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機械類一體化課程教學探索

時間:2022-10-13 03:35:25

導語:高職機械類一體化課程教學探索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機械類一體化課程教學探索

我國政府提出了2025中國制造計劃,未來市場對機械制造行業(yè)高技能型復合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這種類型的人才特點是:會操作機床、能制定零件制造工藝、具備品控能力、車間生產(chǎn)組織能力,其中最核心的能力是制定零件加工工藝能力。目前,高職院校機械類專業(yè)和機械制造相關的課程分為理論課(公差與測量、機械制造技術、夾具制造)和實踐課(金工實習),但理論課和實踐課在時間和空間上是割裂的。學習理論時毫無目的性,實踐課程也缺乏理論的指導,這樣的課程設置直接導致了學生既無扎實的理論水平也缺乏機械制造實踐方面的鍛煉,與我國提出的2025中國制造計劃所要求的培養(yǎng)目標相去甚遠,機械制造相關課程的改革勢在必行。

一、課程設置的弊端

近十幾年來在我國興起的高職教育,其最初的教育理念深受傳統(tǒng)高等教育觀念影響,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高職院校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只是簡單減少了理論課的課時,增加了實踐課的比重,但其課程設置與普通高等院校相似度很高。在引進了一些國外先進的職業(yè)教育的理念后,一些院校對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將金屬材料、金屬切削加工原理、機械工藝學、機床原理、機床夾具等課程合并,構成了一門新的《機械制造基礎》課程,保留《金工實習》和《公差與測量技術》兩門課。但往往敗之于簡單地將課程內(nèi)容合并并削減課時和內(nèi)容,沒有在內(nèi)容的有機整合上進行本質的改變,同時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融合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課程學習并沒有提供一個完整地了解并掌握機械加工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識的集理論、實踐于一體的課程平臺,學生無法通過傳統(tǒng)的課程將所學知識、技能融會貫通。由于高職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養(yǎng)學術精英,因此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的組織不應該是傳統(tǒng)的以知識儲備為中心,而應該以實踐為中心來進行課程的組織。高職機械類專業(yè)的機械制造基礎課程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嚴重脫節(jié)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導致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始終無法真正適應市場的需求,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有必要進行重新設置。

二、“大機械制造技術”一體化課程設置設想

(一)課程設置

由上所述,機械類專業(yè)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設置的最大弊病在于沒有以實踐為中心。而且理論課和實訓課不但在內(nèi)容上沒有進行很好的銜接,而且在時間設置上往往也相互脫節(jié)。造成學生學而不用,學生無法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因此應該在已有的機械制造基礎、公差與測量、金工實習的基礎上,進一步將這三門課程融為一體,合成一門全新的大課程,筆者稱之為“大機械制造技術”。該門新的課程涵蓋了金屬切削加工原理、夾具設計、金屬材料與熱處理、機械加工工藝、零件公差與測量、零件加工等內(nèi)容,內(nèi)容繁多,雖然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較為松散,但是卻是機械零件加工過程中所需的技能和知識。通過怎樣的教學方式將其有機地組織起來并成為受教者真正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筆者認為采用“制造項目—案例實施”方式是一種較為合理的方式?!绊椖俊咐笔菑钠髽I(yè)的實際生產(chǎn)中提取并經(jīng)過一定的加工改造后形成的。按照目前機械加工領域中的實際情況和課時安排的限制,項目可以分為以下幾大類:1.軸類———可以考慮安排兩個項目,光軸和階梯軸,復雜程度逐步遞增。2.套筒類———可以考慮安排一到兩個項目,如軸承套和尺寸較小的液壓缸。3.盤類———安排一到兩個項目。4.箱體類———安排一個項目,毛坯采用焊接毛坯。制造一個零件包括了毛坯的選取、機加工工藝的制定、加工成品等過程。這些過程涵蓋了金屬熱處理、金屬切削加工原理、機械工藝學、機床原理、機床夾具、公差與測量、機床操作等領域、車間的生產(chǎn)組織和管理等內(nèi)容。這意味著,學生在進行這些項目訓練的同時都會接觸上述知識和技能,各個知識點滲透在項目中。課程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將各個知識點和技能融會貫通。整個學習過程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獨立完成各個項目。以學生為主體,在做中學,在學中做,車間就是課程的學習課堂。學習小組為了完成項目,必須了解和掌握加工方法的選用、熱處理的方法、加工工藝規(guī)程的制定、加工設備的選取、典型零件加工工藝的設計、切削參數(shù)的選用、夾具設計、零件的測量等基本知識和技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碰到很多問題,而指導老師的作用則是在一旁適時地針對他們的問題提供一些基礎性的指導,并指引學生去查閱相關資料,從而解決這些問題完成項目。一定數(shù)量的項目完成后,這些散落在原來機械制造基礎、公差與測量、金工實習三門課程中的知識和技能,學生能夠領悟并真正掌握。項目訓練的過程就是學習者在實踐中構建知識的過程。經(jīng)過這樣訓練后的學生可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具有很強動手能力的學生,是符合社會需要的學生。

(二)新課程的組織實施

“大機械制造”課程的核心是項目,主體是學生,為了達到以上提出的“以項目為載體,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指導,以車間為課堂,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學以致用”的目的,新課程必須在組織實施中體現(xiàn)出與以往傳統(tǒng)的課程組織不同的特點才能順利實施下去,這些特點體現(xiàn)在教材的選取、課時的安排、評價體系等幾個方面。1.在教材的選擇上要進行全新教材的開發(fā),即需要指導教師認認真真深入企業(yè)進行工作流程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取能夠體現(xiàn)工作流程特點的工作項目,進而形成符合新課程的教材。新教材以項目為載體,以行動為導向,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完全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教材:傳統(tǒng)教材以理論為核心,少量的實踐或實驗只是讓學習者驗證教材理論的正確性,是一種驗證性的實踐或實驗,學習者知識和技能的獲取是被動的。而新教材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實踐,知識和技能的獲取是實踐的產(chǎn)物,是來自于實踐者的內(nèi)心體悟和發(fā)現(xiàn),這是一種內(nèi)在的而非外界強加的體驗,在這里學習者是主體,指導教師只負責引導。在這種教材的引導下,學習者會充分地享受到學習和發(fā)現(xiàn)的快樂,會體會到一種成就感,從而激發(fā)強大的學習動力。2.在課時安排上,新的課程應該采取集中式教學的形式,即類似于傳統(tǒng)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時間為6~7周時間,地點選擇在實訓車間,實訓車間的配備布置成類似于一體化實訓室的形式,有進行項目所必需的機床儀器設備、各種教具、黑板、課桌椅等。這樣做的好處首先在于為完成各個項目提供了充裕的時間,使課程具有很強的連續(xù)性,制造了一種氛圍,一種類似于企業(yè)實際工作環(huán)境又帶有學校課堂環(huán)境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中學習者既需要如企業(yè)員工般的嚴謹,又需要學習新知識的好奇和沖動??梢哉f課時安排上采用集中教學方式、教學地點選在實訓車間是新的“大機械制造”課程得以實施的前提。3.考慮與其他課程之間的銜接關系。安排一門課程必須要考慮其與其他課程之間的關系,機械制造基礎作為一門專業(yè)技術基礎課程,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按照目前高職院校普遍實行的“2+1”模式,第一學年是一些公共基礎課加少量的專業(yè)基礎課,第二學年是專業(yè)基礎課和專業(yè)課,最后一學年是實習。那么按照課程實施時間的安排,新的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正好在機械制圖和剩下的專業(yè)課之間。課程的實施有一定的知識基礎,而且會為余下的專業(yè)課打下堅實的專業(yè)基礎。4.建立不同于傳統(tǒng)方式的評價體系。傳統(tǒng)的評價體系較為單一,主要由“理論考試+平時成績”構成。這種評價體系考核的標準非常單一。其考核要點主要是課堂出勤率、作業(yè)完成情況和理論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對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動手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均無考查,而且評價主體單一。新的評價體系其主要特點是考核標準職業(yè)化,以行為過程考核為主線,以教學項目為考核單元,將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考評主體多元化,校內(nèi)與企業(yè)評價相結合,進行開放式、全程化動態(tài)考核。

三、結語

把機械制造基礎、公差與測量、金工實習三門課程整合成以多個項目為載體的一門核心的專業(yè)技術基礎課,使實踐始終居于中心環(huán)節(jié),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因為完成項目的過程充滿了挑戰(zhàn),這種挑戰(zhàn)迫使學生更加用心去思考問題;完成項目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學到了技能和知識,同時也獲得了心理上的滿足感,這對于教學來說是最為難能可貴的。

作者:周敬輝 單位:廣西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

參考文獻:

[1]何慶.機械制造“雙能型”特色人才培養(yǎng)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李雙濤.工程訓練課程模塊化及其教學質量管理體系的建立和實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邱靜藝.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評價體系構建:以《營銷團隊管理》課程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