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思想的含義范文

時間:2023-12-29 17:53: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法治思想的含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文云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法治思想的含義

篇1

在高中數(shù)學的學習中,學生往往會遇到各種形式的最值問題。最值問題的解決方法有很多,例如數(shù)形結合、向量法、基本不等式法等……而形如或者的函數(shù)最值問題是學生會遇到的一個難點。本篇本章講分享這種函數(shù)最值問題的三種解法,并分析其背后所蘊含的數(shù)學思想

在這里先討論的函數(shù)最值,其中a,b,c,d,e都為常數(shù),dx+e>0且不妨設a>0,d>0。

第一種解法為構造基本不等式法。具體的方法是將分子與分母相聯(lián)系起來,設ax?+bx+c=k1(dx+e)2+k2(dx+e)+k3,通過解出待定參數(shù)k1、k2和k3,再將上式代入,把原式化為k1(dx+e)++k2,在k1、k3都為正數(shù)的情況,可以用基本不等式算出該式的最小值,即為函數(shù)的最小值。以“求的最小值”為例:設x?+4x+8=k1(2x+1)2+k_2(2x+1)+k3,得k1=、k2=和k3=,再將其代入原式,模仿上文的步驟,由基本不等式得原式≥4,當且僅當x=2或者x=3時等號成立,再結合2x+1>0可知當x=2時原式有最小值,最小值為4。

事實上這種解法用到了高中所學習的基本不等式的知識,以及構造基本不等式的方法,將最值與基本不等式聯(lián)系起來,是一種應用廣泛的解題技巧。而且本題在構造基本不等式的過程事實上用到了待定系數(shù)法,也是高中數(shù)學的一種解題技巧。當然在此過程中要注意一些細節(jié),如等號成立的充要條件等。

第二種解法為根的判別式法。其具體的步驟是:令=k,由于該方程有解,所以進行移項,合并同類項,可知方程ax?+(b-kd)x+c-ke=0也是有解的。根據(jù)根的判別式,在這個二次方程中,?≥0,在a,b,c,d給定的情況下,可以解出k的取值范圍,進一步知道k的最小值,即為函數(shù)的最小值。還是用上文的例子,用根的判別式法來求最小值:設=k,移項,合并同類項,得x?+(4-2k)x+8-k=0。由于這個方程有解,所以?=(4-2k)2-4(8-k)≥0,解得k≤-1或k≥4,由于2x+1>0,x?+4x+8>0,所以k>0,所以k≤-1不合題意,舍去。所以k≥4,即k的最小值為4,所以原式的最小值為4。

這種方法事實上是用到了函數(shù)與方程的思想,將函數(shù)=k有解轉化為二次方程有解,再由二次函數(shù)根與系數(shù)的判別式可以知道?≥0,再進一步求出k的取值范圍。這需要學生將函數(shù)與方程有一定的認識,并很好地結合起來應用。

第三種解法為求導法。具體的解題步驟為:對函數(shù)進行求導,令導函數(shù)等于0求出導函數(shù)的零點,再由導函數(shù)的圖像分析原函數(shù)在區(qū)間的單挑性,從而分析出y的最小值。例如,令y= ,對y進行求導,可知當x∈(-∞,-3),y'>0,y單調遞增;當x∈(-3,2)時,y'

這種方法實際上是導數(shù)運用的典型例子。把要求某個函數(shù)的最值轉化為函數(shù)在區(qū)間的最低點,通過求導的方式求出函數(shù)的單調遞增遞減性,進而分析出函數(shù)的最低點,再求出函數(shù)的最值。這種用導數(shù)來分析最值的方法,不僅可以應用在這種分式型的最值問題,對于許多函數(shù)最值問題都是最基礎、應用最廣泛的方法,只是求解過程、計算量等方面相對簡單或復雜而已。

分析完型的最值問題后,的最值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求后者的最大值,只需要求出前者的最小正值t,就可以得到后者的最大值為1/t。

我們回過頭來看一下剛才解決函數(shù)最值問題的三種方法――基本不等式法、根的判別式法、求導法。

對于基本不等式法來說,很多學生在學習基本不等式時,只知道基本不等式的公式,但在實際題目的運用中卻常常遇到瓶頸,主要表現(xiàn)在不知道如何構造基本不等式的形式。除了上文基本不等式的構造方法外,如“已知a+b=1,求+的最小值”,用到的方法是利用a+b=1,將其與原式相乘,再用乘法分配律即可得到基本不等式的形式。似的關于不等式構造的題目還有很多,學生可以舉一反三。

對于根的判別式法來說,其主要應用的是方程解的個數(shù)與函數(shù)零點的關系,這在高中數(shù)學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有所涉及。上文通過移項,把方程的解的問題轉化為二次函數(shù)的零點問題,是題目的一個特殊解法,也是學生在面對最高項系數(shù)為2的方程時可以考慮的一個解法。

篇2

摘 要:法治是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而出現(xiàn)的,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各法學家或者政治家們提出的法治的概念各有不同。試從法治的概念及發(fā)展歷史來簡要探討一下法治的價值追求,明確了人文關懷是法治的本質價值,并著重探討了法治價值的本源和法治的永恒主題。

關鍵詞:法治;價值追求;人文關懷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11)01-0237-01

法治概念從西方文化中發(fā)展而來,其對世界各國的影響深遠。如今普遍于社會思潮中的法治的觀念多以西方文化為闡述的背景。我國也提出“依法治國”的方略,但是在我國這樣法制并不健全的國家要實現(xiàn)“法治”仍然是任重而道遠的。從理論上來講,除了理清法治的構造,法治的特征,法治的條件之外,還應注重對法治的價值追求的探索。只有認清治國中所要追求的價值目標,才能更好的采用治國方略。

價值是現(xiàn)代西方政治學理論和法學理論中經常使用的概念,通常解釋為“值得希求的或美好的事物的概念,或是值得希求的或美好的事物本身……價值反映的是每個人所需求的東西或人們心中關于美好的和正確事物的觀念,以及人們‘應該’做什么而不是‘想要’做什么的觀念。價值是內在的主觀概念,它所提出的是道德的、倫理的、美學的和個人喜好的標準?!比魏稳祟惖脑煳锒际侨祟愐欢▋r值的載體,法治也不例外,總是凝聚著人類對國家、社會的愿望,以及對自己的生活境遇和生活質量改變的希求。在人類寄予法治的所有愿望中,獲得自由和權利處于核心位置。

1 法治的含義

其實在西方的法律思想史和法學史上,直接定義法治的并不多見。因為法治本身就是一個歷史的范疇,它是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并不是恒久不變的。所以對其做一個統(tǒng)一的定義是不可能的。而且各國政治經濟發(fā)展的水平也不相同,不可能有同一語境下的法治概念,但法治本身的根本性質和價值追求卻是一樣重要的。

筆者認為,法治也就是“法的統(tǒng)治”,是指統(tǒng)治階級按照民主原則把國家事物法律化、制度化,并嚴格依法進行管理的一種治國理論、制度體系和運行狀態(tài)。其核心內容是:依法治理國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對任何組織和個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權。

2 法治的發(fā)展

在中國古代,幾乎與亞里士多德提出法治含義的同一時期,先秦法家也提出了”以法治國”的主張。但法家這一主張主要是針對中國當時儒家的“禮治”、“德治”而提出,并沒有將其視為“法治”。

在西方,“法治”這一術語最早由古希臘雅典“七賢”之一的畢達庫斯提出。柏拉圖在晚年意識到法律的作用明確提出了法治國的方案。柏拉圖之后,其學生亞里士多德明確主張“法治應當優(yōu)先于一人之治”,他說:“法治應當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服從的法律又應當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笨梢哉f,亞里士多德最早對法治的內涵作出了精致而完美的解釋。以至于后來西方文明的發(fā)展進程中,西方學者對法治的理解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亞里士多德的影響。直到今天人們在探討法治的時候,仍然將“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和“良法”作為法治的應有之義。

法治的發(fā)展歷程其實也是人類文明和法理念的發(fā)展歷程。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人類對自身關懷的增加,法律的作用不斷增強,于是法治的概念產生并得到較好的發(fā)展。但是,在亞里士多德時代以及以后的時代里,人們更多的仍然將法治視為統(tǒng)治者實施更好統(tǒng)治以維護社會秩序的工具,人們對法的遵守更多的是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tài),即懾于法的威力而被動遵守法律。而中國先秦法家所提出的“以法治國”更是一種工具性的概念。如今,各國學者在吸收亞里士多德關于法治的經典含義的同時,也開始探詢法治更為根本的東西,也即法治所要達到的價值目標。

3 法治的價值追求

伴隨著人類文明發(fā)展人們對法律的認識也更為深刻。從文藝復興對人的本質、尊嚴、個性、自由的發(fā)現(xiàn)和肯定,從資產階級革命提出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的口號以來,人們不再束縛于君主的強權政治與特權之下。這種人文精神孕育了法治的心理、觀念和思想。法律至上已經成為一種公認的法治構成要素。法律至上是亞里士多德時代以來人類一直致力追求的狀態(tài)。亞里士多德所謂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也即法律至上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從法律獲得普遍服從的角度來講,法律至上應該是兩個方面的。一個方面是統(tǒng)治者服從法律,在如今的國家形態(tài)下,即政府及管理者服從法律;另一個方面則是人民服從法律。如果沒有政府及管理者對法律的服從,而這種法律也不能稱其為是至上的法律。法律至上并非是法便至上,筆者贊成“惡法非法”論,推崇亞里士多德的“良法之治”。法律的制定本身就是反映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過程,因此法律不能違背客觀規(guī)律。法律至上最重要的是保證法律高于權力。統(tǒng)治機構既是制定法律的權威也是執(zhí)行法律的權威,因此在法治國中,統(tǒng)治機構的權力一定要受到法律的制約,法律應該是最高權威而非統(tǒng)治機構。即政府的權力應是有限的,行政權力不能超越法律而干涉人民的生活。統(tǒng)治機構代表著權力,雖然法律經由這種權力而產生并具有強制力,但是這種權力在賦予法律以強制力以后也應該服從于這種法律的強制力,否則法律的強制力便是不完整的,也談不上進行法治。

法律的出現(xiàn)本身是為了人類社會的有序發(fā)展,因此法律應該是以人為本的。法治的最根本價值則該是人文關懷,即對人類本身的關懷。而人文關懷中最核心的內容便是人文精神,它是人文關懷的直接表象,并且從文藝復興時代開始,人文精神便占據(jù)著各國思想家思考的一部分。有學者將人文精神的要點概括為:

(1)重視終極追求,執(zhí)著探求超越現(xiàn)實的理想世界和思想人格。

(2)高揚人的價值,否定神和神學對人的束縛。

(3)追求人自身的完善和理想的實現(xiàn),在肯定人欲的合理,反對禁欲主義的同時,亦反對人性在物欲中湮沒。

(4)謀求個性解放,建立人際間的自由、平等關系,實現(xiàn)自身價值,反對宗法等級關系及與其相應的意識形態(tài)束縛。

(5)堅持理性,反對迷信、盲從和認識領域的強制服從。

根據(jù)早期自然法思想,法即代表著公平正義,是人類的永恒追求。從文藝復興到資產階級革命再到現(xiàn)今的以人為本,人類對自身的關懷不斷增加,而這種關懷更是體現(xiàn)在法律的制定以及實施中。從根本上來講,法律始終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工具,也是實現(xiàn)人的價值的工具,而人才是最終極的目標與關懷。人類所追求的自由、公平、正義、權利,都需要由法律來加以規(guī)定,從而賦予了憲法以最高的權威,因為憲法是這些人類基本權利的載體。可見人類其實是用法律來實現(xiàn)對自己的終極關懷的。

法治并不是單純治人,是法所反映的人類人文精神的需要。在法治建構中,人并非法的對立面,人永遠是目的,法永遠是人的方式和手段。當法律的制定和運作的全過程反映人類人文精神的需要時,法律的至上性便成為這種人類自身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只有法律成為最高權威,才能保證人類的基本權利不被踐踏,也才能保證人類得以實現(xiàn)對自身的關懷。因此,從法治所要實現(xiàn)的本質目標上來看,都是為了使人類獲得更為根本性的發(fā)展,而人文關懷便成其為法治的本質性的價值追求。法總是體現(xiàn)一定自由,而以法鑄造而成的法治,自由又無疑是它永恒的主題。所以法治無論是從制度方面還是從精神方面而言,自由既是它產生的根源,又是它始終關懷的目標。

縱觀人類社會文明發(fā)展的歷程,如果說法治作為社會文明中的成果,是人類對自己生存方式的一種理性選擇,那么法治除經濟因素外,人文關懷是其重要的精神動力。法治并非單純的規(guī)則之治,更多應將其視為一個價值判斷的過程,這樣也才能克服法律規(guī)則本身的僵化與死板。由于法治內在的本質的價值是人文關懷,則法治所反映出來的法律規(guī)則便必須成為至上的,這樣才能促進人類自身的發(fā)展,也使法治得以實現(xiàn)。當法律至上以人文關懷為背景時,也便成為一個靈活的而表征著所有善的正義的法。只有確定了法治的價值追求,才能使法治化的道路向著明確而光明的方向前進。因而法治,無論作為一種制度方式,還是作為信念存在都是自我完善的需要,從根本上說都是對人類的一種關懷方式。

參考文獻

[1]L.亨金.權利時代[M].北京:知識出版社,1997.

[2]德沃金.認真對待權利[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

篇3

一、法治的概念探索

東西方的學者都曾對法治的概念進行過定義,但是各國學者進行定義的出發(fā)角度卻是各異的,因此也產生了各異的法治概念。一般而言,西方學者對法治的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

1法治是國家或政府必須服從的某些原則。

2法治是制約國家或政府的強制權力。

3法治是一種社會普遍存在法的觀念。

4法治是通過普遍的規(guī)則約束政府行為,維護個人自由權利的制度。

5法治是實施規(guī)范的原則、和制度的總體。

從以上幾種較為普遍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其實西方學者也并未直接給予法治以某種定義,只是就其某方面或者說是最為根本的一個方面給予說明和定義而已。其實在西方的法律思想史和法學史上,直接定義法治的并不多見。因為法治本身就是一個歷史的范疇,它是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是一個流動的概念,并不是僵化不變的。所以,客觀上來講,對其下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義是不可能的。況且,各國政治發(fā)展的水平也不相同,不可能有同一語境下的法治概念。

盡管我們無法對法治定義一個精準而通用的概念,但法治本身所蘊涵的一些根本的性質和價值追求,對于全人類來說是一樣的。

二、法治的發(fā)展歷程

在西方,“法治”這一術語最早由古希臘雅典“七賢”之一的畢達庫斯提出。柏拉圖在晚年意識到法律的作用明確提出了法治國的方案,他說,每一個城邦都應該有法律的支配,如果一個國家的法律處于從屬的地位,沒有權威,我敢說這個國家一定要毀滅;然而,我們認為如果一個國家的法律如果在官吏之上,而這些官吏服從法律,這個國家就會獲得諸神的保佑和賜福。柏拉圖之后,其學生亞里士多德在認真思考“由最好的一個人和最好的法律統(tǒng)治,哪一方面較有利”這個之后,明確主張“法治應當優(yōu)先于一人之治”,他說:“法治應當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服從的法律又應當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因此,可以說,亞里士多德最早對法治的內涵作出了精致而完美的解釋。以至于后來西方文明的發(fā)展進程中,西方學者對法治的理解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亞里士多德這一解釋的影響。直到今天,人們在探討法治的含義的時候,仍然將“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和“良法”作為法治的應有之義。

在古代,幾乎與亞里士多德提出法治含義的同一時期,先秦法家也提出了“以法治國”的主張。但法家這一主張主要是針對中國當時儒家的“禮治”、“德治”而提出,并沒有將其視為“法治”。

在美國,潘恩、杰弗遜將法治理論在治國實踐中加以運用,并堅定的宣布:在專制國家中國王是法律,在自由和民主國家中法律應是國王,國家權力源于憲法,而憲法來自人民的同意和契約。

從法治的發(fā)展歷史來看,法治的發(fā)展歷程其實也是人類文明和法理念的發(fā)展歷程。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隨著人類對自身關懷的增加,法律的作用不斷增強,于是法治的概念產生并得到較好的發(fā)展土壤。但是,在亞里士多德以及以后的時代里,人們對于法治的認識,更多的仍然將其視為維護社會秩序的工具,視為統(tǒng)治者實施更好統(tǒng)治的工具,人們對法的遵守更多的是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tài),即懾于法的威力而被動的遵守法律,以達到法治的效果。而中國先秦法家所提出的“以法治國”的方略更是一種工具性的概念。如今,各國學者在吸收亞里士多德關于法治的經典含義的同時,也開始探詢法治更為根本的東西,也即法治所要達到的價值目標。

三、法治的價值追求

在如今的政治經濟環(huán)境下,實行法治是必然的趨勢。人類文明發(fā)展至今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人們對法律的認識也達到較深的水平。從文藝復興對人的本質、尊嚴、個性、自由的發(fā)現(xiàn)和肯定,從資產階級革命提出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的口號以來,人們不再束縛于君主的強權政治與特權之下。這種人文精神孕育了法治的心理、觀念和思想。

在法治內涵及構造的探索道路上,同時也是進行著對法治的價值追求的探索。

(一)法律至上——法治的表象價值

在討論法治的內涵及構造的時候,法律至上已經成為一種公認的法治構成要素。其實這種法治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其表象價值。應該說,法律至上是亞里士多德時代以來人類一直致力追求的狀態(tài)。亞里士多德所謂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也即法律至上的另一種表達方式。而從西方學者對法治的不同定義來看,其共同點即是法律需獲得至上的地位,而這種地位的最根本表現(xiàn)即是政府和統(tǒng)治者服從于法律。

1從法律獲得普遍服從的角度來講,法律至上應該是兩個方面的。

一個方面是統(tǒng)治者服從法律,在如今的國家形態(tài)下,即政府及管理者服從法律;另一個方面則是人民服從法律。應該說,第二個方面的服從是比較容易實現(xiàn)的,雖然違法現(xiàn)象不能杜絕,但國家形態(tài)發(fā)展至今也已經有了較為健全的糾正機制。而人們關心的是政府權力受到制約。在社會生活中,我們的發(fā)展水平還離不開人的治理,所謂“徒法不足以自行”便是這個道理,即使是亞里士多德認為應該由法律來統(tǒng)治,但也不得不承認的人的作用。因此所謂將“法治”與“人治”相對立時,對立的也僅僅是在“法治”的狀態(tài)下,“人”的權力受到了法律的制約,而“人治”的狀態(tài)下,“人”的權力無限膨脹,超過了法律規(guī)定的限度,以至于法律至上只是至上于人民而至下于統(tǒng)治者,不成為真正的法律至上。因此,人們更為關心的是政府及管理者服從法律。如果沒有政府及管理者對法律的服從,而這種法律也不能稱其為是至上的法律。

2從法律至上的語境來講,法律至上應首先是有一個價值判斷。

法律至上并非是法便至上。筆者是堅持“惡法非法”論。因此,在筆者看來,所謂法律至上也必須是良法至上,也即推崇亞里士多德的“良法之治”。因為,法律至上不僅是一個事實判斷,而應首先是一個價值判斷。在有的學者看來,法律的制定本身就是反映社會發(fā)展的過程。因此,法律不能違背客觀規(guī)律。而法律至上不僅是法律制定的問題也是法律運行的問題。也就是說,在法律制定的時候應真實反映客觀規(guī)律,而在法律運行的時候,法律規(guī)范應高于其他任何社會規(guī)范。所謂法律至上的價值判斷,就筆者看來,其實也就是一個判斷惡法與良法的過程。譬如納粹統(tǒng)治時期的德國,在希特勒的統(tǒng)治下也有法律,但是希特勒的法律以及為執(zhí)行法律而設置的黨衛(wèi)軍、蓋世太保等機構都是為了實施其種族滅絕政策的。而種族滅絕本身就是違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這種法律以及實施法律的機構不可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法”,因此在那樣的國家里,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法治”,即使該國中所有政府機構以及官員都是嚴格遵循法律而行為的。當這種法律本身就已經違反了人類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的時候也就不稱其為法,對其的遵守也不能說是“法治”。從這樣一個例子來看,法律至上確實更應首先是一個價值判斷的過程。

3至上的最重要保證——法律高于權力。

法律本身也是一個性的概念,在人類尚存的時候,社會的穩(wěn)定,人民權利和自由的保障都離不開法律,而法律不是自行發(fā)揮作用的,需要一定的機構來執(zhí)行,因此完全拋開“人”的作用而談法治也是不太現(xiàn)實的。因此,所以在努力向“法治”國挺進的時候,人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視的。而這里所謂的“人”,并非指人民,而是一國的統(tǒng)治機構。統(tǒng)治機構既是制定法律的權威也是執(zhí)行法律的權威,因此在法治國中,統(tǒng)治機構的權力一定要受到法律的制約,法律應該是最高權威,而不是統(tǒng)治機構。具體講來,即政府的權力應是有限的,行政權力不能超越法律而干涉人民的生活。更直接的說法便是法律應高于權力。統(tǒng)治機構代表著權力,雖然法律經由這種權力而產生并具有強制力,但是這種權力在賦予法律以強制力以后也應該服從于這種法律的強制力,否則,法律的強制力便是不完整的,也談不上進行法治。法律高于權力是法治的重要保障,也是法律至上的重要保障。法治只能以民主制度為基礎,是對由國家占主導地位的傳統(tǒng)法律制度和法律理念的否定。它的運作絕不可能采取傳統(tǒng)的單向運行模式,即由政府或國家官員立法并實行從上而下對一般大眾的單純管理、執(zhí)法和適用法律的模式,而必須采用從一般大眾到政府以及從政府到一般大眾的不斷的立法、規(guī)范、監(jiān)督、反饋和修正的“良性雙向運行模式”。

(二)人文關懷——法治的本質價值

以上所述法律至上只是法治的表象價值,而法治的最根本的價值應該是人文關懷,即對人類本身的關懷。法律的出現(xiàn)本身即是為了人類社會的有序,并不是為了阻礙其發(fā)展,因此,法律從根本上來說,應該是以人為本的。而人文關懷中最核心的便是人文精神,它是人文關懷的直接表象,并且從文藝復興開始,人文精神便占據(jù)著各國思想家思考的一部分。

1人文精神的涵義。

有學者將人文精神的要點概括為:(1)重視終極追求,執(zhí)著探求超越現(xiàn)實的理想世界和思想人格。(2)高揚人的價值,否定神和神學對人的束縛。(3)追求人自身的完善和理想的實現(xiàn),在肯定人欲的合理,反對禁欲主義的同時,亦反對人性在物欲中湮沒。(4)謀求個性的解放,建立人際間的自由、平等關系,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反對宗法等級關系及與其相應的意識形態(tài)束縛。(5)堅持理性,反對迷信、盲從和認識領域的強制服從。

2法治與人文關懷。

如果說從中世紀之神化世界到近現(xiàn)代的人化世界是人類歷史上具有革命性意義的偉大轉折的話,那么,法律從神的奴仆轉化為人類精神的象征則是這一偉大轉折的直接后果。根據(jù)早期法思想來理解法的話,法即代表著公平正義,是人類的永恒追求。從文藝復興到資產階級革命再到現(xiàn)今的以人為本,人類對自身的關懷不斷增加,而這種關懷更是體現(xiàn)在法律的制定以及實施中。從根本上來講,法律始終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工具,也是實現(xiàn)人的價值的工具,而人才是最終極的目標與關懷。

人類所追求的自由、公平、正義、權利,都需要由法律來加以規(guī)定,從而賦予了憲法以最高的權威,因為憲法是這些人類基本權利的載體??梢娙祟惼鋵嵤怯梅蓙韺崿F(xiàn)對自己的終極關懷的。我們不能把法律理解為完全工具性的東西,在實現(xiàn)人類自身價值的目標上,它也是工具性的,但是就其本身所體現(xiàn)的人類價值來說,它應該是價值性的。因此,要求法律至上的價值追求其實也是法治的人文關懷必然導致的趨向。在法學剝去神學的外衣后,法律所體現(xiàn)的便是保障一個個個體的自由與權利,即使在設定義務的時候也是為了保障權利的實現(xiàn)。法律至上其實也就成為本質上的人的至上。因此,法律規(guī)則的至上絕不是宣揚一種冷冰冰的規(guī)則理性,而是高揚一種以人為中心的人道精神、人權精神和人文精神。

縱觀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歷程,在推動人類文明向前發(fā)展的動因中,雖然因素占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任何制度的構建都是為了使人自身得到更大的發(fā)展。資產階級革命也好,無產階級革命也好,資產階級宣揚的或者無產階級宣揚的理論,統(tǒng)統(tǒng)都是為了人的發(fā)展,為了解放人類自身,為了使人類遠離于束縛之外。當然這種遠離并非絕對的沒有任何約束。所謂自由并非無限制的自由,因此法律的存在便是為了以一種社會公認的契約賦予人們以更大自由和行使權利的空間。法律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需要,但也從另外一個方面深刻反映了人類追求永恒的正義以及用法律這樣一種形式固定住自身權利的過程。規(guī)則是人類理性的要求,而規(guī)則所反映的內容則是人類自身人文精神的映照。

法治并不是單純治人,法律至上也好,法律規(guī)則的普遍服從也好,其實都是法所反映的人類人文精神的需要。康德說:“人類誠然是足夠罪惡的;不過他必須把寓托在人的人格中的人道看作是神圣的。在全部的造物中,人所希冀和所能控制的一切東西都能夠單純用作手段;只有人類,以及一切理性的造物,才是一個目的本身?!币虼?,在法治建構中,人并非法的對立面,人永遠是目的,法永遠是人的方式和手段。當法律的制定和運作的全過程反映人類人文精神的需要時,法律的至上性便成為這種人類自身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只有法律成為最高權威,才能保證人類的基本權利不被踐踏,也才能保證人類得以實現(xiàn)對自身的關懷。因此,有學者也說:“法治:人類關懷自己的一種方式。”因此,從法治所要實現(xiàn)的本質目標上來看,都是為了使人類獲得更為根本性的發(fā)展,而人文關懷便成其為法治的本質性的價值追求。

篇4

關鍵詞:法制現(xiàn)代化;現(xiàn)代化;現(xiàn)代法治

   Abstract

   Legality modernization is the content of socialistic modernization,it is a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from conventional legal system to modern rule of law. Realizing the legality modernization of China is an arduous historical task. The legality modernization of China is confronted with the tremendous challenges as well as hard-won opportunitie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ity modernization continuously and establish the modern socialistic legal system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ic nation.its ful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s such as modernization, legalsystem and legality modernization. Chinese legal modernization have appears distinctive character:for example from receive passive to active choose; use for reference western legal modernization advanced experiences to build socialism law system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law modernization start-up mode is legislation dominant mode;Afore law system reform and law ideal update behind, ideal fields struggle sharply etc. we  learn the modernization of law system acquires some achievement, it still have limitations, especially suffer unfavorable influence, so we should accept these lessons and absorb experiences in the following periods of the legal construction, we must go ourselves rule by law modernization roads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the disquisition makes an exploration into the strategy to build the socialistic nation ruled by law and then provides some policy advices at the level of practice.

   Key words:modernization of legal system;modernization;modern rule of law

   一、法制現(xiàn)代化相關概論解析

  (一)法的現(xiàn)代化的概念

篇5

第一個500年是公元前那500年,所謂“軸心時代”。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都出現(xiàn)了偉大的思想家,包括孔子、老子、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柏拉圖、釋迦牟尼、耶穌。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思想,奠定了此后人類文明的基石。

第二個500年是從公元14世紀文藝復興到18世紀啟蒙運動。一般認為,啟蒙運動的中心在法國,標志性人物是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等。其實,英國偉大思想家如大衛(wèi)?休謨、德國偉大哲學家如康德也做出了巨大貢獻。

第二個500年和前一個500年不太一樣。第一個500年,人類面臨的問題是怎么從“天下無道”變得“天下有道”,思想家更多強調的是對人內心的改造,無論是創(chuàng)造宗教,還是創(chuàng)造像儒家這樣的道德哲學,目的都是為天下立道。第二個500年,思想家們更多強調的是人的權利、尊嚴、自由。他們不再認為人類由上帝創(chuàng)造,必須接受神權統(tǒng)治,而是認為每個人有自然的權利,自由和平等與生俱來,不可剝奪。在這個基礎上,人類又要相互合作,共同發(fā)展。

啟蒙思想家認識到,沒有辦法改變人的“心”,能做到的是約束人的“行”。亞當?斯密講的“看不見的手”的市場機制,用法治和民主約束政府,讓人們相爭而不相害,而且給別人帶來價值。比如,在自由競爭的市場上,一個人如果想賺錢,首先要給別人創(chuàng)造價值,否則你不能賺錢。啟蒙思想家認識到,人類的和諧和進步需要政府,但政府的權力必須受到法治和民主的約束。當權者的權力是哪里來的?所有的統(tǒng)治權都來自人民的授予。統(tǒng)治者和普通人一樣,既有善亦有惡,怎么能夠約束惡的一面?就是通過一整套的權力制衡體系,讓一切權力都受到法律的約束和人民的監(jiān)督。這就是法治和民主的含義。

坦率地講,第二個500年里,中國沒有出現(xiàn)非常偉大的思想家,至少沒有能和西方的那些偉大的思想家相比。到之后,特別是之后,中國人才開始認識到這一點,開始了啟蒙運動。1919年“五四”運動就是中國的啟蒙運動。其實“五四”之前中國人就開始了啟蒙,包括自由、法治、民主思想的引進。很遺憾,“五四”之后沒有多長時間,這個啟蒙基本中斷了。所以中國人的啟蒙沒有完成。今天好多理念及思想,我覺得還不如100年前。

篇6

亞里士多德曾經將人類的知識分作三大類,純粹理性、實踐理性和技藝。所謂純粹理性,在亞里士多德時代,大致是幾何、代數(shù)、邏輯之類可以精密研究的學科,如今似乎還應當包括某些(例如,傳統(tǒng)的物理、化學)而不是所有的自然科學(例如,宇宙起源理論或生物進化理論);而實踐理性則是人們在實際活動中作出選擇的方法,用來確定命題之真假、對錯和行為善良與否,如倫理學、政治學,此外還包括了另外一些科學技術學科;技藝則是指那些無法或幾乎無法用言辭傳達的,似乎只有通過實踐才可能把握的知識,有時甚至是只有某些具有特殊“天賦”的人才能獲得的。例如木匠的好手藝就無法通過教學來傳授,又如醫(yī)生對疾病的診斷的能力,這些幾乎毫無例外都必須通過實踐來自己把握,而且僅僅靠努力實踐也并不是總是能有所成就。事實上,在歷史上,這些行當幾乎都是以帶徒弟方式來傳承的。因此,“世代名醫(yī)”、“祖?zhèn)髅胤健辈艦槿藗兯匾?;也因此,許多人會以此來行騙,當然也就有許多人會受騙。

這種分類如同任何分類一樣,當然有其不完美之處;但這是一個有用因此有影響的分類。當初劃歸為某類的一些學科如今也可能有了重大變化。例如,由于其他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醫(yī)學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或接近于成為科學,盡管是《最年輕的科學》(托馬斯·劉易斯的一本書名);現(xiàn)代的機器生產至少在某些方面也早已令一個能工巧匠自嘆不如。但在我看來,這一切變化并沒有、而且也不可能取消這種知識分類。必須注意的是,在這里不能將知識的分類和學科的分類混同起來。在亞里士多德時代,以致于康德的時代(他的著名的三大批判可以說是承續(xù)了亞里士多德的知識分類),知識的分類也許更多同學科的分類相聯(lián)系,似乎某個學科的知識就只有某一類知識(甚至20世紀的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對知識的分類上也仍然是這個傳統(tǒng),所謂科學、神學和哲學的知識)。但是,嚴格說來,即使在歷史上,任何學科都或多或少地同時具有這三類知識。這一特點在當今時代也許尤為顯著,知識的分類與學科的分類已經是交叉了。例如在哲學這個傳統(tǒng)的純粹理性領域,由于馬克思、尼采、后期維特根斯坦、海德格爾、杜威等人,早已不那么“純粹”了。即使是早期的(邏輯實證主義的、因此也是比較“純粹理性”的)維特根斯坦在其名著《邏輯哲學論》的篇末就已經承認哲學中“有不可言說的”,因此要“保持沉默”。在工程技術中,一個重要的知識領域就是know-how.人們在各個學科中都似乎不約而同地開始重視《個人性知識》(波蘭尼),強調知識的彌散性(哈耶克),強調“無意識的知識”(波普爾),強調“無言之知”,強調“身體記憶的知識”,強調“習得的知識”,強調那種無法交流或交流起來不經濟的知識。[1]而在另外一些場合,這種難以清楚地以言詞或文字交流的知識則被用“傳統(tǒng)”這個極為含混的概念所替代了。在國外法學界,上世紀的使法學成為科學的夢也已經基本結束了,今天人們已日益承認法學更多是或主要一種“實踐理性”,[2]盡管法學家所用的“實踐理性”一詞在很大程度上也涵蓋了亞里士多德的“技藝”領域。

我的興趣當然并不在于如何使法學分類在現(xiàn)有的知識體制中位置更為恰當,盡管我曾在一次會議上同一位前輩學者就憲法學是否是憲法“科學”而叫過板。我更關心的是,假如法學不是一種純粹理性的知識,那么我們目前的法治建設、法學教育的總體思路和方法是否恰當有效,并因此應當有所調整?

近代中國在科學與民主的旗幟下,引進了西學,進行了空前的社會改造,對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然而,絕大多數(shù)引進的西學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科學”的旗幟下進行的。法學可以說就是其中之一。在這種引進中,法學不僅是作為一種具有真理性的普適性命題引進的,而且法學往往成為對這些命題的研究、解說和論證,成為一套具有強烈規(guī)范意義的原則或規(guī)則體系。這就使得法學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一種“純粹理性”的學說,強調其系統(tǒng)性、邏輯性。似乎掌握了這一套邏輯上、系統(tǒng)上“正確的”原理,頒布了一套又一套系統(tǒng)的規(guī)則,最多再訓練一批廉潔、循法的官員,法治的建立就指日可待。在法學教育上,同樣呈現(xiàn)出這種強烈的科學主義的、實際是唯理主義的傾向,特別注重對法律原則的分析,然后是對法條的解釋。所謂的普法教育,其基本假設也是人們之所以違法,之所以不利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利,就是因為人們不了解法律,或者說是“沒有法律的概念”,“法律意識不強”;法律教育和普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們認識法律,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方才可以理解,為什么我國近代以來似乎總是首先強調立法,強調“有法可依”。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么“法理學”或“法哲學”一直是國家的重點學科,在我國各校幾乎都是名列第一的法學專業(yè)課。為什么即使是許多更為實用的部門法課程也都是以講授專業(yè)原理為主,例如刑法概論、民法總論以及經濟法概論;而許多帶有很大操作性的課程,例如法律文書、模擬法庭在各個法學院中都重視不夠,甚至根本不設。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社會對律師的要求,這種狀況有所改變,但是法學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觀。因此,翻開任何近年來的一本法學雜志,開篇的文章都是諸如“論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論社會主義法治”,“法治與精神文明”之類的文章(下一步估計將會大量出現(xiàn)的將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法治”之類的文字);即使部門法研究的重頭文章,似乎也是“論罪刑法定”,“論誠信原則”等。

當然我并不反對立法是法治建設的重要方面;也不籠統(tǒng)地反對這種類型的、注重原理的法學研究(當然首先它們必須足以構成“法學”并且要有所“研究”)。我認為這都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但是,從前面所談及的知識分類來看,法學決不僅僅是一種純粹理性的、思辨的學科。它決不是只要從理論上講通了,實踐上就可以做、并可以做好的學科。法治作為一種社會的實踐,而不僅僅是法學家或法律家的實踐,其構成必定也同時需要這三種知識,思辨理性、實踐理性和技藝。法學是一門具有高度實踐性的學科,它并不只是一些普遍正確的命題所構成,而且需要大量的“實踐理性”,需要許多難以言說難以交流的知識。如果,我們將法治的形成僅僅寄托于法學,而將法學的發(fā)展僅僅寄托于那種可以言說、表述的法律理論或原則的發(fā)展,那么法治必定難以形成,同時法學的發(fā)展也必定是畸形的――一方面大量的法律得到頒布,號稱法學的著作大量出版,而另一面,社會的秩序沒有太多的改觀,在沒有國家強制的條件下,人們以實際行動體現(xiàn)出來的法治“觀念”沒有什么變化。

這種從思想入手,從觀念入手,從純粹理性入手的法治建設的進路至少是不完全的。就知識本身來說,不應當分等級,(分類并不意味分級別,盡管容易為分級別鋪路);純粹理性并不能、至少不可能總是領導實踐理性,同樣也不可能總是領導技藝。這三者可能有關聯(lián)的一面,但區(qū)別是非常重大的,其所針對的問題,其有效領域都是不同的,盡管可能有所交叉。一個畢生因研究法律之定義而蜚聲學界的法理學家的研究成果可能完全不足以解決任何實際糾紛,而一個糾紛的解決甚至可以完全與抽象的法治概念無關。那種學科內知識的三六九等,如果不是一種對知識的誤解的話,我很懷疑,是不是一種知識霸權的產物。事實上,我感到,我國法律界和法學界確實相當輕視司法界的一些具體的知識,認為他們沒有理論,或者認為他們只是憑經驗辦事、思想落后甚至僵化,他們的知識在我們現(xiàn)有的以歐洲大陸法為基本模式的法律知識體制中幾乎沒有任何位置(在歐美國家中,也只有英美,由于司法主導的法律體制突現(xiàn)了法官和律師的知識[3])。而另一方面,太多的法學院畢業(yè)生進入司法界或當律師之后,常常抱怨學校學的東西“沒什么用”。當然,這種抱怨不能過分當真。但至少應當引起我們警惕的是不要將法學或法律的知識僅僅歸結為可以形成文字、成為原則、成為命題的知識。 這種過分強調思辨的、純粹的、可言說的法律知識有時甚至也是荒唐的。比如說,普法教育的一個前提就是,許多違法者之違法是由于缺乏法律知識。這種情況,我相信肯定是有的,是真的,但不會是普遍的,而法律更多針對的是普遍性的問題。因此,我們不能從極其偶然有個別人不知法而將作惡多端的兒子處死“為民除害”的例子中得出一個普遍概括。并進而從“人的行動總是受思想指導”這一哲學命題推出普法是加強公民法治“意識”的有效措施的結論。只要我們掙開眼睛看一看,就會發(fā)現(xiàn),社會中許多違法犯罪者并不是因為不了解法律或一般的社會規(guī)范,而是因為有其他種種利益或借口。國外的一些相當嚴格的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普通人與關在監(jiān)獄中的罪犯對法律的了解(或不了解)程度基本相同,其差別不具有統(tǒng)計學上的意義;有時甚至是后者對法律了解得更多。在社會生活中,如今甚至有不少人是事先了解法律之后再去違法,以試圖鉆法律的空子。而我們之所以不殺人防火,絕大多數(shù)人不是因為知道可能會受法律之懲罰,而是因為一種習慣、一種身體記憶的知識。相反,如果我對別人說,我半夜沒有搶某個擺攤的老頭是因為怕受到懲罰,別人一定會認為我“有病”。因此,將法治建設僅僅視為一個純粹理性的事業(yè),一種傳統(tǒng)意義上、狹義上的“知識”的事業(yè)必定是不夠的。

福柯在其許多著作中都提到了現(xiàn)代社會的法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discipline,盡管他對此持強烈的批判態(tài)度。[4]這里暫且不論福柯的態(tài)度如何,僅僅就他所使用的這個英文詞來看,的確很有意味。Discipline既有學科的含義,也有紀律、訓練的含義。如果不是我枉加猜測的話,福柯就是力圖傳達這種雙重的含義:任何一個學科都不僅僅是一種可以言說的知識,一套自恰、不矛盾的命題,一套可以演繹成篇的邏輯,而是一種話語的實踐,一種對參與者的訓練,這種話語實踐并不完全是邏輯的,這種話語實踐要在人的靈魂上打下其印記,要“溶化到血液里,落實在行動上”;它的真正力量不在于說服人,讓人們聽起來很有道理,而在于,你可能在邏輯上、文字上反對它,但在話語實踐上卻可能是它的合作者和支持者。最極端的例子,福柯指出的是,即使是一個被判決死刑但并不想死的人也并不都是被“拖下去斬了”,而或多或少地得自己走幾步(象征性地或實際地)才能走上絞架或煤氣室的。[5]這個例子,當然有點太嚴酷了,太刺激人了,似乎不是在談法治的理想。但這里面的道理卻是真實的,是不能不面對的。舉個不那么刺激人的例子,如果我事實上借了某某人1000元錢,賴帳不還;他到法院起訴,但沒有借條或其他證據(jù);法院會以沒有證據(jù)為由判他敗訴。這在現(xiàn)代民事訴訟法法理上“天經地義”。但如果他不是在靈魂上而只是在理論上接受了這一天經地義,那么他就總會耿耿于懷,甚至會事后找?guī)妥尤藖斫逃栁乙活D――于是,理想的法治還是沒有落實。

如果承認法治作為一種社會的實踐性的事業(yè),承認支持其運作的知識包括了本文大致指出的三種知識,那么,從這種知識的分類層面上看,我們也就可以看出目前法學界籠統(tǒng)討論的“法律移植”或“與國際接軌”在什么層面上是可能的,在什么層面上是不可能的,而不是泛泛地討論那些容易的問題:應當不應當或主張不主張移植的問題,或是從概念上探討“移植”的“本質含義”是什么。如果僅僅想表示一種態(tài)度,坦白地說,無論是贊同還是反對都是太容易了。翻譯一些外國學者的理論著作、法典,這很容易;考察和模仿一下外國有關司法機構的設置和運作,也并不太難;如果要有整整一批真正在靈魂上而不只是在言說和文字上接受現(xiàn)代法治的法官和其他執(zhí)法官員,在我看來,就不大可能通過移植來實現(xiàn);至于“要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使法治的話語實踐真正得以暢通,則與移植或接軌幾乎沒有任何直接的關系。因此,如果中國的法治要想建立并成熟起來,中國的法學能擺脫“幼稚”之標簽,那么我們作為法學家就不僅應當重視純粹理性,而且應當重視實踐理性,重視法律技藝;并在可能情況下,將后兩種知識以恰當?shù)姆绞睫D化為可言說、可交流且交流起來經濟的知識。 我想特別強調的是,這種知識品格之轉化并非不可能,不可能的只是這類知識的完全轉化。前面說到的醫(yī)學的變遷以及能工巧匠的衰落就是兩個明證。轉化的條件則是社會的變化,其他相關學科的發(fā)展,相關技術的發(fā)展。在法學上,這種例子也有。英美法官對法學(而不是法治)的一個最大貢獻就是將法官審判這個先前人們認為“幾乎無太多話可說”[6]的領域內生產的知識變成了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交流、對話因此可供分享的知識,即所謂的“實踐理性”,盡管新的不可或難以言說的個人性知識還將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不斷產生。我想,只要人類在延續(xù),這類知識的領域就永遠不會荒蕪。

參考文獻:

[1] 參見,汪丁丁在1995年第11、12期《讀書》的文章。

[2] 參見,波斯納,《法理學問題》,蘇力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

[3] 參看,蘇力,“什么是法理學”,《中國書評》,1995年5期。

[4] 例如,Michel Foucault,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trans. by Alan Sheridan, Vintage Books, 1978.

[5] Michel Foucault, “About the Concept of the ‘Dangerous Individual’ in 19th-Century Legal Psychiatry”, trans. by Alain Baudot and Jane Couchman,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and Psychiatry, vol. 1, p.2.

篇7

摘要::韓非子作為法家的集大成者,對我國社會的發(fā)展具有不可湮滅的貢獻。他以“明法”、“任法”、“壹法”等思想為基礎創(chuàng)立了“以法為本”、“法”“勢”“術”相結合、君權至上的法律思想,其思想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雖然其思想是建立在維護君主專制統(tǒng)治之上的,和我們現(xiàn)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著根本的區(qū)別,但其思想中的某些方面,如“法與時移”、“法布之于公眾”、“尚法不尚賢”等,對現(xiàn)代社會還是有一定借鑒意義的,應加以選擇的利用。

關鍵詞:韓非子 法治 法、勢、術

中圖分類號:B21 文獻標識碼:A

韓非子(約公元前280年-233年),戰(zhàn)國末期韓國人,出身于貴族世家,荀況的學生。韓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總結了前期法家思想,又吸取了道、儒、墨各家思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以法為本”、法勢術相結合的君主集權的法治思想,為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一 韓非“法治”思想的內涵

韓非“法治”思想的內容十分豐富,概括起來主要有“明法”、“任法”和“壹刑”。

1 “明法”

商鞅早在他的《商君書?畫策》篇中就指出:“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后來韓非總結為“明法”。奴隸制的法律有一個特點,就是秘密性。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較為系統(tǒng)的封建法典是其后魏國李悝所制訂的《法經》?!拌T刑書”和《法經》相對于奴隸制法的秘密狀態(tài)和習慣法是一大進步,后經吳起和商鞅在各個領域變法實踐,逐漸形成中華法系的基本雛形。然而,上述法家主要是在立法和司法實踐中各自在某一方面推動了古代法制的進步,真正對數(shù)百年來這些實踐經驗加以全面、系統(tǒng)地總結并使之理論化的,則是韓非。韓非指出:“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边@是對封建成文法出現(xiàn)后其作用和性質的高度理論概括,它徹底否定了奴隸制法的神秘性,以及所謂“習慣法”等不成文法,使人民的合法權益得到了更多的保障。無疑,這標志著我國法治思想認識的一大進步。

2 “任法”

韓非主張依法治國,故曰“法治”,所謂“尚法而不尚賢”,認為“道法者治”,這顯然是“任法”的思想。韓非曾說:“一民之軌,莫如法”?!胺ā豹q如木匠的規(guī)、矩、尺、度,猶如量東西的權衡,用它來治國“舉措而已矣”,韓非又說:“法者,憲令著于官府,刑罰必于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師也?!边@一原則,包含著現(xiàn)代法理中“罪刑法定主義”的內容,也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3 “壹刑”

這是韓非談法律的適用問題?!耙夹獭眮碜陨眺钡摹八^壹刑者,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壹”在此作“統(tǒng)一”解,“壹刑”即統(tǒng)一刑罰。在此基礎上,韓非進一步強調了這種法的公正性和平等性,他說:“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故矯上之失,法下之邪,治亂決繆,絀羨齊非?!庇终f:“言無二貴,法無兩適言無二貴,法無兩適,故言行而不軌于法令者必禁?!憋@然,這種主張具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色彩。可見,韓非的法制理論精神是與我們今天法制建設相合拍的法律精神。當然,這種法律精神對君主是例外的,這點構成了韓非法治思想的一大特點,即本文以下要論述的第二個問題。

二 韓非“法治”思想的特點

在韓非之前,已經出現(xiàn)了許多著名的法家人物,并形成了法家學派。如商鞅重“法”,而申不害和慎到則分重“術”和“勢”。韓非總結歷史經驗,批判地吸收了這三派法家的觀點,從而形成了以法為本,法、術、勢三者結合的法家思想體系。如果縱觀韓非的學說體系,就會發(fā)現(xiàn),韓非的“法治”思想,是與君權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以“法治”為中心的統(tǒng)治術,這是韓非“法治”思想的一大特點。

1 韓非的“法治”思想重在加強君權

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的標志是君權,韓非認為,君主應“獨斷”,“能獨斷者,故可以天下為王”,君權不能相分,也不能借給別人,“上失其一,臣以為百”,且“人主失力而能有國者,千無一人”。這種絕對的君主集權,后來成為我國歷史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理論基礎,對我國封建社會的發(fā)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2 國君要加強君權,必須借助“勢”和講究“術”

在韓非看來,一個國君僅憑法是不夠的,不論多么完善的法,必須依靠暴力和強制才能執(zhí)行,這就是“勢”。他說:“萬乘之王,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威勢者人主之筋力也”。“無威嚴之勢,賞罰之法,雖堯、舜不能以為治?!庇终f:“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梢?,“勢”是其“法治”思想中一個很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自秦始皇開始的中國封建社會中統(tǒng)治階級崇尚嚴刑酷法的理論源泉。

與韓非“法治”思想相聯(lián)系的還有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術”,即君主駕馭臣下的權術。他認為“君無術則弊于上”。這些手段,韓非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君主搞“神秘化”統(tǒng)治,他說:“善任勢者國安,不知因其勢者國危。”

韓非的“法治”思想一方面強調“明法”,另一方面又強調“術”的神秘性;一方面強調“壹刑”,另一方面又強調君主的“獨斷”專權;一方面強調“任法”,另一方面又強調君主的至高無上。這正是韓非“法治”思想的關鍵所在。他“法治”思想的核心是維護“君權”。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即“法”與“權”的和諧統(tǒng)一。這既是韓非對先秦法家學說的集成,又是當時的時代精神在法律上的集中體現(xiàn)。

三 推行“法治”的方法和途徑

1 “以法為本”樹立法律的絕對權威

(1)法令必須“布之于百姓”

韓非強調:“人主之大物,非法則術也。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術者,藏之于胸中,以偶眾端,而潛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且悦髦餮苑ǎ瑒t境內卑賤莫不聞知也,不獨滿于堂”。

(2)法一而固

韓非認為,“法莫如一而固”,反對朝令夕改,否則“治大國而數(shù)變法,則民苦之”。

(3)必須使法令具有絕對權威

韓非子明確指出:“明其法禁,察其謀計。法明則內無變亂之患,計得則外無死虜之禍。故存國者,非仁義也?!彼J為,“任法而治”要排除一切人為的因素,以免“人存政舉,人亡政息”。正所謂:“廢常上賢則亂,舍法任智則危。故曰:尚法而不尚賢?!薄懊髦髦畤?,令言者最貴者也,法者事最適者也。言無二貴,法不兩適。故言行不軌于法令者必禁?!表n非堅決反對在法令以外講什么仁義。

2 必須善于運用賞和罰

(1)“信賞必罰”與“厚賞重罰”

“信賞必罰”的基本含義是法律規(guī)定的東西一定要兌現(xiàn)?!把再p則不與,言罰則不行,賞罰不信,故士民不死也?!表n非明確主張:“法不阿貴,繩不撓曲……刑過不避大夫,賞善不遺匹夫?!薄昂褓p重罰”是指讓臣民以賞為利、以刑為害,必須使獎賞重到足以使民熱切地追逐,使懲罰重到使民感到害怕而不得不避。

(2)“賞譽同軌,非誅俱行”

“賞譽同軌,非誅俱行”,是指思想觀念、社會輿論要與法律賞罰相一致。韓非主張人們的思想觀念必須統(tǒng)一到法令上來,人們的認識與法令的賞罰相吻合。指出:“譽不當則民疑”?!爸刭p”應符合“有重者必有惡名”。

四 韓非法治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

1 其思想雖處于劣勢,但功不可沒

韓非的法治思想對于秦朝統(tǒng)一中國以及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國,都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xiàn)過幾次盛世局面,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等,其統(tǒng)治都不同程度地繼承了韓非的法治思想,良好的法律秩序成為盛世最明顯的標志。韓非的法治學說在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雖處于劣勢地位,但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始終存在,甚至可以說一直是歷代政治家治國方略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2 儒法并用,相互融合

韓非法治思想和儒家學說一起強化了封建專制統(tǒng)治。韓非的“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遠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情也”的說法,與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本質上有一致之處,并且成了以后三綱的雛形。韓非的法治學說在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雖相較于儒家思想處于劣勢地位,但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始終存在甚至可以說一直是歷代政治家治國方略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五 韓非“法治”思想對我們的啟示

韓非的法治思想在中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曾起過積極的作用;韓非的法治思想,雖然是維護封建專制制度的,但作為寶貴的文化遺產,對現(xiàn)代社會仍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我們應該看到,現(xiàn)在的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xù),韓非法治思想中的許多閃光點仍然能為我們今天實施依法治國和建立法制國家提供有益的啟示。

1 “法與時移”制定完備的法律體系

韓非主張“法與時移”,立法要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要求。因此,作為現(xiàn)代法制運行首要環(huán)節(jié)的立法,也需要及時制定、修改和廢除,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fā)展要求,這是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的主要任務,也是實現(xiàn)依法治國的基礎。歷史證明,重視法制就會推動社會的發(fā)展,使國家昌盛富強??梢哉f,“法治”是盛世的標志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認識到了法治對一個國家興衰的作用,開始逐步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和法制,確立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治國方略。依法治國,首先要有法。把現(xiàn)代法治運行的首要環(huán)節(jié)――立法上升為我國今后民主法制建設的主要任務,這是實現(xiàn)依法治國的基礎。

2 法要“布之于眾”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識

人民群眾是法治實踐的主體,公民自覺守法、用法、護法,是法律得以實施的最主要、最普遍的途徑。韓非強調,法作為治理國家的依據(jù),一旦制定就要“布之于眾”,并爭取做到“家喻戶曉”,讓“全民皆知所避就”。今天,我們仍然應該把普法、提高人民群眾的法制意識放在重要的位置,廣大領導干部應該帶頭懂法、守法、護法,使全民樹立起法律至上的信念,人們都能自覺地遵守法律,不做觸犯法律的事情。

3 “尚法不尚賢”執(zhí)法必嚴,維護司法公正

韓非提出“信賞必罰”及“循名責實”,認為在執(zhí)法過程中要公正平等,“法不阿貴,繩不撓曲?!踢^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其賞罰必須及時、賞罰要得當?shù)扔^點,對我們嚴格執(zhí)行法律具有值得借鑒的一面。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過程中,執(zhí)法必嚴、維護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國的關鍵??梢哉f,司法人員的職業(yè)道德是能否嚴格執(zhí)法的關鍵。依法治國的關鍵之一就是司法和執(zhí)法的公正。只有司法機關和執(zhí)法機關嚴格守法、依法辦事,才能維護法制的尊嚴與權威,保障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順利進行。

正確評價韓非乃至所有前人法治思想的利弊,對今天我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健全、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并重、在法治和德治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無疑具有深遠意義。

參考文獻:

[1] 何勤華:《當代中國法學文庫》,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 洪丕謨:《中國古代法律名著提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 李篤才:《中國古代人物法律思想論點注釋》,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4] 《韓非子》校注組:《韓非子校注》,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 (戰(zhàn)國)韓非,秦惠彬校點:《韓非子》,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6] 王吉梅:《韓非法治思想對后世的影響》,《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7] (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中華書局,2003年版。

[8] (西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

[9] 楊伯?。骸洞呵镒髠髯ⅰ?,中華書局,2005年版。

[10] 王宏斌:《中國帝王術:韓非與中國文化》,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11] (戰(zhàn)國)韓非:《揚權》,《韓非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篇8

【關鍵詞】 服務型政府;依法行政;行政改革

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改革步伐,十以來,在一系列講話中著實強調了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并堅持以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公共推進為根本方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深化政府管理體制改革,推動政府管理方式創(chuàng)新,著力打造法治化服務型政府已成為我國法治社會建設和政府管理體制創(chuàng)新的根本目標。本文就服務型政府理念下依法行政的建構進行簡要分析論述,以期能夠加快推進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進程。

一、服務型政府、依法行政基本內涵及關系

1、服務型政府、依法行政的基本內涵

(1)服務型政府的基本含義及特征。服務型政府的第一要務要求政府必須以服務于公民和社會為本位,在社會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過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建立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以公正執(zhí)法為行為準繩,有效促進社會穩(wěn)定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政府組織形式。

服務型政府相對其他政府形態(tài)而言,側重于服務,但并非不考慮管理方面的因素,而是至始至終把服務的核心理念滲透到政府管理體系模式之中,使管理作為實現(xiàn)人民利益最大化的有效工具和有效途徑,最終為整個社會和公民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服務型政府的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第一,公共服務性。提供公共服務平臺是建構服務型政府的首要目標,其核心是以人民利益最大化為著眼點,大力推進公共設施的建設、公共秩序的維護以及公共服務制度的完善。第二,合法有效性。服務型政府的建構須在法治理念下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和轉變,依法行政是確保服務型政府有序發(fā)展的根本途徑。第三,權責統(tǒng)一性。服務型政府是人民民主政府,同時也是為人民負責的政府。這決定了政府的“能”與“為”,也就決定了政府的“權”和“責”。

(2)依法行政的基本含義及要求。依法行政,是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據(jù)憲法和法律的規(guī)定,在法律允許范圍內正確管理公共事務、行使行政權。各級行政機關必須在法律授權范圍內行使法定權力,并履行相應法定職責,既不可越權,也不可不作為。依法行政必須符合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當、高效便民、誠實守信、權責統(tǒng)一六大具體要求。

2、服務型政政府與依法行政的關系

(1)依法行政是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基本前提。上文已就服務型政府和依法行政的內涵作簡要概括,那么為什么依法行政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基本前提?在明確這個問題的答案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建設服務型政府這一理念是建立在建設法治政府基礎之上提出的。換言之,法治政府傾向于從依法行政和完善政府法制建設的角度來分析,而服務型政府則著重于強調轉變政府職能和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角度來闡述,二者是內化關系。而依法行政可在最大范圍內保護公民的合法利益,實現(xiàn)高效有序公共管理的目的,這是建設法治政府的核心和基本前提,也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前提和手段。具體表現(xiàn)為:依法行政有利于實現(xiàn)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宗旨,即為民服務的宗旨;另外,依法行政還有利于推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實,從而切實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的進程。

(2)服務型政府的建設拓寬依法行政的外延。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詳細規(guī)定了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核心內容是加快推進行政管理體制的深化改革。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那么如何轉變政府職能,如何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如何理順行政執(zhí)法體制,如何規(guī)范行政行為,如何加快行政程序規(guī)范化進程,如何增強政府的公信力和執(zhí)行力等一系列問題對我國如何依法行政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標準。這些具體新要求、新標準將極大豐富了依法行政的外延,使二者密切緊密的結合起來。

二、我國依法行政的現(xiàn)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治化進程隨著經濟迅速崛起也逐步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在推進依法行政的過程中雖積累了一些實務經驗,但從依法行政在我國實施以來,在以下方面仍顯不足:第一,行政立法層面。在行政法體系中,有“法無明文授權不得為”和“法無明文規(guī)定即禁止”這樣的原則,我們不難看出行政立法的質量將直接影響依法行政的效能,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與建設中新問題存在脫軌的現(xiàn)象。第二,工作制度層面。我國現(xiàn)行行政工作制度中存在不同工作性質混雜的現(xiàn)象,比如政事不分,這使得行政執(zhí)法主體劃分界限略顯模糊。第三,執(zhí)法過程層面。行政主體在整個執(zhí)法的過程中存在整體執(zhí)法人員素質不高,重結果輕程序的現(xiàn)象。第四,行政監(jiān)督層面。我國行政監(jiān)督體系除立法方面的不足,還存在體制不健全的問題。

三、構建服務型依法行政的有效途徑

依法行政雖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根本前提和途徑,但在我國現(xiàn)行法治社會建設的實踐過程中,離依法治國偉大戰(zhàn)略目標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通過以下途徑可以有效建構服務型依法行政:一是加強依法治國、法治政府理念的推廣教育;二是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進程,實現(xiàn)簡政放權;三是明確權責劃分,規(guī)范權力運行;四是完善人員設置,提高行政效能;五是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完善行政監(jiān)督制度建設。在漫長的法治文化建設中,借鑒發(fā)達國家法治文化建設寶貴經驗的同時,也要注重與中國本土文化相結合,建構具有本土特色的依法行政理念,兼并以規(guī)范服務為行政的根本出發(fā)點,不斷從思想上進行轉變,開拓創(chuàng)新,銳意進取,才能構架新式服務型依法行政體系。

【參考文獻】

篇9

一、依法治國要有完善的法律體系和公正的執(zhí)法、司法態(tài)度

依法治國,首先須有法可依。這就需要加強立法,要建立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缺乏完備的法律體系,立法將是雜亂無章,同時也會留下許多法律調整上的漏洞,進而嚴重影響執(zhí)法的質量和效果,依法治國,也就無從談起。有法可依,關鍵在于應完善社會主義體制所需的法律體系。

第一,依法治國要嚴格執(zhí)法、守法觀念。法律賦予執(zhí)法機關必要的執(zhí)法權力,使其治理國家和社會,同時執(zhí)法機關必須在法定的范圍內依循法定的程序行使權力,必須依法進行。 只有嚴格執(zhí)法、守法,其權力本身才具有合法性,其行使權力的行為才是正當?shù)?。法治的含義在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現(xiàn)代社會,執(zhí)法機關依法辦事較之于普通民眾的守法更為重要。在依法治國的要求下,要加強執(zhí)法機關工作人員的道德教育,使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民公仆”。

第二,依法治國需要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法治最重要的內容。法治意味著法律的至高無上和普遍適用;法律平等地約束社會一切成員的法治原則,必須經由公正的司法活動來貫徹實施。公正的司法,不僅在于懲惡揚善,弘揚法治,同時也是對民眾遵紀守法的法治觀念的教化,是對經濟活動當事人高效有序地從事合法交易的規(guī)制。由于司法最終解決糾紛,決定了司法是保障人民權利,實現(xiàn)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當公民和法人的權益受到侵害,受害人能夠尋求的最后一處伸張正義的地方就是法院,法院是保護公民權利的最后屏障。而枉法的裁判、不公的裁判,不僅扭曲了是非,混淆了正義與邪惡,而且會造成民眾對法律的權威性的懷疑、不信任甚至蔑視,法律虛無主義的觀念由此滋生,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成果,將因此而遭受毀滅性的摧殘。保證司法公正,必須制定嚴格的司法人員職業(yè)道德和職業(yè)紀律,使司法工作人員的職業(yè)道德加以完善和加強。同時還必須強化監(jiān)督機制。

二、以德治國要建立社會主義的“德治觀”

中國古代的“德治”,對統(tǒng)治者來講是要求國家的君主和所有的官吏,都必須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對老百姓來言是要對其重視“羞恥心”的培養(yǎng),強調要對老百姓實行“德政”,其目的是為維護剝削階級的統(tǒng)治服務的。我們今天所說的“以德治國”的“德治”是完全新型的社會主義“德治”。

第一,我們所說的“德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制度下治國方略的一個重要方面。社會主義的“德治”把道德建設和道德教育提高到治國方略的高度。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從而決定了今天的“德治”不但不可能導向“人治”,而且,正由于強調了從政者的道德品質,在遴選和造就干部中,更有利于克服“人治”弊端。

第二,社會主義“德治”的根本目的,是要通過加強道德建設,把提高人的道德素質作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振興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正如同志所指出的,有了良好的道德素質,就能使人們自覺地扶正祛邪,揚善懲惡,就有利于形成追求高尚、激勵先進的良好社會風氣,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fā)展,促進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

第三,社會主義的“德治”,對黨政干部,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今天的“德治”,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道德準則,因此,“以德治國”首先是針對各級領導干部而提出的思想道德約束,要求各級領導干部率先垂范,不僅要依法管理國家事務、依法行政,而且要以德行政。我們的黨政干部,要把“以德治國”當作是對自己的更嚴格的要求,不斷地激勵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質。

三、“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法律和道德作為上層建筑組成部分,都是維護社會秩序,規(guī)范、調整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的重要手段。法律體現(xiàn)著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體現(xiàn)著國家對其成員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的行為的要求,體現(xiàn)著維護社會穩(wěn)定、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國家安全的要求。國家靠法院、警察機關等帶有強制性的國家機器來保證法律的實施。強調用法律制度來治理國家,用強制的手段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是“法治”的主要內涵。從維護社會的秩序、保障社會的穩(wěn)定來說,法律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篇10

一、法的現(xiàn)代性、理性與法治

今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法律已經以不可阻擋之勢參透到各個方面和領域,人們不僅用法律確認、維護、鞏固原有的社會秩序,而且還試圖用法律創(chuàng)造一個嶄新的社會。這正是法的現(xiàn)代化的一個直接結果?!艾F(xiàn)代化是基于科學技術革命,整個社會從物質到精神、從制度到觀念的總體變遷,是特定社會的現(xiàn)代性因素不斷增加的過程……法的現(xiàn)代化是指與現(xiàn)代化的需要相適應的、法的現(xiàn)代性因素不斷增加的過程。”(葛洪義)法的現(xiàn)代性因素,也就是現(xiàn)代法律的特征,主要有:1、公開性。法律的內容、法律制定與實施的過程向社會公開;2、自治性。法律是一套獨立的并由專門的機構運用專業(yè)知識加以適用的規(guī)則體系,法律活動成為一個獨立的專業(yè)領域;3、普遍性。法律調整的是一般人的行為,其價值內涵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層次性或稱道德性。法律必須符合一定社會特定歷史時期普遍的價值準則,并與人類社會最低限度的道德觀念保持一致;5、確定性。法的內容,至少它的中心含義應該盡可能明確、無歧義;6、可訴性。法律具有被任何人在法律規(guī)定的機構中通過爭議解決程序加以運用維護自身權利的可能性;7、合理性。現(xiàn)代社會的法律機制必須成為由法律職業(yè)者操作的、符合一定理性原則的秩序機制,具有高度的專業(yè)性和技術性,從而能夠增加個人行動的可計算性;8、權威性?,F(xiàn)代社會的法律就外在強制的效力而言在社會生活規(guī)范體系中應該具有最高核心的地位,具有不可忽視、不可冒犯的最高權威?!吧鲜霭藗€法的現(xiàn)代性因素,概括起來說,就是理性化,或者說,法的現(xiàn)代性就是指法的理性化……一般認為法治化是現(xiàn)代的重要特征之一,那么,實際上也可以肯定,法的現(xiàn)代性就是法治的屬性?!保ǜ鸷榱x)

理性一詞現(xiàn)在已為人們耳熟能詳,它在世界范圍的流行則源于啟蒙時代。狹義的啟蒙通常是指從17世紀洛克開始,在18世紀的法國進入,到19世紀的康德黑格爾達到頂峰的“啟蒙運動”。啟蒙運動的核心是弘揚理性,提倡科學,反對宗教,倡導確立世俗的人的崇高地位。啟蒙運動的思想基礎就是理性主義,而理性也成為現(xiàn)代的核心概念。關于理性,必須提近代哲學的始祖笛卡爾。笛卡爾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法律思想家,但他從“笛卡爾式懷疑”出發(fā),在尋找作為哲學研究推理前提的公理的過程中,確立了人的理性思維至高無上的地位。他提出:絕對確實可靠的公理、原則在傳統(tǒng)的經院哲學中找不到,從前輩流傳下來的見解中找不到,感覺到的東西也不能提供公理,甚至數(shù)學證明也可以懷疑,因為許多人在數(shù)學問題上陷入錯誤。所以對于我們來說,無可懷疑的、確實的東西就是我懷疑或者我思維,懷疑的存在意味著懷疑者的存在,思維意味著存在一個思維著的東西,由此,他得出一個著名的結論:“我思,故我在”,確定了人的理性思維的至高性。我們知道,法治作為一種實踐,是西方近代社會經濟政治革命的產物;作為一種信仰,是西方知識論文化背景的產物;作為一種理論,則主要是理性主義的結晶,因此,法治正是法律意義上的理性統(tǒng)治,正如韋伯將人類歷史理解為不斷理性化和解除魔咒的過程一樣,法的現(xiàn)代性其核心在于理性,而法治正是理性的特定產物。

然而,正是理性的崇高地位導致了現(xiàn)代社會深刻的人文矛盾。用理性解釋一切、評價一切、規(guī)范一切的結果,是建立起來了一個以理性為中心、科學為基礎的權力與知識體系,它在帶來工業(yè)文明輝煌的同時,也導致了現(xiàn)代思想的嚴重封閉,加劇了社會的緊張、焦慮、分裂,導致了對現(xiàn)代的痛苦反思-學術界稱其為“現(xiàn)代性危機”-并催生了以“粉碎理性”為特征的后現(xiàn)代思潮。在

而這種論說的成立,必然依賴主客體兩分的思維范式。按席沃爾曼的概括,現(xiàn)代主義的特征是:對基礎、權威、統(tǒng)一的迷戀;視主體性為基礎和中心;堅持一種抽象的事物觀。而對這一切的質疑便構成了后現(xiàn)代主義的特征。從思維特征看,“后現(xiàn)代思維涉及反思-發(fā)現(xiàn)差異的地位,考察非決定性的銘文,致力于意義、同一性、中心、統(tǒng)一性的消解”。

消解法治,可以說是后現(xiàn)代思潮的邏輯必然。眾所周知,根據(jù)我們習慣的劃分方式,歷史上長期占主導地位的法律理論,概括地說,可以分為形而上學的法律理論和實證主義的法律理論兩大類。在所有形而上學的法律理論中,法律都已經被價值化,即從好與壞、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理性與非理性等二元對立結構中,選定前項為立足點和價值根據(jù)以設定并努力建構一個理想的法律圖式;分析實證主義法律理論則竭力否定價值判斷,猛烈批評形而上學的二元結構模式。但是,法律思維中無論是經驗歸納的方式還是理性演繹的方法,都是建立在合法性基礎之上,也就是都必須為法律尋求一個合法性根據(jù),因此,法律和法治都有一個相對確定的支點,以使法律和司法具有合法性根據(jù)。也就是說,現(xiàn)代法治是建立在理性認知基礎上的。而后現(xiàn)代思潮所要否定的正是這一點。對于后現(xiàn)代法律理論來說,法律并不存在一套可以被理性所認識的確定的內容和使其正當化的根據(jù),所以,法律并不存在一個普遍的本質化的規(guī)定性。將法律建立在某種確定的根據(jù)基礎上以使其正當化,不過是現(xiàn)論宏大敘事的組成部分,這種觀點連同作為其知識背景的宏大敘事都是一種神話。

在后現(xiàn)代法律理論中,批判法學對現(xiàn)實法律制度的抨擊極具代表性。批判法學又稱批判法律研究運動,興起于美國70年代到80年代,其基本觀點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法律推理的非確定性。法律推理的大小前提都是不確定的,某一案件適用什么法律規(guī)則,確認哪些事實,完全是法官和陪審團的主觀選擇,沒有客觀性。法律推理并不具有不同于政治的特殊模式,而是穿著不同外衣的政治。法律推理的不確定性同時還具有深刻的原因,這就是個人主義與利他主義的基本矛盾;第二,法反映統(tǒng)治者的意志。并非傳統(tǒng)的自由主義法學認為法律是中性的那樣,法律使社會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關系和觀念合法、正當化,把有政治傾向的,有利于統(tǒng)治階級的東西打扮成中性的、有利于全社會的;第三,法不是適應社會需要的必然產物,而是階級統(tǒng)治的偶然產物。法是政治的,是不同社會力量、階級和個人之間相互斗爭的產物,完全沒有必然性可言。批判法學重要代表昂格爾認為,現(xiàn)代性面臨著諸多問題,這些問題是其內在矛盾的體現(xiàn)。法律秩序、法治是現(xiàn)代性的觀念反映,是現(xiàn)代社會內在矛盾的集中體現(xiàn),而這個矛盾是傳統(tǒng)政治哲學和經典社會理論無法克服的,顯然,昂格爾借此將現(xiàn)代法治從思想根基上瓦解了。

總之,后現(xiàn)代思潮隱含著突破、破壞、解構法律的合法性根據(jù)的基本理論傾向,其結果無非就是徹底動搖啟蒙時期以來形成的現(xiàn)代法治理念和結構。后現(xiàn)代的出現(xiàn)意味著現(xiàn)代法治神話的破滅,后現(xiàn)代思潮對法治的顛覆使本來就缺乏法治基礎的我國法治建設雪上加霜。我們需要更多更深的理論闡釋與文化積淀,以夯實法治基礎,卻在后現(xiàn)代思維中發(fā)現(xiàn)我們寄予厚望的法治理念乃是一個行將破滅的幻想,這豈不令人沮喪?正如驀然發(fā)現(xiàn)正在審理一件復雜案件的法官其實對法律一竅不通一樣,那種被審判權威迷惑的心緒將會出奇失落。

三、“現(xiàn)代”情結對法治的阻礙

“落后就要挨打”,這是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