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出口貿易活動范文
時間:2023-06-04 10:04: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進出口貿易活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文云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ARGARCH模型;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波動率;進出口
中圖分類號:F7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92(2012)03000805
Study on the Impact of RMB Exchange Rate and Its Volatility on the Import and
XU Ke
(Management Schoo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
Abstract:By using ARGARCH model, cointergration test and error correction model, we studied China ’s monthly data provided by the China Customs Bureau of export and import with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 Japan, USA, European Union(EU), Korea and Hong Kong from Jan. 2001 to Jun. 2010. We investigated both the longterm and shortterm impact on China ’s export and import trade amount with these six main trade partners which might be caused by RMB 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and its volatility, and compared these effects between different partners. It is shown that the RMB 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has longterm negative relation with export data with most main trade partners, while no evidence of positive relations are found, which means that the export and import trade with these trade partners will decrease as the RMB 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goes up. The RMB 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can make different longterm effects. View from shortterm the RMB 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can launch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export trade with EU, Hong Kong and ASEAN and a positive impact on import with Korea, while the RMB 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may cause a positive impact on part of these main trade partners.
Key words:ARGARCH model; RMB 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export and import
1 引言
匯率是一個國家進行國際經濟活動時最重要的綜合性價格指標,它的變化對一國對外貿易的平衡與國內經濟活動都會產生深刻的影響。在理論和實證方面對匯率波動對國際貿易的影響都有廣泛的研究,但到目前為止尚未得出一致的結論。由于理論假設、波動性衡量方法、樣本期和實證技術等研究手段的不同,理論分析的結論往往各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針對實際匯率同貿易相互影響關系問題,我們對已有的文獻研究結果調研如下:
篇2
我國企業(yè)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現狀
根據我國企業(yè)開展進出口貿易的現狀,可大致將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分為如下四類:
第一類,企業(yè)沒有專設的進出口貿易管理機構,進出口業(yè)務基本上采取業(yè)務流程服務外包(BPO)運營模式進行。也就是說,從市場調查、客戶資信調查到進出口貿易合同簽訂,從進出口貿易合同履行(包括外貿融資、報關、報檢、保險、物流、外匯收付、繳納稅費、退稅辦理、外匯核銷等)到合同糾紛處理、保險理賠等全部委托專業(yè)的公司進行。此類企業(yè)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存在五個重大缺陷,一是由于專業(yè)的貿易機構不可能是企業(yè)所處行業(yè)的“市場分析與預測專家”,因此不可能對貿易國的行業(yè)保護政策的使用力度分析透徹,不可能洞察到貿易國有可能發(fā)生的“突發(fā)事件”,存在貿易國“貿易壁壘”、“國家違約”等發(fā)生使我國企業(yè)進出口貿易蒙受損失的風險。二是由于企業(yè)的進出口業(yè)務流程外包,實施進出口貿易全過程“信用管理”難度大,落實機構、崗位、職責設置的“相互制衡原則”、“不相容原則”難度大,存在因業(yè)務流程當事人(包括本企業(yè)員工)不當操作、不規(guī)范操作、不法操作使企業(yè)進出口業(yè)務蒙受損失的風險。三是企業(yè)的進出口業(yè)務流程沒有實現計算機信息管理,存在監(jiān)督與被監(jiān)督之間、監(jiān)控與被監(jiān)控之間因“信息不對稱”使企業(yè)蒙受損失的風險。四是缺少企業(yè)文化建設管理體系或企業(yè)進出口專業(yè)系統子文化建設體系,存在不能以先進的價值觀引領員工思潮,導致不能抓住最佳進出口貿易時機或無尋找最佳貿易時機的意識,使企業(yè)蒙受“機會損失”的風險;五是缺少風險識別、風險控制、風險監(jiān)督、風險考核與評價管理子體系,難以及時發(fā)現有關進出口組織架構、人力資源、業(yè)務運營、供應鏈管理、子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風險并及時采取應對措施。我國大部分小型企業(yè)、微型企業(yè)和部分中型企業(yè)一般建立的是此類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我們稱其為C類“企業(yè)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
第二類,企業(yè)設立有進出口貿易機構,為該機構及其下屬機構分配了相應職責、建立了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但是沒有形成體制上的相互制衡、制度上的相互制衡。例如:進出口機構缺少專設的市場分析科室及信用(風險)管理科室,進出口貿易活動除合同結算外全部由進出口機構下屬的外貿科室負責,結算由其下屬的財務科室負責,雜務由其下屬的綜合科室負責。此類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與C類體系的區(qū)別僅僅是全部業(yè)務流程由企業(yè)自己運作,但是沒有形成實質意義的體制上的制衡和機制上的制衡以及崗位設置上的“不相容設置”,所以存在的重大缺陷與C類體系基本相同。我國大部分中型企業(yè)及部分大型企業(yè)建立的是此類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我們稱其為B類“企業(yè)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
第三類,在企業(yè)層級或企業(yè)的進出口業(yè)務部門內部設立了信用(風險)管理機構及市場分析機構,在管理體制上、運行機制上、管理職責及崗位職責分配上均體現了“相互制衡”、“不相容設置”的原則。能夠對進出口貿易業(yè)務實施“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信用管理,能夠根據市場的變化及時調整企業(yè)的進出口貿易策略。建立健全了考核、評價、激勵機制。但是,進出口業(yè)務風險識別、控制、監(jiān)督及考核評價子體系不完善,存在部分風險不能化解的風險;沒有建立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缺少信息化與業(yè)務流程的有機融合,存在因“信息不對稱”產生風險的可能性;缺少進出口業(yè)務系統“企業(yè)子文化建設”管理體系,存在不能始終以先進的企業(yè)子文化引領員工思潮、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員工主觀能動性的風險。我國大部分大型企業(yè)或企業(yè)集團建立的是此類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我們稱其為A類“企業(yè)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
第四類,在A類“企業(yè)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的基礎上完善了風險管理控制子體系,對涉及進出口業(yè)務的各類風險進行識別、控制、監(jiān)督及考核與評價。建立了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了全部業(yè)務流程的電子信息化處理,降低了因“信息不對稱”產生的風險。建立了進出口業(yè)務系統“企業(yè)子文化建設”管理體系,以先進的進出口業(yè)務系統子文化潛移默化員工的作業(yè)活動,以先進的核心價值觀引領員工思潮。我國極少部分企業(yè)或企業(yè)集團建立的是此類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我們稱其為A+類“企業(yè)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
如何構建符合企業(yè)實際的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
企業(yè)應該從進出口貿易層面的治理結構、管理體制、運營機制入手,以業(yè)務流程電子信息化為平臺,以分析市場、緊跟市場、把握市場為運營導向,以規(guī)避、降低及化解風險為運營重心,以人為本、創(chuàng)新創(chuàng)效為運營核心,以穩(wěn)健經營為運營目標,構建符合企業(yè)實際的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
1科學的進出口貿易組織架構是基礎
科學的組織架構主要包括科學的治理結構、管理體制及運營機制等,通過設計并運行合理的組織架構降低進出口貿易運營風險。應建立健全董事會領導下的進出口貿易發(fā)展戰(zhàn)略決策制度,建立健全管理層領導下的市場分析及預測制度、信息建設及傳遞制度、內部市場模擬外部市場運行制度、信用(風險)管理制度、供應鏈風險內部控制制度、考核評價及激勵制度、效能監(jiān)察制度、企業(yè)文化及企業(yè)子文化建設制度等。對于大中型企業(yè)應根據“相互制衡”和“不相容”原則進行組織機構、職責的設計。例如:在進出口貿易機構下至少應分別設置市場(信息)科、信用(風險)管理科、外貿科、綜合科等科室,對于大型企業(yè)集團在進出口機構下至少還應設置財務科室。市場(信息)科的主要職責為:對信用(風險)管理科提出的進出口業(yè)務預警或警報實施風險控制并實時進行信息反饋。對包括“引言”中所述的各種進出口貿易市場環(huán)境進行動態(tài)分析,形成分析及預測報告,為董事會調整進出口貿易發(fā)展戰(zhàn)略提供決策參考,為管理層調整進出口貿易策略提供參考,為外貿科實施進出口貿易操作、原料保值、產品保值提供參考,為信用(風險)管理科實施進出口貿易全過程(事前、事中、事后)信用(風險)控制提供信息參考,為財務科實施貨幣保值提供“匯率變動”參考。根據市場及訂單情況編制或調整出口貿易計劃,根據生產計劃編制進口貿易及供應計劃等。負責根據匯率變動預測制定貨幣保值方案(通過外匯期貨交易,或遠期結售匯,或外匯掉期等),負責根據市場行情預測制定原料及產品保值方案(通過產品期貨交易或相關性產品期貨交易等),負責進出口貿易全過程的計算機信息管理,負責整個供應鏈的價格、成本及收益的跟蹤、為管理層提供實時的進出口運營效果數據等。信用(風險)管理科的主要職責為:對與進出口業(yè)務有關的組織架構、人力資源、業(yè)務運營、供應鏈管理、子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風險進行識別、控制、監(jiān)督、考核與評價并將此信息反饋至企業(yè)層級的風險管控體系。審核市場(信息)科編制的進出口貿易計劃,復核進出口貿易客戶的資質、審核及鑒證進出口貿易合同、審核貿易合同項下的結算單據,審核信用證(付匯)條款,會簽產品出庫單。對客戶的資信狀況進行動態(tài)跟蹤,根據客戶的履約情況對其實施信用等級評定,根據客戶的信用等級評定結果對其授予不同的“信用結算條件”。對進出口貿易全過程實施信用(風險)監(jiān)督、監(jiān)控、預警和警報,追繳逾期半年以上一年以內的應收貨款,配合相關部門實施逾期一年以上應收貨款的追繳及其他合同違約處理、合同仲裁或法律訴訟等。對外貿科室、綜合科室、財務科室等科室的對外往來業(yè)務實施全方位監(jiān)督與監(jiān)控,對客戶的滿意度實施測評以維護企業(yè)對外信譽等。外貿科室的主要職責為:對信用(風險)管理科提出的進出口業(yè)務預警或警報實施風險控制并實時進行信息反饋。執(zhí)行進出口貿易計劃,對客戶進行資信調查、獲取客戶有關資質證明等書面材料并實施審核。簽訂并履行合同、為信用管理科提供貿易合同及其項下的有關單據,提出信用證開據條款,開具產品出庫單等。催繳逾期半年以內的應收貨款,配合信用管理科實施合同違約處理、合同仲裁或法律訴訟等。執(zhí)行經上級有關部門及最高管理層集體批準的進口原料及出口產品保值方案。根據信用管理科動態(tài)跟蹤的結果,對存在較大以上問題的合同中止或終止合同履行。最大可能地滿足客戶的合理要求并努力提升其滿意度。綜合科室的主要職責為:對信用(風險)管理科提出的進出口業(yè)務預警或警報實施風險控制并實時進行信息反饋。配合企業(yè)相關部門,對進出口貨物依據合同約定(例如國際標準或貨物到達地國家標準,或行業(yè)標準,或合同約定標準)實施驗收、未經驗收的貨物不得放行(入庫或出庫)。根據信用管理科動態(tài)跟蹤的結果,對存在較大問題的合同中止或終止原料入庫或產品出庫驗收手續(xù)。負責其他科室經濟責任制的考核、評價及激勵,負責進出口專業(yè)系統企業(yè)子文化的建設管理等。財務科室的主要職責為:對信用(風險)管理科提出的進出口業(yè)務預警或警報實施風險控制并實時進行信息反饋。復核合同項下的“信用結算條件”是否與信用管理科的授予條件相一致,會簽合同審批單、產品出庫單,復核貿易項下的結算單據等。根據合同約定收匯或付匯(復核信用證條款、辦理信用證或其他付匯手續(xù))。根據信用管理科動態(tài)跟蹤的結果,對存在較大以上問題的合同中止或終止會簽產品出庫手續(xù)、中止或終止支付貨款等。執(zhí)行經上級有關部門及最高管理層批準的債務及資產(匯率變動)保值方案。
2建設企業(yè)層級互聯的進出口貿易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平臺
建設進出口貿易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是提高進出口貿易運營效率、降低人為因素、降低信息傳遞不對稱風險的必要手段。注意其必須實現與企業(yè)網的互聯及信息傳遞、處理流暢,切忌搭建進出口貿易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的“孤島”,在進出口機構內部和企業(yè)層級,實現進出口業(yè)務流程處理無障礙電子信息化,實現監(jiān)督與被監(jiān)督、監(jiān)控與被監(jiān)控的“信息傳遞對稱”。在企業(yè)互聯網層級上,通過企業(yè)層級的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實現整個供應鏈的“信息傳遞對稱”,實現管理層與部門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有關進出口業(yè)務“信息傳遞對稱”。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信息傳遞不對稱使進出口貿易運營蒙受損失的風險。
3做好市場分析及預測
進行市場分析及預測的主要目的,一是為鞏固原有市場、開拓新的市場、擴大企業(yè)的市場占有率、提高企業(yè)品牌的知名度及美譽度提供決策參考信息;二是為企業(yè)在原料、物資設備進口市場抓住價格低位、在產品出口市場抓住價格高位提供決策參考信息;三是為原材料進口保值、產品出口保值提供決策參考信息。市場分析及預測應該堅持“五位一體”原則:一是通過供求關系變化(要關注宏觀政策,如財政、金融、產業(yè)政策等可能對供求關系產生的影響)進行市場分析及預測;二是通過周期性規(guī)律變化對原料市場、產品市場進行技術圖形分析及預測;三是通過相關產品市場或相關衍生品市場的相關性變化規(guī)律進行分析及預測;四是密切關注世界范圍內大型基金對市場的炒作(基金的短期炒作往往不以供求關系為題材,可能抓住某一短期題材或制造某一短期題材進行炒作以達到其目的);五是分析“預判突發(fā)事件(例如預判可能發(fā)生戰(zhàn)爭、動亂、罷工等)”及“已發(fā)生突發(fā)事件(例如已經發(fā)生的戰(zhàn)爭、動亂、罷工等)”可能對市場產生的影響,須將此五方面的分析統籌考慮,方可得出綜合后的分析預測結果。同時,依據分析預測結果制定出原材料進口及產品出口保值方案或應對措施并上報。
4做好風險識別、控制、監(jiān)督、考核與評價
進行風險識別、控制、監(jiān)督、考核與評價的主要目的,是防范包括“引言”中所述的“五類風險”在內的各種風險,規(guī)避、降低各種風險造成的企業(yè)債務增加或資產受損。風險識別、控制、監(jiān)督、考核與評價主要有五大步驟:第一步,通過各類官方、非官方渠道獲得各類有關風險信息,例如:可以通過政府商務網站或行業(yè)協會網站獲得行業(yè)(產業(yè))預警信息,通過國家駐外機構網站獲得進出口貿易所在國的預警信息、政策信息,通過國內外金融機構網站獲得有關金融政策變化、匯率變化可能帶來的收、付匯風險信息,通過有償或無償信息服務機構獲取有關風險信息,在情況緊急時還須進行實地考察、走訪獲取有關風險信息等。對進出口客戶合同履約情況進行動態(tài)跟蹤及監(jiān)控,發(fā)現合同履約過程的風險信息等;第二步,歸納、整理、分類上述獲取的有關風險信息,進行風險識別,制定出風險控制方案或風險應對措施;第三步,根據識別出的風險向有關科室發(fā)出風險預警或風險警報,并監(jiān)督、監(jiān)控其風險控制過程直至風險預警或風險警報解除;第四步,對各科室的風險控制進行月、季、年考核與評價,其結果作為經濟責任制考核的重要指標;第五步,要求各業(yè)務科室通過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實時向信用(風險)管理科傳遞風險管控動態(tài),保證進出口機構內部有關風險管控信息傳遞的對稱,定期向企業(yè)層級的風險識別、控制、監(jiān)督、考核與評價體系傳遞有關管控信息,保證企業(yè)層級有關進出口業(yè)務管控信息傳遞的對稱。
5構建企業(yè)內部供應鏈互動聯動及風險控制運營機制
企業(yè)運營的效果與進口環(huán)節(jié)、生產環(huán)節(jié)、質量保證環(huán)節(jié)、出口環(huán)節(jié)等環(huán)節(jié)息息相關,整個供應鏈環(huán)節(jié)貫穿了一系列重要環(huán)節(jié),直接關系到企業(yè)運營的好與壞。換句話說,進口環(huán)節(jié)也好,出口環(huán)節(jié)也好,都應該與生產等環(huán)節(jié)形成互動與聯動,形成一個以市場為導向的有機整體。建立供應鏈互動聯動機制,及風險管控機制的目的正是將市場變化迅速傳遞到生產等環(huán)節(jié),采取各種應對措施以規(guī)避或降低進出口業(yè)務涉及的市場價格波動風險、供應鏈運營風險及其他風險。企業(yè)應著重從供應鏈互動聯動機制的建立、內部市場模擬外部市場運作、供應鏈內部環(huán)境,供應鏈內部控制活動,供應鏈活動監(jiān)督、考核、評估與評價,供應鏈運營機制持續(xù)改進等幾方面入手,抓好供應鏈運營機制的建設[11][12]。
6構建企業(yè)進出口系統子文化及內部供應鏈系統子文化建設體系
從企業(yè)文化的生成來看,企業(yè)文化是根植于社會文化之上的子(亞)文化。與企業(yè)文化是社會文化的子文化一樣,每一個下級企業(yè)同樣具有根植于企業(yè)文化之上,但是又具有自己文化差異的企業(yè)子文化。同樣,由于各專業(yè)管理體系(生產管理體系、質量管理體系、技術創(chuàng)新管理體系、安全管理體系、進出口管理體系、計量檢驗管理體系、供應鏈管理體系等)的管理理念和運營模式的更加細化,導致各專業(yè)管理體系同樣具有自身特征的專業(yè)管理體系子文化。而此階段建設活動的成效如何,直接關系到企業(yè)文化建設活動能否與企業(yè)的制度建設、企業(yè)的生產運營機制建設相輔相成、互為促進。換句話說,要通過先進的子文化體系建設潛移默化員工的業(yè)務運作,最大可能地調動員工創(chuàng)新、創(chuàng)效的主觀能動性。3.7做好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的監(jiān)督、考核與評價,保證體系的適宜、充分、有效及持續(xù)改進企業(yè)的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的監(jiān)督、考核與評價應該從四個方面開展:一是自我監(jiān)督、考核與評價,主要是指進出口機構下設的信用(風險)管理科室定期對其他業(yè)務科室開展的監(jiān)督、考核與評價(應該每月開展);二是企業(yè)上級部門和企業(yè)分管領導依據管理制度定期對進出口管理機構開展的監(jiān)督、考核與評價(至少每季度開展一次);三是企業(yè)效能監(jiān)察部門依據效能監(jiān)察制度定期對進出口管理系統或供應鏈系統開展的監(jiān)督、考核與評價(至少每年度開展一次);四是董事會財經審計部門定期開展的監(jiān)督、考核與評價(至少每三年一次)。從而,上述四個方面的監(jiān)督、考核與評價形成了保證進出口貿易管理體系有效運行、持續(xù)改進的立體監(jiān)督、考核與評價機制[13][14][15]。
篇3
1.在國際間的交流、國際文化發(fā)展方面商務英語作為國際貿易發(fā)展的必然產物,在2001年我國加入WTO后,對外貿易迅速發(fā)展,密切了跟外國企業(yè)間的貿易往來,商務英語應用無限拓展。顯而易見的是,商務英語的出現、發(fā)展對我國的進出口貿易起到了很大的推動與促進作用,從外貿產品的開發(fā)、研制、生產和銷售,整個過程都與外貿英語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且,與外國企業(yè)打交道的同時,也是了解一個不同文化的良好機會。商務英語的發(fā)展不僅促進了經濟聯系,更可以為國家間的文化交流創(chuàng)造良好的文化環(huán)境,為以后進出口貿易的擴大奠定了穩(wěn)定的基礎。
2.在營造和諧的國際環(huán)境、國際地位方面新經濟形勢發(fā)展下,綜合國力雖然是國際地位的決定要素,但是,如果在國際上搞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哪怕國家實力強大,可是國際形象和在世界人民心目中并不能得到一個很好的評價。商務英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促進進出口貿易額增加的同時,可以營造良好的國際氛圍,從而使得我國可以建立友好、和平、仁愛的大國形象,這對于進一步吸引國際投資,增強我國國際地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在擴大進出口貿易格局方面就我國現在的進出口貿易格局來看,主要集中于美、日、英等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雖然一方面能夠促進國家經濟實力的增長,但是同時,也為我國經濟安全埋下了隱患。商務英語的發(fā)展可以顯著地擴大貿易格局,同時與更多的國家發(fā)展進出口貿易往來,不僅可以打開我國進口和出口的市場,同時也可以使得我國的經濟安全有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保障。
4.促進英語學習的創(chuàng)新進步普通英語主要是為教育部門和政府部門服務的一種語言,應用于生活交際和工作,是作為國家教育部門制定的一門必須完成的課程內容;而商務英語多以金融、經貿、營銷、管理、公關等方面的內容為主,專業(yè)知識性強。普通英語是商務英語發(fā)展的基礎,商務英語基于英語的基本詞匯和基本語法,有獨特的語言組織形式和共同特征,主要服務于國際商務活動等領域中;而且同時,商務英語格式、模式較為固定,這就使得商務英語的進步發(fā)展可以為英語的創(chuàng)新進步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為日后的英語學習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條件。
二、新經濟形勢下商務英語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新經濟形勢下,由于國際能源損耗的加劇,國際間的貿易談判愈演愈烈,這就使得商務英語在磋商、談判中的作用得以無限彰顯。而且,為了爭取更多的經濟效益和權益,在進行重大進出口貿易的細節(jié)商談的時候,依靠商務英語作為磋商的工具來占據商業(yè)中的主動權,以各種商務英語專業(yè)詞語達成一致性見解,避免事后由于文化等問題而產生沖突,從而可以避免多義詞語的使用,為嚴謹的進出口貿易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在大力發(fā)展進出口貿易的企業(yè)中,良好的國際形象是企業(yè)打開國際市場的敲門磚,這就涉及進出口企業(yè)的宣傳和廣告,也就對商務英語的要求更為嚴格。商務英語此時可以為企業(yè)塑造良好的形象,不僅可以更好地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激發(fā)其使用和購買欲望,獲得消費者的認同,獲取經濟效益;而且,商務英語突破定勢思維,不斷大膽創(chuàng)新,賦予企業(yè)有信譽、產品有保證的良好形象,從而為企業(yè)日后進一步擴大國際市場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結語
篇4
關鍵詞:人民幣升值 進出口貿易 對策
一、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以及原因
近幾年,我國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都呈不斷上升的趨勢,雖然外匯儲備對一個國家的經濟運行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過多的外匯儲備,從遠期來看將影響人民幣名義上和實際上的有效匯率,逼迫人民幣長期持續(xù)的升值。這兩個方面是國外要求人民幣升值的主要原因。
近幾年,由于美國次貸危機和歐洲債務問題引發(fā)的一系列金融動蕩,歐美貨幣市場安全性相對減弱,為了規(guī)避風險,越來越多的國際資本流入我國,大大促進了我國外貿出口和工業(yè)投資,由于外資不斷增加,人民幣變得非常緊俏,進而升值壓力不斷加大。
二、人民幣升值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一)人民幣升值對進口貿易的影響
1、弊端。我國是全球引進境外投資項目最多、涉及領域最廣泛的的國家之一,外商投資企業(yè)是吸引國內勞動力的一個重要渠道,引進外資還可以促進我國技術進步、產業(yè)結構調整,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fā)展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人民幣升值后,會使投資成本增加,改變即將來我國投資的外商的態(tài)度,轉而將資本推向其他發(fā)展中國家。
2、利好。人民幣適當的升值,對于我國經濟建設來說是一個重大利好。首先,可以加大我國消費者對各種國外產品的需求;其次,還可以降低國內企業(yè)進口大宗原材料的成本,增強企業(yè)競爭力,從而使相關行業(yè)的盈利狀況有所改善。根據需求彈性理論,商品的需求彈性越高,進口價格變化引起進口數量調整的程度越大。由于不同商品價格的彈性有差異,人民幣升值對不同商品的影響程度也是不同的。
(二)人民幣升值對出口貿易的影響
1、不利影響。根據傳統經濟學理論,人民幣升值對出口不利,而貶值可以提高該國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較大幅度的升值,對我國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出口企業(yè)造成的不利影響巨大。如果人民幣過度升值,會縮小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yè)的利潤空間,如果保持原有的利潤空間,就會削弱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yōu)勢,進而影響國內的就業(yè)。
2、有利影響。首先,人民幣適度升值將有利于提高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更好的促進我國產業(yè)結構的調整。其次,人民幣適度升值可以改善我國和主要貿易國的關系。適度的將人民幣進行升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貿易摩擦和各種有針對性的貿易糾紛,對于更好的樹立我國大國的國際形象是非常有益的。
三、進出口貿易應對人民幣升值的政策和建議
(一)積極擴大進口,促進進出口貿易平衡發(fā)展
目前,我國不僅在出口,而且在進口方面也已步入全球大國行列。一國通過進口可以引進資金、技術和各種先進的設備,彌補國內某些資源的不足,促使國內企業(yè)積極參與到競爭中來,優(yōu)化資源配置,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據相關研究,進口對中國生產率進步的貢獻率約為46%。即使是進口消費品,也會帶來相關的示范效應,從而傳輸到生產環(huán)節(jié),使一國生產的發(fā)展更為優(yōu)化。中國已躋身貿易大國的行列,不僅要重視出口,更好重視進口,積極促進進出口貿易的平衡發(fā)展,為世界貿易和全球經濟的發(fā)展做出貢獻。
(二)調整進出口商品的貿易結構、促進產業(yè)優(yōu)化
目前我國進出口商品的貿易結構具有以下特點:勞動密集型產品占有較大比重;對于高科技產品仍然需要大量進口來滿足;服務貿易所占比重較小。從我國商品的貿易結構可以看出,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外國需求彈性小,還要面臨眾多發(fā)展中國家對市場份額的競爭;先進設備和高科技含量產品的國內需求彈性相對高,這一特點對于完善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發(fā)展是非常不利的。我們要努力增強出口產品的供給彈性,進一步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盡量減少對國外的依賴,通過在進出口兩方面的努力來緩解人民幣升值對我國貿易帶來的弊端。
(三)向內需型經濟轉變,減少對進出口貿易的依賴
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經濟開始向內需型轉變。由于國內內需不足,我們必須依靠對外貿易的發(fā)展。但是,任何一個國家單純的依靠出口,過度依賴國際市場發(fā)展本國經濟都是極度冒險的。所以,我國也應該積極推進對內開放,轉變發(fā)展戰(zhàn)略,由外向型向內需型轉變,我國人口眾多,國內消費潛力巨大,當受到國際經濟變化的沖擊時,國內的回旋余地較大,擴大內需可以抵消人民幣升值后可能下降的外需??偟膩碚f,在政策方面,我們可以下調稅額、調整個稅征收點、改變對民營企業(yè)融資的態(tài)度、使國內企業(yè)和外資企業(yè)享有同等的稅收權利等。
(四)逐步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降低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維護我國進出口貿易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最終必須依靠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目前,我國的匯率水平還不能對資本賬戶變動做出快速反應,因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程度和發(fā)展水平還沒有條件可以讓中國完全開放資本市場和和外匯交易市場,我們必須逐步完善和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擴大人民幣對美元的浮動區(qū)間,改變單一的聯系匯率機制,變?yōu)槎⒆∫粩堊迂泿诺穆撓禉C制。等到經驗成熟,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具有對進出口貿易完全的掌控能力之時,可以考慮將對外資本項目完全開放,實行人民幣匯率的完全浮動。
四、結語
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經濟發(fā)展短期內會有一些不利影響。但是從長期來看將有利于降低進口產品的成本,通過引進國外先進的設備、技術,加快國內企業(yè)的升級改造,促進結構調整,提高出口企業(yè)的經濟效率和競爭能力。如何有效掌控適當升值這個“度”,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既要采用合適的方法防止人民幣大幅波動以緩解其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消極影響,又要充分利用人民幣的小幅升值對我國外貿發(fā)展的促進作用,以各種方式為人民幣進一步的升值減壓,以避免匯率大幅波動帶來的不良后果。
參考文獻:
[1]唐超.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0(08)
篇5
1979年兩國貿易總額只有67.1億美元,之后日本對華投資熱出現,僅1984年就使貿易額達127.3億美元。在1992年出現對華投資熱潮之后,1993,1994,1995年中日貿易額分別比上年增長53.8%,22.7%,17.9%,這三年中日貿易額大幅攀升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的迅速增加,同樣,2000年后,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又一次掀起,中日貿易持續(xù)增加,2000年進出口貿易額達831.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5.7%,其中中國對日本出口416.5億美元,從日本進口415.l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8.5%和22.9% ,2001年中日貿易進一步增至877.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5%,到2002年中日貿易就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到2005年年底無論貿易還是直接投資都創(chuàng)歷史新高,貿易額達1844.4億美元,投資合同金額高達119.2億美元,這些成績都和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的增長額分不開。
通過上述的分析可知,日本對華直接投資促進了中日貿易的發(fā)展。下面根據我國的統計數據,運用SPSS軟件包對日本對華直接投資(FDI)、相應上一年的日本外商直接投資存量(AFDI)與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相關性進行實證分析。(數據如下表1)
資料來源:中國商務部外資統計,《中國海關統計》年鑒(1990-2005年各卷)及《國際貿易》2006.02(注1:)
用SPSS軟件包作回歸分析,得如下結果:
TV=93.217+5.998FDI+2.535AFDI(1)
(2.597)(2.019)(6.246)
其中:R2=0.959R=0.979 調整后的R2=0.955 F=235.901
EX=41.449+3.979FDI+0.999AFDI(2)
(3.290)(3.817)(7.010)
其中:R2=0.976R=0.988 調整后的R2=0.973 F=402.168
IM=52.625+1.960FDI+1.517AFDI(3)
(2.029)(0.914)(5.173)
其中:R2=0.928R=0.963 調整后的R2=0.921 F=129.039
上述各方程,擬合度R2均大于0.9,F檢驗值也均顯著大于F0.01(2,20)=5.85,說明方程總體線性關系在99%水平下顯著成立,說明各解釋變量的選取合適,其作用明顯。從上述方程可以看出,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對貿易總額、進出口貿易的系數都較大,從t值來看,相應上一年的對華投資累計存量對進出口貿易的相關度較強,這說明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對貿易的推動作用較大。這一點也說明了日本企業(yè)對華直接一方面帶動了日本對華零部件類產品的出口,另一方面在華日資企業(yè)的產品大量返銷日本市場,則又帶動了中國對日本工業(yè)制成品出口的增長。
若利用模型(1)、(2)、(3)估算與日本對華直接投資流量和存量相關的進出口貿易額,則可發(fā)現各年的估算額一般小于日資企業(yè)相應年份的實際進出口貿易額,這說明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對進出口貿易的創(chuàng)造、補充及市場擴張效應是不容忽視的,即日本對華直接可以在日本和中國之間創(chuàng)造新貿易機會,使貿易在更大規(guī)模上進行;日本對華投資可以帶來維修等后續(xù)的支持性活動的發(fā)展,從而促進和增加貿易機會;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實現的生產擴大,會加深對中國的市場滲透。
二、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對兩國貿易依賴度的影響分析
在以上分析了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對中日貿易的推動作用,并通過經濟計量模型考察了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對貿易的增長有很強的相關性,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的增加使得中日貿易不斷擴大,從而使兩國成為相互依賴的重要貿易伙伴,進而引發(fā)兩國的貿易密集度增加。我們可以用貿易密集度指標來反映兩國貿易關系的強弱。
貿易密集度是反映兩國貿易關系強弱的一個最重要指標。貿易密集度又可以分為出口密集度與進口密集度2。其公式為:
出口密集度=(A國對B國的出口額/A國的出口總額)/(B國進口總額/世界貿易中進口總額)
進口密集度=(A國從B國的進口額/A國的進口總額)/ (B國出口總額/世界貿易中出口總額)
如果貿易密集度大于1,則表明兩國的雙邊貿易關系比較緊密,兩國互為重要的貿易伙伴;如果貿易密度小于1,則表明兩國的貿易關系還比較弱,甚至沒有達到各自與其所有貿易伙伴貿易關系的平均水平。
根據上述公式,分別使用中國海關統計數據與日本財務省公布的貿易統計數據對近年中日貿易進出口密集度進行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貿易密集度的絕對數值表明,中日雙邊的貿易關系一直處于極為密切的狀態(tài),兩國的貿易依存關系非常強。2005年中國對日本的出口密集度和進口密集度分別為2.30和2.66,日本對中國的出口密集度和進口密集度分別為2.19和2.87。貿易密集度的數值變化則表明,中日兩國的相互依賴程度在不斷加強,特別是近些年日本對中國出口貿易密集度和中國對日本進口貿易密集度一直呈上升的態(tài)勢,這說明,日本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非常高,日本對中國出口的增長已經成為其經濟迅速復蘇并快速發(fā)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由此可見,日本對華投資的增加使得兩國的貿易緊密度較高,兩國的進出口的相互依賴程度較強。
注:
1 1979~1982年實際利用日資0.81億美元,AFDI為相應上一年的日本外商直接投資存量
篇6
——鏈接全球市場 打造跨境生態(tài)
(專題培訓方案)
在當前中美貿易摩擦不斷、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國際競爭新形勢下,為了加強德陽市經開區(qū)經濟建設,提高跨境電商企業(yè)負責人的經營能力和管理水平,更好地發(fā)揮經開區(qū)的產業(yè)優(yōu)勢帶動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受德陽市經開區(qū)政府委托,四川止正教育培訓研究院擬承擔德陽市經開區(qū)進出口貿易專題培訓,現擬定培訓方案如下:
一、 培訓對象及地點
(1)培訓對象:德陽經開區(qū)40家進出口貿易、跨境電商企業(yè)負責人。
(2)培訓地點:深圳。
二、 培訓時間
2021年10月/11月,專題培訓+基地考察共計5天。
三、 培訓目標
1.總目標
提升德陽市經開區(qū)進出口業(yè)務企業(yè)、跨境電商企業(yè)負責人的綜合能力及管理水平,了解當前國際貿易形勢,開闊全球視野。
2.具體目標
(1)通過講座培訓課程推廣先進的經營理念,專業(yè)的技術指導,提高企業(yè)負責人的運營能力。
(2)企業(yè)負責人充分了解進出口經營活動中可能出現的風險點,并采取措施防范這些風險,提高企業(yè)進出口合規(guī)管理水平,保護企業(yè)的合法利益。
(3)全面系統掌握進出口各環(huán)節(jié)操作要點和技巧,做一個進出口全程都有把握的專業(yè)人士,打造專業(yè)的進出口團隊,規(guī)范工作流程防范貿易風險。
(4)組織企業(yè)負責人前往深圳市知名企業(yè)參觀,進行經驗交流與學習。
(5)了解當前國際貿易形勢,提升學員綜合能力素養(yǎng),開拓視野格局。
四、 培訓形式與特點
1.采取“專題培訓+交流研討+參訪考察”形式,課程體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專題學習與交流研討相結合、觀摩考察與體驗反思相結合的原則。在理論培訓中強調經營實踐案例分析,在基地考察中突出理論與能力提升,在交流研討中分享經驗,在反思中改善經營方法。
篇7
一、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
國際貿易亦稱“世界貿易”,泛指國際間的商品和勞務(或貨物、知識和服務)的交換。它由各國(地區(qū))的對外貿易構成,是世界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國際貿易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已發(fā)生,并隨生產的發(fā)展而逐漸擴大。到資本主義社會,其規(guī)??涨皵U大,具有世界性。
二、對外貿易(foreign trade)
對外貿易亦稱“國外貿易”或“進出口貿易”,是指一個國家(地區(qū))與另一個國家(地區(qū))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這種貿易由進口和出口兩個部分組成。對運進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qū))來說,就是進口;對運出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qū))來說,就是出口。這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開始產生和發(fā)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更加迅速。其性質和作用由不同的社會制度所決定。
三、對外貿易與國際貿易商品結構:
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進出口貿易中各種商品的構成,即某大類或某種商品進出口貿易與整個進出口貿易額之比,以份額表示。
國際貿易商品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各大類商品或某種商品在整個國際貿易中的構成,即各大類商品或某種商品貿易額與整個世界出口貿易額相比,以比重表示。
為便于分析比較,世界各國和聯合國均以聯合國《國際貿易商品標準分類》(sitc)公布的國際貿易和對外貿易商品結構進行分析比較。一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可以反映出該國的經濟發(fā)展水平、產業(yè)結構狀況、科技發(fā)展水平等。國際貿易商品結構可以反映出整個世界的經濟發(fā)展水平、產業(yè)結構狀況和科技發(fā)展水平。
四、對外貿易值與對外貿易量:
(一)、對外貿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
對外貿易值是以貨幣表示的貿易金額。一定時期內一國從國外進口的商品的全部價值,稱為進口貿易總額或進口總額;一定時期內一國向國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價值,稱為出口貿易總額或出口總額。兩者相加為進出口貿易總額或進出口總額,是反映一個國家對外貿易規(guī)模的重要指標。一般用本國貨幣表示,也有用國際上習慣使用的貨幣表示。聯合國編制和發(fā)表的世界各國對外貿易值的統計資料,是以美元表示的。把世界上所有國家的進口總額或出口總額用同一種貨幣換算后加在一起,即得世界進口總額或世界出口總額。就國際貿易來看,一國的出口就是另一國的進口,如果把各國進出口值相加作為國際貿易總值就是重復計算。因此,一般是把各國進出口值相加,作為國際貿易值。由于各國一般都是按離岸價格(fob即啟運港船上交貨價,只計成本,不包括運費和保險費)計算出口額,按到岸價格(cif即成本、保險費加運費)計算進口額。因此世界出口總額略小于世界進口總額。
(二)、對外貿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
以貨幣所表示的對外貿易值經常受到價格變動的影響,因而不能準確地反映一國對外貿易的實際規(guī)模,更不能使不同時期的對外貿易值直接比較。為了反映進出口貿易的實際規(guī)模,通常以貿易指數表示,其辦法是按一定期的不變價格為標準來計算各個時期的貿易值,用進出口價格指數除進出口值,得出按不變價格計算的貿易值,便剔除了價格變動因素,就是貿易量。然后,以一定時期為基期的貿易量指數同各個時期的貿易量指數相比較,就可以得出比較準確反映貿易實際規(guī)模變動的貿易量指數。
五、貿易條件(terms of trade)
貿易條件又稱交換比價或貿易比價,即出口價格與進口價格之間的比率,也就是說一個單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換回多少進口商品。它是用出口價格指數與進口價格指數來計算的。計算的公式為:出口價格指數/進口價格指數x100。 以一定時期為基期,先計算出基期的進出口價格比率并作為100,再計算出比較期的進出口價格比率,然后以之與基期相比,如大于100,表明貿易條件比基期有利;如小于100,則表明貿易條件比基期不利,交換效益劣于基期。
六、服務貿易
根據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達成的“服務貿易總協定”,服務貿易是指:“從一成員境內向任何其他成員境內提供服務;在一成員境內向任何其他成員的服務消費者提供服務;一成員的服務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員境內以商業(yè)存在提供服務;一成員的服務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員境內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務?!狈詹块T包括如下內容:商業(yè)服務,通信服務,建筑及有關工程服務,銷售服務,教育服務,環(huán)境服務,金融服務,健康與社會服務,與旅游有關的服務娛樂、文化與體育服務,運輸服務。
七、直接貿易與間接貿易
(一)直接貿易(direct trade)
直接貿易是“間接貿易”的對稱,是指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直接買賣商品的行為。
(二)間接貿易(indirect trade)
間接貿易是“直接貿易”的對稱,是指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通過第三國進行買賣商品的行為。其中,生產國是間接出口;消費國是間接進口;第三國是轉口。轉口貿易(entrepot trade)是指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通過第三國所進行的貿易。即使商品直接從生產國運到消費國去,只要兩者之間并未直接發(fā)生交易關系,而是由第三國轉口商分別同生產國與消費國發(fā)生的交易關系,仍然屬于轉口貿易范疇。
八、總貿易與專門貿易
(一)總貿易(general trade)
總貿易是“專門貿易”的對稱,是指以國境為標準劃分的進出口貿易。凡進入國境的商品一律列為總進口;凡離開國境的商品一律列為總出口。
在總出口中又包括本國產品的出口和未經加工的進口商品的出口??傔M口額加總出口額就是一國的總貿易額。美國、日本、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中國、原蘇聯、東歐等國采用這種劃分標準。
(二)專門貿易(special trade)
專門貿易是“總貿易”的對稱,是指以關境為標準劃分的進出口貿易。只有從外國進入關境的商品以及從保稅倉庫存提出進入關境的商品才列為專門進口。當外國商品進入國境后,暫時存放在保稅倉庫,未進入關境,不列為專門進口。從國內運出關境的本國產品以及進口后經加工又運出關境的商口,則列為專門出口。專門進口額加專門出口額稱為專門貿易額。德國、意大利等國采用這種劃分標準。
九、有形貨物貿易
有形貨物貿易指有形的、實物形態(tài)的、可以看見的貨物的貿易。為便于統計和國與國之間進行協調,1974年聯合國秘書處修訂了1950年版的“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現行實施的是1974年修訂本。在該版本中,把國際貿易貨物分為10大類,63章,233組,786個分組和1924個基本項目。
這10類貨物分別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0);
飲料及煙類(1);
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2);
礦物燃料,油及有關原料(3);
動植物油脂及油脂(4);
未列名化學品及有關產品(5);
主要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6);
機械及運輸設備(7);
雜項制品(8);
沒有分類的其他貨物(9)。
在國際貿易統計中,一般把0到4類貨物稱為初級產品,把5到8類貨物稱為制成品。
十、復出口與復進口
(一)、復出口(re-export)
復出口是指外國商口進口以后未經加工制造又出口,也稱再出口。復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同經營轉口貿易有關。
(二)、復進口(re-import)
復進口是指本國商品輸往國外,未經加工又輸入國內,也稱再進口。復進口多因偶然原因(如出口退貨)所造成。
十一、知識產權貿易
根據關貿總協定烏拉土回合達成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知識產權包括如下內容:版權、專利、商標、地理標志、工業(yè)設計、集成電路、外觀設計(分布圖)等,是一種受專門法律保護的重要的無形財產。
十二、當代世界市場發(fā)展的特點
(一)世界市場上國際類型的多樣化
戰(zhàn)后,在世界市場上,出現了三種類型的國家,即發(fā)達市場經濟國家、發(fā)展中國家或 地區(qū)和社會主義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發(fā)達市場經濟國家約占70%左右,發(fā)展中國家或地區(qū)約占20%,而社會主義國家和原蘇聯、東歐國家約占10%左右。
(二)國際貿易方式多樣化
出現了一些新貿易形式,主要有:補償貿易、對外加工裝配貿易、租賃貿易等。
(三)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fā)生了重大變化
(四)世界市場上的壟斷與競爭更為劇烈
戰(zhàn)后,世界市場由賣方轉向買方市場,壟斷進一步加強,使得市場上的競爭更為激烈。為了爭奪市場,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方式:
1、組織經濟貿易集團控制市場。
2、通過跨國公司打進他國市場。
3、國家積極參與世界市場的爭奪。
4、從價格競爭轉向非價格競爭。非價格競爭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提高產品質量、性能、改進產品設計、做好售前售后服務等。
5、開拓新市場,使市場多元化。
十三、世界市場的概念
世界市場是世界各國之間進行商品和勞務交換的領域。它包括由國際分工聯系起來的各個國家商品和勞務交換的總和??梢姡澜缡袌鲞@一概念是由其外延和內涵兩方面構成的。世界市場的外延指的是它的地理范圍。世界市場的內涵指的是與交換過程有關的全部條件和交換的結果,包括商品、技術轉讓、貨幣、運輸、保險等業(yè)務,其中商品是主體,其他業(yè)務是為商品和勞務交換服務的。
十四、世界市場上商品交易方式
(一)單純的進出口貿易方式
買賣雙方自由選擇交易對象,通過函電往來或當面談判,達成協議簽訂合同,進行交易活動,這是國際貿易最普遍的一種交易方式。
(二)展覽交易方式
舉辦定期或不定期的、長期或短期的、有固定地點或無固定地點的各種類型的展覽會、博覽會、貿易中心、為本國和其他國家的商品展出和交易提供場所。
(三)商品交易所
商品交易所是世界市場上進行大宗商品交易的一種特殊交易方式,是一種有組織的商品市場。其經營活動是根據交易所法和交易所規(guī)定的條例進行的。 3
(四)國際拍賣
國際拍賣是經過專門組織,在一定地點定期舉行的一種公開競爭的交易方式。
(五)補償貿易
補償貿易是與信貸相結合的一種商品購銷方式。買方用進口設備開發(fā)和生產的產品或用其他產品或勞務去償還進口設備的貸款。
(六)加工貿易
加工貿易是把加工與擴大出口或收取勞務報酬相結合的一種購銷方式。
(七)租賃貿易
租賃貿易是把商品購銷與一定時間內出讓使用權相聯系的一種購銷方式。出租人把商品租給承租人在一定時期內專用。承租人根據租賃時間長短付出一定的資金。
十五、對外貿易與國際貿易地理方向
(一)對外貿易地理方向
對外貿易地理方向又稱對外貿易地區(qū)分布或國別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各個國家或區(qū)域集團在一國對外貿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們在該國進出口總額或進口總額、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來表示。對外貿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國出口商品的去向和進口商品的來源,從而反映一國與其他國家或區(qū)域集團之間經濟貿易聯系的程度。一國的對外貿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經濟互補性、國際分工的形式與貿易政策的影響。
(二)國際貿易地理方向
篇8
一、中國對外貿易所存在的問題
(一)中國的對外貿易存在著非市場化的問題
1.國內企業(yè)要出口產品必須得到政府的批準,大多數生產企業(yè)不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出口產品。
雖然我國對傳統的貿易體制不斷進行改革,如賦予若干生產企業(yè)進出口自營權,但是,獲得進出口自營權的僅僅只是少數國有大中型企業(yè)(包括少數科研機構),而且其進出口自營權仍然受到很久的約束,經營范圍受到嚴格的限制,擁有進出口自營權的生產企業(yè)實際上并不能真正完全自主地經營進出口業(yè)務。此外,雖然我國也允許私營企業(yè)獲得進出口自營權,但進入門檻很高,數量極其有限??傊?,我國的外貿經營權仍然是由國家控制的,(注:政府對外貿經營權的管制實際上是一種非關稅壁壘。)只有少數生產企業(yè)有權可以直接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大多數企業(yè)并不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出口產品。這些沒有進出口自營權的企業(yè)要出口產品,就只能通過國有外貿公司。這意味著,對于大多數沒有進出口權的生產企業(yè)來說,它們并不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自由地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因而同國際市場之間實際上仍然存在著“隔層”。(注: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國政府曾提出了“工貿結合”的改革思路,但是,由于我國的國有外貿公司和國有生產企業(yè)都沒有獨立的財產,因此,我國外貿公司同生產企業(yè)之間的“工貿結合”大多是在政府的策劃下采取行政合并的方法進行的,而不是通過產權交易組合而成的,這不但起不到優(yōu)勢互補的作用,反而導致企業(yè)內部管理及協調成本過高,形成邊際成本高于平均成本的“規(guī)模不經濟”局面??傊覈a企業(yè)同國際市場之間的“隔層”問題并沒有真正徹底地解決。)
由于外貿經營權由政府行政審批,哪些生產企業(yè)能進入國際市場完全由政府指定,因此,在缺乏市場競爭和篩選、淘汰機制的情況下,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從事進出口業(yè)務的企業(yè)并不一定就是最有效率的企業(yè),這樣就必然會造成對外貿易的低效率。同時,由于國內大多數生產企業(yè)不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自由地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因此,國內許多生產企業(yè)就不可能完全自由靈活地根據國內外市場的供求狀況,及時生產出完全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產品,從而最大限度地擴大我國的出口,這就人為地壓抑了我國的出口供給彈性。
更重要的是,由于我國的私營企業(yè)(注:“私營企業(yè)”是我國的一種特殊提法,事實上,企業(yè)只存在因其所承擔的財產責任或民事責任的不同(既有限責任或無限責任)而出現企業(yè)組織形態(tài)不同的問題,而不存在因所有者身份不同而導致企業(yè)性質不同的問題。)在沒有得到政府的批準下并不能自由地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因此,這就不利于使我國持續(xù)涌現出更多的完全自負盈虧,因而真正具有內在動力和壓力在比較優(yōu)勢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出口的市場主體,從而極大地阻礙了中國人均出口額的不斷增長。(注:目前中國雖然躋身于世界第七大貿易實體,但與我國龐大的人口數量相比則顯得人均貿易額或出口額并不高,如人口只有五千多萬的英國和法國1999年卻分別占世界進出口總額的第四和第五位。)可見,對私營企業(yè)的出口限制實際上是對中國出口擴張能力的人為限制。
此外,雖然我國的外貿公司在政府的保護下壟斷了我國的進出口,但我國的國有外貿公司卻因規(guī)模小而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而且,由于這些國有外貿企業(yè)并不承擔經營虧損的最終財產責任,因此,各國有外貿企業(yè)為了擴大出口,而往往不負責任地對內抬價收購、對外低價競銷。國有外貿企業(yè)相互之間這種沒有內在約束的無序競爭,不但造成出口秩序混亂、而且增加了我國的出口換匯成本,降低了我國的貿易利得(Gains)。
2.我國在進口方面存在著事實上的政府管制,進口的市場化或自由化程度更低
雖然我國自1992年以來不斷降低關稅,但我國降低關稅的政策意圖實際上是側重在緩解我國過大的國際收支順差,同時擴大資本品或技術設備的進口(中國進口中的80%以上是資本品),以提高國內企業(yè)的生產率,而并不是著眼于通過實現進口的自由化,以引入國際市場的競爭機制。而且,雖然我國不斷削減非關稅壁壘,但實際上我國對一些已經取消配額、許可證管理的進口商品仍然存在著不同名目的數量限制,一些需要進口品的投資項目需要事先得到政府的立項批準或政府部門的政策性指導。同時,中國在進口的程序上也存在著一些事實上的管制(如需要若干個政府部門的蓋章認可,進口手續(xù)過于繁瑣等)。此外,在政府對進口進行嚴格管制的同時,我國對許多產品(如原油、成品油、農產品等)的進口仍實行國家壟斷,這種進口壟斷實際上也是一種非關稅壁壘。
我國對進口進行管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國內某些行業(yè)或企業(yè)(特別是保護了國有企業(yè)),但卻因減弱了進口產品的競爭壓力,同時使國內企業(yè)得不到低成本的生產投入品,從而降低了國內企業(yè)的生產效率。
(二)中國在對外貿易中缺乏規(guī)模經濟的內在動力
按照新貿易理論中的基本觀點,企業(yè)參與國際貿易是為了通過進入國際市場,以擴大產品的市場銷售,使企業(yè)能在擴大市場份額的基礎上生產更多的產品,從而降低產品的平均生產成本,從而有利于降低產品的價格,這樣就能大大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競爭力,以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但我國的絕大多數企業(yè)并沒有真正實現規(guī)模經濟,許多企業(yè)完全只是為了出口而出口,為了創(chuàng)匯而出口,而并不一定是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或創(chuàng)造利潤而出口。由于我國企業(yè)(包括外貿企業(yè))的規(guī)模普遍偏小,因此,我國企業(yè)的生產成本普遍較高,生產率普遍較低,這樣,我國出口產品的換匯成本也就自然很高。
(三)我國的出口結構仍存在著技術檔次及附加價值低的問題
中國出口競爭力強的工業(yè)產品主要是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其中紡織、服裝、鞋帽、玩具及日用消費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占很大比重),這些產品的產品鏈條短,附加價值低。目前,中國出口量最大的10類產品中有9類是勞動力密集型制造業(yè)產品(如鞋、玩具和運動用品,以及布料和服裝等)。
目前,我國的機電產品出口增長雖快,但主要依靠加工貿易和外商投資企業(yè),而且我國機電產品一般檔次較低,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不高,缺乏有后勁的支柱產品,支柱產業(yè)的出口能力尚未形成規(guī)模。同時,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特別是已擁有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例很小,只有15%(世界十大出口國平均為40%左右),且多數還是由外資企業(yè)實現的。此外,中國的服務貿易(包括銀行、保險、電信、法律、會計、資訊行業(yè)等)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十分薄弱,出口創(chuàng)匯能力不強。
還必須指出的是,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加工貿易的發(fā)展。在加工貿易中,只要加工產品本身是資本密集或技術密集型產品,那么,反映在統計中就是資本密集或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但實際上國內大量加工過程比較短暫,附加價值并不高。可見,建立在加工貿易基礎上的資本密集或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增長還不能說明我國的出口結構已真正實現了高級化。
二、中國對外貿易中的產權問題
根據產權經濟學的觀點,市場交易的實質是產權的交易。如果將這一觀點引進到國際貿易理論之中,則我們就可得出這樣一個新理論觀點:國際貿易的實質實際上是產權在國際間的交易。既然如此,本文就從產權這個角度來剖析中國的對外貿易問題,以便進行理論上的創(chuàng)新,并為中國的對外貿易提供正確的發(fā)展思路。
(一)中國貿易非市場化的根源是傳統的國有產權制度
既然國際貿易的實質實際上是產權在國際間的交易,因此,國際貿易市場化或自由化的實質則是產權在國際間的自由交易。這意味著,一國要真正實現對外貿易的自由化,最根本的是本國的微觀經濟主體不但完全有權在國內外獨立地獲得或擁有財產,而且還能在國內外自由地進行產權交易??梢姡Q易自由化的制度前提是財產權分散化的產權制度。
而我國目前的產權制度特征是:(1)絕大多數生產要素(包括土地、資本及企業(yè)家才能等)的產權仍然掌握在國家手中,且國家的財產權利是凌駕在其他一切財產權利之上的特殊的財產權利。(2)國有企業(yè)(包括國有外貿公司)沒有獨立的財產(即對企業(yè)的凈資產沒有所有權)。(3)私營企業(yè)的財產權沒有真正得到社會的普遍尊重和法律的平等保護。
在傳統的產權制度中,由于國家(事實上是政府)仍然掌握著大部分生產要素的產權,且國家的財產權利是凌駕于其他一切財產權利之上的特殊的財產權利,因此,政府就自然仍是最主要的經濟決策者或經濟活動組織者,在這種情況下,進出口經營權也就自然控制在政府手中,這意味著,在傳統的產權制度中,微觀經濟主體是很難自由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的。
事實上,在國有企業(yè)(包括國有外貿公司)沒有獨立的財產,因而無法真正獨立地承擔經營虧損(包括進出口虧損)財產責任的情況下,也不能讓國有企業(yè)掌握完全的進出口自營權。因為,如果讓這些不承擔進出口虧損責任,因而沒有內在的自我約束機制的企業(yè)都可以完全自由地從事對外貿易,則有可能導致不計成本的對外惡性競爭現象,從而既會導致我國對外貿易秩序的混亂,同時又會大大降低我國的貿易利得。顯然,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政府也不得不對外貿經營權實行審批制。
此外,由于在傳統的產權制度中,私營企業(yè)的財產權沒有真正得到社會的普遍尊重和法律的平等保護,因此,自由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就很難被視為是私營企業(yè)的一項天賦權利或自然權利。私營企業(yè)要獲得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的權利,就只能由政府批準賦予。
(二)傳統的產權制度人為地限制了我國企業(yè)規(guī)模的擴張
在傳統的產權制度中,由于國家為保護自己對國有企業(yè)的所有權及控制權,并不鼓勵其他財產所有者對國有企業(yè)投資入股,而且,由于國有企業(yè)的經理人員和職工對企業(yè)凈財產并沒有所有權,因此,國有企業(yè)的經理人員和職工也沒有內在的動力不斷擴充企業(yè)的凈資產,這就導致國有企業(yè)缺乏內在的規(guī)模擴張機制。同時,由于國有企業(yè)并不是擁有獨立財產的產權主體或市場主體,國有企業(yè)對其所占用的財產并不享有所有權,因此,國有企業(yè)之間不可能進行真正的會發(fā)生所有權轉移(所有權永遠掌握在國家手中)的兼并或收購活動,這又使得我國的國有企業(yè)缺乏外在的規(guī)模擴張機制。此外,由于私營企業(yè)的財產沒有得到社會的普遍尊重和法律的平等保護,因此,私營業(yè)主對其財產所有權的長期歸屬也缺乏信心,這樣,我國的私營業(yè)主也沒有內在的動力不斷擴大企業(yè)的規(guī)模,等等。總之,由于我國的企業(yè)缺乏內在和外在的規(guī)模擴張機制,因此,這就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在對外貿易活動中缺乏規(guī)模經濟的內在動力。
(三)中國出口品技術檔次低下的根源是制度的限制
由于在傳統的國有產權制度中,國有企業(yè)之間不可能有真正激烈的優(yōu)勝劣汰的市場競爭,且國有企業(yè)因沒有獨立的財產而不可能真正承擔經營風險或虧損的財產責任,同時國有企業(yè)的經理人員及職工對采用先進技術所形成的企業(yè)財產并不擁有所有權,技術并不能通過企業(yè)的剩余索取權變成有回報的投資(楊小凱,1998),因此導致國有企業(yè)既沒有外在的壓力,同時又沒有內在的動力和壓力不斷地開發(fā)和采用更先進的技術。這一切都從根本上決定了國有企業(yè)缺乏技術創(chuàng)新的能力、動力及壓力,從而自然會導致我國出口品的技術檔次低下。
(四)在本國企業(yè)競爭力低下的情況下,政府也難以完全實現進口的自由化。
由于傳統的產權制度導致國內企業(yè)(特別是國有企業(yè))競爭力低下,產品生產成本過高且質量較差,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實現進口貿易的自由化,則國內企業(yè)(特別是國有企業(yè))就有可能因無法同國外企業(yè)競爭而面臨破產倒閉的命運。這樣,政府就不得不對進口實行事實上的管制政策,以保護國內企業(yè)(特別是國有企業(yè))。可見,中國對進口進行管制的實質是為了保護國內的國有企業(yè),保護傳統的產權制度。
總之,以上分析充分證明:阻礙中國對外貿易自由化及真正成為世界貿易強國的根本原因是傳統產權制度的限制。
三、產權改革與中國對外貿易的發(fā)展
根據以上分析,為真正實現中國對外貿易的自由化并使中國真正成為世界貿易強國,我們應進行實現財產權分散化的制度改革,從而使我國的微觀經濟主體都成為真正擁有獨立財產的所有者或產權主體,并規(guī)定各所有者的財產權利一律平等。
進行這種實現財產權分散化,并規(guī)定各所有者財產權利一律平等的制度改革,將會自然創(chuàng)造出眾多真正擁有完全財產權利(包括自由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和對外投資活動的財產權利)及經濟決策權的市場主體或企業(yè),(注:在產權改革的基礎上,企業(yè)組織形式將不再按所有者身份或性質的不同而劃分為國有企業(yè)或私營企業(yè),而只按所有者對企業(yè)經管所承擔的財產責任的不同而劃分為獨資,合伙企業(yè)或股份有限責任公司。且所有的企業(yè)都將在完全平等的基礎上自由競爭。在這個基礎上,就不會再存在什么“私營企業(yè)”的特殊問題。)這樣,我國的所有企業(yè)都完全能夠在全球范圍內按照自己的意愿或自己所認為的合適方式自由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自由投資。(注:這意味著,我國的企業(yè)是否應成為集科研開發(fā)、生產、投資、貿易、金融為一身的綜合商社或大型企業(yè)集團應完全由企業(yè)根據國內外市場狀況由自己決定,政府不應人為地代替市場主體設計企業(yè)發(fā)展模式。)同時,由于產權改革將創(chuàng)造所有市場主體的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制度環(huán)境,因此,以保護人們的財產權不受侵犯為基本職責的政府未經法律授權就不能對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隨意進行人為的干預,否則就是侵犯市場主體的財產權利。這意味著,在產權改革的基礎上,政府將不能再運用行政權力直接組織或壟斷經濟活動(包括進出口貿易活動)??梢姡M行財產權分散化的產權改革將會自然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的市場化或自由化,并實現國內貿易與對外貿易的一體化經營(即國內企業(yè)可以同時自由地從事國內貿易和對外貿易)。
實現對外貿易的自由化,使我國的所有企業(yè)都可以自由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這就意味著將自動撤除國內生產企業(yè)同國際市場之間的“隔層”,從而使我國的所有企業(yè)都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以便靈敏地根據國際市場的供求狀況,及時生產出完全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產品。而且,由于我國的所有企業(yè)都是完全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我國的企業(yè)既必須完全獨立地承擔出口虧損的財產責任,同時又可以完全獨立地獲得出口盈利所帶來的好處,顯然,這種完全自負盈虧的企業(yè)將真正具有內在的自我激勵和自我約束機制,在生產及進出口貿易活動中力求做出最佳的生產經營或進出口決策,以便根據國內外市場狀況和自己的比較優(yōu)勢出口機會成本最低的產品,而進口機會成本最高的產品,即為發(fā)揮本國的比較優(yōu)勢而出口,為利用別國的比較優(yōu)勢而進口,從而在全球范圍內最大限度地實現成本最小化和利潤最大化。而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國的企業(yè)會真正具有內在的動力和壓力完全根據國內外價格體系的差異以及國際市場價格的波動,不斷地比較產品的生產成本及國際市場上的消費者愿意支付或能夠支付的價格,并根據比較優(yōu)勢原則盡力以最低的機會成本生產國際市場最需要,因而價格及質量最高的產品,從而使我國的產品真正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可見,產權改革基礎上的貿易自由化,不但不會出現能在國際市場上盈利的產品難以出口,而不盈利或虧損的產品又大量出口,以及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的企業(yè)相互之間因進行沒有成本約束的無序競爭,導致出口秩序混亂和出口換匯成本不斷上升等“一放就亂”的現象,反而會通過市場的篩選、競爭及淘汰機制最終使得只有那些真正最有效率,成本最低,產品真正有競爭力的企業(yè)才能大量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而那些低效率的,產品根本沒有競爭力的企業(yè)就自然被市場所淘汰,這樣就能根本消除出口秩序混亂和出口換匯成本不斷上升等“一放就亂”的現象,從而大大地提高我國的出口創(chuàng)匯能力及對外貿易的效率。而且,由于產權改革將不斷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完全在自負盈虧的基礎上根據國際市場的需求不斷擴大出口的高效率的企業(yè),因此,這就能極大地推動我國人均出口額的不斷增長。
同時,在合理的產權制度中,由于企業(yè)成立的首要前提是擁有獨立的財產,因此,這就將從根本上奠定企業(yè)規(guī)模擴張的市場機制。而且,由于企業(yè)的投資者對企業(yè)財產擁有真正的永久性所有權,因此,企業(yè)的所有者及經理人員也會有真正的內在動力和壓力為獲得更多的所有者權益而不斷擴充企業(yè)的凈資產,以提高企業(yè)的盈利能力及抵御經營風險的能力,這就自然形成企業(yè)規(guī)模的內在擴張機制。另一方面,由于我國的企業(yè)對其凈資產享有所有權,因此,企業(yè)之間就真正發(fā)生為爭奪所有權而進行的市場兼并或收購活動,從而真正形成企業(yè)規(guī)模的外在擴張機制。可見,產權改革將真正有利于使規(guī)模經濟成為推動我國對外貿易發(fā)展的市場動力。
此外,由于產權改革將使我國的所有企業(yè)必須真正由自己承擔虧損的財產責任,這樣,我國的所有企業(yè)就會有真正的內在壓力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經營成本,以避免虧損。另一方面,由于產權改革將創(chuàng)造出眾多相互公平競爭的企業(yè),這樣,我國的企業(yè)就自然有外在的市場壓力通過不斷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以通過降低產品的價格來擴大市場份額,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fā)展。而且,在產權改革的基礎上,人們對開發(fā)技術所形成的財產擁有所有權,這樣,人們也會有真正的內在動力為積累財富而不斷地開發(fā)和采用更先進的技術。在這個基礎上,我國的技術就自然會不斷進步,這樣,我國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產品出口就自然會不斷增長,從而將根本改變我國出口品的技術檔次較低的問題。
篇9
關鍵詞:中德貿易;機電產品;產業(yè)內貿易;產業(yè)間貿易
一、中德機電產品產業(yè)內貿易概況
中德兩國自建交以來,一直保持良好的進出口貿易關系,進出口額基本保持穩(wěn)定上升趨勢,特別是中國加入WTO后,兩國之間貿易更是發(fā)展迅速,2002年我國超過日本成為德國在亞洲最大貿易伙伴,而近年來,中國一直保持著德國第三大貿易伙伴的地位。
在兩國的進出口貨物貿易中,機電產品的進出口貿易占很大比重。本人從聯合國貿易商品統計數據庫(UNComtrade)中收集到近16年來中德機電產品的進出口貿易額,進行整理后得到的統計結果顯示,從2000年到2015年,中德機電產品進、出口總額都有巨幅的增額,增長率的變動則與國際貿易形勢相關,在貿易不景氣的年份,貿易額下降,例如2009年(金融危機后,德國經濟受到嚴重影響,經濟發(fā)展速度放緩)。在機電產品的進出口貿易中,我國對德國逆差,且差額較大,在機電產品的巨額逆差也是我國對德國貿易逆差的主要原因。
產業(yè)內貿易(intra-industrytrade,IIT)是指在一定時期內某一給定產業(yè)內同類產品同時進口和出口的活動。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產業(yè)內貿易一直占據世界國際貿易的重要位置,產業(yè)內貿易相對于產業(yè)間貿易而言具有利益大,調整成本小等優(yōu)勢,成為各國貿易結構調整和優(yōu)化的選擇。筆者采用格魯貝爾-勞埃德指數衡量中德機電產品產業(yè)內貿易水平,格魯貝爾-勞埃德指數是迄今為止最具權威的產業(yè)內貿易測量指標,其表達式如下:GL=1-(|X-M|/(X+M)),其中X、M分別代表產品的出口額和進口額。GL指數越接近于1,則說明產業(yè)內貿易水平越高,越接近于0,則說明產業(yè)內貿易水平越低。由圖1,可以看出2000年至2015年中德兩國機電產品的產業(yè)內貿易指數基本保持在0.6至0.9之間,產業(yè)內貿易水平較高,在2007年達到最高值0.96,隨后呈下降趨勢,直至2015年才開始回升,主要原因是國際貿易形勢從2008年金融危機后開始惡化,兩國進出口貿易額受到影響。
二、各章機電產品的產業(yè)內貿易水平情況分析
筆者根據2008年-2014年的中德機電產品進出口貿易額進行整理,并對不同的機電產品(按照HS編碼,第84、85、86、87、88、89、90章的產品都屬于機電產品)分別測算其G-L指數。得到結果如圖2所示。雖然中德機電產品總體產業(yè)內貿易水平較高,但具體各章節(jié)的機電產品的產業(yè)內貿易水平卻出現了極不均衡的情況,部分產品的產業(yè)內貿易水平極高,部分則非常低;且我國對德國各章節(jié)的機電產品的進出口差額也有不同的數量表現特征。
第84章產品主要為核反應堆、鍋爐、機器、機械器具及其零件,從圖二中可以看出,2000年-2002年這三年中,此類機電產品的產業(yè)內貿易指數偏低,在0.4至0.45之間,到2003年,升至0.61,之后該章產品的產業(yè)內貿易指數一直保持在0.75的平均水平。另外,在這一章的產品的進出口貿易中,我國對德國存在長年的較大逆差(平均逆差為每年5960百萬美元),我國該章產品在2000年-2002年階段與德國的對應產品并沒有太大的競爭力,直至03年后,我國的此類機電產品競爭力逐漸提升,與德國的貿易顯現出競爭性的趨勢。
第85章產品主要為電機、電氣設備及其零件;錄音機及放聲機、電視圖像、聲音的錄制和重放設備及其零件、附件。在這一類產品的貿易中,產業(yè)內貿易水平最高(從2000年到2015年的平均水平來看),基本處于0.8的平均水平。我國處于順差地位,且差額較大(平均每年2826百萬美元),這也是在機電產品中,順差額最大的一類產品,但依然遠低于其他章類機電產品德國對我國的順差額。但值得注意的是,電機、電器設備及其零件這一章類機電產品屬于數據勞動密集型產品,我國相對于德國,有較大的勞動力要素優(yōu)勢,因此德國從我國進口較多該類產品,但另一方面,此類產品價格較低,所以順差額并不高。德國向我過出口的產品大多價格高,附加值高,即使數量較少,金額卻不低。
第86章的主要產品為鐵道及電車道機車、車輛及其零件;鐵道及電車道軌道固定b置及其零件、附件;各種機械(包括電動機械)交通信號設備。此類產品的產業(yè)內貿易水平歷年數據波動較大,但總體保持較高的水平。對于這一類產品的貿易差額,變化亦較大,在部分年份,我國對德國順差,但大多數的年份,我國對德國逆差。在這一類機電產品中,我國的產品與德國的產品存在較大的競爭性,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我國高鐵技術的創(chuàng)新、進步,我國對德出口數額增大,例如,在2015年,我國對德順差(41.15百萬美元)。因此我國可以重點扶持這一產業(yè),以增強中國的機電產品出口競爭力。
第87章的主要產品為車輛及其零件、附件(鐵道及電車道車輛除外),這一類是中德兩國機電產品貿易中產業(yè)內貿易水平較低的產品之一,產業(yè)內貿易指數在0.1至0.3之間浮動。在該類產品的進出口貿易中,我國對德國一直處于逆差狀態(tài),且逆差額越來越大,在波動中上升(平均逆差額為每年10194百萬美元)。這與中國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對汽車的消費量大幅增加有關。另一方面,德國是汽車工業(yè)大國,汽車產業(yè)是其優(yōu)勢產業(yè),具有非常強的競爭力。因此,在這一類機電產品中,我國與德國的差距較大,中國的汽車產業(yè)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第88章的主要產品為航空器、航天器及其零件。這一類機電產品的產業(yè)內貿易水平極低,基本低于0.1(除去03、07年),接近于產業(yè)間貿易,我國長年對德國逆差,且逆差額呈上升趨勢。航空航天器是高技術產品,科技含量及附加值高,我國在這一方面的能力還較弱,所以從德國進口較多,出口極少。在這一類產品的貿易中,兩國呈現出的是一種互補性的貿易,針對這一類機電產品,我國應當注重學習、研發(fā),以提高我國航空航天產業(yè)的技術水平,改變我國一直處于幾乎凈進口的處境。
第89章的產品主要為船舶及浮動結構體,該類產品的產業(yè)內貿易水平在2000年-2014年一直較低,低于0.2,但2015年,突然驟升至0.7,主要原因是2015年中國對德出口該產品的金額大幅下降,從2011年開始,中國對德出口該產品的金額下降,直至2015年,下降至歷史最低,因此產業(yè)內貿易指數升高??傮w來看,德國對我國的船舶產品的依賴性較強,從我國進口大量船舶,在2010年達到峰值之后便開始下降,說明我國的船舶向德國出口的優(yōu)勢在逐漸消失。
第90章的主要產品為光學、照相、電影、計量、檢驗、醫(yī)療或外科用儀器及設備、精密儀器及設備;上述物品的零件、附件。這一類產品的特點是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與航空航天器類似。此類產品的產業(yè)內貿易水平指數在0.5之間浮動,進出口差額方面,我國對德國逆差,且在2015年之前逆差一直呈上升趨勢,到2015年出現明顯的下降。可以說在這一類產品的進出口貿易中,我國產品的競爭優(yōu)勢正在逐步提升,產業(yè)內貿易水平有望提高。
三、結論和建議
1.結論
(1)中德兩國機電產品貿易主要以產業(yè)內貿易為主。兩國機電產品的生產和貿易呈現的競爭性不強,但有增強趨勢,如技術含量較高的HS90章產品的貿易,我國的弱勢地位正在得到改善。中德機電產品貿易總金額逐年增大,但我國對德國一直處于逆差狀態(tài),且逆差額也在逐年增大。具體到各章機電產品的貿易額,對于大部分(HS84章、HS86章、HS87章、HS88章、HS90章)的機電產品,我國對德國逆差。
(2)中德機電產品貿易產業(yè)內貿易水平總體較高,但從具體的機電產品來看,則表現出產業(yè)內貿易與產業(yè)間貿易并存的情況。有些機電產品的貿易為產業(yè)內貿易,如HS85章,此類產品多為勞動密集型產品;有些則為產業(yè)間貿易,如HS89章,HS90章,主要為產業(yè)間貿易的產品多為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我國從德國進口較多,向德國出口很少。
(3)中德機電產品產業(yè)內貿易水平的變動幅度較大,受經濟環(huán)境影響較大,不同年份呈現出不同的特征。2001年至2007年,產業(yè)內貿易水平平穩(wěn)上升,2008年至2014年則下降,直至2015年開始回升。
2.建議
(1)我國要不斷發(fā)展經濟,促進經濟轉型,進一步提高經濟發(fā)展水平,縮小與德國之間的差距,這是促進兩國產業(yè)內貿易水平提高的根本辦法。一般來說,根據林德的需求相似理論,產業(yè)內貿易多發(fā)生在經濟水平相當的國家或者發(fā)達國家之間,雖然我過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從各方面的衡量標準來看,我國與德國之間的經濟發(fā)展水平,科學技術能力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2)引導資金流向符合機電a品發(fā)展目標的領域。政府可以通過差別化利率、稅率、貼息等手段,對符合機電產品發(fā)展目標的產品進行扶持,引導機電產品出口結構的升級,促進機電產品產業(yè)內貿易結構的平衡。
(3)發(fā)揮現有的比較優(yōu)勢,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有兩類機電產品是德國從我國進口數量超過出口,雖然該兩章為勞動密集型產品,但我國可以在此基礎上,向上、下游高附加值產業(yè)和產品逐漸延伸。
(4)培育高端機電產業(yè)科技人才,積極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和優(yōu)秀的管理經驗,加強自主創(chuàng)新研發(fā)力度,提升我國機電產品的科技含量與附加值。
參考文獻:
[1]張群,霄.基于產品技術含量分類的中德出口商品結構比較[J].商業(yè)研究,2014(08)
[2]黃潔,尹雄燕,金麗.中國機電產品出口德國市場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引力模型的實證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5(04)
[3]秦熠群,金哲松.中韓產業(yè)內貿易結構實證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5(03)
[4]張志敏,李秀婷,劉皇.實現機電產品出口模式升級和轉換的政策選擇[J].國際貿易,2013(11)
[5]王正明,陳琳.兩岸機電產品進出口產業(yè)內貿易研究[J].特區(qū)經濟,2011,11
[6]孫楚仁.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德貿易[J].國際貿易問題,2009(07)
[7]張乃麗,崔小秀.中國機電產品顯性比較優(yōu)勢變動分析[J].產業(yè)經濟評論,2009,06(08)
篇10
[關鍵詞] 人民幣匯率 進出口貿易 外商直接投資
一、匯率變動對貿易收支和外商直接投資影響的傳導機制
1.匯率變動對貿易收支影響的傳導機制
匯率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杠桿,其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主要是短期效應和長期效應。
(1)短期效應分析:在短期效應分析中,彈性分析理論是最有影響的。該理論認為匯率變動對進出口貿易收支會產生影響,是否存在顯著影響,主要看其進出口商品是否符合馬歇爾――勒納條件,即Ex+Em>1,其中Ex為一國商品出口的價格需求彈性,Em為一國進口商品的價格需求彈性。若一國進出口商品的價格需求彈性之和遠遠大于1,則該國匯率變動對進出口收支就有顯著的影響效果。否則,影響效果就不明顯。值得一提的是,馬歇爾――勒納條件只是匯率變動影響貿易收支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匯率變動除了通過進出口商品的供求彈性影響國與國之間的交換比價外,還可以通過進出口商品的數量、進出口商品的結構及本國商品的生產成本的變動對貿易條件產生進一步的影響。
(2)長期效應分析:匯率變動對貿易收支長期效應分析中,J曲線效應理論占有重要地位。該理論認為,匯率變動對進出口貿易收支的影響有一定時滯效應,即匯率變化后的一段時期內,貿易收支并不能立即發(fā)生預期的變化,而是表現為一個向相反方向變化的過程,其后,匯率變化的正向效果才會反映出來。如圖所示:
當一國貨幣貶值時,本國產品的相對價格下降,而外國產品的相對價格上升,這有利于出口貿易的增長,同時抑制了進口需求。因此,當一國貨幣貶值時,其經常項目改善,但匯率變化對經常項目的影響并非是立即顯示出來的,而是在一段時間之后逐步表現出來的。其原因如下:
①由于進出口合同通常是在幾個月前已經簽訂的,它們是依據當時的匯率確定的進出口數額,在貨幣貶值之后,這些合同不可能廢除,因此在期初經常項目會出現惡化。從圖中可以看到,從to到t1時間段,由于受貨幣貶值前簽訂的貿易合同所支配,凡以外幣定價的進口,折成本幣后的支付將增加;凡以本幣定價的出口,折成外幣的收入將減少。換言之,貶值前合同已簽訂,但在貶值后執(zhí)行的貿易協定下,出口數量的增加不能沖抵出口外幣價格的下降,進口數量的減少也不能沖抵進口價格的上升。于是,貿易收支余額得不到改善,甚至出現嚴重惡化。進入t1至t2時間段,進出口需求價格彈性會增大且變得富有彈性,故長期內貶值會導致貿易收支的改善。
②即使在舊合同執(zhí)行完后,新的交易要完全適應相對價格的變動仍需要一定的時間。從生產者來看,廠家必須增加投入,建立新廠,這需要時間;從銷售來看,國外消費者適應本國產品和在國外建立必要的分銷渠道同樣需要時間.至于J曲線效應的調整時間,各國則因情況不同而有所差別。一般認為發(fā)達國家的時滯在9個月左右,而發(fā)展中國家在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匯率變動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除了由進出口商品的需求彈性決定以外,還取決于國內總供給的數量和結構、閑置資源(即能隨時用于出口品和進口品生產的資源存在與否)、產業(yè)結構。當一國貨幣貶值后,國內更多產品可在保本或盈利的條件下出口。只要外國市場對這些產品在原來的價格或較低的價格上繼續(xù)有需求,而國內又有能力擴大這些產品的供給,出口就可能增加。從進口方面講,貨幣貶值使進口貨物的國內價格上升,要求部分需求從進口產品轉向進口替代品。在實際中這部分需求轉移能否最終實現,以及實現的程度有多少,還取決于國內總供給的數量和結構,即國內能否生產并向社會提供相應的進口替代產品。閑置資源不僅包括原材料,還包括資金、土地、勞動力,甚至科學技術力量。沒有這些可供隨時調用的閑置資源,出口和進口替代品的增加是不可能的,所以通過匯率貶值達到刺激出口限制進口也不可能實現。另外匯率變動影響進出口貿易還受國內的產業(yè)結構的制約,如果一國需進口的產品是該國的產業(yè)生產能力無法達到的,也就是在國內無替代品,則無論匯率怎樣變動,該進口的產品也不會受其影響。
2.匯率變動對外商直接投資影響的傳導機制
匯率變動從三個方面影響直接投資:(1)投資成本;(2)相對財富;(3)資本化率。
①投資成本的變化:在開放經濟中,貿易商品的價格表現為P=eP*,而一國財富或資產價格則為Wd=eWd*,式中Wd為以本幣表示的本國財富或資產,Wd*為以外幣表示的本國財富或資產,e為外匯匯率。匯率變化會引起貿易商品和資產的相對價格發(fā)生變化,從而對國際間的直接投資產生重要的影響及調節(jié)作用。本國匯率相對于外國貨幣的升值,即外幣相對貶值時,在資本輸入國市場上以外幣表示的資產或財富的價格下降,這時用一定的本幣就可以廉價購買或占有更多的資產。在國外進行直接投資,本幣的購買力就會上升,投資的成本就會變小。
②相對財富的變化:當資本流入國貨幣相對于資本流出國貨幣貶值時,將使投資者在母國的資產相對增加,既相對財富增多,那么相同數量的外資可購買更多流入國的商品,從而吸引外資流入;而當資本流入國貨幣相對于資本流出國貨幣升值時,情況則相反。
③資本化率的變化:資本化率是指使收益流量資本化的程度。持強幣國的資本化率高于持弱幣國,導致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是持強幣國向持弱幣國流動。這是因為在以投標形式購買東道國有收益資產的競爭條件下,資本化率高(持強幣國)的外國廠商由于具有相對較低的成本,因而通常由資本化率高的國家的廠商而不是東道國當地廠商接管現有產權。在這種直接投資的實現過程中,外國廠商是以較高的資本化率將同量收益資本化的。
二、政策建議
1.適當控制人民幣匯率變動的頻率與幅度
從前面分析可知,人民幣匯率變動將通過貿易與直接投資影響國際收支,對經濟造成沖擊。人民幣均衡匯率水平的上升與下降(升值與貶值)對進出口貿易產生顯著影響,為避免這種變動的較大影響,應當控制人民幣匯率波動的程度與頻率。一是控制人民幣均衡匯率水平的過大波動,二是控制人民幣偏離均衡匯率水平的變動程度,三是要控制人民幣匯率變動的頻率,避免使經濟主體產生負面預期而影響其經濟行為。
2.提高經濟主體面對外匯頻繁變動的能力,培育健全的外匯交易市場
(1)要讓更多的經濟主體參與到外匯交易中,形成外匯買賣的競爭市場,打破現有外匯市場交易的壟斷機制,以培養(yǎng)企業(yè)與金融機構的競爭適應能力。
(2)增加外匯交易工具,滿足企業(yè)外匯收支的套期保值需求,減少匯率變動對他們可能造成的沖擊。擴大外匯交易幣種范圍,充分發(fā)展外匯交易手段,如開展外匯遠期交易,調期交易、回購交易、外幣期貨期權等。
3.以漸進方式放開資本市場,逐步放寬人民幣匯率變動的范圍,增強中央銀行對匯率的調控能力
人民幣從完全不自由兌換、經常項目下自由兌換到最終完全的自由兌換,最后這一步對經濟的影響最大,因此也最需慎重。放寬對有實力的境內外企業(yè)對外、對內投資證券的限制;允許符合資格條件外商企業(yè)在國內資本市場融資。在資本項目開放初期,中央銀行應當以市場化的手段對匯率進行干預,逐步減少對外匯市場的干預頻率,在不出現大的變動或趨勢情況之下,盡量讓市場機制發(fā)揮作用;同時,中央銀行應當保持足額的外匯儲備,以有利于公眾形成良好預期和增強中央銀行對外匯的調控實力。人民幣匯率波動可與我國外匯儲備、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國際收支的變化相聯系,以擴大其變動彈性。
4.要下大力氣提高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1)優(yōu)化產業(yè)組織結構。我國需建立起合理的產業(yè)組織和企業(yè)組織結構,進行大、中、小企業(yè)之間的合理分工。盡快形成以高新技術產品帶動機電產品、機電產品帶動整體出口的新格局。
(2)適時進行貿易創(chuàng)新。我國應加大在信息技:術上投入力度,鼓勵企業(yè)在國際貿易中更多的采用電子商務方式,通過貿易工具的創(chuàng)新,縮短與西方跨國公司在管理、營銷等方面的差距,以效率的提高促進我國出口產品總體質量的提高。完善企業(yè)與海關等部門聯動協調機制。
參考文獻:
[1]焦軍普:匯率對貿易的影響和中國出口增長因素分析.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管理科學版)[J].2004年第2期:18-200