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價值會計研究主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02 05:50:00

導語:公允價值會計研究主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允價值會計研究主管理論文

【摘要】本文基于次貸危機視角,圍繞再次上演的會計界與金融界對金融工具,特別是衍生金融工具的計量屬性—公允價值的論爭,分析了次貸危機形成的直接誘因,闡述了面對挑戰(zhàn)和考驗必須明確的認識和觀點。

【關鍵詞】次貸危機公允價值會計抵押貸款證券

一、問題的提出

公允價值計量自上世紀80年代因大公司破產事件,尤其是美國境內2000多家金融機構在沒有預警情況下的破產后被推向高潮,再次掀起了會計界與金融界對金融工具,特別是衍生金融工具確認、計量和披露的論爭。圍繞以歷史成本還是公允價值為金融工具的計量屬性展開,歷史成本會計的缺陷已成為職業(yè)團體與管理機構所關注的問題,其信息缺乏價值相關性,表現為既不能區(qū)分管理當局繼續(xù)持有、取得、處置等決策對財務業(yè)績的影響;也不能將價格變動對財務業(yè)績的影響與管理當局的主觀努力所產生的影響相區(qū)分,從而不利于經理人員的業(yè)績評價;更不能預防、反映以及化解金融風險。

以美國為代表的會計準則制定機構迅速反應,FASB于1984首次將公允價值運用于金融工具會計并了FAS80(遠期合同會計)。1990年9月,當時的SEC主席RichardCBreeden在美國參議院作證時指出了歷史成本財務報告對預防和化解金融風險于事無補,并首次提出應以公允價值作為金融工具的計量屬性。支持者從理論方面、實證方面以及審計實務等方面有理有據的論證了公允價值計量在提高信息質量方面優(yōu)于歷史成本計量,之后公允價值運用經歷了從表外披露到表內確認的過程,其中FAS105、107、115、119、126要求主體對公允價值信息進行表外披露,FAS115、130、133、137、141、142、155、157、159等要求主體對公允價值信息進行表內確認。FASB從1990年12月至2006年9月的55份財務會計準則公告中直接涉及公允價值的約占75%。其中IASB、英國、澳大利亞在制定會計準則時也不同程度地采用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基礎,而公允價值會計越來越受到各國會計界的重視和認可,并成為發(fā)達國家一種重要的會計計量模式。尤其針對金融衍生產品等流動性較強的資產和負債項目,公允價值成了唯一被認可的計量屬性。

但是,公允價值計量從一開始就與爭議相伴,支持者多來自于以投資者為代表的SEC、FASB等會計界,而以聯邦儲備委員會、財政部和金融界為代表的企業(yè)界對公允價值會計持謹慎甚至反對態(tài)度,認為公允價值會計是對現行會計模式(以歷史成本為主要計量屬性)的背離,不僅缺乏可靠性,還將會導致金融機構的收益產生巨大波動,并會促使金融機構的貸款決策短期化。理論界基于決策有用的“美好愿望”,遭到了來自企業(yè)界的強烈反對。

二、次貸危機引發(fā)的對公允價值會計的質疑

此次發(fā)生在以美國的次貸危機為導火索的金融危機,迅速漫延至了歐洲、亞洲及拉美等國。人們在探索對策的過程中,把很多爭議的矛頭直接指向了會計,并且提出了與公允價值會計相關的問題。

1、認為公允價值會計放大了經濟周期的的影響。在經濟形勢好時夸大了對經濟的樂觀預期,經濟形勢不好時又放大了悲觀預期,將經濟低迷時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下降歸咎于公允價值會計迫使銀行確認了大量的損失,似乎金融機構的流動性短缺與公允價值會計存在因果關系。雷曼兄弟公司在向國會訴說時認為公允價值會計迫使銀行計提壞賬是銀行倒閉的一個重要原因。一時間國會議員、金融界包括AIG公司等以公允價值會計迫使公司報告了未發(fā)生的損失為由就曾敦促SEC暫停公允價值會計,似乎政客們也同情其觀點,于2008年10月初通過7000億美元救援計劃的緊急經濟救援法中,允許SEC暫停存在爭議的公允價值計量部分。EESA還要求SEC于年底之前與財政部、聯邦儲備委員會聯手共同研究公允價值會計,以期找出銀行倒閉事件中公允價值會計的責任。

2、在一些法律訴訟中多指控某些金融負債存在不當估計。如當帶追索權的抵押資產被打包證券化出售后,類似于應收賬款按質押取得借款處理,在不核銷該類債權的賬面價值的同時增加一項負債,有關債權的壞賬風險仍由出售抵押資產企業(yè)負擔,并合理提取用于質押資產的壞賬準備。抵押貸款機構既要在資產負債表上確認一個負債,又要按合理的方法計提壞賬。FASBStatementNo.140《金融資產的轉移、服務權以及金融負債的解除》規(guī)定與帶追索權義務的金融資產相關的負債應以公允價值計量,FASBNo.45解釋要求還需附注披露擔保品的性質、未來可能支付的最大金額、負債的賬面價值和可獲得擔保品的性質及可回收金額,但在一些法律訴訟中多指控該負債金額為不當估計。

3、對難變現資產的計價存在爭議。當市場低迷,資產流動性缺失時,取消贖回權資產的計價、信貸風險的時間和程度的估計、不良貸款的計價、貸款損失準備的確定等需要大量的估計與判斷,而這些又多被指責為不當估計與判斷。尤其當抵押擔保證券市場在2007年出現下滑時,獲得關于該類資產或負債的價值信息因市場的萎靡、不活躍而變得困難,缺少活躍市場參照價格,實務中一些機構或參照比較活躍交易的可比市場的證券價格,又或借助于考慮違約風險、利率風險、提前贖回風險等相關參數的數學計價模型來估計證券價格,這種選擇難免摻雜管理當局的偏好,以致模型因輸入變量的假設性、估計性和偏好性而侵蝕輸出結果的準確性,惡性的結果是該類資產的交易更加稀少,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助長了信貸危機。

三、針對質疑應堅持的觀點

1、公允價值會計計量的目標定位。即公平、公允、公正與不偏不倚地反映資產、負債的價值。雖然在表述公允價值的定義上,IASB的IAS39與FASB的FAS157不同,但出發(fā)點都是強調價值計量,公允價值與其說是一種計量屬性,不如說是一種計量目標。在此目標下既不能過份穩(wěn)健,也不能過于激進,更不能因過份關注某些人的利益而犧牲其他人的利益。應以產生中立的信息為目的,而不是以一種或另一種方式影響行為,確切的說,是投資者在資本籌集與分配決策中加以運用的工具。

2、公允價值會計以計量過程與計量結果的交易狀態(tài)來保證實現公允計量。即只有相關資產、負債早已暴露在公平、有序、活躍的主體市場交易中才能算得上是計量過程的公允,依此狀態(tài)由買賣雙方意欲達成的價格才符合公允價值的計量結果,如果過程不公允就不會產生公允的計量結果。如在次貸危機中因市場萎靡而使抵押資產的流動性降低,交易頻度下降,變現風險增加,變現價格無常過程中生成的價格,不能認為是公允的計量結果,此時的交易價格更接近于迫售價或清算價,按IAS39只有活躍的、有序的、公平交易情況下才能獲得公允價值,對此,SEC與FASB與2008年10月的聯合聲明中再次重申了無序交易不可能得出的公允價值。計量過程的公允是否必然導致計量結果的公允,答案否定的,因為公允價值是交換價格而非價值,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不違背價值規(guī)律,公平交易和等價交換實現的是不可能存在于任何場合,但也不會出現系統(tǒng)性偏差,是個平均修勻值。從長期來看,公允價值應與價值一致。

3、一些金融家與政客認為公允價值會計放大了經濟周期的的影響,夸大了悲觀預期與樂觀預期尚為時過早。如2008年7月美林公司出售了大筆優(yōu)良的結構化的信用組合資產,售價僅是資產負債表面值的22%,原始面值曾是306億美元,針對該資產計提195億美元的壞賬損失后的賬面價值為111億美元,而售價僅為67億美元,就發(fā)生了44億美元損失。如果認為公允價值計量夸大了信貸產品的損失預期,賬面壞賬損失就不應小于實際壞賬,實際售價也不應低于賬面價值。經濟本身就有周期性、波動性,會計能反映經濟的周期性的波動,不是撫平經濟周期的波動性,而撫平經濟的波動性不是會計準則制定的目標,顯現經濟的現實、向投資者提供透明化的信息是會計準則制定的出發(fā)點,而公允價值會計恰好承擔了這一使命。

4、會計準則的制定。會計準則是由企業(yè)界、會計界、學術界等相關專業(yè)人士共同參與制定的,其中包含的專業(yè)技術的科學性不應受政客的觀點左右,如果因利益集團游說而改變會計準就會極大的損害準則的有效性、持續(xù)性、科學性及權威性。正如FASB主席RobertHerz所指的政治力的介入威脅到委員會的超然獨立地位,管理者應關注如何最小化公允價值計量的誤差,而最大化其決策有用性,確保銀行高管有動力選擇最大化銀行經濟效率的激勵,不應陷入政客游說的怪圈。這是一種體制問題,而非會計問題。

5、公允價值計量需進一步完善。不可否認公允價值計量從納入會計準則至今,已經歷了20多年實踐檢驗,其信息相關性優(yōu)勢沒有哪一個會計準則能媲美,但公允價值計量并不完美,有些問題作為會計準則制定者是不容回避的。如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量選擇的隨意性,某些金融負債的計價問題等,需要針對新情況,研究新問題、新對策。新一輪嚴峻挑戰(zhàn),為計量模式的完善和發(fā)展提供了契機,停止公允價值計量,不僅會失去投資者的信心,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只要市場存在,公允價值計量就是必需的,讓位于歷史成本,是會計史上的倒退,更解決不了金融工具的計量問題,完善公允價值確認標準、計量方法和披露要求,才是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我們堅信金融業(yè)的發(fā)展,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推陳出新,為公允價值會計發(fā)揮主導作用創(chuàng)造了客觀環(huán)境,完善后的公允價值計量,必將成為會計計量模式的主流力量。

【參考文獻】

[1]PeterWilliams:SECissuesstatementclarifying''''fairvalue''''[J].FinancialDirector.27Oct.2008.

[2]MichaelYoungblood:ExplainingtheHigherDefaultRatesofthe2005OriginationYear[M].TheMarketPulse,june,2006.

[3]LitigationUpdate:.

[4]IAS39FinancialInstruments:RecognitionandMeasur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