tǒng)烹飪食物屬性的誤讀。任何美味健康的飲食都需要健康無害的食材來完成,在我國傳統(tǒng)烹飪食譜中有許多珍貴的食材出現(xiàn),如燕窩、熊掌、穿山甲等等,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在當時能吃上這樣的美食,是權利的象征,是地位的體現(xiàn),人人以吃上這樣的美食為榮。但是經過近代營養(yǎng)學家的研究,很多傳統(tǒng)食材并沒有像歷史延續(xù)下來的觀念那樣具有大補或者說營養(yǎng)性,有的反而具有傳播疾病的可能性。比如,原產于東南亞的燕窩,經現(xiàn)代專家研究,燕窩中燕子口中的細菌通過燕窩作為載體傳播給它的最終食用者。還有的如魚翅盅,經過研究其營養(yǎng)價值也是夸大其詞,只是具有人體不易吸收的膠原蛋白。這就需要烹飪者和食用者共同抵制這些華而不實菜品,選用經過營養(yǎng)學家驗證過的具有較高營養(yǎng)價值的替代品,合理飲食。
現(xiàn)代食物衛(wèi)生與健康飲食的矛盾關系?,F(xiàn)代工業(yè)大發(fā)展不僅造就了眾多的工業(yè)產品,也造就了眾多的食品添加劑和植物動物助長劑,經過工業(yè)化學制品的炮制,原有的食物屬性也發(fā)生了改變,變成了對人體有害的食材。如傳統(tǒng)的豆芽菜和腐竹,都是傳統(tǒng)的基礎菜,被不良商家改造成了速成豆芽和毒腐竹,還有傳統(tǒng)名菜牛百葉也被炮制的雪白透亮,豈不知其具有較大的毒性,食用后會對胃粘膜還有消化腸道造成較大的損害。還有川菜的火鍋,最近幾年被爆出了使用口水油和地溝油的惡劣事件,這些人為的對食物的破壞,實際上也對傳統(tǒng)烹飪的健康飲食衛(wèi)生造成了負面的影響。
傳統(tǒng)烹飪技法對食物營養(yǎng)的破壞以及創(chuàng)新烹飪的改良
傳統(tǒng)烹飪技法對食物營養(yǎng)的破壞。我國傳統(tǒng)的烹飪技法及其豐富,大體有炒、炸、溜、蒸、煮等等,單是炒就有清炒、爆炒、溜炒等傳統(tǒng)技法,蒸也有清蒸、粉蒸等制作方法,總之每一種制作方法都可以演變出多種細作技法,但是其中的炸、煎等重油制作方法對食物的營養(yǎng)結構會產生改變,經常使用會造成營養(yǎng)缺乏等不良后果,非常不符合現(xiàn)代健康飲食的制作理念。再有許多腌制的菜肴也被證實具有致癌物生成的環(huán)境,比如松花蛋、臘肉、香腸、等等都會對其食物本身造成營養(yǎng)上的破壞。
魍撐脞坑Υ優(yōu)脞考擠ǖ拇蔥輪姓已巴黃啤T詿統(tǒng)烹飪的菜肴制做過程中,炸制食品的營養(yǎng)損失較大,并且油炸食品的用油次數(shù)過多會形成較強的致癌物。在烹飪的過程中,應進行少油少料的改進,比如北方魯菜常有的硬炸肉、炸春卷等菜肴,都需要進行反復炸制,在烹飪改良中,可以改為溜肉或者是滑子肉,確實需要制作炸肉,也要嚴格控制炸制食品的用油次數(shù),達到條件的可以一炸一換油,確保炸制食品的安全無害?!八жi臉”這是一道獲得過烹飪大賽金獎的創(chuàng)新菜,它的制作原料就是豬臉,參賽者將傳統(tǒng)的油膩著稱的豬臉經過脫脂等程序,制作出了一道爽滑清脆,入口即化的健康菜肴,在當?shù)爻闪苏信撇?,酒店天天爆滿,這就說明只要在菜肴的制作上用心研究改良,就會有很好的回報。
篇7
餐桌上的防“貧”明星
貧血,作為大家比較熟悉的一種血液病,多與營養(yǎng)不良,鐵質、葉酸、維生素B12等造血物質缺乏有關。而現(xiàn)如今它反而成了一種“富貴病”。究其原因,是不健康的飲食模式起了推動的作用,如青少年親洋快餐而疏蔬果(導致葉酸等攝入量減低),女性和老年朋友盲目追求素食(素食大多貧鐵),男性朋友嗜煙貪酒而使得營養(yǎng)流失(如尼古丁、酒精“偷走”體內的維生素)等。一旦貧血臨身,就會出現(xiàn)頭暈氣短、面色蒼白、疲乏無力等現(xiàn)象,影響正常的工作與生活。
如何糾正這些不良飲食習慣呢?首先調整三餐食譜,補足造血原料,多吃一些綠色蔬菜和含鐵量高的食物,如牛肉、肝、腎、海帶、豆類等。此外,體弱的中老年人可適當吃一些黃芪雞汁粥、豬肝粥、紅棗黑木耳湯、荔枝大棗粥等藥膳方亦有效果。
再則,謹防營養(yǎng)“竊賊”上身,如戒煙少酒、不飲濃茶等。比如茶葉中的鞣酸會阻礙食物中鐵質的吸收。兩種方法幫助你解決這個問題:一是飲淡茶拒濃茶,淡茶中鞣酸量少,副作用不大,安全性就大得多了;二是餐后1小時后再飲茶,此時食物中的鐵質已幾乎被全部吸收了,不會受到茶葉中鞣酸的干擾。
積極攝入使血液通暢的食物
有點醫(yī)學常識的朋友都知道,高粘血癥往往和心腦血管疾病有直接關系,想保心、腦平安,務必防止血液變“粘”。血液變粘的危害在于變得粘滯的血液流動速度減慢,有形成血栓之虞。如果血栓阻塞腦內血管,則可引起昏迷、半身不遂,俗語稱之中風;堵塞冠狀動脈,則可引起心臟供血中斷,誘發(fā)心肌梗塞。然而,平時保持正確的飲食習慣卻可以幫助防止血液變粘,促進血液循環(huán)、新陳代謝。
首先養(yǎng)成定時喝水的習慣,特別是晚上睡前與清晨起床后喝上一杯(約200毫升)溫開水稀釋血液,防止血液過粘“立竿見影”。
調整三餐必不可少??刂迫澥?,少食肥膩厚味食物,多吃含纖維素多的清淡素食。可通過食用豆制品、適量的魚肉、瘦牛羊肉、雞肉等來補充蛋白質,食用油可采用豆油、菜油、麻油等植物油代替動物油。飲食盡量清淡,控制鹽分。富含-亞麻酸的食物有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深海魚類中含有的EPA和DHA屬于這類脂肪酸,提倡多攝入。
正確飲食維持身體酸堿平衡
越來越多的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血液的酸堿失衡會引起人體的“亞健康”。機體處于酸堿平衡的時候是最健康的。但現(xiàn)代飲食在種類和數(shù)量上越來越豐富,特別是高蛋白、高脂肪和高糖類食物大量攝入,使體內產生大量的酸性產物。同時,快節(jié)奏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所帶來的巨大壓力,以車代步導致的缺乏鍛煉等等都加重機體酸堿失衡現(xiàn)象。正常情況下,人體血液中堿性略占優(yōu)勢。如果酸性成分過多,就會成為多種疾病的溫床。平常多食含堿性成分多的食品,比如綠葉蔬菜、水果、牛奶等,可以保證血液維持在略偏堿性的正常狀態(tài),防止“亞健康”的出現(xiàn)。
巧用食物凈化血液
篇8
【關鍵詞】不良生活習慣;生理功能;健康
健康長壽是現(xiàn)代社會人們所追求的理想目標。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大大降低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具大量國內外社會調查表明,近50%的人死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安涣忌盍晳T等于慢性自殺”,這不是駭人聽聞,在大多數(shù)人群未被高度重視,往往等到風燭殘年和人體出現(xiàn)疾病后才被注意。一些不良生活習慣人們早已習以為常,即使了解某些生活習慣對人體有害,也不知危害有多大,如何應對。因此,本文就不良生活習慣對人體生理功能造成的危害進行分析,提出應對策略供大家借鑒參考。
一、不良生活習慣對人體生理功能的影響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許多不良的生活習慣,比較普遍的就有數(shù)十種之多,可簡單進行以下的分析:
1、不良飲食習慣
1.1不吃早餐 早餐是新陳代謝的助動器,在食用早餐后的8小時內,人體內的脂肪會加速燃燒。不吃早餐的人通常飲食不規(guī)律,容易感到疲倦,頭暈無力。時間長了就會造成營養(yǎng)不良、貧血、抵抗力低,并會產生膽結石等。
1.2 飽食 飽食容易引起記憶力下降,思維遲鈍,注意力不集中,應激能力減弱。經常飽食,會使脂肪過剩,血脂升高,導致動脈粥樣化,還會誘發(fā)膽囊炎、糖尿病等。
1.3 狼吞虎咽 進食時食物未經充分嘰嚼,沒有經過口腔內的第一步消化,就匆匆進入胃內,勢必增加胃腸道德負擔,導致胃粘膜受損、積勞成疾、胃病發(fā)生。
1.4 空腹吃糖 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空腹吃糖的嗜好時間越長,對各種蛋白質的吸收損傷程度越重。由于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基礎,因而長期的空腹吃糖更會影響人體的正常機能,使人變得衰弱以至于縮短壽命。
1.5 喜食燙食 吃的過熱有損腸道和身體機能,還有可能燙傷食管,不斷刺激食管上皮細胞,使之發(fā)生突變并大量增殖,可變成癌組織。
1.6 吃的太咸 鈉在人體內的滯留,容易形成或加重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疾病等。
1.7 蔬少肉多 飲食結構不合理導致維生素缺乏,相應的是大量高脂高熱量以及高膽固醇飲食,這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
1.8過食辛辣 過食辛辣會對胃粘膜產生強烈的刺激,使其充血、水腫、糜爛、出血、潰瘍。
1.9 酗酒無度 酒精直接傷害胃粘膜,損傷胃粘膜保護屏障,造成胃粘膜充血水腫、糜爛、潰瘍等。更嚴重者引起酒精性肝硬化、急性胰腺炎等。
1.10 飲水不足 人體輕微缺水會導致疲勞,因為缺水時血流量減少,心臟不得不曾經跳動的次數(shù)和力度,確保有沖足的供血量。如果長時間缺水,尿量減少,尿液中攜帶的廢物和毒素濃度就會增加,容易引起腎結石和腎積水等。
2、不良睡眠習慣
2.1 睡懶覺 睡懶覺使大腦皮層抑制時間過長,可引起一定程度認為的大腦功能障礙,還會使免疫功能下降,擾亂機體的生物節(jié)律。另外,血液循環(huán)不暢,全身的營養(yǎng)輸送不及時,還會影響新陳代謝等。
2.2 熬夜 若經常熬夜,容易疲倦,精神不振,人體的免疫力也會跟著下降。小孩睡得太晚還會影響激素分泌,從而影響身高。
2.3 午睡時間過長 午睡時間過長,一則影響夜間睡眠,二則睡眠時吸入氧氣過少,腦部缺氧,會誘發(fā)缺血性中風。
2.4 俯睡 會使脊柱彎曲,增加肌肉和韌帶的壓力,使人在睡覺時得不到良好的休息。
2.5 伏案午睡 一般人在伏案午睡后會出現(xiàn)暫時視力模糊,原因是眼球受到壓迫,引起角膜變形,弧度改變造成的。長此以往,會造成眼壓過高,視力受損。
2.6 飯后即睡 飯后即睡會使大腦的血液流向胃部,導致大腦供氧量減少,還會發(fā)胖。
3、不良的運動習慣
3.1 缺乏運動 運動不足會導致肌肉衰弱、萎縮,體內產生熱量減少,肺活量下降。
3.2 步行太遠 步行時足弓保持一定的高度和張力,若步行太久,足弓就會下陷使跟骨負重增加,容易發(fā)生骨折。
3.3 穿高跟鞋走路 鞋跟過高使人體重心自然前移,足趾和前掌負重過度,胸腰后挺,導致腰肌韌帶勞損等。
4、不良工作習慣
4.1 久坐不動 長時間地坐在計算機前、伏案工作,容易造成肌肉勞損,,出現(xiàn)頸部和肩部僵硬。
4.2 精神緊張 神經系統(tǒng)長期處于高等緊張狀態(tài),容易引起激素分泌增加,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
4.3 過度勞累 無論從事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都不能勞累過度,否則會引起消化器官供血不足,胃粘膜分泌失調。
二、應對策略
1、合理膳食
1.1 節(jié)制飲食,避免暴飲暴食。
1.2 注意營養(yǎng),合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少食甜食,油炸食品。
1.3 規(guī)律飲食,少食多餐。
2、健康睡眠
2.1 保證合理的睡眠時間。合理安排作息時間,睡眠時間不宜過長也不宜過短。
2.2 保證睡眠質量。選則合理的睡姿,堅持有規(guī)律的作息時間,溫水泡腳,放松心情等。
2.3 通過午睡給健康充電。午睡課補償夜間睡眠不足。使大腦和身體各個系統(tǒng)得到放松和休息。
3、適度運動
根據個人選則合適的運動時間,運動方式和運動強度。
4、快樂工作
學會在工作中讓自己高興,正確看待得失;學會與人交流,建立良好的工作關系和人際關系;學會疏導心理疲勞,合理安排工作和休假時間,排解工作中的不良情緒。
我們要充分認識到不良生活習慣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提高自我保健意識,自覺構筑控制亞健康發(fā)生的防線。健康的身體是生命最基本的基礎,未來的路才能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劉玲愛.生理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洪濤.懂得健康,懂得生命[M].上??萍嘉墨I出版社.
篇9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fā)展,人們對微量元素的認識越來越深入,加上人類健康意識的增強,延年益壽已成為人類夢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有研究表明微量元素在人體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微量元素與人體健康的關系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含有各種微量元素的食品也應運而生。因此,了解微量元素的相關知識就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種需要。
【關鍵詞】微量元素;人體;作用
Traceelementanditsinfluenceonhumanbody
SunRuodong
TielingHealthSchool,Liaoning,112001,China
【Abstract】Withtheprogressofoursocietyandthe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peoplegetmoreandmoreunderstandingabouttraceelements.Whilepeoplepaymoreattentiontotheirhealth,toprolongthelifehasbecomebeautifuldesires.Itisindicatedthattraceelementsplayinfluentialrolesinhumanbody.Andtherelationsbetweenthetraceelementsandhumanbodyattractmoreandmorepeople'sattention.Thefoodwithtraceelementsinithasmadeout.Therefore,tounderstandtherelatedknowledgeofthetraceelementshasbecomeamust.
【Keywords】Traceelement;Humanbody;Function
所謂微量元素,在醫(yī)學領域,指的是占人體總重量萬分之一的元素。根據機體對微量元素的需要情況,那些對維持生物體正常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必須通過食物攝入且每日膳食需要量都在100mg以下的微量元素稱為必需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參與人體中酶、激素、維生素等活性物質的構成,對人體的正常代謝和健康起著重要作用?,F(xiàn)代醫(yī)學證明,人體所含微量元素的多少與癌癥、心血管疾病及人類的壽命有著密切的關系。
近年來,微量元素與人體健康的關系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含有各種微量元素的食品藥品也如雨后春筍般的涌現(xiàn),人們也就很有必要了解微量元素的相關知識,為人類的健康服務。
1體中的元素
人體中的元素有40多種,根據元素在體內含量不同,可將它們分為兩類:一類為常量元素(大量元素),占體重的99%以上,包括碳、氫、氧、氮、磷、硫、鈣、鉀、鎂、鈉、氯等;另一類是微量元素,占體重不足1%,包括鐵、銅、鋅、鉻、鈷、錳、鎳、錫、硅、硒、鉬、碘、氟、釩等,人體必需微量元素共8種,包括碘、鋅、硒、銅、鉬、鉻、鈷、鐵。這些微量元素在體內含量雖然很少,但它們在生命過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缺少這些必需的微量元素,酶的活性就會降低或完全喪失,激素、蛋白質、維生素的合成和代謝也就會發(fā)生障礙,人類生命過程就難以繼續(xù)進行。
2微量元素在人體中的重要功用[2]
①在酶系統(tǒng)中起特異的活化中心作用:微量元素使酶蛋白的亞單位保持在一起,或把酶作用的化學物質結合于酶的活性中心。如鐵、銅、鋅、鉆、錳、鋁等,能和疏基、膠基、異吡唑基、氨基、羥基等配位基或分子基因相絡合,形成絡合物,存在于蛋白質的側鏈上。②在激素和維生素中起特異的生理作用:某些微量元素是激素或維生素的成分和重要的活性部分,如缺少這些微量元素,就不能合成相應的激素或維生素,機體的生理功能就必然會受到影響。如甲狀腺激素中的碘和維生素B12中的鉆都是這類微量元素。③輸送元素的作用:某些微量元素在體內有輸送常量元素的作用。如鐵是血紅蛋白中氧的攜帶者,沒有鐵就不能合成血紅蛋白,氧就無法輸送,組織細胞就不能進行新陳代謝,機體就不能生存。④調節(jié)體液滲透壓和酸堿平衡:微量元素在體液內,與鉀、鈉、鈣、鎂等離子協(xié)同,可起調節(jié)滲透壓和體液酸堿度的作用,保持人體的生理功能正常進行。⑤影響核酸代謝:核酸是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中含有相當多的鉻、鐵、鋅、錳、銅、鎳等微量元素,這些微量元素,可以影響核酸的代謝。因此,微量元素在遺傳中起著重要的作用。⑥防癌、抗癌作用:有些微量元素,有一定的防癌、抗癌作用。如鐵、硒等對胃腸道癌有拮抗作用;鎂對惡性淋巴病和慢性白血病有拮抗作用;鋅對食管癌、肺癌有拮抗作用;碘對甲狀腺癌和乳腺癌有拮抗作用。
3幾種必需微量元素的作用及補充
①鐵:鐵元素在成人體內約含3~5g,主要存在血液當中。它可與血紅素、蛋白質等形成血紅蛋白和肌紅蛋白,起到運輸和貯存氧的作用。當人體缺鐵時會影響血紅蛋白和肌紅蛋白的形成,從而使血液中的紅細胞數(shù)量或血紅蛋白含量降低,從而導致貧血。以致發(fā)生頭暈、心慌、體力下降、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抗病能力低下等癥狀。防止人體缺鐵最方便的方法是通過飲食調節(jié),多食用含鐵質較多的動物肝臟和其它內臟,其次是瘦肉、蛋黃、芝麻醬、黑木耳、蘑菇、海藻類、豆制品、海蝦、海參、烏魚、菠菜等。在酸性條件下人體腸胃有利于鐵的吸收,因此在食物中含有帶酸性的維生素C有利于鐵的吸收和利用。②銅:銅在成年正常人體內含量約為60~120mg,在血液中銅主要存在于紅細胞和血清中。與鐵相似,銅也參與人體內的造血過程,催化血紅蛋白的合成;銅還與人體皮膚的彈性、潤澤有密切的關系。銅缺乏時,會引起皮膚干燥粗糙、面色蒼白、骨骼變脆、免疫力下降等疾病。銅在動物肝臟、肉類、魚、蛋類中含量較高。③鋅:鋅是人體中最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對人體多種生理功能起著重要作用。它是構成多種蛋白質所必需的,參與多種酶的合成;加速生長發(fā)育;增強創(chuàng)傷組織再生能力;增強抵抗力;促進性機能。當鋅缺乏時,會引起少女食欲減退、免疫功能低下、眼睛呆滯無神、皮膚粗糙易感染、貧血、視力下降、毛發(fā)枯燥。鋅在魚類、肉類、蛋中含量較高[1]。④硒:近年來發(fā)現(xiàn),硒對人的生命有重要作用,具有抗氧化、延緩細胞衰老,保護細胞的完整性,抵抗重金屬中毒,并發(fā)現(xiàn)有預防癌癥的作用。硒可被稱為長命之素。在人體內硒在心臟中的含量最高,它對心肌起到保護作用。如果人體缺乏硒,機體細胞就會缺乏自我保護功能,所以全身的組織、臟器功能缺乏。在心腦血管方面表現(xiàn)尤為突出:腦內動脈硬化加重,腦血栓、腦栓塞的發(fā)生也會增多。同時,缺硒后全身免疫系統(tǒng)的免疫功能低下,抗感染能力下降,甚至可以導致癌癥的發(fā)生。據美國調查,該元素低的地區(qū),人們易患心臟病、腦溢血、高血壓、貧血、不妊病等40多種疾病??梢娢c人類健康息息相關。食物中小麥、大米、大蒜、南瓜、大蒜和海產品含硒量較高。⑤碘:碘在人體內的含量約為25mg,其中一半分布在甲狀腺。碘,通過甲狀腺素發(fā)揮生理作用,如促進蛋白質合成,活化酶類,調節(jié)能量轉換,加速生長發(fā)育,維持中樞神經系統(tǒng)結構等等,甲狀腺激素是促進人體生長發(fā)育和新陳代謝的重要激素,特別是對腦細胞的發(fā)育起決定作用。因此碘有“智力元素”之譽稱。缺碘對人體會造成重大損害,特別是對兒童、嬰兒和孕婦。碘缺乏時可影響兒童身高、體重、骨骼、肌肉的增長和性發(fā)育,其中對于胎兒和嬰幼兒腦發(fā)育與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形成的損傷不可逆轉。嬰幼兒時期嚴重缺碘,其骨骼生長和大腦的發(fā)育將會受到嚴重影響,患呆小癥,表現(xiàn)為身材矮小、行動遲緩、食欲不振、智力低下。另外,近年來醫(yī)學研究表明,人體缺碘還能誘發(fā)乳腺癌、卵巢癌、子宮癌及甲狀腺癌等。防治碘缺乏癥最方便又經濟的方法是食用加碘鹽,碘在海帶、紫菜、海魚、海鹽等中含量也很豐富。
但要注意的是,碘過量可以引起中毒及發(fā)育不良,尤其是對于嬰幼兒的影響更為明顯。臨床資料顯示,長期攝入過量的碘,可以引起急性甲亢、甲狀腺腫,嚴重的還可以引發(fā)甲狀腺癌。⑥鈷:鈷是維生素B12的重要組成部分,B12是形成紅細胞所必需的成分。鈷對蛋白質、脂肪、糖類代謝、血紅蛋白的合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可擴張血管,降低血壓。鈷對人體來說,只有以氰基鈷胺的活性形式供應才是有效的。人不能將膳食中的其他形式的鈷用于合成維生素B12,因此對人類來說,鈷在人體營養(yǎng)中的問題實際上是維生素B12的供應問題。動物的內臟含鈷量比較高,牡蠣、瘦肉發(fā)酵豆制品中亦含有維生素B12。⑦鉻:鉻在由胰島素參與的糖或脂肪的代謝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種元素,也是維持正常膽固醇所必需的元素。所以鉻能協(xié)助胰島素發(fā)揮作用,防止動脈硬化,促進蛋白質代謝合成,促進生長發(fā)育。
含有鉻元素的食物有粗糧、小麥、花生、蘑菇、胡椒、肝臟、牛肉、雞蛋、乳制品等。另外,人參、靈芝、黃芪、何首烏等中藥也含有豐富的鉻。⑧鉬:微量元素鉬在人體內分布很廣,成年人體內含鉬總量約9mg,在體內分布以肝內含量最高,腎其次。近年來研究表明,鉬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是一些酶的組分。缺鉬可引起這些酶活性下降,導致兒童、青少年生長發(fā)育不良,齲齒的發(fā)生率顯著提高,而且會引起急性心肌病――克山病。
缺鉬可導致神經異常,智力發(fā)育遲緩,影響骨骼生長。更為嚴重的是人體內含鉬量降低可提高食管癌的發(fā)病率。我們知道,亞硝胺類致癌物是誘發(fā)食管癌的重要因素,亞硝胺類的前體是亞硝酸鹽和胺類,它們在適當?shù)乃釅A條件下合成亞硝胺。亞硝酸鹽主要來自環(huán)境中的NO3-,因此降低NO3-的來源是阻斷食管癌高發(fā)的有效措施。鉬是一具有實用意義的抗癌元素,它能有效降低亞硝胺前體NO3-和NO2-,抑制亞硝胺類致癌物的產生。
鉬在動物肝腎、谷物、豆類物質中含量豐富。
由此看來,微量元素對人體特別重要。但攝入過多反而會對人體產生危害。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合理調節(jié)飲食結構,不偏食,就可以獲得滿足正常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
我們有理由相信,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離不開這些必要的微量元素的吸收、傳輸、分布和利用。利用微量元素還有很大的學問。人們應該對微量元素加深認識,掌握微量元素的知識,進行科學普及,為增進健康服務。
參考文獻
篇10
人體本身也是一個小小的磁源,人體“生物磁”產生有兩大原因:一為體內鉀、鈉、鎂離子的活動產生了生物電,有電就有磁場;二是人體內沾染了含鐵的灰塵和微小的有機體?,F(xiàn)代醫(yī)學證實,適量磁場,有益健康。
磁雖然著不見、摸不著,但它具有能量和力的作用,時時刻刻對人體起著微妙與關鍵的作用,因而磁也是一種物質,且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現(xiàn)代醫(yī)學已設“磁醫(yī)學”???專門研究磁與健康的關系。電生理學表明,人體的腦、心、腎、脾、胃、肌肉、神經乃至毛囊,都有著強弱不等的微弱磁場(約為地球磁場的千萬分之一),尤以大腦中的磁場為最強。若這種電磁場的平衡變化受到各種因素(主要是外界電磁場)的干擾,就會造成人體種種不適,即“現(xiàn)代磁缺乏癥”。它有多種表現(xiàn):在生理上,自律神經調節(jié)失常,情感失調,新陳代謝紊亂,細胞衰老加速,血液無活性,血脂升高,血黏度升高,加速動脈硬化……在臨床上出現(xiàn)多種不適癥:頭痛頭暈、關節(jié)酸痛、腰酸背痛、眼目昏花、胸悶腹脹、失眠多夢和腎虛氣喘等。
外加人工磁場可作用于人體穴位、經絡和病變部位,發(fā)揮多種生理作用,如組織的生物電和生物磁的改變、溫度的變化、生物化學過程和酶活性的改變、產生生物活性物質等,并使血液離子化、改善血液循環(huán)、加速新陳代謝、調整內分泌功能和增強免疫功能等,從而可消除結石、止痛、鎮(zhèn)靜、消腫、消炎、解痙、降壓和鎮(zhèn)咳等。
除了用磁療器械進行“人工補磁”外,日常生活中如何補磁:
1.加強飲食營養(yǎng):多食新鮮果蔬和海產品,以補充礦物元素,借此保持體內電解質的平衡,必要時加服微量元素藥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