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傳播研究范文
時間:2024-01-02 17:55: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學傳播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5158(2013)02-0430-01
自科學誕生以來,人們一直在努力通過各種途徑向公眾傳播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這一文明成果。從科學普及到公眾理解科學,以及到今天的科學傳播,極大地擴大了科學的影響力,也大大促進了科學知識、科學思想在全社會的普及??茖W似乎呈現(xiàn)一片異常繁榮的景象。然而,隨著各種環(huán)境問題、社會問題的日漸突出,各種偽科學、偽學術大行其道,公眾對此應接不暇,真假難辯。人們在反思科學的同時,公眾不免會疑問:今天的科學怎么啦?科學傳播到底在傳播什么?怎樣才能保證科學傳播準確、快速、有效的進行?這些問題已引起越來越多學者的注意并進行研究。
傳統(tǒng)的科學傳播模式是有缺陷的,這不僅不利于科學的正常發(fā)展,也不利于民眾科學知識水平的提高和科學精神在全社會的普及。隨著現(xiàn)代傳媒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大眾媒介在科學傳播中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即科學傳播的媒介化轉向??茖W傳播的媒介化轉向是與科學傳播研究中對于媒介的重視和大眾媒介在科學傳播中的重要性凸顯相聯(lián)系的。然而,媒介化的極端傾向與外界因素對科學的干擾產生了科學被“歪曲”的現(xiàn)象。這不僅危及科學的正常發(fā)展,也不利于科學傳播的準確、快速、有效的進行。
要防止媒介化的極端傾向及阻止科學外部因素入侵科學,保證科學傳播目標準確、快速、有效的實現(xiàn),需要處理好科學傳播中科學與社會的關系。
一、社會對科學的反應—對默頓的述評
默頓的主要興趣點之一在于那些推動或阻礙科學發(fā)展的文化環(huán)境方面,企圖通過把科學與社會作簡單的二分來考察社會對科學的反應。默頓堅信科學的存在和完善“依賴于特定類的社會結構”,“科學像任何其它具有社會協(xié)作性的活動一樣,也受到多變的命運的支配”。[1]在《17世紀英國的科學、技術與社會》一文中,默頓用確鑿的定量資料論證了“清教原則在某種秩序上對當時的科學和知識進步起到了調節(jié)作用”的假設。在這項工作中,我們已經感受到了默頓一個隱含的假定:在科學與社會之間做出徑渭分明的簡單二分。[2]
二、科學傳播中的“圈層結構”模型與科學權威控制力遞減律
由于默頓相信在科學與社會環(huán)境之間不再有其它環(huán)節(jié),因而也就相信科學精神特質在科學共同體內的作用是均衡的,也就是各個層次上的科學共同體成員對科學規(guī)范有同樣的尊重程度。這不符合科學建制的實際情況,也不能說明科學共同體不同成員掌握科學的程度差異。這里,我要嘗試地補充默頓關于科學與社會關系的分析,提出一種可被稱為“圈層結構”的科學與社會關系模型,其含義是:被稱為科學的那種社會建制,以其與社會環(huán)境關系的遠近程度可區(qū)分為核心層科學、中間層科學和邊緣層科學,大致是個分層的球體。
(1)核心層科學,即標準科學。首先,標準科學作為一種知識形態(tài),是一種普遍的、條理化的概念體系。其次,標準科學的共同體成員可以是超國家、地域的。標準科學的科學共同體可以成為世界性“自治共和國”,在這個自治共和國中,有統(tǒng)一的行為規(guī)范和精神氣質,這種行為規(guī)范和精神特質一旦形成,不容易被科學的外部力量所改變。再次,就社會組織來說,標準科學主要寄居在大學和科研院所等研究機構。其科學共同體成員是嚴格意義上的科學家,功利性很少起支配作用。
(2)中間層科學,主要包括潛科學、應用性科學、軟科學等。首先,潛科學通常指尚未成熟、還處在幼芽階段的科學。在庫恩眼中的就是“前科學”——缺乏“范式”的有效指導,缺乏統(tǒng)一的行動綱領和規(guī)范。當“范式”確立時,“前科學”可轉變?yōu)闃藴士茖W。
其次,應用科學也不同于標準科學,它并不將追求知識概念體系本身當作一種目的,其概念體系也沒有標準科學那樣完整,目標設計更多強調科學研究與國家或企業(yè)利益之間的關聯(lián)。共同體除科研人員外,還有工程技術人員、實驗員甚至企業(yè)家。經濟、社會利益是研究的動力來源。
再次,軟科學是現(xiàn)代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與哲學相互交叉、逐漸發(fā)展而形成的一組具有高度綜合性的新興學科群。軟科學的重要特征在于:它綜合地運用決策理論、系統(tǒng)方法和計算技術等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知識和手段,對各種復雜的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問題,從經濟、科學、技術、管理、教育等各個社會環(huán)節(jié)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入手研究其規(guī)律性,從而找出解決這些問題的各種方案,為有關的發(fā)展戰(zhàn)略、方針政策、規(guī)劃設計和組織管理等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jù)。
三、維護科學權威控制力的基本原則
從科學的“圈層結構”可以看出,科學被“歪曲”現(xiàn)象主要發(fā)生在科學由內向外擴展和傳播的過程中,其實質就是科學權威控制力被過度削弱。因此要防止科學被“歪曲”,關鍵是保持核心科學科學權威控制力對科學的影響,避免對科學核心的影響,即保持科學權威控制力的單向性。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的,至少要在科學評價、科學教育、科學知識傳播、語言使用這四個環(huán)節(jié)強化科學權威控制力的作用。因此本文認為,下列措施是必要的:
(l)根據(jù)科學與社會關系的“圈層結構”模型特點,在科學的不同層次實行不同的評議制度。首先,在核心科學部分,實行同行評議制度,避免因素對科學評價的干擾,保證科學的自主性。其次,在中間層科學,可以采用外部標準和內部標準相結合的評價機制。再次,邊緣層科學可以偏重于外部評價。
(2)標準科學教育中注重教育內容的傳統(tǒng)性
波蘭尼認為,“原創(chuàng)性是科學發(fā)現(xiàn)的動力”。庫恩發(fā)展了波蘭尼的思想,他從收斂性思維與發(fā)散性思維來考察科學的發(fā)展與進步,“即在發(fā)散性思維與收斂性思維之間保持必要張力”。然而,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科學研究是一項需要紀律加以約束、規(guī)范的活動,否則,科學活動也難以有效地開展。然而,如果我們只是片面、過度強調發(fā)散性思維而忽視最起碼的科學方法論教育,科學共同體的精神特質(科學權威控制力)也會因此而被削弱。用實證主義的話說,缺乏基本科學“范式”的創(chuàng)新思維被證偽,那只是“一個瘋狂的念頭被證明是錯誤的觀念而己”。所以,在標準科學教育中應注意強化科學方法論方面的訓練,注重教育的傳統(tǒng)內容。
(3)注重科學知識傳播的系統(tǒng)性
科學不僅僅是一系列成體系的知識,也是一種社會活動。完全意義上的科學應該包括解釋層面、精神層面、器物層面和社會層面。[4]一般情況下,人們常常把科學與技術聯(lián)系起來,這使得人們更多地從器物層面理解科學,忽略了科學的文化意義和精神價值。本文所說的科學傳播的完整性,是說要分清科學在不同人群中傳播的不同任務。在普通社會公眾那里,在普及基本科學知識的基礎上還要加強科學精神的教育,讓公眾了解科學也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知識體系,不是絕對的真理,這樣可以避免公眾對科學的盲目崇拜;對于那些準備進入科學共同體的人來說,科學傳播的任務就不再局限于邊緣層和應用層科學及科學精神等,還應該包含標準科學所應嚴格遵循的科學規(guī)范,尤其要培養(yǎng)他們具有科學共同體的共同精神特質。
(4)注意防止科學傳播過程中語言的誤用。
科學研究中使用專門的術語,科學由核心科學向外層科學擴展時也應體現(xiàn)這些術語的規(guī)范性,不能以隨意性、自由化的態(tài)度來敘述。濫用科學術語,會極大地損害科學信息的科學性及知識性。當前,應特別注意反對讓外行在媒體上濫用科學術語。
參考文獻
[1] 默頓,《科學社會學》,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361頁
[2] 默頓,《科學社會學》,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349頁
篇2
[關鍵詞]大數(shù)據(jù);科學傳播;新媒體;科學傳播主體
[中圖分類號]NO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6 ― 0061 ― 02
“大數(shù)據(jù)”時代是當前備受追捧的一個概念,它“泛指巨量的數(shù)據(jù)集,因可從中挖掘出有價值的信息而受到重視”?!?〕大數(shù)據(jù)時代是一場信息革命,隨著這種“數(shù)據(jù)量大、類型多、增長速度快、存在未知相關”的信息進入人們的關注視野,進入傳播領域,整個傳播活動面貌煥然一新??茖W傳播作為一種以科學為傳播內容的特殊傳播形式,也會在海量信息涌入的過程中發(fā)生巨大的變革,迎接大數(shù)據(jù)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需要有針對性地解決科學傳播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新情況,充分利用數(shù)據(jù)優(yōu)勢,推進科學傳播的持續(xù)發(fā)展。
一、 大數(shù)據(jù)時代下科學傳播的轉變
對科學傳播的廣義界定包括“科學共同體內部交流、正規(guī)的科技教育、非正規(guī)的科技教育及科普工作、技術傳播等”〔2〕幾種形式,而狹義的科學傳播主要指科普基礎上的科學與公眾的互動。
傳統(tǒng)的科學傳播以科技新聞、科技出版、科技信息、科學普及、科技寫作等形式為主,借助傳統(tǒng)媒體進行科學思想傳播,以此促進社會普遍科技素養(yǎng)的提升,其根本目的在于讓公眾理解科學。而隨著當前網絡媒體的發(fā)展,“人類無疑進入了一個網絡和移動通訊為核心,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為基本載體傳播科技的新媒體時代”?!?〕這種新媒體在科學傳播上的應用恰逢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來臨,海量的信息通過新媒體海量的信息平臺進行全方位的呈現(xiàn)??茖W傳播的主旨由公眾理解科學向公眾參與科學轉變,并且分析整個傳播過程,傳受主體、傳播內容和形式都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
第一,傳播理念的更新:公眾參與科學、公眾與科學的互動并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早在1995年英國公眾理解科學專家約翰?杜蘭特就提出了這一概念,但是其在實踐領域卻存在著困境。一方面是普通公眾沒有獲取科技信息源的途徑,另一方面是獲得的信息沒有便捷的傳播途徑。然而大數(shù)據(jù)時代下的新媒體科技傳播卻克服了這兩個制約因素,使得科技傳播活的的指導理念發(fā)生根本的轉變。
第二,傳播主體的多元化:伴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新興媒體已經極大地拓展了公眾參與的空間,公眾開始成為重要的傳播主體。但是公眾在信息獲取源上卻存在著源頭缺乏、核心消息難以獲取的情況,因此,權威信息的仍然掌握在媒體的手中。隨著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到來,數(shù)據(jù)的開放、權利的分散化、數(shù)據(jù)分析主體多元、信息源頭多樣化導致了傳播主體的多元。普通大眾也能夠成為科學傳播的主體,不再是科學家及科普作家的孤軍奮戰(zhàn)。
第三,目標受眾的針對性:信息高度個性化已經成為現(xiàn)實。數(shù)據(jù)挖掘的技術可以根據(jù)用戶過去的行為模式預測其信息的需要,過濾他們不感興趣的信息,更方便高效地搜索他們需要的信息,為其進行個性定制,配送個性化的信息,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分眾傳播,傳播的有效性被最大限度的提升。
由于每個用戶的興趣都會不同,所以,數(shù)據(jù)分析必須高度個性化。通過數(shù)據(jù)記錄的每位用戶的個人興趣愛好數(shù)據(jù)分析,準確定位用戶訴求,當用戶使用時,向用戶提供某一方面的或全部的感興趣的信息,以期更加符合用戶的實際需求。由于人的興趣也是不斷變化的,因此數(shù)據(jù)系統(tǒng)及其分析必須是長期的、智能的,記錄用戶的興趣轉移,并且開發(fā)其潛在興趣,探索引領其新的興趣指向。
第三,傳播形式的多樣化。一直以來科學傳播活動主要以科技節(jié)目、科普書籍和科普網站為主,并且由于傳播內容的專業(yè)化,傳播主體相對單一,科學傳播作品不足,達到的傳播效果更是有限。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到來,傳播主體多元化,傳播形式也必然呈現(xiàn)多樣化,以數(shù)據(jù)模擬演示或是各種科學實驗的動畫替代傳統(tǒng)的文字說明和簡單的圖片,給人以更直觀的印象,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另外,網絡和移動通訊設備成為傳播的重要載體,中國科普博覽、果殼網等受到科普愛好者的鐘愛;很多科協(xié)也都在網上開通了網絡科普社區(qū),方便與受眾的即時互動;并且很多受眾所喜聞樂見的形式,如微博、微信等移動客戶端都可成為傳播科技信息的途徑。通過互聯(lián)網絡構筑的科學傳播平臺,實現(xiàn)了傳播者與受傳者的雙向實時互動,改變了傳統(tǒng)科學傳播的線性模式,使得傳播過程成為一個完整的互動過程。
第四,傳播內容的豐富化:傳播渠道及傳播方式的多樣化,使廣大受眾有機會接觸大量數(shù)據(jù)和信息,并能夠將信息及時的反饋、傳播。僅以科普作家為主的科學傳播是有限的,但是能夠運用海量數(shù)據(jù)挖掘信息,在潛移默化中傳播科技知識的廣大受眾的力量卻是無限的,數(shù)據(jù)分析主體多元,創(chuàng)新也呈現(xiàn)出大眾化趨勢,從而可能使數(shù)據(jù)信息的挖掘更加豐富多樣和海量,更多的我們身邊的科技信息將以不同形式呈現(xiàn)給公眾。
二、 大數(shù)據(jù)時代下科學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海量數(shù)據(jù)的開放使受眾獲得了豐富的信息,新媒體的應用暢通了受眾信息的渠道,架起了受眾與科學之間的橋梁。但是大數(shù)據(jù)在帶來難以預期的價值,為整個社會帶來發(fā)展契機的同時,也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其帶來的挑戰(zhàn)。目前大數(shù)據(jù)在我國的研究還處于初始階段,在數(shù)據(jù)獲取的法律權限、數(shù)據(jù)存儲和分析能力以及相關人才培養(yǎng)方面還都存在不足,這些也會使大數(shù)據(jù)時代下不斷變革的科學傳播存在一定的問題。
首先是信息的準確度值得懷疑。由于傳播主體的轉變,以職業(yè)科普傳播者向大眾化方向轉變,職業(yè)的科普作家往往需要雄厚的專業(yè)知識,才能把枯燥的科技常識以生動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但是作為新興傳播主體的公眾卻不一定都具有專業(yè)知識,很多人只是“土根專家”, 傳播內容科技含量低,其傳播信息的準確程度更是無法保證。尤其是以傳統(tǒng)形式進行的科學傳播,或者是書刊雜志的出版,或是電視廣播節(jié)目,都有著一定的新聞把關,進行多層次的嚴格審核,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剔除偽科學的成分,但是大眾科普卻是沒有“把關人”的自主傳播,偽科學可能趁機占領科學傳播的領地。
其次,存在信息泄秘和信息騷擾的隱患。大數(shù)據(jù)的隱私保護技術還不成熟,哪些信息可以公開,哪些不能公開,以及進行何種程度的公開都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一方面,對于涉及科學保密和技術專利的信息,如果不當?shù)墓_,不僅傳播者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還可能造成更嚴重的社會影響。另一方面,個人的隱私保護技術也不夠成熟。科學傳播過程中會通過對用戶分析,發(fā)送推送信息,有些可能并不是用戶所需要的,或是發(fā)送時間和形式不符合用戶的偏好,造成信息騷擾。而且,隨著科學傳播主體的多元,完全以提高公眾科技素養(yǎng)為目的的傳播可能會被附著利益相關的傳播行為排擠,打著科普旗號的廣告和宣傳會混淆公眾的視野,將推送信息通過科技常識和軟新聞等形式傳播出去,對公眾造成誤導。
第三,信息海洋的泛濫。大數(shù)據(jù)包含著海量的數(shù)據(jù),通過分析更是可以得出各種各樣的信息。隨著公眾參與的加強以及傳播的即時性,科技信息會成指數(shù)倍增長。很多信息會被重復報道,內容同質化嚴重,一些無價值的、甚至是虛假的科技信息也會進入公眾的視野,公眾往往會淹沒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科技信息數(shù)量的增多只是給受眾提供了更多選擇的可能性,但是也增大了搜索和選擇所需信息的困難性,而且面對很可能是完全相反的科技觀點,更是會莫衷一是,反而削弱了傳播的有效性。
第四,傳播過程缺乏系統(tǒng)策劃。由于傳播主體的多元和分散,媒體進行整體策劃的科學傳播行為將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是由分散的個體根據(jù)各人的興趣點進行的傳播行為。這種傳播缺乏整體的策劃,傳播內容往往是碎片化的,對于完整的知識體系,往往進行部分肢解,缺乏系統(tǒng)的整合,相關知識點的報道之間缺乏邏輯條理性,很難以一定的科技內容為中心,形成專題形式的科技知識體系,幫助公眾了解某一知識點的全部科技信息。
三、 科學傳播的改進對策
為迎接數(shù)字化浪潮的到來,在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挑戰(zhàn)下推進科學傳播的發(fā)展,提升普遍公眾的科技素養(yǎng),需要積極地解決和應對新形勢下科學傳播中出現(xiàn)的問題。
第一,加強公眾科技傳播能力的培養(yǎng)。隨著數(shù)據(jù)的開放和權利的分散,公眾在科技傳播中的主體地位日益凸顯,然而信息的可信度、表達的準確度、以及傳播的適用度都是無法保證的,因此有必要對熱衷于進行科技傳播的公眾進行培訓。在科普網站科學松鼠會上就開辟了專門的“科學傳播訓練營”,設置了在線課程,方便有興趣的受眾學習科學報道的方法,還設有實戰(zhàn)練習等互動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科技傳播人才。這種對科技傳播能力的培養(yǎng)如果能借助科技傳播網站的平臺普遍展開,對于科技傳播主體能力的提升是顯而易見的。
第二,強化信息把關。針對科技信息準確度降低的情況,信息平臺有責任對科技信息的報道進行嚴格的把關。通過提前審查、專家審稿等形式,過濾掉那些夸張、曲解、誤傳乃至杜撰的科學信息,以嚴肅、嚴謹?shù)膽B(tài)度對科技事件進行分享報道,才能發(fā)揮科學傳播的積極作用。同時公眾也應增加自身的責任意識,不能道聽途說,發(fā)表不負責任的科學信息,誤導他人,而應步步求證,以科學的嚴謹態(tài)度進行科學傳播。
第三,健全法律保障體系。為使得新形勢下科學傳播可持續(xù)的發(fā)展,增強傳播效果,必須健全相關法律,避免不合理的獲取信息。大數(shù)據(jù)發(fā)展的背后有著利益的驅動,往往掌握的數(shù)據(jù)越多,分析得到的結果就越精確,掌握的有價值的信息就越多。充分保護公眾的隱私權,避免不合理的數(shù)據(jù)濫用,公眾應該掌握更多的主動權,設置“隱私”和“信息”的開關,自主決定隱私的保密度及信息的獲取傾向,并且還要進一步細化,可以公開的隱私是何種程度的公開,面向誰的公開,信息推送的形式、內容、時間、長度等等。這些的實現(xiàn),都需完善相關技術,強化信息保密和屏蔽功能,限制對信息的不合理利用,使用戶可以真正地掌握科技信息獲取的主動權,杜絕信息騷擾。
第四,整體策劃,優(yōu)化編輯。為了進一步強化科學傳播的功能,還應強化傳播的整體意識,優(yōu)化編輯,可以模仿重大突發(fā)事件時的專題形式,在科普欄目內設置專門的知識專題,通過整合相關知識點的多種素材,分門別類,進行精心策劃,呈現(xiàn)系統(tǒng)化的,具有邏輯相關性的新聞鏈接,梳理清楚繁雜的科學事實。避免簡單的復制粘貼、隨意堆砌、重量不重質的報道,要綜合多種表現(xiàn)形式,使得抽象的理論聯(lián)系日常生活,通過可視化的模擬程序展現(xiàn)給公眾。同時強化互動板塊,促進公眾的閱后研討,使得一次性的知識學習達到全方位的效果,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
〔參 考 文 獻〕
〔1〕鄔賀銓.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機遇與挑戰(zhàn)〔J〕.科技與教育,2013,(04):47-49.
篇3
關鍵詞 傳播學視角;課堂教學;互動
中圖分類號:G65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03-0090-03
Research on Interac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based 楊冠英
on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Yang Guanying
Abstract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education research is intera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the interactive problem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its basic types includ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students interaction, convergence interaction, hasten zero interaction, divergence interaction, content interaction, form interactive, etc. This paper is beginning with the current existing problems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 studies how to put the interaction into the classroom in every teaching links, effectively realize interactive teaching.
Key words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interaction
“互動”的一般性定義是“某一特定環(huán)境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行動者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1]。在傳播學的理論中,互動即傳者與受者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影響。換句話說,受者接受傳者的信息,并將反應回傳給傳者時,互動便形成??梢哉f,互動是傳播的本質特征。甚至有人認為,“傳播就是互動。借助互動性,傳播可以實現(xiàn)最優(yōu)化”[2]。
在課堂教學的傳播過程中,如果沒有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傳播活動將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從傳播模式來講,從控制模式到社會模式和循環(huán)模式,這些不斷發(fā)展和完善的模式都存在信息的交流與反饋。經研究發(fā)現(xiàn),傳播過程中的傳播效果,從根本上體現(xiàn)了傳播的雙向性,離不開傳者與受者之間的交流互動。
1 課堂互動的主要內涵和類型
互動在教育研究中是最為重要的教與學要素,課堂互動的主要內涵是強調教學中師生的信息交流與反饋。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有效教學應該以學習者發(fā)展為最終旨歸”[3]。有效的反饋不但能夠使教師及時調整不恰當?shù)慕虒W策略,而且能夠糾正學習者的錯誤認知,逐步深化學習者的認知,利于開展形成性評價。
課堂教學是一個傳播的過程,那么從傳播的內容、效果、過程和形式出發(fā),對課堂教學互動的基本類型進行概括。
1)從傳播的內容來講,課堂互動性的基本類型包括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霸诮虒W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處于一種相互促進、推動的狀態(tài)?!盵4]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調節(jié)師生關系,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氛圍。課堂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不在于教師在課堂中給學生提出了多少問題,或者學生回答了多少問題,而在于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思考并提出問題,這也是互動的實質。
2)從傳播的效果來看,互動包括趨同互動、趨零互動、趨異互動三種類型。趨同互動,又稱積極互動,是指傳受雙方和受方之間在互動后行為、認識等表現(xiàn)為趨同。“趨零互動,又稱危險互動,指受者對傳者的信息沒有反應(反饋)。趨異互動,又稱消極互動,指受傳雙方互動后的行為、認識表現(xiàn)為趨異?!盵5]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趨同的積極互動是最有意義的,當某一問題提出后,在教師的講解和啟發(fā)下,最終被學生理解并應用或得到大家的共識。課堂中要盡量避免互動趨零和趨異的情況。
3)從傳播的整個過程來看,課堂互動的基本類型有內容互動和形式互動。內容互動表現(xiàn)為針對某一教學知識點所進行的互動。一堂課由多個知識點構成,學生通過理解并應用多個知識點,交流分析知識內容。形式互動,基本上指開展競賽、游戲、搶答等方式的互動,讓學生在參與教學的同時反饋學情。
2 目前課堂互動中存在的問題
一項完整、優(yōu)化的教學活動,需要教師與學習者之間的雙向互動,及時反饋教學信息,共同促進教師的“教”和學習者的“學”。但當前的課堂教學還未達到這個目標,在課堂教學的信息交流與反饋方面存在很多問題。
2.1 師生互動交流片面化——提問形式過于簡單
在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普遍采用課堂提問作為互動的形式,它既能夠引起學習者的注意,又可以深化學習者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因此,很多教師把“學習者回答問題”片面理解為“師生互動”,在課堂中提問一些認知記憶性方面的問題,或者對已有明確答案的問題采用齊答的方式,認為課堂提問越多,互動效果越好。實際上,學習者個體之間存在各種差異,缺乏針對性的問題并不能有效地反饋所有學習者的學情,達不到互動教學的目的。
2.2 教學媒體工具形式化——服務教師的“教”,忽視學生的“學”
常用的教學媒體,如幻燈、投影、多媒體計算機、電視等,都是輔助教師“教”的工具,信息在傳播過程中也是單向的,學習者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很多教師為響應信息化課堂的號召,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呈現(xiàn)教學內容,但實質只是將教材中的內容“搬”到投影儀或顯示器上,使教學媒體僅僅作為輔助教師“教”的直觀教具、演示教具,在教學過程中忽視學習者的接受心理和認識水平,很難達到教學目標和要求。
2.3 評價注重等級與量化——注重總結性評價,輕視形成性評價
一般情況下,教師會在課程內容結束后進行考試,以了解和評估學習者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這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評價學習者和鞏固所學知識的作用,但從長遠來看不利于學習者的發(fā)展。這種量化的評價方式,難以判斷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所達到的實際水平,給學習者心理上帶來對評價的焦慮和恐懼,制約著學習者的成長。
3 課堂互動的有效實現(xiàn)
從教學傳播的運行來講,課堂教學要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就必須實現(xiàn)有效的良性互動。當然,互動并不是一個孤立的概念,在課堂中要將互動合理融入課堂的每一步教學,使互動真正促進教師教學。
3.1 教學準備階段——問題診斷,互動導入
在課堂教學準備階段,教師需要了解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的掌握情況,以確定課堂教學的起點和重點,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在此過程中,教師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高質量的、利用互動開展的問題情境,在診斷學生的知識水平的同時,又能夠針對疑問進行互動,從思維層面調動學習積極性。
如大學二年級學生在學習“基于概念圖的設計”時,設計分層次的遞進問題來進行導入教學,既考查學生的基礎性知識,又考慮對學生應用能力的測試,最后用設疑的方式引出新的教學內容。
第一個層次:上一節(jié)課講授了教學中常用的概念圖類型,按給定的條件分為幾種類型?按教學內容的組成分為幾種類型?考查學生對記憶性基礎性知識的掌握。
第二個層次:讓學生思考在講授知識、復習知識、建構知識時,分別用哪些概念圖類型比較合適?考查學生是否了解各種概念圖的特點和應用。
第三個層次:列舉“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實例,讓學生討論概念圖主要應用在哪幾個環(huán)節(jié)?起到了什么作用?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并不急于給出標準答案,而是引出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讓學生產生內部動機,帶著疑問學習新內容。
本案例中的問題由易到難,先使學生開展討論,進行生生互動,教師針對問題開展與學生互動,分層次的問題使認識逐漸深入,思路逐步開闊,從而更容易接收和理解新的內容。
3.2 教學實施階段——自主探究,互動引導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通過探究與實踐構建自身知識體系,而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引導者。在課堂教學實施階段,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設置問題,通過問題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組織實施科學合理的探究活動,通過引導學生操作實踐、觀察分析、合作交流,去發(fā)現(xiàn)和探究問題。
如在學習“視頻編輯規(guī)則之一:景別變化”知識點時,教師首先以演示課件中的各種圖片為例,讓學生體會并分組討論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的區(qū)別。景別的劃分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實際情境中不易把握,因此教師再以不同拍攝對象為例提出問題。
問題一:以故宮為拍攝對象時,在飛機上全部把故宮裝入畫面,是什么景別?而改變拍攝距離或通過變焦拍攝太和殿全貌,是什么景別?
問題二:以太和殿為拍攝對象,拍攝故宮的全貌是什么景別?太和殿全貌是什么景別?
學生在了解各景別特點的基礎上,各小組積極展開互動討論,在分析、質疑和交流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探究。不同的思想相互交流、相互碰撞,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充分發(fā)揮組織和引導的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將想法、疑問或意見提出來,并對錯誤的想法及時點撥,引導其走向正確的方向。
3.3 教學評價階段——知識鞏固,評價反饋
在課堂教學的評價階段,由于學生所學新知識僅處于理論層面,需要利用一定的題目進行練習,梳理知識,掌握知識如何應用,最終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敖虒W評價是隨時并頻繁進行的”[6],教師可以利用互動活動,及時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做出評價,找出薄弱環(huán)節(jié)及時補充講解,鞏固所學知識。
如在講授“基于問題的學習的基本環(huán)節(jié)”課程的最后環(huán)節(jié),教師提供一份缺失很多步驟的“Healthy Eating in My Life”教學設計方案,讓學生自己根據(jù)PBL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具體步驟設計一個教學方案。待完成后,教師讓學生將其作品與案例進行比較,自己評價設計方案,找出方案中缺失的部分。根據(jù)學生的反饋情況,發(fā)現(xiàn)缺失環(huán)節(jié)多為“學習活動設計”,因此,教師及時系統(tǒng)講解學習活動設計的具體步驟,并列舉實例強化學生對問題的認識。
4 結語
課堂教學通過多向、多層次的互動,最終帶來的是學生的有意義學習。課堂教學中師生間的交流與互動是有意義學習發(fā)生的主要場所,教學信息交流互動的效率和效果對有意義學習起著決定性作用。課堂教學互動需要教師在課堂的教學準備、教學實施、教學評價三個階段都能夠靈活開展,有效解決目前課堂教學互動中存在的反饋活動單一、反饋信息不全面、反饋信息不及時等問題,而且對構建一個積極共享、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學與學習環(huán)境有積極意義,最終實現(xiàn)高效教學。
參考文獻
[1]Vrasidas C, Mcisaac M S. Factors Influencing Interaction in an Online Course[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1999,13(3):22-36.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崔允漷.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J].人民教育,2001(6).
[4]李蕾.應用互動反饋技術開展有效教學的探索[J].中國電化教育,2008(5):68-71.
篇4
關鍵詞 傳播學 教學改革 案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1 獨立學院傳播學課程的現(xiàn)狀與問題
為了了解獨立學院傳播學課程的現(xiàn)狀與問題,對我校新聞學專業(yè)的三十位同學進行了訪談,學生普遍反映“傳播學很難、聽不懂、沒有用”,在對傳播學課程的建議上,學生們大多希望“增加互動、多舉新事例、多利用新媒體、渴望參與實踐”。根據(jù)訪談,總結獨立學院傳播學課程的現(xiàn)狀與問題如下:
1.1 傳播學課程偏理論化,知識抽象,學生難以理解
傳播學是一門邊緣學科,與新聞學、社會學、信息論、人類學等學科都有聯(lián)系,正因為如此,傳播學的知識面較寬并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同時,“傳播學教學基本是介紹歐美傳播學研究的成果,但經典的傳播現(xiàn)象和實驗則無法還原給學生”,①這也造成了傳播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的脫節(jié)。另外,獨立學院的學生基礎相對薄弱,對抽象知識的理解有一定難度,如果僅是介紹西方傳播學的研究成果,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反而會造成“傳播學無用論”的現(xiàn)象。實際上,開設傳播學課程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利用相關理論分析問題的能力,傳播學中的人際傳播、傳播技巧等理論對學生有著極強且直接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因此,如果不解決傳播學課程偏理論化的問題,學生聽不懂,不僅無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喪失了開設傳播學課程的意義。
1.2 “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與學生渴望互動的矛盾
目前,本科的傳播學課程主要采取講授式教學,課堂上,以老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地吸收知識。由于傳播學課程主要講授傳播學研究的理論和成果,學生要在課堂上接觸大量的概念、模式、研究方法、理論、意義等,在較短的時間內,學生要接受并且區(qū)分這些不同的概念、模式、理論,很難將理論知識跟現(xiàn)實操作聯(lián)系到一起,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造成學生對傳播學的反感,認為傳播學枯燥無用,甚至很多學生在一學期的課程結束后,不知道傳播學學了什么。實際上,在訪談中,受訪的學生普遍表現(xiàn)出自己對這門新興學科的興趣,但是由于課程枯燥無趣而望而生畏。傳統(tǒng)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與學生渴望互動的矛盾已經阻礙了學科的發(fā)展和社會對傳播學人才的要求,多被學界所詬病。在傳播學課程教學改革中,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興趣,重視學生的參與性,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2 獨立學院傳播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2.1 傳播學課程體系及其特點
以國家級重點教材、21世紀新聞傳播學系列教材——郭慶光的《傳播學教程》為例,教材共有十五章,如果按部就班地從第一章講到第十五章,學生普遍反映知識繁多、無頭緒。結合新聞學專業(yè)的特點,并對教材進行充分的研究后,把教材的十五章進行整合,利用拉斯韋爾的“五W”模式簡單易懂的特性,把教材的諸多章節(jié)合并到此模式中,即:控制研究、內容分析、媒介分析、受眾分析、效果研究。這樣,就把原本十五章的內容整合為三大部分,經過整合后,全書的邏輯框架變得簡單,學生易于理解。見表1。
2.2 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是一種開放式、互動式的教學方式,始于1870年左右的哈佛法學院。案例教學的方法就是教師以教學案例為基礎,在課堂中幫助學習者達到特定學習目的的一整套教學方法及技巧。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復雜問題的解決方法既不能在教科書中找到,也不可能獲得人人都贊同的“正確答案”。案例方法為學習者設想了這樣的一個世界,即通常在時間很短、信息不充分的條件下,需要靠批判性思維技巧和能力來提出有說服力的論點。傳播學課程理論性強、知識抽象,采用案例教學法,用具體、形象的案例來闡釋抽象的理論,能夠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可以解決傳播學課程理論性強的問題,這種教學方式,能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成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案例教學法的開放性與互動性,強調學生的主導性,鼓勵學生充分思考,重視學生參與,滿足了學生渴望互動的需要,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潛在能力,從而有助于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
2.3 以教學與科研的有機結合不斷推動課程改革
傳播學雖然是一門基礎理論課程,但同時也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因此,教師的授課不能脫離社會現(xiàn)實空講理論,要保持傳播學的應用性的特點。傳播學的教學要保持與實踐的同步發(fā)展,關注當下的信息傳播現(xiàn)象。同時,教師應當注意運用教育理念來指導教學。
首先,探索建構式教學模式。建構性學習模式強調為了理解而學習,通過問題式學習和協(xié)作式學習來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批判意識,讓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與意義結構。這種理論認為,認識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刺激加接受的過程,而是認識者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的過程。知識的接受不是一個被動的過程,相反地,學習的主體要主動地建構信息的意義。于是,學習成了一個主動的過程。在這種理論下,新的教學模式從“教師中心”轉變到“學生中心”,傳統(tǒng)的課堂變成開放的課堂,教師的角色更像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甚至是伙伴,而不是主導者。學生們根據(jù)教師布置的任務或者議題,分成小組,每組4~6人,主動收集資料,課下小組內部思考討論,然后將小組討論的成果在課堂上充分展示。例如,2012年當韓國舞曲《江南Style》風靡全球時,可以借此為議題,用建構式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用傳播學原理對《江南Style》的走紅進行思考分析。
第二,重視案例研究。為了保持傳播學應用性的特點,教師應當重視案例研究,建立傳播學教學的案例庫。選擇案例時,注意案例的典型性與時新性,一方面,典型的案例具有代表性,例如,“魔彈論”的經典案例:1938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播出根據(jù)科幻小說改編的廣播劇《火星人入侵地球》,結果使成千上萬的聽眾誤以為真實的事件正在發(fā)生,造成極度的恐慌。另一方面,新近的案例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與參與性。教師有必要對每年的新聞傳播熱點話題進行梳理分析。
3 結語
雖然傳播學的知識體系具有偏理論性的特點,但傳播學卻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只有將理論抽象的知識轉化成學生的傳播實踐能力,傳播學課程的價值才真正得以體現(xiàn)。基于此,傳播學課程教學改革顯得尤為迫切。為此,教師應熟悉教材,以教學與科研的有機結合不斷推動課程改革,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積極探索建構式教學模式,重視案例研究,鼓勵學生真正走進課堂,利用課程教學改革,解決目前獨立學院傳播學課程存在的問題,培養(yǎng)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篇5
論文關鍵詞:5w模式;研究型大學;圖書館;學科館員;信息傳播
1研究型大學及研究型大學圖書館
研究型大學是高等教育機構的重要組成.按照美國卡內基教學促進基金會的界定,研究型大學是指給研究以優(yōu)先權.開展高層次研究教育.并以擁有可觀的研究經費來體現(xiàn)其核心要素和競爭力的大學。從世界范圍來看.研究型大學高居所有大學群體的金字塔塔尖,其主要特征表現(xiàn)為高水平的學科建設。高質量的人才培養(yǎng)。高層次的科學研究。高程度的學科綜合。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和廣泛的國際交流。
我國大學的發(fā)展大體經歷4個階段:一是建國初期到20世紀70年代末.“國家教育部直屬高?!薄ⅰ皣抑攸c高?!钡却碇覈叩冉逃淖罡咚剑憾?0世紀80年代,隨著高校學位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是否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和博士點的多少成為衡量一所高??蒲兴礁叩偷闹匾笜耍蝗?0世紀90年代后,隨著國家“211工程”、“985工程”等的實施,“2l1工程”學校、“985工程”學校等成為高校發(fā)展的重要方向;四是受到科技的迅猛發(fā)展和全球化思潮的影響.研究型大學的概念逐漸被國內接受.并迅速成為眾多重點高校發(fā)展的方向和目標,成、為代表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方面。
圖書館是高等大學的信息資源保障和發(fā)展支撐體系,圖書館的發(fā)展建設應該服從和服務于高等學校發(fā)展建設的總體戰(zhàn)略目標。從我國高等大學的發(fā)展看,許多一流大學都將研究型大學建設作為自身的發(fā)展方向,圖書館的發(fā)展必須適應這一潮流的需要。正如清華大學圖書館館長劉桂林在《21世紀中國大學圖書館發(fā)展之我見》中提出的:21世紀的圖書館應辦成“研究型”圖書館。一方面要為教學科研服務,同時它應該具有支持高校高水平、多學科的科研及培養(yǎng)高層次研究型人才的能力。研究型大學圖書館。除了像一般的大學圖書館一樣要為教學服務以外.更要有支持學校和社會進行高水平、多學科的科學研究以及培養(yǎng)高層次研究型人才的能力。要實現(xiàn)這一目的,沒有學科館員的研究型信息咨詢服務是難以做到的。
2研究型大學圖書館建立學科館員的必要性
研究型大學從事的是高質量和高層次的人才培養(yǎng)和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因而需要大量信息支撐,教師獲取信息,選擇利用信息的能力,直接影響著教學科研的發(fā)展。新的技術環(huán)境下.高校教師由于對文獻信息的檢索方式和途徑的不夠專業(yè).要從浩如煙海的信息中全面、快捷的找到與自己研究領域相關的信息,絕非易事。據(jù)統(tǒng)計。我國圖書館界和各類情報所收藏的中文文獻70%未被利用.外文文獻90%以上長期未被利用。而學科研究人員在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中,至少要花40%~60%的時間去獲取信息。一方面是大量價值很高的文獻信息未被開發(fā);另一方面是科研需要的大量有價值的文獻信息無法獲得。解決這種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實問題,就要求作為高校文獻信息中心的圖書館能有一批具有某一學科專業(yè)背景.能為專門領域的學科用戶提供全方位多角度信息服務的專門人員。而建立學科館員正是為了提供主動創(chuàng)新的信息服務.它也將成為研究型圖書館建設的必經之路。
3信息傳播5w模式與圖書館學科館員信息傳播
1948年.美國傳播學者哈羅德·拉斯維爾教授在其《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和功能》一文中,提出了其著名的“5w”傳播模式(見圖1),即誰(who)——說了什么(sayswhat)——通過什么渠道(bywhichchanne1)——對誰(to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whatefects)。
以后傳播學的研究,基本上就按這一模式分為傳者分析、內容分析、媒介分析、受眾分析和效果分析等五大領域.并且在每一個領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從傳播學的角度看,圖書館學科館員的信息服務無疑也是傳播行為的一種.其信息傳播模式既有一般模式的共性,又有自身的特殊性(見圖2)。
4圖書館學科館員信息傳播環(huán)節(jié)分析
4.1信息傳播者
在學科館員的信息傳播模式中.信息傳播者是學科館員。
學科館員(subjectlibrarian)也稱專業(yè)館員(professionallibrarian),是指掌握一門或幾門專業(yè)學科知識,并精通圖書情報知識,由圖書館委派的,專門與某一院系或學科專業(yè)建立聯(lián)系。相互溝通,主動地、有針對性地為用戶提供高層次的文獻信息服務,協(xié)助、參與教學、科研工作.幫助用戶實現(xiàn)目標任務的圖書館員。
學科館員作為信息資源和學科專業(yè)用戶之間的信息組織者和傳播者,其嫻熟的專業(yè)技能、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先進的服務理念直接影響著信息傳播的質量。
學科館員必須具備扎實的圖書館學、信息學方面的專業(yè)技能和深厚的對口學科知識底蘊.了解、熟悉對口學科歷史、現(xiàn)狀、發(fā)展趨勢、學術研究的前沿和熱點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與學科用戶進行學術上的交流和探討,掌握他們的信息需求,深入地研究學科專業(yè)文獻,進行專業(yè)信息的組織和開發(fā),更有效地為學科讀者提供專業(yè)服務。此外,學科館員要能得心應手為學科用戶提供高水平的信息服務.還要有較強的計算機網絡應用知識,較高的外語水平和開展教學科研的能力。
學科館員作為圖書館的形象代表與學科用戶保持著經常的聯(lián)系和交往.在表現(xiàn)出高水平的業(yè)務素質的同時.也應有先進的服務理念。在服務過程中服務理念包括工作態(tài)度、性格、氣質、品格、言行舉止等。學科館員高雅大方的氣質、親切的服務態(tài)度、文明禮貌的用語、優(yōu)美的體態(tài)語言、穩(wěn)定的心理素質,都能給用戶帶來強烈的認同感和參與欲,有利于促成用戶形成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使他感受到館員對自己的尊重和關心.并得到心理上的滿足,這種感受又隨時轉化成對館員的尊重與信賴,而使他心甘情愿地接受館員服務,服從館員的要求,從而達到優(yōu)質服務的目的。
4.2信息
在傳播過程中.信息內容對傳播效果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只有那些具有傳播價值并且能夠吸引人的內容,才能引起用戶的注意,并為其所接受。隨著現(xiàn)代信息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學科信息內容發(fā)展的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對圖書館而言,可分為實體館藏信息和虛擬館藏信息.具體包括教科書.教學輔導書、工具書、學科專業(yè)期刊、學位論文、各種學科專業(yè)數(shù)據(jù)庫、網上各種類型的學科信息等。不同的信息具有不同的特點.教科書、教學輔導書、工具書知識系統(tǒng).具有權威性;學科專業(yè)期刊是學者相互交流傳播學科信息的重要渠道,其內容新穎權威,多是研究學科的前沿和熱點問題,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各種學科數(shù)據(jù)庫信息量大,檢索方便快捷,可讀性強,傳播速度快,有較高的權威性。網上各種類型的學科信息數(shù)量龐大,內容新穎,但質量參差不齊,其學術權威性需要鑒別。不同的用戶需要不同的文獻資源,學科館員要把有價值的信息傳播給用戶,就要針對具體的用戶需求來判斷和選擇信息內容。
4.3信息傳播的媒介
學科館員信息傳播的渠道十分廣泛,可以采用面對面?zhèn)鞑ィ合?、學科專業(yè)人員會議、在線實時幫助、電話交流、電子郵件等。
在信息傳播中,學科館員應對本校的重點學科研究項目,以及讀者對文獻信息的需求情況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跟蹤對口學科的重點讀者.跟蹤學術研究動態(tài),對一些熱門問題、代表論著、新觀點等進行收集并分析研究,搞好定題全程服務工作.并以二次文獻的形式將學科新動態(tài)和新觀點及其潛在的內涵揭示給讀者,為教學科研提供參考。要熟悉重點學科的圖書和電子資源館藏情況,包括圖書、期刊工具書、數(shù)據(jù)庫的使用情況及其使用方法,按學科進行電子資源的整合與鏈接。定期在網上新文獻信息,負責搜集、鑒別、整理網絡資源并在圖書館主頁上按學科大類建立學科網絡導航。還要對對口院系師生開展利用圖書館資源的講座,協(xié)助他們進行相關課題的文獻檢索,通過培訓揭示館藏及時通報為適應新需求采用的新服務方式的手段,指導讀者充分利用館藏學科文獻的最新信息,大力宣傳館藏資源。定期開展定題咨詢服務和其他咨詢服務.包括各類事實型與數(shù)據(jù)型的口頭咨詢服務。適時開展問卷調查或座談會,征求對口專業(yè)、學科對圖書館資源建設(包括圖書、期刊、光盤、電子資源等)服務內容的意見和要求及時向館內的有關部門反映,負責督促落實。
4.4信息接受者
在學科館員的學科信息傳播模式中.信息接受者主要是大學教師,此外還有大學生和研究生等。不同類型的信息接受者信息需求的特點與類型以及從信息傳播者需要得到的幫助都不一樣(見表1)。作為學科館員.需要認真研究不同信息接受者的特點,根據(jù)用戶的動機和需求,采集、加工和傳播具有鮮明個性的、具有吸引力的文獻信息。
4.5信息傳播效果
傳播效果是傳播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效果問題是整個傳播活動的中心.貫穿于傳播活動的全過程.滿意的傳播效果的獲得需要傳播者、受眾的良性互動,需要相當質量的信息.需要暢通無阻的傳播通道。學科館員信息傳播可產生學術效果和社會效果。通過學科館員學科信息傳播,大學教師提高了教學質量;大學生、研究生完成了課業(yè)、鞏固了專業(yè)知識.提高了學術能力;大學科研人員完成了科研項目,發(fā)表了一定數(shù)量的學術論文或專著.取得科研成果。同時,科研人員利用學術專業(yè)知識,科研成果,服務社會實踐,取得社會效益。
4.6信息反饋
信息傳播的最后結果就是受眾接受信息.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受眾若不把取得效果的信息傳遞給傳播者,傳播者不知道自己傳播最終有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這樣的傳播過程是不完整的。一個完整的傳播模式必須建立一個反饋機制。信息反饋是信息傳播后所產生的信息回流,反饋分正反饋和負反饋兩種。正反饋信息是告訴學科館員應該繼續(xù)傳播.而負反饋則是要求學科館員改變或糾正原有傳播內容或傳播方式,然后再進行傳播,更有甚者是要求停止傳播。學科館員只有根據(jù)相應的信息,積極采取相應的措施以保持、改進或提高原有的信息傳播內容或方式,才能取得預期理想的傳播效果。
篇6
論文摘要:從信息傳播理論的視角來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一種“點對面”的信息傳播活動和過程。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將教材信息內容編碼為各種形式的符號傳送出去,學生對接收的符號進行譯碼,理解教材所表達的信息內容。教師對教學信息內容進行正確、合理的編碼傳遞,分析影響編碼決策的因素,化解編碼的障礙,是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一條有效途徑。
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是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借助計算機,運用多媒體課件,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遞、接受與反饋,以達到使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共享、共識、認同、踐行的活動和過程。本文從信息傳播的視角,運用傳播學和信息科學的理論,借鑒語言學和計算機科學的研究方法,探討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設計的思路和路徑。
一、基于編碼與譯碼的信息傳播模式
從信息傳播的視角研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活動,我們開展的一項主要工作就是把它作為一個信息傳播的結構和過程來看待。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信息傳播作為一個過程存在,實際上是由眾多回路、多層網絡組成的復雜傳播模式。簡化起來,則基本由信息源、教師、信息內容、編碼、媒介、譯碼、學生、反饋和效果等要素構成。從信息科學的角度來理解,信息的傳遞和接收是一個編碼與譯碼的過程。編碼是基于傳遞方式的要求,把信息內容轉換成符號形式,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排列成為一定的序列。編碼過程就是信息內容符號化、符號排列的過程。用信息傳播理論的方法對教學過程作一番考察,旨在啟發(fā)我們從多側面揭示教學過程的內在機制及其規(guī)律性,以深化我們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及其效果的認識。
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過程發(fā)起者的教師要根據(jù)一定目的,從信息源(包括教材)中挑選相關的內容進行傳遞。在確定了傳播內容之后,教師還要通過多媒體課件把信息內容轉化為適宜于傳播媒介和能夠使學生接納和理解的各種符號(文本、圖像、視頻等),這對教師來說是一個認知—表述過程,即信息內容符號化的過程,我們把這一過程稱為“編碼”。學生要把接受到的符號重新還原為信息內容,以便得出它的意義。對學生來說是一個表述—理解過程,即符號還原(解讀)的過程,我們把這一過程稱為“譯碼”。如果符號沒有辦法還原,信息內容失去了本來的意義,信息傳播就會中斷。如果傳遞的信息內容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并引發(fā)其認知、情感等需求,學生一般能夠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對這些有價值的信息內容進行譯碼接受。學生在接收教師發(fā)出的信息內容后所作出的反應過程,我們稱為“反饋”。從理論上講,沒有反饋的傳播是不完整的傳播。
二、當代大學生的信息接收與接受模式
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了解當代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思想實際,把握他們的信息接受模式非常重要。從傳播學角度看,學生在教師傳遞信息的刺激下,產生了選擇性心理。其中,選擇性注意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信息傳向學生的通道上的第一關。當今大學生在接受信息方面,具有很大的選擇性。他們大多在“讀圖時代”成長起來,對視覺的敏感多于文字,因此,視覺上具有差異性的東西最容易吸引他們的注意。在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師通過嘴巴和黑板(聲音和板書)、表情和形體等教學媒介向學生傳遞信息,能起到一定的教學效果。但這對當今大學生來說,信息內容的表現(xiàn)形式比較單一,信息刺激的強度、對比度、重復率、新鮮度等相對有限。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選擇性注意的關聯(lián)度和強度。
學生在信息的刺激下接收了該信息并不意味著學生已經接受了該信息的內容,學生還要面臨選擇性理解這一關。傳播不是教師傳遞意義,而是學生“引出”意義,引出意義越接近傳遞意義,傳播的效果越好。因此,教師要成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及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而不是課堂的“主宰”和知識灌輸者。因此,了解當今大學生的需要、情緒、經驗、挫折以及價值觀念等因素,了解學生對信息的選擇性理解這一特點,將有助于提高師生關于信息溝通和傳播的自覺性。接收體現(xiàn)在選擇性注意,接受則反映在選擇性理解與選擇性記憶。影響學生對信息接受的選擇性記憶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信息在傳播通道上設下的最后一關。選擇性記憶在記憶信息的傾向性上不僅受學生的需要,學生對信息的態(tài)度、情緒等心理因素的影響,而且也受信息傳播的環(huán)境、形式、強度等因素的影響。所以,運用多媒體課件營造輕松的教學氛圍,是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學習的前提條件,運用多媒體和網絡教學手段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能使教學內容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短時間內以直觀、生動的形象,有聲有色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吸引和感染學生。
三、多媒體教學設計的編碼決策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實傳播中,教師作為傳播過程的控制者,發(fā)揮著傳播效果定向作用的重要機制。教師編碼知識、能力、水平的多少、強弱、高低會直接影響學生的符號解讀、意義接收和接受,其發(fā)揮的作用會對傳播活動產生重要的影響。
在現(xiàn)實的傳播過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信息內容實際上有三種表現(xiàn)形態(tài):第一種是教材文本語言所承載的實際信息內容;第二種是多媒體課件客觀上所表達的信息內容;第三種是學生對符號進行譯碼所認知的信息內容。我們以教師編碼是否正確與學生譯碼是否正確為劃分依據(jù),分析信息內容的三種表現(xiàn)形態(tài),可以得出下列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教師編碼正確,學生譯碼正確;第二種情況是,教師編碼錯誤,學生譯碼錯誤;第三種情況是,教師編碼正確,學生譯碼錯誤。學生譯碼是否正確關鍵在于教師編碼后能否與學生實現(xiàn)語法層次上的知識共識、語義層次上的經驗共享和語用層次上的價值同義。下面分別對不種情況加以說明:
(一)第一種情況:“一傳即通”—編碼正確而且譯碼也正確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jù)教材文本信息內容,傳遞給學生的思想、理論和觀念,與所選用媒體符號客觀上所表示的信息內容,正好是教師想要傳遞的思想、理論和觀念,即編碼正確。教師想要傳遞的思想、理論和觀念,被學生完全正確地認知和接受,即譯碼正確。在這種情況下,由于編碼、譯碼都是正確的,從而保證了教材文本語言所承載的實際信息內容與多媒體課件客觀上所表達的信息內容相一致,并且多媒體課件客觀上所表達的信息內容與學生對符號進行譯碼所認知的信息內容相一致。根據(jù)信息一致且具有傳遞性的特點,所以,教材文本語言所承載的實際信息內容與學生對符號進行譯碼所認知的信息內容相一致。這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傳播過程及其效果中最理想的狀態(tài)。但是,在現(xiàn)實的傳播活動中,這種理想的狀態(tài)不是以常態(tài)出現(xiàn)的。
(二)第二種情況:“傳而不通”—編碼不正確并且譯碼也不正確
這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傳播過程及其效果中,屬于無效的狀態(tài)。對教師來說,出現(xiàn)“傳而不通”的情況可能與下述兩個方面的因素有關:
一是錯編和誤編。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傳播活動中,學生現(xiàn)有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狀況,是教師實施傳播的一個重要依據(jù)。因此,教師在制作和傳遞符號時,腦海里應該有一幅學生的“圖像”。一般來說,教師是根據(jù)這幅“圖像”來選擇其傳播的內容、媒介、手段與方法的。教師要想達到有效傳播效果,就必須對學生進行研究,內容涉及學生的自我價值和自我屬性,即價值觀和統(tǒng)計學上的屬性,’人格、性格特點及其自信心等。只有這樣,教師得到的“圖像”才有可能真實、完整和清晰,否則,“圖像”失真就導致傳播效果的失效。
二是教師可信性要素??尚判砸刂饕婕皟蓚€要素,第一是教師的信譽,包括是否真誠、客觀、公正等品格條件;第二是專業(yè)權威性,指教師對特定問題是否具有發(fā)言權和發(fā)言資格。這二者構成了可信性的基礎。一般來說,教師的可信度越高,其說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說服效果越小。因此,對于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師來說,其自身素質必然會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傳播效果。必須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以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得到正確有效的傳播。
(三)第三種情況:“傳而半通”—編碼正確但譯碼不完全正確
這種情況在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過程及其效果中屬于最常見的情景。這種情況通常有以下兩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學生只接收了符號(多媒體課件)的表面意思而沒有接受符號所表達的意義和價值。
這里,符號(多媒體課件)的表面意思屬于信息內容的語法和部分的語義層次,它所表達的意義和價值屬于語義層次的深層結構和語用層次。如傳播者在闡述“堅持的指導地位,就抓住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把握了和諧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時,受傳者可能只是理解到“指導思想決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性質和方向”等信息內容的語法和部分的語義層次;至于“堅持用發(fā)展著的指導實踐,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權、主動權、話語權”“用一元化的指導思想整合和引領多樣化的社會思潮和文化追求,在堅持主導地位的前提下,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囚等在語義層次的深層結構和語用層次上,由符號所表達的意義和價值,則沒有接受和領會。
第二種類型是,學生只接收了局部的意思而沒有接受符號(多媒體課件)所表達的整體意義。
篇7
【關鍵詞】澳大利亞 科學傳播專業(yè) 科學傳播教育
澳大利亞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重視科學傳播,逐漸把它與國家的經濟建設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并最終將其列為國家科技政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因此澳大利亞的科學傳播無論是在理論研究上還是在實踐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而科學傳播事業(yè)的發(fā)展需要教育事業(yè)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因此本文希望通過對澳大利亞高校中的科學傳播專業(yè)的發(fā)展現(xiàn)狀進行描述和分析,為中國相關專業(yè)的發(fā)展和完善提供參考。
一、澳大利亞大學科學傳播專業(yè)的基本概況
目前,澳大利亞共有大學40余所,這些大學既承擔了國家60%的科研任務,也是科學傳播、科學普及的主要參與者,更是科學傳播人才的培育基地。根據(jù)澳大利亞科學傳播者協(xié)會的介紹,這些大學中以科學傳播作為專業(yè)名稱的主要有5所,基本情況如下:
注:上表中的“專業(yè)介紹與課程設置”以及“職業(yè)方向”內容以學士學位或碩士學位(在沒有本科學位時)相關內容為代表。
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科學傳播專業(yè)發(fā)展歷史和現(xiàn)狀
在上述5所大學中,最為突出的是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該校在澳大利亞最早開設科學傳播專業(yè),目前已經在國際上獲得認可。下面對其做一個詳細介紹。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科學傳播專業(yè)是隨著澳大利亞科學傳播事業(yè)的發(fā)展而建立起來的。1975年,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物理學高級講師麥克?戈爾訪問了美國舊金山的科學探索館,回到學校后,在校方支持下,帶有實驗性質地成立了澳大利亞第一個科學互動中心,于1982年正式向公眾開放。但起初該中心并沒有專職人員,由該校自然科學專業(yè)本科生幫忙,這些學生的熱情感動了麥克,他和自然科學學院院長愛麗絲教授商量,對這些學生進行專業(yè)培訓,授予科學傳播研究生證書。1988年,為了慶?!岸ň印卑拇罄麃?00周年,在日本和澳大利亞政府的贊助下,建立了一座新大樓,該中心搬到新大樓,成立澳大利亞科學技術中心。隨后該研究生證書課程也進行了升級,變成了研究生文憑課程,對參與澳大利亞科技中心下設的科學巡展團的學生進行培訓。到90年代早期,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面臨著開設更多的科學傳播研究生培養(yǎng)計劃的壓力,因此于1993年開設了課程型碩士專業(yè),緊接著開設了研究型碩士和博士專業(yè),并與2000年設立科學傳播本科專業(yè)。
從培養(yǎng)目的來看,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科學傳播本科專業(yè)并不僅僅是為培養(yǎng)職業(yè)科學傳播者,還包括培養(yǎng)自然科學專業(yè)的學生向公眾傳播科學技術的技能和意識。從課程結構來看,該專業(yè)要求學生通過三年全職學習,完成144個學分的學習任務,其中有不少于96個學分來自自然科學課程(分為A、B、C三類)。而科學傳播方面的課程包括:第一學年需要選修公眾科學意識、環(huán)境與社會研究方法以及來自選修目錄1(包括人類學導論,戲劇表演,資源、環(huán)境與社會,亞洲與澳大利亞的當代問題)中的6個學分課程;第二學年需要選修傳播科技的實踐技能、科學傳播研究以及來自選修目錄2(包括戲劇導演,城市與農村,環(huán)境與發(fā)展,科學哲學,社會心理學,健康與疾病的生態(tài)學,電影與小說的考古學)中的12個學分課程;第三學年需要選修科學的道德規(guī)范與風險、媒介中的科學等課程。
該校的科學傳播碩士學位(課程型)培養(yǎng)計劃主要為那些對傳播實踐技巧和科學傳播學術理論都感興趣的學生而設計的,要求必須是自然科學榮譽學士畢業(yè),或者具有同等學歷的學生方可申請入學。該培養(yǎng)計劃在實踐方面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寫作、網站設計、公共演講以及制定有效傳播策略等方面的實踐技能。在理論方面主要包括大眾傳播理論,科學的語言與誤解,性別研究與多元文化,以及深入探討公眾科學意識相關問題的研究方法。另外還需要參加一個實踐導向或者是理論研究導向的項目。核心課程包括:公眾科學傳播、科學演講、網站設計、媒介中的科學、科學傳播戰(zhàn)略、科學與公共政策、論文等。
該校的研究型科學傳播碩士和博士學位是為學生深入研究聯(lián)結科學與公眾的傳播問題而設立的,研究的主要領域包括:信息學習環(huán)境,例如自然科學中心的角色問題;可持續(xù)性與氣候變遷;對話模型與其他傳播模型;心智模式;跨文化科學傳播;科學與藝術等。
三、對我國相關專業(yè)發(fā)展的啟示
通過以上描述,筆者認為澳大利亞科學傳播專業(yè)具有以下特點,值得我們去研究和借鑒。
(一)定位十分明確。主要是為提高公眾科學意識培養(yǎng)人才。這既包括專業(yè)的科學傳播者,例如科學媒體工作者、科學場館、博物館、動物園等公眾科學普及場所的相關職業(yè)以及科研單位、企業(yè)、政府等組織與科學傳播相關的職業(yè)等,也包括理工科學生,因為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yǎng)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并不能僅僅依靠職業(yè)的科學傳播者,更需要從事科學研究的科學家的參與。
(二)澳大利亞科學傳播專業(yè)一般都設在科學學院下面,授予理學位。筆者認為這種結構可以讓科學傳播專業(yè)的學生更好地學習科學知識,對某個科學領域進行深入的了解,掌握科學發(fā)展動態(tài),這是進行科學傳播的基礎。
(三)跨學科進行人才培養(yǎng),并具有特色??茖W傳播作為一個多學科交叉的新興學科,涉及到科學、科學的社會研究、教育學與傳播學等四個傳統(tǒng)領域。澳大利亞的科學傳播專業(yè)在涉及到上述四個領域的同時,更強調學生的理工科知識(本科要求選修大量的自然科學課程,碩士一般要求科學相關專業(yè)畢業(yè)才能入學)和科學傳播實踐,或者說側重于教授怎樣才能進行更加有效的科學傳播。
篇8
要想有效創(chuàng)新新聞傳播學術,首先得轉換研究角度,認真反思迄今為止的學術研究套路,為創(chuàng)新奠定基礎。迄今為止仍在應用的新聞傳播學術研究套路主要有七種:一是政策解釋式。主要是解釋黨和國家政府所談及的關于新聞傳播學術工作的指導性政策和精神,進而引領當下新聞傳播工作。二是經驗總結式??偨Y經驗的對象是新聞傳播業(yè)的務實工作者,他們自身根據(jù)對當下各式學術工作進行總結,然后互相交流經驗增長工作經驗。三是建構體系式。是理論工作者依據(jù)與新聞傳播學術相關的各項理論研究,總結新聞傳播學術發(fā)展的規(guī)律。四是歷史闡述式。此處的歷史指的就是新聞傳播學術的發(fā)展史,學術研究則根據(jù)所學知識分析和闡釋傳播學術的歷史進程。五是問題研討式。主要是針對各類理論研究成果提出問題,實現(xiàn)邊探討、邊發(fā)現(xiàn)的目的。六是對策建議式。這是一種為“業(yè)界營運和管理問題出謀獻策的實用性行政研究”,從而得出具有詳盡理論分析的對策建議報告。七是媒介批評式。主要是對各種媒介行為及現(xiàn)象進行評估,主要是批評媒介上的評論文章??偟膩碚f,以上幾種新聞傳播研究套路或多或少均挾有一定的滯后性,這需要研究者的更正與革新。
二、探析問題意識與科學問題
新聞傳播學術研究套路主要有七種,上文已簡要分條列舉,但從研究套路實際發(fā)揮的價值來看,建構體系式、歷史闡述式、問題研討式、媒介批評式這四種研究套路更具理論創(chuàng)新和知識增長價值,仔細觀察這四種研究套路可以發(fā)現(xiàn),這四種套路能夠歸納出兩種不同學術傾向:一是學科體系傾向。二是問題研究傾向。然而,創(chuàng)新新聞傳播學術十分需要問題意識和科學問題兩方面內容??茖W問題是指一定時代的科學家在特定的知識背景下提出的關于科學知識和科學實踐中需要解決而尚未解決的問題,但處于新聞傳播學術領域,科學問題的概念更加深化。其指的是認識主體在了解一定的新聞傳播科學知識與理論背景的前提下,為了解決學術實踐中的疑難問題、矛盾沖突所提出的疑難解答任務。對待科學問題的態(tài)度,研究者們不應輕信、盲從所要認識的學術對象,而是應該秉持一種質疑、批評、探索求真知的態(tài)度,進而便形成了問題意識,既然問題意識已經真正形成,那么接下來要進行的就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為后續(xù)新聞傳播學術創(chuàng)新做好準備工作。但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任務完成得并不好,一些研究者在提出問題這一學術訓練階段不夠成熟,甚至有些人還不了解提出問題的基本功,那就更無法很好地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新聞傳播學術不但要創(chuàng)新,而且要督促研究者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隨即加大對某些價值問題的研究力度,才有可能突破新聞傳播學術研究的瓶頸。
三、基于傳統(tǒng)研究的新聞傳播學術創(chuàng)新
篇9
[摘要]:華人本土傳播研究應該走理論原創(chuàng)與借鑒、融合并舉之路。而這兩類傳播學研究路徑必須建立在對傳播理論發(fā)展的反思(包括對內和對外兩個維度)之上。理論發(fā)展的反思性構成了華人本土傳播理論的學術起點和研究基礎。能否建構一個規(guī)范化的、首尾一致的、能夠反映中華文化特質、歷史傳統(tǒng)、社會現(xiàn)實的傳播學概念、學說、方法體系,是衡量華人本土傳播研究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尺;形成并擴大華夏傳播學學術流派在國際傳播學界的影響,是華人本土傳播理論研究的重要目標。華人本土傳播研究的主要難點在于“華人本土傳播理論”、“華人文化”等核心概念的邊界如何界定。華人本土傳播研究與傳播學國際化之間的關系如一幣之兩面,是辯證統(tǒng)一的。
Abstract: Either original innovation or international reference is important in Chinese indigeniz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These two research approaches need to be based on reflexivity of communication theory from outward and inward dimensions, and reflexivity is the academic starting point and research basis of Chinese indigenized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mportant criterion used when judging the quality of Chinese indigeniz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should be successful construction of a normal and logical communication theory system based on Chin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historical traditions and social reality. Chinese indigeniz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ims to form and extend influences of Chinese academic school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circles. The primary difficulty of Chinese indigeniz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s how to delimit boundaries of key concepts such as “Chinese indigenized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Chinese indigenous culture”. Indige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re dialectically unitary just as two sides of one coin.
Key words: Communication Theory;Chinese Communication Theory;Indigenization;Internationalization;Reflexivity
在華人傳播學界,普遍存在如下思考脈絡:我們究竟應該建構什么樣的傳播學?究竟應該如何借鑒西方的傳播學理論和方法?究竟應該怎樣看待東方傳播思想、理論資源?上述一系列問題歸結起來,其實就是傳播學界已有相當關注的一個課題——傳播學研究的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與本土化(indigenization)。在中國大陸,傳播學研究的國際化是學者們近期討論的一個熱點議題。盡管如此,重思傳播學研究的本土化并非不合時宜,更非多余之舉。在全球經濟、文化、科學技術日趨一體化的今天,能否創(chuàng)建具有東方文化特色的華人傳播理論體系,是華人傳播理論能否在世界傳播學理論體系中牢固擁有一席之地的關鍵。因此,從華人社會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特性和現(xiàn)實狀況出發(fā),加強傳播學的本土化研究在當前是非常必要的。筆者不揣淺陋,將自己對華人本土傳播研究若干基本問題的思考試述如下,以求教于方家。
一、理論發(fā)展的反思性:華人本土傳播研究的學術起點
哈貝馬斯在其《知識與旨趣》(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一書中將社會科學知識劃分為三種類型:實證主義的技術性知識、理解溝通的對話知識和旨在解放的批判性知識;以這三種知識旨趣為基礎,哈貝馬斯提出了社會科學的三種研究路徑,即經驗性與分析性的研究路徑、歷史性與詮釋性的研究路徑和批判取向的研究路徑。(J. Habermas,1968)筆者認為,這三種研究路徑均適于華人本土傳播研究。如果我們對哈貝馬斯提出的三種社會科學研究路徑予以簡化,可將華人本土傳播研究的路徑歸納為兩種主要路徑:其一,將植根于華人社會文化土壤的傳播思想、觀念、智慧、經驗、知識按照一定的范式使之理論化、體系化(這涵蓋了哈貝馬斯所言之經驗性與分析性的研究路徑、歷史性與詮釋性的研究路徑);其二,根據(jù)中國的國情,將產生于西方,并得到比其他國家更快發(fā)展的西方傳播學理論,通過引進、消化、改造、創(chuàng)新,使之與東方歷史傳統(tǒng)、社會文化、本土實踐科學融合,成為適合東方文化環(huán)境的傳播理論(這在實質上包含了詮釋性的研究路徑和批判取向的研究路徑),通過兩個層面的努力,最終建立一個區(qū)域性的華夏傳播學流派,建構基于東方社會文化土壤的、具有東方特色的傳播學理論體系。簡言之,華人本土傳播研究應該走理論原創(chuàng)與借鑒、融合并舉之路。而這兩類傳播學研究路徑必須建立在對傳播理論發(fā)展的反思之上,這種對理論發(fā)展的反思包括對內和對外兩個維度。因此,我們應將理論發(fā)展的反思性(reflexivity)作為華人本土傳播研究的學術起點和研究基礎。
傳播學本土化研究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本土化代表了傳播學研究中的一種反思取向。作為一種本土化研究取向,華人本土傳播理論研究的一個基本特征便是其反思性。華人傳播理論研究的反思性應該包括如下內涵:從歷史、文化的視角對傳播學的發(fā)展進行思考,把傳播學的發(fā)展與本土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聯(lián)系起來,在“社會—文化框架”下對已有的傳播學理論成果在反思的取向中進行分析。這種反思性主要體現(xiàn)在對西方傳播學理論普適性的反思和對本土傳播學發(fā)展的反思。
1. 外向反思維度:西方傳播學理論是否具有普適性?
普適性是包括傳播學在內的一切學科理論所追求的“理想”。[1]傳播現(xiàn)象是人類文明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我們必須承認人類的傳播活動、傳播現(xiàn)象具有一些普遍適用的、共性的理論與規(guī)律。多數(shù)歐美傳播學研究者在主觀上并沒有將自己的研究刻意局限在歐美區(qū)域,他們也希望得到具有普適性的傳播理論體系。但是,由于“西方中心論”的根深蒂固的影響,使得歐美傳播學研究者自覺或不自覺地將傳播學理論的建構基于西方傳播現(xiàn)象之上,具有較為濃厚的西方色彩。[2]其研究成果對于歐美以外的地區(qū)或國家,尤其是對于與歐美的文化具有較大異質性的地區(qū)或國家而言,未必具有普適性,其研究結論的解釋力也因此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有的學者所言,西方學科范疇是對應人類“認知”的目標而建立起來的,而中國傳統(tǒng)的學術分類體系則是服務于人格的成長和人生的終極關懷等實用的需要而建立起來的,前者所遵從的是一種“知”的邏輯,而后者遵從的是一種“行”的邏輯。(趙旭東,1999)在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里面,并不存在西方定義的“理論”。(汪琪,沈清松,羅文輝,2002)正是由于這種東西方文化差異,西方傳播學理論在面對華人社會及其傳播現(xiàn)象時注定會出現(xiàn)一些“解讀障礙”和“話語阻斷”。當然,以長遠觀點視之,傳播學本土化和傳播學普適性“理想”之間并不存在根本沖突,經由本土傳播研究獲得對不同文化特質的傳播現(xiàn)象的認識,是最終建構具有普適性的傳播學理論的重要基礎。
知識社會學、科學哲學領域的理論觀點在我們探討傳播學“普適性”命題時具有重要的參照價值。在社會學理論的發(fā)展中,有關知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地位,與此相應,知識社會學得以發(fā)展、興盛,且形成了該領域的一些學術流派,如知識社會學的愛丁堡學派、巴黎學派。許多知識社會學的理論家強調,知識是社會建構的。知識社會學愛丁堡學派的代表學者巴里巴恩斯(Barry Barnes)就這樣認為:像其他任何知識一樣,科學知識也是受社會文化因素影響的;即使是純粹的對事實的描述,由于在這一過程中,人們往往要借助信念來處理自己的知覺,因而這種描述也是受一定的理論或文化制約的;描述要訴諸語言,而任何術語只有在一定的語境中才會有意義,這種語境只能是由群體共享的語境。(Barry Barnes,1980/2001)巴恩斯指出:“事實是被集體界定的;任何知識體系由于其制度特征,必然只包含集體認可的陳述?!盵3]巴恩斯的看法與美國科學哲學家N. R. 漢森的觀察滲透理論的觀點頗為相似。漢森認為觀察是一個有理性因素滲入其間的感性反映形式。因為不同理性因素對觀察的影響,所以使不同的個體對同一事件的觀察很不一樣。(N. R. 漢森,1988)換言之,純客觀的觀察事實是不存在的,觀察中總是滲透著理論,滲透著觀察者的理解。觀察滲透理論并不意味著觀察不能解決任何科學問題,而只是說我們在觀察時,必須要選擇一個標準條件,只有在這個標準條件下觀察到的東西,才是觀察對象本質的屬性,而在任何非標準條件下所作的觀察都是觀察對象非本質的屬性。
如果對華人本土傳播理論所依憑的知識社會學基礎進行考察,我們會發(fā)現(xiàn),作為一種社會科學,傳播學的理論建構不可能超越環(huán)境和文化的影響,而社會文化環(huán)境又會隨著時間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就建構傳播理論的重要基礎——傳播經驗、傳播現(xiàn)象、傳播思想、傳播觀念而言,不同社會、不同文化語境、不同時代的人具有不同的傳播思想、傳播觀念、傳播經驗,其對傳播活動、傳播現(xiàn)象體認的方式和產生的信念也會不同。我們很難斷言,這其中的某一種傳播信念、傳播思想就是唯一真理或是唯一合理的。
因此,從人類傳播觀念、傳播思想、傳播經驗的多樣性來看,傳播學理論的多元化建構和發(fā)展是合理的、必然的。也正因為此,從全球范圍內的傳播理論研究現(xiàn)狀來看,傳播學的本土化具有世界性特征。例如,維莫爾迪薩納亞克、陳國明、三池賢孝等眾多具有亞洲文化背景的傳播理論研究者,從亞洲視角出發(fā),對本土傳播理論進行了可貴的探索。早在1978年,來自哲學、人類學與傳播領域的港、臺、以及美國華裔學者曾集會,探討如何發(fā)展中國傳播理論。(汪琪,沈清松,羅文輝,2002)1987年,D. 勞倫斯金凱德(D. Lawrence Kincaid)出版了《傳播理論:東方視角與西方視角》(Communication Theory: Eastern and Western Perspectives),1988年,維莫爾迪薩納亞克(Wimal Dissanayake)出版了《傳播理論:亞洲視角》(Communication Theory: The Asian Perspectives),這兩部專著是亞洲傳播理論研究的開創(chuàng)性著作。在中國大陸,1982年在北京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性的“西方傳播學座談會”(后稱“第一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確立了中國大陸傳播研究對待西方傳播學的“16字方針”,即“系統(tǒng)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創(chuàng)造”。自此,傳播學的本土化成為中國大陸傳播學研究的核心課題,也是從此時開始,一批學者為推進中國本土傳播理論的發(fā)展已經或正在付出努力。
2. 內向反思維度:華人傳播研究中的“前反思性接受”[4]取向
西方傳播學理論普適性的困境所映射出的是西方以外的本土文化對西方文化霸權的一種抗拒心態(tài)。就完整的學科意義而言,傳播學是20世紀從西方傳入中國的若干“新學”之一。既然傳播學是來自西方的“舶來品”,那么它就不可避免地帶有異域文化的特質,它在與中國的現(xiàn)實對接時,就必然會有一個適應、融合的過程,這就是本土化的過程。這其間有不少主觀上的努力意圖,但總的說來,這一過程是一個客觀的過程,具有其必然性。
但是,我們在自覺的傳播學本土化研究方面的力量投入還是不夠的,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時至今日,我們的傳播學研究仍然主要在充當西方傳播學理論的“注腳”!以中國臺灣的傳播學研究為例,1993年臺灣學者臧國仁與汪琪的“國科會”傳播學門檢討報告,1998年臺灣學者鐘蔚文與趙雅麗對于傳播學術期刊的評價報告,以及臺灣學者羅文輝在1995年和2000年的兩項研究均指出臺灣的傳播學研究中存在的一個問題:“大多數(shù)被視為理論性的研究,其實只是利用本地資料測試既有理論;所得到的結果無論是支持、或不支持這些理論,都少有進一步探討?!盵5]陳韜文教授亦認為中國的傳播研究“鮮有創(chuàng)新典范之作,在開放改革三十年后,仍然未能與世界學術平等對話”。[6]
在華人傳播學的現(xiàn)實發(fā)展中,存在著一些亟需改善的傾向:在傳播學研究中不假思索地照搬、不加具體分析地移植西方傳播學的理論和概念;一些研究者對植根于東方歷史文化土壤中的傳播思想、觀念、知識、智慧等重要資源缺乏應有的重視,甚至以反對“閉關自守”為由而對本土化研究持否定的態(tài)度;沉迷于“創(chuàng)造”新概念、追逐新理論,卻對本土傳播現(xiàn)象和傳播實踐缺乏充分的現(xiàn)實關注。就總體情況來說,華人傳播研究在世界傳播學體系中仍然處于話語權缺失的弱勢地位。而這其中的關鍵癥結在于,華人傳播學界中存在一種對待西方傳播學理論和方法“前反思性接受”的取向。這種“前反思性接受”取向具體體現(xiàn)在,一些華人傳播研究者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將西方的傳播學理論和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和真理性視為理所當然,未經反思就接受下來,所從事的工作多為“知識引進”或“知識移植”,進而導致在傳播學知識生產中對西方傳播學的“路徑依賴”。如果要提升華人本土傳播研究在國際傳播學界的地位,那么就必須摒棄這種“前反思性接受”取向,自覺地對華人傳播學研究中的“路徑依賴”進行反思,在更深層次對傳播學的知識生產與再生產進行跨國界的結構性分析。
概而言之,理論發(fā)展的反思性構成了華人本土傳播理論研究的學術起點和基礎。正是在一種反思的維度中,華人傳播研究者開始擺脫對西方傳播理論的盲目崇拜,更為自信地從事創(chuàng)新性研究工作。而華人本土傳播學理論的發(fā)展,正是需要建立在這種創(chuàng)新性研究基礎之上。
二、華人本土傳播研究的奮斗愿景及其主要難點
對于華人傳播學研究而言,吸納歐美傳播學的優(yōu)秀成果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及時、合理地將其與本土社會、文化的一些特殊性結合起來,那么有些外來的理論和概念可能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以在本土生存。因此,我們在引進西方的傳播學理論和概念時,應該注意賦予其一定的新涵義,而不能采取如前所述之“前反思性接受”取向。華人傳播研究者要想通過傳播學的本土化建設體現(xiàn)自身研究特色,取得實質性的創(chuàng)新,首先應該明晰自己基本的奮斗愿景。
1. 華人本土傳播研究的奮斗愿景:創(chuàng)建體現(xiàn)本土文化特質的理論體系和學術流派
作為一種本土化的傳播理論,華人本土傳播學應當是一整套體現(xiàn)本土文化特質的理論體系,具有一些特定的內容和概念。而且通過華人傳播研究者的不懈努力,最終應能形成華夏傳播學術流派。
(1)能否建構一個規(guī)范化的、首尾一致的、能夠反映中華文化特質、歷史傳統(tǒng)、社會現(xiàn)實的傳播學概念、學說、方法體系,是衡量華人本土傳播研究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尺。
任何一門科學,皆是遵循一定的邏輯結構建構而成的。這種邏輯結構是概念、框架、推演、判斷等要素的組合,這些要素應該能夠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在傳播學的一些重要研究領域,西方傳播學的概念和理論并不足以準確描述和解釋華人傳播活動、傳播現(xiàn)象所具有的一些特點。例如,在華人社會的傳播領域之中,“報”、“禮”、“緣”、“人情”、“面子”、“關系”等是發(fā)揮重要影響的特色概念元素。(陳國明,2006)只有從中國的客觀實際出發(fā),理性借鑒西方傳播學的概念和理論,進行創(chuàng)新、融合,從而建構若干能夠準確描述、解釋華人社會傳播現(xiàn)象的概念和理論,才能使中國傳播學真正實現(xiàn)本土化。因此,我們應該將傳播學理論中是否包含民族文化概念及此類相關概念的多少,作為衡量傳播學本土化程度的一個重要尺度。
(2)形成并擴大華夏傳播學學術流派在世界傳播學界的影響,是華人本土傳播理論研究的重要目標。
世界傳播學學術體系是由各個傳播學區(qū)域流派組合而成的,各個區(qū)域流派以其獨特的研究內容與學術風格相互之間發(fā)生影響、爭鳴、交融。如果某一國家、地區(qū)的傳播學研究在這一過程中并沒有產生什么實質性影響,則在一定程度上可說明這個國家、地區(qū)的傳播學研究還未形成自己的特定內容和風格。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傳播學研究只有重視本土化,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國際化。因此,從這一角度講,華人傳播學能否形成自己的學術流派并在世界傳播學界產生重要影響,也是衡量傳播學本土化是否成功的一個重要標準。
2. 華人本土傳播研究的主要難點:“華人本土傳播理論”等核心概念的邊界如何界定?
在實現(xiàn)華人傳播理論建設的奮斗愿景的過程中,存在一系列需要攻克的難關,其中首要的難題在于“華人本土傳播理論”等核心概念的邊界如何界定。臺灣學者汪琪、沈清松、羅文輝在對中西文化進行比較的基礎上,提出了兩點與建構華人傳播理論相關的看法:
“首先,由文化屬性的難以掌握、以及其與理論本質的矛盾來看,‘華人傳播理論’這個概念有根本的矛盾與困難存在。其次,我們不可能在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中找到現(xiàn)成的、符合社會科學研究定義的理論;我們所有的,是足以發(fā)展成理論的‘胚胎’?!盵7]
華人本土傳播研究的努力方向之一,是建構規(guī)范化的能夠反映中華文化特性、歷史傳統(tǒng)、社會現(xiàn)實的傳播學概念、學說、方法體系。而這一奮斗目標是建立在一個基本的前提假設之上,即存在一個“華人本土傳播理論”、“華人文化”的清晰邊界,在這個既定的邊界之內,每一個個體都具有近乎相同的社會文化心理和行為特性。但是在許多情境之下,這一邊界并不是十分清晰。
“華人傳播理論究竟指的是它的來源、還是文化取向?如果我們指的是代表源自華人、或華人文化、社會的理論,則我們又會遭遇另外一個問題:‘源自’是什么意思?是由華人所建構、植基于華人社會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抑或是取材自中華文化資產、呈現(xiàn)出分明的華人角度?前面兩個問題或許不難回答,然而卻不一定具有華人文化的特質;但即使是后者,所謂的華人角度與文化特質又是什么?”[8]
因此,建構華人本土傳播理論的一個主要難點便是如何界定“華人本土傳播理論”、“華人文化”等相關概念邊界。如果這樣的理論前提可能會受到挑戰(zhàn),我們便不得不對如下問題進行思考:華人本土傳播研究在何種條件下是有意義的?
要讓我們的研究、考察、描述經受得起挑戰(zhàn),那么明晰“華人本土傳播理論”、“華人文化”等核心概念的邊界便成為我們無法回避的首要任務。而這又必然牽涉到另一個命題:民族的本質是什么?民族的正當性何以獲得?美國學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理論學說為我們理解民族、民族主義的來源與本質提供了重要的指引。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以“哥白尼精神”獨辟蹊徑,從民族情感與文化根源出發(fā)探討了不同民族屬性的、全球各地的“想象的共同體”,力圖提出一個解釋上述關于民族與民族主義問題的新的理論典范。他將民族、民族屬性與民族主義視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將民族定義為“一種想象的政治共同體”。他認為這些“想象的共同體”的形成主要取決于以下因素:宗教信仰的領土化、古典王朝家族的衰微、時間觀念的改變、資本主義與印刷術之間的交互作用、國家方言的發(fā)展等。(本尼迪克特安德森,2005)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觀點為華人本土傳播研究提供的啟示正在于:建構華人本土傳播理論,有必要對華人傳播行為、傳播觀念、傳播思想賴以存在的社會心理、文化傳統(tǒng)的變遷軌跡和本質屬性進行深刻考察,進而在此基礎上科學界定“華人本土傳播理論”的邊界。這一工作具有一定的難度,但從另一方面也說明,華人傳播學研究發(fā)展的空間是很大的,足以讓研究者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智。當然,這也需要華人傳播研究者加以更多的重視、更大的投入,使用更為科學、合理的方法和工具。
三、華人本土傳播研究與傳播學國際化是否對立沖突?
在我們探討華人本土傳播研究時,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傳播學國際化”這一命題。在一些學者的心目中,本土化和國際化是必然對立、沖突的,如美國學者斯圖亞特霍爾曾說:“本土和全球之間始終有一種對立,一種延續(xù)不斷的對立。”[9]因此,一些傳播學研究者也認為,在全球經濟、社會一體化進程日益加快的宏觀背景下,傳播學研究應該突破本土的限制,不能僅僅從一個國家的經驗中汲取養(yǎng)分,追求只有某一國家特色的民族化傳播理論。誠然,這類觀點有其合理之處,但這些研究者在潛意識中將傳播學的本土化與國際化置于不可調和的二元對立格局,這一意識是否合理有待商榷。筆者認為,傳播學的本土化和傳播學的國際化是相互區(qū)別又彼此關聯(lián)的兩個命題,二者之間的關系如一幣之兩面,是辯證統(tǒng)一的。
我們有必要對傳播學研究國際化趨勢的背景和終極目標加以考察。在社會科學發(fā)展史上,學術研究的國際化萌芽于19世紀后期,勃興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現(xiàn)在已成為各國社會科學的一個重要發(fā)展趨勢。有學者認為,社會科學研究之所以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出現(xiàn)跨國、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與合作趨向,是基于下列主要原因:第一,現(xiàn)代世界一體化、經濟全球化以及知識信息的國際化共享和科研國際分工協(xié)作的程度加深;第二,國際社會的彼此依賴和國家、地區(qū)多邊利害關系的加深;第三,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使社會科學研究亦走向高技術化,研究和解決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迫切性、實用性與有效性要求越來越高,從而使社會科學研究迅速走向產業(yè)化,而社會科學研究的產業(yè)化使社會科學界接受的跨國研究項目越來越多;第四,大量的國際性社會科學學術研究機構的出現(xiàn)。(鄭杭生,王萬俊,2000:45)這一切合力推動了社會科學研究的國際化發(fā)展潮流。這一整體環(huán)境也適于視作傳播學研究國際化發(fā)展的主要宏觀背景。
就一般意義而言,傳播學研究國際化的主要目的在于:其一,加強傳播學研究成果與知識產品的跨國、跨文化傳播,使各國取得的傳播學理論、知識能夠被彼此認可;其二,增進各國傳播學研究者在學科理論、方法上的共識,促進傳播學研究在世界范圍內的規(guī)范化、標準化;三是推動各國傳播學研究者對一些具有國際性和普遍意義的重大議題(如國際傳播政治經濟格局與新秩序、非傳統(tǒng)安全與危機傳播)給予關注和研究,促進學科的整體發(fā)展。從發(fā)展形式上看,傳播學研究國際化的形式是多樣化的,如開展跨國合作研究,建立國際性的傳播研究機構、團隊,運作國際性的學術刊物或網絡交流平臺,實施國際性的學術信息資源共享,舉辦國際性的學術會議,研究人員的國際性互派、互訪,等等。華人傳播學研究的國際化步伐正日漸加快,華人傳播學研究人員已經越來越多地走向世界,承擔著對外傳播中華文明、交流傳播學理論研究成果的重任。應該說,華人傳播學研究的國際化是取得了一定成績的。但是,與西方國家相比,包括中國在內的后發(fā)國家(地區(qū))的傳播學研究成果的國際化程度并不高。通常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某一門學科是否真正達成國際化,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是看這個學科的研究者在國際性的重要學術期刊上的數(shù)量。而華人傳播學研究者在國際性的傳播學重要學術期刊上的數(shù)量還偏少。(金兼斌,2008;李喜根,2008)
作為傳播學研究發(fā)展的兩個重要趨向,本土化與國際化是存在區(qū)別的。一方面,傳播學本土化的主要目標在于增加傳播學對本土傳播現(xiàn)象的認識和對本土傳播經驗、傳播思想的總結,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傳播學理論與方法;而傳播學國際化的基本目的在于加強傳播學理論、知識的跨國、跨文化傳播、交流、共享和彼此之間的認可,最終增進不同地域的傳播學研究在理論、方法上的共識。但傳播學本土化與國際化的關系決不應是相互排斥的,而是互為前提、互為補充的。華人傳播學研究既要強調本土化,也要堅持國際化,因為只強調本土化而忽視國際化,勢必會影響華人傳播研究的國際交流與協(xié)作,最終導致華人傳播研究步入封閉的死胡同;另一方面,片面強調國際化,而輕視本土化,又會使華人傳播理論失去生長、發(fā)展的最佳土壤,逐漸喪失自己的特色。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傳播學本土化和國際化的關系呢?筆者認為:
1. 只有充分認識“國際化”,才有可能實現(xiàn)“本土化”
國際化主要意指相互了解、學習、吸收和借鑒,增進交流和協(xié)作,而不能等同于“全盤西化”。我們必須承認,西方的傳播學研究起步早,取得了大量優(yōu)秀的理論成果,當下在世界范圍內居于強勢地位。因此,華人傳播學研究要取得實質性的創(chuàng)新并獲得與西方平等的對話權,應該以充分了解西方傳播學各流派的理論和方法為必要前提。著名美籍華裔學者杜維明先生曾說,只有先“進入”西方學者已經開拓的園地,才能了解其優(yōu)點和局限,才能“出來”加以中國化。而一開始就停佇在世界學術之門外拒絕進入的人是沒有能力談學科本土化的。(杜維明,2001)臺灣學者楊國樞和文崇一也指出,西方學者所發(fā)展的理論、方法,如能順利地適用于中國社會與中國人的研究,則不但不應該排斥,反而應該大力采用,因為這樣就不必從頭自行摸索。創(chuàng)新是不能憑空產生的,“只有對別人的研究成果了如指掌,才能真正的推陳出新,以締造超越的貢獻”。(楊國樞,文崇一,1991)
2. 只有熟悉西方傳播學的概念、理論和方法體系,才能與之進行平等的學術對話
學術研究需要秉持科學精神,既不能采取虛無主義、否定既有一切的心態(tài),也不應一味盲從。傳播學研究中亦應堅持如是態(tài)度。懷疑是科學發(fā)展之先導,是理論創(chuàng)新之開端。當然,這種科學研究的懷疑態(tài)度決不等于虛無主義。在科學史上,正是由于對已有學說產生懷疑,哥白尼、布魯諾、開普勒發(fā)動了天文學領域的革命,確立了全新的宇宙圖景;伽利略開創(chuàng)了新的物理學,牛頓開創(chuàng)了新的力學,使整個宇宙和人間生活統(tǒng)一了起來,確立了新的科學理念。在華人傳播學研究中,如果沒有對西方已有傳播理論、方法的理性懷疑與科學批判,不了解其理論偏差乃至謬誤,對其加以證實或證偽,那么就難以有突破西方理論和方法的實質性創(chuàng)新成果產生,我們的傳播學研究仍將處于一種“注腳”地位。而這種理性的懷疑、多元的思考和平等的爭鳴,其必要前提就是深入了解西方傳播學的概念、理論、方法體系。
3. 傳播學的本土化建設,并非標新立異、刻意創(chuàng)造完全“另類”的民族主義傳播理論
來源于不同地域、國度和文化環(huán)境的傳播學理論研究成果,歸根結底是屬于世界傳播學理論體系的。正是這些在不同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形成的各具本土特色的傳播理論,是構成更高層次、更具普適意義、更加完整的世界傳播學理論體系的重要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華人傳播學研究只有真正實現(xiàn)了合理的本土化,才有可能真正實現(xiàn)國際化。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傳播學的理論建構受到環(huán)境和文化的影響,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不同區(qū)域的傳播學理論之間完全沒有共通之處。既然如此,在我們進行傳播學本土化的過程中,就不能不認真學習、吸收異域傳播理論研究的優(yōu)秀成果。在這個方面,我們尤其應該注意避免一切皆由自己從頭獨立打造,追求純而又純的民族主義理論的傾向,切忌以不適合國情和文化傳統(tǒng)為借口,閉關自守,固步自封,拒絕學習、吸收、借鑒外來理論的做法。即便是在歐美傳播學研究領域內部,不同的地域、國家的傳播研究的關注重點與研究方法也是各有側重,各具風格,但這并不妨礙各種區(qū)域性的傳播理論學術流派在研究取向上可以彼此學習、包容。因此,華人傳播學的本土化也應跟上時代的步伐,注意吸收、借鑒國外傳播學優(yōu)秀的研究成果。
全球化環(huán)境下,資訊交流手段日益發(fā)達,既凸顯了個體力量的單薄,又為跨國、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契機和便捷的途徑。華人傳播學的發(fā)展,完全依靠獨力“重新打造”或者一味套用別人的模式都并非長久之計。華人傳播學界應該把握機遇,加強與外界交流,向西方學習仍是必要的。但這必須以對自我現(xiàn)況和需要的清醒認識及對未來走向的明確體認為前提,“亦步亦趨”、“隨波逐流”及純粹的“拿來主義”是無助于華人傳播研究發(fā)展的。
[注釋]
[1]社會科學領域是否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這一命題在科學哲學、知識社會學中已有較多探討。即便是被譽為“社會科學皇后”的經濟學,其理論和方法也存在本土化的問題,本土化和國際化更是法學領域的一個重要議題。盡管如此,受自然科學強調學科范式和研究結論客觀性、普適性的影響,普適性仍是現(xiàn)代社會科學發(fā)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標。
[2]長期以來,根源于現(xiàn)代世界歷史體系邏輯的“西方中心論”和“沖擊——回應”模式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占據(jù)主導地位。20世紀下半葉,否思這種觀點的潮流在西方學者和非西方學者中興起,其間提出了許多新課題、新觀點。1984年美國衛(wèi)斯理學院柯文教授的《在中國發(fā)現(xiàn)歷史》,嚴厲批判了“沖擊——回應”論和把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完全對立起來的觀點,認為中國歷史中也有走向現(xiàn)代化的積極因素。1998年美國邁阿密大學A. G弗蘭克教授出版《再現(xiàn)東方:亞洲時代的全球經濟》(中文版書名為《白銀資本》),認為1500—1800年的世界經濟中心是在亞洲,尤其是中國,此后,隨著美洲開發(fā)和白銀流動,世界經濟中心轉到西方,而到今天,又有再現(xiàn)于東方之勢。美國漢學家彭慕蘭的《大分流:歐洲、中國及現(xiàn)代世界經濟的發(fā)展》則認為:1800年以前是一個多元的世界,沒有一個經濟中心;只是19世紀歐洲工業(yè)化充分發(fā)展以后,一個占支配地位的西歐中心才具有了實際意義。
[3][英]巴里巴恩斯(1980/2001).科學知識與社會學理論(魯旭東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4頁.
[4]本文在此借用了中國大陸學者鄧正來教授提出的“前反思性接受”概念,其所指為中國學界對西方社會科學的一種取向:在未經反思的情形下就將西方19世紀社會科學經由思想運動而形成的學科制度化安排作為一種當然的東西接受下來。關于這一概念的闡述可參見:鄧正來(2000).關于中國社會科學的思考.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47頁.
[5]汪琪,沈清松,羅文輝(2002).華人傳播理論:從頭打造或逐步融合?.新聞學研究,第70期.
[6]陳韜文(2008).中國傳播研究的發(fā)展困局:為什么與怎么辦.新聞大學,春季號.
[7]汪琪,沈清松,羅文輝(2002).華人傳播理論:從頭打造或逐步融合?.新聞學研究,第70期.
[8]汪琪,沈清松,羅文輝(2002).華人傳播理論:從頭打造或逐步融合?.新聞學研究,第70期.
[9]轉引自:歐陽楨.傳統(tǒng)未來的來臨:全球化的想象.王寧,薛曉源主編(1998).全球化與后殖民批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70頁.
[參考文獻]
[1]J. Habermas(1968/1981). 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tran. by J. Shapiro). London:Biddles Ltd.,p.308.
[2]Guo-Ming Chen & Yoshitaka Miike(2006). The Ferment and Future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in Asia:Chinese and Japanese Perspectives. China Media Research,Vol.2,No.1,1-12.
[3]Yoshitaka Miike(2007). Asian Contributions to Communication Theory:An Introduction. China Media Research,Vol.3,No.4,1-6.
[4]Ronald D. Gordon(2007). The Asian Communication Scholar of the 21st Century. China Media Research,Vol.3,No.4,50-59.
[5][英]巴里巴恩斯(1980/2001).科學知識與社會學理論(魯旭東譯).北京:東方出版社.[Barry Barnes(1980).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Sociological Theory. London:Routledge(Chinese edition translated by Lu Xudong. Beijing:Dongfang Press,2001).]
[6][美]N. R. 漢森(1958/1988).發(fā)現(xiàn)的模式:對科學的概念基礎的研究(邢新力,周沛譯).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Norwood Russell Hanson(1958).Patterns of Discovery:An Inquiry into the Conceptual Foundations of Scienc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hinese edition translated by Xing Xinli & Zhou Pei. Beijing: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Press of China,1988).]
[7][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1983/2005).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吳叡人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Benedict Anderson(1983). 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Verso(Chinese edition translated by Wu Ruiren. Shanghai:Shanghai People Press,2005).]
[8][美]彭慕蘭(2000/2003).大分流:歐洲、中國及現(xiàn)代世界經濟的發(fā)展(史建云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Kenneth Pomeranz(2000). The Great Divergence:China,Europe,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University of Princeton Press(Chinese edition translated by Shi Jianyun. Nanjing:Jiangsu People’s Press,2003).]
[9]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主編(2008).華人本土心理學.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K. S. Yang,K. K. Hwang,& C. F. Yang(Ed.).(2008).Chinese Indigenized Psychology. Chongqing: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
[10]黃光國(2006).儒家關系主義:文化反思與典范重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Kwang-Kuo Hwang(2006).Confucian Relationalism:Cultural Reflection and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11]鄭杭生,王萬?。?000).二十世紀中國的社會學本土化.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Zheng Hangsheng & Wang Wanjun(2000). Indigenization of Sociology of Chin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Beijing:Dangjian Publishing House.]
[12]杜維明(2001).東亞價值與多元現(xiàn)代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Du Weiming(2001). The East-Asian Values and Pluralistic Modernity. 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13]鄧正來(2000).關于中國社會科學的思考.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Deng Zhenglai(2000).Reflections o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Shanghai:Shanghai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14]王寧,薛曉源主編(1998).全球化與后殖民批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Wang Ning & Xue Xiaoyuan(Ed.).(1998).Globalization and Post-colonial Criticism. Beijing:Central Compilation & Translation Press.]
[15]趙晶晶編譯(2008).傳播理論的亞洲視維.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Jingjing Z. Edmondson(Ed.).(2008). Asiacentric Theories of Communication. Hangzhou: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
[16]邵培仁(1999).傳播學本土化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杭州師范學院學報,(4),36-41.[Shao Peiren(1999).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Indigeniz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Journal of Hangzhou Normal College,(4),36-41.]
[17]王怡紅(2008).一個傳播學本土研究規(guī)范的考量——以1982年提出的“16字方針”為例的探討.中國傳媒報告,7(1),42-54.[Wang Yihong(2008).Reflection on a Loc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Paradigms:Discussing on the Example of “The Principle of Sixteen Chinese Characters” Advanced in 1982. China Media Report,7(1),42-54.]
[18]汪琪,沈清松,羅文輝(2002).華人傳播理論:從頭打造或逐步融合?.新聞學研究,第70期,1-15.[Georgette Wang,Vincent Shen,& Ven-hwei Lo(2002). Chinese Communication Theory Construction:Mission Impossible?.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70),1-15.]
[19]陳韜文(2008).中國傳播研究的發(fā)展困局:為什么與怎么辦.新聞大學,春季號,1-7.[Joseph Chan(2008). Predica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 China:Why and How to Break. Journalism Quarterly,(1),1-7.]
[20]趙旭東(1999).本土心理學的啟蒙觀:開展本土研究的一些教訓.社會理論學報,2(1),81-103.[Zhao Xudong(1999).The Enlightenment of Indigenous Psychology:Some Lessons of Indigenous Research. Journal of Social Theory,2(1),81-103.]
[21]中華傳播學會(2002).中華傳播學刊之創(chuàng)刊號專題:傳播學的眾聲喧嘩.臺北:2002年6月.[Chinese Communication Society(2002).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No.1,Special Issue: Heteroglossia in the Field of Communication. Taipei:June,2002.]
篇10
關鍵詞: 新媒體;科學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X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1)53-0012-01
1 打造新媒體環(huán)境下科學文化傳播平臺
人類在不斷進步的同時,科學技術也是不斷更新的??茖W文化傳發(fā)展的同時,帶來了媒體形態(tài)不斷變化的歷史??茖W技術和傳播手段的現(xiàn)代化使得科學文化傳播更具有一定的先進性。科學文化傳播的每一次發(fā)生革命性的變化都是傳播手段的不斷進步引起的。歷史上科學文化傳播和媒體之間的相互變革,給我們帶來了一定的基本規(guī)律:其一,新媒體的動力來源主要是靠人類對科學知識的關注和科學信息量的逐漸增多;其二,媒體形態(tài)多樣化的特點推動了科學文化傳播的發(fā)展,而時代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促進了新媒體的產生;其三,所有的新媒體都是通過人的身體從而進一步發(fā)明和研究的;其四,一個新媒體的產生不是隨便的,都是從舊媒體的形態(tài)變化中衍變過來的。當一種新媒體發(fā)展起來以后,它也會長期影響著其它現(xiàn)存媒體的發(fā)展;最后,任何一種媒體都有其局限性,也有其他媒體所沒有的特殊性,而科學文化傳播的歷史不是新媒體取代舊媒體,而是各個媒體共同作用下的歷史。
2針對不同需求,各種媒體互相結合共同傳播科學文化
由于教育背景,興趣愛好,文化水平,價值觀念的各個不同,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段的需求也是不一樣的,這就體現(xiàn)了分眾傳播的價值。在以個體的差異性為前提下,在提供針對性強的同類信息前,我們可以把新媒體技術運用到分眾傳播里,不但可以發(fā)揮良好的傳播效果,同時又加強了現(xiàn)實效益的提高。第一,新媒體技術的加強使得科學文化傳播的范圍逐漸變廣。當今,新媒體分眾性最明顯的體現(xiàn)是國際互聯(lián)網。各種網站,里面包括各式各樣的內容和主題,都可以進行同步更新和傳播。廣大受眾們可以在網絡當中選擇自己所喜歡的信息,并通過對信息的采納和反饋進行傳播,來實現(xiàn)加強擴大文化傳播的效果;第二,選擇要傳播的內容必須是豐富一點,詳盡一些的,而且針對性還要強點。分眾傳播科學文化可以保證傳播內容具體一定的指向性和充實的內容。現(xiàn)在科技日新月異,制作專業(yè)化的數(shù)字電視頻道和各類網站也非常之多,大家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去選擇自己所喜歡的,這樣才滿足了受眾對信息量的分別需求。最后,傳播的交互性。這是新媒體的一個最大的優(yōu)勢,手機和互聯(lián)網滿足了受眾們的實現(xiàn)信息交流的及時性。這樣有利于科學文化信息在新媒體的環(huán)境下能更加及時的調正和更新。我們所說的分眾傳播科學文化,主要體現(xiàn)在連個方面,一個分,一個合。分,就是在受眾中,把個體人群按對科學文化不同的需求和興趣分離出來。合,就是把這些個體人群再重新組合在一起,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科學文化傳播。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正好為分眾傳播起了推進作用。
3加強互聯(lián)網技術傳播科學文化
隨著中國的互聯(lián)網用戶增加。中國的科學與文化傳播的事業(yè)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在更廣泛的互聯(lián)網占有一席之地。科學文化交流的內容是科學知識,科學信息及其包含在內的科學精神,科學的方法,科學的態(tài)度,除面對普通人的領域之外,仍有相當一部分涉及某些領域的深層內容,因此在溝通中必然存在一定的專業(yè)屏障。同時,科學文化傳播一般有固定的受眾,人們通過專門的媒體可以直接獲得他們想要了解的最新的科學信息和科學知識。建立一個專門的科學與文化傳播渠道,不搶電視系列,電影,娛樂信息傳播的觀眾,而是通過填補電子媒體傳播的科學知識方面的差距,滿足部分受眾的需求。專業(yè)電視頻道所帶來的成功經驗可以提供給網絡媒體當參考,在國內建立了專業(yè)的科學文化傳播網站。著名的科技網站digg,slashdot,兩家網站主要是科學新聞,通過用戶評論或評價實現(xiàn)全面的科學信息傳播,該網站內的科學信息主要分布在各個社區(qū),分別,書,科學,軟件(硬件),訪問,等等,也是一個很大的更新量。網站提供大量原創(chuàng)內容,不需要像我國幾大門戶網站,張貼或購買授權,通過一個典型的社會模式,實現(xiàn)信息的更新。從某種角度講,這個網站的管理模式和科學文化傳播方式符合受眾特征。
一個高效科學文化傳播體系是由各有關部門和機構間互相作用而形成的推動科學文化傳播的網絡,是由科技、教育、新聞、經濟的組織機構組成的有機復雜系統(tǒng)。建立高效科學文化傳播體系是一個系統(tǒng)化的工程,主要把處于分散狀態(tài)的傳播機構和科技接受群體都組織起來,使它們分工協(xié)調,共同服務于科技知識的快速傳遞、擴散,形成一個功能互動系統(tǒng)。從我國的具體情況來看,構建一個高效的科學文化傳播體系,首先應該加強科學文化傳播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相關的支撐系統(tǒng),為科學文化傳播的運行提供強大的支撐力,為科學文化傳播營造適宜的社會環(huán)境,促進科技信息快捷便利的流動,以形成一個高效有序的系統(tǒng)。
參考文獻
[1]翟杰全,楊志堅.對“科學傳播”概念的若干分析[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9,4.
[2]胡曉梅.科學傳播與網絡[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2010,25(1).
[3]曾國屏.國家創(chuàng)新系統(tǒng)視野中的科學傳播與普及[J].科普研究,2009.
[4]翟杰全.宏觀科技傳播研究:體制、政策與能力建設[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